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稿件

2024-04-19

新闻编辑稿件(共9篇)

篇1:新闻编辑稿件

我校进一步推进与马来西亚高校的教育合作

应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的邀请,我校商学院院长王新哲教授和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冯光火副教授一行于10月21-26日对该校进行友好访问,并顺访了马来西亚精英大学、马来西亚泰莱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和马来西亚科技与管理大学。(导语这部分应该突出新闻主题,我想应该主要表现出这次访问的主要成果,建议修改如下:应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的邀请,我校商学院院长王新哲教授和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冯光火副教授一行于10月21-26日对该校进行友好访问,并顺访了马来西亚的其它高校,进一步协商和落实双方合作的相关事宜。)

访问期间,王新哲院长一行看望了我校刚到世纪大学学习的38名同学,针对世纪大学第一次接收我校学生,双方就教学安排、宿舍安排、医疗、办证、日常联络等进行了协商和落实。通过语言测试,37名同学分成两班,已于10月28日正式上课。

由于两国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政策和习俗的差别,2008年启动的我校和马来西亚高校的学生交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学校层面也进行了多次磋商。(对此,双方学校层面进行了多次磋商。)通过本次访问和交流,我校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和马来西亚精英大学确认了费用标准、住宿条件、日常教学和管理联络、办证程序等具体事宜,为学生与以上两校的交流项目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马来西亚泰莱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和马来西亚科技与管理大学三所院校的学科跟我校都有着互补性(我想应该有所体现),三校职能部门(是什么)均表示愿意进一步协商和落实双方的合作协议。

个人注释:(正文黑体部分为需修改部分,括号内的小号字为修改意见)这篇新闻总体上不错,不过个人认为,仍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导语部分,应突出新闻的主题,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显要的位置;

主题部分,总体良好,部分地方出现了表达不明的现象。

这篇新闻的标题应该还是比较不错的。鲜明的点出来这次活动的意义和成果。

艺术学院10编导2班王志远

学员序号:170

篇2:新闻编辑稿件

一、事实的订正:

对于新闻事实的审核贯穿于编辑稿件的全部过程中。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准确。

(一)对事实真实性的判断分析稿件本身的不同部分:如果一篇稿子内出现前后说法不

一、自相矛盾的地方,则必

有错误。生活情理:凡与生活情理不合的地方,一定要进行分析,并与记者或其他权威渠道

进行核对。不同消息来源:要利用从不同消息来源获得的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对比印证,参

考互见,看其中有没有矛盾。

(二)事实的核实渠道权威部门、权威人士、权威资料事件当事人

(三)关键信息、细节的核实

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名称:全称与简称要准确使用。正确使用习惯称谓和标准称谓。要注意名称的变化

(地名、行政区划、职务等)。名称与声音、图像、照片是否一致。名称字幕是否准确。时间:注意具体日期。数字词意:注意感情色彩

二、辞章的修改:

(一)规范化用词的规范:慎用方言,慎用简称,不得使用生造词,音译词的规范。2 语法的规范:搭配得当、语序合理、层次清楚、关系明确

(二)口语化多用双音词,少用单音词。注意同音字、词。慎用文言词汇。

(三)形象化:由小及大:微观数据通过推演放大才能让观众明白其中的意义。由大化小:大数字化小,使观众感觉触手可及。换算:将抽象数据换算成人们熟悉的、可以感知的形象。

三、稿件的改编:

(一)压缩突出主题:突出主线,集中主题。摘取精华:取重要精彩最具新闻价值的局部独立成篇。留要点。做概括。

(二)补充:补充背景补充形象材料回叙:把过去播过的相关内容作简要复述。一般用于追踪报道。说明:说明编者设想、节目特点等。

(三)改写改变角度:选题角度、选材角度、表现角度。改写导语:突出新闻的意义。突出新闻的兴趣点。突出新闻的贴近性。突出关键信

息。突出相关新闻间的关联性。分篇:将重要且内容丰富的新闻分成几篇处理,一片一个主题,编成一组播发,既

篇3:新闻编辑稿件

1.1 扎实的岗位能力

与其他行业相比,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扎实、专业的岗位能力,编辑人员的岗位能力包括——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高端的艺术审美能力、现场指挥控制能力、文辞修饰和组合能力、理性逻辑能力等等。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会在其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行行色色的新闻题材和体裁,编辑的职能不仅仅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与分析,更要求灵活巧妙、真实具体的驾驭、拼接、组合各种文字和体裁,让事件以多维立体的形式再现给大众。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还要具备处理视频影像和图片的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稿件处理软件对新闻画面和影像视频进行技巧修改和处理。不光要熟练画面排列、标题选取、内容提炼等基本功底,还要掌握音频录制、复制等技术能力。

