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语言

2024-05-08

德语语言(精选十篇)

德语语言 篇1

1.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针对语言内在体系, 其研究活动将语言系统与语言运用分割, 显示自给自足的特性。而语言终究不是单纯的封闭抽象符号系统;在纷繁的社会活动中, 语言以鲜活的生命力在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本质在于交往。巴赫金高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因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 (巴赫金, 1998:387) 。这并非脱离语言学研究范畴, 他在认可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 把语言学研究从封闭的符号系统中解放出来, 将语言运用也纳入研究, 实现了从语言到言语的转变。语言既承载着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在属性, 也天赋着对话活动本质, 包涵人类赖以交际的思想介质。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着眼于交际中的语言, 注重其对话性。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 巴赫金专门论述了复调小说的对话性问题, 其提出的对话的多声部性、平等性、未完成性、狂欢性 (陈太胜, 2000) 特质对于超语言学理论的完善丰富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言语活动中, 语言除对话性之外还具有结构体裁性、社会历史性、互文性和涌现性 (李曙光:2007) 。了解这些超语言学的特点, 对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2. 超语言学理论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活动

回顾中国外语教学活动, 外语的教学法经历了多次变迁, 从最初偏重语法体系的翻译法, 到重视语言模仿的直接法, 到倚赖情境创设的听说法, 到强调语言运用的交际法。外语教学法重心转移显示, 外语教学理念的争论点在于三点:语言系统, 语言运用, 将语言和言语并重。近年来在国外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理论的启示以及外来教材的影响下, 国内更偏重于交际教学法, 因外语本身牵涉他国文化, 此方法更有了洋气的名片: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然而, 语言既不只是字里行间的抽象符号, 也不只是口若悬河的滔滔不绝。在经历过大一和大二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 学生已有一定语言基础, 各项语言技能有了初步发展。此时, 对于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作全面审视和思考尤为重要。

2.1 语言与言语

索绪尔将有关语言的活动划分为语言和言语两方面。他指出, 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存在, 不受个人意志支配;言语则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把语言研究方向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李曙光, 2007) , 前者侧重语言内在系统, 后者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索绪尔主张首先研究语言本身。

巴赫金认为, “研究语言要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 首先要确立意识形态创造与文艺学、宗教学、伦理学的关系, 他认为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钱中文, 1998) 。除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 与语言相关的外部因素, 如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社会传统等, 都是语言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正因巴赫金将侧重点从语言研究转向言语研究, 这一转向便被奉为金牌, 似乎语言本身的学习就不那么重要:或在语言教学方面过于强调交际能力, 刻意追求所谓的“输出”;或在学习方面过于轻视基本功训练, 将精力过分地放在文化比较方面。巴赫金澄清道:“超语言学的研究, 不能忽视语言学, 而应该运用语言学的成果。无论语言学还是超语言学, 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具体的、非常复杂而又多方面的现象———语言, 但研究的方面不同, 研究的角度不同。” (巴赫金, 2010:242)

因此, 对于语言的教学, 基于语言内部体系的语言基本功及与语言骨肉相连的文化等共生因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哪一方都不应该被夸大或怠慢。

2.2 抽象语言体系和言语交际能力

语言体系是本和根, 撇开语言基本能力的教和学谈交际能力, 是本末倒置的。对于中国高校德语教学, 基础课程的功能在一、二年级由基础德语课程承担, 在三、四年级由高级德语课程承担。即便进入高级德语学习期之后, 也不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大到足以抛开语言能力训练, 因为中国高校德语教学本质是成年人二语习得。母语完成文化体系的构造和思维方式的塑型后, 成年人学习外语就必须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的方式。“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巴赫金, 2010, 270) 。这段话含义有两:语言能力是基础;语言的目的是交际。因此, 在高级德语学习阶段, 除继续加强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 须花更大气力学习背景文化因素, 尽可能多与母语者交流, 以深化德语语言文化知识。

2.3 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

德语的传统教学法主要侧重于词汇、语法、句型, 着眼在于基础语言知识;师生关系在此可比作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受众。教师的独白意味过于浓重。巴赫金认为, 对话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主体建构的哲学理论。一方面,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另一方面, 自我存在的前提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具有一种既平等独立又相互交往的关系。 (陈太胜, 2000)

由此, 课堂不是教师独白的场所, 应被看作学生、教师、书本、知识的共存场域。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与知识进行对话。在课堂对话关系中, 学生与教师的私人关系会更加亲近, 这有利于教师摒弃戒尺形象, 有利于学生在更有亲和力的环境中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 语言的学习目的不只是掌握固定的语言基本知识, 语言在运用中才有生命。课堂语言运用必须通过对话方式才能实现。

此外必须注意, 交际教学法近年来比较盛行, 但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巴赫金认为, 跳过语言学谈超语言学, 是无本之木。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语言能力基础之上。过于独白的传统教学和过于交际的对话教学方式显然都不足取。在高级德语的教学中, 教师应综合教材、教学内容、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选取合适的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应对话性并存, 而不是互斥。

2.4 标准语和异质语

在基础德语学习阶段, 着眼点是词汇、句型、语法, 追求合乎语法标准。但在高级德语学习阶段, 学习目标必须转变。“当我们建构自己的言语时, 我们总是先想到我们表述的整体:既有一定的体裁构想, 又有个人的言语主旨。我们不是堆砌词语, 不是从一个词到另一个词, 而仿佛是用所需的词语充填整体。” (转引自李曙光, 1998) 。巴赫金认为, 言谈确有其独特性, 但每个领域都有相对稳定的言谈范式, 即有其不同的言语体裁类型。

“体裁是言谈整体在类型特征上所形成的固定格式, 使建构整体的固定类型。” (王加兴, 1998) 体裁有相对固定的格式、类型, 便于各领域中标准语形式的学习, 其较为稳定和统一的语言使用方式有利于人们把握标准语。各领域稳定体裁类型暗示该领域内语言使用的标准方式, 体现情境和主题的适应度。对于标准语, 虽言谈是个人行为, 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肆意改变标准语系的使用方式, 个体必须遵守长久以来存留的共同规范。

而在语言使用中, 正因掺入了纷繁的个体因素, 如思维方式、职业类型等不同, 又因时空差异, 标准语难免发生异化, 形成异质语;言语表达在形式上有了混乱的感官体现。将把握标准语的整体性与辨识异质语的多样动态性相结合, 对于高级德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语学习者来说, 重要的是掌握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语体系, 在此基础之上, 对异质语进行分辨, 感知其中因个体文化、思维等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提升语言学习的水平和境界。

本文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为支柱, 对本科阶段高级德语课程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思考, 有助于深化对于德语教学过程的认识, 有助于整合“基本语言能力、言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三位一体的德语人才培养目标, 有助于落实《高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德语本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摘要:本文从探究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内涵入手, 对现代外语教学中四对辩证关系, 即语言—言语、抽象语言体系—言语交际能力、传统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标准语—异质语进行分析, 探讨适合新时代的高等学校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巴赫金,超语言学,高级德语,启示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刘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3]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 (2) .

[4]李曙光, 辛斌.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 (4) :16, 2.

[5]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J].哲学研究:1998 (1) .

