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2024-04-16

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读《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该怎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走向高效课堂》这本书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读完《走向高效课堂》一书,自己收获很多。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什么是高效课堂,也使我有了深深的思索,让我对有效教学和创建高效课堂也有了深深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课堂的高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将体会做如下总结:

收获一:高效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其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就无从说起。作为教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上完课后,总会有这样的牢骚---这题我都讲了很多遍,为什么学生还不会呢?是呀,我们课堂上总是认真地讲解着每一道题,详细地分析,但有时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发展,原因何在?我们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了自主的学习,就像缺少了动力的汽车,永远不会奔向胜利的彼岸。

如何实现“自主”学习?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教会学生“说学”、让学生参与备课、激发学生的多元智慧、让学生“自燃”等10多个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策略。“自主”学习的目标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让学生被“被动”为“主动”,我想,这与我们提倡的“生本”理念是同出一辙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高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收获二:高效的课堂是“互助合作”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实施“互助学习”,落实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来看,“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地途径。但如何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学习的主要问题。

为实现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把教材当作导火索、生生互踢连环球、“交”后再教、着力培养小组领导人、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变“课本剧”为“生命交响曲”、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巧用“思维漏洞”、基于每个人的起点解决属于他自己的问题等10多项让课堂进入真正互动状态的策略,支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育资源之间进行有效地交往和沟通。并且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

书中介绍了全国优秀教师于美霞的一个教育案例,着重介绍了她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如何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培养得力小组长的优秀做法。读后感觉很实用,可以作为自己今后在教学方面的一个实践课题吧,希望能有所收获。

收获三:高效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讲解示范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还是不会做••••••”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叹。我的感叹是:怎么现在的孩子都得看着学?不看就不学?真是教育的悲哀。纵观我们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其背后都有许多因素,但学生缺乏兴趣不爱学习以及因为教师的课讲得太枯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如何把课堂变成快乐的学堂?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让评价像游戏一样有趣、让课堂像故事一样美妙、加强课堂“四园建设”、用“形式”去落实“方式”、思维陷阱引发酝酿效应、用心灵温暖心灵、走出情境的误区,变学习任务为“礼物”等系列教学策略。让学生拥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拥有舒心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拥有积极、乐观和期待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创新和成功的愉悦。

提到“快乐”,就上升到情感问题。我们都有体会,心情好时,愿意做事,什么事都能做好;心情糟时,不愿意做事,什么事也做不好。学生的学习也如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情感”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传道授业解惑”才是自己的责任,只要进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关注情感问题,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自主、快乐地成长。

收获四:高效的课堂,需从教师自身做起。

1、思想转变---不做“讲师”做“导师”。

读完这本书后,反思自己的课堂,真的是毫无“高效”之迹。我所做的,也就是一名“讲”师而已。课堂上,我只顾讲,生怕哪个重点遗漏,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微乎其微。这样低效的课堂哪来得高效的成绩呢?要想做学生的“导师”,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舍得放手,科学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2、提高自身素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凌驾于课堂之上。就讲授环节来说,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这必然要求教师以少胜多,要言简意赅,重点将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能讲在点子上,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提炼等问题,需要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加压,提高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3、理论联系实践。

无论什么先进的理论,无论怎么学习,离开了教学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此,学习了书中的诸多名师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总之,学习是短暂的,收获是充实的。以上就是我从《走向高效课堂》书本中所收获到的,我要让它细水长流,争取在体育教学中走的更远!

篇2: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兴趣、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疲劳,使教与学和谐融合、互相促进。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等级观念严重,师生感情冷漠,严重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可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兴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归根结底,教学还是要以人为本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精心备课,做到事无巨细

一堂好课从精心备课开始。备课时要做到“知识要细,重点要明,难点要透”。也就是说:知识点要梳理清楚,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了如指掌且细致讲解;重点知识就是一节课的核心,所以要点明、点亮,告诉学生这些就是中考考点;难点就要运用一切方法化难为易,比如运用画图、多媒体、实物演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类比等等,只有突破了难点,学生才能对这节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提高。

三、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靠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善于引导、归纳、总结并能够很好地利用一切优化了的教学资源加以表达。

