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调控

2024-06-10

人口调控(精选四篇)

人口调控 篇1

关键词:二胎制,社会保障,人口数量

一、引言

当前, 国内有些学者主张立即全面恢复二胎生育政策, 以此来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本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国居民有着很强的生育意愿, 如果现在全面推行“二胎制”, 由于人口周期长、惯性大, 在人口问题上的政策失误将会给我国带来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也有些学者主张通过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但没有具体研究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政策在调控人口数量方面的缺陷, 以及从哪些方面来加以完善。本文将具体阐述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调控人口数量的功能, 并结合我国当前的人口和社会保障现状, 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来调控人口数量, 以及完善这些保障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养老保障体系与调控人口数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我国学者黄小花在针对社会保障与人口的关系上作了较为深刻的研究, 她认为人口作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其数量、结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1。多生多育, 多子多福的生育意愿在我国历史悠远,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生育动机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追求多子女成了民族生育心理的一大特点, 在近期的调查中有73.46%的人表示愿意生二胎。2我国目前尚不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远没有起到缓解中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生育心理,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助长了我国居民的多生育势头。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 由于对自然资源 (如耕地) 的共同所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 福利制度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 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也将会随之更加紧密和广泛, 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又受制于人口众多的羁绊。在我国只有适量的人口数量才会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 才能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更加完善。马寅初 (1957) 敏锐捕捉到了当时中国的人口危机, 他指出人口太多、增长太快已经引起了十大矛盾。中国人口如果继续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会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

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控制人口数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保障状况制约着人口数量的多少, 人口数量的多少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养老水平的高低。因为众多的人口数量, 将直接降低人均资本的持有量, 更将挤占有限的社保资金。

三、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在调节民族生育心理方面的缺陷

西方人口经济学家如莱宾斯坦 (Leibenstein Harvey) 用成本效用理论、考德威尔 (J·C·Caldwell) 用代际财富流理论对养老与生育都作过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由于缺乏社会保险, 养老靠子女, 家庭生育决策多以“多育”为特征。而“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生育动机以及追求多子女正是我们民族生育心理的一大特点,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目前不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助长了这种心理。

(一) 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自1982年实行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改革以来,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1.养老金覆盖面过低。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做到应保尽保, 覆盖面有限。截至2008年底, 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890万人, 占总人口数的16%, 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20%最低线。3而同时期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595万人, 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我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 在社会养老缺失的现实状况下, “养儿防老”、“土地防老”正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真实写照, 这使得农村的生育意愿远远高于城市4。2.城镇养老金替代率低。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60%左右5 (参保人在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仅仅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0%~40%左右) 。退休人员普遍感到仅仅依靠退休金只能简单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这种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 老年人转而寻求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老办法。如果我们不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在通货膨胀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今天, 随着人们的老年生活压力加大,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将再次盛行, 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更大的压力。

(二) 机构养老还不成熟

敬老、养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绝大多数老人在选择在家中养老, 然而, 随着“4+2+1”家庭的增加以及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 老人养老和独生子时间、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愈发凸现, 致使家庭养老出现了左右为难的尴尬, 增加了民众对于养老服务产品社会化的需求。而我国的机构养老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养老设施和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许多地方出现人多院少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收费与管理质量等问题, 一些养老机构陷入了“人去院空”的窘境。而养老机构管理混乱、人员服务素质的低劣, 甚至出现了“长春黑养老院虐待老人, 用刷锅水泡馒头喂老人”的事件6。

(三) 财政投入不足

在社会保险体制转换过程中, 单独依靠征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本养老金支付需求。主要问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 社会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基金直接影响了个人账户的积累。以城镇养老保险缺口补贴来看, 2007年达到1260亿元。而我国的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不足, 2008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例为7.5%7。远远低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步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的目标。从医疗来看, 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 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而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目前, 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整个GDP的比重为0.9%, 远远低于世界4%的平均水平。

