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暴雨洪水

2024-05-03

特大暴雨洪水(精选七篇)

特大暴雨洪水 篇1

1.1 暴雨成因

在500hpa高空图上, 贝湖以东有冷涡, 河西一带有短波槽, 副高500线位于华南一带, 700hpa关中、陕南、四川之间各有切变, 850hpa北部湾到陕南的南风急流明显, 受上述系统共同影响, 陕南强降雨天气过程明显, 同时由于副高稳定少动, 700hpa陕西省南部的切边和850hpa北部湾到陕南的南风急流维持, 是造成陕南“2010.7”特大暴雨洪水的主要因素。

1.2 暴雨时空分布

1.2.1 降雨量及降水总量

本次汉江流域降雨从7月13日8时开始, 至19日8时结束, 历时6天, 累计降雨量60~350 mm, 整个降雨过程流域面平均降雨量124mm, 最大点降雨量为紫阳茅坝关站351mm, 次大为镇巴县观音堂站348mm。

本次降雨过程汉江流域降水总量约6.84×109m3, 其中, 安康地区约3.25×109m3。大于300mm笼罩面积为1034 km2, 其中安康地区349km2;大于200mm笼罩面积5340 km2, 其中安康地区3573km2。

1.2.2 暴雨中心及过程

本次降雨过程可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月13日至15日, 第二阶段为7月16日至18日。

7月13日至15日, 主要以中到大雨为主, 中心在汉中南部, 累计降雨量大部在10~50mm之间, 局地超过50mm, 点最大降雨量为南郑县喜神坝站75mm。7月16至18日, 是本次降雨过程的中心时段, 也是形成本次汉江洪水的主要因素, 此阶段降水除汉中西部降雨结束较早外, 其余地区从16至18日均持续降水, 量级大且自西向东移动, 但暴雨中心一直停留在安康的紫阳、岚皋、平利一带, 日面雨量70~90 mm;中心位于任河流域及安康西南部一带, 点最大雨量为紫阳县茅坝关站, 3日累计降雨323mm, 最大日雨量7月18日降雨量达147mm。

1.3 暴雨特点

一是降水连续、历时长。本次降水过程从13日开始至19日8时结束, 大部分站点降雨历时6天, 降雨过程连续, 使土壤含水量饱和, 易形成洪水。

二是降水强度大, 局部高强度降雨持续时间长。据统计, 流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的暴雨106站日、大于100mm的大暴雨19站日。其中紫阳县茅坝关站7月18日降雨量高达147mm。

三是大到暴雨范围分布广、笼罩面积大, 降水时段集中。本次大到暴雨覆盖陕南大部分区域, 日降水量大于100mm面积4824km2, 3日降水量大于200mm面积3834km2, 均大于“汉江流域05.10”暴雨。特别是安康南部任河、岚河、大道河等流域均在150mm以上, 70%以上站点3日降水量占次总降水量75%以上, 部分站点超过90%。

四是16~18日暴雨中心地域较为集中, 稳定在石泉至安康区间一带, 造成区间出现 (特) 大洪水。安康市最大1日面平均降雨量62.5mm, 16~18日3天面平均降雨133 mm, 区域降雨均大于“汉江05.10”和“安康83.8”暴雨强度。

2 洪水

2.1 洪水过程及洪峰

受高强度降雨影响, 汉江干流及多条支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流量洪水过程, 安康水库出现自1989年建库运行以来最大入库洪水。据统计, 省境内汉江流域共有29条河流33站出现洪峰78次, 其中有13条河流13站出现超警戒洪峰22次, 3条河流3站出现超保证洪峰5次。

由于任河流域及安康西南部暴雨持续, 石泉至安康区间支流任河、渚河、岚河等相继出现大洪水、特大洪水, 受区间洪水及干流石泉水文站洪水影响, 18日18时, 安康水库出现最大入库流量25500m3/s, 由于上游支流多次出现洪峰, 退水缓慢, 入库流量18日16时至19日0时入库在18700~25500 m3/s之间。安康水文站19日1时30分最大洪峰流量达21700 m3/s, 为1934年建站以来仅次于“安康83.8”、“安康74.9”实测第三大洪峰。

汉江白河水文站于19日8时出现接近保证流量 (22500 m3/s) 的洪峰流量21400 m3/s, 见图1。

据统计, 汉江石泉站及以上断面控制站均为10年以下一般洪水, 大洪水、特大洪水主要出现在干流安康站、白河站及区间支流。其中, 支流任河高滩站出现1989年建站以来最大洪峰6090m3/s;坝河桂花园站、黄洋河县河口站出现自1963年建站以来最大洪峰2370m3/s、1450 m3/s;红椿站出现自1979年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峰3020 m3/s。

2.2 洪水组成

本次汉江安康段洪水组成特点是以任河高滩站、渚河红椿站、岚河六口站、月河长枪铺站等区间来水为主, 干流石泉站为辅, 与“汉江安康83.8”等特大洪水明显不同, 见表1。

2.3 洪水特点

一是暴雨中心位置移动方向与洪水流向基本一致, 干流洪峰沿江推进时, 不断与支流洪水遭遇, 致使下游洪峰流量不断加大。

二是本次安康入库最大洪水主要由石泉至安康区间洪水形成, 区间洪水集中, 是造成汉江安康段特大洪水主因。安康入库最大入库流量25500m3/s相应的干流石泉站流量小于高滩水文站相应流量。