1.2 敏感的新闻触觉

电视台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三大基本能力分别为——敏感的新闻触觉力、发达的信息咨询技术和亲民的新闻姿态。其中,敏感的新闻触觉有很大部分来自于编辑的先天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天资。敏感的信息咨询触觉就是编辑应有的对新闻咨询的价值判断和衡量。而后两者,发达的信息咨询技术的和亲民的新闻姿态等岗位素质的养成则更多的依靠于电视台新闻编辑投入职业岗位后的历练培训。每天每刻都要整理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新闻资讯和信息,新闻编辑可谓是遨游在信息的采取、信息的检定、信息的提炼、信息的整合和信息的定稿、发布等信息的海洋中。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很多,如果单纯的将事件复制给观众,或者转载其他媒体人发布的文章,是无法满足新闻的力量性与时效性的。新闻稿件的处理也要讲究一个宁缺毋滥,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咨询,或者是将其他媒体人已经发现的咨询以标新立异的角度和漂亮的技巧重新展现出来,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新闻稿件编辑技术。

1.3 新闻素养

新闻编辑必须树立新闻素养,即把受众理念放在关键的地位,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论思想,以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度和大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为基础,进行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新闻稿件的处理。在报道新闻稿件时,要采取与民众贴近、与生活贴近、与实际贴近的方式,报道的内容也要精选正在或者曾经、将要发生在大众身上的事。只有具备平民角度和平民眼光的新闻报道才能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给大众一种亲切的感觉。

1.4 编辑素养

第一,电视台新闻编辑不但要求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还需要精通新闻中的画面语言,能够从大众的心理角度和思维认知出发,控制好新闻中的画面节奏感;

第二,要学会熟练的应用不同的画面转换技巧和镜头组接技巧,在渲染画面、强化画面的表现力度时,要能够熟练运用蒙太奇手法;

第三,新闻编辑必须能够熟练的操作同期声,要按照清晰、活泼、具体、形象、自然的原则进项同期声的选择和处理,以保障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第四,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处理、编排新闻稿件的内容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让节目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能人云亦云,以提升新闻节目的受众吸引力,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发挥出稿件的最佳传播效果。

2 新闻编辑应具备卓越的协调组织能力

2.1 团队配合能力

电视台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编辑稿件,还有整合稿件。阵营庞大、程序复杂的专题性报告等新闻节目的制作所必需的文字稿件和视频画面等任务的分工,编辑应该事先明确。一个称职专业的新闻编辑不但自身具备新闻稿件处理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协调、组织自己的记者队伍,能够对团队成员的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岗位特长和不足有全面充分的掌握,能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分配任务时做到针对性和层次性,实现队伍人才能源的系统利用。

2.2 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

电视台新闻编辑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新闻嗅觉,还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在处理新闻中大量的图像视频时,只有精通、熟悉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才能对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进行专业的稿件处理。

在播放电视新闻时,画面和声音是持续滚动的,具有稍纵即逝的性质,大众在对画面和声音进行信息的感知与存储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新闻编辑的工作就是针对记者拍摄的镜头画面配置准确到位的文字补充。通过动画技术、特效技术、字幕技术等后续技术对新闻画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补充,实现视频影像与文字语言的完美结合,保证信息的受众性。

3 新闻编辑应具有卓越的职业素质

3.1 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包括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内的各行各业中,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其它任何素养的基础。思想政治素养最直接、最明显的控制着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习惯。新闻具有时效性和力量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对社会的态度。新闻编辑的责任重于泰山,在新闻媒体工作中必须树立高度的党性,保持新闻媒体的纯净性,坚守新闻工作的阶级性——党性。

3.2 灵活的创新素养

目前新闻媒体行业竞争加剧,社会需求日渐多元,新闻媒体不得不创新稿件的编辑质量,通过各具特色的编辑手段发挥新闻咨询的魅力所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运营方式创新等编辑创新已经成为目前新闻媒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3.3 踏实的工作作风

新闻编辑是电视台的幕后人员,承担着重要的稿件处理任务,处理稿件时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冗杂繁琐。对每句话、每个文字都要细细推敲、认真审查。

例如,在编排电视节目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突出节目主题,又要辅之以绿叶点缀。各种表现形式交相搭配,灵活运用,吸引大众兴趣与关注的同时,给观众带来积极的人生启发。

4 结论

新闻编辑在电视台新闻工作中,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积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要坚持以受众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领,坚持新闻媒介的党性原则,为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稿件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4:不同类型稿件的编辑操作思路

