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培养

2024-05-23

孩子培养(精选十篇)

孩子培养 篇1

一、更新人才观念, 培养健康的“全人”

我们无法培养没有缺点的“完人”, 但可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全人”。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天才, 但可以让每个孩子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 而且结构必须合理。任何国家人才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的, 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初级、中级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量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 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作为家长, 我们要明白:社会是七彩的, 它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各不相同, 有的人适合向高科技领域发展, 有的人适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家长应根据孩子本身的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可行的未来。俗话说得好:七十二行, 行行出状元。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来。家长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以及孩子本身的条件对他们寄予适度的期望, 培养孩子多种兴趣, 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全人”。

二、根据孩子实际, 培养孩子的特长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理想,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期望, 如何培养孩子成才, 最好的办法是能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家庭的实际情况, 培养和发挥孩子的特长。

1. 鼓励自信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知道怎样去鼓励, 一个失败的教育者只知道怎样去打击。孩子的自信, 是他成功的基础, 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是教育成功的奥秘。现在, 有一句批评某些领导的顺口溜:“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说你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这句话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却是真理。做家长的说孩子行, 孩子就会行, 他一时不行的也会慢慢地也变得行了;如果你说孩子不行, 行的孩子也会慢慢地变得不行了, 这是教育上的真理。所以作为家长, 就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成就不论大小, 一样值得称赞表扬。孩子在你的意识里是龙, 他就有可能成为龙;在你的意识里是虫, 他就真的会变成虫。

2. 欣赏探索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也是科学家的特性。我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科学家, 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例如, 在公园里, 一个小女孩在泥土中挖出一块石头来。她跑到父亲那儿兴奋地说:“爸爸, 你看我找到的这块石头美不美呀?”父亲却不以为然地看了看女儿一眼, 说:“看你弄得满身的泥巴, 真是个不讲卫生的孩子!”女孩立刻脸色一沉, 满肚子不高兴地把她找到的石头扔掉, 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开了。就这一句话, 一个不以为然的眼神, 很可能就扼杀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对喜欢探索、敢于冒险、接受挑战的大人, 很钦佩。然而, 我们却往往教孩子不要探索, 避开冒险。

3. 分享成功

同样是在公园, 一个小男孩因为腿太短, 爬不上滑梯。他向母亲求助, 母亲并没有把他抱上滑梯, 而是问他:“你要怎样才能爬得上去呢?”孩子想了想说:“如果我把我的手推车拉过去, 站在手推车上再爬上去, 行不行?”母亲说:“你试试看。”孩子就去做了, 孩子成功地爬上了滑梯, 小男孩笑了, 母亲也笑了, 孩子看到母亲笑了他笑得更甜了。孩子的成功变成了母子共同的成功, 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能让孩子更快乐。

作为家长要学会分享孩子的成功, 还要设法帮助孩子成功, 鼓励孩子多想怎样才能成功, 别太多地去想那些困难和障碍。因为当你还在想如何战胜那些假设的困难时, 别人已经迈开了脚步向成功的目标冲刺了。

4. 聆听梦想

孩子有很多希奇古怪的梦, 家长要有耐心聆听孩子的梦想, 尽管他的梦听起来很荒诞, 但最重要的是孩子要有梦想, 因为有梦想才有希望;有梦想才有目标;有梦想才有追求;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正如《水手》歌词中所唱的那样:“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 不要怕, 至少我们还有梦。”人生中什么都可以没有, 但不可以没有梦, 因为没有梦的一生是非常可怕的一生。

教会孩子做人 培养孩子高尚德行 篇2

许多家长跟我讲,只要为孩子学习创造个好环境再苦再累都不怕,最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实现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可是,现在的孩子却让人感觉越来越难教了,让我们做父母的面临数不清的困惑,最突出的就是不理解孩子各种各样的古怪行为,不知道在竞争的压力下该如何教育孩子。究其原因是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特殊的情况。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特殊情况呢? 第一,现在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甚至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居多。我们这一代是一家都有几个小孩,我们得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几家大人要争一个小孩的宠了。我现在的班上有个孩子,外婆是我退休的同事,年纪老了身体不怎么好,总还带着这个外甥女宝贝。有时我劝她,不要太操劳,不是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吗。她对我说,你不知道,本来就跟孩子接触少,只能平时中午管顿饭,再不带孩子,孩子不跟他亲,听着孩子说起爷爷奶奶对她最好,她这个做外婆的就是不服气。平时花多了精力管孩子就希望能在孩子的问题上有发言权。所以,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一大家子公说公有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管事的人多了很难拿出个统一意见。第二,现在的孩子是在电视机、电脑前长大的孩子,电视、电脑占据了本该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时间。我的一个同事就跟我形容过他儿子一家的情形:儿子儿媳都在上海工作,难得过年回来,当然不要他们做什么家务,每天一吃完饭,儿孙三口就坐在沙发上,儿子端着一台14寸笔记本,儿媳玩7寸的平板,孙子也拿一个4.3寸的MP5,三个人各有所需塞上耳机玩得津津有味。本来是一大家子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现在只听到她老头子看新闻联播的声音。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慢慢地,就会形成代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结果中表明,我国6岁-14岁的少年儿童空闲时间有父母相伴的时间趋向减少。上世纪末,十分之三的儿童有母亲陪伴,十分之一有父亲相伴;现在只有十分之二多一点有母亲陪伴,有父亲陪伴的比例仅为二十分之一左右。等出现代沟了,你再找他沟通,他就排斥你了,就好话歹话都听不进喽。

第三,现在的孩子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我们的国家还处在转型阶段:经济已经是市场经济.可是教育还是计划经济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一代孩子既要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又要遵守残酷的应试教育的淘汰规则。讲起来是施行素质教育了,可是每当教育局来什么比赛通知的时候,比如陶艺比赛、书法美术乐器才艺大赛,我们班主任挺犯难,想找有一定水平的孩子参加还真不容易。另外,所有和升学相关的竞赛都取消了,华赛不搞了,希望杯不比了,可是重点中学的素质班都那么好进吗?比如我2011年带的那个毕业班,最先被录取的是一中二中直升班,我6月8号还在乐平监考高考,家长就来报喜了。过了一星期又考了一大批五中的。然后过十来天上报推荐的学生,这得比成绩吧,又提前走了十多个。剩下来的等到8月份电脑派位听天由命,所以我们景德镇人都爱把电脑派位叫“摇奖”,确实像中奖。别人最早的7月1号领中学通知书,暑假里游山玩水,你要在煎熬中等到8月中旬再领。好不容易进了中学了,9月份又来个分班考试。孩子们不想考好吗,所以说,孩子们比我们上学的时候辛苦多了。

