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供水

2024-05-04

集中式供水(精选十篇)

集中式供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采用我所对某部六处水源连续六年(2007-2013年)水质监测数据,数据采用六年平均值。单项组分评价指标有:色度、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 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氟化物、铬(六价)、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共二十一项指标,挑选其中典型的十九项做单项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1.2 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1)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2]进行检验;

2)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3]对60份水样进行评价,综合指数WQI=,单项水质指数:Ii=Ci/Si。其中,Ci为单项检测结果的六年平均值,Si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max为最大值。水质综合指数评价分级为:综合指数大于2.0表示所检测水质很差,1.5到2.0之间为较差,1.0到1.5之间为一般,0.5到1.0之间为较好,小于0.5为水质良好。

2 结果

1)各采样点水样测定均值,共采集水样60份,每份样品均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2]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6个监测点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对水源水的要求,其中5个监测点检测结果综合指数评价为较好,1个评价为良好。6个监测点水样的感观和一般化学指标检出值与生活饮用水标准相差不大,除了氟化物一项有4个监测点水样稍差,铁浓度检测有3个监测点水样较差外其他均能够达到标准,毒理学指标、耗氧量及增测指标也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源水的要求。

2)各采样点水样单项水质指数

为了直观的了解某部自备的5个水源井及供水中心水质情况,现将各个单项水质指数根据公式Ii=Ci/Si进行计算,其中单项水质指数大于1的为超标,小于1的为在国标范围内,所得的各个单项水质指数越小表明所检测水样中该指标含量越低。根据各单项指标测得的平均值计算各单项水质指数,结果见表2。

表2各采样点的单项水质指数

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6),当测定值小于标准值的1/10或低于最低检出限时,单项水质指数为0.10。再根据单项水质指数计算综合水质指数WQI,见表3。

表3各采水点水样的综合指数

3 讨论

通过对某部2007-2013年自备的5个水源井及供水中心近六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进行监测的六个监测点水质状况均较好,其中绝大部分单项检测项目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对某部水质的现场观察显示,各个监测点水较清澈,感观性状良好。实验室检测表明,所有监测点中大部分指标都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进一步计算水质指数,结果各个监测点单项水质指标相对较差的依次为铁、氟化物、氨氮,但并未对某部官兵身体健康造成威胁,10号井的水质较好,各单项水质指数均较小。水质综合指数也显示:3、4、7、8号井和供水中心的WQI在0.5~1.0之间,水质较好;10号井水样的WQI在0.5之内,水质的综合指数评定为良好。综上所述,某部五个水源井及供水中心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要求,且水质综合指数小,水质良好,可以满足某部官兵生活水源水饮用。此次检测结果中氟化物、铁单项水质指数稍差,其原因主要为某部使用地下水,而当地地处科尔沁草原,地下水中铁、锰、氟化物等含量较高,加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水质容易被污染,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饮用,致使检测结果较低,但还未对某部官兵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需行进一步监测。为确保某部官兵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质量能进一步提高,促进官兵的身体健康,还需进一步改善某部生活饮用水质量。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某部自备水井及周边环境的卫生防护,看护人员要切实负责,做好水质的消毒净化处理;2)加大对某部官兵水质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饮水安全卫生意识;3)某部防疫人员应经常性地对该地自备井进行水质监测,特别要加强对各个自备井饮用水水质处理的技术指导。4)供水中心水质应采用化学沉淀法或吸附过滤、混凝沉降等方法进行降氟,再进行加氯消毒等措施进行综合处理,水质完全符合饮水卫生标准后再供应饮用。

参考文献

[1]GB/T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2]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S].

集中式供水单位制度 篇2

管理要求和工作指引

一、法律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二、日常管理基本要求

1、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净水过程卫生操作规程,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制度包括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岗位制度、采购索证和水质消毒检测等,规程包括净水安全规程、混凝剂投加操作规程、反应池操作规程、滤池操作规程和水质消毒检测等。

2、根据水质处理要求,必须配备相应的水质净化消毒检验设施,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检验等常规处理工艺、微滤活性炭吸附超滤或反渗透消毒等深度处理工艺、微滤活性炭吸附烧开凉栋等直饮水供水等。

3、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凡患有痢疾、伤寒、甲型和戊型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和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管水工作。

4、应建立卫生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和规程、人员管理组织架构、“两证”复印件、涉水产品索证资料、各岗位操作记录、水质自检和委托检验记录以及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

三、各类单位日常管理具体要求

(一)市政供水单位(或自建供水单位)

1、卫生许可证应悬挂厂区内显眼处,在有效期内。

2、供管水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

3、应建立完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度和管理组织机构,制度应在各岗位上墙,以指导员工生产。

4、应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水源卫生防护工作,建立并执行水源日常巡查制度,开展水源日常检测工作。

5、水处理工艺和卫生设施与申报卫生许可时应一致,无擅自更改。若更改工艺和设施应及时申报。

6、水处理及卫生设施应完善、日常运转正常。混凝应达到水质处理效果,待滤水、滤后水质应达到水质控制要求,加氯消毒设施要运转正常,能够保持日常安全供水。

7、应通过检验室水质检验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采样点与检验频率应符合要求、水质检验记录应完整清晰,档案资料应保存完好,应按要求上报水质资料。运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对水质进行现场监督检测,待滤水和滤后水浑浊度应符合标准要求,出厂水余氯符合标准要求。

8、应制定和完善各类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污染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机制应健全,配置有应急处置设备、应急物资(活性炭、高锰酸钾、酸碱等)。

9、饮用水的输水、蓄水和配水等设施应密封,严禁与排水设施及非饮用水的管网和设备相连接;各类贮水设备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管网末梢应定期放水清洗,防止水质污染;建立管网日常巡查维护检修和定期更新制度。

10、水厂所用与饮用水接触材料合格供方(卫生许可批件、检验合格报告等)资料应齐全,现场抽查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应从合格供应商进货,进货后应进行验收,有验收记录。

(二)分质供水单位

1、卫生许可证应悬挂厂区内显眼处,在有效期内。

2、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

3、应建立完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度和管理组织机构,制度应在各岗位上墙,以指导员工生产。

4、管道直饮水设施周围和制水机房环境卫生良好,生产场所内各卫生设施应完善,生产工艺流程布局和设施布置应与建审发证时相一致。

5、过滤和消毒等水质处理设施应完备,运行正常和良好,处理效果应达到设计要求,运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检测浑浊

度、电导率等指标应符合卫生标准的要求。

6、水处理材料应定期更换,供水管网应定期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的水质应经检验合格,有各项工作记录和有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水质检验合格报告。

7、水质检验室运作正常,有专人负责水质日常检测工作,并做好记录。

8、管道直饮水设施所使用的供水设备和活性炭、反渗透膜等涉水产品应具有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

(三)二次供水单位

1、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制定水池定期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和水质污染处置预案。

2、供、管水人员应持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上岗。

3、供水设施周围环境卫生应良好,蓄水池周围10m以内不得有渗水坑、化粪池、垃圾堆和有毒有害物品等污染源。

4、供水设施应加盖上锁,透气孔和溢流管应有防蚊防鼠纱网,泄水管、溢流管不得与下水道相连。

5、二次供水设施应完备,运行良好,水池内部应清洁卫生,打开盖不应看见池壁长青苔和水中有异物。

6、水池应定期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水质经检验合格,有清洗消毒操作记录(每年半年一次)和水质检验合格证明。

7、供水设施所使用的管材和消毒剂等产品应具有有效 的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四)学校等场所的直饮机供水单位

1、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包括采购索证制度、日常维护制度、过滤材料定期更换制度和水质检测制度。

