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2024-05-13

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共14篇)

篇1: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x公司

股东会决议

──关于修改公司章程、选举公司董事、监事的决议

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本公司于年月日召开了公司股东会,会议由代表100%表决权的股东参加,经代表100%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作出如下决议:

1、同意修改公司章程,具体修改内容见年月日修改后的公司新章程。

2、选举x、x、x为本届公司董事。

3、选举x、x、x为本届公司监事。

4、上一届董事、监事人员同时免去。

x公司

股东会

年月日

(本页无正文,本页为上一页的签字页)

法人(含其他组织)股东盖章:

自然人股东签字:

日期:年月日

篇2: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股东会决议

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公司临时股东会会议于 2018 年 月 在 本公司会议室 召开。本次会议由 ②提议召开,③于会议召开 15 日以前以 书面 方式通知全体股东,应到会股东 人,实际到会股东 人④,占总股数 100 %。会议由 ⑤主持,形成决议如下:

一、通过公司章程修正案。

以上事项表决结果: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⑥

二〇一八年

—————————————————————————————————— 填写说明:

本模板仅供办理工商变更时参考,内容最终以工商部门的实际要求为准。提交工商部门时应删除所有红字部分。

① 根据公司实际名称填写,注意核对区分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② 临时会议的提议人为: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不设董事会的为执行董事),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为监事)。③ 股东会会议的召集人为: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为执行董事。④ 新股东人数。

篇3: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股东会由公司股东组成, 是公司的权力机关。作为法理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公司也是法律所拟制的法人, 公司的意思、决定需对外表达时, 就需要借助自然人所组成的集合体得以实现, 其形成或表现形式为公司决议。股东大会一经做出决议, 即形成了公司的决议, 代表了公司的意志, 对全体股东、公司法人或经营者、管理者具有同等的法律约束力。所以, 无论是股东大会所作决议的内容还是决议产生的程序, 都有其严格的法律规定, 一旦违反或违背这些法律规定, 股东大会的决议即产生了瑕疵。

从内容和程序是否违规上来看, 股东大会的决议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股东大会决议的狭义瑕疵是指形成决议的程序和通过的内容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而广义瑕疵是指决议形成的程序和通过的内容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自定的规章制度。

从以上的定义不难看出, 股东大会决议的狭义瑕疵和广义瑕疵的区别集中在是否违反公司自定的规章制度上, 也就是公司章程。作为公司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 公司章程无论对全体股东来说, 还是对公司运营来说, 都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是公司和股东大会维持下去的基本保障。因此, 股东大会的任何决议都不能违反这一章程。从这一点来讲, 股东大会的广义瑕疵理论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公司法》即采纳了这一概念解释, 并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凡决议通过的内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行政法规的, 无论董事会决议还是股东大会决议, 一律无效。而会议表决的程序、召集方式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同时其决议通过的内容也违反了公司自定的章程, 无论是董事会的决议还是股东大会的决议, 股东都有权向法院提出撤销的请求, 只要不超过决议执行之日起的六十日即可。

二、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的方式

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瑕疵可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救济, 根据其使用的方式可分为诉讼与非诉讼两种。诉讼救济方式, 顾名思义, 就是采用诉讼的形式请求法院撤销股东大会决议或确认其无效性。而非诉讼救济则是通过撤回、追认或治愈等形式解除股东大会的决议。

(一)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非诉讼救济

1.程序瑕疵因全体股东同意而得以治愈

一些国家早期的公司法中认为, 股东大会的决议因形成的程序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并予以撤销的, 该撤销事由可在不经由全体股东同意的前提下治愈。许多学者主张全体股东出席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应视为有效。其理由是:公司股东大会召开程序的宗旨是保障每位股东的利益, 充分表达每位股东的意思、意志, 当全体股东出席股东大会并在持股占多数的股东同意的情况下产生了决议, 也就说明该决议表达了股东的真实意志, 未受侵害, 尽管该决议存在程序上有瑕疵也应予以治愈。

2.可撤销的股东会决议因被追认而得以治愈

股东大会的决议因遵照法律法规执行, 属法律行为, 那么可撤销的股东大会决议同样可执行民法中追认的相关法规, 即由公司采取主动追认可撤销的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合法化的新决议终结针对之前不合法决议在效力上的分歧, 将之前因实施有瑕疵之决议而导致公司在法律法规等关系上出现的波动或损失降到最低。公司依法律程序对股东大会之决议进行追认, 既展示了股东高度自治的原则, 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股票的交易安全和公司运营效率。

(二)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诉讼救济

在股东大会瑕疵决议的两种救济方式中, 占主要地位的是诉讼救济。这种方式是在股东大会决议通过的内容或实施程序上出现瑕疵的时候, 利害关系人对该决议的法律效力存在异议, 故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请求, 或是请求法院宣告其法律效力无效。这种救济方式对保护股东权益非常有效, 尤其对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起着关键性作用。

当前, 我国适用于诉讼救济方式的相关法律中, 使用效率最高的当数《公司法》, 相关规定的诉讼救济方式有四种:

1.单一法

单一法是指对股东会决议瑕疵的效力所形成的后果在程度上不予区分轻重, 无论是实施程序还是通过的内容, 只要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 都属于存在瑕疵的决议, 最终结果都是宣判其决议属于无效。这种方式虽然定性是较容易, 但对于瑕疵决议的后果无论程度轻重一以论之, 统统宣告决议无效, 这种方式会影响交易关系的稳定。荷兰采用“单一法”。

2.二分法

考虑到单一法的弊端, 一部分国家地区在相关学说或立法上已经做出区分, 主张按瑕疵决议形成的不同效力后果, 在程度和内容两方面做以区分。程序瑕疵即股东大会的决议实施的程序中违反了法律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构成了撤销决议的原因;内容瑕疵是指股东大会的决议因通过的内容违反了法律法规或公司自定的章程, 构成了无效决议的原因。这种方式即“二分法”这种方式构成的逻辑是在严格区分程序和内容两种决议瑕疵所形成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中程序瑕疵是撤销决议的成因, 而内容瑕疵构成决议无效的原因。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二分法”。

3.三分法

三分法因提出了决议不成立的观点, 是对二分法的完善和补充, 即对股东大会存在瑕疵的决议所形成的法律效力采取三种区分方式:无效决议、可撤销决议、不成立决议。从表面上看, 这种方式是对二分法的进一步细分, 决议不成立是对二分法中瑕疵决议的补充, 但若将其从二分法中剥离开来, 本质上是对股东大会决议的全新认识和理解。这种方式构成逻辑的前提是视股东大会的决议行为看作法律行为, 这样决议就存在成立和生效两种不同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决议成立才具有研究价值。日本采用“三分法”。

4.四分法

四分法因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变更决议的新类型, 是对三分法的完善和补充。变更决议与可撤销决议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下, 权利人有两种选择:其一, 通过提起撤销诉讼的方式, 请求法院对存在瑕疵的决议予以撤销;其二, 通过提起变更诉讼的方式, 请求法院对存在瑕疵的决议内容做出变更。很显然, 第二种方式更大限度地保护了权利人的权益。采用四分法方式, 是对变更决议的推动和发展, 不仅丰富了股东大会的决议性质, 使其更具法律行为, 也推论出了决议不成立的理论学说。但“四分法”规定了“变更决议”, 这会造成法院干预公司经营事务的状况, 不利于公司发展和民主自治。目前, 韩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

三、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诉因

完美股东大会瑕疵决议进行诉讼之因, 就是要细化撤销诉讼和诉讼无效两种情况的诉因。我国相关法律《公司法》22条指出, 凡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 其撤销决议或宣告无效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需基于其强制性执行的法律原则。

(二) 明确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主体资格

对于无效决议的诉讼属于确认的诉讼范畴, 根据其性质, 提起诉讼的原告须与诉讼判决中所涉及的法律确认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无效的瑕疵诉讼其主体资格并不仅仅局限在董事、股东或监事的范围, 任何与判决存在法律利益关系的利害关系主体皆可。另外, 因撤销决议、无效决议而利益受到损害或至严重影响的第三人, 亦可成为瑕疵决议诉讼的原告。撤销诉讼的原告确认其主体资格的方式可以参照无效决议诉讼的主体资格的确认。

(三) 完善股东会决议瑕疵诉讼的担保制度

股东大会瑕疵决议之诉讼的担保制度, 是特殊的民事诉讼形式, 是监控和防止原告股东们随意滥用诉讼权而设立的。诉讼前担保制度的典型即防止原告股东恶意滥用提起诉讼的权力。我国现行的瑕疵决议诉讼担保制度即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存在内容上或实施程序上的瑕疵时, 由股东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根据该公司的合理请求, 依法要求原告股东向法院提供相关担保的制度。

(四) 确立股东会决议不成立之诉

股东大会不成立之决议出现的情况是由于该决议缺少成立所需的要件。尽管股东大会决议成立与否是事实问题, 但其事实的确立要以相关要件作为判断, 而要件是否成立取决于立法者对决议成立要件的设计标准。在现实诉讼中, 任何与诉讼有利益关系者都可以随时要求公司的某项决议不成立, 只要方法适当即可。甚至必要时, 诉讼利益关系者可通过法律方式向公司所在的当地法院提起决议不成立的诉讼请求。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性质是确认之诉。

摘要:股东大会决议遵照持股占多数的股东同意为最终决议的原则。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如存在与法律法规不符的, 与公司章程相违背的, 或决议实施的程序与相关法律规定不符的情况, 都属于决议瑕疵。由于股东大会的决议对全体股东、所属公司和利害关系人存在重大的影响, 所以对形成瑕疵的股东会决议进行完善, 对于维护公司利益、保护股东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诉讼

参考文献

[1]王林清, 顾东伟.新公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适用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2]钱玉林.股东会决议瑕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篇4:公司章程修改之惑

在上市公司治理架构中,公司章程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各种各样的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会议文件以及公函往来中,往往在相关文书材料的前面都明确写到“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公司章程的规定……”可见,公司章程是被当作上市公司相应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和依据而存在的。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以及上市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实践中,公司章程往往是就一些重要事项加以原则性规定,不可能(也不一定有必要)事无巨细地涉及公司经营管理事务的方方面面。公司章程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概括性的、原则性的和基础性的而不是具体性的、灵活性的和尖端性的。因此,公司章程的修改,也就成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公司章程的构成

