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2024-05-10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精选十篇)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篇1

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资产要素, 而且是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决定意义的资产要素。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凡伯伦把无形资产视为业“合成资源的核心”, 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和质量所决定的。战略学派知名学者——波特甚至将无形资产称为“高等生产要素”和“特殊生产要素”, 认为相比属于“通常生产要素”和“一般生产要素”的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对企业竞争更具决定意义。薛云奎、王志台 (2001) 对我国上海证交所上市的公司 (1995-1999年度) 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列示有关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详细信息, 至少也应该列明当年的管理费用中含有多少数额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详细信息。葛家澎、杜兴强 (2004) 针对当前财务会计的诸多缺陷, 对未来财务会计的趋势做了一些预测, 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针对无形资产会计的改进。王化成、卢闯、李春玲 (2005) , 李寿喜、李若山、洪剑峭 (2005) , 邵红霞、方军雄 (2006) 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 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对投资者的有用性。研究结果表明, 无形资产与企业未来的业绩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刘义鹃、潘一相 (2010) 对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家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家外国公司2004年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探讨无形资产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 提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上述文献没有系统的研究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及后果。既然无形资产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无形资产信息是各个利益相关者所共同关注的核心信息, 那么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为什么不能系统地反映和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呢?无形资产披露不足会产生什么社会后果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低, 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本来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 而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中却占了将近一半, 而在国外上市公司中占较大比重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中很少。赵敏 (2009) 以沪市制造业下的4个子行业:医药业 (33家) ;电子业 (14家) ;金属、非金属业 (36家)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 (42家) 共125家上市公司的资料为样本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披露的行业特征。研究结论是:从无形资产内部结构比例看, 这4个行业的共同之处是土地使用权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除了电子行业2006年、2007年土地使用权的比重分别为34.81%、47.27%, 其他3个行业的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的比重均在75%以上。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总额中占了极大的比例, 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以2007年为例, 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司数均在90%以上, 绝对领先于其他一些无形资产项目, 其中医药业33家公司中有32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 占了96.97%;电子业14家公司中所有公司均拥有土地使用权;金属、非金属业36家公司中有34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 占了94.44%;石油、化学等行业42家公司中有38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 占了90.48%。其他相关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从本质上看, 土地使用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 而通过圈地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更不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渠道。而我国披露的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占了大部分, 本文认为, 考虑到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 将其从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立项进行核算较为妥当。

(二) 表外披露过少, 存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情况

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简要说明了无形资产的所含项目、计价、摊销的方法及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部分公司说明了无形资产各组成部分摊销的年限, 有些公司在年报中未计提提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但只用了“期末, 未发现无形资产有减值情形, 故未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语带过。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许多公司没有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 对重大无形资产或其变更也不加以说明。无形资产的转出可能是因为合并范围的变更引起, 也可能是因为处置无形资产引起, 对大金额的无形资产价值变更不加以说明, 很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与此相关的决策。如某ST公司在对其置换取得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如是说明:“公司本年对所持在的专有技术使用权己按账面余额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但对该“可收回金额”的确定过程却未做任何说明, 也没说明这种差额具体形成的原因。这种披露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意义, 还可能被公司当作进行盈余操纵的手段。所以, 无形资产披露最主要的突出表现就是披露不足, 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披露或披露的无形资产极少, 这与无形资产信息的重要性及战略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三、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一)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

(1)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表面原因。一是无形资产的知识本质等特征导致其难以用货币计量。无形资产的本质是知识, 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内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 具有路径依赖性, 特别是一些缄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 因而无形资产具有组织依附性, 无形资产价值创造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其所依附的特定企业环境。无形资产最主要的特征是不具有实物形态, 而且其成本与价值非对称, 价值具有易变性等, 这些特征使其计量非常困难。目前众多的无形资产之所以没有在会计报告中进行确认和披露, 主要原因是无形资产难以计量。因为人们看不到这些无形资产, 不能直接计量无形资产, 往往会采用间接地计量工具, 通过衡量无形资产对其他可计量的变量的影响来衡量无形资产的作用和重要性。如众多学者从研发的投入与企业增长的关系、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等方面来反映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二是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的缺陷。从形式上看,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足主要是源于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制约。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要求, 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 一个项目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才能进入会计系统, 并在最终的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报告 (FASB, 1985) 。按照可定义性, 一个项目只有当其 (包括其所产生的未来收益) 能够被企业完全拥有或控制时, 才有可能作为资产确认入账, 然而, 无形资产一般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因为无形资产的产权不是单一的, 很多无形资产的最终产权都不能明确归属于企业, 而是归属于企业家、经理和雇员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或被多个产权主体所共同拥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也是制约无形资产确认入账的重要因素, 按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要求, 一个项目只有当其能够用货币可靠地计量时才有可能被确认入账, 然而, 无形资产一般却很难用货币可靠地计量, 因为大部分无形资产是企业专属的默会性知识, 既不存在有组织的、竞争性的市场, 其所创造的未来收益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 因此, 无形资产信息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披露。 (2) 无形资产披露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经济后果观认为会计准则会对不同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从而具有一定经济后果, 导致会计政策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利益相关集团利益之争的结果。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变动也是由于其利益集团各自行为的结果。即无形资产信息舞台上主要参与者 (管理层、审计人员和相关的财务分析师) 复杂的动机及各自的利益驱动。一是管理层担心披露会削弱竞争优势和承担法律责任。由于公司的很多无形资产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秘密, 如对某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发, 企业大都是秘密进行的, 如果将这些信息对外披露, 将会使竞争者获悉, 从而降低自身的竞争优势。当企业向资本市场公开披露无形资产信息时, 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会免费地获得这方面的信息, 进而洞悉企业的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的泄露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Arya和Mittendorf (2005) 的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披露私有信息会让竞争对手获悉这些商业秘密, 如果竞争对手了解这些信息并据此调整战略, 将会消除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 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 管理层不会积极披露这部分无形资产。除此之外, 管理者还担心会承担法律责任。因为会计法规定了公司应该披露真实的信息, 否则相关责任人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很高的风险, 其价值取决于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 如果过早披露, 可能会误导投资者, 所以管理者不会轻易披露。二是审计人员和财务分析师的利益驱动。审计师所关心的是其审计报告是否因未适当揭示风险而遭到投资者的法律诉讼。由于无形资产具有高风险性, 尤其是研究开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上市公司对其资本化并经营失败, 很可能会导致不满股东的诉讼, 从而也会增加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所以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数额越大, 资产的整体风险越大, 审计师可能遭到诉讼的风险也就加大, 所以审计人员倾向于能降低审计风险的会计规则。对于无形资产的披露, 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愿意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 从而使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很多都未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反映。财务分析师则主要利用自己的内部信息赚取收益, 如果无形资产充分披露就失去了信息优势。财务分析师特别是与公司管理当局关系紧密的财务分析师, 已经从公司经理人员那里获得了关于公司创新活动的足够的信息, 所以, 企业对外报告中是否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已无关紧要。如果这些信息在财务报表上公开披露反倒会影响信息优势。所以, 并不是没有办法进行披露, 只是参与并有权决定信息披露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 以无形资产难以计量为借口阻碍了无形资产信息的充分披露。

