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2024-05-09

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共5篇)

篇1: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

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而奋斗

——张高丽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22日)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许多大事难事急事的严峻考验,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全面完成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1.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连续四年开展“上水平”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12万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6.5%,人均生产总值1.3万美元;辖区财政收入5333亿元,是2006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55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11亿元,是2006年的4.1倍,年均增长3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5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31亿美元,是2006年的3.2倍,年均增长25.9%;实际利用内资2086亿元,是2006年的4.8倍,年均增长3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1.3%、9.6%、11.2%,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2.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累计实施总投资2.27万亿元的1440项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700多个已建成投产,打造6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集团。建成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 产业示范基地,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信息化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42.6%提高到46.1%。新增高标准设施农业45万亩,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提高到90%。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代表的五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关停并转一千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建成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多项重大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0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31.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比2006年增加3.1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

3.滨海新区全面开发开放。深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确定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完成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启动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功能区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高端产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正在形成,创新示范和服务辐射作用不断增强。重点加强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天津港货物吞吐量4.5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内陆“无水港”增至21个,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成为国内第四个双跑道运营的大型机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和国际物流中心作用进一步显现。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国家级开发区首位。2011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6207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3.2%。

4.区县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提升改造海河两岸和滨江道、意式风情区等一批特色街区,建成津湾广场、梅江会展中心、大悦城、水游城、红星国际等大型设施和一批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泰安道地区,保护利用五大道地区,培育“近代中国看天津”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聚集区和创意产业园区。郊区县积极实施“三区”统筹发展战略,建成31个示范工业园区起步区、20个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43个示范小城镇加快建设,40万农民迁入新居。实施“三改一化”试点,探索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全市城镇化率80.5%。

5.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确定实施“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和“一主两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编制完成一批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中心城区和区县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全覆盖,初步形成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京津城际等3条铁路和京津二线等9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地铁2、3、9号线年内试运营,快速路新增里程160公里,天津站、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南水北调天津境内干线工程主体完工。中新天津生态城加快建设,8平方公里起步区初具规模。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奋战900天综合整治市容环境,整修道路5370公里、建筑2.4万栋、社区943个,建成50公里夜景灯光体系,改造提升149个公园并免费开放,新建提升改造绿化面积1.5亿平方米,植树造林110万亩,城镇污水处理率8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20天。

6.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调整和改革市委、市政府机构。市级审批事项由1033项减少到495项,综合审批效率提高80%。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城市管理规定,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完成金融改革创新40项重点工作,设立和引进一批金融机构,组建一批创新型资本及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业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初步建立金融机构、业务、市场、环境体系。加大国资监管力度,加快行业企业重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40%。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推进土地征转分离试点。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150多家,国内500强企业200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超千个。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提前一年高水平完成支援陕西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新一轮援疆和对口支援西藏昌都、甘肃、重庆万州、青海黄南州工作取得好成绩。

7.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连续实施六个20项民心工程,共842 个子项。

2011年全市财政用于民计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6.2%,比2006年提高9.5个百分点。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4005万平方米,发放租房补贴8.5万户,为45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新增就业2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6%左右,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0.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城市低保标准由300元提高到520元,最低工资标准由670元提高到1310元,人均养老金发放标准由981元提高到1880元。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全国率先建立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员看病就医全部实行即时联网结算。实施全民意外伤害附加保险和困难家庭帮扶、重症患者救助制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市燃气、自来水覆盖率100%,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超过96%。解决32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化解高校债务,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新增博士一级学科30个、硕士一级学科125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举办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海河教育园区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园区。完成17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今年将全面实现。深入推进 和谐校园建设。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5年,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新建改扩建一批大型综合医疗卫生设施,建成53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2586家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千人拥有床位和医护人员数大幅增加,显著优化就医环境,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行无假日门诊,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以上,城乡居民免费享受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全国最低行列。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居全国领先水平。2011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46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