(四) 老年护理工作落后

老年人常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伴有各种疾病, 我国是人口大国, 也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 为老人提供完备的老年护理, 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 (Empty Ne s t) 家庭”和“少子老龄化” (穆光宗2002) 使得家庭养老困难加大。这些都要求我国急需发展老年机构护理。然而我国的机构老年护理工作发展却相当滞后, 老年护理工作几乎是一块空白8。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调控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具有积累性、周期性和惯性的特征, 人口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在我国, 面对人口基数庞大, 生育意愿依然强烈的现状, 主要依靠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自然降低生育率。

(一) 重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不能为农民养老保险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另一方面地方财力不雄厚, 难以全面提供以政府为主的养老基金融资。所以当前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厘定各级财政职责, 形成有序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应无偿提供基础养老金,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提供资金。在面向农民的筹资上, 要降低门槛, 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 以政府投资为主, 低水平起步。在保障对象上要包括农村地区所有劳动者, 从性质上包括农民和农民工, 从职业上包括务农、务工、经商和其他职业者, 从户口上打破城乡和地区界限, 在缴费费率一致的前提下, 允许筹资方式、缴费标准及缴费方式有所差别, 尽可能使养老金待遇差别缩小, 确保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二) 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过窄, 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很好地起到“安全网”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人群以及不同的养老需求, 可以将养老保障划成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以个人账户为中心的基本保障制度;其保障范围为全体公民。二是建立以商业保险为中心的附加保障;主要为那些不满足于基本保障的经济收入较高的公民提供保障, 属自愿性质。三是对生活水平在最低保障水平之下的老年人实施社会救助, 发放社会救助金。

(三) 发展“三位一体”的养老体系

在我国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补充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第一, 以家庭养老为基础。老人在家中养老可以得到家庭成员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 传统的家庭养老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二, 以社区养老为依托。预计到2030年, 我国的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可能达到90%, 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9在这种情形下, 应该采取以社区服务为主, 结合个人与家庭养老的新型养老方式, 即“社区养老”。第三, 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针对一些病患老人、高龄老人由于身体状况需要到机构中入住, 由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通过政府建立和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扩大机构中的养老床位, 增建养老设施, 加速对原有养老设施的改造, 使之更适合当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四) 以税收政策为激励, 多渠道筹集养老医疗基金

面对老龄化社会, 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如果完全靠财政, 有限的社会财力将会造成社保资金产生极大的缺口, 所以在我国要采取多渠道的筹资方式。第一, 加大对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政策支持力度,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年金缴费的税前列支比例, 给予企业年金更多的政策倾斜, 促进其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第二, 加快促进个人商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发展, 逐步提高个人商业养老医疗保险金税前扣除比例, 为个人商业养老医疗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以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第三, 对在家中赡养老人的家庭予以所得税前扣除。

(五) 以利益导向机制为依托, 降低我国生育率水平

利益导向机制既是实行计划生育重要的保障和指导手段, 也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城镇应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奖惩措施, 而在农村随着征地补偿、农村义务教育及社保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子女的养育成本大大降低, 超生受益可能性也在随之大增, 这种收益也极大地抵消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政策。所以, 今后在“普惠性”三农政策中, 适当提高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幅度, 重点推进以下三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基本制度的建设, 一是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困难扶助制度;二是全面推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三是全面实施西部地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要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倾斜、照顾。

(六) 加强老年护理工作

目前,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老年护理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 (孙树菡、何伟, 2006) 。老年护理工作的加强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第一, 政府应加大对老年护理业的支持力度, 鼓励慈善团体、非营利机构兴办公益性老年服务机构, 实行税收优惠、加强对社区护理组织的扶持、加大对老年护理基础设施的投入等;第二, 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 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第三, 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根据护理需要, 支付一定比例的护理津贴。

五、结语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调控人口数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不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调控人口数量的功能。由此导致的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就业问题、人均生活水平问题等已日趋严峻。目前, 国内的“二胎制”呼声越来越高,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来缓解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 达到调控人口数量的目的显得尤为迫切。而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医疗机构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多方面的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黄小花中国人口与社会保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陈洁君张亮如何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 (6)

