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2024-05-01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精选十篇)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篇1

一、对问题导学法的初步认识

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知识面也大小不一, 就是对同一数学内容在理解上也会有不同侧面、不同深度上的差异.数学学科的特征是抽象的, 是以先前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 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旧知识结构的巩固和完善.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禁锢着许多教师, 使他们热衷于讲、满足于灌, 不厌其烦、滔滔不绝, 生怕学生听不懂, 唯恐自己讲不细, 囿于一种僵化的模式, 其结果对于学生来说, 是无法消化吸收.数学教师的责任其实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 而且要听懂, 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 领悟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掌握其基本技能.这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使用问题导学法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以传授为目的旧教育思想, 完全地摒弃满堂灌输的“授鱼式”教学方法或“填鸭式”教学模式, 使教学工作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 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案例:杨辉三角的教学中杨辉三角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成就, 它比欧洲人称为帕斯卡三角要早四百多年.当幂指数较小时, 应用杨辉三角非常简便.但当n较大时, 它就表现一定的局限性.如n=10时, 要依赖 (a+b) 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而且 (a+b) n展开式的系数, 也不好用类似的数字表达.要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从 (a+b) n展开式的系数得到什么启示吗?

通过实施该教法之后, 也都能参与到小整体中学些知识, 不再干坐了;原来学习好的同学, 在课堂上能多学不少新知识, 提高了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并能同其他同学互相研讨问题, 出新招、想新办法, 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在师生互动方面, 也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能随时与教师交流, 情感相融;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浓了,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主体性体现明显, 很具现代特色.当然,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有不少缺点和不足,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新的教育理论的要求.认识不是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 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为依托, 对新的刺激或知识同化或顺应, 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 即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知识经验, 心理结构的作用, 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 数学教师必须彻底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作用, 上好每一节课.因此, 研究班级授课下的因材施教方法很重要.

二、对问题导学法的实践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导学式教学方法主要对学生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用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方式, 产生学习需要.根据教学规律, 导学式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 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转入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产生认识性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产生学习需要的前提, 也是“渔”之方法的起点.否则, 上课时就会感到无趣, 感到吃力, 这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在预习阶段, 教师应极力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例如, 学习椭圆知识时, 我们可以前不久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谈起, 畅谈我国的科技进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问:“大家知道地球卫星如何运行呢?”这时可谈卫星轨道是椭圆曲线, 再联系到行星轨道等等.此时, 学生从通过内心爱国、爱科学的思想, 慢慢产生了对椭圆知识学习动机, 进而对数学整体知识产生兴趣.

2. 课堂中思索、研讨

二项式定理教学实录:在 (a+b) n的展开式中, 大家能猜想出a、b的指数规律吗?

师生讨论:a的指数, 从n逐一减少到0, 且等于组合数的下标、上标;b的指数, 从0逐一增加到n, 且等于组合数的上标.每一项a的指数与b的指数之和等于n.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请大家大胆地猜想二项式定理.认识事物的规律,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在这里, 考察二项展开式的系数和字母结构, 猜想二项式定理, 就是这样的认识过程.归纳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一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链的关键一环, 也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 因而须力求做到引之有理、导之有序, “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不要老等人家给, 要学会自己拿” (叶圣陶语) .具体做法可分为三大步骤:首先, 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了解问题的实质, 再联系有关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最后, 求解结果.例如, 对于椭圆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间的互相讨论, 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 联系椭圆的标准公式和函数知识, 根据椭圆的性质去求解.当然对于基础知识点不必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而是在交流时得到回忆.而对于有点难度或牵扯到的知识面较广的题目, 则可引导学生分析, 适当提醒点化, 甚至需要补充所需知识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的原则选择课堂训练题目, 启发学生自觉理解、自行释疑, 以便使学生沿着正确积极的思维轨道进行研究分析, 解决问题.在课题讲完后,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所讲数学知识点进行小结, 指导学生做好小结笔记, 不足之处再做补充, 以便复习记忆.

3. 拓展互动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启发引导, 完成了精讲、设疑、释疑、讨论、答辩等一系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进入尾声, 课堂教学阶段基本完成任务.此时, 教师可将课后练习题交给学生去解决, 去体会“渔鱼”之乐.最后, 少而精地选择作业题, 让学生巩固提高.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 具体运用

布鲁姆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导学法”是课堂教学中的经典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问题导学法,力求提出一个问题,生成一个平台,给出一串问题,创设生动课堂,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注入活力。

一、问题的设置要体现逻辑思维顺序性,层层深入

“问题导学法”中的问题,是在一定范围或主题下,围绕一个教学目标或是某一个中心概念等,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或是这一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此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例1.“函数的零点”教学中的一组问题设计。

题1:我们先观察下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形:

(1)方程x2-2x-3=0与函数y=x2-2x-3

(2)方程x2-2x+1=0与函数y=x2-2x+1

(3)方程x2-2x+3=0与函数y=x2-2x+3

题2:f(x)=x3+x2+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吗?

