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节剂

2024-05-01

结构调节剂(精选十篇)

结构调节剂 篇1

一、知识结构的含义

知识结构是由“知识”和“结构”两个词语组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 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结构则有三层含义, (1) 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2) 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构造; (3) 组织安排。根据对知识和结构的理解, 可以将知识结构视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的数量、质量和类型及其相互联系。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两大类, 即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分为最新专业知识和传统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也分为最新基础知识和传统基础知识。人们无论是学习这些知识, 还是将其在内化到头脑中构建成知识结构, 始终都围绕以成才目标进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知识结构就是人类知识在个人头脑中的内化状况, 其模型应是立体的, 包括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定的整体功能。”

综上所述, 可以这样界定知识结构, 它是指人们以成才目标为导向, 将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整合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比例和联系,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定的整体功能。

知识结构对于一个有志于成才之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将人才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以一定的模式整合起来, 发挥出各个知识在孤立的状态下所没有的功能, 也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目标。列宁曾经指出:“劳动者渴求知识, 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胜利所必需的。”“没有知识, 工人就无法自卫, 有了知识, 他们就有了力量。”

二、知识结构的调节

知识结构决定人才素质的发挥。就像金刚石和石墨, 同样都是由碳原子组成, 可是组成结构不同, 所造就出的性质也就完全不同, 金刚石坚硬无比, 石墨却十分地柔软。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地调节和优化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

(一) 知识结构调节的内涵

调节从语义学上可以理解为, 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 使适合要求。根据以上关于知识结构的理解, 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结构调节:人们以成才目标为导向, 从数量、质量或类型上改变原有的知识状况, 使之更加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定义。

1.知识结构的调节必须围绕成才目标。调节是为了提高知识结构的完美性, 但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至善至美的结构。追求知识结构完美无缺并不是人们的目的, 人们真正的目的是利用知识结构来帮助他们实现成才目标。所以, 知识结构的调节一定要以成才目标为导向, 围绕成才目标来开展。

2.知识结构的调节可从数量、质量和类型三个方面进行。所谓的知识结构调节, 无非就是知识在数量上的增减, 在质量上的新旧更迭, 以及在类型上的补充。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进行知识结构调节, 他要么是增加或减少知识数量,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增加知识量;要么是遗弃旧知识, 学习新知识;要么是补充新类型的知识。一般来说都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的。

3.知识结构的调节要以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为最终目的。人们对知识结构进行调节是为了让自己早日实现成才目标。但成才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依托于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成才目标的层次。比如, 一个管理者需要处理各种各样具体的事务, 要求他们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一个人如果有志于成为成功的管理人员, 那么他在构建和调节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就应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 也就是常说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所以, 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是人们进行知识调节的最终目的。也只有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 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才。

(二) 知识结构调节的原因

合理、高效的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动态发展。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不是一次即可完成, 需要多次反复才可能完成;客观环境不断变化发展, 人的认识要想不落后于客观环境, 就要与之相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人们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人们在成才过程中成才目标会因主观兴趣变化、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 成才目标的变化, 也会引起知识结构的调节。

1.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从主观方面来说, 人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来说, 科学技术的条件、客观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发展和表现程度也会限制人们的认识。人们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因此, 最初获得的知识很可能是浅层次, 甚至不完全正确。随着认识不断积累, 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尽相同, 所以需要进行知识结构调节。

2.客观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客观环境不是一成不变, 它有自己运动变化的规律。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也会不断发展变化。比如, 生活在农耕时代的人与今天的人, 同样都在改造世界, 那时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与今天生活于信息时代的人所获得知识就千差万别。为更好地适应客观环境, 早日实现自己的成才目标, 知识结构调节是一种必然选择。

3.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 它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知识的数量不断增长。“据统计, 从1750-1960年的210年间, 人类的知识总量从2倍 (设公元前的知识总量为1) 增长到4倍, 用了150年;从4倍再增至8倍, 用了50年;从8倍增到16, 只用了10年。而最近10年增长的知识总量, 超过了过去两千多年所有知识的总量。”第二, 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更新速度加快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也就是说, 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第三, 各种新类型的知识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不仅使知识量迅速增长, 知识更新周期变短, 还使知识领域得到迅速扩大, 各种新类型的知识不断涌现。

4.成才目标的变化。成才目标是人们为自己设立的奋斗目标, 是进行知识学习的指向标。有什么样的成才目标, 就会学习什么类型的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 有时会由于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导致成才目标改变。这种改变, 有的是顺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有的则是主动转移。比如, 有的人由于家庭条件困难, 缺乏客观物质条件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由于自己兴趣爱好的改变而改变理想追求。

(三) 知识结构调节的方法

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工作需要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使“合理”的知识结构, 也只是相对的, 不会一成不变。客观世界不可穷尽, 人类的认识水平总在不断发展, 新的知识不断涌现, 原有的知识体系将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作相应的调节。成才目标的改变有主观改变, 也有客观改变。知识结构的调节也是如此, 既可以主观地主动调节, 也可以客观地被动调节。

主观地主动调节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基本情况对知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估, 然后根据预测和评估的结果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替换和更新。主观地主动调节是根据预测信息进行的知识结构调节, 因而也可以称为预测调节。

客观地被动调节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适用情况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补充、替换和更新。客观地被动调节是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的知识结构调节, 是一种适应性调节, 因而也可以称为反馈调节。

预测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方法常常相互交错, 同时使用。无论采用那种方法, 关键在于能够抓住时机, 适时地进行有效的调节,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进行知识结构调节是为了使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因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联系实际。只有从实际出发, 联系实际才能让知识结构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另外, 知识结构调节不是为了追求绝对合理、十全十美的知识结构。事实上, 这样的知识结构也不存在。进行知识结构调节的唯一目的, 也是最终目的就是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 更有效地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 早日实现自己的成才目标。

参考文献

结构工程师考前如何调节心理 篇2

运动场上总少不了啦啦队的呐喊助威声,而这些加油声也确实给运动员送去了一种特别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鼓舞,由它产生一种信念,一种求胜的信念。

面对考试,我们也不妨采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和鼓励自己,心中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曾经考好过,我就有可能再考好。”当意识到自己有点紧张时,就要暗示自己:“不要紧,我会放松下来的。”“只要我保持冷静,我肯定能做好这份答卷。”总之,我们要及时地、不断地暗示自己坚持与放松,用良性语言激励自己,经过这样的训练,你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一进考场你就会成为控制自己情绪的主人。

