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2024-05-04

工业(精选十篇)

工业 篇1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7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 地区。现今, 中国已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 汽车生产国。

材料二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近年来, 该省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 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图1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

(1) 指出与美国相比,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 试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解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多种多样, 不同类型的工业部门, 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即使相同的工业部门, 由于设置的区域不同, 考虑的区位因素也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 其消费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因而汽车工业可依托“市场” (或“交通”) 来布局;汽车制造材料主要涉及钢材、有色金属等, 而制造材料又是决定汽车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汽车工业可依托“原料”来布局;汽车的装配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 而劳动力的支出在汽车成本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汽车工业又可依托“劳动力”来布局;等等。总结“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应主要立足于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 决定了汽车消费量大, 市场广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 决定了劳动力成本低、土 地成本低。中美两国地域广阔、交通便利, 汽车制造材料及材料来源丰富, 因而在制造材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汽车生产过程产业链较长, 工艺较多, 涉及多个相对独立的零部件, 而每一个 (或几个) 零部件均可单独设厂生产。汽车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最终产品, 需要相关工业产品与之配套, 需要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时, 要把握好“整零模式”“长春市周边地区”“积极作用”等几个关键词。吉林省是我国汽车生产大省, 汽车生产历史悠久, 基础雄厚, 在该省实行“整零模式”, 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精细化生产, 可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 这种辐射作用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企业数量、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 (1) 市场需求量大 (市场潜力大) ;生产成本低 (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 。

(2) 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分工协作) , 优化了产业结构 (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当地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多,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扩大了当地经济规模) ;增加了就业机会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1~3题)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 零部件依靠进口, 产品全部销往美国, 产品的价格构 成如图2所示。据此完 成 (1) ~ (3) 题。

(1) 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 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 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 扩大国际市场

(2)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 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

(3) 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解析】电子产品的研发属于技术导向型, 电子产品的装配属于劳动力导向型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 其原因即在于此) 。同一工业部门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主导因素也在发生变化。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 说明其区位选择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小, 而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特点, 即电子产品质量轻、体积小、运量较小, 从而使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 在产品的价格构成中, 生产厂所占的份额是最低的, 因而对我国而言, 无论是扩大还是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都无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只能优化或降低生产环节;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只会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只有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才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才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

【答案】 (1) A

(2) B

(3) C

二、考点归纳

1.工业区位因素

(1) 主要区位因素

一般来说, 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运费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任何区域来说, 土地都是有限的资源, 并且是不可移动的。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 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集聚是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工业企业靠近其他经济活动,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相关产业的集聚, 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 降低能源消耗, 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协作, 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其他区位因素

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 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 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在地形起伏较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尤其是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 不宜布局大型工业企业。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供给, 以及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相当一部分加工制造业对技 术工人的 综合素质 有比较高 的要求。

市场因素: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 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 有利于该类工业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从而增强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环境生态因素: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一方面输出工业产品, 一方面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 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的干扰。目前, 环境生态状况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应接近原料产地, 这类工业称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如制糖厂;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应接近市场, 这类工业称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如啤酒厂;燃料成本大、耗能高的工业, 应接近动力基地, 这类工业称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冶金厂;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大的工业, 应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这类工业称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服装加工业;产品技术含量高、更新周期短和投资风险大的工业, 应接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 这类工业称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如精密仪表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 术的进步, 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减弱;市场因素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技术、环境、政策、信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三、命题预测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考点的考查, 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某种工业部门的特定分布区域图或不同分布地域图来考查;二是通过某种工业部门时空变化特点的示意图或统计图来考查;三是通过某工业部门或某区域产值构成模式图来考查。

依据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笔者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对该考点的呈现方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以区域图为载体, 结合具体案例来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分析及阐述案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可能性会更大些。而区域的选取又往往会避开美国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日本太平洋沿岸、德国鲁尔区、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等典型工业区, 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国家及大洋洲的岛国可能会成为命题的新宠。

学生在备考中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会使复习更有效。第一步, 把握好知识整体间的内在联系, 如理清某一工业部门不同区位因素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或某一区位因素在不同工业部门中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 归纳不同类型工业主导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与市场条件的变化等。第二步,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掌握不同层面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如微观上, 既要考虑工业企业本身发展的主导因素, 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宏观上, 则要多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去描述等。

四、强化训练

(改编)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图3为在甲、丁两地间建设的某类 工厂运费 的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依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该类工厂的最佳厂址应在 ()

A.甲B.乙C.丙D.丁

2.该类工厂最可能是 ()

A.家具厂B.制糖厂

C.服装厂D.冶金厂

(改编) 图4为某区域示意图, 图中虚线为该区域年积雪期线, 甲区域为某国的重要工业区。读图完成3~4题。

3.在甲地建厂需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主要是 ()

A.淡水奇缺, 生活条件差

B.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差

C.气候寒冷, 施工条件差

D.劳力短缺, 经济效益差

4.甲工业区的主导产业最有可能是 ()

A.旅游服务B.粮食生产

C.造船工业D.冶金工业

(原创) 制造业是指对 制造资源 (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 , 按照市场要求, 通过制造过程, 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 了一个国 家的生产 力水平。从1895年到2009年, 乙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品生产国。2010年, 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头衔让位 给了甲国。结 合图5信息, 完成5~7题。

5.近年来, 乙国个别制造商将设置在甲国的生产线迁回本土,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甲国 ()

A.人力资源匮乏

B.劳动力价格上升

C.能源资源枯竭

D.环境污染加剧

6.十几年来, 乙国向甲国转移了一些高端技术产品的制造业。能够承接乙国高端技术产品制造业的地区, 主要位于甲国的 ()

A.东北地区B.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D.东南沿海

7.如果乙国制造业回流形成趋势, 将会极大地改善该国的 ()

A.就业状况B.生态环境

C.投资环境D.基础设施

8. (原创) 2014年7月10日, 作为上海域外面积最大的“飞地”江苏省大丰市在沪举行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启动建设新闻发布会。作为上海新增产业转移项目的重点区域,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规划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及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农用车制造、机械设备及装备制造等8个行业, 并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业。结合图6所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 近年来, 大丰市以海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渐成规模, 请描述该市发展海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2) 农用车制造企业往往依托大型汽车制造厂而建, 试分析这样布局的好处。

(3) 有人说“在上海市发展纺织及服装加工要比大丰市更具优势”,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试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图中甲地燃料运费最低, 应为该工业的能源供应地;丁地产品运费、原料运费都最低, 应是最佳厂址;而乙、丙两地, 原料、燃料、产品都需要耗用一定的运费, 所以不是建厂的最佳区位。

2.A该类工业, 产品的长途运输运费很高, 而原料、燃料的运输费用与距离关系不大, 由此判断该工业应为市场导向型工业。选项中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制糖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服装厂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冶金厂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

3.C甲地地处北极圈附近, 积雪期较长, 气候寒冷, 冻土层深厚, 影响施工;该地邻近河流, 淡水相对充足;由于该地是该国的主要工业区, 劳力资源、交通运输条件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4.D依据图中经纬网可知, 甲地位于俄罗斯境内, 该国欧洲部分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 由此可推测该地的主导产业应是冶金工业。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该国纬度较低的伏尔加河流域, 旅游服务主要分布在文化底蕴丰富的首都莫斯科, 而造船工业主要分布在临海城市圣彼得堡。

