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新品种示范初报

2024-05-11

棉花新品种示范初报(精选四篇)

棉花新品种示范初报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为潮盐土、沙性轻壤土, 肥力中等, 水稻田回旱, 前茬为棉花, 冬晒田。

1.2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有科棉3号、科棉6号、南农8号、泗杂棉6号、苏杂3号、宁杂棉3号、苏杂棉66号、徐杂3号、盐杂3号、苏杂棉22B、太仓502、苏新棉858、鄂杂棉10号、湘杂棉8号、新科星6号、泗杂3号, 盐杂2号、冀GKZ19、国丰棉12号, 共计19个品种。

1.3 田间设计

参试的19个品种按1~19的顺序排列, 采取大区种植, 不设重复, 小区面积669.6m2 (46.5m×14.4m) , 由南向北依次排列, 东西行向, 每个品种种植12行, 等行栽培, 行距1.2m, 株距0.4m, 栽植密度21 240株/hm2。

1.4 田间管理

营养钵育苗, 地膜覆盖栽培, 于4月6日播种, 4月18日旋耕施肥, 施棉仁饼600kg/hm2、三元复合肥450kg/hm2。移栽前铺设地膜时, 用乙草胺1 200m L/hm2化除, 5月11日移栽, 栽后人工除草、松土4次。6月27日去叶枝, 7月7~8日清除田间地膜起垄壅根。7月10日追施第1次花铃肥, 施三元复合肥300kg/hm2、尿素150kg/hm2;7月27日追施第2次花铃肥, 施尿素225kg/hm2;8月12日追施盖顶肥, 施尿素75kg/hm2。8月6日打顶, 7~8月抹芽3次, 因风雨棉株倒伏, 人工扶理3次。除苗床治虫2次外, 移栽大田后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蝽象、烟粉虱、棉铃虫、斜纹夜蛾等虫害用药17次。苗床期间用壮苗素2次 (每次1床1支) , 移栽大田后6月18日至8月9日结合治虫化控6次, 用缩节胺70.5g/hm2。

1.5 当地气候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1) 苗蕾期。播种至出苗阶段, 气温较历年偏高, 少雨日, 多光照, 有利于一播全苗。棉花移栽后至现蕾期 (5月中旬至6月中旬) , 气温偏低, 尤其是5月中旬, 平均气温17.5℃, 极端气温7.3℃, 旬≥15℃活动积温161.2℃, 严重影响棉苗醒棵, 甚至形成僵苗。此阶段40d光照144.2h, 比常年减少137.6h。低温寡照是2008年棉花迟发的主要原因, 因此, 生育进程比往年推迟7~10d。

(2) 花铃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 气温略高于常年, 晴日少雨, 光照充足, 有利于开花、结铃, 2008年虽无伏前桃, 但是伏期结铃集中, 成铃率高, 伏桃、秋桃结铃比例各占1/2, 但在8月中、下旬, 秋雨多, 雨量大, 棉田渍害重, 导致棉花黄萎病重发, 老棉田、重病田产量损失较大。无病田块蕾铃脱落增多, 对早秋桃的形成非常不利。

(3) 吐絮期。进入吐絮期后 (9~10月) 气温较高, 与常年相比平均高出2℃左右, 且雨水偏少, 有利于棉花正常吐絮、采摘、晾晒, 同时也有利于晚秋结铃, 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秋桃盖顶现象。

2 示范结果

参试品种生育期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主要农艺性状及田间病害情况如表2所示;产量分析如表3所示。

3 品种评述

(1) 泗杂3号。全生育期146d, 属中熟偏早类型品种, 植株中等偏大, 较紧凑, 呈塔型。茎杆有稀茸毛, 果枝与主茎夹角小, 上部略上举, 叶片中等大小, 皱褶明显, 叶姿挺, 向光性强。叶片空间分布合理, 叶色稍淡, 通风透光性好, 结铃性强, 铃卵圆形, 中等大小, 铃壳薄, 吐絮畅, 好捡花。皮棉产量1 763.25kg/hm2, 位居第9。

