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章程的价值

2024-05-08

公司章程的价值(精选十篇)

公司章程的价值 篇1

1 公司章程基本概要

(1) 公司章程的定义

公司章程是指由公司股东或发起人共同制定并对公司、股东、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 反映全体股东共同意思表示的基本法律文件。[1]

公司章程是公司发起人在不违反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 根据自已公司的特殊性遵循意思自治的原则制定的。所以其对公司内部成员是有约束力的, 由于公司章程是充分体现股东的自由意志, 因而在实践中, 股东更愿意去遵循自已制定的规则。特别是在人合性比较强的有限责任公司中, 公司章程作为公司的纲领性文件, 各个股东在自觉遵守的情况下, 有利于公司的稳定性, 减少公司内部纠纷, 从而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

(2) 公司章程的特征

公司章程作为公司的基本法律文件,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自治性。各个公司只要在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 订立与本公司相适应的运行规则。而合同的相对方则是共同订立公司章程的各个股东。所以在订立公司章程的过程中, 也要符合合同生效的要件。即主体资格要适格、意思表示要真实、内容要合法。二是法定性。公司章程订立的目的主要是使公司成立, 随后公司便能获得相应的权能, 从而从事与其权能相适应的法律行为。公司章程的主要内容和修改程序, 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强制性规定。三是公示性。虽然公司章程主要是为了约束公司内部人员的, 但是其仍然有对外效力。公司章程不仅要向公司的股东、高管人员、债权人公开, 还要向社会上的第三人和政府主管机关公开。所以公司章程的修改必须登记变更, 否则不发生对外效力。

2 公司章程的内部价值

(1) 公司层面:公司人格独立的基础

公司章程是公司独立人格的标志, 而是否具备独立人格是公司是否承担责任的重要判定标准。依据现代公司成立的条件--既要有人的要件, 又要有物的要件, 还要有行为的要件。即要有一定的股东或发起人, 组建公司所需的资本以及公司章程的订立。然而, 一旦公司章程的设立即标志着公司的成立。由此, 可以看出, 发起人协议的效力期限为公司设立到公司成立前。公司章程的效力时间则是在公司成立后到公司解散前。若在公司设立过程中股东间发生纠纷, 则根据发起人协议按合同的违约责任进行外理;若是股东间的纠纷发生在公司成立后, 则运用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解决。虽然, 公司章程是约束、公司、高管人员的内部协议, 但是公司章程还具有一定的公开性, 第三人是能够知道公司章程的内容, 从而在进行投资时可以进行利益风险的权衡。所以, 公司章程同时也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 当公司的个别股东滥用股东权利而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时, 公司可以运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而不承担责任, 责任由滥用股东权利的直接股东承担。或者公司先对外承担责任后, 再向有责任的股东进行追偿。

(2) 股东层面:股东意思自治的载体

公司章程是股东或发起人根据意思自治共同制定的产物, 而公司章程作为一种约束公司、股东内部的一种行为规范, 不是由国家而是由公司依法自行制定的。对于具有人合因素较强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无限公司而言, 公司章程的自治性更强。制定章程的股东们只要在不违反公司法强制规定的情况下, 可以约定公司内部的具体管理模式来平衡各股东之间的利益。所以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创立大会上通过的章程还必须对小股东提供一定的倾斜保护, 从而扼制大股东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侵害小股东的利益。目前, 公司中实行的累计投票制制度, 就充分体现了股东意思自治的意思表示。一方面增加了小股东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小股东弱小地位的局面。[2]

在股权转让限制规定中, 为了防止大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因而在公司章程中可以规定在做出重大事项时, 必须通过半数股东的投票, 而不是就股份的份额投票, 从而平衡大小股东间的利益。公司章程在充分体现股东意思自治情况下, 同时也起了保障股东权利的作用, 因此, 也可称之为"股东的权利屏障"。

(3) 管理人层面:公司管理者的"独立宣言书"

在现代公司中, 存在着"三权分立"的局面, 即公司的发起人、公司的实际控者与公司本身是三个相对分离的利益主体。虽然从宏观上看, 公司、股东、高管三者之间有着一致的利益, 但是在实践中, 当他们三者在独立行使各自权利的时候, 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得不与其他利益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3]

所以在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下, 董事的独立性难免会受到侵害。然而, 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 公司章程成为平衡和维持股东、公司及公司高管间利益的工具。同时, 公司章程也是实现公司独立法律人格的根本依据, 章程通常会就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其职权作出规定。因此,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严格依照公司章程规定行使职权。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 虽然公司的所有者是股东, 但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则是董事、经理等公司的高管人员。因而导致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严重分化, 从而使得公司权力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谋求公司经营的合理化与效率化, 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即董事的权利不断扩张, 相反股东权力刚逐渐缩小。

这就意味着公司的管理人的独立性, 行使职权的时候不受大股东的限制, 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就体现了其独立性, 独立董事区别于内部董事或者执行董事, 其不担任公司除董事以外的任何职务, 保持中立性从而客观判断一切关系的特定董事。因而, 可以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控股股东滥用权利、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改善。

3 公司章程的外部价值

公司章程虽然表面上看只是约束公司、股东及公司管理人员的内部协定, 对以上人员发生对内效力。但是, 公司章程记载事项一经登记, 还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对于这种对抗力应作必要限制--限定于非善意的第三人, 对于善意第三人则不具有对抗效力。公司章程因为有公示性的功能, 必然对公司的交易相对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公司章程的外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 公司章程的公开有利于保护股东所固有的知悉权, 主要是便于股东行使知情权, 行使法律赋予的对公司的监督权;第二, 对于公司债权人而言, 可以通过对公司章程的变更及变化。充分行使对公司的债权, 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 商人本身具有自控风险的能力, 因此,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 必然会对交易相对人的各种交易条件及资力, 例如有无资力及信用如何。然而, 在此资讯搜寻的过程中, 相对人必须付出代价, 公司将公司章程加以登记公示可减轻交易相对人之资讯搜寻成本。同时, 便于公众了解公司, 为其是否进行投资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第四, 便于国家对整个市场主体的宏观监管, 以作出适时的宏观政策,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健, 王建文.公司法[M].法律出版社, 2011, 195.

[2]乔瑞龙.浅析公司章程自治与小股东权利的保护[J].法学研究, 2013 (9) .

公司章程的约定 篇2

法定代表人

1法律规定

公司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

2实务分析

按照公司法设定的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是公司经营层面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长是董事会的组织者、代表人;

总经理(公司法的用语是“经理”,民众的习惯用语为“总经理”,本文使用“总经理”一语,取公司法“经理”之意)是公司经营的组织实施者、执行者。

法定代表人是依法对外代表公司的人,其法律意义上的言、行,均可被视为公司的言行。

这个公司的代表者由谁担当,是公司决策层的代表人董事长,还是执行层的掌舵者总经理,是个让立法者很纠结的事情,最终公司法决定将选择权交给股东。

从实务角度分析,法定代表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印章使用、文件签署控制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对外代表公司开展业务。

股东在决定法定代表人的选任时,一般要权衡以下因素:

信任与制衡

从权力位阶上看,董事长高于总经理,当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赋予董事长时,董事长的实际权力大增;

当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赋予总经理时,由于公司的经营由总经理组织实施,同时又能对外代表公司,故总经理的实际权力大幅膨胀,且存在架空董事会、董事长的可能。

如何在董事长、总经理身上分配公司经营管理的掌控权,需股东综合考量。

公司控制权之争

对公司运营的参与、控制程度,是每个股东十分重视也应该重视的问题。

从实务角度看,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因素有:公司法定代表人,董、监、高的构成,公司及法定代表人印章管理,财务资料的掌控等等。

其中,法定代表人及印章对控制权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一方股东提名董事长人选,另一方股东推荐总经理人选时,法定代表人由谁担任,财务负责人由谁提名,对公司控制力将直接产生重大影响。

董事长、总经理的身份特征

当董事长为股东推选,总经理为社会招聘的职业经理人时,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宜由总经理担任。

当董事长、总经理一方不符合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条件时(例如被工商局列入禁止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黑名单),只能由另一方担任。

3操作建议

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总经理担任,落实到职位层面,不落实到自然人,以免人员变动导致公司章程的修订。

对外投资、对外担保

1法律规定

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

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2实务分析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对外担保,可能使公司因承担或然债务而遭受重大损失。

