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统计

2024-05-11

工业统计(精选十篇)

工业统计 篇1

新的经济时代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 让人们敢于打破不合时代的传统统计观念, 结合时代特点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统计理念。本文, 笔者针对工业企业统计, 从观念变革, 统计制度、管理体制变革, 统计理论变革三方面来阐述企业统计改革, 使企业统计能更好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工业企业统计观念的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市场经济下, 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 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其经济行为已不再仅仅听从政府指令, 而是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 工业企业的统计目标也应适应这一变化, 为企业发展服务, 并逐步形成全方位地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在传统统计观念中, 企业统计是为政府统计服务的。新时期, 工业企业应转变观念, 明确企业统计不再隶属于政府的核心, 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统计体系。企业统计应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系统, 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 服务对象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等。

2. 企业统计范围的改革。

(1) 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市场经济要求工业企业放眼整个市场, 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 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即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 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 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 增加外部环境统计, 形成全面、有效的工业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2) 变革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新时期展现出来的信息特征使工业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如, 工业企业中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反映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利用的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 企业统计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工业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 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 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时代, 企业统计方法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 实现统计方法的改革, 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 工业企业应建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 对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建立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 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企业可借助统计分析软件, 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对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 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 建立信息调查网页, 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 以便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等等。

二、统计制度、管理体制改革

新时期对工业企业的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要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 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 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 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历程来看, 多数企业统计沿用的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 即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 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为此, 工业企业应着力在统计制度上进行改革,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相对独立的、适于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制度。在搜集市场微观统计信息时, 对待大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宜采用垂直统计方式, 以交易信息网平台统计系统进行抽查;对待小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宜利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 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又能使工业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 更好地为自身发展服务。

2. 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针对现行工业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程度上还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这一现实, 新时期, 工业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应设置统计机构、自行配备人员, 摆脱传统统计部门为政府统计服务的束缚, 建立独立的工业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 以企业为核心, 以市场为依托, 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与人才的改革

1. 统计理论改革。

工业企业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 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对统计指标的结论性总结和简单的描述分析上。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 量化分析就会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上。工业企业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 以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性为工业企业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并在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与国际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可以使企业统计理论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工业企业的统计理论体系。

2. 统计人才改革。

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的高素质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应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工业统计工作总结 篇2

篇一:2015工业统计年终总结

2015工业统计年终总结

XX年我县工业统计工作,在市统计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县局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配合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立足于服务经济建设,克服了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尽的责任和贡献,主要工作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统计素质。

一是积极参加局党组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了解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针对县人员调整、工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和改革等新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有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在认真参加省市培训的同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积极促进企业基层统计人员更新专业知识。三是快速适应工业统计改革需要,灵活运用业务技能,严格按照县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与速度的调整系数及其计算方法和工业统计报表制度等一系列要求做好全县工业统计工作。

二、狠抓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业统计工作。

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我县工业发展晚,底子薄,企业基础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报表收集相对有难度。今年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狠抓了工业统计基础工作。一是分解工作任务,由计划局、经贸局、中小企业促进局、国土局、科技局、供销社等经济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并把抓管工作继续纳入县直部门目标任务考核,确保了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要求各工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统计台账,内容包括工业企业基础情况和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要求企业、统计台账、上报报表三者统一,确保了源头统计数据质量。三是对企业统计人员适时进行了工业统计基础知识及业务技能培训,全面要求持证上岗,着力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部门联系,协调做好全县工业统计工作。

多年来,我局一直与各部门保持很好的协调配合关系,特别是工业统计与经贸局关系尤为密切,我们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并经常共同到企业开展调查和统计工作。一是及时了解国家、省、市统计局有关工业统计的最新工作部署、改革内容,以最短时间传达到重点企业统计人员,并提出落实意见,让基层统计人员迅速知道最新统计动态,保持上下一致。二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市统计局要求,下发了相关文件通知,认真贯

彻落实各级统计部门的文件精神,规范基层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今年我们在县统计局和经贸局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先后多次深入企业,就县域经济考核、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生产情况、现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工作进行调研。四是结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和统计执法大检查积极开展了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执法检查工作,翔实了解了各企业的基本情况,增强了工业统计工作的针对性。五是联合经贸局对规模以下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监控,试行重点工业企业定期预报制。对规模以下重点工业企业实行监控,试行重点工业企业定期预报制,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同时为培育上规模工业企业打下基础。今年初,我们会同经贸局确定了5家规模以下重点企业拟培育为成长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当年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前有4家当年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待批。

四、营造环境,搞好服务,全方位做好工业统计工作。

一是及时做好工业统计工作汇报说明,让县领导在全县工业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及时了解工业统计的调整变化和困难问题,争取领导的理解支持。二是不断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坚持统计数据质量分级负责制,严格执行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对主要统计数据实行事前部门会商分析、事中审核把关、事后质量评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坚持月度、季度分析,并了解掌握全国、全省、全市及周边县工业经济情况,确保统计数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坚持既对综合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数据进行审核研究,保证数据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三是充分发挥统计的咨询、建议职能。紧密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形势,跟踪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撰写有一定深度的统计调研分析。今年以来,共撰写分析文章7篇,其中市局网登4篇,相关工业信息市局网登5篇。四是不断扩大统计信息的服务范围。每月度、季度完成数据汇总后,及时撰写分析说明,并整理出重点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上报有关领导,确保领导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领导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认真做好申报规上企业有关统计数据的核定工作。全年共审核申报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家。同时,还积极做好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工作。

回顾今年的工业统计工作,我县工业统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增强工作主动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形势,以提高统计调研分析水平为突破口,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以全新的面貌迎战下工业统计工作。一是继续狠抓工业统计基础工作,完善工业统计考评制度和工业统计企业台账;二是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保证企业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搞好工业统计服务工作,及时反应工业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和难点,真正做到统计的监督和参谋作用。

篇二:2015工业统计个人年终总结

2015工业统计个人年终总结

20XX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快产业发展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快产业发展年的工业和投资工作,加大了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我局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翻番调结构,全面建小康,构建***新新都”的宏伟目标,做出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了对规模企业和投资项目的清理

1、加强对规模企业统计工作的指导,减少虚报瞒报现象

为了加强工业统计工作,我们加大了对规模工业企业及工业技改项目的清理力度,确保统计范围的全面、准确。同时我们还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积极宣传《统计法》,增强统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减少虚报瞒报的违法行为。

