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棚蔬菜效益

2024-05-11

提高大棚蔬菜效益(精选三篇)

提高大棚蔬菜效益 篇1

1、密闭大棚

用大棚薄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 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处理, 地表下10cm处最高地温可达70℃, 20cm的地温可达45℃以上, 杀菌率可超过80%。

2、整地施肥

大棚的地面要整平、整细, 并结合整地施肥, 以杀死有机肥中的病菌, 还有提高地温的作用, 使杀菌效果更好。地整好后, 再按照蔬菜的种植方式起垄或做成高低畦, 这样可使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小空间, 有利于提高棚内地温。

3、药物处理

用氯化苦进行地膜覆盖土壤消毒, 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方法是把氯化苦注到每50cm2挖个1深度为10~15cm的穴, 每穴4ml。此外, 在密闭大棚之前, 棚内喷施1遍杀菌药和杀虫剂, 以杀死躲在墙缝中的害虫和病菌。

4、土壤湿度

土壤的含水量与杀菌效果密切相关, 如果土壤含水量过高, 对于提高地温十分不利;土壤含水量过低, 又达不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实践证明, 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 效果最好。

5、消毒时间

绝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 经过很短时间的热处理 (10d左右) 即可被杀死, 如一些立枯病病菌、黄瓜的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别耐高温, 如根腐病病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染菌, 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深, 必须处理30~50d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因此, 进行土壤消毒时, 应根据棚内所种蔬菜及其相应病菌的抗热能力来确定消毒时间。

6、辅助设施的消毒

对大棚骨架、营养钵等育苗器具、生产工具等, 可用1%~2%福尔马林水溶液均匀喷洒或洗刷后密封消毒, 或用浓度为30mg/L的敌克松消毒。

7、消毒后处理

提高大棚蔬菜效益 篇2

一、瞄准市场安排生产

棚室蔬菜生产应瞄准市场空当,做到拾遗补缺,多发展一些精细菜和高档菜。

二、园土消毒

棚室蔬菜连作次数多,病虫害发生较重,在蔬菜播种或定植前用化学药剂进行园土消毒,可有效地预防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在生长期的打药次数。一般在整地前用40%多菌灵或托布津,按每平米棚地用药8~10g,对水3kg,掺干土6kg,制成药土撒到棚地里。

三、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可节水、省工、高产,并可大大降低棚室内湿度,破坏病菌侵染和生存条件,抑制并减轻蔬菜病害的发生。据试验,一般可节水40%以上,棚室内相对湿度降低10%以上,使黄瓜病虫指数降低18%~45%,增产10%,春季番茄增产17%以上。

四、双层薄膜保温

日光温室采用单层塑料薄膜覆盖保温,往往达不到蔬菜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采用双层保温,即在棚室内加盖地膜或设小拱棚,可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据试验,在棚室内加盖地膜能提高温度2-3℃,设置小拱棚,可是小拱棚内的温度保持在10℃以上,确保蔬菜在冬季正常生长。

五、采用无滴棚膜

聚氯乙烯无滴膜比普通膜具有无滴、长寿、保温、防裂、防尘和辐射等优点。无滴膜的透光率一般保持在89%以上,同样厚度的无滴膜比普通膜平均提高棚室温度5℃左右,使用寿命延长1/3~1/2.

六、涂擦大棚灭滴灵

大棚灭滴灵是一种使用简便、成本低廉、不伤膜性、效果持久,兼有杀菌作用的粉状高效优质抗凝水剂。在有水滴棚膜上涂擦灭滴灵后能消除水滴。改善棚内的光照条件,且无水滴感染之患。

七、设置反光幕

在棚室北侧设置一道铝合金反光幕或张挂银色薄膜,能明显增强棚室北侧弱光区的光照强度,并且可提高棚室温度。据测试,一般可增加光照强度9.2%~40.0%,提高棚温1.5~3.0℃,使蔬菜增产15%~20%。

八、推广嫁接技术

现在都用白籽南瓜作砧木嫁接黄瓜,可使黄瓜的生长发育期延长,节瓜多,产量高,瓜条亮,品质高,有效地防止黄瓜病害的发生。据试验,嫁接黄瓜与不嫁接黄瓜相比,前期增产30%~40%,总产量增加40%~60%。

九、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方法很多。其中燃烧沼气方法既能增温,又能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经对黄瓜、尖椒、番茄等多种蔬菜试验,一般可增产20%~40%,并可促进蔬菜早熟,提早上市,增强蔬菜的商品性和耐贮性。

