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空间

2024-05-16

操作空间(精选十篇)

操作空间 篇1

本文所探讨的是以条形体块进行组合, 通过切割、叠加、错位、变形等手法, 产生一系列有趣的空间与形式。对建筑而言, 层状空间操作具有其基本的原则然而又变化无穷。初步的组合与推导易于掌握, 然而构建有趣的空间意象则取决于建筑师的修养。每个动作看似容易, 但动作在何处介入则与建筑的地点、具体要求、环境要素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1. 切割与变形

由李兴刚设计的绩溪博物馆坐落在绩溪旧城北部, 场地近似矩形, 博物馆几乎占满场地 (图1) 。建筑师依据行走路径进行了体量切割处理——第一步在纵向上进行了二次切割形成南北方向三个几乎相等的条形体块, 从而构建了条状空间的雏形;紧接着在左边条块, 依据现状树木进行了抽离;在中间条块进行南部体块抽离, 形成入口前院, 中部体块抽离形成中心庭院。下一步可称之为微创切割法, 建筑师在保留的体块中分别抽离了六块小型长方体块, 形成建筑内部狭长型天井空间 (图2) 。

1.1 纵向切割

层状空间的形成, 主要操作之一为切割, 以形成实体体块与切割空间的对比状态。该方法同时对建筑使用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分区, 通常体块内为被服务的主体使用空间, 而切割层为服务型空间, 如交通性空间、走廊、坡道和楼梯等。第一步的划分, 仅仅为层状空间操作奠定了基础, 而真正有趣复杂的空间形态则取决于第二步第三步甚至第N步的操作程序。

1.2 横向切割

绩溪博物馆的下两步操作是关键性的。三个院子与六个天井的形成是横向切割的结果。手法看似简单, 实际上切割的艺术反映了建筑师对建筑与场所的整体性把握。三个庭院的形成分别代表着建筑群体的起点 (前院) , 高潮 (中院) 与终点 (后院) 。六个天井的形成则是横向切割的妙笔, 有效地解决了南北向大进深空间的采光与通风问题, 并使用条块体形与内部空间呈碎片化倾向, 从而在尺度上呼应了周边民居尺度。

1.3 变形

出于对“绩溪”之名与山形水势思考, 建筑师在该作品中并不满足于层状空间的理性划分, 而是对原本基于规则格网体系进行处理, 构建富于变化的空间效果。如果用图解分析, 亦可看成是两种几何体系彼此叠加, 即正交的网格体系与变形错动的变形屋顶形式彼此相叠。其巧妙之处在于变形的形式在城市空间层面与周边自组织的民居布局街道空间产生关联, 并且与绩溪县城周边的山形水势相呼应。同时其不规则的内部走道与庭园空间使人行走于其中时产生传统街道的记忆并构建了有意义的场所 (图3) 。

2. 错位与偏移

由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良渚博物馆则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了层状空间的操作方法。建筑师选择四个条形体块作为其空间操作的基本单元, 依据任务要求与基地现状进行体块的平行移动与错位。其早期的概念草图似乎更能体现条形体块组合的有机性, 三个体块的平行与错位与第四体块的略作偏转形成了围合的庭园空间 (图4) 。在三块平行体块中, 其中一块的悬浮处理体现体块在垂直方向上的错位。阅读其概念模型, 更能体现建筑师把控体块的技巧, 通过错位与偏移营造其空间的动势 (图5) 。相比绩溪博物馆, 该设计更能呈现其体块的几何力量感。

在实施方案中, 建筑师采用了层状空间压缩方法进行组织, 将服务空间如办公, 卫生间, 楼梯等均放在条状体块内, 而在其他体块内进行了庭院空间的错位排放。展厅空间或围合庭院或尽端设置, 使参观者在连续的游走路径中得以休息。一个中庭与两个边庭均用柱廊作为游走路径, 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庭传统的设计手法。在这里, 建筑师将交通空间压缩在体块内, 使之与庭院空间融为一体。四个等进深的体量被挤压在一起, 渗透于其中的庭院空间, 缓解了被挤压的空间张力, 从而在一张一弛之间构建了人性化的参观路径。在该案例中错位处理使得建筑外表皮与周边自然环境接触面增加。而空间的压缩则使体积感加强, 并彰显空间的特色。 (图6)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3. 介入与缩放

