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平台

2024-05-25

移动网络平台(精选十篇)

移动网络平台 篇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微机电、通信和传感器三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采用固定的传感节点收集数据,无法满足未来微型、高移动的应用需求,也无法满足某些需要移动节点的应用,比如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追踪病人的心跳情况等。节点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同时引进移动节点还可以拓宽网络空间的采样能力,因而通过增设一些功能更为强大且可移动的节点构成的多层移动传感网络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介绍移动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而介绍一种多层移动传感网络结构模型,并研究网络结构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

1 相关工作

多层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包含大量的物理结构或功能不同的节点。其中,一般的传感节点功能简单,主要用于数据的感知和生成;另外一些功能相对强大的节点充当网络中的数据收集者并承担数据的转发任务。

将移动节点作为Sink进行数据收集已有一些研究,Shah[1]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体系结构用于在低密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收集感知的数据。被称为MULE的Sink通过不停的移动来接近传感器节点以接收数据,得到的数据临时存储在该移动Sink中,待到靠近接入点时将数据传送至接入点。MULE的移动是随机的,且没有考虑网络的覆盖率和生命周期。Lang Tong提出一种SENMA(Sensor Network with Mobile Agents[2]网络模型,网络中具有两种节点:传感器节点和移动代理节点。移动代理节点功能更强,且能在整个传感器网络中移动。移动节点不需要时刻与传感器节点通信,只有当需收集数据或进行网络维护时才工作。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数据处理、接入处理、数据转发传输和路由维护等工作都由移动节点来完成,而移动节点的能量可以补充,以减轻网络的能量负担,提高网络的生存周期。但并没有考虑网络中代理节点如何获得优化的移动轨迹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能量消耗,且若在网络中采用多个代理节点进行收集时,它们之间如何进行整体地协调控制。在文献[3]中,作者根据移动节点的功能不同,将移动性无线传感网络分为普通节点移动型和代理节点移动型两种网络模型,并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2 多层移动传感网络结构及约束条件

为提高无线传感网络的网络性能,解决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能量、通信和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的缺陷,采取多层移动节点的网络结构,有利于降低节点处理能力,保证传输可靠性,提高网络整体性能。在多层结构的移动传感网络中,节点按处理能力不同分三层:传感节点S(Sensor)、移动聚集节点Sink和控制节点C(Control)。三层节点处理能力依次增强,复杂度依次增大,相互协作完成无线传感网络任务。其中,S节点功能最低,随机部署于监测区域内,用于数据的感知和生成,它可以固定,也可以随环境漂移;Sink节点功能较强,充当网络的数据收集者,将集中后的数据传输至控制节点,初始随机部署,受控移动;控制节点C相当于基站,它的分布取决于监控区域的大小。

约束条件:(1)传感节点S之间不发生通信,将数据直接传送至Sink节点;(2)移动聚集节点Sink功能较强,配备GPS定位系统;(3)网络拓扑在一定区域内,S节点可随机移动,但不超过拓扑范围。

本文主要研究位于第二层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在S节点发生随机移动时,Sink节点仍能维持与节点S的连通性以收集传感节点的感知数据,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

3 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模型

移动聚集节点Sink功能较强,配备GPS定位系统。初始随机部署后,定位计算出所有Sink节点的位置坐标。提出一种以Sink节点为产生点进行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分区控制Sink节点的移动策略模型。

3.1 Delaunay三角剖分

Delaunay三角剖分[4]作为计算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结构,它表示空间点集之间的邻近关系,在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城市规划、环境控制、几何数据压缩、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与二维平面内任意离散点集所有可能形成的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相比,Delaunay三角网在满足以下性质上最为出色[5]:

(1)唯一性:Delaunay三角网是唯一的;

(2)空外接圆特性:Delaunay三角网内任一三角形的外接圆不包含离散数据域内的其它点;

(3)最大最小角度特性:Delaunay三角网中三角形的最小角度是最大的。

由于Delaunay三角网的最优特性,决定了它是二维平面三角网中唯一的、最好的三角网。Delaunay三角网中三角形的最小角是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Delaunay三角网是“最接近于规则化的”三角网。因而本文提出以Sink节点为产生点进行Delaunay三角剖分,分区控制Sink节点的移动策略。

3.2 Sink节点的分区移动策略模型

考虑部署在一个有界凸区域R上的sink节点集合(标记为F),首先将Sink节点作为Voronoi产生点,得到R的唯一Voronoi划分。通过连接Voronoi图的所有相邻Vornonoi多边形的Voronoi产生点,即可生成其对偶Delaunay三角剖分。

图一为随机分布在100×100封闭矩形区域R内的10个节点形成的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示意图,其中,红点处代表节点的位置,黑线表示区域R的Voronoi划分,蓝线表示区域R的Delaunay三角剖分。

在这里可以看到,Delaunay三角剖分形成点集的凸壳,边界部分没有进行划分。为了更好地对边界区域进行划分,我们定义边界节点对其包含的目标区域边界作垂线,称为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如图一所示,其中虚线为边界节点对其包含的目标区域边界所作的垂线段。

移动聚集节点Sink功能较强,配备GPS定位系统。初始随机部署后,定位计算出所有Sink节点的位置坐标。进而以Sink节点为产生点进行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将区域划分为规则化的更小区域,每个Sink节点支配其对应的Delaunay三角区域,收集区域内S节点的数据信息。在S节点发生随机移动时,Sink节点仍能维持与节点S的连通性以收集传感节点的感知数据。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多层移动传感网络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每个Sink节点支配其对应的Delaunay三角区域,局部移动接收S节点的信息。在S节点发生随机移动时,Sink节点仍能维持与节点S的连通性以收集传感节点的感知数据。下一步研究在该移动策略模型下的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区域移动路径。

摘要:本文结合未来传感网络发展方向,研究多层移动传感网络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控制策略。首先介绍移动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而介绍多层移动传感网络结构模型,研究网络结构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

关键词:移动传感网络,移动策略,Delaunay

参考文献

[1]R.C.Shah,S.Roy,S.jain,and W.Brunette“.Data MULEs:Modeling a three-tier architecture for sparse sensor networks,”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nsor Network Protocols and Applications,SNPA2003,Anchorage,AK,2003:30-41.

[2]Lang Tong,Qing Zhao,Adireddy S.;Sensor net-works with mobile agents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2003.MILCOM2003.IEEE Volume1,13-16Oct.2003Vol.1(s):688-693.

[3]郑杰比,唐碧华,等.移动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J].信号与系统,2006,(07):32-34.

[4]周培德.计算机几何——算法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移动网络平台 篇2

(百度移动应用首页)

(百度移动应用介绍页效果)

据记者体验,在新上线的“百度移动应用”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榜单推荐、分类查找的方式对应用进行查找;对于相关应用的介绍,平台采取了合作提供的形式,提供了优亿、机锋、当乐、3G门户等多家手机门户中对于应用的介绍,方便了用户对应用的详情进行理解,

早在今年的8月份,百度就已为此次平台的上线作出了准备——上线了移动应用开放平台,让应用信息可以快捷方便接入、开放透明的运营,为近日“百度移动应用”平台的上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站地址:as.baidu.com/

“打通传统与移动两个网络平台!” 篇3

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新技术重新整合、升级原有营销。对互联网营销则是——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

正当记者约好上海传漾科技公司采访时,发现其CEO徐鹏正在与飞拓无限公司CEO陈昶洽谈合作,而且双方是刚刚对接。

而这两个公司,传漾科技在业内以高效整合数字媒体资源著称,飞拓无限则是中国少有的从2003年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无线营销发展的企业,也是中国移动的指定商务合作伙伴。

这样两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在现在这个时刻“擦出火花”,意味着什么?《中外管理》记者满怀兴致地少有地对这两位此时此刻、正洽谈移动互联网营销业务合作的伙伴同时进行了采访。

客户手里都是智能终端

《中外管理》:无线广告业务最近一年来能感受到怎样的变化?