德语语言 篇2

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状态,即抛开它的发现变换过程,单纯研究某种语言在某一时段的静态特征,或者分析对比某一时段内不同地域语言的异同。历时研究某一种或多种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特点。

19世纪索绪尔为代表的新学说使得语言学彻底独立为一完整学科。他著作了《普通语言学教程》,其学说具有划时代意义。1语言和言语。其重大贡献首先是区分开了代表社会规范的语言和个体行为的言语。2符号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能指bezeichnendes和所指bezeichnetes的结合物。3共时和历时语言学,两种观察法。4聚合和组合关系。paradigmatische r.syntagmatische r.皮尔斯符号三种分类:标志性符号(自然形成的,与他所代表的事物有必然联系,二者有时存在因果联系,它本身就是所指代事物的一部分)、图像符号(不是自然形成,人为的,被感知的符号形式是模仿某事物的声音或图像)、象征性符号(不可推敲,任意的,受社会惯例制约经学习才可认识);

索绪尔能指和所指来概括符号的基本功能。能指A是符号的形式,所指b是符号的意义,a代表b说明b,B通过A被感知。O&R语言符号的三要素:符号形式、符号意义、它所代表的外界事物。语言符号通过它的物质形式(语音和文字)代表某意义,语言符号的感知载体通过意义与外界反映到人脑中的概念连接在一起。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外界的想象。莫里斯模式,涉及符号、符号所指和使用符号的人三方面。符号的能指作用是通过符号使用者实现的,符号的意义只有通过符号使用者才能和符号的所指结合起来。符号指的是什么,因使用者对它的理解而异。符号的三维意义,词法句法义、代表意、语境义。

布勒语言工具模式,把符号放到交际实践中去考察,区分语言符号的信息作用和交际作用。涉及到符号发出者、符号接受者、所指的事物。语言符号实现的三项功能,指示、表达、招呼。结论是:符号在交际中是第一位的;符号的意义涉及语言外的事物;符号在交际中产生实际语义;符号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决定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从历时视角,语义变化的七种类型。

从共时视角,就单个词词义划分为概念附属单义monosemie多义polysemie.就词义关系而言,词义间三种聚合关系,对立(反义词antonymie,反差型、过渡型、互补型)互补(同义词synonymie,理性义、附属义、地域、语法同义词)包孕(上下位词hyponymie)。词义组合关系是指词的搭配能力。语义场,语义是一个完整体系,它被切割成若干个由意义密切相关的词义群组成的义场,这些义场相互界定。

内涵intension.词义的内容,义素组合而共同生成的含义。外延,语义区别于其他词义的语义界限。

概念义denotation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它以人所获的的概念为出发点,赋予这个事物一个名称。特点是,有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是词义的核心,因此词义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不因语境而改变语义,这是语言交流的基础。附属义konnotation是附加在概念义上的意义,特点是个性化情感化。其表达语用者对所表达事物的情感的流露和态度,或者是文章体裁或语境的要求。语素morphem,语言当中具有语法和构词功能的最小单位。按功能分为语义语素kern,语法语素flexions.构词语素derivations.语法范畴grammatische kategorie,代表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经过归类整理,分为若干语法范畴,有词形变化的语法范畴包括变格和变位。

语法一致性grammatische kongruenz,动词经过词形变化,使其与主语的人称和数相一致。

篇章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共同构成文章内容连贯的意义连续体semantische einheit.衔接kohaesion.就文章的信息连接关系而言,它研究篇章表层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具体的说是组织句子的规律,使句群具有篇章性,以便反映深层的逻辑语义关系。衔接的四种基本方式:逻辑连接、指称连接(前后外指)、省略、词汇连接(重复法替换法替代法)。连贯kohaerenz建立的方式:并列、时序、因果。

主述题结构TRG主题是表述选择的出发点,是读者的已知内容,位于句子前面。述题是关于主题的信息铺素叙,是叙述重点,位于句子后面。刚和目的关系。联结偏向内容的方式:线性连接、串联式连接、混合式连接。

德语语言 篇3

关键词:篇章语言学 德福作文写作 语篇错误

中图分类号:H35

1 语篇标准2013年度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德合作项目的语言培养方案探索——以合肥学院对德项目为例》 项目编号: 2013jyxm13

篇章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语篇。语篇一词在语言学中指任何一个长度的、语义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段落。语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口头语言和笔头语言,是语言符号的集合。

Brinker认为, 篇章语言学研究篇章内在的逻辑关联和它们的联系规律,Koh?sion (衔接)和Koh?renz(连贯)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Koh?sion (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表层结构上,是一种跨句关系(Satzgreifende Relation)。它被视作在语篇的语言成分之间,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构建的语法关系。同时它是深层结构中语义连贯的基础。Koh?renz(连贯)广义上被视为连接句子成为语篇的超句关系,既包括语法也包括语义关系。因此篇章语言学认为一个语篇应该是一个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的信息连续体。80年代初,Beaugrande &Dressler提出了语篇性的七个标准,即: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语篇交际的构成原则就是这七个标准,德福作文中要求根据图表进行表述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图文结合的语篇写作。德福作文也属于语篇的一种。

德福作文的阅卷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切题; 表达思想清楚,条理清晰; 文字连贯; 文章结构严谨;语法正确,语言通顺恰当。对于德福作文要求的几个方面中,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语篇层面的,涉及篇章语言学理论中的衔接、连贯、意图性和信息性。本文拟对中德合作办项目中德语作为必修课的学生的作文进行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性研究。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第一,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对学生的德语作文进行分析;第二,错误类型涵盖了哪些方面。

2 研究方法设计

研究对象:参加该项研究的学生是合肥学院中德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 60人。

研究方法:让受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时间限制为 60分钟,字数为400-500字左右。提供给学生两个作文题目: “Finanzierung des Studiums” (大学期间是否应该打工)和“Fremdsprachenkenntnisse ” (学生是否有必要掌握外语技能),受试者任选其一。

研究实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然后评阅受试学生作文。对受试作文进行批阅的研究者共四位,其中,三位是合肥学院德福教学德语中教,一位是德语外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作文 60 篇,进行 1 ~60 编号。发现有55篇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错误,共 95处。根据错误出现的层面,首先把错误大致分为两类: 语篇层面错误和非语篇层面错误。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语篇错误,根据语篇性的标准,对其进行归纳与分类。经过统计,错误类型中文章的宏观结构占比19%,段落间与段落内容的连贯性占比33%,句子与句子间的连贯性占比48%,关于错误数量,表 1 所示。

表1 语篇层面的错误类型

错误类型错误分类数量

句子与句子间的连贯性句子间错用衔接词18

句子间缺失必要的衔接7

句子间的意义缺少连贯性10

段落间以及段落内容的连贯性段落间的衔接词误用9

段落間的内容缺少连贯性6

段落中的内容缺少连贯性4

段落缺少主题5

文章宏观的结构文章缺少主题5

文章主题表述不清6

结尾主题缺失3

3.1句子与句子间的连贯性

语篇的前后连贯,首先应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篇构成成分之间通过原因、地点、对立等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Verkettung )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衔接,是确保语篇语法衔接、语义连贯的重要句法手段。

3.1.1句子间错用衔接词

18处错误为句子间误用衔接词(语法的或词汇的)。如在8号中,die Mehrzahl wird von den Eltern gef?dert,w?hrend ein Teil der Studierenden durch Jobben selbst Geld verdient.(大部分人由父母资助,然而一部分人自己打工赚钱)这是语法衔接词误用,这里的die Mehrzahl 指代不明,容易产生歧义,应该把后面第二格名词补充完整。

3.1.2句子间缺失必要的衔接

7处错误为句子间缺失必要的衔接。如在9号中,auf der anderen Seite findet man die Arbeit neben dem Studium unnoetig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大学期间打工没有必要)前面没有出现过 “auf einer Seite (一方面)”这个句子(auf einer Seite, auf der anderen Seite 一方面,另一方面),在重要的语境转化处缺少上下文衔接的内容。

3.1.3句子间的意义缺少连贯性

10处错误为句子间的意义不连贯。如在19号中,In China das ist egal wie in der Europ?ischen Union.前面提到了欧盟的外语教学情况,现在介绍中国的情况,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于欧盟的情况,应该加一个转折词 应该改为:Aber in China ist die Situation ganz anders als die in der Europ?ischen Union. 应该是中欧两地外语教学情况的对比,笔者在这里省略die Situation 容易造成对文章内容的误解。endprint