正因为这些特殊性,所以才造成家庭教育困难重重。而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的,于是急功近利,绝大多数家长平时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孩子的好坏,而对其他方面往往不屑一顾。“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成了挂在父母嘴边的话。2005年,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在“你对孩子了解多少”千名母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妈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其次是“功课做了没有”。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母亲每天见到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玩得痛快吗?”说明我们只关注孩子成绩,而别人关注孩子是否在快乐成长。有些家长只要孩子考得好,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甚至在孩子考试之前就定了指标,如果达不到“指标”要求,就要“按牛头喝水”,责打孩子成了家常便饭。我们的孩子对此就有了什么“吃了顿竹笋炒肉”,什么“昨天你得的是男女混合双打,我要好一些,是女子单打”,什么“我今天又要得一张挨劈卡了”(不是“批评”的“批”,是“刀劈”的“劈”)。

2011年12月,一本《斗妈大全》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作者是两位北京的四年级小女孩,里面记录了二十余招“斗妈”招式,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别看是小学生写的,还有前言:这本书专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编写。我挑了其中几招跟大家来说说。第一招,老妈骂你的时 候,你可以:看着其他的地方,想别的事情。不管,不听。注意不能经常用。当妈妈的都有亲身感受,骂孩子时本来气不大,看到孩子这样不理不睬,气就不打一处来,越骂越来气。第三招,你老妈使劲骂你的时候,你可以装哭(使点劲儿哦!)注意一定要装得像(可以经常使用)。因为哭声可以引来能管住妈妈的人对妈妈进行干涉嘛。第十七招,当你妈骂完你的时候,你可以喊着要离家出走,拿一些东西,跑到楼梯口,哭着跑下去。注意别跑太远。书的最后还写了未完待续。家长们听了心情如何呀?肯定和我一样,玩笑之余不免要摇头叹息。这实际上是孩子长期在心里积累的负面反应爆发了。可能生活中很多孩子没有这样写出来,但是已经这样做了。

我们做父母的付出这么多,可结果事与愿违,为什么呢?主要是做家长的把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品性养成割裂了,“重智轻德”的做法才是罪魁祸首。家庭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知识。相反,培养孩子高尚德行,教孩子学会做人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成功的孩子先做人!”,“小赢靠智,大赢靠德!”我们培养的孩子无论将来做什么,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我们的孝顺儿女,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时代在前进,不少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都会逐渐被淘汰了,但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人处世原则不会变。那么教会孩子做人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我们要培育孩子有道德判断力。

道德判断是指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进行判断的过程。它能帮助孩子分清是非,确定合理的行为,有利于道德行为的定向。我这样说,大家肯定比较困惑。这样我先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往小处说,平时我接触的孩子,很多做了错事你问他原因,他都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是某某同学让他做的。这就是没判断力,在别人的教唆下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往大的现象说,继农民工、破产者等自杀高危群体之后,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群体的行列。频繁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学生自杀的原因都很琐碎:有的原本是地方状元,到了精英云集的名校成绩不再名列前茅,有的是考研失利,有的是遭受感情纠葛,有的是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有的甚至是为减肥失败,这些原因竟都会成为年轻生命不堪承受的痛苦。随便到网上一搜“2011年大学生自杀”就能搜到四、五十起。痛心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会把年轻的生命如此仓促的画上句号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二是他们太漠视生命,根本没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所以造成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而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我们做家长的不得不考虑到网络会影响孩子的道德判断力。对于一些孩子遭受网友拐骗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是因为他们同样缺乏道德判断力,茫茫然以为普天下人人皆善,很多话对亲身父母不说,对素未见面的网友却无话不说,认为找到知音,所以才会瞒着父母偷偷见网友。在关键时刻没有是非对错判断,才会受骗上当,棋错一着满盘皆输,整个人生都毁了。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力呢?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小到生活上的事情,大到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都一概由父母来决定,孩子就会缺少自己做判断的机会,这样就不能培养他们的决断力。抉择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孩子也如此。给孩子机会去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当孩子遇事做出正确的决定时,这对他长大成人后在工作中有极大的帮 助。生活中,那些成功者大都是从小就具有较强决断能力的人。我们培养的是有主见的人,能够随机应变的,将来比我们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经常向孩子讨教他的世界里的问题,可以培养他的判断力。孩子小时候在游戏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错误的举动。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爬特别危险的地方,这时候最好用探讨式或者商量式来指出不良后果,然后纠正他的观点,让他明白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你的话语方式不应该是:你怎么能爬这么高的地方呢?你会摔死的,知道吗?下次再也不准爬了!而应该是:孩子,这样做要不小心会怎么样呢?真的那样了,你既不能和大家玩,又要受很多限制,多难过啊,你能想出来吗?真的那样了,奶奶妈妈会多着急呀?让他得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不光要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判断,同时也要随时支持他的正确判断这是一样重要的。每次教毕业班,家长对准备让孩子升哪所学校总是举棋不定,因为现在升学供选择的学校多了,如果你问孩子,他们一般都会说:我才不管呢,我老妈说我到哪儿,我就到哪儿。我从一位家长那里学到一招。他父亲先利用周末带着孩子把理想中学的校园全部参观了一遍。那些学校比我们十二小漂亮多了,我们哪有那么大的带塑胶跑道的操场,哪有喷泉。孩子一看,我马上能到这么美的学校来上学了,对中学生活充满了希望,学习的动力就有了。比你说一百遍要考中学了,你不好好学,没书读到乡下放牛去有用多了,孩子知道你假装吓吓他,不会那么做的。易娜爸爸再根据招生政策把优先选择的学校按顺序理了一遍,又结合自己家交通经济情况,给孩子分析了一下,孩子很快就有了决定。自己定的目标明确,孩子就会很努力去实现它。