核岛调节阀的结构分析与布置设计 篇3

关键词核岛阀门;流体特性;气蚀;闪蒸;结构分析;布置设计

中图分类号 TQ05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18-02

1核岛阀门概况

在核电站中应用的阀门种类及数量很多,国内在建的2X650MW核电机组的核岛阀门数量大约有12000台。核岛阀门的国外生产厂家有VELAN、VANATOME、WVC、GRISS等,国内生产厂家有大连大高阀门有限公司、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良工阀门厂有限公司、江苏神通阀门有限公司等;涉及的阀门种类有闸阀、蝶阀、截止阀、隔膜阀、球阀、止回阀、安全阀、调节阀、疏水阀等

本文将对调节阀的特性及结构进行分析,并就调节阀的布置进行论述。

2调节阀中流体的特性

2.1压力恢复

如图1流体由压力值P1流经调节阀的阀瓣压力降低,在缩流断面处达到最低值Pvc,后压力由低值Pvc恢复到压力高值P2,压力由Pvc到P2的过程称为压力恢复。流体的流速在缩流断面达到最大值Vc。压力值P1、P2的差值即为调节阀的调节值。

为了降低流体对阀门的磨损,在调节值一定的情况下,要采用尽量低的压力恢复。

2.2气蚀

液体流过调节阀门,液体流过阀座后不久,流速达到最大,压力则随之降低,当液体压力小于入口温度饱和蒸汽压时,液体开始沸腾,出现气泡。不过,此时的蒸发并不会产生通常因温升而引起的蒸汽,它只不过是流体压力低于Pv所产生的沸腾现象而已。

流体流经阀座后下降的压力,在下游一侧逐渐回升,气泡因再次受压而破灭。气泡在急剧破灭时,向四周释放能量,并冲撞阀体与管道的内壁,引起严重的冲刷损伤,并产生较大的噪声,这种现象称为气蚀。

流体的流速大对阀门后侧有较大的破坏性,应在阀门设计选用时考虑抗气蚀的措施,采用多级阀芯,分级降压,如图2。

閥门采用三级调节,逐级调节压力,就像把落差较大的瀑布分成多阶流动的瀑布一样,流体对下游的破坏将减小。这样可以控制流体在每个缩流断面处的压力高于入口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

2.3闪蒸

如图3表示流体流经阀门后,流体压力降低到饱和压力Pv值以下,便产生气泡,而阀门下游的压力P2也未恢复到Pv以上的区域,产生的气泡没有破灭,并随流体流出调节阀,出口侧出现汽液两相流,该现象为闪蒸,因此时实际处于阻塞流状态,对阀门的流量影响极大。

3调节阀结构分析及选用

调节阀是系统实现自动控制的执行器,调节阀由驱动机构和调节机构组成,接受调节器或计算机的控制信号,用来改变被控介质的流量、压力或水位的阀门,一般用于需要控制的回路上,通过改变流道的截面积实现调节,使被调参数维持在所要求的范围内,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3.1调节阀的驱动机构

调节阀的常用驱动机构有三种:气动、电动及液动驱动机构。为了适应核电站生产高度自动化的需要,核岛大量采用了带有气动、电动、液动驱动机构的调节阀。

3.2调节阀的调节机构

调节阀门是调节阀的调节机构,根据控制信号的要求,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通过改变阀门开度的大小来调节流量。在自动控制系统中,阀门主要的调节介质为水和蒸汽等。除了直通调节阀、三通调节阀及蝶式调节阀外,根据核电系统的特性,在核岛阀门中还采用了背压式调节阀、减压阀及笼式调节阀。本文只介绍几种特殊的调节阀。

3.2.1背压式调节阀

背压式调节阀,一般安装在有压力要求的设备出口管上,它调节的是阀前压力,当系统压力低于设定值时,阀门内弹簧的弹力大于系统作用于阀门膜片上的压力,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系统压力高于设定值时,膜片上的压力大于弹簧的弹力,阀门打开,系统的压力随之下降,系统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阀门重新关闭。

3.2.2减压阀

1)减压阀也是调节阀的一种,它是通过启闭件的节流,将进口压力降至某一需要的出口压力,并能在进口压力及流量变动时,利用介质本身的能量保持出口压力基本不变的阀门。

2)减压阀按动作原理分为直接作用式减压阀和先导式减压阀。直接作用式减压阀是利用出口压力的变化直接控制阀瓣的运动;先导式减压阀有导阀和主阀组成,出口压力的变化通过导阀放大来控制主阀阀瓣的运动。

3)减压阀的选用:进口压力的波动应控制在进口压力给定值的80%~105%,如超过该范围,减压阀的性能会受影响。减压阀的每一档弹簧只在一定的出口压力范围内适用,超出范围,应更换弹簧。

3.2.3笼式调节阀

1)笼式调节阀有阀笼和阀体组成,按照流体介质需要调节的压力降大小,阀笼设计分为单层笼和多层笼,阀笼四周开有许多圆孔,对称布置。笼式调节阀通过阀瓣的升降,进行阀门流通截面积的调整,从而达到调节压力、流量的目的。笼式调节阀的驱动可以选择电动、气动和液动的驱动装置。下图4为单层笼式调节阀和三层笼式调节阀的阀腔内部示意图。

2)笼式调节阀的结构设计特点分析:对于单层笼的笼式调节阀,由于水流是通过阀笼上的开孔流进阀笼内部,四周的流体互相碰撞,水流集中到阀门空腔的中间位置,流体的气泡破灭在阀门内腔,所以减少了流体对阀笼的气蚀作用。对于三层或多层笼的笼式调节阀,因为是多级调节,流体的前面级压力可设计在饱和压力之上,这样可有效减少气蚀的发生。另外,还要采取措施防止闪蒸现象出现在前面级,因为闪蒸出现在前面级,长期作用阀笼将被击穿,因此进行阀门设计时要合理安排各级的调节比例,使闪蒸出现在最后一级的出口处,以减小闪蒸对阀门的破坏作用。

