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2024-05-02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精选十篇)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1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

(一)资金

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等多种活动于一身,其资金运动过程相对复杂,其资金运动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 资金流入的多渠道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使得稳健派的投资者望而却步,造成其资金的筹集难度较高,企业不得不从多方面设法筹集资金,形成了资金从投资者、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多方面进入企业的情况。

2. 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性,资金进入企业后,主要用于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等不同环节,并多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软件、商标等形式的资产存在,因此,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3. 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较多。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必须具有高层次性、先导性和创新性,才能保持其优势,所以企业不断将资金投入技术的研发活动,以实现技术创新,占领或扩大市场份额,保持其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运动的特殊性,致使其不得不面对筹集资金渠道狭窄,政府资金有限且效率不高,商业银行因为规避风险的特性而惜贷、通货膨胀、财政金融政策等引起的利率水平变化而导致投资成本上升的现实局面。这一切都加剧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度,从而限制了企业发展的速度。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专利技术7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专利技术实现率仅为10%左右,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并且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2.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达到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3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左右。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能力,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人才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其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企业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发展和创新,不仅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手段,更需要能够满足研发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只有具备符合高新技术开发要求的人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只有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企业才能取得成功。根据高新技术的特性其人才主要包括高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两类,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技术人才,这些人往往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理财意识,使得企业发展受阻,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同时,这些人才的稳定性与传统行业相比较差。据外企服务公司下属的咨询公司2004年市场调查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全部职位的总体离职率为13.5%,相当于传统行业的1.73倍。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时间比较长,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频繁的人才流动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潜在危机。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管理力度和防止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技术

高新技术企业是建立在高技术、新技术基础上的,其最主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技术创新性强,新的技术发明是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的首要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或通过市场获取新技术,以保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要达到技术创新,研发资金的投入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研发资金的投入多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支出,投入渠道单一化,很难保证资金投入的数量。从企业角度来看,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小于美国10多个百分点,且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市场渠道,而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支出。总的来看,我国非政府来源的研发资金所占比例较低,政府来源的研发资金所占比例较高,这种状况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促进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实施研发资金的有效控制,确保技术创新,以达到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一)内部控制以资金控制为核心

由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所决定,其资金的运动方式与其他企业是有所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等多种活动于一身,其资金运动过程相当复杂,并且在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其资金筹集、运用方式等也是不同的。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于企业来说相当重要。

(二)内部控制以人本管理为重点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员工素质高、流动性较大、追求高报酬、员工独立性强等特点,必然要求企业为留住人才而投入大量资金,以激励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另外,企业需要用资金来吸引和挖掘人才,辅之以高薪金和高福利,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这些都要求企业贯彻以资金控制为保障,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思想,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方法,从而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内部控制以技术创新为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主要在于高新技术企业所要求的技术含量高,企业在技术上往往具有独创性。而且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技术的,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发展和存在的前提。新的技术发明是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的种子,是企业创立的首要条件,不断创造或通过市场获取新技术是企业成长的保证。技术的管理控制,是由企业的高技术性决定的,要求企业能够快速有效的开发新技术,合理运用新技术,尽快扩散到产品中,并保持技术创新。

(四)内部控制评价融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不仅要依靠财务指标,同时也应结合多种非货币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非财务指标,比如新产品开发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对企业的影响等背景信息。综合计分卡、经济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等广泛应用,就体现了企业评价方法发展的一种方向。总之,企业只有将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出每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绩效情况。

(五)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性。为此,要求内部控制从预测、决策、计划、分析、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对风险有足够认识,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计量,以确定其对项目及企业的影响。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模型主要由因素分析、预警指标选择、指标数据的取得、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模型的构建等内容组成。

三、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流流转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人才、技术三大核心因素制约和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资金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筹集困难,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使用、分配不合理,这些资金控制上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最终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基于资金流流转控制的内部控制系统,具体包括筹资控制、投资预算控制、营运控制。

(一)筹资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有多种方式,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股票,吸收风险投资等。当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批量生产时,可以选择吸收风险投资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应对吸收风险投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选派综合性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参与其重大经营决策并监督其日常经营活动及资金流动,实现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管理,以期控制和降低投资的风险。当企业的生产相对稳定发展时,可以寻求过渡性融资,还可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伴随着企业管理的逐渐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有了大规模的拓展,此时企业应制定最优资本结构政策,选择资金成本最小、资本结构最优的融资组合,使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状态,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金效益,完善筹资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资金的管理控制能力。

(二)投资预算控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较高、项目周期较长,会出现盲目投资、资产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理想、投资期满无法回收的情况。鉴于此,高新技术企业对投资项目应慎重选择,对外投资可以采取兼并、联营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进行审慎的分析,根据企业当时的状况和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充分考虑决策的风险性,力争企业能够得到较大的收益。在保证企业内部经营运转良好的情况下,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强化对外投资管理,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营运控制

伴随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高新技术企业应制定长远而有效的战略计划,避免盲目扩张和发展,决策者应根据环境变化、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实力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周期调整资本运营战略。针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纠正,规避财务风险,对资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必须保有一定资金用于R&D,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控制企业的研发成本,实施有效的成本监控体系;加强对企业的盈利收入、筹资与投资、固定资本金、流动资本金和其他资本金的管理和控制。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流流转控制应以加速资金周转和实现增值为目标,保证资金周转畅通无阻,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和资金增值幅度;以资金计划和财务预算为控制准则,把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纳入计划和预算规定的许可范围;以资金、物资相结合运行为控制对象,制定各种标准来进行控制;以财务监督为基本手段,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3]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研究 篇2

摘要:加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对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和困难,并提出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期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活跃因素之一。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密切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1]。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经验不足、规模较小、管理滞后等原因,发展相对缓慢。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现状,从人才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4个方面讨论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先进的内部管理理念。

1.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

1.1.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某一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更高。因此,能否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