再比如平时家长很看重孩子的成绩,看到孩子粗心、没上心学就不满意。我现在班上一个孩子,平时成绩不好,期末考了90分,从来没考上90分。孩子看到这个分数应该很兴奋,可是他妈妈拿到卷子就说“你 怎么考那么差,你看看人家董乐卉考了100分!”一句话就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之火给浇灭了。当时说这话的家长还不止她一个。过后我在家长会上说,你这么说难道就表明你尽了心管了他,还是孩子在班上排名不好你很没面子想在家长面前挽回一些呢。孩子小,还算没顶嘴,在这样话语中成长的孩子何来自信心呢?他这时候不会想题目那些没弄懂,只会想,还有比我差的妈妈就不讲,我努力了妈妈也不在乎。他大了敢顶嘴了,说一句“你就知道一天到晚那我和人家比,那叫某某做你儿子算了”或者“那你呢,你看人家爸爸赚的钱比你多,人家都开跑车,你也不是没本事。”他以其人之道还以其人之身,你怎么办?你应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有进步了。再让他仔细看看卷子,你觉得那里不应该丢分,还可以从哪里再得到更多的分?他肯定会为自己不认真答题吸取教训,也会自己选择学习的榜样。

总之,讨教式交流培养孩子的判断力,探询式交流纠正孩子的判断力,坚持这样,你的孩子很快会掌握他的世界里的原则,很自然地能做出正确判断。而这种决策能力,有可能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做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孩子是大人的影子,他们身上所有问题都能从我们身上找出原因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旦出了问题,有很多家长往往都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别人。在我平时的家访中不乏碰到这样的家长:母亲总说父亲忙于娱乐没管孩子,爸爸总说爷爷是孙子的挡箭牌,婆婆总说是媳妇教唆孙子变坏的。出了问题就怪别人,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记得儿子小时候碰到椅子摔跤哭了,我都会这么哄“乖乖,不哭了,都怪这把椅子不好,妈妈替你打它.”使劲拍两下椅背,把手拍红了,儿子满意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孩子虽小,但每天都在接收着新的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将来遇到麻烦事孩子能不先怪别人吗?所以现在的孩子顶嘴、找理由本事第一,因为这是他从小到大的思维定式,而我们面对孩子的声声犟嘴只能摇头苦笑的份。我们正在品尝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像刚才那种情况一位父亲是我们的榜样。“爸爸知道你疼,你勇敢点站起来看看,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父亲这样在教孩子走路,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玩笑”,父亲却回答:“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这个父亲名叫宋嘉树,大家会感到陌生。但他的三女三子的名字名闻中外,是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宋氏家族对于近现代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方法让孩子领悟到的:只有自己学会站起来、学会下一次走路时不要被摔着才行,任何人都帮不了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任何事都先会从自身去找原因去改进。

做家务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捷径。这里得举两个例子,两个孩子都是我七年前毕业班的学生:一个父母是买水果的,叫阿明,一个父母是菜场买冷冻肉食品的,叫小辉。我经常光顾两家买东西。临近春节都是他们生意最忙的时候。路过水果摊,看到阿明帮着大人理货送货忙前忙后。去买鸡翅,等着称菜的人挺多。就看到小辉的爸爸先打了个电话,没通,她妈妈就骂“你别指望他了,这是个畜生,他不会来帮忙的。”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两孩子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当初教他们的时候,阿明要憨一些,成绩不好他妈妈愁死了,我就说你做生意带着他,别怕太阳晒着他,风吹着他,也让他知道做事辛苦。于是他妈妈就经常让孩子跟着,久而久之,小孩自然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一份子,家里生意好不 好他也有责任。所以多让孩子做点什么,买一盆好养的花让他浇水,养几只金鱼让他喂食,什么情况下都别忘了,无论碰到外出就餐外出旅游,甚至自己不舒服了也要记得自己完成或托人完成。万一没养好,也别过多责怪,他已经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会珍爱生命了。

孩子犯错也是培养责任心的好时机。孩子年幼,犯错难免,但不管有意没意,都应承担责任。平时我碰到上学经常迟到的学生,刚要说几句,家长就冲进来,还大声解释“老师啊,不好意思,是我手机没调好,睡过头了,你别批评孩子哦。”要不就是车子坏了,事后再了解,是大人的原因造成的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孩子赖床造成的。父母做挡箭牌了,孩子在老师面前算是交差了。

爱迪生孵小鸡是我们从小就听到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有个真实版本。有位农村妇女孙闻鸿,儿子看到刚孵出的小鸡,他觉得好玩就在那里观察。之后他把那12只小鸡都给抓了出来,放到奶奶的床上,用被子给盖上了,然后在旁边等着看小鸡什么时候能出来。等奶奶发现的时候,小鸡都给捂死了。奶奶赶紧跑来找孙闻鸿,说:“你快去看看吧,孩子惹事了。”孙闻鸿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打他了吗?”她事先跟婆婆说过,孩子如果做错什么事,不能打也不能骂,有什么事情跟她说。她问孩子怎么回事,儿子说:“妈妈,我看那只大母鸡天天捂着小鸡,一会儿把小鸡搂在怀里了,一会儿又出来了,我就想把小鸡放在床上,有被子给盖上,看它一会儿能涌出来。可你看它怎么不活了?”她跟孩子解释因为老母鸡身上的毛非常轻,就像头发丝一样,可被子很沉,小鸡承受不了所以被压死了。她还说,妈妈之前没告诉你,出了这样的事妈妈要负责。不过以后像这样的事可以问问妈妈,妈妈经验比你丰富,小鸡死了家里少了很多钱,你愿意和妈妈一起来补吗。孩子明白了他错在哪儿了,就帮奶奶养鸡。2001年,这个孩子邹耀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04年,这个农村妇女的二儿子邹博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2008年,女儿邹明珊考入浙江师范大学。这位母亲和孩子一起承担过错,孩子也成为对自己负责的人。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