陈 昶:去年无线营销我们还需要向广告主做些推荐,而今年我们去客户的公司开会,客户手里拿的都是iPhone、iPad等等,已经不用多讲,他们自己就在用,对有关的营销方案越来越感兴趣。

其实我们就是看到一个机遇,这也是我今天找徐总来聊的一个原因。对移动终端来说,到现在很多人还只认为是手机,但随着平板电脑的逐步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地拓展了无线广告的纵深。

一道“菜”,还是一桌“菜”?

《中外管理》:移动互联网营销目前是怎样的发展阶段?在当前,它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陈 昶:我感觉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因为好多品牌还只是为了做而做,是出于营销布局的结构性考虑。但刚才我和徐总也在讨论,很多客户参与进来不能仅仅是个噱头,仅仅是开发个APP之类,而是还要进行推广,要整合各种营销平台。

移动互联网营销,单独来看很像一个甜品,虽然甜品非常好吃,但是你要把它变成一道菜品,而且融进一整桌菜的系统里面——整合起来的方案才是有最好效果的。

徐 鹏: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确实是在快速变大,而且这个行业的营销精准度高于互联网,大的广告主对移动互联网投入是越来越大,以后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增速会更快。传漾一直在整合高端数字媒体资源为广告主服务,我们和飞拓应该属于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把普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两个平台打通,展开整合营销。

为了满足广告主在移动互联网营销方面的需求,我们会与飞拓无限进行合作,成立一个移动业务部门,专门来服务广告主。

做其它媒体做不到的事!

《中外管理》:飞拓无限直接开展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案例很多,认为这个行业目前各种营销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陈 昶:我认为,LBS虽然从长远来看非常有价值,但它需要网站的用户量足够大、网站的覆盖率特别高才做得起来。

而富媒体(整合多媒体、交互功能的网络广告解决方案)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性,目前很打动广告主,它能把品牌自身想表现的内涵充分表达出来。而现在很多移动终端的用户是用WIFI登陆网络,今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带宽的增加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富媒体在广告面对的带宽瓶颈很快会突破。

《中外管理》: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未来发展,您如何展望?

陈 昶:在给客户的整合营销方案当中,移动终端和其他媒体是互补的,而且做其他媒体做不到的事情,随着移动终端功能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移动营销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大,未来不可限量。

移动网络平台 篇4

近年来,随着移动IP[1]技术的迅速发展,单个节点的移动通信已经不再是问题,但诸如飞机、火车、轮船这样的大型移动平台可能会携带一个或多个LAN,在其移动过程中,也会改变到地面骨干网(如Internet)的接入,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用户的通信不中断,则需要解决一个网络移动性问题。网络移动(Network Mobility,NEMO)[2,3]是指一个移动网络(如一个LAN)能够改变到一个IP骨干网的连接点。另一方面,由于卫星通信能够向地球上的所有区域提供交互性宽带通信能力,能够向用其他通信手段不能获得经济的服务的用户提供接入服务,因此,利用卫星移动通信网来实现对移动因特网用户的宽带大范围覆盖是一种自然的,也是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4]。

1 问题的提出

在该方案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解决网络移动的问题,由于移动IP协议主要用于解决单个移动结点(MN)的移动,对于一个或几个LAN的整体移动,并没有明确规定为需要支持,因而必须对现有的移动IP协议进行改进以实现网络移动。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由于网络移动和卫星移动都会导致改变到地面固定IP网的接入点,再加上FA与MR不在一个网段上,为此,不仅在HA与FA之间需要采用类似移动IP的隧道技术,在FA与MR之间也需要采用隧道技术,这样,在HA与MR之间就存在双重隧道,必须分析由此对隧道封装协议及传输性能产生的影响。最后,考虑到卫星移动信道的高误码率、频繁切换及时延特性和网络移动的特点,还要对二者结合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图中,CN为通信结点;HA为家乡代理;FA为外部代理;MR为移动路由器;MNN为移动网络节点。

2网络移动下的移动IP实现

通常认为移动网络有2种形式,一种网络的拓扑是变化的,即有移动节点或移动子网进出移动网络;另一种网络拓扑是相对固定的,即所有节点的网络前缀相同,没有节点进出网络,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包含至少一个移动路由器。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移动主要考虑第2种形式的IPv4网络,那么对于这种拓扑形式的移动网络,如何通过改进现有的移动IP协议来支持网络移动呢,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 用于实现移动IP功能实体的内容要有所改变

与单个节点的移动不同,在网络移动中,移动IP主要由移动路由器、HA及FA 3个功能实体来实现,移动网络中的节点不再参与移动IP协议的执行,无论在家乡网络还是外地网络,它只需使用固定IP协议参与通信,移动IP的实现过程对它来说是完全透明的。

在网络移动中,引入了一个新的功能实体——移动路由器(Moblie Router,MR),它可以定义为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改变网络接入点的路由器,和普通路由器一样具有多个转发端口,每个移动网络中至少包含有一个MR。通常一个移动路由器必须完成以下功能:

① 具有普通路由器的功能,能够动态更新路由,转发数据包; ② 执行单个节点的移动IP协议; ③ 具有数据包解封功能,如果使用反向隧道,还需要具备封装功能。

(2) 双重隧道的引入需要对HA进行功能增强

在单个节点的移动IP实现中,由于只需要解决FA与移动节点不在一个网段的问题,因而一次HA->FA的隧道封装即可将数据包正确转发给移动节点。而在网络移动中,因为只有移动路由器参与移动IP的执行,移动节点并不参与注册过程,所以FA并不包含移动节点的注册信息,也就不知道移动节点当前的直接可达路由,因而需要将移动路由器作为移动节点的外部代理在HA处进行注册,这样发往移动节点的数据包被HA截获后会首先进行HA->MR的封装,再进行HA->FA的封装,那么在FA解封装之后,即可根据注册信息将数据包转发给移动路由器,由移动路由器去除HA->MR封装后交给移动节点。显然,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对原有移动IP中的HA进行功能扩展。

具体方法是:为HA添加触发标志位和永久绑定注册信息表。HA通过注册更新报文周期性检查MR位置,设定标志位。当移动网络在家乡网时,标志位不被触发,永久绑定注册表不被激活,正常路由;而当MR在外地网络时,激活标志位,为了完成双重隧道的添加,HA同时维护2个注册信息列表,一个是MR的注册信息列表,包含动态更新的MR的绑定转交地址,一个是移动网络节点的永久注册信息列表,即不管是否发生了网络切换,只要没回到家乡网络,网内所有节点的转交地址始终为MR的地址不变。

3网络移动对隧道封装协议的影响

在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的网络移动中,实现地面网节点与移动网络节点的通信需要双重隧道技术的支持,即发往移动节点的数据包需要经过两次封装,这无疑会对原有的隧道封装协议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① 协议的效率降低,对于隧道封装协议来讲,其封装报头所占的比重越小,在信道中传输占用的信道带宽就越小,协议效率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由于二次封装的采用,封装报头在数据包中的比重加大,协议的效率明显降低;

② 协议原有的健壮性可能会下降,原来支持的功能可能会失效:在隧道入口对经过IPinIP封装或最小封装的数据包进行二次封装时,其封装方法与第一次封装时完全一样,只是其原有的防递归机制会失效,因为IPinIP封装是通过数据包的入口地址与出口地址来判定封装的,当数据包的源地址与隧道的入口地址相同时,就判定发生了递归封装,由于发往移动网络节点的数据包2次封装的源地址均为HA的地址,按照这个原则,就不会对数据包进行二次封装,也就无法建立通信,因而需要对二次封装的条件进行调整。另外,对采用最小封装的数据包进行二次封装后,由于其原始包的TTL域仍然没有被修改,因而到达移动节点的概率又减小了;

③ 隧道对数据包分片的概率增大,数据包丢包概率加大:经过了二次封装的数据包,由于其报头开销增大了(例如,对一个经过二次GRE封装的数据包,其网络层报头的总开销最低也要48字节),继而报文的总长度加大了,因此在隧道传输的过程中被分片的概率就会加大,如果隧道入口或原始数据包的DF比特置1,则对于IPinIP封装或最小封装来说,需要增加额外的信令信息(ICMP报文)来通知原始数据包的发送节点,调整发送数据包的MTU,而对于GRE封装的数据包来说丢失的概率就加大了。另外,由于数据包的长度加大了,在信道的误比特率不变的情况下,丢包概率增加了,这对卫星信道表现得尤为明显。

