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乡村旅游发展

2024-05-07

绍兴乡村旅游发展(精选十篇)

绍兴乡村旅游发展 篇1

关键词:绍兴,旅游文化,服装产业

一、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绍兴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位于我国东南的绍兴, 在其旅游资源方面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文资源方面,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存达3600多处, 入藏文物3.6万余间, 文保单位187个, 构成了三乌文化 (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 、酒文化 (素有天下黄酒源自绍兴之称) 、桥文化 (历史上有10000多座桥, 被称为万桥之乡) 、兰文化 (绍兴被称为中国兰花之乡) 、石文化、戏曲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等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化。

2. 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了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的人才需求。2011年10月3日, 温家宝总理到绍兴轻纺城创意基地考察, 以传统纺织业为主的绍兴县, 2009年开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 尤其是在纺织面料与服装的创意设计方面, 通过创意设计来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在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倡的服装产业为背景, 中国服装产业正处于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正全面走上以自主品牌为主线, 以产品价值为核心, 以产业质量和效益增长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支撑, 以低碳节能和社会责任为契机, 以创新为动力的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3. 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十二五”时期,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将更进一步增加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资源, 从经济学角度对它们的准入具有经营上的操作性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 推动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与服装产业的相融合, 对促进地方经济经济发展手段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对策与方法

1. 充分挖掘绍兴旅游文化与绍兴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到绍兴旅游文化资源, 被游客所认同的旅游品牌效应景区即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 其人文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已被很好的开发利用, 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整合绍兴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扩大绍兴的“水文化”、“名人文化”、“酒文化”等资源优势的辐射范围, 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旅游城市。

另外根据绍兴资源特色,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 更被称为是“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市”, 在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努力找到绍兴旅游文化与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可持发展的契合点, 将积极自觉地融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 提升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贡献度。

2. 推动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时尚的有机结合。

为加大绍兴旅游宣传的力度和广度, 将服装产品融入到不同的旅游项目中, 推动绍兴旅游时尚文化与服装产业的结合的同时, 将绍兴传统时尚特色产业纺织品、服装、珍珠以及领带, 融入到绍兴旅游文化之旅中, 依托时尚文化建设, 开展绍兴纺织文化之旅, 让游客体验纺织品的面料设计, 同时参观珍珠饰品的加工程序, 学习珍珠的鉴赏与工艺水平, 并借此领略中国嵊州即全球最大的领带批发市场, 以及领带精品展示展销区和领带博物馆。因此, 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时尚的有机结合, 顺应合乎当今时代发展潮流。

3. 服装在绍兴旅游文化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从绍兴旅游文化的现状来分析, 探讨服装产品在绍兴旅游业的市场价值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从而将服装产品应用到绍兴不同旅游项目的开发实践中。以鲁迅故里风景区为例, 其应用实践按服装职业类别分为:办公职业装、解说员装、景点售票员装与保安服装等四大类种;设计定位为:整体服装在视觉上力求端庄、简约, 其统一着装风格以正装样式与职业装为主, 兼顾时代性与时尚性。如图1所示, 根据景区解说的岗位特点, 以及面对不同游客的着装效果进行差异化设计, 力求彰显解说员干练、热情又不失时尚的工作魅力。

为了彰显服装产品在绍兴不同旅游项目开发实践中应用特色, 以沈园景区为例, 设计具有代表景区特色的营业员服, 根据沈园景区实地考察情况来分析, 沈园景区悬挂了各种风铃, 因此设计了一系列3款以风铃为设计灵感的特色服装, 本系列服装既可作为营业员服, 同时也可将此服装以租赁的形式, 方便游客与景点特色拍照留念, 用以寄托与传达游客的美好祝愿, 如图2所示。

三、结束语

探析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其现实意义, 不难发现服装产品在绍兴旅游文化发展中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通过服装产品在绍兴不同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实践, 以鲁迅故里风景区和沈园景区为例, 为其解说员和工作人员设计具有代表景区特色的工作服以及旅游插画T恤衫纪念品, 利用不同服装产品来宣传绍兴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的同时, 扩大绍兴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倡导穿着绍兴旅游服装游绍兴的时尚旅游新口号。

参考文献

[1]吴海明.绍兴文化旅游新干线建设的几点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2.5

绍兴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篇2

一、绍兴市概况: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西接杭州,东临宁波,北濒杭州湾。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上虞市(县级)接界,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市(县级)、诸暨市(县级)毗邻,西和西北部与杭州市萧山区接壤,北部濒海,腹部横亘越城区。位于北纬29°42′02″至30°19′15″,东经120°16′55″至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59公里。绍兴市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总人口429万,其中市区人口32万。境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脉、平原、海岸兼有。受江山——绍兴大断裂影响,西南部山丘与东北部平原间,界限比较明显。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绍兴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越国古都筑城于公元前 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毛泽东有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专业市场继续推进,房地产、交通、信息、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环境建设加强,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人民生活也达到新水平,绍兴正在逐渐发展成一个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幽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二、绍兴地区旅游业(主要是人文旅游)发展swot分析: 绍兴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S):

1、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完备。从史前古文化遗迹、舜尧遗迹、越国故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一应俱全。据统计,绍兴的名人史迹、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这三项数据多达168个,占全省资源的31%,绍兴被称为一座中国人文历史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名不虚传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史迹、底蕴深邃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广泛众多的历史事件公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绍兴

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2、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越文化的中心。而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又是春秋越国都城。这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中心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是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

3、绍兴名人文化独领风骚。绍兴的历史名人占了全国的1/30,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舜禹、越王勾跳、西施、王羲之、陆游、鲁迅等为代表,曾在绍兴生活过,并可以成为名人的,甚至是伟人的至少有97位之多。他们留下的史迹、故居、记事及文学巨作,一直裴声海内外,成为我国和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史教科书。

在以上人文旅游资源特质基础上,绍兴所衍生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增加了独特地域文化个性。

