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综合评价

2024-05-08

社会综合评价(精选十篇)

社会综合评价 篇1

防洪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用能够有效地调控洪水,保证防洪对象和防洪保护区获得最佳防洪效益[1]。进行流域防洪体系的社会影响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防洪体系,合理建设、利用、管理防洪体,协调人与自然、人与洪水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本文采用RBF神经网络建立流域防洪体系的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辽宁省辽河流域为例进行实际应用和分析。

1RBF神经元网络原理

神经网络是由许多并行运算的功能简单的类似于生物神经系统的单元构成,虽然每个神经元的结构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却能实现巨大的功能[2]。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简称径向基网络)是具有单隐层的三层前馈网络模型(见图1)。它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连续函数。径向基网络不仅克服了经典BP神经网络用于函数逼近时存在的收敛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等缺点,并且理论上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连续函数[3]。径向基网络传递函数的原型函数为:

radbas(n)=e-n2

当输入自变量为0时,传递函数取得最大值为1。随着权值和输入向量之间距离的减少,网络输出是递增的。所以,径向基神经元可以作为一个探测器,当输入向量和加权向量一致时,神经元输出1。

如图1所示,径向基函数网络是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的三层前向网络(以单个输出神经元为例),隐含层采用径向基函数作为激励函数,该径向基函数一般为高斯函数, 隐含层每个神经元与输入层相连的权值向量w1i和输入矢量Xq(表示第q个输入向量)之间的距离乘上阈值b1i作为本身的输入,如图2所示。

由此,可得隐含层的第i个神经元的输入为:

kiq=j(w1ji-xjq)×b1i(1)

输出为:

riq=exp[-(kiq)2]=exp(j(w1ji-xjq)×b1i)=exp[-(||w1i-Xq||×b1i)1](2)

输出层的输入为各层神经元输出的加权求和。由于激励函数为纯线性函数,因此输出为:

yq=i=1nri×w2i(3)

RBF网络的训练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为无教师式学习,确定训练输入层与隐含层的权值w1;第二步为有教师式学习,确定训练隐含层与输出层间的权值w2。在训练以前,需要提供输入矢量X、对应的目标矢量T与径向基函数的扩展常数C。训练的目的是求取两层的最终权值w1、w2和阈值b1、b2(当隐含层单元数等于输入矢量时,取b2=0)[3]。

2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防洪体系社会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核心是用什么样的指标来反映防洪体系的社会影响程度。具体指标的选取应结合流域防洪体系的实际来选取。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合理性、科学性、完备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反应系统层次性。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针对流域防洪体系的社会影响特点,根据指标的属性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2个方面,构建了包含9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

2.2评价标准

根据各指标因子对评价系统的影响程度,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将社会影响划分为4个等级:I——显著影响;II——较大影响;III——一般影响;IV——很小影响。

2.3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由于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存在很大差别,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规范化是借助某种评价函数,消除指标特征物理量量纲的影响,将指标特征值转化为无量纲值,这个无量纲值是评价因素对于优的隶属程度的量度。评价因素优属度越大,表明该评价因素越优。

对越大越优型指标的规范化公式:

ri=xiximax+ximin,xi0(4)

对越小越优型指标的规范化公式:

ri=1-xiximax+ximin,xi0(5)

式中:xi为第i个评价指标值;ximax为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ximin为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ri为规范化处理后得到的规范化指标值。

2.4社会影响综合评价中的RBF神经网络模型

社会影响综合评价中的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模式为:x=[x1,x2,x3,x4],x1=[μi1,μi2,…,μin]T;输出向量模式为:y=[1,2,3,4],即I级的综合评价值为4,依此类推,IV级的综合评价值为1。对于不同的准则层,由输入输出模式可知,直接影响评价中,输入层有28个神经元,输出层有4个神经元;间接影响评价中,输入层有16个神经元,输出层有4个神经元。因为有4种输入模式,故将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初始化为4个。输入层与隐含层、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以全互连方式连接。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始终设定为1,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采用正交最小二乘法在网络训练过程中求得。

将经过规范化处理后的各指标评判标准作为训练集(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读入初始化后的RBF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函数newbe创建一个精确的神经网络,该函数在创建RBF网络时,自动选择隐含层的数目,使得误差为0。

3辽宁省辽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社会影响综合评价

规范化处理后的辽河流域不同时期社会影响各指标属性值见表1。

利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辽宁省辽河流域防洪体系进行社会影响综合评价得表2。以所处时段为横坐标,以其影响值为纵坐标,就得到了辽宁省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在各阶段的社会影响评价曲线图,如图4。

由表2及图4可知,辽宁省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直接影响从1990年起就一直呈上升状态,这是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辽宁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总产值不断增加,对防洪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辽河流域由于地势相对低平,农业发达,农业值在全国居领先水平,正是防洪体系的建设,保障了流域内农业产值逐年增加;辽河流域各项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大批的建筑材料以及工程材料,因此项目的顺利实施直接拉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修建的大量的干渠、支渠等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辽河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使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会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防洪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促进了辽河流域地区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在洪水集中的夏汛时期,辽河流域充分利用已有的水利工程对汛期洪水进行科学调度,把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的供需矛盾,故直接影响是一直上升的。

在间接影响方面,1990~1995年随着防洪项目的实施,给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使得农村经济结构得以调整,流域内各个县市得以重新调整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洪灾损失风险的降低保障了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流域内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证了人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故间接影响是逐渐上升的。1995年辽河流域遭遇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大量中小河流漫堤决口,泛滥成灾,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虽然防洪体系中的预定方案和切实的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保障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还是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全省洪水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47.2万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1995的间接影响达到了最大。之后由于没有出现大的洪灾,加上95洪水灾后加强了防洪工程的建设,间接影响又逐渐下降。从2000年起,辽宁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期,防洪体系不断扩展服务领域,保证流域的社会稳定,故间接影响又呈上升趋势。

总的来说,除去95特大洪水之后的间接影响的较大回落,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对社会的综合影响是逐渐上升的。多年来的防洪体系建设实现了一定的积累,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社会影响综合值已达到3.0(属于II级:较大影响),防洪体系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辽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摘要:社会影响评价是指流域现有防洪体系对经济、社会和发展方面产生的有形和无形影响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评价的重点是防洪体系对所在地区的社会影响。针对流域防洪体系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辽宁省辽河流域为例,对其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RBF神经网络,辽河流域

参考文献

[1]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省防洪指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胡铁松,袁鹏,丁晶.人工神经网络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1995,6(1).

