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认证体系

2024-05-13

风电认证体系(精选四篇)

风电认证体系 篇1

近年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44.73 GW,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k W,2020年将超过2亿k W。然而,在近年来风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风电本身所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与不确定性[2,3],给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挑战[4,5,6],其并网消纳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根据统计,2011年全国风电弃风总电量超过了100亿k Wh[7]。

大规模的风电并网消纳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我国风能资源普遍具有集中度高、总规模大、远离负荷中心的特点[8,9,10],大多数风能资源所在地区的电能需求小、难以就地消纳;

2)风电出力具有随机性、波动性与不确定性特点,对于并网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有较高需求[11]且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挑战[12,13,14],而我国风电集中的“三北”地区电源结构单一,抽蓄与燃气电站等调节电源比重不足,特别是冬季由于供热机组比重大,调节能力十分有限;

3)我国跨区输电能力不足,从全国来看,风电占电源装机的比重为5%[15],中东部等地区调节能力较强,拥有较高的消纳风电潜力,而目前,大区电网之间的联系还较为薄弱,还不具备可实现大范围跨区消纳乃至全国范围内消纳风电的联网能力,无法实现风电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为解决当前风电的并网消纳问题,我国正在研究并将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16],使得从政策层面上推动风电消纳。本文整合了各层面的风电消纳技术、评估评价方法、市场机制与配套政策,以实现风电消纳过程的良性运作为主旨,使针对风电消纳所形成的技术与政策能够发挥出最佳效用,实现风能资源的高效利用。

1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剖析

2012年5月,《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讨论稿)》已经下发各省,将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后正式发布实施。该讨论稿从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及地方能源主管部门三个层面分别提出须承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指标及相关义务,其中全国范围内的电网公司须承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指标最高将达15%。

国外的年度配额制度指供电商、消费者每年必须消费一定额度的绿色电力,未能完成的必须向国家支付一定的费用。强制性年度配额制度的实施可保证绿色能源市场的需求,从而增强相关设备生产商和绿色能源生产厂商的投资和生产信心,调动相关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以便使绿色能源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即国外配额制的施行旨在解决风电开发成本高的问题。与国外配额制政策的目标不同,我国将出台的配额制不是为了解决通过竞争降低风电开发成本的问题,而是通过竞争机制与激励准则来解决风电利用成本问题,即风电消纳问题。而对于风电开发的高成本问题,目前我国施行的固定上网电价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2 多时空尺度风电消纳体系的架构

本文构建的多时空尺度风电消纳体系共由四个要素层、两级时间尺度所组成。如图1所示,四个要素层分别为消纳能力评估、消纳决策、市场机制以及配套政策;两级时间尺度分别为以电量分析为主的中长期尺度和以电力分析为主的短期与实时尺度。四个要素层的层级功能有机衔接在一起,共同完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风电消纳过程:消纳能力评估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评估,同时辅助风电消纳决策与配额交易;消纳决策过程以日、月、年为单位逐级反馈,以及时调整消纳决策目标与配额分配方式;市场机制中,允许各级电网公司在年度、月度与日度进行配额交易,最终以实时、日度、月度、年度进行逐级结算;配套政策中涵盖风电开发与运行的各项关键技术与经济标准。下面将分别从风电消纳关键技术、风电消纳配套机制与政策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各个要素层级。

3 风电消纳关键技术

风电与常规电源的出力特性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其不确定性、随机性与波动性,传统的电网规划和运行都是基于确定性的方法,无法考虑风电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但随着系统中风电装机规模和比重的逐步增大,风电的出力特性将深入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与经济运行。因此,在考虑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处理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与波动性。

风电的消纳是指在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电力系统调用各种调节资源配合风电运行、有效利用风电的过程,其关键技术主要可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风电消纳能力评估和风电消纳决策,下面将分别详述。