(2) 新科星6号。全生育期147d, 植株中等偏大, 较松散, 茎杆有稀茸毛, 果枝与主茎夹角大, 下部果枝较长。叶片较大, 叶色深绿, 结铃性强, 铃卵圆型, 有铃尖, 铃子较大, 铃壳薄, 吐絮畅, 好捡花。皮棉产量1 825.50kg/hm2, 位居第4。

(3) 湘杂棉8号。全生育期146d, 植株塔形, 高大松散, 茎杆粗壮、光滑,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大, 下长上短, 下部平展, 结铃后下垂。叶片偏大, 缺刻较浅, 叶色深绿。各生育阶段尤以后期生长势强, 结铃性较好, 上部优势明显, 铃卵圆形, 铃大, 铃壳薄, 吐絮畅, 好捡花。皮棉产量1 815.00kg/hm2, 位居第5。

(4) 鄂杂棉10号。全生育期146d, 属偏早熟类型。植株中等偏大, 松散, 茎杆有稀茸毛, 塔形,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大。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 铃卵圆中等偏大, 结铃性强, 铃壳薄, 吐絮畅, 好捡花, 后期有早衰现象。皮棉产量1 752.00kg/hm2, 位居第10。

(5) 苏新棉858。全生育期146d, 植株中等偏大, 茎枝疏朗, 有稀茸毛,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大。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 铃卵圆形, 较大, 结铃性较好, 偏早熟, 有早衰迹象。皮棉产量1 701.00kg/hm2, 位居第15。

(6) 太仓502。全生育期146d, 植株中等偏大, 塔形, 茎杆有稀茸毛,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叶片中等大小, 铃卵圆形, 中等大小, 结铃集中, 上桃快, 结铃性强, 铃多, 铃壳薄, 吐絮畅, 好捡花。皮棉产量1 750.50kg/hm2, 位居第11。

(7) 苏杂棉22B。全生育期146d, 植株中等偏大, 松散, 塔形, 茎杆光滑或有少量稀毛, 果枝与主茎夹角大, 果枝较长。叶片中等偏大, 铃卵圆形, 中等大小, 结铃性强, 铃壳薄, 吐絮畅, 易捡花。皮棉产量1 903.50kg/hm2, 位居第2。

(8) 盐杂3号。全生育期143d, 植株中等大小, 茎枝疏朗, 茎杆光滑,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大。叶片中等大小, 铃卵圆形, 铃大, 铃壳薄, 吐絮畅, 易捡花, 品种偏早熟。皮棉产量1 744.50kg/hm2, 位居第12。

(9) 徐杂3号。全生育期146d, 植株中等, 较紧凑, 塔形, 茎杆青紫有稀茸毛,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 茎、枝、叶层次较清晰, 长势清秀, 结铃性较好, 铃卵圆形, 中等偏大, 铃壳薄, 吐絮畅。皮棉产量1 815.00kg/hm2, 位居第6。

(10) 苏杂棉66。全生育期145d, 植株中等, 茎枝疏朗, 有稀茸毛, 塔形。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较深, 结铃性强, 铃子大, 壳薄吐絮畅, 好捡花。皮棉产量1 828.50kg/hm2, 位居第3。

(11) 科棉3号。全生育期147d, 植株中等较紧凑, 呈塔形, 茎杆粗壮有浓密茸毛。叶片中等大小, 较肥厚, 叶色深绿, 铃卵圆形, 铃子大, 中后期生长势强, 后劲足。皮棉产量1 743.75kg/hm2, 位居第13。

(12) 南农8号。全生育期146d, 植株中等, 茎杆疏朗, 呈塔形, 茎杆有稀茸毛, 茎粗一般或较细,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 果枝始节位着生较低, 果枝细长, 或偏软。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 皱褶明显, 铃卵圆形, 中等大小, 铃壳薄, 吐絮畅, 好捡花。该品种出苗好, 长势稳健, 后期不早衰。皮棉产量1 641.75kg/hm2, 位居第18。

