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信念

2024-05-05

理想与信念(精选十篇)

理想与信念 篇1

一、青年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实践主体

青年人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生力军, 也是将之应用于实践的主力军。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的接受者、宣传者和普及者, 更是能动的学习者、实践者和创造者。青年员工作为中石化的新一代有生力量, 除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外, 更需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 从实践中了解、认知并接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使其武装自己的头脑, 规范自己的言行, 将其转化成支撑自己为理想信念奋斗的不竭源泉。青年员工是石化企业践行马克思主义并使其实现“三化合一”的重要主体。他们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 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全面、系统的学习。无论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读、文献资料的勘验、知识体系的构建, 还是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促使其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 并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实践指引, 青年员工都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中坚力量。

正是由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中, 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始终是先进思想的有力推行者, 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发展进程, 及时传播、宣传、普及最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 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够薪火相传, 我们的企业才拥有蓬勃生机。

二、马克思主义只有赢得并见重于青年才能实现“三化合一”

我们党的成功历史经验表明, 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有赢得并见重于青年, 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赢得时代与未来。因为, 新时代的石化青年员工只有通过学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 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拥有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思维方法, 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 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企业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企业面临市场经济的一系列改革, 使得一部分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变化, 在他们的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不坚定, 理想信念薄弱、价值判断扭曲等亟待解决的思想问题。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症结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多元文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思想价值理念, 加之国内、国外各种思潮汇聚交织, 一旦缺乏辨别能力, 就难免受到其中不良思想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武装人们的思想, 引导人们的言行。如果石化青年员工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价值观、人生观, 那么, 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因正确信仰的缺失而充满迷茫, 降低企业思想和文化的凝聚力, 制约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当代石化青年如何培育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思想信念

当代青年既然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实践主体。那么, 我们这些中石化的年轻血液在自己思想成长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时代内涵, 并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呢?笔者认为, 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 石化青年员工应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性要求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在思想上贴近生活, 在行为上贴近群众, 在利益上贴近企业,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真正内涵, 赋予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当代的现实意义和活力。

其次, 石化青年员工应对时代变革 (企业成长) 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参与热情, 积极对时代主题发言, 使自己不断实现思想觉醒。因此, 我们在践行马克思主义过程中, 不能成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迂腐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既要基于文本本身和历史情境, 又要超越思想束缚和历史局限, 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审视日常生活的文化内涵, 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工作, 把大众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其推动企业熔炉文化的形成。

最后, 石化青年员工要学会“思考”, 在增长知识开拓眼界中“思考”并把握时代和企业前进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审视而不是主观地臆断, 内在地分析而不是外在地评判能动地创造而不是教条地照搬, 落脚于时代发展的理论高点和历史进程的现实情境, 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注入新的内涵与生机、模式与图景, 在直面中国发展的种种问题、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 努力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最佳路线, 从而为我们的中国梦、石化梦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语

任何一个先进的政党, 一定会把青年人看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任何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 也总是把青年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的。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关心青年并对青年寄予热切的期望。习总书记曾在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中指出,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 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做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因此, 当今广大石化青年员工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 更要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用于指导实践, 并结合当今国情、时代特色、群众需求与企业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思想内涵,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各级党组织和企业领导的正确指引下, 发挥我们应有的光和热, 为企业的兴旺发达添砖加瓦, 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尤其是现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及其“三化合一”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企业青年员工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三化合一,石化青年员工

参考文献

[1]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当代语义的虚假营造与“三化合一”走势——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整合及其未来趋向[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

[2]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J].理论视野, 2009 (12) .

[3]杨耕.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重大议题[J].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5) .

[4]谭献民.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特点和基本经验[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2 (02) .

理想与信念论文 篇2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现代的中国辉煌成就,中国这头睡狮已醒,世界都在为之发抖。今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人们都说大步向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是啊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环顾世界,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梦想的背后,饱含着我们共产党人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生活有目的有依据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理,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这个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凝聚在这面旗帜下,铸就了他们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能够战胜任何强敌和艰难困苦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能够经受任何挫折和风险逆境的种种考验而不屈不挠、战斗不息,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逾、矢志不移。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能够在平凡的岗位干出辉煌的业绩,能够经受住来自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也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史证明,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共产党人终生奋斗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是影响共产党人思想行为最深远、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如何维系的?是什么使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定信念?

第一,科学认知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复杂多变,无论各种社会思潮如何纷繁庞杂,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党的理论、纲领、路线和大政方针,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这是共产党人的一切理想和奋斗的源泉和目的,也是共产党人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第二,价值目标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所谓价值目标,就是指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这是形成人们理念信念的重要基石。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但是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有其特殊性,它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自我选择来决定。人们的价值目标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并集中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需求和利益以及人生的目的和追求方面,不同的人都具有不相同的价值判断和目标选择,并决定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发展取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基础上的,把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最大乐趣,把为人民为国家所作的最大贡献和是否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认同和践行这样的价值目标,共产党人才能够真正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站在时代和人民的前列,在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中,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才能够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当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与人民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做到克己奉公、无私奉献、胸怀全局,自觉地服从人民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以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为借口,用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牟取一己私利、损害人民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才能够始终保持和弘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自己变得精神高尚、眼界高远、胸怀宽广、斗志昂扬,而不是为了一点利益就明争暗斗、与民争利,不是取得一些成绩或是满足于眼前取得一点成功,就居功自傲、固步自封、沉溺享乐,变成目光短浅、半途而废的庸人。

实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一代接一代的奋斗下去。每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所凝聚的巨大能量都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想到自己身上的特殊责任,不仅要为个人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古人说“以史为鉴”,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老一辈人为理想信念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鞭策鼓励自己不断前进。