在英国,公司章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文件,而是由两个法律文件组成:一是公司设立时由股东制定的公司组织大纲(Memorandum of Association)规定公司名称、住所、宗旨、公司类型、责任范围、公司资本等内容,用以对外公开,并成为约束公司行为的法律依据;二是公司组织章程(Articles of Association)规定公司内部股东与公司之间、公司内部各个机构之间的治理运作架构与权利义务关系等内容,通常并不对外公开,也不对外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美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美国很多州的公司法要求公司在设立时必须制定公司章程(Charter),其作用类似于英国的公司组织大纲;此外,公司须制定一个章程细则(By-law),只规定公司的内部事务,类似于英国的公司组织章程,不必提交公司登记机关备案,也不必向公众公开。

在我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同时,公司法以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记载的必要内容和条款(参见《公司法》第八十一条)。对比英美公司章程而言,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其实更类似英国的公司组织大纲(Memorandum of Association)或者美国的公司章程(Charter);而那些涉及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规则,在我国并没有特定的法律文件类型名称来统一称谓之。实践中,这类规则文件常常被冠以“内部规章制度”、“内部治理规则”等名称,或者直接用“公司内部规定”来表述。

修改章程的权力

通常,公司章程的制定、修改权分别为公司股东以及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所享有。例如,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场合,公司章程由公司股东共同制定;修改公司章程的权力则归属于公司股东会。此外,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由股东制定;国有独资公司章程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制定,或者由董事会制订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在股份有限公司的场合,公司章程是由公司发起人制订,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须经过创立大会通过。无论发起设立还是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修改均属于公司股东大会的职权之一,这与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一致。

显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市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享有对公司章程进行修改的权力,是股东权利的自然延伸,在公司设立阶段公司章程由公司股东、发起人直接创制;而在公司运行阶段,公司章程的修改权则交由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加以行使。持有法定比例以上的股东、董事会可以提出修改公司章程议案的提案权,但并无最终决定修改公司章程的修改权。这是两种不同属性之权,并在公司章程修订过程中缺一不可。

实质、形式修改

公司章程有实质意义上的章程与形式意义上的公司章程之分:前者就是指由股东大会制定的规范公司组织与活动的规则本身;而后者则仅指记载上述规则的书面法律文件。因此,对公司章程的修改也可以分为对公司章程的实质修改和对公司章程的形式修改,而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章程修改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形式意义上的对公司章程的修改,除了公司章程文字的增删、结构布局的调整之外,通常是在股东大会因董事会、高级经营管理层依据公司股东大会授权变更公司章程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后,为追认此种变更的合法性,所做的公司章程的必要修改;涉及这类修改事项的往往是公司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或者高级经营管理层即可决定的事项,同时一般不涉及公司對外、对内相关权利义务关系的实质变更或者解除、消灭。

而对公司章程的实质修改,似应同时具备两个要件:第一,从内容上来讲,应属于公司法第八十一条所列明的公司章程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第二,从程序上来讲,只有经过股东大会事先通过公司章程修改议案,才能够实施的公司对外交易、对内治理行为,即这类公司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必须经过修改公司章程方能获得。在近期发生的多起上市公司修改章程被社会公众、监管机关以及交易所质疑关注问题中,大多数即是针对公司章程的实质修改而言。例如,2016年2月,桐君阁拟通过修订公司章程限制股东权利,被深交所要求作出说明。2016年1月,隆平高科拟通过修改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以限制野蛮人恶意收购公司。但目前我国公司立法、证券立法上均未明确规定恶意收购的具体标准,因此,隆平高科修改公司章程的举动有可能存在限制投资者依法收购上市公司之虞,而被深交所发出关注函关注。此外,京山轻机公司章程修订、美达股份2014年公司章程修订等案例中都存在类似问题。面对深交所的质疑,桐君阁和隆平高科此次均以选择放弃公司章程相关条款的修订,避免了事件的持续发酵,为事件划上了一个“句号”,至于这个“句号”是否够圆,或许应另当别论。

章程修改的原则

上市公司依法修改公司章程乃法律赋予公司股东大会的职权之一,也是维护股东和公司权益的重要保障。但公司章程的修订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合法原则。人们已经就公司章程的修改不得违背和规避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了共识,但对公司章程与交易所规则冲突时的效力关系问题有不同认识。实际上,上市公司在交易所挂牌交易,须以接受交易所规则规制为前提,虽然交易所交易规则不是法律法规,但仍然对上市公司具有拘束力。

第二,维护股东利益原则。在桐君阁章程修订案中,针对交易所的关注,桐君阁直言其修改公司章程的理由在于确保第一大股东地位、确保公司董事会稳定,避免恶意股东干扰影响公司经营决策。这就涉及公司在保护大股东利益的时候是否也考虑到了中小股东利益、是否限制或者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问题。在隆平高科公司章程修正案中,也存在限制股东对董事和监事的提名资格、限制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等妨害股东行使共益权的问题。

第三,不得损害债权人和其他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

外部监督为哪般

原本,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宪章,只要符合前述公司章程修改的基本原则,即可通过股东大会加以自律监督,而无需外部监督。我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就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章程,仅停留在简单照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规章准则和交易所相关指引的程度,没有根据上市公司自身组织治理和经营实际量身定做公司章程条款,难以凸显公司章程的自治性特征。