2、加强对规模企业和投资项目的清理,做到应统尽统

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年,积极搞好规模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工作,确保新投产规模企业的及时上报和投资项目不重不漏。我们主动加强了与计划局、经济局、建设局、房管局、招商局和国土局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了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认真对辖区内的规模企业和投资项目进行清理,及时将清理项目纳入统计范围,做到应统尽统。经过清理,全区1-6月共清理新投产规模企业15户,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有225个,比上月增加6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7个,工业项目104个,占新开工项目的81.9%。

二、结合上半年目标完成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了加强工业及投资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及资料。5月份我局召集各镇(街办)、区级相关部门的统计人员召开了工业、投资统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工业及投资统计工作,并通报了当月工业及投资的目标完成情况,并就完成目标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通过分析预测,反映出今年工业及投资目标完成方面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今年工业及投资目标完成情况预计及存在问题和建议》的统计内参,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切实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加大统计管理力度

为了更好的发挥统计职能,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增强部门的目标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为此,我局给区政府建议:建立健全部门统计机构,强化部门统计的职能,增强部门统计的责任,逐步建立部门统计主要由部门完成的统计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考核,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目前,我们代拟的《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通知》已下发区级各部门,7月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统计报表的收集、汇总工作移交经济局。

今年上半年我局加大了对镇、部门的统计管理力度,联合目标办每月对镇、部门工业及投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保证了我区基本完成了工业及投资主要指标上半年的目标任务。我局还针对规模企业报表收集难的问题,对一季度各镇及部门的报表情况进行了通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表的及时性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四、完成经济普查资料开发招标工作

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区上翻番调结构工作目标,努力撰写出一批高质量的分析研究报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服务。我们与政研室联合,确立了与工业经济有关的重点研究课题7个,通过《香城新都网》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了2个工业专题课题,在局内公开招标。目前,有大专院校教授和省市部门专家参加的招标工作已经结束,进入了课题的研究实施阶段。我局的招标课题也进入撰写阶段。

认真抓好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队伍素质。通过统计上岗培训和统计继续再教育培训,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的讲解、并对统计人员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为提高工业统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好了,这篇工业统计个人年终总结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篇三:统计局工业统计科最新个人总结范文

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工作岗位

=个人原创,有效防止雷同,欢迎下载=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逝去。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改成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努力做好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岗位的工作,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态度。在各级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在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认真圆满地完成今年的统计局工业统计科所有工作任务,履行好×××(改成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工作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现将过去一年来在×××(改成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统计局工业统计科工作岗位上的学习、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修订内容 篇3

规模以上单位

(一)年报

1.《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B102-3表)将“水泥熟料”调整为“硅酸盐水泥熟料”,其他产品调整产品代码。

注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不在该表的目录中不填报此表。

2.《工业财务状况》(B103表)取消“固定资产净值”、“长期投资合计”、“长期债权投资合计”3个指标;增加“年初产成品存货”、“年初在产品存货”、“年末在产品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土地购置支出”、“房屋和建筑物支出”、“机器设备支出”、“运输工具支出”、“其他费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14个指标;将“短期投资”调整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营业费用”调整为“销售费用”,“其他营业费用”调整为“其他销售费用”,“长期负债合计”调整为“非流动负债合计”;将管理费用中“税金及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拆分为“税金”和“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2个指标。

注意:在平台上录入数据时30分钟内必须暂存一次,以防数据丢失。

3.《信息化情况主要指标》(B606表)更名为《信息化情况》;增加“拥有电子商务交易网站数”,网站1“名称”、“网址”、“电子商务交易金额”,网站2“名称”、“网址”和“电子商务交易金额”7个指标。

(二)定报

1.《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值》(B202表)取消“是否本年或去年新建企业”、“正式投产时间”2个指标;将“企业用电量”调整为“工业生产电力消费”;“分行业小类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目录填报。

注意:“分行业小类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目录填报,同期数相应调整。

2.《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库存、订货》(B202-1表)调整为《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销售、库存目录》。

注意:同期数按去年实际数填报,不允许出现调整值。

3.《工业财务状况》(B203表)取消“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4个指标;增加“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年初存货”3个指标;将“营业费用”调整为“销售费用”。

注意: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同期数不要漏报,未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指标解释将相关数据归纳填报。

规模以下单位

(一)年报

1.《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111表)取消“企业分类标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税金(管理费用中)”、“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工资及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应付账款”、“煤消费量”、“焦炭消费量”、“汽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液化石油气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19个指标。

2.《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111表)增加“年初产成品存货”、“期末产成品存货”、“负债合计”、“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期末借款余额”、“银行借款”、“民间借款”、“民间借款平均年利率”、“利息收入”、“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11个指标。

3.《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111表)增加“三、企业问卷”部分6项选择性问题。

4.《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111表)将“一、企业基本情况”下“企业创建年份”调整为“开业(成立)时间”。

5.《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111表)将“出口交货值”调整为“出口产品销售收入”,“电力消费量”调整为“工业生产电力消费”,“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调整为“生产能力利用率”。

注意:有生产活动的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必须大于0。

6.《个体工业调查表》(B114表)取消“营业收入(上年同期)”、“工资及福利”、“煤消费量”、“焦炭消费量”、“汽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液化石油气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8个指标;增加“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指标;将“行业类别代码”调整为“行业代码”,“电力(千瓦时)”调整为“用电量(度)”。

7.《规模以下工业主要产品产量》(B116表)调整产品目录。

(二)定报

1.《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211表)取消“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税金(管理费用中)”、“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工资及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煤消费量”、“焦炭消费量”、“汽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液化石油气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15个指标。

2.《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211表)增加“年初产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净额)”、“期末产成品存货”、“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期末借款余额”、“银行借款”、“民间借款”、“民间借款平均年利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银行借款利息”、“民间借款利息”、“应付职工薪酬(贷方累计发生额)”14个指标。

3.《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B211表)增加“三、企业问卷”部分5项选择性问题。

我国工业用水统计制度初探 篇4

我国历来重视工业节水工作,“十一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节水的方针政策,各行业、各地方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工业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工业用水统计制度,基础信息统计与工业节水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我国工业节水管理的新形势要求。