此两类行为,为还是不为,公司法将其交由股东自行决定,但要求在公司章程中明确下来。

明确的内容包括:是股东们自行决策,还是授权董事会决策;投资或担保的单笔以及总额额度限制等问题。

考虑到投资或担保均可能对股东权益造成重大影响,故一般由股东自行决定比较稳妥,即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

当股东对董事会足够信任时,可考虑授权董事会决策。

此外,担保决策自治权仅限于对外担保。当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时,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且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

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3操作建议

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的决策可在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职权,或者董事会职权部分阐释;也可以单独成条,专项表述。

从清晰明了角度出发,笔者习惯于独立成条、专项表述,甚至可以与其他核心关切的问题组成专章进行约定。

无论何种形式,均应对决策机构、投资限额等内容界定清楚。

股东出资时间

1法律规定

公司法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股东的出资时间应在公司章程中载明。

2实务分析

采用实缴资本制时,公司设立时股东即应缴足全部注册资本。

后来采用实缴资本与认缴资本相结合的折中态度,公司设立时应出资到位的金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且为后续注册资本的到位时间规定了2年或5年的最长期限。

目前,除有特殊限制的主体外,彻底采取认缴资本制。股东的认缴出资额、出资时间,完全由股东自行约定并在章程中载明。

股东按约定时间足额完成出资即可。当约定的出资时间到期,但股东认为需要延期的,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的方式调整出资时间。

此外,公司章程约定出资时间还有两层实务价值:

一是到期股东负有向公司缴足当期出资的义务,当该项义务未完成时,公司的债权人可向股东要求履行出资义务,用于偿还公司债务;

二是未履行当期出资义务的股东,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3操作建议

对于银行、保险、金融、基金、投资等特殊类别的公司,仍有注册资本额度及缴付时间的限制,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再汇总介绍。

实务中,遇到特殊类别公司的注册,应先梳理、研究行业监管的法律及政策要求。

对普通公司,公司法充分放权,但笔者仍建议股东根据项目的发展规划、资金使用计划、股东自身的资金筹划等因素,设定合理、可行的认缴出资额度及实际出资时间。

红利分配、增资认缴

1法律规定

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

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2实务分析

股东在背景、能力、资源、诉求等方面均会有所差异,有的股东并不看重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愿意从治理结构上让渡一部分权力,但同时希望在红利分配上做适当倾斜。

对此,公司法给出了一个一般规则,即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

但同时充分尊重股东意思自治,允许股东以约定方式改变红利的分配规则,改变后的分配比例、方式没有任何限制,完全由股东商定。

从实务角度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有限责任公司可将红利部分或全部优先向一部分股东分配;

可以在不同的股东之间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可以约定优先满足部分股东固定比例的收益要求,剩余部分再由全体股东分配……等等,公司法无特别限制。

2)红利分配可由股东自行约定的前提是:

公司盈利,有可分配利润。当公司亏损时,不做分配;当公司微利,无法满足部分股东固定比例收益要求时,仅能以可分配利润向该部分股东分配,非红利部分的资产不得随意分配。

3)“优先股”问题。

实务中,有的企业会要求按“优先股”概念设计股权结构,即部分股权持有人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利润和剩余财产,但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等权利受到限制。

实际上,我国公司法并未明确设计优先股制度,目前国务院层面也仅在开展优先股的试点工作,且限于特定的股份有限公司。

但就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公司法允许股东对股东会议事规则自行约定,允许公司红利分配由股东约定,利用这种制度放权,已经可以在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由股东自行设计“优先股”制度了。

关于增资认缴,一般原则是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增资。股东可以通过约定的方式改变此项原则。

3操作建议

对红利分配、增资认缴的约定,公司法并未要求必须在公司章程中体现。

实务中,可以在公司章程中约定,也可以由全体股东以其他方式约定。

但是,考虑到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执法水准以及对法律理解的差异,稳妥起见,笔者建议一并在公司章程中约定清楚,可以节省众多不必要的解释、沟通工作。

股权转让的条件

1法律规定

公司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实务分析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强的人合性特征,股东间的彼此了解、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基于此,当股东间转让股权时,因不会引入新的股东,故无需其他股东同意;

当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因会引入新的“陌生”股东,故赋予其他股东优先受让以排除“陌生”股东进入的权利,但同时又设定此类优先受让应是“同等条件下”的,以防止转让人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

公司法在设定了一系列的用心良苦的转让规则之后,笔锋一转,允许股东不按公司法设定的转让规则处理,而由股东约定新的转让规则并在公司章程中载明。

这意味着,只要股东对股权转让规则在章程中有了明确约定,即可按约定方式转让。

根据实际需要,股东的约定可能使转让更加简化,甚至简化到无需征得同意、无需通知;也可能使转让变得更加复杂,甚至限制部分股东的转让股权。

无论怎样,这种允许股东以事先约定的规则转让股权的做法,都具有重要的实务意义。

3操作建议

实务中,对该问题应充分重视,并应向股东重点提示。股东确有特殊需求,如希望能够灵活退出,或者希望限制某些技术股东退出,则应在公司章程中载明。

股东会职权、召集程序、表决权、议事方式、表决程序

1法律规定

股东会职权:公司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公司章程可对股东会的其他职权进行规定。

股东会召集程序:公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前通知全体股东;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者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

股东表决权:公司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公司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2实务分析

公司法规定了十项必须由股东会行使的职权;规定了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除此之外,在股东会职权的增设、股东会召集程序、股东表决权、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等方面均充分允许股东自行约定并在章程中载明。

这一系列充分放权的重要实务意义不限于:

1)股东会的内部治理绝大多数内容均可由股东自行决定。股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各自的利益诉求。

2)财务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经营有更大的影响力。财务投资者不以控股为目的,一般持有公司小比例股权。

通过增设股东会职权、设计合理的表决权制度(例如特别事项的一票否决权),可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表决甚至否决,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3)使股东让渡部分经营决策权以换取其他方面的优惠成为可能,股权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化设计有了制度空间,例如前文提到的“优先股”之事。

3操作建议

公司法尊重股东自治,但不意味着自治内容越多越好。从思维习惯看,公司法规定的规则是被普遍认知、接受的,股东大幅调整时,容易因不符合思维惯性而被忽略掉,造成“违规”。

因此,除非确有必要,尽量少做调整;但如果做了调整,则建议对调整部分重点标注或单独编撰成文,以提示使用者、执行者。

此外,近几年PE(私募股权基金)队伍逐渐壮大,很多PE机构喜欢将国外的“投资条款清单”照搬进国内使用。

这种舶来的投资条款喜欢对被投资公司进行“无微不至”的各类限制,而此种限制往往要在股东会职权、股东表决权中落实。

以笔者的经验,如此众多的限制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的管理风格,容易造成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及其股东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制约企业适度灵活、高效快速的成长。

因此建议在增加股东会职权时,限制性条款的设置应慎重,在兼顾风险控制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运营的灵活度、便利性需要。

董事的任期,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

1法律规定

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五条之规定,非职工代表之董事由股东会选举或更换;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公司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由公司章程规定。

2实务分析

董事的任期可由公司章程规定,每届最长不得超过3年,但董事可连选连任。

董事长、副董事长的选举由公司章程规定,可规定由全体董事选举产生,也可约定由股东会选定,甚至还可以规定由某个或某些股东推选的人员担任。

同时,副董市长职位可设可不设,可以设1人也可设多人。

实务中,对董事长、副董事长的选任,往往体现了股东之间的公司控制权之争。

副董事长职位可能成为摆设,也可能通过制度设计使2-3名副董事长对董事长形成有效制约,还有可能由副董事长联合其他董事架空董事长。

3操作建议

论公司章程的对外效力 篇3

关键词:公司章程;对外效力;信息成本;信赖利益

一、对我国公司第16条性质的解析

在关于公司法对外效力的确认时,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公司法第16条的适用,国内学者对违反公司法第16条第2款而签订的担保合同是否无效而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从公司法第16条的内容可以看出,本条的内容主要是对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规范。在学界中,有部分学者对16条的内涵从文义上进行了解释,一般而言,如果在法条中使用了“不得”、“必须”、“应当”等字样,则属于是强制性的规定,违反其相关规定的直接后果是合同的无效。在我国合同法第16条第1款中的法律规范中,并没有“不得”、“必须”、“应当”等词汇的出现,因而就判定第16条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违反其后果并没有导致合同的无效。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法律规范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就判定它是强制性规范还是任意性规范,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笔者认为公司法第16条为强制性规范,理由如下:首先,关于公司法中的担保条款,无论其是人保还是物保,其本身就具有强制性的效力,因而违反有关担保的条款均为无效。其次,从立法目的来看,公司法第16条既是为了保护公司财产安全和股东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制止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盲目为他人担保的现象,所以此法条的出现既是为了保护公司内部股东的利益,也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考量。