一我们要始终忠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忠于伟大的祖国,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理想信念的根本,必须一生兢兢业业地培植这个根本,使其在心灵的沃土中常青不衰,才能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革命理论、政策法律和科学知识,汲取一切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营养,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观察当今社会的思想武器,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矛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前进的方向。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一切发展将会失去目标,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以奉献为荣,以攫取为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被群众尊敬的人,让历史记住的人。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要求真务实,对人要真诚相待,处理问题要调查研究,特别是还要公正无私,敢于坚持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五是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六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创新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给我们开辟了解放思想的航道,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3

关键词:教育;灵魂;意蕴;期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3-01

从教十多年来,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专业基础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不由地想,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教育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要对教育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分析与研究 篇4

一、大学生自身素养亟待提升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 在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优越感, 但由于大学生接触环境的局限性, 使其对社会的多元化了解不够全面, 从而往往会对社会和自我缺乏客观实际的评价, 继而对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缺失。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养才有可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才能真正地在社会的大浪潮里找到自我价值, 做好自我定位。因此, 高校的管理, 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紧跟时代主流趋势, 兼顾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意识高度,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抗挫教育, 多渠道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提升综合素质, 使其拥有较强的抗挫能力和市场的适应性。同时统筹课堂理论和学生实践,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懂得合理运用所学知识, 加深对自身理想信念的理解, 从而真正的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态势, 体验主流意识, 继而重新审视自我, 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多元的文化, 生活方式, 以及各类社会思潮大量涌入, 其激烈的碰撞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严峻的挑战。不仅如此, 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原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易于导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致使许多大学生普遍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甚至偏激思想。但目前道德伦理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使得大学生在明辨是非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力和自我约束力, 集体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也会相对欠缺。因而,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 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丰富其理想信念的内涵, 以“中国梦”带动大学生的“个体梦”。

三、校园环境的影响与构建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讲, 时间安排、生活方式的自由化使其缺少了一些他方的制约, 而社会经验的欠缺, 更是容易被身边不求上进的人同化而失去最初的方向, 甚至沾染不良风气误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要注意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氛围。同时, 加强校报, 校刊, 广播站的校园文化主旋律阵地建设, 注意引导校园社团活动, 使其起到拓宽理想信念教育新内涵, 传播理想信念正能量的作用。

四、电子网络的双刃剑效应

电子网络的飞速发展在给大学生的学习、沟通、和娱乐带来很大方便的同时, 其模糊性和多元性、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虚拟与现实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特点。并且过度的娱乐化会使得大学生意志消沉, 理想信念向享乐主义靠拢。而自由隐匿的网络互动也容易导致其弱化自身的责任感, 逃避现实中的挫折, 也因此给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带来更多的困难;另外, 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文化价值内涵在网络上碰撞, 也使自我认知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信仰危机。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理性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

五、社会现象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鼓励, 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以及政府对此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政府在公众心理的信誉度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各级部门以身作则起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整治社会不公、腐败和丑恶的现象。同时, 加强师德教育, 改进师资队伍, 以教师的素质提高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不容忽视的是, 现阶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仍是强加灌输, 理想信念教育只是走进了教材, 走入了课堂, 却没走进大学生的心理, 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一句‘美好’的口号。因此, 高校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构造立体式, 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 加强理想纪律教育的针对性, 有效性, 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 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增强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实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 组织他们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改造传统的枯燥教学方式, 建立融合知识性, 趣味性的课堂, 注重多媒体的应用, 将教学内容通过声音, 图画, 声情并茂的表示出来, 对理论概念, 史学资料进行生动化, 形象化, 具体化的转变, 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他们开阔眼界、创新思维,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期达到高等教育的目标, 为社会输送优异人才、合格人才。

大学生自身仍然是改进理想信念的关键, 理想信念的建设, 重在个人, 它要求大学生本身树立高远的理想, 以正确的立场、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脚踏实地, 使理想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避免非理性的活动,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 避免消费主义导致的价值偏差, 明确自己的目标, 以光荣的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成为合格的祖国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

摘要: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使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缺失, 价值取向扭曲和精神支柱倾斜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原因分析,决策

参考文献

[1]陈春莲.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及对策[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年4期:147-149

理想与信念作文 篇5

从前,在一个小山上,一位老教师正给学生们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故事讲完后,一个小孩子突然站了起来,小手握紧拳头,严肃地说,“我将来要做洪秀全第二!”从此,他一改往日懒惰的恶习,发愤图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这个人,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负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在他8岁那年,他的`母亲不幸得了急性盲肠炎,生命垂危。可连饭都吃不饱的他,哪有能力支付那昂贵的住院费啊!于是,他央求医生在他的家里给母亲进行手术。可是,幽暗的烛光根本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聪明的小爱迪生想到了用多面镜子反射少虫光来加强亮度,使得手术顺利地进行了。从那时起,爱迪生下定决心要改善照明工具,使氛一个家庭的夜晚都在明亮中度过。最后,经过了一番努力,他终于发明了第一盏电灯,照亮了整个世界的夜晚。正是因为他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今天的成功。

其实,树立理想并不难,难的是能够坚持向若心中的目标奋斗。

从上面两个小故事不难着出,实现理想的动力是由心中的信念支撑的,只有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使自己有勇气和毅力向困难挑战。我国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从小就提出了为中华之}r起而读书。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发奋读书,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实现理想的路,是艰苦的。但是,路途越是艰辛,到达终点时越是喜悦。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一次次跌倒又爬起之后,在一次次翻越高山之后,看见大海的一刹那间心悄的释怀拼在一次次风风雨雨之后,在一次次雷鸣闪电之后,着见太阳的一刹那间内心的欢乐。我相信,那是最美丽的感受吧!