题3:若函数f(x)满足f(a)f(b)<0则y=f(x)在(a,b)上一定存在零点吗?

题4:若函数y=f(x)在[a,b]上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a,b]上一定存在零点吗?

题5:若函数f(x)满足f(a)f(b)<0则y=f(x)在(a,b)上只有一个零点吗?

题6:若函数f(x)满足f(a)f(b)>0则y=f(x)在(a,b)上一定没有零点吗?

题7:若在[a,b]上图象连续不断的函数f(x)在[a,b]上恰有一个零点,是否一定有f(a)f(b)<0。

分析:此问题组通过二次函数及二次方程的关系来探究函数的零点概念,以问题线性串联形式来驱动学生步步深入地解决问题,最终得出零点存在性定理,充分体现出了知识认知的内在逻辑性,如此设计问题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具体运用

1.以“趣”直面理答

“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可以带给学生新鲜刺激感,让数学探索变得生动活泼。

例2.算法的概念教学。

此概念较为抽象,如果仅是单纯的讲解,必然不会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这样课堂也会陷入僵持局面。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此时,以“趣问”直面理答来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所谓的直面理答,就是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设计如下: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羊过河,然而现在只有一条船,而且仅能容下一个人和两只动物。如果在没有人的情况下,狼的数量不比羊少的时候,就会出现狼吃掉羊情况,那么现在这个人应该做才能把这些动物全部带过河?此问题很好地把“算法的概念”嵌入其中,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极易引發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应注意逐渐把这些形象知识转化抽象的知识,通过层层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理解概念。

2.以“疑”直面理答

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质疑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的整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在质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其问题的设计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思维起点,找准质疑的最佳时期,从而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延伸。

例3.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与代数相比几何更抽象,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几何知识,但是对于“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还处于一种较为抽象的状态中,而且有些学生还会对此知识产生惧意。基于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棱柱的任何两个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以这个问题为突破点,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学生要想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借助动手操作或是想象,去理解这一抽象的空间图形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地掌握知识。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应把这一经典的教学方法创新化,通过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为学生构建一个创造学习的广阔平台,激励学生不断获取系统的数学知识,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董世容.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3).

[2]骆成飞.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4(5).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篇3

一、概述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诞生于前苏联, 由马赫穆托夫提出, 后经过人们不断地补充、完善, 逐渐发展至现阶段的模式。问题导学法是现阶段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备受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 教育者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育者的带领下, 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 提升自身的能力, 并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毋庸置疑, 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最佳场所, 因此打造高效课堂, 已经成为现阶段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问题导学法的合理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教育的“被动局面”, 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实效性得以保障, 团队合作意识也得以发展。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导学的过程及问题导学教学的现状

问题导学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 掌握必要的知识, 能够主动地探索知识, 并逐渐将自主学习培养成一种教学习惯。问题导学法对教学的形式并不进行约束, 它强调的是教学的结果, 而非教育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 问题导学法的步骤主要包括如下:第一, 情境导入, 将学生带入设计好的课堂问题之中, 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第二, 确定学习目标, 规定课堂教育的内容;第三, 善用合作探究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第四, 由教育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第五, 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办法, 挖掘学生思维, 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得。

现阶段, 我国的问题导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例如, 教学情境创设不科学, 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组织不合理, 教学过程混乱;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难以有效发挥, 教学效果缺乏实效性等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甚至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1.强化问题导学法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个人长期坚持某项事物的最根本原因;思想决定行为, 也是一个人行为的内驱力。教育者应该充分地认识上述两点, 巧设导学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 只有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达到了一定高度, 那么必然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增加问题导学法趣味性的过程中, 教育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所有相关变量, 而在众多变量当中,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 才能够积极准备, 认真思考, 在知识的领域里主动地探索挖掘。例如, 在落实“随机抽样”教学内容时, 教育者可以巧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班级中的学生有的是独生子女, 有的是非独生子女, 那么班级中的独生子女概率是多少?利用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 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 向学生讲述数学发展史、数学趣味故事, 或是将数学知识融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例中, 巧设问题, 激发、诱导学生, 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学习动机。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幅度降低, 因此, 更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最大程度的激发, 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自然得以保障。

2.借助问题情境提问,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借助创设的问题情境提问是很多数学老师在落实教学活动时最常采用的办法, 因为具备较强的优势, 因此在教育界的使用也较为广泛。在问题情境创设完毕之后, 教育者应善于帮助学生挖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点, 例如, 在落实“充要条件”教学内容时, 因为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很多, 内容也相对较为浅显, 教育者在落实教学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先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探讨, 自己总结出有用的规律。再如, 在落实“抛物线”教学的时候, 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创设“打篮球”的情境:学生A进行篮球锻炼, 假设篮球被投进篮筐的过程中沿抛物线路径运动, 投篮的初速度为V, A身高h, 篮筐高M, A与篮筐的水平距离为L, 求篮球的运动路径方程, 并完成相关的计算。组织学生思考问题情境, 研究数值之间的关系, 继而推理出抛物线方程, 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 问题导学法的优势得以发挥,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以提升。