3.3你调节阀的选用

系统的控制过程是否平稳,取决于调节阀能否准确动作,使过程控制体现为介质压力和流量的精确变化,所以,应根据介质、管系布置、使用目的、调节方式和调节范围及调节阀的流量特性(等百分比、线性、抛物线等)来选用,并满足在任何工况下对流量、压降和噪声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在调节系统确定后,调节阀前后管件对调节阀节流系数的影响。

对于调节阀的口径的选择,口径过小,会出现阀门口径处在全开状态,系统仍无法达到设定的参数要求,而口径过大,将增加工程成本,还会出现阀门经常在小开度下运行,引起调节精度降低,控制性能变差导致系统不稳定,调节阀的口径选择,应是在系统调节时阀门开度控制在50%-80%之间较为合适。

4调节阀的布置设计

4.1调节阀的支撑

在核电站中核级管道要进行核安全分析和抗震力学计算,由于调节阀的电动、气动驱动机构与阀门本身相比重量、高度均较大,阀门对管道的影响较大,驱动机构如不加支撑,计算难以通过,这时就要考虑设计阀门驱动机构支撑。

阀门支撑的设计:根据阀体的结构类型阀门的支撑可设计在阀门本体上,也可以设计在阀门的驱动装置上。

4.2调节阀的布置原则

1)调节阀一般安装在水平管道上,安装方向要求介质流向与阀体上标示的箭头方向一致。阀杆垂直向上。

2)带有电动、气动驱动机构的调节阀,在进行调节阀的布置设计时,要考虑调节阀的驱动结构的吊装设备及吊装检修空间。

3)调节阀应避免布置在接近管道拐弯处,阀门法兰前后要留有足够的拆装空间,同时应满足阀门阀杆的提升空间要求。

4)安全壳内布置的调节阀,要考虑其电动、气动驱动机构的安装高度,保证在失水事故后不会被水淹没。

5结束语

核岛阀门的选型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布置的是否合理,也对核电站的运行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调节阀时,要对调节阀的特性有充分的认识,并考虑管路系统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调节阀是管路设计时需考虑的问题,也是保证调节系统安全和平稳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EJ/T 1022.1-1996压水堆核电厂阀门设计制造通则[S].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结构调节剂 篇4

一、传统高中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程式化而缺少灵活性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布置基本都是根据教材进度,配合课后习题,以由简至难的顺序来安排作业内容.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对加深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容易造成前后内容脱节,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容连贯性较强的部分,例如函数和集合,导致出现学生单独学习每个部分都不错,一旦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题目,学生就无从下手的情况.而且程式化的题目很容易养成学生的单一思维,缺少处理复杂题目的能力,不利于后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数学本身是一门需要创新型思维和大胆实践能力的学科,然而在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中,一些固定模式的题目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数学公式,甚至是一些典型的题目,以期能够获得高分.尽管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却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处理综合题目的能力;而大量的记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调节高中数学作业布置结构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作业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又不会耽误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由于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各自完成的作业数量和质量也有所不同.教师在学生提交作业并完成批改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互相交流,这样既促进了班级学习风气的增长,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数学思维

调节数学作业布置结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数学思维,很多学校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编写题目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建立起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有了新的体会,加强了学生对于复杂题目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

三、创新型作业布置结构的探索

(一)自选作业

传统的作业布置主要是大量的重复性的习题,以帮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但是题海战术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进而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核心,提出课后作业的框架,对于作业的数量不应做过多的要求,只需设立最低作业量,其他的就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学习潜力也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题目,使知识得到最好的巩固与练习,避免出现难度过高影响学生自信心,以及难度过低耽误教学进度的情况出现.这种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布置结构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所提高.

(二)矫正作业

由于每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接受相同的教学之后,所反映出的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推广自选作业的布置结构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若干个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专门的矫正作业.矫正作业的内容主要是对基础能力的巩固,避免学生盲目追求宽松环境和习题难度而忽视了基础.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自选作业主要以提高能力为主,矫正作业所占的比例不需要太多;对于学习能力基本合格的学生,要适当平衡自选作业的比例,通过矫正作业来保证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减少自选作业的比例,由教师选择合适的矫正作业题目来进行基础练习,以稳定前进为准则.

(三)检测作业

当一个完整的章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自选作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自己编写检测作业,也就是自己检测该章节的学习成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编写题目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反复梳理知识体系和难点要点.学生在编写题目的时候,也能从中发现各种题型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能够做到驾轻就熟,与传统作业布置中运用题海战术来加强学生对于题型记忆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加简便合理,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检测作业的另一个运用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检测,在完成检测作业的过程中,学习较差的同学能够从学习较好的同学身上学到更多的有用的学习方法;而学习较好的同学也能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培养了健康的竞争意识.

(四)研究性作业

研究性作业是高中数学作业布置结构中的核心环节,它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划定合适的作业范围,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并总结所学知识.与检测作业不同的是,研究性作业所涉及的多为专题性内容,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向教师请教和沟通,以便对作业进行修正.尽管研究性作业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并不意味着学习较差的学生就不可以参与研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研究学习,充分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而研究性作业的成果会由教师来进行评判,并给出指导意见,因此与结果相比,参与的过程更加重要.学生还可以互相合作进行研究,既能缩短研究性作业所需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布置研究性作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在进行研究性作业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完成研究性作业所需的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自觉自律的优良品质.

3.研究性作业基本都是由多名学生合作完成的,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这种开放性的作业布置结构,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总结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总在发生着变化,想要适应这种变化,首先就要从课后作业入手.作业作为最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需求,合理调节其布置结构,调整不同层次的作业难度,遵循学生的认知习惯,掌握教学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种新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上下都充满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这种作业结构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是一个供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困生逐渐走向优秀;也能帮助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领域,使学优生更加出色成功;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有用人才,也为高中数学教学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艳欣.浅谈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J].大观周刊,2012(25).

结构调节剂 篇5

高等真菌作为免疫调节药物在中医中的`应用已有 年之久,对其药学功能的研究也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真菌免疫调节蛋白 (FIP) 是20世纪90年代从灵芝中发现的一类蛋白质,其不仅具有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相似的结构,而且具有抑制过敏反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加速代谢的功能,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就 FIP 家族蛋白质的发现、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加以论述.