[2]。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和管理人才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1)创新性;(2)学习性;(3)稳定性[3]。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战略,但是由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陈旧以及对人才管理的忽视,目前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的漏洞:

(1)缺乏人才选择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资金少、运作难的特点,一

方面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克服运作难的缺点;另一方面受到资金的制约,不能雇佣薪酬要求较高的员工。由于缺乏人才选择机制,如何用较低的薪酬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一直是困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难题。

(2)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金少、运作成本高,很

难将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重要因素。

(3)缺乏人才保留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

力,工作机会较多。由于人才保留机制的不健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1.2.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资金短缺、管理不当,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运作成本高往往较高。资金少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特点之一,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短缺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全面分析内部管理和运作成本之间的关系对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资金分配和运作成本

正确的资金分配策略可以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利用闲置资金、降低运

作成本[4]。目前,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忽视了资金分配的重要性和缺少资金分配策略,普遍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投资过低。

(2)资源利用率与运作成本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25%。由于内部管理不当,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为明显,严重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竞争力。

(3)经营规模与运作成本

随着经营规模的提高,企业的运作成本也会适当降低;反之,运作成本则较高。目前,国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行业内部竞争过于激烈,限制了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由于经营规模有限导致的运作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3.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重视人才的引进,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人才引进,它包括知识吸纳、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转移、知识激励和知识创新。只有把这六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激励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知识联盟的缺乏

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不仅缺少战略联盟,也缺少知识联盟。知识联盟的缺失增加了行业内部的重复工作,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这一现象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多,但是却严重威胁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

(2)知识整合的缺乏

知识整合是指企业对其内部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进行有机的融合。知识整合有利于内部管理和内部合作的提升。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将有限的资源放在知识创新等方面,缺少对知识整合的管理。

(3)知识激励的缺乏

作为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知识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受到重视。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对员工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知识激励的重视程度更低。

2.内部管理中先进理念及运用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

2.1.人才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模型应从4个方面来构建,即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承诺和保留[5]。其中,人才的保留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也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做好人才保留工作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激励和培养。

在进一步强化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知识激励体制,通过知识激励提高员工的竞争力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同时促

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2.成本管理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必须从社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进行改革。

(1)社会层面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理论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资源的的关系网络逐渐复杂,这有利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社会效率[6]。因此,在社会层面上应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减小行业内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这种外部合作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等。通过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合作渠道,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缓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2)企业层面

就企业层面而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资源配置;(2)提高资源利用率;(3)强化内部协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设备闲置现象,进而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同时,科学的资源配置也是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内部协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3.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构建知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使知识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促进知识共享[7]。通过6种方法促进知识共享,即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3)重视知识激励。通过知识激励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管理水平。

3.结论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受到资金匮乏、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员工流动性强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改革措施,即:

(1)在增强传统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强化知识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人才管理水平;

(2)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3)在企业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强化内部协作,降低运

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通过构建知识战略,促进知识共享和重视知识激励建立和健全知识管理体

系,提高知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总之,必须正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和企业实际情况,在不同层面上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案,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立栓.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及知识管理战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16-17.[2] 周丽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118-119.[3] 王树恩,李晓霞.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探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108-110.[4] 于辉胜.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1-52.[5] 陶杰.对企业研发人员的管理与激励[J].中外企业文化.2003(6):14~15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高收益;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对高新技术的政策支持,使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类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与传统企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这类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按照传统企业的内部控制经验进行,必须形成一套适应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高新技术企业合法经营的必然要求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在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执行。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对企业出现的各类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从而为企业进行合法经营提供了保障。

2.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等资产安全性的必然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可以有效保护企业核心科技技术等资产的安全性,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3.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方法、程序以及制度措施都是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设计的。把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控制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确保内部控制的协调与监督作用的发挥,使企业能够朝着经营目标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企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经济实体,但是在一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的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有效分析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当风险来临时缺乏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导致重大损失。

2.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不够强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比较低,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本身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贯彻执行的力度就不够,从而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和激励管理人员工作的外部机构,从而很难调动企业管理者工作的積极性和主动性,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3.高新技术企业的预算管理不到位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完善,内部权力过于集中,企业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没有开展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经营缺乏约束、企业资源浪费和增加成本费用支出,给企业带来经营损失,最终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4.高新技术企业对研究开发管理控制不到位

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根本。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在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由于对风险分析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管理监控的有效措施,致使研发项目的时间拖后,无法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科研项目,从而延迟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生的时间,并且对研发项目的预算控制不到位,使实际投入大大超出预算范围,加大了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

5.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控制不足

在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才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流失,给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应对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1.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整体的风险承受度和可接受风险水平。例如,以科技创新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及时关注产业政策、市场竞争、融资环境等外部因素,还要时刻关注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运用等内部自主创新因素。在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应用适当的方法分析风险,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综合运用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2.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有效落实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保证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防范风险以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才能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积极的去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落实。

3.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在企业中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全面预算是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拟定合理的预算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全面预算。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组织各业务部门编制详细的预算,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环节和各岗位;严格执行经批准的预算,监督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解决执行中的问题,预算指标做为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4.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

为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要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面管理。对企业研究开发各环节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每个研发项目建立项目档案,追踪记录项目进程,从而保证项目研发能保质按期完成。其次,研发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监控预算执行的过程,分析和调整预算差异。及时做到研发活动与财务信息的有效沟通,财务部门对研发项目作项目核算,定期分析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实现对项目费用的有效控制。预算作为研发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最后,编制《项目立项报告书》。对研发项目进行概述和总结,研究方案预期成果和进展,项目经费预算等。通过总结,改进研发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研发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

5.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为防止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流失,必须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以及薪酬、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其次,建立保密协议制度,对于关键岗位和掌握商业秘密和专利技术的员工要签属保密协议,防止关键技术和商业秘密的流失对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建立和实施全体人员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科学設置考评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体现各项评价指示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影响程度和重要程度,对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评价结论作为确定薪酬、职务晋升、评优、辞退等的依据,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定期开展员工拓展等集体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企业凝聚力。从而充分发掘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正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迟娜娜.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2:193-194.

