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电脑CPU发展史

2024-05-17

个人电脑CPU发展史(精选三篇)

个人电脑CPU发展史 篇1

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中央处理器, 它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信息产品的核心。CPU从它的产生到发展壮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的发展, 在先进的制造技术的产生的条件下, CPU的内部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和完善, CPU中所集成的电子元件越来越多, 他一般是由上万个甚至是百万个微型的晶体管构成的, 其中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储蓄单元是构成CPU的主要的三大部分。如今, 全球的CPU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处理器制造厂主要有AMD和Intel两家, 在此, 就以AMD和Intel为代表来探讨一下时间CPU的现状和发展前景。AMD和Intel虽然作为世界最大的处理器制造厂, 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难题, 那就是“频率”的问题, 我们用来衡量处理器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频率, 如果是低频率那就意味着处理器性能的滞后, 为此, 处理器制造厂就要不断的改进CPU的性能, 逐渐的使其实现最优, 目前一个残酷的现状就展现在设计者们的面前, 那就是单核心处理器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劲头, 双核技术在不过的改进和发展, 占据了市场的主流。然而, AMD和Intel的双核技术在物理结构上还是有很大不同之处的。人们一般将AMD的方案成为是“双核”, 而把Intel的技术方案称为“双芯”, 这是因为AMD的做法是将两个内核通过直连架构做在一个内核上, 这样就使得它的集成度更高。而Intel只是将两个独立的内核封装在了一起。

2 我国CPU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的CPU制造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我国也是紧跟世界的潮流, 我国的CPU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项目“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 (即龙芯2E) 已经正式通过了“863”专家组的验收。这种以达到奔腾4水平的CPU标志着我国在通用CPU设计和生产方面,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我国的龙芯2号已经成为了专家鉴定下的通用CPU研制的领先水平。我国在2008年左右推出龙芯3号芯片, 也已经应用于服务器市场。龙芯3号是64位16核的芯片, 我国的龙芯3号会跳过双核、4核、8核, 直接进入到16核的设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我国的计算机领域已经具备了设计16核芯片的能力, 另一方面就是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龙芯3号的研制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我国这个潜力广阔的大市场中, 我们只有合理地找准市场地位定位准确, 才能够在这个大市场发挥出它的产品技术的优势, 只有我们不断加大应用推广的力度, 再加强对CPU的进一步的研发, 才能使得我国的处理器更好的发展。

3 我国CPU的发展前景展望及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为了促使“龙芯”能够尽快的顺利进入产业链, 促进它的产业化, 国内MII-MS嵌入式软件实验室为“龙芯二号”CPU开发面向的BSP软件支持包, 从而使得“龙芯”能支持微软公司的Windows CE这一嵌入式操作系统。虽然我国的“基于Linux, 含40GB硬盘、256MB内存, 具有上网、收发邮件、办公文本处理、音视频播放等基本功能, 相当于1GHz的奔3台式机的龙芯2号”电脑亮相国际市场时的售价仅150美元, 但是我们知道仅仅只有低价是完全不够的。国家CPU的产业链非常长, 它想形成一个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过程, 如果想着在做出了一个产品后就马上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并大量的卖出去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他要想尽快的成为一个产业进入产业市场, 就需要它能尽快的实现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硬件设计的紧密配合。建立产业联盟是产业化的一个主要手段, 我们的龙芯在北京有龙芯公司, 同时在重庆、江苏、广东等地都有“龙芯“的基地。我国“龙芯”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的前景的, 首先是因为我国本来就是一个消费大国, 龙芯的上市肯定会迎来一大批的消费者, 其次, 龙芯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它不仅可以应用于电脑, 而且在对国防工业, 网络服务器、路由器、游戏机等多种产业都是应用及其广泛的。

在龙芯刚刚研发的时候它就有一个研发宗旨, 那就是——信息化要为广大人群服务, 龙芯是为了让人人都用得起电脑而产生的, 这也就是龙芯为什么一直注重在低成本方面的突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目前的电脑价格是成下降的趋势发展的, 但是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仍然有较大的贫富的差距, 对很多消费群体尤其是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消费群体来说, 这仍然是一笔很多的开支, 对他们来说很难支付的起, 而龙芯电脑的推出为填平数字鸿沟提供了可能性, 所以说他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想汉卡发明人倪光南指出:IT核心技术的掌握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 因此, IT核心技术中国非做不可。

一位网友在搜狐博客网上这样写到:很希望看到中国自己的CPU, 不管它的性能怎样, 只要它上市, 我就会买。身为开发人员, 深深地能够理解作为中国的开发人员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既然没有机会加入到CPU的开发中, 那就在他们辛勤工作的时候默默支持吧!多么朴实的言语, 但展现的却是国人高昂的爱国激情!