绍兴人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以上所述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全省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外,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绍兴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大大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核心竞争力。还应当指出的,绍兴是经济大市,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40亿元,同比增长13.3%,在浙江省11个市中排名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7516元,同比增长12%,省内排名第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为绍兴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劣势(W):

1、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大众化市场的口味有一定的矛盾。绍兴的人文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正是因此而显得有些曲高和寡、目前来绍兴的游客大都以观光为主,他们对于景点的游乐性、趣味性的要求较高,这同绍兴古朴凝重的景点风格有一定的差距。

2、景点规模小且分散,观赏性不高。绍兴有很大一批景点其实处在一种悬于高阁的境地,由于景点规模小,又不具备很好的观赏性,旅行社不愿意将它们列入游览线路;同时不少景点鲜为人知,甚至本地人也未必知晓。如一些名人故居及古宅,虽久负盛名,仅却终年人迹罕至,冷冷清清,这些都使得景点入不敷出现象严重,进而带来维修不善等后果。

3、绍兴的人文资源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目前尚有大量文物和遗产有待保护。同时由于资源的年代久远,加大了保护的难度。这都使得绍兴在开发过程中相对资金投入较大,经济效益不明显,进而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机遇(O):

1、1999年绍兴“创优”成功,成为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创优”为绍兴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桂冠,还使得绍兴的各项基础设施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得以完善,许多多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如管理体制、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等等,都借助“创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和途径。2004年绍兴被评为十大 “最

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使得绍兴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扩大和延伸,同时也为绍兴的旅游产业注入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2、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正在改变,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将会减少,旅游者行为变得更为理智和成熟,对于景点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内涵的求知欲、新奇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对于绍兴而言无疑是个有利的趋势。

威胁(T)

1、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周边地市如金华、温州等,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且都各具优势。绍兴如何能利用自身资源的独特性使得游客能在绍兴增加停留时间和支出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同类型城镇游被别人占得先机。照理,绍兴的水乡古镇应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开发利用,而周边城镇如乌镇、织里,已经在业内打响了品牌。绍兴如何重新树立水乡品牌,与这些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城镇进行角逐,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也将是一个挑战。

结论:绍兴市旅游业有发展,但现状不容乐观绍兴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特色和发展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绍兴旅游业近几年开始有了稳步发展。但绍兴旅游景点散、小,缺规模,少主景,留不住游客的现象仍未改观,对绍兴珍贵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也不够健全。因此,绍兴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市的潜力还远未发挥。认识并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才能使绍兴旅游业继续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确保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让旅游业成为绍兴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逐步把绍兴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大市。

三、对发展绍兴旅游业的建议

1.抢救性保护

应当认识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正处在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中,“重建时代”的到来、“旧城改造”的加剧,直接威胁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剥夺着子孙后代赖以发展的权利。抢救保护虽属无奈、被动,但十分有效、非带重要。近百华的风雨斗争和建设历程,古城许多文化遗存已被破坏和湮没,留下的只是一些“历史碎片”,再不能让“碎片”丧失殆尽。要充分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方针政策。

绍兴的许多人文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比如原有的古民居建筑遍布城内,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面积的民居被拆除,剩下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面积小,分布散乱。这些人文资源部属于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尤其要予以重视,无论当前是否有利用价值,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2.发掘内涵提升品质

绍兴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看许多内涵丰富、引人入胜的人文遗迹和遗产,但从目前的开发情况来看,绍兴诸多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比如越文化、酒文化等等,在近行这些文化的发掘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资源品质的提升,以顺应目前旅游的新趋势。

现代旅游的模式在逐步由单一的观光度假走向多元化,体验式旅游是其中的主流模式之一,创造一些旅游活动能够使旅游者参与其中,使旅游者获得新鲜的感受,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绍兴的许多人文旅游资源都具备开发这种旅游模式的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源适当进行调整,提高个性化的服务,就能够似的旅游者获得独特而又新奇的体验,从而提升了这些资源的品质。

3、整体规划开发

一直以来,绍兴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众多的名人故居都因为规模较小,而且分布过于分散,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被束之高阁。目前绍兴的人文旅游,主要是依靠有限的几个景点在支撑着,如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其他许多人文资源,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想要保护,但缺少资金来源;想要开发,但缺少旅游价值的认同。的确,绍兴很多人文资源,由于“小”而“散”,再加上缺少整体规划和开发,很难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但并不能说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开发的必要。在这些资源当中,有许多是能够充分体现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比如众多的名人故居、独特的绍兴黄酒制作工艺、越文化遗址、石文化等等。—方面,通过整体规划和开发,可以让这些资源形成几个文化系列,通过产品和线路将它串联起来,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宣传推介,从而丰富绍兴人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形象;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或许并不能让它们为自己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开发这些人文资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依靠它们来赚取更多的门票收入,而是要通过它们充分展示绍兴的整体文化,吸引旅游者延长在绍兴的逗留时间,从而增加绍兴的旅游总收入。

4、民本教育

对于人文旅游思想的研讨不能只局限于行业内或少数人中间,而应当让其成为整个城市居民的话题,让人文旅游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全民的人文素质提高了,从小热爱人文,尊重历史,崇尚遗产,使得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人文旅游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让绍兴的居民从小就建立起人文旅游意识,让大家知道人文旅游对绍兴的重要性,从而知道城市居民共同来保护人文旅游资源,进而在意识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绍兴市人文、山、水实际,组织实施富有历史文化名城与自然生态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同时发展水乡旅游。让旅游者可以充分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

6、出台优惠政策

出台加速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入贯彻旅游建设“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筹资渠道,依靠全社会力量,组织建设资金,促进绍兴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7、加强管理,改善环境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改善旅游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旅游业管理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格旅游执法。加强对旅游服务行业管理,防止宰客、骗客现象发生,切实维护游客正当权益。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优越的服务环境,促进和提高旅游行业自身的综合经济效益。

