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循环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生命循环范文

《循环结构(For 循环语句)》教学案例

一、 指导思想

本课案例紧扣我国所制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仅注重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对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注重对技术中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技术学习中的探究、实践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共通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课立足于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和提升,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造平台。

二、 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 理解Fox-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3) 学会使用Fox-Next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经历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理解循环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

(2)运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 理解Fox-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3) 学会使用Fox-Next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1) 理解For—Next循环的执行过程。

(2) 提高学生运用Fox—Next语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循环结构》是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之上,初步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而又为后续的数组学习作了铺垫。多数学生对程序设计兴趣不大,因为学生认为生活离程序设计过于遥远,而且程序设计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非常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能力训练与问题解决相联系,提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只有―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才能激起学生摘取的兴趣,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教师仅引领,通过反馈逐步提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层层引导

教师活动:出示编程题:假如从今天开始,第1天为―希望工程‖存入1分钱,第2 天存入2分钱,第3天存入3分钱,问100天后你将为―希望工程‖存入多少钱?

师生互动: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会用print 1+2+3+……100来解决,教师指出语句过于冗长;学生联系数学知识与以往所学的赋值语句,给出 s=0 s=s+1 s=s+2 …… s=s+100

教师指出语句过于繁琐;引导学生分析加阴影的语句能否用一条数学通式来表示呢?引出s=s+i,i的范围在1到100之间,且每次递增1 ;教师给出Fox循环的框架, for i= to step 循环体 next

要求学生在关键的地方填上相应的初值、终值、步长值;明确什么是循环变量,什么是循环体;引导学生归纳出For语句的格式,指导学生画出流程图,进入本课重点。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完成编程:求s=1+2+3+……100

师生互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错误点,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代表性的错误,并通过提问:―程序对不对,哪错了,为什么会错,这样错将导致何种结果,该如何修改?‖引起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掌握For —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这一重点。

(二)、问题解决 自主探究

1、 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

这是本课重点,同时也是本课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一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过测检测,反馈补救。 (1)出示探究:

通过添加监视循环变量i和变量s ,逐语句调试程序,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各合作小组或以表格的形式,或以语言的形式,或以流程图的形式,理解循环过程。

师生互动:小组三人,由组长分工协调,每个人或调试程序,或观察循环变量的值、或描述循环过程。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合作小组进行指导,指导学习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发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启发学生自已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馈结果:多媒体广播系统出示有代表性小组的探究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帮分部分薄弱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检测:

出示:for j=15 to 3 step –2 print j next j (A)print j共执行了多少次,你能归纳出循环次数的通式吗? (B)循环结束后,j的值是多少?

(C)若语句改为For j=3 to 15 step -2,可不可以?为什么? (D)若语句改为For j=15 to 3 step 0,可不可以?为什么?

反馈交流:合作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写出结果;推出几个小组代表按照预先提供的评价标准对本组的探究过程,检测结果及合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其他同学可就这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探究、合作过程对你有启发吗?检测结果对不对,为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形成师生乐学的氛围。 教师总结:对课堂情况作总结性评述,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作梳理。

(三)、小组闯关 巩固提高

求s=1+2+3+……100是For循环的典型例题,下设的四关都是这道题的变题,通过让学生闯四关,再次巩固本课知识点。 第一关:s=11+12+13……200 第二关:s=2+4+6+……100 第三关:p=1×2×3×4……×10

第四关:s=1-1/2+ 1/3 -1/4 -1/100 比赛规则:共设四关,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最先闯过四关的小组将获胜,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在班内选出四大编程高手,每位小组在闯关过程中可有两次向高手求救的机会。

当闯关结束后,由获胜小组汇报本组比赛策略及闯关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其他学生―此题还有其他的解题途径吗?在闯此关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四)实践应用 内化知识

秉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让学生编程解决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知识的技能,在活动过程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程序设计问题,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1、校园歌手大赛,10评委的平均分将是该选手的最后得分,请设计一个程序,输入10位评委的打分,输出该选手的得分。

师生互动: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完成正确的程序代码,师生共同分析,与 s=1+2+3+……100作比较,两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归纳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以征询的口气问:―其他同学有做错的吗?你能告诉大家你错在哪?以致给其他同学提个醒,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此处化错误为资源,化难堪为体面,帮助薄弱学生找回自信。

2、 说出此程序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哪些事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结:

(1)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动。 (3)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知识点,构建清晰框架板书。

(五)课后探究性作业:请进行如下设计:单击Command1画出一个圆;单击Command2画出10个半径分别为

10、

15、20……的同心圆。

五、 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预测学生将会得到如下发展:

发展之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联,问题解决与能力培养将关联,,使学生能掌握本课所确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发展之二: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组间同质为小组竞争创造条件,组内异质便于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发展这三:通过设置―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提升,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变化快的适应能力。