4卫星移动通信与网络移动结合产生的影响

卫星移动通信与网络移动结合后,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2方面。

(1) 卫星移动通信对移动IP协议的影响

卫星移动信道的误码率(BER)相对地面信道来比要高许多(卫星移动信道的平均BER大约为10-6数量级),并且,信道传播中的各种随机因素(如雨衰、多径衰落和切换等)还会造成信道的突发错误,所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数据包在卫星信道上的丢失概率增加。考虑这种情况下,如果移动路由器发送给关口地球站FA的注册更新报文丢失了,那么在HA及FA之间原有的注册连接就会失效,由于关口站的覆盖区域很广,移动路由器发送的注册更新报文的频率要比在地面网中低,这样在下一个更新报文到达前,有可能发生暂时的通信中断。

(2) 网络移动降低了卫星信道利用率

使用移动IP的单个节点或移动网络,在通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令消息(代理广告消息,注册消息等等)以维持连接的不中断,因而会占用一定的卫星信道带宽。另外,发送给移动网络节点的数据包需要经过双重隧道封装才能够到达目的地址,即使在FA处进行了解封的情况下,在卫星信道仍然包含一层HA->MR的隧道封装,这些额外的报头开销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卫星信道的利用率。

5改进策略

结合前文的分析,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的网络移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由于双重隧道的引入和卫星移动信道自身的特性,导致了丢包概率的增加,降低了信道利用率。解决上述问题的实质也就是寻找降低开销、提高信道利用率的方法,可以从2方面着手:

(1) 降低注册开销

像飞机、轮船这类的大型移动平台,为了导航的需要,一般都配有GPS定位装置,如果把HA及所有FA(关口站)的位置信息,存储到这些移动平台上,在它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位置、所存储关口站的位置信息及其他诸关口站覆盖区域、移动平台速度等信息量预先判断出切换的发生。由于所研究的是拓扑固定的移动网络,可以只在发生切换前提前进行注册,而其他时候不进行注册更新,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信令开销,节省了带宽,提高了信道利用率,同时也解决了切换的平滑过渡问题。

(2) 报头压缩

报头压缩的原理主要是采用一定的规则对运输层、网络层甚至应用层报头中的冗余字段进行压缩,通常,在采用报头压缩协议后,可以将40字节的TCP/IP报头压缩至最少3字节,28字节的UDP/IP报头最少压缩至1字节。目前几种主流的报头压缩协议主要有VJHC协议、IPHC协议、CRTP协议及ROHC协议等。

在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的网络移动中,当移动网络漫游到外地时,CN与移动网络节点(MNN)是利用隧道进行通信的,这时,由于封装报头的引入,报头开销的影响加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卫星信道利用率。考虑到卫星信道的带宽资源比较宝贵,因此有必要引入报头压缩技术,通过去除协议报头中的冗余部分进而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将报头压缩引入后,会带来以下几方面好处:

① 卫星移动信道的误比特率一般较大,在10-6~10-5左右,它和丢包率是按以下公式进行换算的,假设丢包率为Pd,误比特率为Pb,数据包长度为l个字节,则:

Pd=1-(1-Pb)8l。 (1)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当数据包长度愈长时,丢包概率愈大,因此采用报头压缩可以减小信道的丢包率。图2给出了一个UDP报文采用报头压缩前后丢包率的变化,其中横坐标Nr表示除报头外的报文长度,uc和c分别表示压缩前后;

② 数据包长度愈长,在信道中碰撞的概率就愈大,被分片的概率也越大,采用报头压缩可以减小数据包的碰撞和分片概率,从而减小丢包概率;

③ 采用报头压缩后,使得信道中传输的冗余开销减小提高了信道利用率,当然前面两点所提到的对丢包率的影响,实质上也是反映在信道利用率上的。

6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希望在乘坐火车、飞机等工具出门旅行时也能够实时地获得浏览信息、收发邮件等Internet服务,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的网络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以该方案为研究背景,对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的网络移动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初步给出了改进策略。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使用固定终端或单个移动终端连接到互联网络上,而是希望移动网络以一种相对稳定和可靠的形式,从Internet上运动地获取信息,而采用卫星移动通信网来向这些移动平台提供对地面网络连接的延伸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以该方案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网络移动条件下的移动IP实现方法,分析了卫星移动通信与网络移动结合所产生的问题以及网络移动对隧道封装协议的影响,并就上述问题初步给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网络移动,卫星移动通信,隧道,移动IP

参考文献

[1]RFC2002,IP Mobility Support[S].

[2]draft-ietf-nemo-requirements-03,Network Mobility Support Terminology[S].

[3]draft-ietf-nemo-requirements-04,Network Mobility Support Goals and Requirements[S].

[4]张更新,李江华.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的网络移动性研究[J].电信快报,2005(3):14-17.

悬空移动平台施工方案 篇5

动平台施工方案

根据上述特点,装饰部技术人员认为脚手应设计为高空桥式悬挂移动脚手。脚手为桥式,其悬挂在屋架上部钢管端头上,操作人员站在上面操作,桥式脚手两边设有护栏。桥式脚手的具体尺寸应根据具体的工况,材料及具体结构形式应依据设计的荷载、尺寸和其他使用要求。

1.实际工况

(1)核心区的每片钢屋架每榀之间的距离为6m左右,据设计要求铝制天花板是沿着顺轨的方向整体布置,所以安装天花单元时,处于工作状态的桥式脚手应该布置在顺轨方向,每个工作区长为6m左右;同时考虑到二名施工人员的操作及部分施工材料的堆放,所以宽度宜为0.8m-1m宽为宜。所以整个脚手全长应该至少6m,宽度为0.8 m。

(2)在施工完一跨之后,要进行下一跨施工,脚手要在空中平移过去。考虑用手拉葫芦作为平移工具,在平移前和平移后放置和拆卸葫芦时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同时平移时吊点应该以在东西顺轨方向布置,故吊蓝的受力点在长方向的二端。

(3)在船头侧面的地方,由于吊蓝过于倾斜,施工人员在上面行走不便,最后我们把吊蓝底部平台改为台阶状,台阶根据斜度大小,以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行走与地面垂直为宜,同时把吊蓝的栏杆改为斜面(见下图)。

2.设计内容

(1)设计依据

高空桥式滑移脚手架的设计,是根据实际工况,严格按照建设部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GB19155-2003《高处作业吊篮国家标准》,参照JG5027-92《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及相关钢结构设计规范标准,结合外墙脚手架的施工经验设计而成。

(2)结构的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必须要控制移动平台所需部件和材料的质量,要求各种铁件和螺栓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采购的材料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并抽样进行力学性试验,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

(3)结构形式

空中移动脚手的结构形式采用桥式,其由桥面与两边护栏组成,桥面采用横、纵梁形式,护栏采用平面桁架结构。对于不同的工况,脚手在长度上及局部结构上有所调整。

脚手在工作状态和平移状态下,运动状态有差异,其受力情况也不同。工作状态下,二跨都要受力,在每跨的端部由上部钢梁上悬挂的吊带吊住移动吊蓝下侧主受力C型钢,共4个吊点;平移状态下,只有另一端部的2个吊带受力,移动这侧的2个吊带不受力,此时移动这一侧的手拉葫芦受力。

(4)结构强度保证措施

整个移动吊篮由C180x50x20x3 C型钢作为主龙骨,□30x50x2.5方钢作为副龙骨,使用连接件将主龙骨连接成为主要骨架,副龙骨焊接在主龙骨之上,安全护栏使用□30x30x3方钢焊接而成,移动吊篮内满铺压型钢板。

各部件焊接焊缝必须达到二级焊缝,连接件与主龙骨连接使用规格为M12x30高强六角螺栓连接,所有螺栓应有防松垫片,丝口突出螺帽4-5扣以上;所有使用的钢材必须为Q345B低碳合金钢,且检验必须全部合格。