8、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产业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之一,尤其是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食品,如各地旅游资源,一般不会发生产品雷同,且比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全国上下开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国家旅游局明示: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在国家的鼓励下,乡村旅游掀起新浪潮。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资金。发展乡村旅游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原始、质朴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同时也因开发不到位而埋没于世。旅游资源要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修路、建设景区、品牌打造、品牌推广、景区维护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命脉。

(二)交通。要致富先修路。从乡村发展角度看,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在乡村开展项目,首先必须铺好路。有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之后,才能将外界的有志之士引进世外桃源,同时也能将世外桃源的奇珍异宝展现并输送给有需要的人。本溪的旅游开发,平整崎岖的板油路伸展到大山深处,就像一条巨蟒攀附在大山之间。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必经之路。

(三)政府的支持。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各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实施一定的帮扶政策,事实证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依附于乡村旅游的建设不失为明确之举。在新农村建设中扶持农民扣大棚、种果树、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等项目中,政府提供无息贷款、免税、物资与人力的大力支持都表明政府的态度,政府为广大农民指明方向,铺好路子,鼓励农民大胆创新,开创乡村美好的明天。政府的支持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坚强后盾。

(四)旅游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也千差万别。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塑造特色品牌,形成独特模式。有些县域旅游甚至已经进入最受世界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列。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乡村的百姓守着天然的宝贝,卖不出去,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通过招商引资引来“钱串子”广泛在乡村播种“摇钱树”,养殖“招财猫”,一改以前贫困潦倒的农村面貌,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谈精神享受与需求,才能开展乡村旅游。

(二)品牌不精。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有很多地区借助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但是大部分农村人都特别崇拜城市的生活,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就将农村原有的味道都抹灭了,最后总结过就是中不中、西不西,村不村城不城的状态,借鉴别人的而丢了自己本质的。大部分乡村旅游都是大同小異的,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独到之处,没有突出自己的品牌。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以农业为主导,开启旅游新模式,提升旅游境界。

(一)以农家乐为基础。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方法,是以农家乐为主体,也就是说在农家乐范围内能能够体现出农民过日子的现状,以农民过日子的方法、生活习惯、习俗为亮点来吸引那些从城市返归乡村的人们。回归自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模式,建筑特色、风格不一的民宿,加上不同时间段农村的特有设施设备,体现出当时农民生活的独特面貌。今天所提的农家乐不同于几年前的农家乐,较其有很大的提升,一改以前农城结合的“半路子”状态,绝对的农村火炕;大铁锅、灶台炖菜:无任何农药的蔬菜以及特色旅游纪念品共同打造农家乐新品牌。

(二)以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为依托。农业观赏园、采摘园是以高科技农业养殖业为主体提供观赏和采摘价值来吸引慕名而来的旅游者,这是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相结合的一种旅游模式。以养殖农作物、蔬菜、野生特产为卖点,来打造食、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提供花卉、蔬菜、水果大棚参观、采摘、售后加工、正品包装等一条龙服务。

(三)以存天然景区为后盾。巧妙借助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山水资源、古建筑、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小镇。联合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形成固有的旅游景观区域,莲花村主要经营温泉;前屯主要经营大棚采摘(蔬菜、水果、鲜花等);赵家店主要经营养殖观光及旅游产品销售(笨鸡蛋、猪肉、小笨鸡等);塔山乡经营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观光;丁香村经营山野菜、蘑菇、药材等采摘(蕨菜、红蘑、榛蘑、榛子等)和加工厂参观:最富有的就是大片的山地可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寻宝、团体扩展训练,cs等);按照各地特点有机结合组成得天独厚的旅游景区。

(四)以精品民宿为特色。当下的民宿热正是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具有原真性的生活状态,一种追求自由洒脱、纯粹自在、心灵回归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以“发展精品民宿,打造民宿小镇。为主要思路,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提升乡村自内而外的品位,将“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转化为共富惠民的重要支柱,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

引进精品民宿,推进高品质旅游是开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通过借助外资打造民宿小镇,未来可期。各地借助民宿选址精妙,依山傍水,山高水秀,非常适于整体开发的乡村小镇打造独具品味的民宿风情村。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 篇4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 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清。

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 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和功能未加以考虑, 忽视了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

2.乡村旅游项目普遍缺乏规划。

出于资金缺乏, 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 开发中只重视规模, 粗制滥造。

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目前我省乡村旅游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农家乐”, 经营项目比较单一, 品位不高, 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

4.人才匮乏, 经营方式单一, 管理混乱。

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 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 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市场开发不完善。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等的一种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的主打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小、经营者促销意识不强, 导致游客对有关信息了解不多, 难以产生旅游动机。农业、乡村文化、地域特色等与旅游结合不紧密, 导致游客随游览次数的增多而满意度降低。

2.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力度缺乏。

在管理上, 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的关于规范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 缺乏对农业旅游主体的基本规范。政府没有有效的协调和数量控制,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

3.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投资体制不健全。

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和财政投入逐年减少, 使贵州省乡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旅游投资数额庞大使得政府投资力不从心, 难以迅速扩大旅游开发的影响。由于我国的投资体制不健全和投资政策不完善, 难以吸引大量的社会投资。而当地村民由于大多比较贫困, 没有资金进行经营性的建设项目投资。

4.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人才匮乏。

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都是农民, 然而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贵州省农业人口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偏低, 导致了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的人才少之又少。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一些固有的饮食, 卫生习惯也影响服务水平。

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标准》等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 落实扶持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乡村旅游要制定服务标准, 突出自身特色, 严格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确保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合理的总体规划。

克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 切实做好每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增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旅游专业人士为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 制定出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省政府要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加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需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统一领导, 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

4.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人员的素质。

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5. 坚持科学开发, 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 篇5

