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装备制造

2024-05-10

先进装备制造(精选十篇)

先进装备制造 篇1

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的数控技术的应用造就了工业化的象征——制造业。数控技术不断发展, 应用领域也渐渐随之扩大, 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它。全球数字化的大环境迫使各行各业配套装备必须紧紧跟随。那么现在我们的主要研究热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速、高精度、高效、高可靠性

效率是以速度为前提, 质量是以精度为提升, 而两者还要同时兼顾产品的可靠性。在可靠性方面, 国外数控设备的优越性在这方面技高一筹。

2) 主要趋势——智能、开放、网络

进入了21世纪, 具有高度的智能性, 已成为对数控装备刚性的一种要求, 这种体现可以在数控系统的各个方面凸显。比如, 智能化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增强加工质量;智能化地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 编程简化、操作简化方面;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智能化地解决传统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如何产业化生产所带来的问题。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就是数控系统开放化。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就是网络化数控装备。当前研究的核心是规范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通信、配置、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

3) 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势使得美欧、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 包含着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 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的研究和制定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必需数控标准。能够实现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 构造一个模型, 能够统一的用数据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整个制造产品的过程就实现了, 乃至能够标准化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

2 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

2.1 总体情况

起步于1958年的中国数控技术, 近半世纪的发展历程粗分3段:发展较为缓慢的受害于国外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限制阶段;长足进步的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重视, 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改善使得我国数控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国产化方面发展的阶段;努力进取的给予前两者而取得实质性进步的产业化阶段。这50年为数控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现代数控技术得以基本掌握, 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2.2 差距和不足

最明显的就是技术方面,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在技术上大约落后5年~10年, 就是外在包装、设计理念这些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国内市场充斥着外国品牌, 中国制造的鲜有见到。不是国人不支持, 而是我们确实差距不小。很多年前就说创品牌, 但真正的品牌意识还不够, 就像汽车一样, 我们只是在学别人的样子, 质量上信不过, 德国人就是值得信赖一样, 他们的德国制造就等同于高品质, 耐用又持久, 宁愿花高价买别人的产品。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但我们应该可以尽己所能去维护形象, 去缔造传奇, 把市场抢回来。品牌效应不被重视, 更没有在国产数控系统中建立起来, 得不到用户信任就是可以预想的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相对滞后。我们有规模化生产么?市场因素刺激不够。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产品成套能力。

2.3 原因

除了对中国目前的水平认识不足。忽视数控产业化问题,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外, 人才的原因不容忽视。我们的数控产品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计算机使用迷信, 它会涉及到很多领域。不仅仅是软件开发, 也不仅仅是机械方面的零零碎碎, 他需要一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 就是单方面的人才也很稀缺。在软件开发方面, 我们缺少这种尖端的人才, 现在尽管在培养, 并向我们所急需的多维度的人才方向培养, 但是现在生硬的制度和不够完善的体制仍然制约着, 阻挠数控事业的发展。

3 战略思考

3.1 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 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是核心。偏离这一点, 中国只能成为一个加工基地, 各方面都将被动。我们应该站在一个重要的高度看问题——国家安全战略角度。中国人多, 要养活13亿张嘴需要劳动, 而制造业的特点使得劳动力在这里得以优势发挥, 大量的劳动力开始用于制造业。一方面, 制造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间接的维护了社会稳定。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 我们应该将这一点提升到战略高度。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先进的数控产品, 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为什么呢?这一定有着很深的心机在里面。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形势以及将来的发展与之会有什么重要关联, 国外如此, 我们更应重视。

3.2 发展策略

我们现在的基本国情现状告诉了我们差距在哪里, 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也给我们指引了发展方向, 那就是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要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就要掌握核心技术。市场需求作为数控产业发展的目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作为重点解决任务。高可靠性的产品、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都需要规模。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在研发方面应重点强调, 有的放矢的按国家意志实施专项攻关, 急国家之急。创新喊了很多年, 但内容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多少。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这样才能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不被动甚至化被动为主动, 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就看能否顺利实施了。

4 结论

我们的技术水平、装备工业现代化程度是否跟上世界的脚步, 决定了中国在这一赛事上的名次和地位。如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工业, 航空, 航天, 国防工业都需要高精专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 现在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进步、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应该尽己所能让中国更强大。

摘要:本文简述了目前数控技术和装备的趋势性发展, 分析了差距和原因, 并陈述要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应从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入手解决。

关键词:制造技术,数控技术,装备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1 (3) :18-20.

[2]梁训, 王宣, 周延佑.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1 (3) :21-28.

[3]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1 (5) :13-17.

先进装备制造重大专项 篇2

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化重大技术集成创新,攻克整机和功能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和铁路养护设备等先进装备,推进主机与功能部件协同发展;开发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推进示范应用,支撑“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实施。2018年重点支持智能制造、3D打印装备、智能农业装备与高原特色农机装备、高原智能电工装备专题四个专题,以及符合上述规划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成套装备研发。

(一)智能制造专题

推动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先进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和创新,突出科技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我省重点产业与行业领域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及关键智能制造装备的开发制造水平,促进我省先进装备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本专题设置7个项目。

1.智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高性能开放式模块化的控制系统研究;模块化层次化的控制器软件系统开发;智能机器人先进控制技术研究;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研究;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设计研发不依赖于外部信息的机器人自主式导航系统;仿生机器人自主控制技术研发。

考核指标:建成开放式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多轴(6轴)智能机器人控制器,控制器主频1.2GHz,插补周期1ms,具有串口、现场总线及以太网等多种总线接口,定位速度较现有产品大幅提高;智能移动机器人自主组合导航定位精度:±10mm(无需预设巡线),可自主实现避障和路径规划;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制定标准各2项以上。