第二篇:"多管齐下"破解循环经济难循环的梗阻

循环经济作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它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以资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模式。目前,我国许多地方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绿色消费、生态城市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建立了不少好的实践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很多环节和领域出现了循环经济难循环的“梗阻”。我们认为,要想切实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使循环经济成为破解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局的“金钥匙”,就必须清醒认识和有效破解这些“梗阻”。

一、当前我国造成循环经济难循环的“梗阻表现”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势在必行。但是,在许多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循环经济难循环”的梗阻,使得好事难生好效应。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制约循环经济发展,造成循环经济难循环的主要梗阻表现在五个方面:

1.“观念梗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指出,如果人类不能转变发展观念,仍然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长期以来“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传统发展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市场主体习惯于这种生产方式,依靠粗放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没有认识到传统生产终端产生的“废物”也是难得的“稀缺”资源、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而是片面强调传统经济模式单向流动,强调一次性经济效益,没有从深层次理解资源稀缺和效益最大化。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外部性,也被眼前的经济效益所掩盖。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仅有33.43%的人初步了解“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概念。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即便是了解“循环经济”的,很多也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局限于“纸上谈兵”,没有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模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对习惯于传统粗放式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洗脑”,破除观念“梗阻”,从战略高度更新发展观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2.“制度梗阻”。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循环经济“3R原则”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客观上也要求进行制度设计,降低交易费用。目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产权不清,交易费用偏高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中国矿产品基本由国家定价,并没有通过制度规范,由市场各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来确定,矿产品等资源价格偏离市场价格,使得企业矿产品资源成本很小。这样,资源的稀缺性没有通过市场产权主体间交易反映为高价格,企业就没有压力来实施减量原则,循环经济也就难于循环。就环境而言,中国的制度设计仍然沿袭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排污企业所带来的外部非经济后果,往往被国家和遭受污染侵害的公众所承担。一些小造纸、小炼油之类的“五小工业”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法律制度没有明确附近居民、农民拥有不受污染的权利。如果政府通过制度约束,明令受害者可按单位排污量得到赔偿,并通过谁第一诉讼谁就得赔偿额大头的机制降低产权交易费用,那么,老百姓的“维权”行为足以遏制企业生产的非经济外部性。也就是说,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中包括生态资源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不解决产权明晰问题,不重构资源的产权制度,仍然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3.“政策梗阻”。制度安排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之间不配套,循环经济在具体经济政策中细化落实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之间缺乏配套的连接和协调。例如,当前宏观调控中,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行窗口指导,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三行业投资的意见。在对钢铁的限制中,并没区分单纯性地扩张生产规模的项目和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而是一律给予限制,致使一些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也被卡住了。这实际上是宏观调控政策的粗放式实施,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其结果是逼迫企业技术退步,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战略、节约资源战略背道而驰。

4.“技术梗阻”。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中国在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连接技术等方面,缺少自主开发的先进技术,较国外有不小差距。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中国资源利用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5—20年;产业连接技术的差距更为明显。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活动的最大不同是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通过对废旧产品进行技术处理,重复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这就要求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横向上聚集产业群,构筑区域性循环经济体系。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区域能做到这一点,在过去近20年间,曾不断在不同行政区划层次推动“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生态市,直至现在的生态省。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行动也未能持续,其主要“梗阻”就是支撑产业“生态系统”的连接技术不够成熟。

5.“管理梗阻”。微观上,企业管理决策和执行往往沿袭传统方式,在资源价格偏低的情况下,轻视原料成本管理,对废物再利用和创新管理积极性不足,即便回收的,基本上也是具有直接利用价值的“拿走”,没有直接利用价值的“抛弃”,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隐患。受利益驱动,企业疏于治污管理,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在宏观管理上,管理机制和队伍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网络。已经形成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网络,主要由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再生化处理加工体系组成。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以分散的农民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组成的不完善的网络。对没有直接利用价值,需要进行深加工处理并且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主要由零散的“国家队”——国有清洁企业收集清运,正规“国家队”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合理有序的循环利用网络。同时,政府基本物流表没有建立起来,对于企业和地区环境资源及管理缺乏基础数据信息。信息交换不对称,废物产生部门只关心处理费用,并不关心处理细节和结果;同时,废物处理部门对废物的性质、组成等技术性资料也不清楚,造成循环管理网络“缺环”、“断链”,形成“梗阻”。

二、构筑“五大平台”,破解循环经济难循环的“梗阻”