8.文化改革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总结提炼宣传“天津精神”,“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市级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免费开放,370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和免费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历史风貌建筑有效保护利用。电视剧《解放》、《辛亥革命》等一批精品力作产生广泛影响。实施100项重点文化项目,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设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深化出版、发行、电影体制改革,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报业宣传经营两分开和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取得新成绩,成功协办北京奥运会,获得第九届全国大运会、第六届东 亚运动会和第十三届全运会承办权。

9.社会保持和谐安全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活动,强化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进京非正常访保持全国低位。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搞好滨海新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取得新进展。深化平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密“护城河”工程,加强基层基础和基本保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的地区之一。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双拥共建水平显著提高,军政军民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

10.党的建设水平切实提高。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定期举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和集体学习,各区县互看互比互学,每年到兄弟省区市学习考察。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抓班子带队伍,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在干中锻炼、考察、培养和使用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和年轻干部培养力度,竞争性 选拔干部比例提前实现中央的目标要求,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圆满完成区县乡镇换届,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进一步增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总量达到202万人。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实施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工程。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和工作作风,每年组织数千名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形成具有天津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社会公众对反腐败工作认可度逐年提高。

五年艰苦的实践,五年不懈的奋斗,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把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紧密结合,善于总结发扬天津的好做法,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与快、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扎实做好打基础、上水平、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群众智慧,依靠群众力量,把更多资源用于改善民计民生,以实实在在业绩取信于民。四是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激发创新创造创优的社会活力,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坚持求真务实,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工作要实、调子要低、效果要好,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六 是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营造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些经验是全市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长期坚持和发扬光大。

同志们,这五年是天津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为今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天津这方热土,为了人民群众利益,恪尽职守,日夜奋战,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努力工作。全市人民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人民群众自信心和必胜心显著增强,凝聚起可贵的民心民气,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实践充分证明,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确定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天津实际,符合群众愿望,是完全正确的。

五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中共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天津发展的同志们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 心感谢、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综合实力与城市的地位作用还不适应,服务业比重偏低,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生活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不适应,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与面临的新情况还不适应,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比较突出;执政能力与肩负的重大责任还不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好的形势来之不易,一定要万分珍惜、坚决维护、不断巩固发展。只要我们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行之有效的思路做法,不自满、不松懈、不畏难,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奋斗下去,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天津发展的新局面。

篇2: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全面完成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连续四年开展“上水平”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12万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6.5%,人均生产总值1.3万美元;辖区财政收入5333亿元,是2006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55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11亿元,是2006年的4.1倍,年均增长3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5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31亿美元,是2006年的3.2倍,年均增长25.9%;实际利用内资2086亿元,是2006年的4.8倍,年均增长3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1.3%、9.6%、11.2%,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累计实施总投资2.27万亿元的1440项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700多个已建成投产。建成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3个过千亿元企业集团,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信息化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42.6%提高到46.1%。新增高标准设施农业45万亩,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提高到90%。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代表的五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关停并转一千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建成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多项重大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0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31.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比2006年增加3.1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

(三)滨海新区全面开发开放。深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确定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完成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启动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功能区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高端产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正在形成,创新示范和服务辐射作用不断增强。重点加强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天津港货物吞吐量4.5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内

陆“无水港”增至21个,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成为国内第四个双跑道运营的大型机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作用进一步显现。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国家级开发区首位。2011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6207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3.2%。

(四)区县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提升改造海河两岸和滨江道、意式风情区等一批特色街区,建成津湾广场、梅江会展中心、大悦城、水游城、红星国际等大型设施和一批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泰安道地区,保护利用五大道地区,培育“近代中国看天津”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聚集区和创意产业园区。城郊区县积极实施“三区”统筹发展战略,建成31个示范工业园区起步区、20个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43个示范小城镇加快建设,40万农民迁入新居。实施“三改一化”试点,探索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全市城镇化率80.5%。

(五)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确定实施“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和“一主两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编制完成一批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中心城区和区县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全覆盖,初步形成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京津城际等3条铁路和京津二线等9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地铁2、3、9号线年内试运营,快速路新增里程160公里,天津站、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南水北调天津境内干线工程主体完工。中新天津生态城加快建设,8平方公里起步区初具规模。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奋战900天综合整治市容环境,整修道路5370公里、建筑2.4万栋、社区943个,建成50公里夜景灯光体系,改造提升149个公园并免费开放,新建提升改造绿化面积1.5亿平方米,植树造林110万亩,城镇污水处理率8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20天。