5.B依据图文资料可判断出, 甲为中国, 乙为美国。我国目前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能源资源枯竭及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 因而美国个别制造商将生产线迁回本土, 主要是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 制造业成本增加。

6.D在我国, 高端技术产品制造业宜 布局在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选项中四地相比, 东南沿海最具优势。

7.A制造业产业链较长, 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制造业回流可大大缓解美国的就业压力。制造业回流不会改善生态环境, 只能促使环境质量下降;对美国而言, 基础设施 条件优越;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资金、技术输出国, 因而不存在改善投资环境的问题。

8. (1) 紧临黄海, 水产资源丰富;沿海多滩涂, 便于水产养殖。

(2) 相关产业集聚,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于开展协作, 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中国电子工业与汽车工业 教案 篇2

练习:将矿产和工业部门的数码代号填入框图中,使其符合因果关系(方框中数码为答案)。教师:这一练习能了解了矿产和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中有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不得不令人们关注,播放一段学校附近车水马龙现象的视频,引导发现汽车工业部门现今的发展迅猛。 展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图文数据资料,看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老师请学生利用课件介绍“国产汽车的发展”,该学生事先作一定准备。 学生活动:猜一猜这些是什么品牌汽车的标志?它们的产地在哪里? 【点评】猜一猜汽车标志的活动使学生饶有兴趣,促使学生在平时养成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的良好习惯。教师:“国产汽车的发展”的介绍使大家对中国的一些品牌汽车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现象,那就是中国汽车原先大多引进国外的品牌与技术,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过如今在技术上已有所改变了。 学生讨论:从汽车工业分布图中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的分布特点。 【点评】我国汽车工分布特点的分析,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是否太难?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降低分析的难度,或者就以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哪些城市,在地图上落实我国汽车工业主要分布。教师:除了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个变化很大的现象,它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那是什么工业带来的变化呢?教师:电子产品充实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对家庭电子产品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学生活动:填表列举家中使用的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

产地

工业 篇3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式分析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五大形势,具体来说,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恶性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大量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第三,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不足,对外依赖大;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压力大。第四,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集群协作能力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第五,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集成化、协同化、标准化水平低,物流技术基础差,服务能力弱,制约制造业发展。

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物流成本高。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等诸多挑战,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转型升级”仍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迈向依靠科技进步、高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形态发展。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智能制造:嵌入式,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使得产品、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汽车电子:围绕嵌入式的改造是未来汽车电子发展的趋势,占整车价值的30-40%;高端汽车中,汽车电子的收益率可达70%。

绿色制造世界各国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研发绿色产品,加强能源调度和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例如,三菱电机整合了三菱“可视化”技术,从掌握能耗的现状入手,结合设备改善和管理改善,不断的核查节能效果,从而达到可持续的节能。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同时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外包,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制造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途径。例如,通用电气传统制造仅占其产值总量的30%左右,70%的业务是由与其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陕鼓从单一产品向产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运行维护转型。2007年,陕鼓自制加工完成的产值仅占32%,其余68%来自服务。

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例如,徐工集团利用嵌入式系统、RFTD、移动互联网、实时监控和远程故障诊断等M2M技术,实现工程机械群自动组网、信息采集、协同作业以及远程故障诊断与预测。

途径2:知识研发创新促进企业从跟踪仿制向正向创新设计转变

在CAD、CAE、PDM等工业软件基础上,融合产品专业知识、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专业软构件,建立产品正向创新设计的集成平台,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多学科仿真优化、虚拟仿真与物理验证,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CZ-5,通过建立集成化研发平台:完成了全箭各系统模装协调、确定了总体布局方案;完成了静态与动态干涉检查、动静态间距检查、维修性检查和人机工程检查,提前暴露并消除了十多处总体布局不协调问题;基本替代了实物模装,使模装周期由2年缩短到2个月,节省成本数千万元。

途径3: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变

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例如,丰田汽车实现基于RFID的供应链上汽车零部件的跟踪,及时准确地获取关键零部件的详细信息。

途径4: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例如,日立公司利用GuideforAssessingDesignforEnvironment软件,分析电视机制造、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材料使用等数据,改进W42系列等离子电视机型,提高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节能环保特性。

途径5: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nlc202309022206

例如,罗一罗公司采用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远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建立网络远程状态监控和诊断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支撑运营模式变革,扩展发动机维护、租赁和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服务型收入。2007年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途径6: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例如,波音公司利用集成与协同技术。构建了支持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之间协同研制、供应和服务的集成平台,对波音787飞机实现全球化协同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工业软件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首先,工业软件是工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

我国工业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价值链高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温家宝总理说过,软件“在制造业当中,起到的作用很大”,“由制造到创造,软件是个桥梁”。工业软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没有工业软件,工业化就只能停留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是两化融合向纵深和高水平发展,向核心领域前进的重要举措。通过工业软件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技术的研究,构建新型工业装备,打造新型工业产品,从而形成工业软能力。

第二,工业软件是提升工业能力的“倍增器”

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深度融合,使产品设计呈现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等特点,极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使生产制造呈现敏捷化,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强了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使管理业务的精细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策科学化,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工业软件是打造新型工业装备的助推器

工业软件嵌入到传统意义的工业装备中,使得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工业装备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形成了新型工业硬装备。工业软件通过与业务流程、知识、经验、标准以及规范的集成,形成了工业软装备。

第四,嵌入式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

研发基于底层嵌入式架构的高可靠实时控制、远程监测、智能诊断技术和系统,开展面向产品创新的嵌入式技术集成应用,形成智能化产品,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通过嵌入式技术与制造业产品、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融合,提高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升装备运行指标,促进节能减排。嵌入式技术与工业产品技术相融合,促进产品、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五,专业化构件支撑产品研发知识化

将知识与软件工具集成形成专业化构件,如将设计知识(经验)与仿真软件集成形成专业化仿真构件。知识含量高的专业性集成构件的开发是深度集成和智能协同的基础,专业化构件将提高分布式自主、智能协同能力。

第六,行业解决方案支撑企业综合集成

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产品协同研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产品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实现企业间协同研制以及资源共享。

企业综合管控支撑过程综合集成:企业综合管控软件(ERP、PM、BI)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过程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面向产业链,实现多企业协同供应链综合集成。

数字化能力平台支撑全球业务协作面向全球化业务分工与协作需求,以企业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产业链的业务协同与资源配置集成服务平台,开展集团企业协同研制、协同供应和协同服务的应用示范。

第七,业务服务平台支撑新产业形态

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成套服务平台:结合装备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整体方案解决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的趋势,研发工程整体方案快速设计、快速报价,分包商协同等服务业务支持平台,开展示范应用,提高企业工程总包服务能力。

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围绕汽车、摩托车、家电等产业链协作特征明显的重点产业,研发支持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和物流链等产业价值链业务协同与优化的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研究支持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面向物流拉动的现代制造服务、专业化产品研发服务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平台,服务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制造资源云服务平台:面向服装、机械、模具、电子等企业区域聚集且制造资源共性特征明显的产业或区域,开发构建整合制造企业所需的各种软硬件制造资源并提供4A服务的云制造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标准、知识等共性业务资源服务,促进制造企业资源共享。

