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项目开发

2024-05-07

体育项目开发(精选十篇)

体育项目开发 篇1

人口学家指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在我国, 人口老龄化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根据国际标准, 老年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老年型人口标准的社会, 就成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所形成的老龄健康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如何开发出更多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方式, 去充实老年人的休闲生活, 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必须建构的一项工作内容。

2 人口老龄化现状

2.1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即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出现的, 伴随着经济高度发达而发生的, 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则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所迅速形成的结果, 且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而我国2000年末成为老年型国家时的人均GDP大约仅为850多美元[1], 属于未富先老。

2.2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时间短

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所需要的时间是:法国为115年, 瑞典为85年, 美国为66年, 英国为45年, 中国要达到这一比例只需25年左右[2]。长时期内都保持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2.3 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

2005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4亿[3], 2037年将超过4亿, 到2051年达到最大, 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至4亿。联合国预测, 21世纪上半叶,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下半叶, 我国将仅次于印度位居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2.4 老龄人口体质不良比例过大

最新统计显示, “老年人体质优秀率为9.0%, 比2000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1.6%, 比2000年减少了0.8个百分点;合格率为53.8%, 比2000年减少了1.8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5.6%, 比2000年增加1.8个百分点”[4]。这一结果表明, 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指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5 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 占总人口的18.5%, 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 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 占总人口的14.6%, 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 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在中西部地区,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3 老年人体力特征与评估方法

3.1 老年人体力特征

3.1.1 身体活动能力低

人体机能一般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 以后便不断下降。据日本文部省体力测试调查结果表明:以20岁时的体质水平的平均值为基准 (100%) 计算, 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项体质标准都在下降。而且分析60多岁各项指标下降率时有如下发现 (见表) :

同时调查结果发现握力、座位体前屈的下降率到70多岁接近80岁时也只下降了30%, 但仰卧起坐的下降率达到70%, 分析认为这事日常行为所致。

3.1.2 准备能力差

将上述指标综合分析, 从身体机能的角度分析来看, 老年人体力的下降是显著的, 也以20岁时的情况为基准 (100%) , 50岁左右时下降了约1/3, 60岁后半段时则下降了1/2。比如用“最大心率=220-年龄”来进行估算, 20岁左右时的最大心率接近200, 70岁左右时为150, 如果安静时的心率按不变计算, 老年人心率的可提高范围明显低于年轻人时, 也就是说身体负担增大, 继而影响心脏的血液输出量、最大摄氧量和耐力。

3.1.3 个体差异大

同一调查还分析了个体差异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 以20岁时各项指标的个体差异变动系数为基准 (100%) , 50岁时的变动系数急剧升高, 最显著的背肌力变动系数达到150%。这是因为身体机能的个体差异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 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越来越小, 后天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于是个体差异也就越大。

3.1.4 适应能力差

老年人身体调节机能和代谢能力相对低下, 比如抗寒、抗暑能力差, 骨折等伤病康复时间长, 疲劳恢复慢等。

4 老年体育项目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老年体育参与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开发老年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体育活动是老年人延伸和扩展社会活动的良好契机。

4.2 体育活动对老年人不仅是身体刺激也是精神刺激, 有时精神方面的作用更重要。

4.3 老年体育要在体质测试的基础上妥当安排体育活动计划。

4.4 在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考虑水分和营养的正确补充。

4.5 在具体选择体育项目是要注意:

(1) 运动强度要适宜; (2) 选择身体接触较多的活动项目; (3) 选择受外界影响较大的活动项目。

5 老年体育活动推荐项目

以下是美国运动医学学会通过运动强度指标从余暇活动中选择出来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活动项目, 表中的数值是指该项活动的能量消耗与安静时代谢水平的能量消耗比值。

6 老年体育活动建议

6.1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不必是特别昂贵的器材, 但应在合适的运动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身体活动。

6.2 老年体育同样包括个人活动和团队活动, 这两方面必不可少。

6.3 老年体育活动注意不同类型活动的组合练习, 有氧运动与体力训练相结合。

6.4 老年体育活动以简单、适度的活动为主, 如慢跑、舞蹈、游泳、自行车等。

6.5 老年体育应注意放松和娱乐, 并且要尽可能定期进行, 形成规律。

小结

随着大众体育的推广和普及, 社会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 健康老人的数量大幅增长, 老年体育活动项目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需要注意的是在参加活动之前进行体质测试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参加强度较大、易引起血压升高的项目时要注意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81.

[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R].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03-16.

体育场馆商业开发项目概要 篇2

一、我们是谁?

我们是上海科特勒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策划团队。我们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知识商业化需求而新成立的知识管理型公司,主要从事企业的商业模式策划、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科技咨询等业务,帮助企业从战略、生态、融资、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营销等六个方面,改良和创新自我。

公司以创新的理念,以世界通认的“动态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联合一大批在各个领域的有经验的专家,可以即时地组成各种不同层次的Team专家团,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我们的服务,并不是仅仅提供书面的结论和方案,还涵盖了上述六个领域的实施和策划执行。

二、我们干什么?

大型体育场馆是每个城市的活力品牌代言。往往地处城市中心地区或交通便利地区。这就为商业化运作这些场所奠定基础。

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的临近,中国将迎来体育场所大量商业运作的高峰。

体育场馆商业开发计划,将针对这些大型体育运动场所,根据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性格爱好,进行主题包装和招商。

由于各个体育场所分散在不同城市,我们将结合互联网的分布优势,组建相应的网络运作项目小组,通过线上的协同策划和线下的实地招商活动。既提高实时相应,也可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同地区的专家旅途来往的劳顿和时间消耗。

每个项目,也将进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以提高项目效率,降低项目成本。我们曾经和正在运作的项目有:

1、虹口体育场配套商铺的招商;

2、南通体育中心的商业运作策划和招商准备;

3、武汉体育馆的整体运作。

三、我们的客户是谁?

我们的客户是

1、体育场所的所有者;

2、体育产品的制造、销售、品牌运作者;

3、休闲产品、食品的制造、销售、品牌运作者;

3、交通器材、摄影器材、数码产品的制造、销售、品牌运作者;

4、娱乐活动组织者;

5、其他关联企业;

6、政府体育开发部门。

四、操作流程:

1、组建项目组;

2、邀请专家组员;

3、前期项目简单沟通;

4、签订协同工作合同(包

括主要职责、项目贡献指数、工作时间、收入预测);

5、深度协同策划;

6、实地考察(可选);

7、商业计划协同写作;

8、客户沟通比稿;

9、执行;

10、招商。

我公司将秉承“搭建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平台、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宗旨,以“做没有做过事,征服未来领域”的精神,真诚与您合作,竭诚为您服务!

