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念

2024-05-17

旅游概念(精选十篇)

旅游概念 篇1

因此本文拟在对国内外“体育旅游”概念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 重新审视“体育旅游”的概念, 并在体育旅游的本质分析中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该概念进行重构。

1 体育旅游概念研究溯源

1.1 国外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

通过体育运动方式开展旅游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论证, 公元前776年即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伊始即出现了最早的有关通过体育运动开展旅游的文字记载。然而从学术上对体育和旅游两者关系的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才逐步建立起来。

近些年, 国外陆续出版了一批体育旅游的著作, 这些著作进一步将体育旅游概念研究推向争鸣。例如1999年, Joy Standeven和Paul De Knop出版了《Sport Tourism》;2002年, Turco等出版了另外一本《Sport Tourism》;2003年, Hudson出版了《Sport and Adventure Tourism》;2004年出版的论著较多, 包括Rithie等的《Sport Tourism:interrelationships, impacts and issues》、Mike Weed等的《Sport Tourism:Participants, Policy and Providers》、Hinch等著的《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和Gibson的《Sport Tourism》。在这些著作中,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体育旅游定义了不同的概念。以下所列为西方国家体育旅游代表性概念:

除此之外, 日本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也较有代表性。1995年原田先生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1996年长積先生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提出“体育旅行, 是指参加体育活动和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止的这样一个活动”的观点。[6]

回顾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历史, 研究体育和旅游相互关系的第一篇论文为1966年Don Anthony为大不列颠身体娱乐中心会议撰写的《体育和旅游》一文, 该文简要回顾了体育在假期旅游中扮演的角色。随后,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更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体育旅游。但是直到1982年, Sue Glyptis对欧洲五国体育旅游的研究才被视为体育旅游持续研究的开端。Glyptics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体育旅游的参与者、经营者、地方当局三者观念中, 都认为体育和旅游之间缺乏真正的融合。Heather Gibson“真正融合”的观念提法, 指出与体育和旅游有关的政策、研究和教育三者之间也存在难以融合的问题。至今, 在“体育”和“旅游”两个概念的真正融合问题的研究上, 西方学者的研究呈现的两大趋势特征是:第一, 建立体育和旅游的真正内在联系;第二、将体育和旅游两者的关联进行量化。[7]

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由于多数研究者缺少专业的知识或者研究方法, 也有很多非专业的人员撰写体育旅游相关的领域的文章, 所以这些研究多数只是简单将体育和旅游联系在一起, 鲜见从深层理论上进行论证。这导致了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研究的价值逐渐产生质疑, 也有人提出体育和旅游没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有鉴于此, 2005年《欧洲体育管理季刊》就“体育旅游理论与方法”这一特殊问题展开了系列论述, 主要由体育旅游领域的著名研究学者牵头, 引领深入地对体育旅游展开研究。Gibson倡导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应该采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等母学科已成熟发展起来的方法理论。[8]由此可见, 21世纪初期国外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通过提升研究方法来达到研究问题的理论性和观念的深入研究上。

从上述学术界对体育旅游半个世纪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到,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因此它的概念仍然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其概念的核心要义取决于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化, 尤其是从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1.2 国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

国内对体育旅游概念研究的广泛关注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者体育院校的教学研究人员, 他们引领了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的起步。以下是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

韩鲁安 (1998) 等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对它进行了解释:广义的体育旅游指, 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的理解为, 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 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 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9]阂健 (2002) 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人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 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10]柳伯力、陶宇平 (2003) 提出: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 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11]吴畏 (2004) 提出, “体育旅游首先是一种旅游活动, 其次才是一种旅游方式。”还强调, “体育旅游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消费行为”。[12]于素梅 (2005) 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较长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主要目的, 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动机, 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13]石岩等 (2007) 认为, 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 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 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曲天敏 (2009) 认为,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休闲时间暂时离开居住地, 在此过程中, 以游览观光为主要内容, 以欣赏、参与或观看体育活动为次要动机或部分内容, 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旅游活动形式。宋杰等 (2010) 认为, 体育旅游是游客在旅行过程中, 依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完成体育体验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14]

根据国内相关研究给出的主要定义, 多数研究者都认同体育旅游的本质是旅游的一种, 体现为以多种体育活动为内容, 以实现休闲娱乐或者康复、交流为目的旅游活动 (谭白英2002, 闵健2002, 刘凯2004, 朱竞梅2000) 。柳伯力和陶宇平在专著《体育旅游导论》中也赞同其本质是一种旅游活动, 认为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 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有少数研究者认为体育旅游本质是借助旅游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 (杨红伟2002, 李香华2003)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体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经营性项目群, 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 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 (汪德根, 2002) 。

2 体育旅游概念的重构

2.1 体育旅游概念重构的相关学说

经过近二三十年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提出对体育旅游概念相关理论的论证。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概念, 有代表性的是采用休闲研究的制约原则运用于体育旅游研究。体育旅游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 体育旅游活动种类分为观看比赛型、参与活动型、怀旧型的体育旅游。2、从吸引因素角度来看, 首先吸引人开展体育旅游的是人的因素, 表现为人在离开家出行的过程中的休闲体验;其次是休闲体验产生的地点因素, 表现为体育活动对休闲地带来的吸引。3、从体育和旅游的相互制约因素来看, 体育和旅游缺少系统性的合作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主要体现在旅游是一种系统的经济运作现象, 而体育则介于经济现象和非经济现象之间, 这导致了体育旅游的发展受限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管理。[15]

由于体育和旅游已经是两个相对成熟的学科, 因此借鉴母学科的研究来分析体育旅游, 国外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观点。借鉴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来分析体育旅游者的角色分类, Green和John论证了旅游者视参与体育旅游为对常规生活不满意的补偿或替代。也有学者从市场化的角度审视体育旅游, 主要关注的是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 以及体育旅游政策的制定。

2.2 体育旅游概念的逻辑分析

结合上述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相关学说, 本文采用逻辑学的方法对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分析。

2.2.1 体育旅游概念的定义规则

金岳霖在《形式逻辑》一书中说道:“在分类规则中, 一个大类中包含了几个小类, 这个大类就叫属, 这些小类就叫做种。[16]”根据形式逻辑的下定义规则: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它最邻近的属概念里, 并且指出它和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即“种差”。事物属的概念反映了该事物的本质, 而种差的概念则反映了该事物种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分类规则可以表达为: (被下定义的) 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2.2 体育旅游概念的本质

要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则定义“体育旅游”的概念, 首先, 要明确的是寻找它的最邻近的“属”。由于“体育旅游”这一名词本身就是“体育”和“旅游”两个独立的词汇构成, 因此在确定其“属”概念时候也存在不同意见。从前面列出的国外的概念列举和中国的概念归纳, 我们可以看到认为邻近的“属”为“旅游”的占多数, 认为“属”为“体育 (运动) ”的也有一些。还有第三种观念, 即更多强调“体育”和“旅游”两者的共同的东西。例如:Mike Weed认为体育旅游是不同的人在特殊场所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衍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国内研究者汪德根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 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汪德根提出的“经营性项目群”实质上认为是一种经济现象。

纵观上述多种概念, 主要矛盾指向体育旅游到底是“体育为形式的旅游”还是“旅游为形式的运动”上面进行争论, 这一点在中外的情况是比较一致的。很多研究者试图划清“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三者之间的界限。但是, Mike Weed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指出“应该审视体育和旅游的共同特征, 从这些特征中建立对体育旅游的理解 (Mike Weed, 2008) 。[17]”这一观点和本文确定“体育旅游”的“属”概念的意愿不谋而合。体育被广泛认为是普及度最高的社会现象, 而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是最广泛的社会经济活动。[18]因此, 要找到两者的关联性, 本文倾向于认同其“属”概念应为“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2.2.3 体育旅游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界定了“属”的基础上, 要区分的是“种差”。种差反映了该事物即种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综合西方学说研究成果的情况下, 可以归纳出在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中体育旅游区别于其他“种”的特性: (1) 异地性。从地点来看, 需要离开常规的生活方式和地点; (2) 体育活动的相关性。从参与形式上看, 所有活动都须与体育活动相关; (3) 休闲体验性。从精神层面来看, 参与者能获得休闲的体验。 (4) 从参与目的来细分体育旅游, 可分为观看比赛型、参与活动型、怀旧型的体育旅游。 (5) 参与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商业行为也可能不涉及商业行为。

2.2.4 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旅游农业概念 篇2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旅游农业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旅游农业,是指以

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旅游农业是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也叫观光旅游。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开发旅游农业,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旅游农业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旅游农业模式,我们就要研究旅游农业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旅游农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农业特性

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生态特性

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娱乐特性

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发展模式

综观国外旅游农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旅游农业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传统观光型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都市科技型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休闲度假型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民俗风情型

民俗风情型旅游农业是民俗文化在旅游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其吸引物是乡村所在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相对而言,更多的取决于该乡村社区长期积淀下来的风俗,人为方式,因此多以民间技艺、民俗节气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的形式展开。代表景区:山东鞠乡森林养生郡民俗风情旅游区。

国外发展概况

概述

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被认为是旅游农业的起源。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收入为12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收入更要高出几倍,美国约300亿美元、德国约80亿美元。国外旅游农业又向深层次发展,旅游