篇3: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常常有不少同学有这样的疑问: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也认真听了,并且反复看了好几遍,考试的时候却没考好,为什么呢?难道是我认真不够?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你要相信你决不比任何同学差,关键是你如何用功,在什么时候用功。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会找食的“鸭子 ",再也不做那张嘴等食吃的“笨鸭子”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一定的方法,潜心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有效地学习,来使课堂真正走向高效。

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步:处理好对文章的“三读”。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我们应该不带任何目的、不被任何提示所限制的去读,既非精读,也非粗读,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读完之后合上书本想一想这篇文章到底讲的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或者它的不足之处),进行细细的品味,这就是第—遍所得,我们叫“一读”。当然如果是深奥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多读几遍,达到“—读”的效果。

“二读”:即在“一读”的基础上,借助词典和注释再读文章,主要解决字词和编者加以补充说明的部分,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与此同时,我们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读”:第三遍再读,就要精读,这一遍主要是开动脑筋,用心思考、发现和感受的关键环节。我们在读的时候要随手记下内心的感受,可以是对好句子的赏析,可以是对文章构思的品评,可以是对作者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相同或相反的意见,可以由此联想到的社会生活中的某个细节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文中的不科学、不恰当之处,要有大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另外还要记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以待质疑。

以上是对文章本身的阅读。下面我们要暂时停下这一环节,进入其他的阅读行列。

第二步:读“课后思考和练习”。

在初步把握文章并对文章已有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后习题,此时我们可以根据原有的印象解决,也可以翻书落实,同样把解决不掉的地方记下。

第三步:读“补充材料”或“自读提示”圈画重点。

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原来不知道的内容,另一方面把它作为理解文章的提示,回顾一下课文中及练习中的疑点,说不定此时就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一拍大腿、大叫一声“原来如此”,那种感觉确实很好。当然,有条件的同学此时也可以发挥手头资料的作用,大查特查,辨别筛选,寻找解决问题的“救兵”,找到合理而可靠的足以说服自己的材料,而不像一些同学在一开始就捧出别人嚼剩的食物,或囫囵吞枣,或味同嚼蜡。

第四步:就需要发挥“嘴”的作用了。

干什么呢?问,问谁?问同学,和同学讨论交流,许多的问题在辩论中就“水落石出”了。有一点,我不主张一开始就问老师,为什么,一方面老师在讲课时可能会涉及,这样可以集中课堂听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大家在一起讨论,会于无意中学到许多从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此外,这样还可以促进大家的思维,你说我说,增加学习的兴趣。我坚信,大家有巨大的潜能,绝大多数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再说,大家讨论无结果再去和老师讨论,为时不晚。

第五步:读本单元重点、课文重点及课文“四读”。

单元重点是本单元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培养我们掌握某一方面技能的重要训练。课文重点则是为了分步骤、有侧重地完成单元重点,以及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和掌握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在自己通过预习、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重点地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以课文为范本进行有效训练的目的。

为此,我们还要在原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再读课文,这就是“四读”,力求达到要求的效果,掌握一定的技能。

第六步:浏览课文做手头有的练习进行检测。

做完了以上的几步,可不是万事大吉,你到底自学的怎样,还要借助练习来检验一下:掌握的可以顺利通过,有疑问的则要通过翻书、查资料来解决。这是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是自学必不可少的—个环节。

我想,通过这样的六步自学,还需要去识记、背诵老师的内容吗?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呢?

第七步:课堂的有效学习。

有了对重点的把握,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疑问,有了赏析,有了自己的整体了解,上课的时间就可以积极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点去思考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来比较自己的理解和他们的差距,同时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阐述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从而做到在课堂上精神高昂、精力集中、积极思考、反应迅捷,真正做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挑战,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来适应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第八步:课后回顾,再看重点。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可能有太多的感触,这时应该趁热打铁,尽快写下来,免得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冷变硬,消失了原本的色彩,丢失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此外,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闭上眼睛来回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夹生的地方不妨再翻开书本温习。

以上是对于书本的有效自学,让书本真正发挥它“例子”的作用;也让自己的学习真正走上确定的轨道,提高课堂内外的效率。可是,课本的知识毕竟有限,它仅仅是一个例子。所以我们还要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多读些有益的书籍。