第三,让孩子做个有孝心的人。

我们从媒体报道中听说了一些青少年虐待亲人甚至残忍地杀死自己父母的事情。最近一年“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引起大家热议。2011年4月1日晚,浦东国际机场留学生汪某与母亲发生争执,关于学费的问题。汪某用水果刀连刺母亲9刀,虽然儿子险些要了自己的命,有媒体称其儿子为“逆子”,母亲打电话去沟通觉得这种说法不妥。法院开庭,母亲情绪失控求轻判儿子。是父母拿少了钱吗?儿子东京的房租是每月一万二,还有生活费,加上一年学费8万元,每年开销三、四十万元,留学了五年起码花了一百五十万,而儿子这五年里没去打工受一下苦。以前有人说,一个家庭最怕有几种人? 一怕监狱里有犯人,二怕医院里有病人,三怕家里有瘾君子。现在要追加一条四怕屋里有啃老族,月光族、草莓族。(网络用语)

再说一件事,有个毕业的女孩子放假了到我这里玩就和我聊,有天晚上她写作业,听见妈妈出门就说:“妈妈,出门注意,早些回来啊!”可是她妈妈不仅没有体会到她的关心,却厉声责说:“难怪你总是成绩提上不去,我这么小的声音你都能听到,可见你根本就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孩子很委屈,说以后我才不闻不问我妈有什么事嘞。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行。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已经告诉我们什么叫爱了?爱的繁体是“愛”,是由“心”和“受”结合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当父母的付出这份感情,要儿女能够感受到才是真的,要不然就是自己的感觉。一方面家长说我爱孩子,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另一方面却溺爱孩子。大量的事实证明好孩子就是这样被我们惯坏的。用爱呵护出来的孩子们,如何表现的呢?上大学的儿子好不容易给父母来次电话,短信内容可能很简单:钱,就一个字;母亲病了,中学生回家之后根本不闻不问,却抱怨没有可口的饭菜;小学生更是霸道无比,把自己喜欢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在学校,憎恨老师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的薄情寡义?“百善孝为先”,我们埋怨孩子不懂事,不体谅父母,可是孩子的孝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当我们在责怪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不知道孝顺父母的时候,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给孩子孝心教育了吗?

有一年的母亲节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为妈妈擦双靴子。虽然是五年级的学生,我还是交给了孩子方法:先用干布把鞋面上的灰擦干净,不要用鞋油,省得弄巧不成反成拙,有的鞋子用错了鞋油还不行,用妈妈用的便宜的护手霜,换块干净的干布一擦就铮亮的。当然做这一切时不要让妈妈知晓,当妈妈知道了,你再说声节日快乐。星期一,我问孩子们妈妈有什么反应。80个人的班,有十来个孩子没做这事,有23个孩子说妈妈流泪了,有十来个说妈妈高兴地说谢谢,有十来个说妈妈点点头说我懂事了,还有七、八个说妈妈说完好或者些谢谢就转过身去了。我说不是她不高兴,是妈妈中也有很内向的人,她不善表达,转过身去时也许泪花就在眼睛里打转。我很感慨,中国的妈妈们太 容易知足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养儿就是为了防老。

2011年毕业的那个班考得挺好,家长会请我们和中学老师一起吃个饭就像搞个交接仪式一样。很多个孩子祝酒说起感谢老师之类的话是滔滔不绝,但就听到一个孩子考上一中直升班的胡益萁,单独向父母敬酒,感谢爸爸妈妈,一时间,我们在座的大人都挺感动的。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呢?我认为两点最重要:一是身教重于言教。孝心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我妈妈从我孩子出生就一直跟我生活在一起,平时我属于游手好闲型,所有的家务都让我母亲一手包了,我就管孩子学习。05年,我妈妈因为脑血管动脉瘤破裂两次脑出血,后来到上海动手术才保了一条命。我当时在医院里,看着昏迷中的妈妈,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这种难过说起来很不孝,不是觉得妈妈在世时没让妈妈享清福没好好服侍她,当然这种愧疚也有,但更多的是觉得以后生活没主心骨了,不知道同时面对家务和工作怎么办。从那以后,我就一边照顾妈妈,一边学会了很多家务。我妈还瘫在床上的时候,我每晚都起来倒尿。我告诉儿子从小婆婆怎么带大我和姨妈的。现在我要从对你的爱中,分一部分给婆婆,你要懂事点。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从买到烧我基本都没问题。有时我会想,妈妈哪一天离开我,当然再怎么样我也舍不得,年纪再大有个妈在总是有福的,但是现在的我可能就会很坦然的面对这个问题,再也不会慌乱。现在我儿子都会说婆婆是个病人,又像个小孩,有事让她点算了。他生病了,就会说又要磨到你了,说明知道感恩了。我国著名的童话大师郑渊洁就说家长自己做出成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的最好方法。孩子会模仿家长走成功的人生之路。家长不成功,却要求孩子成功,等于家长种了土豆非要 收获原子弹。家庭教育的秘诀: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所有孩子的模仿力,都比奥斯卡影帝影后出色一千倍。

二是从小处培养孝心。孩子年龄不同对孝心的要求就不同。别把三四岁的孩子说将来我要给你买栋别墅当孝心。比如我现在教的一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教育孩子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的课文,问孩子在家帮家长做什么,孩子夸夸其谈洗衣、拖地、做饭,这肯定不是他们做的。我就要求他们家长回家你在看动画片会为他开门,家长工作累了你不应该在他面前吵闹,不要让家长在安全上担心你,每天回家能主动把学的新知识和学校里的新鲜事说给家长听,大了自然会陪父母聊天。再比如每次在送孩子过马路时,你是否跟孩子这样的聊过: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是领着爸爸妈妈这样过马路的,现在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过马路就需要我们来领了。在平时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你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孝心、感恩心是需要传递的,是需要回报的。