3.1 多时间尺度的风电消纳能力评估

电力系统规模、常规机组类型、电网传输能力、负荷特性以及风电场出力特性等都会对电力系统消纳风电的过程产生影响[17,18,19],风电自身出力不确定性、随机性与波动性的大小也决定着是否能够被有效消纳,而这些因素都与时间尺度相关。因此,同一电力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风电消纳能力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对多时间尺度下的风电消纳能力分别进行评估:年度风电消纳能力评估、月度风电消纳能力评估、日前风电消纳能力评估与实时风电消纳能力评估。如图2所示,其中,年度风电消纳能力评估的时间尺度为一年或多年,针对的是规划层面,主要服务于风电规划;月度风电消纳能力评估的时间尺度为月或季度,针对的是电量评估,主要服务于机组检修计划的安排与月度合约电量的制定;日前风电消纳能力评估针对的是风电运行层面,即站在日前评估次日的风电消纳能力,服务于发电计划与联络线功率曲线的制定;实时风电消纳能力评估将考虑控制层面的电压稳定、联络线控制等,服务于电力系统实时控制。

3.2 多空间尺度的风电消纳决策

基于多时间尺度的风电消纳能力评估技术,为了达到高效利用并网风电的目标,需要在多空间尺度内进行风电消纳决策,这里的多空间尺度主要是指省级、区域级、国家级等多层级地域结构,这样的层级关系不仅符合目前我国的电网管理机制,也将符合未来配额制下消纳任务的分配方式。

未来配额制将依据一定的原则将年度风电消纳任务分配到各区域电网,各区域电网再将消纳任务分配到各省级电网,因此,多空间尺度的风电消纳决策过程将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长期决策,即将年度风电消纳任务分配到省级空间尺度和到月度时间尺度的过程,这一消纳决策阶段主要是以电量决策为主;第二个阶段是短期决策,主要包括日前消纳决策与实时消纳决策,日前消纳决策的主要内容是区域级电网之间、省级电网之间的联络线功率曲线,实时消纳决策的主要内容是各省级电网的风电出力偏差控制与联络线功率控制。在第一阶段的任务分配过程中,需要以年度和月度风电消纳能力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而在第二阶段的任务执行过程中,则需要以日前和实时风电消纳能力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尽力完成份额内的消纳任务。

4 风电消纳配套机制与政策

目前我国的风电消纳主要以电量消纳为主,送风省份需要承担配合风电运行的调节任务,对于风电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具备充足的调峰能力、调频能力、电网输送能力等调节资源,否则将被迫出现弃风现象,造成风能资源的浪费。配额制的出台,将解决目前风电消纳的地域局限性问题,促进区域间电网联络线的进一步加强与扩建,实现大区域内的风电消纳,这种消纳将不仅是电量的消纳,受风省份需要承担与配额相对应的调节任务,实现了电力的消纳。

4.1 风电消纳市场机制

由于各区域电网、省级电网实际的风电消纳能力各不相同,配额制所分配的消纳任务可能不能够被全部自主消纳,这就要求存在一定的市场机制,在督促各级电网完成配额任务的同时,“协助”其完成配额任务,这样的“协助”必须需要电网公司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在客观上又会促使电网公司在发展规划中侧重提高其风电消纳能力。基于此,风电消纳的市场机制将主要由两套子机制组成,一个是配额交易机制,一个是消纳结算机制。

配额交易机制,顾名思义,即可以将配额作为货物在市场内部进行交易,相当于配额制的二级市场:有消纳余力的消纳主体可以“销售”配额,消纳能力不足的消纳主体可以“购买”配额。

与此同时,“货物”的“真假”、“质量”以及“买卖”需要规则的核准与维护,因此,需要一套消纳结算机制来配合交易机制。结算机制一方面核准结算各省级或区域级电网实际消纳的风电电量,并给予可在市场流通的认证凭证;另一方面结算发生在非配额交易机制内的实质交易行为,维护交易的公平与公正。

例如,A省与B省共属同一区域电网且之间拥有一组联络线,所分配的月度风电消纳配额分别是4亿k Wh和6亿k Wh,由于B省调峰能力所限,实际最高可消纳5.5亿k Wh风电,因此在月前通过配额交易机制向A省购买了0.5亿的消纳配额;而在该月过后,由于常规机组故障,B省实际消纳的风电只有5.3亿k Wh,其余0.2亿k Wh的风电则通过联络线被A省消纳,这0.2亿k Wh即属于发生在非配额交易机制内的实质交易行为,此时,通过消纳结算机制,B省需要向A省支付0.2亿k Wh的消纳费用,该过程如图3所示。而这期间所有的交易价格都由双方事前在机制框架内自主商定,所消纳的风电电量由消纳结算机制认证。