(13) 泗杂棉6号。全生育期145d, 植株中等, 较紧凑, 呈塔形, 茎杆有稀茸毛。果枝与主茎夹角小, 叶片中等, 缺刻深, 有皱褶, 叶色中绿, 结铃性强, 铃卵圆形, 中等大小, 铃壳薄, 吐絮畅。该品种苗期长势一般, 中后期生长稳健, 较早熟。皮棉产量1 914.00kg/hm2, 位居第1。

(14) 科棉6号。全生育期146d, 植株中等, 株型紧凑, 茎杆粗壮, 有浓密茸毛, 叶片中等大小, 皱褶明显, 叶片肥厚, 叶色较深, 铃卵圆形, 中等偏大, 生长势较强, 后期不早衰。皮棉产量1 681.50kg/hm2, 位居第16。

(15) 苏杂3号。全生育期145d, 植株中等偏大, 较松散, 呈塔形, 茎杆光滑。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大, 叶片较大, 叶色中绿, 铃卵圆形, 铃较大, 铃壳薄, 吐絮畅, 好捡花。皮棉产量1 770.75kg/hm2, 位居第8。

(16) 宁杂棉3号。全生育期144d, 植株中等偏大, 较松散, 呈塔形, 茎杆粗壮, 有稀茸毛。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 叶片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 有皱褶, 茎、枝、叶、铃层次较清晰, 铃卵圆形, 铃子中等偏大, 吐絮顺畅。皮棉产量1 665.00kg/hm2, 位居第17。

(17) 盐杂2号。全生育期144d, 植株高大松散, 茎杆光滑, 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大, 叶片偏大, 苞叶大, 铃卵圆形, 有铃尖, 中等偏大, 铃壳薄, 吐絮畅。皮棉产量1 740.75kg/hm2, 位居第14。

(18) 冀GKZ19。全生育期148d, 植株中等偏大, 较紧凑, 呈塔形, 茎杆粗壮有茸毛。叶片中等, 较肥厚, 叶色深绿, 后期生长势强, 铃卵圆形, 铃子大, 吐絮畅, 好捡花。皮棉产量1 638.00kg/hm2, 位居第19。

(19) 国丰棉12号。全生育期146d, 植株中等偏大, 较紧凑, 呈塔形, 茎杆粗壮有稀茸毛。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 叶片中等, 叶色深绿, 铃卵圆形, 铃中等偏大, 铃壳较薄, 吐絮顺畅。皮棉产量1 813.50kg/hm2, 位居第7。

4 小结

据试验考察结果, 综合各品种的早熟性、丰产性、抗虫、抗病、抗逆性以及品质诸因素, 大丰市适育种植湘杂棉8号、新科星6号、苏杂棉22B、科棉3号, 建议在下一年度继续进行示范种植。

摘要:2008年引进19个棉花新品种在大丰市进行了棉花品比试验, 结果表明:湘杂棉8号、新科星6号、苏杂棉22B、科棉3号适宜在大丰地区种植, 建议进一步示范种植。

棉花新品种示范初报 篇2

关键词:棉花品种;荃银2号;荃银3号;江苏沿海棉区;示范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4-0055-03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4.04.015

0 引言

棉花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农村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江苏省是中国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之一,棉花种植业和棉纺业为江苏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过重要贡献[2]。然而,在江苏可利用耕地资源的缩减和棉花为“粮食安全”让路的新形势下,江苏棉产区逐步向沿海滩涂等弱势农区转移[3]。目前,江苏沿海棉区是江苏省的主产棉区[4]。荃银2号和荃银3号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强优势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其中荃银2号于2011年通过国家棉花品种审定,荃银3号于2009年通过安徽省棉花品种审定。为了验证荃银系列棉花新品种在江苏省沿海棉区的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2012年和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安排了荃银2号和荃银3号的试验示范。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1 示范概况