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也许会碰到一次次失败。但是,千万不能放弃!想想终点的美丽,想想成功的喜悦。你会发现,风雨中,这点痛算不了什么,擦干眼泪,鼓起勇气,继续地努力啊!胜利永远属于不服输的人们!

理想与信念 篇6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点。数据显示:92.8%的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有着自己的具体认知,没有考虑人生理想信念的大学生仅占5.3%。选择“让自己和家庭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的排在第一位,占到了59.5%而“及时享乐,过好每一天”的大学生占到了7.5%。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数位列第二,占25.8%,从整体上看,目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多元性,只关心自己个人理想和理想虚无的大学生群体值得关注。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困境。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受到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部分学生滋长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忽视社会责任,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物质的需求和倾向被放大。

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习惯,不能吃苦,经受不住挫折的现象明显。

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的教育仍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在当今形势下其作用受到了挑战。数据显示:有55.8%的大学生认为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学校起着关键或重要的作用:但也有30%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作用越来越小;11.3%的学生反映目前学校理想信念教育讲大道理太多,同学们一般不接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不适应高校教育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个体成长及社会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学习是专业知识和思想意识双重锻造的过程,两者应当同时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拥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强劲的精神动力,行为上保持积极的精神风貌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呈现多样化,社会现实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数据显示,在大学期间“迫切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占31.5%;“希望”加入的占43.5%;“递交申请但顺其自然”的占13.9%;“不愿意”的占10.2%。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持希望态度的比例占到了75%,有10.2%的学生对入党持否定态度。可见,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原因复杂多样,面对复杂多样的递交申请原因要做好正面导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希望入党的理由中,选择“成为优秀人才,为党的事业做更多贡献”的占到了43.9%;“为了就业时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单位”的占21.5%:“觉得入党后荣耀,感觉好”的占21.8%;“为将来更好发展积累政治资本”的占8.9%。由此可见,尽管有75%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入党,但为了崇高社会理想而选择入党的仅占43.9%,因为面子上的荣耀、就业、积累政治资本这三项原因而希望入党的总共占到了52.2%。这样一组数据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当前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等现实状况面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面对这一令人担忧的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数据显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目标、指导思想等基本知识“非常清楚”和—了解一些,但不全面的两项共计占到了84.3%:不了解,因为没有机会了解的占8.6%“不了解,因为不想去了解的占7.4%;对于党员发展程序和入党条件,“非常清楚”和“了解一些,但不全面”的两项共占78.6%,“不了解,因为没有机会了解”的占13%,“不了解,因为不想去了解”的占7.4%。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党建基本知识和入党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不了解和不愿意了解的是少数。

此次调查反映,党员学生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党员学生,但“及时享乐,过好每一天”和“没有考虑”这两项的比例之和也高于非党员同学。部分学生党员表现出的理想虚无与功利主义值得重视。调查还显示,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党员同学,“成绩一般,社会活动能力很强,深得老师信任”的占39.1%,列第一位,“非常优秀,综合素质很高,深受同学拥戴”的占24.2%,“很会做表面文章,素质低”的占21.7%,“老实厚道,成绩优秀,但仅此而已”的占13%。同时,在回答对党员同学入党前后变化的感受的设问时,选择“始终保持先进本色,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列第一位,占38.7%,”不再像入党前那么严于律己了,和普通同学没有什么区别“的占30.6%,”不再像入党前那么公而忘私了,只顾干自己的事情占16.7%,“不再像入党前那么谦虚谨慎了,给人自以为了不起的感觉”占10.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党员同学的综合表现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的,但部分学生在同学中不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申请入党过程中选择最信任、最希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自己的辅导员(班主任)”占30.4%,位列第一。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大学阶段最愿意倾诉的对象,62.3%的学生选择“要好的同学” ,选择“父母”的占20.3%,“信任的老师”占8.2%,选择“辅导员(班主任)”仅占6.1%,居未位。大学生在申请入党的过程中最信任、最希望得到辅导员的帮助,而辅导员却不是他们的主要倾诉对象。就其原因,学生在选择倾诉对象时会考虑对对方的信任程度以及倾诉的后果影响,往往会回避与之利益密切相关的人。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要主动多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各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立完善辅导员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广大辅导员教师更好地投身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努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按照参与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第一位“阅读”占40%:第二位“上网”占15.7%:第三位“看电视”占15%;第四位”体育运动占12.2%;第五位“朋友聚会”占12%;第六位“玩电脑游戏”占3.8%。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学生能够第一时间获知社会新闻,也能通过网络便捷地进行学习和资料查找。

理想与信念 篇7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因为理想信念问题事关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多年在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为深入了解互联网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设计了《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问卷1》和《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问卷调查2》, 对所在学院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的“90后”学生实施随机调查, 涉及8个专业系, 发放问卷2500份, 收回2138份, 有效问卷1192份 (问卷1为614份、问卷2为578份) 。为确保调查分析的可信度, 问卷主要由辅导员、学生骨干、“两课”教师在相关教育、集会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进行, 并多次召开以学生为主的座谈会,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 剔除随心所欲应付性乱填、不合问卷要求、自相矛盾的问卷946份。调查表明,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

一、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地位

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教育机构) 10.09万所, 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民办高校640所 (含独立学院322所) , 在校生401.3万人, 其中专科生178.0万人。”可见, 民办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相当的比重。另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由此看来,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如何, 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实现。

