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力

2024-05-19

新闻编辑力(精选七篇)

新闻编辑力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背景,新闻编辑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并且使其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同时,也随之促进媒介形式不断增多,如智能手机网络,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新闻编辑人员编辑内容不断丰富以及编辑能力不断提升。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闻编辑力上的体现,分析了新闻编辑人员如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思潮中提高自身能力。

1 新闻编辑力概述

刘章西于2004年提出了新闻编辑力这个概念,他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如下能力:体力、智力以及编辑能力。将上述“力”综合运用到编辑工作中,这是新闻编辑力的初步概述。到2007年,学界从素质角度出发重新对新闻编辑力进行定义,大部分学者认为身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新闻思维,同时还要兼具新闻表现力。这两方面属于外在表现力,新闻从发掘再到被报道的一系列过程,编辑人员在此过程中需要展现出超强的业务素质。

作为编辑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而编辑能力也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形式,同时也是衡量其能力的一个标准。从宏观角度分析,新闻编辑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发现力、表现力以及整合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新闻编辑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体现在其内涵上,还体现在外延上,并使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丰富。

2 信息技术于新闻编辑力的影响

2.1 新闻编辑发现力

新闻编辑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能力,其中发现力是最基本的编辑能力。而这种发现力依据编辑地位的不同,会造成实现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近些年来,记者中心制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搜集新闻过程中,必须具有自身的社会关系圈,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新闻编辑的工作是与记者直接挂钩的,他们需要筛选记者提交的新闻线索,然后对新闻内容进行整理报道,最后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其中新闻编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他们的发现力直接关系到新闻质量,而且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自身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编辑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新闻线索,并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具有新闻点的新闻,这就意味着编辑挑中的某个信息有可能成为新闻话题,并在网友的关注下不断提升知晓度,让新闻内容传播得更广泛。与此同时,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开通了门户网站,政府部门也通过网站对外公布信息,新闻编辑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挖掘新闻,筛选其中最具新闻眼的内容进行跟踪报道,通过网络渠道新闻编辑可以提升自身的发现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诞生,即社会化媒体,新闻编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挖掘新闻,获取热点消息。例如,某新闻编辑通过网络渠道发掘到一个身患重病的男士,由于没有足够的钱无法进行救治,于是他对这个患者进行了跟踪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家人的困境,致使很多好心之人伸出援手,最终让这位患者获得了有效治疗。

2.2 新闻编辑表现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闻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促使这些媒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网络媒体,整合了其他媒体形式,并且在内容上也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兼具全面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还促使以下两种媒体形式实现了有效衔接,分别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这也使新闻内容呈现形式更具多样化,如视频、音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新闻编辑表现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新闻编辑进入信息时代的步伐。新闻编辑在整理新闻内容时,可以采取链接的形式加深内容的报道,进而促使新闻内容不再受到局限,尤其是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观众及时看到真实的报道。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手机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手机媒体上查看新闻,随时随地掌握新闻动态,使新闻编辑表现力得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使新闻业务面对新的挑战,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1所示,大众从手机客户端获取新闻内容。

2.3 新闻选择力以及整合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体舆论工具也在不断增多,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便捷,微信与微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网络平台,它们以其快速的传播方式以及多样化的输出形式受到大众追捧。虽然这种传播形式让新闻内容传播速度加快,同时也促使很多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但其中很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例如,某网站报道了金庸先生去世的虚假信息,这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也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大众对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产生质疑,这也是新媒体带给我们较为不利的影响,部分新闻编辑只是为了博眼球而报道了很多与事实不符的新闻,让新闻编辑这一职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新闻编辑追求的是新闻的真实性,而不是只根据只言片语就构成新闻内容,进而出现很多不真实的新闻使大众被蒙蔽,致使新闻炒作事件层出不穷,谣言更是满天飞,这对于新闻编辑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使新闻选择力受到影响之外,对新闻整合力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整体上分析,整合力主要涵盖以下内容:首先,最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是转化社会资源为内容资源,力求做成新闻品牌,这也是考验新闻编辑人员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息技术发展带给新闻传播便捷的同时,也给新闻编辑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闻编辑人员在筛选新闻内容时压力巨大,他们需要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如新闻受众群体、信息内容,还有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形式,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利弊权衡,促使新闻传播模式发生改变,由受众模式向全能型转变,并转变以往的信息提供者身份,进一步促使信息服务者的形成。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以实际需求为准,对于不同的媒体形式而言,其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而新闻编辑人员应该根据信息的特点酌情选择传播途径,针对同一新闻,编辑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是以不同的声音,对新闻进行报道以及评论。这对于新闻编辑人员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挑战。例如,针对一个事件,新闻编辑从两个层面进行了报道,并且选择了两种传播途径,其一是网络媒体,其二是电视媒体。这种媒体传播的内容是同一事件,但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进而使新闻报道获得良好效果。

