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

2024-05-09

儿童诗歌(精选六篇)

儿童诗歌 篇1

一、掌握儿童诗歌教学价值

语文儿童诗歌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与重视, 因为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国际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 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的教育事业, 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综合发展。在当下的语文教材中, 儿童诗歌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 而且也引起了更多语文教师的重视。这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情势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儿童诗歌的内容很广泛, 既有美丽的大自然, 又有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风貌。通过学习, 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眼下的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儿童诗歌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 使其进一步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 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针对儿童诗歌所特有的韵律特点, 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 儿童诗歌教学,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相应地提高。可见, 儿童诗歌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二、落实儿童诗歌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歌的语言美

儿童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美感。因此, 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 从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 才能为学生学习诗歌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朗读诗歌语音的变化, 使学生的情感跟着发生转变, 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使学生轻松地接受诗歌、了解诗歌, 并乐意去学习诗歌。当然, 要让学生对诗歌有深入的认识,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欣赏诗歌。首先, 让学生听教师阅读, 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产生整体的感受, 然后再跟读, 注意诗歌节奏和韵律变化, 使他们能感知诗歌中的语言美, 激发他们去细读诗歌并品味语言的美感, 还可以为写作积累一定的知识。例如, 学习诗歌《小小的船》时, 由于诗中叠词的运用比较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 要强调注意在叠词处进行停顿, 以及朗读的音调和速度, 以便学生能感受到诗歌的内在韵律, 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歌的意境美

在儿童诗歌教学中, 想要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意境之美, 想要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帮助学生以点带面, 理清诗歌的语言特色及思想内涵。例如, 诗歌《一株紫丁香》描写了学生在教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 体现了学生热爱教师、赞美教师的一片真情。这篇诗歌充满了童真和童心, 朗读时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或画面, 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和付出, 更加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感情。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印象, 使学生能够读通、读懂、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美。再如, 《蟋蟀》这篇儿童诗歌, 主要描写了小朋友捉蟋蟀的情景, 诗中“躲在墙角, 连连叫着”等词语运用得非常贴切, 既能够突出蟋蟀的生活习性, 又写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童趣。因此, 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通过品味, 感受诗歌的灵气。儿童诗歌的世界非常奇妙, 能够使每位学生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快乐。

3. 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歌的现实性

在实际的儿童诗歌教学中, 想要启发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童趣, 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 儿童诗歌《什么是好孩子》, 讲述了作为一个好孩子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若是家长和教师用语言告诉孩子们, 还不一定能够引起孩子的共鸣。然而, 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他们必定会认真阅读, 对照自身, 反思自己, 从而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 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三、结束语

总之, 语文课堂中的儿童诗歌教学是一个既综合又复杂的过程, 也属于一种情感教学,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需要语文教师能够认真对待, 勇于探索和创新, 在促进语文教学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永帆, 孙杨帆.例谈小学高年级儿童诗的有效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15 (23) .

诗歌与儿童 篇2

小学语文教师,可能就是这种结合的最直接的推手。

一、我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的诞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劳动号子到文人笔下的唯美表达,诗歌就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言说,情感、志向、理趣,自然而然地言说出来,这是诗歌的传统和本质。余光中曾发过这样的感叹:“我打出的喷嚏是彩虹,我咳出的是音乐。你要问我为什么作诗,其实是不得不为之。”可见,自然而然是诗歌产生的最合理的土壤。

举个例子吧。伟人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见到故友柳亚子先生,柳先生向毛索句。毛先生微微一笑,点上一支香烟,拈笔铺笺,信手潇洒,书赠了他九年前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柳亚子阅毕大喜,背着毛泽东将这首词寄给了《新华日报》。该词见报,蒋介石蒋先生读后百感交集,敬佩有之,恼怒有之,立命陈布雷等文坛巨匠次韵和之,结果是东施效颦,无人能望其项背。为什么会是这样?毛先生作为一代英才和领袖,心鹜八极,神游四方,看到江山如画,想到君王迭替,一种为共产党人自豪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激荡升腾,随后又自然而然地行之于笔端。情之所至,已臻绝唱,这是不能复制的。反观蒋之文人,并非不能为词,勉强而为之,不能自然而然,所以笔下只能是矫情呻吟,难成上品。

