汉语拼音教学浅探

2022-07-04

第一篇:汉语拼音教学浅探

初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浅探

【摘 要】: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后加上浅探二字,实是因为我在此方面的功力浅薄,此次把多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一是总结,同时也是与同仁商量切磋。

【关键字】:喜爱 敬畏 欣赏

正 文: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后加上浅探二字,实是因为我在此方面的功力浅薄,此次把多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一是总结,同时也是与同仁商量切磋

首先想讲一讲的是对待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态度。我近日看《南方周末》上一篇有关台湾作家吴念真的访谈。吴念真小时家贫,考上县中的第一个假期,国语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是写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书报告。吴念真打听后得知,这本书70元,父亲的工资一天才30元,那个时候他惟一能做的是在矿上扛木头挣钱,扛一根挣8毛钱。等他费尽周折得到书地时候,暑假已经快过完了,吴念真连夜捧读,厚厚一本,字很小,人名很长,除了昵称,还有简称,看到一半,人名都搞不清楚了,赶快退回去再看,看得很痛苦。 吴念真很认真地写了买书看书的整个过程,最后以一个好心帮助他的矿主对他说的话作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开学后,国语老师在课堂上说:“你们这帮考上一流中学的骗子!我根本看不起你们,你们里面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你们14岁看不懂,我28岁还看不懂。我为什么告诉你们要看?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了之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骗自己。”过了40岁以后,吴念真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这个故事,书架上正好有这本书,扉页上还写着“一九七几年购于金门”的字样。吴念真坐在厕所里随手看完一段,觉得很好看,讲得很有道理。“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最有意思的一句话就是“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改一个字,“念诗是一辈子的事情。”诗歌的感情是锤炼过的,好像好茶,它的滋味是要用岁月为水,慢慢冲泡开的。看看小学的课本上的诗歌,多五绝、五律,为的是识记方便,其实五绝、五律的形式简约而内容深沉(尤擅游子、幽居、归隐的主题)感情沉郁,相比之下,七绝、七律乃至长律则活泼跳脱得多。小时我们只当儿歌念,成人以后才能相对充分的领略其风味。周汝昌先生在其论及古典诗歌的篇章里,论及古人时常只称其字号不肯直呼其名,周先生说:“古人姓名是只有其长辈可称,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杜甫诗歌可能一节课其名字就要出现几十遍,一个教授写一篇杜甫评传

第 1 页 一万字其名字就要出现上百遍。这真叫古人在地下肉身不安”,他尊尊教诲年轻学人, “这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要知道一点,不要那么轻薄”。所以,我觉得如对古典诗歌持一基本态度,于我则是:“因为喜爱,常怀敬畏”。

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从小学一路向高中,其教学要求呈一直线前进的轨迹,即由诵读到理解,再到欣赏直至鉴赏,贯穿其中的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在其发展中,我们的初中教学则是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我觉得这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小学生已经会读、会背了不少诗歌,我们要给他们一个概念,诗歌其实也是有好坏之分、品流之分。历史上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的是给诗歌打分:“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周密《齐东野语》)。这个人有点小小的狡猾,想用朗诵的水准掩盖诗歌本身的贫薄,可惜他遇上了苏轼这样的内行,当面揭了他的短。周汝昌先生也曾讲过他上大学时,一位先生曾对他说过,他通读了《全唐诗》,发现里面只有几百首真的是诗,其他都不算诗,只能说是有诗的形式。这话很是使得周先生震动,这话其实也应使得我们震动,做教师的首先得学会睁开眼睛看诗歌,读出诗味来,不能人云亦云的只管说好话、套话。

这便涉及到古典诗歌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来,古典诗歌的“共性”一般意义上说,是说“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词语优美,富于形象,包含深情”,其个性,那些足以垂扬千古的作品,则一定是在这个基础上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做得“超绝群伦”的。我以为小学时代的诗歌教学应体现“启蒙重共性”,进入中学时代就应体现“欣赏重个性”了。