(二)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经济后果

(1) 误导投资者,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葛家澍 (2004) 认为,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导致的经济后果是“极度的信息不对称性的信息缺乏信号传递功能和缺乏透明度。……留给投资者一种浑浊、最小的、不充分的和缺乏透明度的信息”。这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缺乏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及企业价值的低估”。会计实务的此种现状严重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有关信息, 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判断和相应决策。由于企业的真实状况并未得到反映, 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 危害资本市场公正。企业内部与外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拥有信息优势的内部人可以借此获得超额回报, 而内部人的超额回报以其他投资者的相应损失为代价, 这就使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逐步丧失, 最终将导致大量资本逐步退出市场, 造成市场萎缩。通过内部信息获取利润同样歪曲了一些管理人员的动机, 他们可能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操纵, 使他们做出对股东和社会并非最优的决策和行为。 (3) 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足增加了企业价值的可变性, 提高了企业的风险, 投资者会要求较高的报酬来进行补偿, 从而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众多国外学者 (Amihud and Mendelson, 1986;Boone and Raman, 2001;Shi, 2003) 的研究都表明, 由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尤其是无形资产信息分布不对称的存在, 投资者需要用高额回报来补偿高交易成本。 (4) 妨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会加剧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整个社会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列弗等的研究表明, 研究开发费用支出高增长的公司通常会被投资者系统地低估 (研究开发费用支出高增长但收益增长率相对较低是新生的无形资产密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 , 然而, 几年后这些企业一般都会产生高额回报。这种状况也说明由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足, 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结果会导致能够产生高额回报的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社会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四、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治理对策

(一) 提高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透明度

美国SEC (IASC) “核心准则”声明中, 提出“透明度”应作为“高质量”的属性之一。已有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大多支持“提高透明度是有利的”这一观点。Fama and Jensen (1983) , Healy and Palepu (2001) 的研究表明, 企业借助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可以降低管理当局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减轻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Fishman and Hagerty (1988) 认为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增强股票价格的有效性, 而股票价格的有效性可以引导公司的投资行为, 提高管理者投资的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 有利于降低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股票的交易, 从而增加股票流动性, 有利于降低股权资本成本。提高披露水平有利于外部投资者降低未来收益的预测风险, 并且可以减少对内部交易及盈余管理的疑虑, 投资者要求较低的风险回报, 对股票出价更高, 从而降低公司再融资成本 (Handa and Linn, 1993) 。现有的实证结果, 一般都支持股权资本成本与信息透明度负相关的理论推断。正如现有的文献所研究的, 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会减少信息披露不足造成的危害, 给企业带来好处, 表现为公司声誉的增加、股票流动性的提高、机构投资者关注的上升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 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二) 建立多层次的无形资产披露体系

美国的Paul B·W·Mille在《高质量财务报告》中指出:产生QFR (高质量财务报告) 信息最可能的途径在于提供大量的补充披露信息, 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所有已确认的和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同时应该使用这些补充披露来描述所有无形资产的来源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价值。当衡量无形资产时应该描述可能的价值分布。所以, 无形资产的披露可以采用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的方式, 尤其要增强表外披露。 (1) 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相结合, 鼓励自愿性披露。由于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能降低风险和资本成本, 那些通过提高透明度能够提升公司价值的公司, 应该更有动力去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张宗新等 (2005) 的研究认为, 好的资产拥有者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区别于劣质资产, 利用信号传递原则, 就会采取积极性的信息披露策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业绩好的信号。因此, 政府和会计准则委员会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披露。由于强制披露, 管理层可能会担心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要使无形资产信息充分披露, 应构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无形资产信息报告体制。虽然是企业自愿披露,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捏造披露信息, 披露的数据和资料应该真实可靠, 要说明来源和根据和分析的方法。 (2) 定性和定量披露相结合, 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体系。无形资产的知识性和非竞争性使得人们在反映和报告无形资产信息时, 更多地关注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潜能和战略实施能力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很难用单一的计量尺度———货币进行计量的, 所以必须结合无形资产所依存企业的特殊情况, 采用定性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借鉴国际上无形资产披露的做法, 进行综合反映和报告。一是完善财务报告的披露。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首先, 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可以借鉴固定资产的披露方式, 应该揭示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净值, 即表上的“无形资产”项目以账户上的原始价值填列, “累计摊销”单设一项, 作为“无形资产”项目的减项, 两者之间的差额列在下边, 作为“无形资产净值”。在利润表中对于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和对外投资收益较大的企业, 可以在“其他业务利润”项目、“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项目下设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明细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应将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价值和处置无形资产收回现金的价值单独列示, 以披露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减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其次, 在附注中应进行详细披露。具体包括:详细说明各无形资产的项目及其计价依据;适当披露每一项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摊销方法、摊销金额和摊余价值;分别列明本期转让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及其转让收入和本期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及其增值或减值额;报告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安排和合作协议的重要条款, 以及发生的费用和补偿性收益情况。最后, 财务状况说明书披露。在企业财务状况说明书中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主要是增加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反映无形资产变动的指标包括期末、期初无形资产总额比较指标,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指标。二是建立无形资产计分表。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无形性、不稳定性、难以计量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很难用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 应建立无形资产补充报告单独地予以披露, 这主要采用非货币计量的方式。目前常见的无形资产报告模型有:斯堪的亚知识资本浏览器、平衡记分卡、无形资产监控器、价值链记分板、价值创造指数等。这些无形资产计量报告模型, 从不同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设计特定的指标体系, 通过各类渠道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处理, 为无形资产报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我们可以立足中国企业的具体实际, 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已有的无形资产报告模型成果, 来建立我们自己的无形资产计分表。这将是一个热门课题, 现阶段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披露问题仍需要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蔡吉祥:《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 (上) 》, 《财会通讯》2004年第9期。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篇2

(五)——资产评估相关信息披露

2008年12月23日深交所发审监管部

为规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评估事项相关信息披露行为,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指引(试行)》、《资产评估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备忘录。

一、资产评估相关信息披露基本原则

1、本备忘录所称资产评估相关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发生重大资产重组或其他交易行为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上市规则》等规定聘请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评估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对相关标的资产进行评估形成的、须予以披露的资产评估结论等信息。

2、上市公司披露资产评估相关信息时,应当完整、恰当引用评估报告(含预评估结果、矿业权评估咨询报告,下同)的结论,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相关专业术语作出明确的解释,使投资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不得使用误导性的表述。

3、上市公司披露资产评估相关信息的,其所对应的经济行为应当与评估报告用途、评估目的保持一致。

4、上市公司不得要求评估机构出具不实的资产评估报告。评估

1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资产评估服务时,应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按照评估准则出具评估报告。

二、资产评估事项相关程序性要求

1、上市公司涉及资产评估事项的,董事会应当对评估机构的选聘、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假设和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发表明确意见。独立董事和独立财务顾问应当对选聘评估机构的程序、评估机构的胜任能力、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假设和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发表明确意见。

2、评估机构使用收益法、假设开发法等基于未来收益预期的估值方法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对评估价值分析原理、计算模型及采用的折现率等重要评估参数,预期各收益或现金流量等重要评估依据及评估结论的合理性发表意见。

3、评估机构应对评估对象所涉及交易、收入、支出、投资等业务的合法性、未来预测的可靠性取得充分证据,充分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不得根据不切实际的各种简单假设进行随意评估。

三、资产评估相关信息披露要求

1、上市公司涉及资产评估事项的,应当在资产重组报告书或其他相关公告中详细披露评估机构名称以及是否具有执行证券期货业务资格、评估基准日、评估方法,并以评估前后对照的方式列示评估结果。

评估报告利用其他机构报告的,上市公司应当参照前款规定披露

其他机构报告的上述信息。

2、评估报告显示评估值与账面值存在较大增值或减值,或与过去三年内历史交易价格存在较大差异的,上市公司应当视所采用的不同评估方法分别按照以下第3、4、5、6条的要求详细披露其原因及评估结果的推算过程。上市公司董事会或本所认为必要的,独立财务顾问应当采用同行业市盈率法、市净率法等其他估值方法对评估结论进行验证,出具核查意见,并予以披露。

