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解析

2024-05-12

构造解析(精选七篇)

构造解析 篇1

一、煤矿顶板的分类

传统的煤矿顶板主要可以分成伪顶、直接顶、老顶、直接底顶板等。

伪顶一般是紧贴在煤层之上, 是垮落度较薄的煤岩层。组成伪顶的岩石为炭质页岩等软弱岩层, 其厚度一般不会超过0.5米, 随着采煤作业的实施, 伪顶就会垮落。

直接顶是位于伪顶之上的一层或多层岩层, 一般来说, 直接顶主要是页岩、泥质页岩、砂质岩等构成, 具有不稳定性, 随着开采过程中回柱放顶就会垮落。直接顶的厚度指的是采空区自由垮落的岩层厚度, 为采厚的3到5倍, 其厚度还与岩组、岩性等性质有关。

位于直接顶之上的岩层被称为老顶, 主要由砂砾岩、砂岩等坚硬的岩层组成, 厚度一般大于2米, 具有抗压能力强, 岩石节理不发育、自然分层大、整体性强等特点, 在采空后可能会大面积的悬漏。

位于开采层下方的岩层被称为直接底。如果直接底为较为坚硬的岩层, 那么能够直接当做开采场地支柱的地垫;如果直接底为较为松软的岩层时, 就可能会造成开采场支柱插入底板出现底鼓松动现象;如果直接底是急倾斜煤层, 在开采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滑动等问题, 因而使支柱失去支撑作用, 引发冒顶事故。

二、矿山地质构造对煤层顶板的影响

1. 矿山地质构造导致煤层顶板事故的发生

在煤矿大断层的两侧, 常常会有伴生小断层和裂隙的存在, 这些小断层的形状与大断层基本一致, 落差在1到2米之间, 煤层顶底板为砂岩的情况极为常见。断层的落差在1到2米, 不仅影响工作的开采和工作面的布置, 而且由于大断层两侧小断层同时存在, 就造成了薄弱面的存在, 很有可能会产生离层三角岩块, 这样就会对煤层顶板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 断层的倾向以及开采工作面的布置方向对煤层顶板的管理以及冒顶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关系。当断层倾向与工作面推进的方向一致或相反时 (煤壁与断层一致) , 冒顶事故较多, 顶板控制难度较大;当断层倾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斜交时, 冒顶事故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因为当两者方向相同的情况下, 煤炭被采空以后, 断层下岩石的重量会直接作用在支柱上, 会对工作面造成影响, 甚至会产生离层下落, 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2. 煤层顶板岩性导致顶板事故的发生

煤矿开采环境相对复杂, 矿山中沉积环境也不断的发生变化, 常常导致煤层顶板岩性出现不稳定现象, 还可能形成复合项板。顶底板相结合, 就形成了一个上硬下软的岩层结构, 中间的岩层较为松软。如果煤矿回采工作面的支撑力不够, 下部较软的岩层就容易发生离层, 又因为煤层开采以及裂缝切割的原因, 常常会形成一个多面体的煤层岩块, 当工作面以及冒空区布置不合理时, 就会导致推跨性冒落事故。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突发性, 虽然有一些预兆, 但作出判断时与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经验有关联, 所以容易发生灾害事故。

3. 上下岩层岩性差异导致顶板事故发生

矿山地质构造对顶板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巷道掘进是开采的主要方式, 对掘进巷道的稳定性要求很高, 而围岩的结构对巷道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 结构单一的块状岩层结构, 其巷道的稳定性较高, 当围岩结构上下层岩性差别较大, 或中间夹杂着软弱性粘土, 会大大降低巷道的稳定性, 常常导致掉块、片帮等现象发生。

4. 顶板水以及岩浆侵入导致顶板事故的发生

在煤炭回采后, 导水裂缝会对砂岩、石灰岩等造成影响, 导致断层水、石灰岩层中的水进入回采工作面, 使工作面岩层软化以及裂隙活化等。如果煤层顶板中伪顶或复合顶板较厚, 在淋水后, 就会引起抽顶加速, 从而引发冒顶事故。

岩浆侵入也是导致顶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岩浆的侵入, 会对岩层的稳定性以及连贯性造成影响, 并且岩浆凝固后形成的岩体一般不规则, 其前缘岩层常常会出现揉皱现象。岩浆侵入的规律以及分布特征不容易掌握, 如果没有合理的支护, 就会导致煤层顶板局部冒顶事故发生。

三、煤矿生产过程中防治工程地质问题的措施

首先, 需要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 贯彻落实各项开采操作规程, 并不断的完善便于操作的作业细则, 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对于新开发的煤矿企业来说, 需要制定健全的地质灾害评估制度, 做好配套的地质治理措施,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其次, 要求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及时的了解煤矿地质条件, 了解煤矿地质构造以及变化趋势, 以及断层分布、陷落柱分布范围等情况。在掘进前要对地质构造有明确的了解, 并做好相应的维护措施。

第三, 正确设计巷道的布置。根据地质勘探的结果, 尽可能的避开地质异常的区域, 一般可以使巷道与地质异常地带夹角向90°靠近。但是如果实在无法避开地质异常区域, 就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支护方式, 支护结构一般采用金属网或钢带, 但一些特殊的地带, 还需要用木桁架进行补充。

第四, 做好预测预报。在接近断层、煤层、软性岩层时, 应及时作出预测预报, 及时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 及时支护, 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垮塌。

第五, 做好人员的培训, 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 同时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杜绝违章作业。

总结

矿山顶板事故是煤矿事故中常见的事故形式, 在煤矿安全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引起顶板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矿山地质构造、顶板水、岩浆侵入、煤层顶板上下层岩性差异等, 所以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需要及时的了解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 并做好预测、预防工作。

摘要:由于矿山地质构造等的影响, 煤层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出现煤巷冒落等现象。本文介绍了煤矿顶板的分类, 分析矿山地质结构对煤层顶板的影响, 并提出了防治矿山地质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构造,煤层顶板,影响

参考文献

[1]浦治国.地质构造对煤层顶板的影响分析[J].煤矿天地.2012, 14 (4) :245-246.