古典诗歌的个性其实要放在与外国诗歌相比较的平台上才能凸显。仔细审视我们的母语——汉语,尤其是在民族历史文化高峰时期,具有简隽、含蓄、内蕴、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古典汉语诗歌的本色是抒情诗,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比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重要得多。相对于欧洲诗歌,比照一下世所公认的最伟大的诗歌作品,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弥尔顿的《失乐园》,但丁的《神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杰出艺术成就,是古人自然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古人丰富心灵的集中投射,有着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我们如回溯到中国的诗歌源头——《诗经》会看得很真切。我们的先师孔子极爱《诗经》,关于《诗》的论评极为精恰,他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我觉得这段话道出了发韧于《诗》的中国古诗的最基本特点。首先,是“兴观群怨”,即抒情,“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

第 2 页 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感情的产物。即传情,往纵深里说,诗歌不仅表现自我,而且表现精神生活的走向,古典诗歌不仅包含价值判断,而且包含审美价值判断。有别与西洋诗的是,诗人言志不是用抽象的语言或者空洞的言论,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这个传统始自《诗经》,赋、比、兴三者都是将所见之物联系所咏之情,到了后代,便演绎成为创设情境,引发情思,激起共鸣的种种手法。宛如天山一捧雪,自幽谷发端,向平原流淌,渐渐汇流成中华大地的江河。第二,是说诗歌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点看似神奇,其实并非夸大,先秦时代的上流社会皆以说话能称引《诗》为荣,在《左传》中有记录的称引《诗》的地方多达五十多处,为什么能被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其实是因为它中肯、恰切的表达了人在典型境遇中的典型情感。第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因为《诗》中大量出现了山川风物,自然与人的社会是和谐相生的。这是迥异与于西方文学的存在,是需要跳出西方文学评论的框架才能看得分明,看得真切的。因为这是源于中国所独特的自然观、中国所独有的抒情方式。旧时文人论此,说中国人乃可与自然“素面相见”。这真是说的好,素面就是家常,自然而然的。是陶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家常举止,偶一抬眼,仿佛是南山在与他打招呼,看到的就生喜悦,却没有大笑之意,是看到熟人的感觉:哦,原来你也在,很好。是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对故人,如对知己,还是取其亲切之意。都没有大喜大悲,因为大喜大悲只是刺激,凡刺激必不能持久。中国人失意挂冠便说是“归田园”,“归山林”,连死亡亦是“归道山”,自然是我们永恒的家园,。所以,我来看古诗的个性,便得说“一切景致皆为情设,一切手段皆因情生”。 “一切景致皆为情设”就是古人说的“物与神游” ,自然的景色和人的情感高度的契合,周先生说凡写诗者必为 “造境圣手”。 杜甫的《曲江对酒》,写眼前春色,原写的是“桃花欲供杨花语” ,后来改作“桃花细逐杨花落”,这样一改,表达的情感就不一样了“桃花欲供杨花语”是二八少女,娇柔甜美的;“桃花细逐杨花落”便是憔悴飘零,美人迟暮,后者更符合老杜当时落寞的心情。“一切手段皆因情生”,手段并非刻意雕镂形式,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孔子爱诗,他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是板起脸来教训弟子后辈,是他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看到那个情景,他动了情,“夫”是叹词,长长的慨叹,后代诗人把时间比作流水的慨叹都从这里来,也是因为受了触动之故。修辞里还有一种初中生觉得较难的“示现”,是想象出不在眼前之景,其实也是作者情思所至,浮想联翩。老杜的“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是“示现”中名句,其实究其根本,是因为老杜对妻女的爱,爱之深,念之切,如在目前。我如此总结一下诗歌创作是“缘情绘景为文”,而诗歌欣赏是“披文赏景探情”,两者是个