[2]杨白慧.对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11:145+183.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4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

(一) 资金

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等多种活动于一身, 其资金运动过程相对复杂, 其资金运动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 资金流入的多渠道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 使得稳健派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造成其资金的筹集难度较高, 企业不得不从多方面设法筹集资金, 形成了资金从投资者、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多方面进入企业的情况。

2. 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性, 资金进入企业后, 主要用于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等不同环节, 并多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软件、商标等形式的资产存在, 因此, 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3. 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较多。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具有高层次性、先导性和创新性, 所以企业不断将资金投入技术的研发活动, 以实现技术创新, 占领或扩大市场份额, 保持其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运动的特殊性, 致使其不得不面对筹集资金渠道狭窄, 政府资金有限且效率不高, 商业银行因为规避风险的特性而惜贷、通货膨胀、财政金融政策等引起的利率水平变化而导致投资成本上升的现实局面。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专利技术7万多项, 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多项, 但专利技术实现率仅为10%左右, 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并且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5%—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2.2%,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达到1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30%,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左右。

(二) 人才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其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企业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发展和创新, 不仅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手段, 更需要能够满足研发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只有具备符合高新技术开发要求的人才,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只有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才能取得成功。根据高新技术的特性其人才主要包括高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两类,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技术人才, 这些人往往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理财意识, 使得企业发展受阻,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同时, 这些人才的稳定性与传统行业相比较差。据外企服务公司下属的咨询公司2004年市场调查结果显示,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全部职位的总体离职率为13.5%, 相当于传统行业的1.73倍。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时间比较长,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频繁的人才流动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潜在危机。因此, 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管理力度和防止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 技术

高新技术企业是建立在高技术、新技术基础上的, 其最主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 技术创新性强, 新的技术发明是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的首要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或通过市场获取新技术, 以保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要达到技术创新, 研发资金的投入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目前,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但是研发资金的投入多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支出, 投入渠道单一化, 很难保证资金投入的数量。从企业角度来看, 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小于美国10多个百分点, 且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市场渠道, 而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支出。总的来看, 我国非政府来源的研发资金所占比例较低, 政府来源的研发资金所占比例较高, 这种状况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 促进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 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实施研发资金的有效控制, 确保技术创新, 以达到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一) 内部控制以资金控制为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集研究、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等多种活动于一身, 其资金运动过程相当复杂。因此,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于企业来说相当重要。

(二) 内部控制以人本管理为重点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员工素质高、流动性较大、追求高报酬、员工独立性强等特点, 必然要求企业为留住人才而投入大量资金, 以激励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另外, 企业需要用资金来吸引和挖掘人才, 辅之以高薪金和高福利, 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这些都要求企业贯彻以资金控制为保障, 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思想,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方法, 从而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 内部控制以技术创新为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在于技术含量高, 具有独创性。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发展和存在的前提。技术的管理控制, 是由企业的高技术性决定的, 要求企业能够快速有效的开发新技术, 合理运用新技术, 尽快扩散到产品中, 并保持技术创新。

(四) 内部控制评价融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 不仅要依靠财务指标, 同时也应结合多种非货币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非财务指标, 比如新产品开发情况, 产业结构调整对企业的影响等背景信息。综合计分卡、经济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等广泛应用, 就体现了企业评价方法发展的一种方向。总之, 企业只有将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 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出每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绩效情况。

(五) 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性。为此, 要求内部控制从预测、决策、计划、分析、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对风险有足够认识, 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计量, 以确定其对项目及企业的影响。内部控制风险预警模型主要由因素分析、预警指标选择、指标数据的取得、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模型的构建等内容组成。

三、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流流转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控制上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最终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基于资金流流转控制的内部控制系统, 具体包括筹资控制、投资预算控制、营运控制。

(一) 筹资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有多种方式, 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股票, 吸收风险投资等。当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 需要进行批量生产时, 可以选择吸收风险投资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 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应对吸收风险投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选派综合性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 参与其重大经营决策并监督其日常经营活动及资金流动, 实现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管理, 以期控制和降低投资的风险。当企业的生产相对稳定发展时, 可以寻求过渡性融资, 还可通过上市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伴随着企业管理的逐渐完善, 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有了大规模的拓展, 此时企业应制定最优资本结构政策, 选择资金成本最小、资本结构最优的融资组合, 使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状态, 降低资本成本, 提高资金效益, 完善筹资全过程的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资金的管理控制能力。

(二) 投资预算控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较高、项目周期较长, 会出现盲目投资、资产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理想、投资期满无法回收的情况。鉴于此, 高新技术企业对投资项目应慎重选择, 对外投资可以采取兼并、联营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都应该进行审慎的分析, 根据企业当时的状况和外部经济政治环境, 充分考虑决策的风险性, 力争企业能够得到较大的收益。在保证企业内部经营运转良好的情况下, 加强对外投资管理, 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制度和程序, 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强化对外投资管理, 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 营运控制

伴随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高新技术企业应制定长远而有效的战略计划, 避免盲目扩张和发展, 决策者应根据环境变化、行业发展趋势, 竞争对手实力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周期调整资本运营战略。针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纠正, 规避财务风险, 对资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必须保有一定资金用于R&D, 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 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控制企业的研发成本, 实施有效的成本监控体系;加强对企业的盈利收入、筹资与投资、固定资本金、流动资本金和其他资本金的管理和控制。

由此, 本文构建了以资金流多元流动为链条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 如下图所示。

四、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分析

(一) 政策支持环境

政策支持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对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及产业支持环境发展提供指导、支持与协调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和实施机制。同时通过资金、人才、技术及产业等环境反馈的信息,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与完善政府行为, 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它主要包括国家针对高技术企业制定的财政激励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等。

