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前后的营养

2024-05-01

献血前后的营养(精选四篇)

献血前后的营养 篇1

运动饮食,需均衡补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因此,在运动过程中不但要适量补充五大营养素食品,更不能缺少水分的大量供给。

一、蛋白质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

瘦肉中蛋白质含量最多。一般的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1.5~2克,但在参加体育运动时,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一般要求达到每天每公斤体重2~3克。但要注意,肌肉大小和力量的增长主要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吃出来的。

二、糖是保护肝脏、维持体温恒定的必要物质

脂肪糖给人体提供70%的热量,一般每天250~750克的主食,就可以满足人体热量的需求。机体各个组织中都有一定的糖储备,在参加大运动量活动,或长时间耐力活动时,要适当增加主食的摄入。

三、脂肪是人体内含热量最高的物质

一般人体日需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30%。一般正常活动的人每天摄入25克左右的油脂就可以满足生理需要,长时间参加活动可以增加到每天30~36克。但如果活动量不足,额外摄入的热量就会转变为身体的脂肪,使身体发胖,而不是长出结实的肌肉。

四、维生素在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质

一般天然食物中就含有各种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素,而且比例适宜,在合理膳食中就可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只有在持续的、高强度、大运动量情况下,热能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或蔬菜水果供应不足时,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要注意,过量摄入维生素和维生素缺乏一样,会导致不良后果。

五、无机盐也叫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是人体代谢中的必要物质

运动期间,由于大量排汗,导致盐分随汗液丢失,必须即时补充,才能预防肌肉痉挛,并帮助缓解身体的疲劳。可以通过运动饮料补充无机盐。

六、水是“生命之源”

参加体育运动要积极主动地补水。比如,运动前15~20分钟补充400~700毫升水,可以分几次喝。在运动中,每15~30分钟补充100~300毫升水。运动后,也要补水,但不宜集中“暴饮”,要少量多次地补。参加运动的人,只有保持良好的水营养,才能有良好的体能和健康。

献血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篇2

为确保血液质量和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献血者在献血前需注意以下3个问题:

1.献血前一天晚上不要饮食过饱,献血前的两餐不要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

2.要保持献血前一晚的良好睡眠,献血前也不要空腹,以免在献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反应。

3.献血前两天如有感冒发烧、腹泻等,或者一星期内服过药,或女性在月经期,均应暂缓献血。

献血时

献血者献血时,需要始终保持心情愉快,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双臂肘部的卫生清洗。将肘部血管暴露比较好的手臂放好,被采血的手臂放置位置尽量与心脏呈一水平线,以保持血流通畅。在采血进程中全身放松,避免造成皮肤或肌肉收缩而影响进针所产生的过度痛感,同时可主动向护士咨询有关献血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对献血知识的了解。此外,在献血时须保持适度的安静,以减少不必要的烦躁感。倘若出现心慌、气闷、出冷汗、口渴或坐不住等感觉时,应立即告诉采血护士或巡回医生,以便采取处理措施。因血管较细或血流不畅时,需按护士要求予以积极配合,在整个采血过程中,手臂不可随便运动。

献血后

采血结束后,献血者应在采血位置上或就近稍休息,不得急起,以防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同时按压住针眼部的消毒棉球,以免针眼处渗血或皮下淤血。

献血后的当日,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洗澡以淋浴为好,以防感染。

在献血后的1~2日内,适当增加饮水量,注意增加一点高蛋白质和易消化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适当注意休息,不要进行剧烈的活动。个别出现倦怠感觉者,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会很快消失。

如果在献血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应与采血单位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进行访视和处理。

献血前后的营养 篇3

1 材料与方法

2008年5月份, 在阿城畜牧园区进行试验。

选择同一批次水稻秸秆, 每个处理风干稻草各1 kg。

将秸秆切成2~3 cm小段, 风干后准确称取15 g (共3个样) , 然后按秸秆风干重量的10%加入液氨, 按秸秆风干重量的50%加水。将处理后的稻草分别装入各个烧杯中密封好。采用单因素试验法, 在压力为0.1 (B组) 、0.2 (C组) 、0.3 (D组) MPa下试验 4 h, 以研究不同压力对氨化秸秆反应前后化学成分的影响, 同时另用一组未氨化的秸秆作对照组 (A组) 。

测定稻秸氨化前后的干物质 (DM) 、粗蛋白 (CP) 、粗脂肪 (EE) 、中性洗涤纤维 (NDF) 、酸性洗涤纤维 (ADF) 、粗灰分 (ASH) , 按杨胜主编的《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中的方法进行测定。

