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

2024-05-04

背越式跳高(精选十篇)

背越式跳高 篇1

背越式跳高技术自从1968年的出现,经过了多年与俯卧式跳高技术的抗衡,以它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在世界田径大赛上已经完全取代了俯卧式,目前,在体育院校的跳高教学和高水平的训练队中已经全部是背越式。因此,深入研究背越式跳高技术,以利于把握跳高运动发展脉搏,制定跳高长远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完善背越式跳高技术理论,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1 跳高技术的演变

目前较为公认的跳高技术的发端,是跨越式技术.1864年,跳高在美国被列为正式田径比赛项目。在这一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田径对抗赛中,英国运动员罗伯特·柯奇与众不同,采用从侧面助跑,用两腿先后交替过杆的“跨越式”创造了1.70m的新世界跳高纪录.这一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古代跳高运动的结束,在跳高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跨越式跳高技术的出现,使跳高成绩有了明显的进展,至1887年,世界纪录已达到1.93m。1895年,美国人斯维尼在跨越后迎的基础上,演变为在杆上急速转体,面对横杆落地,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剪式”跳过了1.97m,纪录一直保持了17年。1912年美国运动员霍林采用从左侧斜向横杆助跑起跳,并用身体左侧滚过横杆的“滚式”技术跳过了2.01m,成为突破2m大关的第一人。此后,“滚式”跳高技术盛行了20多年时间.1923年,原苏联运动员伏洛佐夫在比赛中采用了一种身体俯卧而“骑”着杆子的过杆技术,即“俯卧式”技术。1936年美国运动员阿尔布里顿用俯卧式创造了2.07m的世界纪录。此后在大型比赛中滚式和俯卧式同时盛行于跳高运动员中.但至1956年美国运动员杜马斯跳过2.15m后,俯卧式技术被公认为最先进的跳高技术。当时世界各国运动员均采用俯卧式,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在第19届奥运会上,以独特的弧线助跑,背向横杆的过杆方法,跳过了2.24m,使跳高界人士耳目一新。尽管福斯贝里未能打破纪录,但背越式技术因其相对简易的技术结构,很快风靡全球。八十年代以来创造跳高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无一例外都是采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纵观跳高运动的发展史,过杆姿势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示了跳高运动员追求和探索的精神。跳高运动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大胆创新中前进。

2 背越式跳高运动的特点

2.1 运动员的选材

跳高运动员的选材历来被认为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并一直被视为跳高运动员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由此,不断涌现出各种选材理论.在这些选材理论中大都比较重视对身体形态方面选材的探讨。从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创造者的身高来看,除60年代有3人身高稍低于1.90m外,其余10人身高都超过了1.90m,可见身高对跳高成绩的影响作用.据著名学者赵连甲等人统计,从16届至23届奥运会男子跳高前6名的运动员平均身高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女子基本稳定在1.75~1.80m。根据统计结果和结合专家意见,我们认为男子跳高运动员的理想身高应为2m左右,女子跳高运动员的理想身高为1.80m左右。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是决定运动员是否从事某项竞技运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历来为所有运动项目关注。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对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腿长等方面的描述性研究:如王锋等(2001年)AHP在跳高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研究中,运动员的身高,躯干下肢比例,体重,足形,大小腿比例等.对于跳高运动员来说,身体形态水平是至关重要的,是成材的前提条件。当然,其身体素质、机能、心理素质、智能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因素应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互相作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刘玉海(1996年)对跳高运动员的选材的形态学指标――小腿围指数之初探的研究表明:通过对“跳高运动员的选材”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以“长腿形,肩与骨盆较窄”作选择运动员的条件是不够全面的,在此对“长腿形”进行补充因而提出了“小腿围指数”这一形态指标。(小腿围指数=小腿长÷小腿下部围度)小腿围指数与跳高运动员的成绩提高的速度与幅度存在着一种正相关。 小腿围指数与跳高运动员的潜力呈现“正比对应”。赵伟(1998年)浅谈跳高运动员的选材的研究中,跳高运动员的选材应从身体形态、专项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智力水平等方面综合考察后认为:未来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创造者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身高在19.5~2.05米之间,也就是说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高2米左右是最理想的。而女子身高的1.8米左右是最理想的。

跳高是运动员克服自身体重的一项跳跃运动,运动员的体重对成绩的影响较大。就跳高运动而言,考虑体重对成绩的影响通常是采用体重/身高比这一指标。统计发现,目前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这一指数在35kg/m左右(下表)

2.2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特点

纵观跳高运动的发展,可以看出跳高技术不断革新和演变的历程,是围绕着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发挥运动员弹跳潜力,减小身体重心与横杆的距离等进行的,由跨越式过杆技术到剪式、滚式以及俯卧式,每次变革都是提高成绩的需要,都使跳高技术更合理、更科学、更能发挥人体的跳跃潜在能力。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背越式跳高技术已统治了跳高技术领域。从近几年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发展看,这一技术已基本成熟,其技术特点也日趋稳定,主要表现在运动员助跑速度快,起跳与助跑衔接紧密,能更好地利用助跑速度,起跳时腿臂摆动充分,节奏明显。例如,我国优秀运动员朱建华助跑最后4步身体重心移动的平均速度高达8.29m/s,而起跳时间只有0.167s。这样快的助跑速度及跑跳的动作衔接,是以前的过杆姿势或技术中不能达到的,只有背越式技术才能达到。对比跳高中的摆动动作而言,美国专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中,对地面的作用力摆腿占20%,摆臂占60%,起跳腿只占20%,因此目前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都十分重视比赛中摆腿与摆臂的作用.综观文献资料和运动员的成绩进展,目前,背越式跳高无言是最先进的过杆姿势,张玉泉(1999年)当今世界跳高运动发展特点及趋势一文中提出:从背越式跳高的现状来看,提高助跑速度、积极踏跳是发展的趋势。林光云等(2002年)现代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中:重视背越式跳高助跑的节奏、速度及快速助跑与起跳的完美结合,是当今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发展趋势。

2.3 背越式跳高的发展前景

2.3.1 高度永无止境

从第一个跳高世界纪录的诞生至今100多年来,跳高技术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到背越式的五次重大变革,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背越式跳高的出现,使跳高运动水平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里,男子跳高竟平、破世界纪录18次,有趣的是女子跳高竟平、破世界纪录也是18次,这是在跳高史上是空前的。当今室内、外男女世纪纪录达到2.43米、2.07米和2.45米、2.09米。

