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教学心得

2024-05-23

建筑构造教学心得(精选8篇)

篇1:建筑构造教学心得

建筑构造结束以后

在大二的下学期,开设的建筑构造课程,现在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上课阶段,对于建筑构造这门课程,有了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了这门课,认识到了作为建筑学学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该如何继续学习这门科学,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关于建筑构造自己的理解。

在我的观念里,开设建筑构造这门课程的最大意义是让建筑学学生认识到建筑构造是什么东西,未来该如何继续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或者这个方面。建筑构造就是当你在图纸上,在电脑屏幕上构建出一个伟大建筑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把它变为一个实体,如何在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它变成历史变成艺术。基本上包括各种零件的装配,各种结构的组合,各种面层的美化与坚固。

作为一个建筑学学生,未来的建筑人才,甚至是不久的建筑师,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是无比重要的,当你在脑袋中浮现关于某个灵感的图形,当你在图纸上勾画出一栋楼房的立面,当你在电脑构建出它的模型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真的,这些只是构想,要把这些变成事物的时候,建筑构造应运而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显得必不可少。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继续深入学习呢?首先,在在学校的日子里,或者再往前数,当刚刚得知大二下要开设这门课的时候,在学期中间,毫不缺勤的上课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今天福州下了大雨,昨天晚上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这个老师不点名,这些根本不是你不去上课的理由,不说有没有什么理由,不论如何,保持超高的出勤率,是最基本的,假如连这些都不能保证,何谈未来的学习。上完课以后,了解了基本的知识外,才是真正要去深入的时刻。在大学的日子里,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具体该如何做呢?首先,留心身边的建筑,尤其是校园里的建筑,福大的图书馆是一座优秀的建筑,不论从外观还是结构还是功能,是能见到的最好的建筑了,在我们身边最近的建筑,每天能见到的建筑,务必研究的清清楚楚,不只是经常在里面坐坐,要把每一个厕所,每一个楼梯,每一处栏杆都如数家珍的背下来。不只是图书馆,学校的其他建筑更是不在话下,用最少的时间,是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建筑的构造原理,然后逐渐扩大,在自己足迹能到达的地方,都要留下自己最深刻的记忆,不只是风景,而是所有建筑的构造原理,时间久而久之,能力自然体现……

篇2:建筑构造教学心得

建筑构造设计是配合建筑设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我们规划与建筑系的平台课。只要涉及到建筑,本学期平台课,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2)上学期已开的建筑力学与结构(1)

关系与重要性:

建筑构造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贯穿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始终。 为你方案的可实施性奠定了基础。不了解关系。

如学不好建筑构造,那你将来到设计院或设计事务所工作就很难适应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在加上方案作的不靠谱上不了手)。

目标:

06级规划与建筑系三个专业调整了培养方案,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在学科基础课平台上,突出本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绘图表达与施工图表达能力,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为培养学生建筑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为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奠定基础。(大纲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为培养学生建筑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为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奠定基础。(大纲地位与作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课程主要内容

二、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三、本课程特点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五、要求

※ 一、本课程主要内容

建筑构造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是专门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

它阐述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等问题。

综合性—建筑不单是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和造型,建筑防护措施,结构安全、坚固、耐久,舒适,要应对各类客观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人类能避开不利因素的影响,生活在相对舒适和易于控制的环境中)。靠建筑结构、建筑技术(材料技术和构造技术、施工技术等)来解决。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建筑构造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建筑构造方案。做法是应对那些问题的。它阐述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等问题。

即绘制施工图的技能,不但掌握构造原理还要会用图纸表达(与施工图表达关系)。能够读懂并绘制详图(难度较大),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同时为施工图设计奠定基础(最终目标)。

在构造设计的相关规范的要求与应用,学会构造设计与施工图表达关系(难度较大),。(大纲)

建筑构造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贯穿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始终。 为你方案的可实施性奠定了基础。

※二、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理解建筑构造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课程设计深入进行建筑构造设计,巩固和训练建筑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艺术造型、技术经济 及建筑的基本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进行建筑构造设计,最终形成完整的建筑设计。

