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语篇

2024-05-04

英语新闻语篇(精选十篇)

英语新闻语篇 篇1

2 0 0 9年以来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关键期:对台军售、人权问题、贸易摩擦等影响中美关系的传统问题在2009—2010年间齐齐爆发。频频出现的网络摩擦又为紧张的双边关系增添了许多不利因素。因而, 在此期间美国主流媒体对中美关系的报道大幅增多。虽然, 美国媒体在公开层面上一直标榜新闻的报道必须客观公正, 但在很多情况下各种对中国带有偏见的意识形态含而不露地被暗藏在新闻语言中, 潜移默化地对读者产生着灌输思想的作用。

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是通过分析语篇中形式结构来解释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语言学科。“它在分析中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 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 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辛斌, 2005) 因此, 本文拟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2010年间美国主流媒体 (如《纽约时报》、美联社、CNN、《华盛顿邮报》等) 有关“对台军售”的20余篇新闻报道进行语篇分析, 以揭示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语言涵义。

2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般方法

批评性语篇分析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自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它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 语言意义产生于社会语境中, 其关注重点是语篇中隐藏在语言背后的隐形化假定、信念和价值观等。Fowler (1979) 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 在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考察其语言的及物系统 (transitivity) 、情态系统 (modeling) 、转换系统 (transformation) 、分类系统 (classification) 和连贯系统 (coherence) 等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本文的分析主要从语篇的词汇分类、语言及物系统中的心理过程和情态系统中的情态词和转述形式等方面展开。

3 美“对台军售”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3.1 分类

分类,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手段, 是指通过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 (Fowler, 1991) 新闻语篇中的分类则是记者通过词汇的选择对新闻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和命名。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性描述时, 人们总会受到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 因此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立场和一定的倾向性。在有关“对台军售”的新闻报道中, 美媒体对台海关系中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描述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 即选择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在出自《纽约时报》、美联社、CNN、《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最近的20余篇报道中有13篇均选择了下表中归纳的不同的词汇或语言表达形式分别来描述中国大陆和台湾。

从上表中可看出, 在涉及到对台湾政体的描述时, 美媒体常常使用“democratic”、“free”、“independence”、“freedom”等明显带有西方意识模式的溢美之词, 从而把台湾塑造成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地区;如此同时, 大陆则被描述成“totalitarian aggressor” (极权主义入侵者) 和“suspicious government” (多疑的政府) 。虽然带有明显偏见的词出现的频率不高, 但作者正是通过大肆渲染前者 (台湾) 的自由民主, 而巧妙地引导读者将“专制”、“集权”、“极权”等偏激的词汇与中国大陆联系在一起。

另外, 美媒体在其报道中总是故意为台海局势预设了一场战争, 刻意强调中国大陆和台湾岛的敌对关系。在这场预设战争中, 大陆往往被贴上“入侵者” (aggressor) 、“武力胁迫” (military intimidation) 、“发起攻击” (initiates an unprovoked attack) 等战争分子的标签;而台湾则是被置于防守一方, 自然而然要“经受” (withstand) 和“防御” (defense) 来自假想敌的攻击。这种预设立场的选择同样巧妙地使得美国对台军售合理合法化, 这就是分类选用语言的结果。

当然, 这种明显受到意识形态支配的词汇分类也出现在对中国和美国两者之间的对比上。例如2010年1月30号美国《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中提到:

(1) The United States has occasionally imposed bans on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Chinese companies that have violate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weapons proliferation, most notably penalizing Chinese companies involved in alleged surreptitious shipments of medium-range missiles to Pakistan.

But China is going a step further in moving to penalize American companies engaged in commercial arms transactionsthat are publicly announced and do not violate international nonproliferation pacts, Mr.Mulvenon said. (选自《纽约时报》, 2010.1.30)

上述新闻语篇谈到了中美双方因美方对台军售和中方对巴基斯坦销售武器, 分别对相关公司进行制裁的问题。在表达相同施事过程时, 作者分别选用“involved in”和“engaged in”两个词组, 以描述卷入军售事件的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虽然两个词组意思相近, 但前者略带“陷入、牵扯”等贬义, 而后者则有“从事、致力于”之意。此外, 句中的修饰成分“surreptitious” (鬼鬼祟祟的) 和“publicly” (公开地) 也在句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对巴基斯坦销售武器的行为属于偷偷摸摸的违犯国际公约的行为, 而美国对台销售武器的行为相反则成为正大光明的符合国际公约的行为。不难看出, 语篇作者通过词义和句意的对比选择, 别有用心地将其对华带有偏见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转移到读者的思维意识之中。

除了以上具有明显差别的词汇对比外, 美媒体在描述中国政府的施为动作时也常常会使用一些强硬词汇。例如:

(2) For the past year, China has adopted an increasingly muscular position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berating American offi cials for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stage-managing President Obama’s visit to China in November, refusing to back a tougher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 in Copenhagen and standing fast against American demands for tough new Security Council sanctions against Iran. (选自《纽约时报》, 2010.1.31)

上文的报道者选用“muscular position” (强硬态度) 、“berating” (严厉斥责) 、“refusing” (拒绝) 、“standing fast against” (坚决反对) 等一系列强硬词汇来描绘中国政府对美国以及一些国际事务的强硬态度。这样容易为读者塑造一个气势嚣张的中国政府, 进而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足见批评性语篇分析中词汇分类的作用。

3.2 及物性

韩礼德认为人们思想中反映的主客观世界可以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个过程的发生涉及到一定的实体 (即参加者) 、时间、空间和方式 (环境因子) , 这就是及物性。 (Halliday, 1985) 批评语言学视及物性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 “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体裁和主题的影响。但是, 即使同一类型的语篇, 对某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辛斌, 2005) 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 新闻记者可以用及物系统中的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一件新闻事件, 其做出的选择透露出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在所有涉及到台海关系的美国新闻报道中, 人们常常会关注美国记者怎样去解读海峡两岸的关系。因为, 美国政府一方面强调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一方面又以台湾军备力量需要加强以抵抗来自大陆的“攻击”为由执意向台湾销售武器。因此, 本节试图借助及物性理论对美媒体的新闻语篇进行分析, 揭示隐藏在这种双重标准背后的政治意图。

既然美国方面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就必定会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既定事实。然而, 分析本次收集到的2009—2010年间的所有语篇, 美媒体对这一既定事实的描述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表示心理过程的语言, 而非表示既定关系的语言, 其次数一共为16次。例如:

(3) China considers the island part of its sovereig territory... (选自《纽约时报》, 2010.2.25)

(4) China views Taiwan as a breakaway province... (选自《纽约时报》, 2010.2.29)

(5) Beijing regards the self-sovereign island as part of China... (选自CNN, 2010.2.4)

(6) China claims Taiwan as a province, but a strong independence movement has developed on the is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s. (选自《华尔街日报》, 2010.1.31)

(7) China resents all U.S.arms sales to Taiwan, seeing them as interference in its internal affairs. (选自美联社, 2010.2.25)

上例子中的“considers”、“views”、“regards”、“claims”、“seeing”均属表示“认知”和“感觉”等心理活动的非叙事谓词, 即发话人在选择这类谓词时, 既不预设它们后面从句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 也不预设其虚假性。因此, 非叙事谓词后面话语的命题内容只能算是说话者心理过程的一部分。美媒体在其报道中只选择使用了显示心理过程的语言表达, 强调长期以来只是中国单方面认为“台湾是其领土的一部分”。事实上,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语言表达所体现的应该是关系过程, 即认同和属性的关系。而美媒体刻意回避使用体现既定关系的表达方式 (如: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Taiwan belongs to China) , 以达到掩盖事实的效果。这种不言明的隐形信息充分地揭示出报道者否认或怀疑“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企图和思想意识。

3.3 情态

情态系统能够确切地表达出作者或报道者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 它体现了语篇的人际功能 (personality function) 。所以, 批评语言学也把情态系统作为批评语篇分析的手段。这一分析方法主要考察语篇的情态功能, 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以及承担的义务, 从而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利等。通常, 语篇中的情态主要由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来表现。此外, 由于新闻报道者常常通过大量使用转述引用的语言形式来向读者传达自己的观点, 情态系统对转述引语形式的考察也不容忽视。因此, 本文下面将结合情态词和转述引语两方面对语篇的情态进行考察。

