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2024-05-08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精选十篇)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1

镜头回放

9月19日上午, 与会代表观看了塘沽十五中的大课间活动, 感受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大课间活动铃声响过, 千名学生有序地从不同的出口向操场跑去, 操场上呈现出一幅立体图案, 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 国旗班学生正步向旗杆走去, 整齐有力的步伐让人们精神为之一振, 代表们纷纷拿出手机、摄影机记录下这令人激动的瞬间。接着, 新的乐曲响起, 这是提示学生开始跑步, 全校24个教学班有序地向指定地点集合整队, 七年级各班相间环绕在跑道上, 八、九年级学生驻足在操场中间, 随着音乐的鼓点节奏, 学生开跑!这时, 很多与会代表跑向各层外走廊, 俯瞰学生跑步的场面, 他们不敢相信这再平常不过的跑步竟然变成了一幅大型的艺术、动感的画面, 有人惊讶地问:这样的学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这个疑问还没来得急解答, 广播操音乐响了, 千名学生迅速来到指定位置。看着学生做广播操时到位的动作姿态, 有人说, 每个学生都可以做领操员。又一曲音乐响起, 八、九年级学生开始了直臂走, 一圈又一圈, 一个造型接着一个造型, 同时, 操场的南北两端是七年级学生在做旗语操, 学生分别打出的是塘沽十五中办学理念和塘沽十五中校训。这一幕幕, 让人惊叹的是学生走得太整齐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太好了!然而, 人们不禁要问, 这整齐划一的效果, 全体学生是如何做到的?曾有人就此采访潘怀林校长, 他自信地回答:“这是信心与坚持、静心与卓越、责任与毅力的融合。”

校长解读

200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这是国家针对青少年体质问题所发布的最高级别的文件, 后称为“中央7号文件”, “意见”明确指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其中, 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三到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活动制度, 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到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 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2011年7月8日, 教育部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那么, 如何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潘怀林校长指出:“首先要有足够高的认识, 要看得更远, 更有前瞻性。把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当成我们的日常工作来抓, 形成常规;把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当成长期的‘健康希望工程’来投资,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保障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落实, 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我们学校常讲的:以体促智, 以体树人。体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 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也大有好处。”;“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可总结为‘四性’, 即教育性、健身性、迁移性、持久性。教育性是指, 在大课间活动中, 学生增强了自我表现力、组织纪律性,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学会了小至对自己、对班级、对学校, 大至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同时, 旗语操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国防教育, 促进了美育的实施。健身性是指, 大课间活动让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提升, 增强了上、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等, 促进了学生良好身形的形成。迁移性是指, 通过大课间活动促进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 把大课间活动看成一节特殊的‘课’, 让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态度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 使学生终身受益。持久性是指大课间活动的高质量常态化, 另外, 让学生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高素质平台上,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始终让自己在一定的‘高位’行动”。

经验介绍

“普通校”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现“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核心价值, 就要从具体的且能体现成效的事情抓起,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此, 塘沽十五中经过学习和研究, 从抓好大课间活动入手, 进行探索创新, 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分为上午半小时和下午半小时, 全程由音乐控制, 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模块:做广播操、跑步、直臂走、军姿训练等, 七年级有旗语操, 每周还有一次升旗仪式和国防教育。特别是在做广播操、跑步和直臂走方面颇具特色。

学校广播操是参与人数最多、活动最经常、最有规律的大型集体活动, 其教育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塘沽十五中以广播操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提出“快、静、齐、全, 横、竖、斜均成线”的做操要求。重视广播操的质量, 在广播操练习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距离感, 使其增强“量距定位”的意识。班主任和所有中层领导及部分任课教师下到各班协助调整队列, 纠正学生动作, 这大大激发了各班练习的积极性。每天都能看到一些班在操场上练习队列和广播操, 学校还适时进行了广播操比赛, 提高广播操的质量。广播操活动不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 不仅在广播操中发挥了作用, 而且在自习课、午会、纪律等方面见到了成效, 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学校全体学生上、下午各有约10分钟的跑步时间, 这个时间, 八、九年级的学生基本是在操场、足球场内跑步, 队形的排列是把大长方形的足球场地划分为等大的4个小长方形, 形状似“田”字, 每个角都有一个班, 共16个班, 中间4个班是相对站立。音乐响起后, 学生伴随音乐节奏成向中间跑步前进、再向外分开的一个万花筒状, 以体操队形的“并队、裂队”形式行进。七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较短, 其跑步路线分别是第四、第五跑道, 每个跑道4个班, 分别位于直道中间及跑道的两个弧顶, 其中第四跑道的班跑步行进方向为顺时针, 第五跑道的班为逆时针方向行进, 跑步行进的时候形成体操队形“错肩行进”。跑步结束后所有班到操场的后面集合, 待提示音乐响起时, 全校学生集体跑步到广播操指定的位置站好, 每个学生广播操的站位是前后左右间隔2米, 学生前后成行、左右成排、斜向成线, 场面壮观。接着是一分钟的军姿训练, 虽然只有1分钟的时间, 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身体姿态的控制、精神面貌的塑造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直臂走、旗语操也是学校很有特色的项目。八、九年级是直臂走, 七年级是旗语操。广播操结束后, 下个提示音乐响起时, 八、九年级的学生以密集队形向操场中央位置集合, 并伴随音乐的节奏踏步, 形成一个有600多名学生组成的方队, 再根据提示音乐分成两个等大的方阵。接下来两个方阵中间的4个班同时前进, 开始进行大摆臂走, 队伍行进中组成4个相连的长方形, 班级队伍行进队形是“并队、裂队”。八、九年级直臂走的同时, 七年级学生做旗语操。旗语是古代的一种主要的通讯方式, 现在是世界各国海军通用的语言。不同的执旗方式、不同的挥旗动作表达不同的意思。塘沽十五中的旗语操根据现代国际通用的旗语原则进行了编排, 主要原则是:单个旗语有不同的英文字母代替, 一般旗语打英文缩写, 如塘沽十五中:NO.15 Middle School Of TangGu, 旗语的打法是字母N/F/M/S/O/T/G所代表的单个旗语连续打。旗语操的主要内容有:“塘沽第十五中学”“欢迎来到我校”“即将起航”“校训:追求卓越, 办学理念:人人成才, 人人有材”等。七年级旗语操第一遍是整体做, 接着是男、女生蹲—起交替做。旗语操既使学生了解了国防知识, 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同时也使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元素融入每个学生的行动中, 为每个学生所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学校和自己的责任感。

大课间活动结束之后是学生回班, 学生回班很有秩序, 也很有规律和特色。八、九年级在场地内走完6圈长方形的“并队、裂队”后沿着设计的路线“直线、直角”行进回班。七年级做完旗语操后, 沿设计的路线“蛇形”行进回班, 整个过程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

学校为进一步落实责任教育, 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选拔出36名优秀学生组成国旗班。每周升旗仪式上, 由国旗班升旗, 升旗时统一着装, 从出旗到升旗整个过程, 包括音乐和队形的变化, 都模仿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每次升旗都体现出对国旗的热爱和崇敬, 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经过严格训练, 学校国旗班升旗形成特色, 也成为了一大亮点, 这一活动激发了师生的内心理想和责任, 成为一股内驱力, 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每次升旗仪式也吸引了社区群众和路人前来观看, 使人们不自觉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既展示了学校教育的成果, 也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继而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