4.2 风电消纳配套政策

风电消纳所涉及的技术与机制,其有效运行还需要配套政策的“引导”与“规范”:一方面使整个消纳过程能够不偏离安全、可靠、高效消纳风电的主旨;一方面使各层技术方法与各套机制能够深度契合、良性运作。

风电消纳配套政策主要分技术和经济两个层面:在技术层面需要配套的风电开发技术标准,风电运行考核标准,省级及区域级电网可靠性标准,联络线控制方式、送受计量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政策,将涵盖风电开发、运行、控制等各个环节;在经济层面需要配套的风电开发与运行技术经济标准、配额交易基本准则、配额消纳情况奖惩标准等,使得消纳体系整体更加完善。

5 结语

认证咨询方案(三体系认证) 篇2

认证工作方案 第一阶段:了解企业目前状况 工作内容

1)充分了解企业目前的状况,企业在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要求; 2)过程识别,特别是关键过程的识别; 3)了解企业的人员素质、基础管理水平; 所需时间: 共计1天时间。第二阶段:贯标培训 工作内容:

1)全体员工了解标准的基础知识。2)认证的有关知识; 3)贯彻标准; 4)相关法律法规。所需时间:4天

本次培训为全员贯标培训,要求认证工作小组成员、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贯标公司部门负责人及骨干参加。

第三阶段:文件的编制、审核和批准,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的辩识 工作目标

1)确定文件编写小组成员,集中编写; 2)了解企业现用文件。3)了解企业现状: a、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b、职责分配情况

c、产品种类及服务提供、监控全过程的控制状况 4)明确组织结构、各部门职能,确定生产过程和职责; 5)组织各相关部门制定公司手册及程序文件;

6)根据程序文件要求,识别出公司各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因素与危险源; 7)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与重大危险源;

8)制定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方案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9)制定出公司的目标指标,并将目标在各单位进行逐层分解。所需时间:30天 第四阶段:三体系试运行 工作内容:

1)各单位、部门按照文件要求进行操作;

2)认证工作小组通过日常检查,监督各单位中文件的管理及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文件进行修订; 所需时间:2个月 第五阶段:内部审核 工作工作内容 1)制定审核方案;

2)确定内部审核组成员并制定内审计划; 3)组织内审员编制的检查表; 4)组织内审员进行现场审核; 6)组织内审员编写不符合项报告;

7.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按期制订、实施不符合项纠正措施并编制审核报告; 所需时间:7天 第六阶段:管理评审 工作内容

1)主管部门制定管理评审通知单并发至相关部门(包括管理评审会议的议程安排及需各相关部门需作的工作);

2)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根据管理评审通知单准备有关材料,并参加管理评审会议;

3)主管部门根据各部门提报的资料编制管理评审方案; 4)责任部门或人员制订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

论构建中国式认证体系 篇3

第一, 承认差异原则( 或称“ 差异客观性原则”)。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民族文化或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目标价值取向, 客观上存在差异性。保留企业价值目标的这种差异性, 有时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如“ 人权” 这类在西方社会文化中含义非常清晰的概念,也应当注意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东方民族中的特殊文化背景。

第二, 协商性原则( 或称“ 非强制性” 原则)。与强制性执行的企业技术法规与产品标准不同,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一般不宜采用强制性。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一项基本原则。桑德斯理论和松浦四郎理论, 都高度重视标准化的社会活动属性。标准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其本身具有复杂性, 因此难以大量使用带明显强制性的标准。桑德斯在1972 年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就曾写道,“ 国家标准以法律形式实施, 应根据标准的性质、社会工业化程度、现行法律情况等慎重考虑。”

