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汽车信贷

2024-05-11

个人汽车信贷(精选十篇)

个人汽车信贷 篇1

进入新世纪, 中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据通用汽车公司预测, 中国正在向汽车生产大国迈进, 到2013年, 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潜在需求量大, 而狭窄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无法释放巨大的汽车消费能力, 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完善和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模式分析

1、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模式

商业银行是我国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 大约占全部汽车贷款量的95%。

2、以经销商为主的模式

以汽车经销商为资信调查和信用管理主体的汽车信贷模式, 被称为“间客式”。这种汽车信贷是由经销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三方联手, 资信调查和信用管理以经销商为主, 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 经销商负连带保证责任。

3、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的模式

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 是指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成立的, 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汽车贷款的非银行金融企业法人

三.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必要性分析

1、不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阻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业务办理上, 国内提出贷款购车申请的个人需要准备包括财产证明在内的10多项有关证明。收到申请之后, 经销商需用3天来调查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 审批合格之后才能发放贷款。即使从银行申请汽车贷款, 也至少需要1到2天时间。而同样的事情, 在美国只需要11分钟。

2、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国内银行信贷业务办理选择贷款对象条件苛刻, 申请贷款手续繁琐、耗时长, 还款形式单一, 信贷人员素质较低。

3、个人信用制度严重缺失

在国外的消费信贷业务中, 有一套非常先进而完备的评估工具, 只需输入消费者的基本资料如月收入、日常支出等, 就能分析出他们的还贷能力, 并对信用额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而我国的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标准和体系尚在探索阶段, 银行通常依靠单位证明甚至信贷员的经验来判断贷款申请人的还贷能力。

4、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理想

(二) 可行性分析

1、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在我国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私家车数量目前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汽车市场已从传统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汽车需求主体也从公务用车转变为私人用车,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体来看,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正在健康快速发展, 其作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市场整体状况的良好取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商业银行与汽车厂商联手合作日益加深

近年来商业银行和汽车生产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加深, 改变了单一的对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汽车金融模式。如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菲亚特签订的汽车消费信贷合作协议, 是加入WTO后我国银行首次与国内汽车制造商进行的全面消费信贷合作。中国农业银行也与一汽集团签署了银企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银行为汽车厂家提供资金进行生产, 然后为经销商提供贷款到厂家购车, 厂家得到车款的同时把贷款还给银行。

四.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在短时期內还难以动摇, 央行在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服务的同时, 逐步放宽汽车消费信贷机构的限制, 特别是要扶持汽车金融公司的成长, 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机构向多元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 商业银行努力拓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整合批发、零售业务资源, 与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形成战略联盟, 在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 有效整合批发、零售业务资源, 为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和最终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全面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同时, 与合作企业保持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 构建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国家应成立相关部门致力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目前, 商业银行可以在实行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实现行际联网,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使银行在掌握相对真实的个人信用状况的前提下, 建立以信用卡为核心的消费信贷体系。

应借鉴国外先进的信用评估系统, 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定性评估, 还要运用量化技术和方法对客户风险进行衡量。

(三) 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第一, 首先进行金融制裁, 对违约的个人, 银行不再继续贷款;第二, 结合社会信用制裁, 如其在购物时不能采用赊销的方式、终止其继续使用信用卡、在中心个人档案上作永久性记录、动用法律制裁;第三, 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第四, 对诬告、诽谤者诉诸法律;第五,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四) 制定与汽车信贷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个人, 但目前我国对个人消费信贷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根据国外发展消费信贷的经验, 健全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 对消费信贷业务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现有这些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要求, 迫切需要尽快出台新的相关规定, 为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树立市场行为规则。

(五) 改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

汽车消费贷款的隐性风险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环节, 各商业银行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和联系, 争取在消费政策、中介服务、担保、抵押及抵押登记等诸多方面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请车辆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抵押车辆的管理工作, 禁止抵押期内的车辆过户转让、协助扣押违约车辆、为抵押物提供快捷的变现通道等。

(六) 改善传统的消费观念

在国内拓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最关键的是转变观念, 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消费者树立贷款消费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积蓄购物的消费习惯, 提倡贷款购物、积蓄还债的消费方式, 逐步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 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刺激消费需求, 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五、结论

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 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有力手段, 可以刺激居民的消费,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优化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结构, 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 我国目前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受种种原因的影响, 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国内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分析为主, 从我国个人汽车贷款的要素、模式、信贷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方面展开,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一些完善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一) 构建多元化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市场。商业银行应利用自身优势继续发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同时要积极扶持汽车金融公司的成长。

(二)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在拓宽信息来源的基础上, 建立可有效共享的个人信用网络及失信惩罚机制。

(三) 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改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 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杜平、张学昌.汽车融资租赁和汽车消费信贷比较分析[J].营销服务, 2007, 1.

[2]解倩.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中外竞争[J].经济纵横, 2007, 1.

[3]Brent W.Ambrose.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the Automo-bile Loan Market[J].Finance Economies, 2008, 10.

[4]张玉恒.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7, 3.

中信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 篇2

中信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

收入证明书

兹证明,身份证件类型,身份证件号码,系我单位 员工(正式编制、派遣制、临时、其他(请注明)),并且该员工:

1、现在我单位 部门任职,职务为,职称为。

2、已与我单位签订 年劳动合同,期限至 年 月止。

3、税后月均收入人民币 元。

人事劳资部门联系人: 人事劳资部门联系电话:

我单位保证上述填写的内容是真实、无误的。

单位公章或人事劳资部门章:

我国汽车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 汽车消费信贷 汽车金融公司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外部环境的不健全

(1)国家政策不完善

其具体表现为:首先是融资渠道的限制,目前我国只允许汽车金融公司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同业拆借和向商业银行贷款,同业拆借最高期限仅为7天。并规定必须以10%的资本充足率为最低保证,这样随着贷款业务的增加,汽車金融公司的资金将十分匮乏;其次是租赁及其他业务的限制,汽车租赁业务是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由于我国新车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汽车金融公司以租代售最后再把汽车卖给客户这项业务的开展。同时,目前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细则》对于旧车变现、汽车抵押融资等诸多问题未作详细的规定,这也都影响了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

