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控制

2024-05-05

构造控制(精选十篇)

构造控制 篇1

1.1 构造格局特征。

长春岭背斜带基本构造特征为北坡比南坡缓, 走向为北东向的长轴背斜, 并且是反转构造, 背斜长轴近50km, 短轴5~10km, 背斜向北东方向倾没。构造幅度差异较大, 构造高部位海拔-440~-700m, 背斜北斜坡的构造低部位海拔为-1100m, 南斜坡的构造低部位海拔为-1600m。古今应力演化过程为早期拉张的正断层在后期南东-北西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 北东向断层由开启状态变为封闭状态, 可以形成遮挡;而北西向断层可以继续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总之, 工区内断层主要发育北西-北北西、近南北、北东-北东东向三组断裂系统, 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认为断层平面分布比较均匀, 平均2km一条断层, 属断裂密集发育区。

1.2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阶段。

1.2.1 隆起阶段。

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使中亚海槽收缩回返, 三叠纪-中侏罗世地幔上拱, 处于隆起剥蚀状态, 盆地初始形成。

1.2.2 断陷阶段。

断陷早期———火石岭组沉积, 受燕山运动Ⅱ幕影响, 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 由于主断裂发育, 导致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此期间各断陷相对独立, 水体较浅, 主要为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喷发和火山碎屑岩沉积;断陷中期--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沉积时期, 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 水体扩大、加深, 形成沉降中心, 沉积了一套暗色泥岩为主的含煤陆源碎屑岩及滨浅湖一半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建造;断陷晚期———登娄库组沉积时期 (也称为断坳转化期) , 受燕山运动Ⅲ幕影响, 基底断裂重新活动, 形成了中央断陷带、中央隆起带和东部断陷带两堑一隆的构造格局, 构成了松辽盆地的雏形, 属快速充填补偿式沉积, 为盆地进入坳陷式沉积奠定了基础。此期间地壳以整体沉降为主, 水域扩大, 沉积物覆盖了侏罗世诸断陷, 随着地壳下降、坳陷发育, 完成了断陷向坳陷转化。

1.2.3 坳陷阶段。

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 也是松辽盆地主要的成油和聚油期, 该期盆地发展为统一巨型坳陷盆地。泉头组沉积时期, 沉积范围逐渐扩大, 为披覆式沉积, 以河流相红色泥岩沉积为主;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为非补偿式沉积, 湖盆发育、水体扩大、变深, 其中青山口组一、二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兴盛期, 以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为主, 形成主要生油层和盖层;青山口组三段和嫩江组三、四、五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衰退期, 湖盆面积缩小, 以滨浅湖沉积为主。

1.2.4 萎缩和消亡阶段。

受燕山运动Ⅳ、Ⅴ幕影响, 盆地整体抬升, 松辽盆地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古湖盆趋于消亡, 水体变浅, 主要为河流相沉积, 间有小范围湖相沉积。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为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 隶属于松辽盆地演化的坳陷阶段, 具有坳陷期的演化特征。

1.3 构造演化特征。

研究区的构造发育特征与坳陷阶段的演化特征是一致的。古构造发育史研究表明, 白垩纪发生了两次主要构造运动。营城组沉积末期有一次明显构造运动, 表现为东南隆起区整体的抬升, 剥蚀厚度为300~600m, 形成明显的不整合面, 断裂也进一步活跃, 在青一段沉积时期, 发生了一次伸展裂陷事件, 这次构造运动是断裂的主要形成发育期, T2界面大部分断裂形成于本次构造运动期。在早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 盆地开始萎缩, 伴生大规模褶皱并形成背斜 (长春岭背斜带也是在此事件中形成) , 地层抬升后遭受剥蚀作用, 表现为嫩江组以上地层大范围缺失, 区内构造高部位嫩江组残缺。

该区受基底断裂控制形成了一个北东向构造, 即莺山~王府断陷, 其西北为朝-长背斜带, 东北为太平庄凸起和庙台子断陷, 东南为兰棱~朱尔山凸起。

由于明水组末期的挤压事件, 在沉积岩厚度较大的部位形成了背斜 (由于基岩是很好的刚性体, 所以在沉积岩较薄的区域不易变形) , 即长春岭背斜, 从而形成了盖层滑脱型的镜像构造, 因此, 在长春岭背斜下部的断陷内沉积岩较厚, 发育良好的气源岩, 长春岭背斜的诞生, 使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成为两个独立的断陷。

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 长春岭背斜带和王府凹陷都已发育定型, 随着盆地周边的抬升, 长期抬升遭受剥蚀, 长春岭-双城地区抬升幅度较大, 嫩江组以上地层大范围缺失, 剥蚀厚度200~1300m。王府凹陷和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带发育定型, 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演化为两个独立的生油凹陷, 从构造形成来看, 是一个很好的聚油构造。

2 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构造演化对长春岭背斜带油气成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构造活动控制生烃凹陷的形成和烃源岩的发育;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形成有利的储层发育区;构造活动控制各类圈闭的形成;构造演化控制生、储、盖、运、聚、保的合理配置。

2.1 构造活动控制烃源岩的发育。

在断陷期以后, 松辽盆地经历了大幅度不平衡的稳定热沉降, 盆地演化和断陷作用控制了生油凹陷的形成和烃源岩的发育。在盆地断裂作用明显阶段, 盆地北部发育了5个生油凹陷和3套主力生油岩系, 5个生油凹陷是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莺山凹陷、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3套主力生油层系是青一段, 青二、三段和嫩一段。齐家-古龙凹陷有机质丰度高, 生油母质类型好, 为油气的大量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该凹陷生油门限在1350m左右, 3套生油岩均已进入成熟阶段, 它是盆地进入生油期最早的凹陷。青一段在白垩纪末期进入生油高峰, 古近纪沉积末期进入高成熟阶段;青二、三段在白垩期末期进入生油阶段, 古近纪沉积末期进入生油高峰;嫩一段在古近纪末期才开始大量生油。三肇凹陷生油层有机质丰度高, 生油母质类型好, 平均生油门限深为1150m左右。其他3个凹陷有机质丰度较高, 具备一定的生烃能力。断、坳时期长春岭构造带所处部位一直是局部的沉积沉降中心, 深浅层烃源岩发育, 并且被三肇和莺山两生烃凹陷所夹持, 有充足油气资源供给, 烃源条件得天独厚。

2.2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作用和储集岩的发育。

松辽盆地白垩纪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 为储集岩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 长春岭背斜带泉三、四段隶属于南部的河流沉积体系, 沿新民东、扶余东方向进入工区, 砂体展布受断裂活动强度和分布方向控制, 局部受松辽盆地东部内陆物源的控制, 河道砂体发育, 埋藏浅, 储层物性好, 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

2.3 构造活动控制圈闭形成和油气聚集。

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在构造反转之前经历了拉张和坳陷期, 生油岩和储集层都相当发育, 后期的构造反转提供了丰富的构造圈闭。