十、喷施米醋

米醋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甘油、醛类化合物和各种盐类,能加快叶绿素合成,增加吸收养分的能力,加快叶面生长和果实膨大。喷施米醋,一般叶类蔬菜从定苗到收获期喷4~5次,黄瓜、番茄开花挂果前喷3~4次,每次间隔10d左右,浓度以300倍为宜。

十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茄果类蔬菜在低温条件下虽能开花,但坐果率低。正确选择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2,4-D丁酯、乙烯利、防落素等,能有效地防止茄果类蔬菜的落花落果,促使果实膨大,加速成熟,提高产量。

十二、用粉尘法施药

粉尘法施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⑴高效省力,处理每亩棚室只需5~8min,比常规喷雾法提高功效20倍;

⑵不用水,克服了喷雾法用水多,易造成高温环境而有发病害;

⑶省药,可节省农药用量50%以上;

⑷分布均匀,粉粒能在植株各部位沉积,并能向植丛隐蔽处扩散分布;

⑸对棚膜要求不严格,有破损也不影响药效;

⑹防效高,据试验,用粉尘法和喷雾法防治黄瓜霜霉病作比较,防效增加28.0%~67.4%。

提高大棚蔬菜效益 篇3

本文依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相关数据,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运用比较分析法、序时平均法及回归分析法对山东省大棚与露地蔬菜种植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借以揭示效益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本文通过比较山东省大棚蔬菜与露地蔬菜、全国平均大棚蔬菜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揭示其效益差异性。

(2)序时平均法。序时平均法是将全部数列资料分成若干段,计算各段的序时平均数,形成新的简化了的时间序列[3],以消除短期的、偶然的因素引起的不规则变动,显现出长期趋势。本文对大棚与露地蔬菜种植的经济及生态效益的变动趋势分别采用序时平均法来进行测定。

(3)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变量关于另一个(些)变量的依赖关系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其目的在于通过后者的已知或设定值,去估计和预测前者的总体均值[4]。本文运用SPSS 17.0对净利润与价格、产量及总成本的依存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1.2 数据及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9-200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2-200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价格司编,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4-2010)》: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价格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我国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体系分别在1984年、1989年、1992年、1998年和2004年先后五次作过较大调整和修订,最终形成了2004年开始实行的新农产品成本调查核算体系。与1998年版相比,2004年版新指标体系在体系结构、指标名称及关系、指标涵义乃至调查汇总方法等方面都作了重大调整。为了统一口径,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尽可能系统地分析农产品成本收益变化,笔者对1998年版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1999-2003年数据)按照《新旧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转换方法说明》进行了转换。

需要说明的是,蔬菜成本收益调查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下文中的全国数据为全国大中城市的平均数据,山东省数据为济南市与青岛市的平均数据。受山东省大棚蔬菜成本收益调查仅调查大棚西红柿和大棚黄瓜的限制,下文中的全国和山东省蔬菜数据为西红柿和黄瓜的平均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中的大棚与露地蔬菜种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仅以西红柿和黄瓜为例。

2 山东省大棚蔬菜种植效益评价

2.1 经济效益分析

1998-2009年大棚蔬菜平均每公顷净利润是露地蔬菜1.98倍,比露地蔬菜高出35407元。1998-2009年,大棚蔬菜每公顷净利润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露地蔬菜高出30881元、31988元、19278元及59482元,分别是露地蔬菜的1.54倍、1.56倍、1.34倍及1.51倍(表1)。显然,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相对露地蔬菜一直具有显著的正经济效益优势。每公顷净利润优势(即大棚蔬菜与露地蔬菜每公顷净利润之差)由1998年的30707元提高到2009年的99095元,增加了68388元,平均每年增加6217元,平均每年递增11.24%。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大棚蔬菜净利润优势三年序时平均值比上一序时平均值分别增加1107元、-12710元及40203元(图1)。优势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优势呈直线上升状态,2009年优势最大。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与全国大中城市平均相比,山东省大棚蔬菜每公顷净利润是全国平均大棚蔬菜的1.66倍,比全国平均提高28513元。山东省大棚蔬菜净利润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全国平均高出21312元、18335元、14247元及6015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的1.37倍、1.32倍、1.25倍及1.52倍,(表1)。可见,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相对全国平均大棚蔬菜一直具有显著的正经济效益优势,净利润优势由1998年的13335元提高到2009年的106532元,增加了93198元,平均每年增加8472元,平均每年增长20.79%。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净利润优势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上一序时平均值高-2977元、-4088元及45911元(图1)。由于2007-2009年优势增幅很大,因而致使优势总体上亦呈增长趋势。