(2)信用体制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信用立法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不完备,银行难以了解客户真实信用信息,无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出客观与准确地判断。同时,社会对失信行为缺乏必要的惩戒机制,失信成本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随意拖欠贷款本息甚至赖帐不还的行为。

(3)汽车市场价格体系的不稳定及二手车市场不发达

由于我国承诺加入世贸组织5年后汽车进口关税将由80%~100%降至25%,所以近几年来,我国的汽车价格一跌再跌,这促成了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的迅猛增加,但同时也是汽车信贷市场迅速萎缩的一个原因。在国外,借款人卖二手车的钱可以作为买下一辆车的首付款。而在我国,由于二手车市场的不发达,这一价值转移的过程无法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针对汽车销售的融资、担保、抵押与租赁业务的开展。

(4)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根据有关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汽车消费信贷的利率可在央行规定的法定利率基础上浮动10%~30%。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开放利率管制,这些规定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在与商业银行竞争时毫无优势可言。同时,相对固定的利率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无法对于信用水平低的顾客征收较高的利息作为风险补偿,从而增加了其风险。

2.“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汽车销售商”模式的不合理性

(1)保险公司缺乏内部控制

主要表现在:一是放松承保条件;二是抵押权设定混乱,对抵押物核实不严;三是核保程序不严,缺乏详细而严谨的业务流程和规程而草率承保。我国现阶段保证保险业务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该业务所涉及的各方均处于实验的磨合期,各方在业务的流程和关键环节的把握控制难以达成共识,无疑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2)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资信审查不严

商业银行作为被保险人应承担调查购车人资信的义务,这是其在车贷险合同中应当履行的责任。但目前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只顾放贷,销售商只顾卖车,保险只是顺手代办的业务,为购车方提供按揭服务的风险全部转嫁到保险公司。由于保险公司承担了最终的风险,客户资信如何与银行和汽车经销商没有多大利害关系,因而商业银行缺乏对借款人资信进行核查的动力。

(3)汽车销售商违规操作

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奖罚机制的不健全,一些汽车经销商为谋取私利而损害了银行和消费者的利益。一方面,一些汽车经销商与借款人勾结向银行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还有些经销商虚抬车价,为借款人骗取银行的“零首付”贷款等。另一方面,一些经销商经常利用贷款手续以及计算方式的复杂,赚取不义之财。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要求经销商更换或者退车时常常得不到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费者由于不满而不归还贷款。

二、解决方案与对策

1.加快推进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的进程

对汽车金融公司而言,汽车金融服务创的利润正逐年增加,占整个汽车公司利润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对于巨大的由汽车金融服务创造的利润,由专门的汽车金融公司承担较为科学。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车贷业务,为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的涌入和我国对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法律限制的逐步取消,使得我国汽车厂商和金融公司能够学习到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先进的管理、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与充足的人才资源,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信贷产业的发展。

2.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

尽快建立个人资信评估机构和登记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促进个人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提保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征信有两种模式:一是欧洲模式,即由央行与政府携手深度介入,征信机构多以银行同业工会、协会或政府部门的背景出现,服务于公共利益和政府政策目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局限于同业征信范围内;二是美国模式,即征信体系的运作充分体现高度市场化的原则。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于2006年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但目前这一数据库数据所提供的信用报告信息仅有简单的借款人还款纪录, 而且借款人基本信息数据失真现象严重, 无法为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提供充足与有效的个人信息。鉴于目前的情况,应先由政府推动,建立欧洲模式个人信用体系,再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建立和完善美国模式的个人信用体系。

3.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逐步消除政策瓶颈

为了避免车贷险市场再度出现恶性竞争, 推动车贷险市场健康与协调发展, 保监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车贷险市场的事后监管, 对违规经营、扰乱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险公司和直接责任人员加大处罚力度, 为车贷险业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要改革政策,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利率浮动范围,延长还款期限,以增强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4.逐步实现消费信贷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流动性较长,容易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差和短缺等问题。实行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风险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在我国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和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和评级等信用手段,既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肖利秋周荃: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现实约束与路经分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李智:汽车消费信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解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6(10)

[3]安彩娟:我国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6(15)

[4]梁平 郭曦:论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中共赢关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2005(7)

[5]魏世奇李伟正郭木愚: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调查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

个人汽车信贷 篇4

汽车金融是主要在汽车的生产、流通、购买与消费环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证券发行和交易,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具有资金量大、周转期长、资金运动相对稳定和价值增值性等特点。它是汽车制造、流通业、服务维修与金融业相互结合渗透的必然结果。

二、汽车信贷市场的现状分析以及《消费信贷法》的出台

1. 汽车信贷市场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汽车消费成为国内消费需求的一大亮点。然而,因汽车价格过高、税费负担较重、金融服务滞后、银行紧缩银羹、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规模与汽车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个人汽车消费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为扩大内需,我国政府需提高个人汽车消费需求规模与水平,拓展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提高汽车产业在发展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1)无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2007年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迅猛发展和波动升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保险公司推出的车贷履约险,该险种使银行将车贷风险转嫁到了保险公司身上。没有了风险,银行便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缺失、作为抵押物品的汽车价格不断下降,又较难保全等原因,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于2003年撤出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领域,这样,车贷风险又回到银行的头上,坏账也只能由银行来解决。

(2)几大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开展困难。虽然《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车贷业务,但同时也设置了种种限制,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上我国银行对贷款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银行还是比较看中车贷这块蛋糕的。而且目前车贷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仍握在银行手中,银行在车贷方面凭借网点、利率等综合服务的优势依然占据垄断地位,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无法跟银行叫板。

2. 制定《消费信贷法》

(1)制定《消费信贷法》的目的。制定《消费信贷法》,是充分发挥消费信贷正面社会效应、限制其负面效应的需要;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同时更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制定《消费信贷法》源于消费信贷的社会效应。消费信贷的社会效应,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运用商业,特别是金融和其他信用代办所提供的范围广泛的、不同种类的消费信贷,对完成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是相当有益的;消费信贷对消费者提供的明显好处是:在他自己存够钱之前,他就可以使用商品或享受服务;大多数消费者通过采用适合自己财力的消费信贷规模,适度消费;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自己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促使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这就是消费信贷的正态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消费信贷的缺陷,消费者可能招致超过他的财力的债务。消费者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可能遭受某些风险,减弱或剥夺了消费者按合同履行债务的能力,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发挥消费信贷的正态效应,抑制消费信贷的负面效应,是消费信贷立法的重要目标。