一、公版图书的编辑操作思路

在当今世界,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献资源十分丰富,留下诸多文字性、图片性、实物性的遗存,尤其是那些古今中外保留或流传下来的、已过50年著作权保护期的古籍经典,完全可以再版。这种图书的选题源于策划者对于旧时出版市场以及古今中外所形成的文化典籍的了解,进而策划一些原则上超过50年著作权保护期的图书。

另外,就是古今中外积累下来的所有文献的古籍经典解读。在市场中,如今流行一种名著解读、经典解说、古籍图解的出版模式,比如紫图文化、中智博文、新业文化等,均在有效利用古人留下的经典、古籍,而以解读、图解的方式,予以重新包装出版。诸如《于丹<论语>心得》《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王立群读史记》等,都是一种古籍今读、经典解读。此法值得借鉴,公司完全可以将已版的一些图书通过采用名家解读、名家讲坛、名家新解等形式予以新版。

二,老书新做的编辑操作思路

老书新做,即是将公司所有已版图书过滤一遍,从中发掘能否有再版价值、适合当今潮流与需求的图书。在挑选确认后,通过书名的重起、封面的重新包装、内文版式的新设计、用纸与开本上的新变化等等,从而形成新的图书品种。这种图书的选题与稿件来源于公司已有的出版资源。操作时有两种思路:一是操作那些发行量不足,库房中有大量积压的图书;二是对那些有一定发行潜力,且仍然处于作者给予的出版授权期内的图书。这种老书新做的选题在运营时,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利用原有的图书成稿资源,而作出一些诸如封面、包装、书名、目录、定价等方面的修订;其二是从公司已版图书中,寻找到新的选题,而另辟途径,开发出需要重新组稿或取得新稿源的选题。这种老书新做的选题的操作关键是做好新版时的书名、目录、包装、印刷工艺等方面的修改工作。

三、版权图书的编辑操作思路

当前在中国版权图书市场中,主要存在五种版权来源地:美洲图书版权来源地、欧洲图书版权来源地、北欧图书版权来源地、韩日图书版权来源地及港澳台图书版权来源地,通过对这些不同的版权来源地分析,笔者认为其各有长处。比如美洲图书版权来源地长于影视文学、经管励志、影视动画等方面的图书;欧洲图书版权来源地长于思想哲学、社会文学类图书;北欧图书版权来源地长于儿童文学、手工制作、职业教育等类图书;韩日图书版权来源地则长于时尚、生活、游戏漫画类图书;港澳台图书版权来源地,其长于文化、都市、情感文艺、时尚热点、风水易经类图书。因而,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灵活机动地选择。

这种图书的选题思路建立在三个方面:最基本的是由版权公司提供的境外图书信息;其二是策划人自身对于某类外版图书的同类产品与书业整体情况的掌握,并结台版权公司给出的境外图书信息,而作出自己的选题价值判断,确定选题;其三是策划人自身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对大众读者与阅读市场的宏观把握与社会话题的跟进关注,进而从读者的角度对版权公司提供的选题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确定选题。

四、策划图书的编辑操作思路

这种图书选题源于策划者个人的出版经验积累以及对于书业的了解、读者市场的分析调查。依据书业的情形,一般由策划者自己提出的选题,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其一是跟风式选题。主要是跟抄市场中热炒热销类的图书;其二是累积式选题。即依据策划者多年的经验,而形成的选题与感悟;其三是灵感触发式选题。即依据对生活、工作、社会中的一些事件,而临时进发出来的选题。总之,无论哪一种选题,由于策划者依据其自身的从业经历与书业判断力,而形成对应的选题,因此在运营时,此类选题最好由策划者亲自控制运营全程,指导整个选题操作事项。因为策划者最懂得该选题,明确其最大卖点在何处。

对于此种模式,公司可以鼓励编辑人员主动策划优秀选题,因为从公司的长期运营之道与保持生命力来看,编辑人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选题策划能力,如此才能形成公司的品牌书、高产书,才能有利于长远发展。

五、外来稿件的编辑操作思路

这种选题来源于作者或图书工作室提交的作品。首先是成稿引进。据笔者估计,目前在我国,出版社、民营文化公司、图书版权代理公司加起来大约有15000-20000家,由此也衍生出十分庞大、涵盖中外的作者群。因此,这种形势比较利于出版社取得稿件,但高质量的较少。对此,可以采用两种模式进行操作:其一是采用撒网式的策略,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图书工作室或自由撰稿人以及学者作家联系,从而在挑选其书稿、接触其为人中,满足公司的稿件来源问题,也便于从中选择高质量的作者。其二是在经历上述的撒网式运营后,在挑选出的合格或高质量作者中,通过签约的形式要求对方每月、每季度、每年度要供给公司一定量稿件,使其成为公司稳定、长期的签约作家。其次是作者主动投稿。这种操作模式与合作出书有点类似,在书市中较为流行。但也有一些作者或单位主动投稿的,投稿者想通过书稿取得出版社的接纳而获得版税或稿费收益。因此,对于作者或单位主动投稿的,也可以部分地满足公司的出版运营之需。