3.多元化教学思路,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相对而言, 高中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点, 而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更为灵活, 解题的办法不再如初中、小学那样, 只有“唯一解”, 而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最终“殊途同归”。因此, 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不再以“标准答案”制约学生的思维, 而是善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散思维, 用没有尝试过的办法解决问题。学生的个性被尊重, 也将更愿意思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 学习的主动性将更强, 数学能力也将大幅度的提升。例如, 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立体几何”知识点的时候, 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PPT等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线、面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坐标法、几何关系等) 解决问题, 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 数学能力得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 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落实“排列组合”教育的时候, 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组、编号, 由一组负责“发布”排列任务, 另一组负责完成, 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与排列组合相关的知识点, 能够懂得相关的推算方法,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数学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实效性也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4.强化互动交流活动, 增加课堂探讨效率。

传统教学缺乏实效性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不需要思考, 只单纯地吸收教育者整理好的知识点。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被扼杀, 加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为大”的思想, 很多学生受制于传统思维, 不敢对教育者的理念进行质疑, 教学自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教育者应强化课堂的互动交流, 利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办法活跃课堂, 继而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例如, 在落实“数形结合解题”的相关内容时, 教育者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椭圆的相关知识点, 再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让学生去探究椭圆的运算规律, 再由教育者进行归纳总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问题导学法的优势被发挥到最大, 知识的内涵被更准确的把握, 学生的解题思路被拓宽, 思维也将更为灵活, 对知识点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通过研究大量的教学案例可知,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极具优势的数学教学方法, 虽然现阶段在我国高中数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存在问题, 但是相信通过相关人士的不断努力, 问题导学法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全面提升我国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 教育者们开始不断转变思维, 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毋庸置疑, 教育改革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也不再仅仅是教育人士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

参考文献

[1]刘明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 (07)

[2]李翠.浅析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中) .2015 (09)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篇4

何湘常

[内容简介]:本文论述了在柳钢一中实验了二年的《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效果及操作,是实际教学中的总结。

[关健词]:问题系统

高中数学

实验

一、实验介绍:

中学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是一项关于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及课堂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实验,其基本理论是全面落实数学问题系统、目标与检测、自学、情感等四个因素,以扩展数学习题的功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内在功能,其指导思想是把统编教材转化为一个科学的、生动的、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系统组成的、符合该年龄段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直接为教与学服务的实验教材,并由此去转变规范教与学的方法,优化数学教学的基本因素,把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果(知识)的教学,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速度快,容量大,效果好”的教学目标。本实验是由柳州地区高中、柳州铁路局一中、柳州钢铁公司一中和柳州教育学院(王为民教授)在1994年8月共同研究决定,在这四校进行此实验,教学改革实验的中心问题是教材建设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问题,因此,我们四校联合并编写了一套高一的《代数》和《立体几何》教案本,在第一年的教改实验中,我们就这套教案本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教学和观摩教学活动,并把教案本的使用方法传给了高95年级,我校有两个班参加了此项实验,实验的效果颇大,学生和教师都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由于高二要进行会考,加之学校之间学生素质相差太大,有些学校提出实验暂缓进行到高二年级,先在高一年级反复实验几年再说,因此我校高中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在王为民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继续进行此实验,我们编写了高二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教案本(代数本),并且印刷出来,学生和教师人手一本。在两年的实验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提高,这得益于实验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内在功能。

二、教案本与问题系统引导教学

现行高考的知识点取于教材,但题型及解题方法在教材中是难见的,就是说对教材全部熟练,高考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就是针对这个脱节而进行的。实验所编教案本的使用离不开教材,因为教材的解题方法和定义是绝对权威的,而我们所编的教案本是把每节课都问题化,以学生为主体,个个问题让学生动笔动脑,教师只对学生作引导,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且对学生的负担和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和减少。下面就我校在高二年级(94级)进行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教材(即教案本)作出介绍。因在第一学年实验中,实验教师对教案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基础知识复习>,这课前问题是以填空题出现最好;大题和难题要加一些解答过程;选题量可多而易;„„等,在教材编写中,第五章——不等式就当今数学热点问题加入了不等式证明的放缩法和换元法,还加入了柯西不等式的应用,并列举了一些应用题。在数列这章教材中,相应侧重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混合求和运算,增加了简单的递推数列。在极限这一教学单元中,强调了极限的四则运算,对形如:

lim

apnpap1np1a1na0

(ap、bq不为零,p、q为整数)qq1b1nb0nbqnbq1n

Lim

anz2|2= 2(|z1|2 + |z2|2)

||z1|-|z2||≤|z1 ± z2|≤|z1| + |z2| 进行系统分析和运用。第九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中主要是开拓视野,用活两个基本原理,题型多而量少。