现如今,诗歌走向更广阔的视野,成了人们抒发和宣泄情感,表达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但是它的本质和土壤依然如故。

二、儿童的语言

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语言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生态以及语言特点。最理想的语言就是最简洁的语言,最准确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以及最能表现生活之美的语言。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领导年岁已高,每次发言时不愿意带老花镜,于是让秘书将他的发言稿字体放大。结果一篇不长的稿件,打印出来居然有了一本书的厚度。他的秘书看着这些硕大的字体,发出了一声感叹:“这些字恐怕有半斤重吧。”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句话说得很含蓄也很有诗意。一个“重”字,简洁,传神,有生活质感。

作为儿童,他们的语言特质又是什么呢?儿童正处于语言形成时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缺乏应有知识和能力支持,语言审美能力较差。所以他们的语言就是稚拙自然的、简短的、不连贯的,甚至可能是不知所云的(在成人看来是这样),但有时可能是极具创造力的诗化的语言。

儿童想象力丰富,喜欢新事物,乐于参加活动,模仿能力和创造力强,比较容易在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在使用中学习语言,在参与游戏的活动中去感知语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是能在孩子最纯粹的年代,模仿能力最佳的时期,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在生活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三、诗歌与儿童的天籁之音

前面说过,自然而然是诗歌的特质,而儿童的语言学习也同样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们做的,就像是培育一株小苗,不是去揠苗助长,不是去过量施肥浇水,不是去过度地给予阳光,也不是刻意地去矫正。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他们浅易简洁的语言表达。老舍先生在《儿童的语言》一文中说:“用不多的词,简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什么是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呢?我们看个例子:“秋风吹,雁南飞,整整齐齐排好队。个个不离群,好像亲兄妹。”既简洁浅易,又形象。

其次,我们应该规范和提高孩子们的诗性语言。我们要善于捕捉并且鼓励孩子们那些不经意的最美的、最闪光的语言,即使这些语言还有些粗糙,这如同一块璞玉一样。只有如此,才能使孩子们既保持了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语言特性,又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健康美与纯洁美。发现并维护孩子们原生态的语言,这将对他们语言生命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进一个层次,老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诗性语言的发现者、崇拜者、模仿者。不论散文还是诗歌,无论什么形式的文学作品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诗性的光辉。举几个例子:

“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这种语言既符合儿童的天真口吻,又规范优美,诗意盎然。再如, 在山坡的北面,青草间开满簇簇的兰花,乐乐还来不及惊讶,就听见飞飞在后面喊:“下雪了。”真的下雪了,天空飘满白色的雪花,乐乐在空中接住了一片,“啊?是白色的蒲公英!”看看,多么天真,多么烂漫。

还有《爸爸来信》一诗:“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多美的语言。

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当让孩子们能够发现、享受这些语言的魅力,让他们也能去模仿,让学生能在生活之处发现不平凡的地方,能将简单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教师成为学生“诗性”的守护者和引导者,那是学生的幸运,也是教育的幸运。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保护,少一些粗暴与践踏,或许孩子们的笔下就会多一些诗性的天籁,少一些空洞刻板的死句。

许多知名作家在回忆自己的语文教师时,并无太多的感激,甚至还有人戏谑,如果不是她教我语文,兴许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会发展得更好。