塘沽十五中的大课间活动又是如何体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呢?具体来说, 学校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四定”的步骤和“严、实、细”的具体要求。

“四定”, 一是定场地。编排时几块场地要量好, 大小一样, 使学生在跑和走时做到分合有致, 形成对称图像。二是定速度。为使队伍之间距离不变、防止拥挤, 就要统一步幅。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定跑步步幅65厘米, 走步步幅60厘米。在场地里标出长度, 让学生去体会, 这决定了队伍的整齐度。三是定姿态。良好的姿态关系到学生的精神面貌, 关系到整体的效果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在站、跑、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站的姿态:脚跟靠拢, 两脚形成60度, 两臂自然下垂, 手五指并拢, 中指和裤缝重合, 抬头挺胸, 两眼平视前方。跑的姿态:听到预令时, 两手迅速握拳 (握拳要求是:四指蜷曲, 拇指贴于食指第一关节和中指第二关节) , 提到腰际, 拳心向内, 稍向里合;听到动令时, 上体微向前倾, 两腿微弯, 同时左脚利用右脚掌的蹬力跃出, 前脚掌先着地, 身体重心前移, 右脚照此法动作, 两臂前后自然摆动;向前摆臂时, 大臂略直, 肘部贴于腰际, 小臂略平, 稍向里合, 两拳内侧各距衣扣线约5厘米;向后摆动时, 拳贴于腰际。走的姿态:上身挺直, 步幅60厘米, 前摆臂与肩平齐, 拳心向下, 后摆臂到摆不动为止。四是定位置。尤其是静态时的位置和学生一一对应, 不能随意变动, 做操时人间保持2米距离, 达到横、竖、斜见线。

学校的广播操依据目标要求, 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实、细、恒”, 以这三个字为抓手, 达到定面的目的。“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距离感。确定每生之间2米的间距, 第一步是每人准备2米线绳, 四面拉直, “量矩定位”, 提高认识能力。第二步是取消线绳, 站在标志点上, 然后逐步取消标志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 学生就会形成习惯, 位置准确。带操教师要求严格, 动作要领要求一致, 行政领导进班查操起到了保障作用。“细”就是有效督促学生做广播操。从位置表上了解每个学生的动作是否到位, 以便及时进行纠正, 弥补不足, 解决了学生在理解、掌握上的差异。“恒”就是把学校的广播操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在训练中渗透养成教育。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2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这道难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

B.中国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将“梦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中国当代生活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人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

C.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D.当云南彝良地震不期而遇时,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B.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清秀旖旎的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C.网友对现下流行的历史剧中各类穿帮镜头进行盘点,他们这么做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 历史的尊重。

D.学校举办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活动,为观看《长征英烈事迹展》,同学们趋之若鹜,提前半个小时进入了展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这胜利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浴血奋战换来的,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B.过去数十年,七国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严重下滑。七国集团的存在真的符合本国最大利益吗?集团内部对此也是莫衷一是。

C.2015年昆明南亚博览会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商家,他们的展台上摆放的新产品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D.中考前夕,九年级的同学们全力备考,甚至到了目不窥园、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问,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正因为经过千锤百炼,景海鹏才得以两次入选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B.当残奥冠军张变进入会场时,嘈杂声戛然而止,会场内万籁俱寂。C.尽快摆脱病魔的折磨,是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向往的事。D.田老师以这首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B.陈忠实老师看到出版社的工作条件很差,就自掏腰包两万元,为改善我们的工作条件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C.中国首个“4.0”产业园——潍坊国际创意港5月8日开园,国际机构争相入园,众多资深创客也心无旁骛。

D.与广袤的宇宙相比,人类只是沧海桑田,极其渺小,只有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天人”和谐。

6、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B.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C.连云港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花果山云雾缭绕、林木苍翠,苏马湾海天一色、白 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D.为保卫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游览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

参考答案

1、答案为:B;

2、答案为:D;

3、答案为:C;

4、答案为:B;

5、答案为:A;

6、答案为:D;

7、答案为:D;

8、答案为:B;

9、答案为:C;

10、答案为:A;

11、答案为:D;

12、答案为:D;

13、答案为:D;

14、答案为:B;

15、答案为:C;

16、答案为:B;

17、答案为:C;

18、答案为:B;

19、答案为:D; 20、答案为:B;

21、答案为:D;

22、答案为:C;

23、答案为:D;

24、答案为:B;.25、答案为:B;

26、答案为:A;

27、答案为:C;

28、答案为:B;

29、答案为:B; 30、答案为:B;

31、答案为:A;

32、答案为:D;

33、答案为:C;

34、答案为:A;

35、答案为:C;

36、答案为:C;

37、答案为:D;

38、答案为:C;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生;医学院校;志愿报考;暴力伤医

医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考志愿报考的热门。高校招生中,报考人数与录取计划的平均百分比医学类为150%,仅次于政法类和财经类专业[1]。报考医学的高中生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兴趣选择报考,并受家庭、学习成绩、医疗环境等多因素影响[2]。近几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暴力伤医事件逐年增多[3],对高中生医学志愿报考造成恶劣影响。部分省市医科高校或医科专业投档线大幅下跌,个别省市甚至低于畜牧兽医专业分数线,也曾有调查显示,超过1/3的医学生对从事医疗职业的态度有所动摇[4]。为了解陕西省高中生医学院校报考意愿及是否受医疗环境影响,我们对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选取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向学生本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52份,回收问卷340份,其中重点班问卷153份,普通班问卷187份。

(二)研究方法。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选取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老师协助下发放。问卷中插入一例暴力伤医事件,使部分未关注过暴力伤医事件的学生对此类事件有所了解,提高学生医学报考志愿受医疗环境影响的真实性。

(三)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13进行录入,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医学院校报考意愿调查结果。所有340名学生中,有意向报考医学院校共101名(29.7%),其中重点班58名,普通班43名,重点班较普通班报考意向强烈(37.9%vs23.0%,P=0.002)。无意向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共37名(10.9%),重点班16名,普通班21名,二者在报考意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vs11.2%,P=0.481)(见表1)。

(二)报考意愿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有意向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中,33名(32.7%)學生由于兴趣选择报考医学专业,占各种因素的首位。26名(25.7%)、15名(14.9%)和9名(8.9%)学生报考意愿分别受工作稳定、未来就医便利和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普通班学生更易受工作因素影响,重点班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者较多。在无意愿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中,医疗环境差是重点班学生放弃的主要因素(50.0%),学业困难则成为了普通班学生放弃的重要原因(47.6%)(见表2)。

(三)医疗环境对报考意愿影响调查结果。340名学生中,共20名(5.9%)学生受医疗环境影响放弃报考医学院校,其中重点班8名,普通班12名。在了解暴力伤医事件后,重点班没有学生动摇报考志愿,普通班9名学生放弃报考。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医学院校依然是报考的热门,29.7%的学生有报考意向。由于医学院校分数线较高,医学类专业的报考与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关系,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倾向于报考医学院校,而学业困难也成为部分学生放弃报考的原因之一,普通班尤其显著。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周期长,课业负担重,要求高,有本硕连读、本博连读[1],因此普通班学生报考医学时受成绩影响更大。

