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仪器信息系统

2024-05-03

医疗仪器信息系统(精选十篇)

医疗仪器信息系统 篇1

针对高职校医疗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的软件系统研究, 国内没有明确的记录, 但高校实验设备的管理研究[1]和相似的研究项目却有大量文献可查。国内有专家研究了医疗设备管理方法, 提出利用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医疗设备采购、归档、计量、维修等信息管理功能一体化的管理[2]。有医院利用网络数据库及客户端工具设计相应的设备管理模块[3]。而针对中小型数据库的处理[4,5], 有人采用Access建立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同时利用VB语言开发由前台主程序和后台数据库组成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VB和数据库连接方法有多种[6], 包括使用数据控件和数据绑定控件、使用ADO技术连接数据库。VB程序设计主要活动集中在建立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上[7], 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可以灵活、高效的进行软件项目设计。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本项目的报道也没有具体的记录, 但是相似领域的相关内容却有提及。国外有基于WEB的实验管理系统[8], 把系统功能分为四大部分:系统用户, 实验安排,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也有人开发了大学实验设备管理系统, 系统模式采用了c/s, b/s体系结构[9]等。

三、研究的内容及实施方案

1) 医疗实验设备管理系统功能:a.信息管理功能。医疗实验室信息管理;医疗实验室人员信息管理;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等。b.信息统计分析功能。实验室利用率统计;设备利用率统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c.设备采购和维护管理。医疗实验室低值易耗品领用、保管及消耗的管理;医疗实验室设备和材料采购计划管理;医疗实验室设备报损和维修管理;大型设备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及消耗的管理。d.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医疗实验室教学资料管理;医疗实验室课表安排。

2) 医疗实验设备管理系统前台应用软件设计。登陆界面设计;各个功能界面设计;应用软件和数据库连接设计。

3) 医疗实验设备管理系统软件后台数据库设计。数据字典设计;E-R图设计;数据流程图设计, 数据库表结构图及表的设计。

4) 医用设备实验室分类管理。

a.医用心电图机实验室。模拟式心电图机主机和导联线、四肢电极、胸部电极、记录纸管理、维护, 操作要点, 维护要求。数字式心电图机主机和导联线、四肢电极、胸部电极、记录纸、电池管理, 操作要点, 维护要求。

b.医用脑电地形图仪实验室。脑电地形图仪主机、放大器、导联线、电极、头套、打印机管理维护, 操作要点, 故障排除等。

c.医用生命体征多参数监护仪实验室。生命体征多参数监护仪主机, 血压测量模块, 心电测量模块, 体温测量, 血氧饱和度测量管理维护, 操作要点, 故障排除等。

d.医用b超诊断仪实验室。数字b超诊断仪主机操作要点, 探头使用维护, 耦合剂管理, 故障排除等。

e.医用电子仪器示教仪实验室。医用脑电地形图示教仪;医用生命体征多参数监护仪示教仪;医用b超诊断示教仪;辅助仪器:多参数生理信号发生器, 数字示波器, 万用表的管理维护。

f.医用电动设备实验室。呼吸机操作要点, 故障排除等。

g.医用检验设备实验室。生化分析仪操作要点, 试剂保存, 故障排除。分光光度计使用维护等。

h.医用x线机实验室。x线机操作要点, 故障排除等。

5) 医用设备实验室准备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结束管理, 医用设备编号, 设备维护, 设备运行环境管理, 设备安全管理, 实验室耗材管理。

6) 设备维护和管理日志。

7) 设备信息、设备统计报表打印。

8) 设备校准。校准方法和日期间隙。

9) 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以及设备损坏的赔偿管理。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和在场同学执行并监督。

10) 安全管理。电气安全和接地, 生物试剂安全, 设备运行安全, 人员安全。

11) 实验管理员考核。主要考核其操作规程, 室内卫生、整理整顿能力。

四、主要关键技术

1) 高职校医疗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系统功能分析。系统框图和数据流图设计;E-R图设计等。

2) 高职校医疗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系统前台应用软件设计。采用VB作为开发软件;数据获取ADO技术;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等。

3) 高职校医疗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采用access2003作为开发软件;关系数据Mcrosoft Office Access及SQL语言, 表、窗体, 查询的设计等;利用VB创建和编辑Word文档;利用VB创建记录管理日志;报表打印。

参考文献

[1]唐满生.高校实验设备管理探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晏妮, 杨东明.医疗设备管理方法浅探Ⅲ.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张宝刚, 孙学玲.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应用.中国医疗设备, 2010.

[4]朱文芳.利用Access管理医疗设备档案.中国医疗设备, 2008.

[5]周健嫒.基于Access开发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中国医疗设备, 2011.

[6]李焕玲.Visual Basic访问数据库的技术探讨.电子商务, 2008.

[7]赵秋云, 魏乐, 叶剑新.面向对象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7.

[8]Fubao He, Dedao Wu, Zhangbin Peng.Research and Design of Experimen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Web.2012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511-513.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篇2

[摘要]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医保管理部门、各定点结算点(医院、药店)、开发商,加之政策多变、业务不成熟,需求变化频繁,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较大。在某市医保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我作为用户方的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我在项目整体管理中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参与各方的沟通,注重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合理配置项目组成员,对风险进行了及时的评估并顺利地控制了风险。通过这些办法,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控制了项目的范围和进度,保证了项目的质量,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

[正文]

几年前,某市为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开发了一套医保管理信息系统,我作为用户方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和编程的部分工作。

这个系统的功能包含了基金征集和支付管理、参保单位(职工)管理、定点结算点管理、参保职工就诊结算管理、IC卡管理等,目标管理人数为30万、定点结算点200个,计划投资400万元;采用C/S结构,数据集中保存在市医保中心,定点结算点与医保中心之间数据实时交换。

通过公开招标,明确了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采购,因此,我把整体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项目的质量、人力资源、沟通和风险管理管理,目的是保证实现计划的功能并按时投入运行。在工作中,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系统在04年一次上线运行成功,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一、加强了沟通管理。

该项目涉及到医保中心、参保单位、定点结算点、系统开发(集成)商等多个单位,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测试都要各方参与、协调配合,由于各方的地理位置十分分散,难以经常或长期集中,因此,各方及时有效的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三个办法:

1、提高大家对沟通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各方主要领导人对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沟通工作给予必需的人员、经费和时间支持,保证了沟通工作得以按计划进行。

2、对项目组外部的沟通,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沟通的方式。一方面,把必要的、重要的沟通需要以联席会议、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的形式制度化。另一方面,在适用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经济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一般的小问题或者是简单问题进行电话交流,复杂一点的问题开碰头会,需要后续解决的、比较重要的及涉及面较大的问题要形成书面的会议记要,有必要的情况下要由相关单位加盖公章确认。

3、对项目组内部沟通,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形式主义,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规定项目组成员在每天工作过程遇到问题,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在以邮件方式发送给需要沟通或者询问者。大家每天下班之前收取邮件,对于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则直接以邮件方式回复,对于无法直接答复而只需与提出问题者讨论的问题,在第二天上班前进行商议确定。而需要众人一起讨论的问题,则放到每周会议上讨论,较紧急的问题召开临时性会议。通过以上方法,基本上实现了有关各方及项目组内部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了因各方立场不一致造成严重对立而影响项目进度,避免了因交流不畅形成重大质量问题。

二、合理配置人员。

对项目组人员进行规划配置,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保证项目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按

计划完成。我们在项目组长配置了以下人员:技术组长一名,负责技术难题攻关,组间沟通协调;需求人员5名,负责将用户需求转换成项目内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编制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针对每个迭代集成版本与用户交流获取需求的细化;设计人员5名,负责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人员8名,实现设计,完成用户功能;集成人员1名,负责整套系统的编译集成,督促小组系统功能提交,及时发现各模块集成问题,起到各小组之间的沟通的纽带;测试人员2名,对于集成人员集成的版本进行测试,尽可能的发现程序缺陷,以及未满足需求的设计;文档整理人员1名,负责对小组内产生文档的整合,统一;维护人员1名,系统验收后,维护人员,建议维护人员早期进入项目参与项目测试以便顺利承担起项目维护职责。

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一方面要求项目组成员相对稳定,以保证开发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不搞终身制,不能够胜任职工作的坚决调换,保证项目整体工作不受影响。通过平常和阶段性的工作考核、评审,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调换。有一名需求分析人员因为工作态度不好,与客户单位业务人员关系恶化,调查落实后,我们立即把他调出项目组。

三、进行风险评估,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争取最佳平衡点。

由于项目资金已经确定,我就在进度和质量之间找平衡点,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比较复杂,加之当时国家政策不稳定,业务流程不是很规范,系统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给项目的进度带来一定影响。由于这个项目涉及到十余万参保职工的医疗待遇,影响很大,通过与用户方领导沟通,决定不搞“形象工程”,在质量和进度之间优先考虑质量。同时,考虑到这个项目的采用了增量开发模型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我把项目目标进行了分解,涉及到业务经办的部分优先完成,保证系统在规定的时间上线运行,其它不影响业务经办的、辅助性的功能适当延期,包括医疗监督、统计分析和部分报表。这样虽然整体工期有所延长,但没有影响系统及时上线。这种做法同时照顾到各方的利益,把整体风险降到了最低。