3.2段落间以及段落内容的连贯性

文章各个段落之间需要过渡,良好的过渡使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衔接。

3.2.1段落间的衔接词误用

9处错误显示使用了错误的衔接词,导致文章内容不连贯。如在20 号中,第三段讲的是介绍的欧盟外语的情况,第四段的开始用了衔接词“so” (因此)“so zusammenfassend kann man sagen, dass wir die Fremdsprachkenntnisse lernen müssen.”(因此,总结来说我们要学习外语)。这两段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使用“so”为衔接词的误用。

3.2.2段落间的内容缺少连贯性

6处错误为段落间的内容缺少过渡,使得段落内容不连贯。如在12 号中,文章第二部分描述图表时应该有的过渡句,“die Grafik zeigt,... (图表展开了...)”但前后都没有任何衔接两段的衔接词。应该适当加一句 “Bevor man die Frage beantwortet, ist zurest die vorliegende Grafik zu veranschaulichen.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图表描述的相关情况)”在这里“bevor zurest...”等衔接词会使段落间内容更连贯。

3.2.3段落中的内容缺少连贯性

4处错误为段落中的内容不连贯。如17号中,Wenn wir die Fremdsprachenkenntnisse gut ergreifen, k?nnen wir mit Ausl?ndern sprechen und kommunizieren. Deswegen müssen wir die Fremdsprachen erlernen. Noch kommt dazu, dass es nützlich für unsere Arbeit ist, wenn wir mit Ausl?ndern zusammenarbeiten k?nnen. (如果我们掌握了一门外语,可以和外国人沟通。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一门外语。另外学习外语对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最后前面两点说的是学习外语的优点,应该作为论据,“所以说掌握一门外语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作为观点,放到段落末尾。笔者讲观点放在了前面,后面又加了一个论据,这样句子的层次不分明,导致了段落中内容不连贯。

3.3文章宏观结构方面的错误

对于该研究所采用德福作文的篇章结构一般由开篇提出主题、图表描述、论证和结尾四个部分构成,其中论证为重中之重。文中的主题与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密切密切相关。文章的宏观结构方面错误会影响语篇的意图性。语篇通常都有一个主题,语篇和主题相互制约,主题是语篇的内在特征,没有主题就不能构成语篇。

3.3.1文章缺少主题

5处错误为文章缺少主题。如在29号作文中,主题观点不明确。从最初概括题目中的观点起,作者就一直没有说清楚文章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如“打工会占用时间,导致延长学业”等,只是支撑观点的论据,本身并不是观点,在这里,没有正确的概括题目中的观点,所以文章缺少主题。

3.3.2文章主题表述不清

6 处错误为文章主题阐述不充分。如在9号作文的主题是“打工是没有必要的”“Ich schliesse mich der ersten Ansicht an, mein erstes Argument lautet, dass es nicht so leicht ist, zurzeit eine Arbeit zu finde, insbesonderse vor dem Hintergrund von Konkurrenzen.”讀完第一个论据(工作机会难找)以后,我们大体上确定作者的立场是“反对打工”,但突然,作者以一个明确表态的姿势写了:“Ich teile auch die Meinung ,dass Berufserfahrung gewonnen werden koennte.”(我也认为,打工可以积累相关职业经验),且不论“积累经验”是论据还是可以构成观点,单单是这种思维的跳跃和立场上的摇摆就可能让论证陷入方向不明的混乱当中,文章主题阐述不充分。

3.3.3结尾主题缺失

3 处错误为没有结尾。例如40号作文的题目是“Fremdsprachenkenntnisse” (学生是否有必要掌握外语技能),最后一段论述总结自己的观点 “学习外语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一句话是“also muss die Studirenden die Fremdsprache lernen” (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学习外语),文章在没有阐述学外语在中国的情况就匆匆结尾了,所以文章不完整,造成结尾主题缺失。

4结论

大学生德语作文中不只存在一定量非语篇性的词汇和语法错误,也存在语篇层面的错误,后者所占的比重很大,极大影响了德福作文的得分。本文对语篇层面的错误进行归纳和分类。另外本文用篇章语言学分析德福作文的方法对于德福作文培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obert/Dressler, Wolfgang: Einführung in die Textlinguistik. Tübingen: Niemeyer, 198: 22-24.

[2]张德禄.英语的衔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 35.

[3]唐进伦. 德语篇章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2: 5-8.

德语语言 篇4

一、德语阅读策略分析

1. 词汇分析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在做阅读的时候, 词汇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我们阅读理解的水平。知道了单词的意思, 才能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在做阅读的时候, 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是必不可免的情况。我们大多数人, 一看到不认识的词就急了。但是, 需要记住的是, 不认识的词不一定就是生词。它也许是之前所学词转换后的另一表达形式而已。我们可以通过联想, 看看单词的词根或者词缀, 然后辨别是否有接触过类似的单词, 进而猜测单词的意思。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讲究方法,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以后, 阅读水平不在话下。另一方面, 在我们了解到这些规律以后, 同时也要学以致用, 将规律放到实践中去。运用词根、词缀法进行单词记忆, 提高我们记单词的效率, 同时扩大词汇量。找到有效的方法, 往往能够使事情完成的事半功倍。

2. 句子分析

做阅读的关键在于文章的解读, 把一篇文章看懂了, 才是真正的读过。所以, 词汇量只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部分。要更大程度提高阅读水平, 还需要从句子上入手。构成德语句子的组件有点复杂, 加上德语句子有时候比较长, 当我们阅读完一个句子的时候, 导致每一个单词似乎都了解, 可是这句话却看不懂了。在遇到这种情况时, 需要注意的是德语句子名词的格。将名词的格了解清楚后, 主语和宾语就明白了。中国人学习外语时, 经常在第三格的使用上犯错误。因此, 第三格宾语需要特别注意。在读一个句子时, 不仅是名词的格, 同样重要的还有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将句子成分分析清楚了, 了解每一个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 就能在看完句子后, 不会存在“词懂”, “句意不懂”的情况了。需要注意的是, 代词在理解句意时十分重要。把代词代替的意思找出来, 不至于出现会错意的情况。代词的性需要与名词的性结合在一起理解。

3. 段落分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 在看完一段文字后直接进入下一段。结果, 整篇文章下来, 意义理解的模模糊糊。总结很重要, 在看完一段文字后, 可以尝试着用一点时间对这一段内容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这有利于后面阅读理解的进行。在做阅读时, 切忌逐字逐句的读。可以整句话或者是一个短语一个短语的理解。碰到不认识的单词时, 将整句话读完后, 再去猜测那个生词的意思。有时候, 联系上下文理解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生词的意思。

4. 篇章分析

通俗易懂的说, 篇章分析就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一个把握。包括对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分析, 段意的理解概括, 文章的结构处理, 逻辑关系的分析, 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等等。

(1) 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阅读其实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在看一篇文章时, 通过自己的思想知识程度, 对文章进行剖析。在阅读时, 语境的理解十分重要。理解了文章正确的语境, 才能做出合适的解读。对于文章大范围语境下的理解,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的语言表达、文章所塑造的一个环境, 例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等。文章其实就是作者利用语言, 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一个创作过程。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不同, 种族差异、文化程度、人格塑造等,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 造成不是每一个作者所呈现, 读者都能正确领悟到。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文章时, 提前了解到它的创作背景, 这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文章。

(2) 利用标题预测篇章主题与关键词。每一篇文章, 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题目, 是构成文章内容的重要部分。一般在我们看完题目后, 大概就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相关内容了。例如, 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环境”, 那文章内容大概有可能就会出现“污染、绿色环保、生态系统”等词语, 而不应该出现“食物、汽车、节日”等词语。

利用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一个大概的猜测, 能够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3) 利用主题句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猜测, 虽然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解读,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因为一篇文章的字数不可能只有几句, 大部分都由许多自然段共同构成。所以, 要对文章了解完整, 仅仅依靠标题是不够的。主题句是帮助我们大致解读文章的另一个快捷方法。