在倾向报考医学的众多因素中,个人兴趣位居首位,医学的学习是枯燥、乏味而且漫长的,且医学专业性更强,兴趣驱使下进行学习才会有更加充足的动力。许多高中生大部分精力投入课程学习,对医学专业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因此加强中学生对医学专业的了解,培养中学生对医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医学院校报考比例。医学院可以在得到相关学校的许可下对其附近院校的中学生开设讲座,学校可以成立医疗社团,普及各种急救知识和医疗常识,增加学生对医学的感性认识。

此外,工作稳定也成为了学生青睐医学专业的重要因素。医生是较为受人尊重的职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工作相对稳定,而且属于“越老越吃香”的专业[5],因此倘若找准定位,达到一定业务水平,医生不失为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医生就业也存在门槛高、压力大、就业难的情况。医生就业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医疗机构然需求量不多,但学历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也较多,而乡镇医院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求量多,本科毕业生却鲜有应聘[5]。本研究也显示,普通班报考医学院校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提高中等学历学生从事医学专业意愿,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疗环境安全也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话题,暴力伤医事件的频繁发生。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4年,媒体报道的暴力伤医事件持续增多,甚至高达140例[3],平均2- 3天就会发生一起恶性伤医事件。医疗环境的恶化,势必影响到高中生的报考。本调查显示,5.9%的学生由于医疗环境差、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放弃了报考医学院校,这甚至成为重点班学生放弃报考的首要因素。而随着暴力伤医事件的升温,多地医学招生遇冷的报道数见不鲜。倘若由于医学院校报考人数降低,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就会相对降低,这意味着对今后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加重病患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甚至阻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综合近3年陕西省医学院校分数线,并与同年一本、二本批次分数线做参照,大致持平,并没有显著增高或降低,关于媒体“医学招生遇冷”的报道招生办也进行了统一回复和纠正[6]。然而,医学招生未遇冷并不真正代表着医疗人才的充足,有许多在职医生因为安全问题而离开了深爱的岗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卫燕教授认为,行医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外部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首推医护人员人身安全[6]。安全的医疗环境是优质医疗的前提,唯有维护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为此,我国已颁布了相关法律来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期待法律能够有效的减少暴力伤医等严重影响医疗秩序及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4

□什么是“八静三品四用”?您是基于什么提出的?

■2006年, 我刚刚担任学校校长, 每天的事务性工作很多:不是写计划就是写总结, 不是开会就是写汇报, 不是迎接检查就是准备督导, 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事情。论身体, 每天处于疲劳状态;论学问, 教育教学研究颗粒无收;论道德, 不知教育服务于谁;论工作, 丢了教育的方向。由此我想起了奋战在一线的教师, 他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如果不能, 影响他们静下心来的因素又是什么?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 我认识到“立德强身、文化修身、技高立身”的治学理念、“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的工作态度, 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于是, 我提出了“八静三品四用”, 就是“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 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 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学生对话, 静下心来研究学问, 静下心来读几本书, 静下心来总结规律,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 静下心来品味与学生的分分秒秒;品尝工作的乐趣, 品味生活的意义;用智慧启迪灵性, 用人格陶冶情操, 用爱心浇灌希望, 用汗水哺育不凡”。应该说, “八静三品四用”是一个目标, 一个理想状态,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和理想状态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如何理解这个“静”?

■“静”是一种状态, 也是一种境界, 要想使教师达到这种状态和境界, 学校首先要为教师提供一种制度的支持。

第一, 求静, 要为教师争取时间。静心教书要时间, 潜心育人要时间, 时间对教师极为珍贵, 我们做到不让班主任到操场去监控学生, 实行整体管理。每学期四次检测, 考后数字统计可以由相关人员集中输入, 然后提供给教师们, 自习课可以实现无师管理, 回归自习的本来面目。这样算起来, 一周会给教师节省很多时间, 这无疑为教师提供了静心思考的时间。

第二, “静”字要有心理文化引导。“静以养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境界。心静则远, 这就是站得高, 看得远, 认识得深刻。静心静悟是人之共识。问题在静中化解, 是非在静中明辨, 思想在静中绽放, 工作在静中出色。静控制冲动, 抑制盲目, 克服粗劣, 驱散功利, 何乐而不为?

第三, “静”字蕴于学校管理之中。“静”字文化的要义在于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的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进以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教师读书要以学校推荐的书目为主, 实现有固定地点、课表化安排的读书活动;教师学术研究实现团队化, 以“青年教师文化沙龙”为学术研究中心, 辐射全体教师;学校管理实现民主化研究, 以“谏言组”为核心, 定期召开建言会议, 学校管理层要兑现每一项建言。

□通过教育科研提升学校的品位,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应该说已经成为校长们的共识, 但问题的关键是持久、深入地进行教育科研比较难。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教师能够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静下心来进行教育科研呢?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促进教育科研深入开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力图让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思维习惯和一种工作习惯。

一是校长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领路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 能否抓出实效, 关键在校长的重视程度, 关键在校长的观念是否有前瞻性, 关键在校长是否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长要成为教育科研的领路人, 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 使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为校长, 既要做教育科研的管理者, 也要做教育科研的实践者。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领导, 组织工作才能有实效。

二是抓好学习, 使教育科研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我校科研处每学期都要制订出具体的理论学习计划, 做到学习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而且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评价。对教师的学习, 我们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 请市、区教研室的专家指导我校的教科研工作, 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另外, 我们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给教师拨专款购买理论学习用书, 订购有关的教育教学刊物, 并定期组织报告会、汇报会、研讨会等理论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校的教育科研气氛日益浓厚, 工作的开展越来越顺利, 参与的教师越来越多, 教育科研的水平逐渐提高, 教科研成果逐渐增多, 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三是构建教育科研的网络体系和评价机制。教育科研的网络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核心体系”, 处于教育科研管理和实践的“领头羊”位置。第二层是“骨干队伍”, 由从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选出的优秀教师组成, 在群体性教育科研活动中起带头、引领作用。“骨干队伍”不但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把关, 更是市、区级课题组的成员, 并且参与教师课题的评估。第三层是“群体队伍”, 我校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评价机制方面, 我们在制度上保证教育科研的地位, 把它作为一项全校教师的基本功来评估, 在教师的业务考评指标中占有一定的权重, 是评选先进教师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是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选题思路, 保证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教育科研有没有生命力, 能不能持久进行, 与我们的选题有密切的联系。在教育科研选题过程中, 我们力求体现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求真务实”的指导思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十分注意将教学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典型矛盾引进课题, 采用“问题即课题”的教育科研选题思路。在教育科研工作中, 我们坚决抵制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和“假、大、空”的倾向。在价值判断与导向、方法论等宏观决策上确立“求真务实、研以致用”的教育科研价值观, 使之在揭示教育规律、用教育规律办学治校、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中切实起到指导作用, 做到“真实显功力, 平淡见奇崛”。我们要求学校课题研究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 必须重视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使课题研究切实沿着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轨道健康发展。

五是抓住课堂这个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上, 没有课堂教学的实践, 只能是纸上谈兵, 不可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为此, 我们确立了以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科研导向, 使科研工作走进课堂, 走进新课程。我们围绕课题开展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说课比赛活动、教学设计方案评比活动等, 这些活动都使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作用,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都离不开心理需求, 都会以成功感为心理慰藉, 而获得成功的过程一定离不开有效的激励, 学校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激励会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校要想使教师静下心来工作,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为此, 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细化岗位职责, 增强责任意识。从2006年开始, 我校为每一个岗位制定了岗位职责, 每项职责描述得都很具体, 避免大而空、模棱两可的现象。