(5)结构刚度保证措施

结构的纵梁为单根槽钢通过横梁背向组合,横梁为单根薄板钢组成。在施工荷载的作用下,纵梁的挠度较大,为了克服这一薄弱环节,在两侧用□30x30x3低合金方钢钢管焊接1.2m高护栏同时设置斜向支撑组成三角桁架,从而有效地增加架子的纵向刚度。

(6)结构稳定性保证措施

结构的稳定性包括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纵向稳定通过安装在移动平台两端的四根高强尼龙吊带来保障(每根尼龙吊带可承重2T),并固定在屋顶网架下弦杆;同时为了结构的横向性,在移动过程中为了防止移动吊蓝晃动,二端的四根吊带在钢管网架上缠绕钢结构至少两圈,以防止吊带滑动,并且同时与吊蓝的栏杆的中间横向方管用钢丝绳锁紧。

(7)荷载要求

吊蓝的荷载有吊蓝自重、施工材料荷载、施工人员荷载和吊点荷载。

因吊篮受力基础在屋面下弦杆上,因此应先征求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以及我们自己的吊蓝设计图纸计算重量,确定吊篮自重不超过500KG

施工材料荷载指施工中所需的材料要堆放在脚手上,这里按一跨6m所需材料,为二根直径140mm长为6000mm的钢管,重量约为180㎏,还有工作状态下其它辅助材料,共计不超过500㎏。

每榀脚手架施工人员荷载在工作状态下定位1-2人,滑移状态下为2人,共计不超过500㎏。

吊点荷载考虑在工作状态4个吊点,滑移状态下3个吊点,滑移状态最不利情况下吊绳受力不均匀时只有二点受力,每个吊点的荷载设计为2000㎏。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脚手架的额度荷载设计分为工作状态和滑移状态两种情况,工作状态下为均布荷载1500㎏,移动状态下为均布荷载1000㎏。

3.受力分析

(1)移动吊篮组成件及自重分析

主龙骨:C180×50×20×3低碳合金钢,6m长2根,0.8m长2根:

自重:(6×2+0.9×2)×7.25㎏/m=100.05㎏

副龙骨:□30x50x2.5低碳合金钢,每根长0.9m,每组移动吊篮用副龙骨6根:

自重:0.9×6×2.94㎏/m=15.88㎏

转接件:150+150×160×5低碳合金钢,每组移动吊篮用4个:

自重:(0.15+0.15)×0.16×4×39.25㎏/㎡=7.54㎏

0.8厚压型钢板满铺,上铺钢丝网防滑:每组移动吊篮需5.4㎡

自重:5.4×6.4㎏/㎡ =34.56㎏

安全护栏,□30x30x3低碳合金钢,每组移动吊篮须38.6m

自重:38.6×2.54㎏/m =98.0㎏

其它配件:密目安全网、各种螺栓、钢丝绳等

自重:约30㎏

起吊、移动状态工作人员:每组2人。

自重:2×85㎏/人=170㎏

合计总重量:100.05+15.88+7.54+34.56+98+30+170=456.03㎏

(2)施工状态荷载分析

“十字撑”钢构施工状态:一个网格内材料及附助工具不超过130㎏:2套吊篮组合使用;

因“十字撑”钢构与铝制管帘天花分段施工,固荷载计算时,取两者最大值,即取:130kg。

(3)移动吊篮各状态下主结构受力分析

图:上升及移动过程受力分析图

图:施工状态下受力分析图

4.移动平台应用

4.1本移动吊篮以长6m,宽0.8m的构造设计为主,根据现场的实际工况,灵活设计,要求施工方便,使用安全。

移置动吊篮的布置特点

(1)根据本项目的特点,采用环链手拉葫芦作为移动吊篮的上升、下降工具。

(2)根据现场情况布置, 船头底面使用2榀移动平型吊篮进行施工。

(3)移动吊篮直接用高强尼龙吊带悬挂在钢结构下弦杆上。

(4)移动吊蓝移动方向为南北方向(垂直于轨道方向)。

(5)移动吊蓝在坡度大宜采用特制的异型吊蓝。

(6)当钢网架顺轨方向的尺寸为4米左右时,宜采用4米*0.8米的吊蓝。

4.2 移动吊篮的移动

本移动吊篮施工的主要部位为主核心区网格屋面铝管天花及“十字撑”钢结构,局部难以施工部位也使用本移动吊篮。大体原则为难以施工及使用方便的部位都使用本移动吊篮,异型吊篮主要用于中央拱区铝管天花施工,每两组配合使用。

移动吊篮的移动由二组环链手拉葫芦及二组高强吊带互相配合完成,每端布置一组手拉葫芦,分别布置在钢丝绳的中间,首先在指挥人员的指挥下,先将钢丝绳中间的手拉葫芦拉紧,使两端的手拉葫芦处于松驰状态,二端的高强吊带受力,然后将其中一端的一组手拉葫芦往上拉,使这一端的吊蓝往上上升,这时候吊带没有受力,手拉葫芦受力,此时让这端的高强尼龙带移至移动方向位置,以小步移动为宜,每步移动的距离宜不大于人的单臂的最大伸长,慢慢一步一步移动到使用位置,然后用手拉葫芦扣紧高强尼龙带,将中间手拉葫芦链条缓慢放下,直至链条不受力为止,这时此端的二根吊带受力,此时的吊蓝应为倾斜状态,反复上述步骤,移动另一端的手拉葫芦,至移动到施工部位为止。(下图显示移动吊篮各种摆放的位置及施工状态下摆放位置)

图4-1 “十字撑”施工时移动吊篮摆放位置

图4-2 移动吊篮移动状态

图4-3 铝板施工时吊篮摆放位置

4.3 移动吊篮的升降

(1)上升

移动吊篮的上升过程主要使用加长型环链手拉葫芦完成,在主拱区最二端的低处,用高强吊带固定于主钢结构下弦杆的垂直轨道方向,然后把加长型手拉葫芦的主挂勾挂于吊带上面,下勾挂于吊蓝二端的已固定的钢丝绳上面,吊篮两端地面各站一名操作工人,并指定一人作为指挥,匀速拉动葫芦,使移动吊篮缓慢上升,另外再安排一人拉动吊蓝上设置的保险绳,以免吊蓝突然升空而失控,直至所需施工高度。至所需高度后马上把吊蓝四点用吊带固定,然后用2M长手拉葫芦换下加长型手拉葫芦。同时,在上升的过程中,吊蓝地面区域要拉安全绳做警戒,并指派专人看护。

(2)下降

在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下,先将吊蓝移动到主拱区最低处,用高强吊带固定于主钢结构下弦杆的垂直轨道方向,然后慢慢解开两侧四组吊带,将中间两组加长型环链手拉葫芦缓慢向下拉,移动吊篮放至地面,下降过程中,速度必须基本一致,同时,也要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拉动吊蓝上设置的保险绳,以免速度不均匀导致移动吊篮倾斜。同时,在下降的过程中,吊蓝地面区域要拉安全绳做警戒,并指派专人看护。

4.4 日常使用管理及维护

(1)方案编制与审批

1、吊篮方案编制者必须熟悉我国关于吊篮操作的技术规程、规范,引用标准。在吊篮方案编制过程中,要正确引用现行、有效的相关条款。

2、吊篮方案编制完成后,必须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才能往外部单位报审。

(2)吊篮制作

1、吊篮开始制作之前,方案编制者必须组织对方案实施者进行技术交底;方案实施者在接受交底后,必须组织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制作吊篮材料进场时,方案实施者必须对每批次材料进行验收,符合设计方案的材料才能使用,不符合设计方案的、不合格的,严禁使用并立即清理出场。(3)吊篮验收

1、方案实施者在每制作完成一个吊篮后,必须保证对每一个螺栓、每一道焊缝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项目经理、方案编制者,由项目经理组织技术部、安全部共同进行验收。