(六)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调整和改革市委、市政府机构。市级审批事项由1033项减少到495项,综合审批效率提高80%。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城市管理规定,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完成金融改革创新40项重点工作,设立和引进一批金融机构,组建一批创新型资本及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业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初步建立金融机构、业务、市场、环境体系。加大国资监管力度,加快行业企业重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40%。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推进土地征转分离试点。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150多家,国内500强企业200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超千个。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提前一年高水平完成支援陕西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新一轮援疆和对口支援西藏昌都、甘肃、重庆万州、青海黄南州工作取得好成绩。

(七)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连续实施六个20项民心工程,共842个子项。2011年全市财政用于民计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6.2%,比2006年提高9.5个百分点。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4005万平方米,发放租房补贴8.5万户,为45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新增就业2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6%左右,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0.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城市低保标准由300元提高到520元,最低工资标准由670元提高到1310元,人均养老金发放 2

标准由981元提高到1880元。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全国率先建立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员看病就医全部实行即时联网结算。实施全民意外伤害附加保险和困难家庭帮扶、重症患者救助制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市燃气、自来水覆盖率100%,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超过96%。解决32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化解高校债务,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新增博士一级学科30个、硕士一级学科125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举办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海河教育园区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园区。完成17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今年将全面实现。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5年,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新建改扩建一批大型综合医疗卫生设施,建成53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2586家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千人拥有床位和医护人员数大幅增加,显著优化就医环境,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行无假日门诊,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以上,城乡居民免费享受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全国最低行列。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居全国领先水平。2011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46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

(八)文化改革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总结提炼宣传“天津精神”,“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市级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免费开放,370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和免费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历史风貌建筑有效保护利用。电视剧《解放》、《辛亥革命》等一批精品力作产生广泛影响。实施100项重点文化项目,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设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深化出版、发行、电影体制改革,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报业宣传经营两分开和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取得新成绩,获得第九届全国大运会、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第十三届全运会承办权。

(九)社会保持和谐安全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活动,强化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进京非正常访保持全国低位。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搞好滨海新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取得新进展。深化平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密“护城河”工程,加强基层基础和基本保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的地区之一。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军政军民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

(十)党的建设水平切实提高。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定期举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和集体学习,各区县互看互比互学,每年到兄弟省区市学习考察。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3

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抓班子带队伍,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在干中锻炼、考察、培养和使用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和年轻干部培养力度,竞争性选拔干部比例提前实现中央的目标要求,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圆满完成区县乡镇换届,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进一步增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总量达到202万人。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实施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工程。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和工作作风,每年组织数千名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形成具有天津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社会公众对反腐败工作认可度逐年提高。

五年艰苦的实践,五年不懈的奋斗,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

(一)坚持解放思想,把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紧密结合,善于总结发扬天津的好做法,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与快、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扎实做好打基础、上水平、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群众智慧,依靠群众力量,把更多资源用于改善民计民生,以实实在在政绩取信于民。

(四)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激发创新创造创优的社会活力,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坚持求真务实,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工作要实、调子要低、效果要好,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六)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营造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这五年是天津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为今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天津这方热土,为了人民群众利益,恪尽职守,日夜奋战,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全市人民自信心和必胜心显著增强,凝聚起可贵的民心民气,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实践充分证明,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确定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天津实际,符合群众愿望,是完全正确的。

五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中共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天津发展的同志们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综合实力与城市的地位作用 4

还不适应,服务业比重偏低,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生活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不适应,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与面临的新情况还不适应,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比较突出;执政能力与肩负的重大责任还不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综观全局,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大背景,面对天津转型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围绕中央对天津的定位,增强做好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居安思危,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今后五年,是为实现天津定位奠定更加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统筹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