要正确认识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地位, 更需知己知彼。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你考虑过在大学期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吗”, 有71.28%同学的选择是肯定的。大多数学生思想活跃, 自尊务实, 成才愿望强烈;但也确有部分学生被高考失利的阴影所笼罩, 自认“低等生”、“学差生”, 对自身未来的发展缺乏向往和定位, 理想信念淡化。突出表现为:一是具有较强的挫败感, 他们大都属于高校录取批次的最后部分, 进入民办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 对学校“正统教育”信心不足, 甚至有抵触情绪;二是就业焦虑程度较高, 关键在于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大, 再加上在学历文凭等方面都不具传统优势, 导致他们对未来“不敢有理想”、充满迷茫;三是情感控制能力不强, 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并非因为智商不高而考试成绩不好, 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习目标偏差, 学习态度方法不良, 随性而为所致;四是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集体观念较为淡薄, 彰显出“90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反映在“写下你最崇拜的人物”一栏中, 所崇拜的人物极为分散, 崇拜“自己”的人数更是位列第五。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对该群体理想信念教育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互联网对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但是30岁以上年龄段的网民只占38.5%,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只占12.1%。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上网率较高的人群之一。问卷显示“网龄达到3年以上的”有348人, 比例约为60.2%;“每天上网在2小时以上的”为278人, 比例约为48.10%。为使调查更具针对性, 弱化被调查对象的防范心理和抵触情绪, 结合大学三年级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由他们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就“网络与理想信念”为主题进行采访式的调查, 结果基本一致。目前, 调查对象上网的主要形式有网吧、校园网、手机上网等, 互联网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一) 网络信息丰富即时, 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 务实对未来理想的规划。

与传统媒体相比, 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最大的区别在于互动交流的即时性极强。一条信息经网络平台发布之后, 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被众多网民所知晓, 旋即得到其他网民的回应。对网上五花八门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认知辨别能力还是自信的。正如问卷显示:有317人面对网络上错综复杂甚至于截然相反的信息, 认为自己能识别真伪, 从实际出发, 换位思考, 辩证分析, 占了54.84%;而选择“根据网络点击率的高低, 相信大多数网友的判断”的仅8人而已。这一结果大为出人意料, 与不少人把“90后”当成“被网络误了的一代”的看法不同, 至少说明“90后”的他们并不是盲从的一代。

网络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呈现大量信息供受众甄别, 有利于人们理性地规划未来, 务实理想。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具体的理想方面显得极为务实。表现为: (1) 对于“你有什么样的学习理想”, 约85.02%的人回答“拿到毕业证书, 早点工作”或者“争取专转本, 拿到学位证书”, 这一结果符合我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总体现状; (2) 对于“你有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57%的人选择“做个中产阶层, 让自己生活无忧”, 31.43%的人选择“争取过上富豪的生活”, 这又与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密切相关; (3) 对于“你有什么样的社会理想”, 58.96%的人选择“干好本职工作, 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 而不是都去“做人上人”, 这更加彰显其在理想趋向上的实事求是。

(二) 网络信息形式新颖多变, 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 影响理想信念的稳定性。

互联网上除了简单的文字表述之外, 还有图片、视频、互动参与等众多表达方式, 形成了鲜明逼真、生动活泼的视觉冲击。这样的视觉盛宴, 一方面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迎合了人们寻求感官刺激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 向网民潜移默化地输出了一种“快餐文化”。这种拿来主义、不假思索的文化理念, 使得看卡通片长大的“90后”更加热衷于慵懒的感性认知, 削弱了思考能力, 使得想象力、创新力被弱化。而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原本就对理性思考缺乏足够的信心, 再受到快餐文化的价值熏陶, 自主学习能力被弱化, 使本身就较为脆弱的理想信念教育所形成的一点观念随之销蚀变迁。

对此, 我们也作了调查, 当问到“你在网络上看到对党的认识存在异议的一些文字言论时, 你怎么看”, 约37.72%的人认为会引发思考;约33.91%的人坚决抵制和不予理睬。而当进一步问及“在网络上看到的这些言论, 不仅有文字, 还有图片, 甚至是视频时, 你是否会因此改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时, 约57.96%的人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动摇。这一变化可以看出网络信息形式对于理想信念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由于任何一种信息传递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浏览到各种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思想侵蚀甚至是不健康的信息。当他们接触到与学校平时教育、“两课”教学完全相反的观点, 尤其是经过特殊包装的信息时, 极易受迷惑和冲击, 继而原有的信息价值建构体系可能出现裂缝, 原有的信念就会动摇。

(三) 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迎合人的猎奇心理, 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成果的延续。

互联网将自上而下的传播体系进化为全方位立体式的沟通体系, 使得信息多渠道传播成为可能, 即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 对同一事件在第一时间进行不受约束且别出心裁的解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网站将主流意识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而一些边缘化的东西却迎合了人的猎奇心理。在“对你影响较大的网站”一项调查中, 学生列出的网站达178个, 涉及搜索引擎、综合资讯、官方网站、游戏娱乐、购物交友、博客等多方面。这里面既有百度、腾讯、新浪、搜狐、CCTV等主流网站, 又有天涯、多玩等非主流网站。

通过检索网站, 我们在感受学生个性选择的同时, 深刻地意识到:一方面, 不少非主流网站确实以其思想观念、见解的新颖性吸引了不少网民,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拓展了人们的思维。另一方面, 一些带有强烈目的性、不能客观公正报道评价的非主流网络, 如果不受限制、一味追求绝对“言论自由”, 将会给“90后”寻求真理、正确认知世界带来误导, 影响到多年来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成就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果的延续。这并非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在调查中, “理想信念与网络言论不一致”的各类情形下, “从不改变自己初衷”的学生比例随着环境氛围的逆势变化而不断降低, 而“经常或有时改变”的比例却在不断地增加 (见下图) 。可见, 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 并非一经形成便恒定不变的。

