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感觉与知觉

2024-04-27

3 感觉与知觉(精选6篇)

篇1:3 感觉与知觉

第二讲 感觉与知觉(4学时)

第一节 感觉

教学内容: 提问导入:

1、人的感觉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2.1、感觉

举例说明感觉是人对外界刺激即时、直接的反映。区别于知觉。2.2、阈限

1、什么是感觉阈限?

感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感受性,引起人们感受性的不仅要有外界的刺激,而且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比如我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看不到远处微弱的灯光,听不到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

阈限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举个例子,在座的同学对辣的感受性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有些同学来说,一滴辣椒油就能感觉到辣这个感觉,而对于另外一些同学来说,一勺辣椒油才能感觉到辣。一滴辣椒油与一勺辣椒油就叫绝对阈限。一滴就能感觉出来,说明你的感受性很强,感觉的阈限就很低,因为他的感觉很敏感。一勺才能感觉出来,说明感觉性很差,感觉阈限就高。如果变化刺激程度,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2、阈限的基本规律 ——韦伯定律:

外界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所能觉察的强度的最小差别,和背景强度成正比,标准刺激越强越大,则达到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增量越大。

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在A实验中大约68%的人会换一家商店去购买,B实验中大约29%人会愿意换一家商店去购买。同样都是5元的差价,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呢?原因很简单,虽然两种实验中购物者实际节省的都是5元,但是在A中,5元相对于价格总额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B中,5元相对于价格微不足道。

这就是营销学中著名的韦伯定律: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与基础价格的水平有关,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相对价值,而非绝对价值。根据韦伯定律,购买者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更多的取决于变化的百分比,而非变化的绝对值;并且在产品价格之上之下各有一个界限。将价格调整至价格之外容易被购买者觉察到,而在界限之内调整却往往被购买者所忽视。

再如,我们经常喝的雀巢咖啡,以前是小袋包装的(14克每袋),10袋是11元左右吧,现在也是这么多钱,但是换成小条包装的(13克每条)。其实也涨价了,但是我们消费者没怎么感觉到而已!还有就是去我楼下餐馆吃饭,以前宫保鸡丁一份一大盘,现在虽然没有涨价,但是盘子小了一些,其实也是涨价,只是我们不怎么觉得而已,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啦!

再如在亲子关系中,子女习惯了父母对他(她)们的爱,对他们的好,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一天不对他们好了,他们就觉得怨恨!我说个例子: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感激吗?” 女孩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妈妈辛苦地养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快到家门时,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妈妈看到女孩时,忙喊:“饭都已经做好,快回去吃,菜都凉了!”此时女孩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却让我们就感激不已。这便是“韦伯定律”在操纵我们的感觉。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感动不已。

从韦伯定律中读出生活智慧 :学会感恩,学会雪中送炭

3、差别阈限在产品设计中有很多应用,以下从价格策略、包装策略、品格策略、促销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见ppt)

第二节 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

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图示)

1、颜色视觉

1)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

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获得白光。2)拮抗加工理论

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视觉后像(现场试验、讨论)

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sensory aftereffect)。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after-image)。

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的现象。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2、明度视觉

1)明度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图例)2)锥体细胞(cones)和杆体细胞(rods)

锥体细胞是人的彩色感受器,随着光量的增加,锥体细胞开始发射神经信号。人对颜色的感知是因为我们有三类锥体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感知的结果。即对颜色的感知是光源,物体和观察者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准确的说是视觉最敏感区域,此处对光的感觉最精细、最敏感,分辨率最大。至于杆体感受明暗显然感受性较粗糙,杆体细胞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但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图示)

3)光适应和暗适应

由于以上两种细胞要进行功能交换造成的。

4)眩光”(glare):当人的视野中物体与背景间的亮度对比过大时,就会造成视觉不适或能见度(visibility)下降,这也是人机工程学常谈到的“眩光”。(图例)

3、运动视觉

1)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

2)人们对物体空间移动的信息有两种不同的视觉途径:网膜-映象系统和头眼系统。(图示)