2.机器人智慧停车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发内容: 针对现有立体停车库泊位资源利用率低、存取能力差、噪音大、故障率高等问题,研发以车辆搬运机器人为核心的具有高空间利用率、存取效率高、多通道高存取能力、泊位规划灵活、安全可靠、维护便利、扩展性好的智能化立体车库。

考核指标:停车库智能搬运机器人行走姿态满足前进、后退、横移、自旋和多种曲线运动,满足不同存取路径和车位形式需求;适于车辆搬运的承载机构载重≥1.5吨;能满足不同形式停车库泊位、出入口、停车设备、停车机器人等资源管理和高效调度;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制定标准各2项以上。

3.人工智能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感知技术的研究;基于图像识别的机器人视觉技术研究;新一代机器人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机器人深度学习技术的研究;机器人室内导航技术;基于人体动作识别的人机交互技术。

考核指标:获得机器人感知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2项以上关键技术;研制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样机。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制定标准各2项以上。

4.工业机器人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工业机器人RV减速机智能诊断技术研究: RV减速机典型机械故障对应的信号特征研究;研发机器人机旁信息采集终端,对声发射、电压、电流、数字等信号进行全面采集,并根据多物理量信息判断机器人运行状态;建立远程智能诊断中心。

考核指标:开发出工业机器人机旁数据采集软硬件系统;开发出工业机器人智能诊断软件;建立工业机器人远程智能诊断及服务示范性平台,并进行应用验证;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3件以上、制定标准2项以上。

5.工业机器人精确参数辨识与补偿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研发机器人运动精度评价模型、重复定位精度和运动轨迹精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校准模型、参数辨识及补偿方法;分析机器人参数的可辨识性及耦合关系,提高工业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运动轨迹精度。

考核指标:建立工业机器人精度在线检测系统;开发出工业机器人精确参数辨识与补偿系统;与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工业机器人精确参数辨识与补偿示范平台,并在省内外企业推广应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实用新型专利各2项以上。

6.面向智能制造的设备远程运维管理新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生产设备运维大数据关键分析和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移动智能监测与虚拟维护技术;研究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远程设备运维服务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成功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智能诊断系统、面向高端装备的在线监测系统、基于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生产远程运维服务系统;建成一个智能制造生产运维服务示范中心;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3项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7.高端数控装备智能维护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基于振动监测的数控加工中心关键部件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数控加工中心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电参数监测的数控加工中心健康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高端数控装备智能维护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数控加工中心智能维护系统;以企业高档加工中心为应用对象,开展智能维护系统应用示范;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3项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二)3D打印装备专题

研制3D打印新材料,开发打印技术工艺及设备,推进3D打印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本专题设置2个项目。

1.个性化义齿激光3D打印关键技术研发及中试

研发内容:研发满足个性化义齿制造的激光3D打印新材料及新工艺;研究3D打印个性化义齿产品组成结构及性能检测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激光3D打印个性化义齿新产品;建成激光3D打印个性化义齿中试生产线,激光3D打印个性化义齿成形精度达到±0.05mm/100mm,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致密度大于98%;同类材料产品成本较现生产方法下降1/3,制作时间降为1~2小时,实现年均200例以上的临床应用示范的能力;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

2.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和产品研发

研发内容:针对组织损伤修复、疾病治疗及康复等,通过研发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及装置,开发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和个性化医疗器具,重点支持口腔医疗产品和人工关节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成设计定型并通过安全性检测;个性化医疗器具打印精度不低于±0.1mm/100mm,实现500例以上的临床应用;完成产值2000万以上或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许可或高端植入体达到申请三类医疗器械许可的标准并启动申报程序;申报发明专利3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三)智能农业装备与高原特色农机装备专题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立足“智能、高效、环保”,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产业链与关键技术攻关;以丘陵山地高原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为对象,重点研发及示范推广丘陵山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高原特色经济作物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农副产品多种热源组合智能控制烘干适用技术及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专题设置7个项目。

1.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重点突破基于知识工程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典型高端复杂农机装备基础标件、核心零件、关键部件及整机数字化建模、虚拟样机动态仿真、虚拟实验验证以及关键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设计等基础共性技术,开发基于通用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的关键零部件全参数化驱动模型库、设计知识库与专家系统、虚拟仿真与实验系统,构建基于PDM/PLM的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多功能通用基础平台,建立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获取拖拉机、收割机等典型复杂农机及关键零部件数字化建模、动态仿真、虚拟实验等基础共性技术;开发出包括数字化模型库、虚拟仿真与实验系统等的智能化设计通用基础平台,满足不少于5种大型复杂农机装备的设计要求;申请发明专利3件以上。

2.农机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研究自主作业智能化技术和TD-LTE在农机智能作业中的应用技术;研发适合农业复杂环境下基于北斗的多系统高精度定位、自组网络数据传输链路、机器视觉与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技术系统,开发导航、控制、互联网等与农机一体化融合执行装置,并进行试验。

考核指标:获得光机电液多源融合智能调控策略、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复杂工况定位与导航调控等共性技术2项以上;开发机电液多源融合智能调控策略与作业导航控制等新装置、新系统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制定标准各3项以上。

3.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装备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烤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等种子特性与高速作业排种技术与排种器结构;研发高速作业的防损伤排种、种肥气流集中输送、播深一致性调控、漏播堵塞故障诊断、高速仿生减阻开沟等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研制水稻精量直播等智能升级的高速精量播种作业装备,集成研制马铃薯气力精播及油菜、谷子种子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急需的精量播种设备,为主要作物主产区高效播种、节本增产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获得高速精量排种、漏播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2项以上;创制精量播种作业装备、新产品2种以上;水稻精量播种机作业速度≥10km/h,诊断准确率≥98%;申请发明专利3件以上、制定标准4项以上。