松辽盆地油气运移主要有3个时期: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末期和古近纪末期, 而这也正是长春岭背斜带反转构造形成的主要时期。生、储、盖、运、聚、保有机地结合, 及由于反转构造带上各个圈闭和局部构造有类似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就构成了油气田分布成群成带的现象。油气运移总是指向盆地的低位能区, 长春岭背斜带除反转构造外, 反转构造带上的单斜构造也是低位能区, 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同时, 由于早期拉张形成的正断层在后期挤压应力场中, 北东向断层由开启变为封闭, 可以形成遮挡, 而北西向断层可以继续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摘要: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构造发育特征为基础, 结合区域演化阶段分析, 在烃源岩发育与沉积作用的分析油气成藏控制。

关键词:背斜带,构造发育,油气成藏

参考文献

[1]王永春.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构造控制 篇2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中管理权责安排结构及企业管理要求的多样性是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基本理论。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应当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层次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及其设计,以便于具体贯彻落实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目标构造机理 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会计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即控制主体通过各种措施将自己的目标、要求、期望传达给被控制者,以规范和指导其行为。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又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它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对于所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中管理权责安排结构及企业经济管理要求的多样性是构造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基本理论,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应当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层次对企业内部控制具体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及其设计,以便于具体贯彻落实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合理地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特别是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则是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构造

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是指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制衡为主的各种权利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在这个多元利益主体结构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又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从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等规定来看,也显然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企业不同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权力和经济利益要求及其所承担责任的不同,实施会计控制的目的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内部权责结构决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当然,我们在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种目标的差异时,并不否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具相同之处,即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利害关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因此,它是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具体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基本点和根本依据。

在现代企业利害关系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两大集团。按照这一原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可以分为所有者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两大目标群。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因此,企业所有者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相关、及时的会计住处是所有者了解,查证委托经营者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尽职尽责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企业信息的分析能够了解掌握其资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经营管理者的必要干预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全面履行其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经营者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会计控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构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按照企业治理结构原理,上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还应具体划分为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财会经理、内部审计等若干层次具体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股东作为企业资本的出资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权和股东权,在内部会计控制上拥有审查财务账簿和股东大会决议以及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权利机关,享有决议权、听取报告权和查核权,股东大会可以查核董事会所造具的财务会计报告,查核监事对这些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册审核后所提出的报告。可见,股东及股东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会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及管理决策。董事会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进行交易活动的法定必备的业务执行机关,对业务执行起决策作用,它接受股东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经营,监督和制约经营主要决策,董事及董事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决策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公平合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托,是企业的代理人,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协助董事会制定企业战略并负责具体实施,如制定企业长短期计划;制定、建议并实施企业财务总战略;制定并实施有关企业预算和管理控制程序,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掌握正确信息,以明确目标、做出决策、监督绩效;具体管理企业的劳动人事、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事项。从此不难看出,企业经理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监事由公司创立会或股东大会选任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它是对董事和经理班子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或个人;监事会是对董事会、董事和经理人员等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其主要职权是对公司普通业务的监察和财务会计监察,因此,监事及监事会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行为、财务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实施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确保股东及股东大会目标的实现。因此类推,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认真实施会计监督、履行自身职责(在正常的、不违规的前提下)对财务负责人负责。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在我国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的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在我国内部审计的机制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部审计身份及目标的定位问题,即为谁服务为谁负责?世界多数国家公司的监督控机制,主要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而我国是采用双轨制的国家,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察人(即监事会)三者,其内部审计设置是隶属于股东会的,这样能够形成互相制约、相互联系的严密内控系统,即股东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它管理者实施内控。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因此,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具体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分权制约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应对企业会计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所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按照社会审计的基本职责来看,聘请、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及有关事项应由企业监事会负责,以保证和社会审计发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和促进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作用。

按照约束与激励原理,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目标的同时,明确激励目标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内容。确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激励目标的基本原则应是约束与激励相一致,即谁约束谁激励。例如:在美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置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分别负责提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任免和报酬方案,报请董事会研究确定。我觉得这种做法,便是很好地做到了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协调、一致。更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使生产效率出现快速增长。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来划分大致如下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及时有用、内控制制度科学合理、查错防弊及时准确、财产安全完整、业务活动健康运行、风险控制系统有效、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实高效、国家法规贯彻执行、职业道德完善升华等。这些内部控制目标呈相互联系、相互储存了的递进层次关系,通常表现 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1.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既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又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会计正是通过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的记录、汇总、报告等手段实现其对企业经管责任落实、对企业财产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职能的。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工作与业务经办活动是两项不相容职务的工作,会计是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这是会计存在并取得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会计思想史》著作中指出: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委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这种会计不仅应保护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应证明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适当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调查受托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内部控制成为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这充分说明了会计及会计资料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会计及会计资料的内部控制本质。

2.会计信息及时有用是在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前述各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进一步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信息”是指有用的消息及相关资料,会计信息是指对企业利害关系者进行管理及经营决策有用的会计资料,从内部控制的层次内部来看,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主要是单位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内控职责,会计资料能否进一步成为会计信息这主要是股东、股东会、监事会的内控职责,也就是说会计资料是否有用,要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和标准来判断,所以《会计法》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作为其基本立法宗旨之一,并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是科学合理的。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路之一。加强会计控制,首先需要优化会计控制的环境。具体地讲,就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出一套使经营者在获利的条件下又受到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将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所有者可以利用业绩评价,或通过董事会利用公司章程规定经营者的权限范围,还可以派出监事会直接监督其代理权,以维护所有者权益;对经营者的激励可以尝试推选年薪制与股票期权计划,使经营者与股东利益相结合,达到利润最大化。另外,为了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应改变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由所有者委派财务总监,领导会计机构对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对财务总监负责。公司业务运行则由经营者全权负责,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相互配合相互监督,从而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财务总监制的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控制的范围不仅仅是账、证、表的相互核对,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与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不相容职务的控制;事后复核与分析控制;财产清查核对控制等,从而维护所有者权益,使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的基本内控目标,包括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两个基本部分,企业应按照《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其以下各基层管理和业务经管部门及人员的内控权限、职责义务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内容、办法等各项内部都应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各部门及经办人员的内控目标及具体内容应具体详尽、科学合理适当。

4.查错防弊及时准确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应是企业内部各管理阶层、各管理部门的会计控制目标,但是各管理阶层及管理部门的具体查错防弊的具体目标、具体方法及措施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过程中的查错防弊,应有财会部门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相关机构及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各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遵守授权与批准程序及权限范围的规定,会计部门及人员应严格履行审查监督职责。

5.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企业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从会计基本原理来看,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包含着资本的安全完整,资产是资本赖以存在的自然状态,资产还是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有用的经济资源,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也有赖于资产的安全完整,它要求企业会计在稳健等会计原则基础上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在尽可能防范和抵御未来资产风险的基础上,从事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在制定各项投资及其它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及其它决策的风险因素。可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自然物质和权力形态的安全完整,更是财产价值形态的安全完整,因此,财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内控目标的职责。