四、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强化测试,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

质量是软件的生命,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软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最关心的内容。

我们采用了软件工程方法,使用渐增式的增量模型,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医疗保险业务经办规范流程,另外,为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各地都在根据医保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不断的政策调整,造成医保系统的需求变化频繁。根据这个情况,为保证软件满足应用需要,我们规定: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凡是用户提出的、经调查情况属实、经技术可行性论证可行的,全部予以响应。同时,采取措施避免需求的反复和无意义、不合理的变更。对较大的变更和比较关键的变更,要经各方联席会议论证通过,参与人员签字负责,并由提出变更的单位加盖公章确认。由于不合理或技术上不可行而没有通过的需求变更,要提出替代的解决办法,并与用户单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予以解决。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让用户直观地了解软件质量和熟悉软件操作的有效途径。我有计划地强化测试环节,让用户由始至终地参与测试工作。我们主要采取黑盒法进行测试,把工作重点放在测试用例的准备上,严格定义测试索引、测试环境、测试输入、预期结果、评价标准,尽可能的把各种业务的不同情况都表现出来。同时,我们准备了一家定点结算点进行实际运行测试,在该结算点手工记帐和计算机联网记帐同时进行,并有计划地穿插一些测试用例。通过这些办法,及时发现了和解决了许多问题。

经过努力,该系统一次上线运行成功,并在6个月后通过了验收。回顾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过程中,虽然没有大的事故发生,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

1、软件测试不系统,用例准备仍不够充分,忽视了压力测试。系统实际运行后随着参保职工和定点结算的增加,运行速度下降很快,达不到设计要求。虽然通过升级硬件缓解了这个问题,但造成了资金的额外投入。

2、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对各方目标的权衡不够充分,导致定点结算点使用的结算子系统功能较弱,提供的系统接囗又不够强大,给定点结算点内部管理带来不便,一些必要的统计和查询功能难以实现。

3、对开发人员与操作人员对系统的要求差异认识不足,两者的直接沟通不够,造成一些对操作员而言很重要的问题在开发人员那里得不到重视,产生了一些矛盾,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影响到用户方及领导部门对项目的整体印象。

综上所述,良好的项目沟通管理;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用风险评估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强化测试,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我在某市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中的整体管理中的四个主要实践,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项目整体管理工作中,我要加强测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各方利益的权衡,继续深化各方的沟通,协调好开发工作各个部分及各个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完成项目。

[老师评语]

医疗信息系统数据整合与挖掘探讨 篇3

关键词:数据整合;数据挖掘;数据仓库;医疗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13

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蕴含在医疗信息系统的医学数据中,这些资源对于实际病例的医疗诊断以及医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多数医学机构以及人员对这些数据的利用只局限于简单的数据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其并没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因此很难对实际病例的后继诊断提供有效的科学性决策辅助;针对目前的情况,在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日渐成熟[1]的背景下,将其应用于医学,进而对海量的医学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各种医治方案的疗效,可以为医院的决策管理、医疗和科研服务,将极大地帮助医生对于明确诊断、治疗病人及促进疾病的研究[2]。

1 数据整合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数据整合指通过共用或者合并两个甚至更多的应用数据,创建具有更多功能应用的过程。传统的商业应用主要是面向对象,他们依据持续的数据结构为商业实体及过程建立模型。此时逻辑方式是通过数据共用或合并进行整合。

目前流行的数据仓库设计模型有以下三类:(1)概念模型。其指的是从客观世界到主观认识的映射,服务于特定的目标设计系统;(2)逻辑模型。其指的是数据仓库的主题的在逻辑上的实现,也就是每个主题所对应的关系表的关系模式。(3)物理模型。逻辑模型的实现依据物理模型,如数据的索引策略、数据存储结构、数据的存储策略与存储分配优化等。下面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中西医信息结合系统为例介绍数据整合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1 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整合(Data Integration)。本文所指的数据整合技术主要指数据仓库技术。医疗保险的数据仓库技术中有三个重要概念:OLAP、ETL与数据仓库模型。

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整合的设计任务包括数据仓库设计、数据集市设计以及ETL设计三部分,下面进行详细分析:(1)数据仓库设计,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设计包含:物理模型设计与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的主要思路是增强数据仓库的性能与数据存储管理功能。逻辑模型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以参保人为中心,反映参保人与账户、参保人与交易、参保人与机构、参保人与参保险种之间的关系;(2)数据集市设计,因为医保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的数据量非常之大,所以加入在上面直接从事数据挖掘或OLAP处理,其效率将出现很大问题,因此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数据挖掘数据集市和OLAP数据集市从而提高数据挖掘和OLAP的处理效率;(3)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目前在国内某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中,已经存在数据库使用IBM Informix Dynamic Server V9.4 For Unix,使用HP RP8420小型机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使用HPUXVII操作系统系统,使用EMC CX500网络存储系统,使用CognosOLAP作为分析工具。

1.2 中西医学数据整合。其指的是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数据整合起来必需的结构体系。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体系指导F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包含着这些数据,如中医理、法、方、药,与西医病理、生化、放射、免疫、影像等诊断治疗数据。中西医学数据整合框架指的是考虑如何实现将不同的数据类型、学科数据统一到医学数据中心。

不同的医疗机构对应着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数据结构。提出这些医疗机构的数据结构并转换成为XSD的形式可获得与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映射。通过Web将医疗机构产生的XML文档提交给医学数据中心,这样也能实现和其他医学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功能。医疗机构的XSD相对统一,这样能够实现医学数据的自动提交与处理从而实现数据中心数据的自动化集中功能。

2 数据挖掘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指的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新颖但又是潜在存在用途的高级处理过程。数据挖掘是人工智能、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

医学数据挖掘的基本过程包括:(1)认清数目,确定业务对象清晰地进行问题定义是数据挖掘的重要一步;(2)数据准备,挖掘应用的数据并搜索所有与业务对象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信息从而建立真正适合于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一步;(3)数据挖掘,对准备好的数掘进行挖掘除了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是重要一步;(4)结果分析,一般会利用可视化技术,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根据数据挖掘操作而定;(5)知识应用,将分析获得的知识综合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

目前,医学数据挖掘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学信息系统处理。医院信息指的是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信息,包括设备、药械、财务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等。以初级操作为基础,对信息的数据关联性分析之后,实现对未来发生发展走向和辅助诊断资料的预测分析,其中包括药品的使用频率、某种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规律等;(2)医疗活动参考诊断。对历史数据的处理和挖掘之后发现出针对特定病例的典型规律。其一数据量很大,范围很广,因此这些规律具有较好的普遍适用性;其二,依据患者全面的指标信息和数据的记录等能够得到相对公正的诊断结果,去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之后,可以更加有利于医学治疗活动有效性的提高;(3)医疗质量信息管理。医疗机构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与质量效率问题日益被人重视。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可以用不同的数据指标来衡量的数据、标准与计划。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找到新的指数规律并验证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最大调整并改善质量方案。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为发现提高临床质量潜力以及服务效率证据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4)医学图像系统应用。此领域的主要应用为目组织的特性分析,也就是图像特性的自动提取与模式识别。比如在医学方面,CT,PET,SPECT这些诊断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医学图像分析的功能将会更加强大[3];(5)生物(DNA),人类24对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已经完成,人类遗传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联分析能够帮助找出样本中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基因种类,有助于准确地发现基因间的交叉关系与致病规律,路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时段的致病基因的规律并提高药物治疗的效率。

3 结束语

医疗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统计学等和现代医学信息资源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伴随着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工具的不断进步,关联规则等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大型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定还会有数据量更大、格式更多的医学数据出现。以上均表明了医学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广大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结合医学信息自身具有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寻找并选定适合医学数据类型本身的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工具,攻克并掌握好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处理中的核心技术,尽可能的使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信息获取中的价值得到体现。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更多实践摸索的出现,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将会在医学科研与教学、医院管理以及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保险公司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探索[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4(12):109-111.

[2]周爱华,郑应平,王令群.医学数据挖掘综述[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02):126-128.

[3]Wang ML,Wai L,Leung K S.Discovery knowledge from medical database using evolutjionary algorithms[J].IEEE Eng Med Biol Mag,2000(04):45.