三是洪水分布地域广, 洪峰出现次数多、量级大, 洪峰出现时间集中。由于本次洪水降水量大、主要降水时间集中、强度大, 致使全流域各河流均出现不同程度洪水过程, 特别是干流安康、白河及安康境内主要支流均出现超警戒或超保证流量洪水, 部分站出现超历史洪水, 且洪峰出现时间相对集中, 均出现在18日18时至19日4时之间。

四是安康水库对大洪水调节作用明显, 最大入库25500m3/s、最大出库19300 m3/s, 对下游防汛抗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水库使洪水起涨到峰顶时间缩短, 涨水速度加快, 汇流时间加快, 加大了上游各主要支流洪峰遭遇的概率, 更有利于大洪水的形成。

五是汉江干流安康至白河段洪水在警戒流量以上的持续时间较长;暴雨山洪诱发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山体滑坡) 严重, 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3 暴雨洪水重现期及历史排位分析

3.1 暴雨

本次暴雨选取代表站按单站分析, 暴雨中心区24小时降水量紫阳县茅坝关站接近100年一遇, 紫阳县高滩站、岚皋县岚皋站超20年一遇, 安康站超10年一遇;与历史极值对比, 紫阳县高滩站最大1d、3d降雨量均超过历史记录, 茅坝关站3d降雨量接近历史记录, 岚皋县岚皋站1d降雨量接近历史记录, 3d超历史记录值。

3.2 洪水

(1) 汉江干流

根据汉江干流各站洪峰流量及历史资料统计, 石泉站及以上控制断面均为10年以洪水。安康水库最大入库流量25500m3/s, 为50年一遇洪水, 是建库以来最大洪水;安康站洪峰21700 m3/s, 接近20年一遇, 为仅次于“83.8”、“74.9”的第三大洪水;白河站洪峰21400m3/s, 超10年一遇, 历史排位第四。

(2) 汉江主要支流

根据各站历年最大洪峰流量计算洪水频率:坝河桂花园站为超200年一遇, 黄洋河县河 (下转70页) (上接67页) 口站为200年一遇;任河高滩站约为50年一遇洪水, 白石河白岩站超过20年一遇洪水;月河长枪铺为超10年一遇洪水, 岚河六口站为10年一遇洪水[1]。

历史排位:任河高滩站、坝河桂花园站、黄洋河县河口站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洪水, 红椿、六口、白岩站为第二大洪水。

4 结论与建议

2010年7月13~19日发生在汉江上游的强降雨过程主要暴雨区降雨过程接近或超过1953年以来历史记录, 为近100年一遇。汉江干流安康段洪水出现自“83.8”特大洪水以来的最大洪水, 重现期达50年一遇, 部分支流出现超历史、超100年一遇洪水。暴雨洪水致使山洪暴发、诱发多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 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汉江上游流域已建、在建及筹建水工程较多, 工程的建成, 将使原有的河道水文特性发生很大的变化, 河道的自然调蓄能力降低, 在水库库区洪水从支流汇集到干流的速度将大大快于天然河道, 较大洪峰将更容易形成;同时由于汉江各支流池、塘、库、坝星罗棋布, 对一般性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在大洪水、特大洪水特别是连续降雨形成洪水的情况下, 不但不能有效削减洪峰, 反而会加快汇流速度、加大洪峰的量级。

汉江流域干支流已建的众多水工程, 为当地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这些水工程隶属关系不同和经济利益等原因, 也给汛期防汛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从“10.07”洪水灾害的经验来看, 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应积极协调各水工程部门利益, 在汛期洪水期间, 联合科学调度洪水, 发挥水利工程多的优势;二是加大对水文行业投入力度, 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步伐, 提高信息收集的时效;三是建议研究新的预报模型, 特别是加强在水文气象预报耦合方面的研究, 充分利用降雨数值预报的, 进一步延长洪水预报遇见期, 提高水文预报精度;四是加强大型水库参与汉江错峰调度及水库联合调度系统研究, 进一步发挥水库工程在防洪保安中的作用;五是加强山洪灾害等预警, 为山区群众安全撤离赢取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特大暴雨洪水 篇2

受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的影响, 从2006年6月3日下午起至8日闽江流域上游福建省南平市出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各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 局部降特大暴雨, 导致闽江上游南平以上流域 (闽江主要支流建溪和富屯溪流域) 发生特大洪水。

1 降雨过程及特点

(1) 持续时间长, 暴雨集中。

本次降水过程从6月3日开始, 8日结束, 持续时间5 d, 强降雨主要集中在5、6、7日。

(2) 过程雨量大, 分布范围广。

全市平均雨量330.7 mm, 有29个站点雨量在400 mm以上, 有64个站点雨量超过300 mm, 其中建瓯市小松站过程雨量最大达490 mm, 详见表1。

(3) 暴雨强度大。

富屯溪流域顺昌县院尾最大1 h降雨量55.5 mm、最大2 h降雨量110 mm、最大3 h降雨量118 mm;顺昌县蛟溪最大6 h降雨量152 mm;顺昌县上坂仔最大12 h降雨量205.5 mm。全市有17个站点最大24 h雨量超过200 mm, 达到特大暴雨量级, 其中顺昌县上坂仔234.5 mm、建瓯东游226.5 mm、建瓯龙村226.5 mm、顺昌蛟溪223.0 mm。