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研究 篇4

关键词: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融合

一、时代背景

1. 我国“军民融合”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国防工业“军民两用”的战略思想。“两弹一星”工程, 就是军民大协作的壮举, 带动了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 使我国在部分尖端科技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对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探索, 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战略方针。此后, 国防工业战线开展了大规模的“军转民”, 为国防工业民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着眼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这个阶段, 国防工业领域朝着“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的方向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继承几十年探索的实践经验和宝贵成果, 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 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提出, 对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西方主要国家“军民融合”的发展情况

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寓军于民的体制建设, 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动。冷战结束后,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 美国国会和国防部出台了《国防授权法 (1993) 》和《联邦采办精简法案 (1994)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军民一体化的原则。美国先后颁布了《国防转轨战略》、《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战略 (1995) 》和《国防科学技术战略 (2000) 》, 其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先进的国家技术和工业基础”。美国防部于2 0 0 3年发布了新版的DOD5000.1, 强调“优先采用民用产品、技术和劳务”, 规定“在可行的情况下, 可修改任务要求, 以促成民用产品、技术和劳务”的采购。英国国防部于2001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国防科技和创新战略, 明确提出从国防科技的长远发展来看, 国防部必须吸引世界范围内技术先进的民用部门参与国防科研开发, 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步伐。法国1994年公布国防白皮书也明确提出“国防工业要考虑向军民两用方向发展, 军用研究和民用研究要尽可能结合”。

世界主要国家启动和加速推进新军事变革和军队信息化建设, 这是推行民技军用战略的重要背景。美国国防部于1995年发表《两用技术, 旨在获取经济可承受的前沿技术的国防战略》, 提出了对有重要军事需求同时又具有转移潜力的两用技术, 确实需要政府介入的, 明确由政府进行投资开发。1998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的《国防授权法》, 要求军方必须加大对两用技术开发的投资, 并规定了两用技术项目经费的分摊原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还实施了多种专项计划, 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美国近年来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 2007财年达到5064亿美元, 比2003年增加了1/3, 国防预算中30%~40%投资到国防工业, 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国防部20世纪90年代末每年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总额约为500亿美元, 2006年增至742亿美元, 重点支持军民两用信息技术的开发。美国国防部国防先进技术研究计划局 (DARPA) 十分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其半数办公室负责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

高技术的军民共用以及军用和民用工业融合的趋势, 是比军转民模式更具有发展优势的新趋势, 它必将对未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俄罗斯以及西欧诸发达国家已纷纷对此做出反应, 在各自的国防科技工业调整中, 都一致突出军民融合共用的思想, 对军民两用技术及相关产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认清形势后, 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或采取应对措施。总之, 高技术的军民共用趋势, 已成为西方各国增强国防实力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一种重要举措, 也是各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新趋势。

二、我国国防工业在“军民融合”中存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 军用与民用自成体系, 相互分离。就军工企业来讲, 实行的往往是中央直属部委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归口管理的条块分割体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军民融合的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民融合”体制有待完善

我国的国防科研与工业体系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计划经济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封闭管理和自成体系妨碍了市场化理念的建立, 也不利于合作创新文化的形成, 军工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中缺乏依靠和带动民用产业发展的要求或使命, 在科研计划和装备采购中军品和民品脱节。改革开放以来, 国防工业开始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结合型结构的转变, 核工业、船舶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受益于军事技术向民品的转移, 国防工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但是这些转移还未上升到制度层面。另一方面, 我国国内已经成长了一批具有创新和产业能力的民用高新技术企业, 能够胜任军品任务, 但因缺乏规范的军品需求信息沟通渠道、有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原因, 基本上很少介入国防任务。民用科技部门如果没有国家安全的迫切需求, 也不可能在国防安全领域方面得到国家层次的有力支持, 难以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民用产业部门得不到承担国防任务的扶持和锻炼, 也不利于其发展壮大。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离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目标尚有不少差距, 更为突出的是相应的法规和制度的滞后。军民结合是国家行为和国家意志的反映, 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 而且要依靠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实现。

2. 资金短缺、军工科研、人才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

军用、国防技术要创新, 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防高科技成果要为经济服务, 开发高科技产品以充分占领市场, 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且同样具有高风险性。但问题在于, 国家财政一时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满足这种需求。长期以来, 由于军工企业讲求的是“社会效益贡献为主、经济效益贡献为辅”, 军品计划的定价极低, 给企业造成政策性亏损;加之军企本身效益低下, 社会负担沉重, 也拿不出资金, 科研、生产及生活条件极不理想, 因而无法实现以民养军的目标。由此, 又导致了职工队伍不稳定, 人才“东南飞”的现象。虽然国家已经放宽政策, 允许多种形式地引进资金, 有些军工企业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筹措资金的途径, 但尚未形成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

在实现军用技术力量 (包括人和物) 向民用领域转移的过程中, 多数军工企业在由单一的军品转向民品生产时, 没能充分注重发挥自身的科研、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 以形成自身稳定的先进民品研发与生产格局。有些企业则把民品开发定位在少数热销产品上, 造成与民品的趋同, 即使少数优势民品也未能形成规模经济, 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无疑制约了大量本来具有民用发展前景的军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更谈不上引进先进的民用技术于军事国防领域了。

三、构建“军民融合”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 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 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 坚持勤俭建军,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2. 目标

近期目标是:建设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格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充分利用国家工业基础, 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打造军民共用的科技资源基础。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 发挥国防科技力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防科研机构与国家其他科研机构的开放与合作。

中期目标是:完善军民结合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 开展重大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及成果转化;拓宽军民信息交流渠道, 建立军民资源共享平台。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 鼓励、引导军民优势资源向军民融合产业领域聚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 积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牵引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战略目标是: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在具备基础条件的地区, 培育和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和区域经济资源优势, 促进军民互动, 实现有区域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健全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宏观筹划和顶层设计, 强化对军民结合发展的指导;调整完善投资、财税、金融等政策, 营造有利于军民结合发展的制度环境。

四、实现“军民融合”的主要方法

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军民融合, 在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后,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1. 大学和科研机构要成为军民融合体系的基本力量

大学和科研体系在军民融合体系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作为教育机构, 它们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教育方法, 培养明天进入产业界的人才;另一方面, 体现在一部分技术创新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诞生的, 特别是大部分的理论创新、知识提炼和积累都是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完成的。而这些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基础性研究是引发技术飞跃和技术变革的源泉。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通用性, 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民品领域都可以应用。另一方面, 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基础性研究中, 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因为基础研究没有功利性目的, 其成果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对以赢利性为目的的企业来说, 是不适应的, 而且大学等机构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充裕的时间, 为基础性研究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场所和环境。二是因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拥有众多的实验室和先进设备, 汇集了大量的专家人才, 这都是基础性研究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 中介咨询和服务机构应当成为军民融合的纽带

现代企业在应用科学技术时往往面临着技术选择的问题, 特别是在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移过程中, 单靠企业间点对点的交流合作很难满足需求, 通过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 对各类军民两用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使投资方清楚成果的市场前景, 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对象, 减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 这样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优点, 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度, 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 均有巨大的优越性。比如, 在美国, 为国防咨询服务的机构有很多, 主要有:国防长远规划研究机构、国防合同申批管理机构、国防财务会计服务机构、国防信息系统和情报机构、国防工业协会、美国防御预备协会等。正是这一大批中介服务组织, 解决了政府和国防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问题, 推动了美国国防工业的发展。