主题句大多数都是出现在篇章的开头, 主要起到明确中心思想、概括整段内容、理清整篇文章思路、提供全文脉络的线索的作用, 也同时对一些简短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让人更加容易理解, 更能抓住阅读的中心点。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中心句很关键, 对于你接下去对全文的学习和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找到每段的中心句就可以概括出整段的内容跟述说情节, 这样按照方法依次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就能很好的把握整篇文章的主题了, 也能更快速准确地掌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方式、加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 同时还能提高你对阅读学习的信心。

二、德语写作策略分析

1. 选词

(1) 选词要规范。德语写作时, 使用的词语必须是合乎规范的, 不能自己创造。尽量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人们习惯使用的单词, 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

(2) 用词要恰当。对于所要表达的内容, 要选择恰当的单词, 分清与所选单词意义相近单词的词性。这也告诉我们, 学习德语过程中, 对于单词的掌握, 不仅要了解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要理清它和其他同义词、近义词之前的区别。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想的。

(3) 用词不累赘。累赘是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唆。不管是德语写作, 亦或是其他写作, 避免用词重复都是必须的。一篇文章内容虽然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叙述, 但是表达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长、短句, 复合句的使用, 选词的多样性等等, 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写作内容变得更丰富。

2. 造句

在写作中, 若只是写出一些简单句, 句式单一, 即使所写内容切题, 语法正确, 也会影响文章整体水平。多样的表达句式, 不仅显示了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语言水平。写作中常用的一系列句型, 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特殊句型, 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丰富多样地诠释想要表达的思想, 肯定会为我们的文章增色。

3. 段落构建

有些同学不懂得分段, 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构建文章的层次, 提起笔来直接就写。结果发现, 写来写去, 字数够了, 却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思, 这就成了假文, 使人难以信服。

最好是在写作之前, 想一下, 要分成几段, 建议大家可以用三段写文法来写。一段写主题, 二段写分析, 三段写结论。当然, 你也可以把分析分成几段来写, 在写分析的时候, 最好用对比法, 例如时间对比法, 事件对比法等。

4. 篇章写作

写作是否成功, 重点在于:内容的完整性;组织的连贯性;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多样性;语言的准确性。在动笔写作文之前, 我们可以在草纸上列出写作提纲, 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即谋篇。谋篇可比作一栋建筑的总体形象设计, 而词语和句子相当于这栋建筑的用材和结构。谋篇恰当, 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作文, 文章可更具结构性、逻辑性和可读性。

一篇好的文章具有语言精彩、结构严谨和论证充分的特点。也就是说, 在写作中, 语言第一位:基本正确、丰富多变即可;结构第二位:要有逻辑性, 恰当使用关联词, 要有同义替换;内容第三位, 贴近主题, 论证充分。既然语言如此重要, 那我们该如何写呢?

(1) 准确性。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 要求文章中语言自然流畅、语法错误较少, 因此要注意写作的准确性。包括单词拼写、标点符号、语法和时态等。

(2) 多样性。文章的遣词造句代表着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果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使用同一个词汇, 这说明写作者词汇量有限。为保证写作中的多样性, 可以采用近义替换等方法。

(3) 语言要精彩。大多数人的文章都写得平铺直叙, 没有吸引力。为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吸引读者眼球,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多引用一些精彩的语句。

三、德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分析

1. 读促进写

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读写结合, 从范文中借鉴, 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这些经验之谈,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 博览群书, 可以开阔思维, 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观察事物可激发文思, 研读书籍可以丰富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 笔到之处, 文意丰富, 言辞自然, 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其次, 阅读还可以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 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 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 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 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第三, 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 耳濡目染, 便会懂得文章的作法。熟读名篇佳作, 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 效仿的次数多了, 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方法, 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第四, 阅读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 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 阅读名作,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 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2. 写促进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方法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清人唐彪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说:“谚云, ’读十篇不如作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 题虽甚难, 为之亦易;不常做, 则理路生, 题虽易, 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 不熟由于不做。’”这些话讲得都是极为中肯的。

练习写作, 要端正态度, 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学写作, 可能写不好, 如同小孩子学走路, 开始时总是要摔跤的, 但走着走着, 也就学会了。写作也是一样, 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 关键是不要因此失掉信心。只要持之以恒, 慢慢就会上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摸索, 终而取得成功。

3. 德语读写结合策略分析

写作是将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露, 阅读则是了解作者思想的一个过程。文章其实就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一个客观反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事物, 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文章取材于生活, 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联系实际生活, 使自己的真情实感得以恰当的表达。

文章是作者创作出的精神艺术品。一部作品不仅是作者的精神表露, 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体现。因此, 社会风气也成为影响作者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塑造的作品都是存在差异的。一篇成功的文章, 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作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生活的理解……我们理解的写作, 其实就是对这些方面进行的阐述。不仅要多阅读别人的作品, 同时也要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学习理论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对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 还是体现在对它的运用上, 而不只是单纯地会背诵, 会复述。

德语求职信模版 商贸德语 篇5

* Durch einen Freund wurde ich auf Ihre Anzeige in der gestrigen Ausgabe der „…...aufmerksam gemacht, mit der Sie zum...d.J.einen

kaufmännischen Angestellten suchen.Da ich überzeugt bin, die von Ihnen genannten Voraussetzungen voll erfüllen zu können, bewerbe ich mich hier mit um diese Stellung.经朋友提示我读了贵公司刊登在昨天……报上的广告,你们于今年……(日期)要聘请一位商业职员。为此,我愿应聘,因为我相信能胜任你们所提出的条件。

* Die von Ihnen ausgeschriebene Stelle eines fremdsprachlichen

Korrespondenten interessiert mich sehr und ich bewerbe mich darum um sie.Quelle: Veduchina.本人对你们登报聘请一位外语记者的广告很感兴趣,故愿应聘。

* Die Vorstellungen, die Sie nach Ihrer Anzeige im...von einem neuen Werbeleiter haben, veranlassen mich Ihnen zu schreiben und Ihrem Verlag meine Dienst anzubieten, weil ich glaube, in allen Punkten Ihren Wünschen zu entsprechen.从……的一则广告中得知,贵社想物色一位新的广告部主任,故呈上此信,以表愿为出版社效劳之心,我相信我能满足贵社一切愿望。

* Wie ich einer Anzeige in Ihrer Zeitung entnehme, suchen Sie für Ihre Redaktion eine Chefsekretärin.Dieses Inserat hat mich sehr interessiert, weil ich glaube, dass ich für die von Ihnen skizzierte Aufgabe geeignet bin.从贵报一则广告中获悉,贵报要为编辑部招聘一位主任秘书,别人对此职极感兴趣,因我相信贵报所提任务本人能胜任。

* Einer Anzeige in der...Zeitung vom...d.J.entnehme ich, dass Sie für Ihren Gutbetrieb einen Verwalter mit langjähriger

landwirtschaftlicher Praxis suchen Ich bewerbe mich hiermit um diese Stellung.从今年……月……报刊登载的广告中得知,您要为农场聘求一位具有长期农业实际的管理员,对此职位本人愿应聘。

* Sie suchen einen Ländersachbearbeiter mit guter Allgemeinbildung, Exporterfahrung und gründlichen Sprachkenntnissen.Ich glaube, das meine Fähigkeiten Ihren Wünschen entsprechen.贵公司要聘请一位具有良好普及教育的、外贸出口经验和全面语言知识的国际专业人员,我相信我的能力是能胜任的。

德语语言 篇6

【关键词】童话 积极影响 阅读能力 特征 德语学习者

童话是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形式,它伴随着大多数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度过初学时期。笔者尝试将德语童话引入德语教学中,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德语阅读能力,其原因在于:童话能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童话具有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特征。

