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系认证汇报材料

2024-05-05

三体系认证汇报材料(精选6篇)

篇1:三体系认证汇报材料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XX供电公司把“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决贯彻落实省公司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到新体系建设是规范管理、破解难题、实现赶超的重大机遇,按照“严格执行方案、紧密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的思路,全力推动管理变革。公司上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克难攻坚,按照省公司的时间节点如期完成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下面就建设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工作的开展

(一)解放思想,注重宣传,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和谐 统一干部员工思想认识,使其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超前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围绕提高认知度、增强参与度,广泛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各层级人员座谈研讨,深入基层宣讲形势任务,发放调查问卷、宣传手册,集中开展培训。干部员工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必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新体系建设平稳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明确职责,组织有序,确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全体中层干部为成员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督导“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注重过程管控,坚持“日推进、周协调、月分析”的制度,积极向省公司汇报建设情况,及时解决体系建设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做好前期研究,汇集各方意见,领导亲自参与,编写了符合公司实际的建设方案和操作方案。每套方案都经过不断斟酌,反复修订,充分考虑业务界面的划分、业务流程的优化、办公场所的改造、支撑系统的技术要求,以及工作人员调配、时间节点安排等各个方面细节,力争做到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紧扣精神、契合实际。

(三)强化制度,优化流程,支撑新的体系良好运转 一是对公司的制度体系进行梳理,整理规章制度1255项,其中新增制度31项,废止制度5项,制定细则22项,结合公司实际直接执行省公司制度503项;二是积极推广省公司制定的各项工作标准、岗位标准,给各单位、各部门发放宣传册,保证每位员工都知道自己所从事岗位的各项标准,并在公司内部网站上传涉及我公司的各项标准目录供公司全体员工下载学习。实现了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管理标准全流程覆盖、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三是调整信息系统,固化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固化,确保新体系通过“系统管人”的方式执行到位。实行“分层分级”计划管控,公司抽调业务骨干,到省公司学习,集中时间、地点对ERP系统、财务系统、SG186系统以及协同办公系统等进行了适应性调整。根据“三集五大”组织机构调整、业务及流程变

更、人员岗位变动等情况,按照前期准备、方案设计、配置测试、迁移切换、上线支持和完善提升等步骤,全面按照工作任务和责任主体调整到位。

(四)把握原则,结合实际,整合人财物三大资源 1.按照人力资源集约化的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科学配置

始终坚持“不走过场,不变花样”的原则,严格按照省公司制定的时间节点和具体内容,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采取倒计时的方法,逐项落实到部门、个人。严格按照省公司批复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于10月22日完成了公司机构调整及各单位、各部门的人员配置,没有超设机构和超编配置人员的现象出现。新模式导入后公司职能部门由11个精简至6个,支撑机构由6个精简至5个,真正实现了机构扁平化管理。在机构职能划分和岗位设置上尽量以专业需求为取向,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职能划分和岗位设置的科学性。

2.按照财务集约化的要求,实现资金资产统一管理 公司成立财务集约化建设领导小组,优化调整财务组织机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落实财务人员配备,构建精益、高效的财务组织体系。在“六统一”方面,完成了新账套和新科目体系设置及期初数转化工作,集成科目全面应用新会计科目体系。在“五集中”方面,进一步深化财务管控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公司“一本账”和报表“一键式”生成。扎

实推进资产资金集中管理,实现了所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价值的集中管理。公司所有银行账户和省公司集团账户挂接,为电费资金归集、实现电费资金归集路径调整奠定了基础。在“三加强”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资金集中管理,严格账户审批流程,加强了电费账户管理,强化了资金统一管控以及资金配置的优化。在“三保障”方面,XX公司只保留一个会计主体,二级单位实行报账制,达到了“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的要求;拓展了财务与计划、生产、基建、营销、调度通信、经法等系统的集成应用,提高财务业务一体化程度;加强了技术保障,以支撑财务集约化管理为核心,巩固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应用,提高了财务系统稳定性和实用性。

3.按照物资集约化的要求,实现公司物资集中调配 一是保障人员配置,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办法配齐了批准定员的5位人员,并针对新进员工开展了岗位适应性培训;二是建立健全物资制度,重新梳理、修订、完善了公司物资管理的制度和标准,从制度层面保障集中采购机制、供应保障机制、质量管控机制得到建立和加强;三是规范流程管理,取消了公司所有单位和部门的物资采购权利,打造了统一物资标准、统一计划申报、统一质量监督、统一组织配送、统一仓储管理、统一办理结算、统一废旧处置、统一平台应用、统一零星采购的“九统一”的物资管理新格局,为“三集五大”业务和公司运营提供坚强的物资保障。