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完善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即成为一个排头兵,做到两个走在全国前列,构筑三个高地,实施四个战略,打好五个攻坚战,实现六个更大突破。一个排头兵是:滨海新区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三个高地是: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生态宜居高地。四个战略是:富民强市战略、科教兴市战略、文化强市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五个攻坚战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攻坚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攻坚战。六个更大突破是: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大转变,体制机制改革见到更大成效,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更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更大提高,文化整体实力迈上更大台阶,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更大进展。

我们必须切实做到:思想境界达到新高度,立足大格局,把握大趋势,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襟,科学谋划天津发展,使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更具时代性;创新能力达到新高度,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提供更多创新示范,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开放层次达到新高度,树立世界眼光,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显著提高天津国际化程度;整体水平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要坚持高标准,充分体现天津水平,不断扩大天津影响,全面提升天津地位,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再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

(一)更好发挥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

进一步壮大区县综合实力

滨海新区正处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推动工作,充分发挥科学发展实践作用、深化改革试验作用、对外开放门户作用、区域发展服务作用、生态文明示范作用,努力成为全国最具潜力、最有活力、最为开放的现代化新区之一。

要增创高端产业新优势,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全面加快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等功能区开发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要增创科技领先新优势,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把未来科技城建设成为智慧经济城、创新先导城,使滨海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基地。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在重点难点领域先行先试,完成综合配套改革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规范建设创新型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和金融服务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收入分配、户籍制度等改革,进一步完善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成为改革开放新的桥头堡。要增创服务功能新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大通关”体系,健全“无水港”网络,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推动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建设国际一流大口岸,构筑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要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强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和生态组团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要增创和谐稳定新优势,深入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率先建成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二)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联动协调发展

实现多元增长增强整体实力

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联动协调发展,是实现多元增长、增强整体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加强规划引导,制定综合政策措施,放大滨海新区各类功能优势,探索建立产业联动、基础设施联建的机制,做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效益最大化。要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高标准建设城市主中心和两个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促进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着力提高投资强度、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区。要坚持城郊区县“三区”联动发展,搞好海河上游后五公里和中下游综合开发,推进北部新区和京滨综合发展轴建设,培育更多强区强县强镇。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财政投入、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和延伸,提高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之策,以转变谋发展,以转变促跨越,努力实现转型发展。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布局科学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高端化。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坚持抓好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要提升提速服务业,搞好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高标准建设国家会展中心,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层次和水平。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全面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完善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更大转变。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全面增强科技引领、应用转化、品牌创造、标准制定、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完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聚集创新人才,继续实施“千人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领军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要优化创新环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健全科普工作体系,营造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使科技优势成为天津发展的最大优势。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注重整体设计,注重协调推进,注重互利共赢,注重成果普惠。要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理顺市和区县管理职能,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要大力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和兼并重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要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要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要深化财税、投资体制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建设。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要深化与兄弟省区市交流合作,扩大利用内资,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建设,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开发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要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突出城市特色品位,推进城市规划立法,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先导性、权威性和稳定性。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增强港口辐射服务全球的能力,建设北方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形成市域铁路网、中心城区环放式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公路路网和城市路网,加强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要建设“智慧天津”,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发展云计算产业,大力推进三网融合。要落实城市管理规定,加强城乡接合部管理,巩固提升综合整治市容环境成果,做到人性化服务、网 7

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要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生态市,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于家堡金融区亚太经合组织首个低碳示范城镇建设,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及市内配套工程建成通水,建设大型郊野公园,建立细颗粒物监测体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管理,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下力量抓好节能减排,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进一步加快法治天津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积极履行职能。完善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机制,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进一步做好港澳、对台工作,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政务、厂务、村(居)务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支持和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搞好“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形成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大团结。

建设法治天津是时代的需要和重大的课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推动依法治市迈出更大步伐。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扩大天津文化影响力

实现天津的定位,既要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又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文化创新与其他创新相互促进、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更加注重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品位,更加注重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养。

建设文化强市,就是要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涌现大量文化精品力作,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拥有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加快实现天津的定位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天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时代内涵。

1、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基地,实施提升市民素质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践行天津精神,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更多全国文明城区。

2、要着力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学艺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3、要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4、要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出版印刷、广告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壮大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扶持津派表演艺术、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商贸、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