3、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的,上市公司应当详细披露价值分析原理、计算模型及采用的折现率等重要评估参数,预期各收益或现金流量等重要评估依据,充分说明有关参数、评估依据确定的理由。

评估报告所采用的预期产品产销量、销售价格、收益或现金流量等评估依据与评估标的已实现的历史数据存在重大差异或与有关变动趋势相背离的,上市公司应当详细解释该评估依据的合理性,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予以披露。

相关资产在后续经营过程中,可能受到国家法律、法规更加严格的规制,或受到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严重制约,导致相关评估标的在未来能否实现预期收入、收益或现金流量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应当详细披露相应解决措施,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

评估标的为矿业权,且其矿产资源资源储量报告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未经有权部门审核备案,或尚未取得相关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证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详细披露原因、解决措施,作出相关承

诺,分析后续支出对评估结论的影响(如适用),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独立董事应当对该等措施的合理性出具独立意见。

4、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的,上市公司应当明确说明评估标的存在活跃的市场、相似的参照物、以及可比量化的指标和技术经济参数的情况,详细披露具有合理比较基础的可比交易案例,根据宏观经济条件、交易条件、行业状况的变化,以及评估标的收益能力、竞争能力、技术水平、地理位置、时间因素等情况对可比交易案例进行的调整,从而得出评估结论的过程。

5、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的,上市公司应当充分披露重置成本中重大成本项目的构成情况,现行价格、费用标准与原始成本存在重大差异的,还应当详细解释其原因。

6、采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并按照一定的价值分析原理或计算模型等方法综合确定标的资产评估值的,上市公司还应当充分披露该等方法的合理性及其理由。

7、评估基准日至相关评估结果披露日期间,发生可能对评估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的,上市公司应当充分披露相关事项对评估结论的影响程度,必要时上市公司应当聘请评估机构就此出具专业意见。

8、上市公司应当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结合资产评估报告书“特别事项说明”相关事项,在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或其他相关公告中充分提示资产评估事项的风险。

9、上市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收购资产或其他交易过程中,评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

一、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现状

1、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核算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其会计信息披露的不恰当。首先,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也就缺乏企业所遵行的标准;其次,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无形资产必须用货币计量,然而,在会计核算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即使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最后,无形资产与其他生产要索相比,其区别在于,它可以重复使用,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所以,在对无形资产收益进行核算时,就需要加以人为的合理估计,这也就使得无形资产收益的核算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具有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计量和核算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难以提供客观的、真实的计量数据,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一定程度的失真,使会计信息的内外使用者作出不恰当的决策,从而,风险增加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

2、无形资产难以在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中反映和报告

无形资产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无形资产的创造主要源于企业的下述三种活动:发明创造(创新活动)、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组织实践。每一类活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无形资产:发明创造可以培育出大量的技术类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专有技术等等)和非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技术秘诀等);人力资本投入可以培育大量的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而组织实践则可以形成大量的基础结构类无形资产,如企业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等。然而,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仅仅反映和披露了其中的极小一部分,主要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等,其余的无形资产都无法在财务报表内反映和报告。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仅仅反映、披露了少数几类无形资产信息,而其余无形资产信息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反映和披露。

尽管无形资产不能确认入账,难以在表内加以反映和报告,但企业可以通过在财务报表附注自愿披露的方式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然而,目前除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少数企业以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开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外,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如何通过表外披露的方式对外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目前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理论问题,更不用说纳入日常的信息披露实践了。实际上,即使那些已经纳入财务报表的无形资产,其信息也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披露。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下设置一个"无形资产"项目来合并反映无形资产信息,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对其作简要的解释,而没有分门别类地报告和披露这些无形资产的详细信息。

二、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缺陷成因分析

由于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本身的制约,无形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质也使其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一个项目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个条件才能进入会计系统。按照可定义性,一个项目只有当其(包括其所产生的未来收益)能够被企业完全拥有或控制时,才有可能作为资产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无形资产往往都与人密切相关,很多无形资产的最终产权一般都不能明确归属于企业,而是归属于企业家、经理和雇员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或被多个产权主体所共同拥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也是制约无形资产确认入账的重要因素,按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要求,一个项目只有当其能够用货币可靠地计量时才有可能被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却很难用货币可靠地计量,因为无形资产既不存在有组织的、竞争性的市场,其所创造的未来收益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符合資产的确认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无形资产信息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披露。

按照这一要素确认标准,无形资产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四个条件,才能够作为资产确认入账,并在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报告。然而,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未来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固有风险)和不可交易性等特性使其很难满足上述条件的要求。

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法规体系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准绳。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除了人为造假因素外,会计法规建设上存在的个别缺陷和漏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治理这些问题,首先应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我国以颁布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一系列会计法规,但其中的某些内容尚不健全、不具体,需要补充和改善,以做到立法严谨、具体,表达准确、清楚,具有可操作性。

2、完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会计信息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会计信息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因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得到补偿;其次会计信息被使用者使用时,它已经完成了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再次,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一旦过期即使再可靠也变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个别契约成本极高,是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承受的。因此,需要有一超额的回报足以弥补较高的契约成本。因此,会计信息即使是一种商品,它也很难单独进行商品化交易,因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管制来强制会计信息披露。

3、建立专门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机构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批露监管的特点是:分权明确,信息披露规则由证监会负责,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在财政部的控制之下。表面上看,似乎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健全,形成多头共管的良好局面,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却很不尽然。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的事实清晰地暴露出了我国会计信息监管实施机制的薄弱和低效。这也说明我国目前会计监管中会计信息产权的安排和保护的低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新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模式成为问题的根本。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是证券市场监管和会计监管的交叉领域,而证券市场管制和会计管制又分属证监会和财政部,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的职能、更充分地发挥二者监管的独立性和效率优势,应当建立准政府独立管制机构,在证监会和财政部的共同指导和监督之下,授权由会计执业界、会计专家、证券界、银行界、保险界、律师界等方面的人士组成的准政府独立管制机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委员会,辅助政府机构制定、执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另外,该委员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业协会等所缴纳的年费。

参考文献:

[1]孙烨楠.产权视角下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2008,(6).

[2]周爽爽.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与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2000,(2).

[3]佟爱琴,蔡晓净,吴泗宗.所有权、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与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J]. 财会月刊,2007,(6).

[4]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越来越深化和广化, 作为公司中占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也在市场的作用下显示出强劲的影响。

在公司价值中无形资产的贡献作用越来越高, 从而企业对无形资产信息及时、有效地披露就可能显得十分重要。无形资产信息的有效披露可以巩固资本市场的公正性, 提高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成本, 最终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例如, 在财务报告中披露R&D信息,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R&D的投入水平及其技术研发的实力, 并据此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有利于投资者判断公司的价值。王宇峰 (2011年) 对我国新无形资产准则实施以来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发现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影响, 提高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因此, 披露无形资产信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然而,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披露不充分的问题。虽然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披露出的无形资产信息在逐年增多, 但无形资产构成对象的扭曲和信息披露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为了克服上述影响, 我国新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在定义、研究与开发费用、摊销等诸多方面都较原准则有较大的变化, 这样, 企业执行新准则时在会计核算等方面也将有较大的变更。

但是, 这种在制度上的安排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众多的争议。本文试图通过从博弈的角度, 利用博弈关系中博弈各方的策略关联性来分析产生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对称和不充分的内在本质, 进而探讨这种新的制度安排成立的条件, 并尝试利用博弈分析的结论提供解决手段和政策建议。

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分析与模型

假设信息的提供者用S代替, 信息的需求者用D代替, 需求者的纯战略是检查披露的无形资产的信息和不检查披露的无形资产的信息, 提供者的纯战略是提供充分的无形资产的信息和不充分的无形资产的信息。如表一概况了对应不同纯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这里, a是信息披露充分给提供者带来的总损失而给需求者带来的好处, c为检查成本, f是罚款。假定c