6.促进并保证企业业务活动健康运行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业务活动健康运行应是指各项业务活动内容合理合法、符合企业整体业务目标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业务风险在可预见的控制范围之内,开办业务活动的手段与方法科学正当、无违法违纪行为,业务活动效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性和前瞻性,业务活动运行程序明确顺畅、快捷、高效率,业务经办部门及人员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等的运行状态,可见,业务活动健康运行这一内控目标涵盖了具体的控制目标。

7.风险控制系统有效目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种类内容、风险程序、风险发生及其防范部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防范规避风险措施得当,风险信息反馈灵敏准确,防范风险能够令行禁止,防范风险的奖惩制度严明等等。

8.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应健全完善、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除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外,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制度协调一致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贯彻执行。

9.管理效率真实高效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保证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效率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过于繁琐,不讲效率,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控制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博弈空间,以便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0.保证国家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仅是社会审计、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再控制”的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国家以所有者和国家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当然,这里也包括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国家法规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

构造控制 篇3

【摘要】在众多地质灾害中,巷道围岩变形一直是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耽误工期、增加施工成本的重要地质灾害,有时甚至会引起工程项目的终止。采取适当的控制技术以增加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有效的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主要结合巷道围岩变形具体控制技术对由于采矿引起的采场巷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构造带;巷道闻言;控制技术

一、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基本原则

(1)控制措施须有针对性,导致巷道围岩变形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矿区应力场、岩体地质结构、地下水等,因此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矿区现场情况时,需结合矿区的地质条件、采矿工程实际,有针对性的对矿区进行巷道围岩控制;(2)多种控制技术相结合,提高实际应用效果,影响巷道围岩的因素是多样的,再实际工程应用中,要不断研究巷道围岩的变形特点,适当改进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实施岩层变形控制、岩体加固、岩层受力状态调整等多重技术手段,是巷道围岩的变形得到控制;(3)强化围岩变形监测管理,在围岩控制中,不断要对巷道围岩的变形情况进行检测,也需对控制技术的实施与效果进行缝隙,不断完善控制方案,保障生产安全。

二、巷道围岩受力状态与稳定性的控制

(1)合理选择工程巷道方向。矿区应力场主要分为原始应力场与二次应力场:原始应力场主要是矿区在地质历史上进过了复杂的地应力变化,地应力场中残余的构造应力随时会对矿区造成影响;二次应力则是因生产开采、井巷道挖掘等施工产生的矿场应力。因此在布置巷道方向时需依据不同应力场的影响,结合工程巷道的设计情况,选择合理的巷道方向。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矿井巷道工程的长轴方向与构造线行迹走向保持垂直能够有效的提高巷道的稳定性;避免巷道工程间以及和岩层节理、片理方向形成锐角相交,能够有效降低应力的过度集中;矿区巷道的布置应当避开背斜或是向斜构造影响,并且严禁在轴部位置开设巷道。(2)合理确定巷道断面与形状。根据不同断面大小与形状对巷道影响的不同,并结合矿山的具体情况,需做好以下措施:严格按照生产运输与采矿作业的要求,合理确定巷道规格,在建设中尽量选用多边形、仰拱支护等截面形状;施工时严禁因为超挖而引起巷道截面扩大或者形状发生变化的不合理现象。

三、巷道围岩的控制技术

(1)减少水于潮湿对巷道的影响。采矿区中以凝灰岩等软弱岩体为主的围岩暴露面,一旦受到水或潮湿的影响,强度就会迅速降低;因此,对巷道围岩的暴露面给予及时的喷浆封闭,保证围岩的干燥,对于控制围岩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2)选择合理的巷道支护形式。在巷道内埋设WRM-3型收敛计与对点位移测桩,在上盘回风巷、下盘运输到等多个地方对巷道围岩进行实时变形观测,通过变性情况与时间关系的U-T曲线能够了解巷道变性的具体规律,为进行决策与技术保障提供依据;据有关实践研究显示,支护与围岩共同起到保障围岩稳定性的作用,柔刚并举支护形式能够适应巷道围岩应力情况的变化,它在保障巷道围岩的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巷道围岩加固技术

对于软弱岩层巷道的加固一般采用喷、锚、网等方法,对于以凝灰岩、玄武岩等不同性质为代表的巷道围岩,特殊工程结构围岩,重要采用多种加固形式联合使用的加固形式,采用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加固形式,对于保障围岩稳定性有显著效果。进行巷道围岩加固,主要有三方面技术要求:成型由于支护材质的要求,切实做好巷道设计,选择适当的支护类型,并在建设时期确保支护材料的治疗;支护施工中的技术要求,使用注浆锚杆,确保安装孔方向与结构面的正交,进行喷网支护时网筋需紧贴围岩壁,并保证两次素喷的时效性,一定要在围岩变形趋于稳定前再次进行喷浆;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并不断改善施工工艺,对围岩变形进行长期监测,保障支护技术满足技术要求。

地质构造带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对于保障施工安全,保护人民的生民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巷道围岩的主要控制技术有围岩变形基本保障原则、围岩受力控制、围岩变形控制、围岩支护技术,施工中根据具体工程情况矿区的地质情况,选用正确的控制技术,定能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邹凯.阿舍勒铜矿巷道围岩的变形及控制技术[J].现代矿业.2009(12)

[2]宛志红,孟凡超,都科科.互动构造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中州煤炭.2011(7)

[3]陈超.地质构造带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探讨[J].煤矿支护.2010(4)

砌体结构裂缝控制的具体构造措施 篇4

关键词:裂缝,措施,原因

1 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 既有地基、温度、干缩, 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9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三大类, 一是温度裂缝, 二是干燥收缩裂缝, 简称干缩裂缝, 三是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1.1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 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 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 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 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 (块) 灰缝的水平裂缝, 以及水平包角裂缝 (包括女儿墙) 。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 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 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 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 中间渐小, 顶层大, 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1.2 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 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 其干缩变形很小, 且变形完成比较快。[KG-*2]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 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KG-*2]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 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KG-*2]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 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KG-*2]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 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 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 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 以后逐步变慢, 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 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 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 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

1.3 温度、干缩共同及其它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 面对非烧结类块体, 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 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 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 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 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现有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2.1 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

措施

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 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 针对构造措施, 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 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 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 尚无结构安问题, 不涉及到责任问题。

2.2 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第5.3.1条:对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 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未考虑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二是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 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从规范的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见, 它主要取决于屋盖或楼盖的类别和有无保温层, 而与砌体的种类、材料和收缩性能等无直接关系。可见我国的伸缩缝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因建筑过长在结构中出现竖向裂缝, 它一般不能防止由于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

由此可见, 《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 如温度区段限值, 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 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 基本是不适用的。

3 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我是在国内外砌体结构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 提出的更具体的抗裂构造措施。它是对“防”、“放”、“抗”的具体体现。我认为这些措施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或综合应用。

3.1 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 宜采取下列措施:

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 宜设置分隔缝, 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 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 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2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3.2.1 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的设置位置: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 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 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 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控制缝的间距: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在转角部位, 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3.2.2 设置灰缝钢筋

