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2024-05-02

孩子(精选十篇)

孩子 篇1

一、强化交流, 注重沟通, 用爱浇灌心灵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 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 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的力量,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 通过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意志、成熟的性格去感染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像是一根根琴弦, 当老师用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拨动它, 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奏出和谐动听的歌。在教育过程中,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 老师不能专横、武断, 轻易地否定学生。要像宽容自己一样宽容孩子, 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用完整的爱去呵护孩子那纯洁而幼小的心灵。

二、弯下腰去, 聆听心声, 呵护孩子心灵

我教完《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文后,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弯下腰去聆听一位小女孩心声”的画面。他给了我莫大的启发,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 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 不如说他是肩负起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下面是他的亲身经历: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 其中有一朵开得最大, 红艳艳的。全校同学都非常惊讶, 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上, 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 一边赞不绝口。这时, 来了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 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 摘下来, 拿在手中, 向外走去。同学们都惊讶了, 有的非常气愤, 有的甚至想要上前拦住她。正在旁边散步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 走过去, 弯下腰, 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 你摘这朵花去干什么呀?能告诉我吗?”“奶奶病得很重, 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 她有点不相信。我把花摘下来送给奶奶看, 看后我再把它送回来。”小女孩害羞地说。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 同学们不语了, 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 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 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从小女孩的行为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正在她身上生根、发芽。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也会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小女孩摘下大家观赏的花, 是对?是错?这就要看我们教师怎样看待这一行为了。如果我们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不摸清实际情况, 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 就会违背教育规律。虽然你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取得了“胜利”, 学生“服了”你, 达到了你的目的, 但是事实真是你想象的那样吗?你获得的“胜利”对学生有多大的副作用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你的耳濡目染之下, 也学会了凭自己主观意愿简单地对待事物。这样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吗?当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类似事件时, 怎么办呢?一定要冷静下来, 多研究学生心理, 思索学生的动机, 了解问题原因;多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多“弯下腰”去聆听, 学会当“孩子”, 做个有心人, 善于发现孩子折射出来的智慧灵光, 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小学生的情感单纯, 易于流露, 他们委屈的时候就会哭, 高兴的时候就会笑;他们的意志力非常脆弱, 经不起简单粗暴的摧残。所以, 我们要切记以心换心, 将心比心, 未找准原因, 慎对学生“开火进攻”, 千万别把“一个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扭曲。

三、爱心呵护, 保护自尊, 唤起读书热情

孟子说:“人之相识, 贵在相知;人之相知, 贵在知心。”我们敞开心扉, 找学生倾心攀谈, 学生便会感受到心灵的呼应, 激起共鸣, 学生就会把你当他的良师益友。心灵的呵护能激发情感, 情感的交流能达到默契, 教育需要情感, 心灵需要呵护, 当你拨开与学生交流的阴云时, 你便会见到心灵的曙光。

一切成功的教育, 究其根源都出于爱心。教师的尊严固然重要, 但它比起孩子的自尊心来实在算不了什么。现在的孩子注重个性的张扬, 他们再也不是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 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 很多孩子叛逆性强, 教师的尊严常受到挑战。当教师的尊严和学生的自尊发生冲突时, 请选择放弃世俗观念, 用爱心去呵护一棵幼苗, 用宽容祛除去他们心灵的杂草, 多给孩子鼓励与表扬, 多利用语文教材中典型教育案例和身边鲜活事例感染学生, 唤起学生读书热情。

参考文献

[1]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1) .

小孩子,大孩子,姆明的孩子 篇2

Tove was born into a family of artists in Helsinki.

She was the first child of the 3)sculptor Viktor Jansson and his wife Signe Hammarsten Jansson, an 4)illustrator. It seemed 5)inevitable that she should pursue some sort of artistic career. School was difficult for her because her teachers did not have a lot of 6)sympathy for her artistic 7)inclinations. At the age of 15, encouraged by her parents, Tove left to 8)enroll at the School of Applied Arts in Stockholm.

Later in her life, Tove was often asked why she started writing and what specifically gave birth to the Moomin stories.