第 3 页 互逆的过程,但是有交汇,这个交汇点就是“情”。所以我们教师阅读诗歌其实就是架桥,架设起诗人内心通往诗歌作品的桥梁;教师教诗歌阅读也是架桥,架起学生内心通往诗歌作品、通向作者的桥梁,争取达到一个“心心相映”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我和许多同仁努力践行的方法相差不多,我总结一下有四点。首先,重诵读,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功。于漪老师有篇文章深情回忆了幼时读《千家诗》的经历,觉得对自己热爱诗歌影响很大。她觉得,事后看来,比《千家诗》更好的诗词选本有不少,但《千家诗》因为幼时烂熟于心,日后每见佳日、风景便觉诗意盎然。她说到孩子幼年读、诵诗歌好处甚大,认为可以“唤起”孩子对美的知觉,“软化”人的心灵,使人“沉醉”其间,渐渐由此登堂入室,探其幽秀。第二,重比较,诗歌之相近题材多,同类题材的比较,很能帮助发现诗人特质。如九下选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阅读指导说其好处是表现了战士们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学生也就故妄读之。但我问,唐代边塞诗人不少,如王昌龄、高适、岑曽,李贺并不在此列,何以独选李诗?促使学生去比较发现这首诗写作上独特之处,学生发现这首诗的色彩运用不凡,不仅鲜明而且有冷暖的搭配,明暗的变换,凝聚与流动的对比,同色系与“撞色”的运用,是色彩的诗歌,是概念的诗歌。我再补充了一点,李贺卒年二十七,身体不好,甚少远游,更不用说边塞了。何以为此诗?学生乃悟其纯以想象为诗,内容多有不合事理之处,然而展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困于时局、命运的疏放豪迈。第三,重还原。我小时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说末句“长江天际流”表现作者因为友人远行而无尽悲伤,我觉得前两句的“烟花三月”真不可解,但只是脑中一念闪过,不曾深究,后来看到许多注解,皆说长江句是别离的悲伤,但终于看到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1984年版)说此句:“扬州在唐代已很繁华,孟浩然一生喜游东南;黄鹤楼在当时是名胜”,结末说“长江滔滔,流着友情。”还原出李太白写此诗的真实情怀,是两个性喜游逸,生活优越的文人雅士,饯别之所为名楼。所行之地为名胜,所处之时为美时,太白此时对友人是祝福、艳羡,和“恨不相随”的惆怅。这是基于考据的历史的还原。还有一种是基于心灵的想象的还原。如讲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的一个语感很好的女学生曾语惊四座。她说:“这一句的好是在俯仰之间,采菊是要躬身下去,地点是在东篱,家常的动作,局促的所在;但他一抬头,便看见了南山,那么旷远的,永恒的所在。短暂的、渺小的人生和无尽的、广大的自然因为采菊这一个小动作联系在一起了。”这个女生本着对诗歌的热情和敏锐的感觉,把自己还原到陶公饮酒的那一刻,不是我注六经,俨然六经注我。第四,重体察,即是我们常讲的品味揣摩诗歌中的关键性词语。孙绍振先生读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时,聚焦点只

第 4 页 在“期”和“涨”, “期”于一句中两见,非为赘语,表期望之强,期之无望;“涨”是一个过程,这就有一双眼睛一直在凝视着,这个凝视的过程真是漫长无奈。

我到大学时代,渐渐觉得《诗经》美好,诗不可译,《诗经》尤不可译,但后来见郭沫若先生1922年《卷耳集》翻译《国风》四十首,兼善兼美,惊叹不已。这次特地查了一下沫若先生当年自序,一探根由,见他这样说“我对于各诗的解释,是很大胆的。所有一切古代的传统的解释,除略供参考之外,我是纯依我一人的直观,直接在各诗中去追求它的生命(这说法其实是自谦,也自矜。作者对原文的注释其实是下了功夫的,作品下的注释都狠精到中肯,后面还特附原诗,以供读者检验)。我不要摆渡的船,我仅凭我的力所能及,在这诗海中游泳;我在此戏逐波澜,我自己感受到无限的愉快。”这一段其实是表达了诗歌阅读的规律: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喜欢,有兴味才是阅读诗歌的发端,其目的是明确的,理性的,也如沫若先生所说:“我们的民族,原来是极自由极优美的民族。„ „我们最古的优美的平民文学,也早变成了化石。我要向这化石中吹嘘些生命进去,使他苏活转来。”

第 5 页

第二篇: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浅探

在传统班级授课教学形式中,由于受到教学班额、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使层次高的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受到了牵制,不能充分发展,层次低的学生迫于进度、内容疲于奔命,完不成学习任务,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分层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局面,“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并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人人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体现成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显性分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导致班内分层教学难以实施,为此隐性分层为我们提供另一种选择。所谓隐性分层,就是教师采用内在的尺度法,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综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潜力等具体情况,“暗中”把相当水平的、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归结为相应“层次”并分配在不同的组内。