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 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 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 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 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 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 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便通长设置时, 允许搭接,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 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 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 上下不小于3mm, 外侧小于15mm, 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 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 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 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2.3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在楼盖处和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部;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 也不宜小于800mm;配筋带的钢筋, 对190mm厚墙, 不应小于2ф12, 对250~30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6, 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 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能通长设置时, 允许搭接,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 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 宜在控制缝处断开, 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 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对地震设防裂度≥7度的地区, 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 配筋不应小于410;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3 采用上述综合抗裂措施

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 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裂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

构造控制 篇5

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运用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构造应力场驱动油气运移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构造应力场及流体运移势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规律是:①区域主要构造格架或构造体系控制了构造压力低值区的展布,二级构造压力低值区的.边界为近南北和北北东向;②由浅层向深层,构造压力低值区的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③盆地西南部油区棋盘格式构造的结点为构造压力低值区;④不同构造层油气流矢量聚集区往往都是构造压力的低值区和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作 者:王小凤 武红岭 马寅生 操成杰 王连庆 陈宣华 田晓娟 张敏 江波 尹成明 张启全 张永庶 WANG Xiao-feng WU Hong-ling MA Yin-sheng CAO Cheng-jie WANG Lian-qing CHEN Xuan-hua TIAN Xiao-juan ZHANG Min JIANG Bo YIN Cheng-ming ZHANG Qi-quan ZHANG Yong-shu  作者单位:王小凤,武红岭,马寅生,操成杰,王连庆,陈宣华,田晓娟,WANG Xiao-feng,WU Hong-ling,MA Yin-sheng,CAO Cheng-jie,WANG Lian-qing,CHEN Xuan-hua,TIAN Xiao-juan(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张敏,江波,尹成明,张启全,张永庶,ZHANG Min,JIANG Bo,YIN Cheng-ming,ZHANG Qi-quan,ZHANG Yong-shu(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

刊 名:地质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卷(期): 25(9) 分类号:P61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   流体势场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构造控制 篇6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构造柱 延性 骨架

0 引言

近十几年来,为了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使用寿命,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抗震设防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一些施工单位由于对构造柱的作用缺少足够的认识,个别单位甚至自做主张取消构造柱,给工程留下了不应有的隐患,我们必须重视构造柱的施工质量。

1 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在平面设计上一般布置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并与每层圈梁有可靠的连接;在竖向则要求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通,通过圈梁构成一个类似“小框架”的空间体系,这对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砌体的抗剪强度和抵抗水平推力的位移以及减少地震变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对有关构造柱的试验研究资料即已提出,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设置混凝土构造柱,一般墙体抵抗水平外力的强度最大可提高20%,墙体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当墙体发生约12cm的侧向位移时,仍可承受0.35Mpa的垂直压力而不发生倒塌。构造柱和圈梁的共同作用,可对砌体变形起约束作用,并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根据构造柱的结构特性,即使地震后的墙体发生滑移、变位、开裂,仍可明显加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而减少灾害性损坏。

2 构造柱设置及材料要求

2.1 构造柱设置 在组合砖砌体结构中,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墙端部和较大洞口的洞边设置构造柱,其间距不宜大于4m。各层洞口宜设置在相应位置,并宜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人墙内不宜小于600mm。

2.2 构造柱构造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其厚度不应小于墙厚,边柱、角柱的截面宽度宜适当加大。柱内竖向受力钢筋,对于中柱,不宜少于4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14。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大于16mm。其箍筋,一般部位宜采用6间距100mm。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2.3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上下对齐;砖砌体与构造柱的连厚度。柱内竖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2.4 材料要求 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3 构造柱质量通病

3.1 构造柱设置上的问题

3.1.1 构造柱设置的部位,数量和间距不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出现漏设和少设现象。如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未能视为外墙,因此漏设了构造柱。间距过大,不能起到抗震作用;过小,不仅浪费材料,而且给施工操作带来了困难。

3.1.2 构造柱的埋置深度不符合要求,使构造柱的下部与建筑物的基础不能很好地连接。《规范》规定,构造柱应伸入地面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3.2 施工中钢筋存在的问题 ①钢筋错位:纵向钢筋支位不稳,东偏西斜,位置不正,错位明显。②接长度不足:纵向钢筋随意搭接,有的搭楼长度小于规定的35d要求。有的拉结筋伸入墙体的长度不够,且两端不弯钩。③纵向钢筋根部反复弯折。钢筋骨架支立后,未作固定支撑,施工中碰撞,根部反复弯折,留下明显伤痕,强度降低,严重者造成折断。④箍筋加密区没有按照规定的数量、间距进行加密。⑤马牙搓内少放或漏放拉结筋。

3.3 马牙搓存在的问题 ①马牙搓两侧的砌体,表面凹凸不平,直接影响摸板不能贴紧墙体。②马牙搓留设位置不准,造成构造柱竖向横向的中心线(轴线)不准。③未按规定设置马牙搓,有的甚至盲目留直搓。

3.4 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3.4.1 混凝土接搓不好。混凝土浇捣前未清除摸内的木屑、碎砖、落地灰等杂物,也不用水清洗,使前后两次浇灌的混凝土不能紧密相接,构造柱的整体性不能保证。

3.4.2 露筋和麻面。支模前,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到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同时,有的钢筋位置不准,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砖墙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

3.4.3“跑浆”。一方面马牙搓两侧面的砖墙表面不平整,模板与砖墙之间缝隙大,另一方面,模板拼缝不严密,形成“跑浆”。

3.4.4 空洞和“断层”。有的浇捣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动器,盲目采用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代替振捣,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实,马牙搓内混凝土不到位,砖墙与构造柱结合不紧密,拆模后,空洞和“断层”现象多;二是钢筋骨架普遍出现“散架”和移位。

4 保证构造柱的质量措施

4.1 完善设置部位 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设置构造柱,并保证与每层的圈梁有可靠的连接。例如:对于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工程,应按层数与烈度不同,分别在外墙四角,楼(电)梯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错层部位横墙与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伸缩缝两侧等部位设置构造柱。

4.2 正确绑扎钢筋 ①钢筋绑扎前,要把钢筋拉直.就位后要绑扎牢固,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推拉,造成错位。②纵向钢筋搭楼长度应满足35d。③严格保证箍筋加密区范围的箍筋间距。④绑扎好控制混凝土内钢筋保护层的垫块。

4.3 正确留设马牙搓 ①马牙搓砌筑前,应按砖墙轴线定位,确保位置留设正确。②马牙搓砌筑,先退后进,每隔五皮砖退或进,槽深不少于60mm。③沿马牙搓高度,每隔50cm设置一道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00mm,拉结筋的水平灰缝砂浆应有足够强度并必需饱满,确保粘结牢固。