3)动画中的人物,常常本身并没有在画面中运动,而仅凭借其原地动作,以及背景的移动,使人产生向前运动的感觉。(图例)

4)视觉暂留

是指人的视觉存在一定惰性,不能立即根据外在刺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闪烁率大于每秒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的光源了。而动画每秒

24帧左右画面就可让人产生动感。

4、设计中运用视觉原理 1)锻炼视敏性

如对尺度、色彩、相互关系的敏锐捕捉。2)强调视觉优先

人获取信息的80%来源于视觉,因此,设计中应树立视觉优先地位,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他感觉带给人的设计优势。3)适度打破视觉习惯,强化视觉冲击力。

首先,设计师自身要从独特视角关照生活;其次,是突破受众的视觉惯性,强化视觉冲击力。

三、其他感觉

1、听觉

1)听觉形成过程:

振动—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图示,结合听觉器官解剖结构)

2)设计中运用听觉原理:

A 减小噪音、优化听觉感受。

B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视听通感)

2、触觉

设计中运用触觉原理:

A 合理利用材质特性,以满足功能需求。B 不同的触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材质对比)。

C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视触通感)

3、嗅觉与味觉

设计中运用嗅觉与味觉原理:

A 嗅觉味觉感受可大大促进受众对产品的喜好。

B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电影《功夫熊猫》随影票赠送的卡片,按提示剐蹭指定位置,会有气味散发;视味通感等)

讨论: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结论:理论上可以,具体方法有:A、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但要做到主次分明,综合艺术(如电影艺术)中运用较多;B、有效利用联觉(下一节精讲);C、不能为五感而五感,要从设计理念出发进行有机组合,避免造成设计过度。

总结:生理与心理密切相关,二者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感觉是人关照外部世界的第一步,人的很多知识经验来源于感官的接受,设计师对感觉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认识设计师和受众心理。本课程对五感进行了独立的讲解,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以上感官之间是有通道连接的,指所谓的通感现象,我们在后面的设计应用课程中会分析。

作业:

在你所学的设计门类,找到2个利用错觉或避免错觉的案例,加以说明。

篇2:3 感觉与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A)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C)。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B)。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D)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C)。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C)。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C)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B)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14.双眼视差是(B)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C)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C)。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B).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A).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D)A.强弱 B.高低 C.轻重 D.大小

2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A)A.感受性 B.刺激强度 C.知觉 D.感觉

24.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C)

A.视觉适应力 B.视觉差别感受性 C.视觉感受性 D.视知觉

25.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6.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27.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C)。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8.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D)。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 29.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叫(A)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30.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3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C)关系。

A.正比 B.同比 C.反比 D.对比 32.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D)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正相关关系 C.无关 D.成反比例关系 33.重量感觉阈限值的大小与相应的重量感受性高低之间的关系成(B)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常数关系 D.对数关系 3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B)关系。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成准比例 35.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C)越大。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强度 36.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A)。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中和色 37.位置学说不能解释(C)。

A.高频声音的编码 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 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38.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C)。

A.音强 B.音高 C.音色 D.音波

39.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A),掩蔽作用越大。

A.频率越接近B.强度越接近C.频率相差越大 D.音色相差越大 40.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C)(200610)A.声音的混合 B.声音的起伏 C.声音的掩蔽 D.拍音 4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A)

A.声波的频率 B.声音振动的大小 C.声音的组成形式

D.声波的起伏

42.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B)

A.色调 B.亮度 C.中和度 D.饱和度

43.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是指哪三种颜色?(B)A.红绿黄 B.蓝绿红 C.蓝白绿 D.红黄蓝

44.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B)(200904)

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B.二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45.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C)A.声音振动的大小 B.声波的起伏 C.声波的频率 D.声音的组成方式 46.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B)。

A.比较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47.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D)

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48.“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C)。

A.刻板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49.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是(A)A.社会刻板印象 B.印刻 C.社会知觉过程 D.从众

50.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警、圆滑;男人富有刚性,女人富有柔性。这种对一类人产生较为固定看法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2.皮肤觉通常包括(BCD)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3.锥体细胞(ADE)。A.能够反应颜色 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 C.不能分辨颜色 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 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4.棒体细胞(ACE)A.不能分辨颜色 B.反应光的波长 C.对光的强度起反应 D.集中于网膜中心 E.对微弱光线敏感