解析显卡含义以及最基本的构造 篇2

1、显存

全称显示内存,与主板上的内存功能基本一样,显存分为帧缓存和材质缓存,通常它是用来存储显示芯片(组)所处理的数据信息及材质信息,当显示芯片处理完数据后会将数据输送到显存中,然后RAMDAC从显存中读取数据,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最后输出到显示屏。所以显存的速度以及带宽直接影响着一块显卡的速度,即使你的显卡图形芯片很强劲,但是如果板载显存达不到要求,无法将处理过的数据即时传送。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显存就只有SDRAM和DDR SDRAM。而且SDRAM基本被淘汰了,主流都是采用DDR SDRAM。

DDR SDRAM:DDR是Double Data Rate是缩写,它是现有的SDRAM的一种进化。DDR在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传输数据,而SDRAM则只可在上升沿传输数据,所以DDR的带宽是SDRAM的两倍,因此理论上DDR比SDRAM的数据传输率也快一倍。在显存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SDRAM的频率是166MHz,则DDR的频率是333MHz。现在DDR已经发展到DDRII甚至到DDRIII,也有部分高端显卡开始采用DDRII或者DDRIII显存。

2、显示芯片

图形处理芯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即图形处理单元),

它是显卡的“大脑”,负责了绝大部分的计算工作,在整个显卡中,GPU负责处理由电脑发来的数据,最终将产生的结果显示在显示器上。显卡所支持的各种3D特效由GPU的性能决定,GPU也就相当于CPU在电脑中的作用,一块显卡采用何种显示芯片便大致决定了该显卡的档次和基本性能,它同时也是2D显示卡和3D显示卡区分的依据。2D显示芯片在处理3D图像和特效时主要依赖CPU的处理能力,这称为“软加速”。而3D显示芯片是将三维图像和特效处理功能集中在显示芯片内,也即所谓的“硬件加速”功能。现在市场上的显卡大多采用nVIDIA和ATI两家公司的图形处理芯片,诸如:NVIDIA FX5200、FX5700、RADEON 9800等等就是显卡图形处理芯片的名称。不过,虽然显示芯片决定了显卡的档次和基本性能,但只有配备合适的显存才能使显卡性能完全发挥出来。

3、显卡

盲童教玩具的构造要素解析与运用 篇3

关键词:盲童 教玩具 设计 构造

一、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3年制定了盲的诊断定义,即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称为盲。我国儿童盲的患病率为0.42,也就是说我国约有盲童29.6万。据统计产生的盲童原因:眼外伤、角膜软化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及其他遗传/先天性眼病。

一个正常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与其通过视觉所获得感知是密不可分的。视觉模仿成为促进运动发展、学习语言和社会技巧的重要手段。而盲童却缺少用视觉去感知世界。盲童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国内外学者认为早期干预和父母的教育对其今后的正常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婴儿认知、运动、情感发育的敏感期进行积极干预,他们就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发育”。虽然盲童视力受到损害,但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均属正常,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盲人教育已发展到包括幼儿、初等、中等、技术专科或高等教育在内的完整盲教体系。

在中国,研发儿童教玩具的专业人员很多,儿童教玩具的年生产量也巨大,但研究专门的盲童教玩具的却少之又少,生产量几乎没有。据查,盲童学校的教玩具通常由教师自己设计制作,数量和质量都极其有限。盲童教育与普通儿童教育一样,都需要寓教于乐,而教玩具是儿童基于玩具基础上接受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进行辅助盲童教育的教玩具构造专题研究,探索发现并分析归纳盲童教玩具构造的设计要素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拓展盲童教玩具生产研发将起到引导性作用。

盲童具有超乎普通儿童的触知觉能力,也就是说,触觉感知是盲童的主要感觉通道。因此在早期的盲童教育阶段,初期应该是形态认知和温感/材质认知训练,中期是精细触觉训练,后期则是盲文学习训练。在盲文学习前期,借助专门的教玩具逐渐导入精细触觉训练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但究竟什么样的盲童教玩具才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师开展触知觉训练教育?它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的构造要素?本文将专门针对触知觉训练方面的盲童教玩具,详细解析盲童教玩具在形态、结构、色彩、材料四个方面的特殊要求。

二、构造设计的特殊要素解析与应用

2.1形态与结构的特殊要素

专为盲童设计的教玩具,形态与结构应该具有专门的意义。以常规的视觉原理去为盲童设计触觉教玩具是较常见的错误设计方法,如果明眼人按照正常的“眼见为实”逻辑去设计,势必给盲童带来认知误区,因为对于盲童来说,“眼见为实”变成了“触见未必为实”,例如浮雕花卉,它虽然也凹凸有致,明眼人足以辨识,但对于盲童,却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它不是真实的花卉形状,只是一个凹凸纹理而已,起不到教学认知作用。正所谓——“看得见未必摸得着”。