同样,生活也是一本大书,我们一生都读不完;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因而,要做个有心人,随手记下所见所感,积累的多了,你就是个感情丰富、思维敏捷、敢于创造的优秀人才。

此外,语文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读、写、听、说不断训练的过程,应当是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认真做好这几个环节的工作,就能真正地做到对所学知识所研究的问题“说清、写明、悟透”,就能既实实在在地掌握基础知识,又真刀真枪地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成绩也一定会一步步地得到提高。今后走上社会,也一定是个脚踏实地、思维敏捷的好手。

篇4:引领师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一、寻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的重要性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素质教育和国家新课程方案精神的要求,如何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落实,这是全国各高中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些背离素质教育规律,极力最求升学率的高中学校往往走“时间+汗水”之路,以“四苦”(苦教、苦学、苦管、苦育)为乐,走这条路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学生被动接受的高强度、高密度、“填鸭”“灌输”式机械教学。这种途径只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有的甚至采取大量吸收外地优秀生源(被称作掐尖)和动员高分学生回读的办法,这扭曲了教育的目标,削弱了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评判,这都是一条低效甚至负效的教育之路,无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关于“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做法就是在国家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教育厅提出的“三个还给”的指导下对课堂猛下手术刀,调整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重视课上集体学习态对课下自主学习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实现两种学习态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我校就是在这一方向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探求能够承载全部教育内涵、体现教育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创建了具有兖州一中特色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从2004年开始,我校从提高课堂“高效学习率”、减少学生“精力流失率”入手,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四年来,在十几位国家级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形成了“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从途径到方法,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系统并顺利通过了教学实践的初步检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且升华为一种教育思想。

(一)以导学案为载体,形成“循环大课堂”特色

我校“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结构的重组(即一课分两段,三部为一课)、课堂元素内涵的扩张(时间、空间、人物、资源、呈现方式)和课堂制度的重建(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管的方式、评的方式),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回顾与反思上节课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下课前的10分钟为每节新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如图所示)。课前,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结对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深刻预习,带着各自的困惑进入课堂。课中,师生共同以导学案为依据,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形成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对话文化”;课后,学生达到“堂堂清”的要求,教师则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进行反思、梳理、整合,完善其自身知识结构,构建“反思文化”。反过来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循环大课堂”的关键——学生高效自主预习

“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关键在循环!循环的载体是导学案,循环的驱动力则来自于学生张扬的个性和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编制导学案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通过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实现问题的前置;学生拿到导学案,根据导学案的指引开始预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在进入35分钟课堂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三种状态即“。”“!”“?”(“。”指对预习的知识点已经掌握,感觉不需要再过分投入精力,只需要在“知识超市”上印证的状态;“!”指对有些问题已有充分把握,心中充满了展示渴望的状态;“?”指带有一定知识困惑的状态)。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课下预习的热情呢?一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充分的展示“舞台”,我们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也要坚持“生进则师退”的原则及时“退”,把舞台还给学生;二是充分发挥团队动力作用;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进行激励性评价。

(三)“循环大课堂”的灵魂——“一二三四”

“循环大课堂”的循环张力来自于用“展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其灵魂是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种形态(通过展示进行交流、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纠错进行落实、通过开放实现拓展)。这样,知识信息在师生、生生间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无障碍交流,并在过程中碰撞出无数光彩夺目的智慧火花,生成无穷无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素材,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互惠互补的目标。

(四)“循环大课堂”的实践价值

我校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我校“胸怀应然目标,办好实然教育”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多种积极的效果: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预习阶段经过老师点火预热、学生课下自我加热和同伴相互加热,实现学习前置,培养了自学能力;上课有备而来,通过展示、点拨、纠错、开放将学习过程变成生命的碰撞、知识的狂欢,实现了高效学习、合作共赢;课后通过“堂堂清”达标,在实现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了纠错、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过程、成长的快乐,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高效的学习者,成为国家急需的学习型人才。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由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最终必然成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者。教师不再是工程师、园丁,课前做学习活动的策划者;课中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控制者、点拨者、主导者、激励者和对小组学习的权威评价者;课后做教学的反思者,为个人的专业成长积蓄力量。