1.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构筑制度平台。实践表明,按照传统经济模式,完全依靠市场作为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主体去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重经济效益、轻环境、轻资源的“一重两轻”局面,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制度经济学家戴维斯认为,由政府机构进行的制度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构筑制度平台,明晰产权,建立一整套利益驱动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规范、明确产权,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国家到企业都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引导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环境标志制度,逐步提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交易费用,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即“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促使全社会加快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提高社会产品的循环率。通过建立一整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等等,引导、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2.突出政府引导作用,构筑政策平台。循环经济内在地要求政府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政府的政策是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为解决市场缺陷,政府应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制定规划,完善政策,转变职能,加强调控,规范循环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

(1)科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环经济网络,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壮大循环经济产业群。

(2)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循环经济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借鉴国外经验,抓紧制定各类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科学严格管理,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搞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规则和操作规程,加强管理投入和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把发展循环经济管理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管理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3.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构筑技术平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破技术瓶颈,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遵循技术开发的生态道德,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构筑技术平台,在企业上形成“食物链”,在产业上形成“产业群落”,在区域上形成循环经济“生态系统”。

4.加强国际沟通,构筑国际合作平台。要抓住《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发展中国家尚不承担减排义务这一契机,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方面的国际合作,通过CDM项目获得部分循环经济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要利用国际交流平台,大力加强对国际及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环保壁垒,建立环保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为我国循环经济产品顺利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循环经济网络提供保障。

5.健全三级参与机制,构筑观念平台。发展循环经济,破除观念“梗阻”是前提。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转变观念,共同营造。一是明确政府职责。政府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必须明确自身职责,理顺部门关系,完善调控手段,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要提高公务员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展现良好的政府形象。二是引导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三是增强公众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大力提升全社会的再生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使公众自觉自愿地选择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能量和物流的多层次交换网络,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循环型社会。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的选择

张方涛(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工程试验班(交运)1501,1101150120)

摘要:党的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诸如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等因素表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这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或借鉴。我们应该树立现代生态道德观、逐渐培养生态和谐观、不断增强生态责任感、努力践行生态节用观、坚定美丽中国信念。

一、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倍受关注,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如何借鉴和利用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为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已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1 - 3]。

《庄子·知北游》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故万物一也,是其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南宋杨万里《诚斋易传》进一步把“五行说”也纳入“元气论”的系统之中,认为“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一气者,二气之祖也; 二气者,五行之母也”。又说“一气即太极,一气生二气,二气生五行。二气散杂,化生万物”明代刘宗周在《圣学宗要》中说:“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阴生阳,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总而言之,他们都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统一的,互相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联系观、变化观和整体观,对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是“天———地———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典型代表[4]。《荀子》提出: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1 / 4

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种群,与其它生物和环境要素一样,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生态系统破坏了,人类又谈何生存和发展,这与生态学上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是吻合的,也与今天所说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古代先贤的思想精髓中我们明白:不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这个世界。

二、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渊源。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自然与人类应和谐共生、共处。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基本观点。墨家认为,只要有利于人之行为,皆是爱,有“利”是爱的前提。“墨者义利统一和重视功利的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互利互惠的传统美德。墨家的‘交相利’原则是我们今天在保护自然界,保护生物、植物、动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过程中可以发扬光大的原则”; “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具有反对人类的奢侈浪费和攻杀破坏的意义,为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提供了现实的行为规则。”[5]墨家节用、非攻思想尤其对我们当今爱护生态环境、践行合理消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佛家讲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的伦理意义就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佛教一贯追求对整体、大局的把握,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条件的,都是有尊严的。所以,作为人类,伤害自然就是伤害自己,珍惜爱护自然就是珍惜爱护我们自己。“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

2 / 4

种革命。”[6]

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思想家们思考并总结出来的结晶。走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实践路径;坚持万物平等、仁爱万物的生态价值取向;坚持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文明主旨—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表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性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模式”、“线型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我国和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时间相隔较远,但是我国也经历了这些阶段的发展模式。从这些阶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农业经济模式”是指产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还很低,自然几乎完全支配着人类的生活。虽然人类也在局部范围内对生态的自然结构和原有布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这种情况并不具有全局和普遍性。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7]因此这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总体上处于“原始协调的阶段“。

“线型经济模式”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基本特征的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这是一种“开环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大量开采和消费资源—生产产品—制造大量废弃物并向自然界排放,其中并没有对自然界的环境破坏进行主动性修复的环节,而自然界自身的修复速度往往又落后于人类对其破坏的速度。这导致了一方面自然界的资源被大量消耗,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承担着大量废弃物的排放。

“末端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对比线形经济模式的特征可以看出,末端治理模式较线形经济模式的环节流程多出了“治理”这一环节,即强调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污染的措施,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主动性修复。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事实也证明这一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末端治理模式虽然关注了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但是经济运行

3 / 4

过程本身的环境问题却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8]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治理污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不仅关系到无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这既符合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国情,又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参与环境保护。重新审视并借鉴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无疑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看清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更是提醒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我们深刻认识到: 中国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而又切合建设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与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彭世奖.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8.