“龙芯”的问世对我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中国自主研发出了自己的CPU产品, 而且他具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那就是它的产生打破了国外对CPU产业的垄断, 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和研发实力, 实现了在CPU行业的飞跃。

“龙芯”的诞生是我们的骄傲, 虽然它现在还有很多的不足, 他现在的水平还无法达到Intel的水平,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 其实目前并没有多少国家能够生产出这种暂时不如Intel的芯片!它的诞生就是我们的一个胜利, 我们相信“龙芯”一定会更加的成功, 它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和更大的惊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时代逐渐到来, 随之产生的就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和信息家电产品的逐渐普及, 作为这些逐渐普及的信息产品中的核心部件的CPU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创造出更新颖的电子产品, 我们首先要发展我们的CPU技术, 现在的CPU处理器的发展可以称得上为日新月异,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目前CPU的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个人电脑CPU发展史 篇2

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这样的读取机制使得CPU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缓存大小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D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4M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达2MBD4MB,有的高达8MB或者19MB。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CPU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

1、读取顺序

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Cache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Cache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CPU读取Cache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Cache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Cache后内存。

2、缓存分类

前面是把Cache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现在要分类分析了。Intel从Pentium开始将Cache分开,通常分为一级高速缓存L1和二级高速缓存L2。在以往的观念中,L1 Cache是集成在CPU中的,被称为片内Cache。在L1中还分数据Cache(D-Cache)和指令Cache(I-Cache)。它们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个Cache可以同时被CPU访问,减少了争用Cache所造成的冲突,提高了处理器效能。

在P4处理器中使用了一种先进的一级指令CacheDD动态跟踪缓存。它直接和执行单元及动态跟踪引擎相连,通过动态跟踪引擎可以很快地找到所执行的指令,并且将指令的顺序存储在追踪缓存里,这样就减少了主执行循环的解码周期,提高了处理器的运算效率。

以前的L2 Cache没集成在CPU中,而在主板上或与CPU集成在同一块电路板上,因此也被称为片外Cache。但从PⅢ开始,由于工艺的提高L2 Cache被集成在CPU内核中,以相同于主频的速度工作,结束了L2 Cache与CPU大差距分频的历史,使L2 Cache与L1 Cache在性能上平等,得到更高的传输速度。L2Cache只存储数据,因此不分数据Cache和指令Cache。在CPU核心不变化的情况下,增加L2 Cache的容量能使性能提升,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L2 Cache上做手脚,可见L2 Cache的重要性。现在CPU的L1 Cache与L2 Cache惟一区别在于读取顺序。

3、读取命中率

CPU在Cache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当Cache中没有CPU所需的数据时(这时称为未命中),CPU才访问内存。从理论上讲,在一颗拥有2级Cache的CPU中,读取L1 Cache的命中率为80%。也就是说CPU从L1 Cache中找到的有用数据占数据总量的80%,剩下的20%从L2 Cache读取。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将要执行的数据,读取L2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从L2读到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16%)。那么还有的数据就不得不从内存调用,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了。在一些高端领域的CPU(像Intel的Itanium)中,我们常听到L3 Cache,它是为读取L2 Cache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D种Cache,在拥有L3 Cache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为了保证CPU访问时有较高的命中率,Cache中的内容应该按一定的算法替换。一种较常用的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算法),它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LRU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计数器清零,其他各行计数器加1。当需要替换时淘汰行计数器计数值最大的数据行出局。这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算法,其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把一些频繁调用后再不需要的数据淘汰出Cache,提高Cache的利用率。 缓存技术的发展

个人电脑CPU发展史 篇3

此外,一类新的小型便携式电脑正从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的夹缝中冒出来:智能本。设计智能本的初衷是,可以像智能手机那样,随时通过3G上网,而且电池充一次电后,就能用一整天;但是它们又可以像上本网那样,可运行办公应用软件(通常通过云计算方式),还配备了尺寸大得多的屏幕和键盘。尽管英特尔公司凭借凌动(Atom)处理器,几乎称霸了上网本市场,但它在智能本领域可能面临来自ARM控股有限公司的强劲挑战,尤其是该公司拥有功耗极低的Cortex-AS和Cortex-A9处理器以及后续产品。