作 者:林忠平白杰英 李彦舫 LIN Zhong-ping BAI Jie-ying LI Yan-fang 作者单位:林忠平,LIN Zhong-ping(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白杰英,BAI Jie-ying(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李彦舫,LI Yan-fang(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跳槽不是职场的调节剂 篇6

可是,在我升职的路上却杀出了周向东这个程咬金。他是我们集团老总的侄子,原来是集团下面另一家广告公司的普通员工,得知许扬走了,便通过老总开了后门,顺顺当当地当上了我们广告公司的广告部副主任。

宣布他上任的那一天,我躲在洗手间里狠狠地哭了一场,心里充满了委屈。广告部主任张烨看出了我的委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和我谈了一次话。最后他安慰我:“我会向上面再争取一个副主任名额的。”

回到办公室,看着周向东得意地坐在许扬的办公桌前,我心里的天平彻底打翻了,我狠狠地想,我这就跳槽,再也不要为这个鬼地方卖命了。正好这时许扬在QQ上和我打招呼,于是我直接问他:“你们那里还缺人手吗?我想跳槽。”

许扬显得很高兴,他告诉我,他去的是一家新办的广告公司,目前正处在“招兵买马”阶段,像我这样的“熟练工”他们求之不得。于是一来二去,我们不但大致谈妥了薪水福利,许扬还答应我,会争取帮我在那里安排个一官半职。

不久,许扬那里就传来好消息,他说已经把我的简历给老总看了,老总觉得我挺不错的,还说对我以前设计的广告颇有印象。这下,我心里的阴影开始慢慢地消散。再次看到周向东那张令人讨厌的脸时,我不再躲避,而是用目光充满挑衅地迎上去。而且我并沒有刻意隐瞒自己要跳槽的消息,没多久,办公室几乎所有的同事都知道了我要走的消息。几个和我素来交好的同事还过来打听,问他们有没有跟着跳槽过去的可能。

就在我认为一帆风顺的时候,许扬却突然给我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他说老总的意思是,广告部副主任这个职位想让一个从英国回来的“海归”来担任。他安慰我说:“你的广告文案一向设计得别致,要不你到我们这里来做广告文案吧。”我万般无奈,只得说回去考虑考虑。

因为要跳槽的消息已经放了出去,所以我实在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过了几天,我答复许扬,说仍然决定去他那里。但他那里传来的消息却继续不利,薪水条件比当初他和我说的要少30%,同时除了领导阶层,其余的人都有3个月的试用期,且试用期内工资减半……然而我却没有了退路。

一个星期后,我正式辞职了。送别的派对上,主任张烨惋惜地对我说:“我为你申请的广告部副主任的名额已经批下来了,可惜你这个人才却要走了。”我对着他扯动嘴角,想笑却实在笑不出来。第二天,我开始在新的广告公司工作,薪水比以前少,任务却比以前多,但是我能说什么呢?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

结构调节剂 篇7

农业机器人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许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外对于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已经比较成熟,主要包括番茄机器人、葡萄采摘机器人及黄瓜采摘机器人等。国内的农业机器人研究比较晚,起步于20 世纪90年代,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落后很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很多院校和研究研究所已经成功地研制了许多类型的机器人,并且智能控制水平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多样化、精确性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强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1 整体设计

与普通作物的采摘不同,草莓采摘过程具有很多要求,这与其栽培的地形地貌有关。草莓栽培温室具有温度高、沟垄窄而面不平整、垄面低矮等特点,标准温室沟垄略宽且平整,垄面也略高一些,因此采摘机器人需要具有一定的特点。根据草莓采摘的特点,采用跨垄四轮行走机构,设计了采摘机器人,其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该机器人动力装置为步进电机,驱动器使用脉冲信号进行驱动,机械手采用无自由度机械臂。其中,控制器的功能包括运行导航、果实识别定位、机械臂控制及末端执行器控制,草莓采摘机器人的总体设计如图2所示。

2 结构优化设计

2.1 怀特池反馈源信号

一般情况下,通过调节光源可方便地改变入射光束的位置。 对于偏转角的调节,普通怀特池结构简单,可直接微调改变偏转角度;但在真空怀特池系统中,由于系统自身的密封性,使得这一过程难以实现。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怀特池光程调节的机构。

图3为怀特池结构原理图。 在真空怀特池设计时,首先在真空罐体上靠近凹球面镜A1、A2 的一侧安装两组法兰式实心轴磁流体密封件,并在其轴外端各安装一个调节旋钮,如图4所示。

当需调节光程时,在真空罐外配合转动两个旋钮,扭矩通过万向节传递给丝杆,再转化为滑块的移动副,使与之对应的凹球面镜绕其旋转中心运动,从而实现了凹球面镜的偏转角的调整,光程也随之发生改变。

图5为草莓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 一个典型的机器视觉系统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分析、输出或显示单元。本文在实际采集系统中引入了真空怀特池光程调节机构,可以提高图像采集的精度。

图6为利用真空怀特池光程调节机构得到的高清图像。利用机器人视觉系统可以对其进行处理,得到识别率很高的二值图,从而提高机器人的采摘精度,降低破碎率和漏采率。

2.2 结构优化设计

采摘机器人系统硬件由轮式移动平台、关节型采摘机械臂、双耳视觉相机、柔性末端执行器、人机交互模块及系统控制器等6部分构成,如图7所示。系统控制器负责控制算法运行及控制信号接收发送,从而协调控制各功能部件。

运动定位机构用于局部范围内精密调节末端执行器和采摘目标的相对位置,包含3个平动自由度和1个旋转自由度,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在电动机l的驱动下,丝杠导轨模组2随滑块1沿x方向平动;在电动机2的驱动下,整个丝杠导轨模组2和电动机4一同相对于滑块2沿y方向平动;在电动机3 的驱动下,丝杠导轨模组3 可相对于滑块3沿z方向平动。

末端执行器由机械手、摄像头、刀片和光纤传感器组成(见图9),能够以剪切并夹持果柄的方式摘取草莓。摄像头位于机械手正下方,用于判断采摘目标与末端执行器在x、y方向上的位置偏差。

2.3 电机控制PID反馈模型

对于三相绕组电动机,在忽略了内部绕组电容的前提下,其电压矢量和磁链矢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Us为定子电压矢量;Rs和Ls分别表示定子电阻和定子电感;ψs和ψr分别表示定子磁链矢量和转子磁链矢量;Is表示定子电流。由此可以得到永磁同步电机三相绕组的电压回路方程为