背越式姿势的出现都显著地促进了跳高成绩的提高,技术革新是跳高运动发展的动力,横杆不断升高,再升高,高度是没有止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结构、机能认识越来越深刻,跳高运动的训练观念、训练结构、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对跳高运动训练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一切,都将使这项运动得到新的发展,使运动员不断去挑战新的高度,飞越新的高度。

2.3.2 跳高技术将不断完善

跳高技术经历了由跨越式到背越式的五个阶段,其技术主要是围绕人体重心腾起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和身体重心腾起的实际高度两个方面来发展和挖掘运动员的垂直跳跃潜力。兴起于60年代末,至今在世界跳高技术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目前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从其发展趋势看,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完善主要集中在加快弧线助跑速度和快速助跑条件下迅速完成起跳动作上,即快速助跑和起跳的完美结合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跳高成绩的提高,仍将围绕这一因素来挖掘运动员潜力,促进其跳跃能力的发展。

3 背越式跳高的训练

3.1 高科技在训练中的广泛应用

在当代高水平跳高运动的训练中,大量运用高科技技术成果和设备,提高训练科学化、现代化的水平,以增强运动员的在国际大赛中的获胜能力。我国跳高训练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量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仪器设备。例如采用综合力量练习器、高速摄影器、光电计时器、三维测力台等,对身体训练与技术改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各种带有电子计时、计数装置仪器的不断涌现,训练方法日趋现代化、定量化。如采用电子节奏模拟和进行同步伴奏、控制助跑节奏训练,可以显著地改进助跑节奏,促进专项能力大幅度提高。此外,还有教练员运用光电计量器评价助跑速度,取得了显著效果。

3.2 突出爆发力训练

跳高助跑速度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运动员的爆发力跳高运动员的爆发力是快速水平速度尽可能大的转化为垂直速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跳高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与跳高成绩显著相关(r=0.83)。在当前跳高项目的力量训练中,肌肉爆发力的训练已经成为世界优秀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内容。

3.3 “以赛代训”的机会增多

随着田径运动的深入发展,世界级比赛的增多及田径运动不断向商业化和职业化转变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增多。目前从每年1~3月和5~9月这两个时间段,运动员可以按自己的计划随时选择要参加的任何比赛。因此,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一年要参加20多次比赛。为了适用这种新形势当今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安排也发生了变化,训练周期概念被更新,训练时间绝大部分用于专项训练,训练的负荷不断增大,突出重视负荷强度。这样运动员可以获得许多重大比赛的比赛经验,使运动员在技术、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比赛是不能代替训练的,不能只比赛不训练。

4 结束语

背越式跳高技术朝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的方向发展,将更充分地挖掘自身的极限运动潜力,利用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使身体各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更大的力量,通过起跳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从而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背越式跳高的发展、运动员的选材、背越式跳高的专项特点以及训练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技术朝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的方向发展,将更充分地挖掘自身的极限运动潜力,利用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使身体各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更大的力量,通过尽可能快的起跳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新进展

参考文献

[1]赵连甲.跳高训练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金志良,吴占宝.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法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58.

[3]徐泽明,徐永新.试析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现状及演进[J].荊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61-63.

[4]林光云,卢丽荣.现代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2002,(3):24-25.

[5]徐佶.世界跳高运动发展特点及其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80-85.

[6]吴劲松,王志明,王新国.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技术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52-54.

[7]王锋,张静波,李勇,赵瑞花.AHP在跳高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497-498.

[8]赵连甲,熊西北.对我国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113-115.

[9]赵伟.浅谈跳高运动员的选材[J].天中学刊,1998,(4):36-39.

[10]张玉泉.当今世界跳高运动发展特点及趋势[J].体育与科学,1999,(3):34-38.

[11]文超,等.田径运动高技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背越式跳高》教案 篇2

试题剖析:

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组成的,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了跨越式跳高,他们已经掌握了跳高的一般技术。而高中阶段学习的背越式跳高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改变了跳高姿势,最大的区别就是助跑起跳技术和空中的过杆技术。学习背越式跳高这个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跳跃能力,感受成功过杆带来的快乐。助跑与起跳结合是教学的重点,过竿动作是教学的难点。

动作要领: 1.助跑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包括直线助跑和弧线助跑两段。左脚起跳的人在右侧助跑,右脚起跳的人在左侧助跑。直线助跑段,一般跑4~5 步,动作轻松、自然、有弹性,重心较高,后蹬、前摆的幅度较大;弧线助跑段,一般也是跑 4~5 步,身体稍内倾,以前脚掌着地,节奏鲜明,摆臂与弯道途中跑相似;倒数第二步,步幅稍大,用全脚掌着地,最后一步稍小,速度要快,两臂配合积极摆动,准备起跳;起跳点距横杆垂直面约 70~100 厘米。

2.起跳

助跑倒数第二步时,支撑腿以全脚掌着地,步幅稍大,重心稍下降,同时摆动腿积极擦地面前迈,向前上方推送髋关节,上体稍后仰,保持内倾;起跳腿踏上起跳点时,摆动腿顺势上摆,同时摆臂向上;起跳腿迅速蹬伸髋、膝、踝关节,起跳腿的异侧臂上伸,躯干充分伸展,整个身体几乎与地面垂直。

3.腾空过杆

保持起跳腿蹬伸、摆动腿沿起跳腿异侧臂方向向上摆动、躯干充分伸展的身体姿势,继 续向上;离地后,身体转动成背对横杆,起跳腿下垂,摆动腿逐渐放下;当头和肩越过横杆后,迅速沉肩,两臂置于体侧,髋关节向上挺起,形成“背弓”;这时两膝自然弯曲、分开,小腿自然下垂;当髋关节过杆之后,肩继续下潜,稍抬头,收腹,抬大腿,小腿自然上甩,使整个身体过杆。

4.落地过杆后以肩和背部落海绵包缓冲 教案:

一、课题:背越式跳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和安全练习的方法,能正确做出背越式跳高动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自主体验以及对同伴练习的观察与讨论,能进一步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会技能时的喜悦。