2、供管水人员应具有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

3、更换的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和所使用的饮水机应具有有效的卫生许可批准文件(饮水机机身标注的型号、名称应与厂家提供的卫生许可批准文件所批准的型号、名称相一致)。

4、应对饮水机进行日常清洁维护、定期更换过滤材料和定期开展水质检测,有工作记录和水质检验合格报告。

四、附录:制度及规程文本(供参考)。

1、生活饮用水生产卫生要求

2、供、管水人员体检培训及工“五病”调离制度

3、涉及生活饮用水产品的采购索证制度

4、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5、水质检验消毒制度

6、供、管水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7、净水安全规程

8、混凝剂投加操作规程

9、反应池操作规程

10、滤池操作规程

11、水质消毒检测

12、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制度

13、二次供水水池(箱)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附录:

生活饮用水生产卫生要求

一、供水单位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制管水人员必须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和健康体检合格证明。

二、健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卫生管理人员,按要求建立、健全卫生档案。

三、水净化处理设备、设施必须满足净水工艺要求,必须有消毒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

四、输水、蓄水和配水等设施应密封,严禁与排水及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相连接。

五、健全放水、清洗、消毒和检修制度及操作规程,贮水设备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管网末稍应定期放水清洗。

七、水处理设备、设施、管网投产前或者修复后,必须严格冲洗、消毒,经水质卫生检验合格后方可供水。

八、必须设置水源卫生防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质卫生的设施和进行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活动。

九、生产区和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外围3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生活居住区,不得修建渗水厕所和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管道。

十、必须配备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和人员,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

供、管水人员体检培训及工“五病”调离制度

一、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预防性健康体检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供管水工作。

二、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的和病原携带者,不得佮直接供水管水工作。

三、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上岗前必须经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后每年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培训,未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

四、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症状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生活饮用水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行为。不得在生产场所吸烟,不得进行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和活动。

六、建立健全供、管水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档案。

涉及生活饮用水产品的采购索证制度

一、采购饮用水消毒药品,必须索取商家的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消毒药品的检查合格证复印件。

二、新改扩建项目使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索取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

三、水厂制水生产工艺中所选用的净水剂、与水体接触的设备、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净水剂质量必须经过入厂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四、采购所有涉水产品时,须认真仔细查看所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地址、注册商标、保质期限、标签等,禁止采购“三无”和伪劣产品。

五、所有涉水产品索证材料应建立台帐、档案,以备查验。

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一、供水单位成立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为安全用水第一责任人。

二、若发现饮用水的感官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发生改变蝗,供管水人员应即刻核查原因并报告单位领导,单位及时向供水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讲清污染事件发生地点、类型、可能的影响等。

三、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单位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紧急组织有关工作小组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水污染事态蔓延和扩大。

四、协助供水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紧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针对水污染环节和污染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严防水污染事故再次发生。

六、出现饮用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卫生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证水质卫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其他临时性供水途径。

七、饮用水污染事帮得以控制,污染原因消除后,在恢复供水前,必须重新进行自备水源水的检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

八、因饮用相关饮用水出现不适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或观察登记、门诊随访;对接触过污染饮用水的茶具、容器进行彻底清洗和有效消毒。

九、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完成调查、控制、处理,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事故经过、现场调查检测结果、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处理经过、效果、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按时逐级上报。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行政处罚。

水质检验消毒制度

一、供水管理严格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配置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及必要的水质检验仪器、设备、人员,保证供水水质符合有关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规定。

二、集中式供水单位应建立水质检验室,负责检验水源水、净化构筑物出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

三、集中式供水单位质检员每月应对出厂水、管网末端水的浊度、Ph值、余氯指标进行自检。

四、无水质检验室的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应与有资质的检验机构签定委托检测合同,按国家规定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五、二次供水设施每年至少清洗消毒四次,清洗消毒后恢复供水前对水质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

六、建立清洗消毒档案,详细记录二次供水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清洗时间、地址、容积,清洗消毒人员的姓名,使用消毒剂的名称。

七、在水质检测中发现水质突然变化或污染,除加强对水源保护管理外,应及时查找原因,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查找原因,消除隐患,进一步加强监测,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八、按规定提交合格的水质检验报告、水箱清洗记录给卫生监督部门。

九、如实记录消毒检测记录。

供、管水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负责协调集中供水单位、城市节水办等外部机构,保证生活饮用水的正常供应。

二、定期检查水泵、仪表、阀门控制开关等设施,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联系维修、更换。

三、经常巡检消防泵、生活泵、污水泵及各类控制开关、按钮、阀门的操作标志,保质正常状态。

四、定期组织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垵标准对细菌指标超标的自备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做好相应记录。

五、按要求对净化处理设备、细菌指标设备的操作,保证设备对水质的净化、消毒效果。

六、负责水源地的卫生安全,不准闲杂人员进入水源地、机房,负责锁好井盖、机房、水池(水塔)。

七、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换衣、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头。

净水安全操作规程

一、检查投矾池的储存量,及使用矾液池各部的管道、阀是否正常。

二、检查各机械设备,各池闸阀是否完好,滤池虹吸系统的密闭性,不得有漏气,漏水现象。

三、检查桁架电器部份,机械设备、水射器、虹吸管、及能否运行到压下换向行程开关。检查吊车各部设备是否正常。检查浊度仪是否使用正常。在检查中发现有故障时,找出原因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向班组长或厂部报告。

四、投入运行后,要做到每小时至少一次对各池面和投加设备巡视检查。注意清水池水位高低,在正常的生产情况下,合理控制清水池水位,最高3.3米,最低2.5米,指挥一级泵房的机组开/停机,并记入《净水生产日志》。源水浊度、滤后水浊度、滤后水余氯、出厂水浊度、余氯、PH值每小时一次(停机除外);源水PH值、水位、待滤水浊度每小时检查一次(停机除外),要做到检查准确,水质数据以人手检测为准如实记入《净水生产日志》。

五、每小时巡视各反应池、沉淀池凝结情况不少于一次,密切注意待滤水的水质变化,及时校正投加量。每小时巡视检查各滤池运行情况,掌握滤池运行周期,调整好各滤池冲洗时间,冲洗后要及时检查,不能自动停止冲洗的滤池要强行破坏,以免清水大量浪费。填写各滤池运行记录。滤池运行后,要经常检查滤料是否平整有无泥球或裂缝,冲洗时有无跑沙现象等情况,及时报告厂部,进行检查处理。

六、投矾过程中,每小时巡视检查矾喉有无漏和是否畅通,投加泵是否真正有矾液投出,如发现有故障应迅速排除。每小时检查投药池的储存量。经常巡视氯库、投氯间和二氧化氯发生器(铝酸盐池和盐酸池水位情况)运行情况,用氨水检查各接头,氯管、加氯机有否漏氯现象、加氯机是否投加正常,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氯臭时,应按《投氯操作规程》设法进行处理。按照《排泥桁架运行操作规程》合理排泥;排泥桁架运行时必须有专人定位操作,检查运行情况,并将运行情况记入《净水生产日志》、《中控室交接班记事表》。每班负责搞好池面的清洁卫生,及时打捞悬浮物、池内杂物。

混凝剂投加操作规程

一、投加前注意检查投加设备、管线、阀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检查储蓄药池溶

液储量。

二、打开投加泵进、出药阀门、检测阀门,打上电源,调节频率为45左右,按

启动按钮启动投加泵,设一定投加量,在确定检测管口有药液流出后,打开管线

阀门,关上检测阀门,根据源水水质和矾浓度首先设定较大的投加量,确认投加正

常后,通知一级泵站上水。

三、投加泵运行后,应注意巡查投加泵运行情况和投加管 线上计量仪表是否转

动正常,并挂好设备运行牌,做好运行记录和投加量记录。

四、净水工应每小时检查一次储蓄池溶液储量、投加泵及其管线阀门、计量仪表

是否正常。原水浊度突变期半小时观察矾花粒度,及时调整投加量,保证待滤水浊度在8NTU以下。机组运行过程中巡视检查按《岗位日常巡视规程》执行。停止投矾时,先将投加量调为零,按投加泵停止按钮停止投加泵运行,关上电源,然后关闭投加泵进、出药阀门、管线阀门,并挂好停止运行牌。