3 结语

新闻编辑力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编辑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从新闻编辑发现力、表现力、选择力以及整合力角度分析了技术发展对其造成的冲击,促使我国新闻编辑工作者能借助信息技术有利的一面开展新闻筛选及报道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玉恒.论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闻编辑力[J].中国出版,2013(16).

[2]蒋金.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新闻编辑力的实践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

[3]方艳.信息技术发展下《新闻编辑学》“翻转课堂”理念的建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纪虹刚.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编辑素养的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5(9).

出版工作者如何提高编辑力 篇2

1 广博的知识

好编辑首先应该是一个拥有广博知识的职业阅读者,知识的广博度和积累是好编辑拥有编辑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好读书,读好书,编辑才会有发现和鉴别能力,才会让稿件更加精进,才会逐渐由杂家成为专家。所以,编辑不仅应以阅读为己任,尽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在阅读时要深度理解作品的精髓,发现潜在的作者和读者需求,并细心钻研掌握相关编辑领域的知识,了解行业动态,这样才能具备相对宽广的视野,为将来选题策划和把握稿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筑高的门槛

现在数字出版日新月异,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出版,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特别是纸质图书出版更具选择性和严谨性,所以好编辑在选稿时必须要筑高出版门槛,决不能随意,这也是体现编辑力的一个方面。以大家认为出版门槛较低的少儿出版为例,它们也有一定门槛的,绝不仅仅是成人想灌输的思想加些花花草草的插图编排一下出版,就能招孩子喜欢。任溶溶先生曾说:“不要欺骗孩子,他们会长大的。”所以,即使是一本仅有一两百字数的少儿书,从封面到环衬再到内文的边边角角和封底,都应该渗透着作者与编辑的精心设计和编排,而不是简单的图文互释。唯有如此,书才能经得起读者的反复翻阅,让他们发掘其中的意味,书中那道隐藏起来的门槛方能显现,这样做书才有可能成为精品。故此,出版仅有产量不能叫“大繁荣、大发展”,必须要提高出版准入标准,有一定规模的精品和品牌图书支撑才行。打造精品和品牌图书,首先必须筑高出版的门槛,好编辑不能降低这个门槛。

3 新鲜的说法

出版的意义在于传承和传播,出版真正的繁荣是在继承、传播的基础上创新地发展。好编辑的编辑力还体现在思路创新上多了那么一点点“新鲜的说法”。出版是最讲究“说法”的,这个“说法”涵盖了出版的方方面面,书稿编辑角度可以有新说法、装帧设计可以有新说法,营销方式也可以有新说法。各种形式的“新鲜说法”就构成了编辑脚踏实地的创新,一本书也就可能被做活了。现在市场上同质化跟风出版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什么还是有图书能脱颖而出、成为阅读风向标呢?翻阅这些书,内容也许是已知的,但它的某些说法却是全新的,读者也正是被这些“新说法”吸引购买图书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过一本《我是白痴》的书,几万字平装32开很普通,但编辑在内文的文字处理上有很多“新说法”。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台湾智障儿童的生活故事。编辑在文字上保留了许多台湾地区的用语习惯:“有”字句——“我有吃过木瓜”“我不想吃味”等等。虽然不符合时下的规范,但文字模仿的是智障孩子的自述,唯有如此才具有真实感。“说法”要新鲜,要求编辑要既尊重原创又敢于创新,做什么,不做什么,好编辑心里得有谱。

4 远大的目光

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眼光有多远,成就有多大”的道理,好编辑亦是如此。编辑要有挖掘优秀作品,打造图书品牌延伸产品链的远大目光。好编辑是拒绝“跟风”和“短视”的。2007年,上海童石公司老总王君敏锐地意识到,不久的将来一定是儿童互联网互动娱乐出版的时代。随后,他将变形金刚、机器猫、HELLO KITTY、植物大战僵尸等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动漫品牌、游戏品牌尽纳囊中,成为这些动漫产品(图书、杂志、卡牌以及衍生品)的中国研发商、制造商和销售运营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向专注于儿童互联网出版及相关动漫产品生产的创意公司地转型。王君说:“童石从初进童书出版的‘举目无亲’,到如今致力成为中国书业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五年三转身,我们凭借的就是远大的目光、准确的判断及执行力。”[1]