其中,UA、UB、UC为各相绕组端电压;iA、iB、iC为各相绕组电流;ψA、ψB、ψC为转子磁场在定子绕组中产生的交链;p为微分算子d/dt。

另外,对于星形接法的三相绕组,根据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有

通过整理可以得到

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电压来对伺服电机进行控制,从而控制电机定子磁链矢量和转子磁链矢量,控制机器人的输出。

图10为草莓采摘机器人的PID控制系统。为了提高机器人的定位精度,采用PID调节器来降低机器人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采摘效果。

3 多信道路由花生精量播种机测试

为了验证设计的高精度草莓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效果,设计了机器人的草莓采摘试验,其草莓识别部分采用光程调节机构进行对准。试验装置和采摘过程如图11所示。

为了测试机器人的采摘效果,以漏采率、破碎率及空穴率作为试验指标,其统计计算公式分别为

其中,T表示田地草莓的总量;y1表示漏拾的数目;y2表示破碎的数目。

图12为破碎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了验证本文设计的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效果,将传统机器人和本文设计的机器人进行对比。由图12 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草莓采摘机器人的采摘破碎率明显比传统的机器人低,并且采摘的破碎率比较稳定,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大的波动,采摘效果较好。

表1为对本文设计的高精度草莓采摘机器人机械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在长度为10m的单行采摘任务上,本文设计的机器人仅需要1min左右,而传统机器人需要5min左右才能完成;对漏采率进行6 次试验后发现:其漏采率较低,最大漏采率仅为0.72%,满足草莓采摘的需求,从而验证了机器人的机械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结论

1)为了提高草莓采摘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在图像采集和定位系统中使用了一种新的可调式真空怀特池调节机构,并采用简单的机械原理进行设计,使其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只需在真空罐外转动旋钮即可完成调节。实践验证表明,该调节机构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结构调节剂 篇8

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可提供较高的压缩比,大幅度提高发动机升功率,而且可以提供更为柔性的进气压力控制,可在发动机低速时提供较高的进气压力[1,2]。由于调节阀的存在,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具有较强的涡轮流量调节能力,从而也可以对进气压比进行较大调节。不同的阀门会使二级增压系统结构产生很大的不同,使其体积和外形发生较大变化,同样也会使其性能大不相同。本文分别设计了带有外置式蝶阀和内置式旁通阀的2种可调二级增压系统[3,4],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比较。

1 带外置式蝶阀的二级增压系统原理与结构

带外置式蝶阀的二级增压系统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该二级增压系统的2个增压器轴向平行布置,高压级增压器尺寸较小,低压级增压器尺寸较大,在四通阀管的中部、调节阀阀杆的位置处安有阀片,发动机的排气从四通阀管的进口进入二级增压系统。如果发动机处在低速低负荷,则调节阀阀杆控制阀片关闭,排气先经过高压级涡轮膨胀,然后经弯管到达低压级涡轮入口,经低压级涡轮膨胀后排出。如果发动机处在高速高负荷,则调节阀阀杆控制阀片开启,部分排气直接进入低压级涡轮膨胀,部分排气先经过高压级涡轮膨胀,再经过弯管,然后进入低压级涡轮膨胀。二级涡轮排气流量的分配,可由阀片无级调节。调节阀阀杆由发动机电控系统控制,可由电机驱动或者气动阀驱动。控制依据的参数应该至少包括:发动机转速、负荷、进气管压力等。

带外置式蝶阀的二级增压系统从结构上看,其优点在于,设计二级增压系统时,如果流通截面大小适当,则对二级增压器的涡轮箱基本不需要改动,阀片的控制也较易实现;其缺点在于,外形体积较大,且阀杆的密封较为困难。

图2为外置式蝶阀的安装示意图。对于蝶阀的设计关键在于阀片和管壁之间的间隙要适当。这是因为如果没有间隙,则受热以后阀片容易转卡死;如果间隙过大,则相当于1个常开阀门,影响系统性能和调节效果。

2 带内置式旁通阀的二级增压系统原理与结构

图3为带内置式旁通阀的二级增压系统三维模型图。由图3可见,该二级增压系统的2个增压器轴向垂直布置,低压级增压器尺寸较大,高压级增压器尺寸较小。高压级增压器为双流道涡轮箱,低压级增压器为单流道涡轮箱。发动机的排气从高压级涡轮箱进口进入二级增压系统,如果发动机处在低速低负荷,则排气先经过高压级涡轮膨胀,再从高压级涡轮箱出口进入低压级涡轮箱进口,在低压级涡轮中继续膨胀,然后排出;如果发动机处在高速高负荷,则阀片开启,部分排气直接进入低压级涡轮膨胀,部分排气先经过高压级涡轮膨胀,再进入低压级涡轮膨胀。排气的旁通量由执行器控制阀片的位置决定。

带内置式旁通阀的二级增压系统从结构上看,其优点在于,结构紧凑,外形体积较小,几乎没有气体密封的问题;其缺点是,由于接口的改变,2个涡轮箱都需要重新设计,根据要求的旁通量大小,一般也需要重新设计旁通阀孔、阀片和执行器。

3 外置式蝶阀的流量调节能力

由于外置式蝶阀的阀管流通面积较大,当阀门开启角度较大时,几乎可以实现流量100%的调节能力,即当外置式蝶阀开启角度较大时,由于蝶阀所在管道与高压级涡轮相比阻力较小,所以高压级涡轮将被短路,几乎所有排气直接经过调节阀到达低压级涡轮膨胀,而不经过高压级涡轮。带外置式蝶阀的二级增压系统试验台如图4所示。

由于二级增压系统结构较为紧凑,限于目前的流量测量技术,分别准确测量通过低压级涡轮和高压级涡轮流量的具体数值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可以根据压气机端的数据验证涡轮功的大小,从而间接证明蝶阀较强的调节能力。

表1为阀门开度为70°时,二级增压系统在增压器试验台上冷吹测得的试验数据。由表1可见,当阀门开度处于70°时,高压级涡轮的涡轮功较小,涡轮增压器的转速很低,高压级压气机几乎没有起到压缩作用。导致高压级涡轮功较小的直接原因是高压级涡轮的膨胀比很低,通过的气体流量很小,使高压级涡轮增压器处于惰转状态。