3、改变了教与学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改变的基础是管理,第一推手是评价。管理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成为学习、课堂和校园的主人,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从环节到内容、方式,都必须为“循环大课堂”的推进服务。评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四大环节。课前,评价教师导学案编写质量及学生的预习效果,重点是导学案的编写质量;课中,按照《二十条一百二十字》评价方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评价学生的“堂堂清”效果和教师的反思,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深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循环,首先看是否严格按照“一课分两段”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次看10分钟“点火、预热”的效果,第三看落实“三部为一课”的“循环大课”的质量。评价的方式有干部即时推门评课、学生“三率”调查、校园晒学案、开设三个论坛等。

4、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循环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课上、课下两种学习态尽可能统一起来。通过课下高效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修习惯的同时为课堂的高效学习做准备;通过课上高效学习,在解决学习困惑、落实总结提升的同时,为课下高效预习指示方法,并通过提供展示舞台,形成课下高效学习的强大内驱。两种状态的高效和谐统一,使我们的学生真正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成为学习型人才,进而获得终身自主发展的能力。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的老师在编制导学案“三三生成”过程中充分分享教师团队及课堂生成的大量教育教学资源,使老师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个备、集备、再个备,分享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案;课中,师生共同使用导学案学习,五十七个生命的碰撞,五十七个个体提供的知识信息的交融,再次生成智慧之光,这就是课堂导学案的第二次生成,教师分享了所有学生的智慧;课后,教师进行反思总结将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完成导学案的第三次生成。在导学案的“三三生成”中,教师不只是贡献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而且分享和收获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所有知识和智慧,真正是“上课如上学”,“带着学案去,满载知识归”。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蚕和蜡烛,而是一个分享者、收获者,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感受着职业发展带来的幸福。

6、为实现“三个解放”提供了平台。这种课堂模式下的学习、教学、管理,为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平台。学生的身份、地位、学习内容、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只用眼睛看课、用耳朵听课,还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一切方法,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则由传统的霸占讲台的“讲者”,变成了教者、学者,是师生五十七人中最优秀的学习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面对学生,不再是“角色”对“角色”而是“生命”对“生命”,教学成为思想的碰撞、生命的律动。高效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和谐的发展,每一个班级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一个教师都享受着职业幸福。这是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教育。学校管理也一定将从法治走向文治。

总之,“循环大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和突破,它能够承载起今天的教育教学所赋予的课堂使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高中新课改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三、“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校不断探索“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本意和出发点是通过规定学生的预习时间,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和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促进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一直以来,我校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7年,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恩大调研兖州一中的课堂后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课堂教学制度的革命,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创造性地解决了“预习”问题,激活学生学习中的合作和探究欲望,实现了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的飞跃。

2008年10月16~17日由中国教师报、济宁市教育局、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全国高效课堂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13个省600余名专家、教师观摩了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引起强烈反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校长、教师代表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课堂的传统概念,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通过“课堂变革”极大提升了“课上”、“课下”的学习效益,兖州一中“课变”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推进有重大意义。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评价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欣然题词:高效课堂化解教育千千结。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别开生面,别样风景,别出“新”裁,循环大课堂攻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堡垒——课堂,创立了激发学生动力的机制,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滕纯评价兖州一中的课堂:积极主动、自我成长;目标集中;导学为先;注重生成;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教学相长;高效学习。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小专委理事长姚文俊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的活力。

研讨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纷涌入我校,从11月初至今,约有七千多位参观者走进我们的课堂,区域涵盖了除港澳台、西藏外的所有省市,有的学校一个月就来了四次。

2008年12月26日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带领河南省80多位县、区教育局长、高中校长,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要求我们承担对河南省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任务。他们称道“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过高,课堂教学的高效学习率过低的问题,变无效为有效,变有效为高效。”前来参观的80多位高中校长一致认为,“兖州一中的教学改革必将会和衡水中学、黄冈中学一样深深地影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当下传统的高中教学。”

四、依托“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回归教育本质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曾多次指出:“要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做的事情”。