附录一

南通体育会展中心策划和招商大纲

一、背景

商业、体育、文化大型活动每年一个; 文化招商带动商业招商;

借助传媒产业获得更高利润; 做政府希望你做的事情; 替政府做政府想做的事情!南通市体育会展中心现状 政策环境--政府06年工作概要以承办省十六运为契机,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为省十六运等重大活动创造一流环境条件。

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按照“江海特色的现代版、文化浓缩的精品区”的新区定位和快出形象的要求,按期建成体育会展中心,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以启动园博园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快五山景区和周边区域整体开发建设步伐。推动老城区改造提升,继续做优做精濠河景区,加快八仙城二期等环濠河改造重点工程的拆迁和建设进程。启动火车站站前区开发,建成城闸大桥,搞好唐闸、天生港等4个片区规划建设,在港闸区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突出解决市区交通难问题,继续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新建和改造20条城市主次干道、20条重要支路和滨江大桥、通吕四号桥,基本形成“三环六射”道路网络;抓紧解决南大街商圈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市区核心区域通行能力。继续加强城区污水排放、处理和绿化、停车、公交、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城市中水回收利用。

完善县(市)城建设规划,强化产业支撑功能,促进人口集聚,加快向中等城市发展。进一步推进“五城同创”。

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推动老小区封闭管理试点。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群建设,启动生态市建设;争取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申报准备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支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自谋职业。

二、2006~2007计划 • 主要配合完成省运动会 • • •

创建品牌峰会、品牌商展、品牌赛事 完成对旅游集散中心的构架 “长三角杯”足球精英赛

• 配合上海世博会引进会展内容

三、招商总体思路

• 规定行业内容,实行长三角范围招标!•

小规模商铺与个人创业孵化相结合!

第一期招商计划

• 以引进资金,充实业态为主,以游泳

馆的茶文化作为试点运营;

• 经济性酒店的入住,可以实行招标,由专家进行评估的方式来运作;

• 超市入住建议实行便利店形态为主,规模大小便于协调;

• 餐饮可以适当多些,火锅城、大型美食街模式可以作为主要内容;

• 配合工农路汽车4S店布局多的现象,可以先行引进融合汽车清洗、局部修复、车饰于一体的大型停车场; •

• • •

引入银联POS系统。

第二期招商计划

待大学城入住人数达到70%的时候,开始“E魅数码城”的招商; 对第一期招商中不适合的商铺进行功能性调整; 为了方便CBD的整体招商,正式引入银行网点;

• 与团市委、劳动局共同协调推出“主题创业孵化基地”,引入虚拟注册、虚拟办公、高技术等外界资源充实本地经济模式。商业

• 完善功能性格局的招商引资;充分吸引大学城的消费群体,形成一个“体育文化夜市”。并以此带动区域就业的推进,从而获得政府的扶持。• 引入商业连锁品牌。

• 引入时尚元素、创意元素。• 形成创业孵化平台。体育 • • • • •

构建以足球、网球、游泳为中心的品牌体育赛事产业。带动企业性、群众性商业体育赛事的发展。

建立一个“会员制”体育培训俱乐部,提高白领群体的身体素质。逐步形成长三角群体产业联动机制。

形成属于体育会展中心的品牌运动项目。

• 围绕国家科技强国,科技健身的精神。文化 • • • • • • •

充分依托长三角的综合优势,每年举办一场大型演唱会。整合传媒渠道,创办属于体育会展中心自己传媒工具。弘扬南通地区有特色民俗文化,形成人文景观。

构架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市旅游集散中心谋求联动。联合“万商网”联手打造长三角品牌商业会展。

突出长三角资源整体性,大框架,大格局,大模样。形成一年一度的“长交会”。

会展

四、运行流程

• 成立“南通中南体育文化管理发展有限公司”

• 健全人力资源;财务运行体系;盘点可持续发展资源

• 与组委会对接;开始配合场馆与赛事的招商

• 引入功能性投资[金融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务] • 成立运动会办公室垂直接口管理

• 成立“社区建设部、文化体育部、会展策划服务部、项目开发部、物业管理部”等核心部门 •

正式进入运营阶段,在3个月内完成五、构架媒体经济

• 充分利用场馆的户外资源 • •

发行《CBD商讯》

与南通当地主流媒体合作不间断推出专刊

六、成立“中南CBD商务会所”

• 为南通CBD构架人脉交流的核心平台。• •

以健身、旅游、职场进阶、交友为核心服务内容。下设“体育健身”、“创业指导”、“投融资评估”等服务。

• 配套设施:商务茶吧,会议室,会场,车队,健身房,虚拟办公室等。• 形成定期的商务人士交流聚会制度。“中南CBD商务会所”

服务群体:

高级白领、民营企业总裁、董事,两岸三地社会名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士。增值服务:

个性化服装定制 个性化礼品定制 消费维权

各类主题沙龙

个性化消费品推介 高级个人商务服务 社会资源整合会员刊物定期派发 “中南CBD商务会所” 服务种类:

饮料&商务套餐、VIP贵宾商务接待、分时制虚拟办公室、企业管理内训、企业高管演讲能力培训、VIP贵宾无忧消费品推荐、特殊语种翻译、企业品牌媒体嫁接、项目产品可行性评估、企业信息化畅通保障以及各类私人服务(心理健康咨询师、律师、保险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人、家庭保健医师、创业指导、高端消费顾问)等;不怕您没需要,就怕您想不到!准备导入的品牌商业模式 • • • • • • •

伊丰苑炖品 青年旅社 汽车4S店 E魅数码城

联想/HP

E商服务站[数码快印、下载、装订] D&C汽车局部快修技术

八、构架功能性网站媒体 • 时尚元素 • 人气社区 • 新闻平台 • • •

会员卡营销

入住商家风采展示 彩信平台

附录二武汉体育馆整体运作

2006年,经过改造建设后的武汉体育馆是一座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30平方米,绿化广场面积3760平方米的体现原貌风格的现代化、综合性的体育馆将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新生的武汉体育馆将以体育项目为经营主线,拓展体育健身、休闲、饮食、服装、体育文化等产业,成为武汉市的又一城市亮点及大众市民喜好的健康场所。