当日下午,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在达州宾馆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农家乐业主座谈会,会上调研组一行认真仔细听取了我区莲花湖、王家山、北外朱家沟、徐家坝和达县火峰山、翠屏山等10余位农家乐业主的发言,业主们激情高昂、勇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及个自今后的发展思路。省政协调研组在对我区乡村旅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认为达城周边的农家乐尚处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政府引导、指导、扶持力度,充分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惠农资金,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二是要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乡村旅游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和推进步骤,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三要坚持瞄住市场、依托资源、农民自愿的原则,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要积极做好动员、引导和示范工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四要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加强烹饪技术、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卫生知识、消防常识的培训,稳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五要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设施、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统一,加强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加强卫生和保洁工作,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区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于翠屏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旅游局课题组

一、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区乡村旅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主要是市民在城市周边风光秀美、环境幽静的农家小院去休闲、游览,吃农家饭,伴以棋牌、垂钓等娱乐。自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兴盛,也带动了农家乐餐饮的繁荣,据统计,农家乐最多时,全区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随后,乡村旅游也逐渐从近郊延伸到较远乡镇,其中凉姜乡九里村举办“桃花节”和赵场镇佛现山举办“栀子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逐渐形成规模,并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2008年,全区乡村旅游人数达173万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数的46%,旅游收入达1.34亿元。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经调研,目前我区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资源:白塔山景区,比邻三江汇合处,居高临下,林木茂盛,距城区仅一江之隔;七星湖景区,环境清幽,水绕山环,是理想的休闲之所;佛现山景区,为全城的高峰,森林覆盖非常好,宜于夏季避暑度假;南广镇红岩山景区,未开发的森林氧吧,植物茂盛,且生长着较多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树;凉姜乡九里村桃花潭景区,有百亩两岔河水面,伴以桃花及各类水果供游客观赏;金坪镇和邱场乡之间蜿蜒曲折的金秋湖,湖光山色,伴以茶园风光,可体验采茶制茶之乐;另有宗场乡绿色环抱中的双龙湖和思坡乡古代名人流连的会诗沟;还有待开发的明威乡森林河谷、李庄镇的帅家沟水库、宋家乡的卫星湖、牟坪镇的金银湖、菜坝镇的防洪堤等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家乐。十多年来,农家乐发展经历了自然兴起、遍地开花、竞争淘汰几个阶段,目前全区生存下来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10余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规模和档次上得到了提升,而且部分农家乐除了餐饮娱乐还能提供比较标准的住宿。按照市农家乐的星级评定标准,目前我区已评出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以下10家。近几年来,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收入也在迅速增长,也给景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统计,平均每户农家乐年收入达7万元。但全区仍然还有很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仍然很大,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有很大潜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目前,乡村旅游作为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也可以看作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我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一些乡镇发展迅速,但很大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如发展较好的凉姜乡九里村桃花节和赵场栀子花节,近一个月农家乐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左右,而多数乡镇乡村旅游几乎是空白。

(二)缺乏规划意识。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全区乡村旅游中仅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做了一个规划,其余乡镇没有作出较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表现出各景区没有自身的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

(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条件,当前待开发的景区多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如南广镇红岩山、宋家乡卫星湖、明威森林河谷等,道路可进入性差,游客想前往游览,但受交通限制。景区旅游设施简陋,有的地方缺乏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部分农家乐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设施未按要求设置。

(四)旅游产品的水平和综合效益低。我区目前乡村旅游的产品单一,新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和棋牌等娱乐的低层次水平上,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很少,具有条件较舒适档次较高的度假型较少,能让游客玩后带走的农产品也很少。乡村游的收费仅停留在吃、垂钓、少量住宿上,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行、游、购、娱”基本没有收费,致使乡村旅游综合效益较低。

(五)宣传促销不够。由于受财力的限制,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乡镇较少,全区仅有凉姜乡举办桃花节、赵场举办栀子花节时进行了宣传促销,此外很少有乡镇印制宣传图册、资料。全区大部分农家乐缺乏宣传促销意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是一项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要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抛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有为,积极引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同时,要根据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保护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科学规划,与专业部门及规划单位加强协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如:佛现山、红岩山可规划为高山避暑乡村旅游区,凉姜九里规划为采摘体验乡村旅游区,宗场双龙湖可规划为湖景垂钓区,李庄古镇周边也可规划为古镇休闲游览区。规划中要体现“一村一品,特色突出”,在同一景区内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

(二)多渠道加大投入,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要将通往景区的公路贯通,并不断提高等级,可采用各种补助资金、列入项目工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道路问题。其次是兴建一些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对景区及旅游设施也可采取多渠道融资、招商引资、合股合资等方式加以解决。各乡镇在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上,可进一步放开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吸引企业、个人等外来资金,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如:思坡乡吸引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开发会诗沟,成为了乡村旅游吸引投资的很好的示范。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明间资本投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招商引资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来投资,乡镇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将乡村旅游产品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介名录,加大宣传营销。通过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加大投入与扶持,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三)拉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积极引导,改变过去单纯从“吃、游”两个方面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延长乡村旅游的消费链。要积极增加娱乐、购物、体验等项目,如菜地、瓜果采摘、水上娱乐、垂钓、品尝、体验做茶、购买农家绿色特色产品、参与农俗民事节目活动等,延长休闲时间,增加游客住宿,让游客乐于“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玩在农家”,走时还能购买农家土特产品及纪念品。二是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各乡镇对乡村旅游采取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如宗场乡可围绕双龙湖规划布局,进行成片开发,赵场佛现山可集中发展一些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要扶持一批农家乐上规模、上档次,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体验”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味,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打造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旅游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打造品牌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如成都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是很好的乡村旅游品牌。我区目前仅凉姜乡“桃花节”和赵场佛现山“栀子花节”形成了初步品牌,但影响也很有限,其余乡镇基本不知名。因此,要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宗场的双龙湖、思坡的会诗沟、南广的陈塘关、邱场的金秋湖等。乡镇政府要科学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节庆、花卉等活动促销品牌,各农家乐经营业主也要联合行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既要借助“外脑”,又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强化培训。一是对经营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乡村旅游业主多是农村人员,知识水平、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旅游部门要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要提高技能,通过举办接待、服务技能学习、培训,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旅游等相关部门要规范乡村旅游的监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旅游、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督查,重点检查经营业主“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各项卫生设施。要开展好农家乐星级评定,严格按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进行评审,对农家乐授予相应的“星级农家乐”称号,切实规范农家乐的管理。