最后,让孩子从小要有合作精神。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最频繁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强调“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强调合作。社会是一个群体,很多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我记得我家孩子小时候爱看一个动画片,叫《葫芦兄弟》传说葫芦山里蝎子精和蛇精危害百姓,只有种出七色葫芦,才能消灭这两个妖精。一个老汉种出了七色葫芦,变成七个男孩各有各的本领,有的是大力士,有的是千里眼,有的 是顺风耳,一个接一个去与妖精搏斗都失败了。老汉将他们联合起来,合成一个大金刚葫芦娃,集中气人的本领,终于打败妖精,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善于与他人合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小学时期正是人的合作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孩子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首先要孩子学会看别人的优点。现在的孩子都很自我,看不起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就不会整合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不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奋斗,他就很难成功。所以从小教育小孩学会看别人的优点十分重要。怎样教育孩子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呢?看别人的优点谁都会说,我们天天说,竟在他面前说别人的好,前面说了,这样做孩子反而会伤自尊,不服气,听不进。我们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让孩子一辈子都记住这个道理。这个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赛跑的故事过去的说法是兔子骄傲自满,打瞌睡了.乌龟跑赢了,现在有了新的版本。第一次比赛.兔子打瞌睡了,乌龟跑赢了。兔子就想,我跑得这么快,怎么跑不过乌龟呢?提出进行第二次比赛,这一次,兔子不打瞌睡了.结果兔子跑赢了。这回乌龟想.我第一次比赢了,第二次怎么又输了呢?那不行.就提出进行第三次比赛,这一次,兔子没有打瞌睡,乌龟又跑赢了。乌龟怎么能跑赢呢?原来乌龟把终点站设在一条河的对面!兔子很快跑到河边,但不会游泳,过不去。乌龟慢慢爬.慢慢爬.快爬到河边,回头看了兔子一眼,跳下去,游了过去.又跑了第一。从这里,我们教育孩子,乌龟有乌龟的优点,兔子有兔子的优点.你不要以为只有你聪明,别人都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我们还从中挖掘出另外一个道理:这个时候兔子跟乌龟商量,我俩合作吧,将来在陆地上我背着你跑,在河里面你背着我游,我们共同快点到达目的地。由此,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合作,按照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要学会整合资源,从小就要有这个意识。

关于整合资源,也有一个小故事,过去的铅笔是没有橡皮擦的,美国一个穷画家画画的时候老是会弄丢橡皮,而频繁地找橡皮擦就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在铅笔端上贴上橡皮,然后用铁丝缠上。在文具店朋友的肯定和帮助下,穷画家于1867年7月,获得了带橡皮的铅笔的专利。把专利卖给一家公司之后,拿到了约17年的发明费,其数目最少也有1000万美金。铅笔不是他发明的,橡皮擦也不是他发明的.他只是做了一个整合,就获得了一项专利,得到了千万美金,所以整合资源多么重要。

对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面是自我精神、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团队的适应,合作精神的培养,两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自我的个性和能力能在团队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求一朝一夕,而是形成生活习惯,碰到什么团队就融进什么团队,不但在学校团队,邻居团队中也是可以的。家庭团队中更能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比如,抬重物的时候,你就示弱一些,表明抬不动要孩子搭把手,两人一起抬。培养了合作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团队并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朋友,有了烦恼,就算父母不在身边也有人来帮他解开心结,他就能时时刻刻生活在快乐之中。有合作精神的孩子奖励到处都能有所作为,知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力量凝聚,这不是一种夸大其词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而自小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也会使家长的教育变得更加简单,因为他在团队中有学习切磋和自我教育的机会。考得差了不会说某某比我还差,懂得寻找提升自我的榜样。最后,我想用个故事来结尾,很多没有上过学的农民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也有不少有知识、高学历的城里人却把孩子管出诸多毛病,甚至培养出问题孩子,为什么?农民三句话就培养出了好孩子: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读书改变命运的责任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要对得起良心”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广结善缘,将来人缘好。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这体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无尽的爱!

看看一些城里人怎么把孩子教育出问题的: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来办!”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学习要不要紧,是父母的事,我是看得起你们才去读书的。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一天到晚斤斤计较大打出手的孩子有难了谁会伸出援助之手。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给孩子感觉是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篇3

家庭教育健康心理快乐成长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我们的明天和未来,孩子的快乐和幸福是每位父母的追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知识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认为小孩是不会有什么“想法”,更不会有什么“心事”,这样的认识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开导,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孩子心智发育不健全,亲子关系紧张,在孩子成年后又给他们的社交和工作带来更多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每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父母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对孩子的困惑一筹莫展;有时候又根本不在意、不理会他们,更不懂他们幼小的心里在想什么,很多时候只能在物质给上予以满足,以物质的需求来弥补精神上的一切,其实,我们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心灵上最好的关注,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和施展出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

社会生活环境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孩子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例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气氛紧张、亲人之间感情冷淡等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精神不振,而且感情冷淡,对同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等,因此,家庭环境的和谐,夫妻关系亲密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1.家长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些家长因工作不顺或者其他原因而表现出来的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这些情绪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所以家长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时时处处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建立和谐默契的夫妻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

父母都是孩子至亲至爱的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占据着平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夫妻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如对待同学、对待老师对待长辈的态度等。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体贴,互相谅解,孩子也能以宽容的心胸对待同学,理解老师。相反,如果父母之间随时都互相指责抱怨,会让孩子烦躁不安,产生莫名的恐惧,不相信别人,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对生活失去信心。

3.正确看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宽严并济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严重情绪化,要么不加理睬,让孩子一错再错,要么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予满足,导致孩子一个愿望达不到就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打滚,大点的孩子甚至离家出走;相反,有的家长过于苛求,总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家的相比,容不得孩子犯错,总觉其不如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孩子要严中显爱,爱中有严,要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4.进行情感交流,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很多父母感觉与孩子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特别是一些中学生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数时间是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与孩子的交流变成吵架拌嘴。其实,我们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倾听的习惯,听孩子讲学校的事,讲同学,讲老师,从倾听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同孩子一起成长。另外,如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照片按日期、内容进行排列,装订成册,建立成长档案,使孩子能经常翻阅,从中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关注对自己的爱。

二、做民主型家长,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1.尊重孩子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有自己的情感需要,做家长的不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使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2.礼待孩子

在孩子犯错之后,不要只是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应及时给其讲明道理,在自己讲错话,做错事之后,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3.赞赏孩子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者有点滴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祝贺或给予表扬鼓励。

三、做心理专家型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1.培养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只是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磨练顽强意志

家长可利用各种各样挫折情境来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战胜失败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对待失败挫折的策略,如继续努力、适时调整等。

3.培养合作意识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他们学会交流与合作,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4.体验成功

