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学指南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辞学指南范文

修辞学

春晚小品中的修辞运用

春晚作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的必备大餐,已经伴随我们近三十年的时间,而其中的语言类节目更是让大家记忆深刻。小品是一门借助语言来塑造描写人物的舞台幽默表演艺术,在中国喜剧小品中宋丹丹小品具有代表性。近十几年来的央视春晚上,来自北方特别是东北的小品、相声几乎垄断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由此东北方言几乎成了每年春晚的主流语言,并且一度成为中国社会流行语。这主要得益于语言、表演等幽默形式的展现。而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小丫头在1989年凭借《懒汉相亲》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记住了那个嘴边总是挂着“俺娘说了„„”的朴实得农村丫头。一炮走红之后她与黄宏、赵本山表演的一连串小品,伴随全国的电视观众度过了十多个春节。可以说,白云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她的语言虽然很土、很俗,却让人感觉很新鲜、很特别。例如“你太有才了 ;走了,太伤自尊了;那是相当„„”等等这些耳熟能详地道的东北方言已为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并广泛地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独具特色的语言正是其小品魅力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小品生命力的保障。本文主要从语音的搭配 、辞格的运用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各选两种其最具代表性的修辞方式,对宋丹丹小品台词的修辞艺术进行分析。

一、语音搭配

1、谐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使听者产生误解已达到说话人的目的。 在宋丹丹小品中经常借助语音的谐音联系达到其喜剧小品幽默风趣

例1 ,1999年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

崔:今天的话题是“昨天 今天 明天”

赵:昨天在家准备了一宿,今天上这里来了,明天回去了。

崔:不是 我不是让你说昨天、今天、明天,往前说。

宋:前天,我们俩刚领到乡里通知。

崔:大叔大妈,我说的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呀,不是昨天今天明天!

赵:那是后天?

崔:不是后天

宋:那是哪一天啊?

崔:不是哪一天!我说的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啊就是咱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 您听明白来了吗?

赵: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宋:那也不是昨天、今天、明天呀·

“昨天、今天 、明天” 是运用了词语的多义。它们真正的意义有两种,(1)今天的前一天,说话时的这一天,今天的下一天;(2)过去、现在、不远的将来。在这里,崔要表达的是第2个意思,而白云、黑土这对老夫妻理解得是第一个意思,造成了语言理解上的偏差 这段对话简单读后会让人感到诙谐幽默、滑稽可笑,在舞台上,再加入三人对话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可是说是风趣到了极点,令人捧腹大笑。

这些看似荒唐可笑的对话让我们开怀大笑得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对话。白云黑土他们是地地道道得农民,没怎么读过书,平时所接触得人也不会用一些文绉绉的词语和他们对话,当小崔和他们交流时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这就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物身份时要选用不同得语言,已达到交流的目的。而这种为甲答乙的对白恰恰可以收到了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品语言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这一手段在小品中经常出现。

例2,2006年小品《小崔说事》

崔:哎,大妈……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怎么来的?

白:俺们,搭专机来的

崔:那太贵了,那我们报不起

白:不用报,都小钱儿,嘿嘿,现在,有钱,瞅这穿的,相当有钱,嘿,太有钱了„„„„

崔:大叔啊,听说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搭专机来的?

黑:啊,是搭拉砖拖拉机过来的

对话中,开行的飞机或是机关单位或个人专用的飞机事实上崔也是这样理解的虽然有些质疑,感觉不大可能随着黑土大叔的回答才恍然大悟,“专”与”砖”同音,白云就是借助这种谐音搭配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即提高自己作为名人儿的身价,博取了众人们的笑趣 .2、重音。小品是一种短小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小品在台上演出的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在这短短的30分钟内,怎样用语言打动观众,赢得观众的掌声和欢笑非常重要。宋丹丹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技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独特性表现在,大量运用程度副词,且重音经常落在程度副词上,主要体现在程度副词“太”“相当的”使用上。如:

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壮观,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说事儿》

你太有才了!(《策划》)

二、辞格的运用

1、飞白。

飞白是一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明明知道是错误的语言,故意如实地记录或仿效的修辞格主要分为语音字形语义逻辑飞白四种类型飞有凭空或任意运用的意思,“白”有错字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滑稽幽默,甚至是给人揶揄之感其作用是不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语言的感染力,而且往往有助于体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例3 ,1999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宋:秋波是啥玩意儿你都不懂?咋这没文化呢?

赵:啥啊?

宋: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例4 ,2000年小品《钟点工》

宋:美国著名明星麦当娜抹啥我抹啥?

赵:麦当娜是谁呀?

宋:你不认识呀?她妹妹你指定熟悉。

赵:谁啊?

宋:麦当劳么!

例3例4 中“秋波”“麦当娜”借用同音关系飞白,而例一中《昨天、今天、明天》是用错了词语的义项而使意义飞白。小品就是能够“很精心地把一个个源于生活的喜剧环节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这正是他获得成功的选择”在这里,看似简单地将“秋波”理解成“秋天的菠菜”;将话题“昨天、今天、明天”理解成“今天的前一天、说话时的这一天、今天的下一天”,但其作用却是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这对农村夫妇落后的文化水平,这些语言不但对他们十分合身,也增添了对白的趣味性,把小品的搞笑幽默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出来。例4 中将明星与美食结成姐妹,趣味横生,表现了陪人聊天唠嗑的钟点工老太太一味地追求名 牌名人效应,引出的笑话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人们盲目地攀比,追求大品牌的现

象外表虽华丽却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与无知。

2、移用。

词语都有固定的意义和固定的用法如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一定的修辞效果,可以临时改变词在小品语言中较为常见语的用法,这种修辞手段叫移用。

例5 ,1999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宋: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

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移用这一修辞手法。“下岗”本指职工因企业破产裁减人员等原失去工作岗位或指离开执行守卫警戒等任务的岗位,这里移用来指人岁数大了,牙齿自然脱落这一生理现象,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与趣味性而且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使人听来颇有情趣。

例6 ,2007年小品《策划》

赵:实在憋不住了,就找了个狗窝把蛋下了。

牛:狗窝?是怎么发现的?

宋:被狗仔队发现的呗。

“狗仔队”本指记者特别是一些八卦周刊的记者跟踪报道明星的绯闻这里将现代社会人尽皆知的狗仔队移用指狗窝里的狗仔这一实质性动物,不仅增添了语言生动形象性,而且突出反映社会中一部分人特别是明星为了出名,刻意炒作,不讲原则,制造出一些绯闻,以此来吸引读者和观众,达到成名的目的。

例7,别瞎掰1999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黑 土:,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

主持人:还有家用电器呀?