三、网络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当今社会, 互联网已经开始从虚拟走向现实, 再经过“炒作”, 使得主流意识受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先进典范的引领作用被弱化。2010年春季开学不久, 我们按照调查计划就理想信念教育问题, 分别召开了2009级工科、文科和艺术类等学生骨干座谈会。恰逢主流媒体正在宣扬“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的先进事迹。在谈到“你怎么看沈浩的事迹”时, 出乎意料的是, 许多学生都认为“不值得学习”。问其原因:“网上说沈浩是连续喝酒醉死的干部”。打开网页, 当时确实有不少网站充斥着类似信息。可见, 互联网与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对理想信念教育冲击的程度, 现实迫切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 创新教育对策。

首先, 从校外层面来看, 要依靠国家、社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 净化环境, 形成合力。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不是单靠某个学校或哪个部门所能完成的, 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真正把培养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到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未来的高度来看待, 而不是“纸上谈兵”, 仅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

一方面, 国家要正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构建网络阵地捍卫我们的理想信念。不能因为怕被说成“左”的一套, 而忽视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斗争。事实上, 世界各国都在通过自己的网站宣扬主流的文化传统、政治主张、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依靠他们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 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 宣扬他们那一套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 对我们进行渗透, 甚至发布带有欺骗性的政治信息, 蓄意攻击我们的党和国家。这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因此, 我们更应发挥传统的政治优势, 结合现代技术, 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宣传阵地, 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 社会应努力向和谐的方向迈进, 尽可能缩小现实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差距。这里的社会既包括现实社会, 又包括网络社会。调查显示:约32.57%的人认为影响理想实现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 约57.17%的人认为对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风气。这一结果印证了社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影响力、渗透力。而在网络社会中, 我国亦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网络治理经验, 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互联网管理模式, 净化网络环境。虚拟化的网络平台把现实的人变成了符号、代码, 提供了更加自由、无拘无束的空间, 可供网民随心所欲的发挥。正如调查所示:当问及“上网最能满足你的哪种欲望”时, 仅约23.88%的人选择“求知”, 更多人选择了情绪宣泄、摆脱现实、随心所欲。网络环境中的人们, 一旦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 就极易放纵自己, 忘却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 卸掉了怕受社会谴责、法律惩处的担心, 会诱发出不良行为乃至网络犯罪, 特别是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是这样。

其次, 从学校层面来看,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从职业理想入手, 构建理想信念培育体系。

提高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关键在于切实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找准切入点, 激发他们追求理想的内在动力。这不仅要防止只图形式、走过场的大而空, 而且要切忌诱导学生走向追名逐利的低层次。为此, 我们委婉地进行了调查:在“你的人生中最为次要的是”一栏中, 约40.72%的人选择了“金钱”;而“衡量成功的标准”一栏中, 约50.33%的人选择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对此, 我们又通过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与辅导员沟通, 发现这些大学生最渴求的并不是物质财富, 而是被他人认同和尊重。这显然与该群体的特殊性紧密相关:大多数学生家庭境况较好, 物质满足感较强, 但大学之前的教育经历并没有使他们获得家庭、社会、他人的认可, 心理挫折感较强, 故而作出这种选择。

理解、尊重学生的愿望, 从职业理想教育入手, 务实生活理想, 坚定社会理想。一个人要“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首先必须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 这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观点。而要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 就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就要有职业。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渴望“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正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并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整体目标相一致, 应用型人才既要有职业技能, 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文素质。科学务实的职业理想正是这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学校可依据这种内在需求构建一个符合他们愿望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即通过树立起适合的职业理想, 兼顾美好的生活理想, 引导学生树立成就美好职业前程与追求职业品质认同相结合的理念。

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内在联系, 使理想信念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 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职业理想都是高尚的、正确的, 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同样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使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与达成社会的共同理想形成合力, 进而树立和坚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要求的社会理想, 增强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感, 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 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保持高度统一, 为实现维护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这样构建起来的理想信念体系, 才不会显得虚无缥缈、没有根基, 才能真正成为激励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奋力前行的“青春之泉”。

最后, 从具体教育层面来看, 要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实现教育效果优化。

网络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时代的进步。不能因为网络对理想信念教育有冲击和负面影响, 而封堵网站或让学生远离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创新教育体系, 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生在现实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中都能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在课堂现实环境中, 我们要关注网络动态, 善于引用网络中的事例进行正面分析引导。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不迎合, 主动进行研究分析, 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网络信息分析制度, 将新情况新问题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规划;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分析案例、视频再现、互动交流, 让学生在激烈的感性碰撞中, 不断获得理性提升;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建设, 通过找寻他们的兴趣点, 点燃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做到以理论的力量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氛围感染学生、良性的互动启发学生, 最终实现“平衡心理、化解矛盾、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目标。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 我们要对学生倾注真情实感, 摒弃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 注意借鉴隐性教育的成功经验。毕竟, 对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教育, 应该是贯穿其一生的。学校课堂教育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 长远来看更应关注陪伴他们一生的网络。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而且要在课后通过电邮、QQ即时通讯等各种渠道, 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 缩短与学生的时空距离, 增强教育引导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辅导员、学生骨干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个人博客, 结合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 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在虚拟的网上引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更加真实生动, 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上述观点在这次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当问及“互联网上有关优秀中共党员先进事迹的报道, 会对你的理想信念产生多大的影响”时, 仅13.32%的人选择没有影响, 选择影响大或较大的人约占44.98%。这说明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较为理性的, 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内心也很愿意向先进典型学习。而这正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所需要的“星星之火”, 我们有义务使这些“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综上所述, 在互联网与人密切联系的今天, 凡是一切有利于增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尝试, 我们都应该去做;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顺利社会化、实现长远发展的事情, 我们应该创新着去实施。只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真正联起手来, 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出发, 通过全面教育、积极疏导、依法治网、人性关怀等多种方式齐抓共管, 就能为他们净化一个全方位的和谐“大网络”, 帮助他们坚定信念, 在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夏伟东.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12:003.

[2]论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8:08-14.