[3]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6-121.

[4]陆军,郝大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06,2(1):26-27.

[5]兰继斌,徐扬,霍良安,等.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9):107-112.

[6]孙晓鸣,柏益尧.生态城市评价中的RBF神经网络模型以厦门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05,131(10):43-48.

高三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 篇2

一、评价原则

1、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有自己不同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还包括其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轨迹和速度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就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关注和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体现过程性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同时,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

二、评价的目标

本方案所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各项指标的具体化。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将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设计为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我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我实验区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的确定

①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所需各种数据资料、事实事例,都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和分析,社会实践报告《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必备的能力。

②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之其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为学生交往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环境,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多,学生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交往能力也随之提高。

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积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统整各科知识,增进思考、判断、应用与创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要得到全面提高。

⑤管理能力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任务的完成并非一人之功,小组之间怎样协调关系,调动每个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管理经验积累,活动机会越多、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管理能力就越能提高和发展。

2、情感目标的确定

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生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自主探究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奋斗紧紧结合在一起,树立民族昌盛,国家发展的积极信仰。

②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

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③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与实践,其活动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

④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生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⑤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⑥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⑦初步了解自我,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知识目标的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不注重知识目标,但它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广博性,综合实践活动淡化知识的分割,淡化学科间的界限,以任务为中心,将知识学习融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经验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是指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意识,通过日常经验而获得。

②综合性知识。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单一的学科。因此,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之一,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活动方式来使学生掌握、运用跨学科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综合性的知识。

③方法性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显示生活纷繁复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掌握各种方法。如信息处理的方法、访问调查的方法、测量统计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等。因此掌握方法性知识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性目标。

三、评价组织管理

社会综合评价 篇3

【摘要】笔者针对我国煤炭企业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阐明了煤炭企业构建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构建了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借此创建一套基于安全生产的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改善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

一、构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煤炭企业改善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煤炭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地扩大产量,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安全生产方面的社会责任,导致矿难不断。2002~2006年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原煤产量及百万吨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如表1。

尽管在过去的5年间,我国煤炭企业的百万吨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2007年要作为安全生产的“落实年”和“攻坚年”,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安全发展理念、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攻坚。

从我国煤炭企业目前的情况看,敦促甚至是强制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构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是十分迫切的。

(二)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尚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仍然奉行着“无利不起早”的经营理念,在企业里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上的好处吗?答案是肯定的。

颜剩勇、刘庆华(2005)对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在国外许多年来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半数以上的实证结果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特别是那些以会计指标衡量企业绩效方法的实证文献,如布拉格顿和马尔林……。”

(三)有利于煤炭企业履行环境义务

由于煤炭企业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社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例如:(段玉虎等2005)“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等城市,由于煤岩的大量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目前,四大煤城矿区总塌陷面积已达500多km2,且多集中于市区,由于塌陷造成居民搬迁、房屋改建、市政维修、铁路改线及耕地赔偿等费用达8亿多元。在塌陷最严重的鸡西市,塌陷面积156.3km2,其中塌陷深度2m以上的超过20km2,因塌陷影响的建筑面积1.13万m2,住户2169户,人口11.56万人,农田面积0.71km2,破坏公路550km,破坏铁路19.54km,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通过构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对其包括环境责任在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促进煤炭企业提高环境意识,履行环境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与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屈晓华(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也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它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强制义务,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包括:(1)企业的经济责任。(2)企业的法律责任。(3)企业的生态责任。(4)企业的伦理责任。(5)企业的文化责任。”

金立印(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以及对社区和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活动。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1.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金立印(2006),在参照Maignan(2001)、Laffertyet al.(1999)以及Sen et al.(2001)等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现有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归纳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构成体系。如表2所示,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的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有经济方面的责任、法律方面的责任、伦理方面的责任和慈善方面的责任;同时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包含企业的社会捐助活动、保护环境、赞助社区文化教育事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内容。

2.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刘秀琴认为:“具体而言,应披露以下几方面的信息:①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②职工福利情况;③对所在地区的贡献;④改善自然环境的贡献;⑤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⑥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⑦对政府履行的义务。”

(2)阳秋林认为:“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其信息的内容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②对社会福利的贡献;③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④提供产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⑤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⑥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

(3)杨忠英认为:“我国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②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③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④社会福利方面的贡献;⑤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贡献。”

(4)张文贤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四大方面:财务指标、市场指标、文化指标和公益指标。……总而言之,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包含的面相当宽泛,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以上的介绍虽然还不全面,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差异不大,他们建议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应该说本质上是相同的,相对而言,笔者比较倾向于刘秀琴的看法。

三、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分类的特殊性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渐进性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不要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具有特殊性?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刚刚觉醒,仅仅只是部分企业初步具备了社会责任意识,更有一些企业还停留在“唯利是图”的原始、甚至是野蛮经营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像西方较为成熟的企业那样,全面系统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不切实际的。鉴于此,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要求应当适度降低标准,从最基础、最一般的内容开始,逐渐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逐步深入与全面,而增加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二)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业特点