黑 土:手电筒嘛。

约定俗成的观念,几乎所有人把“家用电器”定义为狭义的比较高档的电器产品,而当大叔说出“手电筒”是家用电器时,大叔明显偏离了常规思维,把“家用电器”广义为一切由交流电和直流电控制的家庭日常用品。不论这是幼稚还是狭黠,观众确实被它逗乐了。又如:

上述例子,都是宋丹丹小品台词中极具代表性的语言她的小品演绎的都是东北农村喜闻乐见的生活琐事,贴近现实生活朴实无华的语言,在给人们带来笑趣的同时,还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象,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台湾修辞学家沈谦所说,追求语言文辞之美,大概有拙通巧朴四个阶段,而真正最高的境界应该是第四层的朴质真醇自然高妙,以最寻常的题

材,最平淡的字句,最熟稔的意象,表达最深刻的情理,这第四阶段就寻常词语艺术化的表现,没有刻意的雕琢,表面上也不那么惹眼,似乎也不见绚烂夺目的好辞,可是细细品味之后,却是真挚感人,余韵无穷。

参考文献:

[1]叶涛.《成功的基础—读赵本山演出的喜剧小品文学本》J.电视与戏剧;l992;(2);40

[2]沈谦.《语言修辞艺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l998;3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第二篇:修辞学教案

第一章

修辞概说

一、修辞----古老的传统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维系其运作的最重要的纽带,却只有一条----语言。人们通过语言沟通、交流,进行社会互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不仅生存在物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人类通过语言思维、认知,运用语言交流、娱乐,依靠语言记录并再现自己的历史、文化。离开语言,生活将寸步难行,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寂寞的世界。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从来就是人生存的基本要件和必备素质。而这种必备素质的集中体现就是----修辞。

二、修辞

(一)关于修辞的含义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修辞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古老命题。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都十分重视雕词琢句、锤炼语言。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刘禹锡诉说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实际上也表达了重视语言锤炼的感叹。这表明了我国古代人民重视修辞的悠久传统。重视修辞表现在口语上就是重视口才。而在书面语交际中,就是看重文章写作。

修辞是在长期的社会语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范畴,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汉语文献中,“修”和“辞”两个字的连用,先秦就开始了。《周易》说“修辞立其诚”。这个“修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后来人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说:“修,饰也。”“辞,讼也。”唐代学者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辞’谓文教,‘诚’谓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修辞就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即提高自身的言谈举止等外在的素养水平。显然,这和现代人队“修辞”的界定有一定距离。

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对“修辞”做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他认为:“(甲)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文辞;(乙)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陈望道把狭义和广义交叉,得出四种含义:修饰文辞、修饰语辞、调整或适用文辞、调整或适用语辞。实际上,就是修饰、调整或适用文辞和语辞。也就是说,修辞除了包括功能旨在使话语生动形象的“积极修辞”之外,还应该包括那些旨在表达得清楚明白的“消极修辞”;“消极修辞”,用孔子的话说,也就是“辞达而已矣”的境界。据此,他主张“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不难看出,和“修饰”观相比,陈望道的“调整或适用语辞”观和“达意传情适切的努力”观前进了一步,它不但兼顾了一般意义上的用词用句问题,同时指明了修辞的目的和功能指向。但是,把修辞归结为“一种努力”,可能有点笼统。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以达到理想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

她很漂亮(/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上面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因此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采用不同的句式或修辞格会取得更加不同的效果。 例如:

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

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使用熟语描写)

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明喻)

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暗喻)

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衬托)

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夸张)

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借代)

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夸张)

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排比)

同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丑,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不同的词语表现了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

她很丑(可碜/难看/不好看/不俊/)。

她长得像个丑八怪。(比喻)

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借代)

大家都叫她“朱二姨”。(借代)

以下几例都是夸张,但是夸张的程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夸张)

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夸张)

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夸张)

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夸张)

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夸张)

又如:

她的皮肤很好。(一般叙述)

她的肉皮真细发。(口语化)

她的皮肤就像四五岁的孩子似的又白又嫩。(明喻)

她真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对偶)

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三、修辞观中的几种偏颇

在修辞研究历史上,对修辞的认识也存在许多偏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修辞就是用一些华丽的辞藻美化语言

目前,修辞的言语行为界定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学术上。在公众层面,修辞就是修辞格,就是华丽词句的认识,依然存在。这显然不利于修辞学的社会化和公众语言素质的提高。这种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孔子曾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古书上曾记载,言论是用来表达志气的,文章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知道他的志气呢?假如言论没有文章来辅助,那么这种言论就不能流传久远。”实际上,此处的“文”不仅指“文章”其中也蕴含了文采的意思。也就是说,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要讲究文采,文辞没有文采,就难以广泛流传。也许,这就是美辞说的先河。

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修辞追求语言美,无可非议。但修辞是否要因此堆砌华丽的辞藻呢?当然不是。美有多种形态,华丽是一种美,朴实也是一种美。诗歌多讲究辞藻,但这并不排斥诗歌的朴实美。如果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呈现的华丽美,那么,“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则具有朴实美;如果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种豪放美,那么,“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一种婉约美。修辞美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实的词语,但谁能说它不具有美得意蕴呢?更何况,一味地用华词丽句,也未必美。六朝时的诗歌用词绮丽奢靡,但并未流芳百世,却相反,经常受到批评。

上述分析说明,美与不美,并非取决于华丽的辞藻。修辞可以美化语言,但美化语言并不是修辞的唯一目的。修辞不是不顾效果地一味追求华美,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建构适于交际目的的话语。修辞效果好不好,语言美不美,要看它是不是和言语环境相切合。比如,丈夫称呼妻子有多种:“夫人”、“妻子”、“爱人”、“老婆”、“孩子他妈”、“俺那口子”、“屋里的”、“拙荆”、“太太”等都是,这些词语能不能随便用呢?当然不能。虽然都是指男性的配偶,但他们所适用的交际对象和场合却不一样。夫人比较庄重,适合于正式场合,运用是还要看说话人的身份。国家要人、社会贤达,以及社会地位、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的妻子,一般称“夫人”较好。普通百姓若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则过于庄重。“妻子”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老婆”、“屋里的”、“孩子他妈”、“俺那口子”十分通俗,多用于农村或普通百姓,带有俚俗色彩。这表明,修辞过程中辞藻的华丽还是朴实,是由各种修辞动机、修辞目的以及其他语境因素包括时代因素决定的。选择什么话语最合适,要根据言语目的、交际任务和言语环境来确定,不能为了美化语言而随意选择。如果离开了一定的言语目的、交际任务和言语环境,空谈语言美,是不符合实际的。

2、只有成功的言语交际行为或言语交际现象才是修辞行为或修辞现象

在修辞研究中,人们有这样一种认识---修辞是成功的言语行为或现象,一般的或失败的言语行为不是修辞行为,失败的言语现象不是修辞现象。这与修辞研究的历史有很大关系。人类修辞研究的发展历史,是从寻找奇特的修辞手段或修辞方法开始的,因为诸如修辞格之类的积极修辞现象最受关注,因此,在修辞研究历史长河中修辞格的研究占了较大比重。但