5 创作的能力

编辑作为文字工作者,能写能改是基本功,创作能力更考量着编辑力的高低。不过,创作能力不是一两天速成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要坚持不懈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逐渐打开思路培养语感,哪怕一开始无从下笔,但只要坚持就能摆脱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境地,文字的表达与内心所想也会越来越统一、流畅和精准的。如果拥有较高的创作和修改能力,编辑就能在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让作者信服,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好编辑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要言之有物切中要点,要拿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的时候自己能上,作者才买编辑的账。

6 四勤的习惯

好编辑的编辑力还体现在有眼勤、口勤、手勤和身勤的习惯。编辑是项琐碎的工作,要时刻动起来才行。编辑的眼勤除了要多看多学外,还要经常审视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及时达到预期目标?哪些工作是可以改进和提高效率的?编辑的口勤是不懂就问,是在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及时沟通。编辑工作是团队协作,需要多个人或者多个部门的配合,如果沟通反馈没有做好,很容易出现出版不畅的问题。“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2]是编辑手勤的最好阐述。编辑的身勤是一遇到好想法立刻去做,一件小事能对结果产生多大影响,我们不能提前知道,但它很可能会带来契机,这是被无数案例证实过的。坚持也是编辑身勤重要的内涵。很多时候,失败不是因为方法不对,而是我们的投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相信所有编辑在工作中都有枯燥的时刻,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区别在于好编辑选择的是——坚持下去。

7 倾情的投入

笔者始终认为编辑是个有温度的事业,一头是我们滚烫的心脏,一头是读者热切的双眼。编辑连接的是作者与读者,图书的背后兼具了编辑和作者的人生、情怀、信仰以及努力。编辑用心的态度会通过图书传递给读者,同样敷衍或者潦草也很容易被读者所察觉。所以好编辑要倾情投入工作,为挑选一张图反复比较,为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反复斟酌。常言道“书犹药也”,做书同样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一本好书能成功有太多的细节,这都需要好编辑一点点用心磨出来。这么做有时已经不是为读者,而是为他们自己。因为好编辑相信,读者在咀嚼回味文字的同时,他们所有细微处的努力都会被慢慢地体察和发现,而被读者、作者认可的那一份欢喜和欣慰是难以言状的。

出版家陆费逵先生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都大。”这里面既有期许,更包含着责任。现在的纸质出版业总是处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夹击中,编辑有时也难得体面,但我们仍坚信有很多的好编辑,始终在担当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任,在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香.破译童石:发现互联网娱乐出版新大陆[N].中华读书报,2012-10-29.

强化编辑意识 提高企业报宣传力 篇3

近年来, 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企业报是企业宣传自身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还能够扩大影响力, 特别是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 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编辑意识, 立足于企业员工, 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报质量, 基于此, 加强对编辑意识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编辑意识概述

(一) 概念

编辑意识主要是指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 是编辑主义社会道德、职业规范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职业性特征。[1]意识作为人们行事的基础, 意识形态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二) 分类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 编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方面。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编辑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 要热爱本职工作, 甘于岗位奉献, 勤劳肯干, 精益求精, 对待编辑工作要如同对待生命一样认真。[2]

(2) 学习方面。不同于一般工作, 编辑工作各方面要求不仅具体, 且难度较大, 除了具备优秀的文字功底, 还要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基于此, 编辑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不断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知识结构, 以此来适应编辑工作, 提高企业报质量。

(3) 精品意识。精品意识始终是企业报的追求, 对于其他报刊而言, 不可能每一篇论文都是精品, 但是, 针对编辑来说, 要按照语言文字写作要求, 精心组稿、修改及校对, 确保每一篇稿件的质量。精品意识的渗透,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报质量, 还能够促进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3]

除了上述意识之外, 编辑意识还包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 不断强化编辑意识, 不仅是企业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宣传力, 要从强化编辑意识入手。

三、强化编辑、提高企业报质量和宣传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且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价值观, 企业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 明确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基于此, 要加强对企业报的管理, 不断强化编辑意识, 并通过以下途径促使企业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工作发挥最大创造能力, 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4]