一、童話对读者的积极影响

童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有激励作用。

(一)童话对儿童的激励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从精神分析的层面解释了童话对儿童的影响。他认为,童话能帮助儿童找到生活的意义,帮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越来越好地了解自己,进而了解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童话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传达了这样一种特定的与生活相关的模式,即在困境后总会有幸福快乐的结局,而好的结局承载着希望,给人以信心。因此,儿童在阅读中便会认同童话中胜利的主人公,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另一方面,童话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善恶美丑一目了然,不用读者去思考和怀疑孰是孰非,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儿童可以对这些并不复杂的个性化人物倾注同情、怜悯、厌恶、憎恨等感情。

最后,童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意义的开放性,这就使童话有了特殊的教育作用。当儿童在阅读童话时,他会由故事联想到自己以及自己内心中那些与故事相关的矛盾,并对此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

(二)童话对成人的激励作用

当然,童话也适合成人,因为童话包含了人际关系、负罪感、内心体验以及成熟过程等与成人密切相关的内容。

每个成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所以成人喜欢重温儿时的记忆,喜欢阅读或聆听儿时的经典著作——童话。

此外,成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生活中也时常会感到忧虑和恐惧。这些感觉有时会很强烈,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或者是被困在黑暗中。因此,成人也需要信心证明生活是美好而有意义的,以克服这些负面的内心感受,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所以童话的大团圆结局非常重要,也很必要。成人可以从童话中认识到,虽然他们遭受着厄运和失败,但也应该像孩子那样相信事情终有好的结局,自己总会得到帮助,因为童话承载着希望,给人勇气和力量。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都是在重复人类成长的共同阶段,成人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德国童话(主要指格林童话)都与成长问题相关。许多童话都以主人公陷入困境开始,然后,为了克服困难,主人公必须离开家。离开家的原因可能是父母与子女的冲突(例如《白雪公主》《何勒太太》),或者是对自己不满意。为了证明自己或寻找新的自我,主人公必须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如果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们就经历了成长,变得成熟。童话为青少年和成人提出了所有的重要成长任务:克服父母与子女的冲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寻找新的自我,实现成熟。这说明,童话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并且童话简单、易懂、有趣,能满足人们闲时娱乐消遣的阅读需求。

综上所述,童话对读者有激励作用。

二、童话具有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特征

第一,童话能唤起读者已有的经验,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一方面,德语原文对不少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但另一方面,德语童话中也包含着熟悉的元素,即由于许多德语童话已被翻译成读者的母语,读者对童话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已经非常熟悉。这使得读者对童话的理解变得简单。同时,文章中的陌生成分(即语言)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童话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直线性结构也是读者所熟悉的。

第二,内容和情节的清楚易懂是童话的典型特征。首先是连贯的单线型结构使情节清楚明了。其次,童话中有大量的重复:公式化的开头(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和结尾(如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量重复的词语,如表述时间的“有一天”“之后”等(这些词语也经常成为文章段落的起始语句);重复出现的引语和押韵,如《狼和七只小山羊》中狼说的话——“孩子们,快开门,你们的妈妈回来了”;重复的情节,如继母的虐待、巫婆的诅咒等。通过这些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情节的不断重复,故事情节有了自己较为固定的基本结构。这能帮助读者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掌握童话的句法结构,从而达到掌握德语这门语言的目的。

第三,童话中的现实和虚幻融合在一起,并没有分离,这个特点对儿童读者来说很重要。在儿童眼中,动物和其他物体都像人一样有生命,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他们常常把人的性格和意识动机推广到动物和无生命的东西上,这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中被称为“泛灵论”。而童话的这一特点正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可以强化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第四,童话的语言脱胎于民间的日常用语,它的句法和文章结构比其他的文学文章更浅显易懂,因此,外语学习者能更容易理解它,并加以运用。而且童话语言有强烈的具象性,即语言表述富于图像化。这种具象性的表述方式能给予读者特别的刺激,因为图像能深深地扎根在记忆中,成为想象的基础,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第五,童话有很多的附图,对读者的理解有辅助作用。许多画家给格林童话画了插图,这些图画能激活读者脑中已有的知识。于是读者会根据图画产生对相应的童话故事的设想并急于验证这些设想,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因此被唤醒。这些由图像触发的期望可以辅助阅读中的解码过程。认知研究告诉我们,图片比文字更容易保存在记忆中。在童话图片的帮助下,读者在阅读时会在头脑中形成由个体经验、希望或恐惧所决定的内在图像。这些内在图像能很好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对阅读起着辅助和刺激的作用。此外,图片有开放性,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成为训练口语和写作能力的素材。

第六,文章结构在阅读理解中的影响。读者总是带着特定的期待去阅读一篇文章,这种期待是由读者的已有知识以及对所阅读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决定的。此时,读者的记忆中已经保存了一些文学模式,即所谓的超级结构。通过这种超级结构,读者可以识别文章中的一些相似元素,并把它们与记忆中已有的元素进行对比。这种建构过程就使讀者对新文章的理解变得更简单。而童话是读者在小学时就很熟悉的文学形式,读者对它们的文章结构已经非常了解。这有助于使阅读理解过程变得更容易,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些阅读障碍,即使童话文章是以德语原文的形式呈现的。这种熟悉的文章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文章中熟悉元素的发掘也能够保证阅读有高质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时,教师所选取的文章应该是简短的但又不是被刻意缩短的文章。童话故事短小精悍,能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所以特别适合被选用。当人们读一篇长文章时,可能会觉得紧张,疲倦,难免分心。而童话很简短,而且故事情节会按照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其中还总会有诸如变形或地点转换之类的突然变化,这些特点使童话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童话的特别形式使之非常适合引入到德语课堂中,并促进学习者德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ettelheim, Bruno: Kinder brauchen M?rchen. München: Dt. Taschenbuch Verlag, 1995:30.

[2]Neuhaus, Stefan: M?rchen. UTB: Francke, 2005:30-33.

[3]Knoch, Linde: Praxisbuch M?rchen. Verstehen- Deuten-Umsetzen.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2001:9-12,22.

[4]Schulz, Gudrun: Lesen lernen an literarischen Texten. In: Schauplatz 2. Aufs?tze zur Kinder-und Jugendliteratur. Berlin: Der Kinderbuchverlag, 1988:166-170.

[5]Schulz, Gudrun: Geschichten lesen, erz?hlen, schreiben, gestalten. Kinder-literatur als Anreger für einen produktiven Unterricht. Berlin: Cornelsen Scriptor, 2000:16-19.

[6]Wardetzky, Kristin: M?rchen-Lesarten von Kindern. Eine empirische Studie. Berlin: Peter Lang, 1992:201-202.