4.4 认真浇捣混凝土 ①构造柱底部,钢筋骨架和马牙搓内的残留砂浆,碎砖垃圾等杂物和底部松动石子,应彻底清理并应冲洗干净。②浇捣混凝土之前,沿模板和马牙搓范围的砖墙,自上而下充分浇水,确保模板和砖墙充分湿润。③检查构造柱马牙搓两侧墙面平整度,若发现局部平整度差,可采取局部砂浆刮糙后再支模,确保模板紧贴墙面。模板与墙面马牙搓的搭接宽度,以5一80mm为宜,宽度过小,直接影响止浆效果。④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控制在7mm为宜。混凝土应分层用插人式振动器振捣,严禁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振动器的振棒应避免碰撞砖墙和钢筋,以防墙体松动钢筋移位、变形,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4.5 构造柱“乱根”的防治措施 圈粱构造柱浇注完毕之后,开始吊装楼板,此时的楼板比圈粱高120mm(楼板安装在圈粱上),此处在砌筑墙体时,在“柱底部就形成了一个比楼地面低120mm的“柱坑。此坑内的砖渣、砂浆等杂物较难清除。因此在砌筑此处时,要在圈粱上皮,构造柱位置处留二皮砖的洞口。待此层砌筑完毕后,支模板前,从构造柱的马牙槎内伸人钢筋,把柱坑”内的杂物通过预留洞口清除干净,用水管冲洗柱坑,然后用砖封闭预留孔洞,支模板。在浇注混凝土前再铺一层10~20mm厚与混凝土同灰砂比的水泥砂浆,这时才可继续浇注棍凝土。

5 结语

如何控制好构造柱的施工质量 篇7

在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框架及内框架砖砌体中, 它的作用就是加强纵墙、横墙间的连接, 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由于构造柱与其相邻的纵横墙以及牙搓相连接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φ6拉结筋, 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0mm。一般施工时先砌砖墙后浇筑混凝土柱, 这样能增加横墙的结合, 可以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10%~30%左右, 提高的比例幅度虽然不高但能明显约束墙体开裂, 限制出现裂缝。构造柱与圈梁的共同工作, 可以把砖砌体分割包围, 当砌体开裂时能迫使裂缝在所包围的范围之内, 而不至于进一步扩展。若砌体虽然出现裂缝, 但能限制它的错位, 使其维持承载能力并能抵消振动能量而不易较早倒塌。

2 构造柱的设置、构造和材料的要求

2.1 构造柱的设置:

在组合砖砌体结构中, 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墙端部和较大洞口的洞边设置构造柱, 其间距不宜大于4m。各层洞口宜设置在相应位置, 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每隔500mm设2φ6拉结筋, 每边伸入墙体内不应小于1000mm。

2.2 多层砖房构造柱应符合:

最小截面可采用240mm×180mm, 纵筋宜采用4φ12,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 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 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选用4φ14, 箍筋@≯200mm, 房屋四角处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3 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 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 应在无圈梁楼层增设配筋砖带;

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 配筋砖带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他情况下, 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接通。配筋砖带的截面高度不小于四皮砖, 砂浆强度不低于M5。

2.4 材料要求: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3 构造柱的质量通病和原因

3.1 构造柱设置上的问题

3.1.1 构造柱设置的部位, 数量和间距不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出现漏设和少设现象。

如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未能视为外墙, 因此漏设了构造柱。间距过大, 不能起到抗震作用;过小, 不仅浪费材料, 而且给施工操作带来了困难。3.1.2构造柱的埋置深度不符合要求, 使构造柱的下部与建筑物的基础不能很好地连接。《规范》规定, 构造柱应伸入地面500mm, 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3.2 施工中钢筋存在的问题。

3.2.1钢筋错位:纵向钢筋支位不稳, 东偏西斜, 位置不正, 错位明显。3.2.2接长度不足:纵向钢筋随意搭接, 有的搭楼长度小于规定的35d要求。有的拉结筋伸入墙体的长度不够, 且两端不弯钩。3.2.3纵向钢筋根部反复弯折。钢筋骨架支立后, 未作固定支撑, 施工中碰撞, 根部反复弯折, 留下明显伤痕, 强度降低, 严重者造成折断。3.2.4箍筋加密区没有按照规定的数量、间距进行加密。3.2.5马牙搓内少放或漏放拉结筋。

3.3 楼层间构造柱轴线问题。

在浇注混凝土时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 没有对钢筋骨架进行固定, 在这层砌筑完毕, 钢筋骨架错位, 造成了上、下层不贯通, 轴线错位的现象。在进行下层砌筑前的放线时, 便发现下层构造柱歪了, 因此在这一层又从新调整到正位。

3.4 马牙搓存在的问题。3.4.1马牙搓两侧的砌体, 表面凹凸不平, 直接影响摸板不能贴紧墙体。

3.4.2 马牙搓留设位置不准, 造成构造柱竖向横向的中心线 (轴线) 不准。

3.4.3未按规定设置马牙搓, 有的甚至盲目留直搓。构造柱“乱根”的问题。

3.5 构造柱“乱根”的问题。

因构造柱的施工过程是, 砌筑完一层后, 浇注现浇板。在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后, 其根部普遍夹有砂浆、砖渣等杂物, 在构造柱根部内的杂物清除不净的情况下, 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

3.6 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3.6.1混凝土接搓不好。混凝土浇捣前未清除摸内的木屑、碎砖、落地灰等杂物, 也不用水清洗, 使前后两次浇灌的混凝土不能紧密相接, 构造柱的整体性不能保证。3.6.2露筋和麻面。支模前, 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到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 同时, 有的钢筋位置不准, 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 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 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 被砖墙和模板吸走, 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3.6.3“跑浆”。一方面马牙搓两侧面的砖墙表面不平整, 模板与砖墙之间缝隙大, 另一方面, 模板拼缝不严密, 形成“跑浆”。3.6.4空洞和“断柱”。有的浇捣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动器, 盲目采用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 代替振捣, 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实, 马牙搓内混凝土不到位, 砖墙与构造柱结合不紧密, 拆模后, 空洞和“断柱”现象多;二是钢筋骨架普遍出现“散架”和移位。

4 保证构造柱的质量措施

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对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必要性的认识。要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 有针对性地制订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 并严格执行。

4.1 完善设置部位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

的规定, 设置构造柱, 并保证与每层的圈梁有可靠的连接。例如:对于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工程, 应按层数与烈度不同, 分别在外墙四角, 楼 (电) 梯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较大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伸缩缝两侧等部位设置构造柱。

4.2 正确绑扎钢筋。

钢筋绑扎前, 要把钢筋拉直.就位后要绑扎牢固, 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推拉, 造成错位。纵向钢筋搭楼长度应满足35d。严格保证箍筋加密区范围的箍筋间距。

4.3 轴线的控制。

用经纬仪将构造柱的中心线引到上一层, 并做好标记, 砌筑之前, 对构造柱的中心线进行复核, 方可施工。

44绑扎好控制混凝土内钢筋保护层的垫块。

4.5 正确留设马牙搓

马牙搓砌筑前, 应按砖墙轴线定位, 确保位置留设正确。马牙搓砌筑, 先退后进, 每隔五皮砖退或进, 槽深不少于60mm。沿马牙搓高度, 每隔50cm设置一道拉结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00mm, 拉结筋的水平灰缝砂浆应有足够强度并必需饱满, 确保粘结牢固。