(2)制定《消费信贷法》的必然性。消费信贷需要法律规范和调整。用法律手段调控消费信贷,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这是充分发挥消费信贷正态社会效应、限制其负面效应的需要。消费信贷法对信贷保险的规定,对“冷却期”或撤回权的规定等等,都有利于发挥消费信贷的正态社会效应。第二,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消费信贷的以下有关问题,都必须由法律予以规范,保护消费者免受消费信贷框架内的不公平合同条款如违约金条款的制约;在高利贷情况下,对消费者予以帮助;保护消费者免受欺骗性广告、不公平市场、非真实承诺的损害,等等。第三,这是同消费信贷领域中的非法行为作斗争的需要。消费信贷领域常常出现非法行为,如债务人使用过多的化名;信贷经纪业和债务收取中常有害群之马,等等。此类非法现象,都必须通过制定消费信贷法律予以明文禁止。

目前,我国仅能从《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的一般性规定中找到分期付款销售的法律依据,这些条款相互之间并不配套,甚至有矛盾之处。另外,虽然汽车和住房同属于大额消费品,但是汽车属于动产,汽车信贷消费在所有权转移、抵押和担保等方面较其他信贷品种有其需要区别的地方。所以,汽车分期付款销售的法律环境亟待加强。在部分拥有成熟汽车信贷消费市场的国家里,一般存在有完善的相关法律配套设施。我国目前既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也没有专门的分期付款销售法。而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短期内不可能建立起来,目前的法律制度体系又不完善,要靠相关的配套法律来规范汽车分期付款销售不太现实,因此,建议我国制定专门的消费信贷法。

综上所述,制定一部消费信贷法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国家强制力,从大方向上控制和平衡汽车市场中消费贷款这一部分所出现的买卖,借贷双方的诸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让汽车金融市场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购买汽车在老百姓心中已不再是个梦。但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居民的汽车消费能力一直未转化成实际购买力。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增大,再加上奥运会即将在我国召开,热钱不断涌入,造成过去一年来,城市居民的资产飞速增长,导致消费信心逐步建立起来,按理成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应该是一派生机,但实际情况却让人咂舌。本文将成都市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造成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低靡的原因,基于《消费信贷法》的出台前景,从法律的角度找出相关策略,辅助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重回健康之路。

关键词:汽车金融,信贷,消费信贷法

参考文献

[1]《金融法概论》(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粟勤:《汽车信贷市场的问题与出路》汽车工业研究

汽车信贷与保险 篇5

1.消费信贷的种类:个人住房贷款,担保贷款,分期付款。

2.汽车消费信贷的作用:1)汽车消费信贷引导社会需求、生产,从而促进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2)汽车消费贷款推动汽车消费,盘活汽车行业巨大资产存量和提高资本营运效益。3)汽车消费信贷刺激汽车消费,方便居民生活,促进消费结构升级。4)汽车消费信贷促进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存量和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汽车消费信贷的模式:1)直客模式。2)间客模式。①以经销商为主体的间客模式。②以非银行机构为主体的间客模式。

4.汽车消费信贷的还款方式:1)等额本息法和等额本金法。2)按月还款和按季还款。3)递增法和递减法。

5.汽车消费信贷有担保贷款和分期付款两种形式。

6.消费信贷的含义:消费信贷又称消费贷款,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7.消费信贷的特征:利率水平高,成本费用高,违约风险大,利率敏感性低,规模变动呈周期性。

8.汽车消费信贷机构当前的基本赢利模式:1)信贷息差利润模式。2)汽车销售利润模式。

3)维护修理利润模式。4)保险发行代理利润模式。

9.消费信贷申请人必备的条件: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25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自然人;2)具有当地身份证;3)具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来源,具备按期偿付本息的能力;4)愿意接受销售方认为必要的其他条件。

10.汽车消费信贷申请人所需材料:1)借款人身份证复印件。2)借款人户口本复印件。3)借款人配偶身份证复印件。4)借款人配偶户口本复印件。5)借款人工资收入证明。6)借款人配偶工资收入证明。7)借款人结婚证复印件。8)借款人房屋居住证明。9)借款人驾驶证复印件(或借款人父母、配偶、子女驾驶证复印件)。10)借款人停车泊位证复印件。

11)保证人身份证复印件。12)保证人户口本复印件。13)保证人工资收入证明。14)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申请书。15)个人消费贷款保证合同。16)购车人资格申请表。17)购车申请。

18)机动车辆分期付款售车信用险投保单。19)公证后的购车合同。20)购车发票。21)委托收款通知书。

11.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种类:1)信用风险。①个人信用风险;②汽车经销商信用的缺失。

2)市场风险。汽车价格下调和利润上扬,将导致风险和收益呈现不对称性。3)操作风险。①风险管理主体缺失和审查缺位;②担保存在漏洞;③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

12.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来源:1)消费者道德风险及收入波动带来的偿债能力风险;2)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3)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导致高额的车贷险的赔付造成的经营风险;4)“间客模式”下经销商转嫁风险以及恶意骗货风险;5)政策、法规不健全造成的政策性风险。

13.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信用评估现状:1)个人资信材料严重缺乏;2)缺乏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3)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4)缺乏专业评估机构。

14.如何进行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1)汽车消费信贷信用评估系统;2)汽车消费信贷机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3)汽车消费信贷机构汽车信贷违约减损处置系统;4)汽车消费信贷机构信用风险内部控制系统;5)汽车消费信贷机构外部控制系统。

15.风险的含义:风险是指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的偏离。

16.风险的构成要素:1)风险因素: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2)风

险事故:风险成为现实,以致引起损失的事件。3)风险损失: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17.风险的管理程序:1)风险识别;2)风险估测;3)风险评价;4)选择风险管理技术;5)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18.汽车保险的含义:汽车保险又称机动车辆保险,是以各种机动车辆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除了承保各种类型的汽车外,还包括各种以 机器为动力的车辆,如拖拉机、摩托车等。