● 建筑工程在投入使用前一般经过建筑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设计到建造)

建筑设计的三大阶段

将方案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是最难的阶段创造性阶段,要做大量的工作(构想中的物象不是艺术创作)。构思和创意,一般的平、立、剖反映的是整体的大概念,或过多关注使用功能的合理性,过多地关注其造型。倾相于空间的构成和组合。

对建筑物构造做法的推敲却常常在方案阶段就要开始研究(靠谱)。因为许多细部的构成(详图),包括空间的尺度、实施的可能性等。

● 以后初步设计和施工图是一个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故每一阶段都要满足设计要求。加以物化和细化,并用图纸表达出来,使其达到由他人实施施工的目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为施工图设计奠定基础。 会对整体的设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与原则。不然的话可能就要无功而返。按可实行调整方案

或者可以是诱发创作的凭借点,所以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也不是无章可循。才能保证你的创意与设想的可实施性,才能使设计程序正常顺利地进行下去。

不只是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才进行构造设计,要贯穿建筑设计的全过程。而关于建筑物实体的构成,以及细部的处理和实施的可能性等,都要通过构造设计来解决并用建筑详图来表达。

其次,还要与其他专业配合完成。有些技术问题不能靠建筑设计人员单方面解决。建筑设计人员对设计对象的创意及设想,必须及时提供给合作伙伴,得到他们的理解或修改意见,才能使设计程序正常顺利地进行下去。

深入进行?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对复杂的建筑问题持肤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化分为互相分离的技术方面和艺术方面。

※ 建筑物应具有的两大基本功能:

即承载功能和围护功能。

※建筑构造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各类建筑物的承载和围护两大基本功能要求,以满足人们从事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

怎么学好建筑构造呢?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建筑的使用功能 建筑有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我们把建筑物在这方面的特征称为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抛开各类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上的差异不谈,仅从建筑物本身这个角度应具有的功能,称其为建筑的基本功能。

建筑物两大基本功能:

⒈承载功能(由承重结构满足)

⒉围护功能(围护结构满足)空间环境

建筑结构、建筑技术(材料技术和构造技术、施工技术等)决定建筑整体与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构成一个统一的、完美的整体建筑,因此说建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深入进行??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对复杂的建筑问题持肤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化分为互相分离的技术方面和艺术方面。

如学不好建筑构造,那你将来到设计院或设计事务所工作就很难适应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在加上方案作的不靠谱上不了手)。

● 建筑构造设计(即这么做的目的,并图纸表达出来)

※ 三、本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强

2.综合性强

※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应用技术及相关法规。

2.培养建筑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

3.训练与提高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技能 。

3)学习目的:(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1.理解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应用技术及相关法规。

(不但知道怎麽做,还要知道为什麽这麽做。)

通过课程的介绍和讲解,理解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三个好处: ①对于内容庞杂,枯燥难记的构造做法,不但知道怎麽做,还要知道为什麽这麽 做。要举一反三(不能光靠背)。如:平面图中双墙线

②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理解、接受和掌握,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应用到你的设计中去。

③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还可以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和创新,成为新技术的 发明者。(发现问题)

2.培养建筑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

(有一些课程设计作业,不但掌握基本原理,还要绘图纸表达)

3.训练与提高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技能。

篇3: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 对教学内容采用的思考

随着建筑技术科学的快速发展,新型材料的涌现,建筑设计观念和建筑构造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建筑构造课程应用的教材,即使是最新版本,也存在教材内容落后于工程实际、跟不上建筑发展的问题。如墙体构造部分,大部分教材都是以“实心黏土砖”为重点来讲解,其实在工程实际中实心黏土砖因大量消耗土地资源而被明令禁止使用,提倡使用环保节约的新型墙体材料,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粉煤灰砌块等,而在教材中工程实际的这些内容只是简略带过。这些教材内容的问题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用性,也影响着建筑设计中设计创意的发挥。

在实际教学中,为适应建筑技术的新发展,合理选用版本新、内容更新较快的教材,显得尤为必要。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关注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不断调整、更新教材,把最新、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 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2.1 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