理想与信念 篇8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由于忽视“人”的存在, 我国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一直处于“虚热”状态, 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这可以表述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一) 教育理念的缺失。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就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 对理想信念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认识的成果, 是对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1]。传承了古代忽视个体欲求的“笃志”传统, 以及受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倾向的影响, 我国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了远离人的本体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 无视人在现实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诉求, 个体的幸福和欲望一直得不到关注。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也谈人, 但所说的人是抽象之人、集体之人, 而非具体之人、个体之人。这一倾向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人”的缺场。

(二) 教育目标的缺失。

由于教育理念中“人”的缺场, 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一直游走于较为尴尬的境地。总体来看, 我国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由于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封闭性、空洞性特点明显, 理想信念教育“大而不当”, 这直接导致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与大学生心理产生较大距离。受教育者也往往觉得目标遥不可及而缺乏认同, 这也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三) 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般认为,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教育, 以及树立理想和实现的关系教育, 是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内容[2]。然而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理想信念教育却不尽人意。仅就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两课”而言, 其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 单纯局限于书本、课堂等狭小范围来进行理论论证和口头说教, 割裂了理想与人、理想与社会的内容联系, 表面上轰轰烈烈, 实际上收效甚微[3]。

(四) 教育主体的缺失。

关于教育主体缺失的讨论, 是建立在对某种“教育主体论”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有学者认为:在同一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一体两面[4]。对这一主体论的认同是我们审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基础。“一体两面”构成了教育过程中的惟一主体, 师生协同地认识和改造着客体。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等媒介为背景进行的双向交流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观念共享和思维激活的过程。然而, 在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 “授”与“受”的对立, 往往导致一体两面的紧张、断裂甚至对抗。

(五) 教育方法的缺失。

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 就得讲究方法。然而, 由于缺乏平等的理念, 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方法简单、僵化的弊端。目前, 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 课时少, 内容少, 方法简单, 严肃有余而亲和力不足, 其效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甚至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可以说, 寄希望于通过一门课程、一项活动、一次教育就能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无疑是简单和不现实的[5]。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的现代性激变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并存的世界, 就中国的实践环境看, 现代性是一个有待建构或正在建构的现实主题。一方面人们对于民主、自由之类的西方价值崇拜有加, 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因为引进西方现代性而带来的深刻的社会问题。随着传统的价值秩序的瓦解, 尤其是随着市场、货币、消费、科技等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传统社会中人的心性结构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强烈的冲击, 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年轻人, 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理想。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外部世界诱惑四处泛滥的全球化时代, 我国高校被动的、滞后的理想信念教育愈发显得羸弱而不敷以应对。

(二) 高等学校的功利性取向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漠视。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6]。从苏格拉底的大学理念开始, 大学一直是作为一种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空间而存在。她的职责是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独立个体。然而, 不知从何时起,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悄然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怪圈:疲于奔命的专业调整, 高校人才的批量生产, 教学、科研的量化管理, 以及大跃进式的发展。在这一片喧嚣中, 大谈理想信念教育并以此来要求我们的学生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种种怪相, 归结到一个哲学命题上就是:我们的大学始终把“人”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 学生个体的困惑迷惘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疏离。

“青春”是个备受赞美的字眼, “青春”是值得骄傲的资本, 然而, “青春”也是多事之秋。当代大学生心中充满了理想与渴望, 却很容易陷入困惑与沮丧的情绪之中。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智发展不成熟, 这使得社会环境的激变所带来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明显。这种影响常常使学生个体显示出病状化的心理特征, 比如对现实环境的极度悲观失望、自我认知的失调、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更是使部分学生对前途失去希望, 恐惧、烦躁的情绪油然而生。而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无差错”的工作方式, 盯着学生不犯错误, 却很少有精力紧密了解、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更不用说对学生个体理想信念的关注与引导。“心无可依, 人无所随”是对当代部分大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恰当描述。

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建构

“人的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旨归, 也是我们讨论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建构的前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建构是一项长久的、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本文仅以“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客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步探讨。

(一) 人学旨归:探索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建构的前提。

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有依据的、合理的想象或期望,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因而可以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7]纵观当前社会, 各国对这一议题都十分重视, 只不过其表征形式略有不同。“理想信念”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的概念。虽然理想信念有阶级性、实践性等若干属性, 但“人”是理想信念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也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 “理想信念”一词本身即充满了对人性的眷顾、赞扬与关照。理想信念的这一内在特质, 决定了以哺育、引导为基本功能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 可以说, “人的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旨归。把握这一人学旨归, 是我们探索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建构的前提。

(二)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建构。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把对“人”的深度责任感作为进行现代建构的思维背景和思想坐标, 着重于对人的长远的、整体的关照。如此, 才不致被一叶障目式的眼光所左右, 一味地陶醉于急功近利的虚假繁荣之中。

1. 转变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理念

理想信念教育生成的原点是个体的生命体验。理想信念教育应伴随人的成长缓缓展开, 它需唤起人的主体意识, 提升人的认知水平, 体认人的内在需要, 激发人对基本价值、信仰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的教育应对诸如终极价值、绝对真理之类的东西保持审慎的态度, 不妨向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多元的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 引导他们去理解这些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培养他们对多元的尊重与宽容的心态, 以及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总之,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使人找到自我、成为自我的过程, 如果离开了个体的生活体认, 它必将异化、死亡。

2. 调整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目标

一直以来, 在目标设定上, 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过于强调“理想社会的实现”等远大理想和超然性目标, 习惯性地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来看待, 对人的独特性缺乏应有的尊重。殊不知, 理想信念教育是“取法乎内”的, 是个体内心高层次的渴求, 虽然它的形成或有待于外界情境的培育和触发, 但绝非通过“灌输”而就的。因此, 我们的教育目标不应一味重复一些响亮而空洞的辞藻, 而应为个体保留丰富的精神空间, 尊重个体真实的道德体验, 引领个体形成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3. 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内容