(五)严格规范,不走过场,初步建成“五大”体系 XX公司按照“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的原则,依据省公司批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对公司原有的部门和单位进行了重组整合,形成了以各专业部门为主导,其他部门全力配合,“五大”专业体系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督导协调,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横向协调和纵向沟通,强化信息报告、工作会商、督导检查等工作机制,通过科学论证、周密部署、精心培训,确保“五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严格按照省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建设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立足实际,紧密围绕各大体系建设要求,精心编制建设方案和操作手册,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体系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阶段性工作,建立了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三是围绕各大体系建设做好相应保障工作,注重把握原则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谋定而动,整合资源。超前策划及部署应急措施,按期完成信息系统适应性调整,工作场地、人力资源、装备及时保障到位。

目前各归口部门均已按照省公司下发的专业验收标准进行了自验收并将验收报告上报省公司,各项资料都准备齐全迎接省公司的验收。其中“大营销”体系建设已经以95分高分通过验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用工效率升幅明显

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后,公司新模式下的机构数量为11个,与新模式前的18个机构比较,缩减39%;用工总量为286人,与新模式前的358人比较,缩减20%,其中本部减少10人,缩减22%;中层管理人员缩减24%。精简后管理人员大部分都充实到生产、营销等生产一线岗位,用工效率明显提高。

(二)组织架构全面优化

严格按照省公司批复设置各层级的组织架构,科学制定、刚性执行我公司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管理层级进一步压缩,检修公司与运维检修部、客服中心与营销部真正实现合署办公,取消二级机构,直接管理到班组。检修公司、客服中心“一个成本中心、一套领导班子、一支管理团队”的管理架构科学搭建,工作协调明显减少,生产管理实现了由繁琐重叠向扁平高效的转变。

(三)岗位管理严谨规范

加强定员管理。认真抓好整合单位的人员调配,压减管理岗位,采取低岗高配、合理分流、支援一线等多种方式解决重叠岗位和冗员,有效缓解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的矛盾。并且通过变革彻底解决了混岗问题,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岗位管理。启动改革后迅速定员定岗到位,及时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实现管理无缝衔接。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标准名录》,对各单位机构设置、内设机构以及岗位设置全部规范统一。

(四)财务管理集约规范

通过财物集约化管理,梳理规范了业务审批流程,并加以固化,增强了内控制度执行的刚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通过模块集成,实现业务信息共享,减少一些重复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搭建完整的资金支付平台,提高集约化水平。部分经济业务的资金支付,从申请到审批到财务过账全部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资金支付实现集中处理。尤其是工程项目涉及的合同、采购订单、预付款、收货、付款等业务环节紧密集成,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同步。

三、今后的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在确保安全生产、队伍稳定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以深化认识、优化流程、完善标准、磨合改进为重点,推动新体系顺畅运转,加快建立资源集约优化、流程科学合理、管理专业高效的现代电网企业生产运营新模式。

一是诊断完善,保证建设质量。全面查找工作衔接、业务流转、协同运作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对策,认真整改,确保建设高质量。二是强化培训,提升能力素质。对岗位调整人员进行再培训、再教育,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新体系顺畅运行需求。三是持续改进,提升管理水平。研究分析新体系运行的提升改进空间,制定并落实提升方案,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四是评估总结,迎接检查验收。对照省公司验收标准,健全内部考评机制,确保顺利通过综合

验收。

篇2:三体系认证汇报材料

供电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战略部署、深化“两个转变“的重要实践。宁夏供电局高度重视,按照国家电网、宁夏公司要求和统一部署,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目标,坚持“人等我做、人做我优、人优我成“的工作思路,坚持“不立不破“、“先完成,后完善“的工作方法,排除主客观不利因素,超前开展、统筹谋划、稳妥高效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目前,该局已如期完成“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前期准备、新模式导入阶段工作,全面转入磨合改进阶段。在“三集五大“建设过程中,该局全体干部职工凝聚共识、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以“加减乘除