我国目前已经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分别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局分别联合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保护部,每年定期发布《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地方、行业和企业均严格执行,基础数据信息完善,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我国节能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在节能和环保领域均涉及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其统计制度中也相应纳入了部分工业用水的统计指标(见表1),为工业用水的统计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也为工业节水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支撑。

此外,水利部作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发布《中国水资源公报》,公布全国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和水资源一级区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库蓄水变量、浅层地下水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用水水平、河湖库水质、重要水事等,其中涉及工业用水节水指标的有工业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

由此可见,在现有的统计制度中,不论是《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还是《中国水资源公报》,其中有关工业用水的统计信息均不能满足工业节水管理对基础信息数据的需求,并且由于所采用的统计样本和统计方法不尽相同,得到的统计数据也难以一致,造成数据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节水的深入,工业节水方面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管理考核,以及用水效率分析和评估等均需要以大量规范的统计信息作为依据,建立工业用水统计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2 标准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工业企业的用水统计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各行业企业的统计报表形式各异、统计项目千差万别、统计管理缺少规范,因此,给主管部门的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很难获得基本的、准确的、较完整的水量资料。随着我国节水工作的大力开展,从标准化的角度来完善用水统计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6年,《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 7119-2006)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其中提出了一些在进行工业企业节水评价中使用的技术考核指标,具体见表2。

2011年4月,《企业用水统计通则》(GB/T26719-2011)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作为我国工业节水领域的重要基础标准,该标准专门针对工业企业规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统计报表中体现的各项基础数据和综合指标,以及对统计管理的要求,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2.1 用水统计项目和指标

用水统计必须建立在水计量的基础上。根据《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24789-2009) 4.2条水计量器具配备原则,按照取水、用水和排水分别进行统计。为了反映企业的用水效率和效益还需要统计部分生产指标,包括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产品产量。此外,选取了“取水量”、“单位产品取水量”等13个能够反映企业用水节水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和公式(见表3)。

2.2 统计报表及管理要求

考虑到各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于统计报表,不作统一规范,标准中规定“企业宜根据本标准和实际用水状况自行编制统计报表”。

统计期一般为年报,有些企业还有季或月报,为此标准规定“统计期为年报、月(或季报)”。

根据《企业统计管理制度》的要求,对于企业用水统计报表需要相应的文字说明,对表中数据进行充分的解释。为此,规定“编制统计报表应附有文字说明与分析报告,要做到:月报有文字说明,季报、年报有分析报告,根据统计报表中各项主要指标反映的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后果”。

本标准主要针对企业在一定统计期内(如:月、季或年)的数据进行汇总记录,并不包括企业内次级用水单位及主要用水设备的原始数据记录和统计台账。为此,标准规定“企业可根据生产状况、用水特点自行编写原始数据记录表单和统计台账”。

考虑到与《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24789-2009)相匹配,并不是所有的统计数据都需要通过安装水计量器具进行检测,可以通过计算等间接方法统计。因此,规定“各项水量统计应采用水计量器具的数据,无法直接安装水计量器具检测数据可采用间接方法计量统计”。

对于用水统计的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企业统计管理制度》等,主要从用水统计的制度、人员和数据管理3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 建议

用水统计制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的相关管理法规和政策,对用水实施有效管理所指定的关于用水调查统计报告和分析评估的一套管理办法,主要包括:用水统计报表目录、表式、填表说明、分类目录和实施要求,以及用水分析考核的依据、原则、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等内容。

针对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用水统计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我国应建立工业用水统计管理制度,逐步推广并完善用水、排水即时监测及数据传输系统,以便即时掌握工业企业取水、用水及排水状况,为节水减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组织各行业协会及企业开展长期系统性的工业用水数据采集工作,建立工业用水统计数据库,对工业用水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工业用水统计年报,为工业节水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为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供数据基础,促进我国工业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统计与监督管理,实现我国工业领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工业用水统计的工作基础和标准化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建立工业用水统计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工业用水统计制度进一步研究和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用水统计,标准

参考文献

[1] GB/T 7119-2006.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S].

[2] GB/T21534-2008. 工业用水节水术语[S].

[3] GB24789-200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S].

乡镇工业统计工作论文 篇5

摘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各乡镇工业企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具备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工业企业不断扩大和成长的同时,相关的统计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的数据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一定制定发展策略的参考依据,使乡镇工业整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在乡镇工作的相关人员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的胜任统计工作,结合相关表册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和完善,对相关数据做好收集和分析。本文结合乡镇工业统计工作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有效策略,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有效性,更好的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镇;工业;统计工作;有效策略

乡镇统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核心性,对于政府和工业、企业的相关工作均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乡镇统计工作架起政府与基层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对基层工业、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向政府反映相关的情况,制定更加合适的政策,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推动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相关决策,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影响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动态。因此,如何做好乡镇工业的统计工作,是乡镇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相关统计人员具有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整体工作的质量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要保证工作的整体效率。为了促进乡镇经济的顺利发展,乡镇工业统计工作必须更好的进行落实。

一、明确统计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对于乡镇工作人员来说,主要是与相关的基层工业企业进行联系,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明确的划分,对不同的企业的具体指标信息进行一定的收集和记录,包括工人人数、生产能力等,对影响工业产值的指标进行一定的分析。结合相应的调查体系,对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将整理好的报表进行上报。乡镇工业统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对于数据的统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乡镇统计工作人员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整个市场环境进行一定的调研,通过一定的实践工作来完成。

其次,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统计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得出的统计数据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再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乡镇工业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了对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合一定的数据对整个行业和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掌握,更好的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一定的决策工作,促进整个乡镇经济的发展。

最后,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乡镇统计工作并不只是与数据打交道,需要结合一定的调查方法,采用合适的统计方式,利用一定的统计思维和理念,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将统计结果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展现出来。

二、优化统计指标的设定

对于统计工作来说,数据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统计的相关指标,在进行乡镇工业统计工作之前,必须明确调查的内容和方向,对相关的指标具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选取的相关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应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相关政府对数据的需要,对指标进行一定的完善,进而更好的明确指标的内容。在对指标进行设定时,应进行一定的归类,对重要的指标应进行严格的处理,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应结合企业的相关纳税和盈利情况,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的预测,更好的反应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更好的反应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经营结果。

三、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在数据的收集时具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调查策略,同时,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通过专业的分析之后,做出一定的统计报表,反应数据的整体结果和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保证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将数据和结果客观的展现出来。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应适当的对统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进行统计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保证统计人员能够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更好的进行统计工作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保证乡镇工业统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相关的法律基础应当进行完善,提高统计的执法力度,做好法治建设,为统计工作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通过对监督体系进行完善,定期对乡镇统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规范相关统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更好的保证统计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乡镇企业工作的进步,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业企业的发展变革,乡镇相关工业统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对统计知识和方法进行更好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对基层工业、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为政府的行政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更好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乡镇工业统计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佟淑艳.加强乡镇工业统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储晓芸.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乡镇工业统计工作[J].中外企业家,.