发展中的通川区乡村旅游—农家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川区旅游局 点击数:6481 更新时间:2008/11/19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犀牛山风景区位于通川区北外镇、罗江镇、磐石乡交界处,距城区6公里,面积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整个景区林海浩瀚,峰峦叠嶂,植被原始,是达州城区近郊最具规模的城市生态公园。去年起,通川区把犀牛山按照国家4A级景区规划进行开发打造,沉睡千年的犀牛山终于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犀牛山之美,美在林、树、路、崖、洞、石仿若仙境。长满青苔的石阶蛇一般游进大山深处。山间树木参天,松针、香樟、山花、野草盈地,蝶飞鸟鸣,山石奇崛,崖洞深邃,尽显世外桃源的美景。

犀牛山自然景观众多,除了巨石裂缝形成的月牙岩,还有栩栩如生的寿龟问天,惟妙惟肖的佛头,以及蛮子洞、千仞壁、野象石、恐龙蛋、千尺梯等景点。

在犀牛山的打造中,通川区摒弃了简单的修桥铺路,完善了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接待中心、游步道、休闲亭、卫生间等辅助性设施,精雕细琢了少许人工景点。映月湖是犀牛山森林公园最大的湖泊,库容42万立方米,这里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是游山戏水的好地方。

一、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功近利,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观念淡薄,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

2.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滞后,建设没有特色。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统一发展规划,导致当前一些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氛围不浓,游客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是与城里装饰、价格一样的标准间,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活动存在“低层次化”倾向,让人感觉到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与城里没有什么不同,游客只是住宿在农村而已。

3.地方风土人情突出不够,缺乏乡土特色。鄂南风土人情有鄂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赤壁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忽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对三国赤壁文化、鄂南文化、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弃“土”从“洋”,破坏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4、保护与管理措施缺位,品位普遍不高。赤壁市至今缺少对乡村旅游景区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人工低品位的景点较多,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落实不力。

二、对赤壁市乡村旅游景点的思考与建议

1.要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实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应彻底改变赤壁市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单打一”的作法,即划定一个区域,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农民单家独户地搞旅游的原始作法。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是旅游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壮大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的重要举措,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三国战争文化、突出赤壁国家级山水景观、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是赤壁市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方向。

2.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形式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农业观光,更重要的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景区依托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实践体验活动。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开发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环境与鄂南的乡村文化、赤壁三国文化,下大力气打造好赤壁乡村旅游景区的休闲体验空间。3.要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要与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游居环境一体化。要努力营造以中心城区、主要景点、中心乡镇、中心村为构架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村、居民社区、旅游设施、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新格局。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农村居民社区,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居民生活。依托陆水湖、沧湖、柳山湖、随阳万亩林海、万亩茶园等得天独厚的山水园林资源,高标准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林景观,并向农村延伸,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形成城乡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的优美城乡环境。4.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将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有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将把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作为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景区要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镇居民。

5.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为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

论安徽乡村旅游发展 篇6

“乡村旅游” (亦称“农业旅游”) 英语为Agritourism, 法语为Agritourisme, 在东亚地区, 传统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 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 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 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他们把这种追求视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因而, 许多国家亦将乡村旅游称为“绿色旅游”。

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态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 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家, 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 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 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 通过感受农家生活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 称为“务农旅游”。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 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 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 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 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东欧的波兰, 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 他们的特点是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 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 波兰全国已有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于世的匈牙利乡村旅游。它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这样高质量的旅游开发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极大, 使客流方向、流量自90年代初开始, 由欧洲的西部向东部转移。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 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目前, 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 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 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 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2.2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2.1 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 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 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 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 景点分布不拥挤, 旅游活动空间大,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 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 可以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2.2.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 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展乡村旅游, 可以开发一处景区, 致富一方人民, 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2.2.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 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 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 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 开发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生态型、学习型和名人故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1985年, 安徽黄山西递村农民勇开先河自办旅游, 掀起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3.1 安徽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3.1.1 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 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安徽省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 梯田重迭, 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 棉海稻浪菜花飘香;还有皖东南的茶乡、竹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1.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安徽省南北两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 北方多平地而南方多山地丘陵, 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 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加上盛行于安徽省各地乡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以及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花鼓戏等, 五彩纷呈, 令人神往。这些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1.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安徽省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 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 如文房四宝、徽派四雕和盆景、徽州漆器、竹编、芜湖铁画、灵壁磬石、青阳折扇等。

3.1.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

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徽州文化而享誉海内外, 徽州民居可谓是古今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如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 深宅大院, 栋宇鳞次, 布局精巧, 砖石木雕琳琅满目, 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 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安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 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 古称芍陂的寿县安丰塘, 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 乡韵无穷, 令人叫绝。

3.1.5 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

乡村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 正因为如此, 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 并为之吸引。在安徽省纷纷涌现出的菜花节、西瓜节、采茶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节庆, 就是乡村劳作作为旅游项目的一种体现。这些劳作充满了生活气息, 富有诗情画意, 使人陶醉留连。

3.2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

3.2.1 创建乡村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在2006年, 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该标准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强调了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 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特色。与此同时, 游客在参加乡村旅游时也可以享受到一定标准的服务。

2009年7月, 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 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耕文化和农村民俗游等各种业态的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该标准着重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卫生环保、体验参与、服务质量等都明确了量化指标, 对组织管理、文化注入、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2.2 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会及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早在2006年, 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集团为了响应国家旅游总局推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 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百万人, 安徽乡村游”大型旅游推介会, 引导广大江苏游客走进安徽, 充分领略江淮大地独具神韵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 实现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 举办“江淮晨报杯”安徽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七百多幅作品见证了安徽省乡村风景魅力。