二、公司章程对外效力的价值判断

(一)减少信息成本。 在当代的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

社会里,在法律的王国中,几乎每一项制度的设计离不开对信息成本的考虑,必须从宏观上考虑成本和效率的问题。比如说人们设立专利保护和商标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知识产权、激发创造力的产生,从而减少整个社会花在科技创新与文本创作上的成本。就拿驰名商标的例子来说,一项产品若是能够拥有一项很不错的在消费者心中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驰名商标,那么消费者在挑选同类商品时,就能毫不费力地将拥有驰名商标的产品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在此同时,也在向其他从未接触过此类商品的消費者传达了其在质量或者服务方面比较优良的信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整体来说这种成本要比以往的单纯的广告效应要低廉很多。在公司法的制度设计领域,也同样是这个道理,通过公示公司章程,从而使得公司的基本信息被公司的外部人所知晓,并且对章程的合理信赖利益予以保护,才能使得公司的外部交易人在与公司进行交易时,能够放心的去交易,充分尊重与相信商法中的“外观主义”,及时章程记载的情况与真实的情况不符,交易行为也能收到法律的保护。

(二)有利于对公司负责人进行监管。公司章程一旦对外公示,公司的负责人及其相关的经营者的代表进行的投资担保公司筹资等方面有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公司章程具有对外效力,那么与 公司交易的 外部第三人,就会对公司负责人及其相关的经营者的担保权限和借贷权限有了详细的认知,那么外部第三人可以对公司负责人及其相关经营者的行为进行越权与否、合法与否的监督。

(三)保护交易安全。从前面所论述的两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章程对外公示后,一旦产生了法律效力,可以从公司角度和外部交易人角度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也可以对公司负责人及其经营者产生监管的效力。在市场交易中,如果多数主体都能尽到相应的审查和注意的义务,是能够提高交易效率,增强交易安全的。

总结:在当今公司治理越来越朝着科学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而公司章程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效依据,完善公司章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前面的论述,赋予公司章程以对外效力有利减少信息成本、有利于对公司负责人进行监管、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基于以上的价值判断,应该承认公司章程的对外效力。第三人的审查义务要分章程的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总之,赋予公司章程对外效力作为一种理论上的臆想,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与判断。

参考文献:

[1] 钱玉林:《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意义》,《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大学章程价值探析 篇4

探讨大学章程的价值, 首先需要明确价值的概念内涵。在学术界, 学者们对价值研究探讨较多, 但是目前没有形成被学术界普通认可的统一的学说。学者王延明等认为 “价值”是指客体对相应主体需求的满足, 对于大学章程来讲, 它的主体是大学本身, 而大学章程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给大学提供 “软法”依据, 同时规范大学的运行[1]。

一、大学章程的法律价值

( 一) 大学章程对高等教育法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制具体化。《高等教育法》第39 条规定,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这些都必须通过大学章程加以确定。

1、党委领导。大学作为行政机构,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明确党委和校长的职权, 党委在总体上把握大政方针, 使大学的办学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在办校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大学章程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党委在大学中的地位和责任, 以这种规范性的文件规定着党委的职责和权利, 使各个机构各司其职, 共同努力。

2、校长管理。在 《教育法》 和 《高等教育法》 中规定, 校长是大学的法定代表人, 是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负责具体事务, 而宏观的事务和人事决策掌握在党委手里。行政管理是对学校主要学术活动进行组织、支持、协调和服务, 要避免行政管理者权利过度, 就需要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两者之间尽量达到平衡, 促进大学的有序、稳定运行。

( 二) 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自主管理的法律基础。《教育法》明确了学校的基本权利是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大学章程使大学实行内部治理和自我管理有了依据; 也避免了大学在运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大学运行有章可循。学校章程中关于学校定位的规定, 关于内部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 如学校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权利与职责等) 的规定, 关于学校和举办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等对自主管理有一定的限制, 大学在这种限定的范围内自主管理[2]。

二、大学章程的文化价值。

( 一) 大学章程宣扬大学理念。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在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大学的本质问题的理性认识[3]。刘宝存指出大学理念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大学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实践, 就会铸就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大学章程以文本的形式明确的规定大学的办学理念, 大学以这种理念为导向, 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把这种理念变成一种自觉, 使一种大学理念能在某所大学校园中存在并蓬勃发展, 最后形成一种校园文化。

( 二) 大学章程维护学术自由。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 《大学的理念》中强调: 大学能够得以正常发展的首要原则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自中世纪西方大学产生以来, 大学的自由总是有相关的保障, 在中世纪时, 由 “特许状”发挥的保障作用, 后来以大学章程来取代 “特许状”的地位, 以大学章程保障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4]。如果能在大学章程中能确立学术自由的地位, 则在大学运行中形成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就相对容易了。

三、大学章程的制度价值

大学章程是一种对大学各方面的规范性制度, 具有制度的特征。大学章程在大学制度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地位相当于大学的“宪法”。而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是具有鞭策性和激励性; 三是具有程序性和规范性。大学章程作为一种大学制度, 有很大的价值。 ( 一) 大学章程指导和约束着大学的运行。制度对大学的工作内容以及如何开展工作作出明确规定, 因此相关人员在制度的指引下, 尽职尽责[5]。 ( 二) 大学章程为高校发展提供完整的制度体系。大学章程在形式上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做了制度安排和规定, 而且在内容上也给出了具体的要求[6]。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进一步推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 年) 》实施, 推进依法治校, 2012年教育部制定和印发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在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的形势下, 各高校应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 以章程建设为核心, 切实推进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着力规范学校的内部治理机构和权力运行规则, 让章程实现法律、文化和制度的价值, 成为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延明, 李杨, 邹晓红.大学章程的价值——从法律、文化、制度价值视角进行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 :173.

[2]陈运超.大学章程的价值与实现[J].复旦教育论坛, 2012 (10) :22.

[3]季凌燕, 陆俊杰.大学章程的历史生长逻辑与价值预期[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7) :41

[4]郑兴, 张艳.大学章程功用与价值意义探赜[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4 (12) :137.

[5]龚隽.高等院校规章的法律效力分析——兼谈大学章程的价值[J].政治与法律, 2004 (6) :45.

浅谈公司章程与公司法 篇5

关键词:公司法;公司章程;关系;研究

公司法所体现的是商法二元性,即公、私法的相互结合,主要的突出体现在强制性、任意性两种规范的同时存在。公司章程表现在立法对其必要记载事项的规定。公司章程不能借口否定法律强行性规范以及公序良俗,应当体现股东的意志。公司法确立一般原则,对所有公司均适用,因不同公司的独特性,要求用章程来细化公司法的原则或规则,使之更加的具体。公司法是一般性法律规范,其体现在各类公司章程之中;公司章程作为个性的特殊规范,决不是公司法的规则简单重复,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公司法的强制适用性

对于公司法而言,其作为各类公司章程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法律参考和依据,若公司法为强制适用规范,则章程规定则与之不同,因为章程内容与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抵触时,公司章程无效,即公司法具有强制适用性。公司法的强制性是丝毫不允许自治,也不允许当事人对公司法中的规范排除适用。比如,公司机关在建立组织、制度时,均应当严格按照公司法律规范和要求进行,而不是公司章程臆断,否则章程中的条款和规定无效。

2公司章程之于公司法的作用

第一,章程是公司法的补充。实践中,对于公司法中没有做出的规定,需要公司章程对其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应当基于整个国家法律秩序视角考虑,对公司章程中的具体规定进行全面审视,要求公司章程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而且与国家现行的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等,不能相互抵触,否则一律无效。通过章程对公司法的补充,可以有效弥补公司法的不周延性。对于成文法国家而言,法律条文中必须做出规定,否则实践中将无法可依;然而,但立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预见局限性,所以立法中难免会出现空白、漏洞。比如,通过列举方式做出的相关规定事项,公司董事会、股东会以及监事会的职权,简单地靠列举方式做出规定是不可能全面的,只能采用兜底性条款对法律的不周延性弥补。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文件,可有效体现出公司特点和发展需要,所以通过章程对公司法进行补充,可行又有效。当法律冲突问题发生时,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所以公司章程只具有准法律性质,地位不及法律;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与普遍法律规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章程规定在法律秩序许可范围内进行,公司发起人以及股东等,可自主制定章程,无论其内容是否在法律中有所规定,均可使用。公司章程不得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内容发生冲突或相抵触,也不能与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相违背。对于公司章程而言,應当严格遵守基本法律原则,比如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等,因其只有在不违反现行强行法以及公序良俗的基础上,才能适用。