虽然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教条化倾向已饱受诟病, 但谈及如何更新, 教育工作者往往退避三舍。究其原因, 主要是“规避心理”。随着社会开放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以种种新奇面孔借助先进传播工具纷至沓来。面对激变的环境, 教育工作者或是觉得力不从心而疏于思考, 或是虽有自己的思考但因顾忌到诸多“规范”而不愿、不敢去评判, 为了追求“稳妥”, 他们往往是抱着既有的“真理”、“价值”夸夸其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当代性就在于能够不断地正确指认时代本质, 解答时代问题, 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不妨将理想信念教育大胆地置于“当代视野”中去加以追问、研究。

4. 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主体

教育是一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事业。“一体两面”应该构成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惟一主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协同地认识和改造思想客体。学生是主体, 又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主体, 他们的成长渴望、价值冲突等需要教师仔细的聆听及悉心的引导。教师同样是主体, 作为“平等的首席”, 他们需要发掘学生生命内在的德性潜质, 不断探索这种潜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并为之创生出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以促其成长[8]。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在师生间长久的精神对话中得以创生的。所谓的“学生的老师”与“老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将是“同时身为学生的教师”与“同时身为教师的学生”这一全新的概念。

5. 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方法

教育无定法, 但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定是坚持对人的价值引导而拒斥宣讲式灌输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只有将各种选项呈现于面前, 个体才有选择的自由, 才有激起内心冲突的可能, 以及认真判断的机会, 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念。以既定的价值、信念对个体进行灌输、浇铸的举动注定是徒劳的。其这一特质, 也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可以通过教学、交往、对话、活动等多种方式对个体进行哺育和引导。

总之, 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 让我们厉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方略, 引进生动的生活材料, 走向更加广袤的生活空间。

摘要: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已成为突出问题。本文以“人”这一现代性的主体要素作为思考的原点, 对其缺失的成因进行探讨, 并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主体等方面对其进行现代性建构, 以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力、魅力和实效。

关键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成因,现代建构

参考文献

[1]李庆华.素质教育视阈下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2) :3-5.

[2]崔华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内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 (6) :5-7.

[3]董晓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1) :81-83.

[4]胡弼成.教育主体评议[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2) :66-71.

[5]董晓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1) :81-83.

[6]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36.

[7]罗国杰.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1.

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篇9

1中国梦给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带来的启示

1.1现实性与理想性实现有机统一

大学生处于当下环境中, 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便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由现实世界价值意义所具备的主体超越性所生而成, 其基本特质是现实否定性与未来指向性。由此可见, 实施理想信念教育, 不仅要具备现实性, 还要具备理想性。在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将指向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作为主要导向, 结合时代主题, 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符合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自觉意识, 还要以现实生活为主要立足点, 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需求以及生活实际状况, 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形成真实性感知与批判性理解, 并以此为基础, 构建理想信念的憧憬与追求。只有现实性与理想性实现有机统一, 才能对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全面创新。

中国梦的主要目标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富强, 它不仅是国家层面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 还是个体在追梦过程中对现实要求的体现。中国梦有机结合了民族兴旺与个体生活, 为个体与社会构建了一个具象化的追求目标, 而对目标不断憧憬与超越的过程, 便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统一的表现。因此, 中国梦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响应。

1.2层次性与主导性相协调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一定的主导性, 其主要体现层次有两个, 首先, 理想信念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不动摇,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 促使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其次,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要意义, 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要始终贯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 理想信念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之间的区分度与差异性, 教育对象不同, 层次需求也不同, 因此,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要对个体发展以及认知规律给予充分的尊重, 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

个体不同, 在发展与素质方面自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采取大一统模式, 严重违背了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价值传统的思政教育遵循整体主义与道德精英主义,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基于这种视角而言, 中国梦将民族振兴作为自身的主导思想, 不仅对集体以及个体的各个层次梦想进行有效整合, 还包容梦想复杂多样的特性, 对理想信念教育而言, 有利于其层次性与主导性实现协调发展。

2中国梦及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一定的契合性

2.1理论维度具有共融性

习近平曾表明, 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力弘扬中国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团结各个民族的伟大力量。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有五方面, 分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马克思思想。中国梦的构成要素与我国核心价值理论具有较高的共融性与一致性, 中国梦是我国核心价值理论的根本体现, 而对于理想信念教育而言, 我国核心价值理论是不可缺失的发展灵魂与教学指导, 由此可见, 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的根本载体,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应契合中国梦的根本思想。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便是中国梦及理想信念教育在理论维度上的契合点, 应用中国梦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可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2.2主体维度具有统一性

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价值, 具体呈现了我国的民族利益。“只有国家兴旺, 民族振兴, 个体利益才能得以保全。”习近平的发言表明, 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便是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 由此可见, 中国梦是民族、祖国以及个体关系的根本连结。实践中国梦的主体是我国大学生, 因此, 可以说大学生的个体思想会对中国梦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民族与国家而言, 大学生是发展的希望, 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分,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梦及理想信念教育在主题维度上具有良好的统一性, 与思政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需求相符, 有利于大学生从消极的被动接受者向积极的主动参与者进行转变, 有利于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2.3目标维度具有指导性

中国梦以不同视角与层次, 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体系进行了创新与完善。其中包括阶段性目标, 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支撑性目标, 即中国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主体性目标, 即以人为本思想。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统一, 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为理想信念教育创造了综合发展目标。中国梦中包含了形同、信念、实践以及理论, 基于世界发展观的理论而言,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了价值与真理, 并在此基础上, 对伟大的理想信念进行了憧憬与追求, 以此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思想, 可以帮助大学生升华自身的理想信念;而基于方法论的视角而言, 它可以给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提供具有科学合理性的运行策略。理想信念结合了现代社会主义的近期理想与共产主义的长远理想, 中国梦的主要思想又是中国民族振兴、发展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 中国梦对理想信念在目标维度上具有指导性。