“法,高质量完成“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开展“一对一“交流成效显著 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为积极稳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针对改革难点和热点,该局积极跟踪、超前摸底、加强调研、深入研究。加大“五大“体系建设宣传力度,召开启动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政策宣讲、文件解读;电子大屏滚动播放“三集五大“知识幻灯片,制作了“五大“体系专题宣传展板,举办“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和“三集五大“体系知识宣贯考试;创新开展了干部职工“一对一“交流活动,通过与基层员工一对一交流,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并根据员工个人的特长和意愿,制定了具体到每个员工的岗位编制表,为后续“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人员有序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护航“五大“体系建设的目标。截至7月底,共召开43次会议协调解决“三集

五大“体系建设相关问题,共编制“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13期,开展答题3024人次,制作“五大“体系专题宣传展板36块,征集论文50篇。

“减“:精简组织机构压缩管理层级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成后,初步实现了业务和资源集约化、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模式专业化的目标。机构精简率为%,全民制业务用工总数由1043减少到841人,主业科级及以上干部由77人减少到63人,班组由原来的81个减为64个,用工效率提升率为%。

“乘“: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取得新成绩 为加强人财物集约化管理,该局乘势而上,全面推行建设量化积分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执规考评、履职考评、卓越绩效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财务“六统一、五集中“工作取得实质进展,核心财务资源进一步集中调控和优化配置。物资招标、比质比价采购程序更加严格规范,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了物资采购供应效率。

篇3:三体系认证汇报材料

“三·三”实践教学体系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以严密严谨的制度等做保障,保障该体系的顺畅运行。这也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重心。该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需要做到的是:

一、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

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具体表现为:

1. 制定、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统领性教学文件,是规范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计划应当详实,并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修订。高职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包含实践教学模块及学时分配、毕业要求等内容。该人才培养计划应对课内实践教学、仿真实践教学、全真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块作出明确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仿真实践成绩较为突出,被更多的院校所重视,但对全真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与经验明显欠缺。法律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高职法律实践教学可借助法律诊所教育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率先在全真实践教学中寻找新路径、新突破。

2. 学生在实训基地的活动安排。

校内外基地的活动应当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示三个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并明确实训地点及时间安排;落实实训基地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的实训场所、实训进程、实训内容、实训效果评价等内容。

3. 实训时间的安排。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附件明确提出:“三年制这样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要严格按照该意见安排实训时间。

(二)其他教学文件的管理

针对实训计划编写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编写系列辅助教学资料(案例卷宗、多媒体视听资料等),以确保实训教学质量。这些实训文件应该囊括三个教学模块和环节,使实践教学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

二、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实训教师的具体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训项目,或在学生自主进行实训项目的过程中,提出和指出有关实训存在的问题,引导受训学生在实训中获得更多知识,增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二是管理学生的实训过程,维持实训基地的秩序。实训教师在上岗前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应该建立实训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训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纳入人事考核之中。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认为,高职法律院系的教师应该包括:

(一)“双师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

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尤其是指导学生进行仿真和全真实训的教师要求必要具有“双师素质”,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并有法律实践工作经验,或是有在法律实务一线工作一年以上的资历。

1. 专任教师的素质要求。

法律高职教育要求专任教师既具有较为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也有非常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或为律师,承担刑事辩护、民事代理、企业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工作,或为仲裁员、人民陪审员,直接参与审理、裁决法律纠纷。

2. 专任教师素质的培育。

培育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让年轻教师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兼课等;二是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向“双师素质”方向转变;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申报横向课题、深入行业展开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鼓励教师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彻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二)不可或缺的兼任教师

法律实践教学要求必须有来自法律实务工作一线的人员兼课或兼职,他们具备职业伦理与技能、能力。兼任教师来自于司法机关、法律服务部门和相关岗位,有着极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与水平,又热心于法律教育教学,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教学,亲自指导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他们崇高的职业伦理素养、对法律的感悟、对法律的适用、解决法律纠纷的能力与技巧,对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极大的影响。

对于兼课与兼职的外聘教师,学院要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相当的待遇,定期培训考核,并与他们的本职单位协商,把兼课、兼职的考核作为对其本职工作考核的一部分。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能力而设立的仿真的与全真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能力训练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实现高职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需要。高职法律的实践教学要求必须有规范化、体系化、规模化的实训基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搭建平台。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组织协调机构