一、学生分层

所谓学生分层,就是根据班级学生对英语科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兴趣等进行比较,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A层主要是那些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B层则是那些成绩一般、思路不是很活跃的中等生。C层主要是那些基础差、习惯差、自觉性差的学困生。我对分类的结果原则上不在全班公布,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同时,这个分类是动态的,让A层次的优生感到有压力。B层次的中等生看到希望,只要努力就可以迈入A层生的行列;C层次的学困生觉得只要通过努力,有希望向B层次甚至A层次迈进。通过这样的分层,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二、授课分层

分层教学法,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学困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工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作业分层

要让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单纯依靠课堂的讲解和学习,不通过独立做作业是很难的,因为英语学习跟其他课程学习是一样的。作业不仅用来检查、衡量一个学生上课听讲效果,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作业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强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常常为统一而繁多的作业所累,C层学生会觉得一些作业如拓展题之类的太难,做不出来;A层学生又会觉得一些例如抄写之类的作业太简单,没有必要做。这样统一布置作业的后果就是没有办法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目的。要怎样进行作业分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面向三个层次,将练习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其中必做题可以是直接运用题、基础练习题或简单综合题,而选做题可以是一些综合题或探究性问题。通过这样分层,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因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评价分层

目标检测是对学生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的一项活动,以测试、竞赛、表演为主要手段,不同层次学生检测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例如,单元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

实行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同分不同值。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假如教师通过听写的形式来检测Unit5 Topic2 SectionA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可做如下设计和评价:选择10个主要单词和4个主要句型听写,满分为100分(大约每个7分),对于C层学生写对一个得10分,对于B层学生写对一个得7分,对于A层学生写错一个扣10分。按这种方法计算,A层学生得70分要写对11个(只能错3个),B层学生要写对10个,C层学生要写对7个。

初中英语词汇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词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陆颖+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探

古诗词教学浅探

单位:定州新华中学 作者:陆颖 地址:河北省定州市中兴东路 定州新华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电话:13833018945

邮箱: 2784796498@qq.com 邮编:073000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精华,通过纵情诵读、启发想象、感悟意境、点缀音乐、再现图画、联系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 语文 感悟意境 点缀音乐 再现图画 对比赏析 学以致用

诗词曲是我国唐宋元三朝文学艺术的顶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而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通过对古诗词的口读、理解,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精练词汇的运用,也能帮助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就七至九年级阅读提出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审美情趣”。因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既关系到初中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又关系到中考的成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纵情诵读,情意绘通

古诗词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炼的语言中,只有纵情诵读,才能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诗歌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是单纯地放开声音来读,要读出节奏,读出乐感,用心去读,调动

1 自己的感官,边吟诵,边想象,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如:马致元的《天净沙》,诵读时引导学生注意音节、节奏的变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体味到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形象,从而准确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二、启发想象,感悟意境

感同诗人感受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教学中通常由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去想,往往会存在一些缺陷,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情景各不相同,比如:《夜雨寄北》中,“君问未归期未有期”

可看出是作者的妻子先写信于他的,于是让学生想象诗信中写的是什么内容,于是有学生说是倾诉,思念之苦,有学生说是陈述家事,孩子病了,还有学生说家中无钱买米,让诗人寄钱回家等等,这样,放开让学生去想,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创设情景与自主结合,会取得最佳效果。

三、情境再现,走进诗歌

文学作品大都来源于生活,古代诗歌亦如此,也是诗人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悟创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表演小品,再现诗歌里的故事情节,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将诗歌改编成课本剧,一学生扮演诗人杜甫,两个学生扮演残暴的小吏,一学生扮演老妇,

2 把差役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形象的表演出来,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古代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以及安史之乱中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情景再现会让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更好更快进入诗歌,成为诗歌内容的参与者,会更好更透彻的理解诗歌内涵。

四、了解背景,理解情感

诗歌的写作背景是确定该诗歌情感基调的前提,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流露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比如杜甫的作品《望岳》,体现一种傲视一切,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乐观情怀,而《春望》就流露出忧伤国事,思念亲人的情感。所以背景与诗的灵魂息息相关,在学习每首诗之前,让学生先查阅写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诗有初步的了解。