4.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发内容:重点研究叶类、根茎类、茄果类等蔬菜标准化育苗、苗床精整、精量播种、高速定植等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优化蔬菜育苗精量播种、小苗高速定植、水肥精量施用系统;开发叶菜类、根茎类收获装备,形成蔬菜苗床精整复式作业、露地蔬菜精量播种、联合收获等成套装备,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品质。

考核指标:突破高速定植、蔬菜收获等关键核心技术2项以上,研制蔬菜精量播种、小苗定植、水肥精量施用等系统与装备2种以上,蔬菜精量播种机适应3~4.5kg/hm2播量要求、行间变异系数≤5%、总排量变异系数≤4%,单行定植速率≥70株/分钟、栽植合格率≥90%,叶菜类收获效率≥3亩/小时,胡萝卜等根茎类收获效率≥2亩/小时,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发明专利、制定标准各3项以上。

5.丘陵山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丘陵山地特点,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用工短缺现状,通过对农作物的“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有效推进我省丘陵山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工作。以甘蔗为突破口,逐步推进马铃薯、玉米、三七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主要包括:甘蔗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作业机械研发;先进甘蔗作业机械引进、消化与吸收;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与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甘蔗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与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出新植甘蔗联合种植机、宿根甘蔗种植管理机、甘蔗中耕管理机械、小型甘蔗收割机、甘蔗剥叶机、甘蔗装载机等6种机型,推广应用100台(套)、作业面积10万亩以上;引进省外先进作业机具机型10台套以上,并完成消化、吸收,筛选出适合我省山地甘蔗作业机型5种以上,完成应用100台套、作业面积10万亩以上;针对开发出的山地作业机械,制定适合我省山地甘蔗机械作业的农艺配套技术1套和生产管理模式技术1套;在我省典型蔗区建立山地甘蔗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示范,示范、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

6.高原特色经济作物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

研发内容:重点围绕云南“十二大云品”经济作物,研究其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重点突破花卉、茶叶、咖啡、坚果等加工技术;研发玫瑰花瓣分选技术及成套设备,食用玫瑰花瓣杀菌、干燥、粉碎等干法加工参数及工艺设备,玫瑰花瓣干燥方式、干燥工艺和设备,粉碎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云南大叶种茶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茶叶静电除杂、筛分、风选、分级精制加工生产线,茶叶自动拼配除杂清选生产线;研发小粒种咖啡初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咖啡清选除杂、青熟果分离、脱皮、脱胶、干燥、脱壳抛光加工等技术和工艺,开发相应的单机和成套设备;研发坚果采收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澳洲坚果、核桃等采收、脱皮、脱壳、清选分级加工技术和工艺,开发相应单机和成套设备。

考核指标:研发出玫瑰、咖啡、茶叶、坚果4类农产品加工的单机和成套设备10种以上,形成相应新加工工艺技术8项,形成技术标准或规程4项以上;完成4个以上技术成果转化,每项技术成果应用企业不低于3家。7.农副产品多种热源组合智能控制烘干适用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

研发内容:研发适用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烘干技术及装备,主要突破多燃料热源组合智能控制烘干机技术、烘干房节能结构设计、特色农产品最优烘干工艺等。研究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热泵等多种热源组合输入系统,提升换热效率;烤房温度、湿度的科学控制;提升除湿效率和热能回收能力;研究开发智能烘干控制器,实现自动调节多种物料的烘干温度、湿度,提高特色农产品烘干质量。

考核指标:与目前使用的传统能源干燥设备比较,节省能源10%以上,干燥效率提高10%以上,实现全智能操控。

(四)高原智能电工装备专题

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基础,发展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系统、智能变压器、组合式变电站、智能型高低压开关柜、新型电线、电缆等先进电力装备,推进高原型机电产业和工业电器制造。

高原环保智能中压开关成套设备研制与应用

研发内容:研究高原充气开关柜典型电气特性、典型机械结构、典型热特性、抗地震、智能化、新型绝缘件等;研究关键组部件化设计仿真核算及优化、制造和安装工艺;研制可替代SF6气体开关柜的高原环保智能型气体开关柜。

装备制造新变革 篇3

如果从1986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哈尔开发的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算起,3D打印至今已走过27年的历程。2012年以来,3D打印在全球急剧升温,引起各国政府、科技、企业和投资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3D打印技术在新产品开发、单件小批量生产、复杂结构、现场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方面显示了较强的优势,既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减少研发和生产成本,满足了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

清华大学激光快速成形中心林峰教授对记者说,3D打印技术是基于离散堆积的原理来进行分层制造,由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CAD)直接驱动,运用金属、塑料、陶瓷、树脂、蜡、纸、砂等材料,在快速成形设备里分层制造任何复杂形状的物理实体。基本流程是,先用计算机软件设计三维模型,然后把三维数字模型离散为面、线和点,再通过3D打印设备分层堆积,最后变成一个三维的实物,好比在计算机控制下一层层盖房子。

3D打印方兴未艾

当飞行员驾驶的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起飞和降落在辽宁号航母上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而你知道吗?这款绰号为“飞鲨”的歼15战机广泛采用了3D打印技术。

据了解,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当中,3D设计好之后,需要进行长期的投入和时间成本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使用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之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

3D打印又称为快速成形、增材制造。这一新兴的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机械、电子、生物医疗、玩具、服装、首饰、日用品、食品、建筑、教育等众多领域。

在军事国防领域,美国2012年把3D打印技术引入阿富汗战区,现场为士兵打印工具和设备;在航空航天领域,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工程师利用3D技术打印出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飞机“SULSA”;在生活消费领域,各国研究应用百花齐放,如巴黎时装周上3D打印的比基尼、比利时工程师利用3D打印机制造的全尺寸赛车、西班牙巴塞罗那初创公司(Natural Machines)推出3D食物打印机……