既然无法自治,只好实施他治。如果上市公司将原本属于自治范畴的权利也漠视无为的话,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交易安全与交易秩序,监管机构、交易所也就成了公司章程修改合法性、正当性的把关者。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上市公司提出的公司章程议案尚未在公司股东大会表决,就因交易所的“关注”而取消。

就像《大话西游》里面唐僧的一句台词:“悟空想杀我,仅仅是一个构思……”

篇5: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范本

*************公司

股东会决议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公司于****年**月**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第*次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主持,全体股东参加了会议,经全体股东研究决定:

一、修改公司章程第*章第*条(详见公司章程修正案)

二、*******************变更为:

*****************************************************************************************************************************

上述表决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合法效并核准登记之日生效。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年**月**日

*************公司

公司章程修正案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于*****年**月**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第**次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主持,全体股东参加了会议。

经全体股东研究决定同意公司第**章第**条****修改为:

****************************************************************************************************************。

全体股东签字:

****年**月 **日

XXXX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

第[X]届第[X]次股东会

时间:年月日

地点:

股东参加人员:XXX、XXX、XXX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X

应到会股东X人,实际到会股东X人,代表额数100%,会议以当面方式通知股东到会参加会议。全体股东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以下决议:

一、同意增加新股东XX先生(女士),同意XX先生(女士)全部转让所持有股份。

二、同意XX先生(女士)将XXXXX有限公司X%的股份转让给同意XX先生(女士)。

三、同意公司法定代表人由XX先生(女士)变更为XX先生(女士)

四、同意变更公司经营范围,经营范围变更前内容:XXXX 经营范围变更后内容:XXXX

五、同意变更本公司章程。

六、本决议经到会股东签字(盖章)后生效。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X X X有限公司

篇6: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时间:2011年6月21日

地点:本公司会议室

召集人****(法定代表人)

根据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规定,本次股东会议应到全体股东********人,实到股东***********人。代表100%表决权,符合法定程序,做出如下决议:

同意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由原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增加到****万元人民币,增加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

此次增资中,公司股东****原出资***万元人民币,该次增资中认缴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增资后累计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占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的**%。公司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须于2011年6月30日前全部到位。

修改公司章程第**条 股东出资情况

一直通过章程修正案。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声明:以上内容均真实、合法、有效,股东愿对此承担法律责任。

******************公司

2011年6月21日

****************公司章程修正案

公司股东会于2011年6月21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全体股东大会,经全体股东表决通过对公司章程做出如下修改:

原章程第二章第九条 股东出资情况:

****************************************

现修正为:本公司的股东及出资方式、出资额如下:

**********************************************************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公司

篇7: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2011年 月 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临时股东会会议审议通过公司章程修正案,本公司章程作如下修正:

公司章程第一章第五条公司经营范围原为:“……………。” 现修改为:“……………………..。”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九月七日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股东会会议于2011年 月 日在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

全体……….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股东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有的表决权的比例为100%,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与会股东就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事宜进行决议,一致通过以下决议:

1.公司章程经营范围变更为:“………….。”

2.同意公司章程修订案。

股东签字: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篇8: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我们通行采用按区分效力性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来认定合同效力的思路和做法。新《公司法》这一强制性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还是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司法实践中大家莫衷一是。有的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 认为新《公司法》这款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担保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债权人对担保是否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负有审查义务, 债权人在未经审查的情况下对担保无效存在过错, 按《担保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 公司只承担不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的赔偿责任。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公司法》是特别法, 具有普遍约束力, 可以作为判决合同效力法律依据,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公司法》第16条明确规定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条件, 任何人不得以不知悉此条款为由进行辩解, 债权人在接受公司提供的担保之前, 有义务审查提供担保公司的章程及股东会决议, 对造成担保合同无效亦负有过错。[3]

《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规定到底为效力性强制规定还是管理性强制规范, 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当中应该得到统一认识和理解。否则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造成适用上的混乱, 司法裁决得不到统一, 有损我国司法的严肃性。

笔者认为, 新《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必须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规定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范畴, 该规定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关于强制性规范的分类王利明教授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标准来区分效力性强制性规范和管理性强制性规范:第一,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 该规定属于效力规范;第二,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 但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也应当认为该规范属于效力规范;第三, 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违反该规定以后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该规范就不应属于效力规范, 而是管理规范。[4]《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无效。该项规定的立法原意是清晰的, 即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当一律是无效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 “合同法实施后, 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 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明确了第 (5) 项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把“强制性规定”的用语进一步明确其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更加完善了合同无效制度。

我国《公司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特别法, 该法中有关强制性规定虽然符合《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及《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 表象上理解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范, 但新《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未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行为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且公司违反该规定以后合同继续履行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当然国有独资公司除外, 但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而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 , 损害的是当事人的利益。例如《合同法》第214条关于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 超过部分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出租人就未取得建设工程规范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房屋, 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等, 上述规定即属于法律或司法解释明文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即为无效这种情形。