4.6 构造柱空洞和“断柱”的防治措施

在构造柱混凝土浇注之前, 安排专人负责清理构造柱内钢筋骨架和马牙搓内的残留砂浆, 碎砖垃圾等杂物及底部松动石子, 并应冲洗干净。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4.7 认真浇捣混凝土构造柱底部

浇捣混凝土之前, 沿模板和马牙搓范围的砖墙, 自上而下充分浇水, 确保模板和砖墙充分湿润。

检查构造柱马牙搓两侧墙面平整度, 若发现局部平整度差, 可采取局部砂浆刮糙后再支模, 确保模板紧贴墙面。模板与墙面马牙搓的搭接宽度, 以5~80mm为宜, 宽度过小, 直接影响止浆效果。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控制在7mm为宜。混凝土应分层用插人式振动器振捣, 严禁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 振动器的振棒应避免碰撞砖墙和钢筋, 以防墙体松动钢筋移位、变形, 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构造拄振捣操作要设专人负责。浇注过程中设人对浇注柱段进行观察, 以免出现漏浆、过振、中间受阻混凝土浇注不到位等现象。浇捣柱混凝土时, 宜用插入式振捣棒分层振实。振捣棒随振随拨, 分层振捣厚度不超过300mm_为宜。振捣时严禁振动砖墙、钢筋, 以免造成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或钢筋骨架变位。浇注前必须浇水漓湿砖砌体和木模板, 并封闭清扫口。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必须同时浇捣。

4.8 支模要有方案, 对拉必须稳固, 凡出现涨模的, 给相应木工以处罚。

结束语

构造控制 篇8

1构造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滑动构造结构[1], 即不同次序和不同级别的滑动面以及由它们分割而形成的滑体、滑块、滑片等组成的滑动系统的空间位置、组成地层、组合特点及和下伏系统结合关系的总和。滑动构造结构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滑动带内岩体所受重力和构造应力的影响, 一旦巷道埋藏深度确定, 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构造应力[2]。

构造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是非对称的[3,4], 一般随水平构造应力的增加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逐渐增大, 尤其在巷道的肩角和底角处增加更为明显;水平构造应力的增加会导致巷道顶底板岩层间相互滑移并产生离层, 从而降低围岩抗剪能力, 使顶底板剪切破坏、顶板锚杆失效、顶板岩层逐渐冒落成拱形。两帮岩体向巷道空间呈总体滑移趋势, 与煤层顶底板岩层间产生明显的相对位移, 帮锚杆主要受水平构造应力作用。

2巷道支护设计

2.1设计思路

根据该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以上分析, 对滑动构造带附近巷道支护设计提出3点要求:①预留断面[5]。虽然支护强度很大, 但是支护强度与交岔点附近的地应力和围岩体的膨胀应力比还相差很多, 所以在预先设计巷道断面时, 预留断面, 扩修巷道预留一定的变形量, 以释放巷道围岩内部大量的弹性变形能, 保持巷道围岩的稳定。考虑现场巷道围岩变形情况以及巷道重复开挖等因素的影响, 断面收缩率约按10%计算。②强力支护[6]。由于交岔点附近巷道处于滑动构造区, 局部地段为高应力区, 并且其围岩具有强膨胀性, 致使围岩的变形速度和变形量较大。如果支护强度不足, 巷道不能保证安全, 即使保持稳定, 巷道仍然发生很大的变形, 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所以支护对策主要是强力支护。③封闭围岩、注浆形成承载圈。现场调研结果表明, 巷道围岩中含有大量的遇水膨胀类岩石, 遇水体积增大, 产生较大的膨胀压力, 加剧巷道围岩变形。在支护后需及时喷射混凝土, 封闭围岩, 防止风化和遇水膨胀。由于滑动构造带的影响, 巷道围岩破碎、手抓松动, 围岩松动范围大, 因此, 应采取局部破碎地段注浆方法, 使破碎围岩形成整体, 在巷道表面附近形成一定厚度的承载圈, 与锚杆、U型钢支架共同组成承载体系。

2.2设计支护方案

根据现场调研情况, 结合巷道围岩坚固性系数 (2.5

2.3支护方案确定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以上6种方案的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塑性区范围特征、位移矢量特征、应力特征) 及支护体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为滑动构造带附近巷道合理支护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数值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原支护方案下, 巷道两帮及顶底板的移近量分别为1 290, 650 mm, 塑性区范围也在5 m左右。可见在原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变形十分严重, 这与实际调研结果是一致的。

通过比较分析方案1、方案2和方案4、方案5可知:适当增加锚杆长度可明显降低巷道两帮及顶底板移近量, 对塑性区范围影响不大。分析图1b不难发现:封闭U型钢的使用可有效控制顶底板移近量, 其中底板鼓起量大幅度降低。通过对6种支护方案的对比分析知, 采用方案5或方案6均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量, 使其满足使用要求。为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确定选择第5种支护方案。

3方案实施

(1) 支护形式。

结合以上分析, 该巷道采用方案5的支护方式, 封闭式29U型钢支架+3 m长锚杆+局部地段2 m深的注浆 (图2) 。

(2) 支护材料及参数。

锚杆采用Ø20 mm螺纹钢, 长3 000 mm, 间排距600 mm×600 mm;采用树脂药卷锚固, 每孔使用2根药卷, 1根K2360和1根Z2330。锚杆均使用配套标准螺母紧固, 预紧力50 kN左右, 选用与其配套的碟形托盘;普通金属网;29U型钢支架, 1架用4节, 相邻2节之间用卡缆连接, 每个支架用2个卡缆;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20 mm;巷道两帮腰线注浆, 深度2.0 m, 排距1.2 m。

4支护效果观测

根据支护方案及要求对巷道围岩进行加固支护后, 对巷道围岩支护效果进行了监测。

(1)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根据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数据, 可较好地判定巷道围岩运动情况, 分析围岩是否进入稳定状态。巷道表面位移监测包括两帮相对移近量、顶板相对移近量、顶板下沉量、底鼓量 (图3) , 观测时间为30 d。由图3知, 两帮及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分别在800, 400 mm, 这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即巷道围岩已进入稳定状态;顶板最大下沉量和底板最大鼓起量在200 mm左右, 均在巷道围岩工程允许变形范围之内。说明所选支护方案合理。

(2) 巷道顶板离层监测。

顶板失稳往往造成冒顶事故, 顶板的稳定性是各类巷道围岩稳定性判定的核心, 在锚网支护巷道中更是如此。监测结果表明锚固范围内仅出现少量离层现象, 说明目前的支护方式以及支护强度完全能满足支护要求, 能适应巷道围岩的稳定平衡。

(3) 巷道围岩深部位移监测。

围岩深部位移观测主要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内深部围岩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 以了解巷道围岩各部分不同深度位移、岩层弱化和破坏范围 (离层情况、塑性区、破碎区分布等) , 并判断锚杆与围岩间是否发生脱离, 锚杆应变是否超过极限应变量, 为修改锚杆支护设计提供依据。监测数据表明巷道深部围岩虽有部分区域出现离层现象, 个别位置锚杆与围岩脱离, 但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好。

5结语

通过分析滑移构造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提出适合某矿二号交岔点附近巷道的6种支护方案, 以FLAC3D为数值计算工具, 对比分析了6种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 选择了较为合理的支护方案, 最后对该支护方案下巷道表面位移、顶板离层、深部位移进行了观测。结果证明, 所选支护方案能满足该巷道支护设计要求, 解决了该矿滑移构造带附近巷道支护难、支护效果不佳难题。

参考文献

[1]车书成, 张荣伟.煤矿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钱鸣高, 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立伟, 唐征, 田坤云.构造应力对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煤矿现代化, 2007 (1) :38-39.