作者简介:范一星(1968-),男,浙江杭州人,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管理应用。

医疗仪器信息系统 篇4

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多种手段和技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GIS不仅可以提供用户的空间位置信息,还可以实现量算、标注和路径规划等功能,在流行病预防、远程医疗、紧急救护以及后勤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形式上讲,医疗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在医疗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从本质上讲,医疗信息系统是围绕医院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对医院各类业务数据信息采集、存储、管理、使用方式的改变。改进医院管理及业务工作模式与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业务空间,促进医院获取最佳资源效益。

1 GIS的功能和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1]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GIS的功能主要包括:

(1)数据采集、监测和编辑;(2)数据处理、数据格式化与制图综合;(3)数据存储与组织;(4)空间查询与分析;(5)图形与交互显示。

GIS的特点在于空间信息直观、丰富、生动,信息表现更为多样化;空间信息查询检索方便;用户界面灵活方便、交互性强。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交通、城市数字化、资源开采等方面均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GIS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后勤保障以及战场伤员救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对传染病源的分析和控制

应用地图和空间分析对疾病进行研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2,3]。1854年,JOHN就对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进行了医学地理学研究。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2,3,4]:(1)研究自然条件及其一定综合体对居民有益和有害影响的规律;(2)确定社会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与他们的综合体对人类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发生和分布的作用;(3)查明人类各种疾病在地球相应于自然综合体以及具体区域的地理规律。

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工具,难以获得与疾病分布有关的空间数据资料[5];同时,由于空间多位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使与疾病有关的空间数据分析难以深入。而GIS可以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系统建立病源、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之间的空间联系,定期对传染病源、周围环境等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建立海量数据库和空间分析模型,从而为疾病控制、预警提供依据。

Hightower等人在肯尼亚西部建立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包括15个村庄,1 169个住户,15所学校,4个卫生所,48个蚊虫主要繁殖场所,10口钻井,7个商业区和主要道路、河溪、湖岸等的经纬度和高程数据,以及其他地理特征资料,对当地的疟疾进行长期现场研究[6]。

GIS运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了很多人们的特殊需求,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用户标注和专题图及高危病源跟踪定位,而这些功能在以往的医学地理学研究当中是不具备的。

2.1 用户标注和专题图

与传统纸制地图相比,电子地图具备更为灵活的功能,它为地图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用户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点、区域进行标注,并自动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统计。利用这一点,研究人员可随时在地图上标注传染病源,如果有特殊需要,可制作专题地图,统计、检测传染源活动地区的水源、土壤、传染介质等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以备随时调阅查询。Kleinschmidt等人[7]在西非按蚊孳生地的气温、降雨量、温度、植被和人蚊接触等气象和环境资料,调查10岁以下儿童的疟疾感染情况,建立了统计分析模型,用于预测整个西非的按蚊幼虫分布情况。同时,利用GIS进行地图标注并制作西非疟疾分布专题图,借助分布图,可得到研究区内某个地点在主要疟疾流行季节10岁以下儿童感染疟疾危险预测图。

对传染病高发地区和敏感地区,不仅可统计该地区的病源数,还可用高亮色彩对整个区域进行标注,找出疫情的扩散规律和趋势,地图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周晓农[8]收集到1983年和1994年2个时段的覆盖长江南京段区域的LANDSAT卫星的MSS遥感图像地图,这2个时段的湿地空间分布模型反应了特大洪水位和丰水位间、丰水位与枯水位间的湿地变化,从而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和钉螺扩散模型,这2个模型可以用来预测钉螺孳生和扩散范围。

2.2 高危病源跟踪定位

为了有效控制传染源的活动范围,维护公共安全,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通讯定位系统实时跟踪,掌握特定患者的位置,并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1992年以色列以GIS为基础建立了全国疟疾传播的风险,一旦有小范围疟疾爆发,系统将立即分析确定导致爆发的蚊虫繁殖点以及可能的疾病来源[9]。

通讯系统定期地反馈病源的位置,并将病源的运动轨迹在地图上回放出来,如果病源越过了划定的活动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将以某种方式(例如放大目标、用红色高亮点标注目标等)给予警报。利用这种功能,医务人员不必与病源直接接触,就可掌握病源的位置信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武继磊等人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北京市2003年4月27日~5月18日SARS疫情[10]的空间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整个SARS疫情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由弱到强再到减弱的一个过程。首先,由于人群对疾病的恐慌导致流动人口的迁移而引起疫情的扩散;其后伴随着定点医院的成立与SARS病例的集中诊治,发患者群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限定在固定区域内,从而使疫情的空间聚集性得到了明显增强;由于疾病初步得到了控制,在疫情发展后期,SARS病例呈现零星发作状态,致使空间相关性又开始逐步降低。

3 对救护车辆人员调度

疾病发生的时空趋势分析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前提,而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则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保障[11]。美军在越南战争失败的教训,尤其是在医疗救护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提高战场信息化医疗救护能力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美军开始进行医疗救护信息化的建设。医疗救护事件存在突发性、发生地点不确定性等因素,因此对救护人员的调度、救护路线的选择有较高要求。有些医院在急诊科建立了院前急救网络系统[12],该系统与驻地军队干休所网络联通,网络的终端是各干休所的离退休干部用户。当遇有紧急呼救任务时,该系统自动提示患者所处的位置、患者的姓名、年龄以及曾患的疾病。医务人员可及时了解病情,为后续的抢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遇到紧急救护需求时,地图上标注出事件发生地点,指控中心可利用最近邻查询,找到距离其最近的救治单位,之后,结合交通部门提供的路况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功能,找到救治单位与伤员之间的最优路径,使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合理的救治单位。在伤员送至救治单位的过程中,信息处理系统可接收到各类现场多媒体数据[13],使用户可以从指挥中心大屏幕地图上,方便直观地对现场文字报道、图片和视频信息进行查询显示,使救治单位在第一时间作出救治方案和部署。

当遇到紧急事件时[14],特别是在野外作战条件下,原有后送网络系统状态发生了变化。通过调整网络状态属性重新计算,即可得到新状态下的后送路行。如道路被炸毁时,将该道路弧段的时间路阻赋为无穷大;救治点不能接纳伤员时,将该救治点的容量调整为零,然后再重新进行分析即可。

4 结束语

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 篇5

2005/12/2

2建立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数字医疗卫生系统,是新时期对城市建设的要求。此系统的建立不但是直接为老百姓办了一件最大的实事,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为全体市民解决了一个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建立起了一个平战结合的系统,平时可为全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战时,如非典这类疾病发生时,此系统可立即转变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治系统。不但如此,此系统还可起到对疾病发生的监测作用,可以尽早发现某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及蔓延过程,可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为国家减少大量的损失。另外,同时也为国家解决了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最难解决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极大的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真正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一、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全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保健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迫切需要完善现有城镇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尤其是去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教训,迫切需要在城市中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平时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等服务,提高抗病能力及健康水平,战时或疫病发生时不但可监测而且能快速反应及完成救治的系统。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涵盖全市各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医疗和保健单位的多层次的、统一的、完整的医疗卫生保障系统。

世界正向信息化迈进,这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信息化水平是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过去20多年里,城乡经济高速发展。现在,全球信息化又给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不失时机地加速向现代信息化都市迈进。

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一直是国家信息化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努力,但还没有一个能成为典范和样板。1998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提出了关于加强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建设,整体提高我国疫情预报和疾病防治工作水平的要求,卫生部2000年还颁发了《卫生部关于启动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项目的通知》。实现信息城市,选择以贴近市民生活、直接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的医疗卫生行业为切入点,不但能为国家信息化城市建设提供样板,更能使市民亲身感受到高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率。医疗信息化将使更多的市民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城市的好处。涉及全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全市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信息城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保健、防疫、卫生监督等系统,将满足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生

活环境。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涉及领域众多,处处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将在医疗卫生数字化和各级管理计算机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形成自下而上的医疗服务、防疫、保健、卫生监督管理。为政府和医疗机构调配卫生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为满足全市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要求,建设适应现代化城市需要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确保信息城市建设的成功,使城市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建立统一、完备、高效的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已经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城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应集中体现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核心,以广大市民健康以及病人医疗活动需求为基础,以国家社保、医保、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与政府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网络互通、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便实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对上与国家、省级主管部门相连,对下与各社区医疗保健机构的衔接,以及对医疗卫生各类信息的实时监控及上报,并利用这些信息为决策服务。

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信息化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准确、及时地传送到千家万户;以医疗、保健、防疫、监督功能的现实需要为契机,完成全市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保证各种卫生信息快捷、有效地传达到医疗卫生部门,以适应重大灾害、重大疫情的应急、应变的需求;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防疫机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全面信息化。

具体要求是:

 建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准确、及时的监测系统,对重大疫情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治的系统。实现全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各业务机构、各级医院以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互联胡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统一医疗服务体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病人的费用支出。实现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统一掌管和调配。实现对广大市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标准化管理。实现卫生监督检测的网络化。动态掌握妇幼保健各种信息。建立医疗卫生系统的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医疗卫生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为药品集中采购,各种医用器材的供应及

采购服务。

三、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设想

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城域网为依托,以医疗卫生信息为处理对象,集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这一系统覆盖了全市医疗卫生领域各类各种信息。信息处理业务几乎涉及到医疗卫生系统的各个部门,其组成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卫生局信息系统、医政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等等。

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层次上可区分为应用服务层、业务管理层和决策支持层。

应用服务层的核心是各业务分系统的事务处理、数据采集系统,它主要用于收集、整理医疗卫生基础信息,直接为市民提供服务,是以市民(病人)为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者和执行者。

业务管理层的使用对象是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工作人员,主要用于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和调配。各业务分系统的管理、调度、统计、分析、报告、监察、传输系统将协助主管业务人员完成相关工作。

决策支持层用于为领导部门对医疗卫生系统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它的具体实现由数据中心的数据综合处理功能完成。