建筑构造作为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教学思路应该与建筑设计过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相适应。我们应该摒弃过去建筑构造教学按建筑施工程序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应该按建筑设计过程的需求来安排教学,以建筑设计教学引导构造教学,将建筑构造融入建筑设计之中。

2.1.1 向建筑本体回归

建造是设计的前提。建筑是由一系列材料和构件组成的整体,建筑本体最终被还原为材料、构造和结构三个建造因素。从建筑本体的角度、建造的角度去讲解和启发思考建筑,解答建筑的问题,让学生在刚接触建筑时,即获得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将建筑形式的问题拓展到建造的范围内,归纳到建造的三个因素中。建造的概念是做设计的前提,只有将建筑的材料、构件和空间合理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好的作品。

2.1.2 向设计本体回归

建筑设计课和建筑构造课的同步进行,为建筑设计引导建筑构造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在建筑构造的教学中,应体现建筑设计过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向设计本体回归。教师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去讲解和启发思考,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建筑构造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增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建筑设计课和建筑构造课的同步进行(见表1),也为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深化完善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对建筑构造知识的学习会发现自己方案中的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地方,改进方案的同时也理解了建筑构造知识;而且出于对自己方案成果的亲切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加强。

2.2 关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思考

2.2.1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到实际建筑环境中(如校园内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参观认知所学构造知识点,这种方法直观,有助于弥补构造知识点与建筑实际密切相关而书本图解平面化无法直观感受的缺憾。辅助现场教学法有助于加强理解、加深记忆,但因为限制条件较多可适当选用。

2.2.2 注重课后综合设计作业环节

为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点,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布置设计作业的作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课程中一般布置墙身、檐口、楼板层、楼梯等课后综合设计作业。单个知识点学生觉得容易弄懂,但对于小型综合设计作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就不一定能正确合理的进行设计。如墙体作业,细部节点很多,学生设计图纸要经过几次修改才能基本合格,暴露的问题也是有待学生加强理解的问题:过梁尺寸、窗台坡度、散水坡度选用,踢脚线、踢脚板、勒脚做法……综合作业完成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全部细节部分的理解程度明显加强。

2.2.3 鼓励学生制作模型,创建模型展示室

结合建筑类专业学生爱动手的特点,鼓励学生制作构造模型,如楼梯模型,建筑结构系统模型(建筑承重系统完整,不含有门窗、隔墙等非承重构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亦加深了对构造原理、概念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系统之外,创建建筑构造实物做法、构造模型展示室,作为教学课堂、参观现场的延伸地。

3 关于教学手段的思考

3.1 选取合适的图例,增强直观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讲授相比,因信息量大、图片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不是对多媒体不加限制不加选择越多越好。如在楼梯类型和尺度的教学中,可选取拍摄的各种基本形式楼梯的图片,直观全面又节省现场参观时间,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弄懂各楼梯形式的基本特征,同时与记忆中的实物楼梯对比认识,加以理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思考性。

3.2 适当结合动画,强化空间概念

建筑构造课程内容实践性强,感性认知的手段有时显得尤为必要。多媒体课程中考虑应用CAI软件,利用动态仿真、问答测试等使学生在图文声像、动态空间的效果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楼梯构造设计,对于楼梯半平台下设出入口时的平台净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总是未能保证,一般图片展示可能流于平面仍无法让学生对这个要求印象深刻,而利用多媒体动画辅助,可轻松展示学生自己设计的楼梯剖面图,指出平台净高明显不足,随后动画设置一行进的人物,到入口处嘎然而止———净高不足,进不去……巧妙的动画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净高保证的设计要求的理解记忆。当然,这也对老师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

4 结语

把建筑构造课程当作一门纯技术基础理论课来讲授,容易造成构造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脱节,教师所讲授的相关建造知识不能与设计内容有效结合,学生会逐渐形成构造课程是一门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课程的印象,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构造设计原本就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二者不可分割。通过立足于将构造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这一基点,采用适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建筑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华中建筑,2007(4):137-141.

[3]张衡宇.澳洲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对我们的启迪[J].重庆建筑,2007(4):48-49.

