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上关镇

2024-05-20

大理市上关镇(精选三篇)

大理市上关镇 篇1

上关村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有:本主文化、婚庆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

一、本主文化

白族对于本主的信仰历史悠久, 它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信仰。其来源起先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 产生于唐代南诏时期, 唐代以后不断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形式, 并从佛、道教中改造, 容纳了一批佛道教中和白族人民在历史上做出了贡献的英雄人物或舍生救民的忠烈之士, 对其追思, 并树立其为保护神, 以村寨为基础, 作为本土保护神。一般情况下每个村子有一到两座本主庙, 但上关村有五座本主庙, 分别是波罗塝上营本主庙、波罗塝下营本主庙、波罗塝北登本主庙、波罗塝南关本主庙、上关本主庙。也就是说这五座本主庙分别供奉着各自的本主, 每名本主有各自的历史, 每段历史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年的接本主活动很是隆重热闹, 上关村接本主活动最为壮观的要数波罗塝北登本主庙正月初二到沙坪村接本主过年的队伍, 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站在队伍最前排的是手举红旗的男童子军, 他们是开路先锋, 有一名老人带领走在队伍的最前头。紧接着就是统一着装的锣鼓乐手、手拿红布条的老妇人, 舞龙的队伍舞着巨龙紧随其后, 接着是手持香烛祭品的男人队伍、抬着轿子的年轻人, 最后是手持木鱼香烛, 身着传统服饰, 脖挂经珠莲池会的老妇人们。这支接本主的队伍保持了传统的本主文化, 这种接本主的文化可以作为旅游项目加工演绎给前来旅游的人们看, 是个不错的民俗旅游项目, 既丰富了旅游项目又可以向本村年轻人传承本主文化。

二、婚庆文化

白族的传统婚礼通常要举行3~4天。第一天“彩棚”, 第二天“吃生饭”, 第三天“正喜”, 第四天吃“鱼饭”出行。尤其是“正喜”那天最为热闹, 新娘穿上白族传统服饰, 胸前挂着照妖镜准备出嫁。新娘穿衣是很有讲究的, 按照新娘的生辰八字算出新娘“正喜”之日的吉利方向, 新娘在穿衣打扮时要始终朝着这个吉利方向。穿衣的过程也很有讲究, 有很多说道。这个穿衣的过程和说辞可以表演给旅游者看, 或是让旅游者参与其中, 穿起新娘的服饰体验一次当白族新娘的感觉, 我想旅游者是最喜欢参与其中的了。

三、建筑文化

白族典型的民居建筑在上关村都有体现。方位以坐西朝东为住房, 大门开在东北角, 忌大门开向南开。形式有一坊一耳、一坊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三院等, 各坊各院走廊相贯通, 形成走马转角楼。建筑一般为两层, 每坊三开间, 正方中间一间为客厅, 左右厢房为卧室。过去老房子的二楼多为堆积粮食和工具物品。现在新盖的房子二楼都已作为卧室使用。耳房设厨房及主妇房, 耳房楼上放粮食和副食品。上关村白族的院落围墙建得很高, 一部分老房子的土墙使用的是泥土沙石筑成, 如果围着村子仔细看那些泥土建的围墙, 好多围墙的泥土中可以清晰看到很多螺壳掺杂集中, 这是由于上关村离洱海近在咫尺, 有很多渔民, 估计这些土墙中的螺壳应该是那时的渔民在洱海里打捞上来的。上关村一部分老房子已有百年的历史, 很值得旅游者参观一下。

四、饮食文化

上关村除了传统食品生皮、乳扇、米粑、八大碗等还有很多具有上关村自身特色且味道好的食品。如:曾比喜洲粑粑还有名的上关粑粑。其特点是生麦面和土碱加得较多, 揉得较硬, 不加糖或盐, 在用麦秆烧热的平土锅内烘烤而成。烤完后趁热用布包起来, 用余热让它回软再吃。这种上关粑粑吃起来既有麦香味又回甜, 完全是原滋原味的美味。上关村的波罗塝自然村中有一快空地, 每天很早就开始早市, 在早市上有豌豆粉、玉米粽子、烧饵块、上关凉粉、凉虾等传统小吃, 价格便宜又好吃。这些传统小吃一定会吸引很多喜欢品尝特色小吃的游客。

旅游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 上关村就可以打造成功的旅游模式。民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 而没有旅游的民俗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 民俗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 抓住民俗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 站在民俗文化的角度看, 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

摘要: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项目的核心, 要想发展好民俗旅游就要切实结合当地民俗文化,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本文通过解读大理市喜洲镇上关村的民俗文化, 以期待对上关村民俗旅游开发有所启示。