(一) 强化政治意识, 确定企业发展方向

政治作为企业宣传的重中之重。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党报要树立政治意识, 坚持正确导向放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位置, 诚然, 这是针对中央党报提出的要求, 但是, 企业报作为企业党委主办内部刊物, 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部分, 同样要落实上述要求, 在编辑企业报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党的新闻制度, 将党的方针、政策放到优先位置, 而后大力宣传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战略放到明显位置上, 特别是在企业困难时期, 更加鼓励员工, 激发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企业共同渡过难关。[5]为了深化企业报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 编辑要强化自身政治意识, 站在政治高度去思考、衡量问题, 并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家时事, 重点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政策, 并将这些内容渗透至企业报中, 提高企业报质量, 促使企业报能够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而引导企业能够在党和国家领导下, 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 深化责任意识, 突出企业报特点

企业报无论从规模上, 还是内容上, 都难以与其他报纸相提并论, 但是, 企业报代表着企业形象, 也是基层党组织宣传的阵地的一部分, 一方面, 对内能够起到激发凝聚力的作用;另一方面, 能够发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提升知名度的积极作用。因此, 编辑要深化责任意识。

第一, 编辑要明确自身职责, 将企业重要决策及时传达给员工, 引导员工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 还要将生产经营的重点渗透到员工工作中, 相应的, 编辑还需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联系, 将员工内心真实的需求和声音反馈到相关部门, 完成信息传达任务, 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第二, 企业报编辑工作要立足于生产经营, 关注工作重点, 将每一时期的重点突出表现出来。例如, 《长庆石油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将企业报划分为四个版面:一版主要以报道公司内一些重大新闻和新近发生的要闻为主;二版主要涉及油气生产、经营管理、科学技术、数字化发展成果等新闻以及油田建设、安全生产等动态新闻;三版政工文化, 以报道企业工、团活动和理论学习为主;四版为综合正常新闻。通过强调精品意识, 提升报刊质量精品意识是一个优秀编辑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树立精品意识是提高保质质量的有效途径, 基层撰稿人上交的稿件, 编辑要重复审阅, 进行精心的组稿、改稿等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不断强化细节, 才能够促使企业报发挥最大积极作用。基于此, 编辑工作者要强调精品意识, 将精品意识渗透至各个环节, 并投入饱满的热情及精力深入挖掘, 提高标题、内容及栏目质量, 做到精益求精, 另外, 针对报纸排版, 编辑要积极引入新形式, 抓住员工眼球, 从而提高企业报影响力。

(三)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提高编辑素质

企业报编辑在具体工作中, 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不断学习, 丰富自身知识面, 才能够赶上时代发展。第一, 要扩大学习范围, 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及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知识, 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为编辑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第二, 还需要加强学习现代化技术,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 传统报纸行业要积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电脑、数码相机等设备, 提高编辑效率和质量, 不仅如此, 还需要拓展电子报纸业务, 读者通过网络便能够获取企业相关信息, 从而有效发挥企业报舆论导向作用。第三, 重视市场营销、工艺等方面的学习, 不同于一般编辑, 企业报编辑需要掌握企业相关业务技术、营销战略等内容, 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到生产一线去学习, 熟悉企业产品及产品结构等, 只有这样, 企业报编辑才能够更好地落实企业宣传工作, 提高企业知名度, 从而促使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支持。

除了强化上述意识之外, 编辑还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明确自身岗位职责, 将为他人服务作为宗旨, 认真落实企业报编辑工作, 另外, 还需要重视经验的积累, 努力接受新事物, 并将新知识运用到企业报编辑过程中来, 只有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树立正确意识, 才能够提高企业报质量。不仅如此, 还需要加强对信息的过滤, 选择优质信息排版, 进行传播, 提高企业报规范性, 进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四、结论

企业报作为党委主办的内部刊物, 不仅是党的基层党组织宣传的阵地,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 而编辑作为企业报的核心, 其意识、素质直接影响报纸质量。因此, 面对企业发展新形势, 编辑要不断强化各方面意识, 坚定政治立场, 深化责任意识, 强调精品意识, 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提高企业报质量, 激发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林, 贺黎明, 汪孝杰.新时期地市党报如何增强影响力——对《遵义日报》读者调查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新闻窗, 2010, 18 (03) :259-261.

[2]李毅佳, 汪菲.浅析读图时代的报纸版面语言——以汶川地震初期《人民日报》等八家报纸的头版为例[J].中国编辑, 2012, 20 (05) :12-14.

[3]单志强.用新闻的方式发掘历史——从福建日报社庆特刊管窥党报纪念性报道的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 2011, 10 (8) :158-159.