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尊 篇4

孩子们对于父母说的话很敏感, 不要只为了孩子的成功而表扬他。比如说, 你的孩子没有被选入足球队, 这时候你可以说:“好吧, 你虽然没有加入球队, 但是我为你而感到骄傲, 因为你已经努力了。”而不是“这次你没有加入足球队, 我相信你下次努力一定会成功的。”要把努力程度看得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你自己就是那种对人要求苛刻、处事消极、对自己的能力有着不切实际想法的人, 那么你的孩子就很可能是你的复制品。因此父母首先应当培养自己的自尊, 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不正确的自我认识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之后有可能真的变成事实。比如说, 一个其他方面很好的孩子在数学方面有点儿差劲, 他会觉得:“我不会数学, 因此我很笨。”这样的总结不仅是错误的, 它还有可能变成一种错误的信念。应当鼓励孩子正确地看待事物, 让他认识到:“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数学不好只是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克服它。”

如果孩子在家中没有安全感, 甚至经常挨打的话, 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尊受辱的痛苦, 并很有可能变得沮丧孤僻。如果孩子经常目睹暴力场面, 在学校中也经常遇到受欺负的问题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 都会影响孩子的自尊。

论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素质培养 篇5

然而,那个年代,甚至说我小时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提供了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那就是贫穷。贫穷的人从来缺少的就不是骨气,所以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教育)无论是在父母心中还是在孩子心中都占据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同时,那种家境的孩子更加懂事,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所以学习成绩方面要强过城市孩子,在孝敬父母方面要更主动积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就全面发展而言,农村孩子远远比不上城市孩子,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举个例子,我们的高中分为市区和郊区两大校区,市区理所应当是城市孩子集中的地方,而郊区的学校则是农村孩子集中的地方。在成绩方面,郊区的学校拥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在个人总体综合素质方面,郊区学校的孩子表现欠佳。上述叙述的情况似乎已经是年代久远了。

而今,农村孩子正在逐渐丧失这种优势,这里仅以东部地区的孩子为例。原因需要说明一下,西部孩子和父母心中没有教育的概念。首先生活负担太重,上学根本不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其次,家中生活负担重,学费是个问题,最后,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半途而废,家长认为只要识字就足矣。所以这也就是我国当今西部支教效果不明显的最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落后,“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此话一点不假。

如今,农村孩子(仅以东部地区为例)正在摆脱穷困的困扰,这对于中国而言是爆发性的幸福,穷困的父母小时候受的苦不愿意再延续下去,所以,他们溺爱自己的孩子仿佛是在弥补小时候时代欠他们自己的幸福。而溺爱的最后结果致使农村孩子丧失了唯一的优势。不可否认,中国农村的教育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也就是教育正在向着先进化和现代化的方面发展,然而,学校教育似乎与家庭教育脱节了,家中在家中给孩子进行的是“有求必应”的教育,而老师在学校进行的是“精英教育。”家长送农村孩子去学习钢琴,绘画等都是精英教育,所以,两种背道而驰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就是畸形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孩子就是思想上畸形的处于艰难孤独期的孩子。我们平时见到许多这种情况,着实令人纠结。不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经济发展使得精神进步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至于解决的办法,主要从农村孩子的家长着手,家庭教育占据了孩子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认为家长必须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主动了解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一味地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后患无穷的,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培养孩子的勇气 篇6

勇气要从小进行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勇气呢?

一是要让孩子正视挫折的存在。我们的主流教育是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是教育孩子争上游、往前冲,却忽略了挫折教育。所以,有些孩子在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成绩时,或者感觉自己不具备继续往前冲的实力时,就会失去自信,一蹶不振,甚至厌学、放弃学业。

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要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告诉孩子挫折的现实存在和挫折的不可怕。我们要跟孩子多分享伟人和成功者经历的坎坷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胆略,告诉孩子人生会遇到很多坎坷,要允许自己经历多次的失败。

二是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孩子的勇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时会过度呵护孩子,唯恐孩子磕磕碰碰。尤其是隔代人带孩子,更是捧在手心怕碰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其实,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孩子才更结实、更勇敢。要让孩子多参加运动,多进行体能训练,从而锻炼孩子的勇气。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跋山涉水,既锻炼了体能,又培养了勇气。

三是鼓励孩子多交往。要鼓励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多与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孩子在游戏玩耍中能学会与人相处,能享受友谊带来的愉悦。特别是在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一定不要过分干预,可以给孩子一些参考意见,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解决矛盾的尝试,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孩子与人相处的过程,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在一次次磨合中,孩子学会了与人相处,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能给孩子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

如何培养好孩子 篇7

一、助力孩子发展

当孩子走进中学的校门时, 他们的心智在发展, 他们的思想在成熟, 他们的困惑在加大。他们既感恩父母, 又对父母的偶尔过问不满;他们既理解父母较高的期望, 又对父母的引导不够不满;他们既希望受到关注, 又对父母的过分唠叨不满;他们既渴望家庭的温馨, 又渴望父母的支持、鼓励、理解和指导。可见, 孩子非常看重父母, 也就是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占据重要的位置。基于此, 父母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希望孩子有好的习惯, 家长就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严格使用钢笔写字, 注意看书的姿势, 讲究写字的整洁与速度, 注重学习的效率, 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总之, 只有家长明确孩子的培养方向, 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并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诚然, 孩子是成长中的人, 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 作为家长, 必须面对现实, 也就是要用爱心理智地培养孩子。当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时, 家长须冷静地分析原因 (其一, 孩子缺乏远大的志向, 目标不明、动力不足;其二, 孩子学习习惯差和依赖性强) 。总之, 家长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解决好“为什么学”“怎样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儿学”以及“和谁学”等问题。另外, 当需要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时, 家长应先从与孩子交朋友开始。只有家长辛勤的付出, 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二、鼓励孩子阅读

对孩子而言, 阅读决定学习品质, 开启心智, 丰富学养, 滋补思想, 激发创新能力。因此, 要培养好孩子, 就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并让孩子树立终身阅读的意识。

针对阅读, 具体有三点。其一, 阅读要有选择。例如, 可从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 滋养孩子的身心。其二, 阅读应有要求。例如, 每学年规定一定的阅读书目, 并需要家长督促孩子阅读。其三, 背诵名家名篇。背诵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只有识记, 才能积累, 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整合能力。