5、要着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媒体,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6、要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行政管理、投资融资、政策保障、合作交流、人才激励等机制,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使天津成为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名城。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

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要统筹发展、民生、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坚持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力量抓好事关民计民生的重点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要抓好扩大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着力解决重点人群就业问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努力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要抓好增加收入工作,加大财政再分配调节力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和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四金”农民,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要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完善租房补贴政策,扩大保障覆盖面,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两年完成外环线以内城中村改造,三年完成中心城区旧楼区居住功能综合提升改造,五年完成市区危陋房屋改造,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4、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补充保险,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全民参保,提高保障标准,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5、要抓好优先发展教育工作,深入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有效途径,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完成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海河教育园区 9

二期工程、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新校区、健康产业园区,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办成具有国际影响的赛事。

6、要抓好医疗卫生健康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市级和区县级医院,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研发中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疾病预防控制能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办好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第九届全国大运会,做好第十三届全运会筹备工作。

7、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矛盾预防和有效化解,依法维护群众权益,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化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监管、应急管理体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搞好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继续保持全国最安全稳定的地区之一。

(八)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进一步增强科学执政能力

实现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方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持党的纯洁性,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精心做好迎接党的十八大工作,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

2、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优化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正职,形成合理结构,增强班子综合素质和整体活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聪明才智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科学发展实绩,注重选拔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坚决不用以权谋私、投机钻营、不讲原则、不敢担当、不干实事的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竞争性选拔方式方法,加大交流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作用,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和落实重大人才政策,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

4、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强基创先”工程,注重解决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问题,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推广“一村一站一助理”等模式,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普遍开展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城乡支部一帮一”等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5、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

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确保各项工作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文件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加强调查研究,少说多干,低调实干,抓难点、攻难关、破难题,不说大话空话假话,不搞形象工程,不做劳民伤财的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6、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篇3: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潘朝阳做为福建摄影界代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 福建作者获多项国际影赛金牌

2016年11月,多项国际摄影赛事评选结果揭晓,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摘金夺银,硕果累累。在澳门第二十届国际摄影展览中,吴国群的作品《Innocence》获彩色数码组CPNO金牌;张德强的作品《Dream in the temple》获旅游数码组CPNO金牌;何春生的作品《Things by the sea》获彩色数码组CPNO金牌。在第42届英国斯梅西克国际摄影展中,陈瑞元的作品《彝族老人》获黑白组GPU金牌。在2016怡丰摄影新加坡国际摄影杯比赛中,张德强的作品《船工进行曲》获人在忙碌组PSA金牌。

■ 两岸摄影记者聚焦漳州

2016年11月23日,由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形象中国·海峡两岸百家媒体聚焦花样漳州”全国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在漳州开镜。来自全国22个省市和台湾地区的280多家纸媒和新媒体的133位新闻摄影人参加开镜仪式。随后,各媒体奔赴华安、平和、南靖等县,用镜头记录和挖掘漳州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民俗风情及经济社会建设成果。

■ 海峡摄影学校基础(四)班开学

2016年11月28日,海峡摄影艺术学校2016摄影基础(四)班举行开班仪式,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新闻纪实委员会秘书长郑祚声,海峡摄影艺术学校副校长许舒平等与学员30余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 大美定西摄影展亮相福州

2016年11月29日,由致公党福建省委、甘肃省定西市委市政府、福建省旅游摄影协会主办的大美定西摄影展在福州亮相。本次展览集中展示的60幅反映甘肃定西壮美风光与人文历史的精美摄影作品,全部是今年7月底,由福建省旅游摄影协会代表福建拍摄组赴甘肃省定西市采访采风期间所作。

■ 第五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颁奖

2016年10月29日,第五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台湾摄影师黄彦杰的作品《台北空难 复航坠河》摘得最高奖“金浪奖”。以“聚焦两岸,见证交集”为主题的第六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也于同日启动。台海新闻摄影大赛于2009年首次举办,是海峡两岸第一个定位台海地域的新闻摄影专业赛事。

■ 宁德举办旅游文化节摄影比赛

由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摄影家协会联办的“传承经典,记住乡愁”周宁县李墩旅游文化节专题摄影比赛日前举行。主办方组织了各级摄协会员和摄影爱好者百余人参加了采风活动。