用θ代表需求者检查的概率, γ代表供给者不提供充分的无形资产的信息的概率。则这个博弈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解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需求者的决策问题是使以下的得益函数最大化:

对 (1) 式关于求偏导, 得:

充分的无形资产的信息的概率为ca?f, 信息需求者随机地选择检查和不检查。

再考虑供给者的决策问题, 其决策的依据同样也是使下述得益函数最大化:

对 (3) 式关于求偏导:

由 (4) 式可得当时??a?f, 即信息需求者检查的概率为aa?f, 信息供给者随机的选择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不提供无形资产的充分信息。

三、从博弈模型中分析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问题

(一) 模型结论

从上述得到的博弈模型中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博弈中的博弈均衡与供给者信息披露的损失而需求者的好处a、对披露不充分的惩罚f以及检查成本c有关。对披露不充分的惩罚越重, 供给者信息披露的损失而需求者的好处a越多,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充分的概率就会越大;检查成本越高, 信息供给者不提供充分的无形资产的概率就会越大。为什么供给者信息披露的损失而需求者的好处a越多,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充分的概率就会越大呢?这是因为a越大, 需求方检查的概率就越高, 供给方提供不充分信息被抓到的概率就越大, 因而信息供给方反而不敢提供不充分的信息了。从这点可以明白, 在经济生活中, 为何大公司的无形资产披露比小公司的无形资产披露的更加充分了。

2、如果无形资产信息的供给者不披露充分信息的概率小于,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需求者的最优选择是不检查;如果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供给者不披露充分信息的概率大于,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需求者的最优选择是检查。

3、如果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者检查的概率小于, 无形资产信息的供给者的最优选择是不披露充分的无形资产信息;如果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者检查的概率大于, 无形资产信息的供给者的最优选择是披露充分的无形资产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新规定可能对博弈模型中的a和c产生影响。新的规定使无形资产的处理更加灵活, 从而加大了检查的难度, 进而使有所加大,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供给者不提供充分的信息的可能性更大, 使无形资产信息更加不透明。同时, 新规定对无形资产的形成也具有硬性规定, 可能使无形资产信息需求者的得益有所增加, 使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供给者蒙受的损失有所提高, 进而使有所加大。新规定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具有正负两种效应, 到底是正效应大还是负效应大, 无法准确地加以推断。但是, 通过对近几年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发现, 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比原来显著增加了, 如果忽略其他因素的现象, 则可相信新规定确实提高了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水平, 新规定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具有总的正效应。从中可以看出, 在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决定信息披露的本质性因素是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联性, 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主体的利益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制度本身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二) 模型结论分析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结论的讨论, 可以得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的内在机理, 但这种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各种假设的基础上的, 要使模型能够更加符合现实, 还应加强对现实中各影响因素的制度修订。

1、供给者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损失即需求者的好处越多,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充分的概率就会越大。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一旦需求者进行检查, 不提供充分的无形资产信息的行为就会被发现的基础上的。

2、如果检查成本与供给者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损失即需求者的好处有关, 则上述的结论有可能也不成立。如越多, 检查成本越高, 上述结论也就不成立了。

3、供给者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损失即需求者的好处越多, 供给者可能更有积极性去做寻租行为, 从而上述结论也难以成立。

四、从源头上解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无形资产信息的甄别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 应完善无形资产信息的甄别机制, 加强资本市场信息传递的渠道, 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建设, 提高无形资产信息检查的有效性。这样, 可以有效的减少无形资产信息检查过程中出现的摩擦问题, 提高无形资产信息检查的可操作性, 迫使企业权衡提供不充分完整无形资产信息的利弊。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无形资产第三方评估机制, 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建立机构相互隔离制度, 使机构间的系统关联减少, 同时明确产权结构, 充分建立起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决策权与监督权分离的体系结构。

(三) 加大对提供不完整无形资产信息者的惩罚力度

通过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 增加惩罚的力度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无形资产信息的供给者不披露完整充分的无形资产信息的概率和需求者检查的概率都有所下降, 这样, 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提高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力度。

(四)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完善行业自律组织

应建立一套包括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市场交易组织的强化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监管组织体系, 鼓励行业完善无形资产披露事宜, 与相关政府机构合作促使企业充分披露信息, 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薛云奎, 王志台.无形资产披露与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1 (11) .

[2]尹菊花, 陈慈, 王孝章.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净利润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电子行业[J].财税金融, 2009.

[3]王宇峰.R&D支出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 32 (2) .

[4]屠芳.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研究——基于A行业的数据[J].会计之友, 2009 (16) .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6]马忠明, 汪海粟.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信号博弈模型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 (3) .

[7]田昆儒, 万翔.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分析研究[J].现代财经.2008 (10) .

[8]季永佩.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比较[J]财会研究, 2007 (8) .

[9]王健姝.试析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 2007 (3) .

[10]孙白杨.无形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 2006.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篇5

一、为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实施,依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文件》(以下简称《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监管工作的通知》(上市部函[2008]076号)、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制定本指引。

二、我部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信息披露必备文件的完整性,以及独立财务顾问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业务中出具的相关信息披露文件进行形式审查。

三、上市公司在筹划、酝酿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过程中,应当做好保密工作,按照《重组办法》的相关规定并最迟在向公司董事发出董事会会议通知前向我部提出股票连续停牌的申请,直至按照《重组办法》的规定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复牌。为加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管理,我部在相关股票交易时间不接受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股票停牌申请、相关信息披露文件的接收和审查。

上市公司向我部提出停牌申请时,应当提交经公司董事长签字的停牌申请,说明停牌原因,对连续停牌期限做出明确承诺,连续停牌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天。董事会在关于股票连续停牌的公告中应当做出如下承诺:“本公司拟在公告刊登后*天内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及其它相关规定,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独立财务顾问将出具核查意见。公司股票将于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恢复交易。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内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的,公司股票将于*月*日恢复交易,并且公司在股票恢复交易后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若公司在承诺停牌期限内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或逾期未能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并向我部提交相关信息披露文件的,应当在董事会决议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或承诺期限届满时,向我部说明未能审议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具体原因,申请股票复牌并进行公告,公告中应当做出如下承诺:“公司在公告后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我部认为公司董事会未能勤勉尽责的,将根据《股票上市规则》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上报中国证监会。

上市公司连续停牌超过5个交易日的,停牌期间,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本所相关规定,至少每周一发布一次相关事项进展公告,说明重大资产重组的谈判、批准、定价等事项进展情况和不确定因素。

四、上市公司股票连续停牌前,股票价格波动达到《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各方行为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7]128号,以下简称128号通知)第五条相关标准的,上市公司应当将上述情况及由此产生的风险在重组预案中予以披露,并在股票停牌后向我部提交自查报告,即在股票连续停牌前6个月内,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交易对方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主要负责人),相关专业机构及其他知悉本次重大资产交易内幕信息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上述相关人员的直系亲属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及其他相关证券情况的自查报告。若公司认为股票价格波动未达到上述标准的,应当在按本规则第五条向我部提交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时向我部做出说明,并提交独立财务顾问的核查意见。

法人的自查报告中应当列明法人的名称、股票账户、有无买卖股票行为并盖章确认;自然人的自查报告应当列明自然人的姓名、职务、身份证号码、股票账户、有无买卖股票行为,并经本人签字确认。

前述法人及自然人存在买卖公司股票行为的,当事人应当书面说明其买卖股票行为是否利用了相关内幕信息;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应当书面说明相关申请事项的动议时间,买卖股票人员是否参与决策,买卖行为与本次申请事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五、上市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已向我部申请股票连续停牌的,应当按照《重组办法》的规定编制重组预案,经首次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申请股票复牌,同时向我部提交下列文件:

1、董事会审议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决议,以及独立董事的意见;

2、按照《内容与格式第26号》第八条的要求编制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

3、上市公司与交易对方签订的附生效条件的交易合同或协议;

交易合同应当载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一经上市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批准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交易合同即应生效。”

重大资产重组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合同应当载明特定对象拟认购股份的数量或者数量区间、认购价格或者定价原则、限售期,以及目标资产的基本情况、交易价格或者定价原则、资产过户或交付的时间安排和违约责任等条款。

4、上市公司按照《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要求编制的董事会会议记录,及下列文件和说明:

(1)交易标的资产涉及立项、环保、行业准入、用地、规划、建设施工等有关报批事项的,已取得的相应许可证书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

本次交易行为涉及有关报批事项的,公司应当在重大资产重组预案中详细披露已向有关主管部门报批的进展情况和尚需呈报批准的程序,并对可能无法获得批准的风险作出特别提示。

(2)上市公司拟购买资产的,资产出售方已经合法拥有标的资产的完整权利,不存在限制或者禁止转让的情形的说明。

上市公司拟购买的资产为企业股权的,该企业应当不存在出资不实或者影响其合法存续情况的说明;上市公司在交易完成后成为持股型公司的,作为主要标的资产的企业股权应当为控股权的说明。

上市公司拟购买的资产为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资源类权利的,已取得相应的权属证书,并具备相应的开发或者开采条件的说明。

(3)上市公司购买资产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的完整性(包括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有利于上市公司在人员、采购、生产、销售、知识产权等方面保持独立的说明。

(4)本次交易有利于上市公司改善财务状况、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有利于上市公司突出主业、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上市公司增强独立性、减少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的说明。

5、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对方按照《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的要求出具的承诺。

6、独立财务顾问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指引(试行)》的相关规定出具的重组预案核查意见和承诺。

7、上市公司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进程备忘录,以及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披露前股票价格波动未达到《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各方行为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7]128号)第五条相关标准的说明及独立财务顾问的核查意见。(若达到的,应当按第四条的要求提交相关文件。)

8、国家相关行业有权主管部门出具的原则性批复(若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涉及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传媒出版等特殊行业的资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的。)

9、我部要求的其他文件。

上市公司向我部提交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及相关信息披露文件后,我部将及时对公司和独立财务顾问提交信息披露文件的完整性进行形式审查。经我部审查同意后,上市公司应当在指定报纸披露董事会决议、独立董事意见、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和交易对方出具的承诺,并在本所网站披露独立财务顾问核查意见、其它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文件或意见(如有)。公告日为交易日的,公司股票停牌一小时。

六、上市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首次申请停牌起,应当向我部报送已聘请的独立财务顾问及其主办人、项目协办人有关联络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顾问名称、主办人和项目协办人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等。

独立财务顾问应当按照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指引(试行)》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就相关问题出具明确的核查意见和结论性意见。

七、按照《重组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完成相关审计、评估、盈利预测后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具体事项和股东大会召开时间后,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向我部提交下列文件:

1、董事会决议及其公告;

2、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及其摘要;

3、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4、相关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和法律意见书等文件(如有)。

5、股东大会召开通知;

6、我部要求的其他文件。

上市公司应当在指定报纸披露董事会决议、股东大会召开通知和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摘要,并在本所网站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和其他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报告和意见。公告日为交易日的,公司股票停牌一小时。

八、上市公司就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召开股东大会的,应当以现场会议形式召开,并应当提供网络投票或者其他合法方式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

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重大重组方案后,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编制申请文件,委托独立财务顾问在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申报。

九、证监会对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审核期间及作出予以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后,上市公司应当按照《重组办法》及其相关配套文件,以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申请办理股票停牌和复牌事宜、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资源型企业并购信息披露分析 篇6

【关键词】 虚假披露 制度优化 法制完善

从中国并购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来,信息披露规则不断细化强化,表露了证券监管者现实理想:完善的并购信息披露监管是增加市场透明度、保障投资者利益和建立市场理性与信心的有效制度,是中国证券监管的发展方向。[1]但证券市场上仍然存在并且还将不断出现虚假的陈述、隐瞒重大事实、误导欺骗投资者情况,一些上市公司还与中介机构勾结,借机操作谋利。

美国的Paul B·W·Miller和Paul R·Bahnson 在《高质量财务报告》[2]一书中指出:资源型企业产生QFR(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最可能的途径在于提供大量的补充披露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所有已确认的和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同时应该使用这些补充披露来描述所有无形资产的来源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价值。乔旭东(2003)[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愿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规模无关;自愿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的盈利能力正相关;自愿信息披露程度与独立董事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自愿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发行股票的种类有关。

案例一、中铝集团:入股力拓,无疾而终

中铝并购力拓事件经历了首期注资、再次收购和参与配股三个阶段。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中铝首次注资力拓为第一阶段并购事件。截止到2009年2月,中铝首期投资已经浮亏了70%以上。与此同时,中铝开始实施第二阶段注资计划。2009年6月5日,力拓单方面宣布撤销中铝第二次注资协议,这就宣告原本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海外投资交易彻底失败。中铝第二次注资失败后,整个并购事件并没有完结。第三阶段事件是中铝参与力拓“152亿美元配股融资”方案。经证实,中铝至2009年7月1日已出资近15亿美元,全数执行力拓新股认购权,以维持现有持股比例,摊低此前斥巨资入股成本。以此时力拓英国公司收盘价每股21.7英镑计算,中铝仍然浮亏近90亿美元。

在资源型企业披露的各种信息中,信息披露不真实往往表现在部分公司编造虚假财务信息,进行虚假陈述。中铝集团在信息披露时只注重了经济方面的披露,没有政治方面的信息披露,由于被收购企业国家正在进行"如何抵制外国资本入侵"问题研究,是企业并购没成功原因之一,所以企业披露完整性也是企业应该注意的方面。以披露局部代替完整披露,细节和政治方面却不披露,重要事项缺乏对细节的细致描述,投资者仍然是“雾里看花”。[4]

案例二、杭萧钢构:披露不到位、不彻底,难识“庐山”真面目

过程:2007年2月15日,杭萧钢构发布公告称与中基公司签署金额344亿元大单。但是在公告发布之前,2月12日杭萧钢构股价就提前爆发,连续10多个涨停,股价从4.24元暴涨至30元以上,从而引起了投资者和证监会广泛注意。由于股价异动,上证所对杭萧钢构前后实行多次停牌,但是每次复牌后都是连续涨停。4月4日,证监会正式通知杭萧钢构,将根据有关规定对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涉嫌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立案调查。

此案例典型表现在对收购方和最终实际控制人有关情况不予披露,或者不进行彻底、完整的披露,投资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引起种种猜测和疑问。有的甚至在监管部门了解情况时,仍不积极主动配合,推诿扯皮,千方百计隐瞒收购方和最终实际控制人的真实情况。同时,对于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在公司年度总结表彰大会讲话中泄露了信息,保密意识不强,涉密信息事前走失,致使有关涉密资料和信息在法定披露日之前走失,部分市场人士提前获知,这对其他投资者而言是极大的不公平。

案例三、中海油海外并购失败

2005年5月16日,北里海项目执行人ENI-Agip公司宣布,除INPEX公司外该项目其余五个股东均表示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认购BG公司出售的价值12.3亿美元股份。至此,中海油收购BG北里海股份计划正式宣告失败。