四年来,我们的课堂变革坚持“先破后立”、“生进则师退”的原则,教学中追求变革的最大效益。通过对“循环大课堂”模式的效能进行不断的发掘和再认识,我们不仅在课堂层面上寻找到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谈的“四会”目标问题,而且就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所遇到的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之间的统一问题、学校和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问题、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发展和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统一问题、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统一问题,寻求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篇5: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本书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崔教授团队创造了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这一部分的核心就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记录工具。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它代表着知识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也许这一活动并非课堂观察本身所必需,却是课堂观察的必要延伸,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之必需。课例的撰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改善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看了本书后,我知道了何为“课堂观察”?它有什么意义? 特别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这将会使我日后的听课、评课进一步走向专业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听课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一、听课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盲目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也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选择有价值的“观察点”来观察研究。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篇6: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决定课堂是否高效,权力一直掌握在学生手里。换而言之,就是要观察学生听完课的状态。很显然,自己这堂课上的知识,学生没有完全消化。如何拟题、写一句话新闻及下定义,还只是留下了些许印象。实际来做题,还是有很大难度。

这样的学情,难道事先没有预想吗?当然是有的。所以一直在纠结,是否需要减少题型,单练一种。但又想到如果每种题型都上一节,岂不是压缩语段这个专题就要花上整整一周的课?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一节课上三种题型。至于练习嘛,事后慢慢练就好了。这样的想法,根本没从学生的层面考虑。就好比主持让和尚去打水,好不容易下趟山却只给半桶水,自然而然回到山上就什么都没有了。

周老师提出的将下定义去掉,只上新闻类的拟标题和一句话新闻的建议,是非常明智的。减少题型,课堂上自然就能够多练习一两题,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所以,高效的课堂,必定是源于学情,终于学情。以学情定教学,课堂如何不高效?

高效的课堂除了考虑学情,还得考虑细节。周老师说的没错。有两个方面自己做得不够好。一是选标题。为什么是七个?一开始的考虑,是想让学生多了解标题的形式。毕竟后面的练习有对偶标题。但自己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环节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去发现标题的规律。如果太多,一是时间也多,二是总结也困难。还不如就像周老师说的,去掉不典型的标题,只留下三四个即可。并把“人物+事件”的概括变成“陈述对象+陈述内容”的概括。最好在以前面四个标题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二是读原文,再点评。我自己也感觉,第二个环节的指导比第一个环节要好。但并没有想过原因,原来出在没有分析原文,就点评的问题上。如果周老师不提出,自己肯定就忽略了这个问题。

高效的课堂还需要老师扎实的内功。选的这些练习,自己也有做。但是不够自信,唯答案论的思想限制了自己思维。周老师自己的概括让我眼前一亮。名家就是名家。虽不能至,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凡事自己多想一想,然后做一做。内功就是一点一点这样积累而成的。

不是每堂公开课都那么幸运,会得到这样可操作性且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成效的建议。我想,这就是大家喜欢听周老师评课的原因吧。

学习无止境,努力加餐饭。

作者:芒果happy

篇7:读《走向高效课堂》有感

刘 俊

本学期,喻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赠送了一本黄昭明先生主编的《走向高效课堂》,利用闲暇时间,我翻阅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什么是高效课堂,也让我对有效教学以及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有了深深的思考和认识。

这本书以实例剖析,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系统阐述了高效课堂实践的核心要素。本书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论述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具体操作模式:从旧理念走向新理念;从“大班”走向“小班”;从“观模”走向“建模”;从教案走向学案;从牵生而教走向顺学而导;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以教评教走向以学评教;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

这本书可谓使我受益匪浅。因为它让我知道了要打造高效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前提。新课标强调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参与者与引导者,所以课堂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感受、去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对所学知识记忆犹新。

其次,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合作探究,互相质疑解疑,互相讲解求证,互相检查评价等,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目的,所以,打造高效课

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是其基本前提之一。

再次,打造高效课堂要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由于年龄特点好玩、好动,特别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生动有趣,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行。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谜语、创设情境、讲小故事、玩小游戏等形式激趣导入,探究环节可以让学生多动手、口、眼、耳等,多采用游戏、表演、分组比赛等方式进行,课堂上让学生多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篇8:高效课堂走向何方

从理念走向行动

“我们学校的升学率在全省是最高的, 如果课改, 升学率降低了怎么办?”许多学校面对课改都会提出这类问题, 进而就是“不敢改”“不愿改”。

所有的改革都是艰难的、痛苦的, 甚至是残酷的。我们曾经多少次寄托于所谓“循序渐进”的改良?但结果往往是“夜郎自大”和“故步自封”。

实际上, 课改最重要的不是创新, 而是回归。课改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课堂教学规律、回归学科知识建构规律。如果不彻底抛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课改必将举步维艰。