19.保险的分类:1)按照实施方式分类:强制保险、自愿保险。2)按照保险标的分类:财产保险、人身保险。3)按照承保方式分类:原保险、再保险、共同保险、重复保险。

20.汽车保险的特征:1)机动车辆保险属于不定值保险;2)机动车辆损失保险的赔偿主要采取修复方式;3)保险标的出险率较高;4)业务量大,投保率高;5)扩大保险利益;6)被保险人自负责任与无赔款优待。

21.汽车保险的作用:1)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对汽车的需求;2)稳定了社会公共秩序;3)促进了汽车安全性能的提高;4)汽车保险业务在财产保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2.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以最大的诚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互不欺骗和隐瞒,恪守合同的承诺和义务,否则保险合同无效。

23.为什么要规定最大诚信原则:1)保证保险合同的合理性;2)保证保险交易的公平性;3)保证保险合同的合法性。

24.最大诚信原则的内容:1)保险人的说明义务;2)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3)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保证义务;4)弃权和禁止反言。

25.保险利益有哪些确立条件:1)必须是合法的利益;2)必须是经济上的利益;3)必须是确定的利益。

26.损失补偿的范围:1)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2)合理费用:施救费用和诉讼支出。3)其他费用:为了确定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所支付的受损标的的检验、估价、出售等费用。

27.影响保险补偿的因素:实际损失;保险金额;保险利益;直接损失。

28.近因原则的应用:1)单一原因致损;2)多种原因同时致损;3)多种原因连续发生致损;

4)多种原因间断发生致损。

29.汽车保险合同的特征:各方的法律行为;双务合同;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射幸合同;附和合同;不定值保险合同。

30.汽车保险合同的主体:当事人——投保人、保险人。关系人——被保险人。

31.保险人的权利义务(1)权利——要求投保人如实告知的权利、收取保费的权利、代位追偿权。(2)义务——说明义务、及时签单义务、赔偿义务、勘查义务、保密义务。

32.投保人及被保人的权利义务(1)权利——知情权、退保权、获得赔偿的权利。(2)义务:告知义务、缴纳保费的义务、申请批改的义务、出险后的施救与通知义务。

33.汽车保险合同的内容:1)保险人名称和住所;2)投保人、被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3)保险标的;4)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5)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6)保险价值;7)保险金额;8)保险费以及支付办法;9)保险金额赔偿或者给付办法;10)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11)订立合同的年月日。

34.保险合同争议处理方法:1)和解;2)调解;3)仲裁;4)诉讼。

35.汽车保险合同解释遵循的原则:1)合法解释原则;2)诚实信用解释原则;3)文义解释原则;4)意图解释原则;5)整体解释原则;6)不利解释原则。

36.汽车责任险承担的责任:1)碰撞、倾覆、坠落;2)火灾、爆炸;3)外界物体坠落、倒塌;4)暴风、龙卷风;5)雷击、雹灾、暴雨、洪水、海啸;6)地陷、冰陷、崖崩、雪崩、泥石流、滑坡;7)载运被保险机动车的渡船遭受自然灾害(只限于驾驶人随船的情形)。

37.碰撞是指保险车辆与外界静止的或运动中的意外撞击。

38.倾覆是指保险车辆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本车翻倒,车体触地,使其失去正常状态和行驶能力,不经施救不能恢复行驶。

39.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有哪些:1)投保人义务——交纳保费义务;抵押物登记义务;办理相应的车辆保险。2)被保险人义务——贷款对象必须为贷款购车的最终用户;严格审查投保人的资信情况;做好欠款的催收工作和催收记录;合同内容如有变动,须事先征得保险人的书面同意;获得保险赔偿的同时,应将其有关追偿权益书面转让给保险,并协助保险人向投保人追偿欠款。

40.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核保内容:1)对受理投保单时初步审查的有关内容进行复核。

2)审核投保单的保险金额是否符合条款规定,投保人购车的首付款是否符合规定。3)审核贷款合同和购车合同是否合法并真实有效,银行与销售商在办理消费贷款和购车手续时,是否按照规定严格把关。4)审核投保人是否按照条款的规定为消费贷款所购的车辆办理了规定内容的保险。5)审核贷款协议是否明确按月、按季分期偿还贷款,不得接受一年一次的还款方式。6)审核投保人是否按照与银行签定的抵押、质押或保证意向书,办理了有关抵押、质押或保证手续。7)审核投保人所购车辆的用途与还款来源。

浅析我国汽车信贷市场的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汽车信贷,操作风险,风险控制

据相关数统计显示, 每年全球新旧汽车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3000亿美元, 其中现金销售有3850亿, 占总收入的30%, 而另外70%的销售额9150亿都是通过融资性方式实现的。然而在这9150亿美元的融资性销售里, 贷款比例占了78%, 融资租赁占了22%;按照地区来划分, 北美占46%, 西欧占28%,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占26%, 且这个销售金额每年都在以2%~3%左右速度增长;而对于中国来说贷款购车的比例却占了汽车销售总额的15%左右, 这个数据看出, 我们汽车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全世界70%的平均水平。下面针对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对风险管理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论述, 从而有效控制汽车信贷风险。

一、我国汽车信贷市场的现状

我国加入WTO以来,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 购买力不断增强, 汽车作为一个“奢侈”消费品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2003年~2005年期间, 我国的轿车需求量一直保持在25%左右的年增长速度, 到了2010年, 我国已经有50%的比例是通过信贷方式实现汽车销售的。因此, 对于信贷市场的不断扩大, 信贷风险也在以成倍增长的速度不断上升, 那么对于风险控制是否做到充分的准备可有效的措施保证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了。

二、影响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目前,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所面临的风险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主要包括有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信用风险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还是信用风险。

1. 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 是指借款人不按时归还贷款的风险。例如因为各种主观或者客观存在的因素, 使得贷款买车的车主未能及时足额的偿还车贷而造成的违约行为。

2. 操作风险。

由于在金融机构审批贷款过程中, 由于内部程序执行不严格, 或者存在违规操作, 导致预料之外的损失, 从而产生风险。

3. 市场风险。因汽车下调和利率上升, 导致的风险和利益呈现出的不对称状况。

4. 政策性风险。

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时, 引起的信贷市场的波动, 从而给汽车信贷市场带来的风险。