3.3.1 情态词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 美媒体常常使用大量表“义务”的情态动词, 如“...China must fulfill its promise to move towards a more market-based country.”中“must”的使用。借此强硬的语气对他国指手画脚, 从而突显了自己的权威和霸权主义思想。分析本次收集到的新闻语篇, 美媒体似乎收敛了以往所摆出的霸权主义姿态, 在转述美国政府官员的话语或描述美国政府的某些行为过程时, 较少使用表示强硬态度或义务的情态动词。相反, 在转述中国政府官员的话语或描述中国政府的某些行为过程时, 美媒体常常会在语篇中植入一些表强硬态度的情态词。例如:

(8) A top Chinese military official reaffirmed China’s resolve to punish the United States over its decision to sell weapons to Taiwan and suggested on Thursday that there would be even greater consequences should Washington fulfill a longstanding request by Taiwan for advanced fi ghter jets. (选自《纽约时报》, 2010.2.25)

(9) Jin Canrong, ...sai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pay a price for weapon sales to Taiwan... (选自《华盛顿邮报》, 2010.2.25)

(10) China has also never joined the W.T.O side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选自《纽约时报》, 2010.1.30)

上述转述引语中, 报道者使用的情态助动词“should”, 加强了被转述者——中国高官的说话语气。情态副词“never”代替“not”用于否定式中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通过植入诸如此类的情态词, 报道者有意向向读者展示中国是一个作风强硬、盛气凌人的大国, 借此将“中国威胁论”的偏见认识传递给读者。

3.3.2 转述引语

新闻语篇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大量引用某些权威人士或相关新闻当事人的话语, 以增添报道的真实感, 或者以显示报道者的客观态度。然而, 任何一种转述形式都可能为转述者提供介入他人话语的机会。因为当转述某一形式的话语时, 转述者要将它与自己的话语融为一体, 但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报道者在选择哪些地方以及如何使用转述话语都隐含了其对新闻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张霄、高德辉, 2008) 新闻语篇中常见的转述形式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使用间接引语表示引用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改变了原来的措辞, 而直接引语使用的每个字都必须忠实于原文。因此, 直接引语更具有表达力, 因为它能准确地保留原话的风格。除了这两种转述形式外, 此次收集的语篇中也出现大量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混合型转述形式。例如:

(11) On Saturday, China summoned the U.S.ambassador to Beijing, Jon Huntsman, to a meeting with vice foreign minister He Yafei, who told him that the arms package for Taiwan"constitutes a gross intervention into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according to a foreign ministry statement. (选自《华尔街日报》, 2010.1.31)

(12) ...that the sale is"consistent"with U.S.policy and that all foreign military sales are discussed and approved through long-established procedures. (选自CNN, 2010.2.26)

(13) The arms deal, announced last month but in the planning stage...that requires the United States to make"arms of a defensive character"available to Taiwan. (选自《纽约时报》, 2010.2.25)

(14) ...and Mrs.Clinton’s tough words were“not designedto send a gratuitous message to China, but to demonstrate the fi rmness of our position.” (选自《纽约时报》, 2010.1.31)

(15) China demands that the U.S."speak and act cautiously"to avoid further damaging ties and upsetting relations between Beijing and Taiwan, ...... (选自美联社, 2010.2.25)

(16) Huang criticized media reports link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ith cyber attacks on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corporations, calling them"absolutely baseless, extremely irresponsible speculation with ulterior motives." (选自美联社, 2010.2.25)

(17) China is"extremely indignant", the statement said. (选自《华尔街日报》, 2010.1.31)

这种混合型转述形式被袄洛西诺夫称之为“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 (preset direct discourse) , 它们都是以半叙述半转述的形式出现在语篇中。这种转述形式预先调整了对直接引语的感知, 即将出现的直接引语的主旨用语境预设, 并用作者的语气去渲染转述话语, 进而掺入自己的观点而不被受话人察觉。报道者在语句中间对个别词语或短语加上引号的原因或者是表示该部分特别重要、或者想与它保持距离、表示自己不一定赞成它所表达的意思。 (辛斌, 2005:118-119) 在例 (11) 中, 报道者将“constitutes a gross intervention into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 这一部分用直接引号标注出来, 实际上是有意与原话语保持距离, 从而表示自己并不赞成美国对台军售是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例 (12) (13) (14) 中的部分内容被引入到直接引号中以作为强调主体, 其目的是引起受话者的注意, 而这些直接话语都涉及到摆正美国军售或质疑中国网络审查制度的合理姿态。相反, 在例 (15) (16) (17) 中, 引号中强调的主体又成了中国方面强硬的外交辞令和过激的行为反应:“speak and act cautiously”、“absolutely baseless”、“extremely indignant”等, 明显向读者渲染了中国“气焰嚣张”的对美态度以及“气急败坏”的言语行为, 给读者留下中国政府鲁莽、冲动、霸道的消极印象。由此可见, 报道者可以通过对转述引语的选择将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意图隐性地植入到转述话语中, 以宣扬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

4 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基本方法, 对美媒体有关“对台军售”的新闻进行了分析。透过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得知:尽管一贯标榜自己“客观”、“公正”、“真实”、“自由”的报道立场和态度, 但受思想意识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美媒体在对华报道时, 其语言的选择明显透露出对华的偏见态度。特别是金融危机后, 美国的国际霸权地位受到一定影响, 而在金融危机中对稳定全球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国在国际地位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因此, 充当着政府吹鼓手的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 其遣词造句暗含了浓浓的“中国威胁”意味, 以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通过语言分析, 为读者揭示出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的关系。因此, 我们大众读者要学会以批评性的目光看待新闻语篇, 避免受到非真实观点的影响或操控, 从而认清事实的客观真相。

参考文献

[1] Brown.G.and G.Yule.Discourse and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Fowler, R.Linguistic Criticis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Fowler, R.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ooutledge, 1991.

[4]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5.

[5] 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1) .

[6] 戴炜华, 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 2002 (6) .

[7] 高德辉, 张霄.对英语新闻转述话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J].科教文汇, 2008 (11) .

[8] 王克俊.从“中国威胁论”谈当今美英报刊的政治倾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9] 肖佳, 赵军.互文性与新闻语篇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7) .

英语新闻语篇 篇2

英语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一篇新闻报道为例

在新闻报道中转述引语被认为可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该文选用BBC报道的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一篇新闻为语料,对文章中的转述引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对新闻报道中转述引语的分析,读者可以洞察报道者的态度和立场,同时,新闻媒体也可以影响大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因此,在分析转述引语时,帮助大众透过新闻事件的表象揭露本质,有助于培养和增强读者的语言意识.

作 者:杨丽琴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海外英语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年,卷(期):“”(6)分类号:G212关键词:转述引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英语新闻中的语篇功能研究 篇3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功能;语言运用

伴随着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转变,语言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语体。现如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得到飞快发展,该学派中的语类、语境以及语域等相关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源自全面语言系统中的一类选择,即意义潜势可通过语篇表达。语言活动中人们对应身处的社会环境、交际目的及交际观点等可经由语篇中语言结构、过程放映,由此说明语篇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1]。由此可见,对英语新闻中的语篇功能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语新闻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言语社团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简而言之,其是指在相关社会、文化中,语篇对应呈现的全部意义,诸如交际目的、交际形式、交际流程以及交际内容等。文化语境离不开语篇体裁,语篇体裁则是经由体现样式及纲要式结构呈现的。就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倘若某一文章囊括了标题(headline)、导语(lead)、正文(body)等内容,同时拥有详细的消息来源,且正文每一段主要由一个句子组成, 由此他们会认为该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2]。

(二)情景语境

语场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对应从事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统称。通常而言,新闻报道会牵涉到一系列的客观事实,不同领域对应出现的事件。语场在其中则是经由概念功能中的经验意义来呈现的,特别呈现于及物性系统使用方面。语旨包括功能语旨、人际语旨,前者是指人们使用语言的某种目的,也就是语言交流中言语的功能作用;后者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新闻报道牵涉的是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也就是新闻媒体报道客观事实,公众获取各式各样信息。语旨是经由人际功能得以呈现的,大多呈现于情态系统、语气系统等方面[3]。

二、英语新闻中的语言运用

(一)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指的是某一文章或者某一句子中定义词数量与这一文章或者句子中全部单词数量的比例。通常情况下,词汇密度多被应用于覆盖语言使用人员在交际环境中运用词表来呈现有价值信息的一系列因素,其有效表明了文章或句子信息量的多少,可用公式表示:(L/T)×100.0%,其中L为实词数量,T为词汇总数量。

文章依据《语言学教程》对实词和虚词展开定义、划分,其中,实词包括:动词(v)、名词(n)、形容词(adj)及副词(adv);虚词包括:代词(pron)、介词(prep)、连词(conj)及助动词(aux.v)。词汇个数计算标准包括:(1)词条依据其实际构成部分数目开展计算;(2)名词所有格计为一个词;(3)首字母缩写词计为一个词;(4)复合词计为一个词;(5)助动词/系动词+n’t计为一个词[4]。