2、验收合格,由技术部出具验收合格证,并悬挂于吊篮外立面,制定责任人、使用人后,吊篮才能被允许使用。

3、验收不合格的,立即予以整改;对已经不能整改或无整改余地的吊篮,立即予以拆除。

(4)吊篮使用

1、吊篮在经过验收合格、并悬挂验收牌后,才能被允许使用;在吊篮使用前,方案实施者必须组织对吊篮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而且该交底资料必须经过方案编制者同意。

2、在经过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后,方案实施者必须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课时不得少于1小时,包括吊篮理论知识、操作规程等。

3、在操作人员经过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操作培训后,才能进行吊篮操作实验,课时不得少于8小时。

4、经过培训后的、被认为有能力进行吊篮操作的施工人员才能正式使用吊篮进行施工作业。

5、每台吊篮必须明确责任人、使用人。

6、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移动吊篮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A. 施工前对吊篮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B. 钢丝绳安装前必须先进行全面检查,若有断股及表面磨损均不的使用。在每班作业前,仔细检查吊篮系统的钢丝绳和卸扣连接情况,并做好检查记录。钢丝绳接头的编接长度必须大于24d,为了万无一失,在编接位置用3个钢丝夹进行加固。

C. 拉紧钢丝绳的手拉葫芦吊钩必须有保险扣,拉紧后检查手拉的受力情况,以防手拉葫芦链条拉出或拉断。

D. 将吊蓝的所有吊点全部挂设在钢丝绳上,并且安装好防坠落钢丝绳后作业人员才能进入吊篮施工。

E. 在吊篮上方与吊篮平行方向设置两根独立的8钢丝绳作为作业人员的生命绳,钢丝绳两端与钢结构用钢丝绳锁扣连接固定,生命绳的每端锁扣数量不少于3个。上吊蓝作业的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双钩安全带,安全带的双钩分别与两根8的钢丝绳各自扣接,做到双保险后才能开始工作。

F. 吊蓝在滑动前,蓝内所有物件,应一律先行撤出或加以固定,施工人员必须从吊篮转移到刚结构上的马道上,并将安全带扣在钢构上以后才能开始牵拉吊篮上的尼龙绳进行水平滑动。

G. 每台吊篮作业时只能安排4名作业人员同时配合施工,不得单独作业和超远作业。吊篮内的工具,材料重量不得大于80公斤。施工工具随手放入工具袋,严防高空坠物。

H. 吊篮使用期间,定期对吊篮与钢丝绳连接的卸扣加润滑油,以减轻摩擦力和钢丝绳磨损。

I. 为防止安装工人或安装工具在高空安装过程中出现高空坠落的危险,在吊篮底部四周用细钢丝网和安全网封闭。

J. 室外飘檐施工遇大风天气吊篮晃动大时应停止作业,固定好吊篮。K. 焊接作业时必须有焊斗,吊篮上配备灭火器,并专人跟焊。

L. 吊篮施工作业区域地面设置警示牌并做必要的围护,安排专人看守,严禁他人进入。

(5)吊篮维护

1、吊篮在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每天在施工前对吊篮进行一次自检,发现吊带烫伤、烧伤的、承重链出现异常及其他异常情况的,必须停止使用吊篮,并立即予以更换吊带、承重链,更换后才能再次进行施工。

2、吊篮吊带每使用十五天必须强制性更换。

3、吊篮每使用三十天必须放至地面进行一次检修,并在经过验收合格后才能再次使用。

(6)吊篮管理

1、方案实施者必须每天对吊篮操作人员根据吊篮验收牌上的责任人、使用人实行点名制,非操作人员严禁上篮操作。

2、方案实施者必须在每天下午上班前,对吊篮操作人员进行防暑降温药品携带情况检查,对未携带防暑降温药品的严禁上篮作业。

移动平台新力量 篇6

Snapdragon将会应用在哪些产品上?是否支持3G网络?

孟樸:Snapdragon主要是针对4至7英寸和7至12英寸屏幕的上网本和口袋型终端,如智能手机。由于具备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它能时刻在线,不管是3G的CDMA2000、WCDMA还是Wi-Fi、蓝牙都全面支持,而且它不会像笔记本电脑那样需要休眠、待机,随时打开即可使用。

目前基于Snapdragon平台的产品有哪些?能否透露一下高通的合作伙伴?

孟樸:现在全球有15家制造商开发基于Snapdragon的产品,在MWC会上宣布的东芝的TG01为第一款。这些厂商包括东芝、三星、宏碁、LG等等,这其中包括一些上网本制造商。

Snapdragon可以应用在上网本上,同时也能应用在智能手机上,高通更倾向于哪类产品?最终寄希望哪部分市场?

孟樸:这款平台针对的是4至7英寸以及7至12英寸屏幕的便携设备上。4到7英寸屏完全是装在口袋里的规格,包括导航仪或者是智能手机,以及能与互联网相连的多媒体播放器。7到12英寸屏设备是针对便携的上网本的需求。Snapdragon的目标市场中这两个区间都有。但是真正要把它做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厂商的主导权更大一些。

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Snapdragon只能用于4英寸屏幕以上的设备?

孟樸:不能这么讲。如果你一定要做一个2.4英寸屏的终端,在技术上没有什么不能的。这还是要看厂家,因为厂家在设计的时候要按照整个产品线和性价比来决定。举个例子,多普达的钻石手机是2.8英寸的屏,而Touch HD是3.8英寸的屏幕,它们都是用的高通7000系列芯片。所以你说能不能用Snapdragon做?当然可以!但是,可能很多厂家会按照它所需要的功能来选择适合的芯片。

用在上网本上和用在手机上的Snapdragon芯片有什么不同吗?功耗是多少?

孟樸:无论用在何种平台,Snapdragon芯片都是一样的。我们1GHz的Snapdragon芯片功耗是500毫瓦。芯片封装尺寸是12毫米×12毫米。

何为Snapdragon?

移动网络演进及其对网络的影响 篇7

HSPA+和LTE的到来

伴随3G在全球的普遍部署, 技术革新也同步向前。为了对网络和业务进行演进以支持更高的带宽和速率, 全球的移动运营商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战略。比如, 今后的5年中, 运营商会选择提供增强UTRAN HSPA+服务, 或者采用更激进的方式直接提供LTE服务。Vodafone和NTT Docomo之类业内领先的运营商已经宣布将于2010年启动LTE服务。HSPA+尤其是LTE等高带宽移动业务对传输网和回程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不仅仅是传输带宽的简单增加。

当全球的运营商正在考虑如何增加ARPU值的时候,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就是移动网络中, 数据业务的比重正在不可逆转地急速增加。固网宽带业务在10年以前已经经历过了同样的过程, 高带宽的“尽力而为”业务主宰了网络的应用和互联网资源。“尽力而为”业务意味着低ARPU, 但是运营商还是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多数运营商都采用提供更多更便宜的带宽的粗放的方法应对“尽力而为”流量的增长。

本文将探讨HSPA+和LTE等在更高带宽移动业务下对传送和回程网络的演进需求, 结尾处也有一些对如何增加APRU的建议。

移动传送网络演进

HSPA+

UTRAN移动传送网络架构是100%点到点或者“集中星型” (如图1所示) 。点到点网络的一个关键优势就是易于进行管理和进行流量工程。多数现有的3G网络环境中, 回程采用的是ATM, 点到点从边缘向网络中心汇聚。数据通过RNC、SGSN、GGSN传递到核心网。所有的流量连接都通过虚连接进行承载, 因此需要通过对承载流量的隧道进行保护, 实现对流量的保护。在3G的网络环境中几乎没有对数据流量的颗粒度控制, 通常所有数据流量都平等处理。因此, 现有网络只能以每个移动业务为颗粒度进行带宽分配, 更别说对每个终端用户的每种业务进行带宽分配。

在向HSPA和HSPA+演进的过程中, 对数据业务的传送架构改变非常小。3G网络中, SGSN通常是一个瓶颈。SGSN是一个信令设备, 但是往往要承担建立GTP数据承载通道的任务。有一些直通隧道的解决方案通过在RNC和GGSN或者NodeB和GGSN之间发起和终结隧道, 旁路SGSN, 满足HSPA/HSPA+流量增长的需求。