我们编写的教案本要求全面地贴近学生和教师的,是为高考而编写的,如92年高考题中有一题是归纳猜想,教材(课本)中是找不到这种题型的,教案本中就要有这类题型的,并且这种教案本是人手一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能增加容量,课前又能作预习辅导材料,课后又能作习题本。

以下介绍九五年十月二十日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全市性关于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一节研讨课,就教案本在实验教学中的特色可“窥见一斑”,并请教于数学界的专家同仁。

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一>”(高中《代数》 下册P35)

研讨课题: 如何使用实验教材引导学生系统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和概括?

教学过程:(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实验教材《数列》 第一章的第五课“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先看学习提要和问题(一)的两个问题;(5分钟)

《学习提要》

1、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有哪两个形式?是如何导出的?

2、如何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解题?

[评述]: 实验教学每节课开始,均以问题形式给出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重点和关键,以利教与学的导向。

问题<一>: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自然数n、m、p、q,n+m=p+q,则 an、am、ap、aq有关系:(an+am=ap+aq)

2、如何计算 1+2+3+„+100=()

[评述]: 问题<一>为迁移性问题,为引进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起温故知新作用;如题1,为说明a1+an=a2+an-1=„,题2则是推导等差数列Sn的方法原型。

(教师):接下去,同学们看问题<二>与<三>中公式的推导部分。(10分钟)

问题<二>:

1、如何计算4+5+6+7+8+9+10=?

2、在等差数列{an}中,如果记Sn=a1+a2+„an, 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问Sn具有怎样的表达式? 即Sn=?

问题<三>:

1、试用下面竖式计算题1中七个数的和:

S7= 4 + 5 + 6 + 7 + 8 + 9 + 10

+)

S7=10 + 9 + 8 + 7 + 6 + 5 + 4

2S7=(4+10)+()+()+()+()+()+()

=(7)×14

∴ S7=7×14/2 = ______

2、一般地,设有等差数列a1、a2、„an,它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an

仿上题列竖式:

Sn=a1+a2+„an

+)Sn=an+an-1+„a2+a1

2Sn=()+()+„ +()+()

∵ a1+an=a2+()=„„

∴ 2Sn=n·(a1+an)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 项和公式:

公式⑴求Sn需知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再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___代入上式,得到等差数列Sn的另一形式:

这里求Sn要知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叫学生:<1>、写出公式⑴、⑵; <2>、用语言表达推导公式的方法;<3>、应用公式求Sn的方法需知三个条件。

[评述]:两个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逐渐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些公式推导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已动笔写,加强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只能强调重点和关键。

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例

1、例2。(8分钟)

1、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下面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支铅笔? 解: V形架上各层的铅笔数组成_____数列;记为{an},其中a1=____, an=____, n=_____;

∴ Sn=__________=________.答: 这个V形架上共放铅笔___支。

2、求集合M={m| m=7n, n∈N,且m<10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解: ∵ m=7n<100, ∴ n<100/7≈14.27

又 n∈N,∴ n= ____, 即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将它们从小到大列出,得:

7,7×2,7×3,„„,7×14;

这个数列是_____数列,记为{an},其中a1=___, an=___, n=__,∴ Sn=______= _______.[评述]: 这是一组及时性反馈练习,有帮助引导思维作用,老师不用抄题、讲解,学生直接解答,师生只研究讨论解题的关键步骤——:(1)等差数列的判定;(2)如何找出三个已知条件a1、an、n?(3)解答的规范表述方式。

(教师): 下面同学们做练习<四>,老师巡视,进行辅导、指导和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叫部分学生到黑板抄写自己的解答。(17分钟)

问题<四>:

1、求等差数列13,15,17,„„81的各项的和。

解: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记为____,其中: a1=____, an=____

d=____, 则得 n= _____.∴ Sn= _________= __________.答:

2、在正整数集合中有多少个三位数? 求它们的和。解: 正整数集合中的三位数从小到大是:

100,101,102,„„,______。

这是一个_____数列,其中 a1=____, an=____, d=____,所以 n=

Sn=

3、某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3n-2, 求它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

解:(略)

4、求自然数n, 使2·22·23„„2n=(1/2)21

解:(略)

5、若等差数列a, b, 5a, 7,„„,c各项之和是2500,求a, b,c.[分析]: 解答等差数列问题需要知识几个已知条件,这里已知:

Sn=2500,尚缺几个条件。

解: ∵ a, b, 5a成等差数列,∴ b=_____=3a, „„(1)

又∵b, 5a, 7成等差数列,∴ 5a=____=(b+7)/2 „„(2)