[4]高旻.从一篇文章注释的真伪之争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性[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14 (01) :265-267.

[5]王维成.靠独家新闻再创优势——浅谈党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冲脱低迷[J].新闻导刊, 2009, 12 (05) :123-125.

新闻编辑力 篇4

作者通过对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总结, 从三个方面说明编辑需要具备的多种功力。

其一, 编辑的工作类似于房屋设计建造的“高级总管”。在开始建造初期直到建成, 需要同房子的主人进行全面、有效、灵活的沟通, 并且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内将房子建造得美观实用, 功能设备齐全、干净整洁、优雅舒适, 各个方面都布置的有条不紊、恰到好处。编辑不仅需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热情来面对琐碎且重复的工作, 更需要具备应对复杂多变信息的即时反应能力和成功说服作者的魅力——完整独立的人格魅力。

其二, 作者按时间顺序再现了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 强调编辑力的核心是策划力, 是策划开启了书籍出版的契机。从策划、约稿、催稿、改稿、审稿、润稿、完稿后制作 (印务、封面设计、版面设计) 、印刷、装帧、出书、宣传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 展现编辑如“指挥家”般近乎完美的协调作用。编辑就是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琐事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图书产业的发展、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其中, 作者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理论, 即“策划三角形”理论。如图, 判断一个策划的最大基准是“有没有意义”。其次要看策划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 也就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判断策划是否可行。最后, 要判断策划是否有“销路”, 注意图书成本的控制。

其三, 编辑也是“社交家”。作者认为, 编辑作为社会活动的一分子, 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编辑的“我”是在许多作者的支持下成立的, 编辑的“我”通过他人而变得更丰富。编辑就如同硬盘, 而作者就好比是软件, 如何在自己的硬盘上存储丰富且优秀的软件资源, 决定了一个编辑的价值。那么编辑必须拥有许多在关键时刻可以变成重要软件资源的作者人脉, 在日常生活中编辑应当善于交际, 善于同作者做朋友, 善于同作者建立并维系宝贵的人脉资源。

书的右下角设有“编辑力观察”的小栏目, 将作者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浅显易懂, 重点突出。另外, 作者用平实但不乏幽默的语言、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叙述自己多年的编辑出版经验, 拉近了读者同作者的距离, 让人有种亲切感, 很容易在书中找到共鸣。

通读本书, 笔者的内心有些许的震撼, 也受益匪浅。做编辑是很辛苦的, 名编辑更是要练就十八般武艺。业界对编辑的概括有很多, 有“编辑是杂家”、“编辑是无名英雄”、“编辑是负责舞台检场的黑衣人”等之说。读完《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后, 笔者认为, 编辑首先是“学习家”。编辑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跟新鲜的知识和事物打交道, 需要始终保持一颗旺盛的好奇心, 表现出强烈的好学心, 有时又像蚂蚁一般架起两根天线, 随时感应食物的位置和外界的变化, 不辞辛劳地致力于作品的顺利出版。

作者把编辑比作是“打杂总管”, 因为编辑需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纷繁复杂, 而且非常的琐碎。笔者认为, 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始终是一个八面玲珑的“协调者”, 不论是在具体编辑出版流程操作中, 还是在同作者和读者的沟通交往中, 编辑始终都在协调着各方面的资源, 最终为了一个目的——出好书。当好“协调者”并非易事, 并不是卑躬屈膝地讨好作者或者读者, 而是给作者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将知识有效的、最大限度地传输给读者, 并尽力去满足读者的合理需求, 赢得作者和读者的尊重, 从而实现“三赢”。

笔者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对编辑出版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在作者的观点中找到了共鸣之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这个科技发达, 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 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多样化,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多了, 交流和沟通却相对少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人际交往不仅仅是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 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的一门艺术。作者认为, 人际交往应当把握“施与受”的原则, 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有效率, 也经济实用。同时, 懂得回馈有用的信息给他人, 能够使双方的关系因为“合作”变得更融洽, 从而使“双效”和“共赢”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

在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环境下, 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媒体的多样化, 使得书的独占优势渐渐瓦解。书在娱乐、消遣以及获得信息方面的功能和效益渐渐地被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网络阅读等新媒体所取代, 但是图书最重要的传播和积累功能仍对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梦”的核心其实是一种文化精神, 而图书正是传播这种文化思想、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编辑作为文化传播和积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更应不断适应多变的传媒新环境, 练就一身好武艺。