者不仅“看”而且“干”,由过去欣赏结果,变为参与过程。真正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如一些旅行社,利用假期,组织城市游客到农村和农民共同生活、学习插秧和采茶,体验耕种和收获,分享农家乐的“插秧割稻旅行”或“采茶旅行”。在收获的季节,旅行社会选出一小包稻米或茶叶给游客寄去,让大家亲口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如今,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台湾等出现了更高级的旅游农业形式:租地自种。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由地”,假日里,偕妻带子,呼朋唤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农园。这种浅尝辄止的劳作和藕断丝连的乡村情怀,为忙碌和烦躁的城市生活平添了许多雅趣。下面介绍几个国家旅游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情况: 马来西亚

围绕建设旅游农业,十分重视花卉旅游业,从1992年起,将7月2~9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花卉节”,在花卉节期间举行各种花展、花竞赛、花车游行,各购物中心、酒店也以花为主题营造“百花齐放的绿洲”、“迷人的花世界”、“花的海洋”等购物环境,生动形象地宣传花卉,让花为众人所识,使全社会形成养花、爱花的新习俗。随着花卉生产的兴起,政府与有关部门紧密结合,实现花卉生产基地化、专业化。马来西亚将“花卉节”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旅游业务,使之搞得既生动又丰富,从而吸引了国际上更多的游客,使马来西亚旅游业年年连创佳绩,1994年旅游业外汇收入就达90亿元马币,成为排名第三的产业。大量游客的到来,观花、赏花、购花,大大活跃了花卉市场。马来西亚在1995年成功地举办了国际花卉展销会,成为东南亚地区具有权威的国际花卉展。法国

七十年代法国兴起了城市居民兴建“第二住宅”,开辟人工菜园的活动,各地农民适应这一需求,纷纷推出农庄旅游,并组建了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法国人推出新兴的“农庄旅游”业,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起了家庭旅馆。3000多家农民还组成了一个联合经营组织,取名为“欢迎您到农庄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这种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方兴未艾,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美国

每年参加旅游农业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人次,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瓜果塑造”、“庄稼人艺术画”等乡间艺术也颇受游客青睐。最著名的作品是依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创作的20英亩的“庄稼画”—向日葵。10多英亩盛开的向日葵组成画中的葵花,蒺麻组成花瓶,大豆为台布,游人可以在飞机或附近高山上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日本

日本的旅游农业是开展较早的。日本各地观光农业经营者们成立了协会,各地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农业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等,人均消费2.5至4万日元。日本岩水县小井农场是一个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设有动物农场,可以观赏到各种家畜在自然怀抱中的憨态,又能增加动物学的知识;牧场馆,每天定时挤牛奶表演和定时看奶油的加工过程,观赏之余,可以购买到各种包装精美而新鲜的奶制品;别具一格的农具展览馆,陈设有各式各样新奇古怪的农用机械,有的是现代的,有的是已被淘汰的,人们可以藉此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和农机具知识,农场旁边,是由废机车改装成的列车旅馆,深受怀古思旧和青年人的欢迎。

意大利

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意大利专供“绿色旅游”者饮食起居的农庄已有6500间。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各级旅游部门利用该国该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大批欧美、亚洲及其他国家的旅游者。199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00万人次,年收入近500

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意大利旅游业中,有一支新兴的生力军——旅游农业,也称作“绿色假期”。它始于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到了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旅游农业活动,尤以托斯卡那大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旅游农业者达20万人次。

韩国

大城市周边的“农渔村”冒出了许多“观光农园”和“周末农场”,这种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获为一体,吸引了大批市民,生意非常红火,已成了当地居民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村子规定20人以上的团体游客在村内的食堂用餐,而零散游客则被安排到经过精心挑选并受过培训的农户家里用餐,让顾客吃得干净、舒心。观光农园起初是农民自发搞起来的。有的农户劳动力不足,光种粮食收入减少,家里又有空闲房屋,于是搞起了农家乐,让城里人来住上一宿,吃吃农家饭,干干地里的农活,休闲放松一番,完后收取一点费用。没想到,生意很红火,仿效者越来越多。农政部门得知后,感到这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于是大力提倡和推动,未过多久观光农园竟逐渐成了气候。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体验与收获结合型的“周末农场”。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提供的资料表明,韩国农村观光和民俗市场的规模,2001年约为2.84万亿韩元(1万韩元约合8.7美元),2005年将达到5.11万亿韩元。

旅游农业是世界上风行的新兴行业。由于旅游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生产与消费、工作与休闲的有机结合,其特点是变传统农业为休闲农业,变农业区域为旅游区域,通过分析优势、设计规划、施工兴办,把增加农业各业的艺术性,作为丰富旅游休闲的重要内容。它把现代科学和农业情趣寓于休闲旅游之中,利用农村的设备、空间,农业生产的场所、产品,农业的经营活动、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及农村人文资源,通过观赏品尝的趣味性、动手实践的有益性、科普宣传的知识性、生产产品的商品性,既让城市居民及其他游客领略到城市其他名胜风景点所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现代新颖的农业艺术,给他们游乐、休息、健康,得到新奇别致的精神和物质享受,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旅游农业的先驱,广西柳州是一个工业城市,城市南部有两个国营园艺场——大桥园艺场和洛维园艺场。尽管这两个相邻的园艺场山水风景如画,花果四季飘香,但过去单纯生产传统农产品,几乎年年亏损。几年前,柳州市的领导人在考察了国外旅游农业后,决定把这两个园艺场的经营方面转向旅游农业,让来这里的游客能欣赏山水风景之余,品尝亲手采摘的瓜果和自己捕获的鱼虾,体验清新宁静的农村生活,学到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享受旅游农业之乐。经过几年建设,这两个园艺场已经成为大受柳州市民及外地游客欢迎的旅游观光景点,在经济上也已经扭亏为盈。1995年全国钓鱼比赛,也选择在柳州市大桥园艺场举行。发展旅游农业改变了两个园艺场的命运,也丰富了柳州市民的休闲生活方式。还有,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旅游农业也已经显现其重要性,2000年旅游农业接待的游客达200万人次。为了对上海日益发展的“农家乐”旅游增设一道质量安全保障,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4年4月26日发布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地方标准,这是全国第一个专为“农家乐”旅游而制定的标准。该标准属推荐性地方标准,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由高到低分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三个等级,并从基本条件、住宿、餐饮、活动项目和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旅游农业是旅游与农业交叉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它融农业生产、观光、修身、参与、体验、习农、品尝、购物、娱乐、度假等等为一体。它的理想境界是开化而不失原始风味,文明而充盈鸟语花香,现代感十足而又满溢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当越来越多的人徜徉在田园风光之中的同时,也给当地农业建设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中国地大物博,民族风味浓郁,应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中国的旅游农业,使之成为中国旅游业与农业新的增长点。国外旅游农业的研究与实践对中国发展旅游农业有如下启示:

政府主导作用

中国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旅游农业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旅游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政府对已经开展旅游农业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管理和鼓励旅游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

规范运作

积极鼓励农民建立旅游农业行业协会,规范旅游农业的经营与管理。开展旅游农业须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在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书。如意大利规定:接待游客用房必须是非农业生产活动用房;游客的食物全部或大部分必须是本农场或当地农场的产品,出售价格应低于市场批发价;旅游农业应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旅游农业主要利用农场的现有资源和条件,允许维修原有的庄园或别墅,但不准盖新的。为了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规定旅游者留宿地应有其活动范围的限制和考虑旅游者自我留宿的能力,向旅游者事先说明设备尤其是电器的使用方法等。

提高档次

旅游农业充分表现和突出该地区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也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一定要提高旅游农业产品的层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

一要提高旅游农业的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旅游农业的一大特点,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海捕鱼虾,上马牧牛羊;二要提高旅游农业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旅游农业项目上的应用;三要丰富旅游农业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改善环境

文化旅游概念辨识 篇3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概念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31-01

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近来年的重头戏,许多省市争相将文化旅游列入政府报告和规划,部分地区甚至将其直接列为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前期的科学规划、开发,以及后期相关产业的高效运行、利益保障都离不开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但现在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的清晰界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给出的定义要么过于宽泛包含一片、要么过于狭隘以点带面,使得旅游企业在涉及文化旅游时常常误入歧途,投入高大、收效小,导致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鉴于此,如何对文化旅游进行科学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现状

将“文化旅游”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部分上进行搜索(搜索时间为2014年7月1日),一共有3 528篇文章,按文章发表年度进行统计,2000年全年仅有43篇文章,之后逐年增加,到了2006年全年发表文章为150篇,之后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全年有558篇文章。在首次检索的基础之上又别以“概念”或“定义”作为主题词进行2次检索,有108篇文章。笔者通过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总结,发现学者们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并且出入不小,而且各种概念定义也都较为粗略。

2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美国与加拿大的学者开启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

1977年,夏西肯特·格波特与罗伯特·麦金托什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中将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个概念,将文化视作文化旅游的关键,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旅游只是一种形式,游客在旅游中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而文化正是加深了解的纽带,“文化旅游”还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出现在书中。

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以人们通过旅游所获取的内容为视角将文化旅游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而参与的增长见识、扩展视野、改进所处环境的一切活动”;文化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而开展的活动,包括民俗旅游、古迹旅游、节庆旅游、朝圣旅游、演艺旅游、朝圣旅游等”。

