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原则

2024-05-04

循环经济原则(精选十篇)

循环经济原则 篇1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 着力建立产业、人居环境、城市运行、消费循环4大体系,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促进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20年间, 浦东GDP年均增幅超过18%, 用电量增幅只有10%, 呈现低能耗增长的趋势。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 年上网电量2.67亿千瓦时, 可供上海20多万户居民使用一年。每年可节约8.6万吨标准煤, 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 (资讯)

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原则是什么? 篇2

(1)循环经济的含义: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循环经济的“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se)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标。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生产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而言)。我们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资源生产率,包括水资源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

2、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中间过程”,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率高,既提高了资源生产率,又降低了单位产值或产品的污染排放率。

3、再资源化原则(Reresource)

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探析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立法 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资源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国将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研究循环经济立法各方面的问题,就成为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基本原则方面的探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要研究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就必须清晰地界定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但“原则”一词在法律中有其特殊的含义,世界著名的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原则”解释为“法律的基本性的公理或原理;可以看出,“原则”在法律中,或说“法律原则”是指构成法律基础和根源的总的或根本性的规则或原理。

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是指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各种指导准则,包括宪法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他与循环经济立法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循环经济立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狭义的专指体现循环经济特点,直接表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意图、主要战略和基本要求的,在推进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活动中应当始终遵循的指导准则。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上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

二、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和其他法律基本原则一样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它贯穿于整个循环经济立法和司法活动,能够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对各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规定和实施都有指导作用,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

第二,它是由法律规定的。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虽也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但它须具体化,由法律固定下来。不是以法律条文规定下来的内容,不能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只能是一些“学说”、“习惯”或“精神”。

第三,在循环经济立法中的最高命令性。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是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规范化和集中体现,因此,制定和采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主要措施乃至更为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时,都应当遵循和体现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三、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基本原则不仅是立法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也是法律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

1.从立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循环经济立法是一种有目的的国家活动,有着一定的理论原理和指导准则。

2.从执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理解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和补充法律漏洞的基础。任何法律的适用都离不开对法律的解释、理解,理解是否准确,解释是否合法,都要靠以其是否合乎基本原则来衡量。它可以弥补在其自身逻辑演绎中经常发生法律适用脱离法律之最初目标的弊端,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以合理、合法依据和限制。

3.从守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是从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中推导出来,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因此,企业和社会公众首先应以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当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对有关问题缺乏规定时,就应以作为法律规范本源的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实践,并结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3R原则。德国于1994年公布、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的循环经济的原则,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要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或用来获取能源(能源利用)。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原则)、Reuse(再利用原则)和Recycle(再循环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消费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预防和抑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或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

3R原则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减量化是首要原则,它要求生产和消费必须尽可能地从使用污染环境的原料和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来,从而奠定了减少污染排放和废物资源化的基础,是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前提。反过来,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深化了减量化(特别是对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原则的实施。3R原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首要原则,它同整个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这实际上与3R原则是相通的。

2.多层面推进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上全面推进。一是在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二是在区域层面上,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通过在企业群、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在社会层面上,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目前国际上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形成了比较成功的模式。企业的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以美国杜邦为例,他们让车间的废物到下一个车间变成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区域的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以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为例,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将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发电厂燃煤产生的粉煤炭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得到提高;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

3.政府促进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三者结合,首先,推进循环经济是国家的职责,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其次,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主要是靠企业来实行的,企业运作的成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再次,非政府组织和公众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相关主体,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互相协作、积极参加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活动,政府、企业、公众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经济刺激原则。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鼓励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刺激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给予或剥夺物质利益来诱导、调节和控制人们(包括个人和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在环保领域通常运用的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财政刺激、政府采购、绿色补贴以及可交易许可证等。例如日本,国会每年通过的与环境有关的预算超过1万亿日元,其中用于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的预算为1500亿日元。目前,日本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所需费用主要来自地方税收。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则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免税等经济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

五、结语

由于循环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理念,循环经济立法总体上也还处在初步阶段,因此,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既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注重世界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立基于我国的实际,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体系和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49

[2]赵国清:外国环境法选编[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38~839

[3]崔如浩:试论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原则[J].理论前沿,2004(18):22~23

基于循环经济原则的财务管理 篇4

一、基于循环经济原则的财务管理的实施背景

(一)武钢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潮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日益加大。尤其是我国的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武钢必须对原有环保设备加以改造和更新,增加新的环保投入才能满足环境要求。否则将直接影响武钢的生存空间,削弱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武钢的发展只有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短期内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武钢用于除尘环保设备投入达26亿元,“十一五”环保投资高达60多亿元,每年运行费用达3.4亿元。同时,按照“减量、再用、循环”原则,武钢还将给予更多的投入,这无疑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企业的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项目安排与资金使用上发生矛盾。企业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双赢”目标。