厂商们如此重视移动设备,倒不是说桌面处理器市场面临停滞不前。实际上,英特尔在今年的消费电子产品展(CES)上宣布的新型桌面CPU多达七款,预计AMD公司和英特尔会在今年推出第一批六核桌面CPU。

本文大致介绍了各大芯片厂商的路线图,包括各自在今年的总体战略和承诺推出的技术,从功能强大的六核桌面芯片,到微型智能本处理器,不一而足。本文还窥视了它们在2011年可能会发布的新品。

桌面处理器

随着AMD和英特尔各自大幅降价,以争夺市场份额,四核处理器会在今年进入主流。你已经能够找到零售价不足一千元的四款AMD四核CPU:羿龙(Pherlom)X4 9850、9750、9150e和速龙(Athlon)ⅡX4 620。

英特尔在CES上发布了一个全新系列的双核处理器,采用了新的32nm制造工艺。此外,首批六核桌面CPU会在今年发布,最早可能会在第二季度,但它们直接针对发烧友市场。

在另一类处理器方面,英特尔会继续主导超低功耗桌面CPU的市场。AMD在这个市场完全不见踪影,不过威盛电子公司倒是有几款值得关注的产品。

标准的桌面CPU

AMD会继续依赖其K10微架构。要到2011年才会批量交付32nm处理器。因而,该公司官方的桌面处理器路线图透露今年发布CPU的动作非常少。这将迫使它在大多数市场领域会与英特尔主要在价格方面展开竞争,因为它在性能方面无力与对手较量。不过,AMD准备在2010年某个时候发布一款代号为Thuban的六核桌面CPU。

Thuban源自AMD公司现有的六核皓龙(Opteron)服务器CPU,内置集成的DDR3内存控制器。AMD表示,该芯片会与现有的AM3和AMD+主板向后兼容。据传这款CPU会配备3MB二级缓存和6MB三级缓存,但时钟频率可能会因两个额外核心的散热而低于目前的AMD四核CPU。

AMD的发言人Damon Muzny说:“Thuban即将问世,但我们还没有透露六核桌面处理器方面的具体规格。”

英特尔继续执行其“钟摆”(tick-tock)战略,即先推出一种新的微架构(Nehalem架构就是“钟”),随后推出一种新的制造工艺(新的32nm工艺就是“摆”)。英特尔在CES上发布了七款新的双核桌面处理器(四款酷睿i5CPU、新型入门级酷睿i3系列的两个成员和一款新的奔腾CPU),它们采用32nm工艺制造而成。原先代号为Clarkdale的新芯片支持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那样多线程应用可以用两个物理核心和两个虚拟核心来实现。

奔腾G6950、酷睿i3-530和540以及酷容i5-650、660、661和670有一个共同特点:同一芯片封装体里(但不是同一块芯片上)集成了英特尔HD Graphics核心。英特尔声称,无论玩主流游戏(支持DirectX 10),还是蓝光视频解码,其新的集成图形核心都足够好。它支持DVI、声画同步HDMI 1.3a和DisplayPort;它还能流畅播放经过加密的杜比TrueHD和DTS-HD Master Audio音轨。

英特尔现有的四核桌面处理器(包括酷睿i7系列的每一款产品和酷睿i5系列的高端部分)都将继续采用比较老的45nm工艺来制造。不过,英特尔的官方路线图上确实有六核Westmere芯片。这款芯片代号为Gulftown,作为英特尔至尊版(ExtremeEdition)家族的一员,据推测会在第一季度某个时候进入市场——远早于AMD的六核芯片。英特尔还没有透露品牌事宜,但据说这款芯片的官方品牌会是酷睿i7-980X。

低功耗桌面CPU

在低功耗芯片方面,英特尔在去年12月底宣布新推出两款面向入门级桌面电脑的低功耗45nm处理器:单核凌动D410和双核凌动D510。英特尔期望这些芯片用于一体化和小尺寸的个人电脑上。这方面的一大新闻是,英特尔把内存控制器做到了CPU中,之前它对Nehalem架构也是这么做的。这种设计上的变化把芯片总数从三个减少至两个,因而不但降低了功耗和散热要求,还降低了设计和制造成本。