盲童依靠触觉认识世界逐渐形成触觉感知能力,他们多主动用手去触摸物体,他们的触觉感受性可通过训练提高。盲童的手指触觉阈限低于明眼儿童,也就是说他们的触觉敏感度要高于普通儿童,兼顾到部分盲童具有残余视力,应该确立以触觉原理为主导、兼顾视觉原理的盲童教玩具设计思想。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所获得的教玩具能够帮助实现“看得见摸得着”这样一个既符合明眼教师教又符合盲童学生学的感知统合教学模式。在我们多次去浙江省盲校作设计测试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8-10岁,比一般小学生年龄稍大)的触觉训练课程,一类是真实物品比例(1:1)的自然形态感知学习,另一类是几何形态感知学习,前面一类教玩具盲校老师自制较多,但后者却比较少,而工业设计的路径则可以轻松实现几何形态产品的生产与复制,并且可以批量生产用以支持全国学龄盲童的感知教育(据调查,目前约有学龄盲童13万,很多因为家庭贫寒而无法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我们的专项设计主要就面向几何形态的盲童教玩具。

鉴于盲校的空间限制,桌游的尺度是比较适合于作教玩具使用的。一般而言,由于盲童都单独玩耍一套玩具,所以尺度上不宜过大,应该在单人双手能够舒适触及的范围里。按照《HUMAN DIMENSION&INTERIOR SPACE》1,8-12岁儿童平均身高H为1.40米,中国孩子的前臂长度均值(包括手掌)在0.27H(0.38米),故本课题设计的桌游尺寸设置在30×30cm以内。而玩具单元体外形以几何体为好,尺度控制在1-10cm之间。参考于普通人手指触觉的两点阈限值(能够被感知到的两个刺激点间的最小距离)2mm,盲童的手指触觉的两点阈限值应该低于2mm2,因此单元体表小细节尺度可以根据认知难度设定,如早期形态认知阶段没必要设计小于2mm的细节,而相反主要以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锥体、长方体等简单规整的几何体为主,而中期精细触觉认知阶段就可以加入略小于2mm的细部造型,如外凸(内凹的形态不易于识别,触觉阈限值较大,应尽量避免)的刻度、纹理等,同时在单元体上可以适当加入放大的盲文凸点来诱导后期即将进行的盲文触知觉训练。

2.2运用实例

如我们专门设计的一套《几何形态与长度》(如图1)教玩具,全木质材料,总共包含有:一件10厘米高、直径为3.5CM的圆柱体;一件8厘米高、边长为3.5CM四棱柱体;一件5厘米高、断面为十字形的多棱边柱体;一件4厘米高、边长为4CM的等边三棱柱体;一件2厘米高、边长为2.3CM的等边五棱柱体和一件1厘米高、边长为2.5CM的等边六棱柱体。在每个体块的侧面都标有凸起的、对应于它的高度的盲文数字,便于盲童直接地感知高度概念。这样,在盲童触知觉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此教育玩具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感悟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简单几何形状和尺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普通儿童的共同玩耍,增进互相之间的交流,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nlc202309022153

2.3色彩与材料的特殊要素

盲童教玩具的色彩是非常规的,照顾到盲校教师都是视明的,以及少数盲童具有残余视力,还有与社会健康儿童及家人进行互动娱乐活动(晴盲共游)的需要,盲教具还是应该赋以色彩,但必须是高纯度或高明度这样辨识度高的色彩,以调动有残余视力的学生运用视觉的积极性,促进多感官并举,发挥各感官的优势,形成互补。此外,从通用设计角度考虑,给教玩具附加一定的色彩,使之符合常规玩具的审美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它们不仅是盲童的亲密伙伴,也可以成为连接盲童与健康儿童并与之无障碍交流的纽带。在2.2实例中,每一个柱体的端面都涂上了高纯度色彩的水性环保涂料,而主要触摸面仍保留木材原有的本色,从审美的角度也赋予了玩具的色彩特征。

兼顾几何形态认知和精细触觉认知的盲童教玩具本体材料,也应该可以兼顾温感和质感的触觉认知功能,木质、塑料、金属等硬质材料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材,因为它们耐磨、不易变形。具有弹性或塑性的材料不宜选择,因为弹性和塑性会影响几何形态的认知准确度。此外,单原件表面的涂装材料,应该选用环保无毒、附着力强的材料,以避免表面长期频繁摩擦造成涂层脱落,粘附盲童手上误食口中。

2.4运用实例

如我们设计的一套《盲文助学》(如图2)教玩具,总共包含:一个带围栏的木质多孔基座、50个绿色球形钉、50个红色柱形钉(头部为木质,钉部为金属),多孔基座具有10×10均布排列的100个直径均等的通孔,并固定镶嵌于收纳盒底部。游戏时,可根据盲童自己对两种形状游戏钉的布阵设计,进行无数种图形排列,也可作为棋类游戏供两个盲童一起进行游戏比赛,此玩具同样适用于健康的低龄儿童(3-6岁)游戏玩耍。利用游戏钉布阵的动作,还可以进行盲文学前练习的辅助教学活动,提高盲童的触摸感知精细度和方位感,为后续的盲文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一种很好的晴盲共游玩具,可以促进盲童与社会的共通与交流,有益于盲童健康开朗的性格培养。此外,给游戏钉附加两种不同的几何形状,可以帮助盲童认识立体的形状,并易于区别和选择;给游戏钉涂装高纯度的红,绿色水性环保漆,也有利于盲校那些尚有残余视力、可以识别鲜艳色彩的学生保持持续的色彩敏感度,发挥残存视力的最大作用;游戏钉的钉脚采用金属柱体嵌入游戏钉头部进行连接,坚固耐用。