She explained that painting helped her forg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1940s, so she

illustrated an exciting, funny adventure story with a happy ending. This once-upon-a-time story was about a little Moomin and his mother, wandering through the woods looking for Moominpappa who was lost. After many adventures, the three are reunited in an 9)idyllic valley, where Moominpappa has built them a house.

The earliest idea for the Moomin characters came from the stories an uncle told Tove during her student years in Stockholm. Later she used a figure, slightly 10)hippo-like in appearance, as the signature for her cartoons. That later became the figures we recognize as the Moomins of today.

Tove’s most beloved 11)refuge was her house on a 12)remote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southern Finland. In fact, she spent almost every summer of her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near the sea, or on an island out at sea. My aunt once said, “Had it not been for my very happy childhood, I might never have started writing. If, 13)on the whole, I never wrote entirely for children at all – maybe it was just for myself, to find a way back to the lost world of adventures with happy endings, to the confidence, the constant curiosity and the 14)boundless possibilities, never questioned...a way back to the endless summers in the 15)archipelago of the Gulf of Finland.”

我在姑姑托芙·颜生那些奇幻故事书的陪伴下长大,那是关于生活在姆明谷的幻想生物的故事。虽然姆明一族完全是虚构的,但他们拥有人性中一些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特质。因此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受到全世界少年儿童的喜爱。

托芙出生在赫尔辛基的一个艺术之家,是雕塑家维克托·颜生和当插画家的妻子西涅·哈马斯滕·颜生的第一个孩子。因此,她会以艺术为职业似乎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上学读书对于她来说很不容易,因为老师们并不体谅她对艺术的热爱。15岁

时, 托芙在父母的鼓励下退学,前往斯德哥尔摩应用艺术学院就读。

后来,人们经常问托芙为什么开始写作,是什么特别的因素促成了姆明这个系列故事的诞生。她解释说,绘画能帮她忘却上世纪40年代的恶劣环境,所以她画了一个刺激有趣、大团圆结局的历险故事。这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讲述了小姆明和妈妈在丛林中穿行,找寻失踪的姆明爸爸。经过各种冒险后,一家三口终于在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山谷团聚,姆明爸爸在那儿为他们建了一栋房子。

姆明一族的角色创意最初来源于托芙的叔叔给她讲的故事,当时她正在斯德哥尔摩求学。后来,她用一个看起来有点像河马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漫画签名。那随后就成了我们如今熟知的姆明一族。

托芙最喜爱的避暑胜地是她在一个偏僻小岛上的房子,该岛位于芬兰南部海上。事实上,在一生当中,几乎每年夏天她都会在海边的乡村度过,或者出海到岛上游历。姑姑曾说:“假如我不曾拥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我或许永远不会从事写作。如果,总的来说,我并不全是为了孩子而写作的话——或许那只是为了我自己;为了重回那个失落的世界,在那里充满冒险,而且最后总是大团圆结局;也为了自信、源源不绝的好奇心、无穷的可能性、从不质疑世事……为了重回芬兰湾群岛那永无止境的夏天。”

相关链接

A Trip to Moominvalley

姆明谷之旅

If you are travelling with a kid (even if it’s just the kid inside you), Moominvalley is the place for you.

Moominvalley, Tampere is a museum that outlines the history of the famous Moomins. There are original drawings by Tove Jansson as well as multimedia[多媒体]

presentations[展示], including an 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

herself. But the highlight is the models depicting[描绘]

scenes from Moomin’s adventures, among them a beautiful and detailed miniature[袖珍模型] Moomin House. And yes, naturally, there is a gift shop! So if you ever have a chance to travel in Finland, don’t miss all these wonders!

如果你与孩子一同出游(即使这孩子只活在你心里),姆明谷便是你的理想去处。位于(芬兰)坦佩雷市的姆明谷是一家博物馆,展示了著名的姆明一族的历史。那里有托芙·颜生的原画以及各种多媒体展品,包括对作者本人的访问。但最精彩的莫过于那些再现姆明各种冒险场景的模型——其中还有美丽精致的袖珍姆明之家。而且没错,当然啦,那儿还有一家礼品店!因此,如果你有机会去芬兰旅行,可不要错过哦!