(二)语法复杂度

语法复杂度指的是某一文章中从句数目与这一文章中全部句子数目的比例,语法复杂度受各句话中的从句数量多少重要影响。就新闻特征而言,通常新闻均有着较高的语法复杂度,而各个句子中的从句数量则相对不多。读者在阅读英语新闻时往往会面临实践不充裕的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从句数量切忌过多,句子不可太过复杂,不然会提升读者的阅读难度,从而会一定程度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

(三)语气结构

人际功能呈现语旨,人际意义则凸显于语气、情态系统选取方面。语言的言语功能经由语气体现,囊括提问、陈述、提供及命令等内容。英语新闻的语旨是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类信息及报道客观事件,因此以陈述句应用为主。这是对新闻为叙事为主的特征的有效契合,与新闻语篇功能同样极为匹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就如同一种一种社会现象,很好的反映着我们的社会活动。伴随着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转变,语言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语体。现如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得到飞快发展,该学派中的语类、语境以及语域等相关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英语新闻报道已然转变成认识世界的一道重要窗口,同样是增進英语知识、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英语新闻报道有着独特的语篇功能,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英语新闻,全面分析英语新闻中的语言运用,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对英语新闻语篇功能有效认识。

参考文献:

[1]龙江华.新闻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及其汉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01):152-155.

[2]张引.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功能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04):94-97.

[3]白振洋.科技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语用功能研究——以《时代周刊》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2014,21(03):31-34.

英语新闻语篇及词汇特点分析 篇4

英语新闻语篇特点

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段落, 甚至一个章节。总之, 语篇无论多长、多短, 始终是一个条理清晰、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的有机整体。语篇是依靠句子来实现的, 而不是任意堆砌, 构成语篇的句子必须是相关的, 因此, 在同一语义场内, 结构也要相关。新闻的特点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又要快、又要新, 让读者一目了然, 迅速了解其中信息。其语篇结构要求短小、精悍, 一般采用倒金字塔法, 即: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 新闻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西方新闻学界主要认同二分法: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大类。硬新闻即“纯新闻消息报道”, 指题材严肃, 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软新闻指那些人情味较浓, 写得轻松活泼, 易于引起观众兴趣的新闻, 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对于两类新闻的文体要求, 硬新闻基本上是倒金字塔结构;软新闻的文体要求是自由式, 没有限制。大部分的消息是用倒金字塔结构形式写成的, 所以, 我们主要分析倒金字塔结构以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

英语新闻文体的主体结构是由标题、导语和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以一种类似电报体的语言形式, 十分简洁地告诉读者所发生的主要事件及有关消息。在句子中起语法限定作用的连接词、冠词、介词、代词等在标题中通常被省略, 力求言简意明, 准确新颖, 富有吸引力。新闻的导语, 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新闻中最新、最重要的部分或精辟的言语组成, 以吸引读者。正文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 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 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对新闻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上述三个部分构成一篇完整的新闻。而导语和正文形成的这种文体结构就是倒金字塔结构, 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内容, 把新闻的精华或结论放在最前面, 然后按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 借以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这种语篇结构为读者和听者提供了方便, 从导语中就可以知道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进展) 。因为导语是一篇新闻的精华, 所以要读懂一篇英语新闻, 首先要读懂它的标题和导语。也就是说, 读懂了标题和导语, 正文就不会再构成障碍。例如:

Former U.S.President Clinton and may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e gathering in Seoul this week for a summit o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world’s cities.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says the leaders hope to agree on ways to end the world’s“endless addiction to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outh Korean scientists are proposing a“middle of the road”solution.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市长们这个星期聚集在韩国首尔参加一个有关减少世界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峰会。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 与会领导人希望就如何结束全球对内燃机的无休止的严重依赖达成一致意见。韩国科学家提出了一条“中间道路”, 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 ——From the VOA News, May.20, 2009.

我们从新闻的开头就可以看出一系列主要信息:

Who—Former U.S.President Clinton

What—attended a summit o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world’s cities.

Where—Seoul

When—this week

英语新闻词汇特点

恰当巧妙地运用词汇特点, 利用词汇所附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表达某一观点, 是英语新闻报道中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 这样可以使报道显得更真实可信、生动形象。新闻报道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各个方面最新出现的事件和动态, 其目的主要在于以极快的速度将最新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和听众。为达此目的, 英语新闻中的用词往往具有一定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

新闻词汇。英语新闻报道中有大量的“新闻词汇”。这些词汇短小、精悍, 在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有时还被赋予了特有的含义, 进而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 就是新闻界所谓的“套话”、“行话”, 比如在英语新闻中, 喜欢用“back”表达支持, “oppose”表示反对, 而不是平时惯用的“support”或“protest”, 用新闻体词“probe”代替“investigation”;动词“hit”在日常使用时表示“撞、击”, 但在新闻中, 通常用来表达“达到、至”这一类的意思。例如一则新闻标题:Employment rate of graduates hit87%in 2009. (China Daily, Jan.22, 2010) .其中对“hit”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英语新闻正文中还有很多的间接引述, 这类引述通常以一些常用的词引导, 如:“say” (说) 、“tell” (告诉) 、“according to…” (根据…) 等等。所有这些引述都旨在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闻词汇“同比增长”常见于各种新闻数据报道。英文中, “同比”可用“year-on-year”来表达, 指“与上年同期数字相比的”。相应地, “同比增长”则为“year-on-year rise”或“year-onyear growth”。还有一些典型的新闻词汇, 如:新闻体词语reportedly (据报道) , warn (警告) , data show (数据显示) , oppose and condemn (反对并谴责) , 等等。

创新词汇。随着社会的进步, 英语新闻语言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事实上, 基本上每次大的变革、每一项科学发明、新学科的出现, 都会产生大量新鲜词汇——传统英语中没有的词汇, 伴随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应运而生。例如:21世纪随着网络的发展, 表示计算机的前缀cyber使用率越来越高, 如cybercash (电子货币) 、cybereconomy (网络经济) 、cyberculture (网络文化) 等。同时, 跨国经济组织的成立也给英语带来了新词, 如Euro (欧元) 、Euroland (使用欧元的国家) 等;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也给英语注入了新鲜词汇, 如biopass (生物旁通术) 、biopirates (生物基因的掠夺者) ;近年来媒体常见的还有一些新词语, 如:out of the mainstream (非主流) ;bird flu (禽流感) ;jumping the couch跳沙发 (情绪明显失控) ;two-day dayoffs (双休日)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中国国情) 等这样的新生词汇俯拾皆是, 举不胜举。

专有名词和缩略词汇。表示个人、事物、地点、团体、机构或国家等专有名称的词叫专有名词。新闻报道与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密不可分, 所以人名、地名、国名、组织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有些是读者熟悉的, 有些是陌生的。现举一些这类词语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如:Obama (奥巴马) ;Big Apple (美国纽约市) ;City of Angels (洛杉矶) ;Uncle Sam (美国政府, 美国人) ;Wall Street (美国金融界, 金融市场) ;Foreign Minister (外交部长) ;Defense Minister (国防部长) ;Pakistan (巴基斯坦) ;Afghanistan (阿富汗) ;Sri Lanka (斯里兰卡) 。

英语的整个发展趋势是逐渐简化, 反映在词汇上便是大量缩略词的出现。缩略词是现代英语中的一个简约现象, 几个字母可以代替一串单词。缩略词具有节省时间、新颖生动的特点, 在新闻中广泛使用。例如在使用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全称以后, 下面一般就用缩写词FDA。又如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 ,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 , 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不明飞行物) , 等等。了解和熟悉这些常用的缩略词可以使我们在阅读和收听英语新闻时不至于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委婉语和隐喻词汇。官方英语 (official English) , 通常是指政界军界、外交界等政府部门所使用的英语, 一般都是官气十足、委婉含糊的官话。官方英语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占很大的比重。官方英语偏爱用委婉语, 比如:Summit host, British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said the world had come together with an united plan to combat the global recession.首脑会议东道国英国的首相布朗表示, 世界已经团结在一起, 拿出了一项共同方案, 以战胜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 (VOA News, Apr.3, 2009) 。在这句话里, economic crisis (经济危机) 说成recession (衰退) 。类似的还有把“侵略”说成是involvement或military action (军事行动) , 把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叫做transfer of population (人口转移) , be less faithful表示lie (撒谎) , tax increase说成revenue enhancements, “窃听”称为intelligence gathering, 确切明了的radiation release (辐射泄漏) 成了energy release (能量释放) , industrial action表示“罢工”, bombing (轰炸) 美其名曰air operation。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中, 多借用委婉语来混淆视听, 歪曲真相, 掩盖某些事情的本质。