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即使一般的话语中也存在修辞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消极修辞。

在修辞研究中,如何区分修辞行为和 一般言语行为一直是修辞学中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这种争论实际上源于修辞观念中的美辞观,因为人们往往把那些修辞效果明显、成功的修辞现象,称之为修辞,而那些一般话语、失败的话语,不是修辞。其中有误解。话语效果的好坏并不是区分修辞行为与一般言语行为的本质差异,只要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都是修辞行为。有些修辞行为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失误,并不意味着修辞者一定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言语行为,也不意味着修辞者的言语行为消极,有可能是修辞能力的差异。实际上,修辞学不仅要研究成功的修辞行为或修辞现象,尤其是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段,更应该探讨修辞失误及其原因,从中寻找修辞规律。

3、修辞主要是解决“意”和“辞”的问题

此外,也有人认为,修辞主要是解决“意”和“辞”,即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或写清楚,使人明白就行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这话对不对?应该说有合理的成分,但不全面。微观上,在话语层面,修辞要解决的是“意”与“辞”的问题;但宏观上,修辞要解决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事物的决策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交际只需要“辞达”就可以了,比如:日常生活中熟人打招呼,问声“你好”,完全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只做到“辞达”是不够的,在有些问题上是需要委婉的,比如,“去厕所”的表达就具有代表性,从古代的“出恭”到现代的“去卫生间”、“去洗手间”等等,都是为了委婉。再如,朋友来家里做客,时间很晚了,,主人要休息。这时主人能直接说:“我要休息了,你走吧。”意思是表达清楚了,但客人也得罪了。这时就要考虑修辞方式,需要把话说得含蓄点。可以说:“哦,几点了?”这显然不是为了问时间,而是提醒对方。

上述分析说明,修辞不仅仅是解决“意”和“辞”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交际双方的关系问题。因此,修辞不仅仅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明白就行了。有些时候还要使人感到,需要激发人的情感,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4、只有书面语讲究修辞,口语没必要讲修辞

修辞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只有书面语讲究修辞,口语没必要讲修辞。这话也不对。书面语要修辞,口语也要修辞。话说得对不对,好不好,就是口语修辞问题。实际上,口语更需要修辞,比如,营销、主持、讲课等等,都需要修辞,就连日常打招呼,也需要修辞。同样是打招呼,表达方式会因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出现差异。“你好”、“吃了吗”、“去哪儿”、“上班去呀”。但是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也有讲究。用得好,能促进交际双方的关系,反之,就会导致语误。

第三篇:修辞学教案

对偶

听《杀破狼》,分析歌词中的对偶现象,引出对偶的定义。

板书歌词

“生是为了证明爱存在的痕迹,火 燃烧后更伟大的生命;

杀是为了歌颂破灭前的壮丽, 夜是狼深邃眼睛,孤独等待黎明。”

1) 定义:字数相同,句法结构相近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两两相对的言语的格式,称为

对偶或对仗。

2) 历程:中国的对偶文体,在六朝以前只是发展骈偶文,即四六体,每半联是上四下

六、

或上六下四,也有四字成句以及六字成句或者七字、多字成句的。同时,在那以前,对偶之法并不严格,没有规定一个一定的格律,不拘泥于声韵,不讲平仄,不避同字相对,只能说是排比句。到了六朝时期出现了声韵学,作对联就严格了,要讲求平仄,要避免同字。唐代诗歌盛行,对偶也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并且逐步固定化,有一套严格的格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用对偶写成,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宋元明清,随着文体的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文体中,依旧大量运用对偶句。如宋代的词牌名,元代的曲,明清时大兴对偶文。在这些文体中使用对偶句,不再仅限严格的律法中,而是灵活,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主旨。

3) 上联:男生,女生,穷书生,生生不息!

下联:初恋,热恋,婚外恋,恋恋不舍!

横批:生无可恋

4) 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5) 白话盛行的今天,新闻标题、广告影视、对联题赠、公文演讲、文学创作等多种体裁,

对局的应用,依然随处可见。现在的对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

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

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

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 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

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 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

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

腹中空。

(4)

三、对偶的作用

1、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如: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第三册李

商隐《锦瑟》)上下两句对应得非常整齐,在具体用字词上力避重复,看起来字面工整而内容又富有变化。

2、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对偶的上下两句节奏相同,间歇相同;但在音韵平仄相对,抑扬顿挫相交,使对偶句读(听)起来节律整齐又起伏错落。这一点特别在律诗中体现的最为突出。

3、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对偶的两句形式并列,简括凝练的内容或相对或互补,容下丰富的内容。如“《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第三册欧阳修《伶官传序》,六个字,两句话,蕴涵了深刻的道理。

4、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如: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第一册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下两句写出了作者在小屋所见之景,突出了作者对小屋深深得喜爱之情,真切自然。

四、使用时注意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运用对偶这一修辞方式,总的原则是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化,而忽视表现的内容主题,否则,就会出现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比如: 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格。例如: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些对偶非常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对,而且同一句中词与词之间平仄变化相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现代文章对对偶的要求就比较宽了。例如: (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两句都是对偶,只是要求得没那么严格罢了。

杀破狼是紫微的一种命格,是七杀、破军、贪狼三颗星。

古代那些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多半是属于这种命格。杀破狼座命的人一生飘迫,大起大落,却有着一举成名的英雄体质。

杀破狼的歌词描写的是一个幕府时代的武士,他为战争而生,在征战杀伐中却忽然惊觉,武士生涯的飘迫和孤独。却也用这样的情境暗喻,在都市的丛林战中争权夺利的现代武士们,心中那巨大的孤独和空虚感。宿命和牺牲是整首歌的重点所在,武士道精神中歌颂的光荣牺牲,也令武士这悲凉的宿命画下如落樱般的美丽风景。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 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 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 “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 2)死(4)妻(7)散(3)”。

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 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 关于彩票的对联:多买少买多少要买

早中晚中早晚要中

上联是:南彩票北彩票南北彩票彩南北,

下联是:东博彩西博彩东西博彩博东西

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

便宜不便宜便宜(便宜不,便宜,便宜)

实惠不实惠实惠(实惠不,实惠,实惠)

横批:价廉物美

此地安能常住(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其人好,不伤悲)

门对千根竹(门对千根竹短)(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家藏万卷书长)(家藏万卷书长有)

行节俭画(早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不过淡泊年)

第四篇:汉语修辞学史

袁晖 谭全基 宗廷虎 戴婉莹李金苓著

袁晖 宗廷虎 主编 胡裕树作序 山西人民出版社

所谓修辞,即是语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换句话说,也就是调整或修饰语言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活动或规律。