凌动D410配备512KB二级缓存,D510配备1MB二级缓存。这两款处理器的主频达到1.66 GHz,配有667 MHz前端总线(FSB),并支持超线程技术。

与英特尔不同,AMD今年不会推出任何超低功耗处理器。Tom Halmill是In-Stat调研公司出版的产业时事通讯《微处理器报告》的高级分析师,他说:“AMD需要进入这个低功耗处理器市场,但它实在无瑕顾及。幸运的话,AMD在2010年某个时候会准备重返该市场。”

威盛电子确实有一款大有希望的产品可替代英特尔的凌动——据Halfhill声称,该公司率先提出了简洁版、低功耗的x86处理器这个概念。这家公司在2009年12月已开始批量生产Nano 3000系列CPU。Nano 3300的运行速度达到1.2GHz,采用800 MHz前端总线;Nano3200的运行速度达到1.4GHz,也采用800MHz前端总线。两款芯片都采用65nm工艺制造而成,但它们提供了英特尔的凌动系列处理器没有的许多功能特性,包括全面支持蓝光视频。

此外,Nano 3000系列处理器支持800MHz双通道DDR2内存或1066MHz双通道DDR3内存,而凌动只支持800MHz单通道DDR2。另外Nano 3000系列支持一系列广泛的视频接口(包括LVDS、DisplayPort和HDMI),凌动D410和D510只支持LVDS和VGA。

正由于如此,Halfhill预测:“威盛电子从市场抢夺一小部分份额算是幸运的了。这太遗憾了,因为威盛生产的一些x86处理器很不错。”

移动处理器

今年英特尔有望成为移动设计方面的最大赢家,这归功于其超低功耗的凌动处理器和Arrandale系列处理器,后者将双核CPU和图形处理器(GPU)集成到同一封装体中。另一方面,AMD的图形部门会在替代桌面电脑的笔记本电脑市场获得很多订单,因为目前只有这家公司拥有能够支持微软DirectX11的移动图形处理器。而在手持设备和智能本市场,ARM控股公司的Comex-A8/A9处理器有望备受关注。

全尺寸笔记本电脑CPU

2010年,AMD在移动CPU领域会继续落后于英特尔。实际上,该公司在今年的公开路线图上只有两款新的移动处理器。AMD的第一款四核移动CPU代号为Champlain,配备2MB缓存(每个核心512MB),并支持DDR3内存。AMD还计划提供双核版本的Champlam。

从AMD的路线图可以看出,Champlain将成为其Danube平台的基础,而该平台面向替代桌面电脑的主流笔记本电脑和轻薄型笔记本电脑。Danube会采用Direct10.1集成图形功能,并提供DirectX 11独立图形处理器这一可选部件。

AMD的第二款新移动CPU代号为Geneva,这是配备2MB缓存、支持DDR3内存的双核处理器。Geneva将成为面向超薄型笔记本电脑的AMD Nile平台的基础,会采用DirectX 10.1集成图形功能,并支持DirectX 11独立GPU可选部件。自从去年11月向分析师简要通报新芯片以来,AMD还没有发布有关Champlain和Geneva的任何更多细节。

英特尔的2010年移动CPU产品包括在CES前夕宣布的几款产品:五款新的酷睿i7芯片、四款新的酷睿i5芯片以及两款新的酷睿i3芯片。英特尔会继续使用其比较老的45nm制造工艺来生产高端酷睿i7移动四核CPU,但新的酷睿i3和酷睿i5双核芯片(原先代号为Arrandale)会统一使用32nm工艺。这些芯片的图形处理器会与CPU集成在同一封装体中。

每款新芯片都采用了英特尔的睿频加速(Turbo Boost)技术——这是Nehalem微架构固有的一项特性,从而让它们能够根据需要,动态改变芯片核心的工作频率,只要在功率、电流和温度等方面的极限范围内即可。酷睿i3和酷睿i5处理器都能以相似的方式,动态改变集成图形核心的频率。

此外,新的移动处理器能在CPU核心与图形核心之间动态调整热预算(thermal budget)——而桌面处理器不支持这项特性。比方说,如果电脑在运行大量耗用CPU资源的应用,处理器就会调低GPU的速度,好让CPU运行得更快、散热得更多;同样,如果电脑在运行大量耗用图形核心资源的应用,处理器会调低CPU的速度,好让GPU有更大的散热空间。

英特尔新的移动处理器将使用与桌面处理器同样的图形核心,所以它们会提供所有同样的功能特性,包括支持DVI、影音同步HDMI 1.3a和DisplayPort接口、蓝光视频解码以及杜比TrueHD和DTS-HDMasterAudio音轨。