由(1)、(2)得 a=____, d=_____.代入 Sn 和 c=an 中求n、c.答:

[评述]: 这是一组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练习,有些题从统编教材外补充的,在这里又一次充分显示实验教材既是教师教案,又是学生练习册的优势,课堂上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板书、提问、讲解、笔记等,使实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高速高效的特点。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黑板上解答的科学性、规范性作订正,并研究问题<五>中的题1。(5分钟)

问题<五>

1、证明: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是一个关于n的一元二次函数,且无常数项,那么,这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略)

2、„„(略)

最后,教师叫学生就《学习提要》的问题作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评述]: 问题<五>是综合性问题,有引向高深层次的作用,最后的小结是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标程度的检测。

三、实验操作情况:

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在我年级(94级)实验两年以来,主要是如何用好教案本,它不同于复习资料,也不同于教材(课本),我们是这样使用它的:

<1>课前把它当预习本,要求每个学生阅读教材后,能正确填写教案本中的复习和概念的填空,并适当抽查学生的进度,如遇难题可暂停等到上课时再做。事实上,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有许多超前了2至3课,如(1)班的凌小平、陈洪,(2)班的黄超梅、黄静等,有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就非常顺利且效果良好,并使课堂气氛活跃。

<2>课堂中把它当作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师课前熟悉这节课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并要有节制地穿插一些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味无穷;但又不超过教案本的内容,否则会造成误为数学深奥无比。以问题系统引导为主,围绕教育实验目的,使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课后把它当作练习本,因为课堂中不一定把每节课处理完,有些题型在进行系统训练时,插入的各种题型可能较多,也可能是本节课内容多,总之,教案本后有一些习题是留给学生课后去作的;所以,它是课后的练习本。

实验我们进行到了高二年级,已受到各校的关注,特别是王为民教授,多次来我校指点实验,除提出不同意见外,还在我校实验班进行了多次指导教学,并组织实验的研究教学活动,邀请柳州地区高中、柳铁一中、柳铁二中、市三中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了一次观摩教学,各校教师对我们的实验热情作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高二年级的实验工作,我校校长刘卓琳、地高校长候代忠、柳铁一中教导主任朱克宁等,对我们的实验教学作了具体的指示,并希望我们继续下去。

四、实验总结:

实验进行的两年中,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这当然也取夺于我校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效果在以下两方面:

<1>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主要引导了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因为每节课都要学生预习,学生只有预先阅读教材后,才能正确填写教案本,填写完教案本后,等于做完课本中的容易练习,这样,一节课后,有许多练习可以不必作了,而我在实验班布置作业以教案本的少量练习为主,对教材中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已经会了,就可以不必去做了,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必须多加强教材习题训练,否则,他的考试成绩就差。这样,有了教案本,我的备课工作量减少了,作业批改量也减少了许多(有时没有)。

<2>成绩提高幅度大。

我校平时测验是用南宁二中的测试卷,在单元测验中,竞有许多人次能得满分,这是我这几年教学中,少有遇见。在96年5月的段考中,我校是用某重点中学的段考试卷,考试内容是复数,下面是此校段考情况:

从上表中可看出,实验班的成绩大大超过重点校的成绩。这样的成绩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总之,我们认为,这两个实验班的成绩与实验的效果是必然的。

五、实验的发展

有人说,高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弄不好会搞砸的,别前功尽弃了;现在已进入高三年级,高三年级虽不同高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高中数学 教学应用

通过实践证实,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该方法已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下面就分析情境的设定,怎样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问题的思考等,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1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1对问题情境的设定分析

业内人士都清楚,对问题情境的设定,就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教学的基础,通过实践证明其能有效提高该校数学教学的质量,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知道,高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难,不仅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而且理解困难,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一落千丈,针对这些问题,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述问题,其中一种就是对教学情境进行设定。也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进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通过生活事物来联系数学教学内容,这样高中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很快的联系到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有效提高课堂数学学习的效果。例如教学在进行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指数函数”课程时[1],有关教师先设定问题情境:同学们对非典都有了解吧,该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样,当人们感染这种病后,该病不会立即爆发,其先是潜伏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非典病原体在体内开始分裂和繁殖,病原体细胞从一个分裂成两个,以此类推,分裂到无穷个……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其有两个变量,一个就是病原体分裂的次数, 而另一个就是细胞的总数量[2],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此类问题,可以先把分裂的次数设定为x,而细胞的总数量用y表示,现在就出现问题了, y和x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二者能满足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子呢,以此为基础,继续让学生在草纸上进行计算和推演,最终是以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得到y和x之间所满足的函数关系。根据这一例子可以得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有效发挥了问题导学法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联系到一起,就能提高问题导学法的实效性。