修辞学三大领域:描写修辞学,解释修辞学,修辞学史。

修辞学史研究的任务:首先,多角度研究——从时间上,可以编写修辞学断代史。——从部门上,可以编写辞格、语体、风格研究史等;也可以研究学者和专著,例如刘勰修辞思想研究,《修辞学发凡》研究。——从体裁来说,还可以研究某一种文体的研究史,如诗歌修辞史等。其次,可以从修辞学史的角度开展对比研究。如:曹丕、陆机修辞思想对比研究,大陆和台港澳的修辞学著作对比研究等。 再次,可以进行修辞学史的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

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分期。古代(20世纪以前)分为七个时期。现代(建国)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先秦——萌芽期

儒家文质并重的修辞观。孔子:“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道家疾伪主朴、顺乎自然(“不饰之饰”)的修辞思想。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墨子实证逻辑的修辞理论。《墨子。小取》修辞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记,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模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法家韩非尚质重用的修辞理论。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说难》(情境修辞观的实质即根据特定的环境或对象的特点来遣词放言。)”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解老》”。

先秦经传中的修辞思想。《周易》“修辞立其诚”,首创“言不尽意”说。《尚书》“辞尚体要”。《左传》的“言以知物”,“以辞为功”说。《国语》的“巧言辩惠则贤”说。《礼记》的“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说。

两汉——成长期

《淮南子》(《淮南鸿烈》)是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合著的哲学著作。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取儒法道墨的思想。“”反映的是综合修辞观。质、情为重,朴素为美。首评《离骚》情志统一的修辞观。

董仲舒(今河北枣强广川镇人)的中和辞质论 “质为文,物为文,文著于质”的质文兼备修辞观。

司马迁的综合修辞观 “题旨情境”说——《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首倡审美性修辞——《屈原贾生列传》。

刘向的“辞不可不修”说 《说苑。善说》:“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六比”说(比德、比智、比义、比勇、比仁和比情)是对荀子的“比德”说的发挥和归纳。

扬雄的文质并重观 《法言。吾子》“或曰: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屈法度也。” 《法言。重黎》“威仪文辞,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王充的言文一致修辞观 《论衡。超奇》“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自纪》说:“”把“意欲”提到决定修辞方式的中心地位,比起情动言形,言为心声说又深入了一步。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对“心意所欲”的重要补充。

桓谭、班固等的修辞观

《诗大序》及二郑诠释中的修辞思想

魏晋南北朝--修辞学建立期

一、文学概念的净化促使文和史、诗和论的分家,从而推动了修辞学的发展。 西汉的文学观是载道尚质的,魏晋的文学观是缘情重饰的,修辞理论自然由尚质重用而向文质兼备过渡,审美性修辞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曹丕提出文体论和风格论。

三、言意之辩推动了修辞已经与哲学的结合。

四、《文心雕龙》标志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

曹丕《典论。论文》的修辞思想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突出修辞个性化——“文以气为主,气(才能气质)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作家风格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气质、天赋、才能不同,决定文章诗赋的风格不同。) 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以赋的形式写成的著名论文。) 论作文的构思、谋篇、创新,研究表意措辞等问题——《文赋.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肯定意由物生、辞由意定的辩证关系——写作是从“玄览”、“典坟”和“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有了感受,才引起文思。所以,修辞必由意生,意生必由学习和物动而起。 文体分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朦胧的音韵修辞观——“暨音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挚虞和左思的修辞思想 挚虞《流别集。文章流别论》“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文之繁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 “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左思《三都赋》--继承和发挥王充以来的实证修辞思想。

言意之辩的修辞学意义 荀粲的“言不尽意”说(“言不尽意”说源自战国《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及《庄子。天道》“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盖理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久立立像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也;系辞焉以尽意,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因蕴而不出矣。” 王弻的说(“得意忘言”说也来源于《庄子。外物》 “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鱼,得意而忘言。” ) 欧阳建“言尽意”说《言尽意论》“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 ¬--言意之辩三种不同说法,分属两种不同的角度,从表达角度谈的“言不尽意” “言尽意”,从接受角度谈的“得意忘言”。前者就传递信息而论,后者就接受信息而论。都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葛洪与的修辞主张 葛洪--因时因地因境措辞而异的修辞观点:《抱朴子。疾谬》“善于依因机会,准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不?人之所讳,不犯人之所惜。” 《抱朴子。喻蔽》“昔诸侯访政,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 沈约--(“永明体”领袖)声律说“四声八病”。

刘勰的修辞理论 钟嵘《诗品序》论诗的修辞 诗的起源--(同刘勰)物感性动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不满“永明体”把诗的音律引向刻板机械的做法。

萧统《文选》第一次区分了诗赋文学同诸子史传的区别,使《文选》成为第一部诗文总集。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事理、词语和音律三者统一的修辞观。 说明“避讳”修辞。

宋金元时期——成熟期

欧阳修、苏轼论修辞 欧阳修(宋初古文运动领袖)《六一诗话》“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事信矣,须文。” 苏轼《答谢民师书》“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王安石、司马光 王安石:注重练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论“用事、对偶” 司马光:论“婉转、镶嵌”修辞格。

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点铁成金”说——“古人之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夺胎(规模其意而形容之)换骨(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说——一种意同辞异的表达方法。 “无一字无来处”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叶梦得、洪迈 叶梦得“言与意会,言随意遣”;“言与竟会,言中有节”;“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不见刻削之痕。” 洪迈《容斋随笔》论“比喻、叠字、双关、对偶、歇后、避讳、仿拟”。

朱熹“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 《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陈骙《文则》——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标志我国古代修辞学走向成熟)。

王若虚

陈绎曾 王若虚(1174—1243)藁城(今河北)。不满于黄庭坚诗文片面追求新奇:“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南遗老集。诗话卷中》。他极力反对黄山谷提倡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未免过于偏激。 论词语运用——用词不当,词语冗复,妄改成语、„成言‟,文势不相承接。 论旋造(如:“泉香而酒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倒装”格)、示现(“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将„示现‟分为三类)、用典、比喻、比拟、歇后、借代、夸张。

陈绎曾《文说》(1916被周钟编入《文学津梁》)。《文笙》(流传日本,名为《文章欧治》)。

《文说》——论“用事”(现代称为“引用”格);“拗语”(现代划归“错综”格)。 把篇章作为一整体,分为头、腹、结三部分,“头起欲紧而重”,“腹中欲满而曲折多,欲健而快”,“凡结欲轻而意足,如骏马驻坡”。

修辞论资料汇编 宋代诗话大量出现,便产生了诗话汇编的书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专书。)

词论、曲论修辞的产生 李清照《论词》“词别是一家”。其词论是格律词派修辞论的先声。 张炎《词源》。 沈义父《乐府指迷》。 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北曲的作曲规律)。