上网本CPU

似乎还没有哪家厂商准备今年在上网本领域挑战英特尔——AMD没有任何相应产品,威盛电子新的Nano 3300系列CPU针对桌面电脑和轻薄型电脑这两个市场。连英特尔自己宣布针对这块市场的新凌动处理器也只有区区一款(编注:3月2日,英特尔在CeBIT上宣布了一款更高主频的凌动处理器:Atom N470,主频达到了1.83GHz)。

凌动N450是配备512KB二级缓存的单核处理器。运行速度达到1.66 GHz,采用667MHz前端总线,还支持超线程技术。与面向桌面电脑的凌动处理器一样,N450方面的一大新闻是,它把内存控制器集成到CPU中,从而把该平台的芯片数量从三个减少至两个。

智能本CPU

对智能本来说,前景大不一样——但智能本市场最多只能猜测而已,因为这种机器现在基本上很少见。预计智能本会比上网本来得小巧、轻盈、便宜,手机提供商给予的补贴可能会让它们成为“免费品”——当然,前提是你与运营商签订长期的数据服务合同。

外界广泛猜测,ARM的Cortex-A8和Cortex-A9处理器会成为第一代智能本所选择的CPU。ARM自己不制造处理器,而是将设计许可权授给其他厂商,其他厂商再把其设计融入到各自的平台上。Cortex芯片目前用于飞思卡尔的i.MX51s、英伟达的图睿(Tegra)系列、高通的Snapdragon系列和德州仪器的OMAP 3系列上。

据一些业内分析师认为,设计基于ARM处理器的智能本需要一番取舍。Halfhill说:“基于ARM的智能本无法运行桌面版本的Windows。相反,它们会运行Windows Mobile或GNU/Linux。我认为,大多数用户会更偏爱运行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的上网本,但另一些厂商并不苟同。苹果公司可能会推出与iPhone兼容的智能本,朝着ARM的方向推进市场。”

展望未来

AMD希望今年晚些时候开始交付其首批32nm CPU的样本,2011年开始批量交付。该公司期望能提供新的高端桌面微架构(代号为Bulldozer)和新的低功耗移动微架构(代号为Bobcat)。

单个Bulldozer核心在操作系统看来如同双核,这与英特尔的超线程方案相类似。区别在于,Bulldozer的双核几乎完全基于硬件。

AMD的第一款Bulldozer CPU代号为Zambezi,会采用4至8个核心,这在操作系统看来如同8至16个核心。Zambezi会结合即将推出的独立图形芯片,组成AMD面向发烧友级桌面电脑市场的Scorpius平台。

AMD还期望最终交付着力宣传的Fusion处理器,这将是把CPU和GPU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第一款芯片(英特尔的Arrandale和clarkdale两款CPU则把两块芯片做在一个封装体中。)

AMD将其Fusion产品称为“加速处理单元”(APU)。第一款产品代号为Llano,将把最多四个CPU核心跟与DirectX 11兼容的图形处理器集成起来。Llano既针对主流的桌面电脑市场(作为AMD Lynx平台的一部分),又针对主流的替代桌面电脑的笔记本电脑和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市场(作为AMD Sabine平台的一部分)。

AMD的Bobcat微架构最终将为该公司带来有望与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在上网本市场一争高下的产品。目前有关Bobcat的信息不多;但AMD透露,两个Bobcat核心将用于代号为Ontario的低功耗APU中。Ontario将针对超薄型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市场(作为AMDBrazos平台的一部分。)

英特尔也不会坐以待毙,它已宣布打算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一种新的微架构(其长期执行战略中的下一个“钟”),代号为Sandy Bridge。英特尔还没有透露有关Sandy Bridge的太多官方信息,只表示它会使用32nm制造工艺;特点是,图形核心与处理器核心做在同一块芯片上——因而听上去酷似AMD的Fusion。不过面向发烧友的报刊和技术新闻网站一直盛传这种说法:SandyBridge会含有四个CPU核心。

威盛电子不愿透露其CPU业务的长期路线图,但该公司可能会继续在小众市场奋力前行。ARM控股公司也不愿就将来的产品发表评论,但获得ARM许可权的几家公司在CES上已宣布了基于其现有CPU架构的新产品。比方说,迈威尔科技集团(Marvell Technology GroupLtd.)宣布了基于ARM指令集的第一款四核CPU;英伟达公司宣布了其下一代图睿片上系统(SoC)会采用时钟频率高达IGHz的双核ARM Cortex-A9 CPU。

上一篇:计算分类下一篇:直流电压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