实训基地由谁来建设?学校(院)作为一级管理部门,显然不能微观到设立某个具体的实训基地,教务处作为学校(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能也不适合、也不能够具体设置各有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者由具体专业、系部建设更为妥当,学校(院)经由教务处进行制度规范、宏观管理更为得当。为此,由系部建立类似于法律实训中心的机构是一个新的、可被推广的新路径。该中心统领的校外内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集合,也是实践教学管理的中心,负责协调实践教学基地的所有工作。

(二)规范化、体系化、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1. 规范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是基地建设宜专人专责。没有人负责的事业不称其为事业;多人负责一项具体事项,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的局面;二是出台、推行一系列实训基地建设、使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范的管理是有效的管理,无规范的管理是一团乱麻、是无序、是低效或无效。三要绘制仿真和全真实训流程,使各种各类实训都有基本框架,并有章可循。

2. 体系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开展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块的活动,开展仿真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块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开展以法律诊所教育为代表的部分全真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块的教学活动。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是一盘散沙,而应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校内实训基地的体系化体现为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协同发展、突出特色。

校内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融全真实训、仿真实训为一体,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如建立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代表全真实训基地,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建立以模拟法庭、仲裁庭等仿真实训基地,配备法律实务工作中全套仿真设施。通常开展模拟开庭等仿真实训后,才能开展真实案件办理等全真实训,仿真实训与全真实践循序渐进。同时,在模拟法庭、仲裁庭等仿真实训基地也可以开展法律咨询等全真实践教学,全真实训基地与仿真实训基地的使用互为支撑。

3. 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法律的教育重在法律的适用,空中楼阁的法律教育应当被摒弃。高职法律实训基地应当是开放的,对社会开放,特别是对行业开放。利用模拟法庭、仲裁庭等资源优势,邀请法院、仲裁机构等单位在校内现场开庭;利用法律援助中心的资源优势,推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开展法律诊所教育等活动。实现法官、检察官、仲裁员等走进来,学生走出去、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三)规模化、适用性和有效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1. 规模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应具规模,遍布一定区域,呈网状分布,方便学生就近实习。目前,高职法律学生的实习不同于一些工科学生的实习,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可同时大批量接受实习的学生。不管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还是公司企业的法务工作岗位,仅能接受有限的学生实习,建立规模化的实习基地就成为必然。为此,可根据生源来源,联系实习单位,以利学生就近实习。

2. 具有有效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不应仅仅是个摆设,而应被充分利用于实践教学。学生可利用寒暑假、集中实训等时间,由教师带领或指导,到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实习;针对学生不同个性、教学阶段的不同需求,或到社区站点、或到残联县市站点、或到检察院、法院与律师事务所等部门、机构,短期、长期实训或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为综合实训教学和学生实习提供了场所保障和师资保障,也锻炼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利用率及利用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深思与反思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既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践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又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该体系应当包括对规范、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的评价、对实践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践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收获的评价。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践教学评估标准,对于包括课内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各种形式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标准。评估成员可由法律实训中心负责组织,包括学院的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务处、法律院系的领导、教师、学生参加。评估的主要内容为:

(一)实践教学文件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作为依据,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实践指导手册四个方面,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相关教学文件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符合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定位。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包括下设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实践基地使用情况、实践基地类别情况的评价,主要考察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是否充足,学生人数与基地数比例是否适当,实践基地年均接受学生实习实践的人数,实践基地所需设施设备是否齐全、实践基地类别是否多样,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服务机关等实践基地比例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评估标准稍微低一些,主要评估其能否提供与真实的司法条件相类似的司法环境,以及训练和检测受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法律基本职业技能、能力的运用程度。因校外的实训基地主要是挂靠真正的司法部门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部门,不可能改变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条件,评估内容主要是该基地是否适合作为实训基地,与实训要求和受训学生的水准不相符合的地方应该如何调试等。

(三)实践内容与实施情况

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法律实务的结合程度、实践过程记录、实践成果(实践报告)。主要观测点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法律实务需要结合是否紧密,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记录是否详细,记录角度是否多样,指导教师批阅是否认真,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

(四)实践管理状态

包括实践教学管理与效果、实践时间。主要考察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纪律要求,是否有专门的管理教师,制度和纪律要求的执行情况,学生有无违纪和事故发生、实际实践学时数与计划实践学时数的比例等。

(五)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必须考虑,并将之纳入质量评价体系中。应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内容信息量等的考评,反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为构成要件形成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估。着重看教师是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第二课堂等形式教授学生通过实践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反思。

(六)学生对实践学习收获的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专业知识巩固、实践技能与能力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