通过英德语言对比探讨德语学习 篇7

只有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才能充分的利用相似性和差异性, 更加有效的辅助德语学习。以下几点较为清晰的说明了对比方法。

1.找准对比角度。英语德语同源, 在书写上同属于拉丁字母, 发音上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鉴于此, 两种语音方面的比较在学习德语语音时尤为有效。随着学习的深入, 可以将比较扩展到构词法和语法以及句法方面, 通过对比, 找出差异性, 重点记忆差异点。比如, 英语德语中相同的前缀, 通过已知的英语知识, 能大大缩短德语单词的记忆时间。

2.端正对比态度。利用两种语言的对比, 寻找差异性和相似性, 其最为直接的目的是辅助德语学习。对比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难以解释的现象, 此时应该抱着一种“抓大放小”, “只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否则必将进入死胡同, 钻进牛角尖, 从而违背了对比的初衷。

3.尽可能排除对比过程中英语对德语学习的干扰。对于大部分德语学习者而言, 英语作为第一门外语, 早已先入为主, 对德语学习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对比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英语的干扰性, 通过反复练习的方法, 强化语言的区分。

二、如何进行两种语言中具体知识点的对比

解决了对比方法问题, 就该落实到各个知识点。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 循序渐进的进行两种语言的分析对比, 发现规律, 找出差异, 以达到辅助德语学习的目的。

1.对于有英语基础的初学者而言, 从接触到德语开始, 就会遇见很多似曾相识的“英语”单词。有些和英语的拼写完全相同, 例如:name, plus, information, elegant等;还有些与德语拼写几乎一样, 例如:natur (nature) , Englisch (English) 、Supermarkt (supermarket) 等。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会发现一部分短语甚至句子的表达都相同。例如:德语中有haben etwas zu tun mit etwas (英语中: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something...) , 德语中问名字:Wie ist dein Name? (英语中:What is your name?) 。这些形式上的相似点不仅给初学者的德语入门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性还提供的较好的记忆方法, 即比较记忆法。但是无法避免的是, 这种比较记忆会给初学者带去一定的困扰和干扰。一旦出现混淆, 就会造成表达或者书写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有意识的排除干扰, 积极加强对德语的记忆, 此时英语应当只作为辅助工具, 使用对比过程中不能被英语反噬, 只能作为记忆的依据。

2.德语学习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 学习者应当更注重寻找规律性的比较。例如:就单词记忆而言, 已不再像初学者那样, 仅仅靠“死记硬背”而应该利用构词法的规律, 有效高效的扩大词汇量。英语德语中词汇的对比记忆就是其中一种。

(1) 相似的词缀 (1)

前缀:德语单词中的“anti-”与英语单词中的“anti-”。例如:Antifaschismus (antifascism) 、Antiterrorismus (ant iterrorism) ;德语单词中的“öko-”与英语单词中的“eco-”。例如, kokatast rophe (ecocatastrophe) 、kospecies (ecospecies) ;德语单词中的“un-”与英语单词中的“un-”。例如, undenkbar (unthinkable) 、unert räg lich (unbearable) 。

后缀:德语单词中的“-ie”与英语单词中的“-y”。例如, Biologie (biology) 、Energie (energy) ;德语单词中的“-tät”与英语单词中的“-y”。例如, Mobilität (mobility) 、Nationalität (nationality) ;德语单词中的“-e”与英语单词中的“-ist”。例如, Biologe (biologist) , Geologe (geologist) ;德语单词中的“-ismus”与英语单词中的“-ism”。例如, Kommunismus (communism) 、Marxismus (Marxism) 。

(2) 相似的构词法

英语和德语的构词法有着诸多的相同点, 总体而言, 英语中存在的几个主要的构词方式在德语中也都以相似的方式存在。相似的构词法主要有复合法/合成法、转换法/转化法和派生法/缀合法。构词法在两种语言中有着较多的相似点, 学习德语这一构词法时, 合理的结合英语构词规律, 能有效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牢牢掌握德语的构词法, 达到扩大单词量的目的, 为更进一步学习德语和熟练运用德语打下坚实基础。

3.德语学习进入到中级阶段时, 学习者已经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和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尽管英语语法体系与德语语法存在着极大地差异, 但利用已经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 利用对比来理解和记忆,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同时, 德语作为英语同源的语言, 学者可以在两种语言的文化起源上进行对比, 如此不仅可增加学习兴趣, 同时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德语这门语言。

总结

正因为英语德语语言的对比在德语学习过程中能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 学者更应该充分利用, 并注意比较方法和循序渐进的步骤, 不然可能适得其反, 让英语知识喧宾夺主, 阻碍德语学习。通过正确的对比方法, 学习德语将变成一件不再那么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徐智儿.《德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德语语言 篇8

大部分的德语初学者在中学都学过英语, 对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印象深刻, 英语的“先入为主”使得在初学德语的过程中总是摆脱不了英语的干扰。比如“China”这一词, 同为“中国”的意思, 在德语中是名词必须大写, 词性中性, 读音与英语是不同的。而很多学过英语的学生, 则非常容易用英语的读法来记忆该词, 在学习中出现错误。那该如何看待德语入门学习中德语与英语的关系呢?

德语隶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支, 其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按照德国比较语言学家施莱希尔 (Schleicher) 提出的谱系树理论, 德语与英语等统属于印欧语系的西日耳曼语支。印欧语系的所有语言都是通过“字形变化”来反映他们语言的微妙变化的, 在德语和英语中都是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人称和时态。在很多方面, 德语与英语是很“亲近”的, 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把这种“近亲的关系”仅仅看成学习德语的劣势是不正确的, 何不换个角度, 恰恰是因为德语与英语有太多相似, 则可以使得英语成为助手, 以促使我们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的轻松和简单。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谈。

一、语音

语音很重要, 好比房屋的基石, 所有的语法、词汇都是以此为基石堆积起来的。德语是音形同一的语言, 通俗地说, 就是字母就是音标。或许学生不了解一个生词的意思, 但是却可以读出它的读音。这一点与英语相比, 倒是更加简单, 德语的发音比起英语也更有规律, 免去了如学英语时候背单词时候还要单独背音标的麻烦。

德语共有30个字母, 它比英语的26个字母多了如下四个字母:ü, 覿, 觟, 覻, 所以在德语字母的学习中, 学生只需要额外记住这四个不同的字母便可。

德语与英语有许多的音标发音也是一致的, 如[m], [n], [k], [g], [f], [s], [v], 并且在德语中有很多英语外来词, 学生则可直接按照英语的发音来读。据统计, 德语和英语完全重合或大体相仿的单词占据德语单词的五分之一。

二、词法

学习德语接下来需要接触的就是德语名词了, 德语的名词有阳性、中性和阴性之分, 其复数变化规律也并不如英语有统一较为简单的规则, 德语的变化较繁杂些, 这是德语初学者需要下功夫记忆的部分, 也是学好德语的基础。

许多的德语教材在第一单元都会涉入德语人称代词和冠词格的变化, 这部分也是要与英语进行区分学习的。

德语共有四个格, 这一点英语是没有的, 但是论起实质用法也与英语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 德语的一格 (N) 是主语、表语及称呼语, 二格 (G) 表修饰, 通常作补足语和定语, 三格 (D) 和四格 (A) 用法中有许多是与英语中的宾语相同的。而德语的人称代词相对英语多了尊称的“您” (Sie) 和“您们” (Sie) , 并且在一、三、四格中要发生相应的词形变化。

德语冠词的用法与英语基本相同, 分为定冠词 (der besti mmte Artikel) 和不定冠词 (der unbestimmte Artikel) , 定冠词表达已知的、确定的人或者事物, 不定冠词表达同类人或事物中的任何一个或第一次提到的人或事物。而与英语不同的是, 德语的冠词还可以标识名词的性、数、格, 其中, 性是指名词的阴性、中性或者阳性;数是指单复数;而格则就是一、二、三、四格了。

接下来是动词 (Verb) 了, 与英语一样, 德语动词会在不同的人称、单复数, 以及不同的语句时态中发生变化, 如:英语中有“I love China”和“She loves China.”的差别, 德语中也同样存在:“Ich liebe China”和“Sie liebt China.”。英语人称代词“I”对应德语人称代词“Ich”, 英语“She”对应德语“Sie”;英语动词“love”对应德语动词“liebe”。英语动词“love”在一般现在时态直陈式三单变化为“loves”, 德语动词“liebe”则在一般现在时态直陈式三单情况下变化为“liebt”。

又如:英语现在完成时态中:I have already done it.德语现在完成时态中同样有:Ich habe es schon gemacht.其中“habe”是构成现在完成时态的助动词, “gemacht”是德语构成现在完成时态所需的二分词, 与英语中助动词“have”和过去分词“done”相对应。

三、句法

在德语的句法中, 有一个最大的规则, 那就是主句陈述句中的谓语动词总是放在第二位。但是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则可以根据表达需要, 灵活放置。

比如德语中的“我爱你“是“Ich liebe dich.”同样可以表达成“Dich liebe ich.”语法表达是完全正确的, 含义也一致。而英语就不同了, “I love you.”和“You love me.”含义则明显是不同的。

而在一般疑问句中提问时, 德语不像英语将助动词do提前, 而是直接将谓语动词提至第一位。例如:

英语:Do you like music?