5.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BCD)。

A.红与蓝 B.黑与白 C.红与绿 D.黄与蓝 E.红与黑 6.知觉的特性包括(ABCE)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包括(CDE)。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8.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BCD)等方面的恒常性。A.温度 B.大小 C.形状 D.颜色 E.空间 9.在深度知觉中,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有(AD).A.双眼视差 B.视野中的高度 C.线性透视 D.眼肌的调节与幅合 E.阴影

10.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ACD)。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B.调节与幅合 C.感觉通道的性质 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E.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性质 11.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_,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BCE)A.事件性质越复杂 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 C.对不喜欢的事情

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 E.事件性质越简单 12.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B)。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三、名词解释

1.超感知觉:简称ESP,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2.感觉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它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4.双眼视差:由于两个眼睛位置差异,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明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5.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6.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8.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9.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收集信息

(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为感受器。

(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

(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反映。

②分析器数量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③知识、经验参与程度的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联系: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②感觉和知觉都具有直接性,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3.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

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两个方面:

(1)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2)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眼肌的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等

4.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及其关系。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如何根据对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搜集、选择信息过程

(2)整合信息过程: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

7.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

社会知觉具有以下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8.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主要有:(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

9.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10.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

五、论述题

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答案要点: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篇3:感知觉品质与空管人为差错

一、感知觉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 感觉是指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 这些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其次, 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当我们把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 就产生了对事物全面的反映, 这就是知觉, 它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飞行人员在座舱内闻到有油味, 听到漏气声, 看到座舱风挡上有污迹, 用手触摸机件时感到的冷、热、软、硬等都是属于人的感觉现象。这就是知觉的结果。2007我国正式启动RVSM空域改革, 航空器的飞行高度是按照一定的规范有规律的分布的, 对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空管人员来说, 如果发现航线上一架飞机的高度数据不符合这种规律, 马上就能感知出来, 这同样也是一种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感知觉。

二、感知觉的特性

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同一种事物或现象, 有的人能感知到, 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事物或现象只要认真就能感知到, 而有的事物或现象再认真也感知不到。这主要取决于人的感知觉特性,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感知觉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能提高的

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就是感觉, 但是人的感觉并非是无条件的、万能的, 而是要有一定的刺激量和差别才能引起感觉。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 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 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感受性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就是恰好能引起感觉和恰好不能引起感觉的界限。例如, 飞机作直线加速度运动时, 加速度的刺激量至少要达到0.00349, 才能被人感觉出来。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人的感觉阈限越高, 则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低, 则感受性越强。在空管人员飞行动态监控系统中, 会利用特殊颜色、目标闪烁、声音报警等方式, 刺激管制人员的感官, 从而发现存在的危险因素, 并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处置。因此, 在教育训练工作中可以利用好仿真模拟训练器, 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有意识地提高空管人员的感知觉能力训练。

(2) 人的适应性会使人的感受性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官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例如, 从明亮的电影院外面进入正在放映的电影场内, 视觉会从看不清逐渐变化为能分辨物体轮廓, 即对弱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提高。人的听觉、触压觉、温度觉等都会随时间的增长而使感受性下降。飞行动态监控是空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绝大部分的时候, 航空器都是按照一定的航路航线有规律的飞行, 异常情况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管制员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正常状态的时候, 对异常情况的感知也会降低, 异常情况出现的时候, 在短时间内就不易发觉。

(3) 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客观事物具有多种特性, 并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 人在感知它的时候, 不是把它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东西, 而总是把它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即知觉的整体性。世界上的事物纷繁众多, 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某些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对所选的事物感知的清晰、真切, 而对其他事物只是知觉的背景、模糊的知觉, 即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事物的时候, 不仅直接反映它的形象, 而且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说明它, 即知觉的理解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 知觉现象仍然保持不变, 这是知觉的恒常性。人的感知觉特性, 对于人正确地了解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的感知觉特性变差, 容易导致知觉歪曲, 即产生不正确的知觉, 也就是错觉。航空器的飞行高度层是按照东向和西向进行单数和双数区分的, 比如一架飞机向东飞行却使用了向西飞行的高度层, 就很可能使空管监控人员在感知觉阈限较低的时候, 难以发现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三、感知觉引起的人为差错分析