新《公司法》关于担保的条款在内容上强调的是对公司在提供担保前进行内部决策时的权力配置和审议程序, 是典型的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权力行使的规范, 属于对担保人单方的公司内部关系的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从条文解释上得不出该些规范旨在直接约束公司与交易相对人签订的担保合同效力的结论。从管理性强制性规范角度认定担保合同有效, 损害的也是提供担保的公司的利益, 调整的是私主体之间的民事利益关系。根据《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在合同效力方面, 司法解释严格适用合同无效的法定条件, 坚持从宽认定有效的态度, 对能够导致合同无效的强制性规范作出缩小解释。在审判实践中, 人民法院在合同效力问题上同样是采取从宽认定态度, 一般不轻易否定合同效力。最大程度上实现当事人的意示自治, 积极促成合同有效, 支持合同的履行, 缓解交易链条的断裂, 促进经济的活跃。特别是在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背景下, 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无处不在, 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随处可见, 一概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认定合同无效, 难免与社会生活实际发生价值上的冲突, 不利于维护市场条件下的交易安全, 乃至违背基本的公平正义理念。最高人民法院李国光、奚晓明等人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书中较早提到“管理性质”规范的概念。他们在该书中当时的观点是:司法实践中不能僵化对待法律及行政法规中的“必须”、“应当”规定, 因为不排除法律法规表述的上述用语字样实际是管理性质的, 而非禁止性质的。

综上, 新《公司法》关于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规范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效力性强制性规范的范畴。审判实践中我们不要轻易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 (5) 项认定公司对外担保未经股东或股东大会决议来否定公司担保行为的效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东.新旧公司法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社, 2005.

[2]李清池.商事组织的法律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88.

[3]公司未经股东会议为股东提供担保无效[EB/OL].中国法院网, 2013.

[4]王利明.合同法研究 (第一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刘贵祥.合同效力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篇9: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股东会决议

厦门×××贸易有限公司于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在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号召开股东会会议,本次会议是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召开的临时会议,于召开会议前依法通知了全体股东, 会议通知的时间、方式以及会议的召集和主持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出席本次股东会会议的有股东林××、股东陈××、股东厦门××投资有限公司,全体股东均已到会。

股东会会议一致通过并决议如下:

一、公司经营范围由:经营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不另附进出口 商品目录),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变更为:

1、经营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不另附进出口 商品目录),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2、批发建筑材料、金属材料、汽车零配件。

二、修改公司章程相关条款。

股东:林××(签字)

股东:陈××(签字)

股东:厦门××投资有限公司(盖章)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 南京彭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章程修正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南京彭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于 年 月 日召开股东会,决议一致通过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事项,并决定对公司章程作如下修改:

一、原公司章程第 条:公司的经营范围: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土石方工程、市政工程、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波纹管制作;预应力锚具、预应力机具、建筑材料销售。现修正如下:

公司的经营范围: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土石方工程、市政工程、预应力工程施工;波纹管制作;汽车信息咨询服务。

二、其他条款不变。

法定代表人:

公司盖章:

篇10: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案情

于某、徐某诉称:被告上海某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22日,注册资金为800万元,股东为于甲与王育林,其中王育林认缴出资额10万元,占1.25%,于甲认缴出资额790万元,占98.75%。后于甲于2009年4月6日因病死亡,经法院审判认定,于乙、范某共占被告24.6875%的股份,王某占被告61.71875%的股份,于冬占被告12.34375%的股份。由于于乙、范某年事已高,无力参与公司经营,故将其持有的股份以总价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两原告。经过法院审理,确认原告于某占被告18%的股份,原告徐某占被告6.6875%的股份。法院判决后,原、被告均未上诉。判决生效后,两原告一直要求被告签发新股东出资证明书,修改公司章程等,但均未果。因此,两原告起诉,要求判令被告:

一、签发新股东出资证明书;

二、修改公司章程、股东名册;

三、办理相应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被告上海某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辩称:不同意两原告的诉讼请求,两原告没有支付相应的股权转让款,两原告与案外人于乙、范某之间的股权转让款的金额背离了被告真实的资产金额。

法院审理后查明:2003年10月22日,被告注册成立,现经工商登记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本为800万元,股东为于甲、王育林,其认缴的出资额分别为790万元、10万元。2009年4月6日,于甲因病死亡。后经法院判决认定:于乙(于甲之父)、范某(于甲之母)共占被告24.6875%的股份,于冬(于甲之子)占被告12.34375%的股份,王某(于甲之妻)占被告61.71875%的股份。法院判决生效后,被告未办理相应的工商变更登记。

2009年11月,于乙、范某与两原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其两人将所有的股权转让给两原告。因被告拒绝办理相关的工商变更登记,两原告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股东身份及所持有的股权比例。经法院审理后,确认原告于某占有被告18%的股份,原告徐某占有被告6.6875%的股份。判决后,双方均未上诉,现该判决已经生效。

徐勇律师评析: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股权转让后,公司应当注销原股东的出资证明书,向新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并相应地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有关股东及其出资额的记载。本案中,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两原告系被告的股东,其中原告于某占有被告18%的股份,原告徐某占有被告6.6875%的股份。被告应当根据法院确定的股份比例,向两原告签发相应的股东出资证明书,并对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作出相应的修改,并进行工商变更登记。因此,原告的诉讼请求,有法律依据。