谈起理念, 许多校长都头头是道, 许多教师也明明白白。比如, “自主、合作、探究”, 大家都非常认同, 但一到实践, 又有多少遵照这种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呢?我们的教育不缺理念, 缺的是行动———用来诠释理念的行动。

“想到的要说到, 说到的要做到, 做到的要见到”, 从理念到行动应该遵循如下逻辑:有了理念问目标, 有了目标问流程, 有了流程问工具, 有了工具问执行, 有了执行问评价, 有了评价问使用。

从知本走向能本

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知识是为了增长能力, 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最近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转向能力, 绝不是说知识不重要, 而是说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 更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具体来说, 就是加强知识与生命、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时代、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这4个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判断课堂究竟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并不难———如果课堂追求“做题”, 那就一定是知识本位, 说穿了就是应试本位;如果课堂回归了“问题”, 那就是能力本位, 也就是我们向往的素质本位。

从课堂走向课程

高效课堂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核心, 致力于课堂转型。但是, 如果仅仅着眼于课堂, 只能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推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课改的深化必然会涉及“学什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 从课堂走向课程就成了课改深化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是课程?“课”就是主题, “程”就是有序。重建课程意识、投身课程创新, 这是教师智慧生存的方式。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创新呢?可以重点关注“四个领域”“四个类型”“四个层次”。

四个领域。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模型, 至少应该包括人文领域、科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如果说课堂学习内容是学生的“规定动作”, 那么, 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就是给学生提供“自选动作”。

四个类型。课程应该包括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分类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班选课;分类课程要打破单元、年级界限, 对教材进行重组, 从而让教材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课程主要指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需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

四个层次。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二是班本课程, 以班级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三是师本课程, 以教师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四是生本课程, 以学生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开发的生力军,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发课程, 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 这将是新课改的另一重境界。

从课本走向书香

课本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但如果学生眼里只有课本, 那学习就成了一件单调而乏味的事情。对于学校而言, 一个缺乏书香味的学校会给人浅薄的感觉。

如何让校园充满书香?我认为应该有6个保障:一是目标保障, 需要构建分学段、分年级的阅读目标系统;二是时间保障,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三是课程保障,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把阅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四是制度保障, 建立“周读一诗、月读一刊、季读一书”等有助于阅读的制度;五是活动保障, 比如荐书活动、晒书活动、聊书活动、画书活动、唱书活动、演书活动等;六是评价保障, 尝试把阅读纳入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考评之中。

从传统走向现代

高效课堂作为现代课堂的一种类型, 在“互联网+”时代, 必须有现代技术给予支撑。现代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 信息技术也是需要使用者的, 使用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因此, 高效课堂必须坚持“课改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信息技术”的捆绑式转型, 通过信息技术, 实现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同步有效的整合。

篇9: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高效;方法

小组合作就是将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根据老师的分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走向高效呢?下面介绍了一些对策,供与参考。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首先,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个性心理甚至家庭背景,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既有利于组员发挥优势,相互合作、彼此分享,也有利于组际之间的公平竞争。其次,确定小组成员为4~6人,人数太多会出现少数人独霸交流的情况。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学生听课、记笔记较为方便,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除前后合作外,围成一圈、围成半弧形的编排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角色可以由小组成员讨论决定,也可以轮换。

二、合理地选择合作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内容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教材的重難点处选择。部分教师在重难点处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反而记忆不牢,教师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引导点拨中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2、具有探究性的内容。探究性的问题需要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方能解决,小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挖掘组员的智慧,让他们通过角色分工、任务切割,形成结论。如在《平年和闰年》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万年历探索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有负责分析2月份天数的,有负责数据统计的,有负责归纳判断方法的,归纳出“每4年就有1个闰年”的结论,教师适时点拨,看整百年份的是不是闰年,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在整百年份中,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

3、具有开放性的内容。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学生往往会思考不全面。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兴趣各不相同,教师开展合作学习,能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有36名学生去剧场看表演,每人票价8元,但如果满40人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请选用合适的方法付款,该付多少元?”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来组织他们合作学习,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与包容,懂得相互分享、相互帮助;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让他们学会表述,能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学会倾听,能听出重点,听出问题;学会欣赏,学会总结。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对农村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程度,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邵乾坤.对农村小学开展合作学习的认识与思考[J].云南教育,2016,(3):11.