明代--修辞学的纷争期 明代——纷争期

明初的修辞论 宋濂支持“台阁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决不可致矣。”《文说赠王生?》。 李东阳(茶陵派领袖),反对“台阁体”。 胡震亨《唐音?签》——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文体论的代表作——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

明中叶后的纷争 修辞学上复古思潮,前(李梦阳、何景明、等)后(王士祯<“……篇法、……句法、……字法”>《艺苑卮言》,李攀龙、等)七子。 反复古思潮: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竟陵派(钟惺<竟陵人>、谭元春)。

李贽“童心说”和焦竑“性灵说”,都提出把真实感情放在第一位,反对复古修辞。

杨慎《词品》 谢榛《四溟诗话》 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 高琦《文章一贯》——修辞资料汇编

费经虞《雅论》——一部重要的修辞资料汇编,提出一个带有总结性的修辞体系。

王骥德《曲律》(明代,南戏兴盛)

清代——丰收期

清初——进步思想家:顾、黄、王;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程朱理学。 王士祯(康熙时期诗坛主要人物)提倡“神韵说”(力求“超脱”,要做到若即若离,容易使人脱离时代现实。) 康熙下令编《分类字锦》(供修辞作文使用,并作序。)

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出现乾嘉学派(淹没于繁琐考证。) 汪中《释三九》体现了考据学在研究修辞方面的作用。 刘青芝《续锦机》(修辞学资料汇编。总结古代诗歌的修辞学的成就。)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黄宗羲“诗以道性情”。 邵长蘅《与魏书子(魏禧)书》论“定体、定格、定理”。 叶燮(反潮流<即反形式、复古、教条的文风>的修辞理论家)《原诗》(继《文心雕龙》后,在修辞理论方面非常重要的著作) 李渔《闲情偶寄》(论戏曲修辞)

康熙年间修辞工具书《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分类字锦》。

清代中叶——沈德潜“格调说”(代替“神韵说”);翁方纲“肌理说”(两者都带有复古色彩)。袁枚“性灵说”与以上两者相反。

清中叶及中叶以后的修辞学: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嘉庆年代,出现“考据风”。文风也走上拟古和形式的道路:文有“桐城派”,诗有沈德潜“格调说”《说诗?语》;翁方纲“肌理说”。反对的:文有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诗有袁枚《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性灵说”。

李?《秋山论文》具体指出叙事的手法“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夹叙夹议”。 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和诗,甚为精辟。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诗法(“学诗六法”)及文法。 包世臣《文谱》独创一修辞系统。 施补华《?佣说诗》论修辞手法和辞语分类。 唐彪《读书作文谱》论“修词”。

清代中叶及末叶——“桐城派”(方苞《望溪文集》论“义法”;刘大?《论文偶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姚鼐《古文辞类纂》论文学理论三要素“义理、考据、文章”、“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修辞四要素>);反对者是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

汪中的修辞论文《释三九》(一篇科学的修辞学论文)把数分为两类“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指出“虚数”的修辞意义;“辞之形容者”。

蒋澜《续诗人玉屑》精选千人的论诗歌方面修辞手法的材料;

修辞批评的代表作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怒,则知文德矣!‟”和“文理说(为文的„法度‟)”;

传统修辞学的重要里程碑刘青芝《续锦机》辑录前人修辞学的论述而加以编排。(金代元好问《锦机》); 传统修辞学的殿军刘熙载《艺概》文体分类的代表作。“文不外理、法、辞、气。理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辞之患,不外过与不及”。论叙事法、情景交融;“眼”:文眼、诗眼、词眼。

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

新派修辞论的代表——引进日本修辞学的“仿日派”:龙伯纯《文字发凡》、王易《修辞学》《修辞学通诠》、陈介白《新著修辞学》。 ——模仿英国讷斯菲的《高级英文作文法》:唐钺《修辞格》(用白话文写作,建立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修辞格系统。)

旧派修辞论的代表——郑奠《中国修辞学研究法》。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词诠》《高等国文法》。 马叙伦《修辞九论》。 张文志《古书修辞例》

修辞史上的丰碑——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问世):建立一个崭新的、科学性强的修辞学体系。

白话修辞学和实用修辞学的发展——董鲁安《修辞学讲义》,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石苇《作文与修辞》,汪震《国语修辞学》、宋文翰《国语文修辞学》。

第五篇:语音修辞学分析

语音修辞 学习要求:

1、语音修辞的含义

2、语音修辞的手段:节奏、平仄、押韵、谐音等

3、语音修辞的效果

第一节

语音修辞概说

一、语音修辞

(一)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从而取得语言音乐美的修辞方式。 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等等。

(二)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语音具有音节响亮、声调抑扬、音色优美等特点,这就是汉语的音乐性。利用这种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可使话语呈现音乐美 元音占优势,乐音数量多; 同音音节多,押韵很容易;

声调彼此对立,平仄对称互补;

单音比较自由,双音自足稳重,四音和谐优美

二、语音修辞效果语音修辞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音韵美。

主要借助于音响形成的美感。

(二)旋律美。

主要是利用音高和音质因素构成的美感。旋律主要表现为语音高低升降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相同、相近语音成分的反复或再现。语调升降、声调配合及押韵是形成旋律的主要手段。

(三)节奏感。

主要是利用音长和音强因素构成的美感。调整音节、协调声调、安排语调、构成长短、轻重、快慢、高低及停顿规律性的展现句子是形成节奏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

语音修辞手段

一、语音修辞手段

语音修辞手段是指能够获得修辞表达效果的语音手段

二、语音修辞手段种类

(一)利用音长:节

有停顿、快慢、协调音节、四字组合、双音化、衬字等。停顿指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属音长范围。快慢指语速的快慢,是调节语言单位的时值的。协调音节指对不同音节词语进行选择、组合和调整,使语言音节整齐匀称、错落有致。四字组合、双音化和衬字也都属于调整音节的范围,它们都与音长密切相关。

A 停顿就是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又称音顿、音步、顿歇。有语法停顿及逻辑停顿之别。

B 快慢。指说话或朗读速度的快慢,又称语速。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他联想起了六年前大闹考场想起了郭立强之死想起了袁眉之死想起了二十余万返城知青“五一”大游行想起了王志松吴茵徐淑芳姚玉慧刘大文…… (梁晓声《雪城》) C 协调音节

汉语的音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节的搭配,又主要表现为单双音节的配合上

所以郭绍虞说:“汉语的音乐性产生在单双的问题上。”“汉语对音节,看得比意义重要。”(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2

44、44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①四音节组合。即组合并使用四个字的词组(短语)。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汉语中的成语,有一些从语法和语义上本是应当划分为

掠+ ((人+之) +美)

l+3(2+1)