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不要具有其行业的特点?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要不要因行业而异?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也并不完全统一,其内容也略有差异,但却并不存在因行业不同而异的问题。以煤炭企业为例,在西方国家就不存在因为其安全生产具有突出重要地位,而单独披露这方面信息的问题。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里,煤炭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已经成为最为安全的生产行业。以美国为例,煤矿千人事故死亡率已低于金属、制造、建筑、农业等20个行业,成为相当安全的一个部门。然而,我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煤炭企业是最为危险的一个行业,重、特大矿难持续不断。这就要求我国煤炭企业应当重点突出披露其安全生产投入与保障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

四、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

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首先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筛选出适合我国煤炭企业具体情况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各类社会责任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项,即:指标,这样该方案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才能更具体、全面、完整地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并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煤炭企业现阶段的生产特点,其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法律责任。(李冬生,阳秋林2006)“公司社会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包括法定责任和道德责任。”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遵纪守法、还存在偷漏税行为的公司,会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遵纪守法和照章纳税是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底线”。煤炭企业应当披露其遵纪守法情况,主要披露内容应该是本年度是否存在因违法、违纪而被相关政府部门处罚的情况发生,如果没有,即可视为企业是遵纪守法的。

第二,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投入,是保证煤炭企业工人生命的根本,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方面的相关要求,据实披露有关安全生产投入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具体指标初步设计为:

一是安全生产设备投入率。该指标用来反映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须安装和使用的各种设备、设施的投入状况。

二是安全生产设备完好率。该指标用以反映企业是否切实在使用这些设备以及企业投入的各种安全生产设备能否真正实际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三是年度矿难与死亡人数。企业应当实事求是地披露本年度发生的矿难和死亡人数的有关情况,不得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隐瞒这些问题,当然,如果未发生则可以不披露。

第三,环境保护与恢复责任。无论是露天开采的企业,还是巷道开采的企业,都存在对环境的破坏。因而都有对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的义务。企业应当在年度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披露该义务的履行情况。

第四,企业收益责任。企业收益目标不仅是一个财务目标,而且是一个社会目标,因而也必须予以反映。

第五,职工福利责任。具体内容包括:职工日常福利情况,如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独生子女保健费、离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险、职工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及职工住房,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费等。

物流园区社会效益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篇4

物流园区建设的目的是指为了使物流网络在一定外部和内部条件下达到最优化,而对影响物流园区系统内部、外部的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权衡及评价,利用相应量化方法,来达到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的最优[1]。但现实中的物流园区建设对于社会的影响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大部分建成或在建的物流园区缺乏有效的社会效益评价,使得物流园区建设带来城市功能紊乱、交通拥塞、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从物流园区对其辐射区域及全社会影响的角度出发,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园区的社会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

2 物流园区社会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2.1 追求国民福利最大化的需要

一个物流园区的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也应该包括国民福利的最大化,因此进行物流园区社会效益评价,从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两个方面考察项目的可行性,会有利于具有较大社会价值的项目入选,进而会使国民福利趋于最优化[2]。

2.2 有助于保证项目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

社会环境对物流园区建设的费用与效益以及项目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都必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对物流园区建设不仅要进行财务和国民经济评价,还必须从国家各项社会发展目标出发去分析和评价项目的利弊得失,选择出在社会影响方面可行的项目,以保证物流园区建设顺利实施和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

2.3 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物流园区建设除了具有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4 有利于减少项目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

社会影响评价是对各方面的政策进行必要的补充,以期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提倡全面评价一个项目的社会综合效益,必将促使项目决策者与管理机构克服物流园区投资中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的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

2.5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区域布局合理化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在进行物流园区社会效益评价时,给分配于较落后地区的项目收入赋予较高的社会价值,给分配于较发达地区的项目收入赋予较低的社会价值。在进行物流园区投资决策时,有利于较落后的地区拟建项目的入选,从而通过投资资金流向的调整,逐步改变我国不合理的区域布局。

3 物流园区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物流园区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必须明确社会效益评价的内容因具体评价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不同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各异的。

物流园区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目标层,第二个层次为由4个准则层构成,4个准则层是: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第三个层次则由各准则层之下的若干相关指标构成[3,4]。相应的指标具体构成如表1所示:

4 实例运用

根据模糊数学原理[4],利用Matlab数理统计软件对国内某物流园区投资项目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社会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主要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物流园区社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情况。具体分配情况见表2。

其次,对各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在此以一级指标为例进行一致性检验。先根据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情况求出λmax=4.059,CI=(λ-n)/(n-1)=0.0196,CR=CI/RI=0.0196/0.9=0.0218<0.1。由此得一级指标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同理,对其他二级指标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二级指标的一致性均可接受。

再次,确定物流园区社会效益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评判集,V={很好,较好,一般,不好}。并邀请数位投资项目专家、社会效益分析的专家以及物流园区所在地区的代表对该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二级评判指标的评判矩阵分别为:

经过计算,得到二级指标综合评判集为:

则得一级指标评判集为

经计算得B=’0.31 0.23 0.27 0.19)。

由评判结果可知,此物流园区的社会效益很好。

5 结论

社会综合评价 篇5

梅山小班钭君丽

新一轮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程评价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实施分层评价的主旨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分层评价不是简单的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而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应有机的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实践效果看,分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注重以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教材注重了对学生探究能力,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回顾传统的社会课堂评价方式:社会课评价在学生整体评价中比重偏小,评价过程中基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而考试过分强调知识完整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成长,而且加剧了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为此,我认为分层评价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因人而异、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种学生发展性评价。而且分层评价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应用能增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兴趣。特别是分层评价与综合探究评价的有机结合,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获得进步。没有最好,只要更好。

二、分层评价的理论依据

1、差异性原则。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精辟地阐述了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当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别差异的研究,跟学习有关的个别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即被加涅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不变差异是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我们进行教学与评价不得回避的现实。