篇4: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学习心得

服务人民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学习心得

2012年5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省委书记刘奇葆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通过详细观看电视播报和认真学习《报告》全文,结合本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学习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有如下心得体。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报告》指出:四川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发展始终是四川第一位的任务,谋划四川发展重在坚持和把握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青川是经济总量小的贫困山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县,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等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青川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两化”互动,开放创新,工业强县是发展路 《报告》要求: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省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

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从安全生产机构、制度、手段、机制等各个方面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和服务功能,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深化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较大事故发生,遏制一般事故发生,才能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才能维护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篇5: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科学发展 执政为民 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刘奇葆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16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奋力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

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执政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奋斗的鲜明主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四川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抉择和战略定位,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奋斗目标。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肩负历史使命,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朝着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阔步前进!

一、“两个加快”谱写崛起危难的恢宏篇章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而艰难的不平凡历程,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严峻考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和组织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战胜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困难,坚强地挺立起来,顽强地走了过来,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宏篇章。

过去五年,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先后召开了12次全会对全省重大工作作出决策和部署。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省委作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们战胜灾难、坚强奋起,必将以创造人类抗御巨灾的伟大奇迹载入四川史册。8.0级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地震灾区山河破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安臵群众、灾区维稳等一场场硬仗。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救治伤病员400多万人次,震后百日内解决了1200多万受灾群众的过渡安臵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臵的方针,坚持民生优先、科学重建,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重建,促进灾区发展振兴。到2011年9月,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任务胜利完成,纳入本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规划目标。重建和维修城乡居民住房540多万户,重建和修复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原址和异地重建城镇38座,建成干线公路5606公里、农村公路32950公里,完成1222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范和治理,同时妥善解决了20万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我省重建投入1.7万亿元,其中国家重建基金、对口支援、港澳援助、社会捐赠、特殊党费等支援资金3400多亿元,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整合财政资金、群众和企业自筹等方式解决重建资金1.3万多亿元。重建后的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在这场特殊的斗争中,四川人民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探索形成了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自力更生、多方援助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科学御灾模式,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这五年,我们化危为机、跳起摸高,必将以克难奋进的巨大发展成就载入四川史册。变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全省经济迅速走出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实现跃升并保持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经济大省中增长最快的省份。全省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两倍,突破2000亿元,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两倍多,突破1.5万亿元。粮食生产连续5年增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合作取得重大突破,进出口总额跃居中西部首位,引进利用外资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全省经济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呈现出转折性、跃升性的明显变化。四川正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这五年,我们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必将以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载入四川史册。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均超过6000公里,跃居全国前列,四川人世代期盼变“蜀道难”为“蜀道通”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工程加快实施,亭子口、武引灌区二期、毗河供水、向家坝灌区等灌溉面积300万亩以上的重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工,数十个大中型水利工程正在兴建,将改变多数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注重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装备制造、航天航空产业有新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调结构转方式的路子。围绕重大产业发展招大引强取得突破,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现代产业扎根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国家级国际化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外交服务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城镇化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达到41.8%,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快速成长,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天府新区建设启动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活力迸发的四川领先西部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这五年,我们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必将以惠民富民的显著成效载入四川史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坚持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解决。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全面完成“两基”任务,职业教育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在藏区启动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和“三大民生工程”,规划建设牧民新村,基本完成游牧民定居任务;“9+3”免费教育计划效果明显;藏区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完成彝区“三房”改造,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工程”。规划实施“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全省政务服务环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这五年,我们凝心聚力、风雨同舟,必将以全省各族各界共克时艰的突出贡献载入四川史册。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时期,全省各族人民自立自强、感恩奋进,社会各界共同担当、团结拼搏,一起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全省各级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在危难之际超常付出,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为全省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加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省进程稳步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主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战胜特殊困难和挑战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藏区局势总体稳定,全省社会稳定和谐,营造了安定有序的改革发展环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卓有成效,在推进“两个加快”、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军驻川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与和支持地方建设,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立下卓著功绩。