Know More

姆明法则

l无论被别人怎样批评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l姆明谷内谁都是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

The Moomin Series

The Moomins and the Great Flood (1945)

Comet in Moominland (1946)

Finn Family Moomintroll (1948)

The Exploits of Moominpappa (1950)

Moominsummer Madness (1954)

Moominland Midwinter (1957)

Tales from Moominvalley (1962)

Moominpappa at Sea (1965)

打开孩子心扉,走进孩子心里 篇3

一、心灵“金钥匙”:开启学生之间友谊之门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二、深入学生:开启学生心扉

那天,我在郑月的班级家校练习本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信息:

陈老师,王雨薇告诉我:“郑月,你的那支新笔是刘亦爽和她的同桌合起来拿的。”我到底该不该信呢?

我仔细问过郑月后,请刘亦爽到讲台上默读了这篇文章。只见她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气也急了起来,她把眼睛看向我,正待辩解。我轻轻朝她摆摆手,对她笑了笑说:“我知道你很想告诉我你现在的想法,可是请你回到座位上,用笔下下来,好吗?”她犹豫了一下,迅速地回到座位上,也很快地完成了一篇文章再次来到我的身旁:

陈老师,我自认不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孩子,但是也不是个坏孩子。王雨薇为什么要诬陷我,我可是很喜欢她的呀?我曾经想跟他做朋友,可是她老是不理我,但是不喜欢我也用不着这样中伤我呀!……

一边看,一边观察着刘亦爽。看得出,她非常盼望我站在她的一边,为他“伸冤”。不过我还是请她回到了座位上,没有马上处理。我又请来了王雨薇,和对待刘亦爽一样,也请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辩解,王雨薇的眼神似乎在请求我不要相信刘亦爽。下面是她的话:

陈老师,请您不要、不要相信她,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没有看不起她,中伤她。……

三、开导学生,做学生的“金钥匙”

老师:(笑眯眯地)两个好伙伴怎么都变得那么文静,都不爱讲话了了?(王雨薇和刘亦爽都低着头,脸上都挂着泪)

老师:老师相信你们之间肯定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会处理吗?(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老师: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老师觉得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俩个是不是愿意做好朋友?

(两人都急忙点头)

老师: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又该怎样做,才能保护你们珍贵的友谊?

王雨薇:(流着泪)我不该说你。

刘亦爽:(也流着泪)我也不该生你的气,说你诬陷。可我真的想和你做最好的朋友。

王雨薇:是我错了,对不起!

刘亦爽:没关系,我也有错,对不起!

王雨薇:没关系!

老师:你们真不愧是好朋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不对,还主动道歉,真不简单!最后该怎么做呢?

(两个学生尽管脸上的泪珠还未干,却已经不好意思地伸出手和对方握了握。还没走出办公室,就搭着肩说话了。)

下午,我发现她们正亲热地在一块儿听写呢!

四、打开心扉,与学生零距离

学生一旦进入了学校,同学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老师也不可能回避对事情的处理的,那如何使老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其他事情上去,以最短最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事呢?我想,最简便的方法还是把它扔还给学生。“解铃还需系铃人”,矛盾从学生中来,还得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如果学生学会自己解决矛盾的话,那老师也就省事了不少,而且老师处理事情的效果不一定比学生自己处理来得好,让他们通过反省、悔过和宽恕。但要达到此效果,老师得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处理同学之间冲突的方法。

1. 冷却情绪:

对于一些行为过激或容易激动的学生,告诉他们和同学闹矛盾后先把自己晾在一边,等心平气和了再来处理事情。

2. 自我反省:

许多情况下,冲突发生很少有哪一方完全对或完全错,所以只是责备对方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会更糟。所以教师事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凡是闹矛盾的,双方一般都有错,得先在自己身上找不对之处。

3. 学会宽恕:

矛盾既然已经发生,你必须承担后果,首先必需诚心悔过,同时需要有补偿,以实际行动来舒缓对方的损失、悲伤或怨恨,最后还需要双方彼此宽恕(一般是向对方赔礼道歉,然后主动握手言和)。

悔改似乎是很痛苦而丢人的事。然而,一旦悔改,则不仅能帮助对方,更是帮助自己。另一个益处是增强对别人的同情心,化解冲突,同时使人格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解作东.梦中的蝴蝶——素质教育中阳奉阴违现象有感,班主任,2004年.