第二,章程是公司法的细化。对于公司法的细化与补充而言,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于具体的某事而言,前者若对公司法规定的细化符合法律之规定,则在适用过程中仅需对公司章程规定考虑即可,这主要是基于公司章程已吸收了公司法中的该项规定;如果对公司法进行补充,则需合乎法律规定,综合考虑公司法与章程,才能了解所遵守的相关规定。对于公司章程而言,其通过对公司法的具体化,可强化公司法的可操作性、具体性。在一些具体的事项上,虽然法律做出了一定的规定和要求,但仅为框架性的规定,或者只对其上下限做出了一定的规定而已,具体则由章程细化。对于已经有过规定的法律而言,公司章程是否可再进行特别规定这一问题,应当区分原则规范、许可适用规范。如果公司法规范是原则规范,那么章程中需进行具体化规定。虽然二者之间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章程依然是有效的。在该种情况下,章程条款可有效地完善制度。对于某项事项仅有法律是不够的,其作用有限,甚至在适用上捉襟见肘。对于法律规定的权益而言,因没有进一步明示实施方法和方式,而难以有效的落实,法律效力难以实现。所以通过公司章程,细化具体实施方法、条件和步骤非常有必要。对于许可适用规范而言,主要是指赋予公司参与人选择适用规范权利与否的权利,仅在可能受其影响的人选择适用法律时才起管辖作用。对于公司法律规范而言,其在授权公司、或者公司内部人员权利的时候,除公司法律规范对权利的行使、实施进行明确的法定限制,还允许章程对权利的行使以及实现,附加限制性的条件,此次来有效适应有限责任公司或者家族有限公司的特殊管理要求。

3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公司法对公司规定的权利是其所普遍享有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任何公司均可自动享有的权利,而且公司法与公司章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实践中,即便是公司内部章程没有规定上述权利,公司也可以依法享有这些权利,而且在此期间公司所从事的活动和上述权利行为均是有效的,而非越权无效;公司法与公司章程内容之间的不同,并不影响公司章程条款的适用效力。

参考文献:

[1]李杰.论公司章程与公司法的关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4(3):13-15.

[2]孙玮蔓.公司章程自由与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的协调[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4):29-31.

[3]张静.公司章程和公司法研究[J].中国外资,2014(12):395-396.

[4]吴飞飞.公司章程“排除”公司法:立法表达与司法检视[J].北方法学,2014(4):154-160.

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问题 篇6

公司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公司法》的颁布至今已走过了20个年头, 在这20年间,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 从政府干预经济色彩浓重逐渐转变为强调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发挥自主功能。由此, 《公司法》亦经历了数次修改, 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 公司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其自治功能也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问题。

公司章程作为规定公司组织运营的规范性文件, 是公司的“宪章”, 一部完善的公司章程对于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治功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实践中, 公司章程总是不为人所重视, 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成立公司所需要的一个形式要件, 草草制定、“束之高阁”, 正因如此, 在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公司章程的效力存在瑕疵, 导致公司章程的整体或部分无效。本文拟通过在走访调研中获取的相关案例结合有关理论, 探讨有关公司章程效力存在瑕疵的情形、后果及其救济途径。

2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情形

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是指公司章程因欠缺法律规定的要件, 或者违背程序上的要求而导致公司章程全部或部分无效、可撤销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 1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主体不适格

公司章程由股东 (发起人) 达成合意而制定, 因而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范畴, 法定程序上要求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的主体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能够明白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所包含的内在含义, 并能够接受因该事项而产生的法律约束力,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主体因欠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必备要件, 将会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 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中的一般规定。

大陆法系中也有国家将其直接规定在《公司法》中, 比如说《法国民法典》第1108条和《法国公司法》中的规定, 公司章程被界定为一种契约, 正如一般民事主体在缔结契约时需要具备缔约能力一样, 公司股东在缔结公司契约时亦应具有缔约能力, 否则不得缔结有效的公司章程[1]。

如果某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基于特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成为公司继受股东时, 必将导致公司章程的修改, 此时公司章程的修改是否会引起章程效力的瑕疵问题呢? 以下一案例可供研讨。

案例概述: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于2000年3月经工商注册登记设立, 该公司初始股东为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胡某, 其中胡某持股70% 。2002年10月, 胡某因病去世, 生前胡某未留有遗嘱, 也未有遗赠抚养协议, 故胡某遗产适用法定继承, 其法定继承人为其母亲郑某、妻张某、胡某与张某的未成年婚生女胡某春以及胡某与前妻育有的未成年之子胡某飞。2003年, 张某与胡某春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 要求继承胡某的遗产, 该遗产范围包括胡某在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70% 股权。因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章程没有对自然人股东死亡后的股权继承作出规定, 胡某法定继承的事实发生在2002年10月, 现行《公司法》第七十六条尽管对自然人股东死亡后股东资格的继承作出了规定, 但现行《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第二条规定: “因公司法实施前有关民事行为或者事件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 如当时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时, 可参照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该司法解释的规定适用了现行《公司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 而依据现行《公司法》的规定, 基于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章程没有对自然人股东的股权继承作出规定, 为此判决: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股东胡某的股东资格由张某、胡某春、郑某、胡某飞继承。判决生效后,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基于生效判决而变更了原有股东结构, 因股东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公司章程按照法定程序作出了相应的修改。

通过此案例可见, 尽管未成年人基于特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成为公司股东, 但是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 其法定监护人可以代为行使法定的相关权利, 同时履行法定的相关义务。因此, 当公司章程法定的制定或修改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 只要其法定监护人代为行使法定的相关权利, 同时履行法定的相关义务, 制定或修改的公司章程, 其效力并不一定存在瑕疵。如若其法定监护人以外的相关行为人代为行使或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直接行使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 必将导致公司章程产生效力上的瑕疵。

有学者认为, 股东形态瑕疵及股东国籍瑕疵也是导致公司章程产生效力瑕疵的原因。但笔者却认为, 股东形态及股东国籍的瑕疵, 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直接导致公司设立的不合法性, 而不是简单的公司章程效力瑕疵问题。如: 我国有关组织法明确规定公务员、检察官、法官等不得作为股东从事对外投资行为, 而党政机关、军队等根本就不允许从事任何经商活动, 因此他们作为特殊的股东形态从事经营活动, 将不被我国法律所接受。

2. 2 公司章程制定或修改主体意思表示不真实

公司章程的制定, 其契约性十分明显, 因而公司章程是公司股东 (发起人) 意思表示的集中体现。意思表示真实为我国法律所要求, 如若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公司章程的制定过程中意思表示不真实, 必将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产生瑕疵。

意思表示不真实, 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主要有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而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以上三种情况下所实施的行为均为无效。但我国《合同法》却又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的, 该合同无效, 此外, 则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如乘人之危的, 行为无效。

我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必须通过股东会决议, 股东有权对股东会决议提出无效或可撤销之诉。公司股东 (发起人) 基于欺诈、胁迫的手段而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 只要该行为不损害到国家利益, 股东有权以股东会决议违法为由, 向法院提起撤销股东会决议之诉, 进而纠正公司章程中的效力瑕疵问题。

意思表示不真实最为典型的就是由于受了欺诈、胁迫而为之, 这对意思自治原则构成了破坏。

公司章程因其契约性而要求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反映其真实的意思表示, 但是, 我国对某些公司章程的制定, 其内容还是有强制性的规范要求, 如: 中国证监会就多次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制定和修改其公司章程, 且仅允许其做文字和顺序上的修改, 如果修改了实质内容, 则中国证监会将不予受理该上市公司有关报批事项的申请。

2. 3 公司章程内容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公司章程虽是公司内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 是公司股东 (发起人) 意思表示的真实体现, 但是, 公司章程的制定仍需遵照国家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要求, 公司股东 (发起人) 不能以依据公司自治权为由制定出与国家强制性法律规范相违背的公司章程, 违背国家强制性法律规范规定而制定的所谓公司章程, 其法律后果将直接导致已制定的公司章程, 其效力的全部或部分无效。

导致公司章程全部无效的事由包括已设立的公司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危及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 或者公司的组织形式超越法律规定等事项, 但是该种情况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现中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为, 公司章程的制定依附于公司的设立, 而我国任何公司的设立必须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 该等审核包括对公司章程的合法性及有效性的初步审核。