法条链接: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 【股东名册】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股东的出资额;

(三)出资证明书编号。

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篇11:股东会决议、章程修正案

章程修正案

根据本公司2011年月日股东会决议,本公司决定变更公司经营范围,特对公司章程作如下修改:

一、公司章程第X章第XX条为:XXXXXX

二、其他条款不变。

XXXXX有限公司(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2011年8月25日

股东会决议

出席会议股东:XXXXXXXXXXXX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XXXXXX有限公司于2011年月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召开前依法通知了全体股东,会议通知时间及方式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全体股东出席会议,所作出决议经出席会议的公司股东一致通过。决议事项如下: 1、公司经营范围由:XXXXXXX

变更为:XXXXXXXXX2、公司变更前后的债权债务均由本公司承担。

3、对公司章程做出相应修改

全体股东签名:

XXXXXXXXX有限公司(盖章)

篇12: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决议无效,瑕疵,《公司法》

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需要讨论的问题包含多个方面, 例如在原告资格问题上, 2016年稿在“股东、董事、监事”之外, 将2009年稿中的“公司职员”分别阐述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职工”, 另外增加了债权人的诉讼主体资格。主体资格的确认可作为一个独立问题进行讨论。这里在假设当事人身为有权提起诉讼的公司股东的前提下, 分析其诉请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的问题。

一、股东会决议无效情形概论

根据现有规定, 导致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只能是实体因素。综合现有做法, 股东会决议无效可归纳为两种情形, 一是《公司法》二十二条明确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二是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性权利而无效。

股东会决议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这里的强制性规定, 应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例如在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商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因涉案公司从事的是典当行业, 股东会决议增资使得股东出资比例不符合典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因此法院在认定时, 将其作为确认该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 由于公司法和相应法律有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小。

关于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权利而导致无效的情形, 因《公司法》未明确规定, 在实务中争议较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合同无效…… (二)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规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关于无权代理的规定, 不一而足。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股东会召集程序违法是否有可能造成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的结果?2.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应当如何认定?这也是两版征求意见稿均需要解答的问题。

二、程序问题:关于瑕疵情形归类的观点分野

根据我国公司法, 程序问题只能导致股东会决议可撤销的后果, 而并不构成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原因。但在股东会决议做出过程中, 股东会召集程序、表决程序是形成完整、合法的公司意志的保证, 公司法对此采取了严格的表示主义的立法倾向, 强调了股东在表决过程中的表示外观, 也强调了股东会决议的生成程序, 在实践中, 股东以股东会决议未经合法程序做出为由诉请确认无效时有发生, 对此法院往往采取迂回的方式, 以论证程序不合法导致股东实体权利遭到侵犯为由, 确认决议无效。

例如, 在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琼民三终字第1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仅被告公司股东张某一人同意减少注册资本及变更股东出资比例, 不符合公司章程规定, 张某一人持股比例及表决权不符合公司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因此确认决议相关部分无效。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苏审三商申字第0207号判决中, 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特别约定, 被告在原告表示反对的情况下, 利用多数决主导通过股东会决议, 亦被确认为无效。

在此基础上, 2009年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四条将召集和表决情况、会议记录、决议签名等部分程序性问题直接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的依据, 但2016年稿将此条删去, 而将相关程序问题分别归入决议不存在、未形成有效决议和可撤销类别中。

分析新旧两稿改动的原因, 在于平衡公司法规定与实践做法的关系, 也体现了股东会决议瑕疵“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过渡历程。关于股东会决议瑕疵, “二分法”分为“无效”和“可撤销”两种情形, 例如我国;“三分法”则在此之外, 将“决议不成立”作为一种单独的瑕疵类型。晚近以来, 采用“二分法”的德国, 学说和判例普遍主张有决议不成立的存在及必要性, 《日本商法典》在1981年修正之前, 也采取“二分法”, 1981年修改时则承认股东会决议不存在为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独立类型, 这一做法也影响到了1984年《韩国商法典》的修正。在我国, 决议不存在情形在理论上得到承认, 在现有公司法规定下, 实践中将其按照无效处理。2009年稿第四条正文表述为“相关决议文件无效或者伪造的相关内容无效”, 注释内容则为“表见决议、决议不存在的处理”, 一方面意在承认现有“二分法”的稳定性, 一方面试图在此框架下, 肯定将决议不存在当作无效处理的实务做法。2016年稿则更进一步, 在原有的无效和可撤销之外, 将“决议不存在”和“未形成有效决议”两种情形独立出来, 并在第九条“决议效力的直接认定”中, 强调人民法院应当将这四种情形严格区分。在2016年稿中, 部分程序问题仍作为可撤销事由, 而另一部分程序问题则分离出来作为决议不存在或者未形成有效决议的事由。

从学术意义而言, 2016年稿更顺应国际普遍做法和国内实务, 且弥补了2009年稿同公司法原文的一处冲突, 即在公司法已经明确程序问题不可作为无效事由时, 2009年稿却做出了与之相悖的解释。2016年稿保持了公司法将无效事由限制在实体问题内、将可撤销事由限制在程序问题内的观点, 从这一方面, 这是对2009年稿的矫正;然而在另一方面, 2016年稿又在公司法规定之外, 自行新增两种独立情形, 从解释权行使的角度上讲, 通过司法解释来确定法律条文本不包含的概念, 难免有法外立法之嫌。