2 洪水过程及特点

2.1 洪水过程

强降雨致使建溪、富屯溪流域溪河水位猛涨, 本次洪水10个县 (市、区) 除浦城、武夷山水文站出现超警戒水位外, 南平延福门、建瓯七里街、建瓯东游、建阳城区、水吉、麻沙、松溪城区、政和城区、顺昌洋口、邵武城区、光泽城区等11个站点全部出现超危险水位, 详见表2。闽江南平延福门站水位从3日10时起涨, 起涨水位62.59 m;建溪建瓯七里街站水位从3日23时起涨, 起涨水位90.23 m;富屯溪顺昌洋口站水位从3日21时起涨, 起涨水位106.99 m。3~8日, 延福门、七里街、洋口站分别出现了4次、2次、4次洪峰, 详见表3。延福门、七里街、洋口超警戒水位历时分别为91、99、117 h, 超危险水位历时分别为50、77、54 h。到9日15时七里街水位回落到93.96 m (警戒水位94.00 m) , 9日15时延福门水位回落到65.77 m (警戒水位66.00 m) , 9日17时洋口水位回落到108.28 m (警戒水位108.30 m) 。

2.2 洪水特点

(1) 洪水峰高量大。

洪水主要以建溪和富屯溪来水为主, 建溪支流松溪流域建瓯东游站6日6∶05最高水位135.47 m, 超危险水位4.47 m, 超过“98·6”特大洪水洪峰水位0.38 m, 为设站以来最大洪水, 频率约110年一遇;建溪建瓯七里街站6日22∶10出现自1936年设站以来第2大洪水, 洪峰水位103.97 m, 超危险水位7.97 m, 洪峰流量17 500 m3/s, 仅次于“98·6”特大洪水, 频率约50年一遇;富屯溪顺昌洋口站7日13∶50洪峰水位113.93 m, 超危险水位3.13 m, 洪峰流量11 200 m3/s, 频率约15年一遇;闽江干流南平延福门站7日17∶00洪峰水位74.77 m, 超危险水位3.77 m, 相应十里庵洪峰流量30 500 m3/s, 频率约50年一遇, 仅次于“98·6”特大洪水, 详见表2 (注:延福门位于十里庵上游2.8 km的建溪与西溪两河汇流口处, 详见图1) 。而且3个站的洪水峰型肥胖, 过程洪量大, 详见表4。

(2) 复式峰形。

3~8日, 延福门、七里街、洋口站分别出现了4次、2次、4次洪峰。

(3) 洪水涨率大, 破坏性强。

闽江干流南平延福门站最大洪水涨率达0.82 m/h, 建溪建瓯七里街站最大洪水涨率达0.80 m/h, 此外小流域的洪水涨率大, 给当地造成了严重损失。

2.3 与其他洪水比较

“06·6”特大洪水与“05·6”、“98·6”、“92·7”特大洪水均主要由建溪、富屯溪来水组成, 沙溪来水量不大, 因此从洪水组合情况来看并非最恶劣。“98·6”洪水历时近半个月[1], “06·6”洪水历时5 d, “05·6”洪水历时7 d, “92·7”洪水持续时间最短, 仅3 d[2]。4场洪水主要站点洪水要素比较见表4, 闽江流域南平市以上河流水系见图1。

3 受灾损失情况

此次暴雨洪水造成南平市10个县 (市、区) 受灾, 受淹城市5座。建瓯市城区2/3面积进水, 大部分地方受淹水深1~2 m, 最低处水深超过6 m, 高考被迫延期到6月13~14日进行;建阳市、政和县、顺昌县城区1/3面积进水, 南平市区九二医院至纸厂滨江路一带进水、市区多处发生内涝。全市因灾死亡21人, 其中因地质灾害死亡15人、被洪水冲走死亡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19万hm2, 倒塌房屋4 055间, 水利、电力、道路、通讯设施毁坏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23.31亿元。强暴雨造成地质性灾害最为严重, 鹰厦、横南铁路因山体滑坡被中断数次, 205国道也因路面进水和山体滑坡中断。

4 结 语

(1) “06·6”闽江上游洪水特点是峰高量大, 洪水主要以建溪和富屯溪来水为主, 尤其以建溪来水为重, 建溪支流松溪东游站出现设站以来最大洪水。

(2) 此次暴雨强度大, 造成山洪和地质灾害严重。小流域山洪冲毁了溪河两岸大量的农田、房屋和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公路损坏严重。近年来水土流失、山洪和地质灾害严重, 应引起足够重视。

(3) 十里庵水文站位于南平城区闽江干流上, 设立于1935年6月, 为闽江上游控制站, 1994年水口电站建成蓄水后, 终止了流量和泥 沙的测验。考虑到该站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当遇大洪水流量时, 如果水口电站采取预泄方案降低坝上水位, 十里庵水位受其影响相对较小, 建议有条件时恢复十里庵大洪水流量测验, 对于预报和分析闽江大洪水、水口水库洪水调度以及福州市、南平市的防洪减灾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颜传炳, 姚宝吾, 金保明.闽江上游1992~1998年大暴雨洪水分析[A].国际洪水与干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9.187-192.

暴雨洪水灾害论文 篇3

厦门外国语学校 初一二班 陈双全 48号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170mm;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mm。据统计,北京市“7•21”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78人。其中67名已确认身份死者中:溺水50人,触电7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伤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缺氧死亡1人。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这场7.21特大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78位生命的离开,这场暴雨淹没了北京,也给其它城市敲响了警钟。城市在面对暴雨的时候,显得如此的脆弱。

这则报道令我感触至深,北京身为首都,中国文化、政治心脏,为什么如此脆弱?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北京的管理者,又是怎样管理和建设首都的?虽然天灾难防,但雨水不畅受堵,北京大街小巷成“江河”,难道也埋怨老天爷吗?也埋怨雨水吗?其他地区又该如何预防以及做好灾后补救措施呢?

什么是暴雨洪水?

暴雨引起的江河水量迅速增加并伴随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是洪水的一种。在中低纬度地带,洪水的发生多由暴雨引起。中国河流的主要洪水大都是暴雨洪水。

暴雨洪水灾害有哪些?