由于这种选题属于外部作者提交的成稿,因而在选择此类稿件时需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该稿件符不符合公司或出版社的出版范围,与公司或出版社的营销渠道是否匹配。如果操作,依据现有的营销渠道,大约可以销售多少;二是该稿件有无卖点,最大的卖点是什么,市场销售潜力有多大,市场同类产品的营销状况如何,该稿件与市场同类产品比较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三是该稿件是否存在著作权问题,作者在文字、图片的著作权方面有无缺陷或致命的弱点,如何确保不出现著作权纠纷。

六、租型图书的编辑操作步骤

图书租型是当前民营文化公司为了高效率地出版图书新品种,而从出版社购买相应已版图书的再版权,进而加以重新包装、编辑出版,由此而推入自已经营的营销渠道的特殊出版方式。总的说来,图书租型需要注重如下几个问题:一是需要选择适合的出版社进行租型,也就是说租型的图书应该与公司现有的出版范围、发行渠道等相匹配。同时在租型时,应该注重所选择的合作出版社的信誉与办事效率、图书的市场影响力等问题。二是要与选择合作的出版社联系,要求对方提供其所有图书书目的信息,从而便于选择公司感兴趣的图书。三是选择的图书应该属于出版社版权期内的,不能超出出版社的权限之外。四是作为租型方,图书租型再版后的营销渠道目前主要分为新华书店系统、普通二渠道系统、网络与网站营销系统、数字版权交易系统、图书室与图书馆装备系统等。因而,在租型相关图书前,应该与合作的出版社明确租型后的图书可营销的渠道有哪些,并且签定相关租型合同,以合同的形式,将双方权益及公司的可营销渠道予以规定和明确。五是图书租型之后,应该对原版图书进行更加优化的封面设计、包装改进、版式调整,从而以更好的面目与读者见面,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地位。

(作者单位系红旗出版社)

篇5:新闻编辑稿件

第八章

新闻稿件配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归纳】

一、稿件配置的意义

1.新闻拓展

“新闻拓展”是通过稿件的配置,即通过对一些稿件配发图片、资料、评论,并且将从不同角度反映主题的若干条稿件组织为一个整体,形成“稿群”,使新闻报道达到了单篇稿件所无法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2.同题组合定义

同题组合,就是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

3.配置稿件的意义

(1)稿件配置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

(2)稿件配置有助于灵活多样地运用表现手法,加强传播效果;

(3)稿件配置有助于优化媒介的新闻产品,表现风格特色。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二、稿件组合 1.专栏

专栏是报纸、网页和广播电视节目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某些具有特征的稿件,按照某种特殊的编排形式组成的。

2.集中编排

集中编排,又称“集纳”,就是将若干条内容相关的稿件集中在一处刊登。

3.稿件组合及方法

(1)稿件组合是指将若干条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共同特点的稿件组织为一个稿群,使之成为媒介新闻产品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同题组合、专栏组合、集中编排。

(2)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

①同题组合: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

②专栏组合:以集纳性的专栏集中主题相关联的稿件;

③集中编排:又称“集纳”,就是将若干条内容相关的稿件集中在一处刊登。

4.同题组合的作用及方法

(1)同题组合的作用:

①以多条稿件从多种角度报道同一条新闻,或者全面报道事物的各个侧面、各个阶段,使受众能够全面了解报道对象,获得更多的信息;

②以多条稿件反映同一主题,能够造成报道声势,形成报道重点,从而使主题得到强调甚至升华;

③多条稿件归纳于同一标题之下,必然删除稿件之中相互重复的内容,从而精简了稿件,节省了受众的时间。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周题组合的方法

①组合内容相同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同一性中归纳主题;

②组合内容性质对立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矛盾性中提炼主题。

5.专栏组合注意事项

(1)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注意从稿件中提炼其共同的主题,从而突出某种编排思想;

(2)在写作上不必求全求大,而应写得短而精;

(3)新闻编辑需要根据媒介的特点作一些特殊处理,如制作专栏标题,在版面编排时适当加线围框,以示其与周围稿件的分隔。

三、稿件发展

1.稿件发展

稿件发展是对已有的稿件做资料、观点或最新信息的补充。与改稿中的增补不同,这种补充是另外加发稿件,单独成篇,作为对原稿的补充说明、论述或阐释。

2.配评论

配评论,就是为重要的新闻稿件配发简短的言论,配合新闻稿件的评论要根据报道内容立论,并且深化报道。

3.加按语

加按语,就是编辑对所发表的稿件附加简单的说明或批注。按语主要有评论性按语和说明性按语两种类型。

(1)评论性按语

评论性的按语是对整篇稿件或者稿件中的某一部分发表意见,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思考。配发评论性按语与配发评论的不同在于按语更加简短,一般没有标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题。