德语:H觟rst du gern Musik?

当然英语和德语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可以进行比较,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上述从发音、词法和句法方面的简单分析, 不难看出, 英语在德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英语基础对于德语的学习不但没有害处, 反而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英语有时甚至被戏称为“新标准德语”。据曼海姆的德语研究所2004年初统计, 在过去10年中, 德语中共产生了约700个新词, 其中40%以上直接来自英语或是英语与德语组成的混合词。这在德语学习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好多英语单词直接搬进了德语, 有的只是因为发音变了一两个字母。

但是, 这里还需要明确的是, 德语也和其它外语一样, 学习时没有捷径可走, 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学习德语, 都要踏踏实实地吃透、掌握每一个语法和知识点。

德语学习如同游泳。语法词汇好比是关于游泳的指示, 听、说、读、写好比是蛙泳、仰泳、自由泳等。只有在水中不断地游, 练到一定程度, 才能熟悉水性, 进而掌握这些游泳技能。德语学习也是同理。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英语与德语在发音、词法和句法方面的相似点,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 阐明了英语在德语学习中的重要功用。良好的英语基础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德语。

关键词:德语,英语,比较,功用

参考文献

[1]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1.

[2]穆兰, 庄惠丽.德语语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浅谈德语教学 篇9

语法是语言发生的框架与规则。没有语法, 人们公认的思想交流方式就丧失了一致性, 就无法组织语言, 也就无法进行有效交流。作为外语学习者, 缺少母语习得者的环境, 要想较好的掌握一门语言, 必须了解这门语言的规则――这就是语法。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语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只有在基础阶段夯实了语法基础, 今后才能不断提高德语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对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怎样才能让 “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生动有趣, 实现有效的语法教学呢?

1 德语中的语法教学

学德语离不开学语法,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语法放在一个合理恰当的位置、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讲授。首先, 让学生知道德语语法课是德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脱离了语法学德语, 是得不偿失的。只有把语法学好, 用好, 才会使自己的德语语言功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其次, 语法要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难点时讲解, 脱离语境的纯语法讲授会使语法变得抽象化而晦涩难懂。再次, 在练习和运用德语中去学习语法。做有针对性的练习, 让学生对语法知识点有反复接触和认识, 在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语法知识内在化, 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东西, 是语法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 教师要在语法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法学习策略的指导。德语语法种类繁多, 条条框框, 非常琐碎, 如果仅凭死记硬背的话, 学生会不胜其烦, 再加上它本身比较枯燥, 学生从中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因而语法学习构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实际上, 对于语法的学习, 只要本着实用的原则, 与语言的运用结合起来, 语法的学习也是富有乐趣的。如下我愿意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德语语法教学:

2 语法导入要新颖有趣, 方法多样

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我一般会用不同的方式导入语法教学, 比如结合课文给出图画, 让学生用现有的语言知识来描述图画, 引出本课的语法点, 将其写在黑板上, 或呈现在大屏幕上, 先让学生一起朗读, 然后背诵。再或者让学生先读课文, 找出文中生疏的语法点, 将其写在黑板上, 和学生一起分析新的语法项目和已学过的语法项目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 理解新语法点。再或者是先写出一个含有新语法点的句子, 让学生照其形式在文章中找出相同的句子, 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语法规则。

还可以使用经典的短文来进行语法项目的呈现, 短文可以事先印发给学生, 比如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找出短文中的所有使用 “定语从句”的句子, 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短文中的句子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之前, 通过Brainstorming先做一个铺垫活动, 给学生列出一些可能会用上, 而且能够运用的词汇及短语: gehen, laufen, fahren, schlafen, schwimmen, haben und sein etc. 学生先在小组内口头讲述自己的安排; 小组内挑选出最有创意的那一份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形成小组短文。教师进行简要点评后, 再布置每个小组课后再次修改他们的活动计划, 形成文字形式供大家欣赏。

3 换角色语法教学

这个方法适用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年级,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可以结合语法书和字典, 组内讨论语法现象并能讲出他们对这个语法现象的理解, 推举出两个同学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解并归纳出这个语法现象, 教师作为引导者, 查缺补漏。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小组竞赛学习法

第一个步骤为组内交流讨论环节。给学生5 到10 分钟的时间学习、准备、讨论。第二个步骤为组间交流合作学习环节。让各组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教师根据各组展示的情况再次了解学情, 对于分散的问题让各组交流展示, 确定学生不能解决了再进行讲解。第三个步骤为组间PK环节。这一步骤主要是针对总结有关的语法规则, 各组间进行交叉提问互相发难,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组只限提问一个问题。为激励学生寻求最佳答案、开阔思路、展示自己的独特成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敢于在其他同学展示中提问、展示后完善答案。

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面对新的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我们要 “优化”德语语法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死抠语法进行满堂灌的语法教学模式。与学习德语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样, 语法学习也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借鉴他人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最符合自己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学生掌握了方法, 终身受用, 可以自己获取知识, 除了学习, 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 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 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学生以腾飞的翅膀。

5 在德语课堂上记笔记的重要性与方法

学习一门外语, 做好对应的笔记也是很有必要的。德语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德语水平不在于其掌握了多么高深的语法, 而在于其是否建立了长效的德语学习机制, 是否注重日积月累的过程; 另外,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又要听老师讲课, 很多学生的课堂笔记往往较杂乱, 并不能真正起到巩固学习效果、积累复习资料、指导读写训练的作用。学会整理课堂笔记, 使之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 “导读助练”的参考材料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我们根据德语学习特点总结出的有助于提高课堂笔记效率的方法:

5. 1 主动心态

(1) 复习: 在上课前, 花些时间复习上一堂课所抄的笔记, 参考课程进度表, 明确历次课的范围, 如此一来, 你便已做好主动参与课程的准备了; (2) 预习: 另外, 先查好书本中专有名词的定义与解释, 把基本概念或是预习时吸收到的观念带到课堂上, 能使大脑在听讲时更快速地组织上课内容, 做笔记时也更容易将接收到的各种讯息融会贯通; (3) 自主: 学会在课前预习时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单元内容整理出一个大的框架, 上课前问自己 “哪些是我想记住的重点?”, 可以帮助你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地记录充实框架。

5. 2 课前准备:

(1) 注意时间地点: 如果时间允许, 不妨早点到教室, 以避免匆忙、仓促; 另外, 尽量坐到教室的前排, 这样不但便于听讲和抄写板书, 在临时遭遇不懂的问题时, 也能够迅速向老师提问; (2) 携带用具: 上课时带着课程大纲和讲义是很好的习惯。当然, 课本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更别忘了带一本笔记本。你可以针对每个科目准备一本笔记本, 也可以将一本活页笔记本拆开成好几部分, 分别在每堂课上使用。一般而言, 套以螺旋弹簧的笔记本轻巧方便, 但活页簿可以让你插入额外增加的页面、讲义以及其他教材, 当有新的内容需要加入, 或是课后需要重誊整理笔记时, 也会显得更加便利。

5. 3 因课制宜:

笔记的种类依不同的课程而定。有些课程需要记录详尽的细节, 如大部分德语语法规则是由众多 “特殊”构成的, 因而必须单独分别记忆, 另外通常情况下, 通过对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句子的记忆, 也能加深关于某些单词短语的使用方法的理解; 而有些课程也许只需要记录重要的观念即可, 如德语国家国情、听力录音速记等。

5. 4 学会聆听:

学习仔细聆听是很重要的观念, 老师会提醒你需要注意的重点, 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主动学习 《新编德语自学》, 通过前面几课把德语的拼音规则学透记牢。德语不同于英语, 每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相对是固定的, 掌握了发音规则, 以后看到单词, 只要知道重音在哪儿就可以基本准确发音, 这也就是为什么德语词典上大多数的词只有重音而没有音标, 而英语单词每个基本都要有音标才能准确发音。

5. 5 重视语法学习:

针对 《新编德语自学》这本书,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不包括后面的阅读文章, 看的时候主要是结合一些例句看语法, 把所有的时态、被动态、形容词变位、第一第二分词, 虚拟式等等都看了一遍, 当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绝没可能把以复杂著称的德语语法掌握, 但是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大体框架, 同时也识别了一些德语相对于英语比较复杂的方面, 以后学习的时候也就有了重点和针对性。

5. 6 观看德语电影, 强化学习:

对于德语电影 《Das Leben der Anderen》, 先是下载了中英文字幕的版本, 又去找到德语字幕的文本, 并且打印出来。上来先是把电影看了2 遍, 把情节基本记住了, 然后对着德语字幕, 逐字逐句学习, 单词不懂就查, 句子不懂就对照中文字幕的意思看, 牵涉到语法知识的, 就在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一书中查看, 尽量把语法点结合电影里的例句弄清楚。前后花了一个多星期, 把整个电影学完了。然后还是反复看电影, 主要是练听和说, 听到基本能听懂的程度, 说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台词反复读和背, 模仿电影里的场景演绎出来。这个绝对不是夸大, 电影的情节和对白大多是包含了悲欢离合的感情色彩, 背台词说台词的时候我也是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一来增加趣味解解乏, 二来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帮助记忆。

5. 7 强化德语写作练习:

练习可分3 步进行: (1) 给出题目要求和范文, 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范文的用词和内容衔接。 (2) 让学生合上书, 按照相同的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写一篇文章。 (3) 给出和范文题目要求类似的场景, 不给范文和提示, 由学生独立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思考书面表达是德语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不少学生觉得用德语写作很难, 不知从何练起。笔者认为, 在德语教学中, 首先要抓住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足教材,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采取多种形式来加强书面表达训练, 这样德语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其一,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 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其二, 通过词汇教学训练写作能力要写好文章必须从最基础的词汇入手。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加强词汇方面的训练, 力求给学生交代清楚每一个词语的具体用法。对一些重点的、核心的词汇要讲清它的搭配用法, 并结合课文造句, 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从而强化写作训练。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跨国交流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因此,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成为了当今社会和经济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同时, 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然而, 在我国以英语学习或教学为出发点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比较多。德语, 作为小语种, 这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 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强化德语学习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德语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重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教师要培养和维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 应该把握良机, 渲染德语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 认真备课, 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德语课外活动等。

关键词:德语语法,语法教学

参考文献

[1]肖冰雪.论功能交际法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王任俊.浅析交际教学法在大学德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章, 2013.

[3]汤晖.浅谈交际教学法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师, 2008.

[4]周文姝, 王松.试论交际法语言教学理论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4.

[5]杭国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法德语教学[J].外语界, 2004.

德语语言 篇10

从2010年开始, 笔者开始采用外教社出版的《新编大学德语》作为二外德语教材。这套书共有四册, 按照笔者学校的教学情况 (开课三学期, 每学期16个教学周, 每周4课时) , 一般在三学期内上完两册书, 完成基本语法学习。学生具备初步自学能力。这套教材内容较新, 难度适中, 全书采用彩色印刷, 能够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兴趣, 对于二外学生者较为适合。现以《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为例, 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外教学方法。

《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由10个单元构成, 主要内容分别为:语音、规则动词现在时变位、不规则动词现在时变位和名词代词第四格、物主代词第一格和第四格、情态动词和针对du、ihr的命令式、支配第三格和第四格的介词 (静三动四规则) 、形容词强变化、现在完成时、反身动词和反身代词、一些常用介词。每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语音、相识、学生生活、家庭生活、饮食、居住、购物和礼品、休闲度假、身体和健康、城市里的方向。涉及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生活的很多方面。笔者根据课本内容采用的方法有:

一营造生动的德国形象

首次上课, 主要结合教材提供的德国地图, 询问学生对德国的了解情况。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德国元素, 如以德国国旗的含义、德国足球、德国中小学教育等为切入点。由于现代化工具的使用, 特别是手机阅读的普及, 学生经常会在诸如微信或微博上阅读到关于德国的文章, 可以邀请学生谈谈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另外, 德语输入键盘和英语有不同之处,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不同, 提高趣味性。

二语音就是语音

对于语音阶段的学习, 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在语音方面, 所以并没有讲解单词的意思。但是遇到和英语同形同义或发音相似意思相同的词汇, 笔者会鼓励学生进行猜测,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联系实际, 介绍国情

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联系现实, 这是非常有效的授课方式。如讲到家庭时, 文中Oma有一位Lebensgefährte, 这在中国是很罕见的。可以借机向学生介绍德国家庭的组成形式, 或一般的婚姻关系情况, 如单身父母亲、试婚、德国传统家庭等, 学生较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可以给学生看一篇经过改编的相关德文文章, 既增加了词汇量, 又了解了国情, 可以提高学生对德语二外的学习兴趣。

四增加实践活动

课本第五单元讲到了德国的饮食, 如德国特色面包、德国啤酒等。由于笔者所在的民族地区学生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德国人或德国饮食, 因此笔者在教授这一单元时, 联系了当地的普拉纳啤酒坊, 带领学生参观了德国啤酒的酿造过程, 并让同学们品尝了德国黑啤、淡啤酒及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美食。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愿意参与, 兴致盎然, 在后续的德语学习中也更加积极。

五中德对比

将中德文化习惯进行对比,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刺激学生了解德国、学习德语的兴趣。如在教授第七单元购物和赠送礼品时, 笔者向学生介绍德国人过生日的习惯, 如不喜欢被提前祝贺, 生日礼物当面打开表示对送礼人的尊重;参加新人婚礼会让新人列出所需物品的单子, 来宾按照单子进行购买等文化常识。学生非常感兴趣。虽然讲述的语言主要为中文, 但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后续的学习积极性将更高。

六充分利用英语正迁移效果

由于授课对象的专业均为英语,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现在完成时态时, 比照英文, 会发现构成结构完全一致, 都是助动词+分词 (德语中称为第二分词, 英语中称为过去分词) , 只是分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又如ja、nein和doch的使用, 规则也和英语相似, 只是肯定回答时使用doch即可。这样的讲解方法降低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难度, 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德语语法。

笔者采用这些方法, 均是为了创设学习环境, 维持和保护学生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笔者发现, 持续使用这些方法, 学生的学习状态愈发呈良性发展。但必须承认, 笔者这些方法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感性行为, 缺乏理论指导。Dörnyei与Csizer于1998年总结出的10项有效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宏观策略, 即: (1)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2) 创造轻松惬意的课堂环境。 (3) 正确说明学习任务。 (4) 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5) 增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信心。 (6) 使课堂语言学习充满乐趣。 (7) 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8) 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 (9) 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意识。 (10) 让学生学习熟悉目的语文化。

与笔者的尝试不无契合之处。Dörnyei阐述的关注动机的动态性特征和时间性变异, 即关注动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强调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概念, 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理论为笔者探讨民族院校德语二外教学方法提供了支撑。

笔者所在的民族院校学生特点是:学生民族种类多, 方言多, 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普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课下用于二外学习的时间很少。Dörnyei的十大黄金法则为笔者的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 笔者将进一步联系Dörnyei二语习得理论, 特别是三维构建理论进行二外教学策略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赵媛、程英等.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2]胡燕琴、何奕娇.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J].教育探索, 2013 (1)

上一篇:舞蹈艺术审美特征论下一篇:高校田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