三、重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四、难点:腾空过杆技术。

五、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2.师生问好;3.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说明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课堂的纪律问题;4.检查着装;5.安排见习生。组织:成四列横队。

(二)准备部分

1.热身活动:成两路纵队绕田径场慢跑 1 圈。2.热身操:(2x8 拍)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振臂运动;4.体转运动;5.腹背运动;6.弓步压腿;7.弓步侧压腿;8.膝关节运动;9;手腕踝关节运动。组织:成体操队形散开。

3.专项准备活动:

1.成一路纵队结合口令沿跑规定圆形路线慢跑,跑 5 步用起跳脚(左脚或右脚)。2.两人一组压肩;教师备考微信 3.两人一组下腰;(三)基本部分

1.导入:同学们!刚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热身活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一种运动它是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大家猜一猜是什么运动?。对,是跳高,那跳高项目采用什么姿势可以跳的更高呢?同学们都很聪明,是背越式跳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挑战高度。

2.新课讲授

(1)首先,教师结合挂图讲解背越式跳高各技术环节的动作要领并示范。

(2)助跑技术的练习,教师给同学们做动作示范。将学生分四组自主组模仿练习,直线与弧线相结合。教师强调助跑阶段的动作要领,并进行指导纠正。教师提问(预设): 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思考一下为什么助跑要采用直线加弧线的方式助跑? 学生回答(预设):1.提高起跳效果;2.为起跳做准备。

(3)起跳技术的练习,分四组自主进行原地起跳练习和助跑起跳练习,并强调助跑倒数第二步时,支撑腿以全脚掌着地,步幅稍大,摆动腿上提。

(4)腾空过杆与落垫技术的辅助练习。

1.分四组借助海绵垫做原地倒肩、挺髋收腿辅助练习,小组同伴可帮助练习者提拉髋关节,根据自身体会,小组共同学习,探究。要点:背对海绵垫,起跳、仰头、倒肩、展体、挺髋成背弓,最后肩背落垫。

2.分四组借助海绵垫自主进行完整动作过橡皮筋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根据自身体会,小组共同学习,探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技术。要点:挺髋,踢小腿。

教师提问(预设): 同学们在练习过程中思考一下腾空过杆过程中身体那哪一部分最容易碰杆?落垫时最先着垫的部位是哪里? 学生回答(预设):最容易碰杆部位是臀部、肩部。最先着垫的部位是肩背部。3.巩固提高

跳高展示,挑战自我,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积极参加比赛,超越自我(注重个体差异,发展技能),学生自我分析评价。

(四)结束部分

1.组织学生做身体放松运动,主要活动腰部和腿部肌肉。

背越式跳高各部分技术谈 篇3

一、助跑技术的错误及纠正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是背越式技术最大的优越性。助跑是获得水平速度和顺利完成过杆的先决条件,弧线助跑技术最常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主要有两方面。(1)助跑没有沿弧线进行,没有形成身体内倾,助跑最后几步要跑直线进入起跳。弧线跑技术较差,在弧线助跑情况下进行起跳的技术和能力不够。(2)助跑最后几步减速、停顿、身体后仰,没有积极加速起跳。助跑最后几步身体后仰制动大,不敢积极加速起跳,起跳时缺乏进攻性。起跳腿支撑能力差,没有形成敢跑敢跳的技术风格。

纠正办法如下。(1)加强弧线助跑技术练习,如多进行跑圆圈、弧线助跑起跳练习。因为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点是利用弧线助跑起跳的动作,在摆动腿支撑阶段早转变了身体重心运动方向,使垂直速度提早累积增大,所以加强弧线助跑的必要性。(2)加强助跑节奏练习和弧线助跑起跳技术练习,可进行跳高助跑跳远练习、4-6步弧线助跑摸高、头顶高练习,改进助跑起跳时减速停顿现象,可以多种跳跃练习加强起跳能力,有利于形成敢跑敢跳的技术风格,加强助跑起跳进功性。

二、起跳技术的错误及纠正

起跳是跳高技术的核心,是获得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主要阶段,起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跳跃的高度和跳高成绩,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蹬摆技术的质量直接影响起跳效果,起跳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起跳时起跳腿着地,缓冲膝关节过分弯曲,形成屈髋屈膝蹲着起跳而跳不起来。没有形成正确的起跳技术概念,没有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起跳腿着地缓冲技术能力差,身体素质差。(2)起跳过早倒体,没有充分站立起跳,形成过早倒杆碰杆。起跳时过早倒体是因为助跑起跳时助跑最后没有踩在弧线上进行起跳,起跳腿偏离弧线,弧线助跑起跳时身体内倾不够,起跳时身体后仰,起跳时起跳腿的异侧肩向上提拉摆动不够,造成起跳时倒体过早。(3)起跳时起跳腿与摆动腿脱节,没有充分发挥摆动腿的蹬摆作用,使起跳不充分,用力不集中,没有充分向上。通常是在快起跳时引起起跳腿的蹬伸与摆动腿的摆动脱节,起跳时没有发挥摆动腿的蹬摆作用,只用起跳来跳,失去摆动腿在起跳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纠正办法如下。(1)掌握正确的起跳腿技术和摆动腿技术,明确起跳技术动作过程和身体姿势,加强起跳技术训练提高起跳时起跳腿着地,缓冲蹬伸能力,使起跳快速充分向上,可采用分解练习掌握起跳动作技术,形成正确的起跳动作定型。(2)起跳时倒体过早主要原因最后几步助跑没有在弧线上进行起跳。在教学训练中要加强弧线助跑弧线助跑向上的练习。可采用4-6步弧线助跑摸高,头顶高练习解决弧线助跑起跳向上问题,也可采用4-6步弧线助跑起跳上高垫练习,改进向上和身体落后的问题。(3)加强起跳腿与摆动腿配合练习,可采用垫步跳跨步起跳膝触高,短程助跑起跳过杆练习等手段,解决起跳腿蹬摆脱节问题。

三、过杆技术的错误与纠正办法

过杆技术完成得好坏,反映出运动员是否有效地利用起跳时所获得的身体重心高度,过杆技术出现错误表现在两方面。(1)过杆时身体侧躺过杆,身体纵轴没有弧线助跳起跳的切线方向飞行。过杆时身体侧躺过杆是因为起跳时身体重心滞后,没有垂直起跳,起跳后身体没有转向背对横杆造成的。(2)过杆时坐着过杆,没有在杆上形成背弓姿势,坐着过杆是过杆时低着头看杆,造成在杆上屈髋坐杆,没有仰头下肩挺髋造成的。