2、公平性原则。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我们的教育必须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充分的公正的受教育机会。它要求我们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做到“有教无类”,而不是对一部分人负责任,对另一部分人不负责任。我们的教育要在平等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提供各种形式让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一般发展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学生得到符合个体实际发展的评价。这是公平教学、公平评价的实质。

3、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有其主体性,包括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世纪中,1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主体性是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作为学生的本质特征。抓住了主体性就是抓住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矛盾,就能促进或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主体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是只管少数学生的教育,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要发展这种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分层评价体系,从每一位学生主体的特征与实际出发进行评价,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评价思想。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分层评价的具体操作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学生,是一个层次复杂、个体差异极大的群体,我们要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要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联系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特别是每单元综合探究实践,我认为分层评价可以如下进行:

1、因材分层。即注重“层”划分,这是实行分层评价的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通常按上、中、下分组。再给每组取上响亮的称号。如可以分为“王者无尽”、“精雕细琢”、“希望之星”三类,“王者无尽”类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课外知识丰富;“精雕细琢”类学生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差,课外知识较丰富;“希望之星”类基础较差,非智力因素也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述分层是动态的,要定期进行调整。

2、分层制标。这是分层评价的操作依据。制定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始终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2)统一性原则。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学会探究,增强对事物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弹性原则。重视各层学生不同特征,做到同中有异、各有侧重。(4)提高性原则。要有利于提高全部学生的水平,让他们每一个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每章的综合探究为例,对“王者无尽“类学生,要发现问题全面,解决问题切合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精雕细琢”类学生,要求较好的完成探究活动,但时间可以延长一周。对“希望之星”类学生,要求其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收集相关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简单处理即可。

3、分层施教。这是分层评价的事实依据。因为在分层施教过程中,我们最能获得许多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有效信息。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教学的科学性。例如在综合探究过程中,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后进层、中层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方向,材料的收集处,比如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教师就可以先收集学生认为的周边的美中不足,再针对小组选择的主题,提供学生探究信息,如告诉学生某些网站的地址、具体某本书籍的第几章节等方法。对思维活跃的中、上层学生,则要求要动手,进行一些科学调查,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做一些化学实验(如做水的成分分析),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并整理材料写出

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反映。

4、分层组队。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因此,分层之后,在综合探究实践过程中,可以组合探究,每组三类学生都有,由学生选出组长或队长,再进行小组内依类分工,如“希望之星”可以从事资料收集工作,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做记录员工作。精雕细琢类和王者无尽类可以从事整理分析材料工作,并形成探究报告。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探究,强调团结合作的团体精神。

5、改革评法。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分数定学生的等级。以至形成了一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现象,高分低能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现象是教育的悲哀。它与我国的评价方法也不无关系。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新课程提出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的理念。注重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在教学实践的检验过程中,我觉得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开放的、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用自己最有创意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收获袋,并在收获袋的背面设计目录,以综合探究为例,以其第一张综合探究为基准,以有没有进步为打等级依据,有所进步就可以给最高等级。

四、历史与社会中分层评价的策略构想

所谓分层评价,其实质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有区别的评价,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其具体构想如下:

1、因材评价。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首先,要求在对各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优、中、后进三类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希望之星”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对“精雕细琢”类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揭示不足,指明方向,激励其积极上进;对“王者无尽”类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当然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获奖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其次,要在评价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与总目标的差距,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发展情况。通过评价,使进步的学生升入高一层次,从而形成竞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2、利用个人内差评价的原则,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评价。所谓个人内差评价,就是以一个学生原来的探究成果与后来的探究成果相比较,以了解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3、采用发展性评价。当前,在现代教学评价的诸多理论观点中,发展性评

价理论是比较能够反映素质教育评价的要求。是一种促进评价对象为主体、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评价。联系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的实际,我们不能以某一次学生探究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合作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区评价(如果进行社区调查)。再进行自我总评。

五、实施分层评价的意义

1、从学生的身心健康看:由于分层评价可以相对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体会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从学生的探究能力看,分层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进取性: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没有差异、公平性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评价制度,使得“希望之星”类学生消除了自卑感,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精雕细琢”类学生则跃跃欲试,稳中求进,有更多的信心参加探究活动,追赶“王者无尽”类学生;“王者无尽”类学生求知欲望更足,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成都:综合评价+择优推荐 篇6

2007年是成都指标到校政策实施的关键一年。从这一年的秋季起,成都市薄弱学校、一般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直升重点高中。成都的指标到校计划一开始是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10年取消中考,全部初中毕业生凭毕业证直升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只有部分得以成功推行。

成都市招生委员会、市教育局共同下发的《成都市2007年考试工作改进意见》《成都市2007年招生工作改进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中考)的政策做出一系列调整,2007年成都市的高中招生实行指标到校生制度,即将省级及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的部分统一招生计划分给薄弱学校的孩子,为其开通直升重点学校的“绿色通道”。指标到校生要参加统一考试,但不公布成绩,只公布毕业等级。指标到校生的条件有:3年均在推荐学校就读的非择校初中应届毕业生;德智体美一贯优秀的校级及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且综合素质评价要达到A等;体育达标。

成都指标到校政策,把原本集中在市中心地区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配到了区薄弱学校的学生身上。原来只有城区部分重点初中学校有对口保送示范性高中的政策,即成都三中、成都十四中、成都二十四中对口保送石室中学;成都二十八中、光华中学、锦江育才学校、成都四十九中对口保送树德中学;成都十七中、成都三十中、成都五十中对口保送成都七中。随着政策的实施,所有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直升示范性高中。成都指标到校政策的特点是由初中学校对自己的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推荐入学。指标到校生要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不公布升学成绩,只公布其毕业等级。