王辉在设计唐山市城市展览馆时依据现有呈平行状态的保留建筑群来进行布局, 以尺度缩放的方式进行了层状空间的塑造。

3.1 介入

面对保留下来且相互平行的四座建于二战时期的仓库和两栋80年代建的粮仓, 建筑师运用同构方式加建了5个体量窄长的建筑实体, 并将其平行地介入现有建筑群中, 在保持原有肌理的同时构建了新的外部空间。在图底关系上, 建筑师在场地原有建筑周边构建了一个纵向矩形平面, 以水体与纵向廊道进行界定, 从而以对比的手法更加强调层状空间的存在感 (图7、8) 。在该案例中, 建筑师在空间布局层面, 无疑很清楚层状空间所呈现的魅力, 因此在方案深化的过程中, 无论是现有建筑的延伸与嫁接、屋顶天窗的处理、建筑之间的廊道与装置, 以及立面形式的生成, 无不体现着层状空间与形式生成的思维方式与操作手法。如果继续分析建筑师所构建的绿地系统分析图, 切入法则更为明显。在庭院与雕塑公园的概念图解上, 建筑师以平行与错位的方式试图构建外部景观空间并与建筑单体共同形成特有的韵律感 (图9、10) 。

3.2 尺度缩放

空间层次的丰富与简单是空间操作优劣的评价标准之一。尺度缩放的方法来自于分形几何, 亦是建筑师常用的设计手法。在该作品中, 建筑师以现有建筑为基点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空间组织:首先在历史建筑的西端运用钢构架加建;其次是在位于西北部与中间东部分别加建了两组平行错位的体块, 最后一个层次为建筑室内外的所有片墙。三组尺度不一的体量与片墙以贯穿南北的中间廊道和水体及亲水走廊为纽带, 以丰富而变幻的方式呈现在人的游走路径中, 空间收放自如, 尺度大小不一 (图10) , 西边的公园与东部的山景以连续与断裂的方式呈现, 并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对接。

4. 结语

在查尔斯·格瓦斯梅设计的德梅尼尔住宅的草图构思中, 可以看到其层状空间设计手法相当地成熟, 他在X、Y两个向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构思, 从中既能阅读从入口通向海边的纵向层状空间, 又能隐隐约约感知到隐喻的横向空间层次 (图12) 。建筑师巧妙地运用了不同向度的几何叠加构建了丰富的交叠空间, 在这里作为别墅的功能性元素被弱化了, 建筑师更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对话, 又能在度假别墅中营造休闲的空间体验。平面、剖面的层状处理只是实现丰富空间阅读的手段, 建筑师以一种理性的方法实现其关于当代空间的探索与诉求。

在当今各种思潮不断冲击建筑学科的时候, 作为建筑学人也许会迷失方向而忘了本源, 建筑学科自身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空间操作与形式生成遵守着其固有的原则。在注重跨学科研究的当下, 学科内部本体性研究亦不能被遗忘。希望关于建筑层状空间的解析能够再次声明:空间才是建筑灵魂之所在。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建筑师自绘)

(图片来源:摘自Charles Gwathmey and Robert Siegel:Buildings and Projects, 1964-1984)

参考文献

[1].绩溪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 2014, 01:48-73.

[2].El Croquis, No.120 David Chipperfield 1998-2004, by El Croquis;First Edition edition, 2004:248-251