二是落实岗位职责, 注重督促和考核评价。如果说岗位职责对教师是激励教育, 那么考核评价则是对教师工作成就的肯定。在学校工作中, 各项工作如果不与评价考核结合起来, 便很难落到实处。为此, 学校根据每个岗位的职责制定了考核评价方案。方案按工作特点归为16个类别, 考核评价分为工作态度、本职工作、加分和减分四个指标, 每一个指标都有若干关键表现予以具体化。加分项主要是鼓励教师做特殊贡献, 鼓励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建设性意见。同时, 方案还制订了对全体教职工的考勤, 参加学校各种会议、活动等其他工作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形式分为自评、主管领导评、学生评、家长评、学校评;考核评价方法分为月评、期评, 最后由各部门归总成绩, 形成学期每一个人“千分制”考核评价结果。

三是适宜奖励, 激励教师工作。对于工作优秀、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通过奖励促使教师们更加愉快地工作。健全奖励制度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 学校相继制定、完善了《班主任工作的奖励方案》、《教师完成教学常规工作的奖励方案》、《各年级教学质量的奖励方案》、《体育竞赛的奖励方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奖励方案》、《教师参加教育硕士学位进修的奖励方案》及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的奖励方案。

奖励有“舍得”之哲理, 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学校只有用心去投入, 合理分配使用资金, 惠民有道, 才能打造出民心工程, 教师群体的凝聚力、积极性才会产生, 学校才有望得到发展。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法制讲座报道 篇5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法制讲座报道

2013年4月23日下午第三节课期间,莆田第二十五中学政教处在综合楼一层梯形教室开展了关于知法、守法的德育法制讲座,此次的专题讲座我校特别邀请到了笏石镇派出所包片民警刘仲鹏到场讲解,整场讲座由政教处主任陈文海、柯国庆共同组织。在此次讲座中,派出所刘警官首先给全校各班所派的同学们阐述了知法、守法的重要性,然后用生动的案例,给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德育的法制教育课。此次讲座,刘警官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全面细致地介绍了预防犯罪、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富于教育意义的法制的德育课。通过此次的讲座,全校的同学们提升了法制的薄弱意识,增长了法制的知识,更明确了知法、守法、懂法的重要性,在同学们的内心激起了很好的反响!

政教处2013.4.24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 篇6

学校坚持“文化引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三高四式”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层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军队式的纪律、花园式的学校、现代式的管理、家庭式的温暖) 的管理目标以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他们有一个智慧的人生”的育人目标。培养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学有特长的学生, 以世界知名数学家张旗为代表的一大批学子成为各界精英。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有高级教师98人, 现岗特级教师6人, 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名班主任60人。这支教师队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扎实质朴、敬业乐业。他们以朴实无华的本质指导人, 以沉稳扎实的教育吸引人, 以真诚无私的态度打动人, 以博大的胸怀引领莘莘学子健康成长。

学校提出用“大教育观”建设“学习型、开放型、生态型”校园。先后同国内外30余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举办和承办了两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成功承办了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全国影视明星篮球邀请赛, 天津市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也落户该校。

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2006年成立了国画院, 在天津市乃至全国尚属首创, 为高中校的艺术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也为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7

语商教育:关注语商, 构建语商文化体系

第二十中学语商教育的办学特色, 启发我们去关注现代教育中一个崭新的领域:语商。语商 (LQ) , 即语言商数, 是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总和, 包括语言的论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在语言交流中的应变能力, 是智商、情商的外在体现。高语商将给人们带来新的生存机遇和生存质量的全方位提升。语商教育, 就是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条件和未来需求出发, 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言商数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培训及实践教育活动。第二十中学的语商教育紧紧围绕“语言表达文化”、“语言表达技巧”、“语言表达状态”、“语言表达层次”等多个维度, 开发校本课程,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其教育目标主要不是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而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使语商教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具体而言, 语商教育就是在建设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和丰富主题实践课程中, 培养学生的公德力、学习力、意志力、合作力、创造力、组织力, 构建以“读、写、说、辩”为支点、以课内和课外为途径、以“读书知理, 讲辩明理, 处事懂礼, 行止有礼”为特征的语商文化体系。从核心价值、文化内涵、文化载体、文化体系、文化途径、内容方法等层面构建体系框架, 通过科研引领、项目推进, 促进学校科研、研修、师训一体化建设, 逐步让特色文化的内化和外显表现出明显的效益, 做到:课堂有渗透, 课程有讲授, 活动有训练, 环境有呈现。

创建“一二三四五”语商教育实践体系

“一”:提炼语商教育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语商培育文化

语商培育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是统领全校师生的精神动力, 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第二十中学的语商教育, 并非只专注于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 而是着重于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它集合学校所有文化元素, 产生一种学校文化力, 而这种文化力又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和凝聚力, 体现了学校的愿景和目标选择, 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二”:开拓语商教育的两个途径———课内、课外

第二十中学通过课堂途径做足文章, 抓好表达训练, 对学生表达状态、表达技巧、表达文化进行过程性评价, 探索语商教育模式, 渗透语商教育理念, 体现语商教育风貌, 让课堂呈现出鲜明的语商教育特色。

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统一认识, 根据本学科特点, 制定课堂教学的语商教育计划与标准, 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到举止, 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作为学分评价的重要依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少讲、精讲, 把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语商教育角度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重点推动语文和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深入挖掘语商教育的潜力。增设语商选修课, 跟进学分评价机制。

课外包括语商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主题活动的开展、行为习惯的培养。

语商教育校本课程从文化底蕴、情商训练、思维方法、语言修辞、文明礼仪等具体方面进行开发、创建, 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根据实际效果不断修改、调整、完善。语商教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行走班制, 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 做到培训有效果、学习有收获。主题活动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论证、有总结、有实效。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全员管理、动态管理, 做好宣传引领工作。

“三”:构建语商教育的三大支持体系———校本研修、活动修习、多元评价

构建以语商教育的课堂渗透和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的校本研修体系。这个体系由学校教务处牵头, 集合所有任课教师的智慧逐步形成。一是纵向开发由低而高的校本课程:从低标到高标, 围绕语言表达的清楚度、准确度、悦服力、生动力, 建设培训与案例课程;二是将科研、教研、师训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一体化策略, 在课题研究、课堂渗透、课程讲授中不断内化和外显语商教育特色。

构建以语商教育课程为架构的活动修习体系。由学校德育处牵头, 班主任密切配合, 建设由小而大的修习平台。通过三种方式:课堂渗透式、课程培训式、主题实践式, 将培训、修习贯穿其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文化内涵, 通过主题庆祝活动、展板、广播、电视、网络、校园环境等载体, 传播文化信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增加资金投入, 拓宽社团活动范围, 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发展。通过组建师生结对、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的师生联合社团等形式, 促进“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的确立, 并通过专题活动营造浓郁的师生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扩大英语角活动规模, 吸引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构建以语商教育为内容的多元评价体系。遵循教育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 形成梯次, 多元评价。评价包括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学科中可量化的指标评价、发展中自我成长的质性评价, 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认可度评价。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四”:夯实语商教育的四个支点———读、写、说、辩