对于公司章程的部分条款无效主要起因于: 公司的名称、股东权利义务的约定、公司经营管理制度的设定、公司的解散、清算等条款违反国家禁止性规定的情形。公司章程的部分条款无效, 其结果只是导致该等条款自身的无效, 并不影响公司章程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关于公司章程内容的强制性规定, 在我国《公司法》上, 主要体现在有关公司章程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的规定方面。

虽然在理论界有关于《公司法》强制性规定的种种诟病[2], 认为《公司法》的强制性规范使公司的自由性降低, 降低了公司的效率, 加大了公司的成本。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公司法》修订的趋势是给予公司更多的自主权, 在现阶段, 任何与《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相冲突的公司章程都是确定无效的。

2. 4 公司章程欠缺必要的记载事项

公司章程的记载事项分为: 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以及任意记载事项。其中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由法律规定, 在公司章程中必须记载的内容; 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法律授权公司章程可以规定某些事项, 但公司章程是否记载该类内容, 由公司章程的制定者自行决定; 任意记载事项是指法律没有规定, 但是公司制定者认为有必要在公司章程中予以记载的内容[3]。

我国《公司法》第25条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必须记载的事项有: 1公司名称和住所; 2公司经营范围;3公司注册资本; 4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 5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 6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7公司法定代表人; 8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我国《公司法》第82条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必须记载的事项有: 1公司名称和住所; 2公司经营范围;3公司设立方式; 4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 5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 6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 7公司法定代表人; 8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 9公司利润分配办法; 10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瑏瑡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 瑏瑢股东大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虽然是由《公司法》明确规定的, 但是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中的部分内容, 其本身在法律上也有很多的强制性要求。如: 关于公司的名称, 其字号不得与已有公司的字号相同或类同, 不得与他人已经合法取得的商标名称一致; 关于公司住所, 法律上强调公司经营地与注册地的一致性; 公司组织形式的确定, 不同类型的公司, 法律上同样有不同的要求, 等等。因此, 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制定公司章程中涉及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时, 不仅要按照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记载全部内容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 而且绝对必要记载的事项还要符合其他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规定。

公司章程中没有记载法律规定的必要事项或没有完全记载法律规定的必要事项,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产生瑕疵, 该等瑕疵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针对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及任意记载事项, 只有其条款与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 该等条款的效力才会被确认为无效或可撤销, 但该等条款效力的瑕疵并不影响公司章程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公司章程中只记载了绝对必要记载事项而未记载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以及任意记载事项, 则并不必然导致公司章程的无效性, 公司股东 (发起人) 针对该两项记载事项有是否记载的决定权。

2. 5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未经法定程序

制定公司章程是要式的法律行为, 我国《公司法》规定, 初始设立的公司, 股东应履行在制定的公司章程上签名或盖章这一必须的程序, 然后由公司将章程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备案。而公司章程的修改, 我国《公司法》也规定需要经过有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同意才能够通过, 公司章程修改后, 公司也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备案。如果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违反了公司法的强制性程序规范要求, 其结果必将导致已制定的公司章程效力归予无效或者已修改的公司章程条款效力归予无效或可撤销。

3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后果

关于公司章程因效力瑕疵而引申的后果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商讨, 一方面是公司章程因效力瑕疵而引发的章程有效性问题, 另一方面是公司章程因效力瑕疵问题而引发的相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问题。

3. 1 公司章程的有效性

公司章程存在效力瑕疵将导致公司章程效力的整体或部分无效, 如果公司章程仅仅是部分条款有瑕疵, 则将导致公司章程部分条款的无效性; 如果无效的原因涵盖于公司章程的全部内容, 则将导致公司章程整体效力的无效。如: 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时, 针对章程中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或任意记载事项规定与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 该等记载事项必将导致公司章程部分条款的无效或可撤销, 但该等条款的无效或可撤销并不影响公司章程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又如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 若其法定监护人未依法行使其应有的法定监护职责, 而法定监护人以外的相关行为人代为行使或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直接行使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 则由此而产生的公司章程为无效。

3. 2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法律责任

对于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法律后果, 除了公司章程本身全部或部分条款的无效性外, 还会涉及相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2. 1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民事责任

英美法系对公司章程瑕疵通常以民事赔偿的方式来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如美国《统一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 “如果本法授权或者要求申报的记录所载内容失实, 因信赖该失实记录而遭受损失的人可以从签署该申报记录者或被指使代表其签署记录, 且在签署时明知该记录失实的人获得赔偿。”[4]

我国《公司法》第215条概括性的指出: “公司违反本法规定,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 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 应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应该讲, 公司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而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是有法可依的, 而“公司违反本法规定”, 该规定应当包括《公司法》关于公司章程的效力范畴。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 停止侵害; (二) 排除妨碍; (三) 消除危险; (四) 返还财产; (五) 恢复原状; (六) 修理、重作、更换; (七) 赔偿损失; (八) 支付违约金; (九)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 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除适用上述规定外, 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 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基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已有明确的规定, 而《公司法》又是商法的范畴, 必须与其他部门法相结合来调整社会经济秩序, 故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法律后果, 其民事责任的承担也是有相应法律规定的。

3. 2. 2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行政责任

公司的设立需经登记, 公司章程是公司登记所必备的要件, 公司章程的效力若存在瑕疵势必也导致相关的行政责任。我国《公司法》第209条规定: “公司登记机关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予以登记, 或者对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不予以登记的, 对直接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是针对行政机关不应为而为或者应为而不为两种违法情形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公司登记是行政许可的一种, 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 行政机关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进行许可的, 行政许可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利害关系人申请或依职权, 撤销许可。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 应当撤销许可。因此, 若因公司章程的效力存在瑕疵而使申请人不符合法定申请条件, 又或是申请人隐瞒公司章程存在效力瑕疵的情况, 提供虚假材料, 从而获得行政许可的, 都有可能导致业已被登记设立的公司依法予以撤销的行政后果, 这是行政相对人, 即申请登记设立公司之人所承担的相应行政责任。

3. 2. 3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在英美法系的公司法规定中有严格的适用条件, 如美国《示范商业公司法》中规定: “一个人如果有意在一个文件上签署而他明知该文件的某些实质性方面是有错误的并且明知这一文件是用来送交州长官的, 则该人便构成犯罪。”[5]从该条得出在美国因公司章程瑕疵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是行为人主观上存有故意。但大陆公司法对刑事责任的适用作出了宽泛的规定, 如台湾地区《公司法》第9条规定: “公司设立登记后, 如发现其设立登记或其他登记事项, 有违法情事时, 公司负责人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二万元以下罚金。”[6]

在我国违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而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样也是有法可依的, 因我国《公司法》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 该规定同样应当包括《公司法》关于公司章程的效力范畴。至于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如前所述, 基于《公司法》是商法的范畴, 必须与其他部门法相结合来调整社会经济秩序, 故针对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而构成犯罪的行为, 如何定罪量刑应严格遵循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执行。

4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救济途径

4. 1 公司内部救济

公司章程具有契约性, 章程的制定体现了公司股东 (发起人) 的共同意志, 当公司章程效力的瑕疵显露出来时, 公司股东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协商机制予以解决, 一旦通过协商机制就公司章程效力的瑕疵事项达成解决问题的合意时, 则公司股东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 经过法定程序, 实施公司章程的修改并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4. 2 提起决议无效或撤销诉讼

在公司内部救济无法排除瑕疵条款的情形下, 认为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股东可依《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以欺诈或显失公平为由, 直接请求法院撤销公司章程的相应条款, 或基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为由, 请求确认公司章程的某些具体条款为无效。通过公力救济的方式来维护利益。

4. 3 解散公司

当股东之间针对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不仅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 而且因该效力瑕疵引发的矛盾造成公司严重经营困难, 并直接导致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形成僵局, 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 相关股东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解散公司。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获以下一案例供研讨。

案例概述: 中国某博物馆与浙江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某地块的旅游开发商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 根据协议约定, 协议双方共同设立了浙江某文化中心 (该中心为依据《公司法》之规定而设立的项目公司) , 协议双方针对如何合作开发旅游项目以及如何共同营运浙江某文化中心, 在浙江某文化中心的章程中已做了详尽的规定。根据章程约定, 中国某博物馆将经过评估的项目土地作价投资于浙江某文化中心, 而浙江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则根据章程约定的投资比例将注册资金注入浙江某文化中心。双方在合作开发该旅游项目过程中因政策性原因而导致规划的变更, 为此双方就如何调整规划的变更进行了多次协商, 终因双方就分歧的协商机制及各方在合作项目中有关权利义务的约定与公司遭遇危机处理的解决方案在公司章程中缺乏相应的规定, 而双方针对公司章程的缺陷如何进行弥补也无法经过协商达成一致, 最终导致浙江某文化中心的经营活动处于僵持状态, 在此前提下, 中国某博物馆依法提起诉讼, 要求法院判决解散浙江某文化中心。