(七)实践单位对于学生的满意度

对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来说,其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实践单位(用人单位)对学生总体实践情况的反馈和意见,而这种反馈恰恰反映了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程度,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在考评体系中,建议设计三项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满意度、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一般职业能力满意度,以此来全面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并将之作为确定课程设置、专业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三·三”实践教学体统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规范、教学团队、实训基地与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中,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是基础,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基地是核心,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保障。只有这几个方面全部到位,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有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三·三”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严密严谨的制度等做保障, 具体从四个方面保障:一是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 二是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三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四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篇4:三体系认证汇报材料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最先进的“三大”管理体系。通过认证,将使企业管理透明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明确各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畅通内部沟通渠道,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减少安全工伤事故。同时,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充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

今年4月初,新疆富丽达纤维积极组织各部门、车间召开了“三体系”认证动员大会,成立了由总师室牵头的体系文件编写小组,聘请专业认证公司拟定“三体系”认证咨询工作计划。该公司计划于年底前通过“三体系”认证,获得国际国内认可的通行证,向着打造一流企业目标迈进。(王燕虹)

银鹰化纤成功研发出草珊瑚粘胶纤维

近日,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在现有的竹炭纤维、薄荷纤维、珍珠纤维等产品的基础上,又成功研发生产出了一个新品种——草珊瑚粘胶纤维,并成功推向了市场,其优异的品质和性能已经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使该公司成为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该产品的几家企业之一。

草珊瑚纤维采用了先进的纺前注射技术,在原辅料选取、纺丝液制备、凝固浴匹配、多级次牵伸分配等工序均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其于断裂强度达到2.29CN/dtex,湿断裂强度达到1.09CN/dtex,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普通粘胶短纤维国际一等品的要求。

草珊瑚纤维具有很好的抗菌防臭功能,优异的染色效果,以及天然,绿色,洁净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健康、舒适、环保的要求,可广泛应用于女士内衣,男女内裤,床上用品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李静)

江西龙达粘胶短纤二期项目今年投产

近日,龙达(江西)差别化化学纤维有限公司一期三条粘胶短纤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在一期项目加紧生产的同时,二期12万吨粘胶短纤新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土建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内墙粉刷等工作,力争年底投产。

今年以来,江西龙达粘胶短纤项目一期产销两旺,一季度产量达26700吨,同比增长13%,实现产值3.84亿元。在生产的同时,公司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一年保障有两项左右的新产品;并将研发投入生产,不断改进。

篇5:五大体系汇报材料

公司全面贯彻落实五大体系,我工段认真部署安排,全面做好五大体系的推动工作,结合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根据五大体系文件的贯穿,现将我工段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根据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对2012年全面预算“五个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分厂实际情况对工段的各项指标根据 “五个体系”进行分解。

2、修订完善班长、班组生产经营责任书。把各班组的指标落实到个人头上,坚持“五个面向”、“两个扎根”、“三个对标”的总体要求,全员管理、自我约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以确保预算指标的完成。

3、进一步发动员工增强对“两制”的认识,形成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真正把市场机制,成本、利润管理,考评机制引入到各个工序,使“两制”在工段、班组、岗位落地生根。

4、扎实推进,掀起宣贯热潮。我工段成立了“五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员为正负段长,各带冷班班长。通过召开多次宣贯会,全面深入学习传达《全面预算管理“五个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依照“五个体系”具体要求,制定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的措施及实施办法,将“五个体系”内容细化、量化、深化,把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责任层层落实到个人,营造出“压力层层传递、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活力层层激发、绩效层层考核”的良好氛围。

元月份我工段开门红综合考评得分为:93.9755分。根据五大体系的评价体系评价,我工段得分在90-100分之间,属于评价良好,发放绩效奖金的105%。元月份我工段人均收入提高121.39元。充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元月份各班组物料消耗有所减低,维修班物料消耗升高。后期,我们将继续贯彻五大体系精神,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控制物料消耗,降本增效。

通过1月份“五个体系”试运行后,对整个运行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跟踪体系不完善,跟踪的方法仅限于现场监督检查,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管理的真正水平。

2、对管理指标的执行力上不够严谨,具体反应在个别员工对自己的指标不太清楚,具体操作和预防措施上随心所欲,不能严格按指标要求执行。

篇6:质保体系检查汇报材料

一、工程概况及进展情况

工程概况:江苏省泰州长江公路大桥G06标路面项目线路全长29.315公里(其中桥梁长度为11.6km)。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泰州大桥桥南引桥、扬中接线、夹江桥及镇江段接线范围内的路面工程、交通工程等工作内容。