再例如《太阳系》(如图3)教玩具,同样为全木质材料,总共包含有:9个不同直径的球体,按照太阳系的顺序排列,其中地球用蓝色涂装表面,太阳用红色涂装表面,其余保持原色,每个球体上标有凸起的盲文星球名称。特别重要的是,为避免小球散落,我们有意把这些球体打了通孔,并用结实的棉绳将它们按顺序串联起来,末端打上环形绳结,这样可以方便盲童把玩、提携,并不易失散、丢失。

2.5测试结果

上述三套盲童教玩具经浙江省盲校某班级全体师生测试,效果令人满意。《几何形态与长度》、《太阳系》属于几何形认知和具象形认知类玩具,外形比较简单、易于教师用语言表述,也易于学生快速掌握相关认知内容,从测试结果来看,适合于较低触觉感知能力学生教学玩耍,但一般学生掌握后便弃之一边,可变性和可玩性有一定的局限,但作为教具,仍不失为好设计,既实用又耐用,可供盲校使用多年而不会损坏;而《盲文助学》则是另一类教玩具,从测试结果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但相对来说,特别受到感知能力强的学生青睐,一般一个学生可以玩上很久,根据老师的命题不同,如盲文布阵、方向布阵、图形布阵、速度比赛等等,学生可以摆出不同的结果,同时布阵时的动作也契合了以后盲文写作的动作特征,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盲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验证,这类固定单元件形式的构造玩具由于其富有易于识别的形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普通儿童的感官能力综合训练同样有着很好的功效。应该说,这是契合了“晴盲共游”原则的尚好设计。

三、结论

盲童教玩具的构造设计,难易度应根据盲童的认知能力来区分划定,目标指向应根据教学大纲的不同内容来设定,同时也要顾及教师和其他助教活动人员的感受,在形态、结构、色彩和材料等方面作综合科学的考量,只要把握好上述构造设计要素,并在设计过程中反复进行用户测试和修正,所设计的玩具应该能够起到辅助盲童教育的特殊功用。

盲童教玩具,不仅是盲校师生借以教学认知的必备载体,更可作为盲童与家庭、社会互相交流娱乐的必备载体。希望更多的设计师和设计爱好者来共同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走进盲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渴望和需求,并慷慨奉献自己的智慧与结晶,通过我们的努力、鼓励和指导,帮助盲童用手去触摸世界、认识世界,让他们在玩中感知科学,经受挑战。

构造解析 篇4

1 防渗漏构造

假如图1是根据建筑特点及构造尺寸要求所做出的构造设计, 并且经过荷载结构计算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始考虑安装方式, 是计划左右插接还是上下插接, 因为在设计EPDM胶条的时候, 需要根据安装的方式去考虑胶条的形状, 否则统一使用常规的胶条将有可能在系统上带来构造失效而产生漏风、漏水的隐患。

爪型胶条是单元体左右安装插接方式的合理选择,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左右插接顺序扭转单爪的方向, 而且安装位置确定后, 单爪将发挥胶条自身的弹性特点紧密与铝合金结构面接触。如果改变插接方式用于上下插接安装, 将会使单爪胶条在板块插接时发生扭曲现象, 由此就可能出项胶条与铝合金结构面不能够完全充分接触, 从而会出现漏风、漏水问题。

柱型空心胶条左右、上下插接方式都可以使用, 比较适宜使用在上下插接的安装方式, 柱型空心胶条用于单元体幕墙的弹性比其它构件式幕墙要高一些, 要求具有合理的弹性压缩量, 满足构造空间的压缩、安装要求。有时候会遇到由于胶条在固定槽口内的搭结量不是特充分或者在槽口内的固定不是特别牢固, 当使用左右插接安装后, 穿过主受力构造立柱会发现胶条有的脱离安装槽口。

2 安全构造设计

2.1 防雷构造设计

由于单元体幕墙主要用于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上, 有些是用在建筑地标比较高的地理位置上, 这些建筑都是以商业性为主, 综合这些分析, 对于整体建筑的安全性要求也会提高, 幕墙在设计时也应从构造上去做好安全设计。

通过主立柱的插接示意图及上下层间位置的插接示意图, 不难看出, 单元体板块的四周边都具有EPDM胶条构造材料, 造成单元体板块之间均是弹性插接构造, 板块之间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均是不具有互相传递热能、电能的功能, 单从密封构造考虑满足了要求, 但是从安全的防雷角度分析, 确具有一定的防雷安全隐患, 所以单元体幕墙在防雷区域内, 所有板块都要互相连接, 让所有板块都具有防雷安全构造。

2.2 抗震构造设计

图9是一个单元式幕墙局部立面大样图。从外表面上可以看出, 单元式幕墙同常规的构件式幕墙具有几乎同样的建筑效果, 都具有竖向分格效果、横向水平分格装饰效果, 都具有竖向主受力龙骨构件、横向水平龙骨构件。