对于我国来说, 可以先通过商会的形式来实现军民两方的沟通与合作。商会的作用在于, 一是沟通信息。对军民两方的技术优势和需求及时通报, 使需求方熟悉对方的能力, 供给方了解对方领域的需求, 熟悉该行业情况, 从而促进交流。二是对企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 提炼和重组, 从而更好地投入需求领域。三是管理培训。由于军民合作中有国家安全、保密、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可以由中介组织来进行引导、培训、教育和资质认证。

参考文献

[1]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第一财经日报, 2009~9~29

[2]邬贺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军民结合.中国信息年鉴-2008

[3]文光曹伟:尖端技术的军民共用趋势及其应对思路.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11期

剖析工业地产与江西工业地产现状 篇5

工业地产指工业类土地使用性质的所有毛地、熟地,以及该类土地上的建筑物和附属物,有别于住宅、商业和综合类用地以外的第四种性质用地。工业类土地上的可建建筑物用途有较大的范围,其中包括工业制造厂房、物流仓库及工业研发楼宇等。在我国,工业房地产的土地批租年限为50年。

二、江西工业地产现状

目前,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规划指导下,江西工业地产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江西率先在全国提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发改委、江西工信委联合发文:以江西园区为依托、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途径,大力发展江西工业和产业经济。

由江西省工信委牵头,江西龚杏投资开发运营的龚杏产业基地模式作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典型代表。目前龚杏产业基地在全省范围内已筹建了三个基地,分别是南昌高新产业配套基地、南昌小蓝产业配套基地和上饶光学产业园。三年内拟在全省建立30多个基地,其工程之大,堪当中部之最。被业界誉为“中部崛起-看江西工业地产”!

三、工业地产网

江西工业地产网()是江西龚杏深泰工业地产运营机构旗下网站,是江西省招商引资信息第一平台。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西省商务厅及江西省中小企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助推江西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为投资江西的企业和地方企业生产发展提供最新、最全的江西工业园区、江西产业政策、江西园区服务及厂房出租、土地出售等信息。

大力促进工业发展 实现工业强省 篇6

[关键词] 工业化 产业结构 投入产出

工业强省、工业兴省、工业富省,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实际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今后以工业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工业强省的必要性

工业强省、工业兴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从当前四川省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两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到工业强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四川省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

(1)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主要采用以下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应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三个指标来评价。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4期

(2)四川省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按照表1划分的标准可以发现,2004年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6美元,处于1200美元至2400美元之间,四川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3美元,处于600美元至1200美元之间,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划分,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而四川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级阶段;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来看,全国(53.1%)已经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水平(50%),而四川(47.2%)离工业化中级阶段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城市化率,全国(41.8%)和四川(31.1%)都已经超过工业化中级阶段水平(30%)。

总体来看,全国已经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初级水平,四川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离工业化中级阶段还略有差距。所以,发展工业是当务之急,是促进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四川省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通过对比分析四川经济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应有的产业结构,发现四川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1)四川省与发达省市的产业结构对比

为了分析四川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几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和四川省的经济结构数据进行对比分。

与北京的产业结构相比,四川(21.6%)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北京(1.6%)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四川(39%)高出北京(30.6%)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四川(39.4%)比北京(67.8%)低28.4个百分点。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四川高很多,所以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四川,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比,四川第一产业比重高出上海(1%)2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四川比上海(48.2%)低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四川比上海(50.8%)低11.4个百分点。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高于四川,产业结构和北京差不多,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比重较高。

与广东的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四川高出广东(6.5%)1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四川低广东(49.2%)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四川比广东(44.3%)低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四川和广东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广东经济已经有机溶入了珠江三角洲和亚太经济圈,第三产业比重仅高出四川4.9个百分点,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高于四川。

从总体来看,四川的经济结构水平和广东、北京、上海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这实际上是由于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发展的滞后造成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四川由于工业发展不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表现出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因此,当前阶段应该加快工业发展,进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的对比

很多学者根据多国的经济核算资料,计算出不同的人均GDP水平所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4期

四川省2004年的人均GDP为953美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1.60%、39.00%和39.40%,四川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对应的产业结构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这主要是因为四川省的工业发展不够,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旦工业得到了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会很快提高,达到合理的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工业也是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的需要。

二、四川省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通过“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到2004年,四川省GDP总量达到了6556亿元,位于全国第9位,“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接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水平。四川工业在经过“一五”时期的初步建设、“三线”建设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四川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从1997年~2004年四川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看,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4.24%,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2.7%,其中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2.38%,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9.9%,说明工业的发展速度最快;从1997年~2004年GDP增速与各产业增速相关系数看,四川第一产业与GDP增速的相关系数为78.79%,第三产业与GDP增速的相关系数为55.63%,四川GDP增长受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其中工业与GDP增速的相关系数极其显著,达99.08%,说明工业增长是四川GDP增长最重要的联动因素和表征。

2.工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我们利用1997年、2000年、2002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法以及通过研究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工业部门对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和感应度进行判断和分析。

投入产出方法最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研究并提出的。该方法将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进行了数量化。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是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方法,通常我们采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两个重要的指标来描述投入产出关联的变化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

(1)影响力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它反映了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影响程度,该系数大于1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程度和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越大。

四川工业影响力系数1997年为1.00,2000年为1.19,2002年为1.33,反映出工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影响程度增强,且已超出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四川工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名从1997年的7位上升至2002年的第2位,这说明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呈上升趋势,即工业和其他部门的联系日见紧密,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强度加强,对其他部门的拉动增大。

(2)感应度系数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小于1,表示该部门受到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受到其他部门需求的影响越大,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大。

四川工业部门感应系数最高,且远远高于其他产业部门,反映了其它产业部门对工业的中间需求强度较大。从动态来看,工业部门的感应系数持续增长,1997年为2.59,2000年为3.89,2002年为3.82,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工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推动作用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工业对四川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①工业的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的变化产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动力;②工业对其自身的影响是最大的,尤其是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拉动了工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的上升;③对第三产业发展贡献巨大,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第三产业的消耗是支持第三产业增长的强大力量。

三、结束语

四川省工业化水平不高,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落后于全国水平;四川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而造成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不足;从四川省历史数据来看,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发展速度极快,和GDP增长率的相关度最高,说明工业对四川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工业强省战略是三次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因为工业处于三次产业链的“中游”。它上系一产,下联三产。工业强省战略实质上就是“强中间、带两端”战略。工业强大了,就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全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强川富民。大力发展工业,能够提高四川省的工业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强省、工业兴省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W.W.Leontief: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J].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2]徐宪平:加快湖南工业化进程的思考和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2.4

[3]蒋 燕 胡日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1

[4]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1995

[5]景跃军 王晓峰: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趋势变动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1

[6]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会员网,http://www.ccgov.org.cn

[7]高校财经数据库网站,http://www.bjinfobank.com

工业 篇7

工业遗产, 是指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尤其是“遗产旅游”的发展, 是近些年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总体上看, “遗产旅游”研究涉及遗产地、遗产吸引物、遗产旅游者、遗产管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遗产旅游活动等方面。工业遗产旅游属于“遗产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种以工业遗产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或吸引地而产生的旅游活动。从旅游产品角度看, 工业遗产旅游与工业旅游不同, 前者主要着眼于呈现那些被遗弃的建筑、机器、生产过程等, 后者则包括目前的生产过程。在现实中, 两者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如一个现代工厂也许是既向公众开放展示工厂历史的博物馆, 又是开放正在作业的工厂。

国外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 从而走上城市复兴之路的案例很多。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常常成为不少传统工业区走上复兴道路的一种重要选择。然而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 其间经历了长期的探索, 这个探索历程能给我们这个正在经历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国家以什么样的启示?