中海油的失败案例部分由于制度环境的差异,中海油在并购之时的信息披露只注重了经济方面的事情,没有将制度环境的信息予以披露,由于制度不同,审批程序复杂,可能延误最佳收购时机,也使得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不断落后于竞争对手,失去了最佳时间。信息披露之时也没有将细节纳入披露范围,沟通传达不当,机密一再泄露。由于信息披露范围模糊,致使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不能果断进行,策略谋划不足,导致并购多次失败。普遍存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并伴随着大规模信息造假,一方面加大了证券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直接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正确有效的信息披露方式应该如下:一、在信息披露之前企业应该深入完善评价自身的优势劣势,而且要更加关注被并购企业近几年来真实信息,由于资源型企业并购会对多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并购信息披露之前要首先充分对相关企业做出完整的调查、核实。否则就会像中铝集团一样预测信息及其不准确。二、编制时间的确认。[5]在前期调查基本完成之后,对各方信息都有了充分了解,才可以着手信息披露文件编制。这个时间要定好,既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过早编制会提升股价,对金融市场造成震荡;编制过晚又失去了编制意义。三、信息披露编制过程中的保密。在信息编制过程中,企业要极度注意披露信息有意无意泄露,关键信息泄露会对企业并购造成很大影响。四、注意披露信息编制的完整性。不光要披露企业资产负债、盈利能力、股价等信息,还要对各自企业所处社会环境、制度体系、民众态度作为考虑对象。中海油的失败就是由于忽视了被并购企业所处社会环境和制度等因素,导致了并购行为失败。五、不进行虚假披露,遵循监管。企业不能为了单纯盈利而去编制虚假的信息披露文件,[6]否则会对金融证券市场以及企业自身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退市、破产。还要遵循监管机构监管,不能像杭萧钢构一样正面对抗监管。还要保证信息沟通畅通,重要细节及时披露,对自身对市场负责,提供一份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文件。

参考文献:

[1] 黎建新:《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甘肃省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31-32页.

[2] (美)米勒:《高质量财务报告》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1日,第1版.

[3] 乔旭东,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信息披露行为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3.

[4] 陈崇锋:《论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第70-73頁.

[5] 鲁昕政:《上市公司收购之信息披露义务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年.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浅析 篇7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在符合下列条件时,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无形项目,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1)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2)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二)无形资产的披露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1)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累计减值损失金额。(2)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3)无形资产摊销方法。(4)作为抵押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企业应当披露当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

二、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代码,选择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信息类38家公司和电子类20家公司为样本。信息和电子类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大都属于高新技术产品。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为数据来源,考察区间为2006年一2009年。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其中有无形资产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比例大多都在90%左右,这说明无形资产已经在上市公司的资产中有一定份额,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并趋于稳定。从无形资产占资产总值的比例来看,无形资产在资产总值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这说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还远未实现规模,并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重要财富。随着资产总值的大幅度增加,无形资产在资产总值中的比例相对缩小,这是无形资产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资产增长速度的表现。

三、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完善。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对无形资产的核算、信息披露规定最全面的是财政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但其财务会计报告对无形资产信息不能充分反映,如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排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之后披露,且只反映一个无形资产摊余价值;在利润表中无形资产的转让收入和对外投资收益情况都没有单独列示,而是并到其它项目一起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也仅设置了一项“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把长期投资以外的全部非流动资产合并到一起反映,根本无法看清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说明”,也只是要求披露无形资产的种类、实际成本、本期增减及摊销数,未能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充分披露。例如,根据准则和制度规定,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但只是在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一栏中做简单的列示。实际上,我国高科技行业中投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较高。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未披露列入管理费用中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信息,但在“待摊费用”、“长期摊费用”以及“无形资产”科目中都列支了研究与开发费用。2002年,ST夏新在“长期待摊费用”中摊销技术使用费1410.40万元;粤宏远在“长期待摊费用”中摊销星火计划商标22.50万元。

(二)实践中,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对外不报或报而不实。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对外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远远要比实际拥有的少。现行的会计准则及制度的缺陷以及企业对公开无形资产信息的错误认识使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以“无形资产是公司自身的秘密,外界无权得知”为由逃避公布信息的义务。无形资产是公开的信息,它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公开为代价取得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立足于证券市场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有些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的方便等目的,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无形资产信息。如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

四、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完善

通过上述对样本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调查和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提出改进如下:

(一)规范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具体类别名称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从表面看,这一主要以列举定义的无形资产似乎一目了然,但目前上市公司所列示的无形资产科目多达几十种,以具体事件名称代替无形资产科目的情况占大多数,为无形资产的类别确认制造了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我国会计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在现有的无形资产科目类别的基础上建立次级科目,对无形资产科目进行细致的划分与名称的设定,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名称进行界定与归类,以适应不断增加的无形资产形式。

(二)完善财务会计报告中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方式

1.报表披露。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附表。第一,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在某一时点上无形资产存在状况的信息,可以考虑揭示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净值。第二,在利润表中除了按现行的做法,可以考虑对于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和对外投资收益较大的企业,可在“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和“投资收益”项目下各设“其中:无形资产转让收益一一”、“其中:无形资产投资收益一一”等明细项目。企业根据内部管理与外部需要,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和“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第三,在现金流量表中“无形资产摊销”项目应单独列示于主表内,而不是在补充资料中。

2.附注披露。通过报表附注可以较充分反映那些在会计报表中不能确认、表述或者是非量化的无形资产的重要信息。如详细说明各无形资产的计价依据,披露每一项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摊销方法、摊销金额和摊余价值。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篇8

关键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完善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 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企业的贡献也日益明显。薛云圭、王志台 (2001) 提出单位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固定资产, 并且证明了市场对单位无形资产的定价要大于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 无形资产甚至成为了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研究和完善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的要求, 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而且企业应当披露当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

因为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等原因, 使得目前无形资产的披露状况存在着很多问题。蔡吉祥 (2010) 通过研究众多上市公司2008 年度财务报告发现有些被政府部门认定的知识产权示范或优势的上市公司却没有披露任何知识产权信息, 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刘爱东、刘祝阳 (2008) 通过对82 家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研究, 发现特殊行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面很小而且披露的资产名称极不规范。马德林、杨英、张博源 (2012) 通过对2008 年—2010 年上市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我国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的比例高达70%以上, 无形资产含金量很低, 技术性投资水平严重低于非技术性投资。概况而言, 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无形资产的披露范围较窄

目前无形资产披露的形式主要是表内披露和附注披露, 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是无形资产原值减去摊销和减值后的净额, 以及可以资本化的研发支出金额, 尽管附注里面会有一些对无形资产的文字性说明, 但主要披露的还是无形资产货币计量后的结果, 鉴于报表格式的束缚, 很多能够增加企业价值且对信息使用者做决策很有用的但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没有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 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的客户关系等, 这些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价值都很有用的, 但是因为没有披露出来, 可能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评价以及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 无形资产披露的内容不完整

资产负债表只是披露了无形资产的净值, 信息使用者无法从中读取资产的原值、摊销额、减值金额, 虽然这些信息在附注中都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披露, 但是人们在阅读财务报告时首先看到的是财务报表, 然后是报表附注, 相对于附注, 财务报表更加简洁明了一些, 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快速的了解一家企业资产的整体状况, 如果报表披露的信息不完整, 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获取。

(三) 无形资产披露的价值单一, 相关性不大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无形资产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若资产发生减值需计提减值准备, 但若资产价值提升不能确认增值的金额, 且无形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 将不能转回。无形资产采用成本法计量, 虽然能够反映出其历史价值, 但无法体现出其现在的价值或将来的价值。信息使用者做决策时所参考的就是企业的现时信息和未来的信息, 注重的是企业将来的获利能力, 虽然历史成本计量能够符合会计信息客观性的要求, 但是对信息使用者做决策却没有太大的用处, 与决策的相关性不大。