通过此案例可见, 当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两条途径都无法解决由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引起的争议时, 最终可能导致公司走上解散的道路。当然解散公司必须由股东以诉讼的方式向法院提起, 由法院依法判决公司解散。

5 结 论

导致公司章程产生效力瑕疵的情形, 或因公司章程欠缺法律规定的要件, 或因其违背程序上的要求, 笔者在上文中列举了五种常见的情形。此外, 笔者认为, 公司章程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毋庸置疑地会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 然而公司章程中对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及任意记载事项规定不明, 可能在形式上对公司章程的生效没有影响, 但是, 在实质上却存在着颠覆整个公司章程效力的可能性。如上文中提到的第二则案例, 由于双方就分歧的协商机制及各方在合作项目中有关权利义务的约定与公司遭遇危机处理的解决方案在公司章程中缺乏相应的规定, 而导致公司解散的结果, 公司都不复存在, 那么此时谈公司章程又有何意义可言?

参考文献

[1]张民安.公司瑕疵设立效力研究[J].比较法研究, 2004 (4) .

[2]董慧凝.论公司法强制性规范与公司章程自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6) .

[3]王保树.商法原理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4]

[5]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论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质 篇7

一、关于公司章程法律性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 一) 契约说

英美法系大部分学者和部分大陆法系学者坚持契约说。传统公司契约理论认为, 公司是股东之间的一种契约。现代公司契约理论认为公司是两个或以上自愿缔结合同的股东、债权人、董事、经理之间的协议。

( 二) 自治法说

大陆法系国家中影响深远的就是自治法说, 是指导公司章程立法和实践的理论前提。自治法说认为, 公司章程是根据国家授权的“公司自治立法权”而制定的、用以规范公司组织和活动的自治法规。不仅章程的制定者受到章程的约束, 公司的发起人、公司行政机关以及新加入的公司成员都要受到章程的约束。

( 三) 折衷说

折衷说是关于公司章程法律性质比较盛行的观点, 折衷说认为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质不是单一的, 公司章程既具有契约的属性, 也是自治法规的一种。

( 四) 宪章说

宪章说认为公司章程是一种具有最高效力的书面文件, 章程规定了公司内部权利和义务, 是规范公司活动的根本大法, 其他与公司有关的文件不得与章程相抵触, 否则视为无效。

二、对以上代表性观点的评析

从公司章程的效果来看, 契约说的观点能够体现股东趋利意志的一致以及对于投资利益和风险分配的合意, 将公司章程的性质理解为契约更能清楚地解释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从而为能够更好的处理公司内部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契约说却不能合理有效地解释公司章程对公司、管理人员、职工以及其他第三人的效力。

自治法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契约说的缺陷, 它将公司的社团属性作为出发点, 认为公司是国家通过公司法赋予公司社团法人的一定自治立法权。此学说能够清楚地确定公司章程的自治性, 有效地解释公司章程的变更问题和约束力问题。虽然自治说有着很多优点, 但在法律体系中, 此学说并不能对自治规则准确定位,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 宪章说是社会本位思想的代表, 此学说强调国家的作用, 国家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是公司章程的性质。不过宪章说也没能超越自治说的范围, 尽管其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 但此种干预也是在公司自治的基础上实现的。实践中, 公司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的主体, 国家政府的干预会一定程度束缚公司的自主性, 因而会阻碍公司的自由竞争和发展, 此外若将公司章程完全宪章化, 公司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也会受到极大挑战。

折衷说是广为接受的观点, 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此种学说综合和其他几种学说的优点, 解决了其他学说不能解决的理论问题。

三、公司章程性质的法律分析

通过上文中分析可知, 关于公司章程法律性质的分歧根本上存在于公司章程是一种契约型的协议还是自治法的规章。有学者认为公司章程是公司成立的行为要件。在发起人或股东制定公司章程时, 成立一个合法有效地公司就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在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导下, 公司章程的内容必定是发起人或者股东之间合意的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说, 公司章程具有契约性。

实际上, 在设立公司制定公司章程时, 这个行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双方法律行为, 而是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或者决议行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 初始章程须由全体投资者共同制定, 初始章程乃是多个利益并行的投资者基于一致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行为。在修改公司章程时, 则依公司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多数表决权作成决议, 属于典型的决议行为。公司章程的内容不局限于公司成员安排相互之间的权利、利益和义务, 还可以规范公司组织和活动, 在此意义上, 公司章程不仅是为了创设一个独立于成员的法律主体, 还为该法律主体设定了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已经远离了契约通常具有的、约束缔约各方的特性, 更加符合团体自治的特点。此外, 公司章程的效力范围不局限于制定公司章程的股东或者发起人, 还及于公司、公司机关的成员以及投资者, 甚至及于公司以外的第三人, 从而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契约。

在理论上, 不能排除公司章程具有类似于契约的某些因素, 也不能否认默示同意理论有助于说明公司章程的效力扩张, 实际上, 关于公司章程的性质观点, 契约说和自治法说并不是绝对对立, 不可调和的。两者都是私法自治和意思自由的产物, 公司章程对外具有契约型, 对内具有自治性, 对外, 是股东、国家、社会之间的协议, 对内这要求公司成员和其机构遵守章程。契约说与自治法说相比, 自治法说更能体现公司章程的根本性质, 但是并不代表否认了公司章程的契约性, 与契约法上的契约性相比, 自治法说更符合公司团体自治的需求。

摘要: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质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 关系到公司法的本质内涵、公司的治理问题、股东的权益保护等内容, 关于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质, 目前学界对此莫衷一是, 本文通过对学界几种代表性学说的简要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司章程,法律性质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商法丛论 (第六卷)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96

[2]张民安, 蔡元庆.公司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16.

公司章程的价值 篇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国内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外商独资企业, 这些企业依法成立, 依法经营, 一方面, 它们受到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 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各股东通过公司章程进行自我约束。许多公司章程的原文是英文, 一份与原版英文章程对应的中文章程必不可少, 规范的公司章程译文能让员工正确地理解章程内容, 从而让企业更好地开展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

2 公司章程文本的词语特点

2.1 使用专业术语

在遣词造句上, 公司章程使用了具有特定、明确法律含义的专业术语, 以便传达其表述意图的法律效果。借用法律专业术语的特殊社会功能, 体现了公司章程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以及公司章程英语的专业性和行业特性。公司章程的专业术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明特定法律概念和意义的专业术语;一类是由普通词汇转化而来具有行业特定意义的专业术语。例如:

1 Except so far as otherwise provided by or pursuant to these Articles or by the conditions of issue, any new share capital shall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original share capi- tal of the Company, and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same provi- sions with reference to the payment of calls, lien, transfer, transmission, forfeiture and otherwise as the original share capital.

在本例句中, “lien”, “transfer”, “transmission”, “forfeiture”属于表明特定法律概念和意义的专业术语, 分别表示“扣留”、“转让”“继承”和“没收”。“call”属于由普通词汇转化而来的具有行业特定意义的专业术语, 在日常用语中表示“呼叫”, “打电话”, 但在公司章程中应翻译为“催缴”。

2.2 使用古体词

古英语是大约公元1100年以前的英语, 中古英语则是大约公元1100年到1500年间的英语。虽然已经过时, 但在今天的法律类英语文本中仍然常见。 (熊松, 2008:98) 公司章程文本的庄重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古体词, 这些古体词大多数是由副词和介词构成的合成词。例如:

2 Except where the transfer is made pursuant to Article 26 hereof, a person proposing to transfer any share (here- inafter called the proposing transferor) shall give notice in writing (hereinafter called the transfer notice) to the Company that he desires to transfer the same.

例句中出现的“hereof”和“hereinafter”就是古体英语。此类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公司章程英语确切和庄重的语体风格。

2.3 使用书面语

公司章程英语的正式、庄严和谨慎的语体风格是其词汇选择上的要求和限制。它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 词语的运用必须妥帖准确。

对于同样的汉语意思, 可以选择不同的英语词语来表达。很多日常英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意思相同但单词不同。日常英语中的词语难以体现公司章程英语庄严谨慎的语体风格, 因此, 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 公司章程英语里会使用较正式庄重的词语。例如:

3 If two or more persons are registered as joint holders of anshare, any one of such persons may give effectual receipts for any dividends or other moneys payable in respect of such share.