关键词:上关村,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喜洲镇志[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上关镇中心小学开学通知 篇2

根据上级指示,我校定于2014年2月25日正式开学,26日.27日学生报到注册,28日包组教师下组摸底、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就读,3月3日正式上课,凡属我校学生,务必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到校报到注册。现就报名相关要求安排如下:

一、一至六年级报名注册在各班主任老师处。

二、办理转出学生,需在接收学校提供接收证明,学校方可办理转学手续,需家长提请就读学校提交转入就读申请,转出学校便于在网络电子学籍上审核通过。

三、转入我校就读学生,需提供原就读学校转学手续、电子学籍档案卡,学校方可注册电子学籍.四、插班生、转入、转出学生需在教导处办理相关手续。

五、报名时间安排:早上8:00-11:30;下午14:00-15:00。

注:凡愿意进保学生,可在班主任老师处缴纳30.00元保险费

特此通知

上关镇中心小学

大理王段正严,历史上的段誉 篇3

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马疾香幽,崖高人远,微步毂纹生。

谁家子弟谁家院,无计悔多情。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这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描写的段誉:帅气,多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最近又有一则新闻,说段誉后人展示“一阳指”,甚至点翻了美国大兵。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说段誉只是金庸在《天龙八部》中虚构的人物,何来后人?实际上,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也并非完全虚构,据考证,《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就是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 有人疑问父子二人名字中都有一个“正”字,看上去更像是兄弟。事实上,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都流行父子联名制,也是为了表明血脉相连。

段正严不但是大理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启了与中原宋朝的正式外交关系,维系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畅通,保障了西南一带近40年的和平与繁荣。

大理之王

大理继承了唐代南诏的衣钵,建国时间比北宋还早23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南诏国灭亡后的战乱中起兵,定都羊苴咩城(现云南大理古城),建立大理国,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北部地区。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并派大将王全斌率军征伐蜀地,消灭了后蜀政权,扫清了云南进入内地的障碍。大理国就派人至宋,表达友好之意。但宋朝对大理有防范之心,态度不冷不热。相传王全斌平蜀后,宋太祖赵匡胤还用玉斧在地图上划了一下大渡河,说:“大渡河之外不是我的地盘。”由是,“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国,段氏得以睨临爨(音同窜)、僰(音同博)以长世焉。”从此两个政权也不以突破边界为要,形成了和平对立的局面。当时宋朝就有人评价说,这个策略使得大理国“欲寇不能,欲臣不得”,乃为“御戎之上策”。

大理国就在这样和平的环境下发展了百余年,始终雄霸西南。

1083年,段正严出生。他还在牙牙学语时,就非常喜欢刀枪。7岁入学,老师是佛教天台宗的六铉大师以及妙澄大师。妙澄传授段正严六门妙法,“皆异术奇门”,颇像金庸小说中的“段家武学”。

虽然从小衣食无忧,还有名师传授,但段正严的少年时光却充满了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出生时,大理国皇帝是他的伯父——保定帝段正明,但实权却落在大理望族高智升、高升泰父子手中。1094年,段正明迫于高氏专权的压力,禅位为僧,大理国灭。高升泰取而代之建立大中国,段正严从皇族变为臣子。1096年,高升泰病逝,临终前迫于国内各部压力,嘱咐其子高泰明归政段氏,段正严之父段正淳随之被拥立为帝,复建大理国。

段氏家族虽然重新掌权,但高姓贵族世袭为相,执政大理国,导致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的局面。1108年,国力衰退、瘟疫四起,加之高氏弄权,段正淳心灰意冷,无心治国,学哥哥避位为僧,传位于儿子段正严。

段正严继位不久就遇到了难题。1111年,大理国滇东乌蛮三十七部联合反叛,段正严令宰相高泰明前往平定。平叛后,高泰明又令其四子高明清镇守鄯阐府(现昆明),得以稳定局势。

高家功高震主,不知收敛。据大理无为寺的《无为寺传灯录》记载,高泰明死后,其子高智昌和段正严饮酒,高智昌醉酒失言说:“如今皇帝本属我,是我父听阿爷言而让位段正淳。你段和誉当上皇帝,我就不服。”段正严听后,以忤逆罪流放高智昌。高智昌后在流放地因瘴疾而死,他的两个手下趁着段正严烧香拜佛之际想暗杀他,结果被俘。段正严念两人是忠义之士,并没有定罪,赦免了他们。后来,二人自尽,段正严还给他们建了义士冢,予以安葬。

除了以德报怨,段正严还以仁慈治国,减轻徭役赋税。史料记载,段正严在位时,“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