[3]陈淑娟.对作好城镇工业统计工作的认识[J].管理学家,.

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现状及完善分析 篇6

关键词: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现状;完善分析

统计工作是工业企业制定经济策略,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统计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表现为:相关部门经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这些结论中渗透着一个企业从采购,投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经营情况,同时也从中反映出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发展速度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1.企业统计工作千差万别。自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一些大中型企业以及规模庞大的民企企业都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经营结构与管理制度,一些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的统计工作,形成了专门的统计部门,设有专门的统计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统计,这样企业就充分发挥了自身统计的职能。一些大型企业在对新型的工业项目进行统计时,由于统计部门的健全,统计人员具备合格的工作素质与水平,顺利地完成了统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做出了总结。

然而,一些小企业,由于内部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统计结果交叉重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统计效率。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企业领导没有形成强烈的统计意识,甚至片面地认为统计工作并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其次,是企业的统计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认识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单纯地上报图表,却对统计的方法不求甚解,没有重视一些基础数据的记录工作,为以后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不便。

2.企业统计工作没有实现转型。一个企业的统计工作必然是建立在内部业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只有得到这两个部门的辅助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根据已有资料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然而,统计工作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动态运行,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形式,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追踪统计,工作方式依然局限于编制计划与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所提出的统计报告也都是理论性的,并没有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使企业统计名不副实,无法发挥真正作用。

3.统计人员素质与水平需要提升。一些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不但缺乏专业的统计部门,就连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都缺乏合格的统计技能与水平,统计人员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企业的统计人员由于接受的统计知识教育相对落后,自身的知识结构较为保守,很难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甚至有的统计人员是临时设置的,连最基本的统计知识都没有具备,也有一些统计工作人员由于刚刚从学校走出来,具备的都是一些统计的理论性知识,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学习的知识理论多少属于宏观知识,无法利用在微观领域,而且统计这项工作自身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工作难度较大,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企业的人员变动,企业改制等现状,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更加艰难,而且一些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统计工作培训制度,培训的内容也局限在完成部署的统计调查任务,在客观上与企业内部的统计工作存在很大距离。

二、如何完善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

1.明确政府综合统计与企业统计的差异。政府综合统计主要是针对党政服务,主要出发点是运筹国家的宏观经济,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制度的实施做准备,同时也是对企业微观上的服务。然而,企业统计的目标则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科学的统计为企业制定争取的发展目标,实行科学的管理与经营制度,运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做准备,是为自身的发展做准备,明确两者的差异,在进行报表统计时要兼顾企业具体情况,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形成能够对政府综合统计的数据。还要注意理顺企业统计部门的报表关系,达到缩减企业的统计的工作任务,此外,还要注意完善对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2.企业统计要树立全新的参与意识,时效意识与超前意识。

参与意识,企业统计工作之所以千差万别,主要原因是企业没能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统计工作要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配合,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可以发挥网络或者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利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时效意识,统计信息要注意与时俱进,为经营者提供最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变化的统计信息,这样企业的经营才能与时俱进,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与新问题,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式瞬息万变,统计信息一定要跟随形势进行变化与更新,这样才能促使统计信息重要作用的发挥。

超前意识,企业统计工作要时刻走在市场发展的前端,要全面、科学地把握未来,掌握未来的形式发,建立一套科学预警系统,树立统计超前的意识,要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根据企业已有资料来科学地预测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要对变化的市场形势作出及时,灵活的反应,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最优质的咨询服务。

三、总结

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要树立统计工作的意识,建立一套全面的统计机构,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的统计人员队伍,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翟振华 贺 欣:充分发挥工业企业统计的监督作用[J];山西统计;2000年10期.

[2]钱爱林:工业企业统计集中管理的改革思路[J];中国统计;2000年10期.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工业统计工作 篇7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 镇一级工业统计工作情况愈来愈复杂, 任务也愈来愈繁重, 当前乡镇工业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任务繁重、统计人员人手不足;统计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统计手段落后;基层企业统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等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地阻碍着统计工作的发展。

一、工业统计报表多, 报表收集难。企业统计人员没有设专职的统计人员, 一般是会计统计一人承担, 统计只是会计人员的兼职, 如果统计办催的急就匆匆忙忙把统计表填上报出去应付过去。镇统计员定期向区统计局、区经济发展局报送月报、季度、年报等报表, 基本是一个人承担, 有的还承担其他专业的统计, 如果遇到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也要参加普查进去。规模以上企业最少每月40家, 每月的月报报两次。一次是月底的产值报表, 一次是次月月初的经济指标月报;每季度的能源报表, 年底十余种年报, 工作压力之大想而知, 每月为了应付报表任务, 无暇顾及统计的基础工作和数据的质量, 为了完成报表时效性多次电话催要, 有的实在没有办法用估计代替统计。每月统计人员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催要报表, 有的企业各种报表屡屡迟报, 最后达到拒绝报送, 影响统计数据的及时汇总。

二、统计数据上报时间早于会计的结帐时间。每月的产值报表要求企业25日上报、经济指标报表要求月初5日上报,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是30日结帐, 产值数据根本出不来经济指标数据是10日以后才能汇总出来, 这样一来为基层统计人员填报数据增加很大的难度。统计人员为了完成报表任务只好估计月报数, 到年底在和会计数据一致。

三、基层统计队伍素质与统计改革创新要求不适应。在基层统计队伍中, 统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基层统计人员人年龄偏大, 学历偏低, 知识老化, 综合统计业务素质低下。基层统计人员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统计业务, 更新知识结构。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 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统计一线的绝大部分统计人员, 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很难做到积极进取, 更迈不出开拓的步子,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工作已不适应。