“读”是说的基础。学校做好课内、课外阅读两方面的工作。课内抓朗读、背诵、精确阅读, 课外阅读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落实。一方面改进教学模式, 为课外阅读留出充裕的时间;另一方面在读的内容、方法、应用、测评等方面提出完整的方案, 成立读书会, 开办读书大赛, 并做好指导和落实。

“写”是书面表达形式, 是对读的强化, 是对说的有效准备。通过写, 可以培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简洁性、流畅性, 也为说与辩做好内容和思维的储备。学校充分发挥校报、黑板报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课程培训和竞赛, 鼓励并指导学生养成写发言稿的习惯, 在速度和质量上不断改进;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后作业中对学生的写提出明确要求。

“说”是口头表达形式, 是提升语商的关键。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把说的权利和时间留给学生;对学生发言中的声调、语气、情态等方面随时提出要求;课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说”的活动, 如成语接龙、课前三分钟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借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突出语商方面的训练等。

“辩”是说的最高形式, 是提升语商的最有效途径。学校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亲和力等。让辩论赛成为一种高密度、高效率的校级常态活动, 力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体验、锻炼、提高;辩论赛评比从表达状态、表达艺术、表达文化等层次进行多元评价, 并及时分析与反思。

“五”:抓好五个保障———组织、制度、硬件、培训、宣传

组织保障。成立语商培育文化核心小组, 内部设置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和活动修习开发实施小组, 小组成员兼顾特长, 分工合作, 全校上下一盘棋, 形成文化合力。文、理科兼顾, 定期召开研讨会, 交流经验策略, 以点带面, 推动整体创建工作。

制度保障。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和指标评估体系, 对可量化的部分, 如读、写等, 制定量化指标;拟定切实可行的语商教育管理制度、语商教育评价制度、语商教育研修制度及各种奖励制度, 并在学校其他制度中予以体现, 规范并促进语商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实施原则是:从一般性育人活动向特色性育人活动转变, 从权力约束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

硬件保障。建设交流中心, 将心理辅导活动、校本研修活动、课例录播活动纳入其中;有专门的演讲厅、辩论厅供学生活动。优先保障语商教育的硬件建设, 各种活动场所、多媒体设备、环境布景等有专人负责, 做到保障准时、及时、充足。

培训保障。将高端培训活动与校本研修活动相结合。校内培训包括常态观摩课和经验交流会, 校领导和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畅所欲言, 在反思、交流、总结中探索语商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 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 传授知识和经验, 派出教师参加校外培训、观摩, 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昌乐二中的海量阅读等, 深入研究, 多方借鉴。

宣传保障。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时随地向学生灌输语商理念, 强化语商教育意识。充分发挥语商教育实验班和优秀学生的带动示范作用。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多层次、多角度、特色鲜明地营造语商教育氛围。利用矗立在校园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屏, 宣传语商教育主题;在教学楼走廊, 围绕校训“立德、立功、明达、明辨”, 精心布置文化长廊, 为有效开展学生的“读、写、说、辩”提供平台。除了在视觉上营造语商教育氛围, 校广播站也开展多项活动, 从听觉上给学生以环境的熏陶。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8

学校以“致知力行”为校训,弘扬育英精神,坚持文化多元、个性彰显、厚学笃行、仁爱康健的办学宗旨,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为办学理念,培养出徐冠华、钱煦、傅承义、秦蕴珊、胡文瑞等15名院士以及柳传志、聂卫平、姜昆、九夜茴等大批英才,校友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挖掘学生特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性发展。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舞蹈、外教口语、珍珠球、航天育种种植、育英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知行文化校本课程。2016年,学校凭借“桌上栽培”、“单片机智能控制”课程入选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为全市的初中学生服务。

二十五中作为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北京市篮球、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东城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北京市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在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每年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走进博物馆等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跃。每年在艺术、科技、体育比赛中,都有大批学生获得市区乃至全国一、二等奖。2016年,马泠风的创新研究“原癌蛋白MDM2的分离纯化及结晶条件的初步筛选”获北京市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秉承国际化办学传统,中加英文高中采用加拿大公立高中的课程,诸多优秀毕业生考入国外优质大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2016届毕业生中,近50%的学生考入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

积极发挥校友优势,促进学校的发展。胡文瑞、王洁实、李观鼎、李颐黎、彭俐等校友先后走进“育英大讲堂”,讲述育英故事;师生代表对200多位杰出校友走访学习;创建柳传志班、徐冠华班、钱煦班等杰出校友班;2016年6月27日的第六届校友会成立大会上,相声名家姜昆校友当选为会长。

在众多杰出校友精神的感召下,在百年老校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下,在学校国际化特色氛围的熏陶下,中考成绩位居原东城区前十。近两年高考成绩大幅提升,2015年本科率100%;2016年二本率95%。高分段考生逐年增长,连年实现突破。成为具备强大教育加工力的学校。

百年的奋斗,造就了育英百年的辉煌。

一、老师文化:教研组彰显力量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其中历史组以学术氛围浓厚、工作态度积极、业务能力强以及团结奉献、用爱坚守的精神,成为学校教师文化的标杆。

(一)“金字塔型”的教师团队

历史组打破年级限制,组成拥有1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校级骨干教师、1名青年教师的“金字塔型”初高中大备课组,时刻发挥集体智慧,使学生收益最大化。每位教师除了完成本职教学任务之外,还兼职承担学校各项工作,为学校分忧。“德育教学双肩挑”———是组长殷鹏老师对他们承担的工作总结。饶莹老师今年开设的市级培训课程受到好评。饶莹老师、殷鹏老师在一师一优晒课活动中获市级优秀课程。

去年暑假,高一历史老师刘华在乘坐手扶电梯时见义勇为,为救一位老太太而摔伤了腿。她在刚刚能下地走路的时候,就坚持来学校上课,每天走楼梯往返于五楼教室和三楼办公室之间,这份坚持和奉献的精神让人倍加感动。在刘老师受伤休息期间,组中其他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毫无怨言地帮忙分担课程,在刘老师回岗后顺利交接,最终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负责初中德育工作、高三把关的陈翔老师说:“历史组的团结是取得成绩的保证”。

(二)“百分百通过”的教学成绩

历史组学术氛围浓厚,老师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教研工作,互相切磋、交流经验,会考和高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历史学科是率先取得会考通过率百分之百的学科。学校普高、中加项目学生均连续三年会考、高考通过率百分之百。尤其是中加学生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离不开整个历史组教师团队的努力。另外,二十五中高三一模历史成绩在东城区的排名和高分段贡献率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任务。今年,高分段学生数量居全区普通校第一,其中一人进入区尖子生行列,受到区里表扬。在组长殷鹏老师和市级骨干饶莹老师的带领下,历史组老师们真正贯彻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三)多姿多彩的校本课程