[4]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J].新建筑,2000(1):8-11.

篇4: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教学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构造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一、概述

《建筑装饰构造》是建筑装饰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之一,是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体系主干上承上启下的课程,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主要阐述建筑物各装修部位的装饰要求,介绍有关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施工的方法和合理性。在目前室内外环境设计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建筑装饰构造作为使室内设计构思转化为实物的技术手段,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现今的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有一种不良的倾向,那便是重艺术,轻技术;重视装饰设计类课程的学习,轻视建筑装饰构造、施工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现有的一些教材和大纲只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对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现有的建筑装饰构造教材中的知识老化,很难适应装饰设计事业的发展,也是导致学生对装饰构造课程失去兴趣的原因。其三,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是一门技术类型课程,必然与实践紧密结合,涉及许多工程实例,而现实的教育状况仍是以教科书为蓝本,配以程式化的讲授和指导,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自然也显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全国各装饰设计专业开设的建筑装饰构造课程基本上都安排了60学时左右,所用教材主要为建工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装饰构造》,同济大学主编出版的《建筑装饰构造》,以及各校自编的教材、讲义等。但总的看来,2000年以后出版的一些教材虽然补充了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在内容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但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并没有多大改变。因而要改革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紧跟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步伐。我们以装饰工程项目划分教学专题,围绕每个装饰工程项目的特点、功能要求来正确选择不同类型的装饰材料,并具体分析每种构造做法的特点、利弊、适应范围以及使用周期等,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学习到当前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的做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专业基础。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动机除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知识贮备。尽管每年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对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有极大的兴趣,出于爱好努力学习,但毕竟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而学生们刚刚接触专业课程,对工程案例了解甚少,空间想象力差,课堂上的教学有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能用途,各种装饰构造的规范做法,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突出建筑装饰设计的主线,强化装饰构造知识的技术性功能,使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是用于解决何种问题,并与个人的工作性质、职业前途息息相关。

(二)加强与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融合

对学生而言,尽管在学校中,是分成若干门课程单独学习,但对于实际工程实践中,却是要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建筑设计。实践证明,要使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围绕着主干课程——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计划。

实践证明,将建筑装饰构造课程与装饰设计课程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构造等技术课的重要性,更宝贵的是,还使学生懂得,技术不仅仅是工具,还可作为建筑装饰设计创思的源泉,也就是说,技术也能促进设计,与相关课程的融合必定能取得共赢的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建筑装饰构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接触,施工现场的参观,参加一些工程实践才能逐步熟悉建筑装饰构造,最后才能绘制出有水准的装修施工图纸。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在课堂上获取,因此,带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已经建成的实际工程或正在装修工程,引导学生进行建筑装饰材料市场调查,了解各类材料的性能、价格、种类。学生在现场参观过程中,对各种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非常好奇,不断提问,通过在场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士的现场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开放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的讨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交流氛围。给学生开出学习参考书,提出各种学习专题,引导利用网络到各种装饰材料网站吸收专业知识,收集最新材料和构造技术,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达到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掌握收集各种专业资讯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在参观实习环节中,笔者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们也会发现书本与实践相出入的地方,这时,笔者就适时地启发他们去找寻“为什么”和“怎么办”。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篇5:建筑构造教学心得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房屋建筑及其各部分构件的特点,并且需要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地基础。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为工程造价大一的专科学生,分析他们的情况,首先是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他们对于建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即平时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建筑物,这是他们对于建筑的一个认识基础。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本学期进行了教学实践,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下面就对其进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源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建筑物是同学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在同学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原始经验,即源知识,因此便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构件的用途、特点讲解出来。这样就将源知识运用到目标知识的学习中去,形成了知识的迁移。[1]另外,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源知识,再一步一步迁移、深入到目标知识。例如,在讲解墙体时,我首先会告诉学生,在古代,北方墙体的作用除了围护,即给人们提过几个庇护所,根据其气候特点还需要进行保温、隔热,因此,北方房屋墙体常采用厚厚的土墙,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源知识。延伸到现代,土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了,首先是因为它的强度太低,不能建造高楼,不适应于人口密集地区;其次,墙体太厚导致占地面积太大。因此,现在一般采用砖墙,然而370mm厚的外砖墙并不能解决保温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在墙体内部设置保温层。这样由源知识到目标知识的层层铺述,不仅能够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目标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明白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去思考它背后的缘由。