从底层传送的角度, 除了对UTRAN到移动核心网的数据设备隧道功能抽象层的一些修订, 网络和之前的点到点、“集中星型”架构相比差别非常小。通常, 以太网接口 (并非强制) 是网络演进到HSPA和HSPA+时最大的变化。从传送网络的角度, 以太网中使用的VLAN和QinQ等隔离技术与之前的ATM传送相比并没有架构上的变化。一些运营商采用了多点以太网或者纯IP over以太网的方式来简化编址方案。这种方案不需要多条平行的点到点L2电路和每条电路独立的IP子网, 简化了网络IP地址和L2地址的编址。

点到点网络的优势是其可管理性、保护和流量工程。多点无连接L2以太网虽然简化了IP的编址, 但是引入了其它层面的复杂性和问题。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如:广播风暴和成环检测、MAC地址扩展、OAM连接和点到多点广播网络上的故障诊断。运营商的以太回程网络如果是租用的, 那么多点以太网的安全性问题也需要着重考虑。

在HSPA+编址中, NodeB可以支持纯IP。一些运营商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到边缘站点的全L3 IP路由网络。从NodeB到RNC和移动核心网的移动数据也是纯路由方式。这种方法有优势也存在问题。众所周知, IP网络的扩展性远远好于以太网, 这已经由互联网本身所证实。IP网络同时具备很好的弹性和自愈能力, 虽然收敛的时间不可预期 (对于语音等关键应用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对于地址空间受限的运营商, NodeB之类的基础网节点可以采用私网地址进行编址。如果采用纯IP方式部署传送网, 则应该将IP承载在MPLS之上, 以提供所需的快速保护恢复。IP私网地址的问题, 通过部署RFC2547之类的VPN解决。部署IP over MPLS技术的移动传送网最大的问题是网络的扩展性, 尤其是启动了VPN后。移动传送节点的数量一般会达到10000s甚至100000s, 目前没有部署这么多节点IP/MPLS或者IP VPN网络的先例。OAM向来被IETF所忽视, 因此IP层的连接检测、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等OAM能力非常薄弱, 设备厂商对这块的支持也不够。IP本身的扩展性很好, 但是当很多的约束条件叠加的时候 (比如网络保护、OAM、流量工程和性能保障) , IP的扩展能力将被显著削弱。

引入以太网, 尤其是各种复杂的多点转发控制要求传送设备具有足够的智能弥补这些缺憾。这些智能设备通常意味着比单纯的以太网传送设备更高的价格。运营商必须在粗放式通过廉价带宽解决网络容量增长和维持对传送网的高度管控能力间找到平衡。

LTE

LTE引入扁平化的传送架构, 以匹配网络全IP化和容量的增长 (如图2所示) 。LTE也将信令功能从数据通道中独立出来, 这样两种功能的扩展性将可以彼此独立。LTE中所有的流量都是IP格式, 语音成为数据应用的另一种形式。RNC的功能被集成到eNodeB, 移动终端通过eNodeB X2逻辑接口的“硬切换”实现切换。

从传输网的角度, 应当仔细检查其是否具有在全IP环境中处理QoS和用户移动终端的带宽预留。语音流量等高优先应用必须获得区别于普通数据业务的处理, 此外其它的数据业务也不是平等的, 数据颗粒度需要细化到不同的应用。eNodeB可以将语音应用通过专用的L2以太网VLAN进行传送, 实现传送层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eNodeB一般不具备进一步将数据业务以每移动终端每应用的颗粒度进行细分。在LTE中, 数据业务一般会很轻易占到总流量的90%以上, 从ARPU值和投入的角度, 运营商最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对应用的区分化服务, 最大化带宽的投入收益。移送传送网或者回程网络往往是移动网络的瓶颈, 因此, 传送网在数据业务差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传送网对流量的细化差分能力将对LTE环境中的关键应用产生重大的影响。eNodeB和SGW之间通过GTP承载用户的应用或者PDP context。理想的传送网络应具备对GTP内容进行动态分类, 并且区分处理的能力。

在LT E回程网络中使用纯以太网 (V L A N、QinQ或者802.1ah) 或者IP路由 (透明IP路由或者基于VPN的路由) 还有很多的争论。X2逻辑接口的出现, 引入了eNodeB之间any-to-any的通信需求。面向无连接的以太网或者IP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最佳技术选择。最佳LTE回程网络的关键不在于纯以太网或者IP的技术选择, 而在于如何为eNodB之间的通信提供更好的保证, 并且实现可控、可管、可扩展。例如X2接口和S1接口带宽保证和保护方面的需求是否一致?如果一致, 那么eNodeB之间就需要流量工程和快速重路由保护隧道, 网络中的隧道将呈N2。LTE回程网络架构规划过程中, 类似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

前面提到, LTE中信令部分已独立于用户数据平面, 这种独立给网络创新预留了更多的空间, 更多的策略网关可以通过分布式、集中式或者混合的模式引入网络, 提高网络的效率。

解决带宽增加和ARPU值问题

固网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挑战就是带宽投入无法提升ARPU值, 获得相应的回报。固网在很多发达国家被看做是一种公共基础设置, 一旦一种服务被定位为“公共设施”时, 将很难增加ARPU值。如果没有业务和应用的革新, 移动宽带将走向固网的老路—带宽的增加远远快于每用户的收益增加。以日本为例, 7M HSDPA服务采用包月, 资费参考固网宽带的平均水平。这种自助餐式的带宽服务模式只能鼓励更廉价的移动服务, 而不利于差分化服务和应用的推广。服务差分只有在网络中存在瓶颈的时候才有意义。移动网络相比固网存在更多的瓶颈。这些瓶颈的存在为引入价值区分提供了机会, 因此也为增加ARPU值提供了机会。

移动运营商也可以引入软件商店的概念, 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从运营商开办的软件/应用商店直接购买软件。运营商通过销售软件/应用可以获得一部分的收益, 但是, 软件商店的重点应该放在“在线”软件/应用。“在线”软件可以在每次用户使用的时候为运营商提供订购或者上网费用, 移动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移动运营商应该对像iPhone之类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应用修改, 通过对软件通信协议的修改, 使其可以适应移动网络中的高时延空中接口, 成为“在线”软件。通过差分化游戏应用流的带宽保证策略, 运营商可以基于每用户会话进行计费。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 篇8

由于用户的移动性,移动公司具有终端服务性,为用户解决移动位置带来的问题,移动公司就提供了一种服务,就是我们所说的移动性管理。移动性管理是为了保证异构网络间的漫游,和保证无缝网络的要求。为了给移动终端和移动业务提供移动性的服务,保证移动用户的正常使用的要求,使得移动用户与移动终端达到最好的协调性,这就是移动性管理的最终目的。

2 位置管理

位置管理由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是当有呼叫的时候,能够找到被呼叫用户的位置,可以通过用户周期性位置的改变和用户位置的不断更新来实现,通过现在所接触的先进设备来实现位置管理,来达到锁定用户的位置,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目的;第二阶段就是在明确使用用户的位置时,可以对用户发表呼叫,在得到用户的首肯时,对其位置进行分析,移动公司通过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用户提供网络信号。

3 切换管理

切换管理相较为复杂,它对移动公司的要求较高,在技术上要求更前端些,为了较好的完成切换管理,一般是分为三个节奏。

首先是对切换进行初始化,初始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切换管理,更具网络资源的不同,用户或者是网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切换;其次是根据网络资源的分配,当链接进行重新建立的时候,网络就可以重新改变终端;最后进行重新的分配,并进行重新的操作,最重要的一步操作就是数据流的连接问题,在切换管理的过程中,数据流的链接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在建立新的链接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数据流从以前的链接向新链接中进行传递。

在新连接传递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个过程,其中包括移同台控制切换,在控制的过程中,是有移动同台进行控制的,还有一种控制的途径是叫做网络控制切换,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并不常见的,不同数据流切换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信号强度与信号连接方式是不同的,切换管理是一种具体实施的任务,这种管理不是笼统的,也不是抽象的,它是根据具体的接入技术,路由协议以及相应的系统的特性来进行实施的,同种系统之间相互转化是比较的简单,方便的,而如果是不同的系统之间则是不能够进行转化的。