(2)说明性按语

说明性的按语主要是对发布稿件的背景与用意、对稿件的来源及作者的情况等加以说明,也可以对稿件中某一句话、某一个字作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准确地了解其意思。

在策划性选题的报道中,编辑经常采用说明性按语对整个报道的背景和宗旨加以说明。另外,在推出新的专栏时,也往往采用“编者按语”“开栏的话”等来向读者说明开辟此栏的宗旨与目的,顺带向读者约稿。

4.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指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主要介绍新闻事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5.配评论与新闻稿单独发表评论的特殊之处

(1)配评论必须从新闻稿中“借题发挥”,评论要依托新闻报道;

(2)所配的评论必须是对新闻主题的深化,要高于新闻报道,给人以启迪;

(3)配发的评论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不应长于它所依托的新闻稿。

6.稿件配置中所配资料的类型

(1)从内容上看,所配的资料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新闻背景、新闻人物与组织、新闻地理、科学知识、词语解释;

篇6:新闻编辑稿件

很荣幸今晚的稿件编辑,由我来给大家培训,其实要说的内容并不多,就给简单的给大家说说我的经验吧。

1、关于音乐稿以及新闻稿。

音乐稿件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对音乐的想法,对歌手或者歌词的一些感觉,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来。

那么新闻稿件,就是叙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两点非常重要,就是新鲜性和真实性。新闻稿件也分好多种,大家应该都知道,像娱乐新闻啊,社会新闻啊这样,这个我就不在这啰嗦了。

那么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产品类新闻。产品新闻稿有点类似于产品介绍,就是用一个局外者的角度把这个产品的优点写出来,比如一些品牌,然后通过一些素材,把这个品牌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出来,然后再发表,这个就是产品类新闻稿。

2、关于写好的稿件所必须具有的要素。

大家都做编辑,应该会知道,写东西有时候需要灵感,但是你不一定时时刻刻都能做到一拿笔就知道自己写什么,一看到标题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写,就算是能写出来些东西,但质量也有点商榷。所以怎么能培养灵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如果以后想从事编辑这方面工作的话,我相信更多的会是新闻稿件的撰写,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心时事,多看报纸以及,上网的时候多看看新闻网站。每个人的文笔都不是一蹴而成的,看多了,模仿得多了,就成自己的了。

第二小问题就是,怎么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能让自己写的东西吸引人。那么在保证真实性的情况下,我自己总结出来两点,首先,你要投入到你要写的内容中去,不管是音乐稿还是新闻稿,还是故事类稿件的,你必须先付出真的感情,写出来的东西才会具有真的感情,看的人才能感受到稿子中真的感情。其次呢就要看你的文笔了,你组织句子的能力,你语言的丰富度这些硬件要求了。

3、我想说怎么提高写作能力

除了刚刚我说过的多看报纸,多关心社会新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练习了。

第一种方法,也是我极力推荐的就是写日记,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为了记录你今天干了什么,还能更好的提高你语言的组织能力。第二种方法,就是坚持不懈的争取每天写一篇稿子。

其实这点是我们这边的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告诉我的。他说要提高写作能力,就要每天都写一份稿子,当然我没做到,所以我现在提出来,大家一起共勉之吧。

4、还有就是,写完的稿子要注意格式,注意美观。这应该是身为编辑部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吧。

最后,想说一点题外话就是,要是想走编辑这条路,你要是仅仅的会写那么几份稿件,几篇文章,这样的人我觉得多得是,所以我们自己除了在文笔要加强以外,更重要的要找到自己的强项,自己的最突出的那项,像是 新闻摄影,新闻采访 这种与新闻有关的,等等吧,至少让自己的处境不那么艰难吧。当然这算是体题外话啦。

篇7:新闻编辑稿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三、 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1.新闻稿的结构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2】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篇8:谈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编辑能力

新闻稿的编辑, 要求编辑人员必须保持一种认真的态度。在编辑新闻稿的同时, 对新闻稿进行深入探讨, 编辑时注意新闻的新鲜感, 与时俱进。在编辑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专业水平。以下从两方面对新闻稿编辑专业能力进行研究。

一、新闻稿的编辑基本技巧

首先, 对于新闻稿的编排, 现代媒体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但它们遵循的原则总体上是一致的。新闻稿的编排包含艺术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相关规律。当编辑者编辑新闻稿的时候, 要将这些规律有机统一起来, 并运用到新闻编辑的实践中。