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对文化旅游给出了概念性定义(人们出于获得或满足文化需求而离开自己常住地,去往文化资源所在目的地的非营利性活动)和技术性定义(人们为了获取与或满足自身文化方面的需求,到古代遗迹、艺术文化表演、艺术演义等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全部非营利性活动)。

1994年,Reisinger认为文化旅游是一些对文化体验有兴趣的人前往旅游目的地后所发生的一切活动。沃尔(Walle,1996)认为应该从游客的理解方式与理解方式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强调从游客的思想形态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

1999年,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上通过的《国际文化旅游宪章》也对文化旅游进行了一定阐述,它将文化自身和所处环境看作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这里所指的文化环境,包括了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也包括了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国外学界对文化旅游的界定要么泛化倾向明显,要么局限性较大,但多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界定概念,认为人们对于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是文化旅游的源动力,是文化驱动了文化旅游。

3  国内研究综述

魏小安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1987)中最早在国内学界提到了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但是作者并没有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确定,仅仅在文中提及旅游业不仅只有经济性,还有很强的文化性。

国内不少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和认识角度出发对文化旅游概念进行了定义,进行归纳主要分为如下四类。

3.1  将文化旅游视作旅游产品

蒙吉军、崔凤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企业为提供的一种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特殊文化需求的一种旅游产品。包括历史古迹旅游、博物馆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类型。这一类学者多是文化自身、游览方式、体验形式与过程出发,把将文化旅游产品等同于文化旅游。

3.2  将文化旅游视作旅游类型

马波将文化旅游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多类型化的一种体现。郭丽华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根据个人文化修养和对不同文化的向往,离开自己的文化环境前往异地体验感受不同文化的一种全方位满足的旅游活动。

3.3  文化旅游是一种意识

部分学者从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将文化旅游视作一种“意识”。郭丽华认为,不能仅把文化旅游看作是一个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企业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而创造旅游产品的一种思路,是旅游企业对于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一种认识。

3.4  一切旅游活动都是文化旅游

有学者指出所有旅游都是一种文化旅游,任何旅游活动中多多少少都有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提出来,这种提法不过是想让文化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和驱动旅游发展。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持反对意见的则学者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大概念的一个分支,文化旅游依赖于人文旅游资源而存在,依赖于人们对文化的向往,那些靠自然资源或者人工娱乐设施作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显然不应看成是文化旅游,即使这些旅游中多少包含了一些文化的成分。

4  结  语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旅游概念研究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我们可以发现:

①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们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时都是先泛化再局限、从抽象到具体。

②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的根本,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必须从文化旅游资源出发才能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③文化旅游是以文化的差异性为先决条,只有旅游消费者对于异质异地文化有了渴望和需求他才会前往目的地对该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体验。

④我国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较少有学者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定义。

⑤部分学者简单将文化与旅游两个概念进行叠加,“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相互混淆、不叫区分,把文化旅游简单看成是旅游开发中对文化资源的挖掘。

最后,如果要对文化旅游做一个定义,笔者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通过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满足自身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达到身体和精神愉悦的一种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刘宏燕.文化旅游及相关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S1).

[3] 吴光玲.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生态旅游概念辨析 篇4

目前, 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定义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 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 或者其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

何光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以观赏和感受生态旅游环境、普及生态旅游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绿色消费方式。

张广瑞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 是一种有目的旅游活动, 一般来说, 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赋予”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 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等;从事该项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使当地居民经济上受益”。总之,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 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卢云亭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 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 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王兴斌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 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吴必虎的生态旅游定义———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是哲学层面的, 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哲学;其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的是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其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的是一种旅游产品。

从以上旅游的相关组织和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意见不一, 各有千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产品;一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从现实的角度分析, 第二种观点更科学一些,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从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考虑, 生态旅游是旅游形式的一种。“生态旅游”是学者在对传统自然旅游方式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目的是想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初衷就是想通过对传统旅游者旅游行为和方式的改变, 来达到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同时能确保旅游地的生态文化环境尽量不受破坏或最好能做到完好无损。因此,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一种对旅游者高要求高标准的旅游。

第二, 从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考虑,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更有利于其预期目标的实现。

假如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打造, 其对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效果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来得快。众人皆知, 一种产品的形成、产生和发展过程是要经过很多工序的。通常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等诸多环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打造, 也不例外的要经历很多流程。但在生态旅游提出来之前, 世界上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旅游产品, 即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事实上, 很多旅游产品, 即旅游景点和打造旅游景点的基础——自然和人文环境往往都已存在或已得到开发。假如因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概念的提出, 相应的旅游产品要求和规范的界定, 就会有很多的既存旅游景点要按照生态旅游产品的要求来重新打造, 这样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同时也会对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反之, 假如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 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 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参加旅游的人来按照生态旅游实施的目的: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来从事这一项活动。旅游是一种经济基础相对较高的人群参加的较多的一种活动。由于旅游这项活动参加主体的特殊性, 他们经济基础较好, 相对文化素质较高, 在生态环境保护呼声四起的这个社会环境生活生存, 他们或多或少的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需要人人参与, 人人行动的一件大事情。由于旅游活动人群的特殊性, 在相关部门的管理和要求下,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有利于推广和实施。通过生态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方式影响和吸引大众旅游者, 让生态旅游逐渐进入主流市场, 进而达到让生态旅游由少数专业人的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尽管生态旅游的全民普及需要一个过程, 但它的周期和效果远优于其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的周期和效果。

第三,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更有利于确保其效益的实现, 包括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仔细推敲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的理由, 主要在于让其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条件下, 通过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或与旅游相配套的基本设施, 诸如餐饮, 旅店, 游乐设施, 交通工具等渠道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要求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和产业的开发和利用都要符合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发展要求。通俗的说, 生态旅游要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这样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从事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不便于作为产品来进行打造。在缺乏旅游主体———旅游者存在的前提下, 上述提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相配套的基本设施与人类生存的其他环境和生存生活所需的用品相配套的设施或产业就没有区别。它们的开发利用和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的应该符合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环保工作提出的要求, 即用生态环保的理念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都应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 我们不应该把与旅游相关的一些资源 (包括自然和人文社会资源) 及相关的产业与其他的经济产业和资源区分开来, 把用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出来的与旅游业相关的环境和产业冠以一个特有名词———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旅游者的理念, 旅游方式和旅游者的行为用生态环保的思想武装起来, 让旅游者在满足旅游能获得休闲愉悦放松的同时, 能够自觉的爱护旅游所需的资源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且能在保护中获得另一种满足和充实, 而不会把其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劳力和脑力当作一种负担。从这种角度看, 笔者觉得生态旅游应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来推广和实施。但这种旅游形式应该是怎样的, 以及如何来推广。这是从事生态旅游科研工作者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 生态旅游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而不应该定义成一种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定义进行规范和完善将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开展和推广, 也利于其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 2004 (9)

冰雪游:给力概念新旅游 篇5

南国:冰雪游升温

2010年12月22日,成都降下第一场雪,雀跃了成都人捕捉冬天的心情,正是这场大雪的飘落,冰雪游急剧升温。

12月30日,中国(四川·成都)西岭雪山第11届南国国际冰雪节拉开帷幕。这个成都冬季旅游的盛事,每年都会吸引上万游客前往。今年冰雪节再度华丽转身,将体育运动旅游概念重磅推出,让游客不仅感受冰天雪地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刺激、趣味的运动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健身方式,是大众旅游出行的新方式,特别是在冬季旅游中,体育旅游以其参与性强、操作性高等特点,受到游客追捧。

据了解,该景区从2008年起投资10亿资金深度开发西岭雪山,包括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经营设施三方面,提高交通索道的运力、新建大型生态停车场及星级度假酒店,并完成对造雪系统、滑雪道的升级改造。景区除了保留传统的滑草、草地滑车、溜索、高山滑道等项目外,还新引进了攀岩、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车、旱地雪圈等特色山地旅游项目。

投资10个亿,历时两年,打造高品质南国冰雪度假胜地。如今的西岭雪山不仅有优美的风景、诱人的滑雪,更有时下最具有吸引力、最前沿、最健康运动的现代旅游新气质。

北国:优势资源,当仁不让

作为中国冰雪体育强省,黑龙江群众性冰雪体育运动历史悠久,冬季体育运动设施齐全,冬季体育用品市场需求量大,在推动冬季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今,全民参与、特色鲜明、以冰雪趣味运动会为代表的黑龙江省冰上运动乐园,成为哈尔滨继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之后的又一大冬季城市旅游品牌。

为了充分挖掘黑龙江的冰雪旅游资源,开发更多、更好、更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要的冰雪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推动黑龙江滑雪旅游的国际化,今年,黑龙江省旅游局指导伏尔加庄园推出了伏尔加庄园越野滑雪活动,将越野滑雪的休闲性和伏尔加庄园的俄罗斯冰雪文化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中俄文化、享受纯净自然、体验休闲生活的旅游环境。当天,千人越野滑雪活动开滑式,展现了令人赞叹的壮观景象。

据悉,哈尔滨市“十二五”规划已明确了将哈市冰雪体育大市建设成为冰雪体育强市的目标,充分利用冬季冰雪体育资源优势,组织和发动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参与到活动中来。

2011年1月5日,第27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开幕,更是将今年的冰雪游推向新高。