武汉体育馆的市场开发工作,包括场地设施的招商和使用;培训、健身、休闲项目的开发与推介;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推广等。

前期市场调研,制作市场调查报告,协助馆长确定武汉体育馆场所的市场定位、经营目标、营运模式,并制定事实细则和发展规划。

制订市场开发计划、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招商谈判,并拟定相关合同、协议。

体育拓展项目 篇3

关键词 体育拓展 大学生 心理健康 综合素质

一、体育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它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不少船员落水后葬身海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非常惊奇的事实,这就是这些生还下来的人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些身体强壮的小伙子,而大多数是些年老体弱的人,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时有位叫库尔特?汉恩的人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其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OUTWARD-BOUND的专业培训,这标志着现代的体育拓展模式正式在英国建立,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情境,对参与的所有团队成员进行团队和心理两方面的锻炼。由于拓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这种体育训练模式迅速发展并很快传播到全世界。

二、体育拓展训练的现状和意义

为了实施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增强民族体质,国务院和十五次人大先后发布了关于《全民健身的计划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興行动计划》,号召全民“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其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使学生有健强体魄,要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由于现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体育设施和条件的极度缺乏,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不高,每周的锻炼时间很难达到《全民健身的计划纲要》中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目前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体育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其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它通常对于环境条件和体育设施的要求并不高,而是以学生的身体协同运动为主要载体,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来锻炼团队协作和学习的能力。由于在游戏体育中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和体育运动的乐趣,学生往往十分乐于参与到体育拓展训练中,在体育课后也十分方便自行组织和开展相关的简单拓展训练活动。

根据练习场地的来进行划分,体育拓展运动可以分为室内拓展和野外拓展,因为在高校中考虑到场地条件和安全的因素,我们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还是尽可能的进行室内体育拓展,本文后面也会主要以室内体育拓展为主题展开。目前,室内体育拓展项目主要包括团队建设、分组破冰、信任背摔、食指抬人、解手链等。在这些体育拓展项目中首要的就是通过“团队建设”来快速建设团队,通过“分组破冰”融洽彼此的关系,通过“信任背摔”等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并在后续的活动环节不断的增强合作和信任,加强沟通和换位思考,以期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弥补学生性格中的不足。

三、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以体验、分享为教学形式的拓展训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你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参与体育拓展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

(一)体育拓展项目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成长,长大后往往以个人角度出发,没有大局观和团队意识,为人处世也缺乏宽容忍让和坚忍不拔意志,但是这样的高知识群体又很难仅仅通过说教来弥补性格和品质上的不足,为了他们尽快适应大学以及今天社会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建立高校的素质教育来完善和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早日成长成为高素质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在拓展训练的课堂上,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让大学生明白很多事情不是靠自己的单打独斗就能够完成,个人的能力再加上团队的信任和合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参与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己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身体力行的感悟比任何的说教都要深刻和难忘,最终既能帮助学生克服了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又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使大学生懂得了团队协作的作用和力量,以及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

(二)体育拓展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前,当今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小被当作“小皇帝”宠着,很少经历挫折教育,所以之后出现恋爱失意、学业挫折和其他压力时,容易出现偏激的想法。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加大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的步伐,既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又要注重心理健康的锻炼。拓展训练课程强调健身性、挑战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方法多样、形式灵活等特点,因此,在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体育拓展课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不再内向和自闭,而是向周围的同龄人敞开心扉。

(三)体育拓展项目对大学生个人潜能的挖掘。

大学生之前接受的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过程都是应试的知识学习,一切都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的高考而准备,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比较单一,除了书本之外的其他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要考虑增设体育拓展项目来教会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的处理处理自己的事务,如何与身边的人交流和沟通,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展现自我的能力和风采。这些都需要让他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去成长和领悟。体育拓展项目内容一般可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个人项目要求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出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难度的考验难度,最大限度地完成任务。集体项目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团结协作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的目的。这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沟通内的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敢于沟通及敢于自我展现的勇气。拓展训练的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训练有效地拓展学员的潜能,提高和强化个人心里素质,同时也不断强化学员的自我挑战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四)体育拓展项目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思想品质、社会公益实践、运动技能、社团活动等六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是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依据。体育拓展项目是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加入针对性的体育拓展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他们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其他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底蕴,具备当今社会的各种能力要求,毕业后能快速的融入到祖国的各种工作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1] 郭建平.体育拓展运动的内容与分类[J].湘南学院学报.2005(5).

[2] 王长权.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 毛振明.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6.

[4] 李艳.浅谈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中的普及与发展[J].科技信息.2007.16:424-447.

体育项目开发 篇4

一、“体育家庭作业+体育创新项目”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 体育创新项目

体育创新项目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 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 并结合学生体质、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改编而来的。创新项目的主旨是培养、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学生体质水平。每天下午放学后4∶10~4∶40半个小时为创新项目活动时间。为让活动保持有序性, 我们分年级段完成 (见表1) 。

(二) 体育家庭作业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我们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必须完成一项体育家庭作业 (时间控制在10分钟~15分钟内) , 并制作卡片, 完成当天作业后, 在所完成内容上画“★” (见表2) 。

二、实验结果

(一) 学生体质变化情况

经过一年实践, 我们分别抽取了坐位体前屈、50米、立定跳远三个测试项目, 经分析, 实验后的及格率由原来 (78.30%~81.20%) 的比例提高到现在的95%左右;平均优秀率由12.7%提高到21.6% (见表3) 。实验证明:“体育家庭作业+体育创新项目”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二) 学生对体育的态度的变化情况

笔者随机抽取了本校196名学生做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在锻炼时间和次数、体育爱好和对体育课的态度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增多, 其中运动时间增多的学生人数有132人, 占67.34%;增加次数的学生人数有141人, 占71.93%。体育爱好变广, 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8%减少到1.6%;参加两个体育项目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11.5%增加到25.5%。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也从消极开始向积极慢慢转变, 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75.6%提高到85.5%;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3.4%减少到14.5%。学生也更渴望了解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 经常从媒体关注体育信息的学生人数由33.8%提高到63.5%;偶尔关注的学生人数从57.6%减少到33.3%;漠不关心的学生人数也减少了5.4%。