4 高层移动性管理分析

移动性的链路层机制与高层机制相比较来说,如果是节点的移动不是发生在不同的接入点之间,移动性的链路层就会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较少的付出,在未来的无线网络的世界中异构的接入点会更加的多,技术的种类较多,它们的链路层的差异性将会很大,所以就需要较高上层的合理安排来实现通用的移动性管理。

4.1 网络层次移动性管理—移动 IP

网络层次移动性管理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一般会使用在网络层支持网络终端工作的作用,支持终端的移动性的管理,它可以保证在IP以上的高端层次上具有透明性,它可以使得TCP连接比较的活跃,比较的灵活,在使用的过程中较为的灵活方便,也可以绑定UDP端口。

移动IP具有许多的功能实体,如家乡代理,移动节点都是移动IP的功能实体。家乡代理主要是负责接收移动节点的注册请求,当移动节点在拜访网络节点之后会获得IP地址,这样就可以在家乡代理中注册使用。移动节点,它主要是可以改变网络的切换途径,可以安全的将移动信号从一条途径转切到另一种途径,在此过程中保持正常的信号传输。

4.2 应用层移动性管理—会话初始化协议(SIP)

SIP是一种简单的应用的文本型的一种协议,在基层的移动性管理方案中,因其简单、快捷的优势,常常被人们使用。SIP主要是通过控制信令的工作方式,将数据流与信息流两者之间进行分开,实现在网络的控制中移动性能的使用。

SIP的工作过程也是非常的简单,快捷,所以在的使用过程中较为广泛。SIP采用的是以注册机制的形式,它用URL作为用户的标志,可以实现个人业务的快速进步,向前迈出一大步,实现个人移动管理,对于漫游的用户,使用的时候也能进行自主的选择,摆脱了以前只能依赖特定终端的局限。

5 面临的挑战

在无线系统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的大的,因此,必须将移动性管理技术进行很好的融合,使得各种管理之间相互协助,共同发展,完成使命,当然我们以后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

5.1 命名框架

现在移动通讯要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就要建立全球化的网络映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命名框架,实现不同领域的信息传递,提高通讯的移动性。

5.2 降低管理负担

我们一定使得移动性管理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具有鲜明的层次性,要降低移动性管理的负担;要最大层次的减少信息运输的时间,尽可能的将通讯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使现在的网络通讯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标准新要求。

6 结 语

移动网络平台 篇9

移动上网将成主流

与固定电话不同, 手机具有个人性、可随身携带的便利性, 因此手机用户近年来迅速普及, 加之智能终端的丰富和网络条件的改善, 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移动上网的方式, 瞻博网络大中国区电信运营商部总监林蒲英预测, 未来这样的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目前最大的互联网是163和169等, 未来则将成为移动运营商的网络。据统计, 在过去三年内, at&t的移动网络流量就增长了50倍, 这样的快速增长不是个案, 未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 移动运营商将普遍面临流量快速增长的挑战。

上述挑战对移动网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可管可控、高度的安全性成为必备要素。针对这些挑战, 瞻博网络在本次大会上推出了新的未来移动解决方案。

其中, MobileNext是个开放的移动核心网平台, 它拥有可用于服务创新的编程平台, 可提供2G/3G和LTE演进的分组核心功能;MobileNext消费服务在单一平台上提供2G、3G和LTE服务, 实现无缝切换和低延迟;MobileNext商业服务将APN技术与Junos Pulse基于客户端的解决方案结合起来, 从而降低延迟性和节约成本;服务交付网关基于MX 3D产品系列, 可提供网络地址转换、防火墙、用以卸载的Traffic Direct、视频优化、动态用户感知和应用负载平衡等功能;扩展的媒体流系列可有效降低移动视频的交付成本, 最大化RAN的投资;扩展的Junos Pulse安全解决方案包括防病毒、防垃圾邮件、恶意软件防护、远程设备锁定以及为了防止信息丢失或失窃的信息清除。

开放平台成为特色

分析瞻博网络推出的产品, 可以看出平台化成为其最大特色。例如, MobileNext不仅是一个软件套件, 而且是个可实现快速服务创新的可编程平台, 瞻博网络目前已经就MobileNex引入了数家合作伙伴;再者, Junos Pulse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开发者可以在该平台上提供方案。

“以前瞻博网络关注硬件设备, 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平台方案。”林蒲英表示, 瞻博网络为移动运营商带来了可扩展、开放的API, 帮助其引入应用开发者。而平台化对于运营商的好处在于, 过去的网络是烟囱式的, 每项服务都需要一张单独的网, 成本非常高, 平台化之后, 不同的服务可以在同一张网上运行, 大大降低了成本。

移动网络平台 篇10

关键词:Android,移动网络学习,移动应用模式

0 引言

随着近几年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 用户已不再为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所拘囿, 而是正渐次转向了更为便捷、前景更为广阔的的移动教学使用中来。移动教学, 就是指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教学活动, 学员则可通过移动设备丰富自身知识、并拓展最新技术。在此有利形势推动下, 移动学习即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对其展开高质量的深度研究, 即已成为当前移动通讯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

3G时代移动流媒体的发展为国内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则为移动流媒体技术的实现和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终端应用平台。3G移动通讯技术的使用者利用手机终端, 即可轻松畅享高速的网络游戏、以及视频在线观看等全方位视听功能体验。与此同时, 这些技术也为用户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上提供了更为宽松、舒适的环境和条件。只要位于3G通讯信号的覆盖范围内, 通过用户手中的移动终端, 学习者即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学习情境并接受教育, 这就为用户的终身教育提供更为宽泛的途径以及无限可能。

Android是Google公司推出的开源智能手机平台, 通过利用Java技术进行应用程序开发, 并因其简单、快捷, 同时拥有丰富的API开发接口, 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受众的认可。

实际上, 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就是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基于移动教学理念而加以聚合与拓展的各类Android应用程序及后台服务器程序。因其添加了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模式, 使用户可以高效、便捷地从Android手机登录教学系统, 学习教学课件, 以全面优化和改进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从业务角度来看, 移动学习平台则可提高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服务质量, 随之也将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竞争力。

1 移动学习平台技术分析

1.1 移动应用模式分析

移动终端的应用模式与PC电脑的应用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 特别是在智能手机上的表现则更为明显, 因为智能手机也拥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具体来说, 其应用主要有三种模式, 在此做如下分析:

(1) 单机客户端模式。是指将移动服务的内容 (如学习课程或程序) 完全安装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采用这种方式后, 客户端程序均会较大, 用户安装运行后, 不需联网即可完成移动内容服务。

(2) 瘦客户端/服务器端 (B/S) 模式。是指通过浏览器以HTTP的方式来访问服务器的内容, 因此移动终端并不需要安装任何程序。

(3) 胖客户端/服务器端 (C/S) 模式。是在客户机上安装配置一个功能丰富、且具交互式设计的用户界面。在移动终端, 特别是智能手机终端, 胖客户端其实就是指手机客户端。胖客户端/服务器端 (C/S) 方式可以说是结合了单机客户端和瘦客户端/服务器端两种模式的性能优势。具体说来, 一方面, 胖客户端与单机客户端的软件占用空间相比要小上许多, 一般多是几百千字节到几兆字节, 并且业务的交易数据都是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的程序进行交互, 交易数据也都会存储在云端服务器, 这就使得不会因为更换手机而丢失数据, 同时更新同步更是极其简单;另一方面, 与传统的B/S相比, 最重要的用户体验可根据业务程序进行界面和操作的各自定制, 特别是在手机终端界面, 不但用户体验良好, 而且在程序界面或图形表现上也不需要传输数据, 如此则既可节省移动通信的数据流量, 并节约成本, 甚至也能支持脱机服务。另外, 手机客户端方式将会使得智能终端的功能得到最完整、全面的发挥。