同样, 英语新闻里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隐喻性词汇, 简要举例说明如下: (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representative in China, Michael O’Leary, said the n umber of reported H1N1 fatalities may be the tip of the iceberg. (China Daily, Oct28, 2009)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迈克尔·奥·赖瑞称, 目前报告的H1N1死亡人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当这句话说出时, 说话人能够预测到听话人会有这样的推理:“冰山非常大”, “冰山一角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听众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理解:H1N1死亡人数只报道了一小部分, 还有很多没有被统计出来。在这里“thetip of the iceberg”喻指“small part of a larger problem”。隐喻词语的使用不仅能增强表现力, 还能使所说的话带有暗含的、评价性的、情感上的内容。 (2) He sacrifices a lot, plays physical, and tough inside, and h e’s been an excellent third down receive.He brings some fire to the game. (China Daily, Sep.5, 2007) 。“fire”的原意是“火”, 有火就有光和热, 给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感觉, 这里指给比赛带来了活力, “fire”用来喻指“vigor, energy”。 (3) Wall Street Takes a Dive (华尔街股票出现跳水行情) , “take a dive”原指“跳水”, 这里指股票大幅度急剧下跌。又如, 由专业性和目的性决定的商务英语新闻大量地使用隐喻。即便是一些专业术语也不是完全新造的, 它们往往都来源于日常词汇, 通过隐喻的使用, 在新的领域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 “price/trade war”中的war就是借用了日常词汇系统里“战争”, 喻指价格和贸易的激烈竞争, 其程度就像战争一样激烈和残酷;“a healthy, fragile economy”中的healthy和fragile就是借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健康的”、“脆弱的”, 喻指经济运行的正常和经济疲软。由此可见, 隐喻词汇可以使英语新闻更加生动形象。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对英语新闻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篇章特征有所认识, 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了解、准确把握英文报道的信息内容。当然, 英语新闻特点远不止上述几条, 笔者简要分析了一些常见的特征,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英语新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学习英语的很好的平台, 足不出户, 既能知晓天下事, 又能学到十分地道的现代英语,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所以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充分利用英语国家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英语新闻, 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 提高我们的综合英语水平和人文素质, 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董晓燕:《浅谈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 《河海大学学报》, 2001 (2) 。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英语新闻语篇 篇5

汉英新闻语篇词汇模式对比之实例研究

词汇模式理论从词汇复现的角度提出英语语篇的分析模式(词汇复现-句子联系-句子衔接).词汇在语篇中的复现模式把词汇、语法和语篇等连接手段统归于词汇,可以简化语篇衔接分析的`过程,操作性强.本文利用此理论分析汉英新闻语篇各一篇,从词汇复现的角度对比汉英语篇的异同.

作 者:王大成 WANG Da-cheng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83刊 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27(2)分类号:H313关键词:词汇模式 复现 汉英语篇对比

新闻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 篇6

关键词:新闻语篇;人际功能;语气;情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02-01

人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介绍和迅速发展,这一学派中的语域、语类及语境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英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愈来愈不可缺少的部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学者都对其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是,对英语报刊新闻进行功能语篇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尝试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对China Daily中的三则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

一、报刊新闻语篇的特点

Fairclough (1995:2)指出“新闻媒体对人们知识、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社会身份等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这种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语言的使用”。新闻语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语篇(News Discourse)不仅涉及新闻语言,而且还包括该语言所使用的社会环境和交流环境,而狭义的新闻语篇(News Text)仅仅是广义新闻语篇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新闻媒介中使用的书面语言,是呈现新闻内容具体的书面文字表达形式。本文所分析的是典型的狭义语篇,即报刊中的新闻报道。

报刊新闻语篇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如英语报刊新闻有众所周知的“倒金字塔”特征和“5W”写作原则(Who, What, When, Where and Why)。除此之外,新闻语篇常用“下降顺序”来面熟事件的发展;新闻语篇中传递信息的文字形式多于其他语篇,如位置、字体、板式等;新闻语篇介于口语体与学术体之间,强调使用“基本词汇”,既能简明反映事实,又能贴近大众。

二、人际功能分析概述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综合,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韩礼德(1994)认为语言具有“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和语篇(textual)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是指语言的参与功能,是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从而确立自己的身份、地位,表达行事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对事物的判断的功能。

韩礼德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实现的。从语气的角度来看,英语句子主要分为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小句的语气包括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 element),主语主要由名词性词组充当,限定成分指时态动词和情态动词。使用不同的时间概念,可表明一个命题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情态动词可表达作者对所写内容涉及的概率或频率和意愿或义务作出判断。

三、新闻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

人际功能表达语旨,而人际意义体现在语气和情态系统的选择上。语气包括主语和限定成分,主语是议论的基点,限定成分是对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将命题与交际中的语境相联系。韩礼德(1994)认为言语有四大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主要通过语气结构的选择来实现。

在语气系统中,时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分析,语篇一共有26个小句,其中包含20个过去时态的小句,占76.8%;语篇二共有57个小句,包含55个过去时态的小句,占96.6%;语篇三共有23个小句,16个过去时态小句,占69.8%。这表明,在新闻语篇中限定成分用过去时态多于用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新闻的标题表明这些消息都是即时或最近发生的事件,其动作多已发生,所以使用大量的过去时态也不足为奇。当然现在时态在新闻报道也常见,常用于给出背景信息,使读者认识到事件的意义,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会用到将来时态来展望事件的发展情况。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英语新闻的标题为了给读者以新鲜感和现实感,动词多用一般现在时态。譬如:Bus plunges into canal, 47 dead, mostly children. Suicide bomber rams Air Force bus kills eight.

小句的语气选择和时态的选择显示了新闻语篇的基本功能,语言中的情态成分表达说话人在对概念内容进行是非判断时表现出无把握、不确定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情态成分表达从是到非这个连续体中的不同位置。通过对新闻语篇分析发现,情态动词和情态状语的分布在新闻中是相当小的,基本不使用意态化的词,因为记者们常常会回避对新闻做个人的评价,这和新闻报道中立、客观的语言特点是符合的。另外,通过分析,发现新闻语篇中陈述语气是占主要位置的,因为新闻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描述事件,使用陈述语气是最佳的选择。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新闻英语中的报刊新闻英语这种次语体在篇章结构和语言使用上,尤其实小句在体现人际意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对进一步了解报刊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结构有所帮助,对了解报刊新闻英语与其它新闻次语体特点的区别和联系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orman.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1995.

[2]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Arnold,1994.

[3] 范 红.报刊新闻语篇及其宏观、微观结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4]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的体裁分析 篇7

1 体裁理论的三大流派

学界一般倾向于接受Hyon (1996) [1]对体裁理论的三大流派的归纳 (Johns 2002;Hyland 2002、2003) , 即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流派 (ESP Schoo1) 、悉尼学派 (Sydney Schoo1) 以及新修辞学派 (New Rhetoric Scho1) 。为了对这三个流派的理论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 现将三大流派的理论异同比较分析如表1[2]。

从表1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⑴悉尼学派由于吸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精髓, 因此注重体裁的结构, 提出了体裁结构潜式模式;ESP学派是在语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突出体裁的形式和惯例, 因此提出了“语步”结构;而新修辞学派主要受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围绕体裁所能完成的社会行为来界定体裁。但不可否认的是, 三个学派对体裁的界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者都认为交际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⑵ESP学派和新修辞学派均把职业性文章作为研究的重点, 而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则主要集中于对中小学学生所需要的体裁的研究。⑶ESP学派和悉尼学派都认为语言特征与社会背景和社会功能紧密相连, 他们都主张明确的体裁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弱势的学生。尽管ESP学派和悉尼学派在语篇分析方法和体裁教学法上有着一致的观点, 但是他们的确有着微妙却很重要的不同之处。最明显的差别从表1可以看到:他们的目标受众不同, 悉尼学派一般针对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经济文化相对弱势的适龄儿童。而ESP学派的目标受众更年长一些, 多为生活在英国或美国的母语为非英语的语言弱势群体, 他们大多为研究生或留学生。而目标受众的不同就导致了ESP学派和悉尼学派在分析目标体裁上的不同[6]。以下是三个学派主要的理论分析框架: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Swales认为体裁是一组交际事件, 这种交际事件指的是那种语言和 (或) 副语言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作用的交际事件。交际事件的分类标准是一套共同遵守的交际目的, 而不仅仅是语篇在语言形式上的相似性。“体裁”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工具, 因此, 在对语篇进行体裁分析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的结构、内容、文体风格等, 还应该考虑其交际目的[7]。因此, 在此基础上, Swales提出了“语步”结构, 所谓“语步”, 是交际者在书面语或口头语篇中所采用的一种逻辑类别[8], 可简单表述为“服务于同一交际目的的一群句子, 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甚至是几段文字。” (Mirador 2000:47)