摘要:《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是日本名编辑鹫尾贤也的作品, 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谈编辑的功力。

新闻编辑力 篇5

数字出版行业的兴起催生了数字编辑这样一个新群体。数字编辑不同于传统编辑,为了满足新兴行业的新要求,除具备语言学者所具备的文字编校功底外,还要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业务知识和“做内容”的创新力方面做进一步提升。

一、业务知识的提升

由于数字出版是由单一性向多媒体复合型转变,因此编辑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一个由各种复杂要素构成的系统项目工程,数字编辑在其中扮演多重角色,承担多项职能并贯穿生产的整个过程。

如果将数字出版工作看作一项业务流程的话,那么,整个出版过程需要考虑六大环节:产品调研、资源采集、产品生产(研发)、平台运营、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如果将其仅仅当作一个技术型项目来看待的话,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以下三个方面:输入条件、产品研发过程和输出结果,具体如下图1所示:

由此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数字出版工作,数字编辑似乎都是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的,除了负责内容和形式的呈现外,还需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具备数字出版产品的应用和营销能力,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懂得出版流程,同时还能运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选题确定、资源采集,内容加工到对产品价值的判断,对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合理选择,对营销推广的策划安排,甚至是数字阅读终端的格式(PDF、EPUB、TXT、HTML等),显示器的通用尺寸,用户的阅读习惯以及何种编排模式的阅读效果最佳等,数字编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另外,每一个数字产品在开发过程中都会遇到预料之外的挑战。当今世界新事物层出不穷,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在开发甚至是发布过程中,可能都会出现数字阅读系统或显示器的更新。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开发《牛津3000词》APP时就遇到了i OS8的发布,以及i Phone 6和i Phone 6 Plus的问世,由于系统和屏幕都与之前的苹果手机不同,所以产品内容的显示便成了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数字编辑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有效地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保证其既适用之前的系统和设备,又可以在新的系统和设备上使用。

因此,数字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具备纯熟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如能熟练运用HTML语言和图像处理软件等。只有这样,数字编辑才能在产品的策划、开发以及营销过程中发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成为数字出版产品的全程指导者。

二、从“做书”到“做内容”的创新力的提升

传统编辑的工作在于“做书”,数字编辑将这一工作转变为“做内容”,而笔者认为“做内容”的创新力主要体现在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上。

产品的文化价值是一个集合了商业模式、内容创作、营销运营等诸多环节的综合概念。我们认为的文化价值,或者说我们期待拥有的文化价值,是指能持续产生价值,并且能建立起公众级别的传播效应的“品牌”。这个产品不仅仅要有足够的知名度,更要具备用户对它的情感归属,也就是要具备足够强大且持久的号召力。并且,产品的文化价值还应该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能够被迅速的识别。因此,我们可以将文化价值归结为知名度、情感和形象的总和。

“互联网+”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个新产品想要脱颖而出,仅仅依靠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用户关注更多的是产品背后的故事,即对产品温度的感知、情感的归属。企业的产品营销,从理性的心理认知资源占领,转向感性的情感唤起和价值认同。这就要求我们从用户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提供有温度,有情感的产品,使品牌的文化价值自然融入到产品的内容之中,这样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产品具备知名度和情感依托之后,数字编辑就要抓住机会,进行深加工,为产品打造一个正面形象。以《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产品为例,它属于学术类产品,编辑们为提升其文化价值,将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提升到学术交流的层面,例如在立项初期便组织专家学者对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探讨;在开发过程中,充分采纳高校文学系及历史系教授和研究人员的建议,力保其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在产品销售阶段,数字编辑们回访了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试用学者,并将他们的评论放入产品的宣传资料中,提高其学术影响力。此外,开发学术类数字产品的编辑们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举办交流会,对产品内容进行专题探讨,或影印纸书,出版专题论文集,达到提起产品就能联想到其学术价值的效果,增加数字出版产品的长尾效应,从而大大提升其文化价值。

三、结语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不再只是埋首于案头的“语言家”,还要不断提升业务知识和“做内容”的创新力,使自己成为“全能者”,才能跟上与之共存的时代步伐,帮助数字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摘要: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人类优秀历史息息相关。每一个数字出版产品都是有生命的,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变化,它可以变得更大、更好、更小,也可以变得不同。数字编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做内容”的创新力,才能跟上与之共存的时代步伐,帮助数字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编辑,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周丹山.全媒体出版语境下图书编辑的理念创新与角色转型[J].编辑之友,2011(5).