单元式幕墙与常规构件式幕墙, 在龙骨体系上具有以下不同之处, 常规构件式幕墙的主受力竖向龙骨是一支单独的竖向龙骨, 采用简支梁的体系悬挂在建筑主体结构上, 也就是一支独立的立柱同时承受立柱两侧的所可能发生存在的荷载组合, 立柱的上端采用简支梁的原理安装, 通常是通过转接钢构建悬挂在建筑结构的外侧, 在施工安装的时候采用垂直于建筑结构墙面的长圆孔钢构建, 在主体结构龙骨全部调整到符合设计要求后将所有的转接钢构建与安装转接钢板 (预埋板) 有效焊接牢固, 下端采用内插芯套保证立柱下端可移动伸缩;中间水平分格效果单元体幕墙与常规构建式幕墙几乎类同, 都是由一支独立的水平横梁承受上下所可能发生存在的荷载组合, 正常状态下常规构建式幕墙在竖向主立柱伸缩接口处没有水平横梁结构构建, 上下主受力立柱的接口处恰好是设立在建筑层间梁的位置, 一般都是在层间梁的上下适当位置设置水平横梁。根据常规构建式幕墙的安装构造可以看到, 该系统构造如果用在高层建筑结构上, 由于高层建筑在地震环境影响下, 将会出现沿着纵波、横波较大的变形及位移, 这种构造体系难以满足变形及位移的要求。

单元式幕墙的组合结构构造完全不同, 它的竖向主受力构造立柱是由左右2支立柱采用插接的机械构造组合成一体, 一个单元体板块的左右两支立柱共同承担一个板块的荷载组合, 在安装结构体系上充分考虑完全简支体系, 满足了在地震环境影响下的不同方向的变形及位移要求。

由图12-13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 单元式幕墙无论是主受力立柱构件还是水平插接的横梁构件都有满足变形、位移要求的缝隙构造, 单元式幕墙相比常规构建式幕墙而言, 极大的满足了幕墙结构在温度、抗震方面不同方向的位移, 满足了建筑高层、甚至超高层幕墙的安全使用需要。

但是在满足变形、位移的同时, 我们还需要考虑单元式幕墙在变形、位移的同时不允许脱落的构造措施, 充分考虑无论单元式幕墙板块如何变化都不能从安装构造上脱落, 只有解决这个技术问题, 才能真正意义上设计出满足使用安全要求的单元式幕墙结构。

如图14-15所示以安全构造措施, 既保证了单元式幕墙的安装三维调节要求, 同时又在单元式幕墙的安装构件上增加了防脱落构造的构件, 在铝合金转接构件上设计出限位构造孔, 插入限位构件控制单元板块的位移位置,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所有的单元板块都完全简支, 给出在不同的方向满足变形、位移的量, 控制板块在变形、震动位移的的时候脱离挂装钢构件, 保证了单元式幕墙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构造要求。

2.3 玻璃安全封边的构造设计

回想一下我们做过或看到的单元式幕墙, 一般都是用于建筑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 当然有的是用于建筑重点项目, 总之采用单元式幕墙做为建筑外围护构造的这类建筑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单元式幕墙前段内容主要分享关于构造、安全的内部设计。

对于单元式幕墙而言, 我们不但要仔细分析、研究它的构造性设计、安全性设计, 我们还应该研究单元式幕墙在内部构造设计分析清楚后, 如何去研究、分析保证使用过程中的构造安全性。这里要说明的是, 单元式幕墙不同于常规的构件式幕墙, 一旦有玻璃等类似的装饰面板损坏可以从建筑外墙采取措施进行更换, 然而对于单元式幕墙来说, 装饰面板的更换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难度, 也就是我们在构造设计的时候就注意保证面板不容易被损坏, 而且要研究如何去做到从生产——安装完成的安全保护, 这就是这里所提出的面板的“安全保护”构造。

对于明框的单元式建筑幕墙而言, 因为在幕墙的外侧已经设计出外漏金属边框, 这些构造要求都已经存在。从外表面来看, 他们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满足了建筑师的外观效果要求;从安全构造来看, 他们沿着所有板块玻璃的周边加以封边, 起到保护玻璃的作用。以上两点综合单元式幕墙从开始组装生产到整个安装的全过程, 都加以对玻璃板块给予保护, 因为单元板块无论是工厂组装还是现场安装, 都需要经过几次的搬运过程, 这些过程如果措施不当, 都将可能磕碰到玻璃板块的边部, 所以明框效果的单元式幕墙一般是不会由于玻璃边部受到外力磕碰而损坏。

然而对于目前常见的隐框单元式幕墙而言, 建筑师想要达到的是外饰面整体玻璃的效果, 要想满足建筑师的这个概念要求, 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幕墙设计师就应该充分考虑, 构建式建筑幕墙无论明框、隐框都是框架与装饰面板分开阶段实施安装, 而单元式幕墙目前基本上都是整体构建实施安装。

通过以上示意图, 主要是告诉大家在设计隐框单元式幕墙的时候, 由于单元式幕墙目前基本上都是整体构建, 所以也需要考虑玻璃板块的安全构造体系, 在玻璃的周边都需要进行安全封边设计, 确保单元板块在工厂生产及现场实施安装过程以及所涉及的搬运过程, 避免由于玻璃的边部受到磕碰而损坏的问题。