其次, 新闻在内容上要求十分严格, 最主要的是其有用性, 没有用的新闻或者说垃圾新闻不受观众欢迎, 因而没有发展前途, 这就要求编辑者在编辑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新闻的前沿性及其新鲜感。在编辑新闻稿时编辑者应更多地选用实用性强且具有较大民生相关性的话题。

此外, 新闻的编辑也应当注意把握新闻的节奏。由于新闻包含许多方面, 它们各具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其相关性。当多条新闻进行接连播报时, 如果其内容排版不当, 则容易造成观众疲倦。因此, 新闻间的连接必须得当, 新闻稿的编排应注意各长新闻与短消息间的穿插, 并且穿插节奏得当, 使得各新闻节目段落间产生起伏感。

最后, 由于新闻稿的编辑是一项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工作。因此编辑者必须注重新闻稿的编排方式。常用的编排方式有列式和对比。采用合适的编排方式可以使新闻稿在文章声势上具有色彩鲜明, 交相辉映的特点。当新闻稿编辑的技术达到要求时, 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可以使新闻在传达给观众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效益。

二、提升新闻稿编辑的专业能力

(一) 从基本功做起

1. 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 即社会舆论。

因此, 新闻编辑要做的基本功, 就是坚持以正确的社会舆论为导向, 并且将其放在首位, 并及时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和对社会以及生活的期望, 由此使得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新闻主题的正确选取。

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新闻主题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新闻主题通常能最简洁地反映新闻的主要内容, 因此, 新闻主题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 我们选取新闻事件中最能揭露事物本质的东西, 例如事件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主要事例以及发生的场景等这些具有突出个性的语言作为新闻稿的主题。

3. 新闻对象。

在新闻稿的编辑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步骤便是选取合适的新闻对象。编辑者选择的新闻对象, 必须体现价值观念、社会思想道德且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事物。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编辑者, 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 培养先进的思想理念, 培养发现、观察和认识新生事物的能力。

(二) 具有鲜明的新闻主题

对于媒体界来说, 最主要的是其受关注程度。新闻作为传媒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的受众程度也体现了新闻的成功与否。真正成功的新闻, 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胃口, 否则不管新闻的语言如何华丽, 也没有意义。一篇不能反映事物事实的新闻稿是非常失败的, 它在宣传方面更是不具有任何的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句话在任何地方都是成立的, 它在论述新闻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社会永远都在进步和发展中, 因此在这个社会下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在我们看不见也不易察觉的情况下, 人们的欣赏水平, 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念以及兴趣爱好无一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追求用于享受方面的东西更甚于追求物质生活。因此, 人们不断地追求政治、文化、娱乐、经济等信息。在这种现状下, 人民大众对于新闻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辑新闻稿的同时, 努力与人民大众的具体生活相联系。使新闻稿能够提供大众的生活、社会环境以及时代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信息。

(三) 文稿特色的突出

新闻稿的编辑, 不仅要注重反映实际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反映时代特色等方面, 也要注意突出文稿特色。一篇成功的新闻稿, 必定有其不可比拟的文稿特色。在编辑的过程中, 编辑者必定有其编辑的原则以及内容要求, 以其独特的撰稿方式, 编辑出一篇体现不同新闻特点的成功的新闻稿件。

三、结语

篇9:论编辑评价稿件的四个维度

【关键词】编辑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45-04

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编辑学著作与教材,在论及编辑评价稿件应注意的事项时,大多将内容质量作为主要着眼点。譬如,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合著的《书籍编辑学概论》中说:“书籍是传播思想、文化、科学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类书籍的内容都应当具有独创性、思想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可读性,衡量这五方面水平的高低,便成为我们评价书稿的共同标准。”中国编辑学会编著的《出版专业实务》(2007版)也大体作如是观:“对稿件内容质量进行把关并作出评价,是审稿工作最为基本的内容。审读各种稿件时,都应该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加以衡量和评估。”毋庸置疑,将内容质量作为评价稿件的第一要义,对于内容为王的出版业来说是十分正确的。但作为编辑,评价稿件仅仅立足于内容这一个点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对书稿进行考察。笔者以为,受众、出版、舆论、法律,是编辑评价稿件应考虑的四个主要维度。以下,本文就此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各位方家。