目前,黑龙江正在大力开发建设以高山滑雪、旅游滑雪、越野滑雪为主打的滑雪旅游产品,完善冰雪艺术、冰雪风光、冰雪文化等八大冰雪主题旅游,建设“一区五线”黄金滑雪带。

作为2011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的重头戏,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也已完成。冰雪节将举办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四大板块67项系列活动。

与此同时,西北地区也在大力推广冰雪游项目。新疆乌鲁木齐市阿尔山国际冰雪节包含了新疆冬博会、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天山天池冰雕节、阿勒泰冰雪旅游节、哈密冰雪文化旅游节等多项节庆活动。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表示,新疆冬季冰雪游资源丰富,是新疆冬季旅游的主要形式,按照规划,新疆要打造成与黑龙江亚布力、北京等地滑雪场齐名的中国三大滑雪胜地。

Club Med迈出中国梦想第一步

2010年底,亚布力Club Med度假村正式开业,据悉,这是中国首座顶级国际冰雪度假村。来自法国的Club Med成立于1950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度假连锁集团,遍布全球80个度假村。新开放的亚布力度假村不仅与Club Med“一价全包的奢华假期”标准保持一致,而且能够观赏到亚布力境内长白山山脉的壮丽美景。

亚布力Club Med度假村拥有亚洲最长的高山雪坡(全场2.2KM),18条雪道。其中,还有5个移动飞毯直达全国最大的初学者滑雪场地,2条绿色雪道是专为初学者设计的上路专区。包括为4岁以上的滑雪者提供滑雪通行证、滑雪学校、顶级教练、高级滑雪设备、儿童俱乐部设施等服务。亚布力Club Med除了各种各样刺激的滑雪运动,更提供丰富的休闲项目,如加拿大风情露天浴、健身运动、SPA养生等,此外还有美酒佳肴和当地特色小吃。

为了成为中国消费者心目中领先的高端度假品牌,并加强Club Med高端度假村的形象,Club Med将在全球精心挑选合适的地点建造具有不同建筑风格和当地传统特色的豪华度假村。2010年至2014年5年间,该集团将开设5间度假村,其中Club Med亚布力只是Club Med中国梦想的第一步。

“中国是Club Med的重要市场,已成为Club Med全球业务中主要的增长动力,到2015年可能会拥有200,000的客户。”Club Med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亨利·吉斯卡·德斯汀先生说道。他表示,随着冬季冰雪游的升温,中国将会成为Club Med继法国之后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国外,滑雪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熟、完善的度假村,通常占地面积很大,功能完备,由统一的大型滑雪企业管理,有利于规范化。Club Med概念的引入,势必给国内的各大滑雪场带来新的冲击波。中国也应该整合这些“群雄割据”的资源,形成对外的合力,才能加速中国滑雪产业的升级。

体育旅游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人认为,我国体育旅游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化休闲方式。冰雪作为一种独特的冬季体育资源,又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给冬游带来独特的趣味。

但中国的体育旅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必须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经营过程中,一些制约因素或关键环节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是消除“滞后”研究,减少“盲目”开发。

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冬季体育旅游产品已初具规模,并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旅游爱好者的推崇。但有的资源开发由于缺少市场调研,尤其是缺少对不同群体体育旅游兴趣、动机、消费等的调查与综合分析,或是由于经营不善,结果可能导致所开发产品缺乏可持续性,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如某地“赛马场变身停车场”就令人深思。因此,加强体育旅游理论研究,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要全面了解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及国际体育旅游开发通行标准,逐步形成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研究范式,尽可能减少盲目的或低水平重复性开发。

其次,要树立大体育旅游理念,实现产、学、研对接与协同发展。

广义上的体育旅游,包含了产、学、研一体的大的体育旅游理念,既需要各要素的协同,更需要其对接发展。事实上,体育旅游研究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既服务于产品开发与产业发展,也服务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因此,体育旅游研究是一项源于实践的研究,要“打开窗门、抬头看路”,只有这样,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功能。

第三,要挖掘整合文化内涵,避免“特色无特”现象。

早在2001年,国家旅游局就曾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旨在开发我国体育健身旅游资源,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10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应该说,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但从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来看,存在着“特色无特”现象。对于“人无我有”的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形成特色,因为资源本身就是“独有”、“稀缺”的。对于“人有我有”的资源,要想打造成“人有我优”的产品,就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实现其文化、自然、社会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发中国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尤其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真正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

长春市体育局局长、中国滑冰协会副主席郭忠君分析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兴趣需求越来越多层次,冬季体育项目的选择余地也大了。他认为,体育旅游产业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公众参与性,如何把群众需求与冰雪资源发展有机融合,释放出其在冬季健身中的能量,是一道需要认真研究的题目。

旅游概念 篇6

关键词: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概念,智慧旅游的特征,作用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方方方面面的发展,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 旅游成为人们选择放松的一种新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旅游信息服务发展相结合, 形成新型旅游方式———智慧旅游。在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概念的谈论, 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促进旅游信息人性化服务, 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二、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及作用

1.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

“智慧旅游”是21世纪新兴起的旅游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将旅游信息服务于人们的实际旅游需求连接, 通过云计算、以物联网等手段为游客提供全面, 丰富的旅游知识, 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智慧旅游”结合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各个方面, 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 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 促进旅游相关产业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游客与旅游信息资源平面化沟通, 方便了人们的旅游出行, 同时也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

2.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的作用

智慧旅游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发展的产物, 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旅游行业发展的优势, 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征, 形成新型旅游信息服务,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旅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 智慧旅游转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智慧旅游的信息服务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购物”三种旅游形式结合为一体, 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旅游相关信息搜索, 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交易, 促进了旅游企业经济发展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特点, 转变了旅游企业传统的融资发展方式, 促进旅游线管行业之间的经济交易更加频繁, 相互联系更密切, 旅游信息发展更便捷、轻松, 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第二智慧旅游促使旅游信息服务发展人性化。传统的旅游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为游客“预定”了旅游出游计划, 使游客处于被动的服务状态, 游客往往没有自主选择权, 旅游的自由受到旅游信息的“限制”, 而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多重的选择余地, 游客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量身能定”旅游路线, 旅游信息更加个性化, 时尚化。此外, 互联网操作节省了游客选择旅游信息的时间,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打破了传统“旅游拥挤”旅游模式, 操作平台更简洁, 更方便。

三、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1. 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首先以人为本。智慧旅游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旅游信息服务中时刻体现着人性化发展, 游客从旅游信息制定到旅游过程的服务中都能够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创新促进行业发展。智慧旅游应用智能化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网络资源探索, 实现旅游服务产业不断地更新发展, 随着网络旅游信息资源的不断扩大,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形式逐步增多, 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在逐步实现旅游信息服务创新, 例如:旅行社提供免费办理旅游手续, 下订单获得免费抽奖抽奖活动, 逐步实现旅游竞争的合理化经营发展, 促进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完善;最后科学管理。智慧旅游将旅游信息资源进行空间整合, 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信息资源合理分配, 实现旅游服务信息资源科学管理。例如:依据游客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旅游出行计划。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合理安排、合理规划。

2. 智慧旅游的主要特征

(1) 智慧服务

智慧旅游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为服务智慧化管理, 智慧旅游实现了传统旅游信息服务向新型智慧服务为, 智慧旅游将旅游景点、旅游中所需的吃住行等信息资源通过图片与文字综合应用的手法呈现在游客面前, 游客只需要动动手指, 就能够享受到全程免费的智慧服务。例如:某位游客为老年人,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得旅游信息, 通过简单的网络运行操作, 制定符合自身的旅游发展攻略, 旅游信息管理人员则依据游客的自身需要制定旅游行程安排, 包括:预定车票, 预定酒店, 预定餐厅等人性化服务, 实现了旅游行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综合服务理念, 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2) 智慧管理

智慧旅游的特点还体现在旅游信息资源管理上, 传统型旅游信息资源管理通常以人工管理为主要旅游信息资源管理, 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对游客需求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将旅游、住宿、饮食、安全等行业分部分进行逐一管理, 旅游行业信息资源之间沟通存在巨大的困难, 严重制约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智慧旅游将旅游行业之间通过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沟通, 形成旅游各个行业之间信息资源畅通, 依据不同行业的客流变化数据分析, 制定合理的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 节省了传统旅游信息分析的人工成本, 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效率, 更准确的把握了游客的旅游动向, 智慧旅游在旅游信息中的应用促进旅游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和系统化, 提升了旅游行业发展的服务效率, 提升旅游企业发展的终合实力, 加强旅游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3) 智慧营销

智慧旅游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将游客的发展动向, 信息数据变化进行智能化分析, 有助于旅游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实现旅游产业的智慧营销。智慧旅游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相应的发展结论, 促进旅游产业挖掘游客的旅游热点和兴趣点, 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不断创新, 不断更新旅游信息服务模式, 形成旅游行业大众化, 个性化发展的相互融合, 提升了旅游产业在服务行业中的竞争实力, 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

四、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的分析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的分析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旅游信息服务中应用智慧旅游体现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全面升级。智慧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旅游行业信息资源管理人性化发展, 充分体现了“旅游是上帝”的旅游服务理念, 如下表表明, 智慧旅游的应用推进了游客对旅游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智慧旅游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旅游行业发展相结合, 实现了旅游行业发展与时俱进, 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实现旅游服务行业的与时俱进, 打造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为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保障。

五、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的评价

实现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首先促进了旅游信息行业管理的工作效率, 促使旅游行业发展能够依据游客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旅游规划战略, 以灵活的服务态度满足游客的服务需求, 协助旅游行业工作人员能够合理的理解游客的旅游信息需求, 及时帮助游客解决相应的旅游相关问题, 提升游客对旅游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其次智慧旅游起源于西方, 这种旅游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旅游信息资源管理和实际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在旅游信息服务中应用智慧旅游还应当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依据我国人口众多, 旅游资源种类复杂等众多特点为依据, 结合科技手段进行合理的旅游信息资源整合, 实现智慧旅游促进“中国化”旅游信息服务模式发展。

六、结论

注重对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概念的探讨能够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逐步实现旅游产业人性化, 大众化发展, 形成旅游发展新态势, 促进我国旅游信息服务产业的整体转型与创新, 促进旅游行业的逐步规范化发展, 提升我国第三产业的竞争实力, 拉动我国经济内需增长, 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下旅游系统创新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 2013.