指标图示

实例点评

成都七中原本是成都排名靠前的初、高中名校,在实行指标到校政策后,初高中生源质量均有下降。对于整个成都市来说,更加均衡了,但是对于七中来说,初中由于不再得天独厚,择校收入和生源质量均有下降;高中由于招收了很多薄弱校生源,生源质量也有大幅下降。2011级招生时,学校对学生做出书面承诺:承诺30%到直升七中林荫校区;2012级口头承诺30%进入七中高中;2013有模糊的承诺(教委给了3年的优惠政策),30%的优生到校指标。这3年中七中初中的指标到校生指标较多,因为七中初中可以扶植3年,3年中指标逐渐减少,3年后就不再扶植,之后的指标会和其他普通初中一样。政策实施第一年,七中初中整体教学实力没有大的下降,毕业生直升本部比例却大幅下降,进入七中高中本部的有20人左右,进入七中林荫校区的有40多人,约占毕业生15%,远未达到学校承诺的30%。对其高中来说,政策实施当年,因为突然招收大量薄弱校学生,生源质量就明显下降。

当年担任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的蒋平表示,《义务教育法》对推行素质教育作了明确规定。衡量孩子优秀与否不能简单看考试分数,应该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仍有学校公布学生考试分数、排名就可视为违规。为应对指标到校政策,成都市重点初中无法像以前一样收取择校费后,纷纷改为公办民助,从而可以把择校费名目改为学费继续收取。这些改制后的学校可以和其他学校一样获得一定比例的指标生资格。

在实施了指标到校政策的同时,成都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家长都强化了“减负”意识,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中学生不少于8小时。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书面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五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控制在1.5小时内,初中书面作业控制在2小时以内。

内蒙古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 篇7

一、2010-2013年内蒙古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通过对人口结构、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五个领域32个指标的统计、测算表明,我区社会发展总指数呈提升态势,以2010年为基期100计算,2013年全区社会发展总指数达到112.67,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06%。从社会发展五大领域看,以各领域2010年为100计算,2013年生活质量指数达到121.19,在5个领域中指数水平最高,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指数分别为119.22和116.73,增长速度同样高于社会发展总指数的增速;社会和谐指数和人口发展指数分别为103.16和103.05,指数水平和增长速度均低于社会发展总指数及其增长速度,并且社会和谐指数2013年与2012年相比有所下降。

二、全区社会发展特点评价

(一)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但人口负担加重

从人口结构看,201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3.76‰下降为3.36‰,2013年远低于全国4.92‰的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率由55.5%提高到58.71%,2013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5个百分点。

从人口负担情况看,2010—2013年人口总抚养比由27.6%上升为28.67%。并且从2010年起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即超过了7%,2013年进一步达到8.55%,反映出我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负担增加。

从人口素质看,我区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由2010年的8.93年上升为2013年的9.18年,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来看,我区人口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传统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对今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收入低于全国水平,消费层次亟待升级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成效显现,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城乡居民收入看,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7698元提高到2013年的25497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0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5530元提高到8596元,在全国的位次为第15位。与全国相比,仍然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58元和300元。并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由1411元扩大到1458元。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带动社会消费,仍然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看,农村牧区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9.5%上升为12.95%。而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则从11.7%逐年下降为10.6%,反映出我区居民的消费升级相对较慢,今后应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同时促进消费结构多元化,切实提高居民的生存质量。

(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方面,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高素质人才比例相对较低。2013年每10万人口大学生数为2137人,低于全国2418人的平均水平,在全国仅排第22位。医疗卫生方面,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8.1张,比2010年增加了7.7张,在全国排第10位;每万人口医生数达到24.8人,比2010年增加了2.8人,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4.3人。文化事业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由2010年的0.49个增加到2013年的0.59个。社会服务方面,福利事业蓬勃发展,每万人口社会服务床位数由2010年的19张增加到2013年的32.9张,但低于全国35.8张的平均水平。其中每千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为22.47张,低于同期全国24.39张的平均水平,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背景下,养老机构床位紧缺是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的一个难题。此外,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由2010年的19.8%下降为2013年的15.8%,远低于同期全国36.9%的平均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用将愈来愈重要,今后应加速社区建设,使社区在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虽然我区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部分领域与全国相比仍然相对落后。今后一段时间应进一步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做大做强社会事业,为和谐内蒙古建设助力。

(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各地区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0年的12.4平方米提高到2013年的16.8平方米,在全国排第5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82.8%提高到93.56%。

(五)社会管理体系趋于完善,但社会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社会治理工作逐步加强,团结稳定得到基本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6%的较低水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由于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程,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2:1降为2013年的2.97:1,低于全国3.03:1的水平。但是城镇居民内部贫富差距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由7.55倍上升为11.1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社会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障碍因素。

三、几点建议

(一)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为核心,完善民生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低收入阶层能直接受益的民生支出比重,稳定或适当降低间接受益的支出比重。重视贫困地区和农村牧区的民生投入,适当提高其民生支出标准。防止以“民生财政”的名义将资金用在“形象工程”上。

二是建立民生投入多方分担机制。通过加强和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政策导向和政策落实、体制改革等制度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服务和提供公共服务,逐步缓解目前主要依靠政府保障的问题。

三是建立民生资金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形成“科学预算—高效执行—问责监督—结果反馈—影响预算”的循环监督互动模式,保证财政资金按预算计划划拨到既定项目,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二)以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为基础,改善社会领域薄弱环节

要针对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热点问题,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文化等社会服务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落实各项优惠支持政策,逐步实现由政府直接办服务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变。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内容,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

促进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医疗、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险等服务。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