一直以来, 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给予了许多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以黑龙江省为例, 2007年黑龙江省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为93亿元, 其中, 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额为60.5亿元。可见,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较为重视, 地方财政给予了大力扶持。但是, 其投入力度仍低于一些发达省市, 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应采取积极措施, 加快政府支持环境的建设。

(二) 资金支持环境

资金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命脉。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环境己成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扩张资本实力, 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企业需要用资金来吸引和挖掘人才, 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其体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从而实现与保障人力资源的内部控制。同时, 良好的资金支持环境使得资金合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投入, 创造技术成果, 从而形成良性的技术控制机制。

(三) 人力资源环境

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 人力资源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人才的储备、科技人员的素质和人才政策环境等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主要靠人力资本,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管理核心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资本, 带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 人才是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关键因素, 人才质和量的不断发展使得技术创新环境呈现动态的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缺乏大量的科研技术人才, 更需要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以创造人才和留住人才。据统计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约是70%左右, 硕士以上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的不足60%, 尽管黑龙江省的科技潜力较高, 但并没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要留住更多的人才, 还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生活环境等。

(四) 技术支持环境

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支持环境主要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产业化研究和竞争前研究的支持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注重技术的研究、引进与消化的同时, 也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人才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为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技术的提高会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 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展现在企业面前, 从而增进资金积累, 推动技术创新。最终, 技术支持环境不断改善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与人才内部控制的不断优化与升级。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实际需要出发, 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因素——资金、技术、人才, 并建立支撑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保障体系。该体系包括的子系统有:政策支持环境、资金支持环境、技术支持环境、人力资源支持环境。

在支持体系中, 由政府行为发挥功能, 对其他三个关键要素分别影响, 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人才、技术要素的控制, 而随着各个要素 (资金、人才、技术等) 的自由流动, 最终形成了以资金流多元流动为链条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及其外部保障环境系统。

参考文献

[1]吴水澎, 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0, (5) .

[2]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1, (2) .

[3]刘明辉, 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8) .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5

1、高新技术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说明2、2012年总收入明细帐(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

3、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明细帐4、2012每个研发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明细帐(按高企复审的口径)。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6

关键词:企业;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但目前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找到适合自己转型升级的战略模式。从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风险的形成过程、均衡机制的角度阐述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风险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转型升级战略模式:通过向微笑曲线左右移动以提高价值链上产品的附加值,或通过转向新兴行业实现价值链转型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用案例来说明这两种模式的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

一、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

1.1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风险的形成过程

企业能力与转型升级战略风险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能力直接决定了转型升级战略的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战略风险的外部驱动因素,环境不确定性越高,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大,战略风险发生的几率与可能性也就越大。当然,环境变化这一外部驱动因素也仅仅是潜在战略风险的诱因,只有当企业能力满足不了转型升级后环境变化的需要时,才会形成企业战略风险。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后环境的不确定性小,企业能力能够满足转型升级后的发展需要,其战略风险就很低或者没有风险;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后的环境不确定性高,而企业能够及时调整资源的使用状况,并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发展需要,也不会发生大的战略风险;但是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后的环境不确定性高,而且企业的资源、能力存在较大僵固性使组织无法适应环境变动时,则企业战略风险就较大。

1.2 基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转型升级战略风险形成过程

企业转型升级后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为环境压力,组织资源、能力的僵固性表现为结构惰性。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结构惰性的存在而使企业资源、能力产生滞后效应,企业与环境处于不适应、不匹配状态,从而产生战略偏移或运作效率下降,最终导致战略风险的产生。转型升级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其诱导的外部风险。不管企业采用哪种转型升级模式,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后所面临的环境与转型升级前的环境肯定不同,表现为市场变化和技术变化。企业能力刚性及其产生的风险。企业能力能够抵抗转型升级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造成的压力和冲击,它是决定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风险程度的内部因素。企业能力产生风险的原因在于企业能力的刚性导致“组织的结构惰性”。这种惰性的存在使企业难以快速回应环境变迁的情形,战略决策者不一定能快速采取行动,从而使企业战略变化在时间上落后于环境变化,当影响到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时,我们就认为该企业产生了组织适应能力的內部风险,这种内部风险会直接产生战略风险。

二、转型升级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均衡机制

由于转型升级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不能精确地培养转型升级环境所需要的企业能力,通常适应转型升级环境的企业能力和企业实际能力之间会存在偏差,这种能力的偏差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战略风险。某时刻战略风险的大小是由环境要求企业能力达到的水平和能力,与提升曲线该时刻的能力水平之差决定的,差值为正就说明有风险,数值越大风险也越大,差值为负就说明该时刻没有战略风险。

2.1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力培养滞后而产生的战略风险

企业虽然意识到了转型升级后环境变化会对组织造成影响,但由于能力刚性引起的组织结构惰性的存在,企业能力的提升滞后于环境变化从而产生战略风险。

2.2企业能力的提升不足以抵消环境的冲击而产生的战略风险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环境冲击超过了组织所能培养的企业能力,或组织对环境变化评估不足而低估了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能力,以至于能力提升的幅度不够,还不能满足适应转型升级的环境要求从而产生战略风险。

2.3能力提升过度

由于过高估计转型升级环境对企业的要求,组织就可能在能力培养方面投入较多资源,此时企业能力水平超过了转型升级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从长期来看,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也有可能造成战略风险。

2.4企业能力与转型升级环境的均衡状态

此时组织适应环境而又不存在能力过度提升的问题,组织处于与环境博弈过程中的最优决策点。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对企业能力的要求也是波动的,所以从短期来看,常常会出现环境要求企业能力达到的水平和企业该时刻的能力水平存在着正负偏差的状况。从长期来看,企业能力正好适应转型升级的不确定性环境的需要,我们就认为企业能力与转型升级环境长期达到了均衡状态