三、需要夸奖孩子

作为家长, 应把孩子当作普通人、发展中的人以及须在失败和成功中慢慢长大的人。这样, 家长就能从孩子身上发现很多闪光点, 并让这些闪光点成为孩子成功的基点。基于此, 要培养好孩子, 就要夸奖孩子, 也就是说, 当孩子被肯定时, 他们更易感到自信、快乐, 从而有利于他们取得成功。所以, 身为家长, 至少应努力做好三件事:一是每天早上向孩子表示祝福, 二是经常与孩子谈心, 三是与孩子一同学习。总之, 家长应在充满爱的细节中, 关心与爱护孩子, 从而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只有这样, 当孩子遇到烦恼时, 才会选择向父母倾诉与求助, 因为民主、平等的氛围早已使父母和孩子成为生活中的朋友和精神上的伴侣。另外, 家长要善于通过言语向孩子表达心中的爱。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时, 良好的情感自然会促使他们有美好的行为。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 篇8

如果父母想知道:“我的孩子是否具有音乐才能?我是否应该为他提供适当的音乐教育来发展他的音乐才能?”通常一个有经验的音乐教师通过试听就能为家长提供充分的情报。可是也有个别孩子, 他可能对声音具有非凡的理解力和洞察力, 但是却缺乏音乐表演所具备的心理能力。这样的孩子可以从探索音乐和音乐欣赏的持续训练中得到许多教益。

研究表明, 对于有音乐和艺术天赋的儿童, 主要不是表现在天生能力的差异, 而是表现为家长为之提供的音乐活动的机会以及鼓励的不同和家庭音乐环境的不同。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家里通常都高度重视音乐教育, 不仅拥有许多乐器, 还有额外的音乐课程辅导, 鼓励孩子的音乐实践, 鼓励孩子学习演奏乐器。还有一些家庭的其他成员能够演奏音乐, 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这样的家庭环境, 使孩子从小就能够耳濡目染, 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之中, 音乐才能的显现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通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到了4—5岁就可以显现出明显的与众不同的音乐才能。也就是说,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充满音乐生活的家庭环境来培养。

美国布鲁姆的研究小组对青少年中各种类型的天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个广泛的研究, 其中也包括对音乐天才的研究。他们发现, 在影响特殊天才儿童发展过程的许多因素中, 家庭以及家庭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对于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家和歌唱家的研究发现,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济阶层, 这些父母都能够为孩子指明方向, 承担义务去贡献出他们的时间和资源, 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最佳的成长环境, 和睦的家庭气氛可以强调人生的努力方向, 并能合理的支配时间而不虚度光阴, 并且父母总是这个家庭的模范, 为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 使孩子能够从小懂得要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再进一步就是在音乐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去学习和磨练音乐表现所要求的技巧。音乐教师应该有能力为年轻的表演者制定出有效又有趣的学习方案, 并且通过学生的年龄段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支持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如果教师的工作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能够和家庭的培养计划完美地加以结合, 那么, 孩子音乐能力的成长将是十分惊人的。

音乐天赋包括知觉的 (五官的) 和动作技巧两个方面的内容。儿童理解音乐中音阶概念的能力是与年龄和时间概念的形成有关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6—8岁的儿童提高音高的区分和声调、旋律的记忆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现行的许多有效的评估音乐天赋的方法———测试、教师的看法、父母的反馈, 都可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 现在许多测试音乐天赋的方法与学校的音乐课程有关。以测试音乐听力去衡量儿童音乐天赋的方法是较为经典的, 还有持之以恒的考察也是十分重要的。儿童似乎能够以一种又说服力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并且在他们能够用语言来概括语言之前就能清楚地表明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识别绝对音高是关于音乐能力测试的一个重要部分。拥有绝对音高的人不仅能够通过听音乐来准确地说出音高的名称, 而且还能够按照要求唱出来。有人相信绝对音高是遗传的, 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可以通过积极地训练或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成熟而获得的。事实的确如此:有些孩子对绝对音高的掌握表现的轻而易举, 而有些孩子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例如有一个4岁的女孩在一天之内就能通过钢琴键盘说出各个音的名称, 并且在第二天能够将各个音的名称与音高匹配起来。年龄越小似乎掌握的能力越明显, 而且越精确。

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乐感 篇9

今年我因教学需要被派往农村初中支教, 在教学过程中, 深感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举步艰难, 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 他们见识少, 知识面窄, 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差, 聆听音乐时常犯疑发呆, 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乐感, 完成音乐课的审美体验, 成为了我这一年支教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 我进行了一些摸索, 下面谈谈我的拙见。

一、首先要重视视唱的训练

音乐感的培养必须建立在音准和节奏的准确之上, 而农村的孩子音乐底子薄, 初一新生绝大多数不认识简谱, 音准和节奏感差, 在歌唱中常出现“跑音”现象。通过科学有效地视唱训练, 能培养农村学生的良好的音准和节奏, 但教师要根据这些孩子们的实际, 由浅入深, 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1. 可从节奏入手过渡到视唱, 节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 遇到较难的节奏可先进行律动的训练, 比如拍手、拍肩、跺脚等。

为了增强学习兴趣, 可采用合作式教学, 如二人一组拍手, 四人一组跺脚等。这样迎合了学生的特点, 他们会立即感到容易, 并能很快贴切地表达出来。

2. 从唱准单音过渡到旋律。

可先唱准音阶再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直至旋律演唱的练习。这一过程中, 还可以用竖笛作为辅助教学, 通过听一听, 练一练, 唱一唱, 不仅活跃了课堂, 也加深了学生节奏, 音高的记忆。值得注意的是视唱时要对乐句有整体感, 要带着某种特殊的感情与表情来练习, 这种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奠定了基础。

二、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学生的乐感

马克思曾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家舒曼也曾说:“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乐感是听觉的审美心理反应。只有对音乐的聆听, 才能通过感知、联想、表现等心理活动去体验音乐的“味道”, 去感悟音乐的规律。

1. 培养农村孩子聆听的习惯。

由于农村教学设备陈旧, 师资力量不足, 缺少教育教学方法, 所以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聆听音乐的重要, 没有养成聆听的习惯。音乐响起时, 就会跟着大声喊唱, 未能体会乐曲内在的情感。此时, 音乐老师要不断要求学生聆听音乐, 在安静的课堂氛围中, 粗听、细听、反复听、加深乐曲的情感体验。