(三)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目标,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落实鼓励消费的财税、信贷和信用消费政策。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认真落实稳控物价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要紧紧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着力打造培育养老消费、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文化体育教育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努力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消费需求,主要靠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四)以扶贫攻坚工程为依托,提升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切实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科学实施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十个全覆盖”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摸清底数,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加强协调统筹,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社会综合评价 篇8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 本研究在设计西安市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时, 遵守目的性、综合性与全面性、关键性、可操作性、动态性与前瞻性等五个原则, 根据各系统发展的内涵, 并结合西安市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特征, 综合提炼了相关文献所设计指标体系, 将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部分, 分别为:人口子系统指标体系、资源子系统指标体系、环境子系统指标体系、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和社会子系统指标体系, 共选取15个二级指标, 75个三级指标反映西安市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状况, 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人口系统发展水平反映在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三大方面, 资源状况一般从资源条件和资源利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环境发展状况则主要从环境状况、环境治理和保护两个方面衡量, 经济系统发展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经济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衡量, 社会子系统主要从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与社会福利水平四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水平和稳定状况。

2 发展水平计算

本文主要依据2000~2010年《西安市统计年鉴》和《陕西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五大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首先,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消除不同指标数据量纲及数量级的影响;然后,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表1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最后, 依据主成分分析后得出的关键主成分因子及其权重和所收集相关数据, 计算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统计学中较为常用的标准变换法进行定量指标无量纲处理, 标准化后的数据供主成分分析使用。标准变换法公式

如下:

式1中:Zi表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xi为第i项指标的原始值, 表示该组指标值的平均值, s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 其中i=1, .., p。

2.2 提取主成分

通过运用IBM SPSS19.0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五系统的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根据初始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 对人口子系统提出两个主成分, 累计贡献率为91.027%, 反映了人口系统91.027%信息 (见表2所示) ;社会子系统共提取出五个主成分, 对社会系统累计贡献率为94.348% (表3) ;资源子系统共提取出三个主成分, 对资源系统累计贡献率为83.689% (如表4所示) ;环境子系统提取出两个主成分, 对环境系统贡献率为84.297 (见表5所示) %;经济系统提取了三个主成分, 对经济系统贡献率为93.951% (表6所示) 。五个系统所提取出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均大于80%, 表明提取主成分对原有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解释度。

用各系统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然后就可以得出主成分得分值。

2.3 基于因子分析计算五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经过主成分提取出五个系统各自的主成分因子后, 可以根据每个主成分得分系数写出其线性表达式;进而结合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 计算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值;最终,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第一, 根据各个系统主成分得分系数, 写出各系统的主成分线性表达式, 以人口系统为例。

表7显示出人口系统两大主成分得分系数, 据此, 可以写出人口系统两大主成分F1、F2的线性表达式为:

第二,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占所提取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率作为权重, 构建五个系统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 (如式2所示) 。

其中, Fi—第i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Fin—第i系统第n个主成分得分值, n—表示第i系统的主成分个数, λin—表示第i系统的第n个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通过公式2分别计算得出五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值, 如表8所示。

3 西安市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析与比较

为更好地分析各系统综合发展状况, 以表8中数据为基础, 绘制了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趋势图 (如图1所示) , 并对各系统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别阐述和相互对比。

3.1 人口系统分析

由图1所示, 2000~2010年期间, 人口系统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平稳持续增长势头 (2000~2001除外) 。2001年人口发展水平的大幅下降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骤减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骤减。2001年, 西安市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13.07‰骤减至7.39‰, 人口死亡率由2000年5.96‰降至4.19‰, 从而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11‰降至2001年的3.2‰, 从而引起人口系统发展水平的迅速降低, 随后10年中, 西安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均维持在4.043‰的平均水平。2006年, 人口系统发展水平由负转正, 并且持续增加, 到2010年达到11年的最高值1.3。

3.2 社会系统分析

社会系统呈现出长期波动增长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0~2010年, 社会系统表现出明显的3个波动增长周期, 每个周期都经历完整的由收缩到低谷, 再经历复苏最后达到高峰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周期为2000~2003年。2001年, 社会系统发展水平较2000年出现略微下降主要源于社会医疗卫生水平以及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有所降低, 其中千人医生人数和千人医院数较上年有小幅下降, 而2001年, 西安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较2000年下降了近6%。2003年, 劳动力资源总数大幅增加, 由2000年的479.4万人, 增加到546.21万人, 增率为14%, 与此同时,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也较2000年出现了4.5%的增幅, 因此, 2003年社会系统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第二个周期为2004~2007年。2003~2005年间, 社会系统维持较平稳的发展态势, 2006年出现快速发展趋势, 到2007年达到第二周期最高峰。2007年, 社会系统医疗发展水平, 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就业与保障水平都较2005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其中, 增幅最大的是教育发展水平中生均教育支出, 由2005年的2658.32元, 增加到5053.5元, 几乎翻了一倍。

第三个周期从2008到2010年, 2008年社会系统发展水平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到2009年降到最低, 2010年开始出现反弹。2009年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比2007年下降下降了36.7%, 使得社会系统发展出现大幅下降, 2010年, 该指标值较上年提高了近53%, 而且2010年, 生均教育支出也较上年出现了33.7%增幅,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也增加到11年最高值, 2010年社会发展系统达到了11年最高水平0.84。

3.3 资源系统分析

资源系统表现为整体增长趋势, 且增长速度有逐渐放缓迹象。从2000~2006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经历高速发展过程, 到2006年之后, 增长速度开始下降, 呈现出平稳缓慢增长态势。2006年, 资源系统发展水平达到了11年的最大值0.79, 主要原因在于单位GDP电耗、生产运营用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出现大量节约, 尤其是生产运营用水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处于11年最低值, 此外, 发电量也较2000年增加了2.53倍。2006年之后, 西安市资源存量除了发电量继续增加之外, 其余基本保持原来水平, 而资源耗费方面则出现大量的增加, 因此, 发展水平不断走低。