((郑+卫) +之) +音

3(2+1)+1

兵+ ((不+厌) +诈)

1+3(2+1)

举+ (不+胜)+举)

1+3(2+1)

((不+解)+之) +缘

3(2+1)+1

(一 +(衣+带)) +水

3(1+2)+1 但是,朗读的时候,都必须读成

(掠人) +(之美)

(郑卫) +(之音) (兵不) +(厌诈)

(举不) +(胜举) (不解) +(之缘)

(一衣) +带水) 由四个音节构成两个音步,是汉语节拍的基本模式。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古典诗歌的基本节拍模式,正如王力所说:“近体诗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最后一个音独自成为一节。平声占时间大致比仄声长一倍。”(王力《汉语诗律学》,《王力文集》十四卷.89页) 在现代汉语中,节拍的字数要灵活一些: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徐志摩《为要寻找一个明星〉

② 双音节组合

说罢,又吩咐按数发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双音节和四音节,是自足的,具有均衡稳定感。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说:“偶语易安,奇字难适。”所以,一般情况下单音节词要求有单音节词相配,构成双音节节拍。双音节词要求双音节词相配,构成四音节组合。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表达者就得常常或压缩多音节词,或拉长单音节词。特别是并列结构中。

单音节和三音节是相对不自足的,具有运动变化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工农商学兵

眼耳鼻舌喉

赤橙红绿青蓝紫 东南西北中

前后左右中

扩大到句子的组合,中国人特别喜欢对偶句法、平行句法,汉语诗歌通常是四句(行)为一首或一节。因为单句有不自足感变动感,所以三句成诗的.是比较少的,而且成功之作也不多。

岑之敬《当垆曲 》

明月二八照花新

当垆十五晚留宾

回眸百万横自陈 ③ 三音节

现代汉语中,三字格很发达。其中有许多是缩合。例如:

大中小

高精尖

脏乱差

老少贫

军干群

篮足排

编导演

亚非拉

在语言运用中,交际者的心理往往要求音节的对称和均衡,如:

⑴《集市价与国营零售价的差价幅度正在缩小

禽、蛋、奶、鱼和蔬菜上市量均大幅度增长》(《文汇报》) ⑵《浦东青年伦理要点孝、信、义、和》 (《中国青年报》)

满足节奏要求,哪怕是杂乱的并列,朗读起来也有种美感。例如: 甲:

你都保管些什么? 乙:

螺丝、螺帽、光垫圈,

镑凿、斧刨、团据片,

纱布、卡尺、手摇钻,

扫帚、铁桶、腊木杆、

焦炭、块煤、耐火砧… 甲:

你保管的物资挺多。

(孙洪彬《态度问题》) 三字格是奇数,人们往往采用两个三字格的连用,通过“3十3”式组合,来达到均衡美。例如:

秋已尽, 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

薄衣初试, 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李清照《行香子》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悠香,竞不知从何处来的。(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这不仅更加和谐,而且既保持三字格的动态感、飞扬感,又具有双数的自足稳定感。

3+3+3式组合,则明显的突出了缺陷感和运动感。例如:

老夫人说著长老唤太医来看我;我这颓症候,非是太医所治的;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儿唾津儿咽下去,这鸟病便可。

兰舟过处,歌声悠扬,但月胧胧,云杳杳,水茫茫。

三音节叠音词,也可以连续使用或者出现在平行句式的相关部位——对偶句法。例如: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④ 衬字。

为了保持一定的音节和节奏,在曲子、歌词、快板等作品中增添字词。又称垫音、衬词。如: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能谁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衬音在词、曲、曲艺和民间歌谣中,是经常运用的。例如:

春日里来依哟四山青,

一把那个田土舍一哟寸金,

老天那个赐福那个要知足,

人是依哟苗来舍土哟是根。

依呀呀于喂,土是命根根…,

(雁宁《牛贩子山道》)

⑤ 音节搭配

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合理搭配,是走进汉语音乐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汉语修辞艺术的重要问题。

单双音节的搭配,也体现了汉语诗歌与散文的差异。诗歌往往把单音节放在句子的末尾。例如:

功名富贵若常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而散文的音节(特别是司马迁及后来的追踪者)则把单字的音节放在句中。(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273贝)例如: 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⑥协音

协音,就是为了上口入耳,回避在上下文中听起来拗口的词语,当然从语法和语义上说,使用这些词语是没有错误的。例如:

言语与语言--言语和语言/言语同语言

陈老与于老--陈老同于老/陈老和于老

刘宏同童莉--刘宏与童莉/刘宏和童莉

战争和和平--战争与和平/战争同和平

跟更革命的耿豆先生相比--与更革命的耿豆先生相比

小弟弟的的确良--小弟弟那身的确良

协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还有在话语中插入某些无意义的音节,这叫做“衬词”。

三大平原¡ª¡ª三平原(?)

四大发明——四发明(?)

三大战役¡ª¡ª三战役(?)

四大金刚¡ª¡ª四金刚(?)

(二)利用音高: 平 仄

协调平仄有三个基本规律:

1、.平仄交错。

指一句之中音节点上的平仄要交错的安排,一般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最后一个韵字是一个单音节词,其余都是双音节词,双音节词第二个音和单音节词的单音都是音节点,平仄必须交错出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平仄对立

一般律诗分四联,每联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出句和对句的音节点上,平仄要彼此对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仄相粘。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音节点上,除韵脚之外,要平粘平,仄粘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诗中上句的声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的声调与之对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内又是平仄交替,排列非常严整,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有非常强烈的音乐美感。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解说词)

③瑰丽端庄的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紫。 再比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

(2)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

(3)小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词、曲)都讲究平仄的安排。试以绝句、律诗为例分析它们的平仄、押韵体式。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三)利用音质主要有双声、迭韵、迭音、押韵、谐音以及拟声词、儿化词、响音字的选用。双声、迭韵、迭音、押韵、谐音等都是利用音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律的再现而取得修辞效果,主要都和音质有关。拟声词的选用是利用和事物声音相近而取得修辞效果,也与音质有关。儿化词和响声词的声音与其它语音不同,也在音质上。

1、双声、迭韵。

双声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词语,如伶俐、枇杷、芬芳等;

迭韵指两个音节韵母相同的词语,如:汪洋、烂漫、妖娆等。

双声和迭韵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段。在双声迭韵的词语中,因有相同语音成分再现,使声音得到加强和巩固,形成语音的回环美,恰当的选用,可以使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诵读顺口,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美。由于双声短促而婉转,迭韵舒长而响亮,双声和迭韵配合使用,一方面循环复沓,另一方面委婉变化,有更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秋光迭迭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2、迭音。迭音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迭起来使用,又叫迭字。如个个、阵阵等,一种声音通过迭音手段而再现,并加以巩固,不但具有回环美,而且给人鲜明的感受,产生特殊的音韵美。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3、押韵。