三、控制我国汽车信贷市场风险的措施分析

所谓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应对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而采取的一系列消除或减少事件发生造成损失的办法和措施。通常来说, 在信贷市场里对风险的控制一般分为3种最为基本的方法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和风险保留。

1. 风险回避。

指的是金融机构在发现业务已经具有风险存在之后, 在不做任何筛选的情况下直接将其放弃的处理方法, 同时也放弃了该业务在未来有可能带来的收益。所以对于采取这样回避风险措施的金融企业来说, 通常说明该企业并没有消除风险的能力。

2. 损失控制。

作为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控制风险方式, 指的是金融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 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减少风险发生时带来的损失。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风险转移, 其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然而对于汽车消费信贷来说, 风险转移的主要对象经销商和保险公司。

3. 风险保留。

指的是金融企业在可能的发生损失前, 做出各种资金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可以在有效时间内获得资金以补偿所出现的损失, 这种风险控制方式也是一种比较被动但非常常见的控制方式。

以上三种控制方式都是目前信贷市场采用的基本方法, 而我国从2004年开始就推行了通用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大类。

四、我国汽车信贷市场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来说, 呈现出的状况已经是需求不足, 然而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090美元, 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部分地区部分家庭已经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汽车, 消费能力是可观的, 但各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制约了需要的增长, 也抑制了我国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

所以, 我国要想尽快实现供需平衡的关系, 就必须大力支持和发展汽车信贷市场, 同时也要注重有效控制汽车信贷市场的风险, 应该做好在风险控制得当的情况下不断推动我国汽车信贷市场的发展步伐。

五、结论与展望

当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通过不同的投资方式在中国境内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以来, 对于我国的汽车信贷公司而言, 控制和防范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就是必定面临的重要问题, 文章就汽车消费信贷进行了概述, 同时分析了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及风险的防范措施, 尽管现阶段我国对于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问题还没有一个规模性的研究渠道, 但我们可以从本文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同时借鉴国内外金融行业其他公司在信贷风险的防范经验, 必定能够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一系列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所以对于我国汽车信贷市场风险的研究, 必将成为控制我国汽车信贷市场走向更加良性发展的重要导向, 并能够促进我国汽车信贷市场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所以,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 汽车信贷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定能够突破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研究向着更深层次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美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张翔.汽车金融信贷业务模式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8, 8

[3]汤劲夫.汽车信贷相关问题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 1

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成为汽车消费市场新的利润之源。2002—2003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现象, 但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又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迟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

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特点。

汽车消费信贷是以人民币为币种的对申请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担保、货款时银行或汽车财务公司向购买者提供所需担保的贷款, 并且是一次性支付的。为购买者提供保险和公证的是银行或汽车财务公司联合保险公证机构来做的。贷款人的职业和经济收入要具有稳定性或固定资产易于变现性, 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货款对象不集中、还贷风险率高;二是对个人的资信调查和评估存在信用风险;三是汽车消费信贷是一项全新的业务, 银行缺乏经验, 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三是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方向的业务延伸不全面。

目前我国汽车信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信贷方式, 贷款的出资者是商业银行, 负责进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二是以汽车经销商为主的信贷方式, 贷款的出资者是汽车经销商, 负责进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三是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的信贷方式, 贷款的出资者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负责进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我国的这三种主要的汽车信贷方式, 其中第一种为最常见的信贷方式。

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 目前有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前者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机构主要是汽车企业的财务公司和汽车经销商。目前,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按照人民银行的标准来对汽车贷款年限及贷款利率进行设定。如果人民银行进行利率的调整, 则对于贷款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应该执行人民银行设定的现行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

汽车消费信贷开展初期, 市场总的走势看好, 但后来暴露出不少问题。以海南为例, 该省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开始于1999年,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分布于海口、三亚等地, 各家银行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 积极稳妥地扩大消费信贷领域,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较快, 贷款余额从1999年底的570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26225万元, 增长加倍, 贷款行从原来的两家发展到1645家, 增长了30倍。当年购买车辆从55辆增加到1835辆, 增长33倍。从总体情况看, 银行全方位开展汽车消费业务不仅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提供了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也使得银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风险, 主要的风险来源于消费者或者经销商利用国家政策的缺失, 以及保险公司、银行内部关于汽车消费信贷的管理不完善, 恶意拖欠还贷期限或恶意不还贷。

三、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的缺失。

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与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政策还没有健全完善。实务中, 当消费者不能按时还贷和故意不还贷时, 国家没有相应的惩罚办法, 银行缺失了在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时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只允许四家国有银行开设汽车信贷业务, 所以仅仅依靠商业银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进行制约, 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这种滞后的法律体系严重影响着汽车消费信贷在我国发展。

商业银行内部制度缺失。目前国内银行还未建立起健全和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的规章制度, 对控制汽车消费信贷产生的风险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因此, 银行对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比较谨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2. 手续繁琐及贷款期限利率的限制。

对汽车消费者来说, 最头疼的是贷款手续问题。消费者进行贷款买车时需要准备一系列证明自己身份、财富等的资料。汽车消费货款程序也有许多的步骤, 从提供个人的各种证件, 到接受细致的评估调查等。总之, 消费者要承担较高的信贷附加成本。不仅如此, 银行还规定:在以上要求合格后, 消费者买车时必须购买银行指定的经销商所销售的汽车。

另外, 汽车消费贷款期限和利率都是执行人民银行的规定。人民银行规定:汽车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上的基础上下浮动10%。但为了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一般将贷款利率制定为基准利率, 很少允许利率下浮。因此, 客户都普遍反映银行规定的还贷期限太短。银行也期望能够将贷款期限延长, 但是, 银行为了控制还贷风险, 仍然没有将汽车消费信贷的还贷期限延长到顾客满意的程度。

3. 银行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

首先, 是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消费者的收入还不能完全用货币的价值来衡量, 因此, 银行无法确切地计算和查证消费者收入的实际水平, 不能准确地对消费者的贷款进行监督和控制。其次, 不健全的担保制度和保证保险的风险控制制度。我国的汽车抵押登记制度还未建立起来, 汽车转让、重复抵押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无法避免。