3.4 环境系统分析

环境系统经历了2000~2002年高速发展期后, 进入发展平稳期, 直至2005年, 环境系统由展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2010年, 环境系统发展到11年最高水平, 综合发展得分为1.24。

环境系统中有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一个是2002年, 由于西安市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 2002年较2000年, 西安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了61%, 污水处理率提高了53%,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增加了59%, 环境系统达到了前5年的发展最高峰。另一个是2010年, 西安市在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与2002年相比,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了24.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了3%, 达到了98.05%, 污水处理率提高了138%,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增加了2.44倍, 环境系统发展水平达到了11年最高水平。

3.5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五大系统中发展水平波动最大的, 总体表现为两次发展周期。

从2000~2006年为一个周期, 这一阶段里, 经济经历了由2000~2003年疲软衰退, 直至2003年经济复苏高速发展, 2004~2006年间的波动增长。2002年, 西安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2000~2006年间的最低水平, 这一年里, 西安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出现轻微下降, 资产负债率较2000年降低了7%, 这将导致西安市经济发展的财务杠杆系数降低, 进而降低西安市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 经济系统较2003年出现快速增长, 在GDP、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大幅增加, 这一方面源于投资增加, 固定资产投资较2002年增加了91%, 外商直接投资也提高了43.4%, 对外贸易的发展, 进出口总额增加了65.4%;另一方面来源与经济发展管理和经营能力提高, 资产负债率提高了7.4%,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8.8%, 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获得了良好改善, 道路面积和长度都有较大增加。

2007~2010年为另一个发展周期, 2007年, 经济发展开始走低, 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西安市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跌破零点, 随后经济开始复苏并重回高速发展之路。2008年, 西安市经济发展水平大幅下降, 主要源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与2007年相比, 西安市产品销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值都出现明显下降。2009年, 由于国家大力度的经济救市政策, 使得西安市经济快速回暖, 且综合发展水平远高于危机前发展水平, 具体表现在全社会固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率分别较上年增加了31%和11.6%, 总资产贡献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上年也取得了31.4%和37.4%的提高。

3.6 五个系统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由图1可见, 社会系统与人口发展关系节点为2005和2007年为两个关键节点, 资源系统和人口系统发展水平相互关系以2003和2007年两个时间节点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 环境系统与人口系统发展水平最相近, 经济系统与人口系统发展关系联系最不紧密, 无论是发展趋势, 还是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存在很大差异。

3.6.1 发展水平方面。

从发展水平程度来看, 五大系统发展水平均获得大幅提高。2000年, 五大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 都处于-0.5以下, 其中, 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系统发展水平均介于-0.1~-0.5之间, 人口系统发展水平最高, 环境系统发展水平最低, 远低于-1;经过10年的发展, 到2010年, 五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综合发展得分值全部都大于0。五大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四个档次, 第一档为经济系统, 其在五个系统中发展水平最高, 综合得分值高于1.5, 第二档为人口与环境系统, 综合发展得分介于1~1.5之间, 人口系统发展水平略微高于环境系统;, 第三档为社会系统, 发展水平介于0.5~1之间, 第四档为资源系统, 发展水平是五个系统中最低的, 介于0~0.5之间。

3.6.2 变化规律方面。

从变化波动规律方面来看, 图1所示, 五个系统中, 社会系统、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上升、下降的较为一致。资源系统, 其发展趋势和变动规律几乎和经济系统完全吻合, 人口系统与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和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2006年之后, 在增长速度和变化规律方面, 环境系统几乎与人口系统发展水平完全一致, 只是综合得分略低于人口系统发展水平。

3.6.3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人口、经济、环境与社会系统均呈现出较高速的未来发展趋势, 而资源系统未来增长趋势却不明显。

4 结论

本文搭建了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框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因子, 构建了基于系统主成分因子的系统综合发展模型, 对西安市2000~2010年间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 从发展水平方面看, 西安市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最高, 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最低。第二,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 西安市人口、经济、环境与社会系统均呈现出增长趋势, 而资源系统却呈现出下降状态。

参考文献

[1]吕金兴、周忠学, 陕西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4:16-21.

[2]齐晓娟、童玉芬,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2:110-114.

[3]陈正, 陕西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统计信息与论坛2006.9:10-14.

[4]西安市统计年鉴2000-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陕西省统计年鉴2000-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王道平、梁爱华、李树丞, 区域PREE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 2002.1:8-11.

[7]陈颖, 青海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 2007.5:25-30.

社会综合评价 篇9

客观准确地描述地区社会经济现状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关于区域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 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或层次分析法, 但是定性分析或层次分析法最明显的缺陷是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主要依靠评价者经验进行人为判断, 主观性强。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众多指标中筛选出少数几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指标对广州市七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的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如下 (见图1) 。

3. 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1933年首次提出的, 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 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互相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 (80%-85%以上) 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本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样本资料来源于《广州市统计年鉴》 (2002—2008) 。

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步骤如下:

1) 将原始样本矩阵进行同趋势化和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指标之间变化趋势、量纲的不一致及数量级的差异等现象。

2)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算相关的系数矩阵 (略) 及其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第一、二、三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 且累计贡献率达到94.291%, 其余11个成分对方差影响很小, 因此可以提取前三个成分作为主成分 (F1、F2、F3) 。

3) 根据各原始变量旋转前后的主成分矩阵 (表2) 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 X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2、城镇登记失业率X5等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 这些指标分别反映了广州市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科教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实力。从旋转前后的第一主成分荷载还可以看出, 城镇登记失业率X5为负值, 表明广州市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造成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同时, 万元产值能耗X14指标为负反映了广州市资源利用方面的发展情况。第二主成分载荷系数较大的有人均实际利用外资X3、人口自然增长率X11。其中,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X3载荷最大, 为0.833, 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第三主成分载荷系数较大的是人均GDP X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2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广州市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状况。

4) 综合各主成分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三个主成分F1 (Y1) 、F2 (Y2) 和F3 (Y3) , 并以其方差贡献率73.724%、12.87%、7.696%为权数构造如下综合评价函数:Z=0.7372×Y1+0.1287×Y2+0.077×Y3。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按照第一主成分进行的排名与综合排名非常接近, 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73.724%, 基本反映了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虽然较低, 但能够从众多指标中被筛选出来, 说明外资利用和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影响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4. 结论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广州市2001—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呈上升之势, 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开始向目标值回归, 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比如就业形势严峻、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不健全、能源利用率不高等。

摘要:文章建立了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州市2001—2007年的14个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广州市,社会发展,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 (第二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311-330.