1受众的维度

首先说明,本文之所以不取传统的“读者”概念,而用“受众”一词,是因为考虑到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数字出版势头迅猛的今天,“受众”一词显然较“读者”更具科学性和普适性,在内涵上也更为周延。受众是一个传播学术语,《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对它的解释是:“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电影的观众等。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无独有偶,在文艺理论中也有接受美学这一流派特别强调读者的接受意识,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者进行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传播学对受众的定义,还是接受美学对读者意识的强调,对编辑都是颇具启发意义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的这一特点,既是编辑加工、传播信息赖以进行的基础和针对的对象,也是对信息的价值、最终的传播效果作出评判的依据;无此,编辑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靶之箭。另一方面,它也给编辑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可为空间。对编辑来说,如何创造出切合受众兴趣的那个“点”,就成为实现传播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这要求编辑要将自己化身为受众中的一员,从受众的维度考虑问题,真正摸准他们的脉搏,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喜所好。编辑圈内对受众维度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换位意识。科普作家、编辑家陈芳烈在《我的科普情结》一书中曾举过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记得是1987年的某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叫姜聚杰的编辑来找我约稿……特别使我受启发的是,他处处站在听众的立场上想问题、问问题,考虑他们能不能听明白,可能会有什么疑问。他说,广播不同于报刊上的文章,看不懂还可以停下来琢磨,广播得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因此,他坚持要把那些书面语言“口语化”,又要求把一些长句改成短句。这篇千余字的小稿就这样改了又改,来回折腾了好几遍才被姜编辑“放行”。我虽觉得很辛苦,但绝无怨言,相反,倒觉得收获很大。

可以看出,姜编辑是位深谙换位意识的行家里手。他不仅知道听众想什么、需要什么,而且对广播稿的文体特点有深刻的认识。他之所以“坚持要把那些书面语言‘口语化’,又要求把一些长句改成短句”,是因为他知道,这样受众才更容易“接触、理解和记忆”,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才会更顺畅,效果才会更理想。身为出版社老总、资深出版人的陈芳烈虽然被“来回折腾了好几遍”“很辛苦”,“但绝无怨言”,也是因为他十分赞赏姜编辑的做法,故而说“收获很大”。

2出版的维度

首先一个问题,何为出版的维度?这涉及出版的定义。《辞海》的解释是:“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可见,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的三个要素,我们对出版维度的考量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编辑的维度,在于以一种客观的、社会的、职业的角度来审读稿件。郑一奇作过这样的概括:“编辑审稿是代表出版社、编辑部,以独立审稿眼光、客观的社会评价尺度、第一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评价书稿。审稿具有客观的、社会的、职业的、商业的角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客观性。而作者往往从主观的、个人偏好的、自我欣赏的、纯学问的角度评价书稿。两者审读的尺度、评价体系也是不同的,有互补性。”编辑的维度能够消除作者的“光晕效应”。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是很辛苦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难免会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一种自我欣赏、过度美化的倾向;而编辑以“独立审稿眼光、客观的社会尺度、第一读者的角度”来评价稿件,可消除这种倾向带来的负面后果。关于这点,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过精辟论述:“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蚩,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譬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的史学代表作之一,解放前即已出版,新中国建立后他交由人民出版社重版。按理,此书只要照排重印就可以了,但郭沫若特别关照编辑要仔细审读。编辑遵嘱仔细核对了稿件,并提出一百多条意见,除少数几条外,郭沫若都予以照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虽是大家,却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胸襟与雅量。从编辑的维度确实能发现一些作者疏忽或习焉不察的问题,即使名家名著也不例外。

第二,复制的维度。出版社评价稿件不同于学术机构,考虑的不仅是好与坏,还有用不用的问题。稿件质量不好,自然不会被采用;但稿件质量好,也未必就会采纳。这要看出版社的客观条件如何,其中就包括复制能力。比如,有的出版社从未出版过大型画册,也不具备彩印能力,就不宜采纳此类稿件;再者,有的图书对复制工艺要求很高,成本费用不菲。这些情况,都需要编辑在评价稿件时一并考虑在内。

第三,市场的维度。查尔斯·恩德曾经说过大意如此的话:即使是最出色的出版者,他的性格也兼有双重性,即既有抱负着崇高理想的艺术家的一面,也有着尽想着赚钱的买卖人的一面。转企改制以后,出版社成了市场主体,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其

生存和发展,评价稿件必定要从市场的维度出发。当然,这里面的情况要做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大众或教育类的稿件,市场因素考虑得就多一些;专门或学术类的稿件,则应另当别论。这类图书尽管受众面很窄,但从文化传承和积累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出版,这也是出版社应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3舆论的维度

关于舆论,《辞海》的解释是:“公众的言论。对人们的行为有支持、约束等影响。有多样性与变动性的特点……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和时势的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向,是调节决策科学化的有力杠杆。”出版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出版对社会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社会舆论的导向及社会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反之,一定的社会舆论也会影响出版,包括出版者的出版思路、编辑方针和经营理念。编辑评价稿件,作为出版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一种个人自发的鉴赏行为,而是代表一级单位——出版社进行的一项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它不可能不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不过,社会舆论里面哪些是对客观事实正确的反映,哪些是错误的反映,需要编辑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加以甄别。否则,就会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

