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发展绿色评价

2024-05-09

立足发展绿色评价(精选五篇)

立足发展绿色评价 篇1

关键词:林下经济,绿色发展,生态建设

1 林下经济的提出与基本概念

我国林下经济提出较早, 但一直未有规范的概念。国家林业局最早对林下经济进行了指导和推广, 2011年10月在广西召开了林下经济现场会。2012年7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林下经济的主要内容, 即:以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目前, 关于“林下经济”的概念,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 借助林地生态环境, 在林冠下开展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 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2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林菌模式, 指在林下种植菌菇类作物。以林地自然整枝和废弃枝条为部分营养来源, 种植黑木耳、林芝、茯苓、香菇、滑子菇、平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林药模式, 指在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选择喜阴的药用植物在林下种植, 并对这些药用植物实行半野化栽培;林果模式, 指在林下种植野生浆 (坚) 果。通过移栽改培等方式在林下种植山葡萄、笃斯越橘 (野生蓝莓) 等食果类植物;林禽模式, 指在林下圈养或散养鸡、鸭、鹅、雁等禽类;林畜模式, 指在林下圈养或散养野猪、鹿、羊等畜类。林下的空间和食物环境为各种禽畜提供了优质的生存场所, 而养殖禽畜形成的粪便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了大量有机肥, 促进林木生长, 形成良性循环;林游模式。指以森林景观欣赏和森林宜居环境享受为主体的林下经济模式;林菜模式。指在林下种植山野菜。通过移栽扩繁等方式在林下种植刺嫩芽、大叶芹和蕨菜等山野菜;林花模式, 指在林下种植野生花卉的林下经济模式;林蛙模式, 指在林下养殖林蛙。适宜在林下植被覆盖度高的阔叶杂木林或阔叶混交林林下发展。此类林分林下灌木丰富, 杂草丛生, 枯枝落叶层厚, 昆虫资源丰富, 空气湿润度大, 既为林蛙生存提供了栖息藏身的场所, 还为其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林草模式, 指在林下种植牧草、绿肥或能源植物。

3 伊春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潜力和不足

伊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 拥有400多万公顷的大森林, 林下资源丰富, 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2012年, 全市林下经济产业实现增加值60.7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从业人员17.5万人。食用菌种植规模达6.4亿袋, 其中黑木耳产量2.4万吨, 约占全省的11%, 占全国的7%;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种植面积达3.4万亩,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 在加工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红松林、榛子林营造和改培分别达到2.4万亩、5.8万亩。药材种植和改培面积达43万亩;野猪、鹿饲养量分别达4.5万头、2.3万头。

发展林下经济, 完全符合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大趋势, 是林区的资源优势所在、经济效益潜力所在。以红松矮化结实为例, 幼树嫁接3年即可结塔, 据哈工大科研表明, 1公斤松塔全产业链开发可创产值360元, 可谓是一次投入、百年受益。从草本和木本粮油对比来看, 大豆油平均每市斤市场价格5-10元, 松仁油则高达千元以上。伊春林下资源开发现状与较发达地区相比, 森林食品、北药、林下常规种养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辽宁本溪, 通过发展药材平均每亩林地创产值4000元, 伊春仅为405元, 相差近10倍, 发展潜力巨大。

也要看到, 伊春林下经济亟需战略提升。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下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政策瓶颈制约发展。三是项目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差。

4 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尽快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林下经济, 需对林地的整体特征、面积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统筹与分析。建议将林下经济作为新兴产业, 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 组成专家组进行实地专题研究, 指导完善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 为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通过科学规划, 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 凝聚力量快速发展。

(2) 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2013年4月, 国务院确定在黑龙江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这为加快农业发展带来了利好机遇。建议结合相关政策, 将林下经济纳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 将惠农政策覆盖到整个林下经济。

(3)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方面专项基金的作用, 重点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制定便捷的资金借贷政策, 降低门槛, 扩大有效信贷投入, 为林下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4) 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在加大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力度上下功夫, 通过招商引资和对现有企业改造扩建, 不断扩大和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加工能力。把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模式, 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发展模式, 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篇2

标签: 绿色建筑 新材料 绿色建筑认证

进入21世纪以后,绿色建筑及相关理论开始迅猛发展。在人类品尝了过度工业化带来的苦果之后,注重保护环境和人类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概念被提出。在建筑界,作为一种概念,绿色技术提出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50年代,一批西方学术著作如《设计结合自然》、《寂静的春天》等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11(绿色建筑)的新理念。从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开始,绿色建筑才作为一种新的边缘性运动出现,新材料和新技术在绿色建筑浪潮中的应用使得尽可能地节约能源成为现实。

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早期: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介绍与展示;(2)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能的模拟与评价;(3)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国外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儿种应用比较广泛:

1.1英国BREEAM

著名的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首次推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它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针对当时英国的市场需求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建筑。该杉L}!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建筑环境评价方法”(的住宅版,首次发布于2000年。它满足了近年来英国市场对住宅类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评价的新需求。其评价内容包括能交通、污染、材料、水、生态与土地利用以及健康等七个大的方面。由于英国建筑协会的参与,该证书在英国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BREEAM评价体系的推出,为规范绿色生态建筑概念,以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至今,它不仅在英国以外(例如中国香港)发展了不同的地区版本,而且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1.2美国LEER

“(LEEI)绿色建筑等级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1993年0月发布第一版,2000年ii月发布第二版)。它受到英国BREEAM的启发,主要用于评价美国商业(办公)建筑整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生态表现。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址、能源与大气、用水效率、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设计过程的改进等六个大的方面。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该证书也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1.3加拿大GBC

绿色建筑挑战(GBC)是从1998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I)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完善的时期,目前已经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据采集困难,模型制作复杂,可操作性低,要耗费专业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建筑师与使用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这一评价工具应当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生物学与非生物学、社会与经济等多因素,还应涉及建筑环境综合评判中各种构成要素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行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现状

绿色建筑认证在我国大陆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认证体系不久前,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已组织了有关专家,制定出版了一套比较客观科学的绿色生态住宅评价体系一《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2.0),同时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正式走出的第一步。此外,《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健康住宅技术要点》、《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等陆续推出,也对我国生态建筑评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视评价立足发展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评价与数学互动相长的支点,竭力營造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的评价环境,引导学生以健康心态,发展的眼光看自己,以自信、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一、评价的生命化---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支持学生开拓创新,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例如对学生课堂评价改革,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新做起,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奇思妙想,甚至不着边际的想法,都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例如,我在讲简便算法时补充了高斯定律,1+2+3+4+5.……………95+96+97+98+99+100=?有的知识面宽的学生一看题目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爸爸教过我了!”我就夸奖他说:“你的习惯真好,喜欢钻研学问”。数学知识迁移的好的同学马上就想到凑百法1+99=100,2+98=100,3+97=100…….我就肯定他说“你真是个数学小天才,发现了数学王国的奥妙,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为一名数学家”,也有的学生用首尾相加法1+100=101,2+99=101,3+98=101…..一共有55个101就是5050,我也给予了肯定,表扬他真了不起。由于我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对生命的真心关爱,才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评价的生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也只有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数学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命题时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重开放性。

例:1、我们班去做早操,120个同学排队,可以按每行()人,排成()行。

2、菊花每盆8元,兰花每盆20元。现在有200元,可以买菊花()盆,兰花()盆。

让学生解答后,提出要求:“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去改变题目的条件,就出现了不同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教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上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正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学生解答起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基于一定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而制定培养目标的,这些目标主要源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并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因此,我的评价首先强调了目标和内容的多元化,突出评价是促进发展的功能。它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学业内容。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对非学业内容给予关注。

四、评价的艺术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评价极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语言评价──意味深长。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富有激励性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的首选。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极力倡导人文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业批改过程正是批阅“童心”、保护童心、呵护童心的过程,一次次老师认为很平常的作业,其实是学生个性化的劳动成果,是孩子流淌的心迹,或许一篇不成文的日记里跳跃着孩子可爱的童心,或许一个简单的设计图中隐藏着孩子智慧的火花……就让我们老师手中的笔也多一些“感情“,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用我富有艺术化的评价去点击孩子们心灵的,用我们的赏识圈点孩子的骄傲吧。

2、适时评价──春风化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的见解时,我在学生的课堂记录本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的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总之,关爱学生生命成长,为学生营造生命化、生本化、多元化、艺术化的评价环境,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追寻。

立足发展绿色评价 篇4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要求, 国家相关部委积极推进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2月16日发出《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 要求2014年起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市辖区范围内的保障性住房, 同时具备“ (1) 政府投资; (2) 2014年及以后新立项; (3) 集中兴建且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 (4) 公共租赁住房 (含并轨后的廉租住房) ”的, 应当率先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同时提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 可以根据当地实际, 扩大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范围;其他市、县有序推进”。政策文件发布后, 全国各省市纷纷响应, 陆续开展相关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桂发改环资〔2013〕1407号) 提出“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各设区市应积极开展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 广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全国情况基本类似, 面临着资金投入需求较大、建设方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亟须建立一个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相关主体参与其中, 促进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化建设。

广西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与问题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桂发改环资〔2013〕1407号) 发布, 明确提出“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各设区市应积极开展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后, 广西部分城市开展了相关工作, 进行了小规模探索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15年12月, 广西共完成120多个项目的绿色建筑标识评审工作, 其中已评审并获得设计标识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16个, 但是占绿建项目总数不到15%, 且大部分项目为一星级绿色建筑。