1.1 试验设置与田间管理

2012年和2013年的示范面积均为0.67 hm2,2012年品种为荃银2号,2013年为荃银3号。示范试验田为连作棉田,冬季空闲,土壤类型为沙壤土。两年均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栽培。

2012年于4月8日播种,5月10日移栽,移栽密度30000株/hm2,行距0.9 m,株距0.37 m。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排灌水5次,整枝2次,化调3次,治虫12次,8月8日打顶。基肥用干鸡粪6000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花铃期追施尿素562.5 kg/hm2,45%复合肥(N、P2O5和K2O各占15%,下同)300 kg/hm2。

2013年于4月9日播种,5月13日移栽,移栽密度30000株/hm2,行距0.9 m,株距0.37 m。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排灌水4次,整枝3次,化调2次,治虫10次,8月10日打顶。基肥耕埋苕子绿肥鲜草15000 kg/hm2,45%复合肥375 kg/hm2。花铃期追施尿素420 kg/hm2。

1.2 田间调查与纤维品质检测

在棉花生长期间随机选择示范区中间行100株生长正常的棉株,挂牌标记,调查记载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始果枝着生节位等性状。田间收花截止日期为11月20日,到期不再采收青铃。将实收籽棉充分混匀后,从中随机抽取1 kg在皮辊机上轧花后用电子天平称量皮棉重量,计算衣分,再根据衣分和实收籽棉产量计算皮棉产量。于吐絮盛期选取中部果枝上吐絮正常的50个棉铃,晒干后进行室内考种,计量籽指和单铃重,轧花后的皮棉作为测试纤维品质的样品寄检测单位检测。纤维品质的检测指标包括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长度整齐度以及纺纱均匀性指数等。所有纤维样品均由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1.3生育期间气候概况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2012年苗期以晴好天气为主,温度高,降水少,棉苗长势正常。移栽后出现降雨,促进棉苗活棵。5月下旬至6月中旬,气温较常年略高,降雨偏少,且光照不足,受干旱影响,植株长势一般。蕾铃期从6月下旬起,旱涝急转。从6月26日至7月14日,连续降雨,影响棉株正常生长。7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晴好,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开花结铃。吐絮期的9月至10月份,气温与常年相当,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有利于中上部棉铃的充实与中下部棉铃的吐絮。11月上旬气温低,降水稍多,日照少,影响后期棉铃的开裂。11月中旬气温低,但降水少,日照稍多,对顶部及果枝尾部的棉铃开裂较为有利。

2013年播种后温度较正常,光照充足,对棉花出苗很有利;出苗后天气也较正常,棉苗生长较快。移栽时大多数棉苗长势良好,但移栽后天气偏旱,棉苗活棵时间偏长,棉苗生长缓慢。蕾铃期天气正常,晴雨相间,气候适宜,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比较有利,但在盛花期受到高温影响,蕾铃脱落增加,对中部结铃有一定影响。吐絮前、中期光照充足,降水较常年少,对后期棉铃的充实和前中期棉铃的吐絮比较有利。吐絮后期降水较多,对后期棉铃的吐絮不利。

2 试验与示范结果

2.1 荃银2号的示范表现

该品种在江苏沿海棉区春播生育期137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型松散,株高112.3 cm,果枝较长、平展,果枝数17.8个/株,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较大,叶色较深,始果枝着生节位7.5节,单株结铃27.9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1 g,衣分41.3%,籽指11.5 g,霜前花率89.7%,僵瓣率5.2%。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 mm,断裂比强度31.4 cN/tex,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5.8%,黄色深度8,整齐度86.2%,纺纱均匀性指数152。实收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的产量分别为3823.5 kg/hm2、1579.1 kg/hm2和1416.5 kg/hm2。