工业遗产: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种现实

国际上普遍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三大时期。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看, 进入高度工业化之后, 出现一些与工业化社会显著不同的特征, 即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 制造业地位则开始不断下降 (重工业尤为突出) , 在许多原本以工业为主导的传统区域开始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不少工业企业难以为继, 纷纷破产、倒闭或转产, 失业现象严重, 劳动力纷纷外迁, 有些老工业区甚至成了“空城”, 出现了大量废弃、荒芜的工业遗存, 如矿山、厂房、工业建筑和机器设备等。英国这个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国家, 也最早被这些后工业化所带来的大量工业遗存所困扰, 这一现象随后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也相继出现。

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 东亚各国也已经或即将走上这条朝后工业社会发展的道路。1953年我国开始工业化进程, 先后经历了传统计划经济和体制过渡两大时期, 1992年开始转入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尚处于中期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发展不平衡, 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的后工业化现象:一类是部分沿海发达城市, 另一类是部分过去工业发达的老工业区, 如东北地区。在这两类地区中都出现不少工业企业改制、转产、倒闭和搬迁等现象。前者大多是出于产业更新、工业布局、城市建设发展需要, 后者则主要是因为传统产业衰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的工厂、遗弃的设备等工业遗存问题也随之在我国出现。

工业遗产旅游:复兴传统工业区的成功之路

如何阻止传统工业区继续衰落?如何进行老工业区更新和改造?是每个传统工业区面临的巨大挑战。然而, 无论选择何种复兴战略, 它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处理那些大量废弃、规模巨大的工业遗存, 这也是困扰各地的一大难题。

英国是最早关注工业遗产保护的国家, 不过第一个把工业遗址和传统工业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工业遗产与旅游相结合, 取得了传统工业区复兴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却是美国。典型的案例是巴尔的摩内港。上世纪60~70年代, 巴尔的摩内港逐渐成为一个经济衰退的地区, 甚至一度被政府放弃。后来为了摆脱困境, 寻找城市复兴道路, 在政府的帮助、社区民众的积极参与下, 巴尔的摩内港开始尝试利用工业遗存, 他们以改造工业区域、兴建餐厅和游乐设施、创办各种节日等来吸引游客。旅游业的发展获得很大成功, 竟然逐步使这个一度被抛弃的工业旧港成为美国一个著名的观光胜地, 也因此成为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实现传统工业区复兴的成功范例。巴尔的摩内港的成功之道很快在纽约、波士顿、多伦多等地得到传播, 影响甚至远及澳洲, 它成功地帮助澳大利亚老工业区达令港改造成如今悉尼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股以工业遗产旅游复兴城市之风, 也吹到了英国这个最早面临工业遗存问题的国度。不少著名的老工业城市如布里斯托、利物浦、曼彻斯特等纷纷效仿。可以说, 美国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复兴老工业城市的经验, 在英国得到了最彻底的实践和验证。这个老牌的工业王国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优势, 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 使英国人引以为荣的工业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此外, 德国鲁尔区也是一个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 使地区复兴成功的典范。

我国也有成功开发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案例, 如上海“东外滩”就成功地把过去著名的“四行仓库”变为了集创意、时尚、休闲、办公于一体的创意“仓库”;北京有名的“798厂艺术区”, 原来是一个国有电子工业老厂,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衰落。该厂厂房是由前民主德国负责设计、具有包豪斯风格的特色建筑, 现在这些空置的厂房已被改造为有艺术中心、创作室和餐饮酒吧的艺术家的殿堂, 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参观者, 成为北京向全世界展示其城市魅力的又一张名片。此外, 其它城市如南京等地也有一些工业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的案例。不过, 总体看工业遗产旅游在我国尚未得到普遍重视, 有些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历程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 是人们对工业遗产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一个认识过程,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那些破旧的工厂、废弃的矿山、简陋的工业设备和建筑, 与人们心目中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差别, 更和旅游沾不上边。要改变这些固有观念并非易事, 大多数人意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十分缓慢, 即使在学术界, 一个世纪以前, 人们对工业遗产仍然是十分陌生的。因此, 当工业遗产伴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出现的时候, 人们并未意识到它的价值。相反,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建设中, 还对工业遗产造成严重的毁坏, 即使在工业遗产保护受到重视的英国、法国, 在历史发展中也曾大规模的破坏过工业遗迹。日本战后5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往往只在遗产资源面临危机的时刻, 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这一点在工业遗存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认识工业遗产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 再到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进而帮助不少老工业区实现经济复兴, 西方国家经历了一条漫长的道路。英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到工业遗存的保护问题, 到1971年布里斯托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展, 经历了100余年;德国的鲁尔区, 面对逆工业化过程和区域衰退, 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探索, 才在区域综合整治和发展中开始真正的旅游开发。许多传统工业区开始实施复兴计划时, 并未想到工业遗产资源能对此有所贡献, 不少人甚至认为应当忘掉这些“过去”。事实上, 不少地区选择利用工业遗产, 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要拆迁一座巨大的钢铁厂, 比把它建成一座博物馆耗费的财力和物力多得多。

社会的发展使工业遗产日益受到重视, 国际保护工业遗产委员会强调指出“工业遗址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世界遗产目录中, 有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地入选。如英国和德国在上世纪80年代, 仅有英国乔治铁桥区入选;自90年代以来, 已有7个工业遗产地入选, 如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区工业景观、德文特河谷工业区、新拉纳克等。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应当正确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作为工业文明活动的产物, 工业遗产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实记录, 它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也是国家珍贵遗产的一部分, 其自身价值并不因为我国工业发展历史“短暂”而降低。

工业遗产是工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国内外工业化发展历程可见, 工业遗产的出现及所产生的问题源于西方后工业化社会, 但并非西方所独有, 它应是工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 工业遗产问题目前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并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剧。对这些已产生和即将出现的大量工业遗产, 必须引起重视, 如东北老工业区复兴、搬迁后的首钢工业遗址等, 这些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再到传统工业区复兴, 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探索而寻找到的一条成功之路。从国外为数众多的成功案例与我国尚不太多、但同样取得成效的案例可见, 合理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是传统工业区复兴道路的一个重要选择。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 许多传统工业城市、老工业区正面临发展的困境, 尤其是那些单一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城市,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无疑应成为它们在选择经济复兴道路时的一个重要内容。

虽然工业遗产旅游在很多传统工业区复兴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决非万能, 不能将其作用无限放大, 要正确认识到它的某些局限性, 如吸纳劳动力有限, 只是整个地区复兴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业 篇8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工业空间,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

