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的德育功能

2024-05-03

化学课的德育功能(精选三篇)

化学课的德育功能 篇1

关键词:班会课,五性,德育功能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我们必须始终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旋律, 牢牢抓住思想教育这条主线, 同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 确定好班会课的目的和主题, 做到有的放矢, 切忌召开漫无目的盲目式班全。在国庆节前的夜晚,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为主题的班会, 召开了一次革命烈士遗诗、遗言的朗诵会, 这是为了纪念那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夕慷慨就义, 用自己的鲜血孕育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的革命先烈。在活动展开之前, 我向大家推荐了一批这方面的书籍, 学生精心筛选、背诵、排练, 在此过程中他们深深为烈士的文章诗句所感动, 有些学生忍不住写下了一些悼念缅怀革命先烈的文辞诗句作为纪念。朗诵会是在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的, 面对烈士的英灵, 学生对烈士的遗诗和遗言的感情体验更加真切, 他们大都是含泪朗诵的。实践证明, 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的教育, 能让爱国主义的情怀根植于学生的思想, 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内容要有针对性

班会课要有问题的针对性,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课时必须有计划地写出班会课教案, 对班会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充分考虑通过班会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采取何种方式, 应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特别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备好班会课, 结合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 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争取教育的主动权。如针对当前学生中存在的偏科现象, 班主任应利用班会课有针对性地给学主讲清道理, 例举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素养全面、文理贯通的实例, 使学生从正面受到教育。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最简单的常见现象, 比如偏食给儿童生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影响等, 通过与学生交流, 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偏科的危害, 从而克服学习中的这一不良现象。

三、形式要讲究多样性

班会课的形式是由其内容决定的, 不同内容的班会课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和形式来说, 班主任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尽可能做到内容丰富, 形式多种多样, 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如讲演、报告、座谈讨论、观摩展览、诗歌朗诵、文化娱乐、体育比赛、知识竞赛、影书评论、专题辩论等。另外, 如今的社会, 处处充满了诱惑:繁多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时时上映的电影, 无不充斥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果我们还运用传统的方法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 则很难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对此, 我们可利用媒体、课件、音乐、图片等将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渲染气氛, 带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提高班会课的质量。总之, 班主任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 想方设法采取他们所喜闻乐见而易于接受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寓教于乐, 从而使班会课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班会课的主体应是班级的全体成员, 班主任只是其中的一员, 在活动中只能起指导作用, 而不能包办代替。班主任的领导艺术在于使班级这个整体运转起来, 因此班主任在召开班会前应与班委会、团支部取得联系, 精心策划, 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尽可能使影响学生能动性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优化, 真正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我在班级开展了“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交通安全”的主题班会, 学生通过生动感人的小品表演, 使这场教育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表演中, 我故意设计了一些错误, 在小品结束后向学生提问, 学生也都表现得十分活跃。 (比如打电话报警110, 不是119;打电话报警的人应该先告诉警察出事的具体地点, 而不是简单地说:“你们快来, 这儿有人被撞了。”) 这个环节的设置,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交通安全的知识, 还实现了从被动教育转化为积极的能动教育, 让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 克服和避免了班主任大包大揽, 唱‘独角戏’, 进行一厢情愿的说教或训话式教育。

五、要注重成效的实践性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联系知行统一的桥梁, 也是衡量教育效果的客观依据, 班会课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都要看学生对受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特别是要看他们是否能将知转化为行, 并付诸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这才能谈得上教育的成功。在端午节, 全校师生围聚在大礼堂里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粽子宴会”, 目的是为了不让现在的青少年有盲目的推崇洋货、洋节的思想。此次活动中, 我组织大家亲自动手包粽子, 学生从家中带来了糯米和粽叶, 从食堂借来炊具, 自己动手, 不到半天时间就摆出了热气腾腾的粽子宴席, 礼堂里一片欢声笑语, 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实践证明,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 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加速了他们主体性的内化和成熟过程, 达到了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

充分发挥初中思品课的德育教育功能 篇2

关键词:发挥 思想品德课 德育功能 教育

对《思想品德》课来说,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有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具备的,在学校德育工作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去了,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同样存在着一种“潜规则”教学,反复注重和强调的是知识方面的东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则是轻描淡写,甚至是只字不提。学生则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现状的存在造成学生缺乏兴趣,严重影响了本学科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这种教育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德育的优势呢?