[2]项挺.临海古城“智慧型”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吴佳.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我国定制旅游发展探究[D].郑州大学, 2014.

[4]黎忠文, 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48-53.

[5]梁昌勇, 马银超, 路彩红.大数据挖掘:智慧旅游的核心[J].开发研究, 2015, 05:134-139.

[6]赵懂.基于Web 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江大学, 2015.

[7]李远博.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旅游推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旅游房地产概念探析 篇7

关键词:旅游房地产,发展,概念

旅游房地产20世纪初在地中海产生,至今已有100多年时间,根据营销方式的不同将旅游房地产分为时权酒店和产权酒店。20世纪90年代,旅游房地产在我国的海南出现,近年来在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双重推动下发展迅速,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公认的、权威的旅游房地产定义。国内目前使用的名称有旅游房地产、旅游地产、旅游房产等,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事物,在此不作区分。随着我国旅游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对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很有必要。明确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促进旅游房地产相关研究的深入,在产业方面可以避免有的开发商借旅游房地产之名拿地开发其他物业,有利于消费者明确判断目标物业是否属于旅游房地产,有利于政府加强监控与管理,从而保护各方利益,使我国旅游房地产市场更加平稳健康的发展。本文在回顾旅游房地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对旅游房地产概念的不同理解,探析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实质,提出笔者的粗浅看法。

1 旅游房地产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房地产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开发了大量的海滨别墅,吸引欧洲和北美的贵族、富商蜂拥而至,使地中海地区很快成为欧洲的度假业中心。20世纪60年代,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别墅度假村首先开发出了以分时销售来招揽客户的方式,房地产界和旅游界普遍认为这是旅游房地产市场开始的标志。但是从地产的用途来说,笔者认为海滨别墅是旅游房地产,而分时销售的时权酒店只是房地产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旅游房地产应起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萧条造成大量的房地产积压,特别是市场景气时期开发的大量别墅积压。为了处理积压与空置,盘活闲置资产,美国从欧洲引入“时权酒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使“时权酒店”风靡全球。在我国,旅游房地产的萌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旅游房地产是在传统房地产市场发展,趋于饱和,利润空间减少,旅游业从观光逐步向度假型升级的过程中,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物。可以说,市场对旅游和房地产的交叉需求促成了我国旅游房地产的产生[1]。1994年海南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旅游房地产项目——南海传说。但是由于售后出现各种纠纷,南海传说至今也没有从法律纠纷中脱身。旅游房地产由于概念模糊、产权不清、法律不规范等问题,一直有着很多的诟病,备受指责。但是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又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若干意见》中说:积极引导和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发展富有海南特色、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等房地产项目。其中“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的表述在中央政府文件中属于首次,可以解读为旅游地产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交叉产业——旅游房地产。《若干意见》还提出:“加强产权式度假酒店的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应该说这是发展产权式度假酒店积极的“信号”。 2010年4月29日,由新浪网、易居中国、携程网、如家酒店集团、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微博)五家海外上市公司共同发起的中国旅游地产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旅服)在海南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宣告成立。2010年12月11日,由中国住交会组委会、中国房地产报社、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主办2010年CIHAF中国住交会“中国旅游城市开发暨旅游地产论坛”在深圳市会展中心召开。

2 旅游房地产已有概念评述

2.1 强调旅游房地产的功能

沈飞最早从旅游六要素之一——住的角度提出了旅游房地产的概念,认为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地实现了旅游的功能[2]。这是目前在国内最为广泛接受的概念。孙红亮、陈淑云、邓仕敏也从旅游房地产的度假功能角度定义了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孙红亮认为,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专业策划、市场营销、网络和酒店管理等各个环节,把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3]。陈淑云提出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销售及经营的模式,全部或部分实现了旅游的功能[4]。邓仕敏认为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专业策划、市场营销、网络和酒店管理等各个环节,把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其性质是实现全部或部分旅游功能的房地产[5]。以上四个概念反映了旅游房地产的基本功能,但没有很好的把旅游房地产与一般的酒店相区分,也没有体现出旅游房地产与旅游区的关系。

2.2 强调旅游房地产依托的旅游资源

胡浩等认为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为目的,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区和人造景区)为卖点,以房地产开发为营销方式,房产开发全部或部分实现了旅游功能的房地产[6]。樊志勇则认为,所有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的、有别于传统住宅项目的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置业项目,可称为旅游房地产[7]。宋丁认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房地产概念应该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或在空间上与旅游区有高度密切关联的房地产开发都是旅游房地产[8]。周在泉认为直接间接服务于旅游业或在空间上与旅游区、景点有密切关联的房地产开发都属于旅游房地产[9]。祝晔等认为,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景观为依托,以房地产开发为经营手段,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功能的旅游产品和物业形态[10]。

以上概念强调了旅游房地产与旅游资源、旅游区的关系,但没有明确旅游房地产的功能。

2.3 强调旅游房地产的运营方式

司成均等认为旅游房地产是指主要满足旅游、休闲、度假及养生等综合需求,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在旅游景区及其紧密区域开发的各类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景区住宅、会务中心、展览馆和旅游休闲培训基地等物业的总称[11]。邹益民等认为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区域的景观、生态、文脉及人气资源为开发商机,以休闲度假村、旅游景区主题休闲公园、旅游(休闲)运动村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景区住宅(风格别墅)、民俗度假村、国际休闲度假中心等方式开发的旅游置业项目[12]。上面的概念强调了旅游房地产的运营方式,并列举了主要类型,但是随着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旅游房地产的运营方式会更加多样化,这样此概念带有局限性。

2.4 其他观点及不足

邱仁都等认为,旅游地产顾名思义是指旅游加地产,它是一类重要的房地产产品,是旅游性的商业房地产,围绕旅游业的开发及经营,为旅游系统中的旅游企业子系统项目以及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部分项目提供物质空间与相应服务的房地产产品[13]。此概念的新意是强调了旅游房地产的商业性,而且从旅游接待角度定义概念,具有一定的创新,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确旅游房地产与旅游景观的关系。王秋璐认为,旅游地产是以旅游开发为动力,以发挥旅游项目的度假、休闲、娱乐等功能来提升地产价值,从而实现房地产和旅游互动发展的综合性社区[14]。此概念的不足在于把旅游房地产定义为一个社区,笔者认为旅游房地产所形成的居住区应该不等同于传统的社区。丁名申等认为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为主要服务手段的房地产产业[15]。此概念范围太广,无法区分旅游房地产与一般的酒店等地产。徐翠蓉、吴老二、刘艳红等人则从广义、狭义,还有中义的角度定义旅游房地产。徐翠蓉认为,所有与旅游业结合的房地产都可以叫作旅游房地产,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狭义的定义是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区域的景观、生态、文脉为开发契机,以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度假休闲配套设施为主要特征,以本地区以外的人群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房地产项目[16]。吴老二等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旅游房地产。广义上,所有同旅游相结合的物业都可以叫作旅游房地产;从狭义上,旅游房地产特指引入分时度假模式的与传统相区别的旅游房地产[17]。刘艳红把旅游房地产分为狭义旅游房地产、中义旅游房地产和广义旅游房地产三个层次。狭义旅游房地产只包括旅游住宿设施,中义旅游房地产包括旅游住宿设施和旅游非住宿设施两类,广义旅游房地产则是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非住宿设施和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的总称[18]。笔者认为旅游房地产是具有实践性的项目,其概念必须具有明确的内涵,才能从法律、项目实施、购买等方面明确权利、义务主体,避免误导消费者、避免开发商投机等问题的出现。

3 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实质

旅游房地产是旅游和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明确旅游房地产的概念首先要分别明确旅游和房地产的概念。

对于旅游的定义,旅游界比较公认的概念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19]。 该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并向世人推广,故又被称为“艾斯特”概念。从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旅游房地产不应是购买者的固定居所。

国家标准《房地产估价规范》对房地产的定义是: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地上定着物,包括物质实体和依托于物质实体上的权益。从房地产的概念可以看出,任何在土地的物质定着物及土地本身都是房地产,它包括物质实体本身及其权益。旅游房地产也应该具有这一内涵。

结合目前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实例华侨城、西递宏村旅游地产项目等,可以发现旅游房地产的一般开发程序是,先做旅游,通过兴建或开发利用原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宣传,提升人气,把生地做成熟地、旺地,再兴建相应的房地产项目,这样就可以使一部分一次性的观光型游客变为多次性的度假型游客,只有游客停留下来了,才有可能消费更多的产品,因此旅游经济学中经常用过夜游客数及平均逗留天数等因素来估算一个旅游区的旅游收入。这就使得旅游地的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得益彰,只要旅游资源品质不断提高,房地产的品质有保证,那么此区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是旅游房地产的依托,同时房地产物业又能够提升旅游区的品质,帮助旅游区留住游客。