3 开启窗扇的构造设计

一般状态下, 一提到开启窗都会认为只是起到通风的作用, 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通风作用, 还与隔声有着一定的联系, 如果开启窗扇的构造不恰当, 就会使得开启窗扇的密闭性受到影响, 由此也会给隔声带来一定的影响, 所以开启窗扇的体系设计, 从开启构造上而言一定要充分考虑, 既要保证通风、隔声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满足构造安全的要求, 而且必须把构造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普通构件式幕墙的开启窗所有构件都是在施工现场组织实施安装, 通常状态下都是采用金属铰链来固定安装开启窗扇, 但是由于开启金属铰链质量不统一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 过去在受某建设单位单位的邀请处理开启窗扇脱落的问题时, 就遇到由于开启金属铰链的质量问题而断裂, 开启窗扇在使用过程中突然脱落。

对于单元式幕墙而言, 因为它本身的品质就比较高, 所以在考虑单元式幕墙开启窗构造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构造的安全性, 假如是选用金属铰链固定安装开启窗扇的话, 就一定多方考察、综合评审它的结构安全性、开启使用的稳定性。

以上是单元式幕墙从构造上进行剖析的简单示意。首先是开启构件上, 由于常用的开启五金经常碰到由于开启合页、铰链等会出现质量问题, 给幕墙的开启带来使用上的弊端, 这里还是建议在设计构造上采用挂钩是设计, 当然在挂钩的结构上建议采用内挂钩的构造进行考虑, 避免由于使用挂钩给带来的挂钩是用脱落的隐患。

不知大家看上面的图注意到没有, 这里的开启扇构造与常规的开启有部分区别, 就是在开启密封、排水构造上。在开启上的上部采用隐蔽式密封EPDM胶条, 阻止雨水的正常流入;在开启扇边框的构造上设计出一圈闭合的有组织水槽, 因为我们考虑的在合理都是理论的, 还要考虑超出理论的事情出现, 所以水槽的构造上是闭合的, 而且阻止水通过开启扇而流入开启窗内的;假如出现理论之外的事情, 那么雨水也会沿着我给它们设计好的排水线路, 从上进入——分别流入两侧竖向线路——沿着竖向进入下部, 最后沿着下部扇的构造底部流出。

4 单元式幕墙值得我们继续从事构造研究

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甚至是超高层建筑, 根据单元式幕墙的施工周期短的特点, 会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的喜爱, 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建筑幕墙的专业人士不断总结经验, 总结施工技术难题, 逐步设计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建筑幕墙新产品。

通过幕墙行业刊物, 我这里只是从安全、抗震、防雷、防水等角度对单元式幕墙做了简单的构造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其实还有许多构造上需要注意的部位, 这里不再一一进行分析。

其实单元式幕墙目前我们只是解决了施工周期短的问题, 那么我们回头分析一下, 任何一个建筑幕墙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计的事情,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是单元式幕墙属于工厂化完成的构件, 例如, 如果其中的一个板块出现问题或者根据功能需要, 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板块的更换等等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不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把问题给解决完美, 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而且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不难我在这里作一个发展提示。

构造解析 篇5

构造解析应从构造的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变形量和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入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是构造解析的基础,论文将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等几何学方法应用到地震解释中,从以上4个方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做了系统的构造解析.地层结构揭示第一排背斜带深部发育楔状构造,楔状构造由5个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的断层转折褶皱叠加而成,是潜在的勘探目标群.在构造楔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台阶状逆断层的大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另一部分位移量则沿西山窑组煤层向北传递至第二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第一排背斜带和第二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

作 者:管树巍 张朝军 何登发 石昕 JOHN Suppe 汪新 吴晓智 GUAN Shuwei ZHANG Chaojun HE Dengfa SHI Xin JOHN Suppe WANG Xin WU Xiaozhi  作者单位:管树巍,张朝军,何登发,石昕,GUAN Shuwei,ZHANG Chaojun,HE Dengfa,SHI Xin(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JOHN Suppe,JOHN Suppe(Department of Geoscicen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USA,08544)

汪新,WANG Xin(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10027)

构造解析 篇6

1 构造解释与成图

在连井剖面上把依据层序地层划分建立的地层模型作为地震解释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构造解释, 解释中运用层拉平、块搬运、相干体等方法落实断层的纵横向展布形态。通过大量的连井骨干剖面解释建立起地震解释的地层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 层序地层划分的认识指导地震解释, 反过来地层及层序界面的地震响应又进一步验证了层序地层划分的正确性。按照这种思路, 完成工区沙一中、沙一底、沙二上、沙二下4、沙二下6共5层4X4网格精细构造解释。以构造解释层位为基础, 编制沙二10个小层构造图。

2 构造特征

埕北断阶带是隆起与坳陷之间次一级构造单元, 按二级断裂可进一步分为高中低三个台阶, 埕海三区是一个由北东向张北、海4井断裂及北西西向张东、歧东断裂包围的菱形地块。埕海三区总体具有三隆两凹的构造格局, 三隆两凹呈东西相间排列, 东部为继承性古斜坡, 中部受张北断层及北东向延伸、倾向北西的次级断裂强烈活动断块掀斜, 形成中央复杂断块区, 西部受张北断层牵引活动控制形成隆起。

沙二段地层没有明显受三隆两凹构造格局控制, 地层没有低部位洼地向高部位中央复杂断块区减薄, 三隆两凹构造格局是沙二段沉积后形成的。

3 断裂系统特征

3.1 断裂组合特征

歧口凹陷为断陷拉张盆地, 埕北断阶区为盆地的南部斜坡。该区主要断裂表现为张性基底断裂, 主要断层的断面通常较陡, 断面比较平直, 局部地区呈“座椅状”形态, 断裂组合一般为同向正断层组合, 其中沙一期强烈构造作用形成的断层对地层展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古近系晚期至新近系断裂呈成组近似等距分布。