0 引言

从18世纪以来, 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工业革命, 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经过三次工业革命, 从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完成了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 工业化的发展也从轻工业逐步迈向重工业, 给城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工业生产设施和其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成了随处可见的城市景观。

毫无疑问, 全球工业化的成果是巨大的, 但是, 近年来, 社会正在发生新的变革: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职业上技术阶层的崛起、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这些巨大的变化表明, “工业化社会”正逐渐过渡到“服务性经济”, 后工业化时代悄然开始, “工业遗产”也随之出现。

什么是工业遗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理解, 工业遗产是一个基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仓储贸易的历史遗存集合体。其范畴包括了相关的遗留物, 如:交通工具、建筑物、工程设施等;相关社会活动场所, 如:遗存的作业区域、服务区域、货物堆场、修理场等;相关的历史事件, 如:普通工人的典型生活状态和工作、生产、贸易事件与历史片断等。

1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化进程概述

后工业社会, 区别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和以农业为主导的前工业社会, 是以服务业为经济主导的社会, 其影响是综合性的, 全球性的。这个阶段的城市用地需求、功能结构、区域城镇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化时代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组织一定意义上是以工业用地为主角, 用地集中、规模化生产, 而后工业化时代, 工业用地的比重大大减少, 信息化也正改变着时空距离, 小规模、分散化、兼容性成了新的用地需求的特征。绿地、广场、道路、城市环境的质量、充满生机的城市生活空间成了人们新的追求目标。

面对这些变化, 工业遗产的更新和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 标志性的历程是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的通过。《宪章》给工业遗产做出定义, 并在遗产的评估、记录、研究和保护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原则及规范。

我国也于2006年4月18日, 通过了《无锡建议》, 《建议》讨论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 并认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包括:西方殖民工业、洋务派和民族资本企业, 以及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工业等。

2 国内外工业空间的保护、开发实例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 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 保护工业遗产、合理利用及社会经济价值, 才能为工业遗产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内涵, 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工业遗产的共同发展。

2.1 广州市工业遗产的更新与保护现状

广州是我国率先开始工业遗产更新实践的城市之一。2010年, 广州制定了“退二进三”政策, 既鼓励和支持第二产业 (工业) 从市区退出, 来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而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改造“退二”所腾出来的工业空间, 成为广州市更新保护工业遗产的主要手段。

2.1.1 创意产业的发展

面对既有的工业空间, 广州选择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在首批“退二进三”的49户业主中, 有21户利用原址土地进行改造, 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园。至2010年, 广州越秀、荔湾、天河、海珠、白云这五个老城区, 新增创意园20多处, 几乎所有都由旧工业建筑改建而来。一时间创意产业迎来了“大跃进”式的发展, 一方面响应了政府的号召, 同时也提升了旧厂房区土地价值, 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 在广州主城区代表性创意产业园中开发较为成功的有:广州TIT创意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红专厂创意艺术区、太古仓文化旅游艺术创意区。它们的建造于20世纪前中期, 前身分别是广州纺织机械厂、广州化纤厂、南华西第五工业区、太古仓码头仓库, 基本都由政府主导开发, 厂家自行开发或是投资商开发, 开发定位为设计、文化类创意产业、电影、服装、时尚消费。

2.1.2 过度单一的开发模式

与北京、上海和国外其他城市相比, 广州利用工业遗产改建创业产业园中并没有由艺术家自发形成的创业社区, 大都是在政策和商业运作的背景下, 先筑巢再引凤, 先包装后赚钱的模式免暴露出一些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 重复建设严重———改造的定位都是文化、创意、商业活动。如此大批定位相仿的企业, 并没有发挥自身优势, 更谈不上实现错位, 优势互补。

园区出租率低, 效益不佳———多数园区无人问津, 出租率低, 利用效益低下。太古仓文化旅游艺术创意区出租率不到40%;信义国际会馆也只能靠一些广告公司和婚纱摄影公司撑场;1850创意园更是只有寥寥几家企业入驻。

沦为赚钱地产项目———商业运作背景下, 一些创意园变成了廉价写字楼和卖场。例如海珠创意产业园有卖避雷器的企业进驻, 羊城创意园引进了家具公司, 金脉创意产业园已变成医院。

缺乏创意———创意园本应该是创意产品的展示厅和传统制造业的延伸, 但广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园不多。资本天性逐利, 而不是艺术家自发形成, 使众多园区成为商品。

2.1.3 改造的多种可能性

拓宽思维, 运用更多模式去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一些地方的成功不能就代表创意产业园就是工业遗产改造的理想路径。应该从粗放、社会分隔以及从艺术区变相成为高端地产的弊端中反思, 工业遗产不应当只成为高端的文化地产项目, 与普通大众完全失去了联系。借鉴国外相关成功案例, 从原有场所、社区、以及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 或许能摸索出一条更加合适的改造之路。

2.2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复兴”

西方发达很早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 各国在制定保护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保护、开发、再利用使得重要的工业遗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在保护规划实施后, 原有工业区产业成功转型, 周边环境也得到整治和改善, 地区经济得以复苏, 人们也重新认识了工业遗产的价值。

2.2.1 研究对象概述

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Nordrhein-Westfalen, 面积达4432平方公里。从19世纪初至今, 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大规模的开采煤矿和炼钢工业, 使鲁尔区的工业规模成为世界之最。这里的一些欧洲的老城镇如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 成为了后来德国著名工业城市。

在经历了约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 鲁尔区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巨大滑落, 整体经济水平也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衰退。80年代末期, 鲁尔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失业率。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是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位的鲁尔区的埃姆舍地区, 已经沦为德国西部问题最多、失业率最高的地区。

2.2.2 改造策略与方法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几代人的兴衰, 彰显着德国的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 德国人没有采取推倒重来的改造策略, 而是创造性的将大片的工业基地保存了下来。历经十余年的改造振兴, 这个破败的大型工业区神奇地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由于鲁尔区厂区数量较多, 分散较广, 各区各厂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局部规划设计,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原有风貌的恢复, 空间功能的转换与再开发, 自主式的更新与保护。

风貌的修复与保护, 在文化的再生性, 遗产后续开发利用以及对城市生活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包括:整体框架、工业设施, 工业场所的保护三个方面。往日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和要素、工业生产所留下的痕迹都经过精心梳理并保存下来, 并融入新的景观元素。

资源整合与共享———1998年, 一条覆盖全区, 贯穿区内所有工业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游览路线———“工业遗产之路”出炉。游览线路将15座工业城市, 25个重要工业景点, 14个鸟瞰观景制高点和13处典型工人村联系起来。围绕鲁尔区, 设置了400km长的环形线路以及总长为700km的自行车路网, 并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配套有完善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路系统。

改善生态环境, 重工业污染地重现绿色———其主要策略是, 对原来废弃污染的工业地进行表面生态治理, 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垃圾、砾石和植物等之后, 进行景观园林设计。[5]对于破败的设施和其中的大量树木和杂草放任其发展, 丰富的物种资源也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生衍之地。在新建筑和景观设计上注重绿色节能, 太阳能成为了主要能源。