3.2.3 积极组织专家打造全省乡村旅游规划

从2006年12月安徽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旅游规划——《休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诞生至今, 安徽省旅游局积极会同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多个重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其旅游发展前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透彻分析, 提出积极的发展战略, 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4 打造12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 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2007年, 安徽省旅游部门在全省选择120个村落, 依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 打造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

4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道路问题

安徽省某些乡镇的道路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交通是否畅通无阻, 影响着“乡村游”的发展。

4.2 同质化问题严重

安徽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 但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 玩来玩去, 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 格调单一。乡村旅游亟待不断创新, 只有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逐渐扩大产业链条, 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4.3 基础设施简陋, 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环保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水平落后, 服务档次不高。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 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增多。部分农家乐大多临河、沟、渠, 靠近公铁路, 大多没有固定的安保人员, 缺乏重点部位的提示性标牌, 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济东.波兰旅游业奏响田园交响乐[J].中国旅游报, 1997, (3) :24.

[2]王兵.浅析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误区[J].旅游管理, 1997, (3-4) .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 (02) .

[4]安徽省旅游局.乡村游标准首现安徽———乡村旅游创建设立三个等级[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 2006-8-13.

[5]张文洲.乡村旅游年:农业大省安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EB/OL].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06-3-31.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浅析 篇7

(一)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腹地, 境内高山林立、河湖纵横、地貌多样、气候宜人、动植物种群丰富,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受到汉文化和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浸润,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境内回、苗、羌等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和历史遗迹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民俗。这些资源极具吸引力和不可替代性, 为汉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 饱受“雾霾”影响之后, 人们更加追求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同时汉中地处陕甘川渝等省份的中心地区, 周边大中城市的白领、工薪阶层在工业化、重复性劳作下, 更希望通过近距离的旅游去调适疲惫的身心。随着西汉高速、十天高速、西成客专的通车和兴建、汉中机场的扩航, 这些都进一步为汉中乡村旅游赢得了巨大的客源。

(三) 政策机遇良好

汉中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汉中服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关停大量企业和生产线,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汉中市政府也确立了“三市”建设目标。在以上政策的指导下, 当地农民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现代农业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增收致富。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运行为汉中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四) 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经验

连年举办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活动, 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旅游者, 带动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的发展,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旅游, 但已初具了乡村旅游的雏形。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乃至当地农民经过探索和尝试, 积累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 提高了行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二、汉中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汉中乡村旅游尚处于初创阶段, 要坚持政府主导的规划策略, 本着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对区域内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古镇、古村落等人文元素进行资源整合,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同时, 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提升开发层次, 让游客在游山玩水、赏花踏青中获得审美体验, 给游客提供如鱼鹰捕鱼、采摘、传统种植、推磨、手工炒茶等娱乐项目, 让游客充分参与到乡村生活和传统农业耕作之中, 获得与常居地风格迥异的体验, 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 发掘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

“乡村旅游, 文化为魂”。因此, 在开发建设中, 要依托区域特有的汉文化、山水文化和节庆会事活动, 深入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内涵, 与当地自然资源深度融合, 不搞简单的效仿、复制, 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 真正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貌、一家一艺”, 打造出乡土气息浓郁、文化魅力独特的旅游产品,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三) 强化宣传, 拓宽客源市场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初创阶段, 我们应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建立政府、企业、村镇共同参与的宣传机制, 形成系统的旅游信息网络, 方便游客搜索和咨询。创新宣传形式, 凭借举办、承办的全国性、国际性大型活动和反映本土生产生活的文学、影视作品, 举办能迅速引爆网络关注的各类宣传活动, 以点带面, 扩大知名度, 提升美誉度。

(四) 加快人才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是农民, 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 缺乏从事旅游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 对乡村旅游文化发掘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能力堪忧。为此, 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 在引进旅游规划、产品设计与开发、宣传销售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础上, 下工夫抓好对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到乡村旅游开发成熟的景区学习成功经验, 回到当地发挥示范作用, 全面提高从业素质和水平。

(五) 重视旅游购物品开发, 提高经济效益

汉中乡村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要因地制宜, 以独特性、乡村性、文化性为导向, 结合旅游购物品特性, 将土特产深层次加工和特色纪念品开发作为重点。在开发档次方面, 做到高、中、低端相结合, 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需求, 达到为乡村旅游发展积累资金, 为经营户和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效果。如, 在土特产品开发上, 应对地方特有的黄丝菌、土蜂蜜、茶叶、名优中药材、黑米、腊肉等农林产品精心设计、加工、包装并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提升品位。在纪念品开发上, 要刻意创新, 打造特色。如, 开发具有朱鹮、大熊猫文化元素的钥匙扣、小吊坠、小摆件等, 运用传统竹编、藤编、棕编工艺设计制造成家饰、车饰、玩具等小物件, 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汉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绍兴乡村旅游发展 篇8

1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以旅游促“三农”,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 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 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 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 丰富和优化我省旅游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如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来助推旅游经济健康成长

2.1 保持本色, 凸现特色, 展现亮点

突出农村天然、朴实、清新的环境氛围, 强调天趣、新趣、野趣, 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 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以四川蜀南竹海所占地长宁县为例, 长宁县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围绕“吃在长宁”, 深入发掘竹海名优特色菜品, 着力打响“竹全席”等竹美食品牌;二是要围绕“住在长宁”, 大力推进宾馆竹文化包装及环境改造, 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三是要围绕“行在长宁”, 努力加大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力度, 创造条件打通佛来山—县城—世纪竹园—竹海世外桃源—梅硐竹石林的旅游环线;四是要围绕“游在长宁”, 抓好梅硐竹石林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工作, 大力推进“长宁新八景”的开发;五是要围绕“购在长宁”, 着力培育1~2户规模以上的竹工艺品加工企业、3~5户规模以上的竹海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企业, 打造2个以上旅游精品购物区;六是要围绕“娱在长宁”, 整合新晨电影公司、民间曲艺等娱乐演艺单位和组织, 成立竹海娱乐演艺公司, 运用市场运作手段, 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品牌打响, 同时以休闲娱乐、水上康体、竹文化传承等项目为重点, 着力推进竹海世外桃园演艺文化开发和淯江天然精品泳场开发, 大力推出具有现代气息的文体节目和地方特色文化娱乐活动, 举办各类旅游文化展演, 强化互动参与, 丰富“娱”的内涵。