甚至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也可以用3D打印机制造出来。美国生物科技公司Organovo承诺将在2014年年末,用“生物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类肝脏。目前他们已能打印出部分肝脏。

中国的3D打印技术研发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工业制造领域,清华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无木模铸型制造工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突破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华中科技大学及所属企业滨湖机电已自主研发出全球最大的SLS“3D打印机”(激光粉末烧结快速成形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卢秉恒开发出具有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3D打印技术中心开发出液体光敏树脂紫外固化技术,打印精度能够达到微米量级;北京太尔时代的工业级快速成形设备打印了神舟七号的出舱服。

在生物制造领域,西安交大1998年开始研发活体骨骼3D打印技术,该校2001年就实施了国内第一例3D打印颌面修复手术;华南理工大学在个性化的牙科舌侧正畸托槽3D打印方面已拿到注册许可证,上百套定制化托槽产品已销往欧洲、非洲国家;世界第一台成型的3D生物打印机于2013年8月现身青岛。

在消费品制造领域,北京太尔时代研发的桌面3D打印机被美国MAKE杂志评选为最佳3D打印机,与全球最大的3D Systems公司和Stratasys公司相比毫不逊色,可以打印出玩具、日用品、艺术品、教学模型等,其设备远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中亚等。

3D打印的火热引起了各地政府的关注和追逐。成都、青岛、武汉、珠海等地纷纷兴建3D打印产业园。如今,3D打印装备正从高端型走向普及型。现在淘宝网上,最便宜几千元就可以买到一部3D打印机。如果你想打印出自己设计的产品,可以考虑购买一台。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

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在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软件、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来自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他认为,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未来将是社会化协作、分布式能源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

2012年,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将3D打印作为首个发展方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发表封面文章称,3D打印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产业链条的关键进一步转移至研发设计等环节,制造环节将被压缩至“一步实现”。除3D打印外,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也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3D打印则被誉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

王德禄指出,3D打印技术极有可能和互联网一样深入到我们生活工作的任何一个角落,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它会衍生出许多原创产业,如皮肤打印、3D打印设计和服务平台、消费品定制等。就像蒸汽机发明以后,不仅仅是蒸汽机产业本身,还渗透到许多行业中,这也是它的革命意义。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邓洲博士表示,新的制造业革命所包含的变化不只是3D打印技术,最核心的变化是反映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颠覆上。目前制造业最重要的转型之一是“智能制造”对“自动化制造”的替代。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能够自我修正错误,甚至自主进行工艺改进和流程优化,无需看护和调试。

nlc202309040717

迄今为止,信息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对脑力劳动的替代上,而今后将在制造业、农业、流通等领域进一步解放人的体力劳动,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系统整体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据报道,谷歌近半年来已收购了8家机器人公司,亚马逊最近也表示计划未来用无人机送包裹。据国际机器人工业联合会预测,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外机器人品牌占据了我国国内市场90%的份额,德、美、日等国在信息化和制造业数字化领域中仍占据着国际制高点。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透露,我国“863”计划项目已建成为企业服务的“制造云”,利用这片“云”,航空、汽车等领域的工业设计变得更为智能、高效,将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所谓“云制造”,是一种基于各种网络及其组合、面向企业进行服务的智能制造平台。利用这种平台,企业用户无需招聘员工、购买昂贵的专业软件和制造设备,只要通过平台终端就能完成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采购、营销等各个环节。李院士指出,将3D打印技术与云制造相结合,这条智能制造产业链会变得更加高效。

在《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指出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要更加关注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日前,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绿色制造技术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薛一平强调,绿色制造是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视差距和不足

对于3D打印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见仁见智。激进派认为,传统工程师使用的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将一去不复返,甚至将颠覆整个传统制造业,开启社会化制造新时代。

而一些业内专家和企业人士持谨慎态度。“我们应对3D打印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识。3D打印技术在生产制造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上升,但对传统制造业更多是补充而非颠覆。”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说。

北京太尔时代总经理郭戈也比较低调,3D打印目前还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从行业现状看,3D打印的市场规模还较小,虽然3D打印有很多创新和优势,但从综合的经济社会效率上来看,它还处于整个制造业的边缘。

虽然我国的3D打印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我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没有形成产业链、工业环境不配套、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够等。此外,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上,如3D打印机中的激光器、高端材料,仍然对国外依赖较大。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杨永强认为,这既与我国制造业发展急功近利、喜欢做短平快的技术和产品有关,也与国家导向过分强调产业化和经济效益,忽视基础研究有关。

“3D打印技术本身内涵很多,难题也很多。现在的问题是恨不得今天结婚,明天就生孩子,拔苗助长。”杨永强说。

在应用方面,我国的3D打印也远未达到美国的丰富程度。据卢秉恒介绍,目前我国3D打印的大部分应用仍然集中在军工领域的开发与模具的制造上。从设备数量上看,美国目前各种3D打印设备的数量占全世界40%,而中国只有8%左右。

滨湖机电总经理周建国对记者说,我国与美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化进程缓慢,市场需求不足;产品的快速制造水平有待提高;烧结的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质量和性能比我们好;国内企业的收入结构单一,主要靠卖3D打印设备,而美国的公司是多元经营,设备、服务和材料基本各占销售收入的1/3。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3D模型制造技术的专利实力榜单上,美国3D Systems公司、日本松下公司和德国EOS公司遥遥领先。

此外,国内的3D打印产业规模很小。根据全球最知名的3D打印行业研究机构Wohlers Associates的报告,2010~2012年,全球3D打印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4%,2012年市场规模为22.04亿美元,约合135亿元人民币,而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只有10亿元人民币。

应与传统制造相融合

在过去的20多年里,3D打印技术之所以未产生太大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户和企业对3D打印技术缺乏足够的信心,市场需求始终没有被激发。