除了日常教学外,历史组老师积极开展各种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012年,二十五中积极申报参加北京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翱翔计划”,历史组作为核心团队申请课题“文物鉴赏与修复”。全组成员全程参与课题申请、第一次专家来校考察、第一批学生上论坛的工作。每周开设校本课程,请国家博物馆专家齐吉祥老师、圆明园专家刘阳老师、社科院甲骨文专家胡振宇老师等走进课堂,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国家博物馆、十三陵、景德镇等地,实地感受祖国传统文化,拓宽师生视野。有多名同学在本校老师和外请专家的共同指导下,选择课题,深入探究,自主完成论文,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学生自选课题涵盖的内容包括圆明园流失文物、东城古建筑研究、茶文化等,并形成学生成果集,多次举办成果汇报活动。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北京市教委创新学院张毅主任、东城区教委周玉玲主任等都曾参加学生成果汇报展,对学生的研究和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聂麟懿的《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韩羽的《东城古建筑修复的研究》成功登上北京市翱翔论坛,两位同学也获得了翱翔学员毕业证书。

学生傲人的成绩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努力,更离不开所有老师的辛勤指导和付出,北京二十五中所有教师秉持知行文化,贯彻育英精神。

二、课程改革:知行创新

二十五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务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6年5月,在教学顾问语文特级教师吴继烈的带领下,语文组刘佳、王冬妮、郑泽丽三位老师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持的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的研究工作,探索“‘双课堂’创新教学方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用信息技术领跑教育改革。

“双课堂”即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整合。这二者的整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样的环境所开展的教学可简称“双课堂”教学。“双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支持多向、深度互动,支持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支持跨班/跨校/跨区教学。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优势互补、融为一体,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双课堂”理论在语文学科的落实早先主要集中在主题教学方面,而此次吴继烈老师带领三位一线教师独辟蹊径,从常态化单篇教学入手,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整合,真正践行“互联网+教育”。三位语文老师,从“双课堂”的理论学习到平台实践,前后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三位老师多次备课,并积极与吴继烈老师沟通,就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多样化提升做出多种方案。从平台主题来看,教师的网络教学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微写作。而主题内容包括《拿来主义》《信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等,老师们经过精心设计,明确学生作答要求和相互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学习起来有话可说,有章可循。此外,通过平台的实时统计,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每个主题下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回帖、每个回帖的字数统计等。

其中,刘佳老师发布的写作主题《拿来主义》,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微写作的形式,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学生在平台上积极回帖,互相评价,联系具体事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在阅读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上,学生课前预习,把读不懂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上,刘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与自己的教案相结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表示,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在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效陈述自己的观点,生生互动进行得更加充分。

专家的倾心引领、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不断探索,是二十五中“双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吴继烈老师的带领下,语文组三位老师践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的教育理念,在“双课堂”教学道路上继续积极探索,让“双课堂”项目引领学校课程创新发展之路。

三、校本特色:弘扬传统

北京二十五中一直以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曾先后举办京剧进校园、大观园听昆曲等活动,是北京市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基地校,翱翔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基地校。

(一)开创新课改首个学生校本课

现高二(4)班的张蕊同学,在一年半的翱翔课程学习时间里,认真聆听了陶瓷文化、文物修复、青铜器等系列专家课程,前往国家博物馆、西安、泾阳开展文化考察,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胡振宇老师和工会齐兵主席的悉心指导下,从二十五中校园建筑遗存的风韵受到启发,产生了创新研究的灵感,翻阅百万字的文献巨著,考察25中、166中、灯市口小学,走入校史馆,通过观看百余件老物件,探究学校文物、旧物保护利用的规律,发明了“张蕊分类法”,开立了“学校建筑遗存、有历史保存价值旧物的保护与利用———以灯市口地区百年学校为例”课题,撰写了一万字的论文,在专家评审中受到一致赞誉,成功登上2016年北京市翱翔论坛。在贾春杨校长的鼓励下,张蕊大胆走上讲台,开创了二十五中新课改首个学生校本课。

(二)茶文化创新研究花开璀璨

茶文化也是二十五中的另一特色校本课程。从2000年开始,二十五中是北京市最早开展茶文化教育的学校之一。由最开始的社团扩展到初高中校本课程,由简单的茶文化知识及茶艺表演扩展到茶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拥有国际化视野的茶文化综合教室分为汉式、日式、东南亚式、英式、美式5种不同风格的学茶区域;实践区域拥有一整套毛茶加工为成茶的流水线机器、云南传统普洱茶饼压制模具、茶蛋糕和冰淇淋机,茶多酚检测仪器等,方便学生在体验真实制茶工艺的同时,进行茶生化特性的科学探究。学茶室、实践室、评茶室、品茶室,形成北京市唯一的茶文化综合创新教育基地。二十五中学生马泠风、武明瑞、吴琪等凭借茶文化课题的成功研究登上2016年北京市翱翔论坛。

(三)非遗大师走进校本课堂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2015年12月18日下午,冒着凛冽的寒风,携带各种器具作品,“玉器”“景泰蓝”“绢人”“兔爷儿”等2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大师齐聚25中,将精彩的“非遗”校本课带进学校。

“风筝”、“宫灯”非遗大师走进课堂,开设校本课程,为孩子们讲述“非遗”知识,展示“非遗”成果。在“风筝”课上,削竹条、酒精灯煨制骨架、小线绑扎、糊宣纸、打稿、描线、上色———十五节课的用心学习,大师手把手的悉心传授,十三道工序的依次实践,漂亮的扎燕风筝终于飞上碧空。

为了实现“把握学科核心素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目标,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第二十五中通过教师多学科、多专长、多元化的指导方式,课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设置,突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造力。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9

聪明授课高效低负

张月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聪慧而干练, 正如她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哲学, 就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问。”1985年, 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教系的张月萍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政治教育的信心。在大三期间选修哲学专业的她始终对哲学充满了崇敬和热爱, 从她步入二十中学课堂的那一刻起, 她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要将自己所学、所感、所悟, 倾囊传授给学生。然而, 尽管怀抱着满腔豪情, “刚上路”的张月萍还是要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地“起步”、“停车”。她发现, 在高中, 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被语、数、外等科目占据, 学生对政治课缺乏兴趣, 重视程度欠缺, 更有甚者将政治课当作了自习课或睡觉时间, 任凭教师在讲台上“呼风唤雨”, 学生在下面各干各的。

张月萍深知, 让学生同时掌握六门功课而又不顾此失彼, 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其实政治学起来并不复杂, 在愉悦的状态下汲取知识效果更佳, 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张月萍谈吐间也渗透着哲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文科的学习要学活, 分析、理解、掌握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聪明地学远远胜过背得快忘得更快。”

张月萍教学24载, 她力求每一堂课、每一次考试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一堂好的政治课, 要联系国际、国内热点, 要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事与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

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 张月萍发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对时事新闻漠不关心, 知识面狭窄, 因此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一些学生抱怨繁冗的学业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 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 无暇顾及更多课外信息。“每天放学回家, 父母就知道让我赶快完成作业, 周末还帮我报各种辅导班, 刚看一会儿电视、杂志, 就被他们严令禁止。”一个学生无奈地向张月萍反映情况, 这也让她察觉到, 学校、家庭、社会带给学生的压力反而让学生变得越来越闭塞, 头脑越来越简单。

张月萍立即召开家长会, 要求家长为每个孩子减轻学习负担, 让家长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还学生一点闲暇时间, 使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 关注时事, 拓展知识面。张月萍引导学生, “身处信息社会, 要在变化中学习政治。这对于学好政治尤为重要”。