教育孩子,不是驯服孩子 篇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

4岁乖乖女张倩的故事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父母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具体表现为: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

・服从约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把孩子看做孩子 篇5

范守纲:孩子的特点是单纯、好动、喜变、好幻想、好尝试、却又缺少判断力、坚持力和自控力。他们在成长中,心灵是自由的、快乐的,同时,在不断的尝试中,又会表现出缺点,甚至犯错。孩子正是在改正一个个缺点和错误中得以健康成长。“把孩子看做孩子”,就是正视和尊重孩子的这些特点。

郑渊洁:孩子是未来新世界的缔造者,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成人话,办成人事,那个国家的成人就会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孙云晓:不能用成年的思维来揣摩孩子,孩子之所以为孩子,就是他们有儿童的幼稚性或未成熟性,而成人化才是他们成长中的大敌。现在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仅使孩子过早地成人化,更剥夺了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权利,以至于在童年的最佳发展期丧失了一生的创造力。

张建智:君不见,一个个中小学生,书包沉沉,负担重重,蹒跚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是谁把他们一个个圈进形形色色的“辅导班”中,甚至连节假日也不放过?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充塞于耳。学生没有学习的“乐趣”,没有成长的“自信”,“孩子”哪里还是孩子?

让孩子做自由发展的苗

李凤海:翻开《爱弥儿》,我们会惊奇卢梭对儿童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的意义在今天更为伟大。比如:“你想用数不清的桎梏去束缚你的学生,结果反而使他们更加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受到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愈闹得凶,因为他们在可能的时候要捞回由于你管得太严而遭受的损失。”

xlwz:几十年前,台湾和美国的华人家庭已经开始大力地培养孩子各种才艺和技能。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确实多才多艺,但是抑郁和自杀的比率却很高。不是弹琴、画画不好,而是当这些训练超出孩子的承受力或大量占用他们宝贵的游戏时间,并最终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时,才艺已经失去了它起初的价值——让人幸福、快乐。

成长和幸福是教育根本

徐建芬:当下,我们在高度关注教育进度、教学成绩的同时,已经渐渐的淡忘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那就是关于生命的成长。

wchlxl :卢梭曾提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儿童是需要做梦、犯傻,需要慢慢长大的,不能急功近利。正是这种看上去的浪费,为儿童赢得了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父母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其实就是浮躁。

唐泽霞:表哥谈及侄儿的教育计划:一年级进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接受所谓的美式教育,初中毕业英语能过六级,将来直接出国。

这里有问题吗?我们的教育难道不是深深地陷进了功利的泥沼中了吗?我们一心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形式,比如文凭,比如各种看得见的指标,而忽视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幸福。目前,以分数为主要目标的追逐不但没有减慢,反而越演越烈,剥夺了儿童当下的幸福,发展下去迟早将儿童童年时期最珍贵的纯真无邪、天真烂漫的品质剥夺殆尽。

教育孩子,应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篇6

近日两条新闻耐人寻味:一条是某市两所中职校将“尿检”列入学生体检项目, 为的是查学生“早孕”;一条是湖北省推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办法, 其中规定, 未经允许, 偷看孩子短信、书信、邮件属违法。两条新闻乍看全无关系, 其实有着共同的指向, 即教育是否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推行“尿检”的两所学校也许是出于好心, 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自尊自爱, 但对所有学生一概推之, 其实是在怀疑和否定他们, 有学生说“感觉践踏了自尊”。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这种方式不可取, 反而会演变成“好心伤害”。其实, 在家庭教育上, 很多家长同样犯了“好心伤害”的毛病。比如, 为了解孩子是否早恋, 偷看他们的日记和短信;看孩子在房间是不是写作业, 隔着门缝观察;更有甚者, 有的家长为戒孩子网瘾, 不和他们商量, 直接将其送进“训练营”, 使孩子遭受了另一种心灵伤害。