与传统制造的大规模、大批量的加工制造相比,3D打印在少批量、小尺寸、高精度、造型复杂的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方面更具优势。因此,3D打印可以与传统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开发出适合传统制造业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帮助传统制造业改进生产工艺,从而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动化系教授王华明表示,增材制造技术最近很“热”,需要科学理性地对待。增材制造只是制造技术大家庭一个成员而已,实际上装备制造不可能依赖一种技术。制造技术体系完整,减材制造不是说传统制造,其实传统制造技术非常多。增材制造与减材制造并不是对立的事情,增材制造产品需要后续少量的减材加工。增材制造不可能颠覆或取代减材制造。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教授姚山认为,3D打印这个技术从新产品研发角度讲,应该说有绝对优势。等产品定型以后,到大批量生产,它的优势会变小,但是并不一定没有应用。比如传统制造也是先把模具做出来,然后用压力加工等方法成型。但模具也是单件的、小批量的产品,如果用3D打印去做模具,就是很好的应用。

姚山进一步指出,大家不要把3D打印和传统技术相对立,好像3D打印一定要取代传统。不是这样的。我觉得3D打印第一步是融合传统,改变部分流程或工艺,最后可能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材料和设备成本降下来,3D打印可能直接走到应用,形成批量的制造能力。美国有一家做假牙的公司,一个企业有150台3D打印机。这个例子提示我们,3D打印一定不能批量吗?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卢秉恒则充分肯定发展3D打印对于中国的意义,“中国是制造大国,制造能力过剩,但设计研发能力不足。而3D打印技术正是辅助和加速设计与研发的手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技术,投入科研和其他力量,并大力推广,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国家变成制造强国。”

据Wohlers预测,到2025年,3D打印技术潜在的经济影响将达到2300—2500亿美元。面对3D打印的广阔前景,各地纷纷兴建3D打印产业园,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当然,发展3D打印等新兴技术,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但应该进行科学规划布局,避免在发展初期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重蹈光伏的覆辙。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外需疲软,内需不振,制造企业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紧紧抓住3D打印、智能机器人、新材料、能源互联网等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使其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先进装备制造 篇4

将于2010年11月28日~12月3日举行。会议论文征集范围: (1)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2) 制造业自动化前沿技术与热点; (3) 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 (4) 产品全生命周期、ERP/CRM/SCM、PDM/PLM、MES、ASP、SOA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应用及案例; (5) 绿色制造实用技术; (6) 极端制造; (7) 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及标准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会务组联系方式: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秘书处

联系人:崔素荣 魁建平 黎晓东

电话:010-62024309, 82285796

传真:010-82285785

网址:www.cmanu-automation.cn

先进装备制造 篇5

一、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 采取股权投资、贴息和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引进、新建或扩建的装备制造业项目。

(一)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

以股权投资方式对新引进、新建或扩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符合聚焦攻坚方向的总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项目。

(二)以贴息方式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对新引进、新建或扩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符合聚焦攻坚方向的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项目,省财政按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予以贴息支持,予以贴息的借款总额不超过项目完工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的70%。其中:总投资额为5000万(含)—1亿元之间的,贴息1年;总投资额为1(含)—5亿元之间的,贴息2年;总投资额5亿元(含)以上的项目,贴息3年。

(三)以事后奖补方式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对新引进、新建或扩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符合聚焦攻坚方向的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项目,实行事后奖补。对固定投资已投资额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的项目,按照项目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0%的标准予以分期奖补。

二、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事后奖补方式支持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公共性和产业服务能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奖励资金额度不超过项目已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奖励资金由项目建设单位用于后续设备购置、平台建设等。

三、鼓励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研发费用 采取事后奖补方式,对在顺德区注册设立,并在顺德区申报纳税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和研发机构(含分支机构)予以支持,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含分支机构)将财政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奖补标准如下:

1.年研发总费用(扣除各级财政补助部分,下同)3000万元至5000万元(含)的,按20%的比例进行事后奖补。

2.年研发总费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其中5000万元按20%、其余部分按15%的比例进行事后奖补。

3.年研发总费用超过2亿元的,其中5000万元按20%、5000万元到2亿元部分按15%、其余部分按10%的比例进行事后奖补。奖补总额最高不超过2亿元。

四、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以政策有效期内获奖为准)的科研机构、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专利奖(以政策有效期内获奖为准)的科研机构、企业。采取事后奖补方式,对顺德区科研机构、企业的重大科研成果予以奖励,鼓励企业或研发机构将奖励资金继续用于开展科研活动,或用于奖励企业、科研机构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奖补标准如下:

1.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以政策有效期内获奖为准)的科研机构、企业,一次性奖励标准为:特等奖每家1000万元、一等奖每家500万元、二等奖每家300万元。

2.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专利奖(以政策有效期内获奖为准)的科研机构、企业,一次性奖励标准为:发明专利金奖每家500万元、优秀奖每家300万元。

五、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

在顺德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企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符合条件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的企业,按照3%的实际投保费率上限及实际投保保费的80%给予事后奖补,补贴时间按保险期限据实核算,不超过3年。已享受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贴的,不重复享受。

六、支持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发展

采取股权投资、贴息和事后奖补等方式,专项支持珠江西岸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发展。

(一)申报条件: 1.采取股权投资方式的申报条件:

以股权投资方式对2014年以来引进或新建扩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作母机类制造业项目。

2.采取贴息方式的申报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是在顺德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项目属于2014年以来引进或新建扩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项目。

(3)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

(4)按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予以贴息支持,予以贴息的借款总额不超过项目完工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的70%。其中:总投资额为3000万-1亿元之间的,贴息1年;总投资额为1-5亿元之间的,贴息2年;总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项目,贴息3年。

3.采取事后奖补方式的申报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是在顺德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项目属于2014年以来引进或新建扩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项目。

(3)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且固定资产已投资额超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