这五年,我们高举旗臶、固本强基,必将以经受特殊考验为党增光添彩载入四川史册。把推进“两个加快”作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最大实践,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能力不断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成为震不垮的堡垒、压不弯的脊梁,成为带领群众战胜灾难、重建家园、加快发展的主心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历经灾难洗礼和磨砺,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和谐。共产党人的英雄壮举和无私奉献,为党旗增辉,为国旗添彩,在四川奋斗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五年的奋斗充满艰辛,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遭遇冲击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全省重大工作没有耽误,全省民生事业没有耽误,而且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迈上了新的更高台阶。在此,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要向为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倾力支持及无私援助的全国人民、对口支援省(市),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发展和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还很重,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民主法治还需加强,社会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回首五年奋进历程,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四川实际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具体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深了对做好新时期四川工作的认识。第一,发展始终是四川第一位的任务,谋划四川发展重在坚持和把握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必须把努力于快、服从于好作为谋划发展的立足点,坚定跨越发展不动摇,追赶全国发展水平,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第二,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赢得主动,确立战略定位重在找准四川在西部和全国的位臵。四川是西部的四川、中国的四川、面向世界的四川,正是辩证地审视四川的区位特点和功能,确立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定位,使四川在战略布局上科学取势,创造和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推动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第三,内陆盆地更需要开放和创新精神,打开工作局面重在思想理念的解放和突破。跳出盆地看四川,打破“西部宿命”,克服“恐高”、“怕快”的求稳心态,使发展思路更加开阔,奋斗目标更加高远,增强了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办好大事难事中拓宽了发展新空间、开辟了发展新境界。第四,应对复杂艰难局面取决于态度和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重在爬坡实干化危为机。多重困难聚集,多种矛盾叠加,多条战线作战,四川战胜灾难、崛起危难、破解难题,靠的是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危中寻机的努力,以非常之为成就非凡之事。第五,一切工作首先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解决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抢险救援生命至上,灾后重建民生为先,加快发展富民为要,安定人心、稳定社会,汇聚起了推进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第六,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形成专注发展、风清气正的导向和氛围。根据事业需要选配干部,在重大工作中锻炼和成长干部,把各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抓发展、干事业上,形成了为政清简、政治清明、作风清新、为官清廉的政治环境和工作环境。

五年砥砺奋进,我们和全省人民一起创造了可圈可点的业绩,这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和新起点。

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

推动一个时期的发展,必须顺应发展大势,踩准时代步点。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清醒把握历史方位,抓住发展主要矛盾,科学确定今后一个阶段的执政使命。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来看,四川正迎来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国内外重大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出现新的变化,西部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四川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正在成为国家新的开发开放前沿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我们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科学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奋力推进发展新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蓄势而发,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确立这一发展定位,是把四川融入全国经济格局、纳入全球发展视野的战略审视,是实现四川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进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的定位相一致,与推进我国内陆地区开放战略对四川的要求相切合,将使四川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最具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朝着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步伐。我们要统筹当前和长远,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加快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开启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三个翻番”,即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五个提升”,即产业实力显著提升,构建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巩固和扩大承接重大产业转移、直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全省保持和谐稳定。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科学发展前列。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抢抓科技创新和产业演进带来的新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巩固扩大优势、走在西部前列”作为努力方向,使四川成为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巩固和提升四川发展的领先地位。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新突破。把改革与开放统筹起来,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坚持拓展视野、敞开大门,面向世界更加广泛地开展交流合作,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寻求发展机遇,以开放聚集更多发展要素,变内陆盆地为开放前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到“两化”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使重大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相协调,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把握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和走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管理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主动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冲突,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处理好富民和强省的关系,着力改善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宏伟目标,承载着全省人民新的期待,描绘了四川发展的美好前景。今后五年,四川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从四川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布局和建设重大资源开发项目,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创新资源开发机制,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以新兴产业的率先发展抢占竞争制高点。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大力支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发展。加强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拳头产品,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四川制造”产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咨询、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把成都建设成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