4 In the case of the death of a member, the survivors or survivor where the deceased was a joint holder, and the executors or adminis- trators of the deceased where he was a sole or only surviving holder shall be the only persons recognized by the Company as having any title to his shares, but nothing herein contained shall release the estate of a deceased joint holder from any liability in respect of any share jointly held by him.

上述例3中的“in respect of”和例4中“deceased”就是书面用语, 在日常英语中其对应的词分别为“about”和“dead”。

2.4 使用同义互训词语

在现代汉语中,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并置的时候就构成了同义互训。 (曹鑫、刘源甫, 2011:1) 指出“汉英同义互训源于对客观世界的哲学思辨, 语义投射认知和词语建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这在章程文本中体现得较突出。为了保证章程语言的正式规范、用词准确, 为了避免公司成员对章程条款内容的误解或曲解, 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章程中使用大量同义词或近义词并置, 如:terms and conditions, specify and denote, first and paramount, claims and demands, sole or only, rights or privilege, omission or neglect, preference or advantage, omission or non-receipt等等。例如:

5 —ut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rticle are directory only, and no forfeiture shall be in any manner invalidated by any omission or ne- glect to give such notice or make such entry as aforesaid.

6 A shareholder whose shares have been forfeited shall notwith- standing be liable to pay to the Company all calls made and not paid on such shares at the time of forfeiture, and interest thereon to the date of payment, in the same manner in all respects as if the shares had not been forfeited, and to satisfy all (if any) the claims and de- mands which the Company might have enforced in respect of the share at the time of forfeiture, without any deduction or allowance for the value of the shares at the time of forfeiture.

例5中出现的“omission or neglect”和例6中出现的“claims and demands”分别构成一组同义互训词语。

3 公司章程文本的词语翻译策略

3.1 专业术语的翻译策略

公司章程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专业性、单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用于表示特定的法律概念和意义, 汉语里都有与其在语义及形式上对等的专业词汇。因此, 在翻译时, 应采用这类专业词汇的对等形式, 避免不必要的创新翻译。

3.1.1 对于表明特定法律概念和意义的专业术语,可采用紧贴翻译 法,即通过查阅词典和相关资料找出原文专业术语对应的专业意思。如 “lien”, “transfer”, “transmission”, “forfeiture”分别译为“扣留”、“转让” “继承”和“没收”。

3.1.2 对于由普通词汇转化而来具有行业特定意义的专业术语,在 翻译时应避免采用其作为普通英语时的意义,应通过查找与原文相对 应的的中文平行文本里对这类词约定成俗的译法。表 1 中列出了章程 文本中一些表示特定意义的术语的普通意义与行业特殊意义。

3.2 古体词的翻译策略

公司章程英语中沿用很多古体词。古体词的使用体现了公司章程庄重严谨的语体风格。这些古体词在长期的法律翻译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对应的意思。 (高秀雯, 2012:10) 例如:

7 Every share which shall be forfeited may be sold, re-allotted or otherwise disposed of, either to the person who was before forfeiture the holder thereof, or entitled thereto, or to any other person upon such terms and in such manner as the Directors shall think fit, and the Directors may, if necessary, authorize some person to transfer the same to such other person as aforesaid.

译文:董事会得以合宜之方式、条件、出售、重新分配或以其它方式处份没收之股份, 出售或分配之对象可为任何人, 包括没收前之持有人。董事会并得授权转让此等股份。没收前之持股人员负责未了债务。

源文本例句中出现了“thereof”, “thereto”, “aforesaid”等古英语或中古英语, 在现代英语中已经过时, 但是在章程英语文本中却保留了下来。在翻译此类词汇时, 应采用对等译法, 使用广为人们所接受的中文解释 (见表2) 。

3.3 书面语的翻译策略

口语体和书面体虽然语义相同, 但却能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公司章程英语中大量使用书面体。在翻译时, 应采用对等译法, 即采用书面体来翻译。使源语和目的语能传达相同的法律信息的同时, 还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正式庄重的法律效果。

表3列出公司章程中出现的一些书面词语及其与之对应的同义不同形的日常生活用语。

左列中的词语是词语的书面用语, 右列中的词语是与这些书面语相对应的日常用语。书面语的采用能很好的体现公司章程英语严谨的语体风格。因此在翻译时也要用较正式的书面语来翻译这些词语。

3.4 同义互训词语的翻译策略

汪榕培、卢晓娟 (1997:164) 指出同义词可分为两类, 完全同义词和部分同义词。前者在语义上毫无差别, 在任何上下文中可以互相替代, 后者指意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词, 但各个词项之间有细微差别, 因此在意思上的同义是相对而言的。例如:

8 Subject as aforesaid, the shares shall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Directors, who may allot and issue the same (subject always to Articles 4 and 43 hereof) to such person on such terms and conditions and at such times as the Directors think fit, but so that no shares shall be issued at a discount except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68 of the Act.

译文:除前述发起股份以外, 董事会得随时按其认为合宜之条件发行及分派股份 (依照第4条及第43条之规定) 予其认为合宜之对象, 但除公司法68节之规定以外不得折价发行股份。

在本例中, “terms and conditions”两个词语合译为“条件”。同义互训的词语之间存在一个义项的交集, 即相近意义的词的不同意义中有一个是相同的, “terms”和“conditions”都有“条件”的意思, 除此之外, 两词还各自有其它的意思, 因此, 在翻译时可以选择二者的诸多意中相同的意思, 这种方法称为义项交叉法。 (肖娴, 2012:62)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公司章程的翻译会越来越多, 只有把握住了公司章程英语的特点, 才能翻译出地道准确的章程文本译文。

摘要:公司章程文本是较难翻译的一种法律文本, 此类文本里的词语既严谨又正式。这篇文章分析了公司章程文本的词语特点, 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公司章程的价值 篇9

关键词: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限制效力

我国《公司法》第72条第4款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范模糊不清, 但这不代表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没有法律效力。当然公司章程不能禁止股权转让, 但可规定比公司法规定更为宽松的股权转让条件, 也可规定更为合理严谨的股权转让条件;公司章程可对股权转让条件进行细化规定。

一、公司章程与股权转让之间的限制关系

(一)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的性质及效力

公司章程是公司内所有股东自治意思的表达, 即股东们根据个人意愿对公司各方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和遵守。公司章程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内部关系和开展公司业务活动的基本规则。一经生效即对所有的公司人员包括管理层皆发生法律效力。公司股东及员工必须遵守并执行公司章程。因此违反公司章程规定的职责, 公司或股东可依据公司章程向其主张权利。

(二)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法律影响

有限责任公司虽以出资为条件完成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承担, 但其实股东之间的信任才是公司成立的前提。1999年修改的公司法未对公司章程有关禁止或者限制股权转让的明确规定, 存在法律缺陷, 当公司章程与公司法条款不一致时易造成股权转让纠纷。2004年2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试行) 》中对公司章程与《公司法》条款规定不一致时的法律适用原则作了一些探索性规定,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公司章程即具有法定约束力。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对《公司法》所作的修改规定则在这一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新修改后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违反公司章程中关于股东转让股权的禁止或限制性规定而与他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将定为无效。但内容过于简单。

(三)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规范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股东将其对公司所有股权转移给受让人, 由受让人继受取得股权而成为公司新股东的法律行为。股权转让的法律后果是股权出让人丧失部分股权或丧失全部股权以致丧失股东身份, 股权受让人股权份额增加或成为新的股东。其中涉及转让人、受让人、公司、公司其他股东及公司债权人等诸多主体的利益, 必须对股权转让进行规范限制。对于股权自由转让以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为程序性限制。据《公司法》第72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内部转让采取自由主义原则。而外部转让则受到限制。第4款规定,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股东可以基于该规定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内部转让进行限制。当某个规范所规定的问题属于公司内部问题时可作为任意性规范;当某个规范所规定的问题属于公司外部问题、涉及公司之外的第三人时, 则作为强制性规范。关于公司法任意性条款的变更对股权转让的限定条件是有效的。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性条款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相抵触的, 应确认该公司章程条款无效, 对股东无法律约束力, 股东不因违反该条款转让股权而使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效, 股权转让也不因违反这些限制性规定而无效。