由于同时实测2个涡轮流量非常困难,进行了阀门流量调节能力的计算模拟。通过计算模拟给出了阀门开度和流量分配的关系[5]。

为了解气体在连接高压涡轮出口和阀管进口的弯管中的流动状态,对弯管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图5为数值模拟得到的弯管速度矢量图。

由图5可见,管道从进口到出口流动比较均匀。这是因为从进口到出口管道的截面是逐渐变小的,所以速度沿着流线方向呈现整体增大趋势。转弯处速度变化较大,弯管内侧近壁面处存在1个高速区,外侧近壁面处则存在1个低速区。从弯管速度矢量图中还可以看出,转弯处流体没有回流现象,也没有漩涡产生。

4 内置式旁通阀的流量调节能力

内置式旁通阀的结构特点决定了阀孔的面积不可能很大,因为太大的阀孔面积将导致涡轮效率急剧降低,也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困难,所以内置式旁通阀的流量调节能力比外置式蝶阀的低。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排气不经过高压级涡轮直接进入低压级涡轮的现象。

为研究内置式旁通阀的流量调节能力,进行了带内置式旁通阀的高压级涡轮的流量特性试验(图6),分别测取旁通阀全开和全关时,高压级涡轮的流量特性。

在进行流量特性试验时,相似转速是根据增压系统匹配发动机的模拟计算得出的增压器转速而确定的。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见,涡轮流量特性曲线在阀门完全开启时相比阀门完全关闭时有较大变化。2条曲线的间距即为调节阀的流量,在同一膨胀比时,阀门开启后比关闭时涡轮流量大幅增加,说明调节阀起到明显的放气调节作用。由图7可见,涡轮膨胀比为1.25和1.85时,调节阀放气量分别达34.8%和32.5%,在1.2~2.0的涡轮膨胀比变化范围内,调节阀放气量平均达30%以上。

当高压级涡轮为双流道时,内置式旁通阀由于只能在一侧流道开口,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个流道流量分配的均匀性,所以可能会使高压级涡轮效率受到一定损失。

为了解气流流经旁通阀时的流动损失情况,对排气流经旁通阀的过程进行了气动模拟计算。图8为速度矢量图。

由图8可见,大部分气体流向阀门开口较大的方向,气流越贴近阀片速度越小,越远离阀片速度越大,在腔体壁直角拐角处产生漩涡。阀片与腔体壁的间隙垂直向上的区域存在1个高速区。少部分气体流向开口较小的方向,在贴近腔体底面形成高速区,在其上方沿壁面向上速度逐渐增大,整个阀片后方形成较大低速区。

5 结论

(1) 带外置式蝶阀的二级增压系统外形体积较大,但流量调节能力很强,可实现对高压级涡轮的短路。

(2) 带内置式旁通阀的二级增压系统外形结构紧凑,旁通流量可以达到总流量的30%以上。

(3) 选用何种阀门形式,需要根据发动机整机性能和结构的要求,考虑到整机压比和流量进行适当选择。对于总压比要求不高,但对于流量调节范围要求较大的应用对象,如高转速轻型轿车柴油机,可以考虑采用带外置式蝶阀的二级增压系统。外置式蝶阀可以对高压级涡轮短路的特点,使它实现一些更为复杂的控制逻辑,如用在高原型增压发动机上,在平原运行时可以关闭一级增压器。对于总压比要求较高,同时对于流量调节有一定要求的应用对象,如重型卡车柴油机,可以考虑采用内置式旁通阀的二级增压系统。

参考文献

[1]Pfluger F.Regulated two-stage turbocharging—KKK’s newcharging systemfor commercial diesel engines[R].The six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urbocharging and Air Manage-ment Systems,1998:127-141.

[2]Chirist mann R,Schmalzl H P.轿车与载货用发动机的两级可调增压系统[J].国外内燃机,2006,38(1):12-16.

[3]张志.紧凑型二级增压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8.

[4]何永玲.二级增压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7.

结构调节剂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腔感染手术后, 需要肠外营养支持至少5 d以上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STG组14例和MCT/LCT组14例。男18例, 女10例, 年龄65~93岁, 平均年龄68岁。其中, 消化道穿孔16例, 肠坏死8例, 消化道瘘4例。1.2营养支持方法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PN支持, 至少连续6 d。两组患者给予热量104.6kJ (25kcal) / (kg·d) , 氮量0.20 g/ (kg·d) , 经中心静脉输注。研究组患者用结构脂肪乳剂250 ml, 对照组用中长链脂肪乳剂250 ml, 连续5d。

1.3 观测指标

于术后第1和第7天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 (1) 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4、CD8和CD4/CD8) ; (2) C反应蛋白 (CRP) 。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 两组之间的各项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CD8+和CD4+/CD8+均有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明显上升, 研究组患者的CD4+和CD4+/CD8+升高、CD8+降低 (P<0.05) , 而对照组各免疫指标上升不明显,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RP水平明显上升, 术后第7天又明显下降, 研究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

3 讨论

目前, TPN如何选择脂肪乳种类及其在营养液中所占比例, 使其对机体免疫产生正面影响分歧较大。目前认为, 脂肪乳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其中的三酰甘油结构密切相关。传统长链脂肪乳 (LCT) 富含n-6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 存在促进炎症、抑制免疫的风险。近年研究发现, MCT亦具有免疫调控作用, 其能改变中性粒细胞膜的流动性, 影响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游走等功能[1]。结构脂肪乳中三酰甘油分子上既有中链脂肪酸MCFA) 又有长链脂肪酸 (LCFA) , 其被认为较其他脂肪乳代谢更彻底, CD4/CD8比值多用于评价自身免疫失调或被疑有免疫失调或已知患有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状态[2]。在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和CD4/CD8显著低于正常值, 对照组患者术后第7天无明显变化;而研究组CD4、CD4/CD8显著升高达正常水平、CD8显著下降。这与上述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说明结构脂肪乳可改善腹部手术后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

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CRP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上升迅速, 变化灵敏, 并可快速地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程度的变化。术后连续监测CRP是判断术后应激反应程度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灵敏指标,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RP水平均明显上升, 考虑为手术创伤刺激患者机体产生大量CRP。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CRP水平明显下降, 说明手术顺利, 术后无继发感染。但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CRP仍高于术前水平, 而且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 说明结构脂肪乳可减轻腹部手术患者的炎性反应。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结构脂肪乳营养支持, 有利于改善手术应激造成的免疫抑制, 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并且能抑制炎症反应, 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anten GJ, Naber AH.Cellular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Mini Rev Med Chem, 2004, 4 (8) :847-857.