笔者2010年曾编辑过一本上海世博会摄影集的书稿,接到作者的稿件时世博会已经开幕一个多月,市面上的同类书也出了不少。怎样评价这部稿件,它在同类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市场前景如何,当时心里是没什么底的。后来我无意间在《文汇报》上读到了著名作家刘心武写的一篇文章《建筑的表情》,其中说:

上海世博会不久开幕。世博会首先是各国场馆的建筑大观园。现在绝大多数场馆已经建成亮灯,也常有照片出现在网络和平面传媒,但我还没有看到与新闻摄影、艺术摄影严格区别开来的建筑摄影——即把世博会各馆建筑的表情传达出来的,动人眼目触及心灵的杰出作品。不要说世界各国的民众,就是中国百姓,也不可能人人都到上海一睹世博会真景,因此,切盼主办方不仅能提供关于世博会场馆的新闻照片、艺术照片,更能出版一本由专业建筑摄影师拍摄的照片集,把各国各地区场馆那百媚千娇的表情风姿,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我们!

读了这段文字,我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先前脑海中的那些困惑也随之烟消云散。它带给我如下启示。第一,作为重要舆论平台的《文汇报》,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登载此文,表明了一种强烈的舆论导向。第二,刘心武是著名作家,曾以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而名噪文坛。在纯文学渐趋式微的情况下,借助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红楼梦》而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其“粉丝”众多,在社会读者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这番言论一定能形成相当的舆论影响。由这两点,我对这部稿件的前景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在编辑过程中,从文字、插图、版式各个方面都做了精心编校,市场销售成绩也颇为不俗。

4法律的维度

编辑评价稿件要有法律维度的考量,这个以前似乎不大被重视的问题,在如今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2011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汪晖“抄袭门”事件,不久前中国作家维权联盟发起的起诉百度文库侵权的行动,贾平凹小说《古炉》引发的纸质与电子版权之争,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职业的图书把关者——编辑,面对愈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机制,以及广大读者日益增强的法律意识,亟须注意法律方面的问题。

对稿件涉及的法律问题,我国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如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中,对出版物禁止包含的内容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不过,这些相对来说还属于较为显性的内容,编辑在审读书稿时只要脑子里提根弦,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隐性的内容则不然,尤其当遇到学术不端行为时,编辑稍一不慎就会让出版社惹上官司。

笔者所在单位是外语教育出版社,教材与学术专著是出版重点。审读这两类图书,在法律维度的考量上有所不同。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多采用编著方式。其中既有原创内容,也有非原创内容,而且往往非原创内容居多。缘于这一特点,编辑在审读教材时就要格外注意法定许可方面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对法定许可的一项规定是:“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发表作品。”其中,“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国家教育规划”是两个关键词。譬如,笔者在审读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时,就碰到过类似问题。作者在编写时,从报刊网络上选了大量文章作为课文。笔者初审发现后当即提醒作者,这本书既非义务教育教材,也未被列入国家教育规划,不在法定许可范围之内,敦促他就相关版权问题同原作者接洽。起先作者不以为然,认为教科书选别人的文章不但不算侵权,还在为他们作免费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后来,作者又信誓旦旦地表示,出了问题他负全责,与出版社无关。笔者告诉他,一旦出问题,出版社即负有连带责任,怎么也脱不掉干系。经反复做工作,作者才同意就版权问题同原作者进行商谈,最后完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见,如果编辑对此浑然不觉,或者碍于作者情面而含糊其辞的话,图书一旦出版,出版社和作者就有可能被告上法庭,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学术专著相比教材情况更复杂,处理起来难度更大。编辑审读学术专著时要格外注意合理使用方面的问题,要辨别哪些是合理的——属于正常引用,哪些是不合理的——属于抄袭剽窃,这对编辑的编校水平与学术鉴别能力是一大考验。这方面,我们还得听听学者专家是如何说的。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求科学性。“复制”与“抄袭”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由百分比来当主裁判。凡是符合学术规范的,复制率到底容许高到多少,不应作硬性规定;而作为特殊情况,“集句”诗词的复制率为100%,更是无可非议。反过来看,复制率低的,也不能随便忽略。假设违规复制率只有15%,一篇20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里就有3万字属于抄袭,这能容忍吗?假设这篇论文的违规复制率只有1%,但也有2000字,而这2000字恰恰是该文的关键性结论,作者却让人认为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这仍然是严重的剽窃行为!

上一篇:开电影院可行性分析报告下一篇:迎面接力跑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