(三)武钢已具备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武钢采用长流程生产工艺,工序多、过程长,副产品(包括煤气和化产等)和“三废”产生量大,这些物质既可成为社会公害,也可通过开发利用形成再生资源,扩展循环利用领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近年来,武钢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资源进行有效地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构建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消耗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武钢在经营实践中坚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成为集团公司的管理政策和主要措施,是企业发展战略综合平衡的工具,是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财务的综合优势,在循环经济的投入、过程管理及综合评价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才能加快企业循环经济规划的实施,促进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企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推进,要求财务管理必须从经济性的视角,加强循环经济各环节的控制,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从而推动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手段的创新,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循环经济原则的财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基于循环经济原则的财务管理的内涵是: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并重,以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财务管理与循环经济的“四个结合”,在各种生产资料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及资源产业化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预算管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

1. 通过预算平衡生产各环节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节约。

结合各工序的生产能力,发挥产能优势,减少设备闲置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在过程控制中通过按周控制资源消耗,按月分析考核综合指标,按季度实行滚动预算,实现各种资源配置的精细化管理,使预算覆盖企业经营全过程。同时,针对钢铁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钢、冶金渣、氧化铁皮、尘泥等可再利用的再生资源,武钢在预算编制和资源平衡中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如通过预算安排,发挥钢渣处理加工线能力,年处理冶金渣800多万吨,选出的含铁品位高的钢渣返回到原料生产系统,尾渣进行微粉加工,开发出超细粉、彩色路面砖、回收废钢、烧结助熔剂等产品;粉末冶金公司利用二次资源氧化铁皮生产磁性材料,形成五大系列20多个牌号的产品,大量向国内外输出。在各生产工序的加热设备中充分利用富余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减少各种煤气放散,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利用率分别达99.28%、93.45%和89.23%。

2. 在预算中强化对循环经济责任的考核。

一是改进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财务评价指标和内容,提高财务评价的科学性。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除传统的子公司业绩评价外,质量指标则是减量化指标、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等等,充分考虑子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报表中未能反映的造成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环境退化的损失等因素,系统地评价子公司的经营成果。武钢铁合金公司是武汉市公认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年粉尘排放高达3600吨。武钢通过财务评价,作出了关闭铁合金公司的决定。二是强化循环经济的过程考核。武钢制定和完善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完善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指标体系,并严格进行目标分解,使资源节约成为各单位和各级领导班子经营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强化资金的有效配置,实现循环经济项目效益最大化。

首先,武钢每年在预算中安排500多万元资金,用于20多项涉及节能降耗、环境治理等循环经济方面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攻关项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坚持多渠道、低成本融资,运用财务手段降低工程成本。近年来,武钢保证用于循环经济建设的资金平均成本,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降低30%左右。第三,在项目建设的资金支付上坚持三个原则,即项目设计没有循环经济设施的不予支付、项目施工前没有环境影响评价的不予支付、项目施工循环经济设施没有做到“三同时”的不予支付。对资金支付比例,购汇付汇方式选择、外汇币种选择等等,实施方案都由财务部门提出方案。

(二)创新成本控制手段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实现各种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1. 树立大成本观,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的投入,有效地减少“末端治理”的压力。

在降成本工作中,武钢把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污水“零”排放,作为企业降低吨钢能耗的重要途径,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1)加大对水系统的投入,提高循环率。通过全面实施武钢工业用水全循环的节水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4.04亿元。通过争取国家国债贴息贷款政策,降低项目投资成本,使武钢直流用水系统全部改为循环供水。通过采用“四新”技术,提高老系统水的循环利用率,降低新水消耗。(2)加强水系统运行成本管理。2000年武钢水的循环利用率仅为82%,吨钢消耗新水为27.5t,综合水电单耗为0.234kWh/t,2009年2季度,武钢工业用水的循环率由2000年的82%提高到96.6%,吨钢耗新水也由2000年的27.5t下降到4.24t,技术经济指标迈上了一个新台阶。(3)利用价格杠杆,通过用水价格调整引导各单位节约用水。近年来,武钢不断调整“新水、软化水、再次水关联交易价格”,以提高新水价格,降低再次水价格为手段,鼓励生产主体厂多用再次水,制订再次水回收返送的奖励政策。