2. 挖掘音乐内在魅力, 培养乐感。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 其完美的演唱演奏不仅体现音乐鲜活的生命力, 而且流淌出来的歌声、乐声无不洋益着动人的乐感。乐声起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 在动和静, 高和低, 快和慢, 紧和松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她特有的美丽, 并激起了人们感情的共鸣。在鉴赏的过程中, 旋律、和声等美感必然潜移默化于学生心田, 随着日积月累, 音乐美的“痕迹”会逐渐强化加深, 乐感自然会转化为自身的感受与表现能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 通过其艺术形象, 内在感情感染孩子, 培养他们的音乐感。

三、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乐感

1. 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学生乐感。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因此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 处理表达歌曲感情。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深入分析歌曲思想内容, 抓住每首歌风格特点, 领会乐曲的表现手段, 如速度的对比, 旋律的起伏, 情绪的转变等。把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从感性认识提到理性认识。如歌曲《七子之歌》第二乐段以强力度的演唱, 让学生感受到了乐曲内在含义, 像是在呐喊, 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2. 在舞蹈律动中培养学生的乐感。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音乐就有什么样的舞蹈, 音乐节奏的变化往往决定着舞蹈节奏的变化, 是舞蹈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骨肉之亲”。不同的音乐节奏体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风格, 如在教学《走进西藏》时, 我让学生和着音乐跳起了藏族舞。在简单的三步一靠, 甩长袖的动作中, 学生领略到了藏族音乐的节奏、风格特点,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表现力与感悟力。但农村孩子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并没有接触过舞蹈律动, 因为缺乏锻炼, 显得胆小、害羞。此时教师要多多鼓励与肯定, 不管他们的动作优美与否, 都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长他们的自信心。

3. 在器乐演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乐感。

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体验音乐的桥梁。”学生演奏器乐的实践是培养乐感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竖笛由于其价格低廉, 在经济并不发展的农村能得到普及。因此我把竖笛引进了课堂。对学生来说第一次看到、听到、接触到竖笛, 对它充满了好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演奏中, 用心去感悟和理解音乐。在愉快的吹奏过程中, 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时而轻松活泼, 时而恬静柔和, 时而含蓄深沉。

4. 在实践创造活动中深化学生的乐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学生有了一定的乐感以后, 对聆听的音乐进行艺术创新, 深化了学生的乐感。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 鼓励学生, 用各种各样方式进行音乐再创造。比如, 在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 在坚定有力的旋律感召下, 学生们点着头, 打着拍子, 我就让他们跟随音乐在教室的过道上踏步走, 在行进的步伐节奏中体会到了进行曲的风格。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乐感

农村孩子音乐感悟能力差, 教师“导”的作用在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借助老师感性的引导, 调动孩子的全身感官, 领悟到音乐的情绪内涵, 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即而达到培养乐感的目的。

1. 以教师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的乐感。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这种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情绪及风格。如教师富于表情的范唱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产生极大的艺术吸引力, 引导他们以充沛的感情去歌唱。

2. 教师生动的语言, 引发学生的乐感。

课堂语言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优化组织语言, 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也可以给学生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 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激发学生想象力, 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情境中, 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

除了美的文学语言外, 教师还可以用丰富的眼神、口形和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 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如面带微笑的演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快乐的音乐, 手部柔和的波浪线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婉转的音乐。

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思考, 并经常提问:这首曲子的旋律是轻快的还是忧伤的?在反复聆听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乐感不断丰富起来。

乐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反复聆听、实践提高的过程。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多一份耐心, 多一份坚持。只要你诚心探索、体会, 相信你耕耘的那片天地里, 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 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甚至于在快乐感中健康成长。

摘要:乐感的培养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环节, 农村学生乐感差成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绊脚石。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乐感?本文从视唱、听觉、音乐活动、教师引导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乐感,视唱,聆听,活动,引导,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 篇10

众所周知, 自主阅读是一个主动、积极之过程, 属于能动阅读行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 应该将“要我读”逐渐转变为“我要读”, 逐渐改变阅读心理。当前很多教师进行教学时, 习惯性用程式化方式进行教学。讲述课程背景, 介绍作者以及内容结构等, 最后将问题抛向学生。最终教师引入所谓的标准答案, 该教学方法学生已经失去自主性, 教师成为教学主体, 学生自主学习受到限制。学生一直属于被动式学习, 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去理解和内化知识, 这就导致学生存在依赖心理, 一旦离开教师将很难独立学习。因此, 教师进行教学时, 要给学生营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 学生在阅读中读出其中的品味, 读出其中的味道, 这样学生才能够准确理解阅读深刻含义, 将被动式学习变为心理自由阅读。这才能保障学生能够积极进入学习环境中, 欣赏内容, 从而形成独立感受阅读心理, 在应对阅读难题时, 能够灵活应变。

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 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 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 在上学的路上有意识地观看路标、商店名以及宣传栏等, 看其中传递的信息, 该学习方法能够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形式

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阅读形式以及交流方式, 学生学习主体性会得到展现。其实, 阅读的方式比较多, 可以一边进行标注一边阅读, 也可以边读边想。学生阅读中做到有感而发, 专注疑问环节以及做到有得而写。该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个性化教学, 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享阅读感受, 有意识找好伙伴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跟教师交流, 也可以和家长交流以及同学交流。进行交流时, 会形成不同的观点碰撞,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把握阅读理解程度和价值体现出来。学生根据自身阅读习惯, 判断出价值取向, 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在阅读上感受到阅读乐趣。进行阅读时, 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解, 提升阅读范围,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1.进行阅读能力训练

教师进行阅读能力理解时, 要根据学生心理年龄以及心理特点进行培训, 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低年龄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时, 他们需要做到读准、读通以及默读,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限制阅读。然而让学生概括出整篇文章大意, 以及每个段落讲述内容。针对每个学生阅读能力差异, 对阅读基础较强的学生, 教师让这部分学生概括出每段中心句, 找出每段主旨。学生逐渐把握阅读主脉以及整篇文章脉络, 能够深层次地理解题意, 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对比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过程中, 教师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 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训练。一般而言, 对照阅读方法比较普遍。从内容上看, 对字、词的辨认以及词辨形、辨义进行对比, 从中能够准确把握不同之处。其中对照方法有修辞对照、表达对照以及修改对照等。教师要掌握学生实际阅读能力情况, 对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 落实阅读对照方法。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能够对不同的阅读题材, 定位出解题风格。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上一篇:生猪屠宰行业管理下一篇:后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