2.2 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 提高准入门槛, 提升乡村旅游整体水平

一是要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 制定出乡村旅游行业标准, 完善旅游服务标准、旅游投诉以及旅游处罚等相关标准和制度, 完善管理体系, 进一步规范我市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二是要建立、实施我市乡村旅游行业准入制度, 提高乡村旅游行业的进入门槛, 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 规范旅游企业行为, 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三是要严格控制档次不高、卫生条件差的一家一户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形式, 净化乡村旅游市场环境, 提升乡村旅游整体水平, 消除乡村旅游中的饮食、卫生、交通、治安等安全隐患, 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相互配合, 加强指导, 做好服务

多数“农家乐”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 服务水平、管理经验和手段及营销策略还较缺乏。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力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旅游部门加强对“农家乐”产品设置、旅游接待等各方面、各环节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是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 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指导和帮助制作广告宣传牌, 拍摄电视风光片, 编辑优美精致风光画册和制作宣传光盘, 展示乡村的人文景观、农家情调和氛围, 吸引游人的关注和向往。

三是教育和劳动部门帮助开展培训工作, 可结合“阳光工程”, 加强对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规范方面的培训, 加强对当地民俗文化和乡土人情方面的培训等。

四是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历史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挖掘, 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 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农事文化娱乐活动。

五是环保部门要指导帮助“农家乐”经营者做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 防止人为的二次污染, 避免引起新的生态不平衡。

2.4 强化教育和培训工作, 提高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加大营销力度

强化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教育和培训, 无疑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逐步实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从农民到旅游服务人员的身份转换,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推动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 并帮助乡村旅游管理者深层次挖掘旅游特色和内涵, 找准品牌定位、搞好品牌形象设计、深挖品牌文化内涵, 从而提出自己的品牌和宣传口号, 编印相对规范的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同时要精心包装, 加大宣传力度, 筹划和推介乡村旅游项目。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 借助全省乃至全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黄金周等载体, 依托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 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宣传推介。

3 实例分析——浙江省临海尤溪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尝甜头

近几年, 尤溪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跳出了地理位置偏僻的框框, 做大旅游产业, 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镇”为目标, 充分挖掘旅游特色, 通过资源整合、整体包装, 精心打造了以休闲、漂流、观光为一体的“江南大峡谷”旅游品牌, 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去年, 尤溪镇接连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旅游节、江南大峡谷千人泼水节和金秋尤溪乡村嘉年华等一列活动, 人气十分兴旺, 使尤溪的知名度急速攀升, 全年共吸引了30多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600万元。

兴一业, 旺百业, 旅游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 同时, 也给当地的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 尤溪旅游已初步形成了自有的发展模式, 今后的目标就是围绕着“旅游——农家乐——农业”这条产业链做大、做广、做久, 坚持做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村村具特色, 以此来活跃当地经济的发展。今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 尤溪镇抢抓短线乡村旅游商机, 加大旅游项目建设, 又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旅游节。相比首届的简单化, 这届乡村旅游节更加注重了乡村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 以季节性特色活动为旋律, 集农家乐休闲、特色农业为一体, 旅游项目纵贯春、夏、秋、冬四季。

瞄准旅游气息渐浓的有利时机, 尤溪镇着力构建“农家乐”旅游新景观, 培育“农家乐”旅游新产业。今年3月开始, 当地开展了江南大峡谷沿线连片整治工作, 这条“农家乐”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沿路涉及的11个行政村先后拆除了农村危房、茅草房、违章建筑和所有的露天粪坑和草料缸, 村内道路实施硬化、亮化和绿化, 引进山上清洁水源, 清理溪河……村容村貌彻底改变, 变得更加整洁、宽松、舒适。

创业环境优化后, 为沿线的农户们兴办农家乐提供了进一步的优势, 各地兴办农家乐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对于农户的创业热情, 尤溪镇政府十分支持和鼓励, 不仅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对全镇“农家乐”经营户进行餐饮礼仪、农家菜制作、环境卫生等知识的培训, 并在培训中提出“特色”、“服务”、“管理”的理念, 引导经营户转变经营理念, 创造特色菜肴。如今, 在下涨村, 农家乐的影响力逐步深入人心, 全村已发展有农家乐33家。其中, 九大碗农家乐的番薯粉圆、下涨农家乐的炒笋干、江南大峡谷农家乐的土鸡煲等, 都颇具人气。下涨村利用地处江南大峡谷军事探险漂流终点这个有利位置, 全村农家乐在去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5万人次, 收入达150万元。而在农家乐旅游刚刚起步的坎头村, 则充分引导农户在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上狠下功夫。在今年乡村旅游节落幕不久的“春之篇”中, 当地依托自然条件, 大规模开发的游客亲身参与农果采摘、农家蔬菜认种等活动令人耳目一新, 大受游客好评。目前, 该村已有52家农户从事农家乐经营, 包括餐饮垂钓服务、土地经营、蔬果经营和棋牌休闲经营等。

随着旅游特色鲜明化, 项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当地的萝卜丝、红薯干等土特产也买出了高价, 休闲旅游品牌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据统计, 仅今年上半年, 尤溪镇农家乐经营户增加了39家, 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全镇旅游总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同比增长250%;其中, “农家乐”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农家乐”经营收入近150万元。

参考文献

[1]郭焕成.中国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农业和乡村地理研究的新课题[C].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郭跃, 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发展[C].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 (下) , 2002.