为了获取信息, 张月萍自费订阅大量的报纸杂志。在教室里, 板报也成了她策动学生留意时事政治的得力“助手”, 她手中的粉笔好似魔法棒一般, 轻轻地一挥, 就让政治课从一纸理论变成了不断涌现新鲜创意的立体课堂。于是, 你会发现, 当其他班的学生深感学习政治的苦恼而抓耳挠腮、不得要领的时候, 张月萍带过的学生一个个都变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让学生参与进来, 才会让他们对政治课产生兴趣, 才会有动力学好、学扎实。”在课堂上, 张月萍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耳濡目染的同时, 她充分地利用班干部的带头效应,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鼓励班内的学习骨干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活跃课堂气氛。她还积极开展课堂演讲活动, 鼓励学生自选主题, 搜集整理材料, 再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评述, 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当学生自信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时, 张月萍欣慰地笑了, 她知道, 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说得透彻, 才是对知识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完整的消化。

在讲解试题时, 张月萍也有独到之处。她从不逐一解答, 而是让学生主动提问, 选择比较集中的问题集中解决。一个学习比较吃力的男生发觉自己的问题最多, 从而意识到了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 张月萍也发现这个男生上课时心不在焉, 同样的时间, 其他学生能阅读好几段材料, 而他却始终原地踏步, 停留在某几句话上, 神情恍惚。而回到家里, 这个学生自律性很差, 总是先玩够了再学习, 最终不了了之睡在书桌上。张月萍决心改变这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她每天都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做题, 保证每80分钟完成100道。看着别人都顺利地完成了作业, 轻松地回家, 这个男生便有了紧迫感, 开始集中精力。看到了学生的上进心, 张月萍又施一招, 她把这个男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安排坐在一起, 并叮嘱他暗地里“偷师”, 认真观察同桌学习时的一举一动, 并认真效仿。最终, 这个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学习要领, 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

通过逐层渗透和及时反馈, 张月萍看到了成效, 也收获了希望。就这样, 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自学的自觉性提高了, 课堂不再是一片死气沉沉, 学生的学习状态正渐入佳境。很多学生都反映跟着张老师学习政治一点也不累, 是典型的“轻负担、高质量”。张月萍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同行和家长的认可, 他们认为她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头脑变得清晰, 也不必再劳神伤财为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了。

温情呵护宛若挚友

在学生看来, 他们的班主任用一个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那就是“温和”。当张月萍谦逊地提到这个词时, 眼中所流露出来的是如同缓缓溪流一般的温柔平静。

“现在的学生很不容易, 都是独生子女, 受到的瞩目和关爱多, 伴随而来的压力也大。所以, 即便和他们有些小摩擦, 我也不愿意跟他们发脾气。我更愿意和他们做知心的朋友。”有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张月萍, 却拥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在班集体管理中, 她更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她看来, 高中生尽管思想还不尽成熟, 但已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 尊重每一个学生, 培养他们自觉的意识尤为重要。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是张月萍的带班风格, 也正是这种风格造就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张月萍在班内建立了激励制度,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 调动学生积极性。她让那些具有人格魅力、有威信的学生做班干部, 让学生去管理学生, 并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又树立了班集体意识。

作为班主任, 张月萍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关心他们的人格发展, 将无微不至的爱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很多的领域。“只有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成人成才。”

一个高三的女生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张月萍在和她交谈时, 这个女生委屈地说:“别人的孩子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 然而我的学习好坏无所谓, 因为我的父母关心的不是我的学习而是吵架离婚。”原来, 这个学生的父母感情出现了裂痕, 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心情, 以至于她的精力无法专注在学习上。“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紧要关头, 我不能置之不理。”看着学生满面愁容, 张月萍决定迎难而上, 参与到这桩“家务事”中。她很快找到了这个学生的父母, 劝说二人将彼此的矛盾搁置一旁, 把孩子的学业放在首位。每当学生的父母“剑拔弩张”的时候, 她便主动承担起了保护伞的任务。张月萍时常开导这个女生, 让她集中精力管好自己的学业, 不要胡思乱想。尽管一波三折, 反反复复, 最终这个女生还是以理想的成绩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

一个高三学生由于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不想再到学校上课了。张月萍知晓后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她没有强迫学生回到课堂, 而是耐心地与她促膝谈心。“这个学生不愿将烦恼与别人交流, 这不是她本人的错, 也不是家长的错, 而是环境造成的, 压力过大超出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张月萍一次次地开导她, 试图打开这个学生的心锁。张月萍实事求是地告诉她, 以她现在的成绩在学校也许并不优秀, 但是放眼全市, 她还是很优秀的学生, 成绩也不算差, 为什么还没到最后时刻就轻言放弃了呢?在张月萍的鼓舞下, 这个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临考前, 张月萍给学生发了一则短信:轻装上阵, 你的步伐才会轻盈, 才会跑出佳绩, 我等着你的好消息。也许是一句赞美, 也许是一句肯定, 也许是不经意的举动, 却能带给学生深深的影响。而张月萍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 扮演着学生释放压力的出口。

作为班主任, 张月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与学生相处有如朋友一般融洽, 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高考前夕, 她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孩子又感染了水痘, 然而面对班上四十多个等待着她来辅导的学生, 她毅然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守候在学生的身旁。她把孩子托付给亲戚照顾, 晚上她赶赴弥留之际的父亲身旁。还有一次, 张月萍不慎将脚摔成骨裂, 却忍受着剧痛坚持上课, 那堂课结束后, 她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下, 拖着又红又肿的脚一拐一瘸地走下讲台。在她心中, 有一个无比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自己和家人都退而居次, 唯有学生牢牢地占据着。因为她清楚地知道, 这是一位人民教师的职责, 也是对那些挚友般的莘莘学子的承诺。

硕果累累只是伊始

当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 我按照惯例向张月萍老师询问其座右铭。张老师羞涩地回答:“我还没有想好呢。我希望脚踏实地地工作, 在平凡之中体会快乐。”这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翻阅张月萍的履历, 一项项业绩赫然在目:2002届、2005届文科班均达到100%的高考重点率, 所教学科成绩始终在和平区名列前茅, 所带班多次被评为区、校优秀班集体;先后两次荣获区“双优课”一等奖;她的多篇论文获全国及市教改成果奖;2007年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教师、天津市特级教师称号, 2008年她被评为和平区第二届首席教师……也许, 已走入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陈星在回顾自己这位班主任时的一番话, 更能反映张月萍的所得:“张老师改变了我对政治课以及政治教师的看法, 她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着我们, 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乐观、正直、聪明、善良的人。”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对于张月萍而言, 平凡的工作换来学生美好的明天, 就是她最大的收获。而所有的收获, 才只是刚刚开始。作为政治教研组组长的张月萍, 还在不断地完善着自己, 她一边率领年轻的教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 一边与年轻的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 在传授自身经验的同时, 也吸收着青年教师的朝气与活力。在这继往开来的路上, 张月萍始终是睿智的教育者、温情的领路人。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10

“学习+反思”助推成长

1996年, 孙方成为二中最年轻的学科组组长, 此后她一边担任高中生物教学工作, 一边担任教学管理工作。刚任教时, 老组长黄老师找孙方谈话, 他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 就要选择爱和付出, 教师必须全身心地爱学生, 才有可能在教学生涯中不断成长和提高。而付出的往往要大于得到的。”老教师对事业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感动着孙方。她默默地蓄下一个心愿:“我虽然只是一株小草, 却要以全部的爱, 去呵护小树, 培育国家的栋梁之材。”