[3].王小玲.良渚文化博物馆, 良渚文化村, 浙江, 中国[J].世界建筑, 2007, 05:78-83.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操作规程 篇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1.检修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提前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制定相应隔绝.作业安全措施 2.需进入的有限空间,必须与生产系统或其他容器可靠切断并彻底置换。3.作业前30分内,应对有限空间进行气体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分析仪器应在 校验有效期内。采样点应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有效空间,应采取上.中.下各部位取样。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连续两次分析空间内的氧含量和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含量,间隔不能低于10---15分钟,两次分析结果均重复为合格。空间内有人工作期间,每半个小 时 分析一次。中断作业半个小时以上,再次进入空间前,还要按以上步骤进行气体分析。空间内氧含量在19.5---23%之间可以进行工作。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必须低于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车间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最高准许浓度”的规定。易燃易爆气体必须低于其燃烧.爆炸临界值。有限空间作业后要保证自身生产作业人员不造成危害。不得擅自变更与其作业相关的生产工序。必须变更时,要通知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待确认不存在危险后,方可下达继续作业的指令。9 参与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监护、应急救援等相关人员,作业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必要时佩戴好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及相应监测仪器。11 监护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擅离职守。为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必要时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在坑.井.洼.沟或人孔 通道出入门口应设置防护栏 盖和警告标志,夜间应设警示红灯。作业现场应有充足的照明,有限空间内部必须使用安全电压。14 作业完成后要清理现场,严禁将工具 材料等物件遗留在有限空间内。有限空间作业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启动公司((事故应急操作规程预案))。

操作舞出空间精彩 篇3

一、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以小组为单位,怎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再拼一拼,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比较变化情况: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最后学生讨论汇报,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了自己的空间观念。

二、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条裙子、2条裤子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这时,不少的学生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合理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通过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移多补少”的应用题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分层次进行操作:先让学生摆小棒,两行各10根,再从第一行移动一根,两行相差多少根?移动2根呢?3根呢?……得出相差数与移动数的关系;然后第一行摆10根,给第二行2根,两行同样多,第二行原来有多少根?边摆边说是怎么想的。教师创设操作情境,学生凭借动手实践,数形结合,不仅明确了算理,也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我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设计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践、思考问题的探索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仅在这一重点环节中,我就安排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姆指和食指轻轻夹住1厘米的小棒,轻轻拿出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夹一夹、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观察实物—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讓学生操作的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提出操作要求,首先得让学生想象一下,可能会有多长,有多大、是什么样子等,然后再通过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在学生手舞脑转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操作空间 篇4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一个有效的操作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呢? 笔者携同校教研组借鉴《圆的初步认识》一课采用“同课异构”, 对动手操作如何引领空间图形教学做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实践结果的反馈——让空间想象更深入

反馈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既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束, 也是新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始. 影响教学结果的诸多因素在反馈的过程中得到调整、改正和加强, 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积极促进了教与学的良好循环, 收到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1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圆呢?

生:圆规画, 硬币、茶杯盖拓圆……

师:我们可以用身边很多的材料来画圆,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内镂空三角板、回形针、橡皮筋、可以选择三种材料的任意一种和两支铅笔来画圆,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 试画一个标准的圆, 比一比谁画的圆.

在学生画好后, 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师 (拿一幅画得较标准的和一幅画得不标准的) 比较一下, 你们认为哪幅画得好看呢? 师:请大家猜猜, 画得不好看的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吗?

师:画得好看的圆呢?

让学生理解圆规画圆是利用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特征, 也就是在同一个圆里,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画圆的.

案例2

1. 师生交流

师:三角板、回形针、绳子画圆时有什么相同的?

生:用来支撑两端的铅笔要尽量绷紧.

……

师:为什么绷紧?

师:橡皮筋为什么不能画圆?

生:橡皮筋的伸缩太厉害了, 控制不了.

……

生:我可以把橡皮筋捆住两支铅笔, 再掰开来画.

师: (表扬) 真聪明, 其实你已经发明了一件划时代意义的专用画圆工具—圆规.

2. 初步体会圆的特征

两支铅笔各起了什么作用? (固定点, 画)

刚刚那些工具呢? (确定长短)

3. 教师展示圆规并示范画圆

认识圆规各部分与先前几样材料、两支铅笔的功能一一对应.

师:圆规的各部件是刚才的材料的哪部分组成的, 解决了什么难题?