【3】李辉长春市城乡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 (4)

【4】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 (1)

【5】崔文芳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8 (6)

【6】孙树菡何伟老年护理——从保姆式照料走向专业化护理[J]人民日报2006年5月24日第9版

【7】邬沧萍侯东民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侯亚非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转变中的中国与世界人口问题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10】马寅初新人口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王铁军黄小花社会保障与人口控制的理论创新与现实问题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4 (4)

人口调控 篇2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人口安全系统调控研究

在总结分析人口安全概念以及人口安全系统的复杂系统特性基础上,以复杂系统理论作为人口安全系统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立人口安全系统调控的研究框架,并展开人口安全系统调控措施的`建议与分析.

作 者:王玲杰 WANG Ling-jie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福建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DMINISTRATION INSITUTE年,卷(期):“”(4)分类号:C924.24关键词:人口安全 系统调控 复杂系统

限制中心城开发促进人口调控 篇3

《经济》:您在提案中提到,北京人口总量还有上升的余地,请问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蔡继明:我们先看北京经济的人口承载力。从东京圈和首尔圈的发展经验看,当GRP(地区生产总值)份额除以人口比例接近于1时,地区人口总量将逐渐稳定。2013年,北京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北京地区生产总值(GRP)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1.55%、3.43%,GRP份额除以人口比例的值为2.21,这意味着北京的经济还有吸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能力。

再看北京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总体上看,北京的常住人口密度并不高,2013年仅为1289人/平方公里,但问题在于人口分布过度集中。这往往会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居民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假设未来北京1.64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500万平方公里被当作城镇建设用地,按照120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算,北京常住人口总量可达3000万人,按照东京圈和首尔圈的经验,这个承载量是可以的。

最后,看北京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北京市政府往往把水作为人口总量控制的天花板,实际上在1986—2013年间,虽然北京的常住人口从1028.3万人增至2114.8万人,增幅超过100%,北京的用水总量非但没有增加,实际用新水总量反而减少了8.15亿立方米。

其实,我们一直小看了废水利用和雨水收集对缓解城市用水量的巨大作用。如果正确收集与利用城市雨水,不仅可以使水资源使用量提高30%以上,还可以大大减缓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和内涝程度。北京年降雨量约600毫米,如果能收集其中20%加以利用,市域内1800平方公里建成区就可以形成2.2亿吨的水资源,相当于北京供水总量的14%,可解决北京用水缺口的1/3—1/2。

《经济》:为什么北京不宜再把人口总量作为主要调控目标?

蔡继明:长期以来,北京市政府一直把全市总人口作为调控重点,但由于忽视了市场机制对人口流动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未达到预期目标。人口调控关注的重点不应是人口总量。

目前,北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人口密度达到饱和状态,即中心城人口不能再增加,并且由于就业机会集中,职住分离状况严重,北京中心城区严重的交通拥堵与此有重大关系,而非全市人口总量过大造成的。因此,控制中心城人口增长、降低职住分离偏差应成为政府的人口调控重点。

《经济》: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核心区域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

蔡继明:我认为应进一步限制中心城的开发。北京市政府一直试图控制人口和产业在中心城的集聚趋势。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中要求在市区形成由市区中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的北苑、酒仙桥等10个边缘集团的分散式集团,并力图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但是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中心城在总体上仍然在进一步积聚和扩展,人口依然在快速增加。

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中心城集中了北京人口增量的60%、经济增量的73%、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50%,中心城仍是全市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因此,应该进一步限制中心城开发,进一步限制中心城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并考虑借鉴首尔市的经验,对引发人口集中的一定规模以上建筑物征收过密负担费。