2. 创新和完善成本控制方法。

武钢在成本管理中,积极推行“成本核算市场化、成本管理一体化”为内容的“两化”成本管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挖掘成本潜力,促进技术指标提高,减少资源消耗。(1)实施目标成本控制。一是科学制订目标计划,对各种消耗降低的目标进行反复测算,,结合企业实际,把技术指标定在历史最好水平和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二是实施专项措施管理。针对武钢某些技术经济指标和管理中薄弱环节,共制定专项措施861项,由公司领导挂帅组织实施。三是开展对标挖潜活动。六年来,共制订对标挖潜指标241个,挖潜措施781条,将成本控制的重点进一步提高到技术和管理创新上来。(2)完善附加成本运作。严格划清各工序成本区间的资源消耗控制责任,实施附加成本考核。附加成本实际上是本工序为深加工产品增加的资源消耗,是责任化的目标成本概念,不仅与经济责任制挂钩,而且是年终评先的主要条件,同时与立功受奖、疗休养结合,与干部考评相结合。(3)强化责任成本管理。根据责任量化、责任相关、责任可控、指标优化、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降成本指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进行展开,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4)实行低成本与成本差异化管理相结合。武钢跳出低成本,低档次产品激烈竞争的圈子,实现成本差异化和投入产出最大化,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双高”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5)强化作业链成本管理,不断规范基础工作。武钢打破厂际界限,上下游共同控制资源消耗。一是推行“铁系统区域责任成本包干”控制法。铁系统14家单位共同参与承担生铁成本控制责任。新建、改建干熄焦焦炉,提高焦炭质量;扩建混匀料场,使配料成份稳定;对老高炉进行改造,实施烟煤喷吹项目。以上措施的实施使铁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实施当年,就降低成本7235万元。二是实施“坯材一条龙”资源消耗控制。把炼钢工序和轧钢工序按产线分成条线材、板材等产线,制定资源消耗指标。在这一体系下,上下工序主动补位,使连铸坯热装热送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热装率、热装温度逐步提高。(6)实行财务与资源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近年来,财务与技术部门共同攻关,突出经济与资源、技术的紧密结合。如财务在优化高炉配矿结构中的资源导向,促进高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最优,实现了入炉焦比由2000年的410.96Kg/吨下降到2009年目前的290Kg/吨。又如,近年来武钢大力推广炼钢转炉采用溅渣护炉工艺,解决了转炉溅渣与复吹炉龄同步的世界性难题。

(三)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促进各种废弃物的资源化

1. 利用价格杠杆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一是采取招议标的方式,对二次资源进行竞价销售,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二是规范市场行为,关联交易价格在市场化进程中得到进一步规范。每年武钢都要对内部关联交易价格进行调整,并进行动态管理。三是规范交易结算纪律,建立市场机制。下发了《关于严肃结算纪律,进一步加强内部价格管理的通知》,组织供需双方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公平交易。

2. 积极进行资本运作,与关联产业形成资本纽带。

武钢为深度开发二次资源,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我们成功地以定向募集方式筹资成立了钢电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生产中大量利用余热、余能进行生产,年发电量占武钢总用量的11.72%。同时,通过“煤改气”项目,消耗武钢排放煤气,实现了能源的最大利用。武钢与华新水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水泥厂,利用钢厂的水渣、钢渣生产高质量的水泥。武钢将自有铁合金产业整体转移到具有相对优势的通山县,建设了环保除尘设备,在产量增长150%的情况下,粉尘排放量较原公司降低91.67%,同时,每月回收微硅粉700多吨作为耐火材料及高级建筑材料的原料,为企业创造600万元效益,使武钢新铁合金公司实现了能耗最低、污染最小、产量最高、质量最好。

3. 借助清洁发展机制(CDM)实现“双赢”。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其核心内涵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武钢积极参与CDM项目的实施,既获得了节能减排、清洁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又达到减少CO2排放的“双赢”目的。首批申报的焦化公司1、2、3号干熄发电工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高炉煤气发电锅炉工程及烧结厂低温余热发电工程四个项目,已通过国家的审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54.52万吨,按武钢与国际买家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签署的购买意向价格,在合同期内,武钢每年可获得2.04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四)财务管理流程再造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越来越多地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因素。财务管理目标逐渐从利润最大化向以资源综合利益,更多考虑社会利益因素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

1. 通过财务精细化管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在财务管理机制上根据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对循环经济工程核算的账套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设置,保证工程项目核算的准确性和资金支付的正确性。二是加大工程项目的过程跟踪,将财务的管理作用与预警作用辐射到循环经济工程的每一个项目,为公司循环经济规划项目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2. 在财务决策时优先考虑循环经济项目。

财务管理对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从可研、设计、评估进行全过程参与,在项目前期做好论证工作,发挥财务的优势提出决策意见。财务在项目论证过程中,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强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新上项目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2003年,通过财务的综合分析,武钢投资6亿多元建设的鄂州球团矿生产线,成为我国首条具有世界最大的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的球团矿生产线,实现了运行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球团矿加工成本低于100元/吨,比烧结矿降低40元/吨的综合效益。

3. 加大人员的相关培训。

循环经济是“一把手”工程,财务部门通过培训,既要让领导干部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又要让他们通过掌握和运用包括财务手段在内的各种措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实现效率最大化。其次,对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让技术人员掌握融资、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财务知识,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使财务人员对所应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深入了解,对企业资源利用举措进行快速响应。