生:尖尖的铁针能固定位置. (引出 “圆心”)

生:尖尖的铁针和铅笔芯之间距离越大, 画的圆就越大. (引出“半径”)

师:圆规画圆先进在哪里 (边画边比较)

4.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随意大小圆. (学生反馈中引出 “直径”)

分析和思考

诚然, 在案例1中, 师展示画的标准的圆和不标准的圆, 让学生比较得出画得不标准的圆是因为圆规两脚间距离控制不好, 造成半径不相等, 从而引出圆的半径是相等的, 注重了观察、猜想等数学活动.在案例2中, 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化过程.教师注重充分利用操作资源, 让学生对画圆进行“反”操作, 由三种材料画圆方法的比较、从圆规和原来材料的比较, 得到圆规的每个部件是通过这几样东西转变过来的这一活动, 从精加工材料还原到初加工原材料的过程, 在学生交流、反馈过程中构筑起圆的圆心、半径的感悟的桥梁, 促进学生自主的进行“活动内化”, 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 使学生的空间知观念、空间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实践结果的提升——让“创造”扬帆远航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与其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完善程度紧密相联. 可以说,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突破点. 进而借助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束缚, 空间想象能力的完好发展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篇5

1、生活经验的再现

首先,学生的几何知识来自丰富的显示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例如三角形稳定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称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画家、建筑师、飞机制造工程师)

其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发展其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也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中选材,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实物的主要的外形特征,形成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图形打下基础。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

2、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几何学习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观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辨认图形活动(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对实验的观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一般来说,观察活动要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儿童在四五岁时,已经能正确认识简单的图形,进入小学后,视觉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视线已能在一个物体上持续观察一会儿,能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在观察图形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有序性方面都将进入高一级的水平。

3、操作活动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与巩固。在直观认识长方形时,通过动手对折正方形纸片,就认识到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特征。又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撕角、拼角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如,围者教室走一圈,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实践证明,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几何认识的重要方法。

4、想象活动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发展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想象往往是和观察实验等活动结合起来的,几何学习中的想象要有实际依据。通过想象,学生直接和有效地发展了关于图形方位的表象。

同时,想象能力也是重要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通过对图形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案”这样一个操作性目标,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第一能拼出最常见的图案。第二能拼出多个图形。第三能拼出有新意、美感、充分利用几何特征的图案。这其中表现了学生有不同的想象能力。

5、交流活动

几何语言是在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而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

6、几何推理

小学几何的推理主要是在图形的转化中得到发展的,而并不主要是符号的推理。在传统的小学几何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停留于静态地观察图形。目前,图形的变化成为重要的内容。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后,学生可以利用自制的由四根小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进行演示,把宽边漫漫往里移,成了正方形,再往里移又成了长方形,从而使学生悟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然后又把长方形的宽固定,用手拉住长方形木框的两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无论怎么拉都是平行四边形,只有当对角是90度时,才是长方形,又得知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不同的地方在于角。这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逻辑关系就十分清楚地被学生掌握了。几何中的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和归类。

7、创作活动

操作空间 篇6

沪港通“南冷北热”状况已被逆转,资金蜂拥南下抢筹方式可谓简单粗暴,凡属有中国血缘的个股均是先买入,待有限的筹码入手后再做研究;现阶段港股将陷入无模型、无调研、无分析、无基本面的无脑抢筹局面,待估值洼地修复到一定阶段,才可能进入基本面的差异化选择。

港股目前波幅空间已被打开,或将更早于A股创出历史新高,而后续需战略性思考以下几点:1、估值低或有很明显的两地估值差是首选标的,2、细分行业对比A股稀缺或者细分行业龙头,市值条件符合未来深港通标的更佳,3、TMT、一带一路及保险券商具有长期趋势,4、环保有行业稳定增长和A股估值折让优势,消费,商贸,物流及设备制造有亮点可寻,5、AH价差股并不单纯依靠折让选择,还需要看的公司本身增长空间。

操作空间 篇7

一、结合现实生活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需要结合生活实际, 而且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的例子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所以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例如:在教学“ 空间与图形”时,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先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 先了解一下立体图形,接着让他们接触平面图形,慢慢开始图形的教学。 接着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比如:小东到了我们学校,如果他想找教学楼应该找什么样的大楼呢? 如果找的是食堂,应该找什么样的大楼呢? 又比如在教学“ 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以以太阳为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在早上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观察太阳升起的地方,那面是东面。 在教学“ 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一升国旗的时候,观察国旗的升降。 生活之中有许许多多帮助学生理解与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概念。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对这些内容不容易理解,就可能产生厌烦、不想去学的心理。 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新鲜有趣的事物来解释这些概念,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地理解这些概念。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因为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出有趣的动画、美丽的图片。 利用多媒体这一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动态感,对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也有很好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时,就利用荡秋千的动画, 让学生初步了解圆, 接着在屏幕中将圆心标出, 画出其中一条直径,通过直观具体的展示,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圆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用动态的图像帮助学生提升空间感。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提升思维。