三、实体认定: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权衡

股东会决议是多数股东的意思合致, 股东通过其意思的正常表达, 旨在行使或捍卫其股东权利, 在此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 实践中往往从股东意思是否得到完整表示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是否侵害了股东的实体权利的重要依据。股东意思表示不完整的情况有:股东意思表示有瑕疵, 股东意思表示机会遭到排斥, 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其中, 第一种情况构成股东会决议撤销的理由, 后两种情形则可能造成股东会决议的无效。

但是, 股东意思表示的真实有效并不足以形成股东会决议的最终内容, 股东会决议是股东的意思表示通过一定的投票规则集中后产生的公司意思表示, 从产生上具有复杂性。股东会决议无效的认定并不完全等同于合同法意义上的无效, 一方面, 股东意思表示受到股东会决议意思形成过程的制约;另一方面, 意思表示不完整并不完全等同于实体权利遭到了侵犯。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旨在保护股东权益, 但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保障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亦是公司法的重要原则, 因此往往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 在实务和学理上往往存在分歧。

1.股东意思表示遭到排斥

当股东个人的意思表示被完全排斥 (如签名被伪造, 未经通知等) , 但股东会决议事项与该股东个人权益无关, 股东会决议形成过程也合乎表决程序, 此时是否应当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

否定性做法例如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014) 二中民 (商) 再终字第1201672号判决中, 原告诉称被告股东会会议记录签字并非其本人所签, 请求确认该次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该决议内容为变更注册资本、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选举和更换董事、变更营业期限和修改公司章程等内容, 内容合法, 未侵犯原告优先购买权, 因此并不符合确认为无效的法定条件。肯定性做法如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原告以被告公司未通知其参加股东会为由提起诉讼, 请求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被告公司明知原告为股权实际享有人, 未通知原告而作出决议, 违反了公司法第四条“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财产收益, 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因此侵犯了股东的实体性权利。

这种分歧也体现在司法解释四的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伪造签名问题, 2016年征求意见稿第五条第三项列出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只要签名是伪造的, 被伪造签名的股东或董事不予认可, 即可认为“未形成有效决议”;第二种观点认为, 只有伪造签名达到了影响股东会表决比例的程度, 才能认定为“未形成有效决议”, 换言之, 如除去被伪造签名的股东, 仍有正常的表决比例足以通过该决议, 就不能否认该决议的真实效力。

关于公司的通知义务问题, 2009年征求意见稿将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造成的后果按情况分别列入“无效”和“可撤销”中, 一般情形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 股东会决议应认定无效, 但原告股东参加了会议并投票表决的, 则属于可撤销情形。2016年稿删去了上述规定, 将通知义务归类为“召集程序”和“表决程序”的组成部分, 因此,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的后果仅为决议可撤销, 而不会导致无效。

产生这样分歧的原因, 在于保护股东意思表示与保护公司意思表示发生冲突时, 不同的倾向将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将公司决议形成过程视为单纯的意思表示的表达, 则可以适用民法相关规定;也有学者认为, 决议是将客观地存在多数的意思拟制为公司的意思, 只要客观存在正常多数的意思, 公司的意思即有效存在, 扣除有瑕疵的个别股东的意思表示, 导致欠缺必要多数时, 决议才存在瑕疵。因此, 从维护公司发展稳定角度讲, 如果扣除个别股东意思表达之后, 没有达到影响集体意思形成的严重程度, 也就没有认定其为无效的必要性。

2.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

股东会决议违背股东真实意思表示有如下两种表现:股东出席股东会, 对股东会决议明确表示反对, 且拒绝履行决议内容;股东未被通知参加股东会, 未实际出席, 嗣后对决议内容表示反对。

在司法实践中, 当股东既不同意决议内容, 又不行使股东权利, 或者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决议内容时, 应当认为股东会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实体权利。例如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5) 黔高民商终字第10号判决中, 原告主张公司增资决议侵犯其优先认购权, 法院认为, 股东既不同意增加注册资本, 在新增资本时也未主张按照其出资比例认缴出资, 公司增资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优先认购权。对于股东事后同意决议方面, 2009年征求意见稿和2016年征求意见稿观点一致, 只是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

另有一种情形, 股东虽不同意股东会决议内容, 但自身存在过错, 则股东会决议有效。例如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3) 渝高法民申字第00738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由于原告未履行出资义务, 经催告亦未缴纳出资, 股东会决议解除其股东资格, 是合法有效的。

四、后记

股东会决议无效的确认旨在保护股东的实体权利, 但亦必须注意保护股东实体权利、公司发展和保护善意相对方利益的平衡。从公司的内部关系上, 一方面, 相对于股东而言的公司的意思表达同样应得到保护。另一方面, 股东应当承担对于公司的义务;从公司的对外关系上, 一方面, 公司活动遵循外观主义原则, 当股东以行为做出了承认决议的外观并足以让第三人相信, 股东就不能以自己反对股东会决议内容为由要求确认无效。此外, 公司经营稳定和市场交易安全也是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案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而决议转让股权, 一审法院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 而股东本人实际无力行使优先认购权, 在公司股权结构已经稳定的情况下, 二审法院采用了调解结案的方式。当然, 调解并不是最值得称道的解决路径, 但它至少体现了在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之诉中, 法院对各方利益综合考虑力求平衡的思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版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的差异性分析, 结合实际, 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但股东会效力确认所涉及的问题远不至此, 无论是在司法解释, 还是在完善立法方面, 都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季桥龙, 刘洁.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解释方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81-84.