[2]吴平.2013编辑出版学的十大观点[J].编辑之友,2014(1).

新闻编辑力 篇6

一、教材应科学全面涵盖新闻编辑工作规律

目前, 新闻编辑学教材的内容普遍落后于新闻工作实践的内容。因此, 在选择教材的时候, 应结合实际, 选择涵盖基本理论全面的, 能反映新闻编辑工作规律的教材, 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报纸编辑学》。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在运用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媒体进行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及时解释和分析,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新生事物。通过这种将教材中新闻编辑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办法, 既强化了学生对新闻编辑基本理论的认识, 又强调了不断变化发展的新闻编辑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将新闻编辑课和现实的新闻编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所以, 选择教材应注重教材对新闻编辑基本工作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是否全面科学, 而不是教材选择的案例是否是最新的。

二、教师要发挥引导和管理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古话说的好“师傅引进门, 修行在个人”。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不但要引进门,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管理作用的发挥,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管理, 一方面训练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新闻实践工作中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学会妥协和灵活机动的解决问题, 进而在新闻编辑课堂上还原了新闻编辑工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 是按照教材对新闻媒介产品制作流程的阐述来安排的, 以报纸为例: (1) 新闻编辑工作概论; (2) 新闻产品设计; (3) 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4) 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 (5) 新闻稿件的修改; (6) 新闻标题的制作; (7) 新闻图片编辑; (8) 新闻稿件配置; (9) 版面设计。这种安排固然能让学生对新闻产品的制作流程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 但是忽视了学生成为新闻工作者后接触媒介内容的次序, 会让学生在初次接触新闻工作时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

分析学生初次接触传媒的实际, 笔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调整: (1) 新闻编辑工作概论; (2) 新闻产品设计; (3) 版面; (4) 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 (5) 新闻稿件的修改; (6) 新闻标题的制作; (7) 新闻图片编辑; (8) 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9) 新闻稿件配置; (10) 版面设计。

从外在形式上看, 笔者在新闻稿件的选择这一部分之前加上了版面这一部分内容, 同时将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这一部分调整到、稿件配置的前面, 调整原因如下:

首先, 将版面提前, 是因为想让版面意识渗透在学生以后学习的各个环节, 因为所有的内容最后都是要在版面上体现出来的, 所以强化学生的版面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环节中逐步深入了解版面设计, 对版面设计具有比较深刻的, 具体的认识。其次, 将新闻报道策划调后, 旨在让学生对一般新闻事件的处理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再学习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策划;同时, 在后期学习新闻报道策划的过程中可以再次对前面所学的稿件的选择、修改以及标题的制作进行温习, 深刻透彻学习新闻编辑各个环节。

四、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新闻编辑工作实践

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媒介产品生产中, 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由多道工序组成。以报纸编辑工作为例, 报纸编辑工作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1. 案例教学法

新闻编辑学实践操作性较强, 而我们选择教材注重的是对新闻编辑工作规律的概括是否科学全面, 再加上学生缺乏新闻媒体的操作实践, 对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编辑操作必然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因此, 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新闻编辑工作规律, 分析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逐步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在“新闻稿件修改”章节中, 我们通过评报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媒体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的不同, 以及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让学生深刻体会媒体定位对新闻编辑处理稿件的影响。

2. 情境教学法

对新闻编辑工作业务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方面进行模拟编辑部的情境式教学, 按照新闻编辑的专业标准设计各个业务环节的课堂练习, 直至在实验室完成报纸版面设计、运用专业排版软件进行电子排版。模拟编辑部的分工流程, 针对特定报纸的版面练习校对和改写, 设立校对、版面主编和总编等岗位。通过这种全程配套的练习, 使学生全面掌握报纸编辑业务, 以保证一流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编辑部的工作也有了初步了解。

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件可以更直观的体现教学内容。对于需要利用模型演示的内容, 如新闻编辑流程分解图,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 从而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堂内容。

新闻编辑学有专门章节讲授报纸版面设计与电子排版, 利用多媒体展示报纸版面基本常识教会学生运用专业排版软件设计版面, 此举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安排,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比如, 设计媒介产品、改稿、做标题等, 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自己评, 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学习。让学生自由组合, 设计有存在价值的媒介产品, 并写出正规的设计方案, 通过PPT的形式在课堂演示, 接受学生自己的评价和质疑。

通过小组作业,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团队精神的认识, 而且加强了师生的课堂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理论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新闻编辑原理的理解, 提高辨别能力和运用能力, 还锻炼学生的胆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独立面对社会打下心理基础。