三、加强动手操作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学生在学习一些基本概念之后,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善自己所学的内容。 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概念的了解只是初步的,他们还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将所学内容真正地了解掌握。 动手操作时,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共同参与活动,对于感知事物的能力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观念的形成也更加容易。 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好的工具( 比如七巧板) ,自己先拼出图案,接着在小组之中选出最好的一个,让他帮助小组内其他人去拼凑出美丽的图案,并且说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凑出来的, 用这些图形还可以拼凑出其他的图案吗? 又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先画一个圆,接着小组内看看谁画得最好,接着问学生“ 应该怎样画圆呢? 是不是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让学生认识到要用圆规找到一点去画圆,接着问学生“ 为什么要找到一点呢? ”让学生认识到圆心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慢慢去探索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设置与生活相关的题目。 设置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可以帮助学生深化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解题过程中思考是非常多的,然而解题过程中没有实际事物对照,学生便会自己用大脑去想象出一个空间模型, 学生的空间感就会慢慢地增强。同样也可以设置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 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之中,可以问学生:“ 如果学校扩建,你们想要大楼建成什么样子的呢? ”同学们不妨自己去画一画看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问学生生活之中哪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学生开动思维去想、去探索,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设置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动手操作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 这样让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构建,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提升。

摘要:数学中的空间概念是衡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标志之一。而空间概念的形成需要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获得,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操作空间 篇8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汇区域, 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位优势独特, 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战略地位重要。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要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分工、保护环境、开放合作”的原则, 统筹城市与区域、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以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 着力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1. 连云港宏观经济背景判读

连云港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和区域性中心港口, 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区最为便捷的出海口, 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 东方桥头堡的核心。连云港的发展对江苏沿海地区乃至中西部区域都将产生重大意义。

1.1 江苏沿海地区层面

【1】推动全国沿海经济洼地崛起的“突破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和资本开始逐渐向投资门槛较低的“凹地”进行转移。江苏沿海地区在资源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得以发挥。其中, 连云港所具备天然的优越区位, 可以成为连接沿海地带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以及浙江、福建的一个关键点, 从而实现环渤海湾和长三角之间的“无缝对接”, 从而推进整个中国沿海的共同发展。

【2】实现江苏省域协同发展的“第一增长极”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梯度特征, 而且近年来这种不均衡发展的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诸多区域经济由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的规律表明:苏北振兴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向海发展、向东靠拢。具备优越的区域条件和发展机会的连云港有理由引领“沿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和拉动“沿海产业带”的发展, 成为苏北振兴第一增长极。

1.2 中西部区域经济层面

【3】引领中西部区域经济振兴的“关键点”

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陇海—兰新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四大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格局。其中, 陇海—兰新经济带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格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涵盖区域约占全国1/3的总面积和全国近1/3的总人口, 其发展将对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格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连云港位于陇海兰新铁路的东端起点, 在全国经济东西发展格局中必须真正承担起区域发展领头羊的角色, 才能有效带动陇海—兰新经济带特别是沿线落后地区的发展。

【4】联系中部和国际物质交流的“接触面”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 连云港是连接中亚与东亚地区、连接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门户, 是日韩通过中国大陆进入中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通道。连云港在欧亚经贸交流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决定其必将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连通亚欧的枢纽。

连云港也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等重要能源的运输口岸。中西部腹地是全国资源、劳动力最丰富, 未来市场最为广阔的地域。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 中西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进出口贸易必将增多, 具有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位置的连云港, 其港口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总之, 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连云港位置至关重要, 成为引领中西部区域经济振兴的“关键点”。

2. 新背景下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理念

【1】以区域协调为导向, 坚持合作式发展, 走统筹发展之路

连云港市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依托长三角, 加强与中西部、新亚欧大陆桥及东北亚等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在合作共赢中谋求新的发展。