(二)充分地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之中以及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或是回顾先前的知识点,加强同学们对于该知识点的记忆;或是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引发同学们的一些思考。由全班同学一起回答问题与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两种方式相结合。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能够增加课堂的气氛,而个别同学回答则能够提高某些同学的注意力。而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则采用提问题的方式来回顾本堂课的知识点,既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同学们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式,讲授法、实地考察法、识读技能训练。在对建筑各部分构件的特点进行讲授的基础上,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实地考察,给同学们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于这一方面,平时除了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建筑,还利用上课时间带领学生观摩半成品实训楼,半成品实训楼的建筑属于半成品,能够充分展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做法,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另外,本门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识读图纸的能力,而识图图纸的课程训练在以往的安排来说是最后一周集中进行的。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作了一些调整,在学完每一个建筑构件的章节之后就进行了相应的识读练习,比如上完《基础与地下室》这一章,就专门安排了4个课时识读图纸,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了解到学习建筑构件不光要了解它的特点,还要能够在图纸上认得它,识读图纸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项基本技能,为后续的造价算量课程做好了准备。最后,这三种方式需要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讲完一章的内容后,就去半成品实训楼进行实地观摩,然后再进行识读图纸的技能训练,这样的教学完成后就能够让同学们对于建筑构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行改进: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在目标的设置中,缺乏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握。[2]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把握不住重点,觉得通篇都需要掌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教学大纲不熟悉,因此需要反复研究,吃透教学大纲,把握好重难点,并且还要在课堂上时时提醒,让学生知道什么知识点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样能够让学生心中有数,方便他们有重点地去学习。

(二)课堂的引入太干瘪,或是没有引入。导致一般的学生很难快速地进入上课的状态。工科的课程学习听起来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引入的部分能够采用一些有趣的案例或者问题的引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让学生有听下去的欲望,然后再层层引入下面的知识点,就能使得课堂不那么干瘪。

(三)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2]在课堂中,往往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这是由于没有对理论进行实际扩展导致的。对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引入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例如让同学们去发现工程中建筑构造方面出现的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会涉及到如何权衡经济利益与工程质量安全的问题,有的投资方可能为了利益最大化,使得建筑构件的型号或者质量不达标,产生偷工减料的情况,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工作

[3]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利用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非常重要。

(四)缺乏对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引导。在大学课堂中,往往仅仅突出了专业课老师的“专业性”,而忽视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经师”,还应该是“人师”。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心中一直有个误解,就是专业课堂上只能讲专业方面的内容,讲其他的好像就是在浪费时间。然而,学生从高中过度到大学,从被安排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的生活,到一半用来学习一半用来参加各类活动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多时候是十分迷茫的,大学的班主任老师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照顾到那么多学生们的成长。因此,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讲他们应该如何来过好这三年的时光、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变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他们一个好的引导,减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的一种调剂,同时还能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知道这个老师是关心他们的成长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以上便是我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的教学的几点反思,有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有对不足之处的反思。希望通过反复地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不断实践、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郭英.《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94页。[2]傅林.《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

篇6: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设计总结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总结

依托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培养学生制图能力、识图能力、房屋构造设计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基础。教材内容包括三大部份,第一部分‘制图知识’;第二部分‘建筑识图’;第三部分‘建筑构造’。针对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如下:

一、对课时进行科学分配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时分配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也就是在课程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应增加外出实习实践教学学时数。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施工图的识图和对房屋构造的理解,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由于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而导致理论学时缩减,可以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去解决,即精简教材内容,对那些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

二、多种理论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针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的特点,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做到课外课内融会贯通,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一套完整的工程图纸和实际工程案例引导教学

在教学中将一套完整的工程图纸和工程案例作为学习的载体。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查询资料、教学生读工程图纸、启发学生如何按质完成任务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学习热情。