六、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编辑工作能力

避免其它课程考理论的特点, 以能体现学生实际水平的应用能力考试作为重点, 辅以基础知识考察。多年来, 我们的新闻编辑学试题都是理论占20%, 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占80%, 让那些基本功扎实, 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拿到高分;而那些只会背理论的同学, 必然无法通过考试。这样既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又让新闻编辑工作实践再一次进入新闻编辑学课堂。

综上,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 应在现有条件下, 紧密结合新闻编辑工作实践, 还原新闻编辑工作实际,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

摘要:结合新闻编辑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本文通过教材选择、教师作用、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考试诸方面让新闻编辑工作现场进入新闻编辑课堂, 培养学生处理编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 篇7

1 新闻编辑的现状分析

新闻编辑目前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报道内容相对单一, 对于一些新闻内容, 编辑在对其进行编写的过程中, 往往内容不充实, 片面零散, 不具备综合性及创意性, 这就导致观众对于该类型的新闻失去兴趣, 且编辑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新闻缺乏一定吸引力。第二, 新闻形式过于单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压力大增, 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需要获得美的体验, 争取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化收获, 所以观众对新闻的趣味性要求大增。然而, 新闻编辑普遍固守传统的新闻形式, 对新闻报道等方面保持了千年亘古不变的风格, 观众对其新闻形式了如指掌, 难以产生观看欲望, 反而选择更具有趣味性的节目缓解生活压力。由于新闻编辑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够, 这就导致新闻受众愈发减少, 对新闻媒体在市场上的生存是一个沉重打击。第三, 新闻缺乏创新性, 很多新闻媒体记者在获取社会热点的过程中缺乏能力, 所以在新闻版块内容不够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他地方的新闻内容进行应用, 这就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吃了隔夜饭”, 往往在看了一遍之后不愿再看第二遍。新闻突出的就是一个“新”字, 如果新闻在内容上抄袭借鉴, 对整个新闻市场都是一种破坏。

2 提升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1 创新新闻呈现方式

创新新闻呈现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 要求编辑能够及时更新新闻, 只有拿到第一手新闻资料, 才能提高新闻的观看价值, 所以需要媒体应用新技术, 通过新闻主持人与现场记者进行对话方式, 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如果编辑编写的新闻不具备及时性, 可能已被其他媒体捷足先登, 那么编辑可以转化报道的层面, 通过对同一事件不同方面的解读, 可以吸引大批的受众群体, 实现新闻内容的多元化。第二, 借用现代3D技术对新闻演播大厅进行设计, 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第三, 新闻编辑转变播报风格, 积极创新。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就需要将新闻的呈现方式进行创新。例如, 《杂志天下》等节目, 它是一种资讯类的脱口秀节目, 是对新闻播报的一种创新。在播报过程中, 主持人将适时对新闻进行解读, 用现代时尚潮流的口吻, 以娱乐化、互动化风格, 不断展开话题, 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获得了新闻, 又从新闻当中获得了全新见解, 这一切都是在幽默诙谐的氛围中进行的, 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放松了自己。

2.2 创新新闻思维模式

要让新闻更具有创新性, 首先新闻编辑要对新闻模式进行一定创新, 新闻内容要富含价值, 为观众所喜爱, 编辑要主动对市场进行分析调研, 掌握观众喜爱的口味, 针对知识分子播放关于民生问题的新闻, 针对热血分子播报政治新闻, 对女性观众可以播报娱乐新闻, 合理地将新闻与社会热点相联系, 寻找突破口。另外, 为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 可以在报道中对民生、娱乐、政治新闻进行交叉报道, 这样观众无须换台, 就能掌握信息。

3 提升新闻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 大量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编辑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各种文化知识, 对历史哲学等不断进行研究, 能够增强综合素质, 增强对新闻的洞察力, 根据自己的文化积累对热点事件进行客观合理的评论, 对于相同的新闻能够根据不同角度进行挖掘, 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可以感受到编辑胸怀天下、字字珠玑、运筹帷幄的高大形象。第二, 创新新闻编排能力, 除新闻内容外, 对版面进行设计创新也是编辑的素质要求。在版面设计方面, 要重点突出热点新闻, 新闻标题也要做出吸引力, 让观众迫不及待地需要了解详细内容。对新闻题目进行艺术设计, 也能刺激观众眼球。

4 结语

上一篇: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下一篇:老年脑卒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