【2】以健康城市为导向, 坚持集聚式发展, 走和谐发展之路

依托现有中心城市, 注重功能提升, 推进城镇集聚发展。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 实施产业集中布局, 促进形成产业集群。

【3】以资源环境为导向, 坚持保护式发展, 走科学发展之路

优先考虑环境保护, 在允许的环境容量范围内进行沿海开发建设。在空间上明确保护的范围, 划定禁止开发区域。在开发方式上提高准入标准, 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新背景下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3.1 构建“两轴一心”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对接沿海总体开发格局

目前连云港城市发展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将引起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剧变和重组, 其主要表现为在依托现有城镇发展的基础上, 向东部滨海地区拓展。向东拓展, 首先是要利用连云区大量盐田滩涂改造, 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开拓更多建设空间和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其次是中心城区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向东部滨海发展。

在省域“三圈五轴”的空间发展格局的指导下, 以上版总规“一纵一横”的城镇发展聚合轴为基础, 根据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 连云港积极构筑“两轴一心”的市域城镇空间总体结构。“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 分别为依托同三高速公路和规划沿海铁路, 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和向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承担市级行政、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

3.2 构建都市区空间框架, 对接沿海总体开发格局

都市区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根据连云港中心城市和沿海工业城镇发展趋势, 未来连云港中心城区将与两座大型临港产业新城、赣榆县城发展整合为连云港都市发展区, 构建连云港都市区空间框架。

“一心”即连云新城, “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城区。通过“一心三极”的打造, 引领市域发展。

3.3 实施“东进向海、打造新区”战略, 为沿海开发提供支撑

目前, 连云港市正处于由一个大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特大城市的过程中, 构建具有弹性、可持续健康成长的城市框架尤为重要。在沿海开发的战略要求下, 城市发展以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为基础, 建立与产业及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空间框架, 在保证城市近中期发展的同时, 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空间基础。

结合现状“一市双城”的既有发展格局, 以及向东发展、拥抱大海的连云新城战略, 连云港应以新区的开发建设作为核心和重点, 以综合发展轴、滨海发展轴、产业发展轴为纽带, 以三级服务中心为引领, 以“井”字型的生态绿地系统为本底, 以“T”字型快速道路和主干路网为骨架, 逐步构筑组团式发展结构。连云新城主要承担市级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职能, 成为沿海区域发展中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3.4 构建“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 为沿海开发奠定基础

通过港口、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逐步建立、加强连云港在区域中的枢纽、产业发展以及区域服务等中心地位。坚持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统筹发展, 以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方向。以大运量交通、快捷交通设施为轴线, 引导城市空间的组团推进;保持就业与居住空间布局的相对均衡, 坚持公交优先, 以轨道交通、公交走廊引导土地利用集约式发展。

3.5 建设“生态城市、特色城市”, 为沿海开发注入活力

积极沟通城市与海洋的空间联系, 控制东南部以山体、农田为主的生态空间, 构建城市与海洋、山体、农田等自然要素相互渗透的开放空间体系, 形成“城市、山体、海洋交融共生的特色空间格局”, 塑造与提升“活力新城”的现代形象。

4. 结语

在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推动下, 连云港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正有力有序展开, 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江苏沿海区域开发的重大发展机遇, 搭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列车, 沿着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大道加速前行!

摘要:江苏沿海开发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该战略对连云港空间拓展具有相当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 连云港的城市空间拓展必须与沿海开发战略紧密结合, 把握时代发展的前瞻性, 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以《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 》中提出的区域协调、健康城市、资源环境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为切入点, 结合城市资源, 具体分析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都市区空间框架是如何对接沿海总体开发格局, 全面阐述了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与沿海开发战略紧密相连, 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际的操作性。

关键词:沿海开发,空间发展,连云港

参考文献

【1】邹军, 张京祥, 胡丽娅.城镇体系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顾朝林, 甄峰, 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3】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1999

【4】赵民, 奕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当议.城市规划汇刊[J], 2003 (1)