四、企业统计的无用论。统计部门要从企业获得大量的统计数据, 但是企业统计人员的工资又由企业支付, 就出现了“端企业的饭碗、为政府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更使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认可, 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就无从谈起。因此, 在建立和完善企业统计网络过程中, 应该通过立法形式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职统计人员;提供必备的工作设备和条件, 保证企业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下面, 本人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 就如何做好乡镇工业统计工作谈几点看法:

首先, 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 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真正懂得统计的意义。在统计系统树立典型, 广泛宣传那些职业操守、甘于奉献的统计工作者,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用先进的事迹教育人、引导人。同时, 要加强企业统计的力量, 充实企业统计队伍。提升企业统计的地位。绝大多数的企业只重视会计, 而轻视统计, 所以, 现在的企业几乎都是会计兼统计, 统计工作成了副业。造成企业统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工作能力不强, 责任意识淡薄, 仅仅将统计工作停留在加加减减上, 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归纳、分析不够, 使得统计的信息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其次、统计报表指标设置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1、如规模以上企业的报表最好一个月上报一次, 这样一来基层也减轻负担, 政府机关也满足了数据的需要。2、有的报表中指标设置有缺陷, 如规模以下批发零售报表只设置了便于核算的指标, 并没有设置“利润、”“税金“等指标, 而成为民营经济统计资料的缺陷。所以指标的设置还应反映出总体规模和质量。

再次、提高依法统计的能力, 《统计法》是统计数据质量地有力保障。通过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推动统计数据质量提高。要以新修改的《统计法》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大统计法制建设工作力度。定期对基层企业进行统计执法大检查, 督促企业重视统计工作, 加强统计法的执法力度, 鞭策一些不定期报表的企业, 严重拒报的企业按照统计法的要求严惩不待。同时要提升企业统计的地位及政府和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 有机地把企业统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合作关系。

现代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影响因素浅析 篇8

关键词: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影响因素

1 统计工作的定义

统计工作[1]的定义是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过程的统计实践的总称。现代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同原来意义上的统计工作相比,其内涵进一步丰富。首先在于统计对象的增多,其次在于统计数据因涉及到多个经济领域而导致统计数据整理难度加大,第三在于现代化分析统计手段的增多和应用,影响分析统计结果的因素也随之增加。

2 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意义

工业企业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必要步骤,既是宏观经济的发展客观反映,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客观反映,但不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外服务行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内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信息的重要功能之一即反馈调节功能,这种反馈调节功能不但是针对国民经济和整个工业经济有间接的反馈调节作用,更重要的是工业企业自身对生产经营状况起调节作用。因此,积极分析影响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因素,对于促进和改善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目前影响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主要因素

1) 工业企业统计工作仍然基本沿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2]下的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工业企业分归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工业企业的统计报表主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领导报送,统计工作涉及范围仅限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统计指标比较少,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生产经营并举,统计范围不但包括自身生产的产品,而且积极进入了房地产、商业、金融等多个领域,生产经营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引起企业统计工作对象和统计指标的迅速增加以及分析难度的增加。目前许多企业的统计工作的统计工作还未完全适应这个变化。

2)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职责不甚明确。现代工业企业中,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收集、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并利用统计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如利用生产、质量、盈亏等指标数据,对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未来行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但是目前许多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重心仍然是重数据轻分析,综合分析研究企业今后发展变化方向及开展预测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甚至没有做,对生产经营引导性不强。

3)工业企业的统计信息综合性不够。企业统计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信息,诸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基建部门、劳资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为了保证统计信息的综合性、完整性、及时性,这就要求各项统计信息上报部门必须在规定的时点、规定的口径及时上报,保持统计信息的综合性、完整性,在一定时点上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但许多企业不同部门的统计信息依然是各自为政,自成一体,部门之间互不通气,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4)统计工作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加强。一是对企业统计工作重要性思想认识不足,统计工作在一些企业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部分单位的统计岗位或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作用基本上没有得到发挥。二是统计工作规章制度坚持得不好。部分企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不按统计制度办,数字水分含量大,存在着根据自己需要随意调整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统计数字的不确定性甚至是误导。三是部分企业统计台帐制度坚持的不好,存在台帐不健全现象,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台帐。四是部分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造成统计数字不准确。

5)统计数据分析工作做得不够。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在一定时点,一定范围,以一定口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更重要的是采用数学模型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做出预测。

3 要搞好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必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影响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因素,包括制度环境、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统计对象、分析方法等多个方面,经过深入分析,认为要搞好现代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必须重点解决好5个方面的问题。

1)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加强对《统计法》的学习,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从上到下要高度重视企业统计工作,形成统计工作的良好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统计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统计规定,且适应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统计对象,具有各自特点的工业企业统计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学习培训。现代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统计专业知识,也要由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要定期对统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统计知识和理论,提高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统计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3)加强统计制度建设。要以统计法为指导,不断建立、补充、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形成依靠制度管人管统计的规章制度和运心机制,形成用制度管统计,靠制度搞统计的统计工作责任制,规范统计工作。

4)充分发挥利用好统计数据的作用。充分运用发挥网络这个现代统计手段的作用,运用数学模型等现代化对统计手段开展分析预测,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避免生产经营决策出现失误。

5)严把统计数字关。严格按规定统计数据,提高数据的真实性,使统计数据做到客观真实。

5 企业统计工作改革发展方向

1)企业统计指标的改革发展方向。工业企业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生产经营内容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内部信息统计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2)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改革的发展方向。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很少采用其它统计方法。在新生产经营环境条件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的传递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也必须改革。

3)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发展方向。新生产经营环境条件下,由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获得各种对生产经营有利的有效信息,单依靠全面调查是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的方法。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3];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参考文献

[1]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编写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2]复旦大学经济管理教研室.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浙江省工业用水统计制度研究 篇9

工业用水指标测算

1. 数据采集的原则

(1) 考虑区域的产业 (行业) 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水需求的影响。

(2) 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的不同特点对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3) 确保用水数据采集的可行和可靠。

(4) 调查的内容要符合现行的法规和相关的规范。

(5) 重视现状基础调查资料, 结合历史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2. 主要用水行业