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 常常被认为是导致人为差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空管工作具有高负荷、高压力的特点, 而且经常会有突然、不确定的因素出现, 要求管制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很多一次性决策, 而且不能出现差错, 经常有责任心很强、工作经验丰富的管制员也会犯通常认为不会出现的错误, 可见人为差错与空管工作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工作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人的感知觉发生变化, 而人的感知觉特性更与人为差错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感知觉因素引起的人为差错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感觉对象的刺激太弱, 达不到感觉阈限, 则不能引起感觉。

现代飞机上都有许多报警设备, 大都利用强烈的声、光刺激来提醒飞行人员, 警示其设备故障或操纵错误, 有效防止严重事故的发生。现在空管系统中也有专门为提示管制人员异常情况出现的警示系统, 当飞机间距离较近、高度低于安全高度等时, 会通过声音、颜色、目标状态的改变提醒管制员:有可能是飞机或空管设备出现了问题, 甚至为出现的不同情况而设置了警报等级, 但这些警告通常都是当冲突出现的时候才会启动, 但当飞机飞错高度层、使用错误的二次代码、偏离航线等情况出现的时候, 却没有相应的警示或警示级别过低, 达不到感觉阈限, 不能帮助管制员对可能出现的飞行冲突进行提前感知。

(2) 人的感觉阈限过高, 则感受性降低, 不易引起感觉。

常人在晴朗的暗夜中, 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人对温度的感觉, 皮肤表面温度有1℃之差即可察觉。通过训练可以降低人的感觉阈限。空管工作要求管制员对可能导致出现事故的错误数据、细节有较高敏感性, 但这些往往是新管制员最缺乏的, 有很多老管制员可以对上千个空管数据了如指掌, 而有的管制员却时刻要依靠身边的工作手册去工作, 也许他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但却无法把握工作的重要节点和方向, 因此提高他们对空管数据和细节的敏感度, 应该成为他们培训的重要内容。

(3) 适应易使人产生麻木, 失去警惕。

人的感觉除对黑暗的适应会使人的感受性提高外,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感受性随时间的增长而下降。虽然适应使人对刺激的敏锐度降低, 有助于人减少身心的负担, 但适应后也易产生麻木, 使人失去警觉, 从而违反法规, 甚至酿成事故。2006年6月22日, 某航空公司B3479航班执行恩施—武汉任务时, 在武汉市郊坠毁, 造成49人死亡, 其原因是当天能见度不好, 飞机首次着陆没有成功, 而管制员自认为十分熟悉本场空域环境, 没有按照规定的复飞程序进行指挥, 在没有确切掌握飞机实际位置的情况下, 按照目视进近方法进行指挥, 照成飞机撞地, 这就是典型的感知觉麻木, 失去对可能发生事故的警惕性, 造成一起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

(4) 人对知觉对象缺乏理解, 造成知觉映像模糊, 可能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错觉。

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判断的根本依据。错觉也可能是由于人的知识经验不足或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所造成的。有经验的机械师可以从细微的声音上判断发动机工作是否正常、异常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但飞行员也许可以听到异常的声音, 却不会重视或很难判断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可能会对飞行安全造成什么影响, 因为只有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才能迅速感知异常, 一个管制员如果对所管制区域内的所有飞行动态掌握不全面, 当有一架外来飞机进入管制区域的时候, 就很难对存在的飞行冲突进行预知, 对可能出现的飞行事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要求合格的管制员必须根据雷达信息、飞行员报告等手段, 及时将所获得的信息转换为心理图像, 将空间飞行状态视觉化, 这种能力就是空间的感知能力,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 也不是有空间感知能力就一定适应空管工作, 因此这就对管制员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了要求。