操作空间 篇9

导识系统的设计, 目的是为了给用户提供简洁明确的信息指示, 在纷乱复杂的公共空间中, 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公共空间存在这样一些特点, 比如空间中本身的陈列物品较多, 以及空间中的广告等信息, 容易造成信息噪音, 所以就要求在公共空间中的标识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能够迅速从公共空间纷繁的信息中凸显出来。在常见的平面设计中往往更重视表现形式以及表现内容, 但是当这样的内容与已经充满了设计感的平面广告相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重要的信息就不能发挥出它自身完全的功效。所以如何将信息通过一种简洁却又突出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 是决定标识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作为以规范空间秩序为核心, 同时为人们提供便利和为设计目的探讨应用性的课题, 导识系统设计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既是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又承担了空间内部的组织管理功能;不仅直接提供了有关公共空间导向的系列视觉形式, 而且简洁明了地传递出在空间内移动、行动及有关方位理解等相关信息。在设计领域很少有像导识系统设计一样涉及到如此多方向的学科, 诸如心理学、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学、色彩学、形态学、符号学等, 同时它也吸引了众多领域的研究人员为之不懈探索。

一、导识系统与符号学

美国符号学理论家皮尔斯依据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 将符号划分为三种, 分别是图像性符号 (icons) 、指示性符号 (indexes) 和象征性符号 (symbols) 。因此, 在图形设计中对于形式和意义的表达, 我们应该着力关注以下三种关系:图像性符号关注符号自身形式和自身意义, 指示性符号关注所指对象的形式和指称意义, 象征性符号关注观察者和解释者对形式的理解意义。

我们所见到的公共空间导识系统表示就属于指示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关注所指对象的形式和指称意义, 在公共场所, 我们常常见到的一些标识, 比如餐饮、卫生间、楼梯通道等标识, 其中一部分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积累, 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才能明白其含义, 但是大多数标识是可以让一个孩童就能识别出其含义。同时不同国家地区生活的人, 对于一些符号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需要设计师在提炼直接语义的同时,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图标的通用性。

在机场等环境中, 信息量大而繁杂, 为了能让旅客快速找到自己的目标地点, 就需要有在这种状态下能够穿过多层信息直接进入旅客视线的能力, 也就是一种“大声”的状态, 纯粹而高亢的声音, 这不仅起到了良好的指示作用, 同时也排解了用户在等待时的无聊情绪, 增加了旅客在等待中的乐趣。

同时良好的导识系统也是一个场所自身形象的展示。其能够体现出这一企业对用户的关注程度, 以及企业自身的实力。国外由于这一行业发展较久, 已经比较成体系, 所以体现出比较完整的效果, 国内企业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 结合本土特点, 设计出更符合国人要求的导识系统。

导识系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同时又是一个学科综合度很大的研究, 那么除了在公共场所起到自身的作用外, 能否有更广泛的应用呢?

二、当前移动设备中的符号系统

Apple的蜕变, 引领了全世界移动通讯行业的一场革命, 以至于波及到个人电脑, 个人掌上移动终端等产业。抛开在商业上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谈, Apple的影响力绝对超过了21世纪前十年的其他任何发明创造。

除了在硬件市场有很大的作为, Apple的ios系统所使用的图形界面风格, 一时间也成了最为流行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的界面设计, 将不同应用程序的功能,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 做成一个个独立的标志。比如“摄像机”的标志, 通过一个镜头的图形, 来表达这是通向摄影功能的入口, 这里摄像机本身属于一个图像性符号, 它代表着一个摄像功能。而”设置功能”的齿轮符号并不代表这里真的存在一个齿轮, 而是一个指示性符号, 它更关注符号背后的指代含义。

不能否认苹果的设计将人机做了良好的结合, 使得苹果的产品, 不仅仅能被广大青年人所使用, 同时更能被老人甚至孩童把玩。这样的设计, 除了基于硬件———触摸屏幕的改进之外,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内部导识系统。标志直通功能, 而不再需要命令行等繁杂的指令界面, 这不仅需要程序设计上的优化, 更重要的是符号在应用程序中起到的作用。

随着苹果APP应用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符号出现在了我们的移动终端设备上, 在同一个页面中会出现包括图像性符号和指向性符号, 加上各种色彩的运用, 使一个绚丽多彩的界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这样一个华丽的界面, 长期使用之后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审美疲劳, 不仅仅是因为色彩等因素的影响, 更是因为符号功能的混乱, 人的大脑在不同的符号类型之间频繁转换, 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我们大脑的负荷。