三、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模式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要转型升级,就是想通过新的战略实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是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又会有风险,如何选择合适的转型升级模式,最大限度地规避转型升级风险是所有高新技术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转型升级战略模式的理论,归纳出两种转型升级战略模式。同时,为了让转型升级模式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选取了能够成功运用这两种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案例来分析转型升级战略模式选择的问题。

3.1向微笑曲线左右移动,提高价值链上产品的附加值模式

向微笑曲线左侧移动的转型升级模式向微笑曲线左侧移动可以提高价值链上产品的附

加值。一些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提高价值链上产品的附加值来实现转型升级。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要素开发新产品,研发的新产品在成功实施产业化后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定价能力时,可为企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当然,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采用这种转型升级模式时可以结合品牌战略一起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后的产品附加值。但是,这种模式从投入研发到市场化,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失败的风险。

3.2 通过转向新兴行业实现价值链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模式

一些有实力(主要是指具有资金实力和企业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选择从传统行业转向同类企业还较少的总体附加值更高的新型行业,通过转向新兴行业实现价值链转型来提高产品附加值,这种转型升级模式的微笑曲线。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虽然势在必行,但是要在恰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策略。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当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明朗、整个宏观经济向好时,或者企业能力能够抵抗不确定的转型升级环境所施加的压力时,高新技术企业在认真评估自身能力和分析转型升级战略风险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恰当的转型升级战略模式进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郭伟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效应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5).

[2]张春敏,王义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制造业产业转型[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9).

[3]孙韬,赵树宽,乔壮.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5).

浅议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 篇7

一、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一) 以人才和知识为成本控制的重心

高新技术企业将高素质的人才和无形的技术资产作为核心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以“人本管理”为原则, 更加重视对知识资产的管理, 企业投资的重点也以智力投资为主, 注重对人才知识的充分利用。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消耗占成本的主要部分, 人才的利用与成本息息相关, 把知识转化为成果也由人进行控制, 人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实现自上而下的对员工的责任管理是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要更加以人为本的进行成本控制,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员工潜力, 这是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要采用公平和谐的管理方式, 让员工与管理阶层在互相支持互相协作的环境下工作, 使得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最终达到人才成本控制的目的。

(二) 成本控制手段更加先进

高新技术企业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以作业为控制基础, 有效的提高了对成本的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对新技术嗅觉敏感, 成品通常为小批量生产, 产品开发周期短, 同时产品着眼于技术的先进性, 注重工艺创新, 注重更新换代。高新技术企业要与这些特点相适应, 必须要引入更为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 来配合企业的不断发展。另外, 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 普遍运用“零库存”模式进行库存管理, 成本控制的手段更为先进。

(三) 成本控制评价体系更为全面

高新技术企业资本以人力和智力资本为主, 产品以新技术新工艺为主, 因此成本的控制评价标准与传统企业主要以财务为主不同, 选取的因素更为广泛, 除去财务标准外, 把产品满意度、员工忠诚度、企业业务增长稳定度等作为标准。同时, 高新企业把经济增加值, 自由现金流量等也作为成本控制的评价标准, 考虑到了非货币性的综合管理指标。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评价标准更为全面, 有利于对于成本的控制。

(四) 成本控制更注意防范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属于高收益高风险的企业, 企业产品依赖于高科技, 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 面临着比传统企业更加残酷的竞争和更大的风险。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更注重在成本控制上防范风险, 从成本的各个方面, 预算、决策、分析、评价等考虑风险的存在。对潜在的风险往往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和预测, 以确定这些风险对企业产品和项目的影响程度。这些都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对于防范风险的主动性, 预见性, 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效的控制成本。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一) 成本控制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在成本控制方面与传统企业的差异, 在高新技术企业成本费用中, 企业的产品往往制造成本较低, 而研发和营销成本较高。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将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服务的成本控制作为控制的重点。同时企业在加强对研发费用和技术服务成本控制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产品战略的差异化, 提高产品竞争力, 发挥企业在研发方面的优势, 克服人力资源及研发费用高的弱点。

(二) 忽略成本控制的系统性

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降低和控制上, 在成本控制中忽略了成本控制的系统性, 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初期制定的生产经营的目标, 对各项需要支出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和预算, 制定成本控制的目标, 然后进行核算, 将企业在经营生产中的实际支出与成本控制目标相对照, 对差异进行分析, 从而进行调整, 采取一系列措施, 保证企业的费用支出在限定的目标之内。这一种成本控制仅仅包括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 而忽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成本费用支出的系统管理, 是一大弊端。

(三) 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不准确

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短,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 因此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对产品生命的周期必须要求严格。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对产品生命周期预计不准确, 导致核算出来的成本信息不准确, 难以为成本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基础, 难以估算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可以取得的经济效益, 非常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

三、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措施

(一) 强化产品价值分析, 突出高新企业成本控制优势

高新技术产品的优势在于创新和技术。因此, 要通过对价值链的挖掘, 提高公司的成本优势, 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要分解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 向前追溯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 向后延伸到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 构建出该企业独具特点的价值链, 在事前事中事后对成本充分予以控制,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要处于决策的中心, 将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管理充分结合, 企业管理者要将企业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划分清楚, 不能仅仅让会计部门与生产部门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的销售、管理、开发、检验、技术等各个部门都要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 明确分工, 协同合作。

(三) 强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要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 就必须将产品生命周期这一概念贯穿于成本控制的全过程, 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总成本进行控制, 并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既受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又受到市场营销周期的影响。管理层在制定产品价格时, 要力求产品在不同阶段的总收入能抵消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 让企业获利。

(四) 让员工形成良好的成本意识

人的活动在成本的产生中占主导地位。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对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科技进步的核心在于人,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纳入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员工, 企业可以靠人的主观操作来控制成本。企业员工需要具有主动降低成本的意识, 要让他们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主动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 形成企业成本降低需要你我共同参与的理念, 形成自主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机制, 为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提供必要保证。

(五) 建立成本控制信息系统

建立企业成本控制的信息系统非常有必要, 它能够及时的反映财务信息, 交易信息, 能够为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及时的信息数据。这样的系统通过建立内部信息通道, 让企业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并且能够及时反馈客户的问题, 同时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 帮助企业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总之,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控制以人才和知识为管理重点。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式更为先进, 成本控制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全面。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 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林琳.谈如何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04) .