在悉尼体裁研究学派, 最早描述“体裁”的学者是Hasan, 她认为体裁是语篇的类型, 是由结构的必要成分来定义的[9]。随后, 她提出了“体裁结构潜式” (GSP: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 这一概念, 她认为“体裁结构潜式”描述了一种语篇体裁中可能出现的所有的语篇结构。 (Hasan 1996:53) GSP这一方法应该详细指明一种体裁中的必要成分、可选择成分、顺序和循环出现的成分, 其中必要成分决定了一个语篇属于什么样的体裁形式。 (Hasan 1989:57) 满足以上条件, GSP才能够描述或预测一种语篇体裁中可能出现的所有语篇结构。GSP是一种线性模型, 它捕获了一个特定体裁中所有的变体和非变体成分。

在Rethinking Genre from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y一书中, Berkenkotter和Huckin在学科背景下研究体裁的社会认知结构。得出的结论是:知识的形成、体裁的形成以及社会历史的形成是相互联系的, 以这个概念为出发点, Berkenkotter和Huckin认为体裁不断的展现了一个社会群体的所知、所做和所为[10]。在此基础上, Berkenkotter和Huckin提出了“体裁社会认知理论”, 并提出建构话语类型理论框架必须遵循5项原则:1) 动态性话语类型是依据使用者社会认知发展需求, 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修辞形式;2) 情景性话语类型知识是人们通过参加日常生活或专业性生活的交际活动获得的;3) 具有形式和内容话语类型是形式和内容的聚合体;4) 结构的双重性话语类型结构一方面隐含和体现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又生成社会结构;5) 社团属性话语类型承载着话语社团的规范、认识论、意识形态和社会本体。这5项原则表明话语类型不是语篇的分类形式, 而是体现认知和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类型[1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虽然三个体裁理论的流派都各自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都可以单独的用于语篇分析, 但正是由于其着重点的不同恰可以使他们互为补充。笔者认为, 综合这三个体裁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可以对语篇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笔者以下部分通过该体裁综合分析框架对《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及第五册中的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进行分析, 共26篇, 笔者首先运用ESP学派的理论框架分析语篇的“语步结构”, 其次运用悉尼学派Hasan的理论框架分析语篇的“体裁结构潜式”, 最后运用新修辞学派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语篇体裁结构的社会认知因素。

2 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的“语步”结构

“商务英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为:“用于商业目的的英语, 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人来说, 在国际和跨文化语境中是一种常见的沟通手段。据了解, 这种英语语言在用于商业目的的英语 (EBP) 范围内, 用来表达和商务有关的活动、主题和目的。”[12]商务英语媒介文本包含了所有类型的文本, 它通过印刷形式、视觉形式和无线广播形式向广大观众宣传商务信息。这种文本有着很多不同的体裁形式, 例如, 一份报纸, 无论是印刷的形式还是网络的形式, 通常包括四种体裁:新闻报道、社论、专题和广告[13]。简而言之, 商务英语新闻是既涵盖了商务方面的知识又具有新闻体裁特点的一类阅读文本。

下面是笔者对26篇《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及第五册中的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进行分析而得到的“语步”结构: (此语步结构中不包括标题在内, 只是篇章的正文)

语步一:导语 (Lead)

Management literature describes numerous management styles, including assertive, autocratic, coaching, country club, directing, delegating, laissez-faire, participatory, supportive, taskoriented and team-based.Are there really that many styles?I believe there are three basic styles–directing, discussing and delegating, the 3-Ds of Management Style.

—The Big Three Management Styles

语步二:引语 (Quotation)

‘Reporting is faster by a matter of months, ’says Ramon Ferrer, Vice President of Global IT at Gearbulk.‘An operational team carrying a voyage all the way across the world doesn’t always have to be talking to each other and we don’t waste time duplicat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it’s much easier said than done语步三:背景信息 (Background Information)

Mr.Williams, who w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MBA director at the Brisbane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ccepted a post at Universitas 21 Global, the global online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He became the institute’s Director of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learning.

—Time to break out from campus

语步四:主要事件 (Main Event)

The importance of careful planning cannot be over emphasized.Learn all you can about your listeners and how they do business.Use experts, such as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embassies that know the specific country well.Tap into advice from other local business people with relevant experience.Review he dos and don’ts guidance available in m any publications.Organizations specializing in international meetings or managers of international hotel chains can provide valuable consulting and handle arrangements in other countries.

—How Not To Sound Like A Fool

语步五:评论 (Comment)

But if its‘friendship’with China is not enough to tap the country’s potential, AIG may lose its main growth engine.And without a strong Asia, AIG would be a much weaker company.

—AIG knows everyone in Asia

语步六:总结 (Conclusion)

Talk of a revival in merger and acquisitions activity is on the rise.Investment bankers and management consultants are once again seeking out potential deals and making flattering noises as they lead candidates to the altar.But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 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wedding.Even before the hangover has worn off, the hard work has to begin.

—Making a corporate marriage work

以上六个语步是笔者通过分析26篇语料得来的, 当然可能还会包括其他语步, 但是本文将以这六个语步为基准对语篇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证明是否每篇文章都包括了这六个语步以及确认每一个语步出现的顺序是什么, 笔者接下来会采用Hasan的体裁结构潜式来分析这26篇文章, 试着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3 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的体裁结构潜式

如前文所述, GSP这一方法应该详细指明一种体裁中的必要成分、可选择成分、顺序和循环出现的成分, 只有满足以上条件, GSP才能够真正代表一类语篇体裁的结构潜势。表2将以上文所述的六个语步为基准, 对26篇上述语料的语步进行分析。其中导语简称为L;引语简称为Q;背景信息简称为BI;主要事件简称为ME;评论简称为C;总结简称为CON。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中, 导语 (L) 是必要语步, 它出现于每篇文章中, 且都居于文章开头的位置, 而引语 (Q) 、背景信息 (BI) 、主要事件 (ME) 、评论 (C) 、总结 (CON) 均为可选语步, 且语步出现的位置并不固定。因此根据Hasan的体裁结构潜式理论框架, 可以得出以下公式:

[L^]{ (BI) . (ME) . (C) . (Q) . (......) }^ (CON)

“[]”符号内是必要语步, 符号“^”表示该符号两端的语步的次序是固定的, 不可更改的, 也就是说“^”左端的语步总是出现在“^”右端的语步之前, 且顺序不可改变。“ () ”符号内是可选语步, “ () ”间的小圆点“.”表示篇章中的每个可选语步出现的次数可以是任意的。 (.....) 表示未能列出的其他潜在的语步。最后表示带有此标志的大括号“{}”内的各语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 “BI”既可以出现在“ME”之前, 也可以出现在“ME”之后。由此可见, 在“语步“的基础上, 这样的一个GSP公式可以帮助读者对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有更深层更直观的了解。

4 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的社会认知因素

上文提到了建构话语类型理论框架必须遵循的5项原则, 其中第一项便为动态性, 即话语类型是依据使用者社会认知发展需求, 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修辞形式。 (李美霞2004) 而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作为一种话语类型, 也同样遵循这个原则。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的体裁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每篇文章中都伴随了“必要语步”和“可选语步”的出现。但另一方面, 具有更新及时、迅速特点的一种话语类型, 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一直保持着极强的动态性。为了迎合广大读者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必须要随着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认知需要而及时的对其语步作出调整:增加或者减少语步。所以, 语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 微观层面上的因素对语篇的影响也同样需要考虑。

5 体裁综合分析框架对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阅读教学的启示

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目的英语的一个分支,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今很多大学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商务人才, 相继开设了很多商务英语方面的课程。

在商务英语的阅读材料中, 商务英语新闻类语篇一直处于首选的位置, 因为这类语篇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商务知识, 由于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也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了国内外金融界的大事小情。

在进行此类篇章的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该纠正学生拿来一篇文章上来就读的这种行为, 而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体裁的分析方法一步一步的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首先, 教师应该向学生分别介绍三大流派的体裁理论, 让学生对这些理论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其次, 教师应该选取一篇范文, 运用体裁的综合分析框架对这篇范文进行分析, 并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分析方法及步骤。最后, 教师需要找来一些其他的相关篇章让学生按照教师所展示的方法, 自行的对语篇进行分析和体会。这样一来,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体裁理论的掌握, 还会使学生养成这种分析篇章的阅读习惯, 这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道路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6 结束语