2 结果 (见表1) 与讨论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相邻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间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2.1 氨化处理对稻秸干物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 未处理秸秆的含水量明显低于氨化处理秸秆, 但是氨化处理秸秆的水分变化并无递增趋势。干物质含量=100-水分含量。氨化处理过程中液氨与秸秆中的成分发生了反应, 导致未处理秸秆的干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氨化处理的, 但是含量的变化并不规律。未处理秸秆的水分在7.16%左右, 而经过不同压力处理后的氨化秸秆水分呈递增趋势, 但是由于此试验的原材料取自2007年11月份处理的氨化秸秆, 水分可能存在一定的损失, 所以水分的结果不能达到精确, 只能大致反映出压力对秸秆水分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可以人为地根据氨化秸秆最适宜水分比例进行加水处理。

2.2 氨化处理对稻秸蛋白质的影响

未处理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过氨化处理, 并且压力为0.3 MPa时粗蛋白含量最高, 压力为0.1MPa时粗蛋白含量相对较低。在本试验中, 最为关键的指标应该为粗蛋白。通过表1可以发现, 未处理组与压力0.1, 0.2, 0.3 MPa组间差异极显著 (P<0.01) 。压力0.1 MPa的氨化秸秆粗蛋白质含量较未处理的秸秆明显提高, 压力0.2 MPa的氨化秸秆粗蛋白含量也同样高于压力0.1 MPa的氨化处理秸秆, 压力0.3 MPa的粗蛋白含量最高。谢小来等研究发现, 在压力为0.4 MPa时氨化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粗蛋白含量的显著提高充分证明了液氨氨化的秸秆可以显著提高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利用率, 这在生产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反刍动物的采食量, 有利于加速反刍动物的育肥。

2.3 氨化处理对稻秸粗脂肪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粗脂肪含量未处理组与0.1, 0.2, 0.3 MPa组差异极显著 (P<0.01) 。未处理秸秆的粗脂肪含量非常低, 仅为3.99%, 而氨化处理秸秆0.3 MPa组的粗脂肪含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从0.1 MPa组到0.3 MPa组的粗脂肪含量并未呈增长趋势, 这可能是因为在试验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失误, 导致在压力0.2 MPa氨化秸秆组的粗脂肪含量不准确。

2.4 氨化处理对稻秸粗纤维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中性洗涤纤维未处理组与0.1, 0.3 MPa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0.2 MPa组差异显著 (P<0.05) 。氨化处理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 (NDF) 明显降低, 但是并不是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降低的越多, 可以看出在压力为0.2 MPa时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最低, 提示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将压力控制在0.2 MPa比较理想, 可以节省一定的生产能源。

酸性洗涤纤维未处理组与压力0.1, 0.2, 0.3 MPa组均有明显差异, 表明经过氨化处理秸秆的酸性洗涤纤维明显降低, 但是并不是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降低的越多, 压力为0.2 MPa时是较理想的压力, 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也不用将压力设置得过高。

通过本试验发现, 氨化秸秆能非常有效地降低秸秆中粗纤维的含量, 这样有助于提高反刍动物对秸秆的适口性, 从而提高反刍动物的饲料采食率, 还能提高饲料利用率, 有利于反刍动物的生长育肥。

2.5 氨化处理对稻秸粗灰分的影响

氨化处理秸秆的粗灰分显著降低, 尤其是0.2 MPa组粗灰分的含量最低。因此在生产实践中, 可以将压力设置在0.2 MPa, 以此来提高反刍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

3 结论

献血前后的营养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2014年顺义区8~10岁学龄儿童、孕妇、育龄妇女等重点人群。

1.2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将顺义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在每个片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选取1所中心小学,随机选取40名8~10岁在校儿童(男女各半)共计200人进行尿碘水平检测。每个片区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0名孕妇和20名育龄妇女,调查时正常饮食,无肝、肾、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史,各200人进行尿碘水平检测。

1.3检测方法

1.3检测方法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107-2006)测定尿碘含量。

1.4判定标准

儿童、孕妇、育龄妇女的碘营养状况判定标准:按WHO/UNICEF/ICCIDD推荐的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评定[3]。

1.5数据处理

将2010-2014年每年监测的儿童尿碘检测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并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样本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间比较采用U检验,多样本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盐碘监测

2010-2011 年和2013-2014 年碘盐含量标准调整前后两年监测情况看,非碘盐率从2.08%(12/576) 上升至8.17%(49/600),碘盐覆盖率从97.92%(564/576)下降至91.83%(551/600),碘盐合格率从98.58%(556/576)下降到98%(588/600),合格碘盐食用率从96.53%(555/576)下降至90%(540/600)。见表1。

2.1调整前后学龄儿童尿碘水平变化

实施新碘盐标准前后顺义区学龄儿童尿碘水平呈下降趋势,由于2012 年为食盐加碘量调整年,故排除后分析调整前后学龄儿童尿碘水平变化。2010-2011 年(食盐加碘量调整前)合计检测尿样417 份,2013-2014 年(调整后)合计检测尿样400 份,尿碘中位数调整前为228.9μg/L,调整后为187.0μg/L,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42,P<0.05);尿碘<100μg/L者所占比例调整前为2.6%(11/417),调整后为13%(52/400),调整后高于调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804,P<0.05);尿碘≥300μg/L者所占比例,调整前为22.1%(92/417),调整后为14.3%(57/400),调整后低于调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56,P<0.05)。见表2。