发展南方丝路

段正严在外交上也显示出君王的智慧。北宋虽然经济发达,但因周边动荡,战争频繁,需要大量战马,无奈北方有辽、金、西夏的存在,只能依靠相对于和平的西南地区。大理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北宋联系的策略,到段正严时期更是如此。正是官方和民间的持续交往,从而发展了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南方丝绸之路,连通中原与今天的缅甸、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地区。

事实上,早在宋朝建国初期,大理国就多次向宋要求加封、通商,但宋朝总说疆土未平,灾害频发,册封之事得等到“治平”之时。到了段正严时期,他决定不再空等“治平”之时,而是主动出击。他物色外交精英,把他们派到宋朝寻找机会,最终在广州找到了广州观察使黄璘,给了他大量的金银珠宝,希望以他为桥梁,打通与宋朝上层的关系。1115年,黄璘上奏朝廷,说大理国“慕义怀来,愿为臣妾”。宋徽宗就诏黄璘置局于宾州(现广西南宁宾阳),“凡有奏请,皆俟进止”。

1116年,段正严又派遣进奉使,带着贡马380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珠宝等物品至宋朝入贡。1117年农历二月,大理使团到达京师,向宋徽宗进贡并献乐舞。宋徽宗十分高兴,厚赏了乐师段皓德。使团还带来了段正严的国书,表明了与宋朝保持和平、通贡经商并希望册封的愿望。宋徽宗见段正严言辞恳切,就封其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大理国使团在北宋都城汴京住了两个月,充分领略到了这个大都市的繁华,不但有“船舻相衔,千里不绝”的热闹场面,更有“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的景象。1117年农历四月十二,使团启程回大理,宋徽宗特派使团随同前往,并颁赐日历一册,象征大理奉正朔、臣大宋。

由于段正严的请封成功,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越发亲密,互通贸易日益频繁。宋朝所买的马匹大多都来自大理国。到了南宋时,广西一带买卖马匹最盛,经常每单以1500匹马为定额,每匹马价格在三四十两至六七十两,交易额常在7万两左右。1186年,大理国一次到广西卖马1000匹,随行人员就有6000多人。大理国出产如此众多的马匹也说明其生态良好,经济发展迅速,而每次随行多人,不但可以看出人民对贸易的迫切,也可知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贸易链条。

除了马匹和茶、丝绸、瓷器的贸易,大理国的使臣以及商人还注意采购宋朝的书籍。如1103年,大理国的使臣就入宋求“经书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本”;1173年,大理国使臣在横山寨(现广西田东县)贸易时向宋朝提出了一长串的购买书单。

因为受到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族群以及中原王朝的持续影响,大理国的汉化程度很深。大理的官方通用文字是汉字,很多保存至今的大理汉文碑刻、诗文文辞隽雅;一些制度也是仿照中原王朝的制度,如六曹制度,即模仿唐朝的六部制度;大理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也称为皇帝,并有庙号和谥号;大理也开科取士,并设儒官、读儒书。如今,我们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还能看到大理与宋朝关系友好的见证,那是一部绀泥纸金书《维摩诘经》,是1118年宋朝使团完成册封返回宋朝时,段正严特地赠送的。

在段正严的努力下,南方丝绸之路在一段时间里得到了复苏,汉民族与西南少数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出家为僧

在金庸的小说中,段誉从小笃信佛法、精晓园艺、精通棋术,是个彬彬有礼的贵族。而在历史上,段正严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史书记载他“善书荷花,喜琴,著有《玉荷诗笺》四卷,《琴谱》一卷,遗曲三首”。

大理国全国尊崇佛教,上至国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为荣。“以佛治国”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有着充分的体现,比如各级官员都必须“通释习儒”,即通晓佛学的义理又熟悉四书五经。在大理王朝22代国王中,先后有10个国王当了和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从小跟随大师学佛的段正严,最终也和伯父、父亲一样,禅位出家。

靖康之乱后,宋朝日渐式微,段正严与宋王朝的关系也渐行渐远。到了他的执政末期,段氏家族与高氏家族在王位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导致大理诸王子的内争外 叛,致使大理国政局陷入混乱。段正严心力憔悴,公元1147年,为缓和各方矛盾,他主动将帝位传予儿子段正兴,自己去无为寺削发出家了。之后,段正严长期在大理崇圣寺等佛寺修行,法名广弘。

1176年,段正严以94岁高龄而终,庙号宪宗,谥号宣仁皇帝,史称大理宣仁帝。

段正严的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他见证了宋朝由北宋到南宋转变的过程,也看到了周边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他依据形势寻找与宋朝高层交往的缝隙,最终达成了几代人寻求册封的愿望,从而保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些举措保持了西南地区对中原的向心力,为日后的大一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下一篇:勘察设计资质管理