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没风景

2024-05-13

熟悉的地方没风景(精选七篇)

熟悉的地方没风景 篇1

我背上书包,蹑手蹑脚地下楼,生怕吵醒了仍在熟睡中的邻居们。

楼下阿婆依旧在烧她的煤炉。阿婆用蒲扇轻轻地一扇,那烟啊,就“倏”地冒了出来,在空中绕出柔曼的弧线,再绕着那棵老歪脖树盘上三圈,恋恋不舍地散去了。“哟,囡囡,这么早啊。今天要考试了吧,细心点,一定考得好的!”阿婆见到我就笑开了,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得愈发像绽放的菊花,笑得呀,连袖口裤管肘弯都起了皱。“小心点,别呛着喽!”阿婆那用了几十年的蒲扇轻轻一挥,就把烟雾扇离了,我便在清新的空气中前行。

阿婆的煤炉和蒲扇是一道清新的风景。

远远地,我就望见那扇铁门打开了。那扇斑驳的铁门是个忠贞的卫士。岁月在它身上毫不留情地刻下痕迹,但它依旧矢志不渝地护卫着居民的安全。看门的老公公坐在歪脖树下喝茶呢,那个熟悉的紫砂壶该比我年纪都大了吧。碧绿碧绿的茶叶儿转着圈,跳着柔美轻盈的华尔兹,溢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公公今天怎么愈发早了,天还没全亮呢!”“这不是为了给囡囡开门嘛,囡囡要中考了,公公给来个开门红!呵呵!”公公也笑开了,露出了被烟熏黄的牙齿,连口里的茶都险些笑出来了。

公公的铁门和茶壶是一道温馨的风景。

早点铺的阵阵甜香充斥了整个小巷。早点师傅忙得像个陀螺似的,看到我,却停了下来:“小姑娘,今天中考了是吧,师傅给你准备了中考必备早餐!糕粽!祝你高中头榜哦!”师傅递过来早已准备好的早餐,厚实的手板在油腻腻的围裙上擦了擦,脸上便笑开了,连那憨厚的笑也是油光可鉴,亮闪闪的。我正准备掏钱,师傅叫住了我:“这次算我送的,可算为你考试出一份力了!”说完便转身掀开蒸笼,热气腾腾的蒸汽冲上屋顶,一股暖流也蓦然浸润着我的心田。

早点师傅的油油的憨笑是一道温暖的风景。

一路走来,一路熟悉的风景,我把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风景涂抹成一树自开自谢的桃花,虽没有耀人的光华,可也自有一种温暖人心的深意和优雅。

我把这熟悉的地方,温暖的风景裁剪成美丽的图画驻于心间,奔赴茫茫前程也不害怕。

鸡啼三声,小镇在温暖的朝暾中苏醒了。

[简评]

熟悉的地方没风景美文 篇2

不料,老板却漫不经心地说:“这儿除了水还是水,没啥意思。要说美,还得数咱家乡的深山老林美。记得我小时候还在那抓野鸡、套兔子、挖蘑菇、采木耳呢,那才叫美!”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老板对这儿太熟悉了,天辽海阔、船影点点、涌浪推岸、椰林缀翠等景色,在他的眼中早就变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有美感。人生或许正如此。本来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已很优越,有许多让人羡慕的美好,但自己却总感觉平淡、缺少激情。有时,这是不能用“身在福中不知福”来解释的。

生命旅途中,最难摆脱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感受、无知觉的疲惫状态。曾感动的不能再感动,曾吸引的不能再吸引,甚至曾激怒的也不能再激怒,这便是在熟悉的地方没了风景。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篇3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

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当她把打好的信件交还给拿破仑·希尔时,她说:“你的格言使我得到了启示,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对此,拿破仑·希尔并没有怎么在意,但对女助手就不一样了。从那天起,她把这句格言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心里,并付诸行动。她开始比一般的速记员提早来到办公室,而且在用完晚餐后又回到办公室,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

她开始研究拿破仑·希尔的写作风格,不等口述,直接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室来。由于她的用心,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能写的完全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

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来补这位男秘书的空缺时,他很自然地想到这位小姐。实际上,在拿破仑·希尔还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接受了这项职位。