纠正办法如下。(1)加强垂直起跳练习,可以用跳高垫改正侧躺过杆的错误动作,起跳时摆动腿屈膝内扣摆腿,起跳后用眼睛看起跳侧的横杆,有利于帮助身体转向背对横杆。(2)加强过杆动作挺髋。在我八年的跳高训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宇锋同学,他每次跳高过杆不能做到挺髋形背弓姿势,后来我重点采用练习弓桥手倒立等辅助动作,结果他在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获初中男子第二名,跳过1.67米的好成绩。

背越式跳高训练手段初探 篇4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训练手法,整体练习

背越式跳高的训练已经在我部开展多年。经过近年来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改进,已经有了一套完整并且有效的训练方法。基本方法是采用分解过渡,完整组合的训练方式来进行逐步,渐进的训练。

教练与运动员们在改进训练手段上做了很大努力,并在训练过程中使之逐步完善。虽然在方法的改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上来说目前的训练手段仍存在方法陈旧,训练效率低等问题。具体来说,采用这种训练方法的主要缺点有:

(1)训练耗时长。在训练过程中将分解训练与组合训练,器材训练等训练手段分开训练,使得重复作业时间过长,降低了训练的效率。

(2)技术动作连接生硬。在转入跳高完整技术训练时,容易出现动作脱节和只会做分解练习,而组合动作不连贯等问题。

本文旨在升级训练手段,促进技术提高,保证训练质量,对背越式跳高技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找到一套完整的,高效率的背越式跳高训练的新手段,用来指导今后的教练工作。

一、新方法的建立

根据以往训练手段的先分解动作练习,在进行组合训练的模式的缺点与不足,建立了完整技术训练的训练手法。具体做法为在开始进行技术训练时就对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进行讲解与练习,然后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主要以完整技术练习为主。教练员根据队员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进行适当的分解讲解与练习。对队员的动作进行评价与纠正。

二、方法的对比

1、对比方法

采用试验的对比方法,将学员按照身体条件,年龄,形态等信息进行分类,将情况基本相同的队员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解动作向组合动作过度的训练手法,实验组采用新的整体训练的手法,将二者的训练成果进行比较,来说明二者的优劣。

2、方法的介绍

在试验过程中分为两组进行训练,相互无干扰,采用同一教练讲授的模式进行训练,在记录训练成绩的同时,记录训练时间作为参考。

对照组的训练方法:1.原地训练“桥”,背弓等基本动作。2.原地起跳动作,以及越过橡皮条动作。3.利用圆弧助跑,初步建立助跑感觉,以及步点的掌握。4.在圆弧上练习助跑,迈步,摆腿等练习。5.圆弧上做上步起跳动作。6.进行弧线助跑,起跳摸高练习。7.助跑起跳摆腿练习。8.做助跑起跳挺髋练习。9.起跳上垫练习。10.完整起跳技术练习。

实验组的训练方法:在训练开始时变讲解完全的动作要领,进行完全的技术练习。

(1)首先建立完整的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印象。可以通过教练的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多次向学生展示完整的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在联系过程中请优秀的队员为大家做示范动作,如有问题或者要领掌握问题在练习过程中随时发现随时指导。这样基本上能够消除队员在学习与掌握完整的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的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并且通过多次的不同身份的示范,讲解能够加深队员的理解。

(2)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首先,进行短助跑下的踏板过杆练习。其次,进行快速助跑下的完整过杆练习。再其次,完整技术的背越式过杆练习。最后,在不断的练习中,纠正动作不足,体会动作要领,提高训练成绩。这样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改进,纠正队员的技术问题,能够让队员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更准确的找到问题所在,更深刻的体会动作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并且在不断的提高过程中完成自我的突破,培养队员的自信心。

3、对比结果

对照组:共选队员18名,年龄在十四到十六之间,在训练前,背越式跳高的最好成绩为1,61米,最低成绩为1,29米,全组平均成绩为1,49米。在训练后,背越式跳高的最好成绩提高了0.27米(一名),提高最低者0.07米,全组的平均水平提高了0.14米。训练的累积时间为23小时。

实验组:共选队员18名,年龄在十四到十六之间,在训练前,背越式跳高的最好成绩为1.54米,最低成绩为1.21米,全组平均成绩为1.36米。在训练后,背越式跳高的最好成绩提高了0.35米(两名),其中有9人的提高距离在0.20米以上。提高最低者0.15米,全组的平均水平提高了0.21米。训练的累积时间为17小时。

整体来看,实验组的整体水平提高要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队员普遍提高较多,其中提高了0.20米以上的占到了全队的60%左右,其中还有2人提高了0.35米。而对照组仅一名队员提高具体在0.20米以上。因此可以看出新的训练手法在训练效果上是优于传统方法的。从训练时间上来看对照组共计训练时间为23小时,而实验组的累积训练时间为17个小时。可以看出实验组在训练效率上也明显优于使用传统训练方法的对照组。

三、总结

从两种不同的训练手法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对照组所采用的训练手法是比较传统的分解教学的方法。其特点是分解多,而且复制难懂,长时间的基础训练容易造成队员的枯燥,信心降低等问题,而且分解的联系还要占有队员较多的时间,这些都不利于队员对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的掌握。实验组所采用的新的训练手法,采用整体教学,整体练习的方法进行训练。减少了不必要的分解过程,直接对连续动作进行解读,掌握要点快速,准确。压缩了讲解时间同时增加了训练的时间,让队员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在连续过程中提高。更能够帮助队员又快又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增加队员的自信心。

通过分析对比得出,采用新的训练手段,无论是在训练效果上,还是在训练效率上均优于传统的训练手段。因此,新的训练手段应该得到推广,并且逐步取代传统的训练方式。也希望教练员与队员多多交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找到一套更加完美的训练手法。

参考文献

[1]孙洪元,孙有利,黄宝军.背越式跳高技术训练方法的初探[J]. 2007,5(13).