2.2 荃银3号的示范表现

该品种在江苏沿海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较好,不早衰,吐絮畅。株形较松散,株高112.6 cm,果枝较长、平展,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始果枝着生节位6.8节,单株结铃36.3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8 g,衣分41.9%,子指11.6 g,霜前花率92.6%,僵瓣率8.2%。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 mm,断裂比强度31.4 cN/tex,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5.5%,反射率79.3%,黄色深度7.8,整齐度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52。实收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的产量分别为4140.0 kg/hm2、1734.7 kg/hm2和1606.3 kg/hm2。

3 小结与讨论

棉花育种通常需要同步对产量、品质、早熟性和抗病虫等多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改良[5],性状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遗传关系,不同历史时期育种的侧重点也不同[6]。中国棉花的纤维综合品质达到或接近国际中等质量水平,仍存在品质结构类型单一和主要物理性能指标不协调的问题[7]。长江流域棉区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均优于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但马克隆值偏高[8]。2009年以来高产型杂交棉对照鄂杂棉10号在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中丰产性和稳产性表现突出,增加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选择压力,导致马克隆值偏高,不利于长江流域棉花纤维品质的改良。另一方面,根据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商业化育种是种子产业应对国内外挑战的战略选择,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将要重点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种子企业将要逐步承担起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而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商业化育种工作的推进也势在必行[9]。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已经在棉花商业化育种领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育成的棉花新品种荃银2号和荃银3号的皮棉产量在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分别比高产型杂交棉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4.3%和1.7%[10-11],同时其纤维品质优良,均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12]中的普通优质型标准,较好地协调了棉花丰产性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协同改良。因此,棉花品种选择和审定中保持适度的丰产性选择压力,同时更加注重纤维品质的改良将是长江流域棉花商业化育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骏麒.中国棉花抗虫育种[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史伟,邹芳刚,季春梅,等.江苏棉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之我见[J].中国棉花.2008,35(7): 2-5.

[3] 崔小平,王卫军,孙宝林,等.江苏沿海滩涂种植夏棉的主要栽培技术[J].棉花科学.2014, 36(2):51-52.

[4] 蔡立旺,潘群斌,陈建平,等.江苏省棉花育种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9, 21(4):21-23.

[5] Anandaraj M,Prasath D,Kandiannan K,et al.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on yield and curcumin in turmeric (Curcuma longa L.)[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14,53:358-364.

[6] 何旭平,纪从亮.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7] 唐淑荣,肖荧南,杨伟华.中国棉花纤维品质地域和年份间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 22(10):177-183.

[8] 唐淑荣,彭振,褚平,等.2012年我国生产领域棉花纤维品质抽检结果分析[J].中国棉花.2013, 40(7):9-13.

[9] 余学科,郭香墨,王锐,等.对我国棉花商业化育种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9-12.

[10]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2011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2010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棉花新品种示范初报 篇3

关键词:油菜,新品种,示范

为加快油菜新品种在达州市的应用推广, 科学筛选适宜达州市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油菜新品种, 作为2016年度生产主推品种, 指导农民科学购种、确保农业用种安全, 承接2014年试验结果[1], 在达州市通川区东岳乡开展了2015年油菜新品种示范展示, 为科学推介油菜主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品种

选择适宜四川种植的油菜品种14个, 分别为宜油25、邡牌油600、德仲油1号、蓉油18、川油45、龙庭100、九油18、油研57、德新油88、南杂油800、川油44、蓉油16、绵油16、种都油998, 以德油5号为对照 (CK) 。

1.2 示范地点及小区概况

安排在通川区东岳乡, 前作水稻, 夹砂泥土, 土壤肥力中等, 肥力均匀一致, 排灌方便。小区采取随机排列, 不设重复, 四周设1.5 m以上保护行。小区长10 m、宽4 m, 面积40 m2, 每个小区种植1个品种。