(二)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构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格局。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推进城镇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多种规划相互衔接。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支持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把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推动成德绵同城化发展;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集约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天府新区是我省今后几年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要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形成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为强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体系。加快推动老城区、废旧厂区、棚户区的更新改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注重城镇品位提升和风貌塑造,加强对古城镇和城市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繁荣发展城市经济,聚集人气、培育商气。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生产和其他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按照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分级投入、分步实施,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总结推广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做法,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要求,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四)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改革,跨越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是涵盖多项改革内容的全局性、综合性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要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在坚决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保障条件。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铁路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坚持“蓄、引、提”并重,大力加强大中型骨干、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科学开发水电资源,优化发展火电,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输变电骨干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六)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省建设,牢固树立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川西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全省特别是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生态经济,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护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强化大气、水体、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四、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省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

(一)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突出改革重点,以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继续深化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管理和营运水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改进政府监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臵效率。积极推进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和监管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和促进金融业发展,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二)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招商引资与重大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招大引强,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和行业的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促进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水平。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打造和用好开放合作平台,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形成的渠道和机制,深化和拓展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全面合作。推进省内区域合作发展,支持市(州)之间建立合作园区,加强重要产业发展的协作和配套。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和巩固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投资首选地的地位。

(三)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重点地区快速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强化成都发展核心,加快建设沿长江、成绵乐、成资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深入推进川渝合作,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开发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构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进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突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加强生态修复和治理,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四川的科教资源优势,走创新驱动之路,建设创新型四川。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围绕转化应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搭建起科技成果对接市场需求的有效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企业,支持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机制,形成军工科技与民品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坚持实施民生工程,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职能重心,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注重发展民生经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加大民生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全民创业。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依法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把免费职业教育计划逐步扩大到革命老区、集中连片扶贫地区和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地方病防治。实施体育惠民行动,加快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三)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服务能力,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把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推进以建设“彝家新寨”和禁毒防艾为重点的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大力推进藏区和彝区跨越式发展,增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自我发展能力。扎实开展省内对口定点扶贫,组织省内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认真做好移民扶贫工程,加强移民后期发展扶持。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保稳定向促和谐转变。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城乡社区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动基层管理创新,实现街道(乡镇)工作重心向社会管理服务转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化“平安四川”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斗争,切实维护藏区稳定和长治久安,确保全省社会政治稳定。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其依法按章程开展工作。继续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支持国防和驻川部队全面建设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建设,优化人大代表结构,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制度规定,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切实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六、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臶。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培育“感恩奋进”文化,充分发挥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作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强舆论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作用,重视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各领域各行业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炼形成导向鲜明、各具特色、富有凝聚力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

(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加快建设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和鼓励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均衡性,重视和满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巩固文化领域改革成果,建立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巴蜀文化特色,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建设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做强做大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四)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充分吸收借鉴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成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进文化作品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创作和生产出根植现实生活、反映时代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着力营造让优秀文化作品、文化名家大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

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进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关键要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好。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经受“四大考验”,防范“四种危险”,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深入学习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党的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修养,站稳政治立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强化执政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始终不渝。强化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执政和依法用权观念,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强化发展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聚精会神抓发展,坚定不移促改革,扎扎实实惠民生。

(二)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干部德的表现和考核,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个年龄阶段的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天府英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

(三)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进、争优秀。统筹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藏区和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深入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和“春风经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的推动力。

(四)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改进群众工作,大力增强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本领。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包案,有效化解信访积案,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同群众深入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的需要,解决群众的困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继续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改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

(五)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落实《廉政准则》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注重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落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广阳光救灾、廉洁重建的有效做法,强化中央和省委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的纪律保障。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必须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同志们!

今后五年,将是击鼓奋进的五年。高位增长态势已经确立,竞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必须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高位求进、奋力争先,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

今后五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困难挑战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坚持“四个特别”的要求,勇于担当、敢于破难,始终保持爬坡上坎、向上攀登的精神状态。

今后五年,将是大踏步发展的五年。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多重机遇相互叠加,我们必须坚定跨越提升的信心决心,只争朝夕、阔步前行,担负起加快四川发展、造福全川人民的历史重任。

上一篇:四年级班主任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社区卫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