二、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完善建议

针对我国无形资产披露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剔除了出去, 使得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更加准确, 将研究开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要求企业披露当期确认为费用的研发支出总额, 并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 提高了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使无形资产的披露也更充分。但是现实处理中,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 扩大无形资产披露的范围

我国会计准则第6 号规定要求披露的无形资产范围仅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而实际上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增加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远远多于这些内容, 只是鉴于无法以货币计量, 准则又没有强制要求, 所以很多企业都忽略了这部分非货币性资产的披露。但是企业可以采取其他披露格式进行表外披露, 比如, 对于人力资本, 企业可以列示出各学历层面上在职人员的人数、企业所拥有的研发人员的人数、拥有行业相关证书的人数等等;对于客户关系这方面资源, 在保守商业秘密的前提下, 企业可以适当的披露出客户的名称、与客户的主要交易及交易金额等。尽管没有货币计量结果的精确, 但这些信息也能够体现出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客户关系方面的实力, 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 增加无形资产披露的内容

对于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 应列示出资产的原值、摊销额以及减值金额, 而非仅仅以净值列示, 这样可以体现出无形资产价值变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和减值对其价值影响的程度, 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快速地了解到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概况。在财务报表附注的无形资产项目下, 企业只是列示了无形资产具体项目的名称、原值、摊销、减值等, 但是没有区分出哪些无形资产是外购的哪些是企业自己研发的。一个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而企业的研发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研发的成果体现出来的, 所以, 应该在附注披露的各项无形资产后边注明此项资产的取得方式是外购的还是自行研发的, 这样, 通过自行研发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可以判断出企业的研发能力,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衡量企业的价值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 单独披露土地使用权

无形资产的价值代表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与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反映的应是企业的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土地使用权, 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依法或依约定, 对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是一种现有的自然资源, 并不是企业所创造出来的, 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的好坏, 而我国目前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占了极大的比例,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现, 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2012 年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无形资产中, 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占无形资产总价值的比例高达52.71%。一个企业拥有的土地越多, 其无形资产价值越大, 表面上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很高, 但其实不然, 这也只能说明企业的“拿地”能力很强。而且, 按照准则的要求, 土地使用权也要在其使用年限内进行合理摊销, 这样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会逐渐减少, 这与现实是矛盾的, 实际上在我国土地是逐年增值的。所以, 应该把土地使用权从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 单独进行确认计量, 避免造成企业表面上创新能力很强的假象, 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四) 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披露形式

在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的要求中,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略有不同。国际会计准则IAS38 号中规定对无形资产可以采用重估法, 即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并披露公允价值估计的方法和其他重要影响因素。我国会计准则要求对无形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要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要计提减值准备且减值金额不能转回, 这一规定就默认了无形资产的价值是逐渐减少的, 而现实中, 很多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不减反增的。近年来, 随着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 土地的价值也一路飙涨, 而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还是几年前或是数十年前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远远低于土地现在的价值。有些企业所拥有的商标权或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 随着企业的良好发展, 又因为这些资产所具有的独特性, 其价值也是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 而按照我国会计准则所要求的计量方式, 这些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所体现的价值会越来越少。在资产价值增值的情况下, 对无形资产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并披露, 会严重低估企业价值, 使得财务报告披露的资产价值有失公允, 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尚不完善, 而且有些企业可能会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 所以对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还很难实施。虽然目前对无形资产无法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但不能因噎废食, 不能完全忽略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 可以在对无形资产采用成本法计量的同时, 在附注中披露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 采用双重价值披露的方法, 以历史成本为主以公允价值为辅, 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又能够保持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者的相关性及有用性。

参考文献

[1]薛云奎, 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1 (11) :40-47

[2]蔡吉祥.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现状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0 (3) :46-53

[3]刘爱东, 刘祝阳.特殊行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3) :232-234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刍议 篇9

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通过其生长、蜕变、生产、繁殖在质量或数量上发生变化, 即具有生物转化功能。正是这种转化功能使生物资产能够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未来经济收益 (如家畜产蛋和肉、森林产木材、果树产果实等) , 引起其价值的增加 (或减少) 。尽管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企业资产状况和盈利能力却是他们共同关注的基本信息。从事动物饲养或植物种植的农业企业是通过农业活动来实现盈利的, 而获取盈利有赖于动植物的增值及其较低的耗费, 因此, 实现动植物增值最大化是农业企业的重要生产经营目标。企业的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农业企业动植物增值及其与之相配比的费用情况, 以据此做出预测和决策。

2. 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公司财务报表内披露随意性较大

我们统计了国内28家拥有林木类生物资产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 先将统计情况如表1所列示。

从表1我们统计的情况可以看出, 28家拥有林木类生物资产的上市公司, 只有一家公司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一家公司对公益性生物资产在报表中进行了披露, 各占总公司数的3.6%, 生产性生物资产披露的也仅仅8家, 披露比例28.6%。对生物资产表内披露不充分、随意性大, 进而导致上市公司信息缺失, 同类上市公司信息不可比、不相关, 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

2.2 公司报表及附注中生物资产信息披露不充分

企业准则要求生物资产性公司的报表及附注中需要对以下进行披露:

第一, 在财务说明书中说明有关生物资产情况:1) 生物资产的类别以及各类生物资产的实物数量和账面价值;2) 自然条件, 如气候、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对生物资产的影响情况;3) 生物资产大规模更新, 特别是生物技术的进步引起的生物资产更新;4) 天然起源生物资产的类别、取得方式和实物数量。

第二, 在会计报表上对生物资产的列示和披露:1) 在资产负债表上要单独列示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 编制生物资产明细表, 反映各类生物资产在会计报告期内数量、价值的变化情况;2) 在损益表中反映生物资产收益对企业总的经营成果形成的影响;3) 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生物资产的形成、经营以及处置过程中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第三,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信息披露:1) 附注披露。这里的附注披露具体是必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 主要包括: (1) 各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跌价准备累计金额, 以及各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2) 用于担保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 (3) 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2) 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一般不要求严格符合会计准则的约束, 但是对于生物资产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生物转化和自然增值能力, 还应该就生物资产账面价值变动情况编制变动表和生物资产自然增值变动表, 以反映企业报告期生物资产自然增值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

目前, 企业的财务报表对生物资产的披露不够充分, 没有按照准则要求详尽的披露, 致使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信息的使用者无法获得准确的会计信息, 影响其决策。

除此之外, 还存在公司披露生物资产核算办法比较混乱, 对林木类生物资产资本化和费用化披露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3. 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加强的探究

3.1 增加生物资产分类标准的信息

生物资产的类别不同, 则经济属性和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就会存在差异。因此, 在财务报告中增加生物资产分类标准的信息, 可以增加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质量。

3.2 充实生物资产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

目前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要求企业披露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政策, 笔者认为, 还应增加生物资产确认计量、有关收益确认计量、减值准备计提等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内容。

3.3 增加生物资产收益的信息

因为生物资产的自然增值信息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至关重要的, 增加该信息的披露可大大提高生物资产信息的有用性。

3.4 细化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信息披露

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点, 使农业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产业, 加强其风险信息的披露尤为重要。我国的生物资产准则要求企业披露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 但规定不够详细, 应借鉴国外的做法予以进一步细化

3.5 增加政府补助有关的信息

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政府补助的性质和概述;未履行的与政府补助相关联的条件或其他或有事项;预计的政府补助水平的重大减少等。