这位年轻小姐的办事效率太高了,因此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很多更好的职位对她虚位以待。对这件事拿破仑·希尔实在是束手无策,因为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她的价值还不止于她的工作,更在于她的进取心和愉快的精神,她给公司带来了和谐和美好。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冒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的风险,不得不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她的佣金达到她当初来拿破仑·希尔这儿当一名普通速记员的四倍。

如同每个人的视觉里都存在盲点,我们的思维里通常也存在着一个盲区,那就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自己熟识的领域,在自己熟识的人身边很难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为熟悉,就难以看到伟大的光环,这就在无形中失去了好多让自己受益的资源和发展的时机。

对于这位年轻的女速记员来说,把拿破仑·希尔的话记下来,整理好,然后交给他也就完事了。而她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她能透过熟悉的迷障发现身边人的伟大,能穿越简单的白纸黑字发现文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价值,能不止于认识而付之以身体力行的行动。正因如此,她能够不必万里迢迢去西天讨取“真经”,而就在近旁把身边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演绎成人生亮丽的风景。

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风景,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体味风景的心情。

安徽省蚌埠市张公山七村704栋3单元101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篇4

我的家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会稽山麓,这里层峦叠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里的雾有它独特的魅力。

家乡的雾白得美,白得朴素。像瑞雪一样的白吗?它没有。它白中略灰,白里泛青,比白雪美多了。可不是,浓雾沉睡在清山秀水之间,汲取了山间草木的灵气,不用打扮已很秀美了。这样的白雾只配乡村才拥有,任何丹青高手,也很难调得出来吧?家乡的雾白得自然,白得真诚,我真想抓一把在手中,甚至拥它入怀,把它点染在画纸上,不时地欣赏它。

家乡的雾浓得深,浓得纯,丝毫没有城市中的雾那般含有油烟味。它很可爱,尽管行人相隔几步时,只能闻声,而不能见人,吸入一丝雾气,清凉清凉的。我们背着书包上学堂,浓雾飘上了我的前额,和我亲吻,我没法回避,这个多情的女子啊,你是在渲染你的热情和好客吗?望望四周,雾茫茫的一片。或许有人会感到憋闷,看不到连绵逶迤的群峰,看不到苍翠茂盛的竹木,可我不在乎。

浓雾变幻着,一会儿化做了凉风,一会儿变成了小露珠,沾在我的发梢上,沾到我的睫毛上。我轻轻合上眼,清凉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经雾水的洗礼,我似乎明眸含“泪”了。

家乡的雾柔得真美。它韧如白云,剪不断扯不断。它轻轻敷在小草上,草也珍爱雾姐姐,尽情地吮吸着甘汁。

太阳渐渐升起,雾渐渐地变淡了。一轮红红的圆日高悬在半空中,高山、峰峦、树木渐渐露出了轮廓,经雾水洗涤的山川大地,充满着勃勃的生机。那奄奄一息的枯木似乎也滋润了,有了洒脱的生命。

家乡的雾亲切、热情,我爱家乡的雾,它真让人思念。

[简评]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篇5

当然,以上的这些心情感受都是在我真正醒了以后才获得的。

那一天,不知不觉的,我来到了熟悉的红树林河畔,那一天,我的心情并不好。那一天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桥头。于是,我轻轻的迈开第一步,踏上了桥身,缓缓的,缓缓的,我走到了桥的另一头。不知怎地,我的心情也明朗了许多,愁云惨淡的内心开始放晴。

我尝试再次踏上石桥,也有意识地在桥上观赏四周,自然地,绿色的湖水,宛如明镜的湖面,诗意画意的柳树,随风飞扬的柳枝,碧绿碧绿的草地都涌入了我的眼帘。于是,倦怠的内心随之一震。一切豁然开朗,愁云惨淡的内心真正的晴空万里了。我也真正的醒了。

醒了以后,我整理心情。我意识到,坚强意味着承受更多的痛苦,独立的背后是不可抵御的孤单,人在失落的时候,总是处在崩溃的最边缘。当我们伤心的时候,不要掩饰,不要戴上坚强的面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吧,去放飞你的思绪,去感悟大自然的奥秘。

这,这些心得,我的快乐,我的苏醒得益于石桥,它仿佛是人类内心的净化器,只要走在桥上,内心就能逐渐地开朗起来。我感谢桥,感谢大自然。

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每到不开心的时候,我总是会来到熟悉的石桥上。

熟悉的地方依然有风景 篇6

这种心理映射到写作者那里,更成为一大苦恼或障碍。这些每天都会见到的风景,每天都身在其中的日常生活,已经是再熟悉不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熟悉的地方真的没有风景?