结构调节剂 篇10

关键词:组织结构,并购绩效,跨区域并购,相对规模

一、引言

尽管并购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仍然存在,但并购后重组是影响并购绩效的关键这个命题已获得绝大多数学者们的共识。Hitt(2001)、Shimizu(2004)以及项保华和殷瑾(2001)等国内外战略管理学者强调,并购后对并购双方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是提升企业绩效实现并购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影响因素之一[1,2,3]而组织结构方面的调整是并购后重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4]。在并购发生后,对于被并购企业在主并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位置,是保留其法人地位,采取母子公司制进行管理,还是取消其法人资格,作为一个分公司或者将其分拆重组,整合到主并企业的内部,是主并企业需要进行的一个重要决策。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边界在于尽可能地节约交易成本[5]。并购前,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为相互独立的实体。由于主并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其自身的战略利益,因此在并购后,无论在组织结构上如何安排,即使是将被并方分拆重组或者仍为独立法人,仍是希望最大化主并企业的利益。Lubatkin等(1998)的研究发现,在实施并购后,使用总部分部制的组织结构要比母子公司制更为有效,因为在总部的集权控制下,能够更大地发挥下级单位之间的整合效应从而产生经济收益[6]。Capron和Hulland(1999)认为取消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将其设置为分公司或者分拆纳入原先的组织架构中,有利于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发挥出更大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7]。Larsson和Finkelstein(1999)也提出,并购后将被并购企业整合到主并企业内部,会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减少机会主义风险[8]。然而,现实中也可以观察到,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后,仍然保持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法人资格,作为其子公司[9]。那么,这种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其原因何在?企业的追逐经济利益的本质为何在这个战略选择中没有直接体现?抑或这种决策能够更有助于主并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事实上,战略管理学者强调,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更多时候是受到更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学者们的研究中发现的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表现出不一致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0]。因此,本文试图在中国情境下检验主并企业在并购后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方面的选择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对于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关系产生影响的调节因素。

二、理论和假设推导

(一)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

一般来说,组织结构设置的基本经济逻辑在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于主并企业来说,并购后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一个基本决策是要考虑将并购后的被并企业设置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还是没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11]。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

若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则可能增加主并企业并购后的各种成本。首先,被并方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由于具有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满足,因此与主并企业的战略利益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而由于有限理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存在,主并企业会为了保持子公司与其协调一致,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和成本。例如被并企业管理层人员的有限理性,会导致其在理解或领会主并方的战略意志方面存在困难,或者在贯彻或执行战略时存在偏差。同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在子公司这一个增加的层级链条上产生更多的风险。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也会增加企业成本。其次,被并方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加以监督和控制。经理人的自利和寻租“天性”,导致主并企业增加了代理成本。此外,由于主并企业无法直接获取子公司所在的市场或各种关系以及其能够接触和获取的资源,这种信息不对称更会潜在地增加子公司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造成的风险,因此主并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周密的规划、更复杂的机制,等等,去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潜在损失。这导致了主并企业在为控制子公司上花费了更多成本,影响了并购绩效。

如果取消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法人资格,则可以减少多方面的成本,增加经济效应。首先,若两企业之前是处于同一行业的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对手,则相互之间会在为市场或资源的竞争过程中消耗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并购的发生,则直接减少了这种损耗,降低了企业成本。而若两企业之前是上下游关系,则对被并企业的并购降低了主并企业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被并企业将直接作为主并企业的上游供应方或下游销售方提供服务。而将被并企业纳入主并企业的原有组织结构中,能更大程度地减少被并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时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将被并购企业设置为主并企业的分公司或者分拆重组,纳入到主并企业的原有组织结构当中,能够更有效地对并购后的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增加并购所能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例如,并购后因为某项价值链活动的规模增加,从而会降低单位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采购和营销渠道以及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共享能够实现范围经济效应,此外,并购双方的某些在并购发生前未被充分利用或被闲置的资源,可以实现互补或协同效应。而如果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自身利益,因此对于主并企业来说,上述并购效应的发生需要更多的成本和代价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基本假设:

H1: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相比,并购后取消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更有利于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

(二)区域因素的调节效应

在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规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Chan,Makino和Isobe(2010)认为,区域环境会对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绩效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12]。我国存在大量跨区域并购的企业行为。在跨区域并购中,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地政府[13]。对于我国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官员个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9]。所辖地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是承担税收的主体,因此如果并购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意味着能够为税收和个人政绩提供更多支持。而当跨区域并购发生时,如果并购后主并方取消被并方原有的法人资格,则减少了一个上交税收增加财政的来源。也就是说,被并方所在地政府部门很难从企业并购后的收入增加效应中获得直接的收益。此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往往需要严格按照公司法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标准,具有更为规范的组织结构和职能部门,所需的人员数量也会更多,对于企业来说虽然会更为复杂并且导致需投入更多的资源,但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其管理工作相应会更为方便,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并购后仍然保留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将会获得当地政府更大的认可和支持。Capron和Guillen(2009)强调,新兴市场国家中,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于企业的业务开展和市场地位的保持具有重要影响[14]。在我国,各个行政区域内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级政府官员出于政绩的考虑,会对企业特别是外来企业提出诸多要求和限制[15,16]。而对于能够满足政府期望的企业,政府方面则会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资源支持,有时候这种支持的力度相当大。因此很多情况下,这种来源于政府方面的支持对于并购是否能够成功进行以及并购后的绩效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除了获得更多的政治性支持,主并企业保留被并方的独立法人资格,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便于保持原有当地股东的股份或者吸收新的当地股东,从而获得当地股东的支持以及其拥有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对于并购后的业务开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见,跨区域时,设置为子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外部合法性,这种外部合法性所产生的制度性收益甚至要高于设置为分公司时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而同区域时,由于所有的制度关系仍然都属于同区域内的原有社会关系,此时是否需要通过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来获取外部合法性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区域因素对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与取消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相比,跨区域并购后,保留其法人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