三、结论与建议

(一) 体育项目创编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学校的传统体育文化

处于6岁~12岁的小学生, 天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心态正处于童化期, 所以创编的体育项目要符合他们的口味且要有趣味性。学生一旦接触就会产生运动兴致, 运动效果自然也会提升, 如彩丝球、兜球等趣味项目。而学校体育资源经过不断整合与发展, 久而久之会形成其特有的体育文化, 并成为传统体育项目, 如彩丝球就是我校的特色。在创编体育项目的时候不但要保留其传统文化, 也要延伸出一些新项目, 如兜球、三网球。创编的新项目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但要新鲜有趣, 同时还要能满足其喜欢冒险的心理, 所以我校开展了健身车、滑板车等项目, 虽然有一定危险性, 但是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锻炼其坚强的意志, 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体育家庭作业着重突出任务性和健身性

我校开展的体育家庭作业, 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在家长的协助和班主任的督促下, 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它以一种“作业”的形式呈现, 成为一种“任务”, 比在课外活动中安排更好。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通过教育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把体育活动作为“作业”, 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的心理, 使他们负有责任感。其次, 体育家庭作业是以身体素质练习作为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所以不但要以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吸引学生, 还要通过一些素质练习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三) 几点建议

1.场地、器材问题。“阳光体育”运动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然而大多数基层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 通过自创体育项目弥补这一不足, 是一个有效方法。

2.体育教师要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的情况。

3.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测试和评价工作, 以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该模式的实际操作效果。

4.根据校情和学情, 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成为学校明文规定的一项制度, 以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6.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8.

体育中考项目解析 篇5

男子: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女子: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

体育中考评分标准

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

受试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坐在平地上,两脚分开约10~15厘米,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

双脚自然分开,平蹬踏板

低头~匀速向前推出滑杆,到达极限后迅速把手收回,让滑杆自己弹回。

练习方法:跨栏坐、屈腿侧压、跪姿屈膝后仰、屈腿并脚压腿、分腿压腿、双人对立辅助拉伸等。

立定跳远测试方法

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站在起跳线后,脚尖不得踩线。两脚原地同时起跳,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缘至最近着地点后垂直距离。

两脚分开,脚尖贴线,双臂上下自然摆动,重心下压,双脚勿动。

重心前倾,双臂前摆,同时蹬地。

收腹提膝,向前伸腿。

屈膝缓冲,重心跟上。

练习方法:仰卧起坐、背起、立卧撑、收腹跳、挺身跳、单腿跳、开合跳、连续蛙跳、跳台阶等。

仰卧起坐测试方法

受试者仰卧于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度角左右,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另一同伴压住其踝关节,以固定下肢。受试者坐起时两肘触及或超过双膝为完成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

双肘触膝或过膝,仰卧两肩胛触垫。

练习方法:仰卧起坐、仰卧举腿、平板支撑、侧身支撑、动态平板等。

引体向上测试方法

受试者跳起双手正握杠,两手与肩同宽成直臂悬垂。静止后,两臂同时用力引体,上拉到下颌超过横杠上缘为完成一次。

摆动:借助身体腰腹力量挺身,借助腰腹力量向前向上摆动时,利用手臂爆发力迅速向上。

练习方法:屈臂悬垂、直臂摆动、过云梯、前抛实心球、俯卧撑、辅助练习等。

800米、1000米测试方法

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进行测试,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开始起跑。计时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当受试者的躯干部到达终点线垂直面时停表。

起跑后上身保持前倾,双腿蹬地及两臂摆动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伐加快速度,上体逐渐抬起,进入途中跑。

每次经过终点时必须前后依次通过,禁止左右并列通过!

那些小众的体育项目 篇6

冰球亦称“冰上曲棍球”,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这项运动的受欢迎程度甚至高于NBA等赛事。当然,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冰球赛场中的打架场面,这已成为比赛约定俗成的一部分。和一般人概念中的“打架”不同,冰球比赛中的“打架”颇有些“绅士风度”:双方球员需脱下护具,只用拳头解决问题,颇有点中世纪骑士对决的味道。

花式台球

花式台球,又称九球,是台球苑里的一朵奇葩,开球后没有任何球进袋,桌上仍剩9颗球,球手就必须由1号球开打,若1号球已进袋,则要从2号球开打,以此类推。曾几何时,打台球在父母眼中就是“坏孩子”的代名词,时至今日,在国内人们知道更多的还是英式台球——斯诺克。

单板滑雪

滑雪是一项把滑雪板装在靴底上在雪地上进行速度、跳跃和滑降的竞赛运动。世界比赛正规的大项目分为:高山滑雪、北欧滑雪、自由式滑雪、冬季两项滑雪、雪上滑板滑雪等。在国内,滑雪运动虽然在近几年逐渐褪去“贵族运动”的外衣,但是更具有刺激性,技术更灵活的单板滑雪(双脚同踏一只宽大的雪板)在中国尚未普遍展开。

汽车越野赛

越野赛是指驾驶车辆在野外进行竞速比赛。场地多为丘陵,山地,沙漠等自然环境。是在一个国家的公路和自然道路上举行的允许对该国进行考察的汽车比赛。经过几个国家的领土、总长度超过10,000公里或跨洲的比赛称马拉松越野赛,这其中最为国人熟知的当属达喀尔拉力赛了。

滑板

滑板项目可谓是极限运动历史的鼻祖,许多的极限运动项目均由滑板项目延伸而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冲浪运动演变而成的滑板运动,在而今已成为地球上最“酷”的运动,但在国内显然相对小众,比如,你听说过冲浪中国Silver Dragon滑板对决赛吗?

体育项目开发 篇7

一、思想基础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国家课程校本开发的思想基础。这个命题首先提出并受到关注是在日本。1968年日本实施体力主义的体育课程以后, 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批评的矛头直指学习指导要领 (相当于我国的教学大纲) , 认为指导要领统得太死, 学校缺少执行大纲的自主权, 教师和学生则缺少选择教材的灵活性, 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均不利。这种批评导致了课程标准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大讨论。1977年和1978年, 日本相继颁布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 在修订要领的基本方针中有两条值得关注的内容:其一是尊重学校的主体性, 建成有特色的学校;其二是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教育。这一重大变化的实质是反映了10年来, 日本各界批评指导纲要统得太死的直接后果;这也表现了通过10年的讨论,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基本确立。1978年, 日本在课程领域确立了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而到今天来回顾当年的这种思想理念之时,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念正是国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包含如下实质内容:

1. 指导纲要是国家行政制度的法规, 具

有与其他一切法规相同的法定约束力, 存在这种约束力是保障国民基础学力的需要, 是国家对课程宏观调控的需要。

2. 为了在课程管理中发挥学校的主体作

用, 指导纲要的法定约束力应限制在“纲要性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限制在全国统一性强, 不用立法手段难以维持的事项上。