背越式跳高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帮助,通过引导、体验、挑战、探究、互相评价互相帮助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本课强调学生在学练技术原理和锻炼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背越式跳高是我校田径教学模块中的必修内容。背越式跳高主要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技术组成。本次课是本单元8次课中的第4次课,主要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它也是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重点部分。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3次课的学习,高一女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背弓和弧线助跑的粗略技术,但由于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背弓不足,助跑步点不准,起跳不充分,甚至个别女生还存在恐惧心理等情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的优良品质,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通过主要教材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程度上分别能跳过相应水平的横竿高度

3.通过主要教材和游戏部分的练习,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增强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及灵敏性。

五.教学重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六.教学流程:

1.准备部分:

通过曲线跑,圆圈跑等使学生身体慢慢进入练习状态。随后分成四组进行助跑摸高、原地倒肩挺髋练习、原地起跳倒肩挺髋等专项准备活动为基本部分作好铺垫。共10分钟。

2.基本部分:

A.教师完整示范助跑结合起跳过杆技术,提问学生教师顺利过杆有哪些因素?

B.学生分组进行模仿练习,助跑5步以上过橡皮筋练习。每人练习5次。小组互相探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

C.集体讨论顺利过杆技术的要领:弧线助跑以及身体重心的控制;恰当的起跳位置;倒数第二步摆动腿落地时积极的“滚动”和起跳腿的迈步放脚动作的顺利衔接;起跳时肌肉的离心-向心收缩的转换过程;

D.根据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分组进行练习,每人练习5次。

E.分组分层练习:

在集体练习时结合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弱点和优点进行分组。

A组主要以不能正确做出背弓动作的同学为主,主要练习原地倒肩挺髋动作和跳起、上步倒肩挺髋练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B组主要以起跳不充分、起跳时屈髋等现象采用助跑摸高和助跑跳上海绵垫的练习手段

C组主要以助跑节奏、步点和其他相结合技术的小细节问题为主,以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技术跳过横竿为主要练习手段。

D组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该项技术,要求用更长的助跑弧线和更合理的助跑节奏更高的高度来进行练习,不断挑战自我。

每位同学在该层次练习后进行自我检阅,要求分别能跳过 90cm、1米、1。1米和1。2米的高度。教师要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该阶段的练习时间为20分钟

3.游戏

本次课选择的游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运用单脚跳、助跑摸高等不断巩固学生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游戏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懂得技术原理在生活中的意义。

该阶段练习时间为10分钟。学生可练习一次,随后进行比赛。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4.结束部分

运用简单的放松操和心理、语言暗示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评定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表现。下课。

七.场地器材:

海绵包6个,跳高架4付,橡皮筋4根,红丝带4根。

八.效果预测

浅谈背越式跳高的专项素质训练 篇6

【关键词】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

背越式跳高又称“福斯贝里式跳高”。急行跳高姿式之一。助跑步数为8~12步,前段跑直线,后段跑弧线,用离横杆较远的腿起跳。起跳离地后,保持伸展姿势向上腾起,并在摆动腿及其同侧手臂的带动下,加速身体围绕纵轴旋转,使身体背对横杆;当头、肩越过横杆后,及时仰头、倒肩、展体,挺胞,并稍后收双腿,形成杆上背弓姿势,同时身体重心尽量靠近横杆,以充分利用腾空高度;当身体重心移过横杆后,加速向上甩腿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

一、助跑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擺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3)助跑的技术要点。开始采用直线助跑,双肩要下垂,用脚前掌着地,跑时具有弹性;提高重心,步幅均匀,不断加速;进入弧线跑时,外侧摆动腿富有弹性地蹬地。为了克服离心加速度的作用,上体应稍向弧线内侧倾斜。前脚掌沿弧线落地,身体重心轨迹向内越出足迹线。助跑的节奏要快,特别是助跑最后两步髋关节前送幅度要大,迈步时上体保持较垂直的姿势,摆动退积极,充分后蹬,起跳腿快速前伸,同时髋部自然前送。助跑过程中两臂应积极有力地前后摆动,弧线跑时外侧手臂摆动幅度应大于内侧手臂的摆动幅度。

二、起跳

起跳的目地在于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以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并为过杆做好准备。起跳动作可分为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及摆动腿与双臂的配合。

(1)摆动腿着地方式对起跳腾起垂直初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助跑最后一步相对较大的摆动腿小腿着地角和髋角反映了运动员快速积极的起跳技术特征,符合跳高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起跳阶段起跳技术的发挥密不可分,直接影响起跳技术和起跳效果。由此不难看出,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支撑效应对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腾起水平速度和腾起垂直初速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起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支撑应作为起跳阶段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2)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对期间起跳腿摆动作用与效果的影响,摆动腿支撑期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对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及小腿着地角影响。在田径跳跃运动中,决定人体重心腾起高度因素是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这是早已得到证明的,而跳高起跳效果直接表现为重心腾起高度,腾起高度值的大小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而腾起角又受腾起垂直速度的制约,因而腾起垂直速度作为评定跳高效果的指标同样有效。

完整技术练习:在熟练掌握全程助跑与起跳节奏的基础上,先做较低高度过杆练习,熟练后逐渐提高横杆的高度。

三、过杆和落地

过杆就是充分利用起跳获得的腾空时间改变身体姿势,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并利用身体的屈伸、旋转越过横杆。过杆时,立即屈髋收腹,下颚迅速引向前胸,同时双腿补偿地高举两小腿积极向上甩起。应注意,落地前的收腹举腿,以背先着地,或团身以肩先着地,然后再做一个后滚翻。为了控制腾越方向,头部不能后仰,要注意在落垫过程的“视力监督”,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横杆方向。

练习和掌握过杆落地技术:

(1)地倒肩挺髋练习。背对海绵包站立,倒肩挺髋成“桥”。肩背着垫。要求挺髋挺腹,两臂屈肘外展。

(2)背越式跳高练习。背对海绵包站立,两腿屈膝半蹲,然后提踵发力向上跳起,形成典型的“桥”腾空姿势。接着屈髋,向上积极甩小腿,用整个背垫落地。要求在用力向上起跳之后,两臂配合上摆、挺髋、挺胸、肩后倒下沉,两小腿放松下垂。体会空中背弓的肌肉感觉。落地前两小腿积极上甩,动作自然放松。