问题出在哪里?很简单,出在语文老师对学生语言的态度。在应试教育下,许多语文老师肯定与赞赏的是学生对老师格式化语言的记忆与重复,而对那些稚拙粗糙而具有灵性的词句和童真思维给予了无情的扼杀,因为肯定的是可以得到高分,否定的是可能背离标准答案。且不说这种教学泯灭了儿童的语言天性和创造力,同时也是背离了语文的本性。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师忽视,甚至淹没了孩子的诗性,就这样孩子慢慢地丧失了文学天赋和文学个性。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了“屠夫与幸存者”“渔夫与鱼儿”“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作家就成了漏网之鱼——幸运之鱼。

此番言论无疑伤害了教师,否定了教师的价值,但毋庸置疑的是此种现象的确广泛存在。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与无奈。回想自己的教育行为,又哪能逃脱这种教学惯性的桎梏呢?自己总是有意无意地表扬那些 “文笔不俗”的孩子,每次念佳作,翻来覆去的就是那几个老面孔。对那些“语感不强”的孩子,很少给予他们鼓励。有的孩子对名词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动词总是用不准,有的孩子总是喜欢用句号,仿佛这世上只有这一种标点符号!这是为什么呢?想想,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他们语言习惯在表达上的投射,是他们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在学习和模仿阶段的正常表现。孩子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对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信号。语文教学中的标准化、格式化、绝对化无疑就是一张毁坏语言生态的天罗地网。“一塌糊涂”“一派胡言”“要有比喻,要有排比”等等,更是收缩这张网的大手。

记得作家毕淑敏在一次演讲中,遇到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咄咄逼人的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毕淑敏听了缓缓地说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就当所有人哗然时,她补充道:“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让人生变得五彩斑斓!”是啊,生活是平凡的,就看你有没有智慧。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俯下身来,和学生一起,去还原孩子的童真,去守护语言的诗性乐园,与他们一起在里面打滚,在里面欢唱。

略谈儿童诗歌文体特征及教学策略 篇3

一、猜测阅读

看到题目, 先别急着往下读 (读经典的文本, 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 。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 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 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 请坐”, 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 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 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 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 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 忌讳割裂, 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 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 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 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 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 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 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 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 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 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 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 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 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 通过想象, 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 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 或开展游戏, 或引导表演, 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 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 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 体验丰富了, 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 感情到位, 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 如《比尾巴》《鞋》等, 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 让学生加深体验, 更好地学习。

(二) 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 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引领学生丰富想象, 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 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 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 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 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 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 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 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 而不能完全代替, 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 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 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 笔者就准备了关于香港回归和虎门销烟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 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 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 它不受格律的限制, 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 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 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 依着各自的理解读, 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 红金鱼, 小弟弟, 数金鱼, 一二三, 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 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 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 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 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 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 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 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 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 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 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 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 (jǐ) 梁、悄 (qiǎo) 然落地、旗杆, 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 (chéng) 、叩问 (wèn) 、嘴唇 (chún) 、伤痕 (hén) 、灵魂 (hún) 、沸腾 (téng) 、钟声, 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 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 读顺诗句”环节, 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 送回诗行的末尾, 再读诗歌, 读出韵味。

(二) 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 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 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 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 尝试仿写, 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 可以通过比较, 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 也可以通过比较, 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 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 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 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 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 会看到什么, 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 把学生的思维打开, 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 也体现在分行上, 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 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引领学生适当模仿, 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教学的整合性方法 篇4

对教师的要求

将活动内容进行整合,首先应把语言活动作为基础,在进行儿歌教学时,将科学知识、情感体会、动作模仿等融汇在其中。要做到这些,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以小班儿童诗歌《刨个坑儿种西瓜》为例,介绍整合性教育的方法。