新的文化功能和公共空间———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模式多种多样, 其中常见的做法是博物馆模式, 工业建筑和设施的内部空间直接作为展厅, 成为展示工业社会的绝佳场所, 同时, 还能利用建筑设备的结构、设施来陈列展品, 分隔展览空间。另外, 充分利用工业建筑中的大空间优势, 一些厂房被改造成了会议厅、剧场、影院等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此外, 还有体育休闲、餐饮、办公、旅馆等诸多改造模式。

新产业的调整———与各种开发模式相配合的是利用区内空置厂房的整修建设一系列的设计工坊。以低廉的租金和运行模式吸引与设计相关的小型企业进驻, 在创作、生产与展售的过程中, 形成浓厚的设计文化和创造交流氛围。

要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如此庞大的振兴计划, 要归功于其有效管理运作模式。从整个区域的规划到其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都以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更新为宗旨, 体现了自主式的改造策略。鲁尔区的改造计划并不单纯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 很多情况下, 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 建筑、规划师与居民共同参与, 公共与私人部门的长期配合, 才能协调好各方利益。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造模式有助于保持“渐进主义”的原则, 不断调整局部目标而保持整体的和谐。

3 工业空间的保护改善措施

后工业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形态, 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发展的结果, 因此人类转向一种更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 可以从政策、观念、资金、民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提出以下保护改善措施:

3.1 以城市为操作平台, 重视整体关系, 理性定位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改造应该从城市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 挖掘其中的历史、人文及文化价值, 进而融入到城市发展的现代概念中去, 着重强调其工业空间在产业景观、土地及其附属物等方面具有的时间特征和属性的历史价值。并且在改造保护地块及周边城区进行综合评价, 对评价结果中具有产业文化价值的空间进行保护性开发, 遵循现有的发展原则, 同时还要增加公众活动空间和城市公共设施。

3.2 增强全民的整体参与度

对市民来说, 当地环境的历史价值常常被忽略。而以旧工业得厂房为依托, 让市民重新感觉到人文历史价值的氛围, 或享受城市历史的进程是改造中更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 建筑应该是激发市民热爱城市生活的载体。对于旧工业空间改造, 更加鼓励众多经营者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魅力, 从而推动多元的公共空间和城市建筑。除此之外, 还需要考虑广大的市民群体, 在工业空间的保护中提升其全民参与的意识, 从而增加改善措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重建”、“再生”与“循环利用”为主题, 激发城市空间, 使历史遗存重新生机。

在工业空间保护再利用的过程中, 方式有很多种, 政府与开发商应该在此过程中要找出其中的平衡点, 从而开发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社会效益最终产生良性的回馈。

参考文献

[1]陈昌海, 杨卿宇.堰桥“一包三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4-03-15.

[2]陆小华.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0-11-03.

[3]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 2002-09-15.

[4]何方成.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EB/OL].

[5]沈志意.城市公共空间的情境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1-05-01.

工业 篇9

阿母工业是浙江中力机械有限公司与美国风投公司、日本投资公司、国内上市企业及国内工业产品行业销售与服务商, 联合成立的工业品一站式供应服务平台。阿母创始人何金辉先生领导的中力公司所生产的电动叉车, 一直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这种领先不仅是市场份额上的领先, 更是产品创新方面的领先。中力研发的小金刚叉车, 首夺中国叉车行业德国红点奖, 打破了中国叉车行业几十年的空白。毫不夸张地说, 中力电动叉车产品创新和技术革命起到了引领全球市场发展的作用, 同时也因为需求之大竟成为行业纷纷效仿的样板。

这次创立阿母工业平台从原有的产品研发到经营模式的转换, 中力做了一个跨行业的大飞跃, 达到了创新的高峰, 记者在参加阿母上线的活动中有幸与何总做了一番交谈, 深感一个企业的领头人所具有的智慧和胆魄之于企业生存发展是多么重要。

是深思熟虑还是灵感迸发

一个叉车生产企业, 怎么会想到创建网上平台, 而且独辟蹊径做工业品销售平台?记者带着好几个问号当面请教何总。

何总介绍说, 中力一直致力于依靠产品创新来改变电动叉车的市场格局。但新产品一经投放市场, 就引来大量仿冒者, 造成的低价竞争把中力搞得焦头烂额。何总说, 既然产品创新的路没办法转变市场, 我们就重建梦想, 来个更大的转换, 这就是经营模式的创新。这个想法可说在我心中酝酿已久, 叉车市场的乱象丛生, 加快了这些想法变成现实的进程。何总介绍, 阿母工业是一个早产儿, 从概念的产生、团队的组建、2万多个商品的整合、合伙人的签约到今天的上线只用了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何总对记者说, 我们之所以把概念迅速转化成行动, 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相当巨大的中国工业品消费市场。几十万个五金店, 数以万计的企业每年需要采购几万亿元的常用品和易耗品, 这个市场需求大得惊人。并且这个市场没有淡季之说, 只要企业在运转就会有需求。面对这个庞大的市场, 目前还没有谁能够整合资源以掌控乾坤。时势造英雄, 在工业品采购杂象丛生之际, 阿母工业挺身而出!

现在很多人说, 经济发展得太快了, 所有行业都已经被填满, 如果早一些, 我能干这个, 也能干那个。其实, 机遇不仅是给有准备人准备的, 更是给有头脑的人准备的。这是世界, 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经济发达, 都是头脑风暴带来的智慧结晶!

何金辉先生领导中力公司20年, 就是靠一路创新开路、新品效益和先人一步的发展理念而走在常规思维前列, 不断攀登事业高峰。

是生产仓储叉车还是经营阿母工业

众所周知, 中力公司是生产电动仓储叉车的著名企业, 成立阿母工业是不务正业还是完全转型?何总这样解释, 仓储搬运设备将继续生产, 阿母工业网上商城同时营业, 两者相辅相成, 一起打造一个含制造业与网上经营的共同体。

阿母工业网上商城, 包含6大类, 涉及搬运设备、仓储车间设施、五金工具、工业耗品、安全防护和清洁环保等几万个商品品种, 目标客户为中小企业。何总说, 自己原本没有注意过每年中力在采购工业品方面有多大支出, 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每年采购办公用品和生产中所需要的易消耗品就达到200多万元。而且还没有算支付采购人员工作薪金和出差成本。如果这些用品在网上购买, 不仅成本可以下降, 而且可能倒逼企业加强管理, 堵住浪费源头, 避免产生腐败根源。

大家知道, 网上购买, 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商品质量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何总非常坚定地说, 阿母就是要打造一个信得过的工业品网上商城。为什么网站名称叫阿母?就来源于母亲是最可信任的人。阿母工业网上商城, 要像母亲一样正派、无私和真诚。把所有在网上采购的客户都看做自己亲人, 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和呵护, 以真诚服务对待客户。

是一家独大还是百花盛开

阿母工业品网站客户定位在中小企业, 宗旨以维护、保养和操作为主。何总介绍, 阿母工业采用互联网敞开式经营, 欢迎任何正规生产企业加盟, 以丰富产品种类供采购者挑选。