[2]蔡立东, 杨宗仁.论股东会决议撤销权的主体及其行使[J].当代法学, 2008, 22 (5) :80-87.

[3]赵心泽.股东会决议效力的判断标准与判断原则[J].政法论坛, 2016, 34 (1) :150-159.

[4]刘兰芳.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 2009.

篇13: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股东会主持人:***

出席会议股东:***

***

新乡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11年*月*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了股东会全体会议。本次股东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已于 15日前以口头方式通知全体股东。代表公司表决权100%的股东参加了会议。

经代表公司表决权100%的股东同意,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以下事项:

1:公司经营期限变更为:2007年06月12日至2016年6月11日。

2:公司管理人员任职不变。

3:修改公司章程相关条款

以上决议事项,符合法定的程序,同意根据决议内容修改公司章程中相关条款。

股东签字:

2011年6月12日

*********有限公司

章程修正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对公司章程修正如下:

一、原公司章程第十一条第一款现修改为:

本公司经营期限为5年,已延续至2016年6月11日,以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计算。

二、其他条款不变。

全体股东签字:

新乡市****有限公司

2011年6月12日

申请报告

***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规范化管理,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公司于2011年6月12日召开股东会,会上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公司变更登记。根据公司经营状况,申请变更如下事项:

1、公司经营期限变更为:2007年06月12日至2016年6月11日。

2、公司管理人员任职不变。

3、修改公司章程相关条款

特申请变更登记

新乡市****有限公司

篇14:修改公司章程的股东会决议

一、公司章程的法律特征

根据我国《公司法》, 制定公司章程是公司成立的必要条件, 不论是有限责任公司, 还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 都必须制定公司章程。章程被视为公司以及相关主体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律文件。关于公司章程在公司成立和运行中的基础性地位, 各国法律都予以确认。公司章程体现了鲜明的自治色彩, 是股东表达个人意志、主张个体权利的基本依据。公司章程为股东提供了自治空间, 为《公司法》的私法属性奠定了基石。

章程的制定主体是股东, 体现了股东的自由意志。章程从广义上说属于股东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 但是这种契约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契约关系 (狭义上的契约关系) 。虽然两者都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 但是狭义上的契约是当事人意思表示错综的合致, 所形成的是一种彼此相对的权利义务关系, 比如双务合同中, 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对应的是对方当事人的义务。而公司章程中各股东的意思表示是平行的, 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和共同的。简言之, 一般的契约旨在设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公司章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股东的共同行为设立一个新的权利义务主体。因此, 公司章程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对所有股东是同样适用的, 只要是公司的股东, 都一体享有章程所规定的权利, 并无差别地承担公司章程所规定的义务。

二、公司章程的自治性与《公司法》的法定性之间的关系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规则, 是股东自由意志的载体。正是由于公司章程的自治性, 我们才将《公司法》定义为私法。但是, 在公司法中已对股东权利做出了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公司章程对股东权利的规定又会处于何种境地?或者说, 公司章程的规定与公司法的规定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公司法中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规范:任意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大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 (如债权人) 而设, 对于这种规范, 公司、股东、公司的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主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 换言之, 强制性规范的适用不得通过公司章程予以排除, 这就为公司章程的自治空间作出了限定, 即只有在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 没有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 股东才可以通过章程对权利义务作出规定。可见, 《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定, 等于是为公司章程条款效力提供了一个判别的标准。依法制定的章程, 《公司法》承认其效力, 章程中所规定的股东权利也因此有了法律保障, 《公司法》对公司章程效力的认可, 就成为股东权利的间接法律依据。如此一来, 《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就成为股东权利的两个来源, 只要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股东权利都会得到认可, 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股东权利与《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内容不一致的, 公司章程的规定优先适用。公司章程在保护股东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 《公司法》明确规定违反章程的行为足以影响到公司行为的效力, 以及公司董事违反章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前者如《公司法》第22条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 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 股东可以自决议做出之日起60日内, 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后者如《公司法》第113条规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 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 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 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三、公司章程自治与小股东权利保护

相对于大股东, 小股东属于公司中的“弱势群体”。虽然拥有数量上的优势, 但是在表决权、信息渠道等方面, 其弱势地位不言而喻。因此, 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 小股东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害。为小股东提供权利救济, 实现公司内部的利益均衡成为现代公司法的重要价值诉求。现实生活中, 由于社会主体强弱地位之不同, 他们之间的维权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别, 且不说大股东的权利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大小, 即便是权利受到侵害, 大股东也可以通过自立救济免受或减少损害, 而小股东在权利受到侵害时, 却很难凭一己之力获得救济, 此时就需要对小股东提供倾斜性保护, 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建立一种制衡机制, 以防止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

上一篇: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制度下一篇:高中毕业生对母校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