第三, 通用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强调通用性原则, 主要是因为社会责任范围广大, 不同企业由于所处社会背景差异, 无法在所有领域都达成共识。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应该适应于不同层次、不同民族、不同所有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准则的责任主体的共同要求, 所以该原则我们又称之为共同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通用性原则要求, 反映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行为价值目标多元化的认可, 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与多元化的对立统一。所以, 我们必须慎重对待企业社会责任通用性原则。既不能让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经济共同体内, 一些( 国家)企业强加给另一些( 国家) 企业的社会责任“ 包袱”, 又不能成为经济共同体制造内部或外部贸易壁垒的理由。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各企业间的磋商,通过增进“ 沟通” 和“ 协商”, 达到企业社会责任“ 通用” 范围越来越广的效果, 增进企业社会责任在更大范围内的“ 秩序效益”。

第四, 适度让步原则。企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刚性, 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执行过程中, 则普遍强调“ 适度让步”。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贸易伙伴企业之间, 可以实施让步原则。有企业执行该标准, 并有权要求关联企业亦实施该标准。也有企业申明保留权力, 赞成贸易伙伴实施该标准, 而自身则不执行该标准, 或者有条件地执行该标准。贸易伙伴之间坚持通过谈判、沟通的方式, 对标准实施采取“ 适度让步原则”; 二是在贸易伙伴集团内部, 对同一标准不同企业实施步骤、实施程度、实施效果等的规定或评价, 实行“ 适度让步原则”。当某企业宣布或承诺实施某一标准时, 允许企业分阶段实施, 也允许企业逐项有选择性实施。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推广实施, 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最大范围、最大规模、最大( 数) 量的交换秩序优化和最大程度的获取( 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综合效益。

第五, 开放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开放性原则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是一个面向所有贸易伙伴的开放性标准, 任何非缔约的第三方,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领域, 要求加入标准化进程, 都是受欢迎的; 二是指任何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基本立场、精神和规定( 条款), 都是可以磋商、修正和调整的, 这种标准本身的改变, 只能通过合作各方或缔约各方, 以谈判方式来形成共识, 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倾向; 三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本身所坚持的“ 非贸易壁垒” 精神,一般以“ 第三方认证” 作为其保障措施。制定或推广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目的, 在于企业交换活动的“ 扩大”、“ 统一” 和“ 简化”。因此,不应当以主观“ 贸易壁垒” 措施作为标准条款。考虑到同一标准的不同使用者, 在理解、解释和采用标准方面的不同状况, 所以我们强调“ 第三方认证” 的重要意义。

第六, 时间表原则。当我们在全社会范围内基本建成了某种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之后, 有的体现为企业自律倡议、有的体现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信任程度评估报告制度、更完善的则体现为标准, 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承担这些规则所要求的“ 责任”。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标准, 远没有法律法规具有强硬约束力,“ 假币驱逐良币” 或“ 搭便车” 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那些法律约束乏力的企业,社会可以孤立它, 消费者可以抵制它。

正如孟子所说,“ 不仁者, 可与言哉?” 当然不可与言, 直至这样的企业求善为仁时止。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时间表原则”。

风电认证体系 篇4

北京中电联认证中心

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表

(CEMC-105-B01)

申请方名称:法人代表:申请方地址:邮编:申请方性质:电话:法律地位证明:传真:证明文件编号:联 系 人:申请方人数:(包括多现场人数)电话:管理体系选用的标准:□ GB/T19001-2000□ GB/T24001-2004 GB/T28001-2001 希望认证时间:年_月

申请认证状况(在所属的申请类别方框加注:”);

□ 初次认证□ 扩大认证范围证书转换复评

体系覆盖的范围和涉及的部门/场所(多现场清单另附):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服务及过程/活动范围: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无删减□有删减(说明)特殊要求(如使用的语言):

申请方确认:我单位在管理体系运行期间无重大__________事故;本内无__________监督检查不合格。管理体系运行正常,申请前已完成内审和管理评审。我们遵守认证注册的有关规定,提供评价所需的信息,按期交纳申请费和认证审核费,并做好认证审核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管理体系文件发布日期:年月日

如申请方接受过咨询服务,请填写以下内容:咨询机构咨询人员名单。

我授权同志(职务:)为我方管理者代表。

法人代表签名:年月日(公章)

注:提交文件和资料清单见《申请方基本信息表》

CEMC-105:2004 C/0

上一篇:原则与责任下一篇:化学农药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