4. 加强循环经济风险管理,完善了财务风险和内部控制体系。

钢铁生产产生大量的废弃资源已经成为各类利益主体激烈追逐的焦点。2005年,武钢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100多种二次资源,进行从产生、回收到销售全过程的风险评估,理顺管理流程。财务人员对全公司所有产生、回收和销售二次资源的单位采取问卷调查、风险自查及现场稽查等方式,清理二次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情况。通过评估,向公司提出了二次资源归口管理的建议,如钢渣对外的销售统一归口冶金渣公司管理、废旧皮带的销售归口国贸公司管理,氧化铁皮的销售归口金资公司管理等等。二次资源管理流程的再造,极大地提高二次资源利用效率,既规范了经营管理,又减少了经营风险。实现了财务对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三、基于循环经济原则的财务管理的效果

武钢通过财务管理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稳步发展,使企业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一)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一是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吨钢综合能耗由2000年的891Kg标煤降至2008年的649Kg标煤;通过节水示范工程等措施,年节约新水3.5亿m3,折合能耗5.46万吨标煤,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二是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吨钢COD排放由128Kg降至42.4Kg,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6Kg降至1.02Kg,吨钢SO2排放量由4.61Kg降至2.62Kg,逐步实现环境友好的环保企业和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目标。

(二)企业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武钢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循环经济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吨钢综合能耗累计实现节能效益8亿元。二是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循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开展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走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年利用固体废弃物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三是企业形象不断提升,被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红旗单位”、“武汉市‘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先进集体”,被国家绿委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三)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财务指标不断改善

循环经济原则 篇5

循环经济理念及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践、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及绍兴市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来论述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作 者:严关龙 Yan Guanlong 作者单位:绍兴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经济模式 “3R”原则

循环经济原则 篇6

传统的工业生产一直是以原料—生产—废弃物的线性模式为主, 而循环经济是指将传统生产模式改变为原料—生产—废弃物—原料的循环生产模式。循环经济在生产中遵守“三R”原则, 即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和再循环 (recycle) 。

减量化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两点:一是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比如油田减少废气的排放;二是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 比如油田减少原油的消耗。再使用是指基本不改变产品的原貌, 仅对其进行简单的清洁、修理和加工之后继续使用, 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限, 使产品在使用阶段得到最大的利用, 比如包装纸盒的再次使用。再循环是指将废弃资源看作原料, 经过与其他原料一样的加工程序参与生产过程, 如工厂的废气、废渣、废水的循环再利用, 生活垃圾的循环再利用等。

二、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宏观原则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宏观原则是指那些有利于整个化工产业、区域和国家层面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从超越单个企业的更高层次和格局上指导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宏观原则的确立打破了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仅仅是对化工企业进行评价的单一作用, 赋予这些指标体系由评判到促进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作用。

(一) 鼓励化工企业员工及利益方全员参与的原则

化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明显不同, 化工企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的一系列过程都有可能出现渗漏、中毒、爆炸等慢性或快速侵害人体和环境的情况。对于化工企业来说, 与其进行近距离接触的人员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在厂区内进行长时间的工作, 能够切身感受到化工企业生产环境的好与坏, 有动力推动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开展。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含有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指标, 比如厂区绿化面积和参与循环生产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等。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 应该鼓励化工企业的上下游利益方都积极参与循环经济, 比如制定原料产品循环等级等化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

(二) 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的原则

化工产业虽然是消耗能源较高的产业之一, 但对我国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企业自身来看, 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担负着为我国提供能源的重任;从省份来看, 东北三省和一些重工业省份中化工产业所占比重极大, 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化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立不是对化工产业加以束缚, 约束其发展, 最后使其作用降低, 而是应该鼓励化工产业更新技术、升级工艺和更换新设备, 有效提升化工产业的竞争力。这类指标可以通过制定盈利率、产品销售率等实现。

(三) 推动区域内产业合作的原则

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在更高层次上, 除了自身产业链的循环之外, 还应该向其他产业扩展, 这就涉及到产业合作和产业融合。比如化工产业可以和新能源产业合作, 用农产品等可再生的能源代替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化工产业还可以与汽车等产业融合, 生产汽车产业需要的零部件, 替代原有的金属制品, 既能降低汽车生产成本, 又能拓宽自身的发展方向。这类指标可以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产业融合指标等。

(四) 完善化工产业法规体系的原则

化工产业之所以污染严重,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违反环境法成本偏低。化工产业若想切实落实循环经济策略, 必须主动遵守法律制度和标准。国际ISO标准体系、绿色生产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环保法等都对化工企业生产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这些制度和体系能有效帮助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有序开展。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促使整个化工产业遵守规章制度, 按照各个国际和国内标准体系进行生产。这类指标可以通过设置清洁生产认证等来实现。