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发现, 我区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着共性问题, 具体如下:

一是绿色设计技术尚不够成熟。由于我区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刚刚起步, 受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和场地选址等所限, 规划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难关有待解决, 如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对周边建筑原有日照标准执行无影响;场地雨水合理实施减排控制, 雨水回用设计与场地景观、绿化灌溉、市政用水管道等环节、系统的协同设计及无缝链接;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采取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等。项目实施后所达到的节能等效果与设想的还有一段距离, 导致绿色保障性住房的适宜性设计技术措施无法大范围、规模化推广开来。

二是投入动力不足。绿色保障性住房在提高居住品质、获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其获取的经济效益与商品房的相比相对较少, 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理性的投资者, 缺乏参与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仅靠地方政府力量, 财政支出压力大;社会大众对保障性住房尤其是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认识也不够到位, 大多还是单纯关注并追求住房的价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广西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配套政策不完善。虽然国家和广西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对我区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 但在设计、施工、验收、评价、运行等全过程中进行监督制约的配套政策措施仍在建立完善中。在激励政策方面, 目前也缺乏针对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出台相对应的经济激励政策, 仅参考普通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激励政策来执行。

广西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原则

为了进一步推进广西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 通过分析调研我区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现状, 在绿色建筑理念下, 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及实际情况, 遵循两大原则。

一是被动优先原则, 尽可能控制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增量成本。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选用, 要优先考虑被动技术, 如通过精细化设计, 实现保障性住房的自然通风、采光和合理的遮阳;通过前期规划、建筑方案的合理设计, 满足风、光、热等功能性需要, 有效降低空调、照明及其他设备的能耗。

二是经济实用原则。保障性住房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 需要严格控制项目的开发建设成本。除了在规划设计中, 对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选型要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外, 其他的相关工作也要以此为出发点, 探索出一套适合广西全面推广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激励机制。

广西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建议

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

针对我区目前尚缺乏适宜性好且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问题, 建议区内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所多加关注, 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研究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适宜技术, 编制出台科学严谨的设计施工规范、验收标准等, 力争在设计、施工、材料上降低成本, 增加效果。根据广西气候特征和居住习惯, 在规划阶段优化建筑朝向和布局, 平衡建筑密度和间距。被动设计优先, 主动技术补充;科学合理地集成应用低成本、实施性强、易于维护管理的绿色技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新型墙体材料、隔热技术、轻质隔墙技术、防水技术等, 对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应重点推广应用这些重点实用技术。同时,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也需要设计人员具备更加精细化的专业设计水平。

加强技术交流, 吸取先进经验

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广西尚处于起步阶段, 部分设区城市相关工作尚未正式启动。为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 应积极开展区内外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借鉴适合广西实际情况的绿色保障房设计和建造技术, 充分吸取先进经验。此外,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引入工业化、产业化成套技术, 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推广应用涵盖建筑与结构技术、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成套厨卫技术、综合管线布置技术、环境及其保障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及施工建造技术等七大技术体系的产业化成套技术, 推进技术与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提高部品的配套整合水平, 将极大促进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向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引导和带动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面提高建设水平。

扩大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效果的影响力

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全依赖政府推动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 想方设法把绿色建筑的优势和效益切实落到实处, 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和资本参与其中。除鼓励引导采用低成本适宜技术外, 相关政府部门可对从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合理的激励目标, 通过经济激励政策的实施, 适当分担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 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还可以考虑安排政企合作项目, 提高企业利益比例, 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者主动参与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行为, 分担政府资金财政等方面的压力。而面向普通社会大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 对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宣传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对住宅价格、材料及技术使用情况等更加透明化, 使大量社会低收入群体在寻求低价房源的同时适当关注生活环境的健康、舒适, 使绿色、环保、节能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总之, 要想方设法扩大保障性住房绿色效果的影响力, 全方位形成科学、健康的需求市场。

构建完善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激励机制

绿色保障性住房也是绿色建筑。除了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 享受绿色建筑相关的财政资金补贴外, 可在绿色保障房建筑推广方面向开发商或承建单位额外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支持, 如融资优惠、土地转让优惠、税收优惠等,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同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可考虑适当增加绿色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奖励金额, 补贴给建设单位, 激发企业建造绿色保障房的热情。在现有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绿色保障性住房评价的绿色通道, 建议保障性住房减免一定的绿色建筑评审费用或完全由政府财政支付。对于社会大众而言, 还应降低老百姓的购入门槛, 除适当减少程序和降低条件外, 相关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 并考虑在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等方面, 扩大对绿色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投放力度, 帮助低收入人群提升购买力。通过多种举措齐施, 加大对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稳步发展的支持力度。