1.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如果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主旨离不开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的主动性,无形中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育人员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时候,之前的教学观点也发生了转变,为了提高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问题导学法就符合这一发展要求,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3],除此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改变了以往被动教学变为主动教学,而且课堂氛围、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和温馨。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自我就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在实践中也表明,该方式提高了学生学習数学的效率和兴趣。例如在进行第一章第二节子集、全集、补集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定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有关问题自我学习,教师首先出示两组集合,分别是集合A和集合B,集合A ={1,2,3},集合B = {1,2,3, 4,5},第二类,集合A ={直角三角形},集合B ={三角形},完成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问题1:集合:A中元素和B中元素是怎样的关系?谁能用图示法把这两个集合的关系表示出来?或者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然后发散学习和思考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时候的兴趣,长时间培养下去,其还能变为学生的一个爱好,那么想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很轻松了。

1.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由于课程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如果凭借学生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应该重视小组合作,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就会吸取他人的方法、观点和建议,弥补自身的不足,让自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在提问的时候,教师也要积极的设定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的数学知识联系到一起, 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总结:通过以上对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不难发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是这个宏观框架的关键环节,教师有清楚认识到问题导学法的重要性,掌握该方法的使用方式,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灵活运用,把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除此之外,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高自身的学习技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荣.浅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95-95.

[2]卓顺利.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15):59-59.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篇6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实践,思考

所谓问题导学法, 实质指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一些针对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探索和求解, 如讨论、独立思考以及交流等, 从而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不仅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而且要求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认真思考、探索和总结, 进而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问题导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问题导学法包括多种形式, 如兴趣式、提问式、互动式、生活式等, 将这些方式进行充分应用, 可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兴趣式问题导学法

兴趣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哪一门课程, 均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 即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 必须要求学生预习, 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则需要运用兴趣式问题导学法。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学习的欲望, 无论教师采用任何华丽的文字或语言进行教学, 也难以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佳状态, 学生只会感到无趣和吃力, 所以, 在预习阶段, 教师必须极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以此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椭圆”时, 利用兴趣式问题导学法, 可以将我国“嫦娥一号”卫星作为教学出发点, 与学生共同畅谈我国科技的进步, 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 如:“哪位同学知道地球卫星是怎样运行的?卫星轨道属于什么曲线呢?它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何联系?”等, 此时, 学生们纷纷大胆发言, 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待学生发言后, 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由此可见, 兴趣式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加上学生热爱科学及爱国的思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主动学习。

二提问式问题导学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 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探索性,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难以提高数学成绩, 采用提问式问题导学法, 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问式教学法是问题导学法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不同内容提出不同问题, 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 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如在讲解习题“将一个正方形纸折叠成无盖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在什么情况下体积达到最大?”时, 教师可应用提问式教学法, 首先按照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类似问题, 如:“如何折出一个无盖长方体?原正方形和无盖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等。其次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或者分组探讨, 待学生解决上述问题之后, 教师可加深问题的难度, 如“若以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以y表示无盖长方形的高, 如何利用x和y进行表示无盖长方体的体积?”或“假如正方形边长逐渐增大, 而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有何变化?”等, 最后教师再结合上述习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显然, 提问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互动式问题导学法

互动式问题导学法是指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不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互动方式进行解决, 该方法包含多种形式:多媒体法、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一课时, 可提出以下问题:空间中某直线a与平面之间存在几种位置关系?采用何种途径能够快速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如果只按照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进行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 是否可行?课堂上,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教学课件充分展现于学生面前, 课件中有直线与平面的各种实例图, 待学生看完后, 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 当某组回答问题时, 允许其他组提出疑问或纠正, 同时,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可适当列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如树立的电线杆和墙面, 教室里的天花板和日光灯等, 或门与门框之间的关系, 即门无论如何转动, 其门边缘线和门框所在平面始终处于平行状态等。此外, 教师还可利用动手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先向学生演示关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实验, 所用道具为直角梯形泡沫板, 将其互相平行的一边置于桌面上, 并进行转动, 通过观察另一边和桌面的位置之后, 发现有平行现象, 但当把直角腰置于桌面转动时, 再观察桌面和另一边的位置, 却没有出现平行。最后, 教师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总结,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互动式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生活式问题导学法

人类生产生活和数学科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数学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中, 对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说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人们需要学习具有价值意义的数学, 并且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 在数学上,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要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则需要从生活经验出发,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过程中, 将数学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 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 从而无法快速提升学习效率。倘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充分结合, 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并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不仅如此, 还可以使学生善于利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如教师在教学“排列与组合”一课时, 教师可应用生活式问题导学法, 教师以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彩票, 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常见的物质, 利用彩票创设问题情境, 可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此外, 可提出以下几种问题: (1) 买彩票时, 中一等奖的概率为多少? (2) 采用何种方法可快速计算出中一等奖的概率。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思考和探索, 也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 评价哪组或哪位学生回答得更加准确等, 对于学生讨论的时间, 教师必须控制妥当, 以免影响下节课的学习, 待学生们讨论交流后, 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生活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将丰富的生活和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密切联系, 使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 如生活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以及互动式教学法等,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利敏.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财富, 2010 (24) :34~40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篇7