从区域上看, 工业用水较多的是杭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从行业上看, 全省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及化工、医药、造纸、冶金等6个行业。2011年, 这6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取水总量为19.39亿立方米,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取水总量的71.0%, 平均重复利用率为58.2% (见右表) 。

3. 高耗水行业单位产品取水量

单位产品取水量, 指每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生产和辅助性生产的取水量 (不包括厂区生活用水) , 是考核工业用水水平较合理和较科学的指标之一。

(1) 关键指标测算的抽样方法拟定。计算公式: (单位:立方米/万元)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关键要测算的指标是生产取水量。

(2) 生产取水量测算的抽样方法, 是将全省各个高耗水行业作为指标测算的调查的对象, 并在每个被调查的行业中分层抽样。为取得较详尽、真实的资料, 根据方案设计原则, 拟定如下调查实施方案:方法一:全面调查:对于各行业企业用水排名在前10~20位的规模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对于各行业企业用水排名在前20~100位的规模企业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或人为设定尽量分散的随机抽样方法;判断抽样调查:对于各行业企业用水排名在100名以后的规模企业,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 再结合判断抽样的方法。方法二:全面调查:对于规模用水在10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对于规模用水在50万吨/年以上、100万吨/年以下的规模企业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或人为设定尽量分散的随机抽样方法;判断抽样调查:对于规模用水不足50万吨/年的规模企业,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 再结合判断抽样的方法。

(3) 随机抽样样本数量的确定。样本比例:样本比例=样本数量÷总企业数, 随年取水规模的下降递减 (具体界限尚待确定) 。样本数量:依据行业之间用水工艺差异程度, 确定样本数量。工艺情况越复杂, 单位产品取水量差异较大的行业, 样本比例高;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采取按行业分布取样企业的原则。层间样本数量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抽样比例和总取水规模。由于调查涉及的面很广, 需调查的内容较多, 时间紧等因素, 调查采用查阅有关资料、问卷调查、行业协会、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

(注:表中数据来自浙江省统计局)

(4) 方法比较与选择。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 在利用重点行业分类的基础上, 再分层次重点选取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用水企业作为样本, 既可以体现当地的用水特征, 也体现出当地各行业用水特征。第二种方法对高耗水行业用量水的统计操作比较简单, 难点在非官网行业企业用水量的确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此种方法只需要收集一些资料, 较为经济便捷, 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 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方法一更接近实际数据, 且更能体现当地的行业用水特征, 更能反映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故推荐方法一。

4.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是指在一定的计量时间 (年或月) 内,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

(1) 计算公式。 式中, 生产取水量、重复利用水量均为全年的水量。从式中可以看出, 关键要测算的指标是生产取水量和重复利用水量。生产取水量可按高耗水行业单位产品取水量指标的生产取水量值。

(2) 重复用水量的测算方法。计算开放水法:水的循环在开放系统进行, 循环一次计算一次, 封闭式循环系统的循环水不计算重复用水量;计算“源头”水法:对循环水来说, 使用后的水又回流到系统的取水源头, 流经源头一次, 计算一次。循环系统中的中间环节用水不得计算重复用水量;计算异地水法:对于非循环系统, 根据不同工艺对不同水质的要求, 在一个地方 (工艺) 使用过的水, 在另外一个地方 (工艺) 中又进行使用, 使用一次计算一次。在同一地方 (容器) 多次使用的水, 不得计算重复用水量。

(3) 重复用水量抽样方法的拟定。抽样框选择:抽样框主要为取水口调查所得的工业企业列表, 在此基础上补充管网供水的工业企业资料。抽样设计方法:分层随机抽样 (按取水规模或行业分层) 结合非随机抽样 (重点调查) , 结合取水许可证的换发。层间样本数分布主要原则是综合考虑抽样比例和总取水规模。

抽样比定义: , 其中, n为抽样数量;N为抽样框的抽样单元数。

抽样费用与效率间的关系 (初步拟定的费用函数) :Cr=c0+cn。其中, Cr为抽样调查总费用;c0为与样本量无关的固定调查费用, 如抽样设计费、组织宣传费等;c为每个抽样单元的调查费用。

样本量的大小及其与估计精度之间的关系:简单随机抽样

绝对误差限度和总体方差之间的关系) 。其中, V (y) 为总体均值估计的方差, 1-α为置信度, d为绝对误差限度, S2为总体方差。

概率抽样精度与样本的关系式: 其中, S的得来:利用先前的调查结果和经验、预调查或试调查的结果、同类或有关的二手数据的结果、以及某些理论上的结论。例如总体比例估计问题中常取S2=P (1-P) =0.25, 利用富有经验的专家判断。

(4) 数据获取:实地调查和测算。对已有统计资料的以实地问卷调查为主。对尚无完整统计的, 设计统计两项指标的方法体系。

(5) 数据分析。基本计算公式:总体均值的近似置信区间为:

5. 工业万元GDP用水量

万元GDP用水量, 是指某一地区年用水总量与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之比。

(1) 计算公式。 单位:亿元/万立方米。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关键要测算的指标是工业用水总量。

(2) 工业用水总量的测算方法。用总取水量反推企业用水总量。当企业用水总量资料不全或不精确时, 用总取水量 (一般企业均安装有取水总表) 加上充分利用水量、企业附属生产用水、企业辅助生产用水, 反推出企业生产用水总量。

(3) 关键指标抽样方法的拟定。将全省各个工业用水行业作为指标测算的调查的对象, 并拟在每个被调查的行业中分层抽样。为取得较详尽、真实的资料, 根据方案设计原则, 拟定如下调查实施方案:

第一, 调查方案的拟定。在全省11个地市中确定21个较有代表性的县 (区) 作为工业用水调查的对象, 在每个县 (区) 中选取样本选N (样本数量的确定) 个工业企业的工业用水进行实地调查。样本的选取:

方法一:每个被选县 (区) 中选取用水量占本地区工业总用水量在70%以上的行业为考察单位。全面调查:在所选取的行业中, 选取各行业企业用水排名在10~20位的规模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在所选取的行业中, 选取各行业企业用水排名在20~100位的规模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判断抽样调查:在所选取的行业中, 选取各行业企业用水排名在100位后的规模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方法二:全面调查:以县 (区) 为单位, 对于每个被选县 (区) 用水总量在5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随机抽样调查:以县 (区) 为单位, 对于每个被选县 (区) 用水总量在10万吨/年以上、50万吨/年以下的规模企业, 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或人为设定尽量分散的随机抽样方法;判断抽样调查:以县 (区) 为单位, 对于每个被选县 (区) 用水总量不足10万吨/年的规模企业,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 再结合判断抽样的方法。