全线设计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33.5m/34.5m;路面结构设计:底基层为18cm低剂量水稳,工程量31万吨;基层为36cm/38cm水稳碎石,工程量64万吨;面层结构经优化设计变更为4.5c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S)+6cm中粒式沥青混合料(SUP20)+9.5cm粗粒式沥青混合料(SUP25),沥青混合料量为35万吨。项目工程总造价:2.92亿元,合同工期为22个月。截止到目前项目完成了全部沥青下面层和交通附属工程施工,剩余中、上面层计划在2012年9月底前完成。

二、项目质量管理总体思路

泰州大桥G06标路面项目是公司2010年九月份中标项目,该项目作为泰州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制定的质量目标:工程交工验收合格率100%;竣工验收优良率100%;分项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100%,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得分98分以上,创建优质工程。项目进场以来积极贯彻以落实省桥指开展的“精细化管理年”和镇江市市桥指实施的“质量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制定了以推行路面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强化内部管理为手段,以创建精品工程为质量目标推进项目各项工作:项目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且成立了路面“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明确了质量管理责任人;通过组织动员、落实责任、激励奖惩使得全体参建员工人人重视质量,通过狠抓路面施工过程环节质量控制预防质量通病提高施工质量,实现工程施工“零”遗憾、质量“零”缺陷目标。

三、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交底,定期总结分析,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责任。

质保体系:为确保既定的质量管理目标能顺利实现,项目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副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现场工序、工艺负责人为质量责任人的质量管理小组。在水稳、沥青施工期间,项目质量管理小组实行日巡查值班制度,项目领导和现场技术人员扎根现场一线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同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保障施工顺利推进。针对项目年轻管理人员较多的特点,项目采取结对帮教的方法,让相对有经验的同志帮带新同志,通过帮传带加速年轻同志业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技术交底:在每个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部组织全体管理、技术人员,工班长以及一线操作工人进行三级交底,通过交底,让所有现场管理、施工的人员都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内容、操作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安全注意事项,做到施工操作人员任务明确、心中有数;各工序之间配合协作和工序交接能够有序进行,减少质量通病发生。定期总结:为保证质保体系有效地运作,项目通过举行阶段性质量大检查,定期召开质量专题会、总结会活动以增强项目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截止到目前,由项目总工牵头共组织质量大检查6次、召开质量专题会10次(其中1次为反面教育会),召开质量总结会4次,通过分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制定下阶段的质量管控重点,循序改进,使工程质量有序提升,同时通过定期总结、奖励先进,激发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热情。

2、编制《路面质量控制手册》,明确质量管理责任、措施、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在建的泰州大桥G06标路面项目的管理水平及工程质量,再筑精品之路。项目结合路面水稳基层、沥青面层以及附属工程的具体施工工序细化各岗位责任,同时明确各道工序的工作标准、责任内容及范围,将各工序责任细化分解到每位管理、技术人员、协作配合操作人员;项目编制下发了《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手册》、《路面施工安全操作控制手册》;施工过程中做到“六定”:即定人、定岗、定位、定责、定时间、定奖惩。在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施工质量责任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的质量,以工序的质量来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

3、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布置,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为了顺利实现项目的既定进度、质量目标,项目于3月20日和8月16日在水稳和沥青路面正式施工前分别召开了“大干80天,优质高效完成水稳基层”动员会和“沥青路面施工精细化管理”推进会,邀请了公司、省市桥指领导进行了部署和动员,使得全体参建员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每位员工对质量控制的认识,认识到推行“精细化”施工的重要意义:即只有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将各项工作做细,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优化施工工艺,克服质量缺陷,把以往路面施工中的粗活做细了,把细活做精了,才能实现工程质量“零缺陷”的管理目标。

4、项目通过全面推行沥青路面精细化流程管理,促进施工质量升级。

项目为切实落实省桥指“精细化管理年”以及市桥指“质量管理年”活动,项目制确定了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在执行相关路面施工规范和规程的基础上,详细编制了《沥青路面施工“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细化各环节质量控制职责,从岗位设置精细化、后场管理精细化、前场管理精细化、试验检测精细化、各工序交接的精细化五大精细化管理内容入手,通过细化管理目标、明确目标任务、严格管理标准、严控施工流程,把路面施工的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5、通过优化变更设计,改进施工工艺保障路面使用质量。