一、弄清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要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本课的意义,了解思品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品课时学生的必学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从第一节课就激发学生懂得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而自觉学好思品课的重要性,学习意义的教育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并逐步深化,引起学生对思品课的向往。其次,要培养学生思品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感,紧扣教材知识,并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如来佛准备论功行赏,可师徒四人都认为自己功劳大,如来佛很为难。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来为什么为难?二是如来如果奖赏不公平,师徒四人将会怎样?天宫又将会怎样?由于同学们对《西游记》中人物很感兴趣,发言十分踊跃,激情澎湃。通过课堂辩论,同学们明白了公平的定义,不公平带来的危害。知道了为实现社会公平应该履行我们的职责,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增强公平意识,做一个负责人的好公民。

三、理论联系实际,扩展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要求,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出发,思品教师们要在校领导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参观调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无形中得到提升。促进正确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德育教育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学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多的采用了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比如,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现实中比较泛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最终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进步的人生理想。还有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道德与法制等节目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观看这些节目,让他们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判断力将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也会逐渐升华。

五、思品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性很强。所以思品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做贡献。

渗透德育优化化学学科的育才功能 篇3

《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 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

一、在化学教学中, 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可以结合一些化学规律、定律的发现和一些史实, 帮助学生分析说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被发现的必然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告诉我们, 人类的每一次发明创造、自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 都会引起生产力的飞跃。我们则可以通过介绍人类化学史上那些伟大化学家的事迹, 利用他们的发明、发现、创造及对他们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比如, 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因为火药的出现而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德国的合成染料工业带动了纺织工业 (合成纤维) 、制药工业 (阿司匹林等) 、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煤化学工业等。所以, 这些发明创造让人类步入了高科技的时代, 也让医学、机械学、工程学、核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化学是充满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学科, 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变化规律的学科, 其中蕴涵着许多德育因素。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并使之具体化, 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 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反映出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则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互相转化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会发现许多类似的例子, 我们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他们。比如:在炎热的夏季, 人们喝啤酒时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为什么灭火器中的干冰 (固体二氧化碳) 能够灭火呢?这些问题都要用化学知识解释, 通过学习, 就会帮助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 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二、在化学教学中, 渗透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化学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 所以,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让他们知道集体主义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情操。“木桶理论”则形象地解释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寡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短的木板。因此, 我们绝不要做那块最短的木板, 更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言行给集体、给国家带来任何的损失。

化学新课标还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有许多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有过重大发现和发明。他们为了科学救国历尽艰辛、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他们为建设祖国自强攻关、奋斗不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他们谱写了一曲曲经久不衰的爱国主义颂歌。他们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我们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 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纯碱的故事, 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实等。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爱国、爱家的情感体现在追求真知的实际行动中, 让他们努力学习学科知识, 形成必备的技能;我们要帮助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三、在化学教学中, 渗透个性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 已经基本形成各自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但是,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可能是不健全的、非良性的, 有待于进一步引导促进, 使之全面健康良性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外的故事, 激励学生, 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 学习《元素周期表》时, 我可以补充介绍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她和丈夫在极其简陋的实验条件下, 完全利用手工加热的方法, 他们从8吨沥青的残渣中成功分离结晶出0.1g的镭盐;再如, 关于化合物的知识, 我们可以把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讲给学生, 人们当时把他的试验看作是灾难和“瘟疫”, 为了制造炸药, 家人被迫“游居”生活, 试验让他的全家人几乎丧命, 最后, 他发明了安全性更好的甘油炸药。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影响着学生, 激励他们坚守在学习的道路上。也会让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们要挖掘它们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 优化其育才功能。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 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政治立场, 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学习品质, 促进他们全面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浩.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机器视觉算法下一篇:科技期刊编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