三、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微观原则

在微观层面上建立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特点, 结合化工行业的特征确定。

(一) 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的构建应该能够反映整个循环过程, 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从生产之前的原料采购开始, 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就要参与进来, 一直到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之后的废弃物的处理等。系统性还包括另外一种含义, 即指标体系应该从企业层面上升到区域循环层面, 涉及到整个循环系统;层次性是指循环指标体系应该至少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大类, 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循环经济情况。

(二)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科学性要求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 能够准确反映实际, 其指标体系要能够明确每个循环经济需测量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具有科学依据。可操作性是指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实际运作, 需考虑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可行性,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没有侧重点, 导致指标体系看似面面俱到, 实际上缺少重点, 无法实际操作。科学性要求每一个指标都要科学合理地放入到体系中, 可操作性要求抓重点, 关注实践运作需要, 二者有些类似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三) 静态性和动态性原则

静态性原则要求化工企业的循环指标体系能够在某一时间段内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 该原则假设企业在某一时间段内所有的相关循环经济指标是不会改变的, 或者说即使有所改变, 也不会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产生影响。动态性原则是指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总会有一个向上的发展趋势, 短时间内虽然无法反映和观察到这种趋势, 但是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应该关注这一点, 比如可以从可持续发展指标加以反映。

(四)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原则

化工企业在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时通常采用定量指标, 即量化指标, 这类指标能够准确衡量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 具有直观性、可比性和统计性。但是, 在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实际运作中, 有些活动是无法用定量指标衡量的, 比如观察化工企业是否设置了循环经济管理部门, 是否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等, 这些情况需要使用定性指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 往往容易忽略定性指标的构建, 使得相关的观察结果无法完整体现在整个循环指标体系中。

(五) 简化原则

化工企业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 一方面要照顾其他构建原则, 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 构建出适合化工企业快速掌握和实施的评价指标。简化原则要求化工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完整, 且具体指标数量不要太多, 能够使企业自身、监管部门和社会一目了然地掌握企业的循环经济运行水平即可。在实施简化原则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层和准则层不应该简化。目标层是企业应该达到的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准则层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框架, 最能反映企业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二是指标层中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是该准则层中的重点内容。简化评价指标不只是意味着简单地减少, 而是希望通过最重要、占比最大的指标反映整个准则, 建议通过3个左右的指标反映这个准则层。三是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有风向性。评价指标不仅有评的作用, 更有对化工企业未来开展循环经济进行指导的意义。化工企业若想在化工循环水平上有所改进, 必然会关注重要的评价指标, 改善这些指标的数值。因此, 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要从区域、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综合考虑, 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 积极引导化工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

四、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应用

从一般性角度分析, 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大概有如下的框架结构, 具体指标可适当调整。

化工企业在应用循环经济指标原则时, 通常将这些原则释放为四个方面:企业自身效率指标、物资循环指标、节能减排指标和环境建设指标。

在构建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不要仅仅关注微观层面原则, 更要对宏观层面原则有合理的重视。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构建原则既有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水平的评价, 又包含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根据构建原则建立的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利于推动化工企业、行业和区域的循环经济开展, 为我国循环经济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提供助力。

摘要:循环经济是化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适当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构建原则能够有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帮助化工企业自我评价和发展。文章通过对循环经济的简单介绍, 阐明了构建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宏观原则和微观原则, 并给出了实际的案例证明。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化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张立巍, 周建华.吉林化工循环经济调研报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 (06) :5-8.

[2]杨书臣.新世纪日本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举措与前景展望[J].国外经济管理, 2006, (01) :1-5, 22.

[3]张泽峰.重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75-79.

[4]尹晓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运行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循环经济原则 篇7

1. 循环经济及3R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即“3R原则”) ,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 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2) 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原则, 属于控制方法,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 (3) 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原则, 属于终端控制方法, 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 缓解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巨大压力。近几年来, 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为代价实现的, 促进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是必须的。 (2) 发展新农村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 这对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利举措。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紧迫任务。

二、将3R原则应用于奶牛业的发展模式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现将3R原则应用在奶牛业发展的各个领域, 并合理将其推广开来 (如图) 。

1. 减量化原则:

秸秆→奶牛。玉米秸秆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是宝贵的粗饲料资源, 也是可再生利用的物质能源。秸秆的利用率由30%可提高到90%以上, 牛爱吃, 还可增体重。在冬天的时候, 秸秆被制成“草罐头”, 既有效地避免过去焚烧秋季秸秆污染环境的弊端, 又能解决牲畜冬天饲料不足的难题。

2. 再利用原则:

奶牛→牛粪→秸秆。奶牛产生的牛粪也是宝, 牛粪可以作为肥料直接灌溉农作物。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 牛粪还可加工成沼渣和沼气, 沼渣沼气可直接作为化肥, 而沼液加工后还可以喂牲畜, 是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形成低投入、高产出, 低消耗、少排放, 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体系的有效途径。

3. 再循环原则:

牛粪→沼气工程、蚯蚓养殖、培育双孢菇等。牛粪可以产生有机化肥;粪水则进入沼气池发酵;目前还开发出新型的培养基材料, 采用牛粪拌麦秸、草碳土发酵, 用这种培养基种出的食用菌市场需求量逐步扩大;以牛粪为原料生产的双孢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此外, 对奶牛粪便进行干湿分离, 利用干牛粪养殖蚯蚓。所以, 充分开发利用粪便等这些再生资源, 不但可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 而且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模型应用效率策略

1. 理清思路, 让奶牛业进入快车道。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市场和产业走势的基础上, 应壮大基地培育龙楼头企业,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逐步改善养户分散、凌乱的现象。提高农户思想意识, 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2. 依靠科技, 促进奶畜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政府引导, 派专业技术员指导并成立了农业信息网站, 建立健全城、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 积极实施奶农培训计划, 实施奶牛良种繁育工程。同时, 政府应积极鼓励在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废物处理企业, 以“以奖代投”的方式给予补贴。

3. 大力推广沼气工程, 实现畜禽养殖场合理有效节能减排。

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 发展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经济, 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形成低投入、高产出, 低消耗、少排放, 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修川:循环经济理念下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11

[2]黄方伟: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 2006

循环经济原则 篇8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如果过分追求经济利润, 盲目开发和立项, 会使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造成一些贵重的旅游资源永远的消失。对于旅游资源必须采用一种开发与保护并存的模式, 而循环经济理论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 它把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解决稀缺性问题的主要手段, 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途径。

二、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

1. 减量化原则 ( (reduce) ,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

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 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 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 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

2. 再利用原则 ( (reuse) ,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

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一次性用品, 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 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另外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 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3. 再循环原则 ( (recycle) , 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再循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原级再循环, 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 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 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

3R原则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 所以其先后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三、3R理论下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旅游业中主要存在着4种模式:

1. 急功近利模式。

为开发而开发的, 对旅游资源只开发、不保护, 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旅游资源开发行为,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基于经济利益。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 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赶快进行保护和弥补, 经营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再去盲目地开发下一个景点, 如此循环直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的破坏。在我国的旅游业起步之初很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都处在这个状态, 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南方某景区推掉半个建豪华饭店, 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等, 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这种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 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

2. 亡羊补牢模式。

为保护而保护, 这是一种纯事后的作为, 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 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要保护, 这种开发和保护模式是消极的, 属于亡羊补牢的行为。现在部分早期无视环境进行盲目开发的景点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性, 开始进行补救。亡羊补牢模式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的, 因此3R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在补救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才能达到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3. 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模式。

这是一种适合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某个景观是惟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 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如一些湿地资源和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资源如果被破坏了, 就无法恢复。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 就要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 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进行规划,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开发, 经济利益要为自然资源的保护让路。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模式一般投入高但收益慢, 所以一般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全面整体的规划和投资, 单一的企业进行开发, 很难达到3R的要求。

4. 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

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一些古代建筑群、摩崖石刻等, 要想对其进行开发, 就必须同时对其进行保护, 这些资源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 如果只开发不保护只能使其消失得更快。可以选择首先由政府进行3R指导下的循环经济规划, 然后再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些人文资源即可以得到高效的开发, 又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存在的四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中, 第一种“急功近利”式完全与循环经济理论背道而驰, 应该完全被淘汰, 在旅游资源开发立项过程中, 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 坚决杜绝这种项目上马;第二种“亡羊补牢”式也不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前期投资相对较小, 但是后期的治理费用会非常的高, 付出的环境代价也会很大;第三种“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模式和第四种“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最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也最容易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是现在和日后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最应该遵循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仇保兴:简论旅游资源开发[J].风景名胜, 2000年第三期

[2]黄大成:试论珠海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01年1月

循环经济原则 篇9

一、“Rethink”———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念

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现实经济状况, 产生转变增长方式的需求难度较大。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过去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和以环境为代价来维持企业生产总值增长, 转向主要以提高效率, 实现经济的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需要思想上和理念上的改变。

1. 在煤炭城市发展定位上, 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的主要依托是煤炭, 但能源的不可再生性, 必然因煤炭枯竭而面临萎缩。

因此, 必须跳出“以煤为纲”的发展思路, 把经济转型与发展非煤产业放在战略地位, 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维, 强化节约优先, 突出高效利用, 协调“四矿” (矿业、矿工、矿山、矿城) 关系, 努力将煤炭城市发展成为一所煤炭能源基地、新型工业基地、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生态基地。

2.