1.2 平台内容呈现和自适应技术

(1) 内容呈现技术。基于C/S体系架构的移动学习平台中, 主要内容格式有文本+流媒体和动画两种。其一的文本+流媒体可采用XML的内容编辑方式, 由此即决定了当在服务器进行内容编辑时难度较小, 但在客户端内容解析时却会导致效率降低。其二的动画则主要包括Flash动画和SVG动画。在这里, Flash动画以其独特的时间片段分割和重组技术, 同时更进一步结合了Action Script的对象和流程控制, 如此模式则可使得界面设计及动画设计更趋灵活。同时, SVG即是基于XML语言, 用于描述二维向量图形的一种图形格式。SVG动画可直接声明或通过脚本来进行定义或触发, 或者说SVG就是通过脚本语言调用对象模型来实现对所有元素、属性和属性值的访问或控制的。

(2) 内容自适应技术。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复杂多样, 这就使得在学习内容的格式、大小和呈现上面临着各式各类的现实需求。为此, 如何使其可根据移动设备的性能实现自适应转换, 从而适合屏幕大小、适应移动设备计算能力, 甚至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等, 做到满足这一系列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即已成为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实现的核心关键技术。移动学习内容的自适应技术框架主要包括设备识别、XSL样本单生成、XSLT转换模块。同时, 也要构建起自适应技术应用环境或情形的模型, 即实现上下文建模。

1.3 Android胖客户端技术

Android胖客户端技术重点包括了Activity和Intent构成系统的页面容器构建和屏幕切换, 可采用XML文件来进行页面的布局, 其中更使用了Android提供的布局技术 (如Linear Layout、Table Layout等) 和相关控件 (Button、Text View等) 以完成页面的设计。同时, 在Activity中加载了XML布局文件, 用于显示、配合Intent完成页面跳转, 其中又利用了Java提供的事件触发技术完成按钮点击等事件的响应处理。Android客户端还利用了Http Client类及相关技术通过HTTP协议与远程服务器端进行网络通信, 包括传输请求和响应命令, 藉此完成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实时交互。在客户端, 则利用sqlite来进行数据的存储。

还需提及的是, 平台开发工具主要包括Android SDK、MyEclipse。具体来说, Android SDK是以Java语言为基础, 用户可以使用Java语言来实现Android平台上的软件应用开发。通过SDK提供的一些工具将其打包成Android平台使用的apk文件, 又利用SDK中的模拟器 (Emulator) 来模拟和测试软件在Android平台上运行情况和实现效果。Android SDK还包含各种各样的定制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即是Android模拟器和My Eclipse的Android开发工具插件 (ADT) , 本课题就采用了My EClipse8.0集成开发工具来进行相关研究的。

1.4 服务器端技术

本课题服务器端的开发技术同样采用基于Java的平台体系, 同时也采用了My Eclipse集成开发工具, 这一点与客户端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都一脉相承。目前, 基于服务器端的WEB开发语言非常丰富, 其中居于主流的开发语言分别是PHP、.NET、JAVA语言。考虑到不同的开发技术都各有其特点, 在本课题中, 尤其鉴于Android客户端为基于Java体系开发, 而且为了降低开发语言成本, 因此服务器端Web亦同样采用Java开发技术, 同时也仍旧采用My EClipse集成开发工具。此外, 还采用了轻量级开源体系软件Mys QL, 应用服务器Tomcat等。

特别地, 为实现web服务端的职能分工, 即使用了基于MVC设计模式的Struts组件。MVC的含义可分别表示为:模型 (Model) 、视图 (View) 和控制 (Controller) 。其中, 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 通常选用Java Bean或EJB加以实现。View层则用于与用户的交互, 通常采用JSP来设计实现。此外的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的连通媒介, 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用以显示, 同时还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其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概略来说, MVC是一个设计模式, 能够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实现强制性分开。

2 平台分析设计

2.1 平台功能模块分析

目前, 学院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已涵括众多功能, 诸如提供网上课堂学习、测试、复习, 共享资源分享题库, 教师和同学们教案下载等。以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据, 进行改版, 改进后的分类及内容如图1所示。

在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模块分析探讨的基础上, 即可对移动学习平台功能模块展开研究设计, 可得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学院题库。题库上传下载, 对于Word、Excel、PPT、Txt文件都可以实现在线阅读。初步已完成计算机一级、英语B级题库在线阅读功能。

(2) 在线课堂。教师端完成在线课堂发布, 包括课件、教案、作业、试题的发布、学员管理, 更具备了可以即时发起聊天功能。学生端则可完成选修功能, 同时也可以查看教师发布的课件、教案等信息, 此外还具备了留言功能。

(3) 学院公告。可以进行新闻、公告的发布。同时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 包括添加、修改、删除、增加。当然, 还可以在线阅读。

(4) 学院海报。可以发布海报, 并上传海报图片和文字海报。同时也可以对海报实现相关管理。

(5) 学院广播站。可以在线发布广播 (语音版) , 在线收听。也可以对广播信息进行系统管理。

移动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2.2 系统的体系架构

根据系统需求, 系统采用了C/S体系架构, 具体即如图3所示。移动学习端通过Web服务获取课程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而Web服务接收客户端请求后, 就访问数据库获取需要的资源和信息, 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客户端。服务器端管理系统则负责管理系统用户、学员信息、课程信息、课程资源和学习进度等各类动态数据。

2.3 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移动平台可分为PC管理端和移动学习端。其中, PC管理端主要是管理员进行后台管理, 而教师可进行信息发布。移动学习端则主要是学生通过wifi或移动基站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故综合平台需求而得如下移动学习平台结构图, 具体如图4所示。

2.3.1 PC管理端设计

PC管理端的用户为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在PC管理端实现用户权限的分配, 包括对导学教师 (辅导员) 管带班级的分配和任课教师传授课程的分配。导学教师在PC管理端主要是实现信息的发布。任课教师则主要是实现教学资源的上传。基于此, 在PC管理端设计中, 可配置如下主要模块:

登陆模块可针对不同的系统用户登陆而随之提供不同的操作内容。用户登录采用实名制, 不需再进行用户注册, 所有教师信息均由后台数据库实现直接匹配。根据所输入的教师身份进入到相应的管理界面。新聘教师需由管理员输入到系统教师库内。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实现管理员对所有模块、教师、学生用户权限的指定。并对人员库进行全面、定期维护, 包括查询, 添加, 删除信息等。

信息管理模块则主要是面向导学教师 (辅导员) 开放, 可以对班级信息进行维护, 包括学生成绩录入、修改、删除、班级公告、及最新通知。

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是面向任课教师开放, 可以对所授课程进行资源的维护, 包括文本资源, 视频资源的添加、删除、及修改等操作。

2.3.2 移动学习端设计

移动学习端的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登陆本移动平台亦无需注册, 只要在移动终端登陆页面输入学号及密码, 同时执行学生库匹配。匹配成功后, 即实现学员用户成功登陆。登录后将进入系统主界面, 如图5所示。

移动应用成功的标志就在于能否提供一个出众的用户体验, 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用户体验将处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快速、响应、无缝即是最佳用户体验必须具备的三个重要特征, 详细来说, 就是运行速度快, 反应敏捷和良好的交互。

3 结束语

在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移动学习的应用发展已吸引了众多关注。移动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 如何使得平台更加接近人性化, 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以及如何根据移动平台的学习特征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并且应用到高校外的其他领域, 因而发展基于移动平台的全民普及教育的新模式即已成为本次及未来工作的首要研究方向。本次研发成功的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具有交互性好、资源更新方便、及数据流量小等主要特点。为此, 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平台亦可广泛应用于手机、PDA、平板电脑或其他便携式设备, 如此即为学习资源服务提供一条崭新的获取通道, 而且对移动学习系统的深入研究也将具有重要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海峰, 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 2010 (1) :95-96.

[2]杨方琦, 杨改学.近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学术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6) :39-45.

[3]高蓉蓉, 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13-1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移动网络平台】相关文章:

移动承载网络05-02

移动办公网络05-08

网络移动医疗05-24

移动网络开发06-14

空间移动网络论文04-15

企业移动网络论文04-15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05-09

移动网络论文提纲11-15

无线移动接入网络05-15

自组织移动网络05-23

上一篇:风险报酬分析法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