容易引发洪水,导致村庄、房屋、船只、桥梁、游乐设施等受淹,甚至被冲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可能造成水利工程失事。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引起交通堵塞。

暴雨洪水按暴雨的成因分不同类型

雷暴雨洪水台风暴雨洪水 锋面暴雨洪水

地区该如何预防以及做好灾后补救措施呢?

(1)在城区外居住的居民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和受河道出槽洪水顶冲的地方建房,不要人为侵占洞道自然行洪断面。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山体变化。对应急情况下的撤离方向和地点做到心中有数,把贵重物品集中放置妥当。如果降雨较大,要查看房屋四周有无积水,排水是否畅通,防止山洪冲击房屋或浸泡地基,还要根据情况安排人守夜。

(2)居民、学校等要熟悉周围环境,自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制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学校等人群密集区要及时作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3)在山区旅游时,注意防范山洪。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须特别注意 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暴雨期间的防汛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

(1)发现重大征兆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政府重视,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

(2)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迅速。汛期河道涨洪时,千万不要强行过河或长距离绕行过河。

(3)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4)及时对溺水、触电、雷击者进行人工呼吸等紧急救护,并尽快与120联系取得救护。

5.研究心得

渭河流域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篇4

1 渭河流域概况

渭河作为黄河中一大支流, 其发源地在甘肃渭源的鸟鼠山。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陕西省, 最后在陕西省潼关县的港口镇注入黄河, 河流全长818km, 流域总面积达到13.5万平方千米。 (1)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 包含了秦岭山地, 陕北、陇东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渭河谷地。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在水系方面, 南北岸则呈现分布不对称现象, 位于北部的支流起源黄土高原, 为树枝状水系, 集水面积较大, 而南部的支流起源于秦岭山脉, 为羽状水系, 河床比较大, 集水面积小。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温暖干旱, 夏天炎热且雨水多, 秋凉湿润, 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受复杂的地形地貌等因素, 渭河流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 在秦岭山脉雨量骤减, 在平原河套这一带年降水量大概在500mm;流域降水年际变化较为明显, 并且分配不均匀, 主汛期的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5%。由于降水和地理条件的差异, 渭河流域径流、泥沙异源且年内分配不均匀。

2 洪水、暴雨洪灾调查分析

2.1 渭河流域洪水特征分析

渭河流域的洪水由连续的暴雨天气引起的。即典型的“暴雨致洪”。一般汛期发生在6月到10月, 主汛期集中在7、8俩个月份, 但也有一些年份洪峰出现在4月或10月, 例如位于甘肃省牛头河的社棠站观测到, 1986年4月19日渭河流域发生最大洪峰l160m3;而藉河天水站则在1959年10月10日, 观测到流域的最大洪峰3260m3。渭河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 洪水发生时, 洪峰非常高、水流量大且历时短。峰型主要是单峰, 泄洪一般集中在24小时内, 干流一场洪水通常历时会要2~3天。

2.2 渭河流域暴雨洪灾调查分析

1) 上游暴雨洪灾

这种类型洪灾的特点是灾区观测站没有暴雨发生, 但是在其上游地区出现了暴雨。因为降水量大且急, 暴雨导致河流水位迅速上升, 形成洪峰造成下游地区的严重洪涝。例如1996年7月, 甘肃平凉、庆阳两地发生特大暴雨, 造成宝鸡北部地区爆发山洪, 导致4人死亡, 3.1万公顷的农田被洪水淹没, 渭河大堤全面临水, 水深达到2m~3m。南山的九条支流发生严重倒灌, 受灾人数26.46万, 5个水文站被毁, 经济损失达3.76亿元。

2) 连阴天降雨导致洪灾

这种类型的暴雨虽然个例很少, 但它时间长、发生范围广、雨量大的特点, 造成的灾害是全流域性的, 因此危害极大。

此种类型的洪灾,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为前期的连阴雨当中已经发生了暴雨, 当降雨结束时, 局部地方又降下大暴雨, 导致河水流量加大, 发生洪灾。另一种属于长时间阴雨中出现已经出现大面积暴雨, 局部的大暴雨和连续暴雨天造成持续性的严重洪涝, 这种洪灾是全流域性的。由于连续大强度的降水, 一是使得渭河自上而下流量变大, 水位随之升高, 堤坝的抗洪能力变小;而另一方面长时间的降水使地表土壤溶水性达到饱和, 径流和积水成灾随时都可能发生, 当再有叠加的区域性暴雨, 就必然会导致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3) 本区域的暴雨导致洪灾

本区域暴雨导致的洪涝次数最多, 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中下游。这种洪涝灾害危害也最大, 一般导致防洪堤坝决口, 大量农田随即被淹, 群众来不急躲避, 造成人员死伤和被困。而且这种降雨局域分布不均, 这就会导致局地受灾非常严重。例如, 1980年8月, 位于渭河中游的户县地区局部降水达到了每22小时371mm, 这种局部强降雨, 造成户县0.3万公顷的农田受灾, 受灾人口约为6000人, 其中死亡10人。1750间房屋被摧毁, 损失粮食约75万公斤。

4) 上游暴雨和本部暴雨同时发生导致洪灾

这种暴雨也是导致洪灾比较常见的类型, 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波及面积大。暴雨最先发生于各支流的上游, 达到一定量形成小型洪水后, 然后流入渭河干流。与此同时, 本部地区也经受着强降雨, 当上游的洪水到达北部时, 与当地洪水汇合, 形成更大的洪涝灾害。