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 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 同样有其敏感的一面。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独立意识强烈, 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育者和家长都要懂得保护孩子自尊, 不能采取触犯孩子自尊的强硬措施, 也不应擅自为孩子做主, 因为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失去对你的信任, 最终达不到教育效果。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者和家长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如果我们心中有这根“弦”, 就会改进一相情愿的教育方法、要求和目的。对待任何问题, 不妨转换身份, 从孩子角度考虑一下, 多想几个“孩子会怎么想”“是否让他们觉得不舒服”, 只有这样才能正做到与他们平等对话、交流情感, 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释放孩子游戏天性让孩子快乐成长 篇7

在以往的区域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尽管教师借助各种形式,然而表面上的花样翻新并不能让原本拥有游戏天性的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游戏一旦沦为教师操控儿童与教学的手段,便徒有表面上的活动形式,也失去了游戏体验的实质。所以,我们认为,开展真正属于孩子的区域活动的原点就是在于关注到儿童真实真正的游戏体验,这个关注成为我们寻找和开发区域活动的崭新角度。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在剪纸区域活动中进行体验,使剪纸区域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幼儿在做中探究、在做中体验,诱发生命感动。

一、区域环境互动策略———变“摆设”为“对话”

区域环境互动法是指创设一定的剪纸环境,让幼儿与环境对话,在互动中提高幼儿对剪纸作品的审美能力。

(1)区域材料的暗示。一个能够激发孩子去游戏的区域活动,首先要有一个丰富而有层次的材料,这些材料对于孩子的区域活动不仅是活动工具的补充,对孩子的区域活动更是一个暗示和温馨帮助。在创设剪纸区域环境中,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胶水、油画棒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丰富剪纸作品情节,给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机会。比如,在剪纸《有趣的竖线》区域活动中,给孩子投放的材料我们进行了完善,有报纸、卡纸、包装纸。让孩子们在与不同材质的材料交互作用中,感受到剪出的竖线藏在梳子里,躲在毽子里,还在灯笼的流苏里。材料的丰富和分层次投放,使孩子们在剪纸区域活动的学习更主动、更具有神秘的探究感。

(2)区域环境的对话。幼儿园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不仅有装饰作用,更有实用的价值。因此,我们让剪纸区域活动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都可以跟孩子进行对话。比如:娃娃家里的妈妈过三八节,我们剪纸区域活动就开展了给妈妈做花裙子的剪贴活动;小吃店的点心展示柜里,是幼儿剪的各种形状的糕点;元旦过新年,则剪贴窗花。这样,可以使孩子的剪纸学习学有所用,学有所归。区域环境不仅是个欣赏环境,更是孩子们以后剪纸作品的展示区。要多方面立体地体现环境的教育作用和实用价值,变摆设为对话。

二、区域共同讨论策略———变“填鸭式教”为“主动去学”

(1)师幼互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开展剪纸区域活动时, 老师角色的定位也是关键。我常以游戏的参与者和幼儿玩伴的身份,以生动形象的游戏口吻,伴随着体态动作来对剪纸关键技能进行提示性示范和讲解,使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习得剪纸经验和技能。在剪纸活动中,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如在区域活动中学习剪竖线,我使用了孩子们熟悉的红绿灯的规则,引导语变成了“横线竖线见面握握手,喊来好多好朋友,一二一好排好队,太阳公公看见了,对它点点头,请来小剪刀,沿着绿线剪剪剪,剪到红线停一停。”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什么该剪,什么不该剪,目标在有趣的红绿灯的游戏中落实和很好地达成。

除了要改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孩子剪纸过程中,教师还要给孩子创设较大的自由空间,保证充足的时间,当好孩子的小助手,和孩子成为合作小伙伴,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始终以一个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孩子的剪纸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开展中,首先要相信孩子,他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小主人,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另外,教师要对孩子剪纸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观察和了解,进行分析与价值判断后,作出积极的呼应和跟进的对应指导,真正实现师幼互动。在区域活动“香香的早餐”中,孩子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剪各种镂空图形。有的孩子剪出了三角形,有的孩子剪出了四边形,有的孩子还剪出了葫芦的形状。面对孩子们各具特色的作品,我及时将观察中发现的幼儿有创意的剪法反馈给幼儿,帮助孩子拓展思维,帮助幼儿提高剪纸技能,激发师幼互动。