反应池操作规程

一、运行前必须清除池内杂物,检查各反应室排污阀是否完好,产生废物按《固 体废弃物防治规程》进行处理。加矾后,通知一级泵站开机进水。

二、反应池运行后,工作人员应按《岗位日常巡视规程》注意巡视观察矾花的形

成情况,及时调整投加量。根据原水浊度及反应效果,及时排泥,产生的废水按《废水污染防治规程》进行管理。

三、池子开始出水后,进入反应池时细心观察出水水质及泥渣形成状况,调节好投加量。反应池每年放空清洗一到两次,同时检查维护排污阀门。

四、运行前注意检查沉淀池各阀门及排泥设备是否完好。沉淀池进水稳定后,在15分钟之内,当班人员应到池面观察反应区矾花的形成情况,合理调整好投矾量。经常保持沉淀池及排泥设备的整洁,及时打捞池面漂浮物。

五、反应沉淀池在运行中,工作人员应按《岗位日常巡视规程》每隔半小时巡查反应区矾花形成情况,每隔一小时巡查出水区矾花情况,及时对投矾量做出合理的调整,保证待滤水浊度控制5NTU以下。

六、根据源水及待滤水的变化情况,按要求做好平流池反应区及沉淀区的排泥工作,排泥机操作按规程进行, 产生的废水按《废水污染防治规程》进行管理。沉淀池每年放空一次进行全面的检修和保养。池面保洁工按安全规程和环境规程要求做好池面卫生工作。

滤池操作规程

一、当虹吸滤池运行时间达到24hr、滤后水浊度大于0.8NTU或当水位达到虹吸滤池进水槽底时,应进行反冲洗。

二、生产班长查阅《净水生产日志》,根据虹吸滤池冲洗需要,调配运行真空泵洗池。

三、净水工接班长通知冲洗虹吸滤池,立刻到真空泵室,检查真空泵进出口阀是否处于“开”状态,用手转动联轴器数转,看松紧是否合度。打开真空泵所对应的压力水阀,直至真空泵压力水出口有水溢出。打开进水虹吸管的破坏阀门,待水位降低稳定后,打开排水虹吸管的虹吸形成阀,关闭破坏阀,然后启动电机。排水虹吸形成后,关闭虹吸形成阀,停止电机运行,关闭压力水阀。

四、真空泵运行时,注意运转有否杂音,有否过负荷等情况,洗完池后,检查轴温有否异常。洗池完成后,打开排水虹吸管的破坏阀,关闭进水虹吸管的破坏阀,滤池继续运行。真空泵抽真空时所排清水按《废水污染防治规程》进行管理。在抽真空操作时,如在运行现场,根据现场情况,按《噪声防治规程》做好保护措施。保持机组清洁卫生,对废油脂、废填料等按《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程》进行处理。

五、虹吸滤池清洗结束后,净水工在《净水生产日志》上做好记录。虹吸滤池真空泵的日常巡查见《安全员日常巡视规程》和《岗位日常巡视规程》。

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制度 一、二次供水设施必须符合国家《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的要求。二、二次供水单位必须建立供水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饮水卫生管理工作。

三、从事二次供水设施的供水、管水和清洁消毒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明和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四、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饮用水卫生的疾病和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和清洁维修工作。

五、当二次供水水质受到污染时,经营者应立即采取措施,保证尽快向用户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六、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工作,应由专业清洗队伍负责,每年清洗、消毒不得少于两次,并做好清洗消毒登记记录,同时应定期委托卫生部门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安全卫生。

七、加强对本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的日常管理,并积极配合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次供水水池(箱)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一、清洗规程

(1)确定清洗时间后,应告示停水,通知清洗所需要的时间和停水时间,便于用户做好贮水准备。

(2)应了解供水系统的运转情况,掌握水池(箱)的数量、材质和贮水吨位,确定接电部位及清洗所需的人力、物力与设备,并相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通知停止进水、放水。

(3)进入现场后,接好电源,检查是否通电或漏电,有 无隐患与不安全;然后放置水泵抽水、排水、并随时观察排水情况。

(4)待水池的余水在12cm-20cm时,清洗人员穿清洗工作服和雨鞋进入池内,严禁赤脚和穿自己的衣服进入池内。依次从水池顶部—四周池壁(尤其是池壁结合有折隙的地方)--池底—池底水槽刷洗3遍,彻底清除蜘蛛网、泥沙、水渍,撤出清洗人员。用清水按上述顺序冲洗2遍,抽干脏水。

二、消毒规程

(1)清洗干净后,撤出水泵,断开电源,做好消毒准备工作。

(2)配制消毒药:依据水池贮水量,按0.05-0.1%的比例,将漂白粉溶于容器内,罐装在压缩式喷雾器内,消毒员穿好防护服及戴好口罩、手套,进入池内依次从顶部—四周池壁—池底水槽进行喷雾消毒,退出水池(不能涉足已消毒的地方)。

(3)盖好进出孔盖30分钟后,再放水入池,清洗干净残留药物。(4)开进水阀送水,对饮用水进行消毒。(5)对水池(箱)周围卫生进行清扫。

集中式供水 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26-02 中图分类号:R 123.9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63

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不安全的饮用水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解百色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现状,保证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我们于2009年对该市集中式供水水质进行了采样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对2009年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监测检验报告191份,检测的常规检验项目30项进行分类整理分析。

2.检测方法 按照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1]进行检验。检测指标包括感官性状指标(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铝、挥发酚类、硫酸盐、氨氮、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耗氧量),毒理学指标(氟化物、氰化物、硝酸盐、砷、汞、六价铬、铅、镉、硒)和微生物学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3.评价标准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进行评价。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水样不合格。

4.统计学处理 合格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情况 检测的191份水样中,合格87份,总合格率为45.55%。其中集中式供水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32.91%(26/79)、57.14%(24/42)、52.86%(37/70)。不同采样点合格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00,P<0.05)。

2.检测项目合格情况 每个样品检测30项指标,不合格项目共有7项,为菌群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浑浊度、锰、铁、氨氮。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最低,仅为62.83%,其余指标合格率由低至高依次为:浑浊度(68.59%)<总大肠菌群(80.63%)<耐热大肠菌群(90.05%)<锰(97.91%)<铁(98.43%)<氨氮(98.95%)。不同采样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样浑浊度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514,P<0.01)。不同采样点水样菌落总数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349,P<0.01)。不同采样点水样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85,P<0.01)。不同采样点水样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36,P<0.01)。见表1。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百色市集中式农村饮用水供水水质除浑浊度、锰、铁、氨氮及细菌指标外,毒理学指标及其他项目的检测均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的水质卫生问题为:①生物性污染:微生物学指标的合格率较低,其中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单项总合格率分别为62.83%和80.63%。提示影响水质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这主要由于百色市农村饮用水部分为简易集中式供水;供水点周围基本无卫生防护地带;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使用不当等原因所造成。因此,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状况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总大肠菌群污染严重,是评定饮用水被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粪便内可能存在的一些肠道致病菌微生物,是肠道传染病介水传播的潜在隐患[3]。②浑浊度超标:浑浊度合格率偏低,仅为68.59%,不同采样点水样浑浊度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起水源水进入管网后,浑浊度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是一些取水点水源过于暴露且没有任何防护;集中式供水单位忽视对供水卫生的管理,卫生设施陈旧老化,对破损、老化的供水管网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造成输水管道破损出现渗漏,一旦停水管外淤泥负压渗入管内,管网水就会出现浑浊[4]。③金属指标超标:主要是铁、锰金属超标,地质原因是造成超标的因素;此外,还可能与输送饮用水的管道材质有关[5]。