综合考虑四种类型洪灾, 很容易发现, 渭河流域的洪灾是由四种不同类型的暴雨造成的, 由此也验证了“暴雨致洪”的说法。

3 关于渭河流域防洪治洪的可行性建议

3.1 洪水发生前的概率测算

在汛期到来之前, 根据往年记录的有关数据和科学的信息技术, 对洪水到来的概率进行分析, 即洪水风险分析。这是减少洪水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的一项战略举措, 在制定正确对策, 组织科学抗洪, 提高群众的抗洪风险意识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然后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 将可能存在的洪灾风险情况告知大众, 使群众做好心理准备, 指导可能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做好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 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洪水预报体系

随着太空科技的不断发展, 卫星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气象预报当中, 加快建设针对渭河流域的气象预报信息系统, 以便及时地对渭河流域降水情况做出合理预测, 科学管理调度洪水, 尽可能实现对渭河流域洪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有如下措施:一是加快覆盖整个流域的信息化建设, 在全流域内建设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 以建设“数字渭河”为战略契机, 加快构建信息预报体系, 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与传输, 以及政府决策支持体系, 完善洪水调度的预备方案制度;二是在发生洪水时, 尽快地采集和传输雨情、工情和灾情情况, 以便对灾情是否可能出现或者灾情出现后的严重程度做出预测和预报, 决策部门应根据之前建立的预案来有效指挥防汛抢险工作, 尽可能地减小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和有效的利用洪水资源, 做到对灾情的全面掌控, 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3 洪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洪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实施洪水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核心思想是在防洪治洪的时候, 不是简单的追求让洪水安全的进入黄河, 而是运用科学的洪水风险分析管理系统, 统筹安排, 实现洪水的资源化利用。这不仅仅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而且也是科学治水的内涵所在。具体来说, 利用洪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点:1) 在洪水高发地带、大力兴建蓄水能力强的大型水库。通过水库蓄水, 把汛期洪水转化防旱用水;2) 在科学的泄洪过程中, 利用洪水冲击排泄水库和河道中污染物和泥沙, 有效达到净水的效果;3) 利用汛期洪水于补源和灌溉。有效的改善西北地区的干旱, 有利于当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环境的绿化工程, 改善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 从根源上解决渭河流域泥沙沉积严重的问题。但在兴建水库蓄水和灌溉时, 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 避免对渭河流域河道形态的改变与破坏, 造成对洪水治标不治本的局面。 (4)

3.4 明确防洪区域划分, 完善洪水灾害补偿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明确渭河全流域内的防洪区域划分, 将防洪责任和任务具体到每个市、每个县甚至每个人。划定防洪区、蓄洪区和泄洪区, 科学规划, 统筹管理, 实现对渭河流域内的洪水全面监测与控制。在宣传、健全法律法规方面,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把洪水的管理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促进防洪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强化前期工作, 抓紧落实和防洪治洪有关的基础工作, 加大对防洪工程的投入, 建立防洪工程建设督办制度, 推动项目前期防洪工作有效进行;深化水利工程改革, 多渠道增加防洪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对渭河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献力, 共同开发利用流域内的各种资源, 促进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关于补偿洪水灾害措施, 一是政府应该承担救灾的责任, 做好灾后的重建和补偿;二是救灾、抗灾可以让社会大众和企业参与进来, 政府和企业共同救灾, 政府、社会捐赠、灾害保险三者合理分工, 密切配合, 建立一个全新的救灾体制。

4 结论

渭河流域地形地貌错综复杂, 支流众多, 水系复杂。加上去其山区性河流的特点, 水流湍急, 当主汛期到来之时, 暴雨及特大暴雨的侵袭, 导致流域内水流量剧增, 泄洪不力就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因此, 恢复建立全流域的生态坏境, 减少水土流失。积极建设防洪工程, 加固河堤, 科学利用洪水资源, 达到对洪水的标本兼治, 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渭河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 对其降雨特点及洪水形成的调查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跟据流域内设立的气象站、雨量站、水文站所监测到的降水资料, 对于渭河流域的洪水特点进行了一个分析, 同时分析了导致洪灾形成的一些因素以及洪灾的特点, 为渭河流域的防洪治洪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渭河流域,洪水,防洪,治洪

参考文献

[1]张宏利, 陈豫, 任广鑫, 陈改河.近50年来渭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4) .

[2]张育生.渭河流域洪水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5 (4) .

[3]王旭仙, 孙一民, 张永红, 赵奎峰, 杜继稳.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特征分析[J].灾害学, 2003 (1) .

特大暴雨洪水 篇5

2010年7月22日2时至7月25日2时, 陕西省宝鸡市连续3天发生降雨, 为1951年以来较强降水过程, 陇县、千阳、凤翔、凤县、市区出现大暴雨, 陇县出现特大暴雨, 千阳水文站发生自1964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 实测洪峰流量1760m3/s。千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水灾害, 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据统计, 陇县、千阳灾害损失达4.95亿元。“7.23”暴雨洪水规律的探索研究对千河流域今后的防洪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流域概况

千河为渭河左岸一级支流, 地处宝鸡市西北部, 发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唐帽山南麓石庙梁, 流域面积3493km2, 干流总长152.6km, 河道平均比降为5.8‰。千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西南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海拔高程523-2428m。流域中上游呈扇形, 上游分水岭在海拔1500m~2500m之间, 中游分水岭在海拔1000~1500m之间。千阳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支流就有7条, 支流中最长的是普洛河, 长37.2km;流域面积最大、流量最大的是北河, 其流域面积为410.5km2。

2“7.23”暴雨特征分析

2.1 次雨量起讫时间:次雨量起讫时间为7月22日8时至25日8时。

2.2 暴雨的时程分布:

本次降雨从7月22日8时开始, 至17时各站降雨均较小。17时以后各站降雨强度加大, 到23日20时降雨强度变小, 强降雨历时27小时。22日20时至23日2时东风站、火烧寨站时段降雨量占次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0.7%、23.1%;23日2时至8时东风站、火烧寨站时段降雨量占次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9.1%、36.0%;23日8时至14时东风站、火烧寨站时段降雨量占次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3%、18.9%。即7月22日17至23日20东风站、火烧寨站降雨量占次降雨量的71%、78%。

2.3 暴雨的空间分布及移动方向:

22日8时到23日8时暴雨中心在陇县县城、东南镇、杜阳镇和东风镇一带, 最大点雨量为杜阳站的187.8mm。150mm等值线覆盖在新集川、火烧寨和陇县县城、东南镇、杜阳镇和东风镇一带, 100mm等值线覆盖在唐家河、固关、曹家湾、艾家庄、八渡及温水镇一带;23日8时至24日8时降雨中心仍然在杜阳镇和东风镇一带, 最大点雨量为东风站的163.4mm。150mm等值线覆盖在杜阳镇和东风镇间的狭小范围, 100mm等值线覆盖在陇县东南镇、千阳县的寇家河乡和城关镇一带及陇县石庄子附近, 150mm等值线覆盖范围大幅缩小, 100mm等值线覆盖范围向东南方向移动;24日8时至25全流域降雨量大幅下降, 暴雨中心在陇县东风至千阳县城一带, 最大点雨量为千阳站的65.6mm。50mm等值线覆盖在东风、草碧, 寇家河、千阳县城及冯家山水库一带。

综上所述, 本次暴雨中心从空间上一直分布在陇县杜阳镇和东风镇一带没有移动, 强降雨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

2.4 暴雨特点:

本次暴雨有如下特点:一是强度大。暴雨中心最大24小时雨量在350mm至420.2mm之间, 调查最大的杜阳镇堡子身村次降雨量为420.2mm, 属特大暴雨。二是暴雨持续时间长, 暴雨中心强降雨时段发生在7月22日17时至23日20时, 历时27小时, 与历史上该地区东风站发生的1996年7月27日最大3日暴雨376.2mm、强降雨历时15小时比较, 在该地区属历史罕见。三是暴雨笼罩面积大。在千河流域, 100mm以上等值线笼罩几乎笼罩了全流域, 200mm以上等值线在千河宝鸡地区笼罩面积达1769km2、300mm以上等值线笼罩面积达140.6km2、400mm等值线笼罩面积达25.3km2。

2.5 时雨量深关系分析:

6小时雨量在315km2控制面积以内与次雨量衰减程度比较, 衰减程度类似, 大于315km2控制面积内衰减程度与次雨量衰减程度比较, 衰减程度较快。12小时雨量在1000km2控制面积以内与次雨量衰减程度比较, 衰减程度较慢, 大于1000km2控制面积与次雨量衰减程度比较, 衰减较快。24小时雨量在各控制面积内与次雨量衰减程度比较, 衰减程度类似, 在控制面积223km2以内衰减较快, 大于223km2控制面积衰减较慢。

2.6 暴雨成因分析:

宝鸡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环流的西北侧, 在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蒙古上空有一股冷空气环流, 受副热带高压暖湿气流和蒙古冷空气环流共同影响, 形成了该暴雨过程。

2.7 暴雨频率分析:

经测算, 本次暴雨东风站 (319.3mm) 相当于50年一遇暴雨, 火烧寨站 (210.3mm) 相当于100一遇暴雨、千阳站 (148.2mm) 相当于50年一遇暴雨。

3“7.23”洪水特征分析

千河流域“7.23”洪水是继1981年8月、1989年7月、1996年7月洪水后千河又一场较大洪水, 这次洪水的特点:

3.1 洪峰涨幅快。

据千阳水文站观测资料, 水位从7月23日8时710.04m (相应流量2.84m3/s) 起涨到12时48分水位达713.01m (相应流量1240m3/s) 仅4.6小时水位涨幅达2.97m, 流量增加1237m3/s, 流量每小时涨率达269m3/s, 洪峰在峰顶持续0.7小时后稍有回落, 在21时24分水位又再次上涨到713.54m (相应流量1760m3/s) 的建站以来的最大实测流量, 洪峰在峰顶持续0.2小时后开始回落, 直到7月26日20时水位仍为711.03m (相应流量145m3/s) 。

3.2 洪水总量大。

本次洪水普遍为峰前涨水快, 落水慢,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3日-25日的强暴雨降雨中心是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点, 上游涨水相对较早, 暴雨产生的径流与各支流径流补给量大, 上游径流系数均在0.24以上 (除水银河0.21) 。本次洪水历时216小时, 洪量达1.177亿m3, 占千河多年平均径流量4.850亿m3的24.3%。比1981年8月21日实测的1110m3/s洪峰历时282小时, 洪水总量0.4556亿m3还大0.7214亿m3。

3.3 小流域洪峰大, 持续时间短。

本次洪水各小支流洪水具有洪量大,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特点。北河最大437m3/s, 洪水历时仅28小时洪量达20.29*106m3。普洛河洪水持续时间27小时, 洪量达12.20*106m3。