断层集中分布在中央断裂带发育, 东南部和西北部断裂不发育。发育4种剖面断裂组合样式, “阶梯”、“马尾”、“X”、“椅型” (图1) , 阶状断层组合断面倾向与地层相反, 断距较大, 与地层倾向相同, 断距较小。

3.2 二级断裂特征

从剖面上看, 断层在前沙三段和沙一段活动性较强, 在沙二段及沙一后活动性较弱。二级断层下断穿石炭、二叠系地层, 向上断至第四系, 其中张东断层沙三期强烈活动, 尽管张东断层活动期较早, 但从上下盘沙二上地层分布看, 没有明显控沙二地层作用, 张北、歧东断层主要活动期较晚, 大致在沙一及东营期。

张北断层走向北东, 掉向北西, 断距大于500m。张东断裂带由3个断层构成, 走向北西西, 断面北北东倾, 并具有分段活动特征。二级断层断开了沙河街组生油岩, 且长期活动, 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 是该区的主要油源断层。

3.3 三级断裂

尽管二级断层发育方向不一, 工区内发育北北西向、北东向二级断层各两条, 但低断阶与二级断层斜交的断裂系, 次级断裂整体发育特征相似, 北东向走向、倾向北西。

该区三级断层有6条, 其特点是延伸长度在2~5km、断距为100m~500m;三级断距最大层段集中在沙一中下亚段、向沙二段及沙一下亚段断距减小, 三级断层普遍持续活动至新近纪。三级断层下降盘沙一地层普遍增厚, 沙二段则不明显。沙二段沉积期构造为斜坡, 复杂断块在沙一中下亚段形成。

4 结语

通过沉积体系指导下的精细构造解释明确了埕海三区具有三隆两凹的构造格局, 基本完成研究区构造格架和圈闭形态的精细描述。三级断裂体系分析对研究区断层活动性作了细致的解剖, 指出二级断层断开了沙河街组生油岩, 且长期活动, 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 是主要的油源断层。整体上埕海三区构造和断裂系统主要在沙一期构造活动时形成, 沙二期沉积砂体分布不受“三隆两凹”及北东向断裂控制。

参考文献

构造解析 篇7

软件开发指示书简单化和模糊化的问题

神岗太郎等在其《日本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与中国的离岸外包》中,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软件开发指示书简单化和模糊化的存在原因: (1) 软件需求企业关联知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企业既没有能力独自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也没有能力评价一级承包商 (通常是大型软件企业) 提供的翔实细致的软件开发指示书等相关技术文件;软件需求企业过分强调软件与企业业务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性, 因此, 标准化程度较低, 认为增加了软件开发指示书的工作量和模糊化倾向。 (2) 大型软件企业认为将软件开发指示书等技术文件写得具体详细的意义不大。因为, 软件需求企业会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革要求, 以期满足企业的特点, 而且它们缺少评价相关技术文件的能力;大型软件企业本身的业务能力弱化;纳期的缩短和单价的降低使大型软件企业不愿意付出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撰写软件开发指示书等相关技术文件。 (3) 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虽然深受影响, 但是由于其谈判能力弱而不得不接受这种事实, 久而久之也就具备了应对简单化和模糊化的软件开发能力。

以上是学者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事实是否如此呢?表1为此次调查结果, 可以说基本上支持了上述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被调查的软件工程师中认为源于日本商业习惯的比例竟高达35.7%。

那么, 在实际的工作中, 中小软件企业是如何克服开发指示书的简单化和模糊化的呢?首先, 软件工程师根据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大概要求, 依靠自己以前的经验和理解, 逐步推进软件的开发进程, 形成一定的雏形以后交给软件需求企业演示。拿到半成品的软件需求企业根据该软件已经具备的功能和下一步的设计思路, 参照企业希望达到的功能, 提供更为详细的企业信息和进一步的设计要求, 大型软件企业根据上述情况修正或者丰富当初的开发指示书并转交给下级承包商 (中小软件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 负责详细设计和编码的中小企业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承包商或软件需求企业的指示, 而是主动提出问题和备选的解决方案供其参考 (如表2所示) 。

经过上述过程的若干次反复, 软件开发工作逐步完成。在整个进程中, 中小软件企业始终是最活跃的推动者,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 日本的中小软件企业之所以能够应对开发指示书的简单化和模糊化现象, 是因为它们具备了两种能力: (1) 在解读开发指示书和与上级承包商的交谈过程中, 软件工程师透过字里行间的含义, 依照自己对企业需求的理解和以往的开发经验, 较为准确地推测出开发指示书中没有清楚表达的、或互相矛盾的内容的真正意思; (2) 中小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中需要上道工序更为详细的信息时, 他们能够主动与上级承包商沟通, 获得必要的信息或者是主动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备用的方案, 供上级承包商参考。关于第一种能力, 它是深植于日本文化之中的, 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日语能力, 更是对隐含在语言之内的语义的理解能力。第二种能力则是一种技巧, 它需要中小软件企业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和建议, 突破软件开发中面临的瓶颈。如果时机选择不对, 则可能浪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

总之, 日本软件行业开发指示书的简单化和模糊化已经成为行业现状, 它主要起源于软件需求企业和大型软件企业的业务能力弱化和软件的非标准化, 其后果是严重影响了中小软件企业的利润率。