第二, 样本数量的确定。样本比例:样本比例=样本数量÷总企业数, 并随年取水规模的下降而递减 (具体界限尚待确定) ;样本数量:具体到每个被选县 (区) , 根据县 (区) 的工业企业数量按比例锁定样本比例,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采取按行业分布取样企业的原则。层间样本数分的确定, 需要综合考虑抽样比例和总取水规模。

第三, 考虑到调查涉及的面很广, 需调查的内容较多, 时间紧等因素, 调查采用查阅有关资料、问卷调查、行业协会、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对已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以及时发现在调查过程中忽略的问题, 查漏补缺, 对剩余的调查对象进行判断抽样结合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

(4) 方法比较与选择。第一种工业用水总量指标的统计方法责任单位明确, 同时, 抽样层次比较明确, 数据更准确, 能更好地反映各地区以及地区行业的用水特征, 因而更具有说服力, 但难点在于工作量较大。若将工作量分解到各县 (区) , 则操作性较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此种方法只需要收集和整理部分资料, 较为经济便捷。第二种方法的结果应该更接近于实际数据, 可靠性更强, 但更耗费人力和物力。因此, 从可操作性和经济便捷性方面考虑, 推荐方法一。

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工业企业获得每单位工业增加值 (万元) 用于生产过程的新水取用量, 为工业新水取用总量与工业增加值 (万元单位) 的比值, 是反映工业产值用水状况的指标。

(1) 计算公式。 单位:立方米/万元。其中:工业用水量, 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 (包括火电直流冷却) 、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 按新水取用量计, 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关键要测算的指标是工业用水量, 而工业增加值可以根据统计年鉴获得。

(2) 关键指标的测算。工业用水量=新水取用量=工业总用水量-工业重复利用水量。工业总用水量可按照工业万元GDP用水量指标中的总用水量计算;工业重复利用水量可按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标中的重复利用水量计算。

数据采集及误差的分析

1.统计调查误差分析

(1) 设计误差。由于抽样框的编制、样本比例的选取、样本容量的确定和抽样方式的选择等不是绝对完整的, 再加上样本的抽取过程中也不一定是严格地遵循随机性原则, 这样就必定会产生系统性误差。

(2) 系统误差。由于调查者、资料搜集方式和计算公式的选用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过程中出现统计测算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近似性等情况, 进而形成系统性误差。

通过对误差分析可知, 如果要提高调查的精度,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确定合理的样本量。样本量大小的确定是一个平衡问题, 如果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采用大的样本容量, 达到给定研究目标和精度要求的费用就很高。太少的样本则会使结果受变异性的影响。

2.误差处理

实行相关责任部门进行随机抽查的方法, 对所得到的源数据样本进行检查修正。抽查方法:

(1) 样本数量的确定:具体到每个被选县 (区) , 根据县 (区) 的工业企业数量, 按比例锁定样本比例,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采取按行业分布取样企业的原则。层间样本数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抽样比例和总取水规模。对每个县 (区) 的各行业中选取样本, 选N (样本数量的确定:可根据相关调查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总体样本的大小确定样本N的多少) 个工业企业的工业用水进行实地抽查。

(2) 样本确定:对各地区、各行业的规模企业, 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或人为设定尽量分散的随机抽样方法。

基础数据的修正

对于抽查产生的误差, 采用二次平均法 (亦称小值均值法) 进行纠正。将小于抽查平均值的统计值进行二次平均, 以期求得数据值。

浅谈如何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篇10

一、影响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工业领域的领导层多为学历较低的创业者或晋升的经验工人,对企业管理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因而在企业管理中领导最重视且首先想到的是工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而工业统计的重要性往往会被忽视,认为统计工作只是单纯的数字汇报,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企业成就最终体现在销售额和盈利层面。所以设置的统计岗位较少且对统计工作要求较低,同时统计工作人员工作变更频繁、流动性大,新接任的统计工作人员往往没有进行完备的工作交接和培训工作,造成数据统计工作衔接不当。同时统计工作强度高,少量的统计工作人员无法兼顾每一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严重影响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二)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素质及工作能力低下

由于领导层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在选拔统计人员时工作岗位要求低甚至由别的岗位调动或进行兼职统计工作。这种情况下招录的统计人员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统计培训,统计方法、技术掌握较差,对统计概念、指标、计划方法、统计标准等不知道或不理解,在进行工业统计时敷衍了事。例如有时出现对工业生产总值含税计算或不含税计算区别不清,对各种工业数据逻辑关系区分不清等情况。另外,统计人员统计责任意识差、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工作时的懈怠和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企业中普遍存在从管理层到工作层对数据统计工作不重视使得基层统计人员在进行工业统计时出现工作不认真、数据核对不严格、数据统计不细致等情况。更有甚者为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在缴税时进行虚报统计数据偷税漏税或在宣传时夸大产品质量和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

(三)企业原始数据资料不够完整、准确

很多企业在初创时期或是企业早期发展阶段管理方法不够完善,对统计工作重要性意识不强,极大的忽略了基层数据统计工作从而导致早期原始数据资料不够完整或真实性较低。而工业基础原始数据资料对企业今后发展和趋势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当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或制定工业生产目标时需要参考前期工业统计数据,而由于早期原始数据资料的不准确又间接导致了后期统计数据资料质量的低下。

完备准确的原始数据不仅能为之后的数据提供统计基础同时也为之后的数据提供了比对对象。在企业原始数据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企业后续统计的数据就缺乏客观的对比样本,从而导致后续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质疑。

(四)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

企业管理层对统计工作要求不高,基层工作人员统计方法把握不准、统计制度制定不够精确,无法在统计指标、统计单位、计算方法、统计填报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详细说明和准确的规定,导致企业在统计报表时与会计核算时的指标不能对应,遗漏错报等现象。另外基层统计人员对专业统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应用不熟练,在进行统计工作时费时费力且准确性差都造成了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低的现象。同时数据评估方法和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数据不能得到及时的检查。在统计基层工业调查数据时难免存在偏差,这就需要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数据评估和矫正,提高数据的衔接性匹配性。