同时,笔者认为旅游公厕、休息亭等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都不应该纳入旅游房地产范畴,旅游房地产必须是商业地产。

旅游文化概念的新界定 篇8

(一)旅游文化定义的研究回顾

中国研究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许多学者提出了众多旅游文化的概念,概括起来在旅游文化著述中所使用的旅游文化定义主要有:“综合论”,“碰撞论”等。

“总和论”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即把与旅游相关的一切现象和关系都纳入到了旅游文化研究的范围之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乃康对旅游文化定义的概括表达:“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缺陷之处在于忽视了旅游文化学科的独立性且很难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忽视了一个基本点,即定义是为了研究的需要,结果是无从下手,将许多似是而非的项目也收罗到旅游文化的定义中来。

“碰撞论”的代表主要有马波,沈祖祥等。这两个定义都已经开始涉及旅游文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大多数文化研究者所能接受的概念,二者都从旅游结构三体或两体为出发点,都认为旅游文化是异类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即强调了旅游的新生性和现代性。

(二)旅游文化定义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三体碰撞学说”仍存在不少问题:

1、否认了旅游文化的历史渊源,即将其理解为现代社会产物的倾向。谈旅游文化的产生总免不了要提及旅游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对旅游起源研究尚未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旅游文化从产生那刻起,旅游客体、旅游主体和处于自发状态的旅游媒介便已撞击出无形中的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没有大规模发展之前,人类几千年的旅游活动便创造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但是这些内容都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媒体或客体作用的结果。

2、割裂了旅游文化的整体性。旅游文化从属性上讲,应该是并列于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旅游媒体的。它不依附于上述的“三体”而存在,不是“三体”属性的总和。

3、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无限膨胀,无所不包.它把所有旅游活动的现象都归于文化的范畴之下,实际上使旅游文化成为一种宽泛的概念。

二、旅游文化概念新界定

笔者通过吸取旅游文化研究中的肯定部分,去其不足之处,给出了旅游文化概念和内容的新界定,希望能给旅游文化概念研究注入新的源水。

(一)狭义旅游文化

狭义旅游文化定义: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者相关的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交融后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合。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涵义:

1、旅游活动过程中。强调了旅游活动是旅游文化产生的前提。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没有旅游活动,也就不会产生旅游文化。或者说,旅游文化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然,旅游文化的内容是复杂而广泛的,它不仅仅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影响,它还包括了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内容。因此,旅游活动是旅游文化产生的前提,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

2、冲突文化。强调了旅游文化的矛盾性。旅游文化是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中产生的,而且即使是在旅游文化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矛盾冲突。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其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行为规范等都必然带有其民族特色。在旅游过程中,他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东道社会的某些习俗和行为规范,但从根本上说他们不可能真正完全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习惯,实际上他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所接触、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把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矛盾的习惯和信仰视为不开化和野蛮,而赞扬和接受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吻合的习惯和信仰。

3、融合文化。正如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断融合外来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一样,旅游文化也正是在南来北往的旅游者带来各种异域文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

4、冲突,交融后的新文化。强调了旅游学科的独立性。旅游文化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概念,是独立于旅游和文化之外的新生事物,对于其属性的表述,离不开旅游业的实践活动。旅游文化从属性上讲,应是并列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的,它不依附于上述“三体”而存在,不是“三体”文化属性的综合。而是一种新生和独立的文化体系。

(二)广义旅游文化

广义旅游文化定义: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交融后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合。

1、旅游前(1)旅游文化的原材料:旅游地文化、现代文化和旅游客源地文化。(2)原材料的加工过程:旅游动机的形成,旅游决策等等。

2、旅游中。狭义旅游文化

3、旅游后。旅游审美旅游回味等。

4、旅游维系文化。旅游教育,旅游组织,科研及其他。

旅游创新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大量的创新广泛存在于旅游中, 并推动着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旅游创新研究已经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事实上, “旅游创新”一词在现有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但是对“旅游创新” 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的研究, 目前存在分歧, 大致呈现出三种情况:一是部分学者认同并直接将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和类型引进旅游业。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当中。它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输入创新、组织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针对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进行研究的, 直接移植运用进旅游创新研究中, 忽略了以服务为主的旅游经济的特性而形成的独特特点。二是以Hjalager为代表的学者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创新进行探讨。Hjalager (1997) 在研究可持续旅游中的创新时, 将旅游创新分为:产品创新、传统过程创新、信息控制中的过程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Hjalager (2002) 研究修补旅游中创新的缺陷时, 认为创新可以发生在以下五种类型之一或同时发生: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这种方式是在分类上讨论旅游创新概念, 而不是在对旅游创新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难以把握旅游创新的整体特点。三是国内众多的学者从旅游资源的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科技创新、旅游服务创新、旅游规划的创新研究、区域或旅游目的地创新等不同研究视角分别对某一类旅游创新的概念、特征和类型进行了探讨。这种方式不是从旅游创新的整体视角来讨论, 不利于旅游创新研究的全面发展和深入研究。

由于现有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 国内外尚未形成“旅游创新”较为统一的概念, 有利于业界理解、识别和操作的旅游创新概念不为所见;与其他创新的相比, 旅游创新的特点的深入描述不为所见;整体视角, 系统性的旅游创新的分类不为所见。因此, 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收集的案例材料和实地调研结果, 采用服务导向方法①, 综合技术创新的分析视角, 对旅游创新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进行深入探讨, 以期系统化旅游创新的基础理论。

二、旅游创新的概念

(一) 创新相关概念的研究进展

创新 (innovation) 源自拉丁语里的“innovare”, 意思是新事物的创造。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随后学者们对“创新”进行了不断深入、广泛地探讨。迄今为止, 创新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是, 创新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等相关概念的研究也先后出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表1) 。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是围绕技术或知识这些生产要素来定义, 服务创新更倾向于以创新活动的发生领域来定义。虽然不同的创新概念有不同的定义视角解, 但是它们又都强调两方面的内涵, 即强调首次的“新颖性”和商业化或实践应用的“应用性”。

资料来源:服务创新部分根据蔺雷, 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06, 126整理。其余部分根据张凤, 何传启.创新的内涵、外延和经济学意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 (03) :56中 “表1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关系”整理。

(二) 旅游创新的概念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以及创新本身的复杂多样, 致使对旅游创新的界定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不容置否, “旅游创新”必定是创新的属概念。之所以称为“旅游创新”, 则在于它包含“旅游”这一基本属性。因此, 笔者试图从“创新”和“旅游”两方面来探讨“旅游创新”的概念。

1.旅游创新的“创新”。

旅游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类, 自然摆脱不了创新应具有的“新颖性”和“应用性”的内涵。

(1) 新颖性。

“新颖性”是创新的本质特征, 它突出的无非是个“新”字, 即强调前所未有的或首次出现, 但是对新颖性的判定需要同时考虑时间、空间、范围三方面的维度, 而每一种维度内部又存在不同层面。一是时间维度。新颖性具有相对的时间范畴, 一般发生在近期时间段内才能称为新颖。而“近期时间段”, 是指过去的某一个时点到当前的期间。某一个时点是根据研究或使用需要来确定的。如托马斯·库克创建旅行社, 从整个旅游发展历史来看是旅游创新, 从21世纪来看已经是陈年旧事。如果对新颖性跨域的时间段要求越短, 旅游创新的数量就会越少 (见图1) 。二是空间维度。根据“新”的空间维度, 它可以是世界范围的“新”, 如全球第一部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也可以是特定的区域内, 如国家、地市等的“新”, 如中国建设海南为首个国际旅游岛;还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新”, 如旅行社第一次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如果对新颖性的空间范围要求更广, 旅游创新的数量就会越少 (见图1) 。三是程度维度。根据“新”的程度, 它可以是对原有部分进行改进的局部“新”, 如酒店客房服务流程的改造;也可以是在已存基础上扩展的局部“新”, 如动物园扩建儿童娱乐城;还可以是过去没有, 现在创立的全“新”, 如开发太空旅游。如果对新颖性的程度要求越高, 旅游创新的数量就会越少 (见图1) 。可见, 对每种维度认识的差异性, 都会影响到旅游创新的判断和识别。因此, 研究或讨论旅游创新的范畴时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 综合范围、时间、空间三个维度来考虑。

(2) 应用性。

“应用性”也是创新的本质特征。创新的“应用性”强调被商业化或实践应用。它应用于旅游中, 则包含了两层内涵:一是已经应用于旅游中。旅游创新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经历从构思到反复尝试到全面应用等阶段。只有经历了整个过程, 被运用于旅游生产实践中的创新, 才被认为是旅游创新;尚存在于人们的概念思维中或是实验中的创新意图和尝试, 不应被认为是旅游创新。二是旅游创新应当具有一定的价值性。也就是说旅游创新必须能够给它的实施者或相关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这种利益可以是经济利益, 也可以是非经济利益。利益是进行旅游创新的最原始的驱动力。只有这样旅游创新才有存在的价值, 才能得以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否则, 也只是昙花一现。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 旅游创新应是包含新颖性和应用性两层内涵的行为和结果, 即前所未有的或首次出现的被商业化或实践应用的行为或结果。