[2] 李晓玲.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5,(7):36.

篇10: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郭瑞领

2013年2月22日,我参加了任城区教育局的组织高效课堂培训,聆听了山西省太谷实验小学武桂芬老师的报告,这次学习意义非常重大,它的目的就是在我区推行高效课堂模式,使每位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效课堂模式,带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下面我谈一下听课后的感想。

1、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式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是最终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教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了,课堂才会有效,才能谈高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有用。其次,要对学生的参与给以及时的评价。及时评价,适当的鼓励,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懈动力。武老师主要采取个人和小组积分制。适时的对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进行总结和奖励。只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教学才会有效,才可能高效。

2、坚持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向效益出发,构建道德课堂,不浪费学生的分分秒秒。让学生感觉课堂上时时刻刻的内容都很重要,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3、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学习小组经过武老师合理、优化的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重视提高课前预习质量。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习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习,掌握预习要领。

篇11: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董玉英

聆听了孟国泰教授的三标高快课堂理论后,我感触非常的深。

孟教授亲自给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让学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快好省课堂,多:笑声多,掌声多,欢呼声多;快:快速,快捷,快活;好:设置目标好,达成目标好,反馈目标好;省:省时间,省精力,省资源。这样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笑声不断的,无拘无束的课堂。在这里,教的,快乐;学的,快乐。对老师而言,组织(小组合作)生教生、生考生、生帮生,是快乐的;“三不讲”的时候,是快乐的,“三讲”的时候,是快乐的;疏导、引导是快乐的;激励、夸奖是快乐的。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快乐的;合作学习是快乐的;为理想而奋斗是快乐的;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是快乐的;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是快乐的;观察是快乐的;识记是快乐的;思考是快乐的;想象是快乐的;创新是快乐的;做人是快乐的!在此同时我也能够感觉到我的课堂离高效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的课堂笑声与轻松太少,压抑与压力太多,所以需要改,需要进步。

在高效课堂理论中我学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花架子。它的简约自然更令我感觉深刻。对于高效课堂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高效课堂改变了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可以大显风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学生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结果。是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真正体现“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

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这些观点体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篇12: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

4、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

篇13:学习《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一、导入时利用矛盾, 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因此, 我们可以在新课伊始巧妙地设置问题障碍,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索之心。

例如, 我在教“年、月、日”时, 先出示题目:小明今年12岁, 过了12个生日, 可小华也是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好奇, 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随即我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 ,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自然导入了新课, 学生抱着尽快解除悬念的迫切要求,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二、授课时尽量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教数学、学数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使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例如, 我在教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时先布置作业, 让学生去市场调查、了解, 看看在什么地方、哪些商品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什么地方、哪些商品又用“斤”、“两”作单位, 而“1克”、“1千克”大概有多少, 这样学生有了第一手的原始生活数据, 所以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就会理解得更深刻。课末, 我出示体重秤, 并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的身体有多重?你能自己称出来吗?你和你的同桌谁重?重多少?”同学们一下乐了, 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让自己来称体重。显然,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并形成了技能。

数学在生活中产生, 生活是数学永不枯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发现、去捕捉身边的数学, 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 个人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教学中善待学生课堂错误, 让“错误”成就精彩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对这一“错误”资源加以巧妙利用, 以学习错误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这种课堂生成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

错误并不可怕, 我们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使学生能知错就改, 使它的作用效能最大化,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高效”起来。

四、小结时做到“画龙点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抓实抓好, 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使知识系统化, 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 并能引导学生探讨钻研,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 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 我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总结得出:1.使用计算器使计算速度加快;2.遇到数据较小的还是得用口算;3.机器是人发明的, 人应该比机器更聪明;4.遇到具体的题目, 也要根据其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计算等。通过总结,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换为数学技能, 使课堂教学“高效”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 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越来越短。学习时间缩短, 教学任务却没有变, 所以许多教师的教学就容易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缩水, 甚至不进行小结, 这是教师的一个错误认识。经过一节课的学习, 通过课堂小结, 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14:“高效课堂”应走向何方?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知识是每个教育者期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因此,“高效课堂”这个词语在教育界流行已久,很多的教育者在不停地做着各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而且在一些教育区域,高效课堂的程式已经固定化、模式化,并举得了骄人的成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详细推究,这其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广而推之。