(五)统计管理部门指导力检查力欠缺

很多企业建立缺乏制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在统计工业数据方面工作没有较强的认识和能力。在统计工业数据时可能出现模棱两可或不知道该如何统计数据、如何处理数据等情况。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就直接将统计的并不完善的工业数据上报给上级部门。而这时就需要当地的统计管理部门发挥指导作用,对企业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指导。但是由于部分统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指导不到位,没能及时有效的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基层数据统计人员进行督促和培训工作把统计错误消灭在统计源头,使得部分统计制度方法不够完善的企业把收集到的质量不高的数据直接上报。

另外,统计工作中数据繁杂极有可能出现各种统计错误或数据不准确的情况。但是由于部分部门没能做到对上报的工业数据及时进行审查指导,及时发现和反馈统计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更没有及时对评估不合格的工业数据进行校正和重新统计,导致质量不高的数据传至大数据库。

二、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统计工作的认识,倡导企业科学规范发展

企业的的领导权和根本决策权在管理层领导,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首先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科学全面的发展必须重视基层工业统计数据,一套完整准确的数据可以揭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漏洞和薄弱之处,及时发现并制定改正才能使得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工业统计数据也能向领导反应企业生产工时耗费、产品销售状况等情况,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销售策略进一步实现利润最大化。

另外,领导决策层必须完善各种统计制度,切实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准严格要求基层工作。只有加强对数据统计工作的重视并完善各种制度,提高统计质量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二)加强基层统计岗位管理,提高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素质能力

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是数据获得的直接力量,也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决定者。首先应增加统计工作岗位数量,统计工作是一项繁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少量的工作人员在缺乏高校统计措施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准确及时统计庞大的各类数据。工作岗位职责细致化也是在岗位设定时需要考虑到的,对各项统计工作细致分类,定岗定员有利于各岗位人员在工作时只需要全神贯注于负责的某部分数据统计而不需要同时兼顾多项数据从而导致分神,使得基层工作人员在统计数据时更加专注本职工作从而提高数据准确性。

其次应提高岗位应征标准招收高素质专业统计人员。统计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涉及各种统计概念、统计方法和计算方法等。接受过统计专业学习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能胜任基层统计工作。在招聘选拔统计岗位人员时,应设置专业学历限制,并设置笔试面试等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和企业认同感、工作态度等方面,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专业统计人员。

最后,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岗位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社会发展迅速统计方法日新月异,及时进行岗位培训使基层统计人员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和统计策略,有利于不断提高岗位工作能力。除工作技术外工作态度也同样对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进行岗位技术培训的同时可以进行员工企业认同感等培训,采用心理学暗示法等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对岗位的热爱,提升工作态度,让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时能够以更加细致认真地态度投入工作。高效率的工作人员将使得统计数据质量大大提升。

(三)完善统计制度加强统计评估

首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和细致的数据库。规范的统计制度和完整的原始数据是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企业应该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学习新的高效的统计方法并建立起一套完备且稳定的数据统计体系,包括数据核算体系及评估体系等。建立起完善的报表体制,进一步加强调差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数据的统计必须以完备的数据系统为依托才能准确的反应数据信息,如果没有科学完备的统计系统那么统计的工业数据可能发生统计紊乱、关系不明确、数据处理方式不当等问题。最终使得原始的统计数据功亏一篑毫无任何意义。同时,应转变统计方式更多的采用智能化的计算机统计方式,利用计算机办公技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网络数据传输等方式将比人工更加高效可行。现阶段统计方法较多,统计技术层出不穷,只有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高效的统计方法制度才能使得统计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应着力加强数据评估机制提高数据的匹配性和衔接性。一方面要运用各种评估措施和工具在统计数据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工作人员统计的工业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合理性的审查工作。严格采用人工审核计算机审核双重审核的方式以及选用合适科学的审核方法。首先人工进行初步审核,对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及逻辑关系等。避免出现大面积漏报或逻辑性错误计算方式错误等。而后利用计算机评估系统对数据内或数据间关系数据逻辑性等问题进行评估,对于出现明显问题的数据样本要再次进行审核评估,同时要求数据统计人员进行原始数据比对,若是在统计阶段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或重新统计,若统计的原始数据没有任何问题则要求相关人员对数据出现的不合常理的地方进行附表解释说明。另一方面,数据评估工作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样本内数据评估,也要进行样本间数据比对。将统计的数据与企业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类样本数据或其他企业的同一类样本数据进行比对,寻找数据间差异较大的部分进行进一步或反复的核对评估,避免统计的数据出现遗漏偏差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四)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干预指导

政府部门在开展数据统计工作时起着指导和监控把关的作用,要做到严格执法,对企业负责。针对部分小企业或初创企业数据统计工作不完备的情况要加大宣传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帮助指导和严格把关。

首先,对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提高公众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认识,提高统计的地位。一方面是工作宣传,将各企业统计工作流程透明化,进行多方面报道,让社会公众更多了解统计工作的同时对企业起到监督作用。在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减少社会对统计数据的非议和猜疑。另一方面是法制宣传,要大力宣传《统计法》的相关法律条文,提高企业法律意识杜绝统计工作中的瞒报漏报现象。同时对违规企业和违法事件进行曝光,对企业起到警示作用,防微杜渐。

其次,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格把控统计数据质量。对企业统计上来的工业基础数据按照法律规定严格筛查。对一些弄虚作假、瞒报虚报数据的企业要依法严惩,进行整改并后期持续监督。对那些由于工作方法不完善或工作疏漏造成数据质量低下的企业要及时教育,必要时候要提供一定的技术帮助和制度扶持,帮助企业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同时,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多部门沟通渠道。综合分析市场、经济趋势等影响因素对统计数据的影响,加强与电力、税务、经济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工作,做到数据监测科学化。发现异常情况要进行多方面反复分析评估,查明异常原因。对不合理数据及时进行科学校正,必要时可通知企业进行数据二次统计,进一步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希利.浅谈如何提高同业统计数据质量[J].经营管理者,2014

[2]张世平.如何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J].统计与咨询,2000

上一篇:定位复归与路径选择下一篇:数据流分类算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