[5]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 - 35.

[6][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 上海社会 科学出版社,1975: 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 4

第四篇:循环结构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3)

第四课时 循环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探究与应用循环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循环结构的概念、功能、要素、框图及应用。

【教学难点】

描述和应用循环结构时,三要素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表达。

【教学方法】

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具】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 学 过 程】

复习:请同学们回顾已学算法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并画出结构示意图。

情景:1.视频(邢慧娜2004万米长跑金牌)

2.在学校的万米长跑测试中,你每跑1圈(400米),会想是否跑完了全程。如果没有跑完全程,那么又会想离终点还有多远。

学生活动:1)引导分析情景2中关键词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黑板板书(情景2算法及流程图) 3)教师点评:引出循环类型、循环三要素。(建构知识)

建构知识:循环结构

1.定义:

注:1)循环体

2)循环结构不能是永无止境的“死循环”,因此,循环结构中_____________。 高一数学(必修3)

2.分类: 注:

典型例题

写出1+2+3+4+5+…+100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变式训练

变1:步骤B更改为: i←i+2 ;则流程图表示一个什么样的算法?

变2:步骤A和步骤B交换位置会怎样?要达到预期结果,应做怎样的修改?

变3:若表示算法1×2×3×···×100 ,则流程图应如何修改?

练习:写出求1×3×5×···×99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1变4:步骤A更改为:ss ;则流程图表示一个什么样的算法?

i

思考

若表示算法1

课堂小结 作业 11111,如何画流程图? 23499100 P14:练习1 (至少两种形式作答),2

第五篇:PDCA循环

全译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持续改进。PDCA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

PDCA循环的特点有三个:

①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

②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象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在质量管理中,经过一次PDCA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基于此,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③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对于A,一些学者认为是行动,一些学者认为是纠正,对于质量管理的目标而言,笔者认为把它理解为持续改进更为恰当。按照PDCA循环理论对A的定义是对相应检查结果而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发现新的问题(木桶理论),进而启动新的PDCA循环。 医务处是医院医疗运行管理、质量全程控制的重要部门。在这里仅仅以在医疗工作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一

些体会,结合PDCA循环基本管理理论,简要阐述PDCA循环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一、计划阶段P。我院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疗安全百日行动等项工作的特点,按照“医疗安全防范与强化宣传相结合、医院自查与行政督导相结合、重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充分计划和准备。医务处运用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疗安全百日行动等的工作经验,在仔细理解 “万里行”活动的精神后,按照“万里行”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订了《2009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该活动方案明确提出:“万里行”活动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核心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活动主题是:“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同时,在“万里行”活动方案中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计划。医院进行了强势宣传,做到全院知晓,人人认识到“万里行”活动的重要性,全院职工共同行动,以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疗安全百日行工作为基础,以“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契机,做到“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执行阶段D。全院员工齐心协力,把“万里行”活动计划的内容付诸实施,将以往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资料进行归类汇总。同时,各科室按照“万里行”活动要求写出阶段总结。

三、检查阶段C。按照“万里行”活动方案要求,医院各部门、各科室进行自查自纠,院长质量查房和医疗质量督

导组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通报,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四、持续改进阶段A。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努力,我院各职能部门和各科室根据自查情况和医院督查结果,找出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进而提高全院医疗质量水平。同时针对新发现的问题按照P、D、C、A顺序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完善和整改。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恰当运用PDCA循环将使我们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在PDCA循环应用中,我们要坚持PDCA循环的两个原则,闭环原则和优化原则。

所谓闭环原则:指凡事要善始善终,必须严格遵循PDCA循环程序,而且是螺旋上升。

所谓优化原则:指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整改,提高医院质量管理的水平。PDCA循环的转动,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团队的力量,是全院的力量,是医院全体职工推动的结果。全院各职能处室、各临床医技科室、甚至每个医务人员的工作,均有一个PDCA循环,这样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而且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这样循环不已,持续向前,从而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效果。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环与小环的关系,大环和小环是通过质量管理连接起来的,上一级的管理循环是下一级管理循环的根据,下一级的管理循环又是上一级管理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通过各个小循环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

级循环,以至整个医院管理循环不停转动。通过各方面的循环,把医院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总的质量管理预定目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命循环范文】相关文章:

生命的循环范文05-21

热媒循环外循环范文06-15

链接循环范文05-16

时间循环范文05-17

循环异常范文05-17

循环医学范文05-17

循环时间范文05-17

生态循环论文范文05-10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05-10

循环判断题范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