英语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 篇8

标题

一篇新闻报道首先吸引人注意的部分是它的标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力求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新闻的内容。因为标题揭示的是新闻最主要的、读者最关心的核心内容, 在印刷上它通常比辅题 (包括引题和副题) 更醒目一些。除了单一的标题外, 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还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 通过主标题、引题和副题的配合, 报告新闻的内容, 指明其性质和意义。引题位于主标题的上方, 是将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作铺垫, 引出主标题, 或烘托渲染气氛, 或扼要介绍背景, 或简短交代原因, 或揭示思想意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辅助说明主题的作用。如:

Spent fuel shipments

Germany to lift ban on transport of N-waste

引题的意思是:核废料运输。它的作用是帮助读者进行分类, 说明这个消息是哪方面的。而主标题则说明“德国准备禁止运输核废料”。

副题位于主标题的下方, 其主要功能是对主标题进行解释、补充和印证。如:

President:US relations matter

Links conductive to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

主标题为江主席称中美关系很重要, 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 而副题:两国加强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稳定是对主标题的补充。

在英语报刊中, 新闻标题常采用多种版面格式,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或者增加变化、避免单调。就标题的格式而言, 根据标题所占的栏数和行数, 可以分为通栏标题 (banne或streamer) 、单栏单行标题 (one-column and one-line) 和双栏双行标题 (two-column and two-line) 等。标题的排列有左侧对齐式 (flush-left head) 、单行式 (cross line) 、中心式 (center head和逐行缩进式 (drop line) 等。

新闻报道注重的是重要性、及时性、独特性和趣味性, 它必须写得清晰而简洁。因为每天值得报道的新闻很多, 每个新闻能够占据的空间是有限的, 而且西方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 人们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详细阅读一篇新闻报道, 因此, 新闻的标题要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所以, 英语新闻标题在文体上要做到简洁、清晰、有趣。这些特征主要靠标题语言的词法、语法特点以及修辞手段来实现。

从词法上讲, 英语新闻标题常用短小词 (short dynamic word) 、缩略语 (abbreviation) 和省略语 (omission) , 使语言简洁明了, 而且还可以节省一些空间。如下面的两个标题:

Big Cuts (reduction) in School Budget

学校预算大幅削减

Bus Ban (prohibition) on Pupils

公共汽车禁止学生乘坐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标题中通常不使用括号中长而正式的词汇。短小词的运用使标题生动、简短, 读起来铿锵有力, 而且通俗易懂, 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缩略语和省略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使用截短词, 即将较长的词汇“截头去尾”, 如govt.=government (政府) ;二是使用首字母缩略词, 如ABC=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美国广播公司) ;三是省略无关紧要的冠词、人称代词等虚词, 如Charles, 32, seeks bride=Prince Charles, who is 32 years old, is seeking a bride (32岁的查理斯王子想谈情说爱) 。

从句法上讲, 标题中常用逗号代替and, 如Bush Takes Office Facing Limits, Expectations (布什入主白宫:权力有限, 期望无限) ;用冒号代替say, 如Russia:keep ABM treaty intact (俄罗斯称《反弹道导弹条约》不能改变) ;用现在分词表示现在进行时, 如N.Korea Moving Fuel Rods into Reactor (北朝鲜在给核反应堆加注燃料) ;用不定式符号to表示将来时, 如Gillette to Cut 2700 Jobs, Close 8 Factories (吉列公司将要裁减2700个工作岗位, 关闭8家工厂) ;省略形容词前面的系动词be, 如Beijing firm on one-China policy (北京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省略介词前面的系动词be, 如Geo interactive under the spotlight (Geo Interactive公司成为舆论焦点;省略被动语态中的助动词be, 如Identities of Hijack Suspects Released (劫机疑犯身份公布) 。

英语新闻标题常常运用修辞手法, 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节奏、声律和神采, 使其朗朗上口;另一方面, 能化平淡为生动, 渲染气氛, 使读者产生好奇感, 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Russian Reform:Old Wine in New Bottle (俄罗斯改革:新瓶装陈酒) 就运用了隐喻。当然, 这些修辞手法除了用在标题中之外, 也常用在导语和正文中。

导语

导语是一则浓缩的微型新闻, 其作用首先是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反映消息的要点和轮廓, 使读者看了之后就知道大体意思;其次是唤起读者的兴趣, 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因此, 导语是消息的精髓和作者文彩得以展现的窗口。

英语新闻的导语常占据一则新闻的第一自然段, 一般以一个或两个完整的句子概括全文, 能全部或部分回答Who、What、When、Where、Why、How等问题。最为典型的导语是直接导语 (summary lead) 和延缓性导语 (delayed lead) 。直接导语多用于硬新闻中, 直接叙述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事件, 而延缓式导语多用于软新闻中, 它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 而是通过渲染气氛, 制造悬念, 吊起读者的胃口。在导语的前面, 一般会显示电头 (news peg) , 它包含稿件发出的时间、地点和新闻机构, 其作用是表明新闻稿的“身份”。如下面一个完整的导语:

SYDNEY, June 11 (UP) ——Warwickshire police announced late last night (when) that Arthur Prentice (who) , a 35-year-old lorry driver of Cambridgeshire, want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17-year-old Blenys Dennis from her home in Cambridge last March (why) , had been arrested (what) in Birmingham (where) . (合众通讯社悉尼6月11日电——沃里克郡警方昨晚宣布, 35岁的剑桥郡卡车司机亚瑟尔·普林泰斯在伯明翰被抓获。他曾因涉嫌17岁少女布雷丝·蒂尼斯去年3月在家失踪一案, 遭到警方通缉。)

这个导语的英文只有一句话, 但它提供了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

导语的文体特点是语言简练、具体、准确、明白。导语最忌华而不实、内容空洞、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力戒冗长、壅塞、呆板、枯燥、流于形式, 读起来应该活泼明快、铿锵悦耳、有节奏感。

正文

正文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对导语进行展开、解释和补充, 或者是对导语所设悬念的解答。正文往往由所要报道的多个事实组成, 记者通常把最重要的信息或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放在前面, 然后是略为次要的信息, 而最次要的信息则置于正文的最后, 从正文的这种排列特征来看, 其构架恰似一座倒放的金字塔, 故被称作“倒金字塔式”结构 (inverted pyramid style) 。

英语新闻正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除了使用大众化的语言以贴近广大读者外, 为了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 经常使用一些生造词 (coinages) 。新闻的包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前瞻性, 同时也决定了它必然发挥辞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词的使用具体表现在旧词赋新意、杜撰新词、派生新词等方面, 如:think tank (智囊团) , brain drain (人才外流) , money laundering (洗钱) 等。

其次, 为了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魅力, 英语新闻写作中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例如, 用Beijing (北京) 代替the Chinese government (中国政府) , 属于借代 (metonymy) ;用call girl (应召女郎) 替代prostitute (妓女) , 属于委婉语 (euphemism) 。为了让文字增加一些变化, 使新闻显得活泼, 或者为了与被描述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特点更加吻合, 记者还常使用行话 (jargon) 、俚语 (Slang) 等, 如get hitched (拴起来, 指结婚后被管住了) , on the back burner (搁在靠后的炉子上, 意为“靠边站”) 。

从句法来看, 由于新闻报道注重事实本身, 强调客观性, 被动语态占有一定的比重。为了反映事实的真实性, 让读者听到“原声”, 以体现记者报道的客观性, 正文多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而在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 为了凸显新闻内容, 记者倾向于使用“掉尾句”, 即把说话人或信息来源放在句尾, 如:At least 77 people were killed and 115 others injured, the Civil Defense chief said (内务部长称, 至少77人死亡, 115人受伤) 。

结语

阅读英语新闻报道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也是增进英语知识、掌握现代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新闻报道具有独特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 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研究, 可以帮助读者提高对英语新闻报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也有助于读者提高英语新闻的写作能力,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腾:《浅析新闻英语的语用文体特征》,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5 (3) 。

[2].孙宕澎、徐晓澎:《略谈新闻英语文体》, 《语言学研究》, 2002 (12) 。

英语新闻语篇 篇9

在研究新闻英语的实际过程中, 学者们的分析往往只针对新闻报道这一“较典型的新闻语类” (张德禄, 2005) 。对于新闻英语这样一个合成语体来说, 只分析“典型语类”而并不对其明确界定, 且语料来源也不定。论文选择了“书面国际政治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 应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 对选定的语篇以小句为单位分析其及物性、主位结构、语气结构和语法隐喻, 并从语境和元功能角度对句子和语篇进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 语料选取。

本文节选了《纽约时报》2011年6月17日一则政治报道“2 Top Lawyers Lost to Obama in Libya War Policy Debate”, 节选内容:President Obama rejected the views of top lawyers at the Pentagon and the Justice Department when he decided that he had the legalauthoritytocontinueAmericanmilitary participationintheairwarinLibyawithout Congressional authorization, according to officials familiar with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deliberations.Jeh C.Johnson, the Pentagon general counsel, and Caroline D.Krass, the acting head of the Justice Department’s Office of Legal Counsel, had told the White House that they believ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s activities in the NA-TO-led air war amounted to“hostilities.”Under the War Powers Resolution, that would have required Mr.Obama to terminate or scale back the mission after May 20.But Mr.Obama decided instead to adopt the legal analysis of several other senior members of his legal team—including the White House counsel, Robert Bauer, and the State Department legal adviser, Harold H.Koh—who argu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s activities fell short of“hostilities.”