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法进行体验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直

接到工程现场通过扮演监理员、资料员及现场施工员等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性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归纳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课堂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直接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工程现场图片展示、施工图纸、房屋各部分构造、设计做法等等。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实训真实感,使他们在教室中就能感受到工作实境。

课堂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网络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通过电子邮件和QQ进行沟通与交流,既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又将教师的答疑空间移到了课堂外。教师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而且也可在网上互相交流,讨论学习心得,同学间得到共同提高。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教学内容与建筑施工、监理、造价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合作项目。我院与兴安盟鑫安建筑有限公司、前旗质监站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在必要时可以安排学生到项目现场上课,从而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以教、学、做相结合为原则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兼职教师(也是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践、现场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过程。在这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见识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篇7:建筑构造教学心得

1,建筑结构的形式

由立面及其室内串访发现,教学楼内部并没有很明显的承重墙构件,但有明显的梁和柱。而教学楼内部的空间划分相对灵活,墙壁多为隔墙,因此我判断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应当为框架承重结构。并从触摸的手感及某些地方的破损位置发现材料应当为钢筋混凝土建筑。

2,屋顶

综合建筑材料性质和外形及结构形式,不难看出,教学楼的屋顶应该为钢筋混凝土制的平屋顶。且分为15层中间部分及其16层两翼。采用的是柔性防水。因为管理原因,我们无法上到16层。因此我着重探讨15层中间部分的屋顶。其中女儿墙的高度大约为1.5米。满足要求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保证人员的安全。

而排水管道是采取了内外排水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是一般的做法。但是由于管道是设置在教室外面的墙壁(走廊内),因此如果发生排水管破裂的话将影响走廊的通行。我注意到,我们在屋顶上还设置有排水沟,经过粗略测算,排水纵向坡度大概在0.6%。教学楼屋面与女儿墙交接部位的泛水高15cm,宽11cm,卷材继续铺至垂直墙面上,但其高度小于25cm经讨论一致决定:不确定其做法。

我们教学楼屋面防水应该是采用柔性防水,这种屋面是用防水卷材和胶黏剂结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致密的构造,从而达到防水目的,更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因为我们经过踩踏和观察觉得应该不是涂膜防水屋面,而刚性防水屋面会因为沉降变形、温差变形等,防水层发生脆性开裂而造成渗漏水。所以我们推测为卷材防水屋面。卷材屋面具有多层次构造的特点,其中分为,顶棚层,结构层,找平层,结合层,防水层,保护层,基本构造层次猜测应为倒置式。为了防止找平层变形凯雷而波及卷材防水层,教学楼的屋面上也设置了分隔缝,纵向有4条分隔缝,其中分隔缝的距离大概为6m,而横向有一条分隔缝,其两边的距离大概为3.6m。

3,楼梯

教学楼楼梯为平行双跑的封闭式楼梯,但是一层是长短跑,标准层都是28级,一跑为14级,楼层高度估算为4.2m,楼梯的楼层平台宽是2.85m,中间平台的宽度是1.80m,梯段的宽度为1.68m,梯井的宽度为160mm。测算结果,其踏步宽为300mm,踏步高为150mm其坡度为1/2

标准层楼梯平面图

根据观察及比较,楼梯的承重结构为梁承式。梯段上采用了梯段不埋步的节点处理,用平台梁代替了一步踏步。在楼梯的梯段和平台梁节点处理部分,教学楼采用梯段齐步布置的方法,上下梯段起步与末步对齐,这样可以节省梯间进深尺寸。同时也可以方便使用和施工。

扶手方面,因为主要受力由竖杆。所以应该形式上属于空花式扶手。扶手栏杆高1.1左右,扶手用木制。以预埋钢板焊接的方式与平台相连。而在转角的地方是以伸延10cm左右,使

两侧栏杆取平,使之连接

4,墙体及面装修

实地发现,每间教室的柱子与墙壁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不一定,因此大胆猜测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墙是以隔断墙为主,经测量,墙体厚250mm左右,扣去抹灰墙的厚度,加以考虑现今砖的规格,则确定墙体厚应当为240mm的块材墙。