本项目路线全长29.3km,桥梁总长占路线全长的40%,桥面防水层以及沥青铺装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项目在初期项目质量策划时就针对设计图纸拟定了思路:即通过变更结构层设计来保证桥面的铺装质量,同时结合江苏省其成熟的是施工工艺,力争优化变更设计保证路面成品质量。进场后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原设计的结构层进行了大规模的优化变更:将原设计的中、下面层AC结构变更为Sup结构,在全线中面层SUP20中掺3‰的聚酯纤维提高使用功效;针对项目超过2.5%长大纵坡的桥梁较多,结合以往引桥桥面沥青铺装层通车后出现的质量缺陷,项目对纵坡较大的三座大桥防水层由普通的柔性防水层优化变更为环氧沥青、AWP2000加强型防水粘结层,一般桥梁变更为热喷改性沥青+同步碎石防水层。通过公司以往路面的施工实践以上优化变更对提高路面成品质量可起到明显成效。

6、项目路面施工关键点控制和细节管理具体措施: ①、实行首件认可和工序交接制度。为确保开工必优、一次成优的质量目标,对路面每个分项工程均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在施工前项目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技术方案,同时对管理、组织分工、施工工艺、施工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技术交底,对施工操作人员集中培训、定人定岗,建立岗位责任制;路面施工采用“场内试拌试铺、场外试验段、规模施工”三阶段质量控制法,即先在沥青拌和站进行试拌试铺确定生产配比并验证效果,合格后才进行上路铺筑试验段,现场铺筑试验段确定设备配置、松铺系数、施工工艺并验证各项技术指标,进行首件工程认可总结,最后进行规模的施工;同时为保证工序施工的顺利衔接以及质量控制,项目制定了工序互检验收制度,包括下承层交接、物资部门同试验检测部门之间的交接、拌和站同试验检测部门之间的交接、拌和站同施工现场之间的交接、施工现场同试验检测之间的交接、测量组同施工现场之间的交接,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序作业紧密衔接。

②、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对于路面质量及使用寿命具有决定性作用,项目在水稳基层施工时因工期紧且材料用量大,选用了湖北、安徽两地生产的碎石材料,两地市场上供应的集料含泥量、级配和材料均匀性差,再加上供应紧张,生产的材料质量比我们要求有所降低;为了保证生产原材料的质量,项目联合监理实行驻场加强源头控制,对破碎前原石的现场进行挑选把关,对含泥量较大的风化石进行剔除,严禁不合格原材料进入破碎机;项目各业务部门加强对原材料对到达码头的材料实行市桥指检测中心、监理组、项目部中心实验室三家联合检测,对水稳石料实行单级配控制,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允许进入料场,有效保证了进场材料质量。对于关键性的原材料如水泥、沥青采取逐车检测并留样,所有进场材料经检测合格后方可通知进场卸车。对于面层石料供应实行业主准入制度,项目根据招标择优选用了长期与公司合作且质量稳定的船山公司和矛迪公司供应石灰岩和玄武岩石料,保证了同一个宕口、同一破碎加工设备加工生产原材料级配的稳定性。同时项目针对以往沥青路面外购细集料质量存在控制不严的问题,项目部增加矿粉研磨设备,采用路面石灰岩碎石加工,并配备大型除尘设备,有效提高了细集料质量也降低了石料的损耗。

③、场站标准化建设。沥青拌合场站实施标准化建设,细集料3#-5#料均设置大棚防止雨淋,同时场站内道路均进行硬化处理,达到晴天不扬尘、雨天不泥泞,沥青拌和楼粉尘一律采用湿排法排出,并集中堆放运出场外,减少进场材料遭受二次污染。

④、优化施工配比及施工工艺,加强成品保护,减少质量通病发生,提高水稳基层成型质量。

优化配比:降低水稳混合料合成级配中0.075mm通过率是可有效避免水稳基层裂缝的发生,结合本项目的实际,项目一是从原材料单级配控制把好每种材料的质量关,控制碎石单级配质量的稳定性二是采取了利用矛迪公司粉尘含量较小的上面层玄武岩石屑代普通石灰岩石屑的方发法,对水稳混合料的级配进行了优化,使的施工配比向抗裂型级配靠拢,通过采取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水泥剂量、严格控制含水量的措施有效减少了基层裂缝通病。