参考文献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 篇10

一、产权视角: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缺陷成因分析

罗素在“新增长理论”中提出, 传统生产函数重视劳动、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 把知识技术等作为外部因素,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技术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内部推动力。因此, 有必要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核算, 并客观地反映相关信息。但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独特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不完善性, 导致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种问题最突出地体现在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失真, 同时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信息根本无法全面地在报表中得到有效反映。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 无形资产的核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无形资产的各种确认和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判断成分, 如由于无形资产开发风险很大, 无法有效判断其成功可能性, 即使技术成功, 可能在推向市场时失败, 这种不确定性就导致对于其成本的界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由于其呈现出收益报酬递增的特点, 也因此对其收益需要进行人为估计。信息反映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企业产生效益的很多资产没有能够在报表上全面反映出来。当前所反映的主要是商标权、商誉、专利权等可以直接衡量和界定的资产, 但对于企业异常重要的很多资产信息却根本没有表现, 如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企业文化、人力资本等, 这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但却无法得到切实具体的反映。针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从产权的视角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产权界定

很多学者都对产权进行了界定, 从德姆塞茨以及巴泽尔等人对于产权的界定内容可以归纳出, 产权有两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强调人对于物拥有的经济权利, 另一个层面是界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财产权利。那么, 从信息特性角度来看, 会计信息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特点, 对利益相关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性, 不同利益主体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存在矛盾, 因此需要通过博弈来实现均衡。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强调的就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 进而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于该类资产的收益或者受损程度。

(二)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的产权成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模糊, 二是会计信息产权保护不完善。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模糊主要表现在当前整个会计制度体现的产权所有者都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从资产负债表来看, 其内容主要是针对债权人和股东的, 左边的资产表现出他们的对于企业内部相关财产的权利, 但从左右的对应中可发现, 左边的资产大部分都是物质资本, 很多无形资产由于无法界定归属权, 常常无法在报表左边有效反映出来。表外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是根据股东和债权人等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特点要求而设计的, 便于物质资本所有者能够及时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但无形资产的产权不具有明确性, 有关信息难以在表内或表外得到有效的反映。

会计信息产权保护不完善表现在:会计信息产权确定的是谁可以拥有对于会计信息的所有权, 谁应该从会计信息中获益等。但我国当前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信息披露偏向非常明显。其决策有用性主要是针对大型控股股东或者政府部门本身, 对于大型控股股东来说, 其由于具有内部管理的优势, 导致那些信息是否披露对其重要性已经不再明显。最后整个信息披露无法使该获益的人获得有效的利益, 打击了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 会计信息产权保护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监管部门没有有效地保护好中小股东的利益, 一些监管政策制定应该保护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中小股东, 但要么这些政策没有制定好, 要么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因此, 从这两方面来看,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在产权具体界定和保护方面需要作出极大改进。

二、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改善路径:产权化

从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和产权视角的分析中, 有必要充分利用产权理论, 挖掘出有效的指导思想, 对于改进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提出建议。

(一)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改善的理论基础

对于改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可以借鉴三大理论思想, 即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外部性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科斯提出, 是对企业和市场边界的理论解释。交易理论认为, 企业的存在是对市场的替代, 也就是说组织化的企业是根据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 这些长期契约减少了信息搜索、协商等交易成本, 有助于提高交易的性质。但不同的产权组合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 应当寻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产权组合, 来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契约理论是交易理论的延伸, 强调契约最终是为节省交易费用。因此, 契约观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合成, 由于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与其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 因此个体之间需要缔结契约, 保障互不侵犯, 合作共赢。而不完全契约理论则指出, 契约不能把所有的关系都包括进去, 而且还面临着很多未来的不确定性, 因此无法全面反映交易双方的权责关系。最后一种是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性。交易的双方掌握的信息难以完全一致, 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处于优势地位, 另一方掌握较少的信息处于劣势地位。这样, 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容易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 这就是负的外部性效果。常见的搭便车、工厂排污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部性例子。为了避免负的外部性, 应当对产权进行清晰地界定。现代产权经济学家提出, 产权结构的效率依赖于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程度, 通过产权划分来促使企业能够依靠自身激励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

(二) 产权化的两大步骤

一般而言,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分配经历初始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产权初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 产权安排依赖于交易成本的高低。当交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 产权分配较简单, 可以通过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直接协商来对企业所有权进行分配, 这是一种直接简单的私人契约方式;当交易成本较高时, 利益主体的各方利益难以达成一致, 需要外部力量。初次分配完成后, 会计信息达到初步的平衡, 但这种平衡并不稳定。因为, 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知识共享矛盾, 产权博弈仍然存在, 各方利益随时都可能出现不一致, 资源配置处在波动之中, 因此还需要进行二次分配。第二阶段是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的再次分配。同第一次分配一样, 二次分配中产权分配仍还与交易成本紧密相关。如果交易费用不高, 无形资产的所有者之间可以并能够通过博弈来进行协商, 对成本消耗不大;如果无形资产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各方主体之间的共同知识规模也大大扩大, 第一次的产权分配不能维持各方的利益均衡, 博弈的成本代价就很大。这就需要进行更高层第二次分配, 这时政府和市场的监管机制不可或缺。通过第二次会计信息产权安排, 无形资产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达到了相对一致的均衡状态。

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改善的技术性设计和制度性安排

除了思想层面的方向指引, 必须通过明确的制度和技术支撑在企业中实现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措施, 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披露的质量, 保证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均衡。笔者主要从两大方面对其进行具体化。

(一) 技术性设计: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会计工具, 无形资产的管理也离不开对应的会计信息系统。然而, 现在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还局限在对有形资产的管控, 系统功能不完全, 不能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而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信誉、经营能力和业绩状况等这些无形资产指标, 因此, 从技术层面来说构建一个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是当务之急。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要以价值增值为基础, 充分全面地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能够将所有有价值的无形资产都纳入到管理系统中, 要重视程序的透明化和共享化。一方面, 要保证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之间交易程序的透明化, 能够充分体现外部投资的投资行动;另一方面, 要实现决策管理的共享化, 也就是说企业的重大决策应当在规定的范围内实现信息外部化, 让外部主体实时了解无形资产的运作信息, 如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合作伙伴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管理的一大创新, 也是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价值链起源与从理念上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这对无形资产来说是价值链条的最基础但最重要的步骤, 决定着后续的无形资产分配;确定了基本理念后, 价值链进入执行阶段, 在实践中实现新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可行性;最后, 是商业化阶段, 也就是将企业的创新理念转化为可用产品和服务后推向市场, 在成本和收入的差价中获取利润, 也就是价值。图1的价值链模式计分板, 给出了无形资产信息实现价值创造的三个阶段中的具体内容, 是一个系统完整的链条, 为内部决策者和外部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二) 制度性安排:建立完善契约约束与激励机制

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 建立有效的契约事后支持制度对于遏制违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方式是通过降低违约收益和提高违约成本来实现。在此基础上, 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契约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契约约束机制。首先是确定授权范围, 其次是确定责任目标, 最后是明晰违约责任。确定授权范围主要是要求经营者与代理人的权力范围界限明晰;确定责任目标主要是指构建经营业绩和代理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通过准确估计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所带来的收益额, 对经营者的责任目标进行有效约束, 保证对无形资产的有效处置;而明晰违约责任则是强调建立契约罚款条款, 其内容应能保证使经营者的违约成本高于违约收益, 控制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失真。二是完善契约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契约机制是以经营者的经营成果为基础, 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的目标趋于一致, 从而使得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激励相容性得到改善。主要措施包括:在签订契约条款时, 应该明确利益条款, 同时委托人对于代理人的激励方法要明确表述;在激励措施中, 采用非货币化或者远期化的办法对代理人长期绩效进行补偿, 同时, 还要将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延期支付股票期权、超额利润、奖金等措施。三是设计弹性化契约条款。弹性化契约条款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帮助行为主体根据经营成果的变化及时确定报酬与风险。这样, 就可以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弱化某些机会主义经营者的行为导致的违背契约现象, 进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减少因为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下一篇:翻译专业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