[3]何永彬.谈乡村古镇旅游产品开发[C].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 (下) , 2002.

[4]黄成林.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C].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 (下) , 2002.

[5]楼惠新.论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与营销[C].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 (下) , 2002.

[6]李伟, 武友德.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C].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 (下) , 2002.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篇9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商品开发是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盈收最直接的方式,一般可以被分为食品、用品和工艺品。当地特色物产、民俗文化、艺术都可以作为创作和制作元素,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1. 结合产业特色,打造产品品牌

中国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往往各大旅游景点销售的旅游商品千篇一律。如今中国农产品已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体系,进一步增强文化版权和知识产权意识,打造产品IP,形成专属的旅游商品或产品品牌,可以更好的保护乡村旅游产业,提升产品价值。

在很多发达地区,都非常注重打造本地品牌,所生产的特色旅游商品也限定只在本地销售,可以有效的刺激旅游者进行消费,打响知名度。如日本山梨县的葡萄酒产业,通过倡导“日本的葡萄酒只用100%日本葡萄”,以提高本土葡萄酒的民族品牌形象和抵制国外原酒的入侵。此外山梨县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检测标准,山梨县葡萄酒生产商协会也允许自产葡萄酒标注“山梨县产”标志。

2. 发挥创新创意,深化产品开发

强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深度,通过发挥文化创意,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旅游商品的开发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文化内涵。

以日本富田农场的第一花世界为例,它是北海道最著名的花卉农场,以薰衣草为主,种植了150种花卉,形成五大景观花田,每年4-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除了农业观光和鲜花销售,农场还开设了制造香水与粹取熏衣草精油的工厂,更自行研发了五花八门的熏衣草各加工制品,如富田香水、香皂、线香、沐浴球、熏衣草糖、蜂蜜、熏衣草咖啡……农场内商品销售处达8个。

三、做大三产:丰富配套,形成主题产业集聚

现阶段中国的乡村旅游还是以“农家乐”为主,所谓“农”字就是依托农业(渔业、牧业等)资源;“家”就是主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具有农家的人情氛围,“乐”就是以农事之乐,采摘之乐,乡情之乐,民俗之乐,乐在其中。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民居建筑、生活情趣、农事民俗等元素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在提高,但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还是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做农家活、住农家屋。

旅游是一个产业链,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康、养、学,要做好乡村旅游各大要素缺一不可。要提高旅游产业化,必须吃有味、住舒心、行便捷、游有景、购有物、娱有乐,更重要的是形成产业的集聚,围绕一大核心功能进行突破,做大做强做出主题,依据地方最大特色,打造主题小镇。

1. 美食主题小镇

以美食为核心特色,吸引来自城市周边甚至全国的饕餮食客。以近两年声名鹊起的袁家村为例,汇聚了陕西知名的特色小吃,袁家村酸奶、羊血粉丝汤、麻辣粉等一批村中品牌在日益深入关中人心中同时,美名甚至还远传巴蜀等地。在关中大院中将陕西传统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可达18万人次。

2. 民宿主题小镇

将废弃或闲置的农舍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文化特色,形成特殊的居住体验。近几年中国乡村民宿发展迅速,以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为代表成为标杆,在《纽约时报》评选出的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中排名第18位。

3. 养生主题小镇

以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温泉、药材等资源,面向养生养老群体打造的疗养胜地。如日本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地”、熊本县的“老年农村公寓”等。

4. 艺术主题小镇

以工艺品制作、美术创作、电影、戏剧等艺术为题,形成产品生产、相关节庆为主导的旅游小镇。日本的利贺就是由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掌管的戏剧王国,38年间建起了大大小小六个剧场。其中有两个是室外剧场,两个是传统的日本民居合掌屋改造的室内剧场。每年大量的观众、剧团、评论家、政客和名人来到这里观看戏剧,参加利贺夏季国际戏剧节,使利贺声名远扬。

乡村旅游前景广阔,因地制宜,开创各自的特色,延伸旅游产业链,才能让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篇10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与当今的市场需求相比,乡村生态旅游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推陈出新,走向精品化,规模化。

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个性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共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农家乐形式,游客亲自参加农耕活动。

第二类是地域风情文化形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旅游乡村。

第三类是开发旅游农业形式,带游客参观农业的发展成果,向游客讲解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或者利用农业与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活动。但这些开发只是单一的依附于乡村原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开发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特色的单调活动,旅游产品主题不明朗,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

(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

乡村生态旅游必定要开发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对乡村生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乡村环境的意识,忽略了乡村环境的最大容忍度,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日渐下滑。由此,想要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必须根绝破坏乡村自然环境的行为,以避免环境被破坏后难以恢复。

(三)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

如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并且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便导致旅游区开发混乱、没有科学依据的建设、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行其是,缺乏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无人承担,这些问题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再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式

(一)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因此管理形式应与传统旅游管理形式相区分。仅仅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的可持续。想要不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需要在管理上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包含了整个农村生态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改进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形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文明的生态建设和不断发展列在首位,利用法律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限定乡村的最大载客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达到当地居民共享旅游业经济的目的。

(二)规划在发展建设中先行形式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完善旅游的整体规划。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划方案,只是盲目开发旅游景区,最终会将旅游景区严重破坏。因此,旅游景区必须在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开发,遵循自然性和生态性原则,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以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可实施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从自然方面考虑,充分将人与自然融合;从社会方面考虑,创造出最利于生态发展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局面。

三、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一)不能以一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作为研究,科学系统地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对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地,找到其发展的共性,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对其进行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体现其特色,要发展具有文化魅力和民族个性的旅游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其中寻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发展。并尽可能的激发游客的需求心,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地域经济不断发展。

上一篇:戏剧文化下一篇: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