3. 要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首先要扩大灵活性的允许范围。

4. 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是统一的, 实质上, 在课程纲要的灵活性是法定约束力的允许范围。

5. 要实现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首先要从改革学习指导要领着手。

日本从1968年至1978年的10年间, 对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的讨论, 实质上讨论的是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同的主题, 反映的是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同的规律, 把它称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思想基础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法规基础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宏观调控条件下的课程开发, 因此有无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就成了它存在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 美国实行教育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有教育和课程的相关法律法规, 但没有全国性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 因此也不存在由国家行政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正因为缺少这样的大纲或标准, 作为以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开发也就不完整了。但是, 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并受到了美国各有关部门的重视。

1994年3月, 美国国会颁布了“目标2000:教育国家法案”, 它规定了“建立一个改进国家教育标准理事会, 其职责之一就是与适当的组织来决定确认内容标准的指标”。根据上述法案, 美国于1995年出台了一个从学前班至高中的学生体育国家标准, 即《走向未来——国家身体教育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这表明美国分权制的体育课程管理向重视宏观调控的方向走近了一步;这也标志着以国家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法规基础。但是, 《指南》实际上是由美国国家运动和身体教育协会根据法律制定的, 虽具有作为法规的效力, 但与中国和日本相比, 其宏观调控的力度显然是不足的。

英国和美国的情况也有不同, 长期以来, 英国既有政府行政与社会团体相结合的国家体育行政机构, 也有领导学校体育的教育部。但是, 作为英国的教育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 虽有教育部, 但却强调地方分权;虽有国家、地方制订的各种教育教学指导书, 但在1988年以前, 国家没有颁布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各阶段都有新的理念出台, 但课程及教学内容始终强调教师主体选择作用。总之, 宏观调控不足, 课程自主开发的空间广阔是英国1988年课程改革前的基本状况。

在全球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英国的教育界抓住了撒切尔夫人提供的难得机遇, 1988年具有深远意义的英国教育改革启动。这项改革被称为撒切尔首相任期的最后遗产和英国战后最大力度的教育改革计划,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多年来的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制度, 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宏观调控。作为必修的体育课程, 英国编制了课程标准, 将可供选择的项目分为六大类, 即:田径、舞蹈、游戏 (球类) 、体操、野外活动、游泳;标准还分为四个学制阶段, 并提出了各阶段的重点项目。特别引起关注的是, 提出了一项共同发展的项目——游泳, 并把该项目列为8岁~11岁儿童的必学、必测项目, 要求学生在没有帮助的条件下, 完成25米。

美国1994年的改革和英国1988年的改革具有相同的意义, 这是保留学校主体发展的前提下, 强调宏观调控;这是保留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 强调基础发展。改革的重大标志是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正是上述改革的动态, 标志着以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得以启动。

三、组织基础

我国是政令通达、行政有效的国家, 基础教育这一涉及到全局性的改革, 通过政府行为有利于改革地推进。我国课程的校本开发, 也可按此渠道顺利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历了多次体育课程改革, 但是有一点变化不大, 这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是在教育部主持下修订的。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 使体育课程很难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首次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一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二, 实施“一纲多本, 编审分开”的教材编审制度。上述两项改革措施不仅激发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而且为体育课程适应地区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创造了条件, 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扫清了障碍。

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它是在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下推行的, 决不是无根据的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此外, 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应符合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 按照这种思想, 灵活性的允许范围是由约束力决定的, 灵活性离不开约束力。从这个意义来看, 国家对国家体育课程的领导不仅表现在宏观指导方面, 还表现在确立课程灵活性的允许范围。由此得到了这样的论识:三级课程管理是环环相扣的,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是发挥学校课程管理作用的途径, 但是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还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管理, 同时又是表现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灵活性的允许范围。按照这样的认识, 我们就应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推进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 要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 转变职能, 并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作用。我国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正是基于上述管理理念提出的。

第二, 国家对体育课程的管理既表现在总体规划和制订课程标准方面, 也表现在对课程实施的宏观指导方面。国家的规划与标准以及宏观指导可以调控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的全过程。

第三, 灵活性的实质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灵活性的允许范围, 因此高度统一的课程标准如果没有规定灵活性的相关条款, 地方政府和学校只能照章办事, 其主动性是难以发挥的。反过来理解, 要发挥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管理职能,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开发, 除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外, 必须扩大课程标准中灵活性的范围, 因此, 制订一部适应新时代的课程标准是首要任务。

四、分析与讨论

我们讨论了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的思想基础、法规基础和组织基础, 并以日本、英国、美国和我国为案例, 进一步说明了上述基础是如何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的课程管理理念的。但是,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论述与说明:

1. 全球性的发展动态

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至70年代, 而源于对过去课程的反思, 70年代后,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提出了课程非集权化, 有的国家减少了课程标准的约束力, 扩大了灵活性;而有的国家把部分的课程编制权下放到基层学校, 这股潮流被称为“校本课程运动”。

1973年, 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得到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 一般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中, 但是,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作为必修课的校本课程开发。

全球性的发展动态指的是该课程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共同的发展, 同时还指这个课题不再是局部的选修课的发展, 而是涉及到广泛开展的必修课的发展。因此其意义重大。

2. 局部性的发展领域

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课程, 均应该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从这个意义来说, 任何一类课程均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专指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必修课的校本开发。这类课程首先要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 因此学校一级的管理只能是在国家和地方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 它是一种局部的开发。

3. 思想、法规、组织的共同保障

思想保障指的是体育课程的法定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法规保障指的是课程标准既具有宏观调控条例, 又有灵活性的允许范围。组织保障在我国指的是三级课程管理, 而有的国家则称为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必须三个条件均得到满足。

4. 异途同归的发展道路

本文研究的是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 因此要求在思想、法规、组织三个方面的条件均具备的条件下才展开讨论。

日本在1978年确立了以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体现在“保健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中, 因此,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是从1978年开始的。

美国和英国虽然早就强调课程管理的非集权化, 但是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标准分别是在1994年和1988年制订的, 因此, 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从该年代开始。

我国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并在纲要中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此外, 同年还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该标准体现了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因此,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起始于2001年。