记得在笔者家乡,所上中学对面的巷子里有一棵古树,极其普通,却饱经沧桑。巷子里的人来来往往,很少有人会留意这棵树。但据史料记载,它就是著名的“南柯一梦”故事里所说的那棵大槐树。正是这些人们日常所见之物和所过之处,却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又想起一事。前段时间去浙江西部一地出差,当地地处山区,漫山遍野长满了竹子。这是当地最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平凡、不起眼,但聪明的当地人却用竹子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竹篾编成了凉席、竹篮、筲箕等,竹笋用来做菜——竹笋入菜的做法尤其多,做成的菜能摆上一桌……谁能想到,小小的竹子在人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发挥了如此多的用途。

如果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么只能缘于人们的熟视无睹。当内心越来越干涸、越来越沙漠化,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鲜活的激情渐渐地枯萎,熟视无睹便在意料之中了。

写作这件事同样如此。它需要的是我们从熟视无睹走向熟视“有”睹。

巴金先生曾经赠给作家赵丽宏一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对很多人来说,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么就写写日常生活吧。事实上一些优秀的作家写的最多的正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或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共同点是对“日常”背后的价值进行的开采和发掘——它们让日常生活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活色生香。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地方依然有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篇7

一、目标重设——从内容理解到形式发现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体裁为散文,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叹。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学生已经在原先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知晓了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如果复习课上以复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那么这样的复习课肯定就是停留在“炒冷饭”的层面上,是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重设,将复习的重点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研究作者写作艺术。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勤劳、朴实,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有同学说老人很慈善,显得很有精神,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我从“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读出了老人的慈善。

生3:“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想想我们平时在写人的作文中,一般也会先写人物的——(生齐)外貌。但我们在写作时,一般只会写一次人物的外貌,但作者却写了——(生齐)两次。仔细比较一下,这前后两次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4:一处写的是衣着,一处写的是脸部。

师:继续找找,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5:第一次作者写的是傍晚时分看到老人的,第二次是作者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的。

师:作者观察的时间不一样。

生6:作者第一次看到老人是在武夷山的石阶上,这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的小屋里,这时已经走近了老人。

生7:第一次,“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时就在老人面前了。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精准,你的眼睛也很亮,能从作者用词的差别中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生8:第一次,作者是粗略地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主要写了老人的穿着;第二次,先总写老人的脸部,再具体写脸上的神情,而且看得很仔细。

师:你在前面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知道作者为什么第一次就是粗略地看,第二次却要细细地打量呢?

生8:因为第一次作者还不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而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引他进了小屋进行了交谈之后。

师:武夷山有那么多人,但作者的目光就仅仅锁定在扫路人身上,不仅是一般看看,还仔细打量呢。这是为什么?

生9:想更好地了解老人。

师: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想进一步了解老人呢?

生9:因为作者与老人交谈之后,知道老人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感到很吃惊。

师:除了吃惊,更多的是——(生齐“佩服”)。作者前后两次对老人进行的观察,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样一品读,还真的有了不少收获。其实,再仔细看看,这两段文字中还藏着共同的秘密呢!