(三)并购前绩效的调节效应

按照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企业的绩效水平是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能力的反映。Kim和Finkelstein(2009)指出,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越高,则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具有更优质的资源以及资源利用能力[17]。而要利用这种资源,则必须在更强的控制之下[6]。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法人资格相比,将被并购企业设置为分公司能够实施更强的控制。因此,当其被并购后,如果取消其法人资格,整合到主并企业的整体组织架构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和协调效应[17]。而如果保留独立法人资格,会使得被并购企业具有较高的自主经营权利,从而在客观上因为需要满足其自身的利益而无法以主并企业的战略利益为出发点。

另一方面,一个绩效水平较高的企业,往往意味着其高管在并购前被证明是具有较好管理能力的。如果保留其法人资格,使其仍然维持自主经营,则其原先的资源和能力仍然只能在被并购企业原先所在的单个业务产生作用。但如果并购后改为分公司,纳入到主并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或者将原先高管提升至主并企业的相应管理职位,则其原先的能力和资源可以产生更大的作用。例如,原先的各种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能够在更多业务范围使用。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被并购企业并购前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被并购企业并购前绩效越高,则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相比,并购后取消其法人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

(四)相对规模的调节效应

尽管企业规模并不代表着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地位,但在很多时候,企业规模往往意味着企业经理人员的职位收益。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的规模往往与企业管理者的权力和利益紧密相连[18]。因此,当被并购企业的相对规模较大时,如果被并购企业在并购之后的法人地位被取消,那么其原有高管人员可能会因为在企业内部层级和职位的改变,而导致他们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相应会减少甚至丧失,其地位也会随之下降。这也意味着其个人的收益有可能受到损失。而如果保留法人资格,尽管可能会产生潜在的机会主义风险导致代理成本增加,但由于原先高管能够继续享有其之前的职位收益,从而降低对并购的抵触,进而减少并购后的协调成本,促进并购后的整合。因此相对来说,如果保留被并企业的独立法人资格,将有利于获得高管层更多的支持和更高的工作积极性。而被并方原有经理人员的认可和支持直接影响到并购过程的进行和并购后的运营[19]。

同样,当被并购企业原先的规模越大时,如果在并购后取消其法人地位,被并购企业原先的普通员工也会产生更大的失落感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并购后的整合;而如果保留其法人地位,将会有利于缓解被并购企业员工对于并购的抵触而产生的潜在冲突,实现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平稳过渡,进而有利于主并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19]。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被并购企业的相对规模大小对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被并购企业的相对规模越大,则与取消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相比,并购后保留其法人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82份,回收133份,其中有效问卷123份。123份样本的受访者中将近80%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以及部门负责人。

本文中的变量设置如下:

(1)组织结构。本文中的自变量为并购后被并方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采用0~1虚拟变量,当并购后被并方仍然保留独立法人资格时,该变量取值为1,反之为0。

(2)并购绩效。本文中的因变量为并购绩效。本研究参照Hunt和Datta的研究,通过在问卷中测量并购后主并企业在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利润、盈利能力、现金流等五个方面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20,21]来测量企业的并购后绩效,采用Likert五点测量,实现目标的程度越高取值越大。

(3)调节变量。区域因素,并购双方是否处于同一行政区域内,0~1虚拟变量,1为同省内,0为跨省;并购前绩效,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被并企业在并购前的相对绩效水平,Likert五点测量;相对规模,与主并企业相比,被并企业在并购前的相对规模,Likert五点测量。

(4)控制变量。结合前人对于并购绩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在回归模型中设置如下控制变量:持股比例,并购后主并企业所拥有的被并企业的股权比例;交易方式,是否用现金支付该并购交易,0-1虚拟变量,1为现金,0为非现金;主并国有股,主并企业的国有股比例[22];主并经验,主并企业在该并购前的并购经验,Likert五点测量;业务相关,被并企业与主并企业在业务上的相关程度[23,24]Likert五点测量。

四、分析结果

表1和表2显示的是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Peason相关系数矩阵。组织结构变量的均值为0.707,表明本研究中70.7%的样本在并购后仍然保留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法人资格。从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到,并购绩效与组织结构变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初步表明组织结构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

研究中的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和表4。各模型的因变量均为并购绩效。模型1为仅包含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2是在模型1中加入组织结构变量,检验组织结构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从模型2中可以看到,组织结构与并购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486(p<0.01),表明组织结构变量与并购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1获得反向支持。即,并购后被并购企业保留独立法人资格,会比将被并购企业设置为无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单位,要更加有利于并购绩效。

注:*p<0.1;**p<0.01;***p<0.001。(表2同)

模型3到模型5是在模型2中分别加入区域变量、并购前绩效以及相对规模这三个变量与组织结构变量的乘积项,来检验上述三个变量的调节作用。模型3的结果显示,结构变量和区域变量乘积项的回归系数为1.962(p<0.001),表明区域变量对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假设2获得支持。也就是说,与并购双方处在同一区域时相比,跨区域并购时,保留被并购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对于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更强。模型4的结果显示,结构变量和并购前绩效乘积项的回归系数为-0.341(p<0.01),表明并购前绩效对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假设3获得支持。即被并购企业的并购前绩效越高时,保留被并购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小;被并购企业的并购前绩效越低时,保留被并购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对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模型5的结果显示,结构变量和相对规模乘积项的回归系数为0.457(p<0.001),表明相对规模对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假设4获得支持。即,被并购企业的规模越大,保留被并购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被并购企业的规模越小时,保留被并购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对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小。

五、结论

并购后对被并购企业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设置对于实施并购的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本研究对并购后的结构设置和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总的来说,设置为子公司会有利于并购绩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都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制度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甚至要高于市场环境的作用。也就是说,设置为子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合法性;这种制度合法性产生的间接收益甚至要强于设置为分公司时所能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例如,一个主要的逻辑在于,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其所得税的计征独立进行,税收的增加可以获得更多政府部门的支持,而且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也可享受当地政府给其提供的各种政策待遇。而分公司由于是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无法直接为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提供税收这个最大的财政支持以及政绩来源,地方政府大多不愿为其提供优惠,甚至会出现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运营人为制造阻碍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相对数量的企业在并购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能够利用被并购企业及其原先高管的社会关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于人际关系,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之间的私人交情。此外,保留独立法人,能够给予被并购企业员工一个平稳的整合时期,减少潜在的冲突,有利于并购后的整合以及并购双方原有文化的融合。

上一篇:发射机数据分析下一篇:公共外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