综所上述,百色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质量不容乐观,样水超标项目多,且在检测的所有水质项目中,微生物指标超标较为严重,而微生物污染很容易引起水源性疾病的流行。因此,选择水源除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的要求外,对取水点要采取严密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人畜粪便对水源造成污染。在农村改水工作中,改水、改厕、管理垃圾粪便和改造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并对水质进行必要的净化和消毒。针对检测水质中出现的一些浑浊度、铁、锰等超标项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水改资金的投入,采取混凝、沉淀、除铁、除锰等特殊处理,对破损、老化供水管网等设施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同时加大给水的净化和消毒措施,加强饮用水水质监督监测和饮水卫生的宣传教育,切实保证广大群众饮水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S].北京:20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S].北京:2006.

[3]钟格梅,陈 莉,李裕利,等.广西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556-557.

[4]邓文轩,丁志军,李云甫,等.祁阳县生活饮用水供应卫生现状及对策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778-779.

[4]吕 鸥,吴 为,张桂斌,等.2004-2007年北京市某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现状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10):913-914.

(收稿日期:2010-07-20 修回日期:2010-08-31)

晋城市市区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调查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市区范围内对所有的集中式供水单位及水源进行普查。

1.2 调查方法

现场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及采样单, 调查内容包括水源类型、覆盖人口、供水方式、检验设备、水源周围卫生状况等。

1.3 检测及评价方法

1.3.1 采样点的选择

对市政供水采集出厂水和水源水, 自建集中式供水采集出厂水。

1.3.2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检验

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水样进行采集、保存和检验;检测指标包括微生物指标2项 (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 、毒理指标10项 (砷、镉、铬、铅、汞、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7项 (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氨氮) 、消毒剂常规指标1项 (游离余氯) 。水源水不检测游离余氯。

1.3.3 评价标准

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 若有1项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份水样不合格。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市区范围内共有集中式供水单位37个, 水源井68眼, 均为地下水, 覆盖总人口约31万。市区内无分散式供水。市政供水有2个水厂, 其水源井有24眼, 占集中式供水水源的35.29% (24/68) , 覆盖人口约24.6万, 占市区总人口的79.35% (24.6/31) 。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有35个 (供水人口在1万以下的32个) , 其水源井有44眼, 占集中式供水水源的64.71% (44/68) , 覆盖人口约6.4万, 占市区总人口的20.65% (6.4/31) 。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均无检验设备, 市政供水的2个水厂都有检验设备, 配备了检验人员。

2.2 供水方式

在37家集中式供水单位中水质完全处理的有5个单位30眼水源井, 覆盖人口27万, 占市区总人口的87.10% (27/31) 。其中包括:2个市政供水单位24眼水源井, 覆盖人口24.6万;3个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6眼水源井, 覆盖人口2.4万;其余32个单位38眼水源水均未进行任何处理而供居民饮用, 覆盖人口4万, 占市区总人口的12.90% (4/31) 。

2.3 消毒方式

市政供水2个水厂均采用液氯自动投加系统进行水质消毒;3个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其他单位均未进行消毒处理。

2.4 水源的卫生防护

水源周围30米防护半径内有渗水厕所、垃圾堆、养殖场、农田等污染源的供水单位21个, 占56.76% (21/37) , 甚至有的水源与排污沟仅有一墙之隔;68个水源没有明确的卫生防护标志的有38个, 占55.88%。

2.5 水质检测结果

共采集水样61件, 合格29件, 合格率47.54%。市政供水采样26件 (包括水源水24件、出厂水2件) , 合格26件, 合检率100%;自建集中式供水采样35件, 合格3件, 合格率8.57%。市政供水合格率明显高于自建集中式供水合格率 (χ2=50.00, P<0.005) 。在自建集中式供水样品所检项目中, 除9项超标外, 其余指标均合格。9项超标指标合格率从低到高依次为游离余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浑浊度<挥发酚类, 其合格率间比较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57, P<0.005) 。 (表1)

3 讨论

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晋城市市区市政供水水质明显好于自建集中式供水, 与四川省、上海市、沈阳市等地报道情况一致[1,2]。市政供水合格率100%, 这是由于:市政供水单位所选水源都是优质深层地下水, 另一方面它有自动加氯设施, 有水质检验设备, 具备自检能力, 能较好地保证所供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自建集中式供水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合格率仅为8.57%, 易造成介水传染病的传播,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主要原因是: (1) 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有91.43% (32/35) 不经任何水处理而直接供应源水, 没有净化消毒设施或根本不消毒, 导致游离余氯的合格率极低 (8.57%) , 无法保证供水过程各个环节上的卫生安全。 (2) 不注重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卫生管理, 导致水源周围环境卫生条件很差, 再加上建井时间比较长, 井壁、管网老化, 极容易使水源受到污染。 (3) 可能由于受深层地下水地质结构的影响, 导致部分地下水硬度偏高。 (4) 硝酸盐 (合格率82.86%) 、挥发酚类 (合格率97.14%) 的超标提示部分水源可能已受到农业化肥、工业废水等污染。另外, 市区的自建集中式供水都不是政府投入, 单位数量多, 大多数属于小型集中式供水, 管理体制落后, 多有公益性质, 一般收费很低或不收费, 为了节约开支, 很少进行设备投入, 因此都没有检验设施, 无法开展日常性的水质卫生监测。

4 建议

加强环保、卫生、城建、水利等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从源头抓起, 选优质水源, 做好水源防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由于市政供水充足、优质, 建议政府主导, 整合现有资源, 对那些市政供水管网已送达的地方, 封闭自备水源井, 统一规划采用市政供水;加强饮用水的消毒工作, 完善水质处理设施, 尤其是自建集中式供水, 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集中式供水应经消毒处理后供居民饮用, 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对常年监测结果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超标的, 必须经过软化处理后再供给居民饮用, 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监督监测力度, 把重点放在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督管理上, 不能留有监督空白[3], 对不符合条件的供水单位, 不能放任自流, 要依法查处, 严格限期整改;大力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让群众参与监督, 促使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建立健全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增加水处理、检验设施等, 做好日常的水质检测工作, 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摘要:目的了解晋城市市区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 更准确掌握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因素, 防止水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晋城市市区集中式供水单位及水源进行普查, 现场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及采样单, 调查内容包括水源类型、覆盖人口、供水方式、检验设备、水源周围卫生状况等, 并采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晋城市市区总人口约31万人。有集中式供水设施37个, 市政供水有2个水厂, 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有35个, 无分散式供水。水源类型均为地下水。结论市政供水水质明显好于自建集中式供水, 市政供水合格率100%, 自建集中式供水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合格率仅为8.57%。建议加强自建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卫生防护、饮水净化消毒、监督监测、宣传教育等工作。

关键词: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毛洁, 应亮, 王懿霖.2006年上海市集中式供水水质现况调查{J) .环境与健康, 2007, 24 (9) :701-703.

[2]周桂芳, 王侠, 陈杰, 等.沈阳市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7) :890.