(2)生生互动。每个孩子在剪纸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差异。幼儿之间要互动学习,发挥强项优势,弥补弱项劣势。假如发现幼儿存在独自游戏的现象,我会试着走近幼儿,观察其游戏现状,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平行游戏,促进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有时,我会请能力强的幼儿当小老师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剪纸区域活动中,有的孩子脑子反应快,动手能力强,一会儿功夫就剪完了。剪完的孩子坐在那里没有事情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引导说:“剪完的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怎么帮助还没剪完的小朋友。”剪完剪纸的孩子们受到了启发与鼓舞,也纷纷试着教了起来。他们认真教,没剪完的小朋友认真学, 不一会儿就有好多的孩子领着他的小伙伴来到老师面前,非常自信地说:“老师,我把某某教会了,我成功了。”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在这次结对活动中,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自己不会的本领,不但发展了幼儿间的交往合作的能力,也在生生互动中进一步促进了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

走进孩子心里,做孩子的贴心人 篇8

———李镇西

怎样才能和孩子“心心相印”? 让我们的孩子情不自禁地想听, 喜欢听老师说话, 乐于跟老师沟通, 并能把老师的“大道理”落实到自己行动中? 下面我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沟通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

在小学, 我大致将孩子分为这样四个年龄段:低年级, 即一、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高年级, 即五六年级。各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也有明显不同。

小学低年级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显著, 喜欢依赖他人评价, 缺乏独立见解, 情绪多变且易冲动, 意志力较差, 喜欢交朋友, 但朋友关系不稳定;三年级孩子个性差别大, 情绪不稳定, 自控力不强, 喜欢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 崇拜有力量的人;到了四年级, 孩子之间个性差异大, 他们开始关注自我, 为了自己的利益, 学会“欺骗”。

小学高年级孩子在小学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 他们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 即将告别熟悉的小学生活, 迈向他们感到陌生的中学校园, 正一步一步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 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现了其他年级孩子没有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第一, 小学高年级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的“成人感”逐步得到发展, 独立自主愿望在各方面强烈表现出来, 有了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他们不希望大人对自己过多干涉, 渴望得到更多尊重和理解。随着独立愿望的出现, 能力迅速提高, 他们能较好地独立处理不少日常问题, 喜欢老师与他们平等地讨论、交流, 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认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独立愿望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那就是有些孩子喜欢与长辈“顶撞”, 做事经常自作主张, 甚或喜欢“拉帮结派”, 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变得蛮不讲理等。

第二, 小学高年级孩子精力充沛, 情绪多变。他们精力充沛, 好像总有用不尽的能量, 总的来说, 他们的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他们的情绪容易激动且多变, 常因小事或振奋、激动, 或愤怒、伤心, 与人争吵, 甚至打架, 情绪的表现开始由外露逐步转向内隐, 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因此, 教师需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正确引导和释放他们的“剩余精力”, 并留心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 分析和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 及时做出指导。

第三, 小学高年级孩子思想易受暗示, 分辨能力不高。他们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 不像童年期那样容易暴露思想, 但波动性大, 容易受到暗示。他们求知欲强, 兴趣广泛。接受的信息量多, 获得的知识纷繁复杂。但是, 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 经验不足, 且辨别能力不强, 思想免疫力较弱, 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 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 感到困惑和烦恼, 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 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 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的现象。

第四, 男女有别, 复杂敏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时期, 他们对身体发生的变化, 特别是性机能的发育, 既好奇又怕羞, 有些学生甚至为此感到困惑和烦恼。女学生发育早一些, 首先由好动转为好静, 开始怕羞, 喜欢谈“美”了。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有些学生出现男女同学间暂时的反感:有意疏远或同学间互相指责, 有些学生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则变得特别关注, 对一些有关“性”的话题和词语特别敏感, 喜欢谈些“小道消息”, 譬如谁和谁是一对的话题, 还有个别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 甚至出现早恋的现象。