2.2 生态效益分析

因农药、化肥及有机肥的过度使用易导致土壤盐渍化,使生态环境恶化[5,6],故选取每公顷农药费、化肥用量、肥料费结构(化肥费与农家肥费之比)来分析生态效益。

(1)农药费分析。大棚蔬菜平均每公顷农药费是露地蔬菜的1.62倍,比露地蔬菜高出688元。大棚蔬菜农药费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是露地蔬菜的2.02、1.62、1.72、1.29倍,分别比露地蔬菜高出797元、577元、964元及413元。可见,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农药费一直明显高于露地蔬菜。相对露地蔬菜而言,农药费差距由1998年的840元降低到2009年的621元,下降了219元,平均每年减少20元,平均每年下跌2.71%。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农药费差距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上一序时平均值增加-219元、387元及-551元,分别增长-27.54%、67.00%及-57.13%,序时平均差异幅度经历了“降低—提高—降低”的过程,进而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表2)。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与全国大中城市平均相比,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平均每公顷农药费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3%,比全国平均低131元。山东省大棚蔬菜农药费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4.02%、86.12%、127.23%及73.12%,分别比全国平均低100元、243元、-492元及671元。除2004-2006年外,农药费序时平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农药费差距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上一序时平均值少142元、-734元及1162元,分别低-141.70%、302.66%及236.44%,序时平均差异同样经历了“降低—提高—降低”的过程,进而总体上亦呈减少趋势。

(2)肥料费结构分析。蔬菜种植肥料费包括化肥费和农家肥费。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肥料费年均9226元/hm2,是露地蔬菜的1.42倍,比露地蔬菜高出2711元/hm2。其中化肥费5514元/hm2,占肥料费的比重为59.77%,比露地蔬菜高出0.42%;农家肥费3712元/hm2,占肥料费的比重为40.23%(表3)。1998-2009年大棚蔬菜化肥费占肥料费比重的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为53.35%、57.55%、57.18%及67.58%,露地蔬菜分别为53.61%、56.77%、61.35%及63.25%。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年均每公顷肥料费是全国平均的1.35倍,比全国平均水平6833元高出2392元。其中化肥费3704元,占肥料费的比重为54.2%,比山东省大棚蔬菜下降5.57%;农家肥费3129元,占肥料费的比重为45.8%(表3),可见,山东省大棚蔬菜肥料费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大棚蔬菜化肥费占肥料费的比重略高于露地蔬菜及同期全国平均比重。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3)化肥用量分析。1998-2009年大棚蔬菜平均每公顷化肥用量是露地蔬菜的1.43倍,比露地蔬菜高出379kg。大棚蔬菜化肥用量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是露地蔬菜的1.23倍、1.78倍、1.33倍及1.48倍,分别比露地蔬菜高出217 kg、768kg、306 kg及356 kg。可见,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化肥用量明显高于露地蔬菜(1999、2001年除外)。每公顷化肥用量差距由1998年的265 kg提高到2009年的346kg,增加了81kg,平均每年增加7 kg,平均每年增长2.45%。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化肥用量差距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上一序时平均值增加551 kg、-462 kg及49 kg,分别增长254.43%、-60.12%及16.12%(表3)。其差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山东省大棚蔬菜每公顷化肥用量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是全国平均的1.28倍、1.77倍、1.55倍、1.25倍,分别比全国平均高出252kg、762kg、433kg及216kg。显然,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化肥用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2003年、2004-2006年、2007-2009年化肥用量差距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上一序时平均值增加510kg、-329kg及-217kg,分别增长202.26%、-43.14%及-50.05%(表3),其差距总体上未有显著变化。

3 山东省大棚与露地蔬菜种植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净利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总成本、价格及产量,为此笔者分别采用每50kg主产品总成本、每50kg主产品价格及每公顷产量三个指标及多元回归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解释。