(4)对固定资产已投资额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的项目,按照项目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0%的标准予以分期奖补。

七、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股权投资项目

先进装备制造 篇6

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徐昌东,1952年出生于中国江苏,1983年到美国留学,2000年回国后,担任美国美中投资基金董事局主席。长期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与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合作共同建立航空服务平台。此外,还身兼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中国清洁能源论坛中方主席、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会长、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走势一路攀升。同时伴随着金融深化的快速步伐,像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虚拟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也在急剧加深,虚拟资产在私人财富中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居民的财富积累中虚拟资产比例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

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相对于实体经济,人们似乎更愿意参与轻松获得财富的虚拟经济。然而,若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过度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将有可能演变为泡沫经济。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提供装备,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丰富产品的产业支持,这些年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虚拟经济,其重要性还有待社会的认知和重视。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举世瞩目,神州欢腾,显示出中国正崛起为世界科技大国。中国人的科技生产能力也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某种意义上说,载人航天工程揭示了自主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也认识到,目前我国制造业水平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所存在的差距。尤其是从汶川地震开始,我国逐渐认识到航空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的短板。暴露出我国通用航空工业发展滞后、航空运力不足、飞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飞机发动机产业跟不上、通航飞行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突显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的能力不足问题。因此,加快整合通用航空资源,大力发展以直升机为代表的通用航空产业,进一步健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曾听到另一种声音,说中国现在只是世界制造车间。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来说,制造业较理想的状态是,既能造飞机、火箭,又能造皮鞋和袜子。用什么来造?无疑是设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装备。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高达四分之一,而制造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三分之一,工业税收的90%在制造业,工业从业人员80%也在制造行业。由此可以看出装备制造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我国经济现状,特别是今年经济结构进入调整状态,经济有下滑的迹象,在此时刻突显出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发展虚拟经济应以实体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虚拟经济发展太快必然造成泡沫的严重化,当经济调整走向下行空间时,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应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相提并重,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发展基础,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整体经济迈入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使我国真正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

“走出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陆仁琪,1968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后在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进修班和国家行政学院市场经济进修班。后任机械工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中国贸促会机械分会常务副会长;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记者: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陆仁琪副会长:建国63年、改革开放34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具有较大规模和相当实力、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体系。

截止2011年底,我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6万家,从业人员1752万人,资产总额达到1.96万亿元,工业产值突破16万亿元,居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我国机械工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尝试,也经历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历程。

记者: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引进来”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获得了哪些启示?

陆仁琪副会长:自建国以来,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50年代,主要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奠定了我国机械制造与机械科研发展的基础;60年代,机械工业技术引进转向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技术引进的规模较小,进展迟缓;70年代机械工业技术引进扩大到整个西方国家;80-90年代,以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对技术引进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并购浪潮兴起,我国机械工业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一个新台阶。自1981年外资开始进入机械制造业,初期是以港澳台投资为主,此后是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机械工业实际利用外资接近千亿美元。

回顾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必须正确选择技术引进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处理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满足市场并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

记者: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我国机械工业走出去具体有哪些行业特点?

陆仁琪副会长:主要有两个特点:一、转移富余的生产能力,实现合作双赢;二、通过兼并获得机械产品品牌、销售渠道、网络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管理的经验。国外更需要我们的是前者,对于我们并购有些国家还是心存芥蒂。“走出去”是符合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的原则,也符合追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一些国家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退缩,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抬头,还有扩张趋势,走出去战略在实施时应谨慎再谨慎。

记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机械制造领域发挥怎样的作用?

陆仁琪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全国性机械制造领域的行业组织,把振兴机械工业为己任,以服务政府、行业和企业为宗旨,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保驾护航和参谋助手作用,为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推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国际化更上一个台阶。

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的困境、问题和发展改革方向

邓旭,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和金融学博士后证书。研究员(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

曾任国家经贸委、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大型企业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央部委驻香港中资企业董事长,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务。

现任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金融风险研究中心主任。

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是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利润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其症结在于尚未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表现为当前机械工业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仅两次,而库存率却达20%左右,销售利润率也仅有5%左右,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水平。其二,基础设备大多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额大致占我国进口总额的50%,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三,创造能力弱。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现阶段还基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环节,缺乏足够资金投入研发,以至于某些行业和企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与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的恶性循环。我国在绿色制造业、极端制造业、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广泛融合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等世界制造业前沿领域还远远落后。其四,缺乏自主品牌。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商标相抗衡、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商标,装备制造业出口商品的80%-90%是贴牌加工。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改革的基本方向:

1、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我国装备制造业应苦练内功 ,加快自主创新,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来应对装备制造业困局。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装备制造业仍面临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偏低、新产品市场准入难等制约瓶颈。工业设计实际上是工业创新的灵魂,而中国工业设计还相对薄弱。3、大力发展内需市场。加速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促进我国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转变。今后,我国将加快实施在建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推进这些重点工程建设时, 应进一步加大采购国产装备的比重。4、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以保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稳定增长。5、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现代制造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值服务是其重要内容,开展增值服务是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6、组建大企业集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装备制造业基本上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从规模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规模的,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利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企业集团的主要途径应该是通过资本的流动和重组,逐步解决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状况,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和特大企业集团集中,从低效的弱势企业向具有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力争在重组中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公司、大集团。

持续创新铸就核心竞争力

濮津,同济大学管理科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机械与电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深圳首批十大全国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煤矿工程机械装备集团公司董事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矿装备制造业紧紧抓住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契机,研发制造水平不断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93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了521%;销售收入2765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了519%。

注重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我国煤机制造业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缺乏再创新的问题。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科技进步为统领,在行业尖端领域持续创新突破,在国内第一家形成了以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掘进机和液压支架为代表的“三机一架”成套研制能力,是中国煤机制造业第一家百亿级企业,唯一一家入围中国机械制造百强的煤机企业。