3具体创新策略

3.1理论学习

对大学生思政教学进行改革, 促使思政理论课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 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结合中国梦与民情、省情以及国情, 并紧密联系国情教育与理论武装, 帮助大学生有机结合现实生活与切身感受, 从而促使理想信念教学更具说服力与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利用高效思政教育网站、社交平台以及网络舆论, 针对中国梦思想进行主题教育。在网络上展播中国梦的先进事迹以及相关材料, 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 例如, QQ、微博等, 引导学生以此进行讨论,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理论学习气氛,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利用网络效用, 对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全面深化。

3.2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成长状况,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可以对课堂教育进行有益补充, 总体而言, 校园文化具有一定隐形教育功能, 会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等。高校可以以中国梦为主题,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例如, 文艺表演、学术讲座、主题演讲以及社团文化节等, 在活动中挖掘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并以此作为文化品牌, 从而全面改善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氛围, 帮助大学生发展自身个性、锻炼自身能力, 最终实现人格的全面建设。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 例如, 感人事迹、优秀学生干部等, 树立典型学员, 并由其带动其他学员, 从而为高校创造一个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风气, 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进行引导, 帮助大学生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想认知的转变。

3.3社会实践

高校应支持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并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 例如, 根据中国梦的核心思想,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从而促使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对基层社会形成深入了解, 从而有效解决现阶段的社会难点与热点问题。大学生通过中国梦形式的社会实践, 可以充分感知到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了解发展历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 明确实现中国梦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进而以此为引导, 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形成明确认知与准确定位, 树立终身为传播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4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他们只有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 才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因此,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基于中国梦思想的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使其明确认识到自身建设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联性, 从而自觉成为中国梦践行者。

摘要: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 紧密结合中国梦, 可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全新的精神导航, 为其理想信念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中国梦可以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性与主导性、现实性与理想性进行协调统一, 促使它们实现和谐发展,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 促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梦想、有追求的新兴人才。基于当代发展潮流, 结合中国梦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全员化以及全程化教育是首要条件;基于中国梦的理念对现实世界以及理想世界进行连接, 促使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范式则是根本要求。因此, 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必须将中国梦作为沟通主客体的关键桥梁, 从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优化。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庞桂甲.浅析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 (5) :66-69.

[2]张艳波.谈用“中国梦”统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50-51.

[3]林平先.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4) :7-9.

[4]韩凤霞.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103-105.

[5]胡晓敏, 郑雅萍, 钱艺.“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438-442.

[6]时锦雯, 冯训婉, 胡寿鹏, 杨宁, 李晓梅, 杨舟.“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报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1) .

[7]胡寒, 邓栗, 连选.略论“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 (3) :131-134.

理想与信念 篇10

一、“中国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中国梦”激发了人们的斗志, 指明了人们努力的方向, 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 为理想奋斗正当此时, 人生理想和个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理想决定个人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 深刻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存在着内在契合性。

1.“中国梦”的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有重大影响。

“中国梦”的实现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当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体利益, 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梦想都离不开国家民族的发展。习近平曾说过国家好, 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 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前的深刻关系, 回溯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任人宰割凌辱, 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抗日战争、内战连绵, 无数生命在浩劫中丧生, 多少梦想支离破碎。在和平年代, 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祖国的繁荣强盛更是密不可分, 只有国家强大了, 民族富强了, 大学生才能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 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 大学生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大学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时代赋予的使命, 是新的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 青年大学生应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让青春发出绚丽的色彩。

2.“中国梦”体现的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 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大学生的个人梦想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 而是国家的梦想, 民族的梦想, 更是每一个个中国人的具体梦想。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当代大学生正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将在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中变成现实, 大学生必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想联系在一起, 深刻领会“中国梦”“百年目标”与自身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梦”所体现的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因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后, 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 尽管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是健康的、向上的,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还是比较认同的, 大学生的“中国梦”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热爱党的事业, 拥护党的领导, 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实现, 必将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上, 大学生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然而由于社会形形色色因素的干扰, 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在种种矛盾中,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缺失、不坚定, 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 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怀疑态度, 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 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而“中国梦”的提出正符合这个需要, 以“中国梦”为契机来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1.“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科学信念。

首先“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真正做到以认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大学生才能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时, 他们会更加清楚认识历史使命, 明确成才目标, 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 这对于构建由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 “中国梦”思想的提出,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多创造力。

2.“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

“中国梦”是大家的梦, 人民的梦, 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挑战、锐意发展、力谋和平与幸福的伟大智慧、伟大力量。国家好, 民族就好, 民族好,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好。“中国梦”的提出实际上也在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梦想, 也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因此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人们常说, 如果没有理想, 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 飘飘荡荡, 没有方向, 国家也是如此, 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国人共同的心愿, 如今“中国梦”的提出, 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也为未来的发展更明确的指明了方向。

3.“中国梦”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 走在创新时代的前列, 创新意识较强, 他们拥有创新的梦想和勇气, 主题意识比较明显,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 大学生处在一个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 可以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 群策群力, 发挥集体优势, 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成才, 一定会充满激情和斗志,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 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 更要脚踏实地, 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 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明确自己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珍惜在校宝贵的读书时光, 发挥聪明才智, 全面发展自己, 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4 (11) :14-15.

[2]王易, 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4) :57-60.

[3]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5) :22-26.

[4]徐柏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1) :171-174.

[5]朱友岗.创新思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 :60-62.

上一篇:演变特点下一篇:室内装饰光污染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