三、导识系统与操作系统图标的结合

微软公司近期推出的全新一代操作系统, 包括Windows8以及WP手机系统, 就是将上文中所提到的导识系统风格与软件界面做了结合, 提出了全新的Metro UI设计理念。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应用图标, 有一部分已经在这一系统中变成了类似地铁导识系统的标志风格。这样的改变, 对于用户来说, 起到了减小视觉阅读的时间, 去除了色彩等因素, 让人在第一时间里从形状上去感知符号的含义, 这一变化, 将使已经研究很久的具有高度包容性以及学科跨度的导识系统与人们日常最多接触的人机界面相结合。

同时新一代Windows界面的主导模式也变成了信息主导的模式, 图标符号成了辅助的显示内容, 更好地起到了指示性的作用, 这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人来说, 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这样可以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 而无需让自己去过滤过多的信息噪音。

将类似导识系统的符号与信息直接关联在一起, 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 另一方面, 能够将文本难以有效传达的信息通过相互关联内涵, 与图形符号间建立联系跨越不同语言文字的障碍, 利于人们进行直观交流, 使信息传播成为可能, 从而实现导识功能的发挥。

四、结语

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如何能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中, 在工作之余给人们带去一些生活上调剂, 已经成为了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之一,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仅仅关注设计的表象层面, 越酷越炫的设计并不一定就是好的设计, 使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 造成用户的二次疲劳。将一个已经发展非常完备并且有良好体验的设计体系, 引入另一个领域, 这样的交叉, 往往会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 除了对用户层面的作用之外, 对于企业自身也是一种重新塑造形象的机会。对符号的良好掌控, 能够提高用户的体验。得用户者得天下, 能够最大限度地抓住用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而用户才是最终支撑一个企业的支柱。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H·吉尔摩;夏业良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淼.城市公共设施互动功能的生成——居住区娱乐健身设施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 2012

[3].蒋楠楠.城市公共设施的情感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 2012

[4].杨丽华, 史立秋.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5].俞英.设施空间畅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6].吴丹, 刘国余.通用设计的原则[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7].何晓佑.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8].张青.儿童游乐设施的无形化设计——以自然要素为主的儿童游乐设施设计[D].东华大学, 2010

操作空间 篇10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五年级下期数学课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

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培训动手操作、有序观察的能力, 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3.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和竞赛活动等形式, 培训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

【教学重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新

(一) 提问:出示6个长方形纸片, 老师把这个长方形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围成了一个长方体)

(二) 指导观察: (出示若干立体实物)

(三)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为什么?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接着列举实例: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四)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激活思维, 探究新知

(一) 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认识面、棱、顶点。

(1) 通过触摸, 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板书)

(2) 通过课件演示, 增强学生对面、棱、顶点的感知。

2.观察操作, 发现特征。

(1) 结合长方体学具, 自学讨论: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2) 反馈自学情况, 操作课件验证, 学生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6个面, 各个面都是长方形 (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 相对面完全相同。②长方体有12条棱, 同方向上的棱的长度相等。③长方体有8个顶点。 (板书)

3.认识立体图。

(1) 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

(2) 根据观察, 画出平面图 (教师指导, 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然后交流, 再认识各个面、棱、顶点。

4.认识长、宽、高。

(1) 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板书)

(2) 说出不同摆放位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 探讨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正方体。

(1) 想象: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 这个长方体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模型演示:长方体的宽增加, 长缩短变成正方体) (板书)

(2) 认识棱。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 所以把长、宽、高都叫做正方体的棱。 (板书)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应用学习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类推出正方体的特征。学生概括: 正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正方体有12条棱, 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板书)

(三) 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间的关系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提示关系: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出示右图)

三、看书质疑, 促进提高

四、多层训练, 巩固深化

1.填空:

(1) 长方体有___个面, 都是_____形 (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____形) , 长方体相对的面。

(2)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___, 长方体有___条棱, 同方向上的棱_____。

(3)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______。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_______。

(4) 正方体有_____个面, 都是______形。

2.指出下面各图所表示物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1) 它的后面的长是 ( ) 米, 宽是 ( ) 米。

(2) () 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

上一篇:消费者支付意愿下一篇:空调安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