[4]张召千, 卫金善.地质构造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预测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9, 40 (3) :177-179.

[5]王鹏.台阶法施工中下台阶开挖对预留变形量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 (5) :1 077-1 081.

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研究 篇9

一、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分析

在煤气层的开发过程中, 关键的地质要素是渗透性, 开发的根本则是含气层。从地质构造对煤气层井产能的影响来看, 主要表现在地质构造演化与地质构造形态控制储层的含气性与渗透性能够大到对煤气层气井的产能进行控制[2]。

甲烷是煤层经过长期的地质历史而形成的, 这决定了其本身要受到埋藏史与受热史的影响与控制。煤层气在形成以后, 受到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 会经过多次抬升或者沉降, 在这个过程的进行中, 煤层通过不同类别的演化时期而产生了煤层气[3]。一般情况下, 回返的抬升时间短同时抬升时间晚的, 煤层气的散失时间比较短, 就会对煤层气的保存有着很好的作用。如果埋的时间长且深, 则就会产生大量的煤层气, 进而煤层气的保存量也会大。如果地质构造抬升时间长, 尤其是暴露剥蚀的时间长就会导致煤层气的赋存量较少。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 即使地质条件情况相似, 含气层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些都会对煤层气井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质构造所具有的构造形态也会对煤层气井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背斜构造、向斜构造以及断层构造等构成形态不同对煤层气井产生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在背斜构造中, 背斜整体受到挤压的应力作用, 使得两翼的压力分布比较均匀, 煤层气受到来源于核部的水力封闭作用与煤层受层间剪切作用, 煤层气赋存较好。在煤层气的保存方面背斜核部的关键点是煤层和中和面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背斜核部在中和面以上的, 则渗透性好, 尤其是在上覆盖层有着良好封闭性的情况下, 更能加强对煤层气的保存。反之如果背斜核部在中和面以下的, 虽然有利于保存煤层气, 但是容易形成高压低渗。向斜构造与背斜构造不同, 如果向斜核部在中和面以上的, 则有着较强的挤压应力, 不但煤层气的含量高而且对封存也很有利, 但是有着储层渗透性低的弊端;如果向斜核部在中和面以下的, 就会存在少量的张性裂隙, 并且因为受埋深关系的影响使得煤层气的逸散量少, 同时向斜构造中和面上的盖层裂隙则因为不发育而造成了下部煤层气出现向上逸散, 因而使得向斜构造中和面以下的核部含气量则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但是随着埋深的增加, 此类区域也会是煤层气比较富集的区域[4]。向斜两翼和背斜两翼两者都有着封闭性较好的优势, 对煤层气的赋存非常有益处。因而在向斜构造中, 核部与两翼都对煤层气赋存非常有好处。煤层气的富集也会受断层的影响, 张性断层的断层面对煤层气富集不利, 而挤压性断层的断层面附近由于压力集中, 因而容易形成煤层气的富集区。

二、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控制实例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控制的作用, 本文结合两个不同区域的实例进行分析。

(一) 樊庄区块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控制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作为该区域的主要的煤层气开发区块, 其煤层气井产能方面的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本实例分析中以樊庄区块十六口煤层气井的地质资料等作为依据, 对樊庄区块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控制进行分析。从该区块的实际情况来看, 断层起到了封堵的作用, 能够保存煤层气, 同时还极好的提高了该区域煤储层所具有的渗透性, 因而有利于煤层气的生产。在水文与煤阶等地质情况相似的情况下, 通常情况下煤储层的背斜部位、向斜部位的煤层气井的产气量都不高, 但是该区域因为含气量与煤储层之间存在的连通性使得稳定产气量较好。在产水量方面, 处于背斜、向斜煤层气井的产水量之间。值得注意的是, 本区域内存在的陷落柱对煤层气的封闭储存不利, 在陷落柱的影响范围内煤层气的含量会出现降低的情况, 同时含气饱和度也会减小。因而, 在该区域中应关注陷落柱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除此以外, 从锅底构造发育部位的水平井的部署情况来看, 该井筒部位与煤层水的排泄区相当, 因而对煤层水排采比较有利, 虽然在开发前期存在产气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但到一定阶后, 产能效果会提升。从该区域对锅盖构造发育部位的水平井的部署来看, 该井筒部位与煤层水补给区相当, 因而对煤层水排采不利, 尤其是对后期排采的负面影响较大[5]。

(二) 赵庄区块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控制分析

沁水盆地东南部的赵庄区块, 现在运行的煤层气井中各井的产水和产气量差别都比较大, 因而必须对影响该区域的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构造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煤层气井的产能。区块地层总体是单斜构造, 同时还有宽缓褶曲与断裂, 地层结构有着复杂的特点, 在该区块中的山西组3号煤与太原组15号煤作为主要煤层气储层, 前者煤层顶底板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 后者的顶底板则以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与以及泥质灰岩为主, 其中顶底的板岩性与厚度能够对煤层气进行较好的保存。从水文地质层面的情况来看, 该区块东部处于强径流区, 西部则属于弱径流区、滞流区, 在地质构造分析的层面来看该区块西部有着煤层气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煤系储水层主要是致密灰岩、致密砂岩以及煤层, 使得区块构造较为复杂, 进而导致各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 在水动力作用下, 对煤层气保存不利。由于构造异常发育以及水动力的作用, 赵庄区块的煤层气藏含气饱和度从整体上来看处于欠饱和, 部分区域表现为严重欠饱和[6]。

综上所述, 本文结合实例深入的分析了地质构造如何对煤层气井产能进行控制。在煤层气的开发过程中, 煤层气井生产能力高低需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 以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产生控制的实际影响因素为基础, 合理的确定开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煤层气井产能的有效提升。

摘要:煤层气井产能的高低与地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质构造作为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 在提升煤层气井产能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分析出发, 结合实例论述了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该研究对优化我国煤层气井产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质构造,煤层气井,产能,控制

参考文献

[1]陶树, 等.沁南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开发建议[J].煤炭学报, 2011 (2) :194-197.