[2]佟瑞, 朱顺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经济理论问题, 2005.

[3]童其慧.主成分分析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4]吴桂珍, 周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6, (5) .

社会综合评价 篇10

一、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案介绍

为比较各县(市、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方案设计了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该指数是以温州市上年平均水平为基础进行计算的,指数越高,表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本报告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评价体系共分五大领域40 个指标,包括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等5 个领域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恩格尔系数”、“社会基本保险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率”等40 个评价指标。

二、全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全市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以2011 年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基准值100 计算,2012 年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111.18,比2011 年提高11.18 点,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五大领域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与2011 年相比,2012 年我市五大领域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提升最快的是生态环境领域,提升了25.35 点,发展速度比社会发展水平总速度高14.17 点;其次是公共服务领域,提升了18.19点;社会稳定和人口发展领域比上年略有提升,分别提升3.12 和2.04 点,比总水平低8.06 和9.14 点。

3.绝大部分指标呈良好发展态势。从列入评价的40 个指标来看,33 个指标有所提升。提升幅度较大的5 个指标分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专利授权指数”、“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传染病发病率”。7个指标的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是“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老年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口犯罪率”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三、社会发展水平分项评价

以2011 年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为基准值100 计算,2012 年11 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鹿城区、龙湾区、瑞安市、洞头县、平阳县、瓯海区、乐清市、文成县、苍南县、永嘉县和泰顺县。

1.社会发展水平层次分析。2012 年11 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大致分为4 个层次。

第一层次,社会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鹿城区和龙湾区,社会发展总指数高于120。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均位于全市前3 位,但两地社会稳定领域发展水平较低,分别居倒数第4 和倒数第3 位;龙湾区的生态环境领域居倒数第2 位。

第二层次,社会发展较高水平地区。包括瑞安市和洞头县,社会发展指数介于110—120 之间,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两个地区发展相对均衡,瑞安市的公共服务领域和洞头县的社会稳定领域均居全市首位,两地其余4 个领域排名均居全市第4—7 位之间。

第三层次,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平阳县、瓯海区、乐清市和文成县,社会发展总指数介于100—110 之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瓯海区的社会稳定领域、乐清市的生态环境领域均居全市末位;文成县各领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领域居全市前2 位,而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则居全市后几位;平阳县各领域发展比较均衡,五大领域均居全市第3—7 位之间。

第四层次,社会发展较低水平地区。包括苍南县、永嘉县和泰顺县,社会发展总指数低于100。其中,苍南县的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倒数第2 位;永嘉县的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后3 位;泰顺县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末位,其中公共服务领域仅有61.51 分。

2.社会发展速度分析。2012 年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包括文成县(113.85%)、泰顺县(113.58%)、苍南县(111.80%)和洞头县(111.23%),均高于全市发展总速度(111.18%)。其中,文成县的人口发展领域、泰顺县的公共服务领域、苍南县的生态环境领域和洞头县的生活质量领域发展速度均居全市首位。发展速度中等的地区包括龙湾区(110.94%)、永嘉县(110.53%)和平阳县(110.48%),与全市发展总速度接近。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地区包括瑞安市(109.47%)、乐清市(108.15%)、鹿城区(106.71%)和瓯海区(105.55%),其中,瓯海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领域发展速度均居全市末位;鹿城区的生活质量领域、乐清市的社会稳定领域和瑞安市的公共服务领域均居全市倒数第2 位。

3.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分析。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看,2012 年11 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标准差系数为9.15,比2011 年缩小1.22 点;11 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离散率范围,从2011 年的[-16.74,18.64]缩小为2012 年的[-14.06,15.05],最高最低之差从34.42 缩小到31.17,说明11 个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略有缩小。

从各领域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看,2012 年5 个领域的地区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领域,其中,人口发展领域标准差系数最大,为25.50,其次为生活质量领域,为21.75,其余3 个领域标准差系数均介于11 至16 之间。与2011 年相比,公共服务、人口发展和生态环境领域地区差异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领域地区差异有所扩大。

四、促进温州市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使温州市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更加协调,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首要措施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来调控温州市人口规模和提升人口素质结构。其次,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力度。引导和推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健全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全程监管,从重打击“两非”违法行为,全面提升治理成效。再次,提升人口文化教育素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逐步形成高端产业与高端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

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公共设施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欠发达地区覆盖,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差距,使百姓能够同步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加快城中村改造,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3.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围绕保障改革发展和提升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等工作,确保少出事、不出大事。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平安温州”创建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确保实现平安大市“五连创”目标;关注民生问题,对危房改造、欠发达群众异地搬迁、困难群众增收、社会保障扩面、交通治堵、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古村落保护等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落实。

4.优化社会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加快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推动生态文明在温州的具体实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幸福家园。抓好农村社区整治和绿化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有特色、精品化的美丽乡村。抓住“治水”和“三改一拆”两大突破口,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实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城相融的美丽水乡城市,让全市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

上一篇:防伪印刷下一篇:空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