集中式供水卫生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篇5

关键字:水资源浪费 意识 机制 措施

一、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生产无时无刻不与它发生关系。就我国而言,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水资源总量大国但都是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弱国。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6%且我国面临着水灾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失衡的四大水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就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而言,地处西北干旱地区榆中夏官营镇,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341毫米,可见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很大,这就使得榆中校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影响和制约榆中校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榆中校区的每一位使用者爱惜水资源,在实际行动中节约水。

二、榆中校区用水现状

水资源的利用不容乐观,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水设施已坏,缺乏管理与维修,造成水资源大量流失的现象; 2.人离水未关,水不停的流失; 3.洗澡时间过长,大多超过1小时;4.洗澡、洗衣服、洗漱、洗手不间断的边注水边冲淋; 5.衣服漂白的次数太多;

三、原因浅析

1.学校及后勤部门

①学校领导缺乏经营意识及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经费来源多, 各方面预算范围广、项目多、内容杂。对于各项事业经费, 学校主管领导在使用上没有合理分配,缺乏统筹安排,因而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②节水机制不健全,对水资源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节水机制,如拓宽水的来源渠道不到位、水资源管理不善用水设施由于使用不规范或使用年限与用水设施质量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维修造成水资源浪费、用水过后的回收利用力度不够。

③节水宣传不到位。在校园内基本上看不到学校及后勤集团节水的标语,节水宣传不到位,没有引起学生们对节水足够的重视。

④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监管用水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水资源的浪费。

2.学生

①意识与行动不统一,由于各种原因(节水有时麻烦、碍于面子)不能很好地将节水意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仅停留嘴上阶段,节水意识有待真正的加强。②“公有物悲剧”(产权理论)引发的水资源浪费。由于学校的规划的实际情况,所有的水都是公用的。由于这个公有性质,每个学生可以低偿或者无偿使用,不必为此使用支付过高代价。这种对公用资源的过度使用会不自觉的引发下列浪费行为模式:当某学生因过度使用导致了公有资源竞争性的加剧,大大减少了其它学生的使用量,为了弥补减小的使用量,其他的学生又会重复第一个学生的行为。在这一连锁效应下,造成了学校公有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③“信息不对称”理论导致水资源浪费。学生在使用资源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信息远远大于资源的提供方——学校。当学生缴纳了一定数额的使用费,在以后具体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人独自进行的,使用了多少量,没有第二方知道,包括作为资源管理者的校方。由于缺乏信息的对称,学生极易出现败德行为——浪费资源。

3.学生会及学生社团

沟通及宣传不到位。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生用水所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学校,没有充当好调解人的角色;另外节水宣传也不到位,只是零星地在用水的地方贴上几个标语,以示警告,宣传活动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用。

四、节水措施及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主要提出以下措施:

1.学校及后勤集团

①加强学校内部审计, 克服监管盲点及实行市场化运作。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用水管理办法,做到学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学校管理用水职能,有条件的实行计量收费,将节水工作和部门、个人利益挂钩,变“要我节水”为“我要节水”。②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节水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管理与宣传教育,切实履行好服务与管理职能。在制度上,学校可以落实专职管理人员,明确节水岗位责任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反映监督机制,做好动态管理与监督。在管理上,可以拓宽用水来源,如在下雨时尽可能多的收集天然雨水,扩大水储备量;其次在使用方面,可以探求逐步淘汰浪费水资源的设备,积极采用节水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与节水量之间一个平衡,加强中水回收利用。在宣传与教育上,可通过校园网络、BBS青年传媒集团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宣传节水知识,让学生可以方便的学到节水的方法和窍门,更好的珍惜我们的每一滴水。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节水宣传教育,提高节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一个节约的好习惯,促使人人主动消除长流水等跑、冒、滴、漏浪费现象促成“节水型”学校的形成。

2.学生

①学生应该自觉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将意识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去,如一水多用,人离水关,在保证基本用水的情况下,不浪费水。我们不仅要自己行动起来,还应该阻止他人浪费水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用水氛围。

②通过适当的途径,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物品。在一定条件下将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可以形成以下的资源使用模式:在某个学生使用量既定的情况下,如果他过度使用某项资源,就会直接影响他以后的使用量,并且不影响他人的利益。这种方法会促使学生节约资源,避免由于公有资源的负外部性引起的浪费行为。

③在确立资源产权国有的前提下,让学生付费购买一定量的资源使用权。

让学生付费购买一定量的资源使用权,学生就能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自己的效用,并且减少浪费。具体的做法是:利用现有的校园卡,建立插卡式的资源使用电子凭证,有学生充值使用。比如在浴室等公共场所,插卡使用水资源,按时计费。插卡使用资源,能让学生成为公有资源成本和收益的经济主体,能在学生中形成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

④完善信息披露和奖惩制度,提高学生浪费资源的成本。

学校可以成立节能调查监督组,对学生浪费资源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确保信息对称。要对检查、纠正情况进行奖惩。对于节约资源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对于浪费资源严重的,要给予曝光和批评;对于浪费资源严重且不改正的,要给予相应的惩处。通过信息披露和奖惩制度,提高学生浪费资源的成本。

3.学生会与学生社团

以上两者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及后勤处的宣传管理工作。及时做好沟通工作,加强学生与学校的交流,让学生所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回应与解决;同时尽量多做一些宣传工作,切实加强宣传力度与效果,如举办签名节水活动等。

五、总结

总之,减少学校的用水量,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学校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有效地建立一套长效的节水机制,调动各方面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节水行动中来,切实将节水工作落实到位。建设节水型高校,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出高校应有的作用。随着水价的不断攀升及水资源越来越枯竭的形势,为学校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份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黄银江,李晓明 建立长效“双节水”机制加快建设节水型高校 消费导刊

【2】陶际恒,赖沸宇,高玉明高校学生浪费校园公共资源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刍议——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西昌学院学报 第20卷第二期

集中式供水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 基本信息

水厂基本情况;水源类型, 供水方式, 供水范围, 供水人口、饮用水污染事件等基本信息。

1.2 水样采集

2011年4月对四平市铁西区、铁东区20个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水厂的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水质采样, 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 5750-2006) 进行[1]。

1.3 检测项目

根据农村饮用水水质特点和现行国家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 进行部分水质常规指标、非常规指标的检验, 其中微生物指标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3项、毒理学指标3项, 共19项。

1.4 水质检验与评价

水质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 评价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进行[2]。

1.5 质量控制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采取统一采集容器、统一保存条件、统一检测方法的质量保证措施。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20个小型集中式供水水厂均采用深层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源, 设计供水能力50~80 t/d。水处理工艺均为沉淀过滤, 没有任何消毒设施。

2.2 水质检测

共分析20个水厂的出厂水、末梢水水样40份, 分析研究的项目类别主要包括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 , 毒理学指标 (砷、氟化物、硝酸盐) 和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34份水样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合格率为85%;不合格的水样分别为铁西区2份 (氟化物超标) 、铁东区4份 (菌落总数超标) 。见表1。

3讨论

3.1 强化供水质量卫生与安全意识

东北地区城市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矿化度、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铁和锰, 其次为硫酸盐和氯化物。四平市孔隙裂隙水水质较好, Cl-、SOundefined、NO-3、总硬度平均值均未超标。本次通过对40份水样水质的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 四平市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水厂的水质卫生质量总体较好, 水质未达标的主要是2个水厂水样菌落总数超标、1个水厂水样氟化物超标。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污染已从点状扩展到面状污染, 地下水污染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这就要求供水单位加强供水质量安全意识,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

3.2 加强技术投入

在20个供水单位均没有消毒设施的情况下, 虽然只有2个水厂微生物指标超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供水质量的绝对安全, 而对于微生物指标超标的供水单位, 说明在枯水期水质受污染就比较严重, 随着丰水期的到来, 这种微生物指标的超标情况将更为严重。氟化物超标的供水单位, 在找出超标原因的前提下, 应当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加强净水过程的管理和技术的投入, 以达到安全供水的指标。如无法整改, 则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必要时对水源水进行调整。