(1)总成本分析。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与露地蔬菜种植总成本差距显著。大棚蔬菜平均每50kg主产品总成本是露地蔬菜的1.64倍,比露地蔬菜高出14.10元。大棚蔬菜总成本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是露地蔬菜的1.67倍、1.27倍、1.99倍及1.64倍,分别比露地蔬菜高出11.04元、6.22元、22.74元及16.40元。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平均每50kg主产品总成本是全国平均的1.01倍,比全国平均高出0.50元。山东省大棚蔬菜价格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的88.97%、91.61%、124.04%及98.16%,分别比全国平均高出-3.42元、-2.68元、8.87元及-0.79元,从而显示出山东省大棚蔬菜总成本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价格分析。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与露地蔬菜价格差距显著,呈直线上升趋势。大棚蔬菜平均每50kg主产品价格相当于露地蔬菜的1.72倍,比露地蔬菜高出35.19元(图2),比同期每50kg主产品总成本的上涨幅度高出8%。大棚蔬菜价格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是露地蔬菜的2.01倍、1.67倍、1.68倍及1.65倍,分别比露地蔬菜高出34.52元、26.77元、35.36元及44.09元,比同期总成本的上涨幅度分别高出34.49%、39.66%、-30.74%及1.19%。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每50kg主产品价格是全国平均的1.29倍,比全国平均高出18.71元(图2),比同期总成本的上涨幅度高出28%。山东省大棚蔬菜价格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是全国平均1.23倍、1.15倍、1.33倍及1.40倍,分别比全国平均大棚蔬菜高出12.72元、8.51元、21.70元及31.89元,比同期总成本的上涨幅度分别高出33.78%、22.95%、9.02%及41.59%。显然,山东省大棚蔬菜价格远高于露地蔬菜及全国平均大棚蔬菜,进而致使山东省大棚蔬菜每50kg主产品净利润优势显著。

(3)产量分析。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与露地蔬菜种植产量不相上下。大棚蔬菜平均每公顷产量是露地蔬菜的1.02倍,比露地蔬菜提高1212.15元。大棚蔬菜产量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相当于露地蔬菜的95.19%、93.90%、97.17%及121.17%,分别比露地蔬菜下降3493.05元、4348.05元、1921.2元及-14610.75元。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平均每公顷产量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8.01%,比全国平均下降1453.05元。山东省大棚蔬菜价格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6.87%、92.53%、90.24%及111.99%,分别比全国平均降低2234.25元、5410.50元、7125.00元及-8957.70元。可知,山东省大棚蔬菜相对露地蔬菜和全国平均大棚蔬菜无产量优势。

(4)模型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净利润与价格、产量及总成本的关系,我们建立山东省1998-2009年大棚蔬菜净利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选取每公顷净利润(NP)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每50kg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ASP)、每公顷总成本(TC)以及每公顷产量(OPM)作为解释变量对净利润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

运用SPSS17.0可得回归方程:

复相关系数R=0.990,说明每50kg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ASP,每公顷总成本TC及每公顷产量OPM作为一个整体影响因素同每公顷净利润高度相关。判定系数R2=0.980,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很高。F=44.761,P=0.000,在给定的0.02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认为所拟合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偏回归系数β1、β2、β3的T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11,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有显著性意义。

由该模型可知,每50kg主产品价格及每公顷产量与每公顷净利润呈正相关关系,而每公顷总成本则与每公顷净利润呈负相关关系。每50kg主产品价格提高1元可使每公顷净利润平均提高1582.76元,每公顷产量增加1公斤可以使每公顷净利润平均提高0.80元,而每公顷总成本提高1元可使每公顷净利润平均降低118.82元。因此,如果每50kg主产品价格与每公顷总成本同时增加1元,可使每公顷净利润平均提高1463.94元。可见,价格对净利润的正向推动作用远高于总成本对净利润的负向作用。

1998-2009年尽管大棚蔬菜相对露地蔬菜及全国平均大棚蔬菜无产量优势,但是由于其每50kg主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远高于每50kg主产品总成本的涨幅,致使大棚蔬菜的每公顷净利润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和全国平均大棚蔬菜。大棚蔬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差实现一年四季均衡供应,尤其是可以反季节生产,与露地蔬菜错开上市时间,在春秋淡季时可以提供新鲜的蔬菜。而山东省人口众多,蔬菜消费量大,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因淡季供应量小于人们的需求量,自然大棚蔬菜价格因供求关系而上升。另一方面山东省大棚蔬菜产量低于露地蔬菜,也会使得蔬菜市场上蔬菜供应量减少,进而导致价格上升。大棚蔬菜每公顷产量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比露地蔬菜下降3493.05元、4348.05元、1921.2元及-14610.75元,分别降低4.81%、6.10%、2.83%及-21.17%。因此,大棚蔬菜价格相对露地蔬菜一直偏高,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因大棚蔬菜可以充分利用大棚的空间差,实现多种蔬菜间种、套种、复种的多茬种植与立体生产,可大幅度提升土地生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使其净利润优势明显。