把这首儿童诗歌学会并背下 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学习活动是系列的、网络状的活动。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习作品;二是理解体验作品;三是迁移作品经验。知识指的是对于信息的回忆。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西瓜是先长叶子还是先开花?”理解这个水平反映了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开花以后会怎么样?”应用是指在尽可能最少指导的情况下,在新情境中使用学习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种西瓜需要搭架子吗?”“为什么种黄瓜要搭架子?”分析是将材料分解为不同组成部分,以理解材料结构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黄瓜是瓜,西瓜也是瓜,那黄瓜是水果吗?”评价所关心的是基于特定标准判断材料价值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西瓜给谁吃了?应该给他们吃吗?”创造是指将不同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新计划的能力。处在这个水平时,幼儿需要使用发散性思维来获得惊喜。教师可以请幼儿想一想“除了种西瓜,还可以种什么?除了给爹妈吃,还可以给谁吃?”或者,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为儿童诗歌创编一些动作。在这些阶段中,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幼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作品,自己对作品有充分的感知体验,并且已经经历这几个阶段,达到最高的水平。这样才可以指导幼儿在各个阶段里扎实的学习,最终达到最高水平。

用模仿的方法教幼儿 教师可以为儿童诗歌设计动作,不用太复杂,能简单明了的表达内容即可。动作难度要考虑幼儿发展水平,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以免让幼儿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在教师第一遍念儿童诗歌的时候,就可以加上动作,幼儿可以跟着做,但不要念,认真倾听。

鼓励幼儿听儿童诗歌 倾听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少教师总是会着急让幼儿跟着念,学着念,但当幼儿还没听清诗歌的内容时,他只是在咿呀学声而已。一定要强调“老师念得时候你们不要念,等老师念完了,你们再念。”幼儿念的时候,教师同样要倾听,不要一味帮助幼儿一起念。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幼儿哪里念得不好,可以有针对性的复习。

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儿童诗歌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取问他们不同的问题这个方式来引导幼儿理解儿童诗歌的内容。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尤其是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象。例如可以提问“西瓜种在哪里的?”幼儿有生活经验,会知道是种在地上的,因此教师就顺势可以告诉幼儿“所以我们要‘刨个坑儿种西瓜呀。”不断的提问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断教授幼儿新知识。

整合性方法包含的内容

科学知识 大多数的儿童诗歌中都会涉及科学知识内容。因此与其有时大费周章的专门开设一个活动让幼儿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不如在提及它的时候,就将它教授给幼儿,这样的学习更加自然也印象深刻。记忆是相互关联的,有关联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诗歌内容与科学知识相辅相成,在幼儿头脑中可以呈现一幅完整的记忆拼图。

模仿动作 幼儿园有专门的律动课程,其实儿童诗歌教学中设计的一些动作也是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肢体动作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发展幼儿身体某个部分的动作,例如“开花”这个动作需要幼儿双手并拢,手指向内弯曲,这个动作可以锻炼到幼儿手指小肌肉的。

结合乐器 不要认为儿童诗歌是语言活动就不能与音乐相关,在诗歌教学中乐器也可以为活动增光添彩。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设计加入身体敲击、不同材质的敲击器(无音高乐器)以及不同材质的固定音高乐器。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两种不同材质的乐器,一种金属材质,一种木头材质。提问幼儿“‘刨个坑儿的工具是什么做的?”因为工具是金属做的,幼儿就可以判断出金属材质的乐器更加适合在此处敲击。给大年龄班的幼儿上课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利用嘴巴和手指发出声效的部分,让活动变得更有意思。只要设计合理,控制得当,乐器的加入不仅不会影响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还会让他们更加集中精神的学习。乐器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有听觉的刺激,真正做到利用身体各个感官去学习。

当寻找到适合的儿童诗歌后,教师们就需要根据儿童诗歌的具体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合理的将各个领域的内容整合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让幼儿的学习不再割裂开来,而是更加的系统和完整。

儿童诗歌 篇5

一、阅读引路, 激发兴趣

1. 精心选择, 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诗。

孩子身边订阅的报刊杂志, 不尽其数, 儿童诗也频频入眼, 但其实, 并不是所有的儿童诗都可以拿来让孩子们欣赏和阅读的。我们所选的儿童诗, 不但读起来要琅琅上口, 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更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欣赏儿童诗的能力。