篇4:武术搏击中的感觉与知觉

我们先由推手说起。“听劲”是武术推手术语,长期以来在武术界代代相传。传统推手理论说:“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发”。把“听劲”放在“听、化、拿,发”之首,列在了前提的地位,足见 先人对“听劲”的 重视。

古代科学不发达,武林先辈虽然不知道无形无象的内劲是如何感知的科学原理,但是在一代代人的搏击实践中,却真真切切地感知到了对方的着力点,劲力的大小、方向路线、刚柔、虚实、重心变化和发力时机等等信息。聪明的先辈就借喻人用耳朵听声音来感觉到说话而听懂对方意图一样,来辨知对方劲路的变化,创造了听劲理论,把听劲分为:

(1)触听:通过皮肤接触,听对方劲道的感觉。

(2)视听:通过观察审视对方表情、动作的变化觉察。

(3)神会听:是高层次的听劲,由触听、视听逐步修炼臻于上乘境界,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达到“神之使也”的地步。

“听劲理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虽然不能说正确,但用比喻方法在推手传承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今天如果我们钻在故纸堆里,仍然沿用不科学的理论指导练功实践,只能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如果走出国门,将会贻笑世界。我辈只有正确运用科学原理指导推手实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否则“打我不知”就是必然结果。

拳谚讲“行家一搭手,便知有没有”。这里首先有一个认识过程。最简单的认识活动叫感觉过程,进一步的认识活动叫知觉过程。人体对各种信息的感觉都是通过感受器实现的,感受器是人身体里一种结构装置,根据它存在的位置,可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分别感受身体内外各种信息变化。感受器的共同特征是:它能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的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传导神经到达脊髓和脑干,最后传到大脑皮层各个相应的感觉中枢,从而产生各种特定的感觉。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的,武术搏击概莫能外。

一、武术搏击的感觉

1、武术搏击的感觉,是人脑对双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除了获得外界信息、了解对方外,还反映自身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通过感觉我们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状态,获得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式、饥饱劳逸、心跳等种种信息。

感觉的产生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刺激作用于人体引起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人体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神经装置,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组成。

2、武术搏击的感觉在人们的搏击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认识搏击运动的开端,是所有搏击知识的最初源泉,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出搏击的各个属性。人对搏击的认识正是从感觉搏击的个别属性开始的。

3、武术搏击感觉的分类:依靠刺激的来源不同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部感觉,接受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又称本体感觉)、平衡觉(又称位觉)和内脏感觉。另一类是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无论哪一种感觉都是一定的适宜刺激作用于特定感受器的结果。各种感觉的适宜刺激和感受器的关系如下表:

在武术搏击中,对本体感觉、平衡感觉、视觉、听觉、痛觉、触压觉的直接使用为主,味觉未见到使用。

二、武术搏击感觉的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那种刚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反映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刚能反映刺激量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分辨能力)。

视觉、运动觉、平衡觉、触压觉、听觉的差别感受性的发展,是提高搏击技术动作准确性的关键。

2、感受性的大小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变化规律为:在一般情况下,弱刺激的持续作用可以提高感受性,强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下降。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分析器在其它分析器的影响下感受性的变化。在搏击中一个人同时可以发生多种感觉,它们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使感受性发生变化。一般规律是: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可以因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微弱刺激的影响而提高,反之,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强烈刺激则引起感受性降低。

4、搏击实践是感受性发展的根本条件。搏击感受性的变化,虽然有各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搏击实践要求的影响。由于搏击中实践活动不同,对某种分析器运用的程度不同,因而影响感受性的个别差异。有的人化解感受能力比较好,有的人时机感受能力比较好,裁判一般具有察觉微小技术动作的感觉能力。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其它分析器由于锻炼而得到特殊发展,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说明人的感觉能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在推手训练中就有一个阶段采用蒙目训练,就是根据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来提高发展自己的运动觉、平衡觉等感受能力。

三、武术搏击的知觉

1、武术搏击的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搏击实践在人脑中的反映。搏击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总是结合为整体面存在,因而当搏击的双方直接作用人的感官时,通常会在头脑中产生关于双方的整体映象,这便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都是人脑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区别在于:感觉是人脑对搏击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搏击的整体反映,当人对事物作出整体反映时,就意味着他已经确定了该事物的意义。知觉的本质在于解释作用于感觉的事物是什么,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标志它。