1.问题导学法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本身就比较抽象晦涩难以理解, 加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各有差异, 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高中数学任何新知识的讲解都离不开原有数学知识积累的帮助。传统的“大满贯”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忽视加强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到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 更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明白知识, 领悟数学思想和思维, 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要真正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 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设置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到教学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开发学生潜能, 提高教学质量。

2.问题导学法的关键 :内 容合理搭配

高中生虽然有一定数学知识的积累, 但是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数学的理解水平有限。如果问题的设置超出高中生所能理解的范畴, 学生听不懂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设置与教学目的严重偏离, 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时, 必须以本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根据每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 使导学问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有效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共同为促进学生发展作出贡献。例如, 在学习排列组合的时候, 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利用一个问题导入本节课的课程:“同学们,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把元素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排序叫排列, 那么有同学知道我们从一堆东西中取出一定数量的东西, 不考虑其顺序问题的话, 这个叫什么呢? ”既符合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又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同时对于一些已经预习的学生来说,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回答起来不会有困难。

3.问题导学法的注意事项 :因人而异

素质教育 是现代教 育改革的 核心, 是新课改推行的本质要求,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问题导学法正是实现这一核心的具体措施。每个学生思维能力各有不同, 对数学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 因此老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要注重因人而异, 根据每个同学的具 体情况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优势进行重点培 养 , 让学生从 内心深处 喜爱数学 , 乐意学习 数学。例如, 在提问一些较基础的问题的时候, 可以找那些平时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 他们回答正确之后自然能够产生学习兴趣, 而对于一些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和解题技巧的问题, 则可以让平时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这样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不会让他们觉得问题没有挑战性, 过于单调。

4.结 语

广大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改进,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银兵.高中数学中的问题导学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08) .

[2]孙红艳.谈学导教学法在对数函数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02) .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篇8

1.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问题教学法。对于数学而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巧妙、合理的结合,创造一种开放的、有趣的、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这样开阔的空间里,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的奇妙联系,不断从生活中积攒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们在这样的有趣的空间中,认识到数学的来源和用处,充分的体验数学,真正的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和结构。

问题导学法的模式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自学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老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逐步分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发现、探索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自学的期间再授之以学法,真正把学法和教学融为一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在其中只是扮演着聆听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但是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完全抛开了传统教学的经典,而是在一系列的连锁问题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然后进行自学过程和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适量的进行讲解,使得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夯实基础和提升的过程。

2.2 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结合了STS教学法、综合目标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各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各方优点,再结合一定的思想课的教学实际总结而诞生的。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自主的学习空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开放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有利于老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课堂,提高效率。

2.3 确定“两主”的教学

如上所说,问题导学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引导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的完美结合也将学法和教法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无论从哪方面阐述,都能证明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兴趣式问题导学

无论哪一门课,都需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最简单的就是在进行新课的学习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兴趣式问题导学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学习的欲望,不管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么华丽、多么精彩,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课堂达到最好的状态。

3.2 提问式问题导学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性探索。特别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习。而提问式问题导学法是让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研究,从而得到自己的答案,最后老师再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方式。

3.3 互动式问题导学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法、动手实践法等。具体方式可以是: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和引导,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来解答并举出贴切的例子,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加深理解,升华课堂知识。

3.4 生活式问题导学

数学知识普遍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又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想要学好数学知识,必定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高中数学知识,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有一定的难度,使不少学生都畏惧、害怕学习。但如果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缩短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有效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国内很少有学校坚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领导、老师的教学模式改革意识不强,对课堂的效率也不太关注。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采用问题导学法。它能够将生活和数学进行结合,使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摘要:学生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索者,高中数学的课堂也应该是活跃的、贴近生活的、能够启发学生的本文从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和问题导学法的特点出发,介绍了其主要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确定“两主”的教学的特点,然后列出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即兴趣式、提问式、互动式、生活式等问题导学方式。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篇9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力戒四种弊病:一是过多地提一些“是不是”, “对不对”, “懂不懂”, 一问齐答, 表面上看是双边活动, 实际上有效参与的不多, 是搞形式主义的互动式教学. 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就回答的坏习惯. 二是设问高深莫测, 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 三是设置问题时不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 担心学生回答不出和时间不够, 自问自答, 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只顾自己提问, 不给学生提问的权力, 这样不利于问题解决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那么, 在教学中应如何设置问题呢?