不同国家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起始于不同的年代, 这已显示了不同国家的区别。但是, 以国家课程校本开发的特征来看, 有着更大的区别。美国和英国因地方分权有余而国家调控不足, 因此是从加强宏观调控作为切入点的, 他们分别在1994年和1988年制订并颁布了国家标准。而日本和中国因课程标准过于统一, 而灵活性不足, 因此分别从管理思想和组织保障作为切入点, 最终使课程标准体现了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从表面上看, 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实现了异途同归。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体育项目开发 篇8

一、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分, 课程开发有两种模式:“中央——外围”模式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和“实践——评估——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前者主要着眼于国内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 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主导课程开发, 最后将成品推广至学校使用, 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一般而言,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认为课程就是事前设计完成的书面课程方案或文件, 教师和学校则是课程的执行者、消费者。后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则以社会变迁、地方、学校与学生的特殊需要为着眼点, 主要由学校成员参与课程开发。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学习的个体,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责任随时探查问题、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校社区的背景、家长的要求等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 因此课程是教育现场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完美的课程不可能在事先就设计完毕。

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 参与课程开发的是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校外官员和学者, 由他们设计好规范的课程文本, 最后由教师去实施。建国以来我们一直运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所以, 长期以来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 是“课程”的使用者或者说是“消费者”。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 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事情,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 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 将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 教师也相应地拥有了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力, 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 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 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因为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 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力参与课程开发, 而作为学校之主要构成部分的体育教师自然地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二、从“教授者”到“研究者”

1. 课程变革: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校中向儿童讲授知识的方式:不是作为传递信息、而是作为结构——观念、规则和程序的结构——用以扶持创造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对于人类经验的思考, 教师讲述知识的方式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极大的影响。如果以有助于探究的结构来阐述知识, 那么传统的教学大纲就很不适应了, 这种阐述知识的方式要求一种更为精练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方式, 因此, 60年代的课程改革的最初动因可以归结为教师对传统的实践课程进行重新组织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职业地位的尝试, 从而确立了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课程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资源, 而“课程开发”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同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 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思考, 这样体育课堂不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实施场所, 而且成为体育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 体育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 就是说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 (教授者) , 又是体育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反思者 (即研究者) 。

60年代教师发动的课程改革运动, 使得一种关于教师在课程发展中作用的观点在英国产生, 随后推广到全世界, 这种观点就是“教师即研究者”。

2. 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一种现实的要求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 (教师即研究者) , 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实践者”, 具体地说要求体育教师: (1) 从经验中学习。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 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 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 为以后的改进做好准备; (2) 实践者即研究者, 很长时间以来, 体育教育实践者和体育教育研究者是分离的, 前者的任务是“发展理论, 追求科学理想”, 后者的任务是“发展实践, 追求职业的理想”, 是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从而出现了体育教育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但体育教育理论却指导不了体育教育实践的可悲现实。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实务, 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所以要求体育教育理论工作者进入学校现场, 在实践中发展体育教育理论,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教师本人要成为研究者, 通过行动研究把职业理想和科学理想统一起来, 使体育教师开放性地不断改革教育现实, 并通过分析、批判和修正不断地加深对体育教育现实的理解和理论化。

3. 体育教育科研:不是神话

在传统观念上, 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 与教师没有关系, 或者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那么, 研究真的是个遥不可及的神话吗?其实, 研究并不神秘, 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育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 只要体育教师们有心便可以进行, 但研究也并不是随意的, 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规范。首先, 要有问题意识。能在纷繁复杂的体育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 这需要体育教师有敏锐的眼光与洞察力, 其次, 要研究实践问题, 而不是理论问题, 体育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 然后、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再次, 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理论总是灰色的, 而实践之树常青。研究需要理论引导, 但理论本身不等于实践, 教师需要在做中明白什么叫研究, 在做中掌握研究的基本规范, 而不必让一些理论规则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最后, 在成果的表达上, 要采用“故事研究式”, 或者说是叙事式, 只要将整个研究过程加以客观地记录, 给大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从中发现真理, 这才是最为主要的。现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某些所谓研究, 总想追求理论的拔高、理论的升华, 结果弄得“四不像”, 这是应该避免的。

三、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1. 以学生为本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 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惟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承认学生的差异, 而且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 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的最大发展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因而课程开发不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 也不是以成人 (学科专家、教师) 为中心, 而注重学生原有的体育生活经验和体育学习经验。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应该说,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 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 从而真正确立“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理念。因此, 如果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 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恰当的体育学习内容, 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体育学习, 成为体育学习的真正主人。

2. 让学生自己点“菜”

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 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 教师点什么菜, 学生就得吃什么菜, 自己没有点菜的权利, 因而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追求。但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 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体育校本课程“菜单”, 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 体育教师不再是“点菜者”而成为“菜单提供者”, 点菜的权利则交还给学生。不仅如此,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修改“菜单”的权利, 他们既可以明确告诉体育教师自己想“吃”什么, 不想“吃”什么, 让教师去抉择;也可以不选某些“菜”而让它在“菜单”上自动消失。此外,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菜”的配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改造, 就是说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有增减内容的权利, 而且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 为学生设计“菜单”

尽管学生拥有了点“菜”的权利, 但问题是教师所提供的“菜单”是不是根据学生的胃口设计的呢?如果是从成人的经验去判断学生的体育喜好, 而不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去设计“菜单”, 那么很可能不对学生的胃口, 成人的世界毕竟不是儿童少年的世界, 学生实际上需要什么, 教师们未必很清楚。一般而言, 我们总是认为, 对高中学生来说, 体育学习方法、技术技巧等应该是最为重要的, 运动特长、能力等也是时下热门的, 应该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的第一需求是学会交往, 第二需求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第三需求才是学会体育学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 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 精选对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就是说体育校本课程要为学生量身定做。

4. 提供差别性“菜单”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 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体育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里可能会涉及到一个公平问题, 这就看对公平如何理解。人人在同一时间, 接受同一内容、同一教师的教育, 接受同样的考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的、表面的公平, 而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只有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 而每个人的潜能显然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就需要不同的教育。在单一国家体育课程的条件下, 每个学生学习同样的体育内容, 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体育校本课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特长发挥与个性张扬的现实基础。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想学的体育内容作一个系统安排, 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别化课程或者说是“个性化菜单”。当然这些课程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展自我、养成个性。作为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份有差别的、可供选择的体育学习“菜单”。

四、从“施教者”到“引导者”