2. 灵活组织, 采用多种方式展开阅读。

儿童诗具有丰富、律动的音乐性。诗中精心设计安排的节奏、韵律、反复、摹声等, 更是为诗句平添了许多魅力, 令人爱不忍释。诵读则是让孩子感悟诗的韵律美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做有心人, 开辟各种阵地、创设多种情境, 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使孩子乐于诵读儿童诗,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儿童诗丰富的音乐感, 学会了分行, 学会了按韵律的感觉断句、停顿和重音。

二、放飞想象, 激发灵感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每一个儿童的心中都有一个梦, 他们梦想蓝天, 向往大海;他们思维活跃, 可塑性大;他们异想天开, 没有框框。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多姿!我们教学时就应因势利导, 努力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不知不觉地进入迷人的诗的形象中, 从而比谁想得远, 比谁想得奇, 比谁闭上眼睛后脑中的图画美。当他们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当他们在思绪万千时动笔, 才会碰击出童心、童真、童趣的火花。

1. 用图画唤起想象。

图画是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 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例如:提供给学生三幅图:第一幅是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第二幅是空白的;第三幅是花枝上已没有了花, 只有小蜜蜂还在旁边徘徊。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第二幅图。大家兴趣很浓, 纷纷动起手来。有的是花被一个小女孩摘走了;有的是被风刮落了;还有的说是花瓣在风爷爷的帮助下去找小蜜蜂了, 可是没找着……一些配有图画的童诗, 由于它是诗意的分解图, 诗意内容的图像化,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学生也都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往往还可以在朗读之后, 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为诗歌配上图画。

2. 用表演或朗读唤起想象。

在粗读之后,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登台表演或朗诵。通过相互启发, 想象诗歌内容, 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容易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 当孩子们吟诵着《剌勒歌》中“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时, 我要求他们闭上眼睛开始想象大草原的美景:蓝蓝的天空,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 还有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

三、指导技巧, 激发创作

有一位评论家说过:“只读不写, 眼高手低;只写不读, 眼低手也低。”这正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 孩子写诗后会更爱读诗, 这是写和读的良性循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现行国标本教材中精心编排了诗歌的相关内容, 有较多朗朗上口的韵文和诗歌。我们关注到了这一资源, 在教好这些儿歌、儿童诗的基础上, 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当起了小诗人。

1. 描绘一种生活。

校园里, 家庭中, 社会上, 孩子们的生活精彩纷呈, 他们不仅用好奇的大眼睛看世界, 更是用纯真的心体验生活的可爱美丽, 几行小诗, 便是他们美丽快乐生活的写照。如:学校要举行跳长绳比赛, 每个班都组织了长绳队, 瞧, 一首《跳长绳》的儿歌由学生脱口而出了:一根长绳空中舞, 啪啪啪啪响不停。两人甩, 八人跳, 我钻进, 他跳出。欢声笑语响校园, 一轮一轮永不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玩中学, 乐中学, 孩子的诗歌天性得以充分的激发和张扬, 何乐而不为呢?

2. 点燃一个联想。

童诗要有丰富的想象, 鲁迅曾说:“孩子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下面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到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我们不可否认, 就想象力来说, 成人远远不会像儿童那样, 也就是说, 儿童较之成人, 想象力的可挖掘性会更深更强。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引导他们把这些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现行教材中有很多联想丰富的诗歌, 让学生听这些诗, 吟诵这些诗就会打开孩子想象的闸门, 步入多彩的想象世界, 令其激动不已, 浮想联翩, 以致产生创作的欲望, 可谓水到渠成

儿童诗歌 篇6

一、儿童诗歌教学的现状

(一) 误区一:过于偏重儿童诗教化意义

诗的教育功能表现在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审美愉悦, 思想境界的提升。但是传统的老师往往只把诗歌作为教化的载体, 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心理机制。诗歌教学流于枯燥的说教, 忽视了诗歌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但从新课程和素质教育出发, 儿童诗歌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应当在儿童轻松愉快地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德育、美育的熏陶。