立足发展绿色评价 篇5

关键词:课程评价,激励性,目的,策略,建立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使学生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的需要得到满足, 使学生的动机、态度、情感等因素处于并保持积极、活跃、协调的状态, 必然会极大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应大力倡导、探索、实施激励性评价。

一、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的这段话指出了当时在教育中偏重传授知识的弊端。今天, 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教育评价应该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一)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目标、发展基础、发展过程的差异性三个方面。

是泥土, 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 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 就应当放出光彩。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班上有一位学习不是很突出的女同学, 她成功的经历就验证了这一点。记得在一次习作训练时, 我发现她的习作与众不同──真实, 推举她在习作讲评时读。她站起来, 红红的脸上掩饰不住喜悦。读后, 她的习作赢来了同学的掌声。趁此机会, 我说:“同学们, 我们的习作就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 没有虚假, 只有真实!因为真实是习作的生命!除了想象习作之外。真情实感最能打动读者。”学生听后若有所思。下课了, 她主动问我自己的这篇习作能否投稿。“怎么不能?你先把草稿改改, 誊好交给我吧。”她听了我的话, 笑了。第二天, 她把修改后的习作交给我。我提出几点修改建议, 让她再改, 改好拿给我看。如此几次, 等我们都满意之后, 她投了稿。几个月过去了, 她的习作发表在《xx》杂志上。从此, 她学习的劲头可足了, 因为她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家长也向我反映了孩子可喜的变化。我深深体会到赏识学生对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二)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成长需要激励, 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每一个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 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但每一个儿童不可能每一次都是成功者, 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 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如果拿起表扬的武器, 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 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 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这样, 就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班上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常常欺负小同学, 欺负女同学, 还扬言要做学校的“校霸”。我对他是苦口婆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每次与他交谈后他都会痛哭流涤的表示一定要改, 也的确能够管一阵子, 可不久又会旧病复发, 招来一片埋怨。不过这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 他仗义好打抱不平, 有时也能参加公益活动, 体育特别好。在上周我校的春季运动会中, 他一个人就夺得了立定跳远和400米长跑两个第一名。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他进行了表扬, 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在运动场上就要像这样敢拼敢搏, 勇于争先。并要求他把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运用于学习中, 勇于克服自身的缺陷。小吴当时很激动, 表示一定要做个好学生。可我不乐观, 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要不了多久他又会反复。像这一类学生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 关注他的每一方面点滴进步, 不断在私下或公开场合给予肯定, 才能坚定他与缺点战斗的信念。其中, 我觉得公开场合的表扬更有效, 一来在学生中树立了他的公信, 二来“名声在外”, 他就会勤于维护这种荣誉!

(三) 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

爱是一种信任, 爱是一种尊重, 爱是一种鞭策, 爱是一种激情, 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鞭挞儿童, 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 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 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别一端。”

班上有个同学聪明活泼, 上课很积极配合老师, 大胆发言, 但课后常惹事生非, 跟同学打架。我指责他“没有理由要打架, 打架是最坏的行为”, “一块巴掌拍不响……”, 还要他写检讨反思。检讨书写了一张又一张, 可是不但他打架的坏习惯没有改,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 我注意到他上课不爱听了, 作业也经常不写了。他的变化令我担忧。通过反思, 我觉得正是过多的批评使这个同学很消沉, 并产生了逆反心理, 必须马上改变方法。后来找他谈心, 肯定他的优点, 告诉他“老师教育你是因为爱你, 希望你团结同学, 做个既爱学习又讲文明的好学生”。几次谈心, 心灵沟通了, 他的行为开始有些好转了。之后, 我特别留心观察他, 一发现他有进步表现, 就及时给以表扬。经过一段时间, 这个同学终于改正了打架的坏毛病, 在纪律和学习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如果老师只严不爱, 那么这种严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

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 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 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会感受到爱的情感。

三、激励性评价的建立

(一) 采用综合评价标准

综合评价则是从系统思想出发, 将评价对象---学生的个休素质视为一个整体, 从整体出发, 根据组成要素: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要素设计出多因素、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标准体系, 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客观全面在反映学生的实际。

(二) 充分运用个体内差异标准

个体内差异标准是以评价对象—-学生自身为参照点, 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 或者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有利于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及成功感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 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千人一刀”去评价, 使个别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 对学习失去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创造力了。要改变现在的相对评价体制, 尽可能使用绝对评价机制。如:同一年级的学生在考试时, 可出难易程度不同的A、B、C卷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 从而使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 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培养兼备高尚品格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 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我相信激励性评价是满足这一时代要求、社会期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001.10.

上一篇: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下一篇:游戏音乐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