1. 教师:一个隐喻

“教”,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上所施, 下所效也”, 其中所隐含的意义有:地位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上下级或上下辈关系, 教师在上, 学生在下, “教”字的左边是“孝”字, 由“父”与“子”两字组成, 而且“父”在上, “子”在下, 教师的地位就犹如家中的长辈, 所以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之说;教学关系上, 教师是施教者, 学生是仿效者, 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是真理的化身, 知识的代表;教学方式上, 教师只注重灌输, 视学生为吸收知识的“容器”, 教师则是“传声器”, 负责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学评价上, 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 学习结果的好坏由教师说了算。“教”字的右边, 就是一个持着短棒站着的人,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学得不好, 或者学得让教师不满意, 那么学生可能就有皮肉之苦了;教育哲学上, 视学生为一张白纸,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可见, “教师”一词本身就蕴藏有“施教者”之意, 这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吧。

2.“教师”还是“导师”

“教师”与“导师”仅有一字之差, 可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教师”者意味着教育者高高在, 发号施令, 学生只有服从与执行的权利与义务, 学习的内容、进程、方向与方法等都由教育者控制;而在“导师”的理念下, 教育者的职责在于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至于怎样到达目的地、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由学生本人决定, 教师不作过多的干预。在这里, 教育者更像一个牧羊人, 其职责在于将羊领到肥沃的草原, 而不是水泥地上, 至于学生吃什么“草”、吃多少、怎么吃的最终决定权在“羊”自己而不是牧羊人。在“教师”的理念之下, 教师负“教”之职;在“导师”的理念下, 教师负“导”之责。

客观地说, 很多体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教书”, 而不是“教学生”。因而大多是把体育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视学生为接受体育运动知识技术的“容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本, 强调学生原有的体育经验和兴趣, 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 强调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 也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因而“教师的作用不能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觉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简单地机械传递知识工具。”

作为“引导者”, 体育教师的工作就由“教”向“导”转移, 其主要表现如下: (1) 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体育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 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掌握体育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 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培养体育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4) 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体育相关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5) 教导。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 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 具备区分良莠的能力。

五、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1. 体育教师:体育学习的帮助者

一般而言, 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体育教师是主角, 是体育、运动技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看、听、练, 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它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体”, 而是自我导向的积极的体育知识追求者,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体育学习方式, 甚至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这样学生就一跃而成为体育学习的主角, 是“演奏者”, 而不是单纯的看、听、练, 体育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体育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体育学习, 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 从角色关系上是一个“伴奏者”, 而不是主角, 更不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独奏者”。

2. 体育教师:体育学习的设计者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下, 体育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好的体育知识做的规范清晰, 讲解清楚, 运动技术呈现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努力促进学生将目前所学的体育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体育事物相联系,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成为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设计者, 在体育教师设计好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一般来说, 体育教师要做好如下设计。 (1) 体育学习情境设计, 设计一个有意义的体育学习环境, 并提供相应的体育学习材料与体育学习设备, 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形成一定的联系, 并内化到自己的体育知识结构中去, 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开展讨论与交流, 并对其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于体育知识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建构的方向发展。 (2) 体育信息资源设计, 体育教师要确定某个学习内容需要哪些体育信息资源, 每种体育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为此, 体育教师将承担在线体育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此外, 体育教师还必须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体育信息资源, 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体育资源完成对体育知识运动技术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 (3) 体育协作学习设计。体育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 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 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 得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 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通过体育协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这种体育学习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和组织体育协作学习, 并对体育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玉琨, 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②

对我院新增体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研究 篇9

一、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解析

新增体育项目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新兴运动项目增添到体育教育中的一种现象。高校体育课程中出现的新增项目大都属于新兴体育项目、时尚体育、时尚运动等范畴,具有较强的休闲娱乐性、锻炼性等,这实际上是新时期体育功能发展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新兴运动项目是指相比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在《指导纲要》颁布以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相继新增开设和修改调整了部分运动项目内容。在这样一种高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和深化的形势下,跆拳道、拓展运动、高尔夫、瑜珈、旱冰、台球、桥牌、舞龙和棋类等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这些运动许多是非奥运会项目,但它们都具有许多新时代气息。作为新兴运动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鲜感。这些运动项目是高校大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对其有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去。其次,新兴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同时有些项目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休闲提供了机会。新兴的运动项目适应了社会和学校的要求,符合学生的需求。第三,新兴运动项目更具有挑战性,通过战胜和超越自我达到锻炼身体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育意志,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同时,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间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新兴运动项目为学生走入社会仍然能从事体育运动,自觉主动的开展体育锻炼打下了基础。使高校体育课程从根本上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新兴体育运动、新体育运动项目这些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指出了目前在社会上流行的新的运动项目,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运动项目都属于这些概念范畴,这些都是高校体育课程很好的课程资源。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除羽毛球和乒乓球外,都可以属于以上概念中的某一个,它们与社会上流行的新的运动项目的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说高校新增项目课程中的体育项目大部分属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或时尚体育、时尚运动的范畴。

二、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我国现阶段的开展状况

在2000---2010年增设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学校数量及变化趋势在所调查的20所学校中,每年会有4~8所学校新增设课程。增加课程在2005年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2007年的波动则很小,此外,各年份都是增加的,观察增设课程数的趋势线可以看出,2000-2005年新增体育课程的学校数总体上是呈上升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增加这类课程,在每年增课的学校中,平均都要增加1~2门课程,这说明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体育课程。

(一)新增课程开展状况

在所调查的20所本科高校中,每个学校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项目的体育课程。新增课程涉及项目种类较多,达到22项。涉及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橄榄球、棒垒球、高尔夫球、手球、台球、定向越野、轮滑、瑜珈、街舞、健美操、形体、健美、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舞龙舞狮、散打、跆拳道、击剑、拳击。但是,并非所有的学校都选了所有项目,每个学校选择的仅是其中若干项运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分析数据可知,各高校大都比较集中地选择某些项目,被选中最多的项目分别为:健美、散打、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跆拳道、形体、网球、定向越野,分别都有4~8个学校选择;其次是轮滑、艺术体操、橄榄球、街舞、舞龙舞狮,分别有2~4个学校选择了这些项目;选择较少的有棒垒球、手球、击剑、高尔夫、拳击、台球,分别有1~2个学校选择。