(3)弧线助跑做背越式跳高练习。在练习2的基础上,可采用先是1步助跑,然后3步,5步助跑做背越式跳高练习。弧线助跑最后两步起跳要与过杆技术有机衔接。开始练习时,应将重点集中在起跳和腾空动作的正确结合上。初学者可在起跳点放置起跳板,增加腾空高度。

通过分析得出,采用训练手段,无论是在训练效果上,还是在训练效率上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训练手段应该得到推广,并且逐步取代传统的训练方式。也希望教练员与队员多多交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找到一套更加完美的训练手法。

参考文献:

背越式跳高速度类训练方法 篇7

一、提高助跑速度(直线、弧线)

目前,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大多采用“J”字形曲线,采用8~12步,距离最长的可达30米左右。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助跑整个过程应具有明显的加速和节奏感。最后3步或5步的节奏自然加快,最后1步最快。在发展助跑速度的训练中,应以发展和提高步频为主,并与掌握正确的跑的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1.40~60米加速跑;40~60米行进间跑,可用最大的步长或最快的步频跑完该段距离或用最快的速度平跑。

2.在斜坡跑道上进行上坡跑、下坡跑;水平距离顺风跑、负重跑,各种距离的变速跑、重复跑、间歇跑。

3.弧线助跑一段距离后转为20米的加速跑。其目的以高重心积极送髋,自然转入加速跑,达到抬腿高重心高的要求。

4.弯道加速跑。利用准备活动训练在弯道上进行加速跑,掌握内倾姿势,控制上体平稳,克服离心力。

二、起跳速度

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环节。起跳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改变人体的运动方向,并获得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和两臂应协调配合摆动、腿臂摆动相对于支撑点(起跳脚)的位置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变化的过程可以使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

1.多做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积极下压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将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快速推进起跳腿着地。此时以髋部带动膝、踝向前迈出。

2.上步送髋练习。手扶肋木,摆动腿屈膝上一步蹬地送髋迈起跳脚,此时控制提髋动作;髋部系一根橡皮带,后面系在肋木上,做上述的迈步练习。

三、助跑起跳结合技术

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才是整个速度训练的关键,再快的助跑如果没法用到起跳上,那也是无用功。

1.弧线助跑4~8步徒手或负重起跳后转体90°反摸悬挂物。

2.弧线助跑4~8步徒手或负重起跳后转体90°坐上或后仰在垫高的海绵垫上。要求充分向上、防止过早倒体。

背越式跳高技术“背弓”的教学 篇8

背越式跳高技术大体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四个技术环节组成。

二、教学过程及方法

1. 教师讲解示范背越式跳高技术“背弓”

使学生建立“背弓”的概念。

2. 原地背弓个人练习(原地后倒肩、原地向后起跳肩背落垫)

(1)原地后倒肩

练习者背对横杆双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脚与海绵垫距离以落垫后臀部在垫外为宜,身体保持直立姿势,双手拇指在腰前四指并拢于腰后,双肘向后与肩同宽,初学后倒肩时可先俯头进行,同时双肘保持站立时姿势,随着身体向后倒的同时,上体做向后沉肩、下肢做屈膝提踵挺髋姿势,落垫后身体保持“背弓”姿势。手肘在后练习掌握后可进行双手相叠放于体前做原地后倒肩动作,这一练习的目的在于没有手肘的支撑,使学生主动做“背弓”挺髋姿势。以上练习掌握后,可进行先仰头展肩,落垫前做俯头动作。(如图1、2)

(2)原地向后起跳肩背落垫

练习者背对横杆双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脚与海绵垫距离以落垫后人整体在垫内为宜,双腿屈膝,而后蹬伸向上跳起,两臂同时上摆,并向后上方引肩、展肩、沉肩、挺髋,同时脚跟后摆,做背越式过杆动作。(如图3)

(3)建议

①原地后倒肩练习可提高为先在空中保持姿势,听到教师口令后再统一落下。

②本练习可使用落矮垫、高垫及越过橡皮筋、海绵墙、横杆等练习手段。

(4)注意事项

练习时注意学生之间距离,以免发生头部相撞或两人相压及落垫时学生头部未俯造成颈部损伤等。

3.“背弓”双人或多人的辅助练习

(1)肋木练习

练习者背向肋木,掌心向外抓住肋木上方,下肢屈膝站于肋木上,教师发出口令后向前上方做挺髋动作。此练习可以次数为单位或以时间为单位(即保持挺髋的时间)。

(2)地面练习

①“背弓”姿势前后左右走,练习者双手双脚四点支撑于地面,身体呈“背弓”姿势,辅助者站立于练习者前方,口令加手臂动作指挥练习者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每个方向可移动2~3次,如练习者做“背弓”姿势困难,可由另一辅助者站立于练习者体侧,双手环抱练习者腰部,以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

②练习者“背弓”姿势躺于辅助者后背,同时做展肩、仰头、挺髋及脚跟向后摆动作,辅助者站立背负练习者后,做上体前倾动作,以使练习者更加体会沉肩挺髋动作。辅助者跪地辅助时,要求练习者与辅助者背部交叉成十字,做沉肩挺髋后摆脚跟,同时练习者可根据自身能力做双手抓脚跟动作,以使“背弓”姿势更加充分。

(3)建议

以上3个练习可发展学生腰背部肌肉耐力及为“背弓”姿势的保持能力。

(4)注意事项

不可重复过多或时间过长,以免学生腰部损伤;地面练习时,要帮助做好保护,尤其练习(2)时,辅助者在背负练习者时不可前倾角度过大,以免练习者背摔造成伤害事故。

4. 助跑与起跳相结合(以练习者左脚起跳为例)

(1)助跑上1步

练习者站立于右侧近端立柱旁与起跳点呈切线,起跳点与近端立柱约60~100厘米,与海绵垫距离约为练习者一手臂长度。右脚在前充分蹬地,左腿迅速向前摆动,左脚踏上起跳点后右腿迅速向前上方摆膝,同时左膝充分伸直。这一摆动环节要尽可能避免低头含胸、右膝过低、右腿大小腿折叠、右脚绷脚尖等错误动作,以免影响起跳及后续的过杆动作。腾空后迅速做引肩、展肩、仰头、沉肩、挺髋、摆腿、收腿等“背弓”动作。