3.3 强化对水源水的保护意识

虽然目前四平市的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质量总体较好, 但良好的水源依然是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保证的前提条件, 是任何水处理工艺所无法替代的, 保护水源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根本途径[3]。因此, 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水厂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杜绝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完善农村水厂制水工艺, 严格饮水消毒, 以确保农村生活饮用水的供水安全, 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集中式供水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兰州市七里河区共有11个农村集中式供水点, 均为本次调查对象, 1个集中式供水点为1个检测点。

1.2 方法

2010年1—12月,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 收集七里河区11个检测点的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消毒情况、供水能力和解决的问题等基本情况。每个检测点分枯水期和丰水期各检测1次, 每次采集出厂水、末梢水水样各1份, 每份水样进行19项指标检验, 具体分为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 (度) 、浑浊度 (NTU) 、嗅和味 (描述) 、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和氨氮;毒理学指标:砷、氟化物和硝酸盐;细菌学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调查人员由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合格, 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对调查表内容进行逐项调查, 采样所用器具、容器由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配发, 按规定时间送至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水质分析。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测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 T5750-2006) 进行。供水水质分析结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5749-2006) 进行评价, 有一项指标超标即为不合格水样。调查的数据全部输入Excel数据库, 率的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的11个检测点日供水能力为200~1 800吨, 解决了覆盖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11个检测点均采用地下水水源, 包括深井6口、浅井3口及泉水2口。11个检测点中, 9个 (81.8%) 未进行水处理, 无任何消毒设备, 未进行任何方式消毒;2个 (18.2%) 仅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2.2 水质分析结果

2.2.1 水样合格率。

调查的11个检测点共采集水样44份, 其中丰水期 (出厂水、末梢水各11份) 、枯水期 (出厂水、末梢水各11份) 各22份, 水样的合格率为29.5%。出厂水、末梢水的合格率分别为27.3%、31.8%, 出厂水、末梢水水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0.109, P=0.741>0.05) ;丰水期、枯水期的合格率分别为22.7%、36.4%, 丰水期、枯水期水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0.322, P=0.983>0.05) 。

2.2.2 水样检测指标中的超标指标及超标率。

在检测的19个指标中, 超标指标有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耗氧量、氯化物、硝酸盐、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及耐热大肠菌群等8项, 其中以菌落总数超标率最高, 达45.5%。各超标指标的超标率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集中式供水点共有11个, 解决了覆盖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但水样合格率仅为29.5%, 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地区[1,2], 说明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较差。19项调查指标中有8项超标, 其中以细菌学指标超标最为严重, 菌落总数超标率高达45.5%, 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地区[1,2], 浑浊度、肉眼可见物的超标率也较高, 说明饮水受到微生物和生活污染, 这与我们工作人员在采样时观察到水源附近存在垃圾、厕所及农田的现象相一致。调查显示, 出厂水与末梢水水质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81.8%的检测点未进行水处理, 无任何消毒设备, 未进行任何方式消毒。调查还发现丰水期、枯水期水质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可能由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年降水量较少所致。为确保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 相关部门应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加强水源点卫生密闭防护管理, 建议政府专门立项, 专项拨款, 建立健全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网络, 实行定期监测, 及时掌握供水水质变化动态和趋势;同时通过卫生讲座等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形式改善农民卫生观念,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防制介水病的暴发。尤其应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处理。为确保农民安全饮水, 镇及村委会要按照相关规定, 依托区、镇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 安排专 (兼) 职人员, 采用市卫生部门确认的药剂消毒设备, 并使用符合标准的二氧化氯等消毒剂, 按照操作规程, 对饮水定期消毒, 去除水中各种病源菌, 保持清洁水源。卫生、水务和环保等部门应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积极开展农村供水、改水和饮水的健康教育, 提高人群的安全用水与自我保健意识及饮水卫生知识水平。以保证农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集中式供水点 (检测点) 供水现状, 为其进一步进行农村改水工作, 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兰州市七里河区11个检测点基本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并进行水质检测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11个检测点均采用地下水源, 81.8%的检测点未进行水处理, 无任何消毒设备, 未进行任何方式消毒;水样合格率为29.5%, 以细菌学指标超标最为严重, 菌落总数超标率高达45.5%。结论 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较差, 应加强农民群众饮水卫生知识的教育, 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同时加强饮水的净化和消毒, 加强水质监测。

关键词:农村,集中式供水,现状

参考文献

[1]谭慧敏, 黄玉新, 郝静, 等.2005年平阴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 (5) :430-432.

集中式供水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以全市26个乡镇水厂和85个村水厂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检测。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集中采集水样1次。

1.2 检验方法

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1,2];

1.3 评价标准

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1项不合格即判为不合格。

1.4 检测项目

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氯化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总铁、锰、铜、锌、铅、镉、汞、砷、六价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共计24项。其中,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暂无标准限值, 仅供分析时参考。

2 结果

2002—2008年共检测水样598份, 合格333份, 合格率55.69%。各年检测结果见表1。

在598份水样中, 丰水期水样299份, 枯水期水样299份, 2期水样合格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u=6.84, P<0.01。

在598份水样中, 乡镇水厂168份, 村水厂430份, 2级水样合格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u=6.49, P<0.01。

所检测598份水样中, 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见表4。

3 讨论

所调查水厂水源均为地下水 (水井) 。除2006年水质合格率略有下降外, 其他年份水质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1) 。2006年水质合格率下降是由于当年雨水较多, 丰水期水质合格率骤降所致。而丰水期水质合格率大大低于枯水期 (表2) , 主要是因为, 我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设施大多比较简陋, 丰水期水量剧增, 部分水井灌入地面水污染所致。

乡镇水厂水质明显好于村水厂 (表3) 。据调查, 乡镇水厂投入较足, 设备较好, 有专业管理人员, 消毒较充分, 所以水质较好。而村水厂大多设施简陋, 无专业人员管理, 基本无消毒设施, 致使水质较差。

主要超标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卫生细菌学指标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超标主要见于村水厂, 且超标率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究其原因, 村水厂大多设施简陋, 虽有井房但大多年久失修, 再加上管理不善, 容易进入异物而遭受污染。另外, 为取水方便, 多数水井距离河道较近。一旦遇到雨水充沛的年份, 地面径流侵入水井在所难免。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超标的现象在乡镇水厂和村水厂均存在, 这主要是由于我市地下水水质硬度普遍较高。个别水厂硝酸盐氮超标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未检出, 且卫生细菌学指标合格, 可能是地下水中天然含有该物质。这一点与文献[5]报道是一致的。而硝酸盐氮超标同时伴随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检出且卫生细菌学指标超标者, 可能是含氮有机物污染所致。

4 小结

通过几年来的水质检测数据分析及现场监督检查发现, 我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存在问题不容乐观。虽然水质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总体合格率并不高。主要存在问题有2个, 一是硬水软化问题。对于硬度较高的水, 应考虑增加水质软化设备。长期饮用高硬度水, 不仅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对于企业锅炉等, 也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水源污染比较严重, 出厂水消毒处理不到位。建议有关部门在饮用水安全方面要增加投入, 改善设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对水源要进行必要的保护, 同时对出厂水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另外, 对水厂从业人员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切实提高其从业素质。还要加大水质检测频次, 随时掌握水质卫生状况, 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关键词: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检测

参考文献

[1]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2]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3]全国爱卫会、卫生部颁布, 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1991-05-03.