“十一五”期间,中煤装备公司先后实施国家863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480余项,100多台套自主创新产品实现中国首台首套,120余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目前,公司正在加紧实施的“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是煤机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加快推进张煤机装备产业园项目建设,该园区将形成全球最大的矿用圆环链项目和采掘装备综合试验基地,亚洲最大的智能化生产单元,及国内机械行业最先进的铸钢、锻造生产线。

依托技术攻关,创造用户价值

目前,我国普通综采装备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高端综采成套装备国产化率达到60%以上。作为领军企业,中煤装备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套化生产装备,在山西创造出月产130万吨、日产5.7万吨的行业神话,在陕西为当地能源发展提供了月产80.4万吨、日产4.23万吨的强大助力。2011年,公司开发研制的刮板输送机及液压支架成套设备,在同煤塔山矿实现年产1084万吨,标志着“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长期困扰国际采矿界的一项技术难题在国内得到解决。

强化国际营销,拓展海外市场

先进装备制造 篇7

“2010全国机械装备制造技术 (广州) 高峰论坛”着力推动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发展, 着力为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实力的提高做好“三服务一加强”, 为实现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作出贡献。

(1) 论坛征文主题。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为实现“制造强国”作出新贡献。

(2) 论坛征文范围。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及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创新 (含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循环再制造;现代控制与检测技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典型案例;机械装备制造业新的发展模式;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3) 重要期限。征文回执:2010年7月30日前;征文截止日期:2010年9月30日;征文录用通知日期:2010年10月31日前。

(4) 联系方式。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

电子信箱:gdmes@163.com

电话:020-38732721

13728081323罗慧

13802928557徐宏佳

传真:020-38732711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663号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

邮政编码:510635

先进装备制造 篇8

一、重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势

(一) 重庆是政策优势聚集的洼地, 生产要素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重庆汇集了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库区特殊政策以及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唯一的内陆双港保税区等多方面优惠政策, 财税环境宽松, 是中国内陆地区优惠政策最集中的地方。基本生产要素综合测算结果显示, 重庆工业用电、气、水价格在东部的60%以下, 劳动力成本是东部的65%左右, 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仅相当于东部的50%~60%,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二) 西南交通枢纽初具雏形,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重庆着眼于建设联系外部的时空格局, 目前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 铁路通车里程达1200公里, 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60万标箱, 长江水运货运量达到7000万吨。重庆正在超前规划和建设完善直通周边六大城市和三大出海口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 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 重庆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为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 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体系完善, 基础优势雄厚

重庆作为全国第三汽车城、第一大摩托车生产基地、第二大仪器仪表制造基地、最有实力的变压器和水轮机制造基地、内河最大规模的民用船舶制造基地, 由此建立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 整车组装和成套设备加工具有坚实基础。同时, 重庆装备制造业基础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具备明显配套优势, 在全国乃至全球细分市都占据重要位置。

(四) 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强, 产品创新效应优势渐显

2009年重庆装备制造业投入研究开发 (R&D) 费用27.02亿元, 科技投入强度1达到1.24%, 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0.44个百分点。同时, 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高达45.0%,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科技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提升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 推动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重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机遇

(一) 来自重化工发展阶段旺盛的市场需求

2008下半年以来虽然受到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我国将在2010年迎来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发展周期, 处于内陆的广大区域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双重过程中, 由此将带来对新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及电器产品方面的旺盛需求。

(二) 重庆进入“直辖第二个十年”的产业发展黄金期

经历了直辖第一个十年“打基础、建平台”,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以国务院3号文件为契机, 重庆第二个十年将迎来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三) 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产业政策和经济走向的支撑

2009年5月12日, 国务院正式公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产业政策转向主要支持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和生产, 与重庆打造成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 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长足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不谋而合, 有中央政策的支持, 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如虎添翼。

(四) 国际和国内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时机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层次逐步提高, 呈现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倾斜以及整体性转移的特征。

三、重庆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

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结合重庆具备的比较优势以及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特征看, 未来一段时期重庆工业发展战略向内陆开放型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转身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 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从而实现战略转身的总体思路: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有效结合, 以区域间、产业间、园区间的开放为出发点, 以创新体系、自主研发、技术改造、产业转移、高端产品为落脚点, 以适度的优惠政策、健全的人才机制、有效的资金支持为支撑, 以“有效开放”和“内生先进”形成的合力把重庆打造成为内陆区域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

(一) 开放

“开放”是战略转身的出发点。“开放”的内涵是“引进来”、“走出去”, 外延则是渗透重庆装备制造业行业、企业、园区各个层面的深度交融与相互促进。一是区域间开放, 一方面要紧跟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潮流, 另一方面与东部、东北等区域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良性互动, 从国际和国内的宽大视野出发, 积极融入装备制造业分工体系;二是产业间开放, 重点在于通过装备制造业与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间的交融实现联动发展;三是园区间开放, 一方面实现与东部装备制造业园区的对接, 在重庆工业园打造“园中园”、“区中区”, 另一方面加大重庆特色工业园之间、工业园区与保税港区和物流园区之间的开放力度, 推进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通过实施“开放”战略, 一方面加快传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升级, 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实现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另一方面则可以实现梯度甚至是跨越式产业转移从而大力发展新兴、先进的装备制造业, 提升产业竞争能级和竞争力。

(二) 先进

“先进”在于“四大战略”的实现和“四大高地”的形成。四大战略是:自主研发战略、技术改造战略、优势产品战略和跨越转移战略。同时以四大战略为导向打造四大高地:政策高地, 制定适度、可行、合理、稳定的优惠政策、并能够集中发挥其效应;技术高地, 拥有先进的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优势, 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并积极促成产业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资金高地, 为研发、生产、市场各个环节提供雄厚资金支持;人才高地, 充沛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批素质较高的高端研发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