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

1.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中心

两个中心是为满足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集中处理数据信息、统一信息标准、统一软件规范,达到解决社区医疗单位缺乏技术人员、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高运营质量以及信息共享的目的。两个中心的关键性业务是对数据流的分析、数据资源的整合以及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管理等。它能为主管部门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医疗卫生信息数据。

2.卫生局信息系统

卫生局信息系统用以支持市卫生局对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实施全面管理。该系统应具有全方位、多功能、组合式的特点,面向各级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包括政务管理、决策支持、办公信息、防疫信息、监督信息、药品采购信息、公众信息等的综合管理。

3.医政信息系统

医政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医疗机构准入信息、医疗专业人员执业和注册管理、医疗机构质量考核、医疗机构服务监督、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医疗市场监管、医疗广告管理、护理管理、血站监督管理、医疗卫生资源发展规

划、医疗保障、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救护管理等。它与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互联,并及时采集各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监控。

4.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含盖了七大卫生监督(食品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放射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监督和血站卫生监督)的经常性、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突发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以及现场执法监督的数据处理等常规性工作。主要包括体检信息管理、卫生培训管理、卫生许可管理、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卫生检测采样管理、行政处罚管理、突发事件管理、案件稽查管理、公众查询、系统管理信息等子系统。

5.卫生防疫信息系统

卫生防疫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预防和控制重大与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网建设,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发疾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从而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包括疫情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灾害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紧急报告系统、疫情报告质量控制系统、专病报告系统、性病、艾滋病报告系统等子系统。

6.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以病人医疗活动为主线,覆盖了病人就诊的主要环节和医院主要管理功能。该系统服务为中心,以临床为重点,以管理为基础,具有强大的事物处理功能、报表功能和院长查询功能,便于提升医院内部管理,并可以有针对性的向主管部门传输数据。

7.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是为了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效率,对新婚夫妇的生育指标,妇女围产期的保健及新生儿的预防、免疫、接种等信息进行统一科学管理而开发的信息系统。该系统面向妇幼保健主管业务部门,包括生育指标信息系统、妇女围产期信息系统、婴幼儿保健信息系统、健康教育信息等子系统。

8.社区医疗保健信息系统

社区医疗保健信息系统是以病人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服务系统的底层数据源。

社区医疗保健信息系统是医疗服务体系向住户家庭的延伸,是家庭医疗保健服务的实施者。它主要的功能是为社区病人提供第一时间的医疗救助,为市民提供日常保健服务,管理社区市民健康档案,对社区病员实行追踪服务。

四、系统建设步骤

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包括数据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卫生局信息系统、医政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等分系统的建设及相应的公共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功能较多。因此系统应分阶段建设,逐步推广完善。在每个阶段都要见成效,力争建成一部分,受益一部分。

实施重点考虑的问题:

1.由近及远、以点带面

全市先以城区为试点区域,统一进行网络系统硬、软件建设,统一使用软件,节省财力和人力。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市、区镇、社区三级管理网络。

2.整合现有资源确定建设优先顺序

充分利用现有系统资源,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医疗保健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监督、防疫为突破口,采用集中式的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建设,首先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保护已有投资。

3.结合业务紧迫程度确定建设内容

根据业务紧迫度不同,首先需要建设的是医疗、保健、防疫、监督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行政事务管理、互联网站建设和网上服务体系,最后,结合其他社会保障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以医疗卫生保障信息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

五、系统建设前景及展望

城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将会对城市信息化建设、规范行业管理、优化资源以及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以及健康水平等方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系统的建设会使市民亲身感受到高科技给健康生活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率。从社区开始,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与家庭健康档案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从家门口到社区到各级医院的预防、保健以及各种医疗活动一条龙信息服务。整个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为市民一生的健康提供追踪管理,及时准确的为每一个市民服务。

2.树立信息化典范

系统的建设将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市信息化路子,为全国树立起一个榜样。在系统平台建设、各种应用、数据信息统一、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等方面为全国树立一面旗帜,这一创造性发展将会对全国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3.全面数据及信息共享

系统的建设将解决全市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大大提高各种医疗数据的使用效率,减少各部门的工作量,避免对各种数据的重复采集,通过对这些宝贵的医疗数据的挖掘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从而解决国内尚未解决的“信息孤岛”问题。

4.创造新的商机

新应用、新产业的诞生将给城市带来新的商机,如数据中心的建立、大集中的数据管理等。可以为其它城市提供数据灾难备份的功能,可以在此数据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医疗集团。引进医疗管理公司的概念将更大程度的降低各种运营成本,取得更多的效益。

5.提高应变能力和办公效率

提高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下属各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的自动化办公效率,应急应变指挥能力,对重大灾害、疫情的快捷、有效的处理能力,动态实时的掌握市民的健康水平,及时为市民提供各种健康教育,以期达到提高市民对自身健康的认识程度。

6.引入“零库存”机制

利用医疗卫生的数据中心还可以完成药品及各种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服务。减少或降低各医疗机构中自身的库存量,减少流动资金的积压。

7.节省人力、资金资源

由于系统建立在大系统、集中式管理基础之上,可以解决各部门信息化人员不足的问题,用少量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减少了总的资金投入,节约了大量资金。

8.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解决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大量的医疗资源重复配置问题,可以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充分发挥不同等级医院的特长,有效的协调它们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使整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仪器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MVC模式;Struts框架;Hibernate技术;B/S架构;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36-02

The 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 System of Research Instrum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Web

HE Yi

(Ning Xia 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Yinchuan,75002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b, Based on Web, to develop a well-functioned 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researching instruments c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egulation in each unit, improve their efficiency and achieve efficient, well-ordered and network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struments in the whole campus, but also could provide releva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t c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process of the whole university’s 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ization.

Key words:MVC mode;Struts framework;Hibernate technique;B/S frame;the 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 system of research instruments in colleges

1 引言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大,设备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加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管理,建立共享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已成为目前高校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现有条件,对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实现了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满足了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和快速性;实现了大型精密仪器的共享、共用管理;实现了教育部、财政部要求数据的上报工作;给全校师生及校外科研人员提供了查询信息的接口。

2 系统的主要角色

用例图1标记了所有的用例,从中可以得知,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系统的角色可以划分为五类。

图1 系统用例图

(1)学校财务管理人员

主要工作为:统计资产财务状况;查询、打印相关财务报表。

(2)学校资产管理人员

主要工作为:完成固定资产的登记;完成仪器设备的清查工作;查询、打印各类相关报表;向上级部门上报要求的各种数据;完成设备的调拨、报废等工作;为仪器设备的配置预算及配置方案提供依据。

(3)各教学部门资产管理员

主要工作为:完成本部门新购仪器设备的资产登记工作;提供本部门所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收益情况;上报仪器设备的报失、报损、维修等情况;完成本部门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清查工作。

(4)一般用户及各级领导

主要工作为:查询现有设备的数量、型号、配置、购置日期、存放地点、可否共享、租用等,下载使用说明书及驱动程序等相关技术资料。查询各类统计报表,为决策提供依据。

(5)系统管理员

主要工作为: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

数据库角色是被命名的一组与数据库操作相关的权限,角色是权限的集合。因此,可以为一组具有相同权限的用户创建一个角色,使用角色来管理数据库权限可以简化授权的过程。

3 系统工作流程

图2为系统工作流程图。从系统工作流程图中可以看到,首先,由系统管理员定义部门信息,包括部门名称、编码等,然后为每个部门定义资产管理员信息,包括其用户名、初始口令等(当然口令可由用户自己修改),分配角色,有了这些信息,资产管理员就可以登录系统进行工作了。

图2 系统工作流程图

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登录系统后,输入新购置仪器设备的资产信息及仪器设备的资料内容,或者对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还未进行审核的数据进行修改(这部分数据在经过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审核后,才能在网络上浏览),或者进行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要输入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并登记本部门所管理的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情况,以备学校资产管理人员检查或统计时使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及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批复用户对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申请,答复是否同意使用和可使用的时间段,并提交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审批;对本部门丢失的仪器设备和老化、损坏无修复价值的仪器设备,以及损坏待维修的仪器设备,只有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登录后,才能填写报失情况说明、报废申请或维修申请,这些数据同样要学校资产管理人员登录系统后,进行审核批复;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在清查工作中上报本部门仪器设备清查结果,供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清查统计;每年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申报本部门下一年度仪器设备配置方案,这些数据由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统计汇总;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根据本部门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向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对本部门闲置的仪器设备进行调出,也可对其他部门闲置而本部门急需的仪器设备进行调入申请,这些数据由学校资产管理人员根据全校资产状况进行批复。

学校资产管理人员登录系统,主要完成对部门资产管理人员输入的仪器设备资产信息和资料信息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后,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就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改动。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完成由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填写的报失单、报废申请或维修申请的批复工作;完成由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审批通过的共享设备使用申请的批复工作;完成由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提交的仪器设备调拨申请的批复工作;完成使用记录、清查结果、配置方案的统计工作。在每年的年终,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还应完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数据上报工作。

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和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完成基本数据的准备工作后,一般用户就可以在登录系统后,对学校仪器设备的信息进行查询、资料下载,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可共享的仪器设备提交使用申请。