1.3 栽培管理

于2014年9月30日播种, 10月31日移栽。采用宽、窄行单株条栽模式, 栽植密度为6 000株/667 m2。移栽前窝施基肥, 每667 m2施45%硫酸钾型复合肥 (15-15-15) 35 kg、硼砂1.5 kg。11月20日施追肥, 每667 m2施尿素6 kg、氯化钾5 kg。10月15日施“双除”除草剂和稻腾、吡虫啉, 防治杂草、菜青虫、蚜虫。2015年3月5日, 叶面喷施硼砂0.5 kg/667 m2, 预防花而不实。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每667 m2喷施99%晶体硼砂100 g。

适时收获, 2015年5月1日收割, 5月9日分小区脱粒、称重, 测定油菜籽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由于播种较晚, 冬春气温较高, 所有品种生育期缩短。从表1可以看出, 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天数介于206~213 d之间。绵油16全生育期最短;蓉油18、蓉油16全生育期最长;其余品种生育期210 d左右, 差异较小。

2.2 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参试品种株高在174.0~228.2 cm之间, 分枝高53.4~119.2 cm, 油研57株高、分枝位高均排第一, 绵油16株高、分枝位均为最低;早花株率在0.0%~2.2%之间;一次分枝数7.3~9.4个;二次分枝数0.0~6.1个;全株有效角果数293.4~437.2个;每荚粒数15.33~20.86粒;千粒重3.14~4.13 g;单株产量23.62~31.25 g;所有品种的主序不实率均为0.0%。

2.3 品种成熟期一致性及抗性

各品种苗期生长均匀一致、长势较强。蕾苔至初花期 (2月13日观察) , 绵油16长势较弱, 主花序纤细弯曲。成熟时, 种都油998性状一致性差。1月15日观察, 川油45、川油44、蓉油18这3个品种无霜霉病, 表现出一定抗性, 绵油16、宜油25霜霉病发生较重, 其余品种轻度发生;4月21日, 即成熟前期田间调查, 菌核病发病指数龙庭100为3级, 川油44、德仲油1号、油研57、宜油25发病指数为2级, 其余品种均为1级;所有品种全生育期均未见病毒病, 未出现倒伏 (见表3) 。

2.4 产量

参展的14个油菜品种产量变幅在141.7~187.5 kg/667 m2之间, 对照德油5号产量为164.2 kg/667 m2。

从图1可以看出, 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8个, 减产的6个, 增产10%以上的2个, 即邡牌油600、川油45;增产5%以上的有3个, 即川油44、德新油88、蓉油18。

3 讨论

种都油998、宜油25油菜品种早花株率分别为2.2%、1.39%, 早花现象突出, 生长一致性差, 其余品种早花现象不明显。

通过试验综合比较分析, 邡牌油600、川油45、川油44、德新油88产量高、无倒伏、发病轻、生育期适中, 综合性状好。蓉油18虽产量位列第5, 但生育期较长、二次分枝较多, 综合性状不如前4个品种。因此, 筛选邡牌油600、川油45、川油44、德新油88品种作为达州市下一年主推品种,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推介。

参考文献

棉花新品种示范初报 篇4

1 材料方法

1.1 示范地点

示范地设置在大竹县团坝镇、达川区麻柳镇、宣汉县天生镇、开江县甘棠镇和通川区魏家镇, 各点田块水源充分、排灌方便、阳光充足、四周无荫蔽。除宣汉点外其余均为冬水田, 土壤类型为壤土, 肥力均匀。

1.2 示范品种

参试品种共8个, 分别为F优498、川谷优918、丫两优973、花香优7号、宜香优7808、渝优7109、蓉优1808和乐优198。

1.3 示范方法

每个品种小区种植面积为667 m2, 随机排列, 不设重复, 四周设置4行以上保护行。由于各点区域生态条件不一, 播种育苗集中在3月中上旬完成, 全部旱育秧。采用宽窄行条栽, 栽植密度18万窝/hm2。

示范田基肥施复合肥600 kg/hm2、尿素75 kg/hm2。插后7~10 d还青后施分蘖肥尿素75 kg/hm2。苗床普防苗瘟一次, 移栽后防病虫害2~3次。各点施肥总量和病虫害防治水平略高于当地大田生产。