押韵是重要的韵律手段之一。在诗歌或戏曲里,运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的相应部位,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又称协韵、调配韵脚。现代诗歌押韵,大多采用十三辙,“辙”是戏曲唱词的韵脚,是“韵”是通俗的叫法,所以押韵又可称选择韵辙。北方话系统的戏曲、歌谣、唱词都按十三辙押韵。每辙以两个同韵字代表辙名,如中东、江阳等,押韵较宽。

第一、古代诗词特别讲究押韵,例如: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绝句,

一、

二、四押韵:ao)

第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注意句与句的押韵,也可以形成音韵和谐的音乐美。例如: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傲”、“豪”押韵ao,响亮动听。)

第三、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群众口语流传下来的谚语、俗语、民谣及儿歌中,押韵比比皆是,例如: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 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枕的一个枕头。

(押韵iou) 跳一跳二跳三七,跳八跳九跳十一 十一二,十三七,十八十九二十一 二一二,二三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诗歌的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规则】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第

一、【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二四句押韵。又如: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第

二、【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第

三、【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第

四、【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第一、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第二、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第三、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古代用韵较严,但多考虑韵部而不注重语音实际,严格区分平仄,而且要同一韵母,不同韵部只能和特定韵部协韵。而现代诗则自由用韵。押韵有以下几种手段:

1)安排韵句。安排韵句是按一定的形式将韵句组织起来,以形成不同的押韵方式,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大体而言,有下列各种:

a.偶韵。偶韵是把韵句安排在偶句上,又称隔句韵。这种方式旋律富变化而又规律,运用最广。

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

何必觅闲愁。

b.随韵。随韵是每句都安排韵句,下句随上句押韵,两句一换韵。这种方式既保持押韵的密度,又增加音响的变化。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c.交韵。交韵是韵句四句一组,第一句与第三句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一韵。这种方式声音相互牵连交错,形成回环美。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又例如:

东南路尽吴江畔,

正是方愁幕雨天。

鸥鸳不嫌针两岸,

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

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

鸥夷高兴因无边。 (章竭《变体诗》) d.抱韵。抱韵是韵句四句一组,第一句与第四句一韵,第二句与第三句一韵,呈现环抱之形,这种方式也可以形成回环美。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人”与“功”两韵字环抱两个不同韵部的“亲”字。

e.排韵。每句都安排韵句,又叫打铁韵,数句一韵,或一韵到底,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2)安排韵字。安排韵字是将韵字安排一定的位置上,从而组成不韵句的修辞活动。有以下形式。

a.句首韵。把韵字放在句首叫句首韵。前引〈女儿悲〉酒令即可视为押句首韵。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头韵 (Alliteration) 它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字母相同的单词,常用于文章的标题、诗歌及广告语中,简明生动,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平衡节奏,宣泄感情的作用。例如: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Profits of praise b.句中韵。把韵字放在句中叫句中韵。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c.句末韵。把韵字放在句末叫句末韵。这种韵字安排方式,是诗歌主在押韵形式,例子俯取便是,不胜枚举。

现代诗歌,最常见的是四行为一节者是第

二、四行押韵。例如:

清香在树上飘扬

乐弦在树下铿锵

忽然间一阵狂风

不见了弹琴的姑娘

(郭沫若《瓶第十六首·春茸曲》)

总得让大车装个够 ,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全下 。

(臧克家《老马》)

3)换韵。改变诗歌的韵辙叫换韵,又叫转韵。像《红楼梦》里的〈芙蓉女儿诔〉(78),就换了四次韵。一般长诗多换韵,短诗不换。不过换不换韵,主要还是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声情来决定,有时也根据结构层次的需要来换。

(4)儿化词与轻声词的选用。

“儿”音加在音节上,使其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在修辞上,有指小、表爱的功能,具有亲切的感情色彩。如:

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

这一方法适用于口语语体,文艺语体尤其多见。其他书面语体和表示贬斥的语意时,不宜用儿化。

 思考:选用轻声词(本身读轻声和包含一个轻声音节的词)可用于表达轻捷柔和的声音,可以形成抑扬变化,适应表意的某种特殊需要。如:冰心: 

《一只小鸟》 __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O年8月28日。) 《亮剑》骑兵连长孙常胜的战斗口号是“骑兵连,进攻!”

有人认为不符合语音原理,你的意见呢?

(5)响音字的选用。响音字是发音时开口较大,音节洪亮的字。一般而言,双音节比单音节声音响,平声字比仄声字音量大,而从韵母的比较,凡以“ang”、“ao”、“a”等收尾的字比较响亮。语音的响度和音质、音强、音高、音长都有关系,由于具有高亢强烈的特色,所以选用响声字,也可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响音字和非响音字是相对的。选用响音字,宜于表现强劲高亢的声音和气势。如: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衬音字的选用,作用在于协调音节,使语句节奏整齐协调、匀称流畅,具有音乐美。基本上用于诗词、戏曲、民歌、快板等韵文中。衬音字有的本有意义,有的本无意义,用作衬音时都不再表意。例: 我们爬火车那个搞机枪, 闯火车那个炸桥梁; 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 打得敌人魂飞胆丧!

(卢芒《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衬音在词、戏剧、曲艺和民间歌谣中,是经常运用的。例如:

春日里来依哟四山青,

一把那个田土舍一哟寸金,

老天那个赐福那个要知足, 人是依哟苗来舍土哟是根。

依呀呀于喂,土是命根根…

(雁宁《牛贩子山道》) 古代散文中的“之”用作衬音,补充字数、协调音节。

嵌在专名中:烛之武退秦师;介之推不言禄;怒而触不周之山;

粘在别的词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怅恨久之。

(6)拟声词的选用。拟声词是指摸拟事物声音的词,又叫象音词、摹声词。拟声词一般用来摹拟声音,有时也用来描写事物。摹拟声音,使人如闻其声,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具有直观性。描写事物,能让人产生联想,也能让语言更生动、传神。选用拟声词,可以使词语具有音、义互相融合的风味,较之一般词语更形象、逼真。

⑴头顶上有几架敌机嗡嗡嗡,一会远了,一会又飞回来,好像几只苍蝇粘到头上不走了,紧自哼哼。……话音没落,只听半空哇哇哇,好像一阵暴雨泼下来,接着唰唰唰唰,四处踢通扑通乱响,炸弹落了一地。(《三千里江山》) ⑵淅沥沥唰啦啦长蛇过道,噗咙咙突噜噜翠鸟出巢。

轰轰轰隆隆隆风滚雷动,乒乒乒乓乓乓一阵冰雹。

(郝赫、郝艳芳《春到胶林》) 描绘抽象事物,赋予本来不存在的想象的形象性征。 ⑶锁柱跟锁柱他妈穷得叮哩当啷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 ⑷一旦有战争部队哗地一下拉上去了,粮食供应上得去吗?