工作17年, 孙方体会到, 教师虽然付出很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教师却能得到其他行业的人体会不到的幸福。如果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职业, 可以说是非常辛苦和劳累的, 但如果把它当作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一份事业, 就应该说是无比幸福和崇高的。当学生用渴求知识的目光注视着你, 你会从和学生的思想交流中获得无穷的动力;当看到学生的进步、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 你又会感到无比的欣喜和满足。

二中确立的“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 其中, 既蕴含了教师发展, 也蕴含了学生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很重要, 只有教师发展了,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孙方说:“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不断地总结、反思, 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学校老教师的课全面向青年教师开放, 为青年教师创造了学习机会。学校、区里的竞赛课、做课活动和市里的双优课竞赛也为教师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块很干很干的海绵, 充满了对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渴望。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 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实践, 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 想方设法让我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但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我的付出换来了自己能够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换来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同时也使我更加热爱课堂, 热爱教师这份事业。”回想发奋努力的那些年, 孙方觉得那是一段十分宝贵的时光。

1999年, 孙方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 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综观自己的成长过程, 孙方觉得青年教师从最初的零起步, 第一天上课感到紧张, 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表达, 然后到自然地驾驭课堂, 进步很快。而随后, 从向老教师简单的模仿到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风格, 是教师成长、发展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她的经验就是青年教师要多方面学习, 善于从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那里汲取适合自己的东西, 融入自己的感悟,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大约工作了10年, 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后,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更多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方法) 。那个阶段, 孙方对探究式实验教学、STS教学模式、网络教学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后, 教师除了对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 还要更多地考虑教育的本质, 怎样通过教学表面的形式的东西展现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孙方认为,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仅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和应考的方法, 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传递使学生能够受益终身的思想, 比如, 做人的思想、学科的思想、生活的思想。

让教学传递思想

有人认为, 教师教的东西大多是年复一年的重复, 变化不大, 老教师工作更容易一些。而孙方不这么看, 她总是在思考:怎样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怎样使学生学到适应时代的思想。如, 生物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科, 它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生物学习中, 学生会学到很多相应知识, 如生态系统、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等, 其中贯通着一个最主要的思想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总是相适应的。生命是物质的, 生命虽然都存在调节功能, 但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不是绝对的, 生态系统的调节也是有限度的。生物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团队合作能力。在天津市第四届双优课竞赛中, “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以前的常规教学主要讲授光合作用的过程, 而孙方整合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共同体验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在生物学史上, 很多科学家做了无数次的实验, 才逐渐研究出光合作用的原理。孙方通过对科学家实验历程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然后, 师生共同总结该如何设计生物科学实验, 教给学生生物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关键步骤后, 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光合作用某一个环节的实验, 这使学生得以应用所学知识, 而在应用过程中各个小组分工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光合作用有光反应和暗反应, 暗反应教学结合了化学、物理课学的知识, 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贯通, 体会到如果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 仅有一门学科知识是不够的, 要多学科知识交融渗透。从了解发现的过程, 体验研究过程, 到总结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 最后, 通过观看《人与自然》节目的视频资料, 学生体验光合作用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生命是如何展示自己美的一面的, 不仅了解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生物发展的含义。

依托校本课程, 丰富办学内涵

作为教科室主任, 孙方带头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 参加了“高中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等十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均衡, 开课数量和质量没有保证。孙方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带领同人开展了国家“十一五”“CEI”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的科研和实践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 编写了《天津二中校本课程方案集》, 包括学科学习拓展、科学探索、感受人文、多彩社团等四大系列的校本课程内容。多年来, 二中共开设了112个门类的校本课程, 每学期都有40余个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不仅是开课数量多, 二中还在提升校本课程质量上着力。近几年, 二中开发出若干个具有二中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 如心理健康、航模、电脑音乐制作、桥梁研究等, 有的已成为二中学生的必选课程。此外, 他们还对传统的体育艺术课程进行改造, 增添了瑜珈、游泳、电脑绘画等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也推动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从2007年起, 学校每年都有社团荣获天津市学生社团标兵称号。说起学生, 孙方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学生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校本课程的学习, 可进行电脑谱曲、节目录制等, 二中的校歌就是学生自己制作的。”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孙方同信息技术组的教师一起设计开发了“天津二中校本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实现教师申报课题、教务处审批课题、学生选课以及校本课程学籍学分管理等均在校园网上完成,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方面和资源场地短缺、选课过程繁琐等棘手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自主性, 进一步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的实施, 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能提供了机遇, 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为课程改革积蓄了理念基础和教学资源。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二中基本形成了以“建设多元课程、打造多彩社团、融入国际教育”为特征, 以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为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获得领导和教师们的很高评价。学校承担的国家“十一五”“CEI”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获优秀课题奖。

创建学校的今天, 谋划学校的明天

从普通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学校的管理者, 随着工作角色的不断变化, 孙方关注、思考问题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作为教师, 她关注学科教学思想,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事教务处和教科室领导工作, 她的关注点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为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根据学校的发展思路, 孙方积极落实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的校本培训,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并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使教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实践。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她更多地思考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发展, 她认为, 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特色。而学校要办出特色, 关键在于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构建富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融入新的元素, 给学生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2010年, 学校与英国剑桥考试院合作, 成立了天津二中剑桥教育中心, 开设A—LEVEL国际高中课程, 为学生报考国际知名大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把国际高中的元素和国内普通高中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为探究中学课程和大学的课程能否有机衔接, 学校开设了天津二中与同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为学生开设度身订制的个性化课程, 大学教师还可来校开展创新研究讲座、优势学科报告, 学生也可参加大学举办的“建造节”等活动, 既开阔学生眼界, 也为大学输送优秀学生。学生对专业学习了解更多, 能够对人生发展有很好的规划。孙方认为, 随着工作角色的变化, 自己在教育领域能做的事情也在不断更新。

二中的校训是“自尊、自信、自律、自励”, 体现了二中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孙方的理解是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 他首先要有高度自尊, 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情况才能做出正确选择。而自信的人生活中才是阳光的, 即使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 他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 成为生活的强者。以较强的自律意识贯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学生的自我激励, 自我管理, 更能促其提高。

二中是一所既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又有创新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的新型特色学校。“今天我以二中为荣, 明日二中以我为荣”这句话激励了很多曾经在二中学习的人。孙方说:“当学生及刚工作时, 二中给了我很多知识, 老教师的帮助、学校领导的关爱、学校文化的熏陶, 都在影响着我, 现在, 这句话激励我, 我也希望每一个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为社会做出贡献, 实现‘明日二中以我为荣’。”

“在二中, 我生活在一个爱的氛围里。我没有理由、没有借口懈怠和偷懒。二中给予我的太多太多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更多希望通过智慧、创新、学习和反思, 在原有传统教师角色的基础上成为学者型教师,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了这份爱的事业, 我情愿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孙方如是说。

春暖群木秀, 吐芳沁心来。像孙方一样的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正如这教育百花园中静静绽放的花、青青生长的草,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创造, 取得不平凡的业绩。人到中年, 孙方依然保有一颗年轻、真诚的心, 而她的教育教学智慧、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和奉献使我们深信, 孙方以及她热爱的二中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更加美好。

上一篇: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下一篇:现代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