教学楼为南北方向的高层建筑,因此随着楼层的往上,太阳的直射和风的侵袭影响越大,因此南边的立面采取间隔开窗的方法,而北边的开窗更为开阔,因为有走廊的遮阳作用。北边的教室窗户为铝合金水平方向左右推拉窗,其不易生锈,兼顾防水与换气的功能。水平推拉开闭窗户不会对室内或走廊造成影响,推拉窗总宽度为1360mm,窗台高度为900mm,窗洞总高度为1730mm,其上部和下部固定玻璃的高度均为410mm,窗户的上冒头和中冒头均为60mm。

经过测量,门的整体高度大概在2.7米左右,高度在445mm左右,下方门框的高度大概在2200mm左右。而宽度是900mm。满足疏散的要求。

地面,学楼地面铺的陶瓷地砖,类型为釉面地砖,砖面平整,抗腐耐磨,施工方便,装饰效果好。

楼层高度推算为4.2米,在楼层里有众多起着不同作用的管道交错连接,影响整体的外观。但是我们从外观上并没有发现这样的状况,正是因为加了吊顶(为了满足建筑声学、保温隔热、清洁卫生、管道敷设、室内美观等特殊要求,床用顶棚把屋架、梁板等结构构件及设备遮盖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面),据估算,吊顶高度为1.50米左右,则楼层净高则为2.7左右。

教学楼走廊的栏杆应为钢筋混凝土栏杆构造,也有金属栏杆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其栏杆压顶与下部的连接采用的是预埋铁件焊接。而栏板与阳台板的连接方式可能为榫接坐浆,使用的应为直接拼接法。

总结

篇8:《建筑构造》教学方法探微

关键词:建筑构造,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建筑 (architecture, building) 是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 营造出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者其他活动的环境、空间、房屋或场所。而建筑构造 (building construction) 主要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建筑构造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建筑物的材料选择、构造方案、节点细部乃至施工的全过程, 建筑构造是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原创起点, 是建筑设计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内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给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对2l世纪的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却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就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而言, 新材料、新技术的建筑构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亟待找到更好的建筑构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筑构造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地位

《建筑构造》是本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建筑学等专业二年级下学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同时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通过授课,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大量民用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 并能根据建筑物功能要求, 对建筑材料和节点相互之间的连接方法、受力合理性等进行理解和思考, 熟悉建筑一般装修的类型与构造做法, 同时应注意建筑物必须满足防潮、防水、隔热、保温、隔声和防震等各种特殊节点的构造做法, 提供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构造设计方案, 为后续大型公共建筑 (高层、大跨建筑) 构造及高级装修的原理和构造方法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建筑师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密切、工程实践性极强、学生缺少相关的感性认识等特点, 与建筑设计课程相比显得较为枯燥, 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对于建筑技术方面知识了解很少的学生来说, 课本内容繁多, 再加上许多构造节点图, 想学好确实非常不容易, 而对于教师来说教学难度也很大。即使毕业几年的建筑专业人员在工程实际中也只是套用标准构造图集, 有创造性的细部构造设计能力不足, 不能结合实际的工程进行设计。近年来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中, 与《建筑构造》教材有关的“建筑材料与构造”及技术作图题通过率很低, 也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对这门课基础知识部分掌握程度有限。

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 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建筑构造》课程被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 教学内容涵盖了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物理等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 知识点繁多、涉及面广。但这些相关的课程还没有开设, 教学大纲设置与其他相关课程脱节, 特别与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设计脱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 课程内容较少联系,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 教学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建筑功能组织、空间造型、构成的培养, 学生只对“抽象”的建筑感兴趣, 不会用学过的构造技术知识去追求形式与技术的统一, 导致其方案设计不知如何“建造”出来, 非常难以实现。即使是到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毕业设计阶段, 对涉及到的如高层建筑、大跨建筑这些与空间造型、建筑技术、建筑结构选型等结构体系等有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较强的大型公共建筑, 许多学生难以真正做到建筑造型、建筑细部构造、建筑结构的完美统一。即使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画出的构造节点大样、节点详图与实际设计方案不符, 毕业答辩时学生往往连自己都不清楚这些节点的做法。