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模式使用的是标的物抵押加信用保证保险, 一旦贷款不能按时收回, 保险公司要承担还贷责任, 负责归还贷款客户购车所欠的银行贷款本息。但是实施这一措施的条件是, 消费者必须在同一个保险公司为汽车每年投保一次。如果消费者违约, 在第一年后没有在同一保险公司投保车辆险, 保险公司将不履行保证保险的赔偿义务。第三是银行回收贷款时存在的风险。消费者贷款购车后, 消费者由于某种原因拖延还款期限, 甚至故意不还贷款。银行只能收回抵押车辆进行拍卖, 但是拍卖的金额大大低于银行应该回收的欠款, 银行造成了利益上的损失。另外, 汽车经销商有可能与客户合伙抬高产品保价额来骗取更多的信贷资金, 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没有相关的预防措施。第四是汽车经销商的委托管理责任不履行, 对银行造成欠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如果消费者在借款购车后, 消费者不履行合同条款, 违约不还贷, 则由汽车经销商垫付头两个月的欠款, 第三个月起由保险公司负责偿还。当汽车经销商不能按时偿还客户拖欠的贷款时, 银行又将承担贷款风险。

4. 银行转化机制不完善。

随着《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以后, 消费者进行汽车消费信贷时有了更多、更新的选择。但是, 无论是银行还是成立的汽车信贷公司在开展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时都面临着几乎相同的信贷风险, 即贷款人到期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一般来说, 汽车消费贷款大部分都用自己的住房作为抵押物, 由专业机构对消费者的房产价值进行评估。在进行房产评估时产生的高额评估费由借款人自己支付, 这无疑给借款人增加了债务负担。若贷款者用自己所购买的汽车作为抵押物, 又因为我国的汽车抵押登记和产权证制度还未建立完善, 同时也缺乏汽车产权证书, 即使办理了汽车抵押登记手续, 也仍然避免不了汽车转让、重复抵押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消费者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实施了履约保证保险制度。但此类业务在许多地方根本没有, 即使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 保险公司也往往把汽车消费贷款中最难把握的道德风险转移给银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 保险本身并未给银行贷款真正上保险。

四、汽车消费信贷的营销策略

1. 建立完善法律监督服务体系。

虽然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很多, 但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 现已制定了与汽车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来创造出良好的汽车消费信贷环境。首先, 制定专门的汽车消费信贷立法, 特别是研究和制定个人破产法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严惩和杜绝逃避债务的贷款人, 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债权;另一方面能确保那些确实无法偿还贷款的消费者可以解除债务负担。其次, 进一步完善分期付款制度。结合我国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 逐步完善与分期付款有关的法律法规。再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行高额消费的人们能切实有效地解除不能按时还款的后顾之忧, 将未来的收入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转化为现实消费。最后, 逐步推进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 健全社会和个人信用保障体系。

2. 缩短贷款手续和实行浮动贷款利率。

缩短汽车消费信贷的申请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供多种贷款方式、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国家应在可以进行汽车信贷的业务的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汽车贷款手续窗口。为预备进行汽车消费信贷的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 制定专业的贷款手续, 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自己提供个人的贷款信息, 进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进一步减少贷款手续。

我国的信贷制度应予调整, 比如实行可变动的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制度。汽车消费信贷一般为中长期贷款, 贷款的风险较大, 其间利率及通货膨胀的变化将有可能导致银行蒙受过多的损失。因为当利率下跌时, 消费者会提前偿还贷款, 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 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将风险轻而易举的转嫁给银行, 并对银行重新分配资金资源造成困难, 使其机会成本上升。所以银行有必要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 弥补信贷资产损失。对贷款期限长, 汽车贷款应尽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消费者通过对不同期限下的利率的自由选择, 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 规范了消费者的行为。银行对贷后客户情况建立台账, 跟踪其信贷偿还行为, 与信贷前的信誉等级进行比较。

3. 银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个人诚信上建立个人诚信档案。银行可以在已有的客户资源基础上建立更全面的个人诚信信用记录档案。各家银行共享客户的诚信档案, 当客户在购车申请贷款时, 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客人诚信档案来评估其以后的换代能力。二是建立个人账户体系。把个人的一切资金来往放在统一的基本账户上, 做到一人、一户, 统一管理个人财产、负债等业务。三是建立个人资信调查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四是创造社会信用的环境, 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形成“诚信光荣, 背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4. 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贷款人购买特定的保险可以有消费地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这样也减少了贷款人的偿还贷款的负担。银行应建议客户购买某些险种以及进行贷款时必须购买特定的险种。这样既可以减少银行的风险, 也可以使贷款人在借款的同时又给自己上了一份保险。例如银行在发放汽车消费贷款时, 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与汽车信贷相关的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情况, 不能偿还汽车贷款时, 保险公司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 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 一方面可以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 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 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 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 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银企合作能有效地降低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在我国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存在很大的信贷风险, 因为汽车消费信贷不仅要需要资金支持, 同时还需要拓展经营思路, 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转变为汽车咨询服务。银行不可能对汽车销售价值链上的所有业务都熟悉了解, 如果不和相关的企业联合, 其业务执行成本可想而知。因此, 除了各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 还应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推出的消费信贷, 业务和汽车经销商独立推出的汽车消费信贷, 以及经销商与银行合作推出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五、总结

总之, 在买方市场的驱动下,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追逐的最终目标, 汽车消费信贷的营销策略也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的。因此, 把握消费者需求及其发展走势, 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制定与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 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

摘要:汽车消费信贷理念已被消费者认同。但是我国目前的汽车消费信贷领域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对众多的问题如何解决, 文章结合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对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状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关于汽车消费信贷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汽车消费,消费信贷,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尚建平.什么是汽车消费贷款[N].国际金融报, 2001

[2].李江天.汽车营销实务[M].电子工业大学, 200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 汽车消费信贷具有调节汽车供求情况、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数据显示, 在全球汽车市场, 有70%的私人汽车是通过贷款销售的。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 1998年9月,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试点工作。1999年10月16日, 建行率先同首批汽车贷款用户签订协议。1999年底, 人民银行制定并出台了《个人消费贷款指导方针》, 这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获准介入汽车消费信贷业务。2002年12月9日, 央行又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公告》, 明确规定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申请设立独资或合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办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截至2008年底, 我国通过贷款销售出去的汽车已经占到新车销售总额20%左右。

二、当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汽车业的发展, 但当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者对于信贷消费的意识较弱