3.4 洪水和泥石流同时发生, 灾害严重。

由于暴雨强度较大, 汇流时间短, 暴雨中心区千阳、陇县的乡镇多处发生泥石流, 沿河两岸交通、通讯、电力等设施遭受巨大损失, 给15.9万人的生活饮水带来困难。

4 建议

4.1 千河流域内雨量站布设不尽合理, 许多支流没有雨量站点, 建议合理布设遥测雨量站点, 以满足防御突发性暴雨洪水的需求。

4.2 北河是千河较大的一级支流, 流域面积410.5km2, 多年来暴雨频频发生, 建议增加水文监测站点。

4.3 千河流域属暴雨泥石流多发区, 较大工程项目建设应做必要的防洪评价, 以避免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千河“2010.7.23”暴雨洪水过程, 总结了暴雨分布、暴雨中心位置及移动方向、时面深关系等暴雨特征, 分析了洪水峰量、总量及洪水组成等洪水特征, 这些规律的探索和掌握可为千河流域防汛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天津市海河干流暴雨洪水特征分析 篇6

近年来,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水”的三大矛盾, 即城市防洪、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也日渐突出, 特别是城市防洪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将是巨大的。本文对天津市的历史洪水与灾害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城市防洪现状及海河干流存在的问题。以海河干流近20年的城市雨洪资料为依据, 利用皮尔逊Ⅲ型曲线对不同时段暴雨频率进行了计算, 以水量平衡方法算清水帐。以1984年暴雨洪水过程为典型,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河道蓄水量变化过程, 并绘制海河干流1984年暴雨-洪水水位过程图, 为防洪调度中水位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海河干流概况

海河水系由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五大河组成。北三河又包括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三河与永定河合称海河北系;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合称海河南系。天津市市分属北三河山区, 面积727km2;北四河下游平原, 面积6059.2 km2;大清河淀东平原5133.5 km2, 全市总面积11919.7 km2[13]。

三、天津市城市洪水的组成与洪水特性

7-8月是暴雨易发季节, 特别是7月下旬-8月上旬为集中暴雨期。可占暴雨次数的85%。暴雨区流域北部形成燕山型洪水, 一般暴雨走向为东西向。若暴雨走向为南北向, 雨区偏南, 则易形成“63”型南部太行山型暴雨。造成天津市洪水灾害的原因, 一是上游大面积暴雨形成的客水;二就是沥涝问题。由于天津市地势低洼、排泄不畅, 一遇大雨极易发生沥涝和淹泡事件。

1、天津市区暴雨分析

耳闸水文站位于天津市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0′、北纬39°10′) 。该站建于1921年, 有长系列完整的降水资料, 可作为市区暴雨分析的代表站。另选近郊区的屈家店水文站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5、北纬39°14′) 和远郊区的东堤头水文站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2′、北纬39°16′) , 作为城区暴雨的参证站。根据天津市水文手册第一册“暴雨图集”资料分析, 在短时和超短历时的多年均值, 市中心区的耳闸站均大于郊区站。“暴雨图集”统计资料见表1。

2、计算过程及结果

在“暴雨图集”中, 选取相应的CV值和CS值, CS=5.3CV (皮尔逊Ⅲ型曲线) , 在的关系表中, 查换算的系数KP值, 然后利用计算不同时段的相应降水量。

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方程为:

e——自然对数的底;CS——偏态系数;VC——变差系数;

Γ (a) ——a的伽玛函数;——平均数;KP——模比系数;

四、典型年1984年天津市城市暴雨洪水汇流量计算

1984年8月8日~16日, 有西河闸出水量和新开河耳闸入水量。本次天津市暴雨洪水计算分析从8月8日~16日共9天, 通过实测, 已知在此期间西河闸从11日~15日有512.7万m3河道洪水上朔西河闸上, 新开河有127.9万m3河水进入海河干流, 通过海河闸入海10446万m3, 通过查阅资料, 知海河汇流区洪水汇入总量12880万m3。利用以上数据, 按照水量平衡公式, 可计算出海河河道净增蓄变量。水量平衡计算公式:

式中, ΔW——海河干流槽蓄变量, 单位104 m3;

W汇入区——海河干流汇流区汇入量, 单位104 m3;

W西河闸——西河闸出水量, 单位104 m3;

W海河闸——海河闸出水量, 单位104 m3;

W耳闸——耳闸入水量, 单位104 m3;

经计算, 求得海河河道净增蓄变量为2049.2万m3。

五、结论

特大暴雨洪水 篇7

1 贵德县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地处东经100°58′08″~101°47′50″, 北纬35°29′45″~36°23′35″。东西宽63.4 km, 南北长90.6 km, 处于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距省会西宁市114 km, 距海南州府恰卜恰镇158 km。境内黄河水域流程76.8 km, 自西向东黄河横贯全县中北部。贵德县阿尼直海山海拔最高, 为5 011 m;松巴峡口海拔最低, 为2 710 m;其县城海拔2 200 m。贵德县的地势是中间低、南北高, 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境内沟壑纵横, 山川相间, 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1]。

1.2 气候条件

贵德县深居内陆,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51~559 mm, 年日照时数为2 928 h, 年平均气温7.2℃, 历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4.0、-23.8℃。区域光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 全年无霜期258 d, 作物生长期223 d[1]。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短促凉爽, 秋季阴湿多雨, 冬季漫长干燥, 气温日差较大。

1.3 人口与面积

贵德县总面积3 703 km2, 有汉、藏、回、土等15个民族。2002年末总人口94 290人, 其中农牧业人口85 364人, 汉族49 665人, 占52.67%, 藏族35 855人, 占38.03%, 回族13 024人, 占13.81%, 土族1 609人, 占1.71%。;2007年末总户数27 483户, 总人口100 609人, 其中农牧业户17 586户。