2. 缺少必要的教学实践。

从基础到屋顶, 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 知识难点的不断增加, 学生急需将课本中学到的抽象的知识和内容, 能够到实际的施工现场亲身体验, 加强感性认识, 提高对构造细部节点的理解与掌握。但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 许多学校往往压缩构造课课时, 教学过程为赶进度, 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 缺少去施工工地参观教学实践的必要课时。

3. 教材修编滞后。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 建筑的设计方法、结构体系、材料体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材料的受力特点、连接方式发生根本了的变化, 一些材料及做法已经很少使用。例如对能耗高、性能差、污染环境产品如粘土砖、普通钢窗以及湿挂石材、水刷石、斩假石、干粘石构造做法在教材里有不少篇幅在介绍, 而现在国家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相关的知识内容却没有在教材里及时补充;加上建筑行业新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标准图集不断更新, 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专业知识已落后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生就业与其学历层次、专业水平不相吻合, 《建筑构造》教材已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

三、对《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经过学院三个专业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自身的体会以及毕业设计整体水平, 《建筑构造》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 加强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理解了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 学生才会有学习好的动力。结合工程实例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介绍《建筑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以及本门课程在今后的建筑师执业过程所起的作用及重要性, 采用最通俗易懂的实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贯穿课程学习的始终。

2. 加强改革教学, 更新教学手段。

以建筑构造的原理作为教学的主导, 抓住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授, 阐明材料与构造之间的联系;构造与功能要求, 强调的是原理学习的主导作用。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而出现的新的构造形式, 根本无法把每种构造做法讲清楚, 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会改变。由于教材没有相关的配套习题, 为配合理论教学, 教学组依据每章节内容, 结合注册建筑考试大纲及相关考题, 编写相关知识点的课后习题, 并根据知识点更替而不断调整, 每章节讲完后, 布置课后作业, 加深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作业布置采用多种的形式, 无论是现场调研还是制图作业, 明确提出参观和汇报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建筑实例调查、分析, 拍出各种不同图片并配以相关的构造节点设计, 用多种形式完成调研报告, 加深学生对具体的建筑构造节点的印象, 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3. 加强建筑构造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建筑构造课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特别是与建筑设计课之间的联系, 结合学生自己的设计方案, 提高学生对建筑构造的兴趣。我们按照建筑设计过程需求的顺序来安排建筑构造教学, 随着设计课程的推进, 我们安排相对应的构造技术上的作业。例如在二年级下第一个建筑设计211课程中一草、二草阶段, 相应安排结构模型概念设计以及不同类型的结构受力形式研究, 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建筑结构体系、传力方式;在第二个建筑设计212二草阶段安排相应的外墙、楼板等构造节点设计, 三草阶段则会跟进相关的楼梯、屋面细部构造设计。鼓励并指导学生将自己方案中的特殊节点进行构造设计并制作成模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其方案的技术性表达能力。

4. 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正在建设的工程, 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式, 把施工工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有利于加强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在第三章墙体教学中, 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 通过现场观察,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现场教学, 学生更直接地与课本所学内容结合起来, 在第五章楼梯教学中, 学生自己上课使用的建筑系馆楼梯就是学生的课堂, 依照楼梯外观实例, 结合已有的施工图, 首先给学生进行讲解, 明确节点详图应与实际看到的对应;然后根据所讲授内容, 依据各自的建筑设计方案绘制楼梯节点详图。随着建筑新材料、新结构及建筑新技术的发展, 新的建筑构造技术也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配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 从建筑构造技术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些著名的建筑实例,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 不仅学得主动, 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往往注重对空间、造型的构思和表达的培养, 建筑学专业教育呈现了重艺轻技的发展倾向, 21世纪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 不少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建筑技术给建筑带来巨大的变革。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都是在建筑技术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建筑构造设计来实现的。建筑构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介绍,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建筑构造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原有状况,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教师应聘时自我介绍下一篇:高考古诗鉴赏五大考查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