一、设问于情境引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 离开了一定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 只有那些带有探索的问题性的情境, 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例如:我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是, 小丽家里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0 cm, 20 cm的钢管, 现在妈妈要小丽去商店买一根钢管以做成一个三角架, 商店里有15 cm, 20 cm, 45 cm, 60 cm四种不同的长度, 小丽该如何选择呢? 这样巧设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生活数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因此, 在教学中, 我设计问题情境, 总是遵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定的趣味性, 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 并和旧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

例如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教学时, 让学生说出看电影时如何找座位, 从而理解要确定平面内的点, 就必须有两个有序数据, 在进行找点或确定坐标练习时, 可以在班内建立直角坐标系, 任意一名同学起立, 由其他同学说出他所在的点的坐标, 或说出点的坐标后, 这一点所在的同学起立.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寓教于乐, 真正做到快乐学数学.

二、设问于自主探究,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在数学课堂中, 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探究式情境, 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探究性问题, 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在操作中尝试, 在讨论中释疑. 通过动口讨论, 动脑思考, 动眼观察, 动手操作, 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 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苏教版2012 年新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与无理数》, 一节中对无理数的探究, 我们可以一开始让学生进行一项相对简单的拼图活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有两个边长为1 的小正方形, 剪一剪, 拼一拼, 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然后提出问题:

①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a满足什么条件? ②a可能是整数吗? 说说你的理由. ③a可能是以2 为分母的分数吗? 可能是以3 为分母的分数吗? 说说你的理由. ④a可能是分数吗? 说说你的理由, 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最后达成共识:a不是整数, 也不是分数, 它不是有理数. 紧接着, 教师提出问题:a不是有理数, 但a是我们拼出的大正方形的边长, 它是确实存在的, 那么a是什么数?a又究竟是多少呢? 这样势必给学生认知上一个冲突, 同时产生求知的欲望. 通过这样的情境, 学生会体会到新数的引入, 是对现实事物进行表示的需要,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认知过程彼此交火碰撞,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启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三、设问于课堂反馈问题,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学生直接、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内容, 要进行多方面努力.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和接受能力出发,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同一问题对于数学困难生较难, 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 因此, 优质的课堂反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差异性.课堂反馈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所有学生发展提供帮助, 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切忌贪多贪杂, 不搞“一刀切”. 最好让学生当堂能会一点, 让他们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而产生兴趣. 成功感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满足, 增添学数学的信心,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进而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为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 创设成功情境时应注意做到:

1. 根据学生基础的上、中、下不同层次, 创设易、中、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2. 创设与本堂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届" 中考题" (原题) , 使他们解对后体会到我也会做中考题.

3. 学生获得成功时, 要适当的肯定、 赞许、 鼓励, 充分利用学生因获得成功而激发他们更大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中设问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在课堂实际中要灵活掌握, 适时应用. 它们没有严格的前后顺序, 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 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 不加斟酌, 就脱口而出, 这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 而提问太难, 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 则易造成“问而不答, 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 抑制了他们的思维, 打击学生的兴趣, 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2. 课堂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教师在提问的实施过程中, 首先给学生答问以等待. 有资料表明,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如果只给学生短暂时间去思考问题, 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 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 思维受到抑制, 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3. 课堂提问形式多样, 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 既可以设置成填空选择题, 也可以设置成判断改错题. 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 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 我们的提问还要面向全体, 不要专门针对个别或部分学生. 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向一横排或一竖排学生提问的方式, 久而久之, 其他学生会认为“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 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不再关心.

4. 同一问题的多重情境与同一情境的多重问题, 这两种途径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探讨. 前者不仅反映出数学问题的来源和应用环境都是多样化的、极其丰富的, 在教学中运用得当, 还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后者则有利于以情境作载体, 形成系列性的问题探讨 (美国“贾斯珀”系列即属此) , 有利于培养学生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而我们的情境设计对这两种途径似乎还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 篇10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的问题,课堂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是在教师教授知识的时候机械地汲取知识,这样被动的学习是无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的,而新课改的出台让教师意识到自身教学模式的错误,不断地改进自身的不足,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问题导学法就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目的。

一、分析已学知识,导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受到新课改的影响,设计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调整,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的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还要了解学习新知识的意义所在,这样才能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明白学习该课知识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的课前分析时,除了要分析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以外,还要分析前几个课时的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两点式方程和点斜式方程公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要以此为基础来推算直线间的平行和垂直的判定,这样较为系统、新颖的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展示问题进行探究讨论

问题与思维的激发有一定的固定联系,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考虑问题的启发性,还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的难易设计也要适中,确保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是在学生所能够解决的范围内。例如,在《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中,可以设定一个问题: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两者间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三、总结归纳知识点

教师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信息的接收传递、处理与反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才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反馈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要设计出多样化的问题,问题最好有一定的延伸意义,把握好教学的时间和进度。而学生在完成题目后,教师要收集反馈信息,提出学生的不足之处,适当地进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导学法本身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能够体现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理念,并且最大化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秀余.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中旬,2014(01):60.

上一篇:大企业病下一篇: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