(徐怀中《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 (7)谐音。

谐音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作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谐音主要是利用相同语音成分的再现来突出语意重点,也利用音近意异的特性,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使语言更含蓄、更生动。

第一、谐音双关

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形成双关表达,通常言在此意在彼。有同音同形和同音异形两种。 ⑴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 ⑵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相互戏谑的哑语对联:

佛印向苏索句,东坡手指对岸正在啃骨头的大黄狗: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意会,只笑一笑,把题有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河中:水流东坡诗(尸)

后者更为常见,某些谐音在传统修辞中已形成固定关联,如 “丝”与思、藕与偶、莲与怜、杯与悲、理与礼,多用于古诗词、民歌、谜语、对联和歇后语等文体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天安门诗抄)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双木不成林。打一字。

伤心细问夫婿病,打一成语。 谜底是: 相;

杯盘狼藉。

第二、谐音拈连

通过谐音构成上下文的拈连关系。 ⑴“我是你们的大师兄!”我说。 “兄?凶多吉少!”

这种修辞格太熟悉了,我觉得好笑。(肖克凡《黑砂》) ⑵无齿之徒原是无耻之徒 名优产品成了民忧产品 四化变成了私化 第

三、谐音假对

对偶的一种,利用近音或同音关系临时借用合于对偶要求的语词。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面》)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 水春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第

四、谐音仿拟

这是从我国历代笑话中选出精彩的作品改编,由画家绘画的笑画选集。(广告) 以声作则

曲径通忧(漫画标题)

五儿急的便说:“原是宝二爷屋里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在有了赃证!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曹雪芹《红楼梦》) 现实生活中的忌讳语及吉祥语

人们因着趋吉避凶的普遍心理,对于有灾厄的谐音,或有吉祥祈福的近音字,在词语的使用上,呈现了特殊的习惯和文化。

四与死

钟与终

八与发

九与久

碎碎(岁岁)平安、五蝠(福)临门、瓶(平)镜(静)、苹(平)果、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大桔(吉)大粒(利)等等

外来语:

外来语因文化、事物的差异,在本国语中一时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时,直接用本国字音译以记录,是最简便的方法。然而,许多音译词是音、义兼译,在修辞的意义上更为进步而可取,如:

humour

幽默;

cool

酷; mini

迷你;

sanar

声纳; talk show

脱口秀;

bowling

保龄(球); title

抬头;

model

模特儿; engine

引擎;

hippie

嬉皮 Bans-奔驰(汽车);Sprite-雪碧(饮料);Locavo-乐口福(乳精); Colgate-高露洁(牙膏);Lux-丽仕(香皂);Pif pif-必扑(杀虫剂)。

对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粗俗地名,利用谐音修辞手段加以改造,可以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例如老北京原有许多粗俗不堪的胡同名,都是从历史的日常生活取材的。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经过谐音修辞对其进行改造,结果变俗为雅,点石成金,为人称道。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的社会语言学专著《胡同及其他》中就援引了大量的例子,例如: 羊尾巴胡同→扬威胡同

猪尾巴胡同→寿逾百胡同

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

吉兆胡同→鸡爪胡同 猴尾巴胡同→侯位胡同

母猪胡同→梅竹胡同

粪场胡同→奋章胡同

干鱼胡同→甘雨胡同

驴市胡同→礼士胡同

屎壳郎胡同→时刻亮胡同

打劫胡同→大吉胡同

臭皮胡同→寿比胡同

鸡鸭胡同→集雅胡同

蝎虎胡同→协和胡同

灌肠胡同→官场胡同

闷葫芦胡同→蒙福禄胡同

尤其在人名、地名、商标、品牌命名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可能产生副面效应的谐音联想。

姓名:纪丹(鸡蛋)、茅崇(毛虫)、尤炳(油饼)、侯炎(喉炎)、魏腾(胃疼)、史钢(屎缸)、谭彤(痰桶)、毕耘(避孕)、温毅(瘟疫)、贾效(假笑)、施昌济(是娼妓)、孙奇概(孙乞丐)、胡丽清(狐狸精)、朱怡佳(猪一家)、毕云高(避孕膏)、屈韬奋(去掏粪)、刘艺荻(流一地)、郝乃昭(好奶罩)等

地名命名亦如此。在某市地名办公室组织的市区新建街区道路楼盘命名专家论证会上,遭到否定的命名设想,多数由于这个地名的读音容易引起某种贬义的谐音联想所致。 例如“辉光大厦”(回光返照)、 “蓝山别墅”(破衣烂衫 春意阑珊)、“银汇小区”(隐晦、淫秽)、 “卫南小区”(畏难)、

“培光小学”(赔得精光)等 流行语:

年轻人的流行语,或要表现另类,或要彰显创意,透过谐音,运用高度的联想力,无论从数字、英文或方言,都有为数可观的谐声修辞流行语。如: 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770、880----亲亲你、抱抱你 9595995----救我救我救救我

359359----瘦有久、瘦有久(台语) 2266----零零落落(台语)

AKS----会气死

LKK----老叩叩

OBS----欧巴桑

(8)利用音趣。音趣指字音因同字意相应而产生的联想和情趣。近代有些修辞学家提出音趣之说,认为长音有宽裕、纡缓、沉静、闲逸、广大、虔敬等情趣;短音有急促、激剧、烦扰、繁多、狭小、喜谑等情趣;清音可以引起小、少、锐、快、轻、虚、静、明等特质的联想;浊音可以引起大、多、钝、暗、愚、重、恶、劣等特质的联想。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风》

三、日常生活中的语音修辞

1、首先要求语音规范。在口语中,往往运用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或音节,或者把一些原先有意义的词语或音节当做没有意义的单位来运用,目的只是为了上口入耳。这些没有意义的单位就是“衬词”。语音的不规范会导致歧义和误解,降低和损害表达的效果。

2、要尽量避免同音词语的干扰。由于现代汉语中同音现象非常严重,而且交际活动是一个双向的心理交流活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心理联想,这联想又常常是建立在语音相同与相似之上的。例如:“西巷、细想、洗箱、西厢、喜想、喜香、悉详、西乡、西湘……,在口语中,常常是很难分辨的。

3、无论是口语,还是文艺审美语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上口入耳,流畅和谐。说汉语的人的共同心理和言语习惯,都非常重视言语的流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上口入耳的标准放置在语法结构的要求之上。

请比较:

打扫街道

打扫街/打扫道 桌椅板凳

桌子椅板凳/桌椅子板凳/桌椅子凳 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四金刚十八大罗汉

报刊/报纸杂志

报杂志/报纸刊

上一篇:参与立法范文下一篇:初一祭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