(2)助跑上2步、上4步

动作练习要求和方法与上1步起跳相同,但助跑应为圆滑的弧线助跑,不可做直线助跑,以免影响起跳效果及过杆效率。

(3)全程助跑

上述练习熟练后应进行全程助跑练习,练习时应严格按照前段直线后段弧线的助跑路线进行。

(4)建议

以上练习可发展学生快速起跳能力、助跑与起跳相结合能力及空中保持“背弓”姿势能力,而且由于助跑距离短,不但加大了练习密度,而且更能直观反映学生的起跳能力和“背弓”效果。

(5)注意事项

不可重复过多或时间过长,以免学生腰部损伤;分解练习过多采用会造成技术脱节及学生逆反全程助跑而产生消极的助跑,进而影响完整技术练习时的起跳和过杆动作。

5. 助跑与起跳相结合辅助练习

(1)增加起跳板

可在原地练习环节、助跑环节等增加起跳板,以提高起跳效果,但应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起跳板,动作掌握后应撤掉起跳板练习,如效果不明显,再增加起跳板练习,往复循环,直到不依赖起跳板仍能完成背越式姿势为宜。

(2)坐、躺高垫(如图4、5)

这一练习目的为提高起跳效果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背越式跳高空中姿势,这一练习应注意重复次数不宜过多,坐高垫练习过多会造成学生在过杆时屈膝含胸的保护动作;躺高垫练习过多采用,可导致学生在过杆时不能及时打开小腿及沉肩不充分等问题。

6. 主要错误动作纠错

(1)不挺髋无背弓

可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分别做出“挺肚子”动作和脚跟后踢海绵垫动作。要求学生挺髋时,学生往往在空中时动作僵硬不明白究竟怎样挺,但要学生“挺肚子”这一直观的动作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脚跟后踢海绵垫动作可先在原地练习后再进行空中动作练习,使学生明白脚跟后摆可以促使挺髋。

(2)向后起跳,过杆时头朝向近端立柱

这是由于学生在起跳时摆动腿摆动高度不够、大小腿折叠、摆动脚绷直等错误动作及日常学生观看理解认为“背越式”应该后倒身体及原地后倒肩等动作练习过多造成的。纠正方法可增加上1步、2步、4步助跑等练习;增加起跳练习,如要求学生助跑起跳后用头去撞篮网,起跳后用摆动腿膝盖撞悬挂的物体等。

(3)没有在最高点越过横杆

这一现象可理解为由起跳点过远、助跑弧线趋近直线、后4步助跑速度过快、助跑弧度过大,身体紧贴海绵垫起跳等错误动作造成的。纠正方法为首先明确助跑路线、节奏、动作幅度及起跳点的位置等,多做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练习;也可利用助跑起跳坐、躺高垫练习来纠正以上的错误动作。

(4)过杆过程下落过慢

这与起跳方向、落垫位置、“背弓”时仰头沉肩不充分等因素有关。可进行短距离助跑起跳背对横杆落地、原地向后起跳肩背落垫、助跑起跳坐、躺高垫、助跑起跳背越式姿势越过海绵墙等练习。

三、结束语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教学体会 篇9

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技术理解不准确。

学生对技术理解不准确, 是导致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背越式跳高助跑的技术关键在于直线助跑和弧线助跑的衔接要得当, 且弧线助跑的弧度选择要得当。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技术理解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弧线助跑过程中, 一开始进入弧线时, 身体内倾较大, 导致助跑弧度过大, 影响最后起跳。二是在弧线助跑过程中, 身体内倾角度太小, 造成身体不平衡。三是身体不能保持内倾, 导致起跑后碰杆现象发生。所有这些情况, 在于学生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理解不正确, 没有准确理解其技术难点和重点, 对助跑技术的步骤分解不正确, 最终导致技术变形, 身体协调性差, 影响技术发挥,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2. 起跳时机把握不准确。

弧线助跑技术的核心在于准确把握起跳时机, 学生在时机把握方面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弧线末端助跑速度过快, 导致跳不起来。二是助跑弧线路线不正确, 偏离了弧线, 致使起跳不正确。三是弧线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处理不当, 速度方向偏离支撑点, 从而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 起跳后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3. 心理不稳定。

学生的心理是影响跳高技术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许多学生在听教师的技术讲解之后, 就产生畏惧的心理, 对背越式跳高的心理把握能力不强,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把握这种跳高技术。在此前提下, 学生跳高成绩较差是必然的结果。此外, 有些学生在刚开始时, 对背越式跳高有很强的兴趣, 以为自己能很容易把握这种跳高方法, 但在几次跳高失败之后, 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掌握这种跳高方法。因而, 跳高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结果。此外, 部分学生的心理很不稳定, 心理调节正常时, 能很容易跃过横杆;心理不稳定时, 容易出现发挥不稳定情况, 导致成绩下降得很厉害。

二、提高教学成绩的措施

1. 细化技术讲解过程, 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准确讲解技术流程, 要将每一个技术流程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 使之准确把握起跑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技术认识, 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在技术流程讲解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讲解非常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之前,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目的地分解教学内容, 将完整的跳高动作分解成不同的步骤, 要确定每一个步骤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 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采取示范性动作, 要通过不同的动作要领示范活动, 提供直接的信息, 使学生明白动作要领。教师的示范讲解要能提供准确的信息, 学生通过多次观看教师的动作, 能规范动作内容, 能提高认识, 能提高跳高学习成绩。此外, 教师在进行技术讲解时, 要将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步骤进行总结, 要通过技术讲解使学生明白出现问题的原因, 要保证技术讲解语言准确,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技术术语, 避免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影响学生的理解。

2. 加强学生综合训练, 提高身体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背越式跳高技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身体素质有弧线速度、体能、弹跳力、爆发力和柔韧性等, 如果身体素质差, 肯定会造成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身体素质训练非常重要。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有:弯道跑、助跑摸高、单双脚跳台阶、跨跳、蛙跳和深蹲等。教师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 可以采取单项训练方法, 也可以采取综合性训练方法。单项训练方法主要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 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而综合性训练方法, 就是将有直接联系的几项训练项目, 通过合理的安排, 按照训练效果的先后顺序, 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训练的目的, 在于从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体质, 提高其反应能力和耐力。另外, 教师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时,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千万不要盲目选择, 以免影响到教学效果。总而言之, 教师要通过各项身体素质训练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3. 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学生在开始练习背越式跳高时, 会非常紧张, 由于害怕摔倒和撞杆, 导致行动犹豫不决, 致使错误动作产生。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多次跳高失败后, 容易产生害怕的心理, 会产生心理障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许多学生在5至7次跳高失败之后, 就会出现步伐混乱的情况, 通常不能准确把握起跳节奏, 不能调整好步伐, 造成提前起跳或滞后起跳, 最终导致碰杆。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在于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学生在多次失败之后, 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 对他们的正确动作予以表扬,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练习保护措施, 避免其受到伤害, 增强其自信心。总而言之, 只要教师的讲解恰当, 课堂的组织周密, 有严密的保护措施, 并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进行正面的鼓励, 就完全可以增加学生信心, 提高学习成绩。