2. 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的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首先用对文章中每个复句做逻辑语义分析, 以其中小句为单位分析衔接、及物性、主位结构、语气结构和语法隐喻, 再基于这些分析从语境和元功能的角度对语篇和句子做评价。文本中的一个句子、小句都是人们在语义系统网络中选择并通过每类体现说明的, 如功能派给说明规定了语义所派给的功能成分的选择。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网络主要描写三个元功能或有三个元功能部分组成 (胡壮麟, 2005) 。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它们都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 最后以功能的形式出现。

三、语篇分析

文本中的一个句子、小句都是人们在语义系统网络中选择并通过每类体现说明的, 如功能派给说明规定了语义所派给的功能成分的选择。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网络主要描写三个元功能或有三个元功能部分组成 (胡壮麟, 2005) 。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它们都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 最后以功能的形式出现。结合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主要是由及物性、语气、主位和衔接分别体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从文化语境看, 国际政治新闻英语报道和西方的文化和思维密不可分, 它反映了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国际政治内容的整体认知和理解。语场上, 该次语体涉及国际政治内容, 即他国或国际间发生的事件。语场主要制约对概念意义的选择, 尤其表现在对词汇和及物性结构的选择上。从语旨看, 媒体 (记者) 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篇幅内把最新情况介绍给公众, 以便及时传递信息;公众则根据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从媒体上获取信息。语旨制约对人际意义的选择, 尤其表现在对语气结构和情态的选择上。从语式看, 既然“书面”是传播渠道, 那么该次语体属于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语式影响对谋篇意义, 即真正可以实施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语义的选择, 主要表现在对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的选择上。

1. 及物性特征。

及物性特征反映国际政治这一语场会选择哪些“过程” (动词词组) 来实现其概念意义, 或者说来表达所报道的内容。语篇中共出现17个过程, 在六种过程类型中, 物质过程占比例最高, 共7个。其次是关系过程 (如复句4中including) 出现率也不低, 共4次。这与语场和语旨都有关。首先, 国际政治不属于大众化议题,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 报道中除了叙述所发生事件外, 还有必要提供事件背景并做出适当解释。另外, 政治事件的意义往往不仅在于它本身, 而且在于它将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所有这些都是报道会涉及的内容。关系过程正好可以说明人与人、事与事以及事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国际政治新闻报道中大有用处。话语过程出现三次, 直接 (had told) 或间接 (according to) 。心理过程 (如复句2中的believe) 体现人的主观想法、情感或感知, 出现三次, 文中为了说明政治领导的决定和看法。

2. 主位结构和衔接。

由于语篇中大量出现复句, 从句占到很大比例, 附加语主位多是补语 (Complement) 主位, 主要是小句群中的宾语从句作为引语出现在话语过程之前, 以便更好地与上文相连贯;少量状语从句, 用来表示时间 (when) , 其次表示前提条件 (如under the War Powers Resolution) 或行为方式, 有利于说清事件的前前后后, 同时利于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复合句处于述位的多作为信息的焦点, 且有重复 (如复句2和4中的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s activities) 有利于在有限空间里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句首衔接连词, 作为连接主位, 能在句间建立起逻辑关系, 具有谋篇意义。

3. 语气结构。

语气结构和情态反映记者向公众传递信息时会选择哪些限定成分和情态成分来实现人际意义, 即反映信息传递的方式、动机和态度 (Butt, 1994) 。本语篇使用过去时态, 说明新闻报道主要用来叙述已经发生的事件, 而且多为客观世界中真正出现的过程。情态成分在本语篇中较少出现, 不表示肯定或否定, 而是体现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和可能性的判断, 主要由情态动词和其他情态成分来实现, 文中只有复句3中的“would have required”, 符合政治新闻报道主要基于事实而不是主观判断的特点。

四、文本评价与总结

本文所选的是一则关于奥巴马两位幕僚反对其利比亚战争政策但建议未被接纳的新闻, 来源是《纽约时报》。从文化语境上看, 国际政治新闻英语报道和西方的文化和思维密不可分, 它反映了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国际政治内容的整体认知和理解。及物性特征上, 物质过程出现频率最高, 这符合客观说明新闻语场和语篇表达概念意义的需要:说明客观事实和事件过程;语篇中大量使用复句, 较多使用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分词结构和介词短语, 使得主位多以标记型出现, 述位结构成为信息的焦点。句式和主位结构的灵活表达便于吸引读者注意, 也有助于语篇的连贯和信息的展开。该语料反应典型的国际政治新闻语体特点, 观点客观, 语篇逻辑严谨清晰。

参考文献

[1]Butt, David, et al.Using Functional Grammar—An Explorer’s Guide[M].Sydney:Macquarie University, 199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2000.

[3]胡壮麟,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英语新闻语篇 篇10

在现代信息社会, 新闻不仅向人们传输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 而且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Van Dijk指出新闻从来就不是客观、透明的, 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这是由新闻的特征决定的。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 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每次中国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时候,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是负面的, 严重伤害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为了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正确认识英语新闻语篇所构建的意识形态目的, 维护国家形象, 对英国路透社关于西藏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

新闻语篇分析一直以来主要沿袭意识形态分析的传统。Glasgow University Media Group (GUMG) 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了电视新闻的表面客观性;Fowler也指出语言选择实际上是某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反映。1979年出版的Language and Control和Language as Ideology, 指出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把意识形态分析与语篇分析结合了起来。1989年出版的News as Discours进一步以新闻语篇为研究内容, 从语篇层面阐释了语言、权利、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CDA研究表明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隐藏于语言形式的外壳下, 而且新闻语篇并非客观地报道社会事实, 而是带着某种意识形态构建社会现实。

在研究方法上, 新闻语篇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Fairclough对媒体语篇的研究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 关注的是时态、情态、及物性等语言特征。Wodack的研究以语用学为基础, 提出了名物化策略、框架策略。Van Dijk提出了语篇分析的认知模式, 把语篇界定为一个交际事件, 语篇、认知、社会构成了语篇分析的三角模式。

在理论基础方面, 大多数新闻语篇研究都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用学理论和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的。近年来, 新闻语篇分析呈现出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语料库来研究大量的文本。国外此领域的主要研究者有Hardt-Mauntner, Stubbs, Partington, Bake。

相比于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研究, 国内批评语篇分析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但发展较快。张健, 郭可, 陈中竺从文体学角度研究了媒体语篇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 如辛斌对新闻语篇作了大量的批评性分析研究等等。国内的新闻语篇研究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 但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系统性还落后于西方研究。

路透社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意识形态分析

近年来, 西藏问题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西方媒体用西藏问题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民族政策和政治政策, 诋毁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对路透社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看清表面客观的语言结构下隐藏的意识形态, 从而正确地认识西方媒体的报道。

1.资料收集

研究数据以“Tibet, Dalai Lama”为关键词, 时间设定为2012年, 通过Internet网址, 即http://www.reuters.com得到80多条报道, 进一步剔除与主题不十分相关的报道之后, 34篇报道的标题被用作本研究的分析数据。选取英国路透社的报道源于它在全世界的威望和影响力。对收集的34个英语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将研究具体的语言结构是如何被用来构建意识形态, 如何被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因此, 标题中表达观点、立场、看法的语言结构值得特别关注。

2.资料分析

标题是新闻语篇最突显、最重要的部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新闻事件的精华和主要内容, 是最值得注意的部分。以下为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即收集的34篇英语新闻的标题。

(1) 词汇的选择

词汇的选择为读者理解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线索, 反映了新闻制作者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参与者的意识形态目的。因此, 新闻标题词汇的选择绝不是对新闻事件以及事件参与者的客观描述。