[2]刘浩.加强成本控制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议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8) .

[3]吕穗.浅谈企业成本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05) .

[4]张如春.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3) .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8

一、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为特征、以研究开发为手段、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 并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新型企业, 具有高度的战略性、高度的创新性、高度的增值性、高度的渗透性及高度的风险性等特征。人才是高科技企业的灵魂, 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的选择、开发和管理对其发展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可以降低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成本, 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其次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信息;第三有利于企业正确反映其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四有利于改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2.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从另一角度看, 人力资源成本直接反映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全部投入, 是职工经济效益之所在, 其数额的增减对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它涉及到下岗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 考虑各方面因素, 认真研究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投入, 是企业成本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形成机制中, 开始引入了市场机制, 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次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三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第一, 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是否科学有效, 决定着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第二, 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劳动者为国家和企业做出劳动贡献价值的大小,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既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如此重要, 那么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起步较晚, 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 还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

1.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最终决定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整合的结果。许多国有企业没有或不完全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对人的管理仍停留在耍“大棒”的水平, 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 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忽略了人的积极参与。只重视人的现实存在, 注重人现实的教育文化程度、现实的工作能力、己经可以使用的体能, 而忽视了人的进一步学习、提高的需求;只强调人的社会性, 看重纪律、制度, 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而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真正需要;把人看作是成本而不是可供开发的资源, 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节约成本上, 忽视员工培训开发等。

2.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存在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使得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管理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而造成了人不能尽其才、不能尽其潜能的局面, 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直接导致人员严重流失。

3.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对象不够明确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企业, 对人才对知识具有极大的依赖性, 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对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对象不够明确。有的企业的人才激励所针对的对象往往只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对于那些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的技术人才重视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 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4.机构、职能重复设置, 导致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过高。

目前有很多高新企业虽然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 其核心应是精简高效。然而, 由于受模式化的误导, 企业不从实际出发, 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及管理思想的一成不变导致企业机构的重复设置, 大量管理层冗员的存在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中的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居高不下, 也造成政令不畅或消极怠工。

5.分配层次不明显, 导致人心涣散, 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离职成本增加。

某些高新技术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相对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仍存在弊端, 薪酬体制不完善, 薪酬构成单一。如前所述, 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其在知识、技术水准及业务能力上具有明显差异。而不少企业则忽视了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和员工胜任岗位的能力要求, 而在企业里讲资历, 导致有能力不如有资历, 真正有能力可以搞开发搞研究的人员却没能得到与其对企业的贡献相对应的报酬。对不同的人力资本实行统一或相差无几的待遇实际上是对价值的背离。由此而言, 层次不明显的分配必然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流失和各层次员工凝聚力的减弱以及劳动积极性的降低。还有虽付出相当的劳动, 但在外企、私企和国企之间的员工工资收入, 特别是高管的工资相差几倍或几十倍也导致了人员流向外企、私企。

6.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导致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和取得成本增加。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一方面导致了企业离职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企业为弥补人才离职所造成的空缺不得不重新招贤纳士, 进行培训, 从而增加了人员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策略

人力资源成本是高新技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鉴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存在各种问题,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笔者针对劳动力资源“招—养—育—留”等诸环节尝试提出了几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策略:

1.关于取得成本的控制策略

企业应该开多高的价格来招聘人才, 才能做到既吸引优秀人才又不至于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过高呢?根据价值规律, 在一个正常, 成熟的人才市场中, 人力资源的价格应由其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人力资源的价值指人力资源为企业组织提供的有效的能力。一个人的经济价值由形成其目前的身体状况和知识、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种生活资料的价格、健康保健投资、教育培训以及放弃其他工作的机会成本等决定。明确人力资源的价值后, 企业应建立起由人力资源价值决定其工资的机制, 即员工的基本工资收入即招聘成本应由构成其价值各项目分别按一定的回收期进行简单折算后综合来决定。应注意确定招聘的需求、选用适当的招聘方式、规范招聘流程等各环节, 力争用有效的资金招聘到和企业相匹配的员工。

2.关于开发成本的控制策略

招聘过来的员工, 在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巧, 从理论到实际操作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就是培训需求。在培训时, 首先要做培训需求分析。其次进行培训成本的核算。培训成本是指场地、教师、设备等在培训活动中所需的费用, 以及学员培训期间的工资和潜在的机会成本的损失。培训成本核算的原则是:并不是最贵的方案才是最好的, 而是最适合的方案才是最好的。第三要注意培训效果的优化。在培训工作完成后, 要保证员工能够学以致用。

3.关于使用成本的控制策略

在使用人才时, 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规划, 而绝对不能仅仅为了图谋眼前利益, 要有梯队规划。而且在工作时要有适当的授权。一个公司最大的不幸就在于:有才不知, 知而不任, 任而不用。所以, 用人的最高境界是:授权给优秀的人才, 让他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华, 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使以牺牲成本为代价得到的人力资本真正运作起来。

4.关于离职成本的控制策略

就管理效率来看, 企业内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促进员工间的竞争, 提高整个组织的运转效率, 对增强企业活力有较大好处。但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却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消极影响, 导致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那么, 该如何降低企业内的离职流动率呢?要采取以下方式:

首先采取激励机制留人才, 即以工资、奖金、产权、考核、企业文化等激励方式来留住人才;其次采取情感机制留人才, 即用企业文化留人, 要求企业为员工带来一个家一样的感觉, 使员工忠诚于企业, 并自愿主动的把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三采取福利机制留人才, 即采用经济型薪酬、非经济型薪酬等薪酬、福利系统来留住人才;第四要善待流失人才。对于流失掉的人才, 不要怒目而视, 而要善待之, 在当前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为此, 把流失掉的人才变成自己的客户和朋友才是上策。

人力资源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总最重要的资源,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 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 从财务、人力资源和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有效地开发、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 也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只有通过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和整个企业的多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郑晓明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戴德明, 林钢, 赵西卜.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程群, 江卫东.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定价.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03) .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9

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八大领域。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4月联合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员总数比例、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成长性等指标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等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设定了相应条件。

二、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中主要有:

(一)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第二十八条规定,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规定:

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 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支出, 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企业根据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 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的, 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 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 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三、高新技术企业应注意的内部管理

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一般标准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规定, 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使企业能够通过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从而符合条件享受国家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至关重要。已通过认定的企业, 也要注意加强内部管理, 以免在复审时由于相关指标不达标, 而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以下从会计核算管理、合同内容规范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讨论。

(一) 会计核算管理

1. 符合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比例

高新技术企业的一般标准中对于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提出了标准要求, 企业当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特别是当企业销售收入在不同比例的临界点附近时, 如何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会计核算进行内部管理意义更为重大。

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条件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准确划分好高新技术产品和非高新技术产品, 特别是当企业有其他非高新技术领域的业务收入时, 更要正确划分核算, 如果非高新技术领域的业务收入超过总收入40%的, 可考虑对该业务进行出售或剥离, 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要求。同时, 财务在开具发票时, 需考虑与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挂钩, 以确保高新技术业务收入符合政策规定的比例。

2. 加强研发投入与归集

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高科技、新技术是需要依靠不断的研发投入来做支撑的, 对于申请新认定或已认定复审的企业, 在研发投入方面均有硬性要求。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4月联合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至20,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3%。

这就对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研发投入与归集过程中, 应对各研究开发项目设置专门的研究开发费用辅助核算账目, 正确归集研发经费, 专账核算。对包括直接研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在年度核算过程中, 注意结合企业销售收入情况, 合理安排研发投入和归集, 确保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

3. 注意销售收入确认时间与财务成长性指标的关系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和总资产的成长性比例有评分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在日常核算过程中, 注意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合理调节好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 确保企业有较好的财务成长性。

(二) 合同内容规范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纳税人从战略管理到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到企业日常购销合同内容规范管理当中。合理规范企业相关购销合同内容, 确保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要求, 使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1. 货品内容分类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求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达到销售总额的60%, 如何合理划分高新技术收入和非高新技术收入是很关键的环节。虽然财务在开票时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具销售产品明细, 但等到财务开票时往往有些业务已成既定事实而无法改变, 有时会形成被动局面。妥善的处理方法是从签订销售合同入手, 让财务在销售合同签订前就开始介入, 在合同中将高新技术产品与非高新技术产品明确分开约定销售额, 从而主动处理好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比例问题。

2. 销售方式确定

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等税收法规规定, 商品采用不同的销售方式, 确认收入的实现时间有很大差别: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 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 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 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 可以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 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因此, 货物销售方式及货款结算方式不同, 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就存在差别, 纳税人在签订购销合同时, 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销售实现情况、研发费用投入情况及财务成长性情况分别签订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 协调处理好处方关系, 确保各项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规定要求。

(三)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高新技术企业人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 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做好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库的动态维护和管理。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薪酬制度、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培育科技骨干队伍。同时, 也使人员配比结构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标准要求, 从而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结语

国家在鼓励、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同时, 也对高新技术企业提的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在业务涉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时, 更好地把握机遇,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内功修炼, 提升自身竞争力, 争取认定获得或复审继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充分地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企业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 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高新企业内部控制 篇10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的分析, 现有研究多以R&D投入作为核心指标, 或使用DEA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1]。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显示, R&D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滞后效应[2],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影响不显著[3], 因此本文选择以研发投入强度、员工工资投入强度以及购建资产投入强度作为投入指标, 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基于湖北省在沪深两地上市的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分析[4],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力图说明各投入产出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给出合理优化建议。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诸多理论和研究方法。俄裔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投入产出理论, 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等提出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 用于分析企业投入产出绩效评价[5], 这也是国内外学者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时最常用的分析模型, 不过应用DEA模型时对评价指标权重的处理将较大程度影响到分析结论。

国内也有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企业投入产出的分析。有学者基于1995—2001年我国经济统计数据, 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6], 结果显示, 相对于科研费用投入, 科技人员的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以2011年首批28家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发现,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整体状况有待进一步改进[7], 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而更多的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的研究[8]。

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除了考虑研发投入因素外, 还把员工工资投入和购建资产投入作为投入指标进行分析, 以湖北省在沪深两地上市的46家高新企业为研究对象, 对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2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指标设定与假设提出

2.1 指标设定

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具有多样化、行业性及动态性的特点[9]。其投入指标既包括有形物质的投入, 也包括品牌形象、政策支持的无形投入;而产出指标既包括企业实际运营经济指标, 也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认可度、品牌价值等非经济指标。不同行业的指标也存在差异, 比如平均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占比, 等等, 且随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除了上述特点外, 影响指标选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可量化数据指标的可获取性[10]。目前许多企业在信息披露制度上做得不够完善, 甚至部分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都不充分。

因此, 在选取指标时, 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按照代表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原则, 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湖北省4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 选取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投入、员工工资投入和购建资产投入作为分析参数。

由于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的不同, 各指标的绝对值有较大差异, 因此为了更好地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分析中采用投入强度值即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出的比值代替各投入指标绝对值。实际上, 投入强度指标也经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实力。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所统计的数据, 为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时效性, 选择2008年至2013年作为研究时间点。研究对象为在沪深两地上市的78家湖北省企业,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6家。