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因势利导。在与孩子的沟通中, 我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 师生沟通应该从哪里开始? 寻找共同点, 先跟后带。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 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交流, 其实这样容易被理解和认可。同样,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 教师可以共同点为起始, 与学生展开交流, 先跟后带实现教育目标。

第二, 当学生出现问题, 老师如何通过沟通, 巧妙地指出并使他们乐于接受呢? 我主要通过赞美培养其自尊, 通过赞美让其“失调”。戴尔·卡耐基说:“矫正对方错误的第一个方法———批评前先赞美对方。”

常听不少家长和老师反应:我们也知道要赞美孩子呀, 可是孩子一天到晚犯错, 我都快气死了, 他哪有什么优点可以赞美呀? 苏明进老师在《懂你的孩子, 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说了这样一个案例, 或许会给我们提示。

阿邦是班上成绩极差、学习情绪低落的孩子。来自于底层社会家庭, 缺乏文化刺激, 常常一句话说不清楚。他总是逞凶斗狠, 和别人发生争执, 动不动就跟同学打架, 有时还会偷东西、说谎。

我知道那武装外表的里头, 其实是一颗孤单、缺乏关心的脆弱心灵。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

有一回平常的词语小考, 他考了七十几分。这分数对他而言, 是非常难得的。于是在发考卷时, 我刻意夸奖了他一下:“这次阿邦考得不错喔! 考了七十几分, 大家给他鼓励! ”全班欢声雷动, 给阿邦热情地鼓掌。虽然阿邦知道自己考得还不够好, 但也满脸通红地接受了大家的掌声。于是下一次词语小考试, 他真的很认真地对待考试, 结果当次考试他考了八十几分, 于是我又让全班为他拍手鼓掌, 下下次, 他考了九十分, 再下下次, 他考了九十几分……最好的一次, 他竟然考了九十六分。分数一出来, 全班同学都很惊吓, 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毕业三年来, 他偶尔会回来找我, 还是一副傻乎乎的模样。问他现在还会不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他认真地回答我说:“现在很好! 永远不会变坏的。”

用正面、赞美的态度教导孩子, 是一回事, 但如何赞美孩子、如何看到孩子的优点, 又是另外一回事。适时适度的赞美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第三, 怎样对学生提出要求? 逐级提要求, 小要求促进大改变。人人都不想也不愿意自己因为小事情言而无信。老师通过孩子对小要求的公开承诺、监督和奖惩, 促进孩子思想及行为的大改变。

第四, 学生不听你的道理怎么办? 以活动引导, 先情后理。通过组织多种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情绪, 在激动时实施影响,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通过成功的喜悦实现正迁移。

孩子 篇9

我认为, 在一个优秀教师眼中, 学校中应该没有“学困生”。因为, 没有永远不进步的学生。学困生不是不可雕的朽木, 也不是永远无可救药。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这些学困生, 如何去“解决”这些学困生。而我们一旦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 我们就会如虎添翼, 左右逢源。

首先, 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换位思考”, 自己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例如:课上多说一声“请回答”“请坐下”“你的问题回答得很好, 比我预想的好多了”等等, 这本身就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当学困生遇到了困难时, 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当学困生发表了不同意见时, 要虚心听取, 客观评价;当学困生做错时, 不挖苦, 不讽刺, 和他们一起讨论, 启发寻找错因, 直到弄懂为止。以教师的良好的情绪感染他们, 使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心态。记得有一次, 我在教室和几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墙上张贴“小学生守则”, 让学生在下边看齐不齐。完毕后, 我下来看了看, 其实不是特别整齐, 可我还是说:“你们的眼比木匠的眼还厉害, 很好, 很整齐。”没想到这句话有了大效果, 这些一贯被看不起的学生突然间有了自豪感, 跟我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