三、小结

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环节, 也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主要环节。助跑技术直接影响到起跳, 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细化技术讲解, 抓住助跑技术的要点, 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措施,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对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技术理解不准确, 起跳时机不准确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教学,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猛醒.对体育院系普修标抢教学问题的探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

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研究 篇10

1 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的技术原理

背越式跳高运动项目一直被人们所重视,背越式跳高项目中的起跳技术原理以及助跑技术原理主要如下。

1.1 背越式起跳动作技术分析

背越式起跳动作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与运动员自身的腿长、身高、离地的身体等有着直接的联系,背越式起跳动作技术原理主要如下[1]。背越式起跳动作技术主要是应用运动力学的原理,在运动员起跳用脚蹬伸时,功距离的长短将会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起跳的高度,也就是说,功距离越长运动员的起跳高度就越高,运动员身体的重心也会随之增加,从而达到更高的跳跃高度,更有利于运动员拿到更好的成绩。

1.2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原理

在跳高运动的过程中,往往通过一段距离的助跑会让运动员跳到更高的高度,而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助跑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技术要点[2]。影响助跑最后一步的主要因素有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身体内倾姿势、最后一步的步长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最后一步的起跳效果。在运动员进行助跑跳高最后一步时,会存在反馈系统,也就是运动员在助跑的过程中,由于身体肌肉以及神经感官等产生的冲动频率,将其传递给脊延髓的过程中会产生牵张反射和紧张反射,也就是反馈系统,为了避免对运动员造成影响,建议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要将身体重心的变化值大小、水平方向的速度、起跳效果等三者之间达到一个正线性的关系。而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身体的内倾姿势则是调整最佳起跳效果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助跑最后一步起跳的内倾姿态,应考虑肩轴和髋轴扭转的反响运动,这也是充分促进运动员髋肌伸展的主要因素,这样运动员在摆腿时就会更加有力,并在起跳时来讲身体自然的旋转,将背部背对着横杆实施跳跃。另外,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还要考虑到最后一步的步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助跑最后一步的步长是连接助跑和起跳的纽带,如果步长适当的话会让运动员的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有着更好的连贯性,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起跳效果,从而取得更好的跳高成绩。

2 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的建议

2.1 应将助跑和起跳连贯性进行训练

以往在背越式起跳助跑跳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经常存在分解训练的现象,虽然会提高单个训练环节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来看,训练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在每个环节都得到很好训练的情况下,再进行连贯性训练就会发现很多运动员并不能有效掌握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性,也就是说,还要对运动员进行重新训练,耽误了大量的训练时间[3]。因此,作者建议在进行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应将助跑和起跳连贯性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在训练运动员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的同时,也能提高对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贯性的掌握效果。一般情况下,对助跑的训练要先从直线跑助跑跳远到弧线助跑跳跃的训练,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运动员掌握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方面:主要两腿的运动与两臂摆动节奏的一致性,身体重心的调整(一般要将身体重心提高),助跑过程中步伐要轻盈有节奏等,只有运动员掌握每个了技术要点,才能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对运动员的成长才能有着更大的帮助。另外,在助跑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先慢后快的节奏,尤其是在弧线跑中,更要与跳高环节结合训练,这样才更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助跑和跳高技术。当然,也可以对运动员采取分阶段的练习,然后再将每个阶段连贯起来,如,快跑蹬地练习、行进过程快速起跳的练习、弧线跑并衔接起跳的练习、起跳并让身体标尺内倾的练习、起跳身体旋转练习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运动员更好的认识每个环节的关键点,才能有效的提高背越式跳跳助跑和起跳的训练效果。

2.2 对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展开迁移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在训练方法上也得到一定的改进,迁移训练法就是其一[4]。将迁移训练方法应用到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中有着极佳的效果,迁移训练方法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对新旧技术不同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改变学生传统机械性学习的有力方法,尤其是在新旧技术进行迁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当然,在采用迁移训练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求训练教练熟练的掌握迁移训练方法,这样才能对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而且,适当的增加运动员的训练力度,提高迁移训练法运用的熟练度,对训练的灵活性也有着一定的益处。

3 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改进训练方法时,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然而,在训练的过程中,却由于训练的不得当使得训练效果并不好,因此,在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一些注意事项[5,6]。首先,要注意训练方式的结合,一般情况下训练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专项训练方式主要针对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展开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中,一般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另外,跳高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巧要求很高的一项运动项目,因此,在开展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巧训练,这样才更有利于运动员掌握背越式跳高和起跳技术的要点。此外,为了给运动员打下夯实的基础,必须对运动员多加训练,并将多种训练方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避免训练的枯燥性,同时也能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更有利于提高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训练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是跳高运动项目中的关键环节,而且,对技术技巧性的要求也极高,尤其是身体各个结构以及助跑过程中的节奏要求更加严格,好的助跑节奏以及与起跳之间有着较好的连贯性,能够助运动员跳出更好的成绩。通过本文对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研究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了解,主要从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的技术原理、助跑和起跳连贯性进行训练、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展开迁移训练以及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训练效果给予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林,纪仲秋.便携式肌肉等张收缩关节功率曲线测试系统的研制及等速肌力测试验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9):72-76.

[2]任满迎,闫琪,刘颖.上肢鞭打运动链肌力诊断与评价新方法的初步研究——以网球正手抽击动作测试分析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3(4):86-90.

[3]汤小康,王美逸,潘志国.“结构——定向”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13(1):83-84,93.

[4]王印梅,陆建森.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4):51-52.

[5]杜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1,(2):285.

上一篇:零库存下一篇:如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