2.3 假设提出

基于上述指标,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正相关。

研发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设立往往都是得益于某项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 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 技术不断创新带来产品持续升级, 最终传导到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

假设2: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工资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正相关。

企业员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 加强员工工资投入不仅会确保团队的稳定性, 还会对研发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积极影响, 而核心技术人员的引入能够为关键技术研发带来突破, 最终都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

假设3: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正相关。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伴随着设备购置以及产能扩建, 而这些固定资产的购建对企业能产生最直接、最快速的正面影响, 最终都将提升企业经营的业绩。

3 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3.1 企业产出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95亿元和1 994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7.4%;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 327亿元和2 17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0.4%。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优势较非高新技术企业比较明显。

3.2 企业研发投入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5.9亿元和49.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8.9%;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2家企业披露了2012—2013年的研发投入, 这12家企业的累计研发投入分别为8亿元和10.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也保持高速增长, 其增速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

3.3 企业员工工资投入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分别为56.1亿元和164.2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23.9%;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分别为66.8亿元和135.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5.2%。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企业员工工资投入的增速要远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3.4 企业购建资产投入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购建资产投入分别为118.7亿元和164.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6.8%;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分别为162.6亿元和127.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4.8%。高新技术企业的购建资产投入增速要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湖北省上市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主要经营指标如表1所示。

亿元

4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强度分析

4.1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

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研发费用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3%~6%之间。按照国际惯例,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5%以上才具备竞争力。

2013年, 46家高新技术企业披露的研发费用合计为45.3亿元, 而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披露的研发费用合计仅为9.8亿元,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 (见表2) 。

以2011年至2013年近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来看,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9家, 超过10%的有高德红外、中元华电、华中数控、华灿光电、精伦电子、烽火通信等;研发投入强度不足3%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还有17家, 其中最低的3家企业是华新水泥、葛洲坝股份和湖北宜化。总体来看,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超过非高新技术企业, 但仍然还有待提高。

4.2 企业员工工资投入强度优势不明显

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即企业员工工资支出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这个比例会受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大小以及企业所在城市等诸多因素影响。以近3年的数据来看, 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在5%~20%之间。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强度略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但高出程度不明显 (见表3) 。

4.3 企业购建资产投入意向相对较强

购建资产投入强度即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支出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2013年46家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164.4亿元, 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127.1亿元, 整体购建资产投入强度分别为8.2%和5.8%。可见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意向相对较强, 这与高新技术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相关。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还处于快速发展或市场扩张期, 对于资产的投入意向和需求都比较强 (见表4) 。

5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的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研发投入、员工工资投入以及购建资产投入3个要素作为自变量, 因变量为主营业务收入的产出要素, 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形式为:

Y=α+γS+δC+βR

其中Y为主营业务收入, S为员工工资投入, C为购建资产投入, R为研发投入。

数据来自46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2008年至2013年的年度报告。使用SPSS 19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进入方式为逐步回归法, 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两个回归模型判定系数分别为0.905和0.930, 拟合度较高。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P<0.001,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可建立线性方程:

通过线性方程可以看出, 员工工资的投入产出系数相比购建资产投入产出系数要高出许多。

针对本文上述提出的3个假设, 分析验证结果如下:一是, 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员工工资投入正相关, 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11.86, 假设1得到了验证。二是, 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购建资产投入正相关, 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2.813, 假设2得到了验证。三是, 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这主要原因:其一, 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不同团队的研发周期都会有所不同, 而且当年的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后期产品实现商业化时。其二, 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小。46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布于0.27~12.94之间, 平均值仅为4.84, 相对于员工工资平均投入强度11.91和购建资产平均投入强度16.21而言, 还比较低。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研发投入强度、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和购建资产投入强度作为投入指标, 对湖北省在沪深两市上市的78家企业进行研究, 对比分析了46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与32家非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并对46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46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指标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主要结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要好于非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员工工资投入及购建资产投入均要优非高新技术企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四是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工资投入强度优势不明显;五是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意向相对较强;六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线性关系不明显, 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要大于购建资产投入的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主要建议如下:

第一, 采取合理措施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目前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 如《湖北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 (试行) 》、《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 等等, 同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高新技术企业优惠, 比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15%征收企业所得税, 等等。

尽管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要好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但现有研发投入规模还相对较低, 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一是企业加强研发意识,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企业研发投入保驾护航;三是引导研发平台建设,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第二, 完善市场体系,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人力投入。目前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 如《湖北省“千人计划”》、《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修订) 》等。

人力投入产出效率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最显著, 因此加大人力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产出的有效途径。一是企业树立科学人才观念, 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创造人尽其用的氛围,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为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提升高素质人才的生活条件。

第三, 优化投资环境, 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资产投入。目前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政策, 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的若干意见》等。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处于快速发展期, 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日常运作, 也有购建各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的强烈需求, 健全投资环境对于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资产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渠道, 为企业投资提供资金保障;二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面的投资指导, 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 提升投资的精准度;三是通过补贴或减税等方式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资产投入, 特别是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资产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望军, 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 2001 (11) :46-49

[2]杨松令, 常晓红, 刘亭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13 (7) :58-65

[3]顾慧珊.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及产业发展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4 (12) :74-76

[4]王君彩, 王淑芳.企业研发投入和业绩的相关性——基于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2) :57-62

[5]LAWRENCE P R, NOHRIAT N DRIVEN.How human nature shapes our choic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2

[6]王烨, 游春.R&D投入与绩效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 2009 (12) :14-16

[7]周业安.人力资本、不确定性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0) :56-63

[8]洪红, 张勋斌, 李林.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与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8 (5) :30-32

[9]李苑凌, 李志, 张庆林.企业家创新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6 (4) :61-66

上一篇:加工贸易转型研究下一篇:国际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