在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 保守性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我国大多数的居民, 对于“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的消费信贷方式的接受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01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及西安等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 仅有32.8%的被访者表示有意进行信贷消费, 而表示无意和不一定的被访者比例分别为30.7%和36.5%。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信贷消费需求。同时,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教育、就业、保险等方面正在进行着重大的改革, 可以说当前的社保体制还不够完善, 从而导致消费者对未来收支预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信贷消费的方式将对普通消费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2、贷款主体较少, 尚未形成行业内竞争

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 约占全部汽车贷款量的95%。由于财务公司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 包括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所占比例很小。然而在欧美发达国家, 商业银行、商家、信用合作社、销售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组成了汽车消费信贷的主体, 消费者能高效地得到他们提供的服务及现金方面的消费信贷。当前虽然《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颁布给予了汽车金融公司进行汽车信贷业务的资格, 但限制颇多, 信贷主体仍是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这样的现状不仅仅会使得在汽车贷款行业出现寡头垄断的现象, 还容易导致整个行业服务效率低下, 消费者难以得到良好的服务。

3、个人信贷机制约束

目前, 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已使得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5%。人民银行和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根据当前情况对汽车消费业务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来防范风险。但另一方面, 过高的资格要求, 苛刻的贷款条件, 繁琐的申请流程, 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望而却步。而且, 由于汽车消费信贷具有个体性化的特点, 即客户分散、笔数不一、金额各异、偿还期限不等, 因而银行只能对单个申请人进行逐户逐笔调查, 调查成本高, 效率低下, 这使得汽车消费信贷更加难以推广。

4、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制度上存在较多问题

在目前的汽车消费贷款市场上, 房产和汽车是两种最容易被选择的抵押物, 然而这两者却有极大的弊端。其一, 房产的价值受市场较多因素的影响, 必须聘请专业的机构来评估, 这将给借款人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其二, 我国没有建立汽车产权证制度, 这使得银行面临着汽车重复抵押的风险。在这种抵押物难以选择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开办的履约保证保险成为银行控制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主要手段。但是, 在目前的情况下许多地方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此类业务。即使少数的保险公司提供了履约保证保险, 但其并没有分担银行所承担的汽车消费贷款中最难把握的道德风险, 因此, 所谓的保险并没有真正产生太大的作用。

5、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贷款通则》和《担保法》均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 更没有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不仅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无法可依, 而且一旦借款人故意或非故意地违约, 就会出现耗时耗力, 执行困难的局面。

三、促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汽车业的支持作用, 促进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认识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居民转变传统观念。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发展信贷消费的基础。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消费贷款, 逐步转变人们先储蓄、后消费的传统习惯, 引导人们适度超前消费。同时要稳定收支预期, 提高消费者信心。这需要从两方面在着手:第一, 努力改善经济环境, 使人们对预期收入的稳定性增加信心;二是要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提高人们的安全感, 以减轻人们信贷消费的心理压力。

2、提高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服务水平

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应把对消费者的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目前在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 汽车经销商可以与银行联手合作向客户提供“购车、贷款、保险、登记和公证”的“一站式”服务, 提高效率, 节省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在行业内部, 应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保障消费者的利益。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应对汽车信贷业务的流程进行精简, 减少过度冗杂的审批手续, 提高审批效率。还要适当增加贷款弹性, 根据个人的信用状况确定来确定不同的首付比例、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条件, 并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 这样既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又使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

3、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出现了“苛刻”贷款, 这是商业银行对于当前信用风险过大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然而这直接影响了汽车市场的发展, 甚至会使汽车制造业停滞不前。从目前的实际出发,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首先应加快信用立法步伐, 这是信用制度建设的基础。通过立法, 首先要保障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使用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其次应该完善个人资信档案, 由中央银行牵头, 联合各金融机构, 将个人的身份证明、户口证明、职业、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以及与个人信用历史有关的资料集中起来, 建立个人信息库, 可用于各金融机构共享, 得以便全面、快捷、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最后, 由政府牵头组织公、检、法等司法部门及财税、金融、工商行政部门共同参与, 联合成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 由该机构建立完整的包括消费者个人信息、收入、地址等的正面记录、反面记录等个人资信档案, 通过信用评分卡评定消费者信用等级, 并向包括银行在内的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偿服务。

4、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和银行联手, 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 制定出能共同分担汽车信用消费的风险的具体方法, 用以扩大汽车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 实现共赢的目标。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交通管理部门要通力合作, 把车辆保险及车主个人寿险引入汽车消费贷款, 既把一部分的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同时也要简化贷款程序, 提高服务质量。

5、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要政府应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 避免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另一方面, 政府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政策, 抓住机会, 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样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维持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法律政策保障的重点应放在提供债权保障和降低贷款机构运营风险方面。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何 苗.发展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思考[J].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3, (8)

[3]、任泽珠.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对策选择[J].哈尔滨商大学报.2003, (2)

[4]、赵怀勇.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要参, 2002, (26)

个人汽车信贷 篇9

“分期付款”、“零利率购车”……, 2011年品牌经销商们都不约而同将金融按揭产品, 作为对抗车市低迷的一个重要工具。但随着2011年上半年三次紧凑的加息潮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 日渐趋紧的金融信贷环境对经销商资金链形成严重冲击。

►►二、汽车经销商授信业务面临的风险分析

1.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及购车者贷款难

从汽车经销商层面来看, 汽车流通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经销商的资产负债率都在60%左右, 其运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但面对2011年以来融资的高成本和信贷紧缩政策, 汽车经销商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 成本进一步提高, 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资金流通压力剧增, 甚至迫使个别经销商不惜借助民间借贷资金来进行经营的维持;从购车者层面来看, 各种各样的汽车按揭业务成为左右终端汽车销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汽车金融做得比较好的经销商, 按揭比例高达40%, 差一点的也在20%左右, 而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按揭业务的收紧, 将影响一大批购车群体。