其次, 了解是基础, 尊重是前提, 转变是目的。在实际教学中, 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 很少有成功的体验, 考试失败多, 作业错误多, 屡屡的错误和失败, 使他们灰心丧气, 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差生的闪光点, 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 哪怕是点滴进步, 都要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而且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学中可挑一些“跳一跳”基本能“摘到果子”的问题给他们做。我在教学中, 遇到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 从来就不让他们轻易地坐下。首先是老师启发他, 最好能答上来。如果还是不行, 我就让他指定一名学生替他回答, 这样拉近了学生之间的感情。然后问他懂了没有。这还不算, 我还要让学生自己再回答一遍, 这次能回答上来才算真正学会。总之一个目的, 就是让“难教育的孩子”有成就感, 不能永远学不会。

第三, 培养一颗真正的“自尊性”。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 是因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遭受“白眼”, 总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们, 不是一视同仁。久而久之产生对立情绪, 与老师正确的引导唱“对台戏”, 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学困生纪律越来越松散, 在学校度日如年。转变学困生,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学困生常有一种自卑心理, 他们往往因学习成绩差而羞于见老师, 更不会主动问老师问题, 久而久之, 问题会越积越多, 思想包袱会愈来愈重, 学习会愈来愈困难。因而, 对于“难教育的孩子”, 我在平时非常注意多主动接触他们, 向他们提问, 找机会与他们接近交谈, 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消灭他们的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让学困生“亲其师, 信其道”。我常讲“人格魅力”这个词, 就是告诫要注意教育引导的方法, 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关心和体贴他们, 培养他们坚定学习的信心。

第四, 学会循序渐进, 拾级而上。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学困生知识“欠账多”, 认识能力差, 思维能力弱,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即降低起点, 采用慢镜头、小步子的手段, 给学困生搭起思维的台阶, 使他们拾级而上。

孩子未来,孩子做主 篇10

孩子的自我意识分4各阶段发展,即从认识自己,到认识我的,再到从别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然后是表现自我。

在宝宝出生的第一年间,还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在吸吮自己的手和脚时,就像吸吮自己以外的东西一样。当宝宝快l岁的时候,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从中认识了自己跟事物的关系。

当宝宝一岁以后,他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然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他可以告诉你“这是宝宝的眼睛”或“宝宝饿了”等等。但是,这时宝宝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有些困惑了。

宝宝大约2~3岁的时候,开始掌握代名词,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代名词有明显的相对性。别人对你说“你”,而你对自己则说“我”,反过来也是一样。当宝宝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从此,宝宝的独立性开始增长起来。

自主意识靠尊重建立

当孩子认识到“我”之后,家长就要开始学会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幼儿已初步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独立生活倾向,家长需要因势利导。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不应把儿童当作物,而应把他们当作人;不应把他们当作由成人灌注的器皿,而应该当作正在努力求得自身发展的人来对待;不应把他们当作父母和教师来左右其个性的奴隶,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主动的、独一无二的人来对待。”可见,幼儿既然是独立的人,大自然赋予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也赋予他们以人类的智慧,就可以学会怎样进行日常的各种活动。家长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辅导他们在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有益活动,实质上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谈到尊重,写意品格家居文化服务传播机构执行总经理李犁华深有感触,她至今保留着在女儿六年级时与女儿签订的有关补课、学钢琴等事项的“协议”。她说,看似“整事儿”的协议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体现的不仅仅是平等、正式,更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规则,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但也要为此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

给孩子一方自己的天地

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就需要给孩子提供有秩序的环境,要给孩子订立一些家庭中生活的规则。比如孩子吃饭应该到哪里去,喝水到哪里去,学习到哪个区域等等。这样孩子的生活就有了可遵循的规律,同时也养成了孩子的秩序感和纪律性。

现在的中国家长对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惯吃惯喝惯脾气,但唯独却把很多关键的地方疏忽了。以学习环境为例,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自己专属的学习空间,餐桌、茶几、父母的大写字台,似乎随便什么地方都行,这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暗示,是对孩子秩序感和纪律性的一种模糊。李犁华总经理说,对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往往渗透在生活中的点滴之中。以她最为熟悉的公司作为东北总代理的康樸乐成长桌椅为例,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学习的内容,对桌面角度、桌椅高度自行调节,无障碍设计让孩子可以轻松动手满足自我舒适的需求,同时又能体验正确坐姿所暗示的秩序感和纪律性,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上一篇:思想品德美育教学下一篇: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