注:调整前后比较,Z=-6.342,P<0.05

2.2调整前后孕妇尿碘水平变化

实施新碘盐标准前后顺义区孕妇尿碘水平呈下降趋势,由于2012 年为食盐加碘量调整年,故排除后分析调整前后孕妇尿碘水平变化。2010-2011 年(食盐加碘量调整前)合计检测尿样400 份,2013-2014 年(调整后)合计检测尿样608 份,尿碘中位数调整前为173.4μg/L,调整后为129.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01,P<0.05);尿碘<150μg/L者所占比例调整前为38.25%(153/400),调整后为60.19%(366/608),调整后高于调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528,P<0.05)。见表3。

注:调整前后比较,Z=-6.342,P<0.05

2.3调整前后育龄妇女尿碘水平变化

食盐加碘量调整前、后各采集检测尿样400 份,尿碘中位数调整前为189.6μg/L,调整后为177.3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9,P>0.05);调整前后不同尿碘水平育龄妇女尿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调查发现,碘盐含量标准调整前后非碘盐率略上升,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4 年碘盐覆盖率只有87.67%,低于国家消除碘缺乏病90%标准。经核实,主要原因为少数地区有流动商贩兜售非碘盐存在。近几年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很多居民认为是碘摄入过量引起的,甚至认为不需要补碘[4]。建议卫生行政部门与盐业主管部门加强协作从根本上杜绝非碘盐流入该区,净化食盐市场环境。

注:调整前后比较,Z=-1.559,P>0.05

群体尿碘值有2 个必不可少的统计指标:尿碘值的中位数和尿碘值的频数分布[5]。北京市实施新的食用碘盐含量标准后顺义区8~10 岁儿童的尿碘中位数为187.0μg/L ,明显低于食盐碘含量调整前的228.9μg/L,尿碘≥300μg/L者所占比例,由调整前的22.1%下降到调整后的14.3%,但<100μg/L的比例由调整前的2.6%升高到13%,说明在调整了食盐碘含量后,该区8~10 岁学龄儿童碘营养水平有下降趋势,营养状况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尿碘的适宜范围[3],但尿碘水平在<100μg/L的比例有升高趋势,应该继续加强对儿童尿碘水平监测。

近五年监测孕妇尿碘水平呈下降趋势,食盐加碘量调整前、后尿碘中位数为173.4μg/L和129.0μg/L;尿碘<150μg/L者所占比例调整前为38.25%(153/400),调整后为60.19%(366/608),调整后高于调整前。这说明在调整了食盐碘含量标准后,顺义区孕妇碘营养水平有下降趋势,尿碘中位数未达到WHO/UNICEF/ICCIDD推荐的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中“碘适宜”状态,而且调整后尿碘含量处于“碘缺乏”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调整前,提示本地区孕妇仅依靠碘盐作为碘的来源不足以满足孕妇各时期碘的需求,需加大对特需人群普及碘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给予健康指导及干预措施,并继续加强对孕妇尿碘水平的监测工作。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实施新碘盐标准前后8~10岁学龄儿童、孕妇、育龄妇女的碘营养水平变化。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将顺义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在每个片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1所中心小学,随机选取40名8~10岁在校儿童(男女各半)共计200人。每个片区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0名孕妇和20名育龄妇女,各200人进行尿碘水平检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2006)测定尿碘含量。结果 近5年顺义区碘盐覆盖率及碘盐合格率稍有降低;儿童尿碘水平呈下降趋势(χ2=539.197,P<0.05),实施新碘盐标准前后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28.9μg/L和187.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42,P<0.05);孕妇尿碘中位数调整前后分别为173.4μg/L和129.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01,P<0.05);尿碘<150μg/L者所占比例调整前为38.25%(153/400),调整后为60.19%(366/608),调整后高于调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8,P<0.05);育龄妇女尿碘中位数调整前后分别为189.6μg/L和177.3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9,P>0.05)。结论该区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均有所下降,儿童和育龄妇女处于尿碘的适宜范围,孕妇尿碘水平处于碘缺乏状况。

关键词:碘盐标准,重点人群,尿碘,碘营养

参考文献

[1]李旭,任海林,杨学明,等.新碘盐标准实施后北京市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906-907.

[2]田海燕,王丽荣,李红芸.顺义区8-10岁儿童尿碘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8,25(3):15-16.

[3]WHO/UNICEF/ICCIDD.Acsessment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and monitoring their elimination[R].A guide for programme managers.3rded.Geneva:WHO/NUT,2007:32-34.

[4]姜津元.碘到底补还是不补[J].健身科学,2014(7):27.

上一篇:安全素质评价下一篇:城市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