英国路透社对西藏问题报道的标题中, Dalai Lama被赋予几种不同的称呼“Tibet exile leader, Tibet's Buddhist leader, spiritual leader”, 即西藏流亡领袖, 西藏的佛教领袖, 精神领袖,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人权活动家等。这些称呼不同于“民族分裂者”的称谓, 反映了对Dalai Lama的不同立场, 建构了Dalai Lama的正面形象, 即西藏自治区宗教自由的代表。当向读者呈现西藏民族分裂者的暴乱时, 路透社用到的词汇有“protest, protester, self-immolation”, 通过这些词汇的选择, 隐藏了分裂主义者的暴力破坏行为, 分裂者被描述成了受害者, 他们似乎需要得到读者的同情。然而, 用来描述中国政府行为的词汇“crack down, quell, detain, sweep, execute, spy, plot, poison, and kill”, 却把中国政府描述成一个喜爱暴力的专权国家。因此, 中国政府对民族暴乱的平定就成了对西藏自治区的专制统治。通过词汇手段, 新闻制作者掩盖了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真实目的, 民族矛盾被夸大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目的显而易见:英国路透社借西藏问题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政治政策, 诋毁中国的形象, 把中国政府塑造成血腥镇压的国家机器。

(2) 及物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与小句表达概念功能有关的是及物性系统。它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 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过程主要有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些过程实际上是对小句表达概念意义的方式的概括和分类, 与现实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和存在的状态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同一事件可能表达为不同的语言过程, 同一语言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影响。但是, 即使同一类型的语篇, 对某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 这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为了分析新闻标题的过程类型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意义,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新闻标题的过程类型被统计如下:

以上数据表明, 言语过程出现的频率最高, 占47.1%, 物质过程出现的频率次之, 占44.1%, 心理过程出现的频率占第三, 8.8%。根据统计学, 低于5%的频率可认为不重要。考虑到简洁性, 这里就只讨论言语过程、物质过程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意义。

47.1%言语过程表明路透社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来描述事件。这些直接引语的转述词“say”以及话语的来源, 即“sayers”都表明表面看似客观的报道其实隐藏了英国路透社企图诋毁中国的意识形态。报道者多选用了较为中性的转述词“say”, “say”与其他的转述词相比, 主观性程度确实比较低。但是, 这种看似客观的转述词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他们所说的话。读者会情愿地相信报道者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说, 表面中性的转述词其实增加了潜在的主观性和潜在的意识形态倾向性。通过这种手段, 新闻报道者有效地向读者渗透了他们的态度, 即中国的人权和民主状况很糟, 国际力量很有必要帮助中国改善西藏地区的人权状况。由此, 中国的内部问题就被国际化了, 那么, 美国这样的国际力量干涉中国的内部问题就很自然了。

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报道发生了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 因此物质过程被英国路透社频繁使用来报道西藏事件是很自然的事。在研究涉及的34个新闻标题中, 涉及了15个物质过程, 其中42%的标题是关于中国政府的行为的, 而且涉及到的词汇“sentence, crack down, detain, lifts ban, say no”呈现了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 也预设了中国政府采用军事力量武装镇压藏民。其中34个标题中46.7%的物质过程是关于达赖集团的, “blame, burns, protests, challenge decry, ”等词汇把搞分裂的达赖集团描述成处于中国残酷统治下的无助的“抗议”活动, 为了争取宗教、文化和语言自由。这些表面客观的物质过程看似对西藏事件的客观报道, 然而实际上却传达了新闻制作者诋毁中国的意识形态目的。这些所谓的事实, 其实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达赖喇嘛只不过是他们干预中国内政, 分裂中国的借口。

(3) 时态

与表达人际功能有关的是情态系统, 考查语篇的情态系统可以从情态和意态、时态以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方面入手。在英语里, 除了情态动词, 情态形容词, 情态副词外, 人称代词、实义动词、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都可表达情态意义。在许多语言里, 人称代词的选择往往受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利关系和亲疏程度的限制。英语里的时态除了表达时间概念外还有其他功能。语篇里的现在时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表示时间, 而表示普遍性真理、始终存在的状态、习惯性或连续性的行为和过程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表1表明, 路透社报道西藏事件时, 采用的时态几乎都是一般现在时。研究表明, 时态的选择不仅仅用以指称时间概念, 新闻报道者经常用时态来表达他们的意识形态。为什么路透社使用的一般现在时超过其他所有时态?一般现在时是如何被用来表达意识形态功能的?传统语法认为, 一般现在时被用来表达在过去、现在、将来重复固定发生的事, 也可以被用来表达永恒的客观事实或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当34篇报道的标题合到一起, 它们便构建了一种“事实”, 而且, 这种事实是可靠的, 值得相信的。路透社对西藏的报道构建的“事实”包括:西藏地区人权状况差, 中国政府对西藏自治区的专制统治导致了西藏的“抗议”, 而中国政府又动用武力对“抗议”进行镇压。一般现在时的使用隐含了事件的重复性、连续性、可信性, 由此看来, 一般现在时不仅仅是时间概念的表述方式, 更是新闻制作者意识形态的强有力的表征方式。

(4) 主-述位结构

与表达语篇功能有关的是主位述位结构, 连贯与衔接系统。句子的主位述位结构与信息分布密切相关。句首部分是主位, 其余部分是述位。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 述位是话语的核心内容, 是未知信息。一般情况下, 信息都是从已知到未知安排的。构建语篇的时候, 许多有内在联系的句子被连接在一起以表达复杂的思想。这些内在联系的句子通过不断的从主位到述位的过程来体现。主位不仅照应前面的句子, 保持句子的连贯性, 而且充当后面句子的出发点, 推动话语的发展。句子与句子间的主位相互联系, 照映, 衔接和过渡, 由此形成了主位推进过程。

对路透社新闻标题主-述位结构的分析不仅可以反映新闻报道者认为什么样的信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社会现实。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密切相关, 新旧信息在句子里不是随意排列的, 旧信息常常放在开头的主位位置, 新信息一般在句末的述位而且具有更重要的交际价值。但也没有严格规定旧信息必须在开头的主位位置, 新信息必须在句末的述位。那么假如新信息被放在开头, 主位的位置就需要特别关注, 因为报道者或许有意强调某种意思。

路透社对西藏报道的标题中, 29.4%的标题把“Tibetan”作为非标记性主位, “China and Chinese”为主位的标题也占了29.4%, “Dalai Lama”作为主位的标题占了26.5%.在TEXT 3, TEXT 4, TEXT 6, TEXT 7中, “Tibetan”为主位的时候, “self-immolate, dies, burns herself to death protest China”等述位是读者所关注的新信息。这种主-述位结构预设了西藏的“抗议”是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政治政策引起的。当“China and Chinese”为主位时, 述位“fire on Tibetan protest, break up Tibetan protest with tear gas, sentences two Tibetans for“inciting”self-immolations, cracks down on Tibetan burnings, detains 70”, 告诉读者的是中国政府的武装力量和暴力镇压。在TEXT9, TEXT10, TEXT11, TEXT15, TEXT17的标题里, “Dalai Lama”是主位, 这样的主位自然地强化了达赖喇嘛的正面形象。这与中国政府的行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路透社新闻报道所构建的意识形态:中国是一个喜爱暴力的专权国家, 民族政策和政治政策引起了西藏的“抗议”。不可否认, 诋毁中国、企图分裂中国的意识形态秘密地隐藏在34个新闻报道标题的语言结构中了。

结论

新闻标题的词汇、及物性、时态以及主位-述位结构的分析无不证明了表面客观公正的语言形式其实含而不露地带有诋毁中国、分裂中国的意识形态。借着语言结构, 英国路透社巧妙地把他们攻击中国政治政策、民族政策的意识形态目的渗透在了他们的报道中。这样的报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大学生要培养批判性意识, 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 批判地认识西方媒体的报道。

摘要:西方媒体总是负面地报道中国事件, 因而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从词汇、及物性、时态以及主-述位结构的选择对英国路透社新闻标题的批评语篇分析反映了表面客观公正的语言形式其实隐含着诋毁中国的意识形态目的。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意识形态,及物性,时态

参考文献

[1]张健.英语经济新闻写作手法初探[J].外国语, 1991 (5) :61-64.

[2]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1) :21-27.

[3]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 1996 (1) :2l-26.

[4]陈丽江.批评语言学之批评[J].外语研究.2007 (1) :22-25

[5]唐丽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J].外国语, 2011 (34) :43-49.

[6]曾庆香.作为话语的新闻[M].香港:华夏出版社, 2003.5

上一篇:定额计价模式的转型下一篇:高中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