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具体来看,第一,应重点发展新城,例如通州。考虑向新城疏解医疗资源、高新技术生产职能、市属高等院校等,疏解部分国家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国家级行政机关及科研机构、市级行政机构及科研机构、国企总部等。第二,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向市域外转移部分功能和部分产业。疏解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性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功能,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区域型商业功能。不少批发市场是面向北方地区或者全国服务的,完全可以迁移到天津及河北省。第三,应进一步向新城匹配优质公共服务。与北京中心城相比,新城不仅在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交通、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状况也远远落后。这使得新城对人口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人口向新城集聚的动力不足。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赵秀池教授的调研,约有八成的中心城区居民不愿到新城地区就业或居住,主要原因在于新城地区优质公共资源短缺;九成企事业单位不愿搬去郊区,原因在于客户主要住在中心城以及交通问题。

在学前教育方面,北京有70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其中城六区有52所,占74.29%;远郊区县仅有18所。在小学教育方面,北京重点小学有33所,全部分布在中心城区。在高中教育方面,2010年北京示范高中74所,其中中心城有52所,占70.27%;新城有22所,占22.73%。三甲医院方面,在北京65所三甲医院中,中心城有60所,占比为92.31%;而新城仅有5所,占7.69%。在交通方面,北京的轨道交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新城虽有所发展,但未形成网络;新城地区公交车的便利性与通达性也与中心城存在差距。

因此,应进一步向新城匹配优质公共资源,包括向新城疏解优质公共资源,鼓励优质公共资源到新城办分校、分院,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配对帮扶,提升新城地区公共资源质量。

《经济》:和东京相比,北京的土地面积比东京大,人口比东京少,但是为什么东京的交通系统却比我们通畅得多?

蔡继明:这是由我们不合理的出行结构造成的。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交通委统计,在2013年北京出行方式中(不含步行),小汽车出行比例高达32.7%,公交出行比例为25.4%,地铁出行比例为20.6%,自行车比例为12.1%,出租车出行比例为6.5%,其他为2.7%。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合计为46.0%。虽然近些年,国家提倡公交出行,私家车出行的情况有所降低,但是公共交通使用比例仍不足50%。要知道首尔市公共交通客流量占比达到60%,东京都23区的公共交通客流量甚至达到80%以上。

不合理的出行结构背后,我认为有两个因素非常关键。其一是,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比较滞后。根据北京交通委的统计,2013年北京地铁里长465公里,而当前东京圈包括地铁在内的轨道交通里长则超过2300公里,二者的差距非常大。并且东京圈的轨道交通分为特快车、普快车、慢车,慢车站站停、普快车停的站较慢车少,特快车停的站则更少;而北京的地铁仅有站站停的慢车一种。其二,北京对小汽车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为减少交通拥堵,北京政府于2010年4月实施单双号限行;2010年12月通过《北京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通过摇号方式控制小客车数量。上述措施对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小汽车出行比例依然很高。

从机动车和私人汽车数量上看,北京的机动车和私人汽车数量远小于东京圈。但是,为何东京圈特别是东京都23区的私人汽车出行比例较低呢?其原因在于,日本在1962年推出了停车泊位制度,规定购买汽车之前必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才能获得牌照,并且东京都政府对东京都23区内小汽车的停放收取较高的费用,这有效限制了小汽车在核心区域的出行。

因此,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我们应完善区域快速交通体系,需要构建环状“井”字形快速交通体系,包括构建新城特别是重点新城之间的直接快速交通体系以及新城与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快速交通体系。

人口调控 篇4

一、北京市人口的现状

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进, 北京的人口密度达到了超负荷状态。到2012年末, 北京常住人口达2069.3万人, 比2011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 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达到773.8万人, 增加31.6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36.8%。而于2014年2月13日发布的《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14.8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了45.5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占38%。这也造成了北京市的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水资源更加匮乏, 交通堵塞, 大气污染严重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 督促我们进行北京市人口调控已经迫在眉睫。