[4]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集中式供水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县卫生监督所在岗卫生监督员以及其所辖的19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1,2,3,4]的要求, 并结合当地集中式供水单位实际情况, 制订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相关情况调查表和卫生监督员/检查员相关情况调查表, 分别针对集中式供水单位以及其工作人员、卫生监督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状况, 由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填写;集中式供水单位工作人员与卫生监督员饮用水监督法律法规知晓情况, 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共发放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19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19份;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相关情况调查表90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89份;卫生监督员/检查员相关情况调查表8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8份。

2 结果

2.1 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

2.1.1 单位类别

19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分属11个乡镇, 15家为私人创办, 2家为股份制, 2家为集体所有制;按实际供水量Q, 依照相关标准[5]划分, 1家属于Ⅲ类 (5 000m3≥Q>1 000m3) , 8家属于Ⅳ类 (1 000m3≥Q≥200m3) , 10家属于Ⅴ类 (Q<200m3) 。

2.1.2 建筑设计与布局合格情况

19家供水单位中, 5家建筑设计和布局符合规范[6]中相关规定要求, 9家生产区和生活区未分开, 5家生产区与生活区布局不合理, 合格率为26.32%。

2.1.3 水源及防护情况

7家采用江水作为水源, 10家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 1家采用水库水作为水源;其中12家设定了水源保护区, 4家定期巡视, 仅1家备有巡视记录。

2.1.4 生产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的达标情况

19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均采用三池式水处理设备 (混凝池、沉淀池和过滤池) , 且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但是仅有2家工艺流程符合制水规范, 达标率为10.53%。

2.1.5 水质检测项目和报告

15家配有相应设备能够进行感官性状指标、PH值和细菌学指标的检测, 除1家水厂外, 其余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自检和向卫生监督部门汇报;12家只能进行余氯值、pH值和混浊度的测定, 无任何1家可做全分析。

2.1.6 供、管水人员情况

集中式供水单位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共89人, 其中21人小学及以下文化, 占23.60%, 38人初中文化程度, 占42.70%, 24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 占27.00%, 6名 (6.70%)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工龄1年以下10例, 占11.24%, 1至3年16例, 占19.98%, 3年以上63例, 占70.78%。

2.1.7 管理规章制度配备情况

集中式供水单位管理规章制度分为5类:集中式供水单位常规管理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负责人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制、供、管水人员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检验室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水污染应急处理和报告制度, 其配备率分别为42.11%, 78.95%, 52.63%, 47.37%, 10.53%。

2.2 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情况

2.2.1 卫生监督人力

该县卫生监督所共有8名卫生监督员, 其学历为:中专1人, 大专2人, 本科5人;从事卫生监督工作1至3年者4名, 3年以上者4名;3人专业方向为公共卫生, 3人为临床医学, 2人为法律。设饮用水卫生监督员专、兼职各1名, 监管分布在全县的21家供水单位 (包括2家二次供水单位) ;8名卫生监督员中5人认为每名监督员监管4~5家较为合适。

2.2.2 管、供水人员和卫生监督员生活饮用水相关法律、法规知晓情况

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得分为56.1 (百分制) , 持证人员得分高于无证人员 (F=16.153, P=0.000) ;不同文化程度供管人员得分不同, 学历越高, 得分越高 (F=6.607, P=0.000) ;事业单位供管人员得分高于非事业单位人员 (F=13.372, P=0.000) ;卫生监督员平均得分为88.1, 不同学历、专业、工龄人员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学历=0.514, P=0.626;F专业=0.685, P=0.440;F工龄=1.487, P=0.311) 。

2.2.3 卫生许可情况

各集中式供水单位均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89名直接从事制、管水人员中, 65人持有有效健康证, 持证率为73.04%。

2.2.4 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索证方面

各供水单位使用的净水剂、消毒剂、混凝剂和管网材料索证37品次, 6家索证项目为空白, 13家索证不全。不合格率为100%。

2.2.5 卫生监督检查

各集中式供水单位均表示年内 (2008年) 接受过1次经常性卫生监督;仅有2家接受过预防性卫生监督。

3 讨论与分析

3.1 多个管理部门协调不力

调查表明, 该县集中式供水单位建筑设计与布局合格率 (26.32%) 和工艺流程达标率 (10.53%) 均较低, 且18家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水质自检和向卫生监督部门汇报, 但所有集中式供水单位均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究其原因可能是: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管理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 我国的生活饮用水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而在实际工作中, 相关部门并未能很好履行自身的职责:水利、城建部门在确定用水开放规划、水源选择方面未征求卫生部门的意见;建筑部门在工艺选择、设备安装等方面未得到卫生部门的同意;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时, 未考虑到水质是否合格以及卫生部门的审查意见;从而导致卫生监督部门的预防性卫生监督流于形式。

3.2 技术支持不足

该县尽管大部分集中式供水单位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 但并未按照要求进行日常检测,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该单位供管水人员自身条件限制, 如文化程度不高,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6.3%, 缺乏生活饮用水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平均得分为56.1;二是自卫生防疫站拆分为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 卫生监督所偏于执法, 弱于检测, 加之在人员配置上和必须设备缺乏的问题, 导致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 较难执行现场检测和对供水单位的从业人员开展有关水质检测方面的培训。

3.3 卫生监督力量薄弱

报告表明,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项目现行完成程度为50.3%, 机构配置基准人力需在现有的人力基础上增长18.9%;考虑管理人力的配备,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需达到37人[6]。该县距标准尚有近20人的缺口, 处理日常任务性工作和突发事件等已疲于奔命, 无法抽调出更多人力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加之经常性经费的缺乏, 只能选择交通方便、便于管理、花费较少的所在地的供水单位, 且只能进行一般层面上的工作。

3.4 供水单位自身卫生管理水平不足

大部分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为私人所建, 可能因为未取得预期的经济回报或利益最大化, 以及供水单位主管部门未对供水单位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 供水单位往往忽视其内部的卫生管理, 如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配备率低, 特别是集中式供水单位水污染应急处理和报告制度配备率仅10.53%。

4 对策

4.1 引入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对供水单位实行量化分级

参照食品量化分级管理体系, 把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引入到对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管理中来, 这样有助于把问题较多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 充分发挥供水单位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有助于强化供水单位的管理, 提高供水单位的自律性;有助于合理配置卫生监管人力资源, 特别是针对点多面广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时, 在卫生监管人员较少的情况下, 改变盲目的拉网式监管方式, 重点监管关键控制点, 从而减少投入的人力资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充实卫生监督管理人员,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尽管可以通过量化分级管理等办法减少卫生监督人员的投入, 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缺口依然存在, 因此只有充实卫生人力资源, 解决数量上的缺口, 并优先考虑紧缺人才 (如卫生检验人员等) , 才能保证卫生监督机构正常工作的运转和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管, 保障供水安全。

4.3 整合资源, 争取领导重视, 开展多部门协调

争取领导重视, 加大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 协同水利、环保、城建、工商等部门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共同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 把好准入关。同时, 卫生监督机构可以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合作, 谋求相关设备的共享, 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 降低监督成本, 节约日常性开支, 缓解经费不足之难。

4.4 加强培训, 提高供水单位自身卫生管理水平

就卫生监督机构单方面的加强卫生监管力度, 即使是在人力资源配备充分的情况下, 依然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 灌输安全供水相关知识, 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进行水质检测技术传授, 培养供水单位的安全供水意识和提高其自律性和自身管理水平,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4.5 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加强信息发布

将对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结果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向社会公示, 使使用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消费选择, 有利于开展社会监督, 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局面, 以确保供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EB/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S].

[3]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EB/OL].

[4]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EB/OL].