由系统工作数据流程图可看出,系统的中心控制角色是学校资产管理人员,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是整个系统基础数据的提供者,而系统管理员则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权限的分配。

本系统的特色就在于资源的共享管理,既要保证本部门、本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又要发挥仪器设备的价值,提高其使用效益。

4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利用Struts框架作为系统的基础架构,分离MVC的M、V、C层,利用Hibernate技术对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提供持久化支持,将这两个框架整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低耦合且易于维护的系统架构。其框架结构如下图3所示。

图3 基于Struts与Hibernate框架的体系结构图

视图层是采用JSP技术结合Struts强大的TagLib来实现,业务层的核心部件是控制器,它是由控制组件ActionServlet、Action-Mapping及Action来实现,业务层还包含逻辑类,该业务逻辑类由封装了与Hibernate交互关系的JavaBean来实现,业务层通过模型层来实现与数据库的通讯,模型层的功能由Hibernate来完成。Hibernate将在JAVA类里使用的HQL语句转换为SQL语句,利用JDBC等驱动操作数据库,完成对数据库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工作。关系数据库位于最低层。

5 系统实现

限于篇幅,接下来仅以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来说明Struts框架与Hibernater技术整合后系统体系结构的实现。

用户进入登录页面后系统工作时序图如图4所示。

图4 用户管理模块时序图

用户提交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向控制器发送HTTP请求,控制器根据请求的URL,依据在struts-config.xml中的配置,将HTTP中提交的参数填充到ActionForm中,并选择相应的Action类处理请求,Action会调用ActionForm中的数据及持久层中的类,处理数据,判断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的用户及用户在系统中应具有的角色,根据用户的角色决定应该给用户指向的页面。然后将这个信息封装在一个Actionforward对象中返回给ActionServlet。ActionServlet接收到这个Actionforward对象,在struts-config.xml中进行查找,得到和此指向对应的JSP页面地址,将已处理过的HTTP请求发往此页面,并将此页面发送给用户。

用户登录控制处理涉及到的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采用DAO模式,同时以面向接口的设计实现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其中User、 Dept和 Role类是Hibernate对应表的持久化类;HisessionFactroy是Hibernate持久数据库操作sessionFactroy的类,UserDAO一个业务接口,UsersqlDAO继承UserDAO,LazyValidatorForm和DispatchAction类由Struts框架提供,Session和Transaction类由Hibernate框架提供。LoginAction是登录功能的控制类,它继承了DispatchAction类,在管理员登录中需要填写登录信息,这些数据都存储在LoginAction中,LoginAction继承了LazyValidatorForm。

图5 用户登录控制类

6 结束语

通过研究分析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规划设计了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功能模块和运行

流程,设计了教学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使用管理、共享管理、处置管理、评估与清查、调拨管理等模块,实现了教学仪器设备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尚森,高春玲.校园网设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39-42.

[2]高昂,卫文学.基于Hibernate与Struts框架的数据持久化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5,25(12):2817-2819.

[3]穆福森,吴观茂.基于Struts +Spring +Hibernate Web应用开发框架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81-82.

[4]黄烟波,张红宇等,基于Struts和Hibernate的J2EE架构[J].计算机时代,2004,10:29-30.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 篇7

关键词: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医疗信息管理

1 概述

远程医学于1988年由美国人首先提出[1], 我国于1986年在广州远洋航运公司对远洋货轮船员急症患者进行的电报跨海会诊被认为是最早的远程医学活动[2]。远程医学历经近25年的发展, 其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拓展, 正以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手段积极推动着医疗、科研和教学活动向数字化、可视化方向迈进, 已成为现代化医疗服务中的一种医疗保健服务与继续医学教育的新模式[3,4]。从功能上讲, 广义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包括视频会议、资料传输、病历采集及远程会诊申请四部分;从系统上划分,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由远程会诊管理系统和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介绍对自行设计的医院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作一阐述。

2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远程会诊管理系统

2.1.1 会诊方式及流程

会诊主要通过采用交互式与非交互式两种形式进行, 其业务由各会员医院组织专家完成。交互式会诊是指医学专家通过应用专业的视频会议系统与异地医学家及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实时会诊;非交互式会诊是指医学专家通过阅读和研究远程传输的患者病历、检查资料、影像数据等资料, 对异地患者进行的非实时会诊。这两种会诊方式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相似, 都分为提交申请、预审及分诊、安排会诊、进行会诊、上载报告5部分。本文以交互式会诊为例介绍远程会诊的业务流程与工作流程。业务流程, 见图1;工作流程, 见图2。

2.1.2 会诊工作程序

(1) 交互式会诊工作程序: (1) 会诊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个会议记录器, 把会议全过程以文件形式记录下来, 与会者可以在会外通过实录回放功能对会议记录进行回放; (2) 会诊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会议控制功能, 会议主持者可以通过其会议控制功能对任一与会者进行控制; (3) 会诊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视频会议资料同步功能, 所有与会者在屏幕上都能看到此同步操作者屏幕上一样的文件画面; (4) 会诊结束后专家手写诊断咨询报告, 工作人员将其形成电子文档, 同时核算会诊费用, 在会诊结束后4 h内将诊断咨询报告和会诊费用明细上载。

(2) 非交互式会诊工作程序: (1) 会员医院提交会诊预约和预约患者资料; (2) 工作人员对收到的申请资料进行预审, 预审合格, 会诊管理系统将会诊申请转发给会诊中心, 会诊中心根据申请安排会诊, 会诊安排完毕, 会诊管理系统将患者的预传资料提交给专家熟悉和审查, 专家对资料的审查意见通过会诊管理系统及时向申请医院反馈; (3) 会诊前, 申请医院把专家需要的补充资料准备完毕, 明确需要向专家咨询的主要问题。会诊专家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缜密的思索, 为患者做出一个满意会诊结论。

2.2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用于远程医疗中心的管理系统, 它包括专家信息管理、会诊信息管理、网络管理和控制界面及会员医院信息管理4个模块, 其主要功能为:入网专家资格审定;网上转诊管理;远程医疗综合信息统计与管理;对视频会议进行的控制和管理;会诊协调解决会员医院与会诊中心间的会诊纠纷等。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结构框图, 见图3。

2.2.1 专家信息管理模块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专家信息管理模块包括, 基础信息管理、专家信息库和信息统计查询3部分。专家信息管理模块结构框图, 见图4。

专家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功能为:

(1) 基础信息管理子模块: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生的信息。

(2) 专家信息库:存储会诊专家相关的资料。

(3) 信息统计查询子模块:提供信息统计分析和信息查询。

2.2.2 会诊信息管理模块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会诊信息管理模块包括, 基础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统计查询、会诊记录库和计费管理5部分。会诊信息管理模块结构结构框图, 见图5。

会诊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功能为:

(1) 基础信息管理子模块:提供会诊患者的基础信息及会诊信息。

(2) 信息处理子模块:提供将会诊需要内容形成各种报表、并可以将其打印和转换成其他输出格式, 形成完整的患者情况跟踪机制。

(3) 信息统计查询子模块:提供信息统计分析和信息查询。可对各种会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亦或采用数理统计模块, 如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 提供简单查询、组合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

(4) 会诊记录库:提供患者信息的资料库, 同医院专家库一样, 也是服务器负责管理。

(5) 计费管理子模块:提供根据整个远程会诊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 制定的一套合理的结算方法。

2.2.3 网络管理和控制界面模块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网络管理和控制界面模块包括:权限控制、数据库安全、邮件处理、视频支持及会诊监控5部分。网络管理和控制界面模块结构框图, 见图6。

网络管理和控制界面模块主要功能为:

(1) 权限控制模块:用户按照重要性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会诊中心、会诊用户 (各家医院) 、病员和普通大众。根据不同级别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将赋予这些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

(2) 数据库安全模块:提供对数据库数据资源的保护和受损害后的恢复。

(3) 邮件处理模块:提供会诊系统预约等数据传送。

(4) 视频支持模块:提供实现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功能。

(5) 会诊监控模块:负责对视频会议质量的实时监控, 并协调多方会诊的技术问题。

2.2.4 会员医院信息管理模块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会员医院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基础信息管理、会员医院管理及查询管理。会员医院信息管理模块结构框图, 见图7。

会员医院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功能为:

(1) 基础信息管理子模块:提供各会员医院登陆服务器的密码验证系统。

(2) 会员医院信息库:存储会员医院的资料。

(3) 信息查询子模块:提供简单查询、组合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

3 结语

远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实现对各级远程会诊中心的信息管理, 而且它借助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新科技, 有力推动着远程医学的普及和应用, 使远程医学逐步由医院走入家庭、走入个人, 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建立基于网络的虚拟医院, 使医疗服务与民众的生活尤其是边远山区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联, 是远程医学这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公益性的有效体现, 不难预见远程医疗是本世纪最有发展的一门科学, 它已成为医学界未来发展的热点之一, 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5,6,7]。

参考文献

[1]石骥赵升阳, 韩宇平, 等.加强内涵建设, 构建和谐医院[J].西南国防医药, 2006, 16 (2) :202-203.