2“97.8”暴雨洪水概况

2.1 暴雨发生范围

贵德“97.8”暴雨笼罩全县, 涉及8个乡镇。暴雨中心位于尕让、贺尔加、河东、龙羊峡地区。共和县龙羊峡镇降雨30~80 mm。贵德县水文站观测表明:1997年8月5—6日24 h降水量为28.9 mm, 其中最大3 h降水量为20.4 mm;而相隔4 km的贵德县气象站观测表明:1997年8月5—6日24 h降水量为60.2 mm, 其中最大3 h降水量为34.6 mm, 尕让、贺尔加、河东地区降水量在60~80 mm, 而龙羊峡镇降水量达70 mm以上。

2.2 暴雨成因

1997年8月5日暴雨发生前, 由于西压大槽逐渐东移, 其底部不断分裂, 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处于西风气流多波动中, 西南暖湿气流发展旺盛。500 h Pa高空, 青海东北部地区处于西亚大槽前的偏南气流控制中, 在河西走廊西侧有强辐合区, 形成有利于降水的形势场。在青藏高原南部及河西走廊各有一高温区向青海省东北部地区输送[2,3,4]。受其影响, 1997年8月5—6日贵德县产生较强的降水过程, 局部地区降暴雨到大暴雨。

2.3 特点

一是暴雨量较大, 从8月4日10:00—23:00当地的天气形势是出现零星小雨, 8月5日0:00—3:00普降大暴雨, 暴雨时序同步, 强度较大。据1965—1977年贵德县气象站资料统计, 这次降雨相当于50年一遇。二是暴雨面积广, 中心范围集中。这场暴雨覆盖青海省整个东部及少部分北部地区, 涉及到西宁市、贵德县、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民和县大部分地区。三是暴雨强度大。贵德县气象站最大1 h降水量分别为34.0、20.8 mm, 暴雨强度远大于16.0 mm/h的标准。

2.4 洪水

贵德县“97.8”暴雨洪水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其范围广、强度高, 导致地面积流迅速形成径流。据调查, 尕让沟洪峰流量为50年一遇, 贵德县附近各支流洪峰流量普遍为30~50年一遇[5]。降雨强度呈带状形, 从上而下迅速形成径流, 大大超过了人力所能抗拒的防御标准。据观测, 1997年8月5日贵德站断面5:00洪峰流量为900 m3/s, 而尕让河洪水流量在800 m3/s。

3 灾情概述

此次暴雨洪水造成的灾情涉及到贵德县境内的8个乡 (镇) , 6 000人受灾, 4人死亡, 133.33 hm2农作物受灾, 40.00hm2农作物受到重灾影响, 导致绝收, 粮食减产量约200 t;损坏房屋424间, 变电所、碳化厂砖墙损坏1 200 m, 宁果公路尕让千户至阿什贡段多处路面淤满泥石流, 80多道涵洞被冲毁, 260 m公路荡然无存, 摧毁光缆通讯电杆30根, 变电所被淹, 造成全县停水停电, 通讯中断。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 导致一些重灾户生活陷入困境。

4 发生灾情的主要原因

一是此次暴雨强度大, 洪水来势凶猛;二是防御设施设备不完善, 防御能力低;三是当地民众的防汛意识较差。调查表明, 有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以村组为单元的防汛自救组织, 管理体制紊乱;民众的安全意识差, 在汛前没有做任何准备, 以致无法快速解决突然发生的暴雨洪水带来的不利问题;通讯设施薄弱, 且在暴雨洪水期间又受到干扰, 导致一些地区不能及时接收上级的防汛指令;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地区没有完备的防汛设施[6]。

5 建议

5.1 加强基层防汛工作

广大基层单位是防汛抗洪的前沿阵地, 特别是山区农村和驻地单位群众, 大多数居住在沿河或沟谷一带, 防洪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大力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防汛意识, 特别是加强山区、沟谷民众对防汛的了解, 通过水患意识教育, 提高全区人民的防汛认识[7]。建设基层防汛机构, 认真落实基层单位和农村防汛岗位责任制;做好乡村基层干部防汛业务培训, 提高干部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5.2 搞好防汛预案

提高水患意识, 特别是县水利主管部门, 对于出现的异常大暴雨、大洪水要有全盘的远近期规划以及详尽适应的防洪预案。

5.3 加大防汛投入

全面摸清贵德县境内防洪的设施设备情况, 掌握县境内潜在的防汛隐患及薄弱环节。根据贵德县大洪水远近期规划, 结合国家加大对水利投资的大趋势, 积极争取和筹借资金, 加大防汛投入, 建设和完善防汛工程, 以备好防汛所需的各种设备, 储备防汛物资;完善防汛措施, 建立和改善汛情传递条件, 确保汛情传递畅通。

5.4 提高群众防汛意识

积极宣传国家和县上关于水利和防汛的法规、政策、制度等, 培养和提高群众的防汛意识, 在暴雨洪水灾害来临时能够不慌不乱, 正确运用防汛方法和措施, 提高群众自防、自救能力, 使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金世胜, 谢佐, 谢宏虹.尊道贵德尚和养生——青海贵德旅游形象定位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2) :61-65.

[2]任立新.湟水流域“97.8”暴雨洪水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0 (1) :21-22.

[3]王家祁.中国暴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4]杜建国, 康学成.青海省湟水流域洪灾成因与防范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9, 45 (12) :15-16.

[5]巨安祥, 杨敏哲.抗御延安“93.8”暴雨洪水经验和致灾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 1994, 17 (3) :18-20.

[6]巨安祥, 杨敏哲.延安“93.8”暴雨洪水抗灾经验和致灾因素[J].陕西水利, 1994 (2) :15-17.

上一篇:VPN网络下一篇:图像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