一、杜郎口中学:创设“10+35”(三三六)课堂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被杜郎口中学彻底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模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精炼的“点拨”。学生们手、口、笔都开始动了起来,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课堂的主角变成了他们,老师退到幕后,成了导演,成了课堂的组织者。

团坐式的课桌排放、满教室利用率很高的黑板让课堂变得轻松、自由而灵活,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洪亮的声音、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积极的抢答……这样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风光无限、自信十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固定小组、小组考核,最大范围的发挥了学生之间互相帮扶的作用,有效的缩小了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后进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整个班级、整个学校能够不断地呈上升趋势。

杜郎口教学模式再一次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就能把精彩还给我们。

二、洋思中学: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坚持“三清”

“先学”,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指导下的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并学着一次又一次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后教”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节省了时间,又使知识得到提升;“当堂训练”巩固了当堂所学知识,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确保了做题的准确性,节省了同学们课下的时间,又减少了老师们抢课的压力。一举多得,起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提升,命题的难度面向中下等的学生,既符合学情又鼓舞了同学们学习的信心。

洋思模式的“先学后教”是“当堂”的“先学后教”,而非占用课余时间,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了负,又以扎扎实实的课堂传授实现了真正的“高效”,在这里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影子。正如洋思人所言,他们的课堂很平淡,并不精彩,但却能够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正是这一堂又一堂平平淡淡的课让洋思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乡村中学教学成绩日益翻新,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天南地北的教育界同仁带着困惑而来、频频点头而去。

三、昌乐二中:构建“271”高效教育模式

“271”课堂法则师之于杜郎口,但与杜郎口不同,他们不仅深入挖掘“课堂”,又利用“课堂”引领学生,将“课堂”与“课外”充分结合。“高效课堂”深入到了学生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教育就变得更加立体化。

不仅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强化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强化了老师的教科研能力。在昌乐二中每位老师都在和学生一起进行着小问题研究,研究课题完全来自于课堂。这就锻炼了老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发现——解决——反思”的过程中向着研究型师生发展。

不仅追求“高分”,更注重师生高品位人格的塑造。提出“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能力”,精细的校园管理、日常的教育教学无不渗透着人文元素,显示着人生“大课堂”教育的魅力。普遍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是指四十五分钟的“小课堂”建设,而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教学过程,是指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大课堂”的建设,昌乐二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西峡教改的“三疑三探”、安阳市殷都区的“双向五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高效课堂的成功尝试,然而形式各异的“高效课堂”无不体现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温故而知新”、“交流与合作”“碰撞与对话”等等共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容忽视的是“高效课堂”建设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赶潮流似的形式的模仿,“形似而神不似”的所谓“高效课堂”不一定比传统课堂“高效”多少。形式的照搬只能让教学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理念上的深刻探索才能真正将课堂推向更加“高效”。

“高效课堂应该走向何方?”是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教育者时刻都在思考的问题。“高效”应以“课堂”为探索的“原点”,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效率,再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并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所以对于“高效”的探索不应该仅停留于课堂模式的探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默契的小组合作与探究、深入浅出的文本挖掘艺术、严谨务实的学习策略、严谨细致的习惯养成等等都应该是“高效”的探讨内容。

高效课堂本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动态词语,我们不应该将它名词化、静止化、简单化,它会随着学情的变化、学科的变化、教育环境教育区域的变化,甚至教学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相信在不断的理性反思与大胆尝试中,教育的“高效课堂”会走得更加鲜活而有力!

参考文献:

[1]吴玲.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2).

[2]杨素兰.課堂教学研究[J].课堂教学研究,2012(2).

[3]金佩芬.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希望月报,2007,9.

[4]许波.新课程背景下建设“高效课堂”[J].考试教研,2010(3).

[5]宫艳丽.学洋思模式,建高效课堂[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论文,2008,1.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异形柱下一篇: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