知觉与感觉有着密切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经验,受人的个性倾向性等因素制约。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在实际搏击中,人们多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由于关系极为密切,人们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

搏击中知觉产生的生理机制:当我们知觉搏击时,有关分析器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动作的属性进行初步分析,然后由传入神经把分析的情况传到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而形成对搏击的整体映象,即知觉。在这一过程中既包括当前发生作用的复合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以往相应经验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

2、知觉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精确知觉:是指人的知觉所反映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如正确认识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位等空间特性;正确判断事物和现象在时间特性方面变化的持续性、速度和顺序;正确反映事物和现象位移过程的运动变化特性。再如:通过对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和言行等了解,正确认识此人的心理特点、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对他人的知觉;通过对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的感知,正确地观察出彼此的态度、看法和进行评价的人际知觉;通过对自己的言行、身心状态、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审察,正确地估价和认识自己的自我知觉。

模糊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或现象的知觉映象不清晰、不精确。主要原因是感知的信息不充分或不精确;在时间、空间或运动方面的特征存在模糊性;心理因素有干扰。一般在触觉、运动觉和视觉联系还不协调而又必须涉及对时间、空间、运动、程度、性质、范围、量度、状态等作出反应时,比较容易产生模糊知觉。但是模糊知觉说明大脑具有接收和加工各种模糊信息的能力,能够以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使人脑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在搏击中这一知觉被大量运用。

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刺激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知觉主体的某种生理和心理的原因,都可引起错觉。错觉除视错觉外,还有身体在空间定向的错觉、运动错觉、声音定位错觉、时间错觉、对比性错觉等等,这些都是在搏击训练中需要认真对待的。研究错觉可以使自己识别错觉,避免自己错觉发生,还可以利用错觉为搏击服务,诱导对方产生错觉,如搏击中的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等。

幻觉:是指在没有外在情况下,出现虚幻的知觉。幻觉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皮质区的细胞不随意联系而发生的。幻觉一般有幻视、幻听、幻动等,它是一种危险的知觉。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把知觉分为一般知觉和复杂知觉。

一般知觉:是指在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中,有一种分析器的活动起主导作用。以知觉中起主导作用分析器的活动作为依据,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

复杂知觉:是指依据知觉所反映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又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大小、距离、形状、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一种感知时间长短、快慢、节奏先后的复杂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当前运动着的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过程的反映。位移的对象包括运动着的外界物体(对方)和本身两方面。前者称为客体运动知觉,后者主要是指自己的运动操作和运动动作的反映,通常称为主体运动知觉。

复杂知觉是在各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中产生的。如在搏击时的空间知觉需要视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听分析器、皮肤分析器等的协同活动。搏击者以转头、转体、转眼等姿势来提供空间特性、运动特性的信号。各种肌肉感觉是运动知觉的基本成分。

四、武术搏击知觉的基本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大脑不能对各种事物同时进行反映,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做为知觉的对象,其余部分则成为背景。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可以转换,原来的对象又变成了背景。如在搏击开始时,对方的手是自己知觉的对象,一会儿对方步法变化了,这时脚步成了知觉对象,而手又成了知觉的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总是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给以标志。知觉的理解性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有经验的教练和运动员,在观察一场搏击比赛时,能够凭自己的经验很快认出双方采取的战术阵势。在搏击时,初级水平的人只能知觉对方劲力大小,而高手则能知觉对方的劲力大小、方向、速度、虚实、意图等多种,对细微差别和适当与否都能感知出来。

3、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事物时,能从感知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某个部分而获得对该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把事物知觉分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和它种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感知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此点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它保证了人在不同条件下的能按照事物的面目去知觉事物,从而依据事物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

五、打开意识深处向科学理性敞开的大门

有人说传统武术理论大致形成于两个文化层,一层是借助于中国古典哲学模式及语汇形成的高度概念化的理论框架;另一层是在实践中积累的要言、秘诀。有的习武者不关注学理的分析,讲究个人的心领神会,也就是在概念和要言之后,直接就是个人的感觉体悟,缺乏中间层的理论阐释。