[5]SL 308-2004.农村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

集中式供水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全县辖区17个镇的56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

1.2 方法

1.2.1 采用统一设计的《庐江县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督检查表》, 对所有对象进行卫生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日供水量、水源类型、供水范围、覆盖人口、取水点周围水源卫生防护措施、取水点防护范围内污染源;2水处理工艺:水净化设施、水处理工艺类型、水消毒设施;3卫生管理: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和培训证的持证率, 建设项目审查验收率, 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净水剂、消毒剂、管材等涉水产品采购索证情况, 水质自检室设置与检验工作开展情况等。

1.2.2 对所有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进行采样检验, 检测水质指标29项, 其中常规指标27项、消毒剂常规指标1项、非常规指标1项。微生物指标4项: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毒理指标10项:砷、铬、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酸盐;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3项: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铝、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 (以CaCO3计) 、耗氧量、氨氮、挥发酚类;消毒剂常规指标1项:二氧化氯 (3家单位采用游离氯制剂消毒, 故改为检测游离氯、总氯) ;非常规指标1项: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样品的保存和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5750-2006) , 评价按照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5749-2006) 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自来水厂卫生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2.1.1 水源水分布情况

全县56家农村自来水厂, 水源类型主要有河水、水库水、湖泊水、深井水四类。水源取自河流水的37家, 占66.1%;水库水的15家, 占26.7%;湖泊水的2家, 占3.6%;深井水的2家, 占3.6%。全县饮用水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

2.1.2 供水能力与水处理工艺

全县56家农村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主要以小型水厂为主。日供水量在1 000m3 (含1 000m3) 以下的49家, 占87.5%;日供水量在1 000~2 000m3 (含2 000m3) 的3家, 占5.4%;日供水量在2 000m3以上的4家, 占7.1%, 覆盖人口82.88 万人。但有6 家1 000m3以下水厂设计的供水能力与实际供水量不符合, 实际供水量超过了设计供水能力, 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在水质处理工艺方面, 均采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完全处理工艺和二氧化氯机械加药的消毒方式。

2.1.3 卫生管理情况

全县农村自来水厂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为87.5% (49/56) , 健康证持证率92.2% (212/230) , 专职/兼职管理人员配备率33.9%。 涉水产品批件持有率100.0%。但所有新、改、扩建供水工程项目均没有经过卫生部门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查。

2.1.4 水质检验能力

具有水质检验室并正常运转的占58.9% (33/56) , 有自检室但未使用或不能正常使用的占25.0% (14/56) , 不具有的占16.1% (9/56) ;有日常水质检测记录或报告的27家, 占48.2%, 所有单位均没有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水质监测资料。

2.2 水质检测结果

2.2.1 水质检测总体情况

56家农村自来水厂有19家单位出厂水水质检测不合格, 占33.9%, 其中水源水取自河流的有11家, 取自水库的有5家, 取自湖泊的有2家, 取自深井的有1家;日供水量千方以下水厂有18家不合格, 日供水量千方以上水厂有1家不合格。不同水源及不同规模水厂间水质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2 水质指标检测情况

检测56家农村自来水厂出厂水水样, 其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19家, 不合格率33.9%, 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毒理指标全部水样检测均合格;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不合格的13 家, 不合格率23.2%, 主要不合格指标为色度、浑浊度和耗氧量;消毒剂常规指标不合格的19家, 不合格率33.9%。消毒剂常规指标不合格率与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率相一致。见表2。

2.2.3 水质微生物指标检测情况

56份出厂水水样有19份微生物指标超标, 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合格率较低, 大肠埃希氏菌均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合格率>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总大肠菌群合格率>菌落总数合格率。见表3。

3 讨论

3.1 问题及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饮水水质准则》明确指出, 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中国家, 微生物指标的安全性问题都是威胁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3]。从监测调查结果看, 辖区内56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 有19家出厂水水样不符合卫生标准, 不合格率达33.9%, 且主要是微生物指标超标。由此可以看出农村饮用水安全尚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饮用水卫生存在安全隐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1 大多数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单位设计时未经远期规划、建设之初没有对水源地的选择进行深入考察, 导致水厂运转时存在水量不足、水质不良、水源防护难、供水能力不能满足现实际供水量的需求等问题。农村小型自来水厂的制水工艺落后,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水源污染情况的日益加重, 当水源出现藻类、生活污水等污染情况时, 现有制水工艺已不能处理, 导致供水的卫生质量不能保证。

3.1.2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单位负责人重效益、轻管理, 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落实不到位。制管水人员卫生意识淡漠, 对沉淀池、过滤池不能做到定期清洗, 导致相当数量的出厂水感官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超标;水厂没有确定专人负责消毒工作, 消毒剂投加浓度不足或消毒时间不够, 不能有效杀灭饮用水中的大肠菌群和细菌, 是导致出厂水微生物指标超标的重要原因。而运行效益差的自来水厂供水设施更新投入不足, 在制水工艺中偷工减料, 更加使供水质量得不到保障。

3.1.3 农村自来水厂虽大都建有水质自检室, 但有的未使用或未正常使用, 且能开展的检测项目少, 承担水质检验工作的人员大都为非专业检验人员, 素质参差不齐, 使水质检测的频次、项目、准确性等均不能达到规范要求。

4 对策与措施

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卫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的标志之一, 如何提升本地区农村居民饮用水质是一个摆在当前、迫在眉睫的课题[4]。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最佳管理方法是预防性管理, 即充分考虑从集水区水源到饮用者用水的各个环节[5]。

4.1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卫生工作, 将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以水量充沛、水质良好、便于防护的湖泊、水库和大型河流为水源修建规模水厂, 对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益差、水质难保证的小型水厂进行撤并联网, 集中管理, 连接规模水厂管网, 将小型水厂改造为供水站。

4.2 加强部门配合, 新建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在项目立项时, 集中式供水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强同卫生、水务、环保、规划等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对新建项目是否符合远期规划要求及项目的选址、水源地选择、卫生设施配备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积极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

4.3 增强水源防护意识, 对大型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源地划定保护区, 对农村生活性、生产性垃圾、污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保证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不再受到污染。

4.4 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内部管理,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规范涉水产品的采购索证, 严格按照水质处理工艺, 对反应池、过滤池、清水池等水处理设施定期清洗消毒、维护保养, 增强制水能力, 提高水质质量。

4.5 落实水质卫生检测工作, 通过水质质检可以及时了解水质的动态变化情况, 避免盲目供水, 集中式供水单位要健全水质自检管理措施, 增加自检室硬件设施的投入, 确定至少一名专职水质检验员, 经资质单位培训合格后上岗, 以提高检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4.6 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 卫生监督机构结合水质监测工作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 督促水厂加大硬件投入, 完善工艺设施, 组织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疾控机构认真履行水质监测职能, 并将监测结果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摘要:目的:掌握庐江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现状及饮水卫生质量, 为有效的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监督调查法对全县56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监督调查。结果:全县56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 水源水取自河流水的占66.1%, 水库水的占26.7%, 湖泊水的占3.6%, 深井水的占3.6%;卫生许可证持证率87.5%, 制管水人员健康证明持证率92.2%;均采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水处理过程和二氧化氯机械加药的消毒方式;设有水质自检室并正常运转的33家。19家单位出厂水水质检测不合格, 不合格率33.9%, 主要是微生物指标超标。结论:完善农村水厂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净化消毒工作, 加强卫生管理与培训, 是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学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志坚, 史习舜, 庞春艳, 等.福清市水体污染状况与恶性肿瘤死亡率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7) :799-800.

[2]马金霞.2004年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学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 24 (8) :602-603.

[3]张岚.2006年全国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情况调查和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 24 (8) :595.

[4]罗华, 付荣生, 李川.三峡库区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7) :498-500.

上一篇:古代写景散文下一篇:排污权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