2.行业风险——初创期投入成本过高和市场竞争激烈

从汽车经销商前期投入成本因素来分析, 汽车经销商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制造商的发展需要, 特别是品牌制造商在选择销售代理时往往提出专卖店建设等苛刻条件, 经销商为应对竞争, 率先拿到经销权, 往往不经详实地调查当地市场的保有量和经营利润率, 不惜成本, 投资四位一体“4S”等专卖店。“4S”模式的出现虽然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但增加了汽车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一旦受政策影响出现销售下滑或滞销, 将会给经销商的资金运作带来致命一击。从市场竞争因素来分析, 主要竞争源于同品牌经销商的竞价竞争, 而当前同城、同区域的同品牌的经销商众多, 仅仅依靠价格进行竞争, 还没有过渡到依靠管理、营销、个性增值服务等非价格手段进行竞争和创造利润。盈利模式单一, 汽车专卖店的高成本初始投资, 车价、车市销售持续走低使银行授信潜藏着极大风险。

3.互保风险——盲目或过度授信突出

目前汽车市场整体销售呈现下滑趋势, 加上各种调控措施的实施, 如地方政府的限购、年初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出等, 使汽车市场进入了震荡时期。此时, 汽车经销商贷款风险也将进一步暴露, 大型汽车销售集团多头授信风险突出, 汽车销售公司集团内部担保现象有所上升, 银行对部分股东信息并不能够完全掌握, 今天汽车市场政策调控而带来的交易量惨淡, 给汽车经销企业的资金链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这种销售市场下滑的情况对担保人及被担保人均是同时存在的, 一旦一家公司出现问题, 极有可能出现多米诺股牌的效应, 银行授信的风险难以控制。

►►三、汽车经销商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措施与建议

1.实行严格准入与退出机制, 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一是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数额、销售收入等情况, 应采用审慎操作、循序渐进的准入原则, 准入客户选取省内综合排名前十位, 经营规模较大, 在当地市场份额较高, 有成熟的销售网络, 管理水平高和商誉良好的汽车经销商予以扶持。二是对于一些无固定资产抵押, 风险较高, 纯粹依赖银行贷款运转的经销商或侵占、挪用汽车消费贷款的经销商, 要及时采取退出机制。

2.强化贷后管理, 及时调整授信控制总量

一是要关注国家关于汽车消费的新政策、新动态及银行车贷方面的优惠措施。注意收集国家鼓励/限制汽车购买的政策措施, 如各种与购置汽车、燃油等相关的税费的增加以及车贷新动向, 对汽车销售行业产生的影响。二是要了解经销商实际控制人的最新情况。通过人行个人征信系统和关联人群, 掌握法人代表 (或实际控制人) 及主要管理者个人品德、经营能力、管理观念等情况, 了解高级管理人员的家族关系, 了解经销商集团客户经营的不良记录。三是要强化对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核实。一方面是要求经销商贷款资金采取“受托支付”的方式直接进入其上游制造商账户, 争取制造商寄出的汽车合格证能够由银行保管, 保证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另一方面, 要求经销商售车回款进入贷款专户后, 再释放汽车合格证, 以便准确掌握汽车的销售情况。四是要实地检查核实经销商经营情况。要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和频率, 实施对存货车辆盘点、会计凭证的检查, 加强对抵、质押车辆跟踪监控, 密切关注其价值波动情况, 减少非法转移、变卖、灭损的可能性;要加强对其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投资、投资收益、预付款项、库存等关联科目进行核实, 对重要数据要核实总账、明细账, 查看原始凭证是否与实物相符。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金融创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5

[2]林毅夫, 孙希方.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5;7

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 篇10

一、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

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产值巨大,其行业带动效应也不可估量,即其发展的兴衰对电子、橡胶以及能源等行业也将产生着连带的重要影响。其二,有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汽车作为一种理想的交通工具,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民的一种重要物质需求,而实行分期付款的汽车消费信贷方式能有效解决消费者的资金压力,通过即期与远期消费的合理安排即可实现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较好的调整家庭消费结构,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其三,为信贷机构带来长期收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汽车行业由产业盈利走向服务贸易,而汽车消费信贷作为汽车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信贷机构带来长期的利息收入,促进机构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尽管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加大了对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重视力度,提出振兴汽车产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计划,并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来对汽车信贷市场进行规范,但这些政策性的文件不具备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并未能真正起到规范汽车信贷市场秩序的作用,这使得消费者的侵权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二)汽车信贷的贷款方式较为单一

从整个汽车金融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目前还处于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初期,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及政策支持的显著性优势,占据了汽车消费信贷的主导地位,导致国内汽车信贷市场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使得汽车信贷的贷款方式呈现单一化趋势。另外,不健全的信用体系也是制约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具体表现为开放程度低、信息透明度低,且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分享方面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三)居民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

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持续增长的预期收入是建立消费信贷的必要前提。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呈现出偏紧的状态,国企的效益及职工收入的稳定性有所降低,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这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的即期消费有所缩减,更多的人愿意将收入进行存储以备急用与防老,而非汽车消费信贷这种高档消费。

三、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

首先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将涵盖社会个人信用的信息网进行积极有效的建立,确定每一个居民的信用代码,提升信息的价值,进而降低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其次,对于限制汽车金融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适当删减与调整,容许汽车金融公司在按照规定程序的基础上,从事租赁业务,以稳定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来源,促进汽车市场的公平竞争。另外,将汽车消费的税费负担进行合理控制,将养路费、运管费及附加费改为燃油税,并将长期性支付代替一次性高额支付,以有效减轻购车者的经济负担。

(二)注重金融政策的灵活性

在强调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注重金融政策的灵活性,即以个人信用水平为重要依据,来提供与之信用程度相适应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其具体体现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条件以及首付款比例等方面。另外,实现网络化运作,规模化发展,以有效降低单笔业务成本和整体的风险率,以使得盈利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促进汽车信贷市场的多元化

公平的竞争是促进汽车金融市场不断进步与完善的重要法宝,为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实现,促进汽车信贷市场的公平竞争。而汽车金融机构作为为购车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能有效激活我国的汽车信贷市场,打破商业银行的垄断,并通过经营网络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因此,政府当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以推进汽车信贷市场多元化的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消费信贷是改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升信贷机构长期收益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为此,我们只有将汽车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同时注重金融政策的灵活性,促进汽车信贷市场多元化的实现,才能将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屹.浅谈如何突破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N].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宋晓冰.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及对策[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06)

[3]梅志敏,彭华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风险分析[J].上海汽车.2012(05)

上一篇:寓学于乐下一篇:保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