调查全生育期, 成熟期采用3点法取样调查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指标, 调查结束后重量数据归入小区产量。采用小区取样测产, 待水稻成熟时, 每个小区取80窝 (20窝×4行) 进行收割、脱粒、晾晒、称重, 并现场测定含水量, 以含水量14%折算每667 m2干谷产量。

1.4 分析方法

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值法[2,3]进行综合评价。各个性状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Wj[Wj∈ (0, 1) ], ΣWj=1。权重系数采用专家估计法, 由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经过打分讨论得出, 纳入产量、抗病性、全生育期、抗倒伏性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分别赋予权重系数如下:

设有m个品种、n个评价指标,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建立规范化隶属度矩阵Z。

对越大越优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对越小越优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Xij为m个品种第j个指标测定值, Xjmax、Xjmin分别为m个品种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计算每个参试品种综合得分值:

, Wj是第j个指标的权重。

按照Rij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确定品种综合得分最高即为最优良品种 (见表1)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株高变幅在118.9~130.8 cm之间;平均全生育期天数为161.2~170.2 d, 其中渝优7109最长;基本苗、有效穗基本达到预期设计量;穗长为26.2~29.2 cm。

每穗总着粒数204.4~249.1粒, 每穗实粒数161.7~184.4粒, 此两项指标上渝优7109均为最高。结实率为74.06%~84.38%, 千粒重为25.10~30.22 g。

2.2 产量及抗性

对5个点产量求平均值, 8个品种平均产量变幅在499.4~607.5 kg/667 m2之间, 川谷优918平均产量最高, Y两优973最低 (见表3) 。

各个品种倒伏率在0~4.5%之间, 抗倒伏能力均较强。渝优7109因达川点发生纹枯病, 因此抗病能力评价为中, 其余品种抗病能力评价为强。

3 品种综合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 对4个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后, 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渝优7109、川谷优918、乐优198和蓉优1808, Y两优973得分排在最末。

从图1可以看出, 平均产量变化趋势与综合评价排名趋势基本一致, Y两优973、宜香优7808、蓉优1808、乐优198二者排名相同, F优498、川谷优918、花香7号、渝优7109二者排名略有差异。

4 结论

参展的8个品种总体长势较好, 抗病、抗倒能力较强, 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 其中川谷优918、渝优7109在多个点产量居于前列, 但前者倒伏率高于其余品种, 主要是达川点突降大雨, 多数品种发生了一定程度倒伏, 而后者平均全生育期偏长。蓉优1808、乐优198两个品种平均产量较高, 抗倒伏、全生育期得分表现较为均衡, 因此综合排名靠前。

(单位:kg/667 m2)

水稻品种的优劣表现在多个性状指标上, 只依靠产量一个指标就确定一个品种好坏, 有时并不是最优的办法。采用隶属函数值法, 引入多个指标综合比较评价, 可较好地避免采用单一指标对评价产生较大片面性。比较平均产量排名与综合排名排序较为一致, 但又有所差异, 主要是产量权重系数较高, 品种间差异由其他指标引起, 说明品种间其他性状指标对品种优劣评价也产生了影响。本次评价纳入指标较少, 后期还可优化。

摘要:为筛选适宜达州市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利用2013年试验筛选的8个较好的新品种, 在全市5个县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示范展示。结果表明, 渝优7109、川谷优918、乐优198、蓉优1808这4个品种综合排名前4位。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品种对比,隶属函数法

参考文献

[1]冉海峰, 柴晓玉, 宁孝勇, 等.2013年达州市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报告[J].种子世界, 2014, (6) :36-38.

[2]魏永胜, 梁宗锁, 山仑, 等.利用隶属函数值法评价苜蓿抗旱性[J].草业科学, 2005, 22 (6) :33-36.

上一篇:读写教程下一篇: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