二、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困难

北京市人口调控面临诸多问题, 可谓是困难重重。对于本地政府而言, 一方面为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流动人口;另一方面, 为了更好地提供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公共基础, 必须限制流动人口的涌入。而对于流动人口来说, 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导向, 外来人口被首都优秀的资源和机会所吸引, 愿意提高收入、入住大城市, 实现他们的迫切愿望。所以, 我们就会发现国家以往出台的一些政策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体现在北京市内部政策不一和北京市与外省政策矛盾两个方面。对于前者, 比如, 现在北京市政府的目标是人口调控, 提高进入北京的门槛, 可那边北京市教育局在扩大高校招生数量,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对于后者, 北京市想要“撵人”出北京, 可这边河北省计划在北京周边打造9万套廉租房提供给北漂,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些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政策的不统一为北京市人口调控有效进行带来了阻碍。

三、北京市人口调控分析与建议

北京市人口调控从很早之前就已经进行, 但就目前看来成果不显著, 之前出台的很多对应政策都不了而终, 我们必须分析这些政策存在的问题, 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 改变手段, 从政治手段转变为经济手段

北京市人口调控从很早之前就已经进行, 主要以政治手段为主。比如通过户籍制度和对外来人口实行总量控制手段, 其见效一般。2011年实行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 清除一部分地下室, 以及禁止“群租”来压缩外地人在北京的生活空间。但该方法同时也引起北京普通住宅房租价格上涨, 增加中低收入租房人群的负担。而“可怕的”户籍制度也并没有显著地阻碍外来人口的进京步伐, 可谓是治标不治本。而分析北京市人口增长过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原因。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引发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带来资源、公共服务等需求的增加, 而这种增加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撑, 为了维持更多的财力, 又需要更大、更多的经济发展, 这又引来更多的人口增长,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 从经济手段实行人口调控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 产业升级, 从低端产业转变为高端产业

目前中国的第三产业在蓬勃发展, 但是相对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的高端产业而言, 北京的第三产业主要以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为中心的低端产业为主。在北京近10年的人口增长当中, 集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口占到了总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二。在北京市的总就业人口中, 有11.6%的人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当中。所以, 过于强大的批发零售功能, 偏离了首都主要的功能定位, 带来了很大的人口集聚。对此, 一定要设置产业的进入门槛, 真正做到以业控人。比如目前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等商品市场的外迁。北京市规划委表示“动批”已确定外迁, 或可疏散上百万人口。总而言之, 北京市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坚持首都经济立足高端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 从而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 减缓外来人口的增长规模, 从而实现用经济手段解决因经济增长引发的人口问题。

(三) 吸引力转移, 打造其他大都市

针对北京优秀的资源吸引外来人口入京, 国家可以打造其他大都市, 并适当减少北京的优惠政策。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增加, 一部分原因是当代青年渴于追求卓越的生活, 以及对国际大都市的向往。打造深圳、南京、温州等城市的崛起, 以吸引这部分人的目光, 从而减轻北京的人口压力。而至于适当减少北京的优惠政策, 目前话题火热的“地铁涨价”就是很好的试水方案, 政府希望这样的举措能够提高北京外来人口的生活成本, 让他们知难而退。虽然方案还未实施, 但这种方案必然会对北京市人口调控带来影响, 其结果是否有效也能为北京人口调控的解决办法指明方向。

四、结论

迅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人口向北京聚集。北京作为首都, 一方面要为全国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表率, 另一方面要履行城市和谐发展的责任。在治理北京市人口密集问题上, 秉持着治本不治标的理念, 转换好思路, 以经济手段为主、政治手段为辅的方式, 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

[2]李超, 张红宇, 卢健, 覃飙.北京市人口调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J].城市问题, 2013 (8) :2-6.

[3]吴群刚.北京市人口规模现状与调控[J].城市问题, 2009 (4) :2-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口调控】相关文章:

调控04-16

调控政策04-30

综合调控05-02

调控方向05-08

利率调控06-03

理性调控06-28

调控中心07-18

重心调控范文05-18

学会调控情绪04-26

心理调控论文06-26

上一篇:血脂异常者下一篇:就业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