[2]徐涛, 等.沁南地区潘庄区块煤气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 :25-29.

[3]任建华, 等.煤层气井产气规律及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 (4) :799-802.

[4]邵先杰, 等.煤层气井产能模式及控制因素——以韩城地区为例[J].煤炭学报, 2013 (2) :271-274.

[5]王宇红.沁水盆地赵庄区块煤层气井产能地质因素分析[J].煤, 2013 (1) :59-60.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 篇10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剪能力

1 前言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系提高多层砖房屋抗震能力的一种措施, 但是, 当前许多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中, 不注意施工质量。这样, 不但不能起到增强抗震能力的作用, 还将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 给建筑物带来隐患,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构造柱的施工质量。

2 构造柱的作用

它可以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它可以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 虽然提高的比例不很大, 试验表明:能提高砖体的抗剪承载力约为10~30% (提高幅度与墙体的高宽比, 竖向压力应力, 开洞情况等因素有关) 能约束墙体的开裂, 对限其裂缝开展, 起一定作用。它与圈梁共同作用, 加大了建筑物的整体度, 类似框架结构, 可称为“弱框架”, 对墙体起了约束作用, 墙体的四周处于双向双压状态使墙体横向变形减少, 改善墙体受压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墙体的承载力。

3 构造柱在构造方面的要求

多层砖房构造柱应符合: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 纵筋宜采用4412,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 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 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选用4414, 箍筋@≯200ram, 房屋四角处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每隔500mm设2根拉结筋, 每边伸人墙体内《lm.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 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 应在无圈梁楼层增设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 配筋砖带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问:其它情况下, 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接通。配筋砖带的截面高度不小于四皮砖, 砂浆强度不低于M5.

构造柱按构造设置, 不需单独没置基础。当基础顶部设有圈梁时, 构造柱可锚固基础圈梁中。

4 构造柱的质量通病和原因

箍筋、拉接筋设置不足规范规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第50cm设置2根水平拉接钢筋连结, 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m;在构造柱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柱的箍筋, 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构造柱的竖向钢筋可用绑扎接头, 其绑扎接头长度1d, 一般为35d, 在绑扎段内的箍筋间隙不应大于10cm上述几点除墙体拉接筋尚能保证 (也不完全是间距50cm) 其它如箍筋加密等几乎均最有做到, 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技术素质差。

楼层间构造柱轴线错位。在浇注混凝土时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 在这层砌筑完毕而进行下层砌筑前的放线时, 便发现下层构造柱歪了, 因此在这一层又给到正位, 便造成了上、下层不贯通, 轴线请位的现象。

构造柱“乱根”的原因。因构造柱的施工过程是, 砌筑完一层后, 往预留的“柱腔”内浇注混凝土。由于“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 其根部普遍夹有砂浆、砖渣等杂物, 又由于混凝土是浇注到圈梁一平, 在吊装完楼板, 砌筑完墙体后, 在构造柱根部出现比楼板低12mm的“柱坑”, 在“柱坑”内的杂物很难清除干净, 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

转贴构造柱断条。由于构造柱内的箍筋、墙体拉接筋、圈梁钢筋等交织在一起, 而且钢筋排放、绑扎又不规则。在圈梁和构造柱同时浇注的过程中, 定会阻碍混凝土的下落;在筑施工时有时会不小心在“柱腔”内掉进并卡有砖渣, 阻碍混凝土的充填;施工圈梁和构造柱时, 所采用的河石又往往都是级配不好的砂漏, 如果有大石块存在, 也会使构造柱造成“断条”现象。另外, 整根柱子一次浇注, 如果振捣棒下不击, 振捣不周, 定会出现“断条”之处。

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接搓不好。混凝土浇捣前未清除摸内的木屑、碎砖、落地灰等杂物, 也不用水清洗, 使前后两次浇灌的混凝土不能紧密相接, 构造柱的整体性不能保证。

露筋和麻面。支模前, 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到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 同时, 有的钢筋位置不准, 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 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 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 被砖墙和模板吸走, 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

“跑浆”。一方面马牙搓两侧面的砖墙表面不平整, 模板与砖墙之间缝隙大, 另一方面, 模板拼缝不严密, 形成“跑浆”。

空洞和“断层”。有的浇捣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动器, 盲目采用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 代替振捣, 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实, 马牙搓内混凝土不到位, 砖墙与构造柱结合不紧密, 拆模后, 空洞和“断层”现象多;二是钢筋骨架普遍出现“散架”和移位。

5 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

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对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必要性的认识。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 有针对性地制订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 并严格执行。

对于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一般是先砌纵横墙, 在墙体砌完后形成“柱腔”, 即预留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砌筑和浇注, 进行分柱段施工。为了, 保证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重直线上, 必须使预留的“柱腔”位置准确。因而砌筑时要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 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立即用墙体拉结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浇捣混凝土前将构造柱中心线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 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

设计为马牙搓的构造柱, 从每层柱脚开始, 砌筑时必须严格执行先退后前的原则, 阻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每一马牙搓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 (5层砖高) , 齿深不小于6cm.当齿深为12cm时, 其上口采用一层进6cm、再一层进12cm的方法, 使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

钢筋骨架应随分柱段施工面分段梆扎, 绑扎点要牢固可靠, 避免错位和滑移。竖向搭接头长度z一般为35d.构造柱箍筋应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层高或45cm高度内, 箍筋间距不大于10cm.对于沿墙体每隔500mm设置一道2根06拉结筋的要求, 必须严格要求砌筑者随砌随放, 并保证放入固定在密实的砂浆水平灰缝中。严格执行配合比搅拌工艺要求。粗骨料位径宜用2cm下, 坍落度宜控制在5-7cm.分段浇注时要按规定留置相应试块。

构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浇灌的, 一般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 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层柱的底部预留清扫口, 便在浇灌前清扫柱模板内的砂浆、木屑、砖碴等杂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浇捣前, 对衔接处的旧混凝土面需铲除松动石子, 并用水冲洗。再用构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咸水泥砂浆, 铺在旧混凝土面上, 厚度为1~2cm, 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可靠的质量。

构造拄振捣操作要设专人负责。浇注过程中设人对浇注柱段进行观察, 以免出现漏浆、过振、中间受阻混凝土浇注不到位等现象。浇捣柱混凝土时, 宜用插入式振捣棒分层振实。振捣棒随振随拨, 分层振捣厚度不超过300mm_为宜。振捣时严禁振动砖墙、钢筋, 以免造成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或钢筋骨架变位。浇注前必须浇水漓湿砖砌体和木模板, 并封闭清扫口。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必须同时浇捣。

结束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构造控制】相关文章:

石化项目建筑物细部构造质量控制措施探讨09-10

构造函数05-09

构造解析05-12

构造认识范文05-16

建筑构造试题04-17

复制构造函数04-26

过构造总结05-02

多层砖混构造05-18

细部构造做法05-24

工程机械构造05-23

上一篇:设备隐性缺陷下一篇:提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