对大型软件企业离岸外包发展趋势的预测

通过调查得知, 尽管离岸外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绝大多数的经营者和近一半的软件工程师认为日本软件产业的离岸外包现象会进一步呈上升趋势 (如表3所示) 。

通过表3可知, 经营者的比例明显要高于软件工程师,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如前所述, 负责实际开发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更切身感受到应对日本软件开发中指示书简单化和模糊化的困难和需要的特殊能力, 他们认为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的离岸外包企业很难做得到这一点;而经营者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压力, 认为不管愿意与否, 大企业的离岸外包已不可逆转, 只能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通过本次的调研可知, 中小软件企业认为大型软件企业会进一步推进离岸外包的原因如下: (1) 日本的软件需求企业认为离岸外包会带来开发成本的下降, 所以倾向于将业务外包给积极推进离岸外包的大型软件企业; (2) 经过多次的磨合, 接受日本软件开发的外国企业已经逐步适应日本软件行业的特性, 其生产性在逐步提高; (3) 随着软件开发趋于标准化这一潮流的发展, 日本国内的软件需求企业和大型软件企业也会逐步提高软件开发的标准化程度, 从而降低成本; (4) 对于大型软件企业而言, 它的下级承包商的规模越大, 所需的分包层次就越少, 也就越便于管理, 在这方面, 国外 (中国或印度) 的大型软件接包企业具有优势; (5) 尽管大型企业的软件工程师趋向于与日本的中小软件企业合作, 但是经营者已经将离岸外包作为将来的战略选择, 并已经将一定数量的业务外包给了离岸企业。

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的问题

毫无疑问, 大型软件企业的离岸外包必然影响本国的中小软件企业。但究竟程度如何?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表4的结果来看, 到目前为止, 被认为具有巨大成本优势的大型软件企业的离岸外包对中小软件企业的影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在所有的可选项目上, 都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但是, 考虑到日本的离岸外包刚刚兴起数年就已经使国内中小软件企业收入受如此之影响, 可以推测随着离岸外包的进一步发展, 中小软件企业所受影响会越来越大, 其采取应对措施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迫。

本次调研还对日本中小软件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表4和表5的调查结果, 调查报告推测, 虽然近年日本软件需求量不断增大 (见《日本软件产业的构造、问题与出路》 (中) , 《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10期) , 但是存在于国外的巨大离岸外包市场和其成本优势增大了日本软件开发市场竞争的激励程度, 日本中小软件企业的销售额虽然变化不大 (70%以上的企业的销售额在增加) , 但这是以牺牲利润率为代价换来的, 企业已经进入薄利多销时代。另外一个困扰日本软件业的问题是软件工程师的短缺和随着而来的人力成本的增加。

一方面, 日本的中小软件企业为了获得订单不得不以较低的利润率承揽更多的业务, 另一方面国内的软件工程师却供应不足而且成本上升。

中小软件企业的应对方案

经过全面的调查和专家学者的分析, 针对日本软件离岸外包的发展趋势中小软件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现状, 该报告书给出了7种应对策略。首先依照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报告书将中小软件企业的顾客分为次级承包商、一级承包商、软件需求企业和一般消费者, 将提供的商品分为中介服务 (为软件服务供需双方提供信息服务) 、解决方案 (为企业的信息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软件开发 (按照解决方案开发软件) 、软件的运行、软件的日常维护, 将提供服务的方式分为人才派遣、受托开发软件和开发自有的软件产品, 如表6所示。

(1) 强化开发能力型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不改变现有的顾客层、提供的商品 (软件开发) 和提供服务的方式 (受托开发软件) , 而是发挥自己的已有优势, 努力在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纳期或降低成本这三个竞争要素中的某一方面有重点突破。实现手段包括实施离岸外包。

(2) 选定缝隙市场型战略。从技术能力和业务范围两个方面评价公司的优势, 然后集中接包具有技术优势和业务知识优势的软件。比如, 技术能力可以分为系统操作 (OS) 、语言、数据处理、通讯技术等, 业务范围可以分为金融业、制造业、会计处理、顾客关系管理等。

(3) 扩大规模型战略。因为日本企业对软件的投资仍在增加, 所以软件开发市场仍会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积极的扩张战略, 扩大组织规模。

上述三种战略的共同特点是将顾客定位为次级承包商、一级承包商、软件需求企业, 将提供的商品为软件开发, 提供的方式为受托开发软件。

(4) 扩大业务方式型战略。将提供服务的方式从受托软件开发增加到人才派遣和开发自有产品。

(5) 联合战略。根据日本政府制定的SLCP-JCF98标准, 从软件需求企业提出软件开发需求到最终的运行维护, 要经过四个阶段, 即解决方案的提供、软件开发、软件的运行和软件的日常维护。如果中小软件企业暂时没有能力提供全程服务, 可以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完成。

(6) 扩大商品范围战略。将提供的商品从软件开发扩大到其他三个方面的某个或全部。

(7) 转型战略。把企业的经营重点从软件开发转向其他关联领域, 比如嵌入式开发、动画或游戏等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构造解析】相关文章:

矿山地质构造对煤层顶板的影响解析09-21

构造函数05-09

构造控制05-05

构造函数05-27

构造05-28

外墙构造05-29

基础构造06-05

构造认识范文05-16

建筑构造试题04-17

复制构造函数04-26

上一篇:立交桥下一篇:建筑资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