2.旅游创新的“旅游”。

对“旅游” 的认识视角不同可能出现两种“旅游创新”的理解。 (1) 从“旅游活动”的视角。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旅游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离开他们通常的环境, 前往某些地方并作短暂停留 (不超过一年) 的活动, 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任何经济收益” 。这一定义强调了旅游是一种活动。旅游经济活动正是围绕旅游活动展开的。无论哪一类企业或产业, 只要服务于旅游 (活动) 的创新, 都应被视为旅游创新。 (2) 从“旅游产业”视角。基于创新活动发生领域——旅游产业的创新都应被认为是旅游创新。

两种不同的认识角度都能够确定一定的旅游创新范围, 两种不同的认识角度所确定的旅游创新范围存在一定的重叠性, 如旅行社设计的新旅游产品, 两种理解中都被认为是旅游创新。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如保险公司开发的新型旅游保险产品, 服务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 按第一种理解应属于旅游创新, 但因为保险公司通常不被列进旅游产业, 按第二种理解就不属于旅游创新。同样, 酒店管理制度创新与旅游活动并没有直接相关, 按第二种理解属于旅游创新, 但按第一种理解不属于旅游创新。尽管如此, 通常后一种旅游创新范围更容易被业界所接受。因此, 本文认为旅游创新应当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旅游创新包括旅游产业内发生的所有创新以及旅游产业外部一切服务于旅游 (活动) 的创新。狭义的旅游创新从产业范畴定义为旅游产业内发生的所有创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旅游创新。

(三) 旅游创新与其他创新的辨析

1.旅游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知识创新强调的是新知识的首次应用。旅游创新的核心本质就是新知识在旅游中的首次应用。如“印象·刘三姐”是壮族文化知识、桂林山水文化知识、旅游经济管理知识、影视文化知识以及创意文化知识等多种知识碰撞和整合, 形成的新知识体系应用于实践并商业化的结果。或是说不同知识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旅游创新与知识创新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知识创新是旅游创新的基础, 旅游创新是知识创新在旅游中物化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形式。同时, 旅游创新的实践发展也能不断促进知识创新。

2.旅游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技术, 尤其信息技术一直是推动旅游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创新常常会引发旅游创新的产生。如互联网技术的提升, 促进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部分的旅游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如信息管理系统在酒店中的应用, 本身是技术的应用创新, 也是旅游创新。旅游创新也能够促进技术创新, 如桂林“两江四湖”项目的建设中, 建设的木龙湖升船机是我国第一个载客观光用垂直升降升船机。

3.旅游创新与服务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因此, 旅游创新属于服务创新, 是服务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创新的发展能够促进整个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三、旅游创新的特点

(一) 旅游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的特点

1.内涵范围更广。

技术创新主要侧重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旅游创新则不仅包含技术创新, 还包括非技术性的创新, 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 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此外, 旅游创新所包含的技术创新, 也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区别, 旅游部门主要侧重于引进新技术的应用创新。

2.新颖范围程度更宽泛。

技术创新强调较为显著的变化以及可复制或移植的创新。旅游产业是高交互式服务性产业, 旅游服务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致使旅游创新的新颖程度范围判定较难, 甚至有些变化可能是偶然性的、随机性的。如针对某个旅游者的特定要求, 创造出新的服务方法。因此, 旅游创新的范围更为宽广, 从渐进性的小变化, 如服务过程的逐渐改良, 到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如大型节庆活动的创办, 都可以包含在内。

3.很少建立C&D部门。

技术创新的产生中C&D (研发部门) 启到关键作用。因此, 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的投入都是产生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旅游创新中, 除了旅游商品的创新外, 其他旅游创新, 很少专门设立研发部门, 专门的研发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也相对很少。较重大的旅游创新大多是通过项目的建设来完成。如新型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

4.消费者是重要的旅游创新参与主体。

技术创新, 虽然关注消费者市场的变化, 并受其影响, 但消费者较少直接参与。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可转移性, 旅游的生产和消费需要消费者前往旅游目的地才能实现的, 因此, 旅游创新必需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才能够实现其价值。消费者也只有在旅游过程中参与到旅游服务 (产品) 的生产过程中, 才能完成旅游生产或消费。这就使得消费者作为“合作生产者”对旅游创新会产生重要影响, 并成为旅游创新的重要参与主体。

5.不受限于区域经济水平。

由于技术创新对技术知识和人才的储备、金融支持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而其创新活动通常在经济发达地区明显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创新则更多表现出:不容易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而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都广泛存在, 甚至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旅游创新也能具有很高的新颖性, 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是世界第一台山水实景演出。

(二) 旅游创新不同于其他服务创新的特点

1.旅游创新的发生领域更广。

由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 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发展, 旅游创新发生的领域, 涉及所有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企业或机构, 如工业企业创造的新型工业旅游已经跨域了服务业的范畴, 因此, 旅游创新的发生领域比其他服务创新更广泛。

2.旅游创新常常跨区域进行。

由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消费的特征, 旅游产品需要旅游客源地企业和旅游目的地企业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甚至有些新开发的旅游产品是多个旅游目的地串联在一起, 它需要多地企业合作才能实现。因此, 部分旅游创新是需要不同区域间的企业共同来实现的, 呈现出跨区域的特征。

3.容易与外部因素结合产生旅游创新。

由于旅游天生的开放性, 旅游产业的进入壁垒也较低, 致使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与其他的因素结合产生旅游创新, 如工业与旅游的融合出现了“工业旅游”。旅游业也常与新技术结合, 如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旅游业也是生活服务业, 直接面向旅游者, 自然而然, 也常常追逐旅游者的生活时尚, 产生旅游创新。如乐活生活方式的出现, 而引发了“乐活旅游目的地”, “乐活旅游”。

4.多种旅游创新方式融合在一起。

在旅游创新过程中, 各种创新方式常常是融合在一起, 难以划分清楚。如携程公司的出现, 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企业, 属于旅游组织创新;它的经营模式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传统旅游业务, 是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模式, 也是一种新技术运用创新;它通过互联网销售旅游产品, 又是营销创新。

四、按不同标准划分旅游创新的类型

(一) 按旅游创新的程度分

按照旅游创新程度可分为突破性旅游创新和渐进性旅游创新。突破性旅游创新是指在现有基础上有重大突破的旅游创新。渐进性旅游创新是指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局部性改进的旅游创新。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比较来看, 他们各自存在不同的特点 (表2) 。如“印象·刘三姐”是在原有刘三姐传说和电影等基础上的突破性创新, 从1997年提出想法, 到策划, 吸引投资, 至2004年正式公演, 耗费了5年多的时间, 期间政府、企业、群众等都广泛参与了创新过程, 一旦形成后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印象·刘三姐”作为全球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 改变了旅游者来阳朔旅游不过夜的局面, 为阳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桂林市古东森林瀑布景区自主开发了走瀑戏浪项目, 并在经营中不断摸索完善, 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爬的瀑布。还根据旅游市场需求, 从景区开业时的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到壮家文化主题, 再到参与主题……不断创新景区的营销主题, 给景区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成为渐进性创新的典型。事实上, 突破性旅游创新和渐进性旅游创新并不能完全划分清楚。以历史发展观视角, 经过长时期的渐进性创新, 在跨越一定时间段的某两个时点上来看, 它也是突破性创新。

(二) 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分

按照旅游创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旅游生产经营要素创新、旅游生产经营主体内的创新、旅游生产经营方式创新, 旅游生产经营结果创新。

旅游生产经营要素创新。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创新, 包括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技术创新、旅游投融资创新等。旅游资源创新是指原有旅游资源的改进、新旅游资源的创造、开发以及引进, 如新型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旅游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新技术在旅游领域中运用所引发的创新, 如Inter的出现, 带来网上虚拟旅游的出现。旅游投融资创新是旅游资金的投资或融资渠道和方法的创新, 如旅游企业新的融资方式。

旅游生产经营主体内的创新。主要指旅游企业内的创新, 包括旅游组织创新、旅游制度创新、旅游管理创新。旅游组织创新是指旅游企业的组织要素的增减, 组织形式和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如柔性化组织的引入。旅游制度创新是指旅游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的改进、更新、创建, 如构建旅游企业的诚信机制。旅游管理创新是指旅游企业创造并应用新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 如酒店采用人性化管理。

旅游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包括旅游经营模式创新和旅游营销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创新是旅游企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方法, 如自种、自摘、自煮的完全自助型的农家乐旅游。旅游营销创新不包括旅游产品创新, 主要包括定价方式、促销手段、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创新, 如采用拍卖方式定价, 互联网营销推广和销售。

旅游生产经营结果创新包括旅游形象创新、旅游过程创新、旅游产品创新。相对前面三种形式而言, 它是旅游供给系统外在表现形式的创新, 处于与旅游者接触界面, 更为旅游者所接受。旅游形象创新主要包括建立新的形象定位、品牌体系、形象识别体系等内容, 如传统观光旅游目的地对“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确立。旅游过程创新主要是指旅游服务 (产品) 生产过程的重新设计或改进, 如餐饮服务过程的创新, 由过去的厨房烹饪, 变成餐厅内的现场烹饪, 集表演和服务于一起。旅游产品创新包括对市场而言开发的新服务 (产品) , 或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的改进而推出的改进型服务 (产品) , 如餐饮企业推出新菜品。由于旅游的生产和服务具有同一性, 旅游过程创新和旅游产品创新有时候是难以分辨开的, 如新的旅游交通服务。