篇5: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差别感受性

5、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6、知觉的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

8、知觉的选择性

9、知觉的整体性

10、时间知觉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于感觉器官事物的()的反映。

2、我们一般把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分为两在类()和()。

3、并不是任何刺激物都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要使感觉产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和()。

4、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叫做()。

5、人能够觉察出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做()。

6、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

7、某个分析器刚刚能够觉察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

8、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存在着()关系。

9、在一系列强光的持续作用下,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叫做()。

10、是指()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联觉并不会引起()的变化。

11、()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的深入和发展出,()作为知觉的组成成份存在于知觉中。

12、知觉的产生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并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和()等各种心理特点所制的。

13、时间知觉的指()。

14、运动知觉是指()。

15、错觉是指()。

16、知觉的理解性受个人的()、()、()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7、知觉恒常性大多数表现在发下几个方面:()、()、()和()。

三、判断题:

1、盲人的听觉特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3、感觉的相加等于人的知觉。()

4、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5、只要有感觉器官,感觉就可以产生。()

6、感觉只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因而并不十分重要。()

7、眼睛是视分析器,耳朵是视分析器。()

8、感觉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源泉,是人的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

9、感受性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正比的关系。()

10、某种感觉丧失后,可由其它感觉来弥补。()

11、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

12、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13、感觉和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所发人们很难获得单纯的感觉。()

14、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因一时的条件变化而变化。()

四、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A、反映B、感觉C、知觉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巧玲珑,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A、越强B、越弱C、一样D、呈正比

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联觉D、继时对比

7、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彩色对比

8、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感觉对比D、彩色对比

9、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的过程。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a和b

10、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

1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12、对联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4、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5、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6、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7、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8、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A、知觉恒常B、知觉选择C、知觉理解D、知觉整体

19、人的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的能力称为()。A、时间知觉B、生物钟C、时间估计D、时间错觉

20、人的预定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较为持久的知觉称为()。A、观察B、认识C、观察力D、知觉的理解性

五、分析题:

1、万绿丛中一点红。

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5、将一根木棒的一截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

6、吃了甜糖以后,吃桔子格外酸。

7、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8、同样听一个报告,本行的专家与对这个地球知道很少的人,所得到的收获就截然不同。

9、强光照射下的煤块的亮度远远大于黄昏时粉笔的亮度,人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色,把粉笔知觉为白色。

10低年级学生常混淆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如把6看成9,把“折”看成“析”等。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感觉?它具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感觉阈限?怎样测定人的感觉阈限?

3、什么是感受性?它与感觉阈限存在着什么关系?

4、什么是感觉对比?

5、什么叫适应,什么叫暗适应和明适应?

6、什么叫联觉

7、知觉具有哪些种类?

8、知觉有哪些特征?

七、问答题:

1、什么是知觉?它和感觉什么联系的区别?

2、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哪些条件?

3、如何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组织好教学?

4、讨述感觉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3 感觉与知觉

命题点5:感受、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及知觉 1.感觉(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种类

包括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和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3)现象

①感觉适应; ②感觉后像; ③感觉对比; ③联觉。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惟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米度量的,两者成反比。(2)种类

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韦伯指出,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3.知觉(1)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由视觉引起的知觉叫视知觉;由听觉引起的知觉叫听知觉。(2)基本特性

包括: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

(3)种类

一是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二是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三是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四是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命题点6 :记忆、记忆过程、表象及三个记忆系统 l.记忆及记忆过程(1)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2)种类

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3)记忆的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4)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这叫做遗忘。

从保持曲线来看,遗忘的速率开始很快,随着时问的摊移,遗忘的速率便越来越慢了,呈负加速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2.表象(1)定义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存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也叫表象。(2)特征

表象具有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概括性。(3)作用

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或者说,表象在心理发晨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以发展起来。

3.三个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枉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上一篇:维修主任试用期转正工作心得下一篇:诉前财产保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