在煤炭产业发展规划上, 要与城市规划统筹起来, 走开发与保护并举, 高起点、高标准地集约式的综合开发新路子,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 科学确定井田布局、开采顺序、开发方法、开采规模、开发模式、发展路径, 重点解决好煤炭开采方式、煤炭转化途径、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配套、水资源利用及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

3. 在煤炭产业发展路途上, 实现多业并举, 由单一的煤炭产业成为煤炭、化工、电力、铁路、建材多业并举的局面, 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 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值。

实行煤炭深加工, 形成原煤——洗选———精煤炼焦———矸石发电——灰渣制砖的产业链, 实现固体物的零排放, 建立矿井水处理站、中水深度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厂, 实现废水的零排放。最终实现劳动生产率高, 选煤工艺先进, 安全生产有保障, 环境生态优化, 产业发展结构 (链条) 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Reduce”——减少循环经济的要素投入

目前, 国内煤炭市场已接近饱和, 煤炭价格又受到国家的调控。黑龙江省煤炭产业需要改变煤炭生产中原有的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这主要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内小循环经济和产业外大循环经济两方面来实现。

1. 在产业内的小循环经济中做到成本最低。

因为煤炭资源是天然形成的, 其功能的高低已基本定型, 要提高煤炭产品的价值, 煤炭企业就必须在降低产品成本上下功夫。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 推行清洁生产,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对煤炭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 逐一落实到采、掘、机、运、通各环节, 落实到物资采购、煤炭销售、货款回收等生产经营运作全过程。

2. 从产业外大循环经济中做到组合最优。

要从循环型产业入手, 加快发展和联系第一、二、三产业间的循环,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减少产业间的投入, 变产业内循环为产业间循环, 将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进一步降低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消耗。

三、“Reuse”———建立煤炭产业共生组合, 实现资源再利用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在加工利用的过程中, 结构及形式比较单一, 注重产品的开采, 忽视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在不同产业时的组合共生。这种模式缺少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因此, 需要转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1.建立起共生组合, 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 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 逐步调整产品结构, 增加煤炭品种及演化, 降低环境污染, 扩大用煤市场, 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2.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或煤炭集团) , 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 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当然, 这一过程中, 不仅仅是煤炭企业自身能够做到的, 需要整个城市对煤炭的规划布局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定位作出抉择, 并相应作出各产业间企业的调整、重组、整合, 以此才能形成共生关系, 长久循环发展。

四、“Recycle”———建立以煤炭企业、工业园区和煤炭城市为主的立体煤炭产业循环体系

通过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模式, 结合煤炭企业独特的运营特点, 可以把循环经济模式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大体概况为“综合开采、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循环发展”。基于范围的不同, 我们也可按照大、中、小三个循环来设计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1. 小循环———煤炭企业内循环体系。

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炭企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发展高效集约化矿井, 提高煤炭的开采利用率和回收率, 采用清洁开采技术, 综合开发共生矿, 减少资源浪费是解决煤炭企业长久生存发展的必然之路。

2. 中循环———煤炭工业园区 (集团) 中循环体系。

在工业园区 (集团) 内, 建立一个高煤炭产业关联度、产业链的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着重推广洁净煤技术, 应用先进的发电技术和烟气净化技术, 使煤、粉、灰的生产实现综合利用。加快煤炭转化, 演化出多种产品, 实现煤炭能源的二次阶梯利用, 使煤炭的利用实现经济和效益的双优化。

3. 大循环———煤炭城市的大循环体系。

即要求城市整合各种资源, 建立煤、气、电、热、建材等于一体的集团化产业, 发挥项目集团化的优势, 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确保矿区 (城市) 生态的优化。

五、“Repair”———建立煤炭产业的生态再修复体系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再修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按照“谁污染、谁补偿, 谁破坏、谁治理”原则, 实施矿区锅炉脱硫除尘, 煤场防尘, 道路硬化、绿化, 矿区生产、生活污水治理, 洗煤水闭路循环、综合治理堆存煤矸石, 改善矿区大气环境质量, 解决矿区水环境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有针对性开展物理性修复、化学改良法、植被恢复等技术方法研究, 加强煤矿的陷区治理, 恢复矿区植被,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逐步建立防风固沙技术体系、防护林营造技术体系、水土保持整地技术体系、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等。

摘要: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 决定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然性。文章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的现状入手, 针对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5R”原则框架下发展煤炭城市循环经济模式, 以期为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煤炭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立光.新时期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分析[J].中国矿业, 2009 (5)

[2].刘淼群.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9 (5)

[3].米潇.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价值链研究[J].煤炭技术, 2008 (4)