从生产经营过程的位置角度来看, 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旅游生产经营主体内的创新、旅游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旅游生产经营结果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每个环节的旅游创新有时可以传递给后面的某一环节, 也可以引发其他环节的旅游创新。如动物园内增加了大量的娱乐设施, 是旅游资源的创新, 它也构成了新的旅游产品, 并引发动物园对旅游形象以及营销策略的改变。

(三) 按旅游创新的来源分

按旅游创新的来源可分为原始旅游创新、集成旅游创新、模仿旅游创新、引进旅游创新。原始旅游创新是指在旅游创新主体进行前所未有的创新行为活动。如迪拜在海上修建人工岛, 建设阿拉伯之星高级酒店, 是前所未有的。集成旅游创新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过去旧的或已存的东西重新组合形成的创新。如广州增城以自行车健身道将原有的自然景观、村庄、农家乐等串联起来, 形成新的旅游资源——绿道, 新的旅游产品——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游, 新的经营模式——绿道经济。模仿旅游创新是指旅游创新主体在从外引进或学习创新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借鉴, 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再创新的行为活动。如深圳中华民俗村的成功, 吸引了全国各地争相效仿, 并根据地方民族特点, 建起了本区域特色的民俗村。这对于当地来说无疑不是一种创新。引进旅游创新, 主要是旅游创新主体将通过从外购买或学习等途径获得旅游创新成果, 并直接运用。如酒店直接购买新的酒店管理软件, 改革酒店的管理方式。

原始旅游创新、集成旅游创新与模仿旅游创新都属于自主旅游创新。由于自主旅游创新所拥有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独占性, 并能为企业或区域的持续旅游创新提供支持, 因此, 目前许多国家关注和支持的自主旅游创新活动。引进旅游创新, 由于来自外部, 虽然在本区域具有一定新颖性, 但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专业性创新知识, 它的生命力是短暂的, 很容易被新的创新成果所代替。

(四) 按旅游创新参与主体的多寡分

按旅游创新参与主体多寡可以分为独立旅游创新、合作旅游创新。独立旅游创新通常是在没有其他企业或机构引导和支持下, 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的旅游创新。如酒店内部进行组织创新, 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完成。但独立旅游创新通常存在较大风险, 需要旅游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实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合作旅游创新是指双方或多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整合资源, 共同完成旅游创新。在这种创新模式中, 资源以共享或互补形式结合起来, 旅游创新利益互惠, 旅游创新风险共担。合作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 既可以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进行合作创新, 也可以在市场拓展、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创新。如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旅游纪念品, 中国与东盟国家企业联合开发新型的跨国旅游产品等。

五、结论

从“创新”来看, “旅游创新”是创新中的一类, 旅游创新应是前所未有的或首次出现的被商业化或实践应用的行为或结果。从“旅游”来看, 旅游创新是具有旅游属性的创新。广义的旅游创新包括旅游产业内发生的所有创新以及旅游产业外部一切服务于旅游 (活动) 的创新。狭义的旅游创新是从产业范畴定义为旅游产业内发生的所有创新。

与技术创新性比较, 旅游创新具有内涵范畴更广, 新颖范围程度更宽泛, 很少建立C&D部门, 消费者是重要的旅游创新参与主体, 不受限于区域经济水平等特点。与其他服务创新相比较, 旅游创新具有发生领域更广, 常常跨区域进行, 容易与外部因素结合产生旅游创新, 多种旅游创新方式融合在一起等特点。

旅游创新可以按不同标准划分类型。按旅游创新的程度可分为根本性旅游创新和渐进性旅游创新;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位置可分为旅游生产经营客体的创新、旅游生产经营机构主体的创新、旅游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 旅游生产经营结果的创新;按旅游创新来源分为原始旅游创新、集成旅游创新、模仿旅游创新、引进旅游创新;按旅游创新参与主体多寡分为独立旅游创新、合作旅游创新。

参考文献

[1]Weiermair.K.Product improvement or innova-tion:what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tourism[C].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ourism, 2006:53-69.

[2]Decelle X.A dynamiac conceptual approach toinnovation in tourism[C].Innovation andGrowth in Tourism.2006:85-106.

[3]Hjalager.A.M.Innovation patterns in sustain-able:an analytical typology[J].Tourism Man-agement, 1997:35-41.

[4]Hjalager.A.M.Repairing innovation defective-nes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2:465-467.

[5]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10.

[6]Hall C.M., Williams A.M.Tourism and Inno-vation[M].Routledge Press, 2008:1-29.

[7]Sundbo, J., Orfila-Sintes, F., Sorensen, F.The innovative behaviour of tourism firms-comparative studies of Denmark and Spain[J].Research Policy, 2007:88-106.

[8]蔺雷, 吴贵生.服务创新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03-126.

[9]张凤, 何传启.创新的内涵、外延和经济学意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 (3) :56.

低碳旅游概念辨识及其实现途径探讨 篇10

【关键词】低碳;旅游;概念;途径

一、何为低碳旅游

1.节能减排旅游说

即将低碳旅游等同于节能减排,该观点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旅游中各个要素都要进行节能减排,这样才能实现全过程低碳化的目标。这种观点定义的低碳旅游范围过窄,简单的将低碳旅游认为是节能减排旅游,只是指导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降低排放量、污染和能耗是不够的。低碳旅游实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包括节能减排,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将低碳旅游定义为节能减排旅游,只会凸显旅游发展和节能减排间的矛盾,限制了旅游业低碳旅游的发展。

2.减少奢侈消费说

即通过对旅游过程中的奢侈浪费行为进行控制实现低碳旅游,例如,较低一次性产品使用率,短距离飞行等。该观点提倡通过约束消费控制旅游中的碳排放,使人们提高低碳发展意识,自觉实现更节能的低排放消费方式。但是,如果为了降低碳排放,降低原有服务的标准,改变旅游者的体验,就会严重影响到低碳旅游的准则。只要有消费,就会存在排放,所以通过抑制消费来降低碳排放的方式,不是旅游行业追求的方式。

3.生态旅游说

该说法认为低碳旅游就是生态旅游,是旅游的发展和延伸。这种观点将低碳旅游简单的认为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以低碳旅游的内容涵盖生态旅游的内容。这是不确切的,二者的定义都非常独立,虽然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重叠部分,但是将二者看成是替代和涵盖的关系是不正确的。生态旅游提出的时间比较早,大多数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断扩充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更加强调生态环境,要求每个游客都将自己作为生态链中的环节去体验旅游,从而维护环境的稳定。但是,生态并不一定是低碳,低碳也未必生态,例如,转移排放可以实现低碳,但并不是生态旅游的范畴。

另外,也有人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应用低碳技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的过程。总之,这些观点对认识和普及低碳旅游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定义的局限性。要对低碳旅游有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首先要了解低碳旅游的背景和起源。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旅游要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而提出的,所以,低碳旅游应该要求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低碳经济的具体实践。而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二、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1.创建示范区,宣传低碳旅游理念

由于低碳旅游的概念在我国只是刚刚兴起,因此,其实施过程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其中,旅游示范区对促进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示范区能够将低碳旅游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策略向全行业推广,从而有效带动全行业的发展。详细的方案是,首先构建一批具有实施低碳旅游条件的示范区,通常情况下,旅游示范区可以根据生态现状、低碳发展情况、园区经营管理状态等多个内容进行评定,然后将示范区的经验向其他旅游区宣传和推广,进而引导整个行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前进。

2.构建科学的碳足迹旅游方式

科学的旅游碳足迹构建过程能够有效检测低碳活动的效率,对碳消耗具有约束的作用,是实现低碳战略的重要内容。所谓碳足迹,就是指个人的行为和能源意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的碳使用量,每个个体都存在自己的碳足迹,随着个体的活动变化,碳足迹也在不断的调整。构建科学的旅游碳足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重要方法,现在很多网站都提供了关于碳足迹的计算器,人们只要将各种旅游数据输入电脑,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碳足迹,这样人们就能够根据详细的数值来减少自己的碳消耗量。

3.增加对低碳旅游的补贴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因此,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所以,增加对低碳旅游的补贴,对发展低碳旅游具有积极的意义。碳补贴拥有多个资助项目,例如,垃圾处理、可再生资源研究、绿化环境和改进温室效应等。碳补贴需要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积极推进碳补贴行动,才能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收益,进而促进低碳行业的快速发展。

4.发挥相关政府机构的指引作用

低碳旅游的实施是社会行为,因此,需要相关机构的积极参与。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引导低碳旅游模式的发展。虽然低碳旅游对人类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成本较高对低碳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引导。相关部门要对低碳旅游景区进行合理规划,按照自然优势构建一系列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政府部门要对低碳技术的使用进行指导和鼓励,例如生态厕所、垃圾桶和污水处理等,构建友爱的旅游环境。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行业。实现低碳旅游,不仅能够保证旅游行业内的节能减排,还能有效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降低旅游成本,增加旅游业收入,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因此,要积极推进旅游业的低碳化,这对推动我国经济的低碳化十分重要,是实现我国社会低碳化的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晓山.低碳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13)

上一篇:基因的影响下一篇:直齿锥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