生10:作者在远处看到的老人很精瘦,仔细打量时,看到老人还是很瘦削。

师:是呀,作者两次都提到老人很瘦。这个瘦就写出了老人的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除了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更要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作者写扫路人,第一次是粗略地观察,但随着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吸引他走近了老人,并仔细打量,观察更为细致了,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也就溢满字里行间。

这样的复习教学,将关注点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写作形式的关注,让学生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还有新的秘密等待着去发现,并从对内容的温习中发现写作的技巧,不仅仅为学生打开解读文本密码的又一条途径,更让学生从教材的“这一例子”中学会了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内容重设——从单一文本到主题文本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对某一篇课文的再读再议,更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与“某一篇”相似的“某一类”,以期发现更多的信息。《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散文,这一类文本在教材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册教材中特别是已经学过的其他教材出现的类似文本进行新观察。《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和祖父的园子》《理想的风筝》等课文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都以文字清丽优美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呈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相似点和不同点,以提高学生鉴赏性阅读能力。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不仅写了扫路人,还写到了“天游峰”。能迅速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吗?

生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生2: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师:课文明明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的景色呢?

生3:这样可以衬托出老人在这么高和险的天游峰扫石阶非常辛苦。

生4:我补充,从中可以看出扫路人的豁达开朗。

师:第二次写天游峰的时候,还有这样一句话(出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作者还写了谁?

生5:作者写游客辛苦爬山是为了和扫路人进行对比。

师:作者越是把天游峰写得高,写得险,游人攀登是那么不容易,就越能显示出老人的不怕辛苦、豁达开朗。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有这样的写法,写人不仅仅是写人,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以此来衬托主人公。能举例子吗?

生6: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冰心多次写了园子里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海棠花,表面上在写园子的美,其实是在衬托儿童的烂漫、充满生命活力。

生7:《我和祖父的园子》里,作者萧红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写到了园子的景色,到了课文后面又写了园子里的景色,这些景色写得很美,其实是反映祖父带给萧红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

师:这些课文的作者,在写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写了与人物与事情相关的景物,你们发现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吗?

生8:写人不能单纯地写人,还可以通过写与人物相关的景色,衬托人物。

生9:写人的文章如果写景,这个景色一定是为写人物服务的。

……

因为有了相似文本的链接,使得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写人文章的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提示我们,复习“某一课文”时,如果有“某类课文”的链接,会让复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厚和丰富,可以避免在单一的课文中机械地“重复”甚至“啰嗦”,可以打开学生仓库的大门,让语文的“积累”作用真正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三、策略重寻——从机械训练到智慧建构

字词抄写、内容重温、题海训练是复习课的最大弊病,使得学生对复习课充满了畏惧。所以,对教师而言,必须给学生寻找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对于字词篇章而言,只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解决了,如果课堂上需要检测复习效果的话,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随机抽查便可。因此,在复习这篇课文时,一是可以从“微习作”入手,让学生仿写某种写作技巧,或者仿写某个片断,或者续写几年后再见扫路人的情景;二是可以从“泛阅读”入手,让学生继续寻找已经学过的类似文本的其它写作技巧,或者阅读更多的相似的写人类的文章,让学生远离机械训练,重构新的语文知识,提升更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师:在写作中,景物描写一定不是纯粹的写景,而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才能恰到好处地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这篇文章中,作者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貌,也有两处写天游峰的景物。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写远处的景,看到的是扫路人大概的形象;然后走近天游峰,看得更真切,仔细打量老人,并与老人有了更多的亲切交谈。因此,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人。现在,如果让我们再来写一写写人的文章,你是不是有些构思或打算了?

生1:我观察的是一位清洁工,准备细致地写好她清扫路面时的一系列动作,并通过写与她的对话,表现出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特点。

师:对,我们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不可面面俱到。

生2:我准备通过一两件具体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选取典型事例很重要,这可以让你的作文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生3:在写作时可以尝试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形象。

师:是的,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刻画,如果能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用上衬托或对比的写作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推荐大家阅读两篇文章:一篇是季羡林先生的《我的女房东》,还有一篇是冯骥才的《挑山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现在,请大家写一写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那个人,可以模仿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当然,老师更希望看到你们有自己的表达方法。

这样的复习,从重新认知开展,关注了语文学习的一个“点”,并让学生在“点”的认识上主动构建新的习作策略,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既没有“炒冷饭”之嫌疑,也没有“工具化”之倾向。面对“某一课文”,需要我们牵“一”而动“全”身,让学生在复习中主动开启经验之门,敏于发现类似文本的更多写作奥秘,智慧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上一篇: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下一篇: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