(二) 误区二:儿童诗阅读教学的模式化

传统的诗歌阅读教学大多出现同种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解型”模式。这类模式又有两种类型, 一是“教师分析型”, 即按照“解题——释词——了解诗歌内容——练习”的程序教学;另一种是“教师问题导向型”, 即按照“阅读诗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前一种教学重理解轻感悟, 重诗歌内容分析。它将诗歌逐句分析解释。这种教学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连贯性和诗歌本身的美感。后一种教学重教师的作用, 轻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出现了“满堂问”式的教学。表面上看是学生的主动学习, 但实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 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

二、儿童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提升审美能力的具体措施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笔者结合名师教学特点, 提出以下几个建议。我们可以看高级教师张向华老师一年级儿歌《7、小小的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 感受晴朗夜空的美景,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词语, 并初步感受叠词的妙处, 培养学生的语感。

3、认读9个生字, 会写“见”等4个生字。

【课前准备】精美的夜空、文字图片, 或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出示“小木船”的图片。板书“船”字。认识“舟字旁”、课件演示“舟”字的演变过程, 知道舟就是小船的意思。做填空练习: () 的小船。

2、我们一起欣赏的小小的船是什么船? (板书:小小的船)

二、初读课文, 感受词语魅力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记忆“弯”字

板画:弓箭图。体会“弯”字的下面为什么是“弓”

3、对比读一读词语, 你体会到了什么?

弯的——弯弯的——弯弯的月儿;蓝的——蓝蓝的——蓝蓝的天

小的——小小的——小小的船;闪闪的——闪闪的星星

4、说一说:

弯弯的月儿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

5、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1) 想一想

(2) 屏幕出示选择:“小小的船”指月牙;“小小的船”指月亮;“小小的船”指小船。

(3) 学生选择, 意见相同的组成一组, 说说理由, 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体会到语文第一句话的意思:弯弯的月牙就像小小的船儿一样。出示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出示小船图——月月牙重合)

(4) 朗读感受 (放音乐)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随着音乐飞上天空。在蓝蓝的天空上, 群星围在我们身边, 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多神奇啊!

四、扩展

同学们, 想象是美好的。假如你坐在小小的船里, 你想看到什么? (出示一些图片:宇宙飞船、流星、星座的样子)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 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有的科学及已经发现, 有的还要等你们——未来的科学家去发现。

(一) 抓语言文字特点, 重基础积累和语感培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遵循了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准备了精美的夜空等图片辅助教学。板画弓箭图, 帮助儿童识记“弯”这个字, 抓住了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他还引导孩子进行语言的积累和鉴赏。他抓住本首诗歌的特点——多叠词, 引导学生从“弯的——弯弯的——弯弯的月儿;蓝的——蓝蓝的——蓝蓝的天”的对比中感受叠词的妙处, 培养学生语感, 感受到诗歌的美。他还根据课文的结构, 让学生想象“弯弯的月儿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实践, 丰富语感的积累。

(二) 加强诵读, 重审美情趣和想象发挥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新课标中对朗读的总要求。儿童诗歌语言高度凝练, 富有节奏感, 极有抒情性和意蕴美, 是培养儿童语感极好的材料。儿童可以充分地朗读, 在读中感知、体会, 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本堂课张老师创造了朗诵的环境。在孩子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时, 播放背景音乐, 并用语言加以引导, 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描述的美丽风景。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反复吟诵中提升审美情趣。并带学生想象:假如你坐在小小的船里, 你想看到什么?

总之, 新课程下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进行双基训练时, 突出诗歌本身特点,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和想象力, 在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儿童诗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成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诗歌既具有诗歌本身的特点, 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因此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尤其是对语感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儿童诗歌教学的现状, 进而提出通过儿童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教学措施。

关键词:儿童诗歌,语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裴海安.《名师同步教学设计》[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延迟满足策略下一篇:发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