进入阿母工业网上销售平台, 供应商无需担心门槛问题, 实体销售与网上销售不冲突, 对于供应商来说不过是多了一条营销渠道。包括中力设备, 也是线上线下相互呼应。做为网上第一个叉车品牌, 中力通过网上销售进一步规范产品价格, 改变了过去由于人情价格造成的销售价格参差不齐的现状。网上店面统一价格, 对于每一个用户都是公平的。

面对叉车行业低价竞争的局面, 阿母工业有通过网上销售规范行业价格的意愿。如果同行业企业有意在阿母工业销售叉车, 可以借鉴中力做法, 开启统一销售价格的尝试, 让价值回归理性, 只有让全行业其他企业尝到实体和网上相结合之益处, 才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次阿母工业上线活动, 他们精挑细选了来自全国各地150多个合伙人前来签约 (合伙人既是阿母工业的销售和供应服务商, 也是阿母的股东) 。合伙企业以所在区域划分“合伙区域”, 以经营业绩确定合作份额。这个“合伙区域”内的所有销售业绩都划归到当地合伙人名下, 这种合伙制, 既能保障合伙人利益, 也避免了因为争夺客户而可能引发的矛盾。

阿母工业引用互联网思维, 他们的雄心很大, 并且很接地气。因为他们的初衷是做实事, 为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整合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资源, 为企业最大可能地降低采购成本而真诚投入。阿母工业在整合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在经营模式确是百花盛开。握紧拳头就是比一盘散沙更有力量, 这个谁也否认不了。

工业 篇10

1“十二五”期间工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 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社会各界对标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对先进标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一方面, 工业标准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通过不断提升我国工业标准的先进性、创新性、国际性可以有效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标准早已超越技术范畴, 而是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标准更多时候扮演着一项公共政策的角色, 体现了政府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 迫切需要我们站在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战略高度, 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工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挥工业标准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技术保障作用。

(2) 标准化工作被提升至新的高度

一方面, 将标准视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明确指出, 未来国际上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应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的科学判断。这表明标准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场争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关键点和制高点的“标准”竞赛已拉开帷幕。我们要站在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 把握当前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合作与竞争, 为我国工业行业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另一方面, 将标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中, 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绿色发展、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科技创新等多处都提及了标准, 并将其与法律法规相并列, 足见其重要性。这些规划在为我们指明今后五年工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与核心的同时, 也表明标准化已成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 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以传统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结构体系中, 各行业之间边界划分清晰, 这是我国现行工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组成的主要依据。但近年来,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加速, 新兴技术和产业不断兴起, 使得行业间的界限不断改变和演进, 行业间交叉融合现象日益显著。

因此, “十二五”期间的工业标准化工作需打破传统的行业局限, 要在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等方面突破传统观念, 向技术融合、组织融合、体系融合方向发展。

2“十二五”期间工业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1) 工业转型升级要求标准提供全面的支撑和保障

转型升级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途径, 标准化工作要紧密贴合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与产业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及时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总体上看:一是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品种质量改善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等方面需要标准发挥技术标杆和标尺作用;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需要通过标准融合相关技术、联合产业链各方, 加速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三是绿色低碳发展需要通过及时制修订和严格实施标准, 建立绿色门槛, 规范行业发展;四是两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需要标准在各应用系统、功能之间发挥“无缝”衔接、顺利融合的关键作用。

(2) 标准是政府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 标准是行业整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政府部门实施行业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取向和资源流向, 从而推动产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实。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在行业管理中通过引用和使用相关标准, 规范行业秩序、营造产业环境、引导发展方向,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择需发展, 从而达到有效实现行业调控的目的。

另一方面, 标准是政府部门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政策和管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技术依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聚集产业链各方力量, 引导和调整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从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 标准代表着产品符合国家要求, 产品质量或技术水平值得信赖, 产品标准是判断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

(3) 标准是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近年来, 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 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而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企业纷纷将标准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市场日益全球化和高科技化的今天, 技术和市场的竞争往往表现为标准之争, 标准之争的实质是产业利益的分配、产业链的分工。国外大公司或企业联盟通过制定标准、纳入相关技术专利, 占据了产业链高端, 虹吸了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企业的大量利润。

当前, 发达国家已经主导并完成了传统工业领域专利和标准布局, 进入了“再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全球传统产业的分工和价值链的格局已很难改变。而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全球性的技术标准尚未形成, 各国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尚未完成。因此, 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和后发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 形成具有我国自主技术标准, 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升, 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4) 标准是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分工越来越细, 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地区间大幅流动, 对当前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决定了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国际性, 也反映了国际标准体系结构将处在一个持续调整和发展的时期。技术标准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日益直接, 而我国工业行业,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早已融入国际大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不仅仅是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也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维护我国产业利益, 带动国内优势技术和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

3“十二五”期间的工业标准化重点工作建议

(1) 构建和完善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标准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以企业技术改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依托, 重点突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现有工业行业标准技术水平, 建立起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符合产业优化与调整要求的标准体系, 促进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的提升。同时, 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通过提升重点领域的标准技术水平, 推广先进管理标准, 树立行业发展标杆, 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进一步强化标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依据和标尺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抢占下一代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阶段就通过标准化平台尽早积聚产业各方力量, 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 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提升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同时, 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布局, 通过财政税收、政府采购、标准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途径, 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速度。此外, 我们还应注重新标准制定与现有标准体系的优化相结合, 注重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绿色低碳发展

要着眼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绿色”标准制定, 进一步加大在环境意识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 开展工业节能、节水、节材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 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的分类指导提供支撑。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强对“两化”融合标准体系的研究, 统一步调, 合理调整资源配置, 保证标准制定的同步与协调。同时, 针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所涉及到的大量信息技术应用, 要做到支撑技术融合和产品标准先行, 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做好国际标准化工作, 同步参与国际竞争

要跟踪掌握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和重点, 了解经济全球化对标准的需求, 准确分析相关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一手抓国际标准的采标工作——主要是基础通用和方法标准的接轨;另一手抓国际标准制定——在我国优势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 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同时, 要加强国际标准和主要贸易国家技术标准的跟踪和预警, 及早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并充分利用标准这个手段, 合理保护我国消费者和产业利益。

(3) 改革和创新现有的工业标准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十二五”期间, 标准化工作要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破除现有工作中不适应不协调的症结, 营造有利于工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机制环境。

●改变现有标准化工作中各行业分立的局面

伴随着技术的融合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各工业行业之间原有的边界日益模糊, 建议试行“双编号或多编号”制度, 从管理模式打破工业行业内条块分割的局面, 优化工业标准体系, 解决行业间、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标准协调配套问题, 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 建议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强化考核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之间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 鼓励各方共同开展重大标准的制定工作, 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的配套协调。

●加强标准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

建议采用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各方参与的形式开展工作, 避免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工作脱节。要将标准化工作与重点产业的发展相结合, 积极发挥标准在企业技术改造、行业准入条件设立、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技术指南编制、质量信誉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行业管理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加大工业标准化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鼓励标准投融资的多元化

加大财政支持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扶持渠道, 重点扶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标准、自主创新标准、基础性和公益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在产业化专项、科技研发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设立标准化专项经费, 通过税收政策支持企业从事高新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同时,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标准资金投入渠道, 鼓励社会团体、银行、企业等主体投资标准化工作。

●打造一批实力强, 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服务机构

上一篇:城市形象下一篇:技能型特色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