3.2 生态效益分析

山东省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2],环境调控能力差,致使大棚内病虫害发生频繁,造成防治病虫害的药剂的大量使用及不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的不科学使用,同时,大棚蔬菜生产为获得高产过多进行土地连作,影响了地力的恢复,最终会导致农药超标,土壤盐渍化、酸化、地下水受污染,进而使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提高单产水平,大量使用化肥,反映了山东省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过度使用化肥的直接后果也是土壤盐渍化,使生态环境恶化。大棚蔬菜化肥费占肥料费比重略高于露地蔬菜,基本上大体相当。农户使用有机肥可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但是如果农户使用未腐熟有机肥,会使大棚蔬菜发生病虫害和土壤盐渍化的概率增加,进而增加杀虫、杀卵、杀菌等化学药剂的使用[5],间接增加了农药的投入,进而使蔬菜中农药残留增多,土壤受到的污染加大,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农家肥费的施用使得大棚蔬菜生态效益恶化的风险增加。因此,大棚蔬菜的生态效益较差。

4 结论与引发的思考

4.1 结论

(1)以西红柿和黄瓜为例,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生产相对露地蔬菜及全国平均大棚蔬菜均一直具有显著的正经济效益优势,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大棚蔬菜平均每公顷净利润是露地蔬菜的1.98倍,比露地蔬菜高出35407元;是全国平均的1.66倍,比全国平均高出28513元。尽管大棚蔬菜相对露地蔬菜及全国平均大棚蔬菜无产量优势,但由于其每50kg主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远高于每50kg主产品总成本的涨幅,并且如果每50kg主产品价格与总成本同时增加1元,可使每公顷净利润平均提高1464元,从而致使大棚蔬菜的每公顷净利润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和全国平均大棚蔬菜。

(2)1998-2009年山东省大棚蔬菜生产相对露地蔬菜和全国平均大棚蔬菜的生态效益较差。具体如下:

山东省大棚蔬菜农药费一直明显高于露地蔬菜,其差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每公顷农药费是露地蔬菜的1.62倍,比露地蔬菜高出68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3%,比全国平均大棚蔬菜低131元。由于山东省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2],环境调控能力差,致使大棚内病虫害发生频繁,造成防治病虫害的药剂的大量使用及不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的不科学使用,最终导致农药过多使用。

山东省大棚蔬菜种植肥料费年均每公顷9226元,是露地蔬菜的1.42倍,比露地蔬菜高2711元;是全国平均的1.35倍,比全国平均高2392元。大棚蔬菜肥料费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大棚蔬菜化肥费占肥料费的比重略高于露地蔬菜及同期全国平均比重。这主要是因生产大棚蔬菜的农户为了达到高产目的,大量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

山东省大棚蔬菜化肥用量明显高于露地蔬菜(1999、2001年除外),其差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公顷化肥用量是露地蔬菜的1.43倍,比露地蔬菜高出379kg;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年序时平均值分别是全国平均的1.28倍、1.77倍、1.55倍、1.25倍,总体上未有较大变化。化肥的大量使用主要是因大棚蔬菜农户过度追求单产水平的提高所致。

4.2 引发的思考

设施农业技术密集、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7]。但是,山东省大棚蔬菜生产产量相对较低,成本较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重产量轻质量,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大棚蔬菜由于农药、农家肥使用较多,直接或间接导致蔬菜内农药残留量加大,有害物质超标,蔬菜安全性下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应增加有机肥及高效无毒农药的使用量,以实现大棚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显得尤为突出,与露地蔬菜相比,大棚蔬菜用工数量一直偏高,这一方面表明山东省大棚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缺乏专用的小型化机械作业机具,配套设施不全,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另一方面,伴随着城乡市场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大棚蔬菜雇工工价呈直线上升趋势,进而导致人工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石油等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单位面积的机械作业成本迅速提高[8],加之各种农业机械的逐步投入生产,机械作业费呈直线上升趋势,致使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净利润减少。因此,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及机械作业费,必须提高大棚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这些应该予以重视,应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大棚蔬菜的单产、质量和效益,进而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廖允成,王立祥,史俊通.设施农业——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J].科技导报,2001(9):33.

[2]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鲁政发(2010)81号).

[3]徐国祥,刘汉良,孙允午,等.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02.

[4]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5]王哓春,唐敏.呈贡县大棚蔬菜施肥现状及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8):14-15.

[6]巫建兵,洪厚山.影响城郊蔬菜生产效益的因素[J].农技服务,2009(1):136.

[7]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08)3号).

上一篇:课堂交际焦虑下一篇:负面情绪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