摘要:结合国家2009年以来相继出台的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特别是国务院〔2009〕3号文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分析重庆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具有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的思路, 以期奠定重庆在工业高加工度化阶段和新增长周期中的产业竞争基础。

先进装备制造 篇9

做为“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 (2013 SAECC) 分会场之一 (会场S10) , 将于2013年11月27日在北京举行“2013国际先进汽车制造技术及装备研讨会”。目前已经确认的演讲单位包括: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三菱电机自动化 (中国) 有限公司、CC-LINK协会、湖南大学、武汉法利莱切割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奥图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法如科技、一浦莱斯精密技术 (深圳) 有限公司、荣成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等。以车身制造技术为主题的演讲内容将涉及先进制造与总线技术、冲压技术与模具、先进焊接技术、冲压生产线设计、三坐标测量技术等。

先进装备制造 篇10

随着现代社会焊机技术的不断革新,焊接工艺作为一种现代工艺,凭借自身高效、便利等优势,成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在提高零部件焊接质量及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焊接工装夹具凭借着在技术、生产等多个层面具有的突出优势,成为了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焊接工装夹具在制造生产中的作用

1.1 保证焊接质量

现阶段,相关领域对各类机械设备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机械制造领域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传统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焊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如变形、应力不足等。究其根本是受到焊件过热或者过冷所致,导致机械构件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而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及普及,焊接工装夹具成为焊接工人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其不但能够确保零件位置的精准性,避免焊件形变等问题,且能够提高焊接有效性,兼顾质量与效率双重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避免由于焊接质量不过关造成的产品报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械制造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日后工作中,焊接人员应采用焊接工装夹具,严格按照图纸开展焊接工作,通过锁紧装置实现对变形方向及应力的有效控制,满足后续工作的需求。不但突出,在焊接后,针对局部应力,焊接人员还可以在工装上进行敲击处理,确保焊接完整度。采用该工具,实现了对传统焊接工艺的优化,为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

1.2 优化现有资源

现阶段,受到焊接技术的限制,焊接工艺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主要由准备、焊接等环节构成。通常来说,焊接结构件定位等工序仅是制造生产的一小部分,占比较小,对人力资源消耗较小,而准备及善后等工作对于劳动力消耗非常大,占比非常大,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而采用焊接工装夹具,能够促使焊接工作组队等工作全部交由一人完成,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如果采用高效率的焊接工装夹具就可以简化每一次的定位、固定工作,实现对整个焊接流程的压缩,实现对现有各项资源的优化和重组,形成新的生产格局。不仅如此,焊接工装夹具的使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 焊接工装夹具在机械装备制造中的应用

2.1 机械装备制造中焊接组合夹具的应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一些优秀的机械制造企业已经积极引入了先进的焊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企业综合实力。一般来说,很多大型机械装备单独构件焊接难度较大,因此主要采取单独焊接方式。此时焊接组合夹具的重要性就越发明显。只要在机械装备制造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使焊接起来的零部件依旧可以保持着很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这就推动了先进焊接工装夹具在这些机械工程装备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中,大部分机械装备生产仅限于中小规模的成产,并不适合用在高强度的生产系统中,因此,焊接组合夹具的优势在工程制造的生产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2]。例如:在享誉全球的机械装备公司——卡特彼勒公司,在焊接操作中大量的应用了Bluco的焊接组合夹具系统,以此来完成大型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与此同时,该公司内部许多大型零部件的焊接生产制造工艺包含了两大部分:一是焊接机械人的自动焊接。这种焊接配置装置主要结合了中小型生产规模形式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科学性。二是手工焊接法。既是Tack Welding。在焊接组合夹具使用过程中,运用好模块化焊接组合夹具的相关配置,可以实现质量、效率和成本相互平衡的局面,以此来确保焊接技术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2.2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焊接工装夹具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夹具设计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实际考量,其中重要原因是焊接夹具设计建立在传统焊接基础之上,总结传统焊接技术经验,融合现代技术,以此来提升技术水平,本质上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很多复杂零部件的焊接,还需要专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承担工作。因此企业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还需要加强经验的积累,采取先进夹具设计,对制造要点给予更多关注。运用计算机的三维CAD系统,可以快速的进行相应组合夹具的设计与安装,还能使设计方案更加的优化,在具体的操作中模仿出仿真机械工具的加工流程,从而才能设计出更为科学、精准的夹具设备[3]。例如: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的教授曾与卡特彼勒公司相关联合,深入的研究了计算机辅助焊接夹具设计的先关工作,从而推出了极为有效的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1.能够利用焊接技术特征以及相应的焊接工艺方案对装夹定位技术进行深入的解析。2.能够充分的利用组合夹具部件装配,实施自动化装夹定位。3.协助设计师检查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以此来提升方案的可靠性。4.对设计方案实施一体化模拟解析模式,便于日后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5.能够自动保存装夹设计的相关有效数据信息。6.在具体使用中,操作人员可以提前实现制定的功能输入,如装夹方案模拟、动态过程输入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焊接技术的推广,为我国,甚至世界机械制造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支持。因此企业在生产制造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牢牢地掌握焊接工装夹具的实际应用方法,积极引入现代焊接技术,结合本企业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焊接流程,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从而促进机械制造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焊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焊接技术在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焊接工装夹具在具体的使用不仅可以保证产品制造精准度,同时还能提升劳动生产率,有效的减少工人劳动强度。因此,本文从焊接工装夹具的作用以及在机械装备制造中的有效应用展开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焊接工装夹具,机械装备制造,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国楠.焊接工装夹具在机械装备制造业中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16):376.

[2]余建军,任治军,王辉.先进焊接工装夹具及其在机械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1(12):115-121.

上一篇:农村高校毕业生下一篇:氯胺菊酯水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