五、点缀音乐,激发兴趣。

古代大多数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在诗歌教学中,通过播放音乐,调动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比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勾起学生对诗词的无限向往,效果比繁琐的讲解高之百倍。

六、再现图画,画中有诗

再现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

3 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画,在图画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的真切,诗歌教学中,利用图画能够运用色彩,明暗虚实等手段给人直观的印象,让人的视觉感官得到美的享受,教学《蒹薜》时,让学生纷纷拿起画笔,创作多幅图画,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画而流动,启发了学生的想象,也充分感受了诗歌的情境。

七、温故知新,对比赏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初中三年学生会学到约七八十首诗词,其中不乏一些情感内容格律相同的诗词,因此在学习一首新诗词时,会让学生联系我们有没有学过与新诗某一方面相同的诗,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新诗兴趣。比如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一提到登山的古诗,我们自然会想到诗圣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到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再接触一首关登山的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去感受一下两首诗有没有相同的情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一开始,我马上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而且,新旧知识的良好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可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

4 词。比如:当初春季节,为什么从远处看到操场绿意融融的小草,走近却是稀稀疏疏呢?学生回答“草色遥看近却无”;朋友考试失意时,你会用什么诗句来劝慰他,学生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与亲人朋友暂时不能见面,想用什么诗句来表达你的情感,学生会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歌积累,学以致用。

总之,教学中要注重开启学生心灵,多一些声情并茂的朗读,少一些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情操的快乐,少一些枯燥乏味的填压,多一些自我体验,少些教师的独断控制,多角度、多层次地引领学生走进诗歌,陶冶性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四篇:三年级作文教学方法浅探

李小英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都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作文教学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一篇作文的指导从单元的写作要求到讲授写作方法及技巧,再从学生自行写作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最后评讲作文,前后要经历两周的时间,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效果甚微。学生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怕,怕挤不够字数完不成作文作业,怕写不好老师责怪。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往往东拼西凑成文,写出来的作文空话连篇,没有真实可信的东西,缺乏孩子所应有的童真童趣。甚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叫学生把一些优秀范文背下来,以备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真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教育的失败。

三年级是刚刚学写作的时候,这时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是最佳的时期,如果这时引导不当,将又会让学生重蹈覆辙,留下许多后患。那么,如何在这个写作刚刚起步的阶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我把作文教学分为作文课外和作文课内两部分教学。

作文课外:

一、 注重指导阅读、积累、运用

三年级作文刚开始,他们不知如何积累写作方法、优美词句,不知如何运用它们把自己的意思详细、生动地表达出来,更不会有创造性的运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如在教学B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松鼠》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了松鼠的外形描写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写了自己最熟悉而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但是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寥寥几句,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小兔子全身白白的,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尾巴短短的。然而通过要求学生把描写松鼠的句子运用到描写自己的小动物上,进行仿写,就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写道:“小白兔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它全身雪白雪白的,前肢短后肢长而有力,长长的耳朵,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红玛瑙似的眼睛,身上的毛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雪球似的短尾巴总是随着兔子的一蹦一跳上下的动着,真好玩。”还有课例的各种写句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是课内的阅读后小练笔的训练,课外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运用所学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让他们把看到的精彩片段或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并进行仿写,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二、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的习惯

三年级的孩子对于习作,无从下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留心去观察注意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创设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更好的融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作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赞科夫曾经说过:“智力活动是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在课堂上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场景,展示学生日常所见的事物,让学生在情境中,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倾吐的需要。如我在课上做了一个“纸可

以当锅烧”的实验,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在做之前,我问学生:“纸可以当锅烧开水吗?” “不能!”我说:“能!”学生不信,我当场演示给他们看。他们看了非常的惊奇。我问:“看了这个实验,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都问为什么纸没有被火烧掉?我给讲明了原理。问:“这个实验有趣吗?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刚才的现象写写吗?”孩子们还在好奇与兴奋之中,刚才的情境还在他们脑海里,于是不出半个钟,这个实验就被学生记录了下来。但这只是一个契机,我会引导他们用这种观察,思考实验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逐步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作文课内:

通常我会花三课时上习作课。

第一节:集体合作“说”作文,写作文,分层次布置作文

鉴于学生面对作文就犯愁的现象,我选择了全部合作或小组合作“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因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开始的审题,立意,取材,布局谋篇,用词造句都是全班学生你一言我一句一起完成的,教师在旁做引导,鼓励。如我在B版的第三单元的习作(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写一写)中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课上我问学生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它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如果是回答式的写下来,学生就是简单的写几句话,但这符合我们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吗??不.<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的写作教学目标有一点规定了学生一般一篇习作要完成300字左右。这样回答根本不到100字,与目标相差甚远。那怎样让学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呢?备课时我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课前对班上大多数学生喜欢什么小动物进行了了解。如他们多数人喜欢兔子,我就准备了一只小兔子。当我提着装有兔子笼子放在讲台上时,他们的兴奋劲可想而知。接下来,我指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兔子的外形,学生你一言我一句,边说边用作文草稿本记录下来,以及后面要写的兔子喜欢吃什么,怎样吃食,喜欢做什么等等都是大家边说边分段写的,而我则把他们说的描写兔子的一些重要词句板书在黑板上,加深他们的记忆,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我们学过的、看过的好词好句用上,鼓励他们写出与众不同的好句来。就这样一篇布局合理,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习作在学生地努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也许有的老师会质疑:这样教,学生的习作不是千篇一律了吗?这有悖于我们新课程教育的创新理念!对,说的没错。这正是我下面要阐述的习作要求和评价的内容。

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习作作业要求和评价。全班一起完成的习作(以下简称基础篇)只是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的,要求他们能在这篇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一两句生动的话就可以了;而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要写出不同于我们说的独特之处。如同样是写兔子,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与基础篇完全一样;成绩上等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运用基础篇的写作方法写别的小动物,如爱睡懒觉的小花猫,忠实的小狗,美丽的小金鱼,胆小的乌龟。。。。。。这样让成绩差的学生吃饱,成绩一般的学生吃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吃精。当然他们的角色是相对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写什么样的习作,如果他对自己的要求比老师对他的要求还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这样的学生就要积极的鼓励,表扬。

第二课时:修改作文

作文完成后要修改,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做到的,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而必要的途径。传统上的作文修改和评讲都是老师一手包办的,时间精力付出了,但效果却不佳。作文的修改、讲评,如果能在课堂上完成,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怎样修改作文,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我上这个的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先通读几次,发现什

么语病,错漏,及时订正,再把作文读给同学听,让听的同学从中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再由同桌交换修改各自的文章,修改完以后再从草稿本誊写在作文作业本上。让同桌写上对该篇文章的“评语”。 在修改作文,写评语时,学生能用心领悟以前学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这节课里,老师也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特别是对差等生作文的面批,更要花多点时间和耐心,对于好的习作要及时的和全班交流,分享。等学生把作文作业交上来,老师就要全面的去精心批改。由于有了学生们的修改与认真誊写,作文出现的病句,错漏已大大大大减少了,所以老师的批阅就容易多了。当然对学生的眉批,段批和总批是不能少的,好词好句要圈点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评语多是以鼓励性和商量式为主的。,

对于达到了要求的学生的习作要奖励:在其作文本的封面上贴小红花之类贴纸,写的突出多贴一个或两个,小红花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就和老师兑换笔、尺子等奖品。

第三课时:评讲、分享作文

在这节课里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总评讲作文,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并请其来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全班分享,不好的作文一起评议修改;第二部分学生在班上相互传阅自己的作文,交流。

课后,我会把好的作文展览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上,并把它们打印成册,向报刊推荐优秀作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个由点击面、举一反

三、抛砖引玉的效果,这是他们刚入作文写作的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学写作来容易多了,再不会怕写作文,反而易于动笔,乐于写了。这种教学方法我使用了一年,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作文教学还有许多方法,如多读书,作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写日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但是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仁人之见,教学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多说、多读、多思、多悟,方能让学生热爱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 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 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责任编辑 海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一文由蓝之韵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孩子家务劳动评价下一篇:好员工讲座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