[2]赵宁志, 刘文华, 陈太平, 等.关于军队医院创新发展的思考[J].人民军医, 2008, 51 (6) :394.

[3]周丽君, 徐旭东, 张曙光, 等.拓展远程医学应用领域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 2009, 11 (2) :176-177.

[4]汪鹏, 李刚荣.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界, 2008, (7) :43-47.

[5]冀丽红, 谢坤辉.浅议远程医学的进展、局限和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 (5) :406.

[6]刘佳成, 黄永峰.一种针对远程医疗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8) :1-5.

医疗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思考 篇8

1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医院 信息化建 设的持续 升温, 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 在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方面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医院网络系统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用于日常医疗信息交换的业务网, 俗称内网;

二是可以即时获取Internet信息资源的办公网, 俗称外网。医院内网是保障医院业务开展的平台, 为了有效保障其安全, 大多数医院从物理层面进行了严格的内、外网隔离, 这两套网络互不通讯。这样的内网相对安全, 对保证医院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的运行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 医院基于互联网业务的开展, 如医院网上挂号、检验结果的网上查询及远程医疗等业务的开展、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都要求医院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能够互联互通。当内外网合并以后, 内网相对单一的环境被打破了, 医院管理信息网将同时存在来自内部和外部 (互联网) 的安全风险, 这些风险给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

2 影响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

医院信息系统给医院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同时面临的安全风险也与日俱增, 而且威胁种类各种各样, 使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面临严重挑战。只有将各种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才能做好防控, 就目前而言, 影响医院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

2.1 机房、网络入侵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机房是放置各种硬件设备的场所, 内部设施和环境的安全将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寿命, 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基础保障。如:机房内的温湿度, 洁净程度, 精密空调运行状况、防雷接地、防水防火防破坏、电流稳定、机柜间隔等, 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 这些不安全因素都要重视, 一旦发生问题要能够及时处理。另外, 网络入侵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特别是计算机病毒, 黑客攻击等。如:计算机病毒入侵是所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都面临的问题, 任何一台计算机都有感染计算机病毒的可能性, 因此, 计算机病毒也是医院信息系统面临的一个重大安全威胁。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传染性, 连接医院信息系统的任何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 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又如: 黑客攻击活动日益猖獗, 现已成为国内外各领域都面临的安全威胁, 尤其是运行重要信息系统的单位和网站。黑客攻击行为多具有目的性和恶意性, 医院信息系统内包含医院和病人的各项机密信息, 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 因此, 黑客攻击也是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2.2 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影响

支撑医院信息系统运行的各种硬件网络都是较为精密的设备, 但只要是硬件设备, 就有可能因使用时间过长、温湿度、灰尘等外部因素会导致硬件故障, 导致整个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很高。硬件网络设备主要包括:UPS、服务器、存储、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等设备以及光纤、双绞线等组成综合布线。这些重要的设备、网络节点等一旦发生故障、遭到人为破坏、全院停电等, 会造成局部或整个网络的瘫痪。因此, 网络系统中所有硬件设备都存在安全隐患, 系统运行中偶发故障是始终存在的。常见的网络故障有存储介质损坏, 交换机因断电出错、服务器死机或宕机, 存储设备因温度过高宕机, 精密空调因灰尘过多停机等。

2.3 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等软件因素的影响

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用多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在设计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 常被称为漏洞 (或bug) , 经常会成为攻击目标, 给整个系统埋下安全隐患。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因界面友好、易操作、兼容性强大等优势, 在众多系统中往往称为首选, 更容易受到攻击, 而且由于其稳定性不够, 甚至出现系统崩溃;因此, 建议服务器端选择稳定性好, 不易受攻击的操作系统。常用的数据库系统大都运行十分稳定, 一般不会出现崩溃, 但数据库的存储内容被查看与修改, 数据库管理员密码由一人掌握、数据库用户密码未加密处理, 这会导致很多信息安全问题;即便采用最先进的安全技术, 冒用他人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类似问题会依然存在。相对以上成熟的系统, HIS应用系统存在的隐患较多, 由于研发公司与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系统在运行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特别是经过现场二次开发、功能扩展导致的问题更多, 甚至造成整个系统崩溃。对以上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管控, 使其尽量不发生或在允许的范围内发生, 将会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严重威胁与不可估量的损失。

2.4 人为操作、制度不完善等的管理规范因素的影响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临床、医技、管理、后勤各个部门, 不同人员使用的系统。由于使用人员多, 操作水平不一, 常会出现误操作, 甚至一些违规操作, 造成数据错误或系统故障;对一般人员操作造成的危害结果往往不严重, 但对于系统管理人员的操作来说, 由于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硬、工作不严谨等错误操作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要通过建立规范的操作制度, 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来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相对软、硬件安全因素来说, 人为因素更难以控制, 规范操作在实际工作也易流于形式, 所以, 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否落到实处将是影响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一大因素。

3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措施

鉴于医院信息系统运行面临以上众多安全隐患, 必须建立起安全运行体系, 建设的总原则是管理规范与技术手段并重。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完善的管理制度, 加强巡检和防护措施, 制定好有效的应急预案, 并保证其在发生系统安全事件时的可用性, 才能真正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 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对中心机房的安全防护是医院信息系统防护最为重要的核心工作, 因为在中心机房存储着医院最为重要的信息数据。在机房设计阶段, 就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 实施中要严把质量关, 使用中要做好日常巡检。中心机房对环境要求很高, 医院一般采用双路供电方式, 备发电机, 基本上能保证机房24小时不断电, 但是还需要为机房的所有设备配置UPS作为突然断电后的应急措施。除供电外, 机房内要设置防静电地板, 安装运行监控系统, 精密空调要定期检查, 室外机需定期清洗, 保证其正常运行, 还需要定期清理机房, 保持机房的干净整洁。对终端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 并定期更新病毒库, 定期巡检对终端进行病毒查杀。此外, 终端安装桌面管理软件, 凡是接入医院信息系统的终端都要通过注册认证, 对非法接入的设备进行屏蔽, 切断无关设备计入网络, 从源头保证网络的安全。

机房内放置的服务器、存储、核心交换机是医院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核心设备, 它们是保证医院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 一旦发生故障将可能导致医院工作全线停止。因此, 一般对核心设备采用物理备份方式, 即双机热备。好处在于一旦发生一台设备崩溃时, 通过软件自动且切换到另一台设备上, 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外界感受不到任何变化, 以此将系统崩溃或宕机等情况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数据的安全对医院更为重要, 通过加密技术, 对医院信息数据在产生、传输、存储和再利用过程中进行加密保护, 未经许可的任何方式都无法查看到数据原文, 即使系统管理员也无法查看用户帐号的密码等机密信息。数据库要定时检查运行情况, 做好数据的备份, 避免数据丢失;同时还需要建设容灾数据库, 确保数据安全。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除了要有硬、软件等必备要素外, 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并能得到落实, 才能有效的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对信息部门人员应明确职责, 确保职责范围内系统的安全, 严格遵守系统安全的相关管理规定。同时要注重对系统管理员与操作员的技术、制度培训, 特别是系统管理员负责全网的维护管理工作, 他们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作责任心对系统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规范培训使所有人员的养成良好操作习惯, 通过信息安全教育提高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俗话说:“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管理得当才能从源头上消除一切安全问题的隐患,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数据的安全。

结语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硬、软件等多种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性问题, 是衡量一家医院信息化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医院日常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 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就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各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进行安全防护工作, 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 还要提高管理水平;只有在通过不断的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工作, 才能更好的医院的发展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医疗危机信息预警系统研究及实施 篇9

目前, 国内外对医疗危机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医疗危机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的, 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 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危机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危机。美国杜克大学的定义较为简单, 即“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医疗危机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 发生因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机。其中, 医疗差错是医疗危机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因医疗差错导致患者死亡已占死因的第8位。英国官方报道每年有40000人死于医疗差错, 这一数字大约占医疗差错的3.7%。澳大利亚和瑞典的卫生行政部门也发现医疗差错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大构成原因。

医疗危机的防范需要构建医疗危机的预警体系, 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预警 (Early-Warning) 指的是预测报替。医疗信息危机预警, 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对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实施动态的监测, 并对一切不安全事件, 如医疗事故、医疗意外、医疗纠纷等进行分析、预测。然而, 目前我国还没有医疗危机方面的监测和预警, 这就难以及时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危机进行评估, 更无法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因此, 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医疗危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医疗危机信息预警体系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工具。

二、医疗危机信息预警体系的构建

美国学者利亚姆·费伊将信息预警的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 即收集数据和信息-发现具体指标-感知指示器的信号容量-从指标中得出推论。荷兰壳牌公司针对的可能的危机也提出了早期预警的情报流程。基于利亚姆·费伊的预警分析思路和荷兰壳牌公司的实践, 本文将医疗危机信息预警流程表述为:监测与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与信息分析-危机预测-预警信息发布-交由决策者使用。

医疗危机信息预警体系的构建, 首先通过医院的内外部信息源、加工处理, 保存到数据管理系统库中。保存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 将分析的结果与已经建立好的危机案例库进行对照, 如果有类似案例, 就可以将类似案例的危机演变过程和应对方案综合成为该医疗危机所用的信息预测报告和危机处理预案。如果案例库中没有相关案例, 就要通过危机预警指标或事先建立的危机预测模型进行信息分析, 形成医疗危机状态诊断报告。这些危机预测结果信息通过危机信息发布平台进行发布。所有的这些危机预警信息管理过程由医院的危机信息预警主管进行监督和控制, 如有偏差, 应对系统进行修正。如果预警信息体系运行正常, 危机信息预警主管应将预测的结果及时上报医院的决策者, 采取危机防范和应对策略。

危机信息预警体系流程图 (见图1) 中的虚线框部分是医疗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核心,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预测、信息发布等。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 在主菜单下可实现各功能的调用, 功用模块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信息整理模块、信息分析、信息预测、模拟处理、信息发布等。

三、医疗危机预警体系的实施

(一) 领导高度重视

医院领导对信息预警系统建设和实施的重视, 是搞好医疗危机预警的关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以下称济医附院) 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非常重视, 始终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列为医院核心工作之一。从研发第一代信息管理系统起, 医院就成立了信息管理领导小组, 由“一把手”亲身挂帅, 分管副院长负责具体工作, 并专门制定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

(二) 树立危机意识

这是放眼未来的一种需要, 也是一种素质。对领导者来说,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事先被成功预见, 但大部分危机可以借助其显露出来的危机信号而被预防。比尔·盖茨因为有“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 才使得微软公司傲列于“世界500强”。如果医院没有危机意识, 缺乏制度性的防范措施, 当危机到来时, 则很难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三)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时搞好医疗危机信息预警的前提和基础。济医附院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开发及管理方面起步较早。1992年, 自主研制开发的第一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山东省科委鉴定该软件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济医附院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疗危机预警中的应用, 制定了以医疗信息化服务为主线、HIS系统管理为辅助的信息化模式, 从单一的HIS系统进入到以临床信息为主的CIS系统阶段, HIS、PACS、LIS、PASS与电子病历等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目前, 全院共有子系统近60个, 规范化的系统设计, 优化了医疗工作流程, 提高了医疗质量, 降低了医疗危机。

(四) 加强CIS (电子病历系统) 建设

济医附院于2006年引进了南京海泰公司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 采用先进的CACHE数据库做为底层数据库平台基于J2EE构建跨平台分布式应用系统实现从门诊就诊、住院病历管理、医嘱管理、质量控制、病案管理, 整个临床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电子病历采用表格化模板或文本模板2种方式实现为病人书写入院记录、各种病程记录、手术讨论、手术记录、各种谈话记录、出院小结等出院资料以及进行会诊处理、跨科处置病人、检查检验和医嘱信息查询、重点病人管理、查阅出院病人信息等并对各种记录内容保存修改痕迹改。同时实施了质量监控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医院感染报告管理系统、病人随访系统等功能系统, 医院管理科室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最新的医院管理信息和患者就诊信息, 了解病案质量等。

(五) 加强危机信息预警相关人员的素质培养

对于信息预警人员, 不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 如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 对危机信息预警工作充满兴趣和信心, 能熟练利用各种信息收集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的收集, 而且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组织管理能力。

(六) 开展危机信息收集工作

针对医疗过程中“异常”信号、管理漏洞与弱点分析, 也包括外部环境出一些新的动向和改变, 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 收集有关业危机发生的信息, 及时掌握医院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七)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统计分析

收集临床活动和危机活动的记录, 做好危机信息的整理、分析, 按医疗危机发展的阶段将其划分为萌芽阶段、雏形阶段和即发阶段,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从而发现危机的前兆和导致危机的因素, 以便在危机爆发前采取措施防范爆发或使爆发后的损失降至最低。

(八) 信息的及时发布

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把处理的信息反馈到相关科室, 相关科室及时制定预警方案, 为医院制定预案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四、结束语

任何医院都不愿意发生医疗危机, 但危机时有发生。在危机的预警阶段, 控制潜在危机费用低, 方法简便。危机预警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某种意义上, 危机状态的危机事件的预防, 比危机事件的解决更加重要。正如戴维·澳斯本 (Osbeme) 和特德·盖布勒 (Galer) 也认为, “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 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危机信息预警体系的建立需要得到医院院长及各科室主任的支持, 体系的实施不仅要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 更要要培养员工的危机信息意识;对于信息预警人员, 不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 还要求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组织管理能力。此外, 医院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济实力来建立危机信息预警体系, 要和医院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系统共同发挥协同效应。

摘要:医疗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 而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因此, 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加以统计、分析、处理并及时发布, 成为危机预警的核心。文章在构建医疗危机信息预警体系的基础上, 就如何在实践中实施进行了探讨, 这一体系的顺利实施需得到医院全体员工的大力协作。

关键词:医疗危机,信息预警体系,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大川.加强我国医疗风险监管, 确保病人安全[J].国际医疗风险管理与病人安全研讨会资料汇编, 2005.

[2]、The Quality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Task Force (QuIC) , Doing what counts for patient safety:federal actions to reduce medical errors and their impact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Z].February, 2000.

[3]、费伊著;朱舟译.竞争者, 以才智、谋略与绩效制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艳.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风险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1) .

[5]、郑德俊, 叶继元.企业危机管理中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图书情报工作[J].2008 (2) .

[6]、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者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相关标准研究 篇10

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不同系统间的集成,标准是基础。目前存在的很多标准,是在医疗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求而产生的,往往受领域的限制。近年来,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电子健康记录)的快速发展要求健康信息能实现跨系统,跨机构甚至是跨区域的大规模集成,这对标准化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这里,我们将对医疗系统尤其是集成方面相关标准进行研究与讨论。

1 数据格式标准

医学中的数据格式标准主要指医学术语标准,医学术语标准主要是对医学术语的编码。实现医学术语编码标准化,既方便系统的设计,又能保证不同系统间交换数据时对术语理解的一致性。目前通用的医学术语标准有以下几种。

1.1 医学术语标准[1]

(1)ICD编码(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是关于疾病的分类标准编码。该编码的制定较早,1900年出版了第一版,约每十年修订一次,到1992年出版了ICD-10。我国于2001年开始应用ICD-10编码于病案首页。

(2)ICPC(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care)国际初级医疗分类法。该分类法是世界家庭医生学会(WONCA)自己建立的分类法,涉及到一些ICD分类系统难以涵盖的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该系统比ICD编码更为细化,它不仅包含诊断编码,还包含就诊原因、治疗原因和试验结果的代码。另外,ICPC可以根据SOAP准则结构化病人就诊编码。

(3)SNOMED CT国际系统医学术语临床术语(the 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Clinical Terms)是当前国际上广为使用的一种临床医学术语标准。SNOMED CT是通过第一版SNOMED不断改进发展得到的,是SNOMED RT的衍生物,于2002年面世。它在SNOMED RT定义的概念中加入了编码、关系、描述、层面等内容,使其更为清晰完备。并且,SNOMED为UMLS(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统一医学语言系统)提供了最广泛和最为重要的医学术语词条,是UMLS所包含的多个术语集之一。

(4)UMLS(Unifide Medical Languag System)是医学术语研究的重要课题,主要提供多用途的电子化医学词典,它使得许多不同源术语集中的相同语义拥有标准格式成为可能。同时,SNOMED CT还与ICD-9-CM,ICD-10,ICF(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等医学标准映射,使其成为国际上使用广泛的临床术语标准。

(5)LOINC(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s Names and Codes,观测指标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涉及用于临床医疗护理、结局管理和临床研究等目的的各种临床观测指标,旨在促进临床观测指标结果的交换与共享。LOINC已被其他标准系统所认可,并已被合成到UMLS中。

(6)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诊断相关组)由美国HCFA(Health Care Financing Administration)制定,用于美国医疗保险预付款制定的分类编码标准。其中的诊断是基于ICD-9-CM代码。该编码已被许多国家引进和修改,我国也对DRGS进行了研究,但其在直接的病人护理或临床研究中缺少临床的专指性。

1.2 医学术语模型

GALEN项目,它是医学语言学的百科全书和术语命名法的普通架构(Generalised Architecture for Languages,Encyclopaedias and Nomenclatures in Medicine),其目标是为支持临床应用提供服务。GALEN提供的术语服务器可通过建立GALEN模型与其他医学术语标注的映射关系,实现对基于不同医学术语标注的系统数据的检索和访问。

另外,前面介绍过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启动并长期研究和开发的项目(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UMLS),通过建立超级叙词表、语义网络、信息资源及专用词典等知识库,实习与多种术语标准的映射和转换,从不同术语编码数据源中检索信息。

Lexical Grid词汇网格,是由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al)的生物医学信息部(Division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发布的分布式的术语资源网络。Lexical Grid采用公用的一套工具、格式和更新机制,将各种术语系统和本体连接起来。具有在线下载、本地可扩展、全球修订、网络内共用等特性,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2 数据交换标准

2.1 DICOM标准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是ACR(American College ofRadiology,美国放射学会)和NEM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orers Association,国家电子制造商协会)制定的用于数字化医学影像采集、传送、显示、归档与查询的标准。DICOM标准使得医学影像信息的交换得以实现,从而推动了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图像归档与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发展。DICOM的开放性与互联性使得系统间的集成成为可能。

DICOM标准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标题大致描述了此部分的主题,如信息对象的定义(IOD)、服务类(Service Class)和DICOM通信规程等。其内容涵盖DICOM的数据结构、文件存储格式、网络信息交换等,其中第十八章的WADO(Web Access to DICOM Persistent Objects)定义了如何用http协议来传输DICOM文件,对区域间的信息传输提供了标准。DICOM标准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单独对某部分进行扩充,在各部分中,又有存放增加和修改内容的附录,方便更新。可根据实际应用的要求,不断扩展和完善DICOM标准。

2.2 HL7标准

HL7(Health Level 7)是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授权的标准开发组织之一,是从事医疗服务信息传输协议及标准研究和开发的非盈利组织,其宗旨是为交换、管理和数据整合提供标准。HL7作为信息交换标准,是该组织研究开发的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及医用仪器、设备数据信息传输的,它是开放系统互联(OSI)七层协议第七层,即应用层的协议,主要定义了数据格式、数据交换时间和交换时出错的处理等数据协议,并不涉及底层的通讯协议。

在HL7通信协议中,消息(Message)是数据交换的基本单位,HL7采用消息传递方式来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互连。首先,应用程序的数据按照HL7标准的语法规则转换成各个系统都能识别的标准数据格式。然后按照一定的网络传输协议,通过符合FTP/TCP/IP等等协议的数据报格式传送到接收方,接收系统应用层接收到数据报后,再按HL7标准的规则进行解析,将消息转换为应用程序可识别的数据,这就完成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2]。

HL7在1987年发布V1.0版,现在已用XML开发了V 3.0版。HL7 V3标准的开发是以模型驱动的,模型内部反映了标准开发时静态和动态信息需求,也包括控制信息的语音和业务规则。RIM(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参考信息模型)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静态模型,它是HL7标准开发活动中对医疗卫生及临床诊治信息的统一观点。RIM是HL7 V3标准的最终来源,所以其它规范都基于此模型的信息内容。它将所有的医疗信息抽象为事件(act)、实体(entity)、角色(role)、参与(participation)、事件关系(actrelationship)、角色关系(rolelink)6个核心类,由这6个核心类继承出几百个详细对象,构成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整体的对象、关系网络模型。

在以模型驱动为方法的HL7 V3标准消息开发过程中,HL7 RIM是这个标准消息开发过程的基础框架,是其中的各类信息模型和数据结构的根源,由它的类(class)、属性(attribute)、状态机(state machine)和关系(relationship)衍生的各个信息模型,经过优化最终生成HL7标准消息[1]。

HL7 RIM同时也为制定其他标准提供了信息基础,例如HL7 CDA(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临床文档结构),它是HL7组织在2000年发布的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的医疗行业的临床文档结构标准。XML语言的可扩展性[3],适用于病历结构内容多样的特点,用户可方便定义描述对象的结构;XML语言的可标记性使得信息可以方便地在用户之间交换、检索;并且XML语言方便通过浏览器直接浏览病历内容,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CDA以交换文档为目的,基于RIM设计,并使用了兼容术语标准的HL7 V3数据类型,因而比较容易实现各系统对CDA文档语义理解上的一致。它能够支持在不同系统中交换不同技术复杂度的可读性文档,提供独立于传输和储存机制的病患医疗记录标准。

另一个文档结构标准是由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在2003年发布的CCR(Specification for Continuity of Care Record,医疗护理记录连续性标准),目的是为填补病人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转诊时产生的信息裂口,比如住院病人出院、病人转诊到其他科室医生等。CCR也采用XML格式,内容包括病人转诊时所需要的病人、医生和病史信息等。CCR和CDA R2(CDA R2.0版,2004年发布)非常类似,但两者并不兼容。因此,ASTM和HL7讨论开发一个新标准CCD(Continuity of Care Document,治疗文本连续性标准)。该标准在本质上是一个CDA R2规范,能满足CCR的全部使用要求。CCD是为改善系统互操作性而采用的文本标准[4]。

2.3 IHE集成规范

IHE(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医疗企业集成)计划是在1997年由医疗保健专家与产业界共同发起的一个项目,它以既有的医疗信息传输标准为基础,为不同成像设备和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范。IHE基本方法是集成规范,不同成像设备在医疗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关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具体描述于IHE的技术框架(technical framework)文件中。在工作流程中,这些具体角色根据技术框架中定义的事物进行通讯,完成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其中,XDS(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和RID(Retrieve Information for Display)是IHE规范中关于不同系统集成的两个模式。RID主要在局域网内的同一医疗企业环境下使用,以只读的方式获取其他系统中的信息,比如从影像科访问病人在检验科所产生的报告。XDS则用在不同医疗环境中病人资料的共享。RID是一种使用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绑定HTTP Get操作的Web服务[5]。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RID集成模式应用往往与其他的IHE IT基础领域集成模式配合使用,比如由EUA(Enterprise User Authentication)集成模式来规范访问控制;使用ATNA(Audit Trail&Node Authentication)集成模式来确保信息传输安全,采用PIX(Patient Identifier Crossreferencing)集成模式来定位病人标识信息。不过通常而言,RID集成模式中的显示者在查询病人时要提交病人标识号,因此,如果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不存在共享病人标识的机制,RID集成模式将无法使用。

XDS集成模式是电子商务eb XML标准、医疗信息内容标准(HL7 CDA,DICOM,ASTM CCR等)和互联网标准(HTTP,SOAP,PDF,JPEG等)在医疗信息领域的联合应用,提供了与内容无关的共享文档解决方案。eb XML定义表达的文本元信息,描述了目标病人、文本类型、访问文本用的URI和其他元数据。类似于CDA的文本头,但CDA的文本头是整个文本的一部分,而XDS文本元数据是和文本分开定义的。文本的URI记录在目录卡片中,通过目录卡片来完成文本的检索。XDS-I(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 for Imaging)是共享影像的集成模式,是XDS在具体应用中,根据共享文档类型不同而做的扩展。XDS-I将影像数据存储在影像服务器上,并将其引用信息保存在“DICOM关键精选对象文档”(DICOM Key Object Selection Document),该文档存储在文档仓库中,用户需要某些影像时,通过该文档来定位所需影像所在的影像服务器,通过DICOM协议所定义的WADO或查询/提取服务来获得影像。

3 其他医学信息标准

CORBAMed是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的医疗健康工作组,定义的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通用对象请求中介体系结构)的有关数据交换的医疗信息对象服务接口规范。CORBA是一种分布式通信软件,它本身并不定义各种应用实体,而是将各种存在的应用实体抽象为应用对象(object),利用对象组件技术将这些应用对象集成到系统应用中。在医学应用中使用CORBA结构可以实现多种医学系统间的互操作和集成[6]。

IEEE 1157即医学数据交换标准(MEDIX,Medical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它基于一个框架模型,进行覆盖ISO/OSI参考模型七层协议的系列规范制订,目的是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交换数据。

IEEE 10731即医疗信息总线(Medical Information Bus,MIB)的通信模型。这些规范涵盖了从物理连接到数据表达的各个层次,用于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急救室中,进行床边设备和相应的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4 系统集成标准化的发展

目前,IHE集成规范在系统集成工作中的成效和权威性逐步凸显。它建立的一套技术框架,完善了DICOM和HL7等标准的实现方法,为解决医疗环境中各信息系统间的集成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从IHE项目组的第一个5年计划至今,已发布的集成模型(Integration Profile)和处理的事务(Transactions)已覆盖了HIS、RIS、PACS和Modality间工作流执行和数据通信的主要环节,为信息系统集成及区域性共享提供了依据和规范。

近年来,我国对IHE技术框架的研究和讨论也已逐渐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始关注IHE,并有部分产品已经通过了IHE Connectathon测试。由此可见,IHE代表了今后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和区域化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的IHE技术框架及HL7和DICOM标准还隐含着一些欧美医疗模式,并不是完全适合我国的医疗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国情,来构架更加适应本国的框架标准。这就需要医疗科研机构和医疗信息系统厂商的共同努力,来推动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摘要:医疗信息领域存在着很多标准,这些标准对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医院乃至地区间医疗信息共享和系统间的互操作需要以严格的标准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本文对这些标准进行了概括研究,特别介绍并分析了系统集成相关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对不同系统间信息交换和互操作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医疗信息标准,信息系统集成,DICOM,HL7,IHE

参考文献

[1]段会龙.医学信息相关标准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8,27(2):206-212.

[2]吕广志,陈兴新.基于HL7的PACS与HIS/RIS接口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8,21(4):53-54.

[3]李金玲,万振凯.基于XML语言的电子病历[J].医学信息,2004,17(1):6-8.

[4]鲍永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概述(四)[J].中国数字医学,2007,2(3):50-52.

[5]庄峻,张继武.RID和XDS集成模式简介[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31(2):120-125.

上一篇:国立医院下一篇:就业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