二、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

(一) 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立法解释

新《公司法》对股权转让采取的是授权性规定, 即公司章程对此有规定的适用公司章程的规定, 当章程没有规定的才适用《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 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 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 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 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上述法律规定明确了如下几个原则:一是股东内部股权自由转让原则。基于有限责任公司资合性与人合性的统一, 当股权在股东之间内部流动时, 只涉及公司控制权和分红比例的调整, 不存在信任等问题;二是股权对外转让不能破坏有限公司人合性的原则;三是其他股东对股权转让享有是否同意的表态权利。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过半数原则予以确定;四是出让股权的股东应就对外转让事项向其他股东履行书面通知义务。五是“视为同意转让”的情况有如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 不同意的股东又不履行购买该转让股权的义务时;六是优先购买权存在于经股东同意的股权转让和同等条件下;七是两个以上股东均主张优先购买权时, 以协商为主, 按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为辅的原则予以调整。

(二) 公司章程予以补充规范的问题及其他法律问题

《公司法》第72条规定了股东就其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 但却未明确通知的内容。出让方可假作暂无明确受让方, 而故意不告知受让方的情况, 对此只能靠诚信而难受法律约束。《公司法》第72条未规定不同意股东履行购买义务的时间和方式。虽规定了协商购买比例, 协商不成的按转让时的出资比例购买, 但该规定只适用于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故当两个以上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均要求购买该转让股权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必生争议。

(三) 股权对外转让条件的设置

在股权的转让中无论是股东不同意对外转让履行购买义务, 还是同意转让后的“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均涉及到转让方所设置的转让条件。一般应以转让方所要求的为准, 但实践中对转让条件的设置可能涉及股东滥用股权的情况。

1. 股权对外转让条件附加了其他非价格因素

股东实现投资赢利目的的方式包含股权转让。一般是价高者得股权。但在实践中股权对外转让的条件却附加了其他非正常价格因素, 且该因素直接导致其他股东无法购买或无法主张优先购买权。譬如《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若确实存在滥用现象, 公司或其他股东只能要求该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而赔偿责任的前提又是公司和其他股东必须举证证明此行为给其造成了损失。但现实中因“同意权”和“优先收购权”等权利被剥夺, 其他股东或公司几乎很难举证。所以须通过在公司章程中对股权转让条件设置的规定来予以解决。譬如规定股东对外转让股权, 股权的转让条件只能设定为具体的价款, 禁止附加其他非价格条件, 但该条件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除外。

2. 有多个第三人满足该转让条件

当股权的对外转让条件其他股东均无法满足时, 转让方应当向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满足该转让条件的第三方受让股权, 实现出让股东利益的实现和公司人合性的保护。我国相关法律并未对因继承所产生的股权转让进行特殊规定, 但实际上对股权的继承可能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及股东构成。譬如股东认为此改变可能影响公司的人合性或公司经营, 则公司的股东可通过在公司章程中对此进行约定的形式予以调整。

三、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我国旧公司法未规定公司章程或协议限制股权的转让。新公司法虽明确了公司章程可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 但却对协议限制股权转让未作规定。

(一) 公司章程或协议限制股权转让的效力问题

我国《公司法》第72条第4款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可对股权转让另作规定, 股东可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所以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须符合立法目的和法律强制性规定, 限制不能过于严格更不能造成股权转让困难。这样可更符合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有效保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章程限制可作出严于公司法限制条件的约定, 但不能宽于或低于公司法定条件, 即章程对于法定限制可加重而不得缓和。

(二) 股东违反公司章程规定与他人签订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

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的自治规约, 对所有的公司人员皆有拘束力。因此公司章程约定事项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认为有效。公司章程对有限责任公司向外转让股权所设定的限制, 股东原则上应遵守, 人民法院一般应认可其效力, 第三人不能援引善意的抗辩, 故股东以违反章程规定的条件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应认定无效。违反公司章程限制, 可拒绝股权登记要求并拒绝受让人行使股权。但对于转让协议双方不能以违反公司章程为由主张协议无效, 违反公司章程规定的股权转让协议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效, 受让人可根据合同的责任条款追究转让方的违约责任。

参考文献

[1]朱燕铭, 傅梁.浅析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对股权转让的规范[EB/O L]http://www.liuhule.com/column.asp?Id=322&catid=.

[2]徐衍修.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强制或限制股权转让效力的实证分析[J].法治研究, 2008, (7) :67.

[3]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法律出版社, 2004, (1) :1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公司章程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章程文本句子特点 英译策略

一、引言

公司章程文本具有法律法规文本的功能。“法律英语是一种特殊用途的英语,有着庄重,严肃,规范的文体特征。”(张新红,2001:192)“公司章程是正式书面语,属于法律语言的范畴,其社会职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语言风格:准确性和庄重性。”(李雨龙,2006: 13)

二、公司章程文本的句子特点

(一)多使用复杂长句

从句式特点来看,法律公文几乎都具有句子冗长的特点。公司章程文本属于法律公文,文本中大量使用长句。这些句子不仅冗长,而且语法结构复杂,因此逻辑连接词and和or在长句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逻辑衔接作用。尤其是在处理一个长句的几个分句及分句中的平行或并列结构时显得尤为重要。公司章程英语中使用长句不仅可以将各层意思容纳在一个句子中,而且逻辑连接词的使用能够使各层意思的表述更为清楚。从句子的完整程度看,为避免歧义,公司章程中用完整句不用省略句。从句子组合的结构层次分,公司章程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复合句。

(二)出现用“where”引导的条件从句

公司章程中常出现用 “where”引导的状语从句,与普通英文中不同,章程文本中 “where”引导的不是地点状语从句,而是条件状语从句,相当于 “in the case where”。

三、 公司章程文本的句子翻译策略

(一)复杂长句的翻译策略

长句的翻译,首先是对原句的分析理解,找出主句、从句和修饰成分。然后,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长句翻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顺译法。顺译法即顺着原文词序或句序翻译,当然顺译不是指逐字翻译,不排斥个别词或词组的倒置。尽管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但它们在句子结构上还是有相同点:基本都是“主,谓,宾”的基本框架。分析长句,如果英语长句内容的叙述层次与汉语基本一致时,就可以按照英语原文的顺序翻译出来。英语的句子可以按照原有的顺序排列出汉语句子时,翻译时就应该采用顺译法。

例3:A shareholder whose shares have been forfeited shall notwithstanding be liable to pay to the Company all calls made and not paid on such shares at the time of forfeiture, and interest thereon to the date of payment, in the same manner in all respects as if the shares had not been forfeited, and to satisfy all (if any) the claims and demands which the Company might have enforced in respect of the share at the time of forfeiture, without any deduction or allowance for the value of the shares at the time of forfeiture

译文:股东之股份虽经没收,仍应支付此等股份在没收时经催缴而未缴之股款以及衍生之利息与费用,如同其股份未经没收;公司并得对此等股东行使没收时既已成立之任何债权,而无损于没收时股份之价值。

这个句子包含有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中又包含了复杂的状语。这几层句子意思的逻辑关系以及表达的顺序与汉语完全一致。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了语义翻译策略背景下的顺译法,按照源文本中的表达顺序,进行顺译。

(二)“where”引导的条件从句的翻译策略

由 “where”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在章程文本中一般译为“凡-----”或“如-----”

例5:Where any shares are issued for the purpose of raising money to defray the expens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y works buildings or the provision of any plant which cannot be made profitable for a lengthened period the Company may pay interest on so much of such share capital as is for the time being paid up for the period and subject to the conditions and restrictions mentioned in Section 78 of the Act and may charge the same to capital as part of the cos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s, buildings or plant.

译文:凡为募集资金起造建筑物、工厂、或任何工程而发行之股份,于长期间内不能获利者,得依据公司法78节之规定于此等股份资本缴足之期间内支付利息,此等利息费用得列为此等建物、工厂、或工程之成本。

虽然 “where”引导的条件状语与 “if”引导的条件句在语法上没有任何分别,但从语用上讲,以 “where”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正式程度比较高,因此在章程类法律文本中广泛使用。

四、结语

本文选取了公司章程文本的两个特点进行了分析,公司章程文本中的句子冗长而复杂,出现一些特殊连词引导的从句,只有把握了其特点并使用合理的翻译策略,才能译出准确、流畅的章程文本译文。

参考文献:

[1] 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Routledge,2001.

[2] 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季益广.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4),1999.

[4] 李克興.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雨龙.公司章程制定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上一篇:电压扰动法下一篇:自身抗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