(二)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与体育课程总教学时数状况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从种类上已在各学校体育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这只是从一个角度的反映,为此,本文还了解了各学校新增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的安排及总时数安排,以及新增项目课程的师资状况,这样就较为全面地了解到真正学习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及占总学生人数的情况,从而判断出此类体育课程开展的深度及普及面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发展的真实状况。新增体育课程在几年的发展中课时比例虽不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各校的新增体育课程占到总课程比重的平均数为还比较低,与前面的新增课程种类占总课程数的比例有很大差距,说明虽然新增课程在种类上已大大占据一定地位,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但是实际的课时并不多,也就是说在所有体育课程中这种课的总量不高,只有少量的学生能真正去上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仍是老的项目。

(三)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师资状况

各高校是在2000年后开始不断增设课程的。增设新项目课程的学校,需要有更多的新增项目教师,但这些年中新增项目师资引进人数为有限,通常高校引进老项目师资教授新增项目或由原来的其它项目师资转项教授新增项目。对于这些教师掌握新增项目知识、技能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有几种途径:自学自练、到社会上学、学校其它教师传授、培训等,最多的为前三种,而且只有一些特殊项目是去参加一些正规的培训,如定向越野、龙舟、瑜珈等。

三、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我院开发开展的研究

在我国高校新增体育项目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院开设体育课程的范围很有限。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大部分是以某种运动项目或技能为载体来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老项目体育课程所涉及的学生范围还很大,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占一定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上未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既然有需求,就意味着还有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在实践中可以继续发展。近几年,我院体育部师生参加参与了陕西省关于新增体育项目的培训和比赛,并有不俗表现。我们已有一定的基础条件,要真正的步入体育课堂还需进一步努力。

(一)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考兄弟院校新增体育项目开展较好的模式,挖掘我院在原有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加强教师培训和师生交流,改善师资队伍的专兼项结构、适当增加专业师资、提高业务能力等。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辩证地、适当地增设新的项目体育课程,选择社会上流行的,具有休闲娱乐性的项目;对于已经增设的各项目课程,可以从扩大其授课单元、增加其总学时数。紧跟时代潮流,增强我院的体育综合实力。

(二)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考虑适当增设新项目体育课程,并选择社会上流行的,具有健身休闲娱乐性的项目。对于已经增设的项目课程,可以通过适当扩大其授课单元、增加其总学时数来满足学生需求;要适当增加专业师资,在未能引入合适专项教师或有其它综合考虑时,要加强对专项授课教师的培训,注意提高师资队伍的专兼项技能及业务能力。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辩证思维,既注意发挥新增项目课程的优势,又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优势,要对发展变化的体育功能有正确的理解,辩证地发展新增项目体育课程。

(三)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项目体育课程在实际教学上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既然教学有需求,就意味着还有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在实践中可以继续发展。研究是在深入体育教学和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娱乐休闲(网球、瑜伽、跆博等)、户外运动(定向越野、攀岩等)、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腰鼓等)方向为开发主线,从顺应时代要求和体现现代高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几个方面,来把握我院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我国20多所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发展状况, 发现传统的教材已显落伍, 新兴的体育项目在高校受到大学生的热捧, 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 建议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 更好的发挥是体育功能, 辩证地、适当地增设具有休闲娱乐性的项目、社会上流行的新的项目体育课程, 不断加强师资建设, 发挥新增项目课程优势和体育课程整体优势, 为体育课程设置打开新的局面。

关键词:新增体育项目,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符文康、许小冬:《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发展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10) 。

[2]田雨普:《新时期体育功能的证认识论》, 《体育文化导刊》, 2003 (8) 。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 篇10

1 小学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的现状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 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综合制定出符合他们年龄、生理、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等的体育教学内容, 把其中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去。比如武术已经是我国许多学校体育的教材教学内容, 但是仅武术这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众多少数民族青少年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再如黎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跳竹竿, 他们能够伴随着有规律、有节奏的竹竿撞击声中非常自如的做出多种技术动作, 动作舒展、优美, 在锻炼人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让人赏心悦目, 可以作为学校供男女生选用的体育项目。还有朝鲜族的顶瓮竞走、满足珍珠球、傈僳族的爬竿、蒙古摔跤、达斡尔族的波依阔、回族的母球等都可以供选用。据调查, 目前我国中小学中尝试采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比如打秋千、打陀螺、跳骆驼、双燕飞、斗风筝、踩高跷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 而且还锻炼了身体与陶冶了情操, 熟悉了民族文化。遗憾的是目前开展的范围不具有普遍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还不够。在国际社会, 许多国家把自身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 比如英国完成了足球从建立、规范, 发展成英国的“国球”, 并传遍了整个世界。之所以能传播迅速, 主要得益于最早时被引入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之中。包括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印度瑜伽等作为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项目, 无一不是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后传播开来的。我国有55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 有许多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具有形成民族体育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做的却还远远不够, 缺少民族特点和个性, 目前采用的大多数项目是课间操, 包括跑步、踢毽子、跳绳和跑步等, 没有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因此, 笔者认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来研究, 将大有可为。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想

(1) 组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社团的活动性质和组织形式, 有较大的娱乐性和自由空间, 小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社团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项目, 并且认识许多兴趣一致的朋友。每个社团由学校配备指导教师, 及时引导学生在进行锻炼中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掌握练习的方法和规则。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不断增加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进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2) 举办校园民族体育文化季。举办体育文化季可以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氛围。体育季最好选在气候宜人的月份, 时间不宜多长, 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民族种类和当地地域特点来综合决定。活动尽量多样化, 应该分设单人和集体项目, 尤其是集体项目应尽可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有集体的表演和竞赛项目, 也可以有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 甚至是跨班级跨年级自由组合参赛,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找到可以参与的项目, 并参与到其中。如此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 培养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和保护民族体育的责任感。

(3) 适时的举办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相比体育季的筹备, 单项比赛更加灵活, 时间短、规模小, 容易组织。笔者认为, 每个学校都可以结合自身所在的自然环境, 地理地域状况, 选择一些适合本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四川地区学校可以选择以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较多的体育项目为主, 如射弩、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珍珠球、田径、陀螺等。在满族、朝鲜族占大多数的东北地区, 最适合将满族的珍珠球, 适合朝鲜族的摔跤、跳板、秋千等作为学校单项竞赛项目。

(4) 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文体活动。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多彩节日文化。作为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借此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使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提高民族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 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习俗, 在他们的节日里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如像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古尔邦节等都很有特色。在这些节日里, 要一方节日, 八方参与, 共同欢庆, 采取融民族的文化、体育、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窦喆.试论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6) .

[2]翟金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 (3) .

上一篇:地下室楼盖下一篇:大学生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