改进工艺:项目在水稳基层施工采用加设钢模板之间横向连接杆的工艺,既保证了边部混合料的压实度也使成型的基层边部线形顺直;项目对上下基层之间的水泥浆洒布自制喷浆设备,既保证了喷浆质量也降低了水泥用量;在冬季预制路缘石施工中,项目专门搭设保温大棚进行保暖养生,保证了路缘石养生质量。在沥青下面层施工中,对离析的处理加工了专用筛料器进行补料,同时对边部以及通道冒石部位压实采用小振动压路机和振动夯加强压实,保证了压实效果。

成品保护:基层养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养生是否充分,对后期强度形成及裂缝产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水稳基层养生采用洒水润湿土工布覆盖养生,养生期为7天,后期继续进行洒水养生达到14天。养生时水车在另外一侧以喷雾状形式洒水,养生期间进行全路段交通封闭,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包括养护车辆。对12月份气温在10℃以下施工的水稳上基层养生全部采用了塑料薄膜+土工布覆盖养生的防冻措施。同时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养生工作,对养生段落建立了养生台帐,对所有的水车洒水均进行记录,通过严格养生管理使成型段落质量得到保障。

⑤、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在成型过程中的温度散失,有效提高沥青砼成型质量。

沥青路面成型质量好坏与同时也与沥青混合料的出场、到场、摊铺、碾压等各个工序的温度控制直接相关:项目部采取了运输车辆车厢侧保温板+铁皮包裹,厢顶整体篷布+棉被覆盖上摊铺机卸料,对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加装橡胶挡板和顶棚覆盖的措施降低装卸料时的温度散失;在摊铺中对摊铺机螺旋布料器上方间隙部位加工了有机玻璃板进行覆盖,前挡板下方用耐高温橡胶皮遮挡,使两侧螺旋布料器内混合料基本上处在封闭的空间内,有效地减少了摊铺过程中混合料温度的散失;在碾压时对钢轮喷水量严格控制,除了采用棉毯吸水外另将钢轮压路机的喷水系统改造为间歇式喷水装置减少在碾压过程中的温度散失;在前场安排专人对运输料车上摊铺机、摊铺机行进速度以及两台摊铺机的间距控制、摊铺机的收斗、压路机的碾压进行指挥,规范现场摊铺碾压作业;同时在后场设置了运输车厢冷料清理点,避免冷料进入摊铺现场;通过以上措施,降低施工中混合料温度的散失,切实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⑥、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施工细节管理,提升路面施工品质,树立路面施工新形象。

交通管制:为实现沥青路面施工“零污染”、质量“零缺陷”的目标,项目部对沿线进行了全封闭交通管制,对进入主线的三个出入口24小时值班管理,联合市桥指实行通行证准入制度;路面施工期间在施工在运输车辆入口处设立车辆污染检查点,采取冲洗等措施减少行车污染;

超前协调:通过市桥指与路基、绿化、房建单位紧密沟通联系,提前沟通计划安排,合理排布工序施工时间,尽量避开交叉作业,减少对面层施工的污染;

防治污染:加强对各工序施工时的污染控制,在下封层、粘层、桥面防水层施工时对路缘石、拦水带、桥面内外护栏均采用挡板遮挡配合塑料薄膜保护;沥青路面施工时为避免路肩、中分带土因操作工人粘带污染下承层和摊铺面,施工时采取设立中分带通道切实减少污染。同时每个工序施工中均配备垃圾桶、垃圾车,对施工中的垃圾以及沥青废料、废粉及时清理装运至指定地点。针对路面施工中车箱隔离、胶轮粘轮、小型工具沥青清理使用柴油对混合料的污染,项目专门采购了植物油进行涂刷处理,有效的减少污染。同时细化各个环节的污染控制细节,真正实现路面施工零污染,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工程质量全面提升。

⑦、加强工后检测与现场作业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面层厚度严格逐层连续监控,面层的厚度以及沥青用量的控制采用试验手段和每日总量校核的办法进行双控,建立试验室跟踪检测与结果分析制度:施工过程中,试验室及时对混合料矿料级配、油石比、旋转空隙率、现场压实度、渗水系数、平整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每天的检测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总结,建立了沥青路面动态管理曲线,将每天室内外检测结果及异常现场和分析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和领导。试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作为前后场生产改进提高的依据,真正起到指导现场生产的作用。

上一篇:离婚抚养的协议下一篇:商管公司成立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