循环经济原则 篇10

1 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首先提出。一般认为, 美国的肯尼斯·E·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最先提出了这一思想, 即著名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的根本操作原则是“3R”原则, 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自循环经济概念被提出后, 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技术开发、政策应用逐渐升温。我国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立法上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系统, 一个循环经济系统应当至少包括四个构成环节, 即资源开采环节、处理 (制造) 环节、消费环节和废物处理利用环节:

该图表说明:第一, 循环经济各环节参与者之间的合作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二, 作为新的经济发展范式, 一方面会引发制度变迁, 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发这一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同时, 技术上的供给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通过合作生产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理论上、政策上和法律上循环经济也受到认可和重视, 那为什么迄今为止, 循环经济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的制度推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而制度变迁取决于相对价格的根本变化和偏好的改变。偏好的改变与相对价格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即相对价格的长期根本性的变化将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对行为标准的构成的合理解释。可见, 通过制度建设, 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和人们偏好的改变, 将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通过制度建设, 引导资源相对价格及偏好的生态化变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相对价格的长期非生态化维持, 实际上是在鼓励制造商利用初级资源进行生产, 阻碍再生资源的利用。这一相对价格不合理的事实, 导致人们在偏好上的非“循环化”。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 从多方面引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生态化变化,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一, 通过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尽快理顺自然资源的价格体系, 引入绿色环境资源核算机制, 使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计入其价格;第二, 通过相应的专项资金制度和补贴制度, 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降低人们开发、生产和利用再生资源的相对价格;第三, 改革税收制度, 增加资源税的税种和征收比例, 开征环境税, 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技术开发、提供行为、经济行为减免税收;第四, 明晰资源的产权, 形成产权交易制度, 引导形成合理的相对价格体系。第五, 改变官员及消费者的偏好。首先, 构建合理的生态化官员考核制度内容, 主要是将生态保护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 通过循环经济产品标识制度、名录公布制度和其他政策, 引导消费者接受循环经济的理念, 鼓励其使用生态化企业的制成品;第六,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并尽快形成全面的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另一个更为市场化的制度是可交易许可证制度。在严格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通过排污许可证的交易, 促使排污权不断稀缺, 提高其交易价格, 引导生产者和排污者减少排污量。

2.2 通过制度建设, 降低成本, 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循环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相关环节的合作。就循环经济而言, 影响合作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空间转移成本以及各行为者之间的信息成本、协调成本。空间转移成本是指不同参与者之间在不同空间转移各种物质所消耗的成本。信息成本主要表现为各循环经济参与者在寻找、协商到相互信任并最终达成协议时所需要的成本。协调成本即合作生产中组织与管理成本。如果在各环节参与者之间产生大量的搭便车行为和背叛行为, 合作将会失败。因此, 对其的规制与协调就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制度建设, 降低空间转移成本、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 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1) 生态工业园区制度建设有助于降低生产者、废物回收利用者和技术提供者之间的空间转移成本、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是将生态系统的原理引入工业领域,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流, 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效率最大化。首先, 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将生产者和废物利用者集中于一个较小区域内, 其物质空间转移成本无疑会降低;其次,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建设的, 政府在信息收集方面及协调方面均握有巨大资源, 通过政府信息公布制度和协调制度将有效降低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

(2)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市场化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从一个角度看, 如前所述, 通过相关的标识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 能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从而影响生产者和污染者的行为。从另一角度看, 循环经济各环节合作者进行市场化合作时, 所获得的合作必要信息越完备, 其合作的可能性与成功机率也越大, 即市场功能会发挥得更好。在此基础上, 循环经济的政策工具会因市场化功能良好的发挥有了形成的基础和实施的保障。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的循环经济各环节供求信息制度, 相关参与者的污染诚信记录制度, 来推进各环节参与者的合作。

(3) 分担合理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能够从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作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循环经济制度, 其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 确定合理的责任与成本分担机制。如果由生产者完全承担, 其就会倾向于设定严苛的回收条件来尽可能减少回收;如果消费者承担全部成本和责任, 将出现大量隐匿产品的行为。因此, 在成本承担方面, 应该是由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担的方式。政府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提供选择性激励工具承担部分成本, 其余成本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市场选择共同分担。在责任承担方面, 生产者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除成本承担外, 还包括回收利用责任、告知回收途径责任。这些责任中的部分责任可以分散给政府及销售者具体实施。对消费者而言, 运送消费后产品至指定地点的责任显然是应当承担的, 其他如预告付费、丢弃者付费和押金返还可作为其进行合作, 避免其采取背叛策略的有效激励工具。

摘要: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变迁, 制度的变迁离不开相对价格和偏好的改变。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对价格格局和人们的偏好, 有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变迁,集体行动,循环经济,制度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

[2]Pearce.D.W